记叙文作文题目《美的瞬间》 我想自己写但不知道写什么,不要作文,我要事例,提供一个事例我自己写,谢谢。

作文《美的瞬间》 最好是记叙文和不写景~~不低于600字
作文《美的瞬间》 最好是记叙文和不写景~~不低于600字 5
美的事物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美,不一定要长久,也许有时那只是短暂的一瞬,却足以在你的脑际留下永久的印痕。 枫叶的摇落,是一种火焰的坠落,有悲壮之感;梧桐的飘零,飒飒于风中雨中,令人萌生感动;夕阳的坠落,是一种轻松的坠落,它抚起了明日的朝阳。虽说,这些瞬间的景色让人感到一丝凄凉,但它们散发的短暂光芒何尝不是一种绝美。 美,我们追求它是自然的,而并非刻意的装饰;大自然的美景,谁人不爱,又有谁可以掩盖它的风采,朝霞晚霞、日出日落、潮起潮落之所以那么美,只因它在瞬间放射出无尽的光辉,当你回过神时,它早已逝去,你可以看到下次的来临,却无法将这次的逝去挽留,更无法使美在片刻凝固。 事物尚且如此,生命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总是将新生命的诞生,看作是美,将生命的逝去,看作是痛。面对死亡,人总是心生恐惧,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只要能在有限的生命中为人民做出无限的贡献,即使是英年早逝,又有何妨,因为你的美已经深深地烙在了人们的心坎上。烈士们那瞬间的逝去,不就铸造了永恒的灿烂吗? 那么,只要我们能把握生命中的美丽,铭刻那份永恒,并为报答那永恒的光辉尽力而为,也无须因为时间仓促而感叹人生。 让我们共同携手撒下美的种子,等待它静静地绽放,等待幸福悄悄地来临。
出身那年,爷爷家门前栽了五棵桃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每年,花开花落,美极了。纵然年幼的我不懂得这份美丽,只知道很好看。我和小伙伴们在满是花瓣的地上玩耍,在并不健壮的树枝上荡秋千,有时还残忍地折下几枝,将花瓣一点点摘下,洒落在地上。又一阵风吹来,又一阵花落下,飘落在我上,飘落在地上,就像一片小小的粉色的海。     稍大一点,树也和我一样长大,开始结桃子。我并不喜欢这样,因为它们招来了虫子,使整片桃林都变得憔悴起来。我开始讨厌它,很少再去树下玩耍。   后来,我上学了,再没有看到那片粉色的海。假期偶尔去爷爷家,我能看到的也只是一片片不完整的叶子。我不再愿意接近那片小小的桃林。在我的印象中,它们一年比一年衰老,一年比一年憔悴,再没有了青春,再没有了美丽。     又是一年,我终于有机会在春天去爷爷家,我仿佛已经看见无数虫子在啃食树叶,凄凉之感涌上心头。还未来得及细想,一阵幽香悄悄溜到我身边。又那片粉色的海,又是那熟悉的枝干。这次的花似乎比以往更美。一阵熟悉的风像小时侯那样吹来,枝上一朵朵粉色的云被吹散,像小时侯一样落在我身上。我希望时间能为我停止,哪怕就一会儿,让我再享受一下这份久违的美丽,留住这瞬间的美。可是我留不住。它又像小时侯一样为大地铺上了粉色的地毯,依然美丽。直到那天,我才知道:原来它依然可以美丽。还是那样的花瓣,还是那样的幽香,还是那样的感动,却有了不同,因为它开得太美了。     带者小时侯的那份眷恋,我走了,想象明年再来看桃花的景象。   那年的冬天似乎特别冷。再次来到爷爷家,想看看冬天的桃树,可是什么也没有。它们因为虫害而死去了,之前释放出了自己全部的美丽,让我最后看它一次,看到它最后的美丽。     眼前是随风纷飞的粉色,为了我而释放的美丽。
飘渺的夜雾如一层灰蒙蒙的轻纱,漂浮在黑色的泥土之上。深青色的溪水如大地上的一条游蛇蜿蜒前行,所经之处留下一道浅浅的河床和摇曳的月影。塞上寒冷的风刺破雾气,哆嗦着,小河起了波澜。营地是静静的,偶尔传来几声粗重的鼾声,可角楼里的哨兵却毫无睡意,手中的宝剑泛着金属清亮的光辉,映照在哨兵的脸上,那哨兵的脸上不仅仅是坚忍,还有一种无法掩饰的娇柔。雾气厚重,却挡不住她锐利如鹰的目光;天气寒冷,却挡不住她赤诚如火的热血;征途遥远,却挡不住她急切如割的思念。若不是这场战争,她或许只是个“当户织”的普通少女;可正是这场战争,木兰为中国的历史抹上一笔美丽而坚毅的瞬间。 时光飞逝,沧海桑田,漫天的飞沙告诉我们这片土地的主人已几经轮换,只有千年不变的狂风仍在不知疲倦地号叫着,升腾着,奔涌着。一只孤独的队伍缓缓前行,当中的轿子上却贴上了红字。部从掀开帘子,对帘中人说:“公主,前面就是呼韩邪单于的地界了,要不要再回头看看?”那公主犹豫着,终于是没有转过头去,只是这一刻,本以为被狂沙吹干的泪水,再次滴落。若不是呼韩邪的朝见,她或许只是冷宫中的丫鬟,或许只是长江的女儿。可正是昭君出塞的佳话,为中国的历史抹上一笔美丽而隐忍的瞬间。 王朝的交替、征战,在钢铁般的青藏高原看来不过是弹指一瞬,在这里,水的柔美和山的坚毅完美地交织在一起,编织出世界上最醇美的蓝天和最宁静的水面。人们在赞叹之余,又有谁记得千年前的一瞬?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唐皇曾赠给她一面铜镜,于思乡之时便可从镜中看到长安。公主走到青海地界的时候,回望唐朝,想到今后不再会见到长安,不禁潸然泪下,可她却决绝地将宝镜抛出,落在地上,化作了今天的青海湖。正是文成入藏的传奇,为中国历史抹上一笔美丽而大义的瞬间。 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晨昏,一段历史有无数个美丽的瞬间,而未来还有更多美丽的瞬间等待我们去发现
其他回答 (1)
这是一个阳光很灿烂的中午,我很喜欢阳光洒在脸上惬意的感觉,就像现在这样。
骑车来到十字路口,红灯亮了。无意中仰起脸,发现了路旁那棵略显苍老的大树。它的树干很粗很粗,仿佛是它百年沧桑的见证。因为已入秋天,树丫上只剩些稀稀疏疏的叶子在阳光下晃动。
不知道这树的名字。我只记得,我第一天到阿婆家的路上见过它,那时它的叶子是多么绿啊!而现在,那叶子已变得红红火火了。一阵风吹过,叶子纷纷脱离树干。不经意间,我发现树梢的一片叶子在使劲摇晃着身躯,仿佛想挣脱树干对它的束缚。树干似乎并不想让它离开,仍然顽固的坚持着。而此时的叶子好象也铁了心,更加拼命的摇晃着。又是一阵风,叶子终于离开了树干,它在空中先是随风上扬,接着慢慢地旋转,旋转,把它最美的舞姿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仿佛看见,叶子那泛着红晕的脸庞在风中灿烂的笑着,那优美的舞姿在风中翩翩然——它自由了!
我的心被震撼了,在那一瞬间,它的美犹如叶尖上的露珠,在生与死的边缘轻轻起舞。为了自由,它宁可选择死,将那一瞬间变为永恒。
我想它是幸福的!
我想,我也是幸福的。我见证了一片叶子在生命最后一瞬间的美,虽然这种景象很微不足道,但却很感人。
绿灯亮了,我随着车流骑车过了马路,却忍不住回头张望。风儿吹过,那棵树上又有许多叶子挣脱树干,在空中旋转飞舞,就像诗中美丽的句子……
美的展现,并不需要太多时间,有时只需要一瞬,就像那片树叶,但在我的心底它已成为永恒……
等待您来回答
学习帮助领域专家
当前分类官方群专业解答学科习题,随时随地的答疑辅导写记叙文把握观察对象、对话环境场面细节描写和记叙顺序要素开头结尾
发布:黄伟涛语文阅读作文专题博客撰稿人 | 发布时间: 日
写记叙文把握观察对象、对话环境场面细节描写和记叙顺序要素开头结尾  把握好对象  写文章在构思的时候就应该考虑读者对象,我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看这篇文章的读者的特点和需求是什么?不把握好读者对象而写稿,往往会无的放矢,很难受到读者的欢迎。  我觉得,只有把握好了读者对象,写起来才会做到心里有数。我为孩子们写小说,写童话,除了考虑他们不同的年龄段(是学龄前的幼儿?还是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学生?或者是初中学生?高中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之外,甚至还有专门为男孩子写的作品,为女孩子写的作品(性别上的差异);为城市孩子写的作品,为农村孩子写的作品(区域上的差异);为好学生写的作品,为顽皮孩子写的作品(个性等方面的差异),等等。心里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写起来就比较能够把握住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叙述手段来进行写作。  我国已经建立了读者学的学科,把不同层面的读者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作为一个一般的作者,当然不必作如此高深的分析研究。但对一般读者群的需求有所了解,还是需要的。  据说,日本的一些学生的课外读物,精确到不但是分一年级,还是二年级,而且再细分到是一年级的上学期,还是下学期。可见他们撰写儿童读物的作家,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把握的,要求更加高。  我体会到,写作从构思、表达直至修改润色的整个程序,心里都要装着读者,要把握住不同读者对象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要有的放矢地写文章。  怎么样,在构思文章的时候,就先问问自己:  我的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是写给自己看的(日记)?还是写给别人看的?这个别人是老师(为了交作业用的)?还是同学(出黑板报、墙报、广播台用)?或者是准备投稿用的(又得问自己,我想投的报刊的一般读者对象是哪些人)?  心中有了对象感,写起来可能也更会有劲。  从身边的人物开始观察  要写好人物,想把人物写得诩诩如生,首先得细细地观察人物。可以说,学会观察人物是写作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有些同学一描写起自己的某个同学就是&一双大大的眼睛,笑起来脸上一对小酒涡。&如果你仔细观察周围的同学就会发现,笑起来脸上有&一对小酒涡&的同学实在是很少的。也有的同学喜欢照搬书上的一些人物描写,一写起老人就是&两鬓斑白,神采奕奕&,写起年轻人就是&漂亮潇洒,走起路来噔噔噔&。  我读到一位同学是这样来描写一个姑娘的:&她像刚刚绽开的花朵,以奇妙的色彩和芳香吸引着天涯海角的蜂蝶。&我说,虽然这些描写的文字挺花梢,可没有你想介绍的这个姑娘的具体描写,没有抓特征,没有音容笑貌。又有一位同学写起他爸爸来,干脆搬上了武侠书里的描写,又是&脸如重枣&,又是&声如洪钟&,让人读后实在是哭笑不得。  我认为,学习观察人物,可以从自己身边的人物开始。比如你可以把你的爸爸,或是你的妈妈,或是你的一个同桌作为观察的对象。  先是观察他(她)的面部肖像。肖像是人物留给观察者的第一个印象,肖像观察是人物观察的起点。抓住人物总貌,先得把握人物肖像的基本特征,然后再进一步观察肖像细部,寻找最有特点的角度把它表现出来。  周而复是这样描写白求恩大夫的:&他的身材魁梧而硕壮,面孔却有点清瘦,颧骨微高,浓眉下面深藏着一对炯灼的眼睛,那里面饱含着无边的慈爱;宽大的嘴角上,浮着意味深长的微笑;他的头发和嘴上翘起的短髭,都已灰白了。他已是快五十的人,但精神却很攫铄,像一个活泼健壮的青年。&  老舍在《新时代的旧悲剧》里描写的陈老先生是,&他的脸是红而开展,长眉长须还都很黑,头发可是有些白的了。大眼睛,因为上了年纪,眼皮下松松的搭拉着半圆的肉口袋;口袋上有些灰红的横纹,颇有神威,鼻子不高,可是宽,鼻孔向外撑着。&  茅盾笔下的二老板,&他那一对猫头鹰的眼睛老是乌溜溜地在那里转;机警而又颇露凶相的眼光时时从陆紫翁脸上扫到周老九脸上,然后又扫回去。&  茨威格描写赌徒们的手,更是精彩:&绿呢台面许许多多的手,都在闪闪发亮,都在跃跃欲伸,都在伺机思动。所有这些手各在一只袖筒口窥探着,都像是一跃即出的猛兽,形状不一,颜色各异,有的光溜溜,有的拴着指环和铃铃作声的手镯,有的多毛如野兽,有的湿腻盘曲如鳗鱼,却都同样紧张战栗,极度急迫不耐。......贪婪者的手抓搔不已,挥霍者的手肌肉松驰,老谋深算的人两手安静,思前虑后的人关节跳弹;百般性格都在抓钱的手式里表露无遗。&  这些大作家们在描写人物肖像时,不但能抓住形象的特征,而且能通过外在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要学会能抓住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部位重点观察。这些重点部位一般选择脸、眼睛和手。  当然我们不能孤立地观察一个人的肖像部位。容貌、衣着、神态和一个人的行动是密切联系着的。要在行动中观察人物。观察要悄悄地进行,不能干扰被观察对象的生活,最好是对方不知道你是在有意观察他(她)。  要及时把你观察到的印象记录下来。坚持作观察记录,写观察日记,你就会逐渐拥有起一个人物形象素材库。我时常作人物形象的观察记录,有时认识一个新朋友,对他的初步印象,我也会记在他名片的反面。用这种办法观察人物,练笔,也是挺有趣的。  当然,你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品中一些精彩的人物形象描写,你也应该及时摘抄下来。摘抄下来的文字,要经常翻翻,学学人家是怎么描写人物外貌,衣着,神态,是怎么抓特征,怎么通过外形表现内心世界的。注意,不要照搬照抄。多看,多分析,潜移默化的,就能化为自己的东西。  学习观察人物,做有心人,从你身边的人物开始观察吧。  对话描写要恰如其分  一个人每天不知要和别人说多少话,我们把说的话经过加工后写到文章里,这就是对话描写。请看例文《小金鱼》中的一段:  有一天,妈妈不在家,莉莉的小伙伴强强到她家来玩,看见鱼缸里的小金鱼说:&我们来换一下。你把小金鱼给我,我把哨子给你。&  &我要哨子有什么用?&莉莉说,&我看鱼比哨子好。&  &鱼有什么好?哨子会叫,可是鱼呢,难道鱼也会叫?&  &鱼为什么要叫?&莉莉说,&鱼不会叫,但它会游泳,难道哨子也会游泳?&  &是真的?&强强笑着说,&有谁见过哨子游泳?不过,鱼会被猫吃掉。那时候,你哨子没有了,鱼也没有了。哨子可不会被猫吃掉,它是铁做的。&  这段对话,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莉莉舍不得把小金鱼换给强强的心情,也写出了强强调皮巧妙地说服莉莉把鱼换给他的情景。&难道鱼也会叫?&&有谁见过哨子游泳?&这些语言都很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只有孩子才会说出这样的话,大人们是绝不会这样说的。  可是,我们有些同学作文时,不懂得如何恰如其分地进行对话描写,往往只凭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代替人物的语言。如让目不识丁的老奶奶说出满口的新名词,让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讲出长篇的大道理,使人不相信。  可见,对话描写要准确地表现人物的身份、年龄、思想作风和性格特点,让什么人说什么话,使读者闻其声,如见其人。  环境、场面、细节  这里,我们介绍记叙文写作中的三种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二是渲染气氛(如《果树园》中对果园景象的描写);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场面描写是指对人物(往往是众多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要做到:有条不紊,主次明晰;既有全景的描述,也有细致的特写;要写出特定场合的气氛。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我们来看《挥手之间》一文中机场送行的场面:&机场上人群静静地立着,千百双眼睛随着主席的高大身形移动,望着主席一步一步走近飞机,一步一步踏上飞机的梯子。主席走到飞机舱口,停住,回过身来,向着送行的人群,人们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飞机涌去。主席摘下帽子,注视着送行的人群,像是安慰,又像是鼓励。人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拼命地挥手。&这段文字写的是延安军民在机杨为赴重庆参加谈判的毛主席送行的场面,人们注视的目光,涌向飞机的动作和&拼命的挥手&,生动表现了群众对领袖的爱戴、关切与依恋之情。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  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写了各界群众吊唁鲁迅的一系列场面。为了写出特定的场合气氛,作者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写&我&独立默哀时,看到的死者的面容,闻到的晚香玉一股一股的香气;追述入殓场面时,描写了那个高身材朋友红着的眼睛和拼命在另一个朋友肩头上抓的手;送葬时,那位致哀词的朋友和押柩车的西洋人伸到灵柩下面的手;下葬时,渐渐下沉的&民族魂&的旗子和在天的一角露出的上弦月。这些细腻描写真实准确、形象生动,充分表达了人们无限悲痛的心情和对鲁迅的崇敬与怀念。  运用细节描写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真实,要符合生活实际;二要有选择,为表现中心服务;三要新颖,切忌一般化。  记叙的顺序  写记叙文,要有个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安排得恰当,才能叙述得条理清楚,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就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如我们学过的《老山界》一文,就是按照时间(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的推移,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序来叙述事件,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用三个事例,从三个方面歌颂了志愿军的高贵品质。第一个事例重在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第二个事例表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热爱,第三个事例则展示了志愿军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三个事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告诉读者,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在叙述一个事例时,由于时间变化与空间地点的转换顺序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一篇文章中常常是几种顺叙的方法兼而有之。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倒叙的文章,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件小事》、《回忆我的母亲》、《记一辆纺车》等。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这样才能首尾相合、结构完整。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初中语文课本中使用插叙方法的文章有《普通劳动者》、《故乡》等。《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了主题思想。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记叙的要素  一篇记叙文,无论写人、记事、状物、绘景,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场所,必定有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就有了&记叙文六要素&的说法。这六要素便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交代得清楚明白,文章才能完整、具体。  初中《语文》第一册《一面》一文,记叙了作者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同鲁迅先生的一次会面,表现了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怀爱护。文章的六要素是:  时间:一九三二年秋天的一天中午。  地点:内山书店。  人物:&我&--上海英商汽车公司的售票员。  起因:等着接班,到书店躲雨。  经过:与鲁迅先生会面、交谈及&我&买书的过程。  结果:接受了鲁迅先生的赠书,永远牢记鲁迅的精神。  此文六要素交代得明明白白,不仅使文章条理清楚、结构完整,而且使读者对故事发生的时代、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过程和结果一目了然,更能够准确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六个要素当中,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与结果应交代得简洁明确,而对事情经过的叙述,则应尽可能细致具体、生动。《一面》中,出于作者不同的心情和观察条件,三次写到鲁迅先生的外貌,这三次描写各有不同,又特点突出,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形象与性格。文中写&我&想买书又钱不够时,写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和心情,极为细腻生动地刻画出&我&的急切、窘迫、羞愧、感激等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以上我们谈到了写记叙文时交代六要素的必要性,那么,是不是任何一篇文章都要对六要素逐一交代呢?这要视文章的具体情况而定。初中第二册《我的老师》一文,记叙了作者记忆中女教师蔡芸芝的平凡琐事,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位温柔、热情、公正、慈爱的年青女教师形象。文中没有记述某一完整事件,而是通过多件小事或事情的片断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类文章就不必对每件小事都交代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等,免得使文章内容繁琐、芜杂。  记叙文的结尾  与开头一样,文章的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选择结尾的方法,也必须从全局来考虑,要使记叙的事件完整清楚,使文章的结构首尾呼应,以求得更好地表达中心,达到写作的目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1)自然顺畅的结果交代法  聂华苓的《人,又少了一个》,写了一个女乞讨者三年前后的不同形象与神态,表现了人格的堕落这一深刻的主题。文中作者未加任何评论与分析,只是用白描的手法,记述了事件的经过。结尾写道:&砰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这一不加修饰的自然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2)画龙点睛的全文总结法  这种方法,一般是用议论或抒情的方式概括全文中心或对文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结尾段就属于这种类型,这段文字兼用议论与抒情的方式结束全文,最后一句话点题:&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驿路梨花》的末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驿路梨花处处开'。&  (3)含蓄深刻的启发联想法  鲁迅先生的《故乡》的结尾是最典型的例子:&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含蓄、深刻,一语双关。启发人们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体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  (4)照应开头的首尾呼应法  结尾要呼应开头,这是记叙文的一般写法,很多文章都体现了这一特点。郭沫若先生的《白鹭》一文开头就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白鹭是诗&,这一不寻常的比喻,特别是结尾具体化为&散文诗&,突出了白鹭的平凡而美好、朴素而高洁的特点,赞颂了白鹭的美。  前文提到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结尾,也是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的。不仅又一次回答了文首提出的&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这个问题,而且抒发了强烈的感情,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5)激励读者的感情抒发法  有些文章结尾既不是总结中心,也不是启发联想,而是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爱与憎。《白杨礼赞》的结尾就大声疾呼道:&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文章结尾与开头一样,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而且没有固定的模式,以上提供的方法仅供参考,写作时要根据内容与中心的需要恰当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记叙文的开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文章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文章有了好的开头,不仅能带动全篇,使文章顺利展开,而且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记叙文常见的开头方法:  (1)交代事件基本要素的叙述法  《挥手之间》的开头,交代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早,从青凉山望下去,见有不少人顺着山上大路朝东门外飞机场走去。&  《哥白尼》一文的开头,交代了人物的基本情况:&尼古拉&哥白尼于一四七三年二月十九日出生在波兰维斯杜拉河畔的托而城。十八岁时,他到了波兰旧都克拉科。&  (2)开门见山、揭示主题的点题法  《背影》一文的开头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这样的开头简洁明快,直截了当,读了开头,能立刻抓住文章的中心。  (3)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描写法  《驿路梨花》的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春色中。&渲染了哀牢山中深远迷茫的气氛,对后文写边疆军民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起了反面衬托的作用。  《多收了三五斗》描写的是社会环境:&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满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着船舷的菜叶和垃圾被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的,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的空隙。&这段描写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船多、米多,暗示了丰收的年景。而这种丰收景象与后文农民的遭遇与失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主题。  (4)引人入胜的提示法  《第二次考试》的开头是这样的:&音乐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二百名考生中,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都列入优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丽、音域宽广,令人赞叹。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但这样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这段开头提出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引起读者的注意,自然会使人想到:&这是为什么?&急于从后文中寻找答案,因而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5)有关名言、警句、诗歌的引用法  《人民的勤务员》的开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雷锋日记中一段著名的话,以这段话开头,对后文记述雷锋的事迹,无疑是起到了&文眼&的作用。  冰心的《每逢佳节》一文开头引用了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入题新颖、感情真挚,点明了思念海外亲人的题旨。  (6)表达写作目的的动机交代法  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记述了各界人士悼念鲁迅的隆重场面,表达了人们对鲁迅的崇敬与怀念。文章的开头即交代了写作的动机,奠定了文章悲痛与激动的感情基调:&朋友,你要我告诉你一些关于那个老人的最后的事情。我现在不想说什么话,实在我也不能够说什么。我只给你写下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我永远不能忘却的事情。&  交代了写作目的的开头,多见于运用倒叙的方法、回忆往事的文章。  文章开头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不过提示了其中常见的几种。在写作当中,有时并不能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而是几种方法兼而有之。究竟使用什么方法开头,要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考虑,要从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通篇安排整体设计,选择最恰当的开头方法。
发布:黄伟涛语文阅读作文专题博客撰稿人 | 分类:写作指导 | 评论:0 | 引用:0 | 浏览:
&&( 1:10:30)&&( 17:7:39)&&( 16:56:59)&&( 15:52:45)&&( 15:48:22)&&( 15:41:32)&&( 15:21:58)&&( 15:15:49)&&( 15:10:52)&&( 15:4:13)
正文(*)(留言最长字数:1000)
记住我,下次回复时不用重新输入个人信息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记叙文作文题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