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为什么汉武帝一生对方士是半信半疑的意思?

汉武帝的钩弋夫人为何一直紧握着手心的玉钩?这又有什么意义?_百度知道
汉武帝的钩弋夫人为何一直紧握着手心的玉钩?这又有什么意义?
汉武帝的钩弋夫人为何一直紧握着手心的玉钩?这又有什么意义?
而汉武帝为什么要杀了她嘞?
钩弋夫人赵氏,齐国河间人。因她总是握拳,被称为“拳夫人”。汉武帝过河间,“望气者言此有奇女”,一日召见她,她才将手展开。传说因为手开后掌中握有一玉钩,因此被封为钩弋夫人,后被封为婕妤。汉昭帝刘弗陵的生母。  
钩弋夫人赵氏(?--前89年),西汉武垣县(今沧州市肃宁县)人( 另一说 河北阜城县娘娘庙村人)。   汉武帝刘彻巡狩,路过河间国武垣城(位于今肃宁县窝北乡垣城南村,现仍存有旧城墙遗址)。观天相、占卜吉凶的侍从对武帝刘彻说此地肯定有奇女,武帝立即下诏寻找。   果然如侍者所言,一会儿的功夫,随行官员就找到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据说此女天生双手握成拳状,虽年已十多余,但依然不能伸开。武帝唤此女过来,见其双手果真是紧握拳状,武帝伸出双手将这女子手轻轻一掰,少女的手便被分开,在手掌心里还紧紧地握着一只小玉钩(相传古时的游戏“藏钩”便是由此处而来的)。随后,武帝命人将此女扶入随行的轺车,将其带回皇宫,号为“拳夫人”,此女便是赵氏。赵氏的父亲犯法被处以宫刑,做了宦官,任中黄门,死于长安,葬于雍门。   拳夫人后晋升为婕妤,居住于钩弋宫,也称钩弋夫人或赵婕妤。太始三年(前94年),生子,取名弗陵,号钩弋子,即为汉昭帝。据说弗陵和上古尧帝一样是怀胎十四月而生,于是称其所生之门为尧母门。   征和二年(前91年),发生了著名的“巫蛊之祸”。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因受苏文、江充、韩说等人诬陷不能自明而自杀,太子和皇后之位空置,燕王刘旦上书,愿意交还封国,在宫中担当值宿护卫,也就是委婉地说想当太子,武帝大怒,杀了使者。   征和四年(前89年),武帝在甘泉宫让人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见大臣的图,并赐给奉车都尉霍光,数日之后武帝斥责钩弋,命人将其送入掖庭狱,后钩弋夫人死于云阳宫。其原因是因为武帝担心自己死后将再次形成“母壮子幼”的局面,继承人刘弗陵的统治将被其母控制(武帝长期被其祖母及母亲掣肘),而且钩弋夫人年纪尚小,肯定会与其他男人苟合。   后元二年(前87),武帝刘彻驾崩,年仅八岁的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   刘弗陵即位后,追尊生母赵氏为皇太后,并将赵氏所葬之处“云阳”称为“云陵”。而且将赵氏的父亲赵公尊为“顺成侯”。追封钩弋夫人为皇太后,修云陵(甘泉南,后称女陵)重葬,拨三千户居护陵墓。
奇女钩弋   汉武帝一生叱咤风云,但到晚年,却一是迷信鬼神、求仙访药,以求长生; 二是广选美女。以充后宫。他把从燕、赵(今河北省一带)各地选来的岁的妙龄女子,收入宫中以作嫔御,这时,宫中美女竟达1.8万人。有这么多美女还不满足,还要借出巡之机,广选美女,以供临幸。   公元前95年,年已61岁汉武帝出巡燕赵之间。一天,汉武帝的一位随从向他禀告说,东光县赵霞庄(今属河北省阜城县,此庄久废)有位奇女子,年仅15,貌若天仙,体如凝脂,而双拳紧握,至今不能伸展,称为拳女。   汉武帝一听,颇感奇异,立刻就要前去一看究竟,遂传旨车驾改道,直奔赵霞庄而来。在村人的指引下,汉武帝驾临拳女之前,待拳女从内室走出,汉武帝一见,果然亭亭玉立,光彩照人,然双手成拳,垂于两侧。   汉武帝让随行宫女,试将拳女之手展开,但是,一个、两个,好几个宫女都试了试,结果谁也掰不开。这时,汉武帝走上前去,托起拳女双拳,用手一掰,尚未用力,就一下子伸展开了,在一旁观看的侍从们都说:奇事,奇事。话音未落,发现还有更奇的事,原来拳女展开的手心中,有一枚小而精致的玉钩。汉武帝更是称奇不已,立即命拳女随驾回官,成了汉武帝又一名妃子。
子贵母亡   赵氏拳女进宫后,备受汉武帝宠幸,封其为钩弋夫人,并让她住在一处很雅洁的宫殿,名为“钩弋宫”,同时,还加封其父为顺成侯,食邑二百户。后东光县设有顺城乡,即源于此。   更令钩弋夫人高兴的是,进宫两年,竟生下一名皇子,起名弗陵。汉武帝老来得子,十分高兴,对弗陵视若掌上明珠。母以子贵,钩弋夫人晋封为“婕好”(位在皇后、昭仪之次),因姓赵,故称“赵婕妤”。   当时,汉武帝身边的一些方士(炼丹、算命之辈)投其所好,说钩弋夫人是怀胎14个月才生下皇子,而远古之尧帝也是14个月才出世的,故而皇子当大贵。汉武帝也深信不疑,于是把“钩弋宫”改为“尧母门”,钩弋夫人也被称为“尧母”,谁知这却将她逼向坟墓。   公元前88年,汉武帝刚好过了七十大寿,感到自己日益衰老,已无力理政,但因三年前皇太子被诬而自杀身亡之后,一直未立太子。   本来,汉武帝还有三个儿子可立为太子,但其中尤以弗陵聪明伶俐,而长相和性格又酷似自己,因而有意传位给弗陵,但又顾虑弗陵年幼(时年7岁),恐一旦继得帝位,其母擅权专政,再出现第二个专权乱政的“吕后”,那不将断送汉室江山吗?于是,他心一横,决定先杀母后立子。于是,他一方面立下遗诏,让大将军霍光(霍去病之弟)待自己驾崩后,奉太子弗陵继位。另一方面则在寻机杀掉钩弋夫人。   几天之后,汉武帝下诏,赐钩弋夫人自尽。钩弋夫人一听,如冷水浇头,趴在地上,磕头乞求活命。这时的汉武帝却命人拉她出去,逼迫她自尽。钩弋夫人爬起来,连走带拽,一步一回头地望着汉武帝,有说不出的悲伤。可汉武帝丝毫不为所动,连说:“趣行,女不得活。”意思是你就快走吧!反正活不了了。就这样,年仅24岁的钩弋被活活逼死,可她至死也没搞清,自己被逼自尽的真正原因。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这是奸臣江充布好的局,汉武帝的儿子刘据在为汉武帝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时候,遇见了钩弋夫人,原本钩弋夫人姓赵,本来是要做太子的妃子,但江充为了更好的发展自己的势力,布这样一个局,为了让汉武帝与钩弋夫人结婚,离间太子与皇帝的关系,说只有遇见爱她的人才能伸开那只手,汉武帝为了“救”她让她伸开手,钩弋夫人故意经过困难伸开了手。是江充要离间汉武帝父子的。 至于为什么要杀了她,因为太子年少,防止太后干政,外戚权大
钩弋夫人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汉武帝和他的六位丞相 五位未得善终
  ▲汉武帝画像
  ▲《汉书》
  ▲四神纹玉雕铺首(茂陵旧物)
  ▲汉武帝茂陵
  ▲茂陵石马
  ▲茂陵石虎
  ▲公孙弘
  文/姜 鹏
  一 【相府客馆的兴废】
  《汉书·公孙弘传》中提到,公孙弘被汉武帝任命为丞相后,曾在相府建造客馆,开东阁门延接贤士,用自己的俸禄供养他们,咨以时务。如果熟悉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就会知道,公孙弘这一招贤纳士的举措,是对汉武帝大兴功业、大批量选拔人才政策的呼应。所以班固在同书《严助传》中,以“朝廷多事,屡举贤良文学之士”,作为公孙弘建造相府客馆起因的补充说明。
  公孙弘延聘贤士的本意,是想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以便和汉武帝讨论相关国策的制定。公孙弘每次朝觐奏议,应该都曾事先吸纳过这些贤士的建议。汉武帝也经常派自己身边的贤良文学之士,和公孙弘等大臣辩论,所谓“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汉书·严助传》)。中是指汉武帝身边的贤良文学,外是指公孙弘等大臣们。如前所述,公孙弘的很多论辩观点来自相府客馆中的谋士们,但这些观点往往被汉武帝派出的贤才们驳倒。看来汉武帝招到的人才,还是比丞相府里的棋高一着。有一次公孙弘提议朝廷禁止民众挟持弓弩,却遭到汉武帝身边一位叫吾丘寿王的贤良文学之士的驳斥。《资治通鉴》在交待相府客馆缘起的时候,就选择了吾丘寿王驳斥公孙弘的故事,作为“大臣数诎”的注脚。
  这看上去是一个良好的政策形成机制。以丞相为代表的大臣们,先和身边的谋士商讨政策取向,然后在朝议上提出,和汉武帝的智囊就该项政策的利弊进行论辩。双方以“义理之文”往复论难,摆事实,讲道理。但有意思的是,就现有史料来看,当汉武帝和公孙弘意见相左时,辩论总是以公孙弘的失败而告终。这是为什么?真是因为公孙弘招致的贤士水准低、见识浅吗?不妨就公孙弘和汉武帝之间的关系,做一番考察。
  公孙弘早年在滨海地区替人放猪,四十多岁才有机会学些《春秋》杂说。谁想就这么一位穷酸老儒,着实走了一把老来红的大运。公孙弘七十岁那年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答卷被汉武帝亲自从下等行列擢拔为上等。此后仅用六年时间做到丞相,仕途之顺利,令人瞠目。
  公孙弘的成功,却深为司马迁不齿。《史记·儒林列传》揭露公孙弘的超速晋升秘诀,不过是“希世用事”,善于迎合罢了。仔细研究公孙弘的经历,会发现他这招“希世用事”的绝技,并非预先参悟,而是在和汉武帝交往过程中,不断练就的。汉武帝提拔公孙弘之初,正值汉帝国大肆开拓西南之际。但西南形势并不乐观,士卒逃叛、民众骚动,因战争与工役,死亡相属于道路。汉武帝派给公孙弘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考察西南。公孙弘回来后,就所见所闻实话实说,劝汉武帝放弃西南。谁知汉武帝并不欣赏这个建议,让公孙弘碰了个大钉子。此后公孙弘渐渐学会尽量不做出头鸟,每逢朝议,但开陈其端,不下断语。以后甚至发展到为迎合汉武帝而出卖其他公卿大臣,因此被汲黯当庭痛斥为“多诈而无情”。
  然而为士大夫不齿的公孙弘,却越来越受汉武帝赏识。在汉武帝的推动下,公孙弘创造了六年之内从穷酸老儒变身为帝国丞相的奇迹。做了丞相之后的公孙弘,开客馆延聘贤士,或许出自对职责的尽心。但他如此尽心地礼贤下士以汲取智慧,结果却为什么总是在廷辩中失败?这些光研究相府客馆本身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和公孙弘的行事风格合观之后,答案似乎可以浮出水面。“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以公孙弘为代表的大臣们的“诎”,恐怕并非真正的理屈词穷,而是不“诎”不足以凸显汉武帝的英明。卖“诎”或许正是一门官场诀窍。前面提到公孙弘曾建议禁止民众挟持弓弩,后来汉武帝夺取匈奴地盘建造朔方城,公孙弘一开始也表示反对。但这几次廷辩,公孙弘都是一遭问难,随即屈服,从未进一步坚持过自己的主张。相府客馆于是乎成为议政的点缀品。
  就这么一个点缀品,后来还是遭到了废弃。公孙弘在相位四年左右时间,寿终正寝。《汉书·公孙弘传》在叙述完公孙弘的去世之后,有这样一段话:“其后李蔡、严青翟(按,即庄青翟,《汉书》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庄为严)、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继踵为丞相,自蔡至庆,丞相府客馆邱虚而已。至贺、屈氂时,坏以为马廐、车库、奴婢室矣!”汉武帝时代继公孙弘为相的,有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六人。从李蔡到石庆为相期间,相府客馆逐渐化为丘墟,再也没有贤才入驻。到后两任丞相公孙贺、刘屈氂时代,曾经人才济济、相与商讨国家大计的相府客馆,竟然变成了马厩、车库,和奴婢的住室。但客馆被废置的原因是什么?史无明文。我以为,它的衰弱并不是公孙弘去世之后才开始的,而是在公孙弘担任丞相期间就已经开始了。
  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就在公孙弘去世前不久,淮南王刘安因“谋反罪”被告发,牵连甚广。公孙弘闻讯寝食难安,抱病呈写奏章,向汉武帝表示,自己身为丞相,没把臣子们带领好,致使诸侯叛逆,因此深感愧疚。公孙弘和刘安并无交往,应该不是怕受牵连而寝食难安。真正让公孙弘感到寝食难安的,应该是刘安获罪的原由。所谓刘安“谋反”,是一桩冤案(说见拙著《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第三讲)。当时正处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打击诸侯王势力的关键时刻,刘安获罪的真正原由,是他豢养了大批门客,有着不可低估的私人势力。刘安很有当年战国四公子的风范,班固说他“折节下士,招致英隽以百数”,然而也正因如此,让“天子切齿”(《汉书·游侠传》)。汉武帝对于贵族豢养门客、培植私人势力的痛恨,一定让很多大臣印象深刻,所以才有“卫霍改节”一说。指的是像卫青、霍去病这样有卓越功勋的人,都不敢私自养士,以免触动汉武帝的神经。
  公孙弘听说刘安被整治而寝食难安,原因或许也正在于此。尽管他的相府客馆是个点缀品,尽管他身边谋士的智慧,在汉武帝面前看上去是那么不堪一击,但私养门客这点,还是犯了忌讳。在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政治大框架下,相府客馆被废弃的命运,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公孙弘身后,相府客馆的废弃,表征着相权向皇权缴械的“诚意”。然而汉武帝却并不打算“到此为止”。
】【】【】汉武帝深陷方士案的心理分析——代价与偏执
  &中国古代帝王有许多异想天开的行为,其中就包括热衷于追求“长生不死”之药。
  &汉武帝是追求长生不死的帝王队伍中“出类拔萃”的一位。《史记·武帝本纪》中有一半的篇幅在讲汉武帝终其一生如何宠信方士,如何劳师动众追求仙药,读来令人感叹汉武帝的“可爱与执著”。
  &汉武帝即位不久,就从长安大老远跑到泰山去顶登,试图与神仙亲密接触。但他真正大规模接触道士方术,是在宠妃王夫人死后。王夫人的死,让年纪尚轻的汉武帝意识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原来死亡这么可怕。就在汉武帝日夜思念王夫人,感叹阴阳相隔、人鬼殊途的时候,方士少翁适时地出现了。他宣称能够在夜里以方术让王夫人现身,汉武帝可以在帷中与她相会。这场人鬼相见的戏最终因为汉武帝心急,走出了帷帐而没有圆满结束,但汉武帝毕竟看到了王夫人楚楚动人的影子(极可能是方士用的烟幕等刀具加上自身思念过度让汉武帝产生的幻觉)。少翁能够让人鬼相见的本领让汉武帝看到了打破生死界限的一线希望,很快就被封为“文成将军”。可不久,文成将军就被证实仅仅是一个行骗的江湖郎中而已。他自己写了一封估计是称赞汉武帝的帛书塞到一头牛的肚子里,宣称“此牛腹中有奇书”,想再吸引一下汉武帝的眼球。没准,汉武帝一高兴再把他的“文成将军”给升几级。结果少翁自作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汉武帝不是傻瓜,相反智商是相当的高,一下子就认出所谓的“天书”出自少翁的手迹。于是,少翁的脑袋搬家了。
  &少翁阵亡了没关系,关键是汉武帝对打破生死界限的渴望依然浓烈。少翁算是给后来人踩了地雷阵,光荣了。
  &另一个方士栾大来找汉武帝,不说自己是神仙,也不说自己有多大本事,而是很“谦虚”地说自己是神仙(古代仙人安期、羡门)的学生,现在学成归来,别的本事没有,但充当皇上和神仙之间的信使,那能力是绰绰有余的。找到神仙有什么用呢?栾大说有三大好处:“黄金可成,而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当时汉武帝正在为治理全国各地的水患,东堵西疏,手头又缺钱,头疼得很。能够让神仙拨一些黄金,同时协助治理河流,当然好了。但真正吸引汉武帝的还是栾大说的第三点:“神仙他老人家有不死之药!”见汉武帝动心后,栾大又说了,神仙他老人家不见一般人,皇上如果要派人去找神仙就要“贵其使者令为亲属”,这样才有可能入神仙的法眼。汉武帝很爽快地拜栾大为“五利将军”,封为乐通侯,还把自己的长公主嫁给他。如此,自称没什么本事的栾大富贵得发紫了,开始入海找他的神仙师傅去了。栾大在东海转了一圈,又去泰山爬了一圈,没找到神仙,编了个理由就回来了。
  &栾大和少翁一样,都低估了汉武帝的智商。汉武帝委托你负责“求仙”这么大一个国家工程,怎么可能不在你身边安插一些耳目呢?果然,那些耳目将栾大在东海和泰山公费旅游的情况反映给汉武帝,一下子就戳穿了栾大的谎话。栾大根本就没有通神的本事。虽然这位五利将军乐通侯是自己的女婿,汉武帝照样让他脑袋搬家,去阴间找师傅去了。
  &经历了两次骗局,做了许多无用功后,汉武帝按说会理性对待那些术士的说辞,思考长生不老的问题了。可惜,他选择了在求仙求长生不老这一条道上走到底。
  &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山西汾阴挖出了一只古鼎。这原本是一件普通的考古挖掘事件,就算这只古鼎是黄帝和炎帝两位老人家用过的,那也只能说明本次挖掘取得了重要成就而已。可有个山东人公孙卿跑来对汉武帝说:“从前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鼎成,龙来迎黄帝。黄帝骑龙升天,群臣及后宫随之上天者七十余人。”汉武帝一听,原来这鼎有如此作用啊,不仅能召唤神龙,而且能让帝王升天。于是汉武帝忘乎所以地说了依据,我要像黄帝一样升天,我才不管妻子儿女呢?(原文是:“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说完,汉武帝任命公孙卿为郎官,负责去嵩山太室山等候迎接自己升天的神仙下降。
  &公孙卿走了,汉武帝开始做升天作神仙,作神仙长生不老的白日梦。
  &做梦一直做到冬天,公孙卿没带来神仙,只是说河南的缑氏(今河南偃师)城墙上见到了“仙人迹”(神仙脚印)。汉武帝大失所望,亲自跑到缑氏城墙上查看。果然有几个大脚印。他半信半疑地威胁公孙卿:“难道你想效法少翁、栾大吗?”公孙卿果然不是少翁、栾大等人可以比的,撒起谎来心不惊肉不跳。他说:“皇上,现在不是神仙有求于您,急着来见您,而是您有求于神仙。您也看到了,神仙的脚印这么大,但是凡间的道路这么小,神仙根本就落不下脚啊,还怎么来呢?”汉武帝觉得这话有道理,大笔一挥,下令全国郡县都修整道路,缮治宫观及名山祠所,迎接神仙的到来。
  &三年后的元封元年,汉武帝东巡海上,继续求仙访神。他一到山东,就被山东各地数以万计言神怪奇方的上书给淹没了。汉武帝很快招募了庞大的求仙队伍,派出数千人乘船出海寻找蓬莱神人。(这得耗费多大的人力物力啊!)除了在东莱山(今山东烟台)候神的公孙卿声称夜里见到“大人”外,其他人一无所获。公孙卿“见”到的神仙身长数丈,一旦靠近就消失不见,只留下类似禽兽脚印的大脚印。汉武帝接到报告,不肯相信。大臣们看到汉武帝皱着眉头的样子,害怕了,不是怕汉武帝大开杀戒了,就是怕汉武帝继续没完没了地寻仙求仙,就集体撒谎说,我们看见一个老人牵着一条狗,说他见到了身材巨大的神仙。汉武帝忙问,那他人呢?大臣们说,老人说完就忽地不见了。汉武帝这才相信,神仙真的出现过,大喜,留宿海上一宿后返回。他路上情绪很高,爬上泰山封了禅,又大赦天下,向神仙表达自己的诚意。此后方士求仙一事成了一件半制度化的工作,朝廷供给数以千计的江湖郎中在东海继续这项很有“前途”的科研工作。
  &仅仅六个月后,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的正月,惦记着神仙的汉武帝再次跑去东莱,住了几个月还是没见到神仙。他刚回去,公孙卿又声称发现了神仙,汉武帝又匆匆赶到东莱,住了几天,虽然见到了还只是大脚印,还是很高兴地封公孙卿为中大夫。此后,汉武帝多次来往于长安和东海之间,派船队去海寻仙,催问下落。公孙卿每隔几个月就看到汉武帝在眼前晃来晃去,眼中干扰了伟大的“科研工作”,就劝汉武帝不必跑来跑去的。俗话说心诚则灵,只要皇上心中有神仙,神仙自然会在恰当的时候出现。皇上需要做得,就是多建宫观楼台,等候神人降临。汉武帝又觉得很有道理,开始在全国各地大建宫观祠坛,多次去名山大川进行祭神活动。近在长安,汉武帝就下令修造了规模宏大的建章宫。之前秦始皇在本地建过阿房宫,可惜被项羽一把火给烧了,没几个人看到过。而建章宫的规模是实实在在的,说它“千门万户”也不为过。汉武帝还在长安北部开凿大池,取名太液池,在池中设蓬莱、方丈、瀛洲等代表传说中的海上仙山的小岛。他默念着“心诚则灵,神仙降临”,遗憾的是除了给长安留下“政绩工程”,在全国各地留下许多文物古迹外,神灵并没有下凡来给他长生不老的仙药。
  &汉武帝的一生,登高封禅做了,出海求仙做了,亭台宫官更是勒紧裤腰带造了,可除了看到几个可疑的大脚印外,连神仙的影子也没见着,着实做了大大的冤大头。他自己受到了伤害,国家也跟着他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实在是得不偿失。汉武帝却乐此不疲。从心理上说,每个人都希望长生不老,永远活在世上。对于贵有四海、享尽人间欢乐的皇帝来说,“万寿无疆”四个字不仅仅是臣工们的颂词,更是他们切实的追求。皇帝也是人,有权利更有能力追求长生不老的梦想。因此,任何人都不能批判皇帝追求长生不老。而汉武帝更是个“成功男性”,人长得帅,智商又高,把政治对手打得落荒而逃,顺便把匈奴铁骑打得哭爹喊娘惹不起躲得起卷起铺盖就往西逃,环顾宇内唯他独尊了。他什么都有了,希望再上一层楼,“还想再活五百年”,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就在于,如果皇帝们通过多做善事、多做运动、注意饮食、睡觉前念几声“阿弥陀佛”来祈求永生,无可厚非,但如果像汉武帝这样劳民伤财,驱动整个国家和天下的百姓来为自己寻找神仙、建造楼宇、采摘草药,弄得天下不得安宁,怨声载道,就是皇帝的不对了。不仅不对,还对国家发展大大有害。
  &当时秦始皇他老人家辛苦缔造的王朝就是因此被百姓推翻的。秦始皇是第一个皇帝,也是第一个驱动天下,热衷长生不老的皇帝。汉武帝做的事情,秦始皇都做过,只不过国力所限,没有汉武帝做的规模那么大而以。汉武帝没做得,秦始皇也做了,比如派术士徐福率领童男童女去海外求仙。虽然徐福极可能去了日本,秦始皇在客观上为一衣带水的友邦送去了一位“神”,但对秦朝来说除了劳民伤财,就是吃饱了撑着不知道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汉武帝之后,皇帝们对长生不老的追求永不止步。道教出现后,皇帝们在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做法上增加了一条:炼丹。我们熟悉的唐太宗李世民就因为晚年追求永生,痴迷丹药,结果吃了长生不老丹后反而提前成为了宗庙里的牌位。唐朝皇帝推动炼丹的一大贡献是一不小心发明了火药。但火药是不能吃得,更不能配上乱七八糟的草药一起吃。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等李世民的后裔显然不知道这一点,也跟祖宗一样非但没有永生,提前永垂不朽了。但要说起宠信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唐朝的这些皇帝都比不上宋朝的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和明朝嘉靖朱厚璁。前一位皇上崇拜仙道,自封为道宗皇帝,放下国家不管不问;后一位爷更狠,到处搜寻灵丹妙药,摧残宫女来炼丹,最后差点被宫女给勒死。嘉靖皇帝的孙子万历皇帝朱翊钧更绝,干脆几十年躲在宫中炼丹求仙,让大臣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大臣们要么压根没见过皇帝长什么样,见过的都是被召进去写道教青词的,谁写的好谁就升官。严嵩就是因为写了一手好青词,把持朝政几十年的。
  可见,中国帝王有着悠久的追求长生不老的传统,历代百姓深受其害。
  &可是有哪个皇帝长生不老了吗?没有。当皇帝最长的乾隆也没活到一百岁。而且乾隆压根就不相信长生不老,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退位了。人总是要死的,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上帝,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从来就不可能有长生不老的仙药吗?智商不低的皇帝们难道不知道吗?如果说他们一开始相信人能长生不老,那么多次受骗,付出了几十年的无谓劳动之后,为什么还要执迷不悟呢?
  &皇帝们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汉武帝的例子很典型。他的智商很高,高过来骗他的江湖郎中们,更应该及时省悟才对。可他却自愿在追求长生不老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汉武帝识破诡计,怒杀少翁后,隐瞒了真相,放出话说:“文成将军吃马肝中毒死了。”之后又骗子来,汉武帝怕他们知道少翁被杀的事情,都要解释少翁的死与自己无关。为什么?他还需要术士们继续帮助自己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
  &当为梦想付出的成本越来越多,期望的日子越来越长,皇帝们对长生不老的神话就是“为了相信而相信”了。整个国家都被动员起来追求长生不老了,就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一旦开动就不能停止了;自己把大好的光阴都花在追求永生上面了,拜了神、花了钱、杀了人,甚至连闺女也嫁了,怎么就没有结果呢?不会的,也许成功就在最后的五分钟坚持。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美国有一个群体对越南战争的评价最高,而且赞同战争的比例高得离谱。这个群体就是越战老兵群体。按说越战老兵亲历了战争的残酷,目睹了美国的巨额无效付出,为什么还会称赞越战呢?心理学家认为老兵们把最旺盛的精力、最美好的时光和若干甜蜜的记忆留在了越战之中,他们真正为越南战争付出了青春、汗水、鲜血和战友的生命,因此内心不自主地认同战争。我们在历史和现实中也能发现许多类似的例子。我们时常明知许多事情不可为而为之,也时常深陷某段情绪难以自拔。说这种心理是“赌徒心理”也好,说他们偏执也好,总之全力追求永生的古代帝王们也受到了这种心理的左右。巨大的付出让他们产生了偏执心理。汉武帝为什么深陷方士欺诈而不愿脱身,这是一种合理的心理解释。
  &我们回到汉武帝身上。他在生命即将结束的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正月,最后一次来到东莱。面对大风劲吹波涛汹涌的大海,年迈的汉武帝选择了班师回朝。三月,汉武帝终于听从了大臣田千秋的劝谏,停止求仙活动,罢黜全部方士。他的忏悔,可以看作是对古代帝王追求永生偏执症的一个极好总结:
  &“昔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哪有仙人?尽妖妄耳!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已。”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半信半疑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