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用杯弓蛇影比喻现在用愚公移山比喻什么.

当前位置:
>>>用原文语句填空。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
用原文语句填空。   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_______”,邻人之遗男也“_______”,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_______”。
题型:默写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杂然相许&&跳往助之&&笑而止之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用原文语句填空。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主要考查你对&&诗文背诵&&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灿烂的明珠,源远流长的古诗文是祖国文化经久不衰的瑰宝。那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诗词给了我们美好的享受;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给了我们无尽的教益。正因如此,古诗文背诵默写也作为中考必考的范围。诗文背诵技巧:诗文背诵的考查方式主要有:古诗词默写、课文默写、名篇名段默写以及对内容的理解性默写。一、加强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朗读,可在大脑皮层形成连贯的信号刺激,从而强化记忆效果,提高背诵效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①字典随身带,边看边查;②开动脑筋,边看边想;③笔不离手,边看边画;④防止遗忘,边看边批;⑤为讲故事,作好准备。这种导读方式,训练了学生多种阅读能力:①阅读的思维能力;②阅读的理解能力;③阅读的知行合一能力;④阅读的记忆能力;⑤阅读的表述能力。反复朗读,不厌其烦,读得顺畅、流利、朗朗上口,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如果把背诵比作“砍柴”,那么“朗读”就是“磨刀”。事实证明:反复朗读后,就会发现课文差不多背下来了。读得越熟练、越流利,背诵就越快、越好。二、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地安排背诵“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他在1885年揭示遗忘的规律。在通过实验表明:在学习材料之后,隔20分钟重新学习时初中语文论文,记忆量为58.2%;1小时后,记忆量为44.2%;一天后记忆量为33.7%;6天后记忆量下降到25.4%。根据这些数据绘成的曲线,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①根据遗忘曲线,科学家们找出了最佳的记忆周期:第一个记忆周期是1小时,第二个记忆周期是 1天,第三个记忆周期是 4天,第四个记忆周期是7天 ,第五个记忆周期是15天,第六个记忆周期是31天。根据这个记忆周期,对于背诵科学安排,有计划地背诵。如果按照上边的记忆周期来进行安排背诵时间,就可以减少遗忘,达到长期记忆的效果。按照这个记忆周期进行巩固循环,就能有计划的、轻轻松松地将这些古诗文烂熟于心了。②另外,“科学研究表明,人每天有四个高潮记忆点:第一点是清晨六至七点,第二点是上午八至十点,第三点是傍晚六至八点,第四点是临睡前一两个小时。”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利用晨起和临睡前的时间背诵,以期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三、背诵方式①理解记忆 “按识记是否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意义识记是一种与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的、积极主动的识记,所以它的效果总是优于机械识记。”因此,我们必须进行意义识记。对于未教的诗文可以通过辅导书对全文有个大致的理解,明确文章的脉络来背诵,自然能够提高背诵的效率。②结合思路层次背诵。每一篇,每一段课文都有思路层次,结合思路层次,既背的快,又不易忘。在哪儿背不下去了,想一下层次,往往会记起应该是哪一句。本方法常和第三条结合使用。比如背诵蒲松龄的《狼》。课文有四个层次,依次未:屠夫遇狼;屠夫惧狼;屠夫御狼;屠夫毙狼。按照这个思路,背诵起来就会比较轻松。背到“缀行甚远”时,如果背不下去了,想一下下一层是“屠夫惧狼”,就很容易想起来下一层句是“屠惧,投以骨”。有的课文比较长,可先分析原文段落层次,概括其要点,然后对照要点背诵,可以大大节省背诵时间且不容易忘记。以《出师表》为例:A、提出三点建议:(1)广开言路(分析形势,提出建议)。(2)严明赏罚(正反论述)。(3)亲贤远佞(推荐文臣,举荐武将,总结教训)B、表达一片忠心:(1)自叙经历(表明志向,感激先帝)。(2)劝勉后主(报效先帝,共兴大业)C、明确各方责任:(1)先说自己(讨贼兴复)。(2)再说大臣(兴德之言)。(3)后言陛下(咨诹善道)③动笔写写抄写能够加深学生对字形的掌握,而且还是一种很好的记忆方式,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完成背诵时,要结合抄写,当注意力无法集中的时候就抄写。而默写可有效巩固已经背诵了的课文,而且对加深记忆大有好处。四、及时巩固利用一段时间背会了一段课文,并不就是万事大吉了,还必须及时巩固。根据记忆规律,记忆内容要经过7遍左右的复习巩固才能真正保持住。一般地说,复习需要第二天一次,三天后一次,一周后一次,一月后一次,半年后一次,一年后一次,这样才可说真正背诵了记忆内容,而且几乎不会再忘记。总之,要提高背诵的效益,就要在朗读、理解上下功夫,采用灵活有效的方法,注意复习巩固背诵成果。这样,背诵古诗文就不难了。中考背诵诗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论语·里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7.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8.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远《三峡》&
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1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1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1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1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1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诗夜游》16.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1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1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观刈麦》
33.几处早莺争暖树,夜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3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6.商女不天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8.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40.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4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4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9.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发现相似题
与“用原文语句填空。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957354942464998172457111591107000读《毛泽东选集》之愚公移山&有感
读过《毛泽东选集》后,其中对《愚公移山》这一篇章印象最为深刻,感觉受益匪浅!
《愚公移山》是在抗日战争即将夺取最后胜利、中华民族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关头发表的。从此,“愚公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愚公移山》中流传最广的名言就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句话已经成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座右铭。愚公精神集中而形象地展示了我们党吃苦在前,冲锋在前,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优良传统,也展示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同志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向全党指明:“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他把人民大众比喻为帮助中国共产党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的上帝,“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这种贴切的比喻富有说服力、感召力和鼓动性。在艰苦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就在于他们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是他们艰苦奋斗、不惧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感动了人民这个上帝,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才得以胜利和辉煌,我们要永保这种精神。
“愚公移山”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愚公移山”的精神也曾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尤其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起愚公的故事,坚信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毛泽东赋予了这个寓言故事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在这抗日战争的紧要关头之下,毛泽东以这种大智若愚的“愚公移山”精神,提出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要使全国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文章发表后,极大地激励了全国人民,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信心、克服困难、一鼓作气,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愚公移山》的精神主旨有二:一是依靠人民这个上帝,二是要艰苦奋斗。我们现在头上没有三座大山的压迫了,但我们面前仍横卧着大大小小的“拦路虎”,要一个一个打死,才能向前进,向前发展。这仍然需要动员、团结、依靠亿万人民,而且还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也就是要艰苦奋斗。在《愚公移山》中,不仅强调党员、干部要有愚公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要做“感动”上帝即感动人民群众的工作,使全党和全国人民都能建立起必胜的信心。不断挖掘创新愚公移山精神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探索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的途径,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愚公移山,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正气。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继承发扬了浩然之气,带领亿万人民推倒了三座大山,又在建设新中国的途中为我们树立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典范,我们更加应该把这些宝贵的精神发扬光大,并且理论联系实际,让它们成为我们学习生活中的指引,脚踏实地的向我们的理想迈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愚公移山比喻什么_百度作业帮
愚公移山比喻什么
愚公移山比喻什么
比喻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不管有多么困难,只要坚持,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
坚持不懈,坚定不移的精神愚公移山的翻译及要考的问题_百度作业帮
愚公移山的翻译及要考的问题
愚公移山的翻译及要考的问题
文言出处原文太行(háng),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rǔ)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céng )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hè dàn)者三夫,叩(kòu)石垦壤,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qū,弯弯曲曲的意思,而qǔ只用于歌曲)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huì).以残年余力,曾(céng)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chè),曾(céng)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sǒu)亡(wú)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jì)之南,汉之阴,无陇(lǒng)断焉.[2]译文太行山,王屋山(2张)太行、王屋这两座山,四周各七百里,有七八万尺高,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靠着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交通不便,进进出出都要曲折绕远,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我们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簸箕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刚刚换牙,也蹦蹦跳跳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河湾上一位叫作智叟的老头讥笑愚公并制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剩下的力量,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毁掉,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为什么担心挖不平?”智叟没有话来回答.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将这件事告诉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3]4理解赏析写作背景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点评毛泽东对愚公移山的点评这个故事从前也和别的普通寓言一般,鲜为人知.自从毛泽东主席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这个故事后,就变得家喻户晓.通过写智叟的胆小怯弱反衬了愚公的坚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遇到困难要尽力克服.并且作为现代人我们还要有一种要造福子孙后代的觉悟.[1]5基本注释1.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3.方——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意思.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4.高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5.冀(jì)州——古地名,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7.且——将近.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以……为苦.10.塞(sè)——阻塞.11.迂(yū)——曲折、绕远.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13.汝——你们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汉阴,汉水南岸.17.献疑——提出疑问.18.以——凭借.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许,赞同.20.君——称呼“您”.21.损:——削减.22.曾(cēng)——连……都……23.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24.丘——土堆.25.置——安放.26.且——连词,况且.27.焉——疑问代词,哪里.28.荷(hè)——杠29.夫——成年男子.30.叩石垦壤:凿石挖土叩:敲,凿.31.箕畚(jīběn):一种用竹蔑或柳条编成的运土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这里名词作状语用.32.孀妻(shuāng) ——寡妇.33.遗男——遗孤,孤儿.34.始龀(chèn)——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或换牙.)龀,换牙.35.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36.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37.河曲(qū)------古地名,因河水弯曲而得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38.叟(sǒu)——老头.39.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先说“甚矣”,有强调的意味.甚矣,太,非常.40.惠——通“慧”,聪明;不惠,指愚蠢.41.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42.长息——长叹.43.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草木.4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强行开辟,开.45.穷匮(kuì)——穷尽.46.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7.苦——愁.48.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没有.49.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50.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代愚公.已,停止.51.帝——神话中的天帝.52.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53.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54.负——背.55.一厝朔东——一座放在朔方以东地区(朔东,山西北部一带).56.厝(cuò)——通“措”,放置.57.朔(shuò)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58.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59.陇断——陇通“垄”,高地.断,隔绝.即垄断,山冈高地.60.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61.焉——语气助词,无义.通假字1.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4.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5.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古今异义(1)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用手指(2)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3)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4)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5)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6)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7)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8)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9)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10)方古义:方圆今义:常指矩形(11)惩古义:苦于今义:惩罚(12)苦古义:愁今义:能燥,能泄,能坚的药味(13)荷古义:扛今义:莲,又称荷、芙蕖、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华等,溪客、玉环是其雅称,未开的花蕾称菡 萏*(hàn dàn),已开的花朵称鞭蕖,睡莲科,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茎称藕,能食用,叶入药,莲子为上乘补品,花可供观赏.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是印度的国花.一词多义1.其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 其妻献疑【他的】2.之 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跳往助之【代词,代指愚公】3.且 年且九十【将要,快要】 且焉置土石【况且】4.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加强语气】5.而 面山而居【表示修饰】 何苦而不平 【表示承接】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6.方 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当】7.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8.固 汝心之固【顽固】 吾义固不杀人【坚决】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9.亡 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词性活用1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2箕畚:名词活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3面:名词活用作状语,面向着.4聚:使动用法,使... ...聚,相当于:“把... ...召集在一起”.5苦:形容词作动词,愁7文言句式倒装句1.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2.且焉置土石? 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4.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于帝”前提.被动句1.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省略句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3帝感其诚.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帝感于其诚.[2]4.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8文章理解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9读愚公移山“何为大形山?何为王屋山?”  “大形者,他也,王屋者,我也;大凡人心,皆有二山为障,一是心中有他,二是心中有我.”  移除二山何其难,人不到古来稀之年,难以发现门前有此二山,故笑人为愚公.10人物分析愚公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于.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曲折.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的.“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通”“达于”都有笔直地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愚公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加增”.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他是一位巨人,是一位敢于向自然与困难挑战的英雄,他的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将永远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坚持不懈地奋斗到底,去创造更新更美好的未来.像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能相信他是“笨老头”呢?智叟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文中写智叟的文字不多,却把这个自以为是的老头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显得既傲慢又武断.“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装句强调愚公不聪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小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这话说得尖刻、夸张,带有明显的嘲讽口吻.用“其”加强反问语气.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对移山的顽固态度.但最后他反被愚公驳斥得“亡以应”.智叟从开始时的振振有词,教训别人,到被驳得哑口无言,一副窘态,这正是自作聪明的人应得的下场.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11愚公“愚”吗?智叟“智”吗?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根据是“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12问题研究1.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答:不有损.一是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2.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1).“方七百里,高万仞”山本身高大无比.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遥远.3).“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人老又少.4).“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工具简陋.5).河曲智叟讽刺,讥笑.3.故事用神话做结尾的原因有哪些(故事为什么用神话结尾)?1)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2) 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13他人引用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闭幕词时,用了这个典故.他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工作.我们也会感动玉帝的.这个玉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愚公移山”从此成为表现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精神的典型用语和口号.解放之后,它又发展成“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成为鼓舞全国人民改变中国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动员口号.毛泽东会议原文见本词条义项814今人新解愚公移山的故事发生在王屋山,王屋山上有王屋乡,王屋乡里有愚公村,而愚公村便是传说中愚公的故乡.  出济源市区,西行35公里便是王屋乡.沿济邵(邵原镇为济源市最西的一个镇)公路西行,王屋山的俊秀挺拔与山势陡峭尽入眼中,不由得感慨王屋乡之偏远及王屋乡人出行的诸多不便,由此更明白老愚公在年且九十之际,扣石垦壤,要移走太行、王屋二山愿望之迫切.眼前的济邵公路,双向两车道,虽随山势变化而曲折弯转,但路面十分平坦.一路西行,公路两边的防护林连绵不断,风景秀丽.同行的赵公文不断感慨,感叹这条道路的贯通给愚公后人带来的巨大变化.赵公文是济源市记者协会秘书长,老家在济源市西的邵原镇,距市区55公里,他对济邵公路开通前后山区的变化感受最深:“我1986年离开邵原镇,在这之前,从邵原镇到市区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我父亲那时候是村支书,每次到县里开会都要在山上走100多里.村民养些猪、羊也卖不出去,贫穷落后是自然的.”1987年,济邵公路修成.1997年、2000年,济邵公路两次大修,扩整路面,济源西部的几个乡镇彻底告别了交通闭塞的落后状况.  40分钟后,汽车停靠在王屋乡愚公村村口.正对村口的是愚公移山纪念广场,广场高高的平台上立着巨大的愚公移山群雕,老愚公左手叉腰,右肩荷锄,正对着愚公村村口蜿蜒而来的柏油公路.相隔两千年后,愚公出山的梦终于圆了.愚公移山,若是象征性地去理解,把山比喻为毒瘤般的人事物的话,则值得学习其精神,否则不敢苟同了.愚公移山,从头到尾就是表现了愚公的愚不可及以及不听智叟的劝说而进行的一番巧辩罢了.大自然有其天地之造化,人力亦有圆润之道可以为之.人生短暂如蜉蝣一瞬,面对一些情况实是可以绕道而行,或迁移便可.比如愚公以及乡民,生在大山之中,本身就不便于交通行走,在这个情况下完全可以举村而迁,住到大山外面的平坦之地岂不是更好,这样既省力又省时,而且没有破坏自然,这何其不是智者之道?把宝贵的时间让自己与子孙都浪费在移山之中,岂不是莫大的悲哀?好在政策是有“移民”一说,没有生搬硬套.[4]15入选教材本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三课.本文入选江苏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语文第十七课.本文入选湖北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第二十三课.本文入选上海教育出版社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十三课.本文入选山东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一课.16案例展示《愚公移山》案例展示郭明红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3)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教学实录(一)媒体辅助,导入新课以动漫flash——愚公移山导入.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示例: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多媒体展示内容如下: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一词多义方:方七百里 方其远出海门曾: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吾义固不杀人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其: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也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焉:且焉置土石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之: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翻译下列句子:①甚矣.汝之不惠!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③投渚渤海之尾.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第三幅:毕力平险图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五幅:神灵移山图(三)研读课文,理解寓意(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正方:愚公实愚反方:智叟不智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反方:智叟不智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学生讨论交流.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1)提问:有人认为本文以神话结尾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也有人认为它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你是如何理解本文的神话结尾的呢?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学生争相发言.教师总结: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六)课堂小结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多媒体显示)[3]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七)布置作业(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四周各七百里,有七八万尺高,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靠着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交通不便,进进出出都要曲折绕远,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英语复述愚公移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