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国内政治学 研究教授者、哈佛大学国内政治学 研究教授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他把世界文明划分为基督教

试析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局限性
冷战出人意料的结束导致许多学者对此后世界秩序做出了种种预测。在所有这些关于冷战后全球局势的预测中,最有争议的当属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这种理论认为,“文明”已经代替民族国家范式成为今后观察、分析、判断、讨论国际问题和国际争端新的“范式”,这就是“文明冲突论”。亨廷顿根据各个地域人们之间文化的相对同质性与差异,从全球层面的角度把世界的文化归纳为七、八种具有相对同质性的文化,人们在这些相对同质性的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了七、八个超国家、超阶级、乃至超教派的文明共同体。其结构是一个多元的、多层的、复杂的超大型结构。这就是亨廷顿认为的当今世界上主要的行为体,也就是他所谓的“世界性部落”。由此推断,亨廷顿所谓的“文明冲突”,也就是这些“世界性部落”间的冲突。无论是在哪个级别的社会,要有效地参与社会的冲突、合作与博弈,必须是整合的共同体,也就是说,首先,共同体的各次共同体、不同层次共同体之间的矛盾必须是可调和的;其次,共同体必须&
(本文共97页)
权威出处:
长久以来,国际关系行为体的概念还主要局限于民族国家。然而,欧洲一体化的开创性实践却逐步赋予了超国家机构参与对外交往的合法身份与必要权限。虽然欧盟远非一个“单一行为体”(unitary actor),但这并不从根本上妨碍其成为一个“集体行为体”(collective actor),进而通过其内部一致性发挥全球性影响。同时也正是这种集体性质决定了欧盟区别于传统民族国家的独特的行为体属性和新颖的行为方式。与常见的双边和多边外交模式相比,地区间主义(inter-regionalism)则更多地被看作是源于欧共体并发展于欧盟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的新途径。国外学术界对地区间主义的基本评价在于:它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新现象,它有可能成为未来全球秩序中的新层次,进而催生出国际关系研究的新领域①。在此意义上,本文试图探讨欧盟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行为体与地区间主义作为欧盟的一种新型对外交往模式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讲,地区间主义在欧盟追求并扮演全球行为体的过...&
(本文共7页)
权威出处:
主流理论认为,制度决定了行为体的行为,但同时又建立在行为体本身的行为基础之上。学者如何避免内生性陷阱呢?本文强调一种具有一定程度外源性的因素的重要性,即制度模式及其设计。由于这些概念框架并非出自行为体的偏好,因此它们在制度建设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独立作用。事实上,拉美借鉴过很多“第一世界”的模式。但是,这些模式一旦被引入迥然不同的客观环境中,就总是得不到严格而坚决的贯彻,因此无法良好运转。非正规机制由此而产生,它们指导着行为体的行为。因此,外部借鉴导致制度发展不断出现断裂。一引言:制度理论与内生性漩涡制度设计及变革理论存在内部矛盾:一方面主张制度是因果关系中的“因”;但另一方面又认为这些制度源自理性行为体的利益和战略互动关系。普沃斯基(2004)等很多学者都曾经极其严肃地指出:这两种基本观点相互冲突。假如制度纯粹是个人偏好和选择的产物,特别是假如认为制度概念中的“制衡性”高于“限制性”,那么制度如何发挥独立的起因作用呢?而如果制度...&
(本文共12页)
权威出处:
一、政策概况近代(19世纪中期)以来,丹麦外交与安全政策总的来说是防御性的,摒弃以武力实现国家利益的观念和做法。其政策重心在于支持并积极参与国际机制,以维护自身的权利和安全。这种政策是中立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产物。二战后,丹麦逐渐放弃了从实用角度出发的中立政策,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结成同盟。1949年丹麦加入北约,因此卷入了集团对抗之中。不过,丹麦外交与安全政策在冷战期间大体上是一种平衡行为,“承担责任但有所保留”成为其主要特征。一方面,丹麦加入北约的联合军事行动,允许美国使用格陵兰的设施;另一方面,丹麦拒绝外国军队在其领土驻扎,并宣布不支持20世纪80年代的北约导弹部署计划。冷战甫一结束,丹麦在对外行为上也作出了相应的改变,倾向“承担责任”而忽视“保留”。1991年丹麦参加了反对伊拉克的多国部队,随后大力支持北约成功转型为欧洲新的综合安全框架。但是,丹麦此时仍然有两个重要的保留:一是拒绝参加欧洲安全与防务政策(ESDP);二是...&
(本文共6页)
权威出处:
引言从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署,欧洲煤钢联营成立,到1958年欧洲共同体建立,欧洲历经几次扩大,从经济一体化延伸到政治、安全一体化,发展至今,欧盟被视为一个具有内部合法性与外部合法性的政治实体,〔1〕也是民族国家合作解决共同问题的一种积极尝试,成为国际社会的新兴典范,为其他地区一体化提供了学习榜样。总体上来看,成员国数量在扩展、涉及政策领域在增加,欧洲一体化展现出的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入的趋势。在理论层面,欧盟及其发展走向也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从一体化理论到国际关系理论再到比较政治学理论,从欧洲化到差异化,从民事性力量到规范性力量,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欧盟的身份定位及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解读。〔2〕然而当下,欧盟正面临着欧债危机、难民危机以及乌克兰危机的重重考验,英国公投所做出的决定,使得英国可能成为欧盟历史上第一个选择退出的国家,这无疑是在以上几重危机背景下向欧盟提出了新的难题。在谈到英国退欧对于欧盟的影响...&
(本文共6页)
权威出处:
纪锋/校定价:39.00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9月长期以来,法治都被美国奉若神明,它是捍卫公民自由与美国式生活方式的利器。没人能说出其确切含义,但所有人都对其大加赞成。而在这本充满战斗性的新书中,两位作者向法治这一神圣而被广为推崇的信念发起了强烈的挑战,毫无畏惧地揭露了其一直以来被人们忽视了的阴暗面。他们探讨了法治与掠夺之间相互勾结的关系,即强势政治行为体以牺牲弱势者的方式行事对其进行的暴力压...&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随堂练习课件: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随堂练习课件: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25次
资料类型:
文档大小:1.68M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 考向一 考向二 对点训练1 (2015江苏单科,20)“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①审题干,找题眼:“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 ②审设问,找关联:1961年开始的不结盟运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结盟”,而是不与美苏两大集团结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 ③审题肢,定答案:“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不是指经济方面,而且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也与“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不符,故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是“旨在加强和平”,“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故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与“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相符,故C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兴起,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但该会议不可能消除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故D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C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二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例2】 (2014重庆文综,12)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 考向一 考向二 试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考点具体指向日本经济的崛起,意图在于考查通过材料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与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动联系密切,高考试题要求把握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表现,从中认识多极化趋势背后的经济因素。 -*- 考向一 考向二 解题思路:①审题干,找题眼:“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 ②联所学,找关联:当前,日本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其也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③辨选项,定答案:从材料信息看,日本在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机构中捐款和出资较多,但日本认为自己捐款和出资多,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权利,对此表示不满,这说明日本企图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谋求相应的政治权利,即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故选C项。B项说法错误,A、D两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 答案:C -*- 考向一 考向二 对点训练2 (2014江苏单科,19)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①审题干,找题眼:“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 ②联所学,找关联: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特点。 ③辨选项,定答案:题干材料反映了两方面的信息:一是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二是在解决重大问题时,其他大国需要和美国合作,由此可知,应选A项;B、D两项没有体现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故错误;C项没有体现其他大国的地位,故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A
-*- 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新形势下,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将不再是经济因素和国家的利益。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将是文化方面的差异。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也有人认为关于“文明冲突”的观点是经不起检验的。 -*- 阅读提示 (1)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观点。 (2)亨廷顿认为冷战结束后,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不再是经济因素和国家利益,而是文化差异。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文化因素对国际政治局势的影响有所增大,但是,经济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仍是国际冲突的根源。因此,把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用“文明冲突”来概括是不全面的。 -*- 1 2 3 4 5 1.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中国有“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1964年中法正式建交。对法国而言,与中国建交面临最主要的问题是(  )                  A.消除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联合国的军事、经济制裁 C.实现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冲破美苏两极对峙的坚冰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旨在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题眼是“1964年中法正式建交”。结合史实,可知消除意识形态的影响是中法建交的前提,而不是法国面临的与中国建交的主要问题,故A项错误;中法建交没有威胁到世界安全,故B项说法错误;法国和中国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故C项错误;当时两极格局对峙,中法分属不同阵营,D项是法国所面临的压力,故正确。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1 2 3 4 5 2.(2015河北石家庄一模)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通过向日本“特需订货”促进了其经济发展。越南战争爆发时,日本已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第二位,美国深陷越战不能自拔,又为日本发展提供了契机。这表明(  ) A.国际格局发生重大改变 B.世界经济中心开始转移 C.冷战改变了日本的命运 D.日本重获政治大国地位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旨在考查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日本经济的崛起,题眼是“美国向日本‘特需订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才瓦解,故A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不是世界经济中心,故B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占领惩治,而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故C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并未“重获”,故D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C
-*- 1 2 3 4 5 3.1970年,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关于不结盟和经济发展宣言》,谴责“殖民地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种不平等的世界经济体系”,希望“提供机会使世界经济体系发生结构变化,以便满足穷国的紧迫需要,加强它的独立,使世界经济有更为迅速和更为均衡的发展”。这表明不结盟运动 (  ) A.要求打破大国对国际政治的垄断 B.希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由反对霸权主义到谋求经济发展 D.主持国际正义和维护世界和平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旨在考查不结盟运动的兴起,题眼是“使世界经济更为迅速和有更为均衡的发展”。题干主要体现的是经济方面的内容,故A项错误;从材料谴责“殖民地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种不平等的世界经济体系”,希望“提供机会使世界经济体系发生结构变化……使世界经济有更为迅速和更为均衡的发展”,可知不结盟运动国家希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故B项正确;C项表述的不是题干主旨,故排除;D项也与题干要求完善经济体制不符,故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1 2 3 4 5 4.(2015广西桂林二模)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旨在考查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题眼是“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仅仅是美国面临“灾难”的表现之一,不够全面,故A项错误;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仅仅是美国面临“灾难”的表现之一,不够全面,故B项错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也仅仅是美国面临“灾难”的表现之一,不够全面,故C项错误;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中国、俄罗斯、欧盟实力的增强,使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严重冲击,面临“灾难”,故D项正确。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1 2 3 4 5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正如厄内斯特·梅在1984年的一篇论文中所说:二次大战后,美苏两国注定会成为对手……1945年以后两国关系不可能出现任何缓解……传统、观念、感情、习俗……各方面都刺激着敌对状态的出现,两国均没有足够力量避免这种冲突。 ——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二 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经过实施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敌对政策和措施,终于酿成拥有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体系、军事组织和地缘政治版图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对峙,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 ——牛军《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 -*- 1 2 3 4 5 材料三 冷战并非只是美苏之间的对抗;而是由形形色色的冲突对抗组成的,至少有四个: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但由于苏联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小国所产生的民族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冷战仍在继续。 ——沃尔特·拉菲博尔《冷战结束了吗?》 材料四 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 ——程广中、汪徐和《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后及后冷战时代》 -*- 1 2 3 4 5 (1)材料一中为什么说美苏注定会成为对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怎样对待对手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格局发生了怎样的演变。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又有什么新变化?
(3)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材料三的作者为什么说冷战仍在继续?据材料四,分析个别大国还能在世界上建立霸权吗。请说明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 1 2 3 4 5 参考答案:(1)原因:意识形态差异(社会制度不同、文化习俗差异);力量相当。对待:实行冷战,遏制苏联(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 (2)演变:两国对峙到两极格局形成。变化:两极格局开始动摇,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3)原因: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和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苏联解体后,民族冲突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建立:不能。理由:世界上已经形成多个力量中心,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4)启示: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充分发挥联合国作用,建立世界安全机制)。 真题剖析 史学要论 随堂练习 真题剖析 史学要论 随堂练习 课堂教学流程 完美展示 全书优质试题 随意编辑
独家研发 错题组卷系统 志鸿优化 永远更新 高中总复习用书课件光盘 真题剖析 史学要论 随堂练习 基础梳理 真题剖析 史学要论 随堂练习 考点史证 真题剖析 史学要论 随堂练习 真题剖析 真题剖析 史学要论 随堂练习 史学要论 真题剖析 史学要论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 真题剖析 史学要论 随堂练习 第13讲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 知识笔记 疑难禅释 一 二 一、新兴力量的崛起 1.欧洲人的欧洲 (1)原因:在两极格局下,欧洲国家只有走联合之路,才能使欧洲得到稳定与发展。 (2)进程: ①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以上三个机构正式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④1975年,共同体的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20世纪80年代之后,共同体防务合作加快了步伐。 -*- 知识笔记 疑难禅释 一 二 2.迅速兴起的日本 (1)原因: ①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制定了合乎本国国情的 经济发展战略。 ②外交上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③重视教育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2)表现: ①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②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③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 知识笔记 疑难禅释 一 二 3.东方巨龙的腾飞 (1)改革开放前的中国: ①日,新中国成立。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 ②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③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④至1966年之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较大发展。 (2)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①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②中国是第三世界中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③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 知识笔记 疑难禅释 一 二 4.不结盟运动兴起 (1)背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美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希望在两极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结盟政策。 (2)标志:1961年,在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的推动下,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3)主张: ①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和维护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 ②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③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 知识笔记 疑难禅释 一 二 (4)影响: 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②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 知识笔记 疑难禅释 一 二 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两极格局的瓦解 (1)东欧剧变: ①原因:受苏联改革和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 ②表现: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 (2)苏联解体: ①背景:苏联政治体制僵化,经济机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戈尔巴乔夫改革走进死胡同;东欧各国相继发生剧变,新政权向西方靠拢;1991年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 -*- 知识笔记 疑难禅释 一 二 ②过程:1991年,八一九事件使得苏联的国家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③影响:战后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 2.西方国家实力的变化 (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2)西欧:欧共体扩大为欧盟,欧元诞生,欧洲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 (3)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步伐。 3.俄罗斯实力增强:进入21世纪,普京带领俄罗斯人民逐渐走出低谷,实力有所增强。 -*- 知识笔记 疑难禅释 一 二 4.东方世界力量的壮大 (1)1992年,第十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不结盟运动扩大,中国被接纳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 (2)中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已成为政治大国,并相继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5.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及趋势 (1)特点:世界存在着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欧盟等多种重要力量,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 (2)趋势:世界格局正在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 知识笔记 疑难禅释 1 2 3 1.总结归纳:欧洲联合的特点 (1)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个领域扩展。 (2)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3)欧洲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4)合作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 知识笔记 疑难禅释 1 2 3 2.轻巧识记:苏联解体的原因
-*- 知识笔记 疑难禅释 1 2 3 3.总结归纳:世界多极化趋势 (1)多极化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形势下,各国力量消长前提下的世界格局变化,各国力量对比发生实质变化需要较长的时间。 (2)决定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以经济为基础和核心的综合国力对比变化需要较长时间。 -*-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一新兴力量的崛起
史料一 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法]维克多·雨果 史料二 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增加日本不仅作为经济大国的份量,而且增加作为政治大国的份量。”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其家乡群马县的演讲 (日) -*- 考点一 考点二 史料三 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战争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 ——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1961年9月) 论从史出: (1)根据史料一,分析欧洲走向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史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对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又产生怎样的影响? (3)根据史料三,分析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
答案 关闭 (1)提示:欧洲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欧洲的联合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2)提示:问题:反映了日本寻求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成为世界多极化的推动因素。 (3)提示:美苏冷战对峙引起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 考点一 考点二 拓展升华 1.欧洲国家走向联合的影响 (1)经济:充分利用了西欧各国的资源和市场,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 (2)世界格局: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有利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资本主义世界格局: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 考点一 考点二 2.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1)政治:提出“政治大国”的目标。 (2)与美国的关系:不再受制于美国,在国际中与美国既有联盟又有摩擦。 (3)资本主义世界格局: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4)世界格局:促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5)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对亚太地区的和平构成威胁。 -*-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二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及影响
史料一 毕竟我们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我们必须领导世界……建立一个按照美国价值标准建立的世界新秩序。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史料二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是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谈话(1993年) -*- 考点一 考点二 史料三 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 论从史出: (1)史料一反映了美国怎样的政治企图? (2)你是否赞同史料二中基辛格的看法?他说现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其论点是否合理? (3)你如何理解史料三中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 
答案 关闭 (1)提示:反映了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称霸世界的要求。 (2)提示:赞同,因为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的趋势。合理。因为从综合国力和军事上着眼,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确定无疑,但如果仅从经济上论,当今世界应当是美国、西欧、日本三极之争,美国难以独大。而且中国、俄罗斯都在发展,实力增强。 (3)提示: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新格局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 考点一 考点二 拓展升华 1.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 (1)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3)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4)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 考点一 考点二 2.多极化发展的特点 (1)和平过渡:它不是通过世界大战而是经过长期冷战较量引起的。 (2)竞争过渡: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等力量中心存在着互相竞争、互相制约的关系。 (3)长期过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舞台,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例1】 (2013课标全国Ⅰ,3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考点具体指向是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能力要求在于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内涵,分析促使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的原因,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 -*- 考向一 考向二 解题思路:①审题干,找题眼:“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 ②联所学,找关联: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一直不积极,即使后来加入也是迫于无奈,附加了很多的条件。直至今日,英国仍然不是欧元区的成员国。德、法是欧洲一体化的核心,因为这两个国家受战争破坏最严重,一体化的愿望最迫切。 ③辨选项,定答案:从材料信息看,法国提出建立超国家的机构,得到了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支持,却遭到了英国的反对,最终法、德、意等六国走向了联合。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直接原因是六国屡遭战争重创,而英国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但本土相对遭受战争破坏较轻。建立超国家的机构,可以有效地避免战争,故选A项。 答案:A 真题剖析 史学要论 随堂练习 真题剖析 史学要论 随堂练习 课堂教学流程 完美展示 全书优质试题 随意编辑
独家研发 错题组卷系统 志鸿优化 永远更新 高中总复习用书课件光盘 真题剖析 史学要论 随堂练习 基础梳理 真题剖析 史学要论 随堂练习 考点史证 真题剖析 史学要论 随堂练习 真题剖析 真题剖析 史学要论 随堂练习 史学要论 真题剖析 史学要论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 真题剖析 史学要论 随堂练习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哈佛大学政治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