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方哲学与理性同源,理性,宗教的认识。现在搞混了分不清了

思考:我的哲学与宗教观_全文阅读_9-米花在线书库
思考:我的哲学与宗教观_9
悖论的起因,如Russell和Whitehead指出的,都在于一个要定义的东西是用包含着这个东西在内的一类东西来定义的。这种定义也称为说不清的(impredicative),特别发生在集合论中。" 这种悖论的一个古典形式就是"说谎者悖论"。 记者:什么是"说谎者悖论"? 何新: 所谓说谎者悖论,本来是希腊哲学中由诡辩派哲学家欧布里德提出的一个语言游戏。这个悖论的内容如下:"试问如果一个人说'我在说谎',那么当他讲此话时,他是否真的在说谎。" 如果此话不可信,那么这句话的确是谎言。而陈述语的内容说:"我在说谎"。他就是在陈述事实,就是说事实上他并未说谎,而这一事实与其语义相矛盾。 如果此话可信,那么陈述者的确是一个说谎的人。而他说:他在说谎--事实上他正在陈述的乃是事实,那么他并未说谎。这一事实又与其语义相矛盾。 所以所谓"说谎者悖论",实际乃是来自陈述操作的现实与陈述意义(语义)之间的矛盾。是语言符号的"所指"与"能指"之间发生的矛盾。 有人根据罗素的语言层次论认为"说谎者悖论混淆了这两个不同'层次'的语言,把高一层次语言中的'是假的'用低一层次语言来表达,由此产生逻辑矛盾。"这种看法是排除不了悖论的。 实际上,黑格尔早于罗素100年就分析过"说谎者悖论"。他的看法是:这个悖论表明,有些事件无法用非矛盾的语言进行表述。 4、黑格尔论"说谎者悖论" 记者:黑格尔也研究过"说谎者悖论"吗?
何新:他在评论希腊哲学中的诡辩派时讨论过悖论问题。 记者:黑格尔他怎样分析这一悖论? 何新:他把诡辩学者的逻辑称作一种"独特的辩证法"。"他们把辩证法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哲学史讲演录》,中译本第二卷,第115页。)"他们的辩证法都涉及外在观念和语词中出现的矛盾,因而他们也有一部分流于玩弄语言。"黑格尔说:"事实上把它们抛到一边要比驳回它们容易些。" 记者:那么在黑格尔看来,悖论既是一种诡辩,但也是一种"辩证法"。他所说的"辩证法",看来就是你曾指出的那种"辩论与论证的方法"。 何新:对。黑格尔指出: "真正说来,它们所进行的,是把通常的语言引入迷途,使它陷入混乱,然后给它指出它是自相矛盾的。这些诡辩并没有真正的科学价值。可是,这些诡辩的任务有一部分就在于指出,当我们严格地按照通常语言所说的话来加以理解时,平常的语言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使通常的语言陷入难以回答的困境,乃是游戏、开玩笑,是愚蠢的。别人完全知道我们的意思,他在语言上用心思;这是以形式的矛盾为目的一种空洞无实际的语言游戏。理性的东西只是作为语言而存在的。 希腊人异常喜爱找出语言中和日常观念中所发生的矛盾;--这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把形式的语言当作对象,并且意识到它的不精确。" 而"说谎者"就是这种诡辩的一个实例。 记者:黑格尔认为应如何解决这个悖论? 何新:黑格尔指出,对这个悖论没有简单的回答,回答只能是矛盾的: "如果问他是否说谎,他应当回答'是'还是'否'呢?如果说,他是说真话,那么便与他的话的内容相矛盾;因为他承认他说谎。如果他说'是的'(他说谎),那么他说的又是真话了;因此他既不说谎,又说谎,--同样情形,如果他说真话,他便与他所说的相违反了。 一个简单的答复是不能有的。在这里,两个对立的方面,说谎与真话,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看到了直接的矛盾),这个对立面的结合,曾经在各个时代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一再出现,并且引起人们经常注意。克吕西波,一个著名的斯多葛派,就曾经对这个题目写了六部书。另一个人柯斯的斐勒塔,便是由于用心研究解除这种二难困境的办法,操劳过度,因而得了痨病死去。" 黑格尔顺便讲了两个类似的笑话: "这个小小的历史曾经得到了继承,并且得到过重演;例如在'唐·吉诃德'身上,就出现了完全相同的事情。巴拉塔里亚岛的总督桑差坐堂问案时,便遇到一些非常麻烦的情况的考验。 在这位总督的辖境内,有一座桥,不过桥旁还树立了一个绞架。行人必须满足一个人的条件,才许通过这座桥。这个条件是:旅客必须说出他真正要到哪里去;如果他说了谎,那就必须放在绞架上吊死。现在有一个人来到桥上,在回答上哪里去的问题时,他说,他上这里来是为了在绞架上吊死。守桥的人对这个回答大大地困惑了。因为如果把他吊起,那他就是说了真话,应当放他过去;如果放他走了,那他就是说了假话。他们无法解决,于是请总督明断,总督说出了一句聪明话:在如此疑难的情况之下,应该采取最温和的作法,因此应当放他走。桑差没有苦苦地去想破脑袋。 有人问梅内德谟,他是否已经停止打他的父亲了?人们要想使他陷入困境;不管他的回答是'是'还是'否',在这里都是有危险的。梅内德谟回答道:我既没有停止,也没有打他。对方对于这个回答是不会满意的。这是一个两方面的回答,把两个方面都同样地扬弃了。通过这个回答,问题事实上是解答了,承认自己说谎的人是否说真话:他同时既说真话而又说谎,而真理就是这个矛盾。矛盾可以毫不费力地在意识面前指出来,--矛盾出现在感性事物、存在、时间之中,它们的矛盾必须加以揭露。"
记者:真有意思。 何新:黑格尔也从形式逻辑的角度分析了上述悖论的意义,他指出: "每一个语句都由一个主语和宾语组成,主语和宾语是不同的,我们在表象中以为它们是统一的;而那在平常的意识看来是真的东西,乃是单纯的、不自相矛盾的。可是事实上单纯的、自同一的语句却是同语反复,毫无所说;凡是有所说的语句,都包含有不同的东西,--由于它的不同进入了意识,所以它就是矛盾的。可是平常的意识就此终结了;凡是有矛盾的地方,便只有解体,便只有自我扬弃。平常的意识并无惟有对立面的统一才是真理这一概念,--并不知道,如果把真理了解成单纯的意思,虚假了解成对立、矛盾的意思,那么在每一个语句中就都有真理和虚假。一个命题或者是真的,或者不是真的;一个对象不能有两个对立的宾词。这是理智的原则,principium exclusi tertii(排中原则)。" 我在这里顺便想指出,中国古代辩者(也是诡辩家)公孙龙曾指出过一个著名的命题: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目的正是指出其主语和谓词(宾语)之间存在的矛盾。"白马"是一个类、集合,而"马"是另一个类/集合。问题在于连结词"是",本身是有歧义的语辞:(1)"是"指同一性关系(a=A),(2)"是"指类属关系(aA)。如果在前者的意义上,那么白马的确不是马,即白马≠马。 事实上,所有的诡辩性悖论,都是利用语言的歧义--符号意义(语义/所指)与符号形式(语形/能指)之间的矛盾而构造的。 因此我将这一类诡辩性悖论,包括集合论悖论,罗素悖论;看作悖论的第一类型:语义悖论。 5、悖论源于客体本体内在的矛盾 记者:那么,什么是本体悖论? 何新:本体悖论的一个具体实例,就是古希腊哲人芝诺所提出的运动悖论。芝诺一共提出了四个关于运动的悖论,其中之一是"飞矢不动"。内容如下: 问一个物体(飞矢)正在空间移动,在每一个确定的时间单位中,究竟它处在什么位置? 通常的想法是,在第一瞬间,它处于位置A,在第二瞬间,在位置B,..如此类推,飞箭的运动就是这些停留瞬间和停留微点的连续。但这个回答是有问题的。因为第一,如果物体于确定的时间处在确定的位置,它就是处在静止中。第二,一系列静止的叠加,总和也应当是静止。 因此芝诺说:飞箭的运动--位移,是难以理解的。因为对它的"微分"分析会导致逻辑悖论。 芝诺一共从四个与此类似的角度,提出了四个悖论,从而证明"运动"这个概念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这种悖论与"说谎者"类型的悖论具有明显的性质不同。 它是针对着一种客观存在的过程--运动,通过逻辑分析,指出矛盾的存在。这种矛盾/悖论并非仅仅存在于语言形式或概念中,而是发生在有实体背景的现实过程中,因此我将此类悖论看作悖论中的第二类型:本体悖论。 记者:那么,这种悖论是否能够解开? 何新:这种悖论比语义悖论深刻。因为这种悖论并非仅仅由语言的歧义人为地制造出来的。它的根源是来自客体自身的内在矛盾。 黑格尔指出,问题在于两点: (1)运动的本质是矛盾的。 (2)对这种本质的表述也必然是矛盾的。 运动意味着,在任何一个无限小瞬间,物体并非确定地停留在某一点上,它到达这一位置的同时(在同一瞬间)必然也在离开这个位置,这就是运动。因此运动就是在每一瞬间。处在同时非处在同一个点位上。这种陈述,就是一个悖论。但只有接受它,才能表述实在的运动。 记者:也就是说,存在着一种客观意义的逻辑中的自相矛盾。 何新:说得对。应当指出,现代的形式逻辑论者,在叙述形式思维的三大规律时,常常强调一点,认为逻辑矛盾只是主观思维和语言的矛盾。在客观现实中,不可能真实地存在逻辑的自相矛盾。他们试图以此来区别思维规律与本体规律。 实际上,这种逻辑学家完全无知于逻辑史和 希腊哲学史。 不知道你是否了解形式思维的三大规律?特别是关于第一律:同一律是怎样提出的? 记者:请您谈一谈。 何新:这个规律(最早只是一个命题)的提出者是古希腊埃利亚学派中的巴门尼德。巴门尼德的著名命题是:有是有,无是无。世界上只有一种存在,即有。如果说还存在某种"无",那就是自相矛盾。 柏拉图对话有如下一个说法: "我们可以大胆地说,非存在毫无疑问也是存在。正如美是美,非美是非美,非存在作为'非',也是存在。"(柏拉图《巴门尼德残篇》6.27。) 这就是悖论。 芝诺也是埃利亚学派的哲人,他对"运动"这个概念的否定,正是根据"同一律"和"不矛盾律"。黑格尔指出: "辩证法之所以首先向运动攻击,其原因即在于辩证法本身就是这种运动,或者运动本身就是一切存在者的辩证法。一个东西,作为自身运动者,具有辩证法于自身内,而运动就是:自己成为对立面,扬弃自己。" 他又指出: "感官确信有运动,在这个意义下,芝诺可以说是从未想到过要否认运动。问题乃在于考察运动的真理性;但运动是不真的,因为它是矛盾的。 客观辩证法不仅是我们的理智的一种运动,而乃是从事实自身的本质出发。在这样的考察里,于是对象自身便显示出其自身(的矛盾):即自身便包含有正相反的规定,因而自己扬弃自己,那种从外在的理由去论证的主观辩证法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芝诺否定了正相反对的宾词。"也就是说:有就是有,无就是无,如果讲一个概念(例如"运动")既是有又是无,则这个概念就是虚假的。事实上,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和不矛盾律,就是通过巴门尼德和芝诺的这种论证,而被提出。亚里士多德最后总结和确认了它们(《形而上学》)。 记者:那么你所谓"辩证分析悖论",是否也与本体悖论有关? 何新:是的。辩证悖论不是客观意义的本体论悖论。 它是在对存在内在矛盾的概念进行分析时呈现的逻辑悖论。这是第三类型的悖论。 如老子的命题:"有无相生",可以说就是一个辩证分析的悖论。 本体和辩证分析悖论的产生,都是由于宇宙本体自身的内在矛盾。关于宇宙的这种内在矛盾,黑格尔讲过这样一段话: "永恒的神圣的过程是一种向着两个相反的方向的流动。两个方向完全相会为一,贯穿在一起,较前的阶段一方面通过进化得到了扬弃,另一方面却作为背景继续存在,并通过流射又被产生出来。因此,进化也是退化。"(熵与负熵) 记者:也就是说,在黑格尔以及你看来,正是由于存在本体自身具有发生矛盾和构造悖论的本性,所以在思维中形成悖论是不可避免的。 何新:正确。罗素认为,一切悖论都是由于集合的自返性造成的。对这种自返性,他感到惶惑。然而实际上,这种自返性,我称之为超越性,乃是大自然的本质之一。你看一看生物进化中分类的形成吧,例如爬行动物的进化,就是在自身的类集中,扩张出一个非自身的新类/非爬行动物,从而超越自身的旧的概念定义域(分类/集合)。所有的进化运动也都是如此。所以黑格尔将自然中这种类集的扩张发展,称作"概念的自身运动"。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有必要也完全有可能,建构一种新类型的逻辑。 6、现代西方哲学中没有巨人 记者:我理解了。那么也就是说,你认为逻辑悖论的产生原因,从根本上是来自宇宙以及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内在矛盾本性,具有不可避免性。因此,你认为罗素等人提出所谓"语言层次论"是不可能消解逻辑悖论的。
何新:如果谈作为逻辑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的哲学的话,那么我要说,我对现代西方的逻辑哲学(逻辑实证主义)评价甚低。我认为它们不值得顶礼膜拜!特别是罗素、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实体论,在哲学、认识论、逻辑学三个方面的意义,都是远远地弱于黑格尔哲学的。 英国爵士伯特兰·罗素被一些人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逻辑学家。这个人也甚为自傲,对康德、黑格尔几乎不屑一顾。 但实际上,此人及其哲学渺小至极,乏味至极。他那一套浅薄和形式化的理论,根本不配与康德、黑格尔的哲学相提并论。 尼采之后西方没有伟大的哲学。总体而言,20世纪是科学技术发达,哲学浅薄和倒退的世纪。20世纪可以说没有出现任何一种具有文明创新意义的伟大哲学,在西方文明中也没有出现任何可以类比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巴斯卡尔、康德、黑格尔、马克思这样的伟大精神人物。 20世纪是西方哲学十分渺小的世纪。什么分析哲学、阐释学、存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等等,不过是些古典哲学的碎片杂拌而已。 什么德里达,什么伽达墨尔、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罗素、维特根斯坦、波普,都是一些精神上极其猥琐渺小的平庸人物。 20世纪是科学哲学包括数理哲学飞跃发展的时代。在科学的认识论基础上,也出现了一批新的重大的哲学问题。而对这些问题,需要寻求哲学,认识论与逻辑的新的模型和方案。 回顾20世纪的科学哲学和数学哲学,在现象主义和不可知论上,实际是对18世纪康德哲学的复归。展望新的世纪,我个人确信,得到现代解释和重新认识的黑格尔辩证逻辑及其认识论,对于解释当代科学及数学哲学所遭遇的悖论及形而上学问题,会具有极深刻的意义。
十五、理性主义的宗教观 1、宗教与邪教 记者:对宗教问题你怎么看? 何新:历史上有两类宗教。一种是巫教、巫术。现代的巫教即邪教。另一种是具有伟大传统的宗教。 邪教与宗教的区别不仅体现在教义的内容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宗教与政治、与国家的关系上。英国近代启蒙哲学家霍布斯指出: 无论国家和教会,其权力都不是来源于上帝,教会决没有理由掌握独立于国家之外,甚至凌驾于国家之上的权力。反之,教会只能依附于国家,它同道德一样,只在国家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存在,只有国家容许和赞同的信仰才能成为宗教。宗教是为了国家统治的利益,为向人们灌输对权力的畏惧和服从才有存在的价值。 邪教之所以是邪教,根本之点在于其具有反世俗生活和反国家性。 应当指出,对邪教,是世界上那些具有伟大传统的宗教本身都反对的。特别是那种欺世惑众的、非理性的邪教。真正的宗教、伟大的宗教在本质上是理性的。例如宗教改革后的新教,又例如大乘佛教。 有人认为,宗教是愚昧无知的产物,随着科学进步,有一天会灭亡。这种观点,有人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际上它的历史要早得多。它是近代英国唯物主义最早提出的,例如霍布斯的名言"宗教起源于人类的愚昧无知和恐惧"。(《利维坦》) 然而这种观点是很粗陋的宗教观。是18世纪启蒙思潮的幼稚观念。相比之下,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对于宗教的理解,要深刻得多。 康德说,在人类意识中:哲学和科学告诉人们世界以及人是什么。伦理学和美学告诉人们什么是善的和美的。宗教告诉人们生存的意义是什么以及人应该作什么。 宗教绝非愚昧的产物。宗教是人类崇高精神的杰作,是人类理性精神、伦理精神、美学精神的至高升华物和文化结晶。人类各民族最圣洁的感情,最美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在宗教文化和艺术中。 历史证明,一个社会制度,没有信仰不行。没有意识形态不行。没有伟大的宗教也不行。只要有人类精神世界存在, 就会有宗教存在。 但是宗教必须接受国家的管理。因为宗教不单纯是一个个人信念问题,不单纯是一种意识形态。宗教还是一种组织和制度。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组织,宗教可能与国家分庭抗礼,宗教领袖可能利用人们的信仰而成为政治领袖(例如20世纪的霍梅尼)。绝不能使宗教社团成为蔑视法律和国家权威的国中之国。 在世界历史上,每当发生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国家与宗教的对抗。 只有国家才是世俗社会的唯一权威。国家本身就是神圣的。不论你信仰任何宗教,你都是国家公民的普通一员,你必须服从法律和宪法。国家应该倡导宗教的理性化,宗教与科学和哲学可以互相兼容而不是敌视。国家应该对合法的宗教给予尊重的地位。尊重信仰自由。宗教与国家的协调与和谐,这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2、佛教与中国文化 记者:你前面讲过,宗教的基础是信仰。那么,难道可能存在理性的宗教吗? 何新:信仰是一种意志,也是一种感情。信仰左右着群众。但是另一方面,历史上那些伟大宗教的原创者,耶稣,佛陀,孔子,都是伟大的哲学家和理性的思想家。 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在本质上是崇尚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在这种传统中,也吸纳着宗教(特别是佛教)中的理性主义。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宗教是佛教。而中国佛教中的若干宗门,其所主张的教义是极具理性主义的。 记者:有什么根据这样说? 何新:佛,佛陀,是梵语的音译。佛在梵文中,意义是觉醒,觉悟。佛陀(梵语:大彻大悟的智者),即觉醒者和唤醒者。 佛学中有一个根本性范畴是"般若"。般若是什么?就是智慧。何为智慧?慧是明察和领悟,智是决断。中国佛学的根源来自般若学。"般若学"在中国佛学中的地位,相当于认识论。般若并不是一般意义的知觉、知识,而是"至深至彻至明至圆通"的大智慧。 所以,佛学的本旨是求智,求觉,寻求觉醒和觉悟。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中国人称佛教教门中的出家人为"和尚"。"和尚"是梵语的音译。"和尚"的本义是什么呢? 记者:不知道。 何新:这个词在梵语中的本义就是师傅、老师。 记者:原来如此,那么和尚就是教士。 何新:佛教崇尚"觉"。觉的字根是见。除感性的双目,佛家认为人还有心目(心眼)。目之所见,谓之见。心中目之所见,则谓之"觉"。即"觉悟","知觉"。觉也就是意识。意识这个词,本来也是佛经译语。中国哲学中的很多范畴,都不是传统学术之所本有,而是来自佛经译语。除意识外,还有"现象"、本体、因果、因缘、格义(格物)等等。 佛教要使人"觉悟"什么呢?即觉悟于人生欲界的空幻不实,从而引导人追求一种超越于感性、感官、即经验世界的更高境界的人生。通过这种超越人生的追求,达到沟通有限而升华于无限。 3、中国佛学的理性主义 记者:那么您信仰佛教吗?
何新:我是在家的居士。在当今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三大宗教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对伊斯兰教我没有研究。佛教和基督教都是具有博大救世精神和向善精神的伟大的宗教。作为一个东方人,佛学的理性主义及其系统精深的理论至为令我倾心。 记者:您认为佛学的精谛是什么? 何新:佛教理论博大精深,很难笼统言之。佛教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宗教。 历史上的佛教有三大流域。一是原生的印度佛教,一是次生的西域(于阗)佛教,三是再次生的中国佛教(以及再传于日本、朝鲜的东方佛教)。 在历史上,于阗一度曾是大乘佛教的中心。在中国传播的佛教,不是直接从印度传入的,而是通过西域主要是于阗的中介(唐·傅奕云:佛教:"初止西域,渐流中国。"(《旧唐书》傅奕传))。并且佛教最终是在中国得到创造性阐释,从而发扬和光大。 因此虽然佛教起源于印度,但它的主流却在中国。而且中国佛教与原生的印度佛教在理论和宗教形态上,具有许多根本性的差异。 记者:是不是大乘与小乘的不同?佛教何以要有大乘、小乘之别? 何新:不仅是如此。印度佛教还是原生形态的佛教,其教义中仍具有浓重的婆罗门古教的色彩和影响。梁启超说:"印度佛教,先有小乘后有大乘。小乘为正统,大乘为闰位。"但是,晋、隋、唐以后在中国流传的佛教,主要是来之于于阗的大乘佛教。大乘与小乘之别,在印度佛教中已存在。但大乘精义,在中国与玄学、儒学的传统相汇合而互相阐发之后,则形成了极其独特的中国特色的大乘佛学。 记者:大小乘究竟是什么意思? 何新:乘的语源,也来自于梵语。本义有车乘、乘载、行道、道路的涵义,近似于汉语的"道",希腊哲学的"逻各斯"。大乘主张众生普渡,小乘则侧重于修炼自我。 实际上,佛教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寺庙中的现世世俗形态。一种是精神哲学的抽象形态。前者面对大众,后者面对深入参证宇宙本质和人生真谛的智者。前者侧重在"教",后者侧重在"学"以及"理"。 "教"有偶象和神灵,"学"则主张"众生平等",并不承认有主宰的神灵偶象。神灵和偶象崇拜,乃是印度、西域佛教原生的俗世形态。所以梁启超说:佛教之初传,曾假借神通、法咒、魔(幻)术而传布。 "此期佛教只有宗教的意味,绝无学术的意味,即以宗教论,亦只有小乘绝无大乘。神通小术,本非佛法所尚。为喻俗计,偶一假途。然二千年来之愚夫愚妇,大率缘此起信。"(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中华书局版。) 而后来在中国兴起来的禅宗则敢于呵佛骂祖,就是要打破偶象。 记者:但是佛寺中是有偶象的。 何新:偶象是面对世俗大众的。大众需要偶象。梁启超论佛教在中国兴起及传播的社会原因时曾说: "一般小民,汲汲顾影,旦不保夕,呼天呼父母,一无足恃。闻有佛如来,能救苦难,谁不愿托以自庇?此一般愚民奉之之原因也。其在有识阶级之士大夫,闻万行无常,诸法无我之教,还证以已身所处之环境,感受深刻而愈觉亲切。其大根器者,则发悲悯心,誓弘法以图拯拔。其小根器者,则有托而逃焉,欲觅他界之慰安。" 总之,因为人类的心灵总有软弱的一面,幼年时软弱寻靠父母投助。成年人寻靠什么?只能寻靠神灵。但是高境界的理性的佛学中是不崇拜偶象的。
记者:这话怎么讲? 何新:《五灯会元》中记述有这样一个故事: "师问:'如何是佛?'童竖起拇指,师以刀断其指。童叫唤走出。师曰:'如何是佛?'童举手不见指头,豁然大悟。" 记者:这个禅机是什么意思? 何新:禅师问佛是什么?弟子举起拇指,意谓佛爷是老大。禅师斩去这手指,就是告诉他,并没有这老大。 记者:也就是说并没有佛? 何新:所以禅宗说佛就是人的自心。禅宗要人做个自了汉。中国最高境界的大乘佛学实际上是一种无佛论的佛学。 佛教入中国后,通过中国历代士僧的修悟参证,在翻译研求讲述中,给予了一种创造性的改造。所以中国佛教与本来的印度佛教,不仅仅是地域和时代的区别,也不仅是"宗论"的区别,而已具有本质的、根本意义的区别。 在中国佛教形成的一些流派,可以说已成为一种智慧的哲学,甚至是理性的哲学。一种崇尚自然主义的泛神论哲学。 我在日本曾经参访过清水寺,据说那是唐代遗留至今而仍保持着原貌的一座大乘古刹。我注意到,这个寺庙与中土寺庙不同,梵刹中只有檐与柱,檐柱不施彩绘,也没有任何偶象。这体现了大乘理性佛旨的真精神。 4、破除"我相"达到"无我" 记者:佛学理性的宗旨是什么? 何新:佛教虽然具有其他宗教的共性,但与其他宗教有重大不同。佛教的哲学至为宏大精深。理性佛学认为在宇宙和人生中并没有"人格神"的主宰。 宇宙间一切事物,大至宏观世界,小至微观世界,无时无刻不是前后相续,自然生灭的。一多大小,统摄万有。这种万物流转不息的现象,用现在的话说叫做"宇宙生命之流"。众生、万物,都是无始无终的生命大流中的现实。 而现实世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因缘所生。过去是因,现在是果;现在为因,将来为果。因果重重,相续无尽。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由各种现象相互关联所造成的,然后经过"成、住、异、灭"四个阶段,又孕育了新生命的开始。这就是一体多相"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通常所指为某物,只是众缘和合,等流相续的假相而已。 这种世界流变、万物无常的观点,与老子的"有无相生",赫拉克利特的宇宙是一道川流的观点,与黑格尔的辩证宇宙论,在义旨上是殊途同归的。 佛教认为,"觉"的境界可以使人纵观历史,横察世界,既然我们看到了宇宙人生是这样的无始无终,我们就能够把个人的心量放到无量无边之大,而与真如世界相契合,与天地精神相融通,破除一切"我相"的偏执,达到"无我"而成"佛",即达到"醒觉"的境界。佛者,理性的醒觉也。这就是理性佛学的要义。 大乘佛教这一学说,是针对当时在印度流行的小乘及其他宗教哲学(外道)提出的。佛学对宇宙人生问题主张采取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的态度。八不中道(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就是一种不走极端而取中道的辩证观点。 5、佛教的济世情怀 记者:佛教的目标何在?人们说学佛的目的是要进入西方极乐世界。这种极乐世界存在吗?
何新:学佛的目的,是追求对人生与世界达到彻悟(觉醒)的境界。小乘极力渲染和宣讲极乐世界。但大乘主张诸法无常,诸法无我,一切境由心造,"境"只是主体、本体的虚幻意识,是缘起性空的变动之流,因此哪有什么永住不迁的极乐世界? 佛学的涵摄性极广,其流派亦繁多。般若的基本原理是主张"性空"。般若学中的"缘起性空"论,指诸法(法即现象)的自性空,本旨正是反对小乘有部执名相为实有的虚妄。 因此,真正的般若智慧,是了悟于"他性空"及"自性空"的。研求之要探索"中观正见",决非念佛即可得佛。 所以,所谓"极乐世界",只是佛教面对俗世的一种象征的说法。实际上,何来极乐世界,哪有仙山琼阁? 记者:那么学佛的目的又何在呢? 何新:在于追求和实现一种超越自我,进而普济众生的济世情怀。这正是大乘佛教修持的目标。最重要的一点是,大乘理性佛学认为佛陀并不是神。佛陀被看作导师、引路者。 佛学认为,众生平等。人与佛也是平等的。自然万物和人,没有一息不与全宇宙呼吸相通。一手指可以搅动五洲六洋的海水,一呼吸可以变换全宇宙的空气。 大乘佛教最基本的修行就是发"四无量心",即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其中慈就是爱;悲就是同情;喜就是随喜(例如看见别人好就高兴而不嫉妒);舍就是舍弃,对人生的一切拿得起,舍得下,不执着。达到这种境界就是所谓"看破红尘"。也就是了悟。 一物多相,诸法无常。法相俱空,空亦非空。其来勿喜,其去勿悲。 研究佛学的最高境界是追求精神的这种了悟,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不迷,不执,不妄,不滞。由这种精神的彻悟中方能领略到"极乐",实际这恰恰也是无乐。 所谓不悲不喜、不嗔不怒,从而随境而安,缘起性空,获得精神的自我解放--大解脱。 记者:这实际是要追求一种精神境界。 何新:这是一种至明至哲的精神境界。精神愈痛苦,就愈需要追求这种境界。宋代的两大名士王安石、苏东坡,在政治上一生对立。但在晚年却都浸心于禅悦,结果和解而成为朋友。这也是解脱。达到这种境界才有幸福可言。因为佛教认为人生是苦,如何能够度过这苦难的人生呢?就靠这种精神境界。 小乘佛学上座部中有毗昙一派。这一派最讲究"戒、定、慧"之学。戒是持戒,坚忍而有所不为。定即"禅定",实际是凝想主观,主体意志的坚定。慧就是明哲。以慧观"数"--数非数字之数,而是"数法"(这个概念相当于哲学中所谓规律、尺度。) 在此三谛中,慧是目标,戒是根本,定是方法。以戒立定,以定求慧。 以智慧而寻求从人生欲界、物界、情界、苦界的解脱。学佛修持,目的就是唤醒人心中本有的智慧(即慧根,儒学所谓良知)。这个命题与柏拉图的命题相似。柏拉图认为理性(理念,Idea)先验地存在宇宙及于人心。因此学习就是回忆。 佛道与仙道不同。佛的境界比仙的境界要高。高在哪里呢?仙人只是长生的俗人。求仙是为了使世俗的享乐永恒化。保持世俗的一切物欲享乐。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因为成仙后还需要鸡和犬。 而佛则不同。成佛是追求达到一种精神境界。这种境界超越了感性的物界,感情的情界,欲望的欲界,超越于整个世俗世界。 佛的智慧有三大特性:一是对一切事物有彻底的认知与把握:二是他的智慧与行为都达到至高的境界,止于至善。即所谓"正觉"(正确认识)、"等觉"(普遍认识)、"圆觉"(贯通融汇的认识)的境界。 佛教伦理主张对人世间一切生灵充满关爱,对人类中弱者苦者不幸者充满同情(大悲心)和冷静刚毅(大雄)的父性爱(大慈)。 6、说缘 记者:常常听到人们说佛时谈"缘",谈"缘分"。究竟什么是缘?
何新:缘,在汉语中是个复杂概念。(1)缘是遇,遭遇,机遇,机缘,即偶然。(2)缘是联/连,关联,牵连,攀缘,也是缘。(3)缘是果报。有因才有缘,有前因才有后缘。佛教的人生论是一种非常广义的因果论。又是一种非常广义的泛生命论。 佛教认为人生并非一世,人性与非人性(包括动植物以至山水沙石等无生物)在本性上相通。此生本是沙石,是竹木,是动物,来生可以成人,而再来生又可能堕入轮回道,再成为畜生,或花木,或沙石。这种广生性的生命循环论,听起来似乎荒谬,实际上具有深刻的理性根据。 个人生命的起点是一个受精卵,但若再追究这个受精卵的前身,却是父母体内所摄食的动植物、维生素与矿物质等等。人死后或腐化而入泥土,或烧炼而成灰烬,都是将本体内的物质还原于大自然,而再入循环道,又转化成为沙、石、植物、动物..生生不已,物质不灭,能量不灭,永在宇宙生命的不尽循环之中。这种循环的一个阶段,就是"业",其所暂寄就是"缘"。执着于一"业",就是"障",就是"执"。执障必会破,不想破也会破。"缘"的形成则有因。因缘相联,有恶有善。 这就是佛教所谓慈悲心的根据之一,通过观想事物及自我缘起性空,而认识到我与事物或他人都没有自性,其位相都只是暂(时)性。所以"他"、"你"和"我"都是动态的,不断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而不断改变着的,是宇宙整体的一个动态的部分,"他"和"我","内"和"外"都是人为的划分。 7、佛教哲学博大精深 记者:我也曾参习佛理。但是每读佛教史,就感到宗派林立,异说横出,术语奇僻,佛经浩瀚。 何新:不论研究任何学术,治学必须要找到一个纲,治学必须"提纲挈领",纲举才能目张。研求佛学也如是。 佛教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印度佛教。创始于佛祖释迦牟尼。在梵语中,"释迦"是族名,"牟尼"是圣人。这个名号的本义即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的思想学说大致可分为:佛心,即宗门;佛言,即教义。前者,以灵山法会,世尊(释迦)心心相印为宗旨,在西天从迦叶至达摩,共传了二十八代。后者,以"四谛"为中心说,对机说法,形成了大、小乘的分别。 为了保存和发展佛教的学说,传说释迦生前十大弟子在佛陀逝世当年,用口传记诵的方法,举行了第一次大结集。结集的内容共分经、律、论三藏。释迦逝世百年后,因为教团内对律藏的理解和践行发生分歧,而出现了宗派的分裂。以后,在学说观点上不断出现分歧,产生了部派佛学,由上座部和大众部分裂成为十八部或二十部大/小乘派系。许多佛教徒以及阿育王和迦王,都曾为统一教团内部的分裂做出努力。他们在不同时代和地点,先后主持了第二、第三、第四次的大结集。自从释氏开创佛教,然后发展、演变,直到佛教在印度本土衰颓,前后大约历时1500年。 记者:佛教何时传布到中国? 何新:应在秦汉之间,佛教来自西域。当时佛教的主流(大乘)已由印度传到中国西部的雪岭大漠之外,如月氏、于阗、龟兹。 晋、隋、唐之际,我国僧人冒千辛万苦西行,欲求佛教之真谛。理解渐精,不仅能融贯印度之学说,而且自创宗门,如天台宗、禅宗,已成为纯粹的中国佛教,而与印度本来佛教义理迥然发生分别。 8、佛教的中国化 记者:你说秦汉之间佛教东传。但一般的看法是在东汉。 何新:据我看来似应提前。《史记》"秦始皇本纪"记始皇33年,用事于西戎,"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所谓"禁不得",语颇难解。其实"不得"一语古音通于"浮屠",似即佛陀入华的初名。"不得祠 "似就是指初传于秦之西陲的佛祠。此虽孤证,但可备一说。又汤用彤曾据鱼豢《魏略》的一则材料,指出西汉初年已有月氏使者来汉传写佛经。 总的来说,中土与西域、印度的往来,早在夏商周三代已颇频繁,宗教文化浸渐而入,互动影响,时代可能比近世人们所想象的更早得多。 佛教入中国不是直接传自于印度,而是通过西域,自西向东,自北而南传播。到隋 唐以后,佛教浸为大流,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有哲理、有伦理、有体系的伟大宗教,即中国佛教。 记者:佛教在中国主要有哪些部派? 何新:中国佛教中最有中国特色的是禅宗、天台、净土、真言以及中国密宗五大宗门。这五大宗门,与本生的印度及西域佛教,都已具有深刻的不同,而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特色。 众生都诵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但你是否知道这个佛号的真实义谛? 记者:那不就是对释迦牟尼的颂称吗? 何新:不。"南无阿弥陀佛"是梵文,汉译文的意思其实乃是:"衷心顶礼洞彻一切的智者。"因此,佛学、佛理的本质,是理性主义。正是佛学中这种理性主义的超越性,深深地吸引了唐宋元明以来中国的许多学者和仁人志士,包括晚年毛泽东(据说毛泽东晚年枕边书中有多卷佛经及关于佛教的史论。)。只是在世俗形态上,所谓"人间佛",才具有宗教信仰和僧团组织的形态。 十六、自然主义的科学哲学 1、宇宙秩序与科学哲学 记者:那么您认为神存在吗?"神"这个汉字的意义和本义究竟是什么? 何新:汉语中神的本源字是"申"。甲骨文中没有神字,只有申字。申的本义是闪电(申、电古音相通,都是闪电的象形字。申字引伸为长带,加丝旁即"绅")。现代人认为雷电是物理放电现象。而古代人认为雷电是神奇现象。神就是这种神奇现象的原动者。从古以来,人们就认为神是有组织,有目的、超自然的宇宙意志。 培根说过一句名言: "我宁愿相信圣使徒传、犹太经典和《古圣经》中的一切寓言和神话,也不能相信这宇宙是只有躯壳却没有一个主宰的精神和灵魂。所以,上帝无须显示奇迹来反驳无神论。实际上,宇宙中所存在的自然秩序,已经足以驳倒它了。一知半解的哲学思考把人导向于无神论。但是对宇宙与哲学的深刻思考,即必然使人皈依于上帝。因为只有从表面上看去,这自然界的万物才是偶然和不相关联的。可是只要深入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那些错综复杂的因果联系,最终只能导向一个总的宇宙原因--这就是神。(《培根人生随笔》第62页,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自然中的秩序和组织确实存在。美国核物理学家卡普兰说: "五年前我曾经有过一次美妙的感受。在夏末的一个午后,当我坐在海边,看着海浪涌来,并且感知着自己呼吸的节律时,忽然觉得整个环境都在参加着一场巨大的宇宙舞会。作为物理学家,我知道周围的沙粒、水和空气是由振动着的分子和原子组成的,而分子和原子又由粒子组成,这些粒子通过不断地产生和消灭其他粒子而相互作用。我还知道,地球的大气层不断地受到宇宙线簇射的射击,这些高能粒子穿过大气时,发生着多次碰撞。对于这一切,我在高能物理学的研究工作中已经熟悉。但是直到那一时刻以前,我只是通过曲线、图表和数学理论来体验的。 当我坐在海滩上时,我以前的体验变得栩栩如生,我'看见'能量的级联从外层空间降落下来,在其中以有节律的脉冲产生和消灭着粒子;我'看见'元素的原子和我身体中的原子参加到这种能量的宇宙之舞中去;我感觉到了它的节律,并且'听见'了它的声音,就在那一时刻,我认识到这便是印度教徒们所崇拜的舞蹈之神,湿婆之舞。" 现代科学与原始宗教的神秘论者有一个共同点, 这就是二者都意识到宇宙中超人类的秩序、组织以及目的性的存在。但是自然科学家认为这些现象之后有自然规律,而宗教则认为这些现象起源于有意志的神灵。 记者:你对于神灵的这种解释,是否就是"自然神论"。 何新:你说得对。自然神论,或译作"泛神论",马克思认为是披着宗教色彩的唯物论。而我认为它其实是对有神论和无神论的消解(扬弃)。理性主义的大乘佛学,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近代哲学家莱希尼兹、斯宾诺莎、黑格尔、歌德,以及爱因斯坦的哲学都是自然神论。 2、自然神论与自然哲学 记者:自然神论究竟是宗教还是哲学? 何新:应当说是一种自然哲学。 自然神论就是自然的生命力论。这种生命哲学,在近代德国哲学中发展得最为彻底。如果说英国的经验主义是近代科学哲学的机械论代表,那么德国的理性主义传统,从莱布尼兹、康德、歌德、谢林、黑格尔,则都主张某种意义上的生命哲学即自然神论。 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相反,他们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为精神活动所渗透,自然界的一切过程都应该用精神的内在活力来解释,而不应该用物质的机械运动来解释。(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作是《人是机器》,毛泽东最后一次会见刘少奇时建议他读三部书,其中之一即此书。) 德国理解主义把自然界视为宇宙通过矛盾斗争所发生的必然过程。人性是整个宇宙发展过程的精华和缩影。 自然神论认为所谓"神"就是宇宙本身内在的秩序、组织和规律性。自然神论的"神"没有人格化的神格、形相和面貌。为什么呢?因为偶象设定了神的一种确定性,而斯宾诺莎说过:"一切规定都是否定。"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多次引述这一观点,玩味它。 它使人误解,似乎神只有某种确定的形相或面貌。 记者:斯宾诺莎是如何理解上帝的?他是无神论者吗? 何新:黑格尔对此是这样评论的。他说: 有人说,斯宾诺莎主义是无神论。从一个方面说,这是正确的,因为斯宾诺莎不把神与世界、自然分开,因为他说,神就是自然、世界、人的精神,--个体就是神以特殊方式的显现。我们倒是也同样可以把他称为无世界论者。斯宾诺莎主张,我们所谓的世界是根本没有的;世界只不过是神的一个形式而已,并不是自在自为的东西。世界并没有真正的实在性,而是一切都被投进了唯一的同一性这个深渊。 有一位现代泛神论宗教哲学家也这样表述上帝: 人们认为我只是他们见到的那样,而不是他们没有看到的那样。但我是伟大的未表现者,而并非我在任何特定的形式中被设定为存在的那种形式。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乃是我所非是,而非我所是。我来源于不是,归结于不是。(如果我以这种那种特定的形相降临,人们就会把这种形相看作是我。而如果我以另一样式显现,因为第二个人看到的与第一个人不同,他们就互认为那不是我。) 但问题在于不论我以何种形式显现,不管我选择什么形态,什么面貌,那都是我,我是唯一的,又是无限多的。 所以,正确的祈祷不应是一个祈求,不应是祈求的祈祷,而永远应是一种感激的祈祷。是福、是祸、是顺境、是厄运,那都是我,那都是我所赋予的现实,而且都是有意义的现实,是只有善因和善果的现实。人们感受到恶,感受到痛苦,并非这种恶或痛苦是真实的(只有善和幸福是真实的),而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存在使他们与善和幸福相隔离。如此而已。(尼·唐·瓦尔施)我同意这种观点。 3、爱因斯坦的自然神论
记者:爱因斯坦也是自然神论者吗? 何新:爱因斯坦认为,我们可以在宇宙的秩序和历史的理性进步、万物的有逻辑有组织的进 化序列中感受到一种理性的操作。那操作者是谁呢?那设计者又是谁呢?爱因斯坦谈到他对宗教的理解时说: "我信仰斯宾诺莎的上帝,即通过存在物的有秩序的和谐(道/logos)而显示出来的上帝。" "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是神秘的经验。它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 就是这种神秘的经验--虽然掺杂着恐怖--产生了宗教。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为我们感觉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正是这种认识和这种情感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我自己只求满足于生命永恒的神秘,满足于觉察现存世界的神奇的结构,窥见它的一鳞半爪,并且以诚挚的努力去领悟在自然界中显示出来的那个理性的一部分,即使只是其极小的一部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爱因斯坦文集》P.50) 记者:也就是说,在自然神论看来,所谓神就是大自然本身。 何新:是的。歌德曾说:"去倾听你的感觉。倾听你的思想。倾听你的体验。如果其中任何一个与你的老师告诉你的、或者与你从书上读到的不一样,那就丢掉那些语言。语言是真理最不可靠的传道者。 如果你相信上帝是你生命中一切事物的创造者、决定者,你就错了。 上帝是个观察者,不是创造者。上帝准备帮助你度过你的生命,但不是以你所期望的那样。 认为上帝授意人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行动,这是人的一个大的幻觉。 上帝并不在意人做什么。在一定意义上,上帝连结果也不太关心。甚至最终结果他不关心。 这是因为最终结果是必然的。 人的感激与诅咒不能用来作为操纵上帝、愚弄宇宙的工具。" 事实上,这种自然神论哲学,可以代表现今的多数现代自然科学家的宗教观点。 4、大自然的普遍进化 记者: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否也是自然神论。 何新:正是如此。但是20世纪的科学哲学已由单一的生物进化论提升到一种视野更广阔的广义进化论。J·普利高津指出: "今天,一个变化和发生形态改变的宇宙愈来愈清楚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时间的流逝是由宇宙中发生的不可逆过程,以及结构和形态的产生标志的。按照以前的科学,宇宙被看成是一种"自动机",看成是由相互作用的一个个没有活力的部件组成的集合体,它按照恒定的规律在运行。按照这种新观点,迄今一直被认为是隔离的无生命物质领域和生命物质领域是衔接的。生物进化和社会文化进化不再被认为同无生命的物质系统遵循着不一样的规律。作为对所有这些进化过程进行研究的科学现在确实处在作"广义综合"的开始阶段,它要讲清楚宇宙起源,通过生物进化和生物的发展到意识的产生这之间的关系。" 但是这些科学家不知道,早在此之前近200年,黑格尔所建立的辩证逻辑体系,已经以神秘的语言形式,系统地阐述了这种广义综合的泛进化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在黑格尔看来,宇宙的演化进程本身就是宇宙概念的逻辑发展进程。这就是所谓"逻辑与历史的一致"。 5、广义进化论 记者:从过程和进化的观念看,自然哲学应该就是广义的进化论。
何新:对。 根据现代科学比较公认的宇宙进化理论,认为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已经有40亿年以上的历史了。这完全是一部理性的、宇宙自我演化、自我生成和综合的历史。 150亿年前,宇宙开始于一个大爆炸,物质从能量中诞生。 50亿年前,原始太阳系生成。 47亿年前,地球诞生。 40亿年前,也许从来自宇宙中漂移的原始有机物,也许从地球上的大海中,发育出生命物质的最初胚芽。 40-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原始菌藻类的生命体。 27亿年前出现了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蓝绿藻)。18亿年~17亿年前开始有了真核植物。而在20亿年~1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游离氧,它促进了真核细胞(真菌)的诞生。这是"植物"起源的时代。 到距今5--7亿年的寒武纪时,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浓度已相当于现在的1%(古生物学中所谓的巴斯德点),已初步形成的臭氧层这时已能阻挡一部分高能紫外线,因而开始大量地出现多细胞后生动物甚至甲壳类动物,成为古生物学中的显生期。这是动物起源的时代。 历经了5亿年前的奥陶纪、4--3亿年前的志留纪、3--95亿年前的泥炭纪,地球大气层中的臭氧层保护作用逐纪上升,从而又为生命从海洋进入陆地创造了基本条件。 至3--45亿年前的下石炭纪和325亿年前的上石炭纪期间,地球表面上已遍布森林。古生代晚期时地球经历了一场大冰期,大批的生物物种惨遭劫运。中生代晚期,地球上爬行动物突然衰败,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兴起(约1亿年前)。 新生代的第四纪(距今400万年~500万年),出现了人类,成为整个生物界出类拔萃的一支后起之秀。地球也因此而被赋予了来自人的感觉的辉煌景观。 由于进化,形成的生命体总共有3种:植物、菌类和动物,它们又分为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两大类。绿色植物(包括真核绿色植物与原核蓝藻)是自养生物,是大自然的生产者,它通过叶绿素的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质合成有机养料,既供给自己,也供给其他异养生物。菌类中的真菌和绝大部分细菌属于异养生物,是自然界的分解者,它们从动植物及其残体上得到食料,将有机食料分解为无机物质,又为植物供给了生产原料。菌类取食的特点是通过细胞表面去吸取营养,因而亿万年以来始终保持着它的微小体型和简单的构造。 动物是异养生物,也是地球上最后出现的一类生物,其取食的特点是摄食,属于地球上不折不扣的消费者,人类则是自然中最大的能量和资源的消费者。 整个进化史总共产生了大约10亿个~40亿个生物种类。目前,人们估计还存在着约300万个~1000万个。可见在进化当中,淘汰了99%以上的物种,保留下来的都是一些百里挑一的"幸运儿",它暗示着生命的复杂性和与生俱来的神秘性。而人类,又是其中最复杂、最神秘的生物物种。不管生物学和系统控制论是如何解释的,总之现代科学承认:一切生命的外形、外观都是在进化中自我生成的;一切生命的内在机制都是在进化中自我调控的。对称与平衡(协调)的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始终是调节着这一漫长演化进程的普遍和基本的规律,同时又是构成人类审美意识基础的规律。 人们不难看出,宇宙及其"物质"在这一进程中,这种"自我"生成、演化、协调、平衡的行为,是一种极其有逻辑的理性进程。是一个"辩证"即"矛盾论证"--在矛盾与对立中斗争、平衡、综合而发展的进程。什么叫上帝?其实这就是上帝!--上帝就是大自然的一个漫长、理性而有设定目的"进化"的、有规律地发展的演进过程。 6、关于"第一原动力" 记者:我与国外的一些科学家交谈时,曾注意到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是无神论者。 何新:某些中国学者认为宗教与科学精神是互相排斥的,认为科学精神必然导向无神论的宇宙观,其实这是对近代科学精神的片面性了解。 无神论是近代机械论唯物主义哲学的极端产物。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最终可以通过机械的或无机的物理化学规律加以解释。这种思潮在19世纪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中得到典型和全面的发挥。 牛顿曾提出"第一原动力"的概念(这个概念最早见之于亚里士多德哲学)。有人认为这是牛顿向宗教和唯心论的倒退,我认为这正是出于他对宇宙秩序和起源的深刻理解。
记者:牛顿似乎还没有关于宇宙进化的思想。 何新:关于宇宙起源于一个演化过程,这一自然哲学思想无论在东方或西方都并不是近代才产生的新思想。在中国,《列子》、《淮南子》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思想的萌生。在近代,康德、拉普拉斯曾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于星云的著名假设。我告诉你,1975年,我也曾形成过一个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性主义哲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