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我作文450字的上个假期翻译

本类热门热门群组
需要五年级作文我的暑假周记有关文章,请加QQ群:
办公文秘1群
办公文秘2群
办公文秘3群
办公文秘4群
办公文秘5群
写作交流1群
写作交流2群
写作交流3群
中学生交流群
小学生交流群
教师交流1群
教师交流2群
48小时热门热点:&&&&
孟晓云报告文学:多思的年华
  五千万中学生是一个最彩色斑斓、最生气勃勃的世界。他们不仅需要教育,需要爱,也需要理解。  我试图记述中学生的种种思考和感受,试图描绘出他们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不是因为它们都正确(也不应该要求它们都正确),而是因为它们真实地存在着。这个存在,给我们大家出了一个题目。  ――题记  “我喜欢王蒙《青春万岁》中的一句诗:"眼泪、欢笑、沉思全是第一次。"”一个十七岁的女中学生说。  是的,八十年代的中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幼稚的,而是多思的、正在成熟的新一代人。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我们是长大了的孩子。  像一团清新的空气清洗着尘污,他们以各种方式向束缚人的陈旧的教育方法,向禁锢学生的升学考试制度挑战,渴望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期望在社会活动中展现自己的价值,检验自己的能力。  像春雨后绽放的花朵,叶瓣上还停留着黎明多彩的露水,他们愿以独特的思考,独特的个性,多彩的性格去拥有世界;不愿轻信,不愿被人用同一种模式来塑造。  他们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热望着追求真善美;他们在寻求理解,寻求温暖,寻求爱;他们对他人、对社会期望较高,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他们渴望成功,但对成功所要付出的艰辛估计不足,因此他们又显得很脆弱。  一个男中学生与我长谈三个小时,谈了他学校生活的曲折,谈了他对人生的思考,谈了他朦胧中的爱情;然后说,我不希望你写我,只希望能了解我们中学生,仅此而已。  另一个女中学生向我倾诉七个小时,她言犹未尽:“你愿听我讲,我真高兴,从来没有人愿听我们的。”  这不仅仅是一个中学生的心声。中国五千万中学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第一章 哦,老师  一 为人师表--两个高中生的回顾  A 梦扬的回顾  梦扬还差一个多月满十八岁,幸子衫和牛仔裤勾勒出她丰满的体态。她所在的中学既非市重点,也非区重点。父亲是个外交官。她见多识广,性格开朗,思路敏捷,喜欢天南海北地神聊,关心国家大事,敢于抨击时弊,与旧的教育方法有着激烈的冲突。她对我说:“两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可我们的教育方法是用同一种模式塑造学生,不允许反思,不然就说是叛逆心理。老师不喜欢开拓型的学生,不愿意你跟老师的想法不一致。  “上语文课最没劲儿,上来就是分段、总结段落大意,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这一套。出的作文题也没劲儿,《记一次春游》,从小学我们就写这种作文,现在都高二了。老师小看人,以为我们什么也不懂,居然提出这种问题:"《呐喊自序》你们看过么?""你们知道秦牧是谁么?""谁来解释一下含情脉脉这个词?"恶心劲儿的。我们不仅读过秦牧的散文,袁鹰、刘白羽、杨朔的也读过;不仅看过《呐喊自序》,还读过《鲁迅全集》呢;我们读过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爱情心理学》,读过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还会不懂含情脉脉?!语文课就是自习课,我们几乎都低着头读小说。我们喜欢读张承志《北方的河》,王安忆的《69届初中生》和铁凝的《哦,香雪》;也喜欢台湾女作家三毛和琼瑶的作品。语文老师说,你们别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了。我们小声说,嘿,我们要是半瓶子醋,您哪,就是那瓶子底儿。”  “那么,你有没有喜欢的老师呢?有没有老师在你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呢?”我发问了。  梦扬沉吟片刻,以她特有的方式,开始议论和评价她的老师。  “英文老师和我特哥儿们,她很爽直,见面熟,和我们一起跳舞,聊天,连她的罗曼史都向我交底。她喜欢交际,喜欢旅游,男朋友是个美国人。她结婚后也要去美国。中学生需要人理解,愿意向人展开内心世界,不过要以平等的身份来和我们接触,我之所以和这个英文老师交上朋友,正因为她不是居高临下的。  “她是从胡同里跳出来的孩子,除了外文,别的一窍不通。聊文学,聊艺术,她都不懂,她要去美国才想起去看中国地理基本知识,怕回答不上来美国人的提问。虽然她上过大学,但我觉得她的内心世界还不如我丰富。她让我帮她换外汇券,办个签证什么的,羡慕我家有电冰箱、录相机,我感到她挺俗气。  “她从小胡同的大杂院中走出来,一下子走进一个"洋世界"中,承受不了。她不漂亮,表情动作却有那么股迷人劲儿,她舞跳得很棒,水兵舞、迪斯科、帕斯,我们班男生都迷她。不知为什么,我感到她有些放荡,我这个人虽然开放,但不是喜欢放荡。我感到她的层次并不高,知识比较贫乏,思想也比较肤浅。”  好厉害的梦扬!平素以威严面孔见长的老师们,可不要小看了自己的学生,他们在臧否人物的时候,不一定都很公正,但是敏锐,自信,而且毫不客气。  “倒是初中的一个教政治的老师,使我难以忘怀。她叫秀勤,个子不高,圆圆的脸,两只大大的眼睛永远是亮的。  “那时,我父母都在国外,我被送到另一个城市姨母家抚养,上的是市重点中学。没有父爱和母爱,寄人篱下的生活,使我感到极为孤单。  “秀勤不是班主任,但比班主任还了解我。她和我谈思想,谈社会人生的种种,我们之间,有心的交流。当时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她一个人可以信赖,只有她一个人理解我。  “她关心我,头发长了,她帮我理发,学校不供应学生早点,她帮我代买。我常去她家坐坐,发现她的生活很艰辛,没有房子,住在一间厕所改建的小屋里。她父亲患肺癌,需要照顾。爱人青光眼双目失明,也需要她照顾,还有两个孩子,全靠她来支撑这个家,真难为她。生活再艰苦,她那两只眼睛也永远是亮闪闪的。  “秀勤是本校高中毕业的学生,为了考大专,她整天钻在图书馆里读书。她带的班总是先进集体,并非她教学上有什么特殊的才能,而是把全身心都交给了学生。她正直,有追求,从她身上我得到了很多启示。后来她去进修了,每次给我写信,都署名"你的老师和朋友"。  “有的老师对学生讲话特别伤人,而她从不,她对我平等相待,不是以教育者自居。因为她干得太好了,学生太爱她了,有人嫉妒她,她入不了党。她对我一讲起这些就流泪。咳,我看她要不是党员,就没有什么人可以当党员了。我后来有了入团的要求和入党的要求,都是她的启蒙。我从秀勤那里感受到一种力量,同时也感受到一种温暖。我要离开这个学校时,只有她一人哭了,哭得特别伤心。”  能使学生终生难忘的老师,是幸福的。  B 陈星的回顾  陈星,十七岁,是个身子骨单薄的男孩子,在一所市重点中学高二读书,穿一件米白色的夹克衫,性格内向,沉静,喜欢思考,善于总结。他的父母都是解放初期参加工作的政工干部,他从小受的教育比较正统。  陈星讲话节奏缓慢,不喜欢别人中途打断。  “初中我是在一个区重点上的,差半分没考上市重点,难过了几天。暑假里爸爸带我去天津玩了一趟,很快淡忘了这件不愉快的事。  “后来又有新的不愉快--我和班主任老师的关系不那么和谐。我觉得她管的事太多。提倡艰苦朴素无可非议,她要求每个学生买了新衣服都向她报告,这就有些过分。班干部本来可以自己研究定下来的事,非要通过她。  “她被学校评为模范班主任,我觉得她不配,德性差了点。她四十多岁了,教过的学生都一一工作了,有个女生在她家门口当了卖肉的售货员,每次她买肉都不排队,朝那学生点点头,拿一块留的好肉就走。她有个儿子和我们同校、同届,学习成绩不好,怕考不上高中,中午,她就把我们班的课代表叫到她办公室,为她儿子补课。我跟这个老师一直不对付。我有一种直觉,她不喜欢我,也许是因为我爱冷眼旁观,而且总是用一种审视的目光。  “初二有一件事使我的处境大为改观。有一天放学,车挤得要命,公共汽车门开了条缝,一个站在门口的人掉下去了,摔得头破血流,昏迷不醒。我下了车,总不能见死不救呀,我和另一个不相识的人,拦了辆汽车,把那人送到附近医院。后来那人伤好了,写了封表扬信给学校。这事在学校还挺轰动,大会表扬,小会表扬,我觉得班主任脸上也放着光彩。其实,我也没他们说的那么好。  “当时正赶上发展团员,老师看中了我,我入团了。这似乎是一个机遇。我过去不曾写过入团申请书,思想觉悟也没那么高,十四岁想不了那么多,不像现在什么都想。  “后来我又一落千丈了。大概是因为有一件事得罪了班主任:学校里一个年轻的团委书记让我当团委委员,这事他没通知班主任,我也没去汇报。我太单纯,还没学会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班主任把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想得也太复杂,以为我有意和她过不去。  “从此,我的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那年正大学张海迪,张海迪也是个好样的,可她后来到处做演讲,使我们感到她的形象不如最初那么高大了。于是,我随便发了个议论:"张海迪有什么好学的,还不如学我们身边的同学呢!"这下可捅了大漏子!有同学汇报给班主任,班主任一堂课没有讲课,让我站起来,说:"你别那么狂,别以为你做过那件好事就不得了!连张海迪也看不起了!"整整罚了我一节课的站,挨了一节课的训。  “我感到委屈,甚至屈辱,可一句话也没有反驳。因为我觉得老师不了解我,和她解释没有用。  “有一回,我把团徽放在铅笔盒里,被一个小同学拿去玩了,正好让班主任撞上。她又在班里点名批评我,还给我扣帽子,说我入团后就不再珍惜团员的荣誉,不再严格要求自己了,还命令我从此停止戴团徽。  “这两场暴风骤雨,把我击倒了。我感到受的伤害极大,整整一个月,看不进书去,抬不起头来;我觉得老师太不公正,但我又不愿向任何人诉说心中的苦闷;尽管不少同学暗中同情我,我精神压力依然很大,情绪极坏,心想这辈子完了。要不是初三玩命念书,我真可能走下坡路了。”  陈星的大起大落,真让人担心,尽管事情已经过去,我听来仍觉得有些后怕。当初陈星如果有一念之差,后果将不堪设想。毛病出在什么地方呢?他们单纯、幼稚,一片童心,该把他们看做孩子的时候,我们偏偏把他们当成年人要求,当成大人整治。他们又总在思考,有思想,有自己的是非观念和价值标准,我们却偏偏对这些不予承认,把他们看成屁事不懂的孩子。成都武侯祠有幅对联,下联说:“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人治蜀要三思。”为师治学者,是不是也有这个道理呢?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振作起来的呢?”我忍不住向陈星提了一个问题。  “也说不清,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就出来一种力量。初二的暑假,小学的几个朋友相约,到香山爬鬼见愁。五六个人中有两个女生,是初次见面,她俩是小学朋友的中学同学。其中一个女孩子叫小雪,她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这女孩长得并不漂亮,看起来像棵瘦弱的小草,却有一种吸引人的气质--倔强,富于生命力。爬鬼见愁的时候,另一个女生半路上把书包扔给我们男孩子了,而小雪依然背着大书包,脚步有力,和我们同步攀登。我心里想,嘿,还可以,就觉着自己身上也充满了力量。她老看着我,她那双眼睛好象老跳动着希望的火苗。这眼神使我的心为之一震,象是在黑暗中看到了灯塔。顿时,我觉得眼前亮了,苦闷和压力也都忘了。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她,但她那眼神却使我一辈子忘不了。”  梦扬和陈星的回顾使我陷入沉思。  小时候,老师的形象就是一个权威,孩子在他们面前唯唯诺诺,大气也不敢出。但是,现在你面对的是长大了的孩子,是八十年代的中学生,他们学会了用眼睛观察,用心灵去体验,用头脑去思索,去判断。你这个老师是不是称职,你肚子里到底有多少墨水,对学生有没有爱心,教书对你是事业还是兴趣,是义务抑或是为一个铁饭碗,学生自有公论。  有一位老师和梦扬谈过话后,感叹地说:“现在的学生在跑!”是的,中学生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价值观,追求独立的人格,需要人尊重,需要人理解。面对正在跑的中学生,我们的老师,应该怎样迎接这挑战呢?  二 她为什么要辞职?  我听人介绍过珊珊,说她是个单纯而热情的孩子,在班里当团支部的宣传委员,学校团委布置的任务,她都认认真真地完成。让她办黑板报,她一个人吭哧吭哧,又写又画。让她写总结,修改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在老师的眼中,她一向是柔顺的、驯服的。  还听人说,珊珊有惊人的演讲才能,在学校的讲演比赛中她拿了块“金牌”,在全市的演讲比赛中,她曾获得二等奖。有人说,除了口齿伶俐,珊珊的风度也好,就像体操比赛中运动员身材好一样,首先拿了“印象分”。  我见过珊珊。她在班里“两代人的理解”的主题班会上当主持人,确实是一个可爱的女孩子。小巧玲珑,圆圆的脸,各部分都长得很精致,眉毛弯弯的,薄薄的嘴唇,嘴角微微向上翘着,似乎总是向你微笑,嗓音甜润。  就是这么一个温和的女孩,在主题班会后,突然提出要辞去团支部宣传委员的工作。究竟是为什么呢?  找到团支部书记温华,这个十八岁的中学生出言不凡:  “以前的中学生天真烂漫,现在的中学生变得沉默寡言。父母和老师感到困惑:他们是否失去了理想?  “以前的中学生听了一个报告就会热泪盈眶,现在的中学生可不好糊弄,他们对什么都要问一个为什么。  “也许是正处在青春期,不能正确地估价自己,也不能正确地评价别人,反正,中学生自尊心很强。他们想在社会上占一席之地,又没有人承认他们;他们认为自己是大人了,可老师和父母总把他们看成是孩子。他们得不到理解,于是很孤独。  “前些日子,学校请了一个离休老干部来给我们讲革命传统。你猜他怎么说:"我看你们哪,都穿皮鞋,泡沫塑料凉鞋,我们过去可没穿过。"他故意拉长声,惹得全场哄堂大笑。用五十年代的方法来教育八十年代的中学生,看来不灵了。  “我们一笑,这老干部马上沉下脸:"你们想象一下,如果烈士的家属也在座,她会怎么想?"中学生沉默了,我们完全没有嘲笑烈士的想法。然后,那老干部把手一挥,再拍在胸口上,煞有介事地说:"即使我们为革命牺牲了,也在所不惜!惜,就是可惜的惜。"  “从礼堂出来,学生们都学那老干部的腔调和手势。有人说,他太小瞧我们啦!有人说,他是来教导我们的。中学生最反感的就是这一点。他们喜欢把自己当做朋友的人。  “中学生很想发展自己的个性,表现自己的个性,不喜欢在套子里生活,对一切形式主义都反感。珊珊就是这样的人。她辞职是因为她不愿违背自己的意愿。不过,详细的,你最好找她本人谈谈。”  我找到了珊珊。她把深藏在心中的想法都讲出来了,纯真,坦白,同时也有些偏激。  “我喜欢真诚待人。我参加全市演讲比赛的题目就是:《真诚的呼唤》。讲稿丢了,有这么几句话我还记得:"真诚,需要理解,需要接近,主动地把自己的手伸给别人。让我们呼唤太阳,让我们自己也做个太阳吧!"台下很静,我看见有人流泪了。  “我追求真实。同学之间我喜欢坦诚相待,哪怕你骂我、嘲笑我也好,都是真的。如果你虚伪地恭维我,那么我们虽然坐得挺近,心却离得很远。我要是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全暴露出来,社会不容我。我想给自己找一个世界,自己寻欢乐。交朋友不在多,要的是真正的朋友。我小学的一个女朋友,我们无话不谈,有心事找她发泄一通,心里就痛快些。  “去年报纸上号召中学生要"三自":自强,自立,自理。我们多兴奋哪!办起了一个小经理部,我当副经理,下学后出去卖报纸。那一阵子真的在我们心中燃起了希望,我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后来又在演讲活动中表现出才干,社会承认了我,我感到一种满足。不知为什么,这一活动又收了,我们走向社会那种欣喜的心情消失了。我特别伤心,感到自己受到了愚弄,受到了伤害。现在如果再号召什么"三自",我想,我们再也不会激起那种热情了。  “我为什么要辞去团支部宣传委员,因为我感到不自由,穷于应付。让学生当干部不是给你锻炼的机会,而是利用你,搞一些活动,往学校脸上贴金。老师也有苦衷,领导逼他干,他就来逼学生。团市委层层布置要搞成才杯活动,学校里让我们一遍一遍画学校设计的图纸,还不是为了在上面评出个奖来,抱回个大奖杯,挺耀眼,说明你们学校不是白吃饭的。学校想搞一个好班会,在区里拿个名次,就把我借到另一个班的班会上演讲,我又不是那个班的学生,这不是骗人吗?我受不了。  “因为我是团干部,我不能甩手不干。所以我决心辞职。不然,上面管我,我不自由。我管别人,别人也不自由。浪费精力,浪费生命,何必呢!有时候星期六下午组织团员活动,内容贫乏,意思不大,同学们不感兴趣,纯属浪费时间。我若说今天下午没活动了,同学们就会高兴地跳起来,对我说:"你真伟大!"如果有活动,我明知是意思不大的活动,自己心里也不想参加,可还得动员别人参加。可以说,开展各种活动百分之九十九是为了向学校交差,学校也是为了向区里汇报,区里呢,可能是为了向市里做个交待,你说这团的官儿,当得有多没劲儿!”  珊珊讲话极快,思想跳跃。  “中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挥,有时我感到特别寂寞,好像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我在心理上占有优势,可当我的想法在现实中碰壁的时候,我变得很脆弱,爸爸说我是"钢针"型的,我也许只能当一个强者中的弱者。我甚至想将来考图书馆系,天天和书打交道,做学问,躲开人世间的纷争。爸爸却说,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矛盾,应该学会处理人与人的矛盾。我过了十七岁的生日,就感觉自己老了似的,缺乏一种生气。但愿到四十岁,别像五十岁那么老。”  “老师理解你么?”  “不,相反地我却尽量地去理解老师的处境。”  珊珊讲起她的老师。  “上高一的时候,一个化学老师,身子瘦弱,头发焦黄,走起路来像要被风吹倒了似的。去办公室,总看见他坐在那里闭目养神,上课也打不起精神,总是绷着脸,端着架子。我猜想,他准是一个不懂生活的人。有一回,我去他家,印象完全变了:窗台上养着各种各样的花,美极了;房间里有几面大镜子,显得亮堂堂的;他的态度极为平等,口气也很温和。也许,他在学校里端架子也是被迫的,他以为那样学生才会尊重他。后来,有人告诉我他有病,不知道什么部位长了肿瘤,他上课是硬撑着上的,我暗暗同情起他来。我们的老师也挺惨的,不少人得了肿瘤,有人说我们学校是肿瘤"发源地"。  “我不大喜欢我们的班主任,她一点小事唠叨个没完,她缺乏头脑,和语文老师一样像一部机器,什么都要机械化,人要是机械化就糟了。她自己受了几十年的愚弄,又来愚弄我们。见我们看《安娜?卡列尼娜》,就在教室里大声嚷,"我就知道你们年轻人这点心思,晚上看这种书就睡不着觉。"同学们说,"您知道吗,这是名著。""什么名著不名著的,你们看看晚报上的一分钟小说,就可以了。"同学们被她折磨得够可以的,就差没长白头发生皱纹了。我们说课间休息要打球,她非让跑步,她什么都管,连教室生炉子的小屁事也要管。炉子快灭了,她非要加一簸箕煤,我们说,别加了,要灭了,她气哼哼地说,"我有三十多年教龄了,难道连生炉子还不会么?"结果炉子灭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鞋跟高了,她管;裤腿瘦了,她管。有一次,我和她一同路过操场,有个穿牛仔裤的女孩子打篮球,腿修长,真漂亮,我们班主任扫了她一眼,那眼神充满了嫉妒。我发现她那天讲课没神儿,大有青春已逝的劲头。她年轻时一定风流过,为什么不让我们也风流风流!  “星期六下午是语文课和班会。语文老师讲得太乏味,被我们称之为"休息课";班会又要挨班主任的训,不少同学让家长写来假条,不来了。班主任气不过,一个个"过堂":"喂,我说你们怎么都是一个毛病,发烧、头疼,你们家长都那么听你们的,以后要医生盖大章的假条!你们还有一年就考大学了,怎么一点紧迫感没有?"班主任一天不训人就过不去。越管我们,做假就越高明,卢梭有一个观点,人学坏是社会逼的。有时候,我觉得老师也怪可怜的,整个教育体制如此,不要说她没有这个觉悟,有觉悟又能怎么样?他们没有反抗的余地。学生要想折腾,逃学,大不了一个处分。老师呢?给她降一级工资,她受得了么!”  珊珊一吐为快。她脸上时而流露着天真无邪,时而显现出怅然若失的神情。她虽然有些偏颇,但却给我们提出了尖锐的问题。我们的政治思想工作,从上到下都存在着形式主义,偏离了培养人的轨道,也就失去了思想工作本身的意义。珊珊的辞职,是对一整套走过场的政治思想工作的抗议和挑战,她无疑是有勇气的。  珊珊的所述,使人看到,缺乏生气的教育方式扼杀人的个性,它正在受到中学生的反抗!  三 七嘴八舌  一所市重点中学的会议室里,高中文学创作小组的中学生们在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从文学到课堂教学,从考试制度到教育体制。话题不停地变换,跳跃。  ――柯云路的《新星》,挺棒,他是打直拳的;而王蒙是打勾拳的,我看王蒙比柯云路棋高一着。  ――鲁迅呢?  ――鲁迅和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  ――去年《红衣少女》热了一阵,今年又传开了台湾女作家三毛和琼瑶的小说,琼瑶的小说画面感强,可我更喜欢三毛,她能直率地面对人生。中学生爱赶时髦,不论是穿衣服,还是读书。  ――赶时髦有一种乐趣,因为它令人产生一种永不满足的心理。正因为赶时髦,社会才能前进,思想才能常新呢!  ――我看,语文课鲁迅的作品多了些,鲁迅的东西离我们的实际远了些。  ――不,我以为不是鲁迅作品多少的问题,而是老师的教学方法问题。  ――我看不能全怪老师,是教材存在的整体过时,我们的教材几十年一贯制,有的课文,几十年前就有了,现在还讲。当前涌现的中青年作家的优秀作品为什么不可以摘选一些呢?  ――课文的中心思想非得按老师的背,解词也是如此,太限制人了。读后感也是千人一面,先总结文章中心,引原文观点,然后夹叙夹议,议什么,叙什么,都得按老师指定的写,不然就扣分。读后感,读后感,就是有感而发么,大家怎么可能一样呢!  ――傻冒儿,整个教育大纲如此,考大学答题也有标准答案,你写自己的见解就少给分,为了高考也只能如此。  ――我想起一个儿童作家的诗:呃!/是从哪一天开始的呀,/中学生的生活/变得这样枯燥、单调,/抄抄,算算,写写,/无休无止,/测验、练习,统考,/没完没了……/耳边听到的:重点、重点、重点……/心里想着的:初考、中考、高考……  ――唉,一点也不考虑情绪!  ――一上语文课,老师就打开书,让我们先看一刻钟,然后分段。没人发言,老师耐不住了,"你们不说,我说。"然后是写中心,记解词,老师必须得这样,不这样,他的学生考不上大学。可这样,能考出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么?  ――这是高考制度决定的。  ――不,是我们的教育体制造成的。  ――我看电影学院的考试方法不错。第一试是口试,什么都问;第二试是看电影,写影评;第三试是让你采访一个人,写篇文章。这不是动真格的了么?  ――让你当教育部长,你说教育体制怎么改好?  ――我看能发挥人的才智就是好。比方上语文课吧,作品让大家课下阅读,上课就来个"茶馆"式的,或"沙龙"式的,让大家讨论,争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至于考试方案么,暂时还没有想好。  ――我们中学生爱发牢骚,容易对自己估价过高,老看别人不足,光知道挑刺儿。这也是我们的弱点。  ――不满足现状,想变革,这也是件好事。  争论是无休无止的。其实他们并无多大分歧。  我翻看着他们的创作,有小说,电影剧本,电视剧分镜头剧本。搞文学创作,这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中学生是连想也不敢想的,他们已比我们走出很远,这本身就是对现行教育体制的一种挑战。  我带着中学生的挑战,去请教教育家和管教育的行政长官,把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一古脑儿端给他们。得到的回答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不受中学生的欢迎,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思想则是更为严重的问题。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学生处一位副处长说:“现在的教育格局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无视一百个同龄中学生只能有十个人升高中、三个人上大学这样的事实,片面追求升学率。高考指挥棒不仅指挥着只占全国中学百分之三的重点中学,也指挥着那些被称为第三世界的一般中学。许多中学把追求升学率作为目的,以此作为衡量一所学校、一个教师工作好坏的惟一标准。这些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也难当,升学率上不去,学校名声扫地,社会冷眼相看,家长不愿让孩子上这个学校,学校如何办得下去呢!”  一位国家教委中学生司副司长言谈中充满焦虑:“专家是人才,有一定专长的中等技术人员也是人才,四化建设需要我们教育部门培养的是多层次多门类的人才!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亿万劳动大军的素质。如果只片面地抓住那百分之十,放弃了百分之九十,那么全民族的提高如何有望?民族振兴何日可待?英国获诺贝尔奖金的有六十三人,日本只有三人。可是日本的劳动大军素质高,劳动技能高,这是日本经济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教育不能光是培养尖子。中学生们也不满意。他们说得对,中学教育应该主要是培养人的能力,而不是为了能考大学。”  看来,教育者有时候也应该听听被教育者的呼声。中学生对现行教育的逆反心理,不是给教育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么!第二章 哦,爸爸妈妈  一 奔向大海  思远,是个女孩子,听起来却像个男孩子的名字。她,十五岁,在一所市重点中学初中二年级读书。此刻,她坐在我对面的沙发上,文静,沉思,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含着探寻的目光。我真想象不出,这么斯文的女孩子,竟有勇气在两年前,背着家长、老师而出走;我也想象不出,这么纯真的少女,心中竟蓄积着孤独、痛苦和压抑。  火车站不分昼夜都是那么繁乱,刚刚早晨,空气就又粘又脏,站里站外的人带着一路风尘,带着露宿的夜寒,吆喝着挤来挤去。思远和她的女伴,好不容易挤到问询处,怯生生地问:“阿姨,到海南岛的列车是哪一趟?去北戴河的呢?怎么列车时刻表上没有呢?”那阿姨看了她们一眼,回答:“列车表上没有的车次就是没有。”  两个孩子从秦皇岛火车站出来,天已全黑。她们忽然心中感到异常害怕,放眼望去,全是黑压压的庄稼地,有人说,要乘汽车才能到海边呢。两个小姑娘跟着人群,找到车站旅馆,租了两个床位。  思远初次见到向往已久的大海。它不是想象中的天蓝色,而是浅灰色的。茫茫的大海,初晨的潮汐鼓动着波浪,远处的渔船已顺风归来了。思远欢呼着,雀跃着,把鞋子扔在沙滩上,奔向大海。她弯下腰从沙滩上拾起一枚贝壳,再用海水冲干净。阳光灿烂地照着海滩,沙滩上跃动着耀眼的白光,地面上腾起热气。思远兴奋地说:“咱们在这儿玩儿,班上的同学正写作业呢!”女伴说:“我奶奶见我一夜没回去,准急死了。”思远说:“咳,我爸爸妈妈也许到派出所报案了呢。甭想那些不愉快的事了,咱们游泳吧。”思远根本不曾游过泳,但既然来到了大海边,她就成为大海的女儿,必须接受大海的沐浴。她租了救生圈和游泳衣,跳入大海,浑身哆嗦着……  回想起那段往事,思远充满留恋:  “我真想给大海跪下去,海是那样无边无际,世界上最美的地方是大海。我什么都不想要了,爸爸、妈妈、弟弟、老师,还有那无穷无尽的考试、默写、背书,我只要这一个大海。我有许多许多心里话想对大海倾诉。我那时上小学,学校就在我家的那条胡同里。马上要考初中了,爸爸妈妈一天到晚在我耳边催逼着:你一定要考上重点中学,这决定你一生的命运。老师也在黑板上写着:"现在是非常时期"。作业、考试像两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心里憋闷得慌,腻味透了,真想找一个避难所。到哪儿去呢?我最向往的是大海,可是大海在哪儿呢?我过去只在电影里和画报上见过……  “在海边的生活,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我忘记了一切烦恼,我学会了许多过去不会做的事情:买火车票,买饭,洗衣服,问路,应酬人。过去,除了家长、老师、同学,我几乎没有和任何人打过交道。这回,我们接触了好多农民,他们真是些热情朴实的人。我们住在农民开办的旅馆里,洗衣服没有肥皂,他们借给我们,有一个大妈还说要帮我们洗呢;晚上,房间里有老鼠,我们俩害怕得睡不着觉,农民伯伯帮我们打老鼠……  “后来,爸爸通过北戴河的民警叔叔找到了我们。回去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我在校长室里坐了整整一天,一遍遍地写检查,同学们冷眼相看,背后嘲讽我是"旅行家"。我心中很气愤,心想,非要考上个重点中学让你们瞧瞧!我居然以全校最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市重点中学,爸爸、妈妈脸上有了笑容,校长也一个劲儿地夸奖。咳,在他们眼中,能考上重点中学就是好孩子,好学生,就是一切……”  “您书架上的书能看看么?”她天真地问我。  “当然。”  她拿出了凌力的长篇小说《星星草》,“凌力是她的笔名么?我喜欢读她写的《燃烧的火炬》。”  她用纯净的目光看着我:“王安忆的《好姆妈、谢伯伯、小妹阿姨和妮妮》,我看不明白。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也看不懂。”  她还是个孩子呢。我心想。  她又拿起一本杂志,读我的一篇散文《你生命中那时光》,那神情十分专注。我忽然觉得,她是一个兴趣很广泛,而又十分认真的女孩子。  “考上重点中学了,这回该可以读些书了吧?”  “不,父母对我管教更加严了,他们不让我看课外书,也不愿让我和同学出去玩儿,今天我到您这儿来,他们也不让,嫌耽误工夫。考上市重点中学的初中不做数,只有考上市重点中学的高中,才有保障考上大学。听说我们学校的大学升学率是百分之百。我爸爸妈妈都上过大学,我不知道他们的中学时代是怎么度过的,是不是也象我现在这样,没有自由呢?我自有对付的办法。我在学校里读课外书,午休时候读,上那种特没意思的课时读。书是向同学借的,或者从饭费中挤出钱来买的。在家里做作业,抽屉里放着课外书,爸爸一进屋,门有响动,我就赶紧把抽屉关上,做作业。我弟弟更绝,在课外书上包着一个语文书的书皮,爸爸进来,一看他在看语文书,就放心地走了。”  我笑了。做父母的也真够傻的,和某些官僚主义的检查团很相像。  “我弟弟今年也该考中学了,他天天抄书,天天写作业到夜里十二点,瘦了一圈儿。昨天,他偷偷和我下棋,被爸爸发现了,脸一沉:"你还想不想考重点中学了?"训了他一顿。弟弟真够可怜的。  “其实我也很可怜。老师总说乐趣在听课和写作业之中,我从中却怎么也寻不到乐趣,整天就是背书,腻味人。中学生都想多学点课外的东西,丰富自己。学校里有钢琴班、吉他班、手风琴班。我的爱好是读书和旅游,我想去许多地方,新疆,西藏,海南岛。当然,目前这是梦想,就连星期天去北海划划船都是不允许的。那个星期天是我的生日,和同学约好了去北海划船,妈妈不同意。电话铃响了,是爸爸的同事来的,说今天我过生日,他女儿欢迎我去做客。我心中升起了一线希望,没想到爸爸一口回绝了,说我的功课太忙。读过美国冯纳格特的《囚鸟》么,我就是一只囚鸟,关在家中闷了一天。  “有个同学过生日,邀请我星期六下午去她家。我们聊天,看书,打牌,临走时,她对我说,今天是我最快乐的日子,谢谢你。回家才六点半,也不算晚,爸爸妈妈审了我半天,我并没有事先告诉他们,使他们大光其火。可我明白,不管什么事,只要事先告诉他们,准做不成。我觉得自己长大了,我有分辨能力,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而且做得并不过分,可是父母总是不能理解我,他们可能压根儿不想理解我。孩子与父母之间如此这般,还有什么意思!”  听了她的话,我的心也透出一股寒气。我们不也是从孩子长成大人的么?为什么就不再理解、不想理解自己的孩子呢?中国有句老话,“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当了婆婆就忘了当媳妇的苦楚,又和她的婆婆一样去对待自己的媳妇。父子之间也一样,封建意识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家庭关系之中,这在中国决不是个别的。没想到思远恰好讲到了这一点:  “我觉得爸爸妈妈有封建思想,他们偏爱弟弟,弟弟不擦桌子,不洗手绢,不洗红领巾,都是我的事。妈妈不让我出门,说是怕耽误时间,但她要在厨房做饭,就得我陪着,做家务事倒不嫌耽误时间。我要稍有不满,妈妈爸爸就会说:"谁让你是女孩子!"国外还有"锅盆爸爸"呢,男的为什么就不能操持家务!妈妈不知为什么总看不上我,老说,女孩子家坐没坐相,站没站相,还在爸爸面前添油加醋挑我的毛病,可她自己不也是女的么,为什么还这样重男轻女?有一次,弟弟把我气哭了,我一边哭,一边跑,躲在街上的一台旧机器里不想回家。我觉得活在世上太寂寞,太痛苦,不想再回家了。后来,我就睡着了,天黑了,父亲到处叫着我的名字,像叫魂一样,我又觉得他可怜,不回家也没有别的归宿,只好跟着爸爸回了家。可我一心向往大海。奔向大海,这一直是一桩秘密,牢牢地锁在我心里。所以到了北戴河,看见大海,我就放声大喊起来,我觉得那一瞬间,蓄积已久的孤独、苦痛和压抑,随着一声呐喊全部喷发出来。”  “我真想现在就自立。”她有些忧伤。  思远的话在我心中掀起了波澜。哦,爸爸、妈妈们,难道你们没有意识到你们在自觉不自觉当中,做了许多伤害子女的事么?你们可能完全出于好意,但是效果适得其反。想想自己的童年和少年吧,难道你们真的不想去探寻自己孩子心中的世界?  二 爸爸,我理解你  第一章中提到的梦扬,父母都在国外工作,前年妈妈不幸在一次车祸中身亡,她和爸爸一起,经过一番痛苦以后,变得成熟了,懂事了。  “十三岁那年,父母出国,把我送到一个亲戚家,从十三岁到十六岁,我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同学们都夸我,你真行,你什么都能干。我真想有个依靠,在精神上有所寄托,可我的父母远在天边。我的同学羡慕我,爸爸妈妈从国外给我带来漂亮的连衣裙、背包、小金表,快门达到四千分之一的高级照相机;可我觉得这些都是身外物,我需要的是温暖,是父爱和母爱。我是多么羡慕我的同学!  “我和妈妈的感情特别好,她在五七干校把我带大的,她宠我,对我百依百顺。我做梦都梦见妈妈。可有一天,我梦见爸爸一个人从国外回家了。这是不是一种不祥之兆呢?我永远地失去了我亲爱的妈妈,爸爸把这个坏消息瞒了一年,才告诉我。妈妈坐的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车翻到大海里去了。  “我没有当着爸爸流泪,我知道,爸爸和妈妈是大学同学,感情特别好。他是个坚强的人,说到妈妈,当着我面流下了眼泪,他有心脏病,我要再哭,他会受不了的。那些天,我表面上装做若无其事,一到晚上,我躲进自己的小屋,蒙着被子,用泪水洗面。  “从此,我买菜,做饭,洗衣服,照看妹妹,支撑了半个家,父亲从心底里感激我。我为爸爸想过了,中年丧妻是不幸的,他毕竟才四十多岁,需要建立新的生活。如果有一天他再结婚,我决不会阻拦,我想对爸爸说:只要你幸福,怎么都行,只愿你给我妹妹找个好妈妈。妹妹才上小学一年级,她从小寄养在乡下,她比我更缺少父爱和母爱。反正,我明年考上大学,就离开这个家了。  “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那天我下学路上跟同学聊天,晚上八点才回家。爸爸发火了。后来我才明白。他想找对象,又不知怎么样告诉我,才用发火的形式来发泄自己心中的苦闷。"你到哪儿去了,这么晚才回来,把你爸爸一个人扔在家里!""聊天去了!""骗我。"我任性,朝他大叫大嚷,他也急了,上来就给我一嘴巴。我瞪着他,想扔下他夺门而出。突然,我发现爸爸身体在发抖,嘴唇在哆嗦,一种怜悯涌上心头。我哭了。爸爸也缓和下来:"我本想等你考完大学再找……"我真诚地坦率地说:"爸爸,只要你幸福就行了,我不会阻拦你,请放心。"说完我就进了自己的小屋。爸爸来敲我的门,让我擦脸。我能觉察出爸爸复杂的心情。  “第二天,爸爸说要来客人,是两个女的。我明白了。一个是介绍人,一个是她。我炒菜,烧鱼,弄了一桌挺丰盛的饭菜。客人走后,爸爸问我对她的印象,我说,这个人挺好。爸爸想找一个过日子的人,老实、本分就可以。她是个四十多岁的老姑娘,她父亲瘫痪了二十年,她伺候了二十年,也把自己的大事耽搁了,怪让人同情的。爸爸总对别人说:我是为了给孩子们找一个妈妈。我顶反感这句话。结婚,首先是他自己的需要,何必那么虚伪,那么"冠冕堂皇"。从我的孤独寂寞中我感到了爸爸的孤独和寂寞。人为什么非要把自己说得那么崇高。我和爸爸争论过,他说人要忘我,我以为人是应当为别人着想,但做不到忘我。  “这两个星期我真想跟人打一架,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烦恼和悲哀。你猜对了,我爸爸要结婚了。我早晚要叫她妈妈,为了我爸爸。可是我现在叫不出来。不知道为什么,我有一种感觉,两年前,我失去了妈妈,现在,我又失去了爸爸。  “爸爸是我崇拜的人,他有事业心,有学问,有魄力,有男子汉气质;但是他不了解我的思想,他觉得我没有一点崇高的东西,是现代型的,讲实际,我行我素,自私。我觉得我不自私,我常想为别人付出,这是做人的本分;但同时也要在为事业和他人奉献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我想争取入党,他也不相信。我觉得一个人不能没有自己的信仰,也不能没有自己的追求,每个人的追求结合起来就成为社会的追求。  “弗洛伊德的《爱情心理学》,瓦西列夫的《情爱论》是决不能在家里出现的。那天爸爸和同事议论《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有人说作家写出了人性,我冒叫一句:"把那人字抹掉,就只剩下那个性字。光写自己的经历不行,自己是一本书,看完就完了。"爸爸以为我发疯了,大喊大叫起来,他认为我还不到该知道这些事的年龄。可是爸爸,你和妈妈谈恋爱,不是比我才大一岁么?”  许多事,旁观者清。从旁观者来看,这位爸爸就显得有点可笑。他随时都要端起一个当父亲的架子。他不知道,子女在逐渐长大,有自己的思想、见解,靠摆老子的架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何况,决不会因为你是父亲,真理就总在你的手里。  “我总和爸爸争论。有一天早晨听新闻,一个工程师种蘑菇致了富,可是自家却用的是黑白电视机。我说这个人是假寒酸。爸爸说,这是共产党员的无私和忘我。其实爸爸心里未必没有我这种想法,女儿说出来就要反驳,因为他认为我偏激,怕我偏激。有一部电视剧,讲一个学理工的女大学生到建筑队去感化落后工人,我说,国家好不容易培养一个大学生,就应该用在刀刃上。爸爸说,你以为当了工程师就不当老黄牛了么?你这种思想要不得。我心里想,我要是大学毕业后再去当清洁工,您准不干。  “我说有个刊物那个"道德法庭"栏目设得不合理,夫妻离婚你也管,感情不和就应该离婚,这是人家两口子的事,没必要遭到社会上的舆论谴责,离婚和结婚都受法律保护。爱情是专一的,要真爱一个人就应为他献出一切,一旦发现他(她)不是所爱的人,就应该分手。爸爸又要批我,可他的道理很难令人信服。不要以为你是大人,你就永远有理,永远正确。你和妈妈、和我的新妈妈的结合,不都是因为感情的碰撞么?心+心=爱情,这就是我的爱情公式。  “爸爸,别看我老与您吵,其实,我内心里是爱你的,理解你的。我们应该互相理解。”  三 主题班会――《两代人的理解》  樱桃湖中学高二乙班的教室显得分外庄严,平日的嬉笑声被一种出奇的安静所替代。主题班会正在召开。  前面的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着几个大字:  两代人的理解  ――当我们十八岁的时候  后面的小黑板上写着:  十八岁,彩色的年龄  男学生和女学生坐在一边,对面是他们的家长。学生们的眼睛闪闪发亮,是的,他们正用眼睛向家长们询问、回答和倾诉。  大会主席――一个单薄的男生走上台去致辞:  “家长和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我们在十八岁时能踏上成才之路。有人说中学生孤独,他们不为家长所理解,又不能理解家长。家长同志们,你们也曾有过十八岁,你们也曾年轻过,希望通过这次班会,我们两代人的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理解的火花。”  一个秀美可爱的女孩子站起来演讲。她的演讲好极了,我一边用心地听着,一边观察着在座的来宾和家长,他们个个聚精会神,表示出赞许,表现出某种新发现,或者惊讶或者会心的微笑。他们一定是和我一样地被感动了:  各位家长,欢迎您们参加今天的座谈会。在我们即将十八岁的时候,是多么想听您们讲讲您们那不平凡的经历呀!  也许您曾不止一次地对您的孩子――我的同学说:“你们现在多么幸福,可是你却不懂得珍惜,我小时候啊……”而您的孩子已经开始摇头了。  在您们看来,我们缺乏远大的抱负,顽强的意志和耐劳的精神;而在我们眼里,有时您们显得那么嗦和不可理解。更重要的是,我们理解事物的角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两代人存在隔膜,这不一定是坏事。假如,我们的十八岁和上一代人的十八岁相差无几,而我们下一代的十八岁与我们也如出一辙,那么,时代就会停滞。我们之间的隔阂正是近十年中社会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新的一代对老一代所存在的弱点的否定,正是社会前进的必然!  隔阂毕竟妨碍着两代人的沟通和交流,今天我们热切地希望您们讲一讲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和在生活中悟出的哲理。希望得到您们的帮助和鼓励;同时,更热切地希望您们能了解您的孩子,了解我们的班集体和我们这一代人。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缺乏务实精神,夸夸其谈。在我们班,不仅有踏踏实实学好功课的一大批同学,还有的同学把课内知识和社会活动联系起来,自己找资料,自编、自导、自演的英语话剧,就要被电视台录像――这不正是务实精神的结晶吗?  有人说我们怕吃苦,而我们班的小虎同学连获区跳远赛的冠军,这些成绩不正是一滴滴汗水浇出来的吗?也许不久,在座的同学中的小丽就要到美国亮出自己的歌喉,这难道不是她日日夜夜刻苦练习换来的么?  有人说,我们没有理想,在一天天混日子,不!我们的同学就说过:“我要当总理!”这并非戏言,也许若干年后,我们当中,会产生政治家、艺术家、体育健将、厂长经理、特等厨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有用之材。  十八岁,是可以拥有整个世界的年龄,而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恢宏,新鲜事物以极快的速度闯入我们的眼帘,大量信息撞进我们的脑海,而新问题和新烦恼也同样塞满了心胸。我们年轻,我们有信心把握这个世界和自己的命运。  因为我们年轻,看问题、想问题也往往是偏激的,幼稚的,因而我们渴望父辈的指导帮助,更需要您们的信任和鼓励。那么,就让今天这个会成为我们沟通的一个开端吧!  青春,有一种新鲜的气息,有一种特殊的魅力。你看他们兴致勃勃地规划着未来,那么自信,那么雄辩,那么富于挑战意味!一个叫小丽的女孩子站起来了,她用通俗唱法为大家唱了一支歌《趁你还年轻》;班长站起来了,向人们描述了她的理想――毕业后考历史系,将来立志研究东北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一个秀气的女生站起来了,用流利的英文发表了演说,又翻译成中文,她是英语小组的组长;又一个高高壮壮的少女站起来,她曾做为中学生代表队的成员,到香港参加过国际篮球赛。  家长们眼睛里闪烁着炽热的火花。你们也许想起了你们的十八岁,生活呀,还是那么美,有奋斗,有激情,有理想的境界,你们终于找到了两代人的共同点。也许你们对他们充满了嫉妒--变革的时代来了,变革也带来了新的生活形态,年轻的一代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开始吵吵嚷嚷,他们将要坐在父辈的位置上,他们在成长,成熟,不可小瞧。也许你们惊异地发现一个你们并不愿接受的现实--孩子们身上有一种难能可贵的东西,而你们丢弃了它。你们从前有过,宝贵过它,它曾经在你们心中闪闪发光。而随着岁月的消磨,如今它不再闪光了。你们成熟了,增加了许多威严、智慧,也增加了许多世俗的东西。或许这就是你们和他们之间的差异?  家长们坐不住了,一个个站起来发言。伟伟的爸爸是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本来要参加一个研究生的论文答辩,不想来了,此刻却庆幸能参加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班会。  “你们坐在那一边,我们坐在这一边,中间就有一道沟嘛(学生笑)!我在伟伟面前是个严厉的爸爸,我放不下架子,总想维护做父亲的尊严,因此,我故意在生人和同学面前贬低我的儿子。这或许挫伤了他的自尊心?其实,我心里有本账,伟伟的学习成绩从小学到现在都在班里名列前茅!”  三猛的爸爸也站起来了。  “参加这个班会我年轻了许多,我也从十八岁走过来。我曾有过当作家、当记者的幻想,后来考上了历史系,你们的班长将来与我同行,这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三猛的自我意识正在形成之中,不稳定,易偏激,不切实际,一会儿自高自大,一会儿又消极沮丧,我觉得这些缺点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失,不必管得过分细微,不然适得其反。作为家长应该首先尊重孩子,根据孩子的特点来疏导,三猛的妈妈说我"松"得过分。俗话说,望子成龙,我想不是所有人的儿子都能成龙,我那儿子要是成不了龙怎么办?”  “欢迎开明家长!”不知谁冒叫一句。主题班会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第三章 哦,我们  一 文化节得失  大江被我约到家里来了。他在北荫区一所普通中学读高二,浓眉,大眼,高鼻梁,宽宽的肩膀,是个挺英俊的小伙子。大江很健谈,话题从电视台举办的歌手大奖赛开始:  “我们都觉得奇怪,晨光中学的高一学生阿宽为什么没有进入歌手大奖赛决赛?日本东京举行的流行歌曲节请他去了,他要奋力超过日本歌手,得了一个世界流行音乐总指挥奖。我真想见见他,我很佩服有作为的人。我这个人很想干一番事业,也许是从小受父亲的影响,他是一个师级军官。我在班里的威信不高,因为我的学习中等。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考大学首先要看分数,中学生要为在班里的地位而奋斗,班里的地位又取决于你的学习成绩。你学习不好,社会活动搞得再红火,也没人承认你。  “我不信我是个孬种,总想干点什么来试试自己的能力。我终于抓住了一个机会。去年提倡学生走出校门搞"开拓"时,北京青年报办了一个中学生通讯社,中国有四大通讯社,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红领巾通讯社,再加上个中学生通讯社,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我通过了考试,当上了学通社的记者。接着参加了竞选社长的活动,大家都发表演说,发表施政纲领。我这个人天分还不够高,只竞选上了一个分社的社长,不过,我已满足了。比起我哥哥那些工人们,他们没有学历,就没命地比吃穿,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我自认为自己比他们充实。北京青年报还真肯给学通社版面,有一个跨世纪版,面向中学生的,稿件来源是我们这些小记者。小栏目很多,什么《女同学和小伙子》呀,《异想天开》呀,《我写格言》呀,《黄帽子》呀。最近这期《我写格言》中有民院附中晓文写的格言:强者的追求里,有数以千计的"力所能及",而无一次的"适可而止"。我挺欣赏。”  生活没有一个解,事业也没有一个解,一切问题都不是简单的一次函数,而是f(x),像对数图像,你可以无限接近,却永远不可能穷尽。如果平平地生活也就罢了,可大江偏不安分,他要创造,他要在一种追求中生活,他要拼力施展自己,于是,他又一次抓住了时机。  “去年,全市中学生搞了一个文化节,由十八所重点学校联合搞的,偏偏把我们北荫区排除在外了。文化节,这可是中学生史上的一个创举啊,我不甘心,决定牵头搞一个北荫区的中学生文化节。”大江的话像开了河,滔滔不绝。  困难是可以想见的。生活在最初的新鲜感中露出了严峻。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资金问题。按照我们的办事程序,要得到一笔经费,必须通过班主任--学校党支部--团委、教导处--区教育局--区政府审批,转一大圈。大江当学通社记者还认识一些人,直接找到区教育局中教科,回答是研究一下吧。他耐不住,又去找副区长。秘书接待了他,给他出了个主意:“这事我觉得麻烦,你也会嫌麻烦,可你非要打个报告不可,提出你们的计划、困难和要求。”大江写了报告,过了三天总算有个批复:“孩子们的想法是好的,请区教育局解决。”大江如获至宝,到区教育局去。也许是区教育局没钱,也许是他办事没经验,到文化节结束这笔钱也没领着。最后经费只好靠门票和扣发中学老师冬季取暖费暂时得以解决。文化节请了那么多作家、学者、大学生,大江上去敬烟,请茶,然后中午还得请吃一顿包子、馄饨,最后多少还得送点礼品,意思意思。这些人哪知道他们中学生的困境!  离文化节还有五天,又节外生枝,出来一个“自杀事件”。这个女生叫小安,也是文化节的组织者。出了人命,他大江这个总指挥也有责任哪!小安期末考试没考好,刚刚及格,怕惹妈妈生气,告诉她考了九十多分;成绩单发下来,被妈发现了,父母二人好审了女儿一顿。小安就留下了遗书,一式两份,一份给父母,一份给了大江,说是到长各庄向人世告别去。大江费了半天口舌,在区武装部借了辆吉普,从市里到县里,又从县里到乡里,把个长各庄听成庞各庄,跑两岔去了。唉,你个小安呀!前两天,你夸下海口能把朱明瑛、姜昆都请来,通知发下去了,连个人影也不见,这工夫你又不想活了,文化节全砸在你手里了。学校、家长、刑警队都急得团团转,大江也一宿没合眼。正急哩,失踪的女孩子自己回过味儿来,又跑回来了,你说气人不气人。  “我们也学着电视台的样儿,请人印了三千个纪念卡,又买了三千张一分钱邮票,一张张贴上去,又盖了三千个学生会的大印,整整三天没有睡觉。那几天刚下完雪,路滑,去学校的路上我摔了四个跟头。放寒假教室里没暖气,披着大衣还打哆嗦呢,没有椅子就坐在地上。那几天录音机只有一盒磁带《舞曲大全》,什么《巴比伦的河流》呀,《智取威虎山》呀,来回放,我都背会了。后来一听到《舞曲大全》,我便会回到文化节的那些日子中去。我到处求爷爷告奶奶,真想流泪,可作为一个男子汉,哭是一种耻辱。可我真想说:哥儿们,把我卖了吧。”  大江和他的同伴们尝到了办事业的艰辛,同时,也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办任何一件事,不奋斗不能成功。他们在奋斗中有一种踏实感,并且意识到自己的力量。  “文化节,学校里一下子来了三千人,热闹极了,每个教室都有一个节目,电子计算机现场表演,作家见面,电影学院老师辅导,高考咨询,大学生座谈,你各取所需。音乐茶座秩序有些乱,跳舞者少,围观者多,我拿着大喇叭喊:"诸位,既然今天是中学生的节日,我们大家就应当主动些,大家跳呀!"那天,我们从艺术学院请来七八个学生表演各种现代派舞蹈,也算是示范吧!  “事后我们讨论文化节的得失,我看得大于失。能办起这个节日来就是成功。我这个人公认的缺点是浮躁,定不下心来,好高骛远,也不够坚定。组织文化节对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我懂得了,人活着不能只务虚,不务实,要有行动,才会有结果。”  当我送大江出家门时,他又对我说了一段话,很动人:  “我有个愿望,想写写中学生。比如去年"十?一"到天安门前,礼花刚一放,我们这些中学生们就情不自禁地喊起来:"祖国万岁!""人民万岁!""中学生万岁!"空气中充满着我们的喧闹。那时我真想写写中学生。  “你看过电影《黄土地》么?我看到了我们的人民。我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我是为人民而活着的。  “有一次去农村,看见一个妇女满脸皱纹,背着一个篓子,篓子里是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她的脸就像那幅油画《父亲》的脸。这位身负重荷的妇女使我心中产生出一种说不清的痛苦。还有一回,我看到了一个乡下拾破烂的孩子,背的筐比他人高,拖在地上,我真想为他拍张照片。我隐隐地感觉到,在我们熟悉的生活以外,还有另一个广大的世界。”  我也隐隐地感到,上面这些感受,对十七岁的大江是一种激励。他们不仅要懂得欢乐,也应该懂得一些苦难,尽管这些苦难即将过去。他不再是孩子了,他正在走向成熟。  二 告别十七岁  下午,我在教室门口等着梦扬。  铃响了,梦扬出来:“我想和你谈谈,不过得先为我们班的男生大凌助会儿兴再说,我们学校组织歌手大奖赛,大凌是第四个上台。”说罢,她拉着我的手,在礼堂里找了一个座位。  人太拥挤,坐不下了,学生们就在过道里站着。我前面站着一个女孩子,穿着红色尼龙绸夹克,牛仔裤,把书包套在脖子上,一股满不在乎的样子,漫不经心地和另一个女孩子说着话。我打量了她一会儿。  ――有点像安然,是不是?  ――要的就是这股劲儿。我们热过一段《红衣少女》,现在过时了,我的意思是,安然在评三好生风波中的那种苦恼已不会成为我们的苦恼了。我们比她层次高多了。  梦扬的谈吐中显露出一种胆识。自从认识了她,我像是发现了一块新大陆。  半个小时后,谈话在梦扬家继续进行。  ――我今年七月就要过十八岁的生日了,十八岁意味着有公民权,人们不再把我们当孩子。我们刚给好朋友温华过了十八岁的生日。那一天我感到找到了真实的自我,在学校里从没有那种感受。后来我们相约,每个人过十八岁生日都要如此这般。那一天下午四点,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小礼物到温华家。我送他一个小丑娃,有人送他七品芝麻官,还有送鲜花的,亏他们想得出,给女人才送花呢。然后我听音乐,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还有尼古拉?德?安捷罗斯的演奏《人们的梦》、《悲伤的西班牙》。怎么?你居然没听过,他是法国著名的吉他演奏家,没治了。然后跳迪斯科,他们几个笨,不会跳,大家又欣赏起画来。温华那儿有一本《西方油画赏析》,每个人轮番讲解自己所喜爱的油画。我喜欢《晚钟》,背景是金黄色,远处有小溪和教堂,给人一种诗意。我又讲了印象派莫奈的《日出》,他对自然的感受极敏感,对自然的理解很深。温华喜欢梵高的《向日葵》,这是梵高的自画像,头被砍掉,生命还在炽热地燃烧;还有梵高的《吃土豆的人》,那变形的粗大的骨骼,才是真正的人民。  ――你们都喜欢画么?  ――我们喜欢一切,一首诗,一幅画,一支歌。凡是美好的,能使我们感动的,我们都喜欢。那一天,我们唱了侯德健谱写的《趁你还年轻》,歌词写得挺棒:也许你没留意/也许你不相信/有多少人羡慕你/羡慕你年轻/这世界属于你/只因为你年轻/……趁你还不需要翻来覆去/考虑又考虑/趁你还不知道为什么叹气/趁你还没学会装模作样/证明你自己/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你。我们一起默颂着王蒙《青春万岁》中的诗,虽然是五十年代写的,至今还那么新鲜:是转眼过去的日子/也是充满遐想的日子/纷纷的心愿迷离,像春天的雨/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是单纯的日子/也是多变的日子/浩大的世界/样样叫我们好惊奇/从来都兴高采烈/从来不淡漠/眼泪、欢笑、沉思全是第一次。  那一天,立志当新闻记者的梦扬,对步入十八岁的温华进行了采访。  梦:今天你十八岁了,有什么新鲜感?  温:我很平静,早就预料到这一天的到来。  梦:听到十八岁这三个字,你激动么?  温:激动。我觉得一种新生活将要开始,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  梦:怎么理解这责任感?  温:有公民权了,对社会有一种责任感,同时对自己也有一种责任感。  梦:过去的十八年你有什么后悔和留恋?  温:对犯过的错误不后悔,因为我思想不成熟。我留恋过去,但更向往未来。  梦:你对将来要走什么路有何想法?  温:社会为我创造的路相当宽广,看我自己怎么走了。  梦扬对我说:“我不愿意听大人的教训,对他们唠叨他们的阅历和经验有抵触情绪,虽然冷静下来思考,他们是对的。人,是最怕认识自己的动物。我想摆脱中学时代这一切,我们处在精神上的断乳期,想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管束,又摆脱不了。对考试,我看得比较淡,因为考试考不出我的能力。  “你见过张辛欣和桑晔做的广告么?他们要出一本《中国一日》的书,遗憾,我没写。我真想写写四月二十一日那天发生的事。我逃学了,跑到琉璃厂中国书店去了。进那种殿堂,我要踮着脚尖走,心里有一种神圣的感觉。《全唐诗》五十八元一套,《史记》十八元,可惜没钱,要有钱,我非把这些书全买了。在中国书店,我立志要藏书,现在我拥有一书柜的书,这次全国书展我去了三趟,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的中国十大悲喜剧都买全了。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为社会做出贡献,自己也想成为一个名人。成名成家有什么不好?我在临死前将对自己说:我就是我的名人。”  有人说现在的中学生很狂,梦扬大约就是被认为“狂”的一流。我却感到她们有一种强烈的不满足,急切地想发展自己。也许她们的心气太“强”,也太“急”,就被说成是“狂”了。  梦扬要超过课堂的范围发展,她要顺着自己的概念和阶梯往上爬,在自己的成就面前露出头角来。这不是坏事。她曾是风云人物,当过校报的主编,自己油印过诗集,到了樱桃湖中学,她又被视为敢穿、敢闹、敢折腾的一群人中的一分子。她当了中学生通讯社分社的一个小头头,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她也要去闯一闯,她喜欢写爆炸式的新闻。她当了学校中学生美的设计征文赛的评委会主席,带头穿牛仔裤,春天未过就穿上裙子。青春就是美,为什么不能表现自己的美?她老想出奇制胜,敢想敢为,同时也常常陷入一种困惑:  “中学生追求美。但对为什么美,怎样才叫美,并不很清楚。我这个人有个性,总想与众不同,追求一种自己的风度和气质,在形式上追求与众不同,现在想想太肤浅了。我时常有一种矛盾心理,又想展现自己的价值,又怕别人说我是出风头。同学们说我自尊心强,爸爸说我有虚荣心,自尊心和虚荣心应该怎样区别?  “有一个同学这样评价我,梦扬很能干,有思想,但她看不到别人的力量,认为自己的思想可以包容一切,她没有发现自己缺少什么。这话触动了我,我缺少什么呢?我渴望成功,但对达到这种成功所付出的艰辛估计不足,想走捷径;我不刻苦,很脆弱,遇到困难就心灰意懒。这大概是我的致命弱点。”  梦扬把她油印的诗集捧给我看,其中有一首十六岁生日写的小诗,也反映了这种困惑:  我,十六岁,四岁的娃娃管我叫阿姨,四十岁的阿姨管我叫娃娃。  老师说:你不稳重,像夏季一样狂热急躁。  同学说:你成熟,像秋季一样深思熟虑。  妈妈说:你爱消极,像冬季那样消沉。  朋友说:你有激情,像春季一样生命力顽强。  于是,我陷入迷惘,我不知道我是怎样,也不知道我应该怎样。  爸爸拍着我的肩膀说:  该怎样就怎样,你是蹦蹦跳跳的大人,也是长大的娃娃。  你就是你,既是春夏,也是秋冬,因为你十六岁,才有这彩色的性格。  我知道了,十六岁只属于我自己一次。  幻想,困惑,追求,成熟,这正是由少年过渡到青年的必由之路。十六岁的梦扬一门心思追求,连她自己也说不出到底在追求什么。十八岁的梦扬,却在心中酝酿着一种新的激情。  “今年四月五日,由我发起,班里十二个女生,早晨五点到天安门看升旗。五星红旗和太阳同步升起,我们的表情非常严肃。我第一次体会到祖国这个概念的丰厚。祖国,它包容了一切,给我们生命,给我们温暖,给我们爱情,给我们成长。  “升旗完毕,我们向烈士纪念碑奔去,把事先做好的小白花放在汉白玉石的雕塑旁。同学们都很激动,有人说: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会记得今天,在我这一生中今天最有意义。我也精神抖擞,因为在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信心,一种热乎乎的、自豪的、鼓舞人心的东西。回家后,我写了入党申请书。”  我心头掠过一阵激动。梦扬的言谈蕴含着自信和热情,还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哦,十八岁,拥抱世界的年龄!这世界属于你们!第四章 早恋  一 “我的初恋”――一个完整的故事  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十八岁的女中学生,市重点中学高二的学生,叫小乐。齐耳短发,两只大眼睛很迷人。她已经有四年的恋爱史了。她大方而又坦白,向我倾诉了她的初恋。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你大概不能想像,我初二,也就是十四岁的时候就爱上了一个男孩子。我之所以早恋,一方面因为早熟,一方面因为家庭的不和睦造成的。我父亲是个大学毕业生,在农村长大的,对人际关系看得较深。妈妈是个大城市长大的娇小姐,没读过大学,在一个工厂工作,她与父亲正相反,不爱动脑筋,像个弥勒佛,乐天派。一个南方人,一个北方人,出身、成长环境和个人性格气质有着那么大的差异,我想,在那种动乱岁月中的结合可能是一种凑合的婚姻。一开始摩擦不大,爸爸比我妈年龄大得多,总宠着妈。现在岁数大了,矛盾反倒多起来,妈不会管家,到月底准没有钱去买菜。两个人吵架,把气都撒到我身上。  “我需要感情的慰藉,于是我在家庭之外寻找。暑假夏令营活动中,我和他相识了。我觉得在自己生活中似乎还没有遇见过这样一个人。他很矜持,深沉,有思想,他的性格气质一下子吸引了我。他父亲是军人,是农村长大的,母亲是一个家庭妇女。他很重感情,懂得尊重别人的感情,不像现在一些同学,对什么也不看重。你大概不知道,我周围有些同学,是华侨的后代,或是哪一位高干的孙女,头昂得高高的,他们有着极强的优越感和贵族气,这些人只能依赖父辈,自己却难免空虚和脆弱。  “他是高三,我是初二,我们只差四岁,却觉得整整差了一个世纪。他的性格之所以吸引了我,是因为他不知在哪点上像我的父亲。我对父亲的感情在潜意识中。回到学校,我们开始书信往来,虽然称不上是情书,可也长篇大论,探讨诗歌和理想。我们在思想上有一种共鸣和默契。  “当爱还处在朦胧状态时,家长和老师就要把它扼死在摇篮里了。爸爸妈妈是决不同意的,我们好了四年,至今没有得到家长的祝愿。特别是爸爸,他不喜欢我的男朋友。我理解父亲的心,他毕竟爱我,不愿有人过早地从他身边夺走我,他认为我和他好了,就会疏远自己的父母。实在说,爸爸的这种感情多少有些自私。  “我们俩棒打不散。我有自己的主见,而那些幸福的家庭的孩子却往往没有主见,家庭的温暖已经够了,不需要寻求别的。这种家庭出来的男孩子有女孩子气,女孩子又过分温柔。我们班有许多女孩子把未来想得过分美好和幸福。我认为一个人经历一点挫折有好处。  “好在他是高三学生,很快就要考大学了。我们转入秘密状态。每周六,他都在指定的地点等我,我们一起走一走。那时候,我们还不曾碰过一个手指头。后来,他考上大学了,我到了初三,他向我表白了爱情,我们的关系公开了,每周六他到学校来接我,我也常去他们学校看他。我们首先学会了彼此理解,这是更加敏感更加细致的。过去我认为爱情是烈火,现在认为彼此理解是最大的幸福。我们的感情逐渐转为一种相互的需要,这样一来,我们就受不了离别之苦--这便是爱情。  “恋爱使我成熟了,当然也见识了世态炎凉,遭过白眼,受过议论,有的同学不理我,有的老师劝阻我,干涉我。幸好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我善于抓住老师讲课的要领,而且考试时竞技状态非常之好,我有潜力,也有自信心。因为学习好,老师似乎也不再管我了。我自己在变,他也在变,我已从梦中清醒,发现了他一些缺点,但觉得这个人还不错。清醒了就是成熟了,清醒的爱情也许就是成熟的爱情!”  我向小乐提了一个问题:  “你是否打算将来和你的男朋友结婚,过一辈子?”  她的回答使我暗自吃惊,没有想到一个中学生居然会对婚姻恋爱问题想得那么深。  “我没有从一而终的思想,从不发誓这辈子跟定哪一个人。如果我们的感情不出现裂痕,可能会结婚的。结了婚又怎么样呢?地位、环境变了,我和他都会变,变成另一个人。那时,可能彼此的了解已成为过去,新的环境或者思想的不能同步使他(她)不被所爱的人理解,他(她)也不再理解所爱的人,那时,就该分手了。家庭是最好的慰藉,感情最后的停泊地。缺少就要寻找。因为不爱才爱。不管是多大年纪的人都需要爱,需要温馨。  “我恋爱了,才更加懂得了家庭,不再和父母顶嘴。我不再争了,父亲要面子,好强,不能让孩子驳倒,你说什么我听着,忍耐着。维系一个家庭气氛很重要,好的家庭是天堂,坏的家庭是地狱。”  向我倾诉了自己的初恋后,小乐不无感叹:  “中学生恋爱是禁区。在文学作品中,包括电影、电视在内,即便是有那么点影影绰绰的东西,我们看完了也会说,不对,不像,那不是我们。我想向老师,向父母们,向社会呼吁,或者想让人们明白和理解,在中学生的生活中,爱情已经不是禁区,它是活生生的现实。我们恋爱了,没有哪个老师或家长能完全阻止我们,感情像河水一样往前流,任什么人也堵不住的。”  二 一道难解的算术题  像小乐这样成熟的恋爱,也许在中学生中是少数。但是相当数量的中学生谈恋爱,确是一个任什么也阻挡不住的事实。  一位教龄有三十年的中学老师告诉我,初中学生谈恋爱是普遍现象,现在的女孩子比五十年代的女孩子成熟期提前了两年半。  一位教育局的同志,在几所中学作了调查后,向我提供了一个粗略的统计(这个数字是两年前的):  班级 全班人数 初恋人数 初恋者占全班人数百分比  高一×班 57 814.03%  高二×班 34 411.76%  初一×班 59 11.69%  初二×班 55 47.27%  初三×班 55 59%  初二×班 45 511.11%  初三×班 53 916.98%  一个研究少年儿童心理学的教授告诉我:现在的中学生发育成熟普遍提前。1964年统计北京市女孩子月经初潮是14.6岁,男孩子首次遗精是16.2岁;1982年同一个城市的统计数字,女孩子月经初潮是13岁,男孩子首次遗精是14岁。最近根据一些中学的调查,男女学生性成熟时间比四年前又提前了一年。  我们的老师、家长应当怎样面对这一现实呢?  有一种意见认为,青少年早恋增多是性成熟期提前和道德观念相对薄弱所造成的。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营养状况普遍比五六十年代好,身高体重增长加快,性成熟的时间提前。心理成熟和生理成熟的不平衡,是初恋增多的内在原因。因此,应当把道德教育的工作做在性成熟的前面。目前,学校偏重于一般政治思想和日常行为的教育,而如何同异性相交往,对待性、感情、爱情,应该有怎样正确的观点、态度和行为,似乎从来不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青少年在这些方面受到的教育、训练和约束较少,这是中学教育的薄弱环节,应该加强引导。  另一种意见认为,初中学生谈恋爱纯属瞎胡闹,他们说:初中的学生递条子、约会,都是从影视里模仿来的,他们根本不懂什么叫恋爱,只要是异性,就感兴趣,他们并不考虑对方的年龄、品质。有的学习很好的女孩子会与一个学习很差的男孩子交朋友,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而一旦动了感情,又非常热烈,交往密切,花不少心思和时间写长篇的情书,互换日记,散步,交谈,甚至拥抱接吻。但你若问他们为什么相爱,他们却糊里糊涂,说不明白。只要爱上了,便觉得那个人一切都好,情感的基础很不牢固。早恋分散精力,影响学习和进步,因此中学生还是不谈恋爱为好。  不论主张加强引导,还是主张不谈为好,事实上,一部分教师对中学生早恋束手无策。最常用的手段是粗暴干涉,比如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宣布某女生和某男生谈恋爱,是流氓行为,其结果是刺伤了学生的感情和自尊心,致使他们双双外逃,甚至自杀。高压政策,使早恋转入地下状态,因此,大多数情形老师并无觉察,也只能听之任之。早恋成了一道难解的算术题。于是,教师把责任推给家长,而家长又往往重复教师的手段,对子女实行管卡压。  倩倩的妈妈就扮演了这种角色。倩倩是一个漂亮而大方的女孩子,高中二年级。讲起一年前的往事,她仍然十分烦恼:  “我这个人晚熟,男女之间的事一点也不懂,我只懂得待人要真诚,男同学和女同学我都一视同仁。我要求入团,团小组长是个男生,他很关心我。我们的接触,是非常正常的同学关系。没想到班里冒出种种议论,说他是我的男朋友,老师根本没有把我问个究竟,就私下里和妈妈挂上钩了。  “有一回放学,他说送我回家,我们一起走,妈妈在阳台上看见了。进门就开始审我:"那人是谁呀?""同学。""这人不好,以后别和他交往。"我一点也没动那种心思,所以对妈妈的话未加理会。放暑假,他来家找我。开门的是我妈,他大概说了一句:"我来得不巧。"妈妈顿生疑心,怀疑我们事先约好的。我们说话时又把门虚掩上了,更增加了她的怀疑。妈把他轰走了。我一个暑假没过好,心里觉着对不起他。  “后来班主任找我正式谈话,姥姥和姨都到我家来"轮番轰炸",好像天要塌下来了。我开始想起那人许多好处。他挺关心我的,那回春游爬山,我腿摔破了,是他把我背下来的。反正班里也有了这种舆论,老师和家长都这么看,我干脆和他"共患难"吧。于是,我真的和他交了朋友,并且终于越过了界限。我后悔了,我们的"共患难"是盲目的。我有一种受骗的感觉。我越来越讨厌他,连说话的声调都讨厌。可是,是谁逼我有了这个失误呢,我想起了妈妈和班主任,真恨他们。”  这就是家长和老师一起干涉带来的后果。  中学生初陷情网,难免有各种困惑,他们需要帮助,需要疏导,需要朋友式的忠告。让我们听听少男少女内心的呼唤吧:  “女孩子有很多幻想,有时不切实际。当她们恋爱了,她们心里是憋不住话的,她们多么想找一个人倾诉啊!家长,不行,他们大多数不理解自己的孩子,虽然他们自己在当中学生的时候也不一定就没有恋爱过。同学,也不行,他们保不住密。这时候,多么需要有一个女老师出现在面前,只要她是真诚的,不对妈妈讲的话全可以对老师讲。  “中学生的初恋,有许多盲目性,时间长了,他也许会发现对方并非像自己想的那样。女孩子很难处理和男朋友的分手,她们需要帮助。  “女生第一个想到的是女老师,她们多么希望从女老师那里找到一个知音啊,如果这时候,老师去接近她,向她表明态度,跟她说,这种恋情是自然的,在你们这个年龄不是不道德的,但你们很可能没有精力和能力来承受感情的疾风暴雨,弄不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劝告她们,接触不要超过限度,恋爱不要影响学习,让女生们有一种心理上的准备,那事情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  亲爱的老师们,您一定也有过初恋,望您理解这些少男少女们的呼声,珍惜他们这种珍贵的感情。粗暴的干涉和不负责的回避,都只会刺伤或贻害了他们。当中学生陷入最初的恋情而遇到种种困惑的时候,他们多么需要朋友呵,亲爱的老师们,您能不能成为他们的朋友呢?!  三 爱的教育  正是那位在“文化节”中表现出无限生气的大江,谈起他内心的一段感受来,却感到迷惘。  “你问我们学校学生有没有谈恋爱的?当然有。学习拔尖的高中生公开谈,老师不愿多管,但是对其他学生,却另眼相看。春游,老师不许大姑娘小伙子坐在一起,而且宣布,都得参加春游,要不然谁知道你们在家干什么?老师看不住,他对男生说,我知道你们为什么喜欢听女明星唱歌,还不是要满足你们的某种欲望,小伙子,你们要有毅力,抗拒诱惑。  “我认为,异性相互吸引这是很自然的。人的一生初恋就有一次,是纯洁的,应该珍惜,也许过了一个假期,男孩子就会突然变了一个人,忽然注意起衣服的整洁了;女生的打扮也不再是为自己,男生要是夸两句,她们心里美滋滋的,喜形于色。难道这有什么不正常么?  “我给你讲一件事。一个女生和一个男生,他们初中在一个学校不在一个班,三年没有说过话,彼此却有一种心的交流。那男生参加足球赛,那女生准在操场上;那男生去听讲演,那女生也准在场。每天上操、吃饭都会相见,只要男孩子一见那女孩子,心灵就会产生一种颤动。后来,为了不影响女生的学习,男生高中考到另一所中学去了,但他们似乎都在互相等待着。”  大江体会得那么细微,我觉得他似乎在讲自己的一段经历。  大江坦白地说,他有类似的经历。他不愿意表白,怕伤害了女孩子,又怕遭到拒绝。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件事逐渐淡漠了。有人说这不过是一种纯洁的友谊,有人说大江已陷入情网。到底是友情还是萌芽的初恋呢?大江分不清楚。一片混沌。  那个曾被罚过站的陈星,敢于在早恋的问题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十几岁的孩子,对异性有一种好奇,是青春期的心理过程,这不叫恋爱。我讲的恋爱是指两个人事业上的志同道合,感情上的相互依恋。如果是真正的爱情在中学生中发生了,就不能采取轻率的否定态度。因为,这种感情是人生最美好的感情,包含着人的道德中全部美的因素。作为一个老师,一个成年人,应该帮助发展这种感情,促使学生向更高的境界奋斗。  “就说我吧,我突然发现,我喜欢一个人。一个女孩子,比我小,我们有思想交流,有共同语言,彼此吸引。我爱她,我不知道人们是否承认这就是爱情。和她接触,我发现自己身上有很多弱点,她身上的许多优美的品质正是我所缺少的,我把她当做自己的一面镜子,她长得不算漂亮,是她的品德、情操吸引了我。  “恋爱是自然而然的事,是心理上和生理上的需要,而在中学生中,不能谈"性",觉得那是极脏的字眼,不愿正视情爱和性爱的关系。人有知识就应当无愧地对待这个问题。当时有一种不知不觉的力量推动我闯入禁区,由不自觉到自觉,由热昏到冷静地反思。”  这位少年讲自己的初恋,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就像讲自己其他思想感情一样,这使我感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成年人讲起自己的初恋,也觉得羞于出口,不能不说这是一种传统的束缚。爱情是每个人都向往和追求的,它是美好的,光明正大的,为什么不能坦荡说来,非要觉得它是异端呢!  他又说:“我觉得我们国家缺乏对婚前教育的研究,缺乏性教育。初一的课本就是《青少年修养》,教育学生爱学习,爱劳动,守纪律,讲卫生,这当然无可非议。但是我们的课本几十年一贯制,远远不能解决教育对象出现的新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现在的青少年比五六十年代的青少年早熟得多。苏联在这方面比我们做得出色,苏联有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写过一部《爱情的教育》,我看过,挺好。我期望着,中国会有一天为青少年出版关于爱情的教科书。”  这些话听来不像一个十七岁的少年说的,他们确实比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十七岁的人成熟。  不论是迷惘的大江,还是早熟的陈星,都渴望着爱的教育。  我很想听听教育专家们的看法,为此我走访了某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的副所长――一位中学教育研究的权威人士。  她说:“你来的正好,我刚刚在读一篇高中女生送来的作文,她把一个女孩子在旱冰场上和异性接触的那种心境,写得真实极了,微妙极了。”  我一口气读完了这篇题为《变奏》的作文。全文一千四百字,写了“她”在旱冰场上对快速的节奏、紧张的精神、优美的姿态的种种感受: “这时,滑过来一个十七八岁的男孩子,对她说:"我可以带你滑两圈吗?"她不禁阵阵心跳。旁边那位女伴对她直使眼色,意思是:不能答应。她抬头看了他一眼,只见他眼里闪着一种近乎失望的光。她不知哪来的勇气,点了点头。此时,他眼里立刻又出现了喜悦而又有些怀疑的光。尔后,他深怕再发生变化似的,赶紧拉起她的手开始滑。  她感觉到他的手出汗了,而且非常生硬,其实她自己也很紧张。半圈滑过之后,她不敢再想心事了。因为已经有两三次,她险些摔倒。这样一来,她倒放开了,忘了身边是个素不相识的人,她又恢复到刚才独自滑时的状态,只是觉得比刚才更轻松了,因为,他推着她呢。到了第二圈,仿佛他也受到了感染,不再拘谨了。原来,他滑得蛮好呢。真舒服,她觉得像在飞,无忧无虑地飞。  “两圈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他如约,只滑了两圈,说了声"谢谢",投来感激的一瞥,就汇入人流了,消失了。”  这里,少男少女突然相遇相约时的那种心理状态,描摹得真实而细致,文章接着又写“她”的同伴的担心:“他没怎么样你吧,你真糊涂,不了解底细的人,你知道他什么目的,我真替你担心。”之后,写这少女的心态:“她不明白,一个男孩子邀请一个女孩子滑冰,这本是极平常的事,为什么会在人的眼里罩上一层阴影呢?”这位少女又为那男孩着想:“也许他是一个不自信的人,那么如果她拒绝了他,岂不使他更加自卑!也许他也是为了打破一种观念才邀请了她的,那么,她使他得以成功。”文章最后说:“他真想喊出来:我们大家都是朋友!”  读完作文,我把目光转向这位女教育家。她显得是深思熟虑过的:“教改要研究人,要把人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我们所研究的人是一种特质的人--中学生,他们是成长中的人,变化中的人,不成熟的人,感情极为丰富多彩的人。十五六岁正在青春发育期,也叫心理断乳期,是一个人的动荡年代,也是"暴风骤雨"的年代。这个时期的生理机制由不成熟走向成熟,心理也发生变化,是内心矛盾冲突最激烈的时期,也是情绪变化多端的时期。可以说,中学生是最复杂的人,也是最单纯的人。这个时期,他们对友谊的需求达到人生的顶峰,一切心灵的奥妙都在交友中表现出来。中学生正处在由自然的人向社会化的人过渡,交友是接触社会的开始,朋友高于一切,而老师、家长的权威开始下降。择友则包括同性和异性。  “我为什么让你读这篇中学生作文呢,一般中学生很难划清友谊与初恋的界限,青春萌动期的异性互相吸引,不算正式的恋爱。过去以安分守己作为好孩子的准则,现在则以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目前,各校课余活动十分频繁,跨班级,跨年级,甚至跨校的活动也不少,男女同学接触机会也相应增多。他们之间很容易建立起纯洁的友情。启蒙主义者卢梭早就指出:"青年的友谊是最初独立选择的个人依恋心,它预告着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另一种依恋心的出现,其中包括爱情。因而爱情也是崇高的心情。"在一般情况下,男女学生之间的爱慕、敬仰还是从属于友谊的,当然,一旦他们的这种友谊过于专心,过于稳定时,便与初恋结合在一起,连他们自己也分辨不清。教师如果不加以区别,不加以尊重,采取简单的办法,必然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活动力。  “还有一个界限,就是初恋的感情与初恋的行为。学生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到对某一异性产生特别的好感,并由此作出种种美好的设想,诸如他肯定也对自己产生特别的好感,将来成为一对永不分离的情侣,大家都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等等,这时候的爱情往往使人忧心不安,时而兴奋,时而妒忌,时而懊丧。这种初恋的感情是内向的,细腻的。一旦冲破了道德观念的约束以及自我羞怯感,由一方采取了主动,就会从感情发展成行为--最常见的方式是通信,一起上图书馆,星期天串门,在中学生中,发生两性关系的毕竟是极少数。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变化,教育学生在情窦初开之际应自珍、自重、自爱,要采取慎重的、含蓄的态度。教师最好不要轻易挑破学生初恋的感情。对于已发展成行为的学生,要设身处地,帮助他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感到成年人给予的理解和爱。而那种跟踪性了解,强迫性谈话,教师与家长撇开学生意愿达成的"协议",都是学生所不能接受的。  “我以为在青春萌动期的道德、性知识的教育至关重要,目前一些学校正在做这方面的实验。因为处于性萌动期的少年,常常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而把自己的萌动看得神秘化,也很容易产生越轨行为。我们现在的教育还达不到被教育对象的心灵深处,中学生在求知、探求人生、择友、恋爱等方面有着种种苦恼,无人可以倾诉。我建议由关心青年的各方面人士,搞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模范教师组织起来,能不能为中学生们设立"门诊",进行心理治疗,开展面对面的咨询呢?  “中学生并没有被人遗忘,关心他们的人很多,但能真正理解他们的人又太少了。我曾收到过青年报转来的一百多封中学生来信,绝大多数都是向社会、学校、家长发出呼吁又希望理解他们。我接触了不少中学教师,他们也感到教育对象发生了变化,他们总想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眼光去观察,而八十年代的中学生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于是,中学教师也感到困惑,老办法不灵,蛮办法不行,新办法不明。我以为,找到新办法的钥匙在于理解。”  是的,让我们向社会、向学校、向家长们呼吁,都来理解你们的孩子,理解你们的学生吧!  理解是一把钥匙。这是一句至理名言。  (1986年6月)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责任编辑:刘士朋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竟然是孩子的妈……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
数字之道:
搜狐论座:
慢画慢活:
搜狐侃事:
这样逛街图什么呢……
近期热点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就是我作文400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