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人和动物不能相提并论,但是从海洋哺乳动物物的角度来思考的话,我觉得,雄性可能就是提供另一半基因的东西

「羞耻」这种感觉是如何进化出来的?动物也会羞耻吗?
【知乎用户的回答(300票)】:
看了前几名的答案觉得太搞笑了,确实如@Pay Worde所说,一帮不懂装懂的人在瞎扯淡。按照惯例,先评价现有的答案,再给我自己的回答。
上来就说,羞耻之心是文明进化的产物,非人之本性。
这是一句非常莫名其妙的话,“进化产物”和“人之本性”这两个毫无矛盾的东西,却被 硬生生地拽成相互对立的了。一个东西是进化来的,就不能是本性了?没人会否认理性(或自由,或自我意识,或语言)是进化产物(一百万年前没有理性),但理性当然也是人之本性。这有什么矛盾的吗?在
看来,只有哇哇哭才是本性吧?
之后还说,羞耻之心是恐惧心的一种变异。
要谈论道德情感,好歹先去读一些道德方面的著作吧?羞耻和恐惧是天差地别的两种情感,在 看来倒成了一种东西了。我只指出最最基本的一点:恐惧的基本身体反馈是战栗;而羞耻的基本身体反馈是脸红。恐惧的心灵反馈是立刻逃离恐惧源,是不想被抓住;而羞耻的心灵反馈是找个地缝钻进去,是不想被看到。
至于下面那些持道德习俗主义的答案,不足评价。两千五百年前就被驳倒了的智者派诡辩,到今天还有人抱着当宝贝。
当然,其实题主的问题本身就已经有缺陷了,因为它已经预设了道德进化主义的前提。道德进化主义认为,一种道德准则或道德情感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有利于我们的生存。进化主义永远意识不到自身的根本困难:它只能讨论XXX带来的利弊,而不能讨论XXX到底是什么,XXX的本质结构是什么。
我想给出两个非常重要的羞耻感的基本结构,一是Bernard Williams在Shame and Necessity中给出的,二是St. Augustine在City of God中给出的。这都是在当代的道德心理学讨论中非常非常重要的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威廉姆斯的“羞耻”模型
威廉姆斯通过解读索福克勒斯的《埃阿斯》给出了他理解的羞耻感。埃阿斯清醒之后,意识到自己无法面对自己所尊敬的人(例如他的父亲),他意识到自己必须自杀。威廉姆斯指出,羞耻感包含着一个内在化的他者的结构(internallized others structure),它始终与一种观看(watch)有关。一个人感到羞耻,意味着他无法忍受他人看待他的目光。
有些人肯定立刻跳出来说:“所以羞耻感说白了就是社会习俗的约束嘛!我们应该活出自己,不受这些外在约束的限制!” 说这种话的人基本没看懂上面一段话。在这里,观看的他者是内在化的,换句话说,并不需要一个确定的人在我身边看我。打个比方,一个深明大义的人即使知道没有人在看他,也不会做出令人羞耻之事。
然而这种内在化的他者并不是谁都能够充当。威廉姆斯指出,只有被行动者所重视的他者的目光才会出现在羞耻感的结构中。在埃阿斯的例子中,埃阿斯无法忍受的是,他不再能够以他所尊敬的人所尊敬的生活方式继续生活下去,他不再能忍受那些他所尊敬的人看待他的目光,他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不可能被尊敬的了,这才是他的羞耻感的根本来源,而这也是他必须选择自杀的原因。
总结一句,威廉姆斯认为羞耻感中包含着“特定的内在化的他者”(specific internalized others)的结构。感兴趣的看官请去亚马逊搜索《羞耻与必然性》。
2. 奥古斯丁的“羞耻”模型
如果说威廉姆斯的“羞耻”模型强调观看者在其中的位置,那么奥古斯丁的“羞耻”模型强调的就是理性对欲望的屈服,相关思想主要在《上帝之城》中得到论述。
奥古斯丁是以亚当和夏娃的堕落为例。在吃分辨善恶树的果子之前,亚当和夏娃赤身裸体却丝毫不觉得羞耻;而吃了果子之后,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赤身裸体,于是感到羞耻,编织衣物穿在身上。我个人认为,这个例子击中了羞耻感的本质结构中非常非常关键的一个侧面,这与我们的生活经验也非常相符:
我和一个异性朋友出去玩,本来只是在聊一些生活琐事,然后我突然注意到她的衣服很薄很透,然后我硬了。这时,我会有一种羞耻感。
奥古斯丁认为,人开始有了羞耻感,这恰恰是人的堕落的标志,因为人的理性不再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这一点在性欲中最为明显:我们的理性没法控制自己的性器官勃起,性欲的产生完全是理性无法控制的(尽管我们能够控制自己不做出更进一步的行为)。羞耻感意味着灵魂与肉体之间的深刻分裂,自此之后,灵魂不再能够享受至高的宁静,而是始终被无法控制的肉欲而纠缠。在奥古斯丁看来,“赤身裸体”本身并不羞耻,是因为我们在脑子中产生了淫荡的念头才令人羞耻,因为我们不再能够控制性欲了。
不仅如此,羞耻感还是我们控制性欲的努力:亚当和夏娃编织衣物,遮掩性器官。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无论衣物如何变化,性器官始终被遮掩的原因:既然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性器官勃起,那么我们就把它遮住,眼不见心不烦,这样可以尽量减少过度性欲的产生。我个人觉得,这也是为什么男人无需遮掩乳房,而女人必须遮掩乳房的重要原因:女人在产生性欲之后乳头会变大,而男人不会。换句话说,女人的乳房是性器官,而男人的乳房则不是。
总结一句,奥古斯丁认为羞耻感中包含着肉欲对理性的强烈的不服从,以及人试图控制肉欲的努力。感兴趣的看官请去亚马逊搜索《上帝之城》。
最后再强调一遍:威廉姆斯和奥古斯丁的羞耻模型未必正确,但1.它们至少触及了羞耻感的一个重要的侧面,2.它们非常有价值,而且在理论上很容易作出辩护。这和某些答主的硬伤累累的完全没有丝毫参考价值的回答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你可以不同意威廉姆斯和奥古斯丁,但你必须先理解他们然后反驳他们,这是最最基本的学术常识。
【帝哲的回答(47票)】:
羞耻之心是文明进化的产物,非人之本性。
举个例子。小孩光着屁股满街跑,有一点羞耻之心吗?当然没有,但长大了慢慢就有了。这来自家长和学校的观念灌输和教育,并非人的本性,现在让你光腚跑大街上裸奔必然是觉得很羞耻的。
再举个例子。艳照门中的众女星在跟陈冠希做爱时尝试各种玩法,摆弄各种性交体位,有觉得羞耻吗?自然是没有的,但照片一被曝光出来就没脸出来见人了,觉得丢死人了。
还有古代女子失贞,被人知道和别人通奸,那简直要耻辱到上吊自杀。现在的男女之间互相约炮,却不以为耻了,最起码没有原先那么严重了。
所以,羞耻之心不是人的本性,只是文明进化的结果。
说到羞耻之心,不得不提的一个人是孟子。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耻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是主张人性本善的,而他为人性本善找到的理论支持就是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而在这“四心”当中,除了恻隐之心外(恻隐之心来自于人的同理心,既心理学上的移情效应,详见:),其他三心都不能说是人之本性,都是来自后天社会熏染、教育的结果。
那么这种羞耻之心是怎么来的呢?对此,我不太同意的“羞耻是痛苦的一种变异”的观点。我认为,羞耻之心是恐惧心的一种变异,是对文化观念的恐惧,对社会习俗的恐惧,对他人眼光的恐惧。当你做一件出格的、不符合习俗的事情的时候,你就会畏惧别人的看法,滋生出羞耻之心。所以说,人是群体的,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每个人的个人意志之上,都盘踞着一个群体的意志,我们还经常代表群体的意志来审判自己。
我们不可否认,这种进化确实为人类带来了文明,怎么能说没有进化优势呢?人类聚在一起为了更好的生存,肯定需要制定各种规则,以保障每个个体的利益不受侵害。这时候,如果我们不遵守这个规则,就要受到这些规则的处罚,起码是要受到众人的唾弃。这就使得我们对这些规则有畏惧之心,在做了错事以后心生耻辱。从这个角度说,羞耻之心也是一种自我保护,保护自己不被群体边缘化,不被开除出局。试想,如果人没有了羞耻之心,那岂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为所欲为,见到财产就上去抢,见到美女就强奸,那社会还怎么运行?现在社会一些人道德沦丧就是因为没有了羞耻之心的缘故。但凡事过犹不及,羞耻心过强会让人太内向,过于矜持,毫无自信,什么事情都不敢做,什么话都不敢说,当众讲话都会脸红脖子粗。
至于动物内部是不是有羞耻之心,并不是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做个合理的推测,我觉得肯定有些是有的。因为过着群居生活的动物内部肯定也会有规则,一旦有动物触犯这些规则必会有恐惧感,这就产生了羞耻心。但肯定比人类要小得多。比如狗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随意交配,人肯定是没那么无耻的,就算一对男女放荡一点也会被毫不客气地称为狗男女。
【冯慎行的回答(12票)】:
这个邀请有些刀山的意味啊。我看到问题标签的时候,不太理解为什么会出现
激烈的偏向哲学思辨的答案,不过看了问题日志,就能发现不同背景的人对这个问题不同的理解。再回到不同答主的答案,可以看到不同的有关“羞耻”或者“shame”的定义,也可以看到不同的结构和表征。对“羞耻”都没有达成一致,其实也没有必要通过贬低和嘲讽来衬托自己的答案。知乎上反对的应该是观点,而不是提出观点和赞同观点的人。
先从题主的问题角度来证实一下,这个问题确实属于心理学范畴的问题。首先,通过EBSCO数据库将“shame”作为“SU Subject Terms”进行搜索,可以发现“shame”作为主题词有三种类型,“shame”、“shame--psychological aspects”、“shame--social aspects”,这就意味着从学术角度提供了心理学视角的“羞耻”研究的可能。进一步对结果进行筛选,截止日12时,仅以“shame”作为关键词,搜索得到4368个搜索结果;以“shame”+“philosophy”作为关键词,得到83个结果;以“shame”+“moral”作为关键词,得到61个结果;以“shame”+“psychology”作为关键词,得到2707个结果;以“shame”+“emotion”作为关键词,得到498个结果;以“shame”+“social”作为关键词,得到1080个结果。数据列到这里,应该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出,从学术角度,“羞耻”和心理学中情绪相关的研究比较接近;从哲学、道德的角度研究“羞耻”的比较少。欢迎提供其他数据库的资料和支持。进一步的说,题主的问题是“羞耻”这种“感觉”,也就是“sense of shame”,或者说是“state shame”,更多的指向一种心理状态,也就是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偏向情绪emotion/情感affect的范畴。
进一步破题,将“动物”和“进化”放在同一个问题下,可能意味着题主希望讨论的是“羞耻情绪是否是由基因频率的改变而出现的?”或者更简单但稍不准确的描述是“羞耻情绪是否是遗传决定的?”但是也有可能题主希望讨论的是“羞耻情绪是否是由文明发展而出现的?”虽然我们除非讨论外星文明,否则很少用到文明进化的描述,但是也不排除可能问的就是“羞耻情绪是否由社会性发展产生的?”如果这样理解,问题本身就涵盖了所有的可能性,或者是遗传的(自然的),或者是社会性的(养育的)。如果能将这个问题“羞耻情绪是自然的还是养育的,它的自然(社会)适应性的意义是什么?”回答清楚,我想题主的问题应该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然而,这个问题迄今为止还无法从心理学的角度做出准确的解释。和其他的情绪一样,对于“羞耻”的理论解释,不同的模型截然不同。作为最激进的基本情绪模型的理论家MacDougall(1921),认为“羞耻”是直接与本能相联系的,而这种本能就是“一种遗传或者天赋的心理”。而同样支持基本情绪模型的Izard(1977)所提出的分化情绪理论,则将“羞耻”看做是一种复合情绪,包含着以“恐惧”为主体,同时伴随着“厌恶”、“痛苦”,甚至是“兴趣”和“快乐”。而与基本情绪模型相对的社会建构模型的提出者Harre(1986)认为情绪与文化或者权威制定的规则有关,Averill(1980)则相信是人和人交往中的一些策略引起的。刨除这些极端坚持自然类属/社会生成的模型之外,还有相对这种的观点。Weiner(1985)和Lewis(1971)的归因理论也属于认知评价的观点,而近些年流行起来的概念化理论则属于心理建构的模型。这两个模型的差异在于,认知对于身体/情境的解释是通过归因(评价)的方式进行的,还是直接形成一种具身的“羞耻”情绪概念。
从现有的研究角度讲,“羞耻”可能既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负性情感,退避反应),又具有明显的跨文化差异性(产生情境,具体的身体反应,策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羞耻”具有显著的情感体验(生理性),具有情境性(Niedenthal,1994),与其他情绪有差异又有联系(主要是内疚guilt,关键词“shame”+“guilt”得到结果986个,国内外对两个概念区别的研究非常多,甚至可以上升到东西方文化的跨文化研究角度)。从这几点可以简单的得到一个结论,“羞耻”是遗传和社会共同作用的产物,遗传决定了羞耻感的情感体验,社会性决定了羞耻感出现的情境和反应策略。
从这个角度来讲,遗传进化和文明进化在“羞耻”情绪中是同时存在的。遗传的进化相对没有那么明显,动物同样会出现负性情感+退避反应的组合,我们不是那些动物,所以不能确定它们是不是存在类似“恐惧”、“羞耻”的概念来形容这样的组合,我们可以将这种行为看做是单纯的条件反射,通过体验行为结果来避免相似情境的出现(Weiner,1985),也可以看做是恐惧、羞耻,这取决于作为观察者的我们。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羞耻”的生理性进化主要体现在表现的方式上,即使是都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方式,发生、作用的位置,激素的种类也都有所差异。而人类“羞耻”的概念内涵是在文明的不断发展中形成的,用于形容这种生理水平的情感(Barrett,2006),在宗教和哲学的不断反问中,达到了比较高水平的结构和系统,这些显然是动物所不具备的,甚至是远古时期的人类所不具备的。至于远古时期的人类通过树叶来遮挡私处是源于情感水平,还是有概念的情绪水平的羞耻,我们不得而知,有可能是避免意外的性接触所带来的后果偶然获得的行为,也有可能是有初步的社会化之后维持稳定的群落结构而设定的社会规则,或许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当然在形成概念之后的“羞耻”情绪,行为水平之外,行为倾向和动机水平都可以出现避免情境出现的体验出现。这事实上,也是“羞耻”出现的核心原因。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思维的不断进步,也有研究表明,在预设的糟糕情境没有出现的时候,同样有可能出现“羞耻”情绪(Niedenthal,1994)。即使在同一个地区的短时间内,“羞耻”的内容上处于处于不断的变化中(Demos,1996),而跨文化的差异就更加显著了。甚至我们要怀疑,“shame”和“羞耻”是不是同一个内涵,或者说有没有在融合成一个概念——在西方的文化中,“shame”是欲望对理性的不服从和理性对欲望的反抗;在东方文化中,“羞耻”则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绳——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或者说,随着对“羞耻”的不断反思和应用,“羞耻”越来越可能成为一个具有核心情感的模板,又被社会塑造其外延而逐渐获得更丰富的意义的概念。这个层面上,“state shame”可能不仅仅是一种避免糟糕情境的身体信息,甚至有可能成为获取兴奋和快乐的一种方式了。不过在我看来,类似“羞耻play”并不具有“state shame”,而只有“state happiness”,因为并没有糟糕情境的出现(倾向),而仅仅具有想象中的“羞耻”概念,由于“羞耻”本身就是高唤醒的情绪,所以很容易向兴奋甚至快乐进行迁移,不过究其原因还是社会文化对情境的解释造成的现象。
用一段话概括一些我的回答:“羞耻”存在的意义是避免消极情境的再次出现,从生物性上讲是简单的趋避反射的延续,从社会性上讲是社会规则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动物同样具有生物性的“羞耻”,但是肯定不具有社会性的“羞耻”,至于我们是否认为动物具有社会性的“羞耻”,取决于我们自己。就到这里,欢迎和谐讨论,也欢迎研究“羞耻”的心理学工作者提供更加专业的答案。
,答案很好,除了语气不太赞赏之外,内容上还是很赞的。我也只是通过我的视角,给出我的观点,对于这样的问题还是给大家都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比较好,观点放在一起也不是为了竞争,而是为了让其他人能获得一些收获,不是吗?
【刘凯罗的回答(9票)】:
我认同所有情绪都是进化的结果。
简单猜想一下。按Martin Novak的理论,猴子在生存竞争中弱于犬科和猫科动物,于是最先产生了合作行为。这种合作逐渐往复杂的机制演化,就会出现有人 or 猴子背叛合作以牺牲对方的利益,谋求个体的利益。羞耻或许是人 or 猴子在实施背叛行为后,产生的对下一次背叛的阻碍情绪,这是有利于合作的深化和种群进化的。
【萧达的回答(8票)】:
羞耻是一种道德情感,是人类为适应群体生活而进化的产物,具有非常重要的适应性意义。乔纳森·海特是这方面的专家。
一个纯粹自利性的生物,当他知道自己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会受到来自群体的惩罚时,它也许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但他决不会为自己所造成的伤害而内疚,也不会为自己的恶行被发觉而感到羞耻,更不会因为谎言被揭穿而感到困窘。实际上,羞耻感、困窘感和内疚感的完全缺失连同同情心的缺乏,一道构成了精神病患者的最明显标记。
人类社会是一群体为单位的。个体对群体通常会有强烈的归属的需要,个体如何适应群体,如何与群体中的其他人相处磨合,是人类个体所面临的复杂的适应性难题。除了对他人的欺骗和伤害行为产生轻蔑、愤怒、厌恶的情感反应,以及由此个体对自己的行为也加以监视和约束外,人类个体还进化出了自我觉知的情感反应——困窘、羞愧、内疚。
困窘(embarrassment)来源于个体感受到在自身所参与的群体活动过程中,自己未能扮演好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例如,个体由于自身控制范围之外原因,而违反了某种社会习俗的规定;或者,个体仅仅是由于一个更高地位的人出现而产生窘迫感。这种情绪可能是进化来促进主体的绥靖和服从行为的。最明显的证据是,当我们面对地位较高的人时很容易产生窘迫感,但是在地位较低的人面前则很少有这种情绪反应。
羞愧(shame)是一种与困窘相似的道德情绪,不过它比困窘的程度更深。 羞愧感源于个体感受到自己的核心自我有瑕疵和不足,通常是个体未能达到某种道德、审美的标准,或者他人对其能力的要求。并且这种标记着自身失败的行为己被他人所知晓,这时我们就会体验到羞愧。
羞愧和困窘都会激起个体隐藏和退缩的愿望,减少自身的社会参与程度。他们参与社会活动和发言的倾向会减少,并且参与活动本身也会变得更加困难。这些变化会抑制个体独断的行动,同时向他人潜在地表明自己已经意识到自身的错误。综合来讲,就是一个人变得谦逊和低调了。如果个体表现出了羞愧感,那么处于支配地位的人对他发起的攻击和惩罚将会降到最低。这样,个体因违反道德规则所付出的代价就会大为减少。羞愧和困窘所诱发的行为倾向的不同之处在于,羞愧的个体常常感受到更多的忧郁和痛苦,社会退缩的欲望也更强烈,甚至可能会自杀。而困窘本身就是在自我的核心概念受到较少威胁的情况下所诱发的情感,因此困窘的个体感受到更少的社会退缩的欲望,尽管会有慌乱和困惑,个体更多的还是想要挽回自己的形象。
内疚,通常被看作是一种好的、原型道德情绪。在传统的心理学观点中,内疚是道德情感的核心。羞愧往往是由与社会等级地位有关的活动所产生的,而内疚则主要源于个体对道德规范和群体关系的背弃,尤其是当这些行为给他人带来伤害和痛苦时。内疚这种情绪的进化意义可能在于,它可以让你向受害方传递这样的信息:你知道你给对方造成了伤害,你感到非常的后悔和充满歉意。而且,内疚情绪还向对方表明,你愿意对对方所受到的伤害给予补偿。正是由于内疚拥有这些功能,所以它才能保证那些非常重要的关系不至于破裂。
也许,概括而言,自我觉知的三种情感的作用就是在自己的行为已经引发他人的轻蔑、愤怒、厌恶的情感反应的情况下,引导个体恰当地行事,将自身的损失(如人际关系和自我形象的损失)降到最低。
【张移的回答(3票)】:
我对于很有兴趣,所以忍不住出来答一下。虽然离不开
不懂的人瞎扯淡的范畴。但是,相较于
那样理论化的答案,还是希望给出对题主和普通人而言更容易理解的答案。为此我希望自己的回答易于理解而自洽,从以下四个方面:
一、何谓羞耻感。
二、羞耻感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
三、羞耻感的基因基础和文化基础,及其差别。
四、猴子是否有羞耻感,狼哪?
一、何谓羞耻感。
我们每个人都对羞耻感有直观的认识,就好像对愤怒、焦虑、忧郁、快乐、恐惧有直观认识一样。所以,应该不会有人反对羞耻感是一种“情绪”,而不是一种感觉(诸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也就是说,羞耻感不是某个感觉器官直接形成的,而是一种情绪。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百度百科
当我们要定义红色的时候,我们一般定义为,血的颜色,或者定义为波长大约为610到750纳米光的颜色。其实后者并不比前者更高明,我们只是描述了在何种情况下我们会产生红这种感觉。实际上,情绪我们也只能使用这种很不严肃的定义方式来展现,对于羞耻感我们只能定义为,当被人鄙视的时候,并且自己确实也认为自己做得不对的那种情绪。之所以用两个条件来限定,是因为如果被人鄙视但觉得自己没错,(有些人有些情况下)还可能会产生愤怒或者愤懑的情绪;如果自己做得不对但并没有被人鄙视,(有些人有些情况下)还可能会产生侥幸的情绪。
当然,如果谁觉得还需要加其他的限定,以和其他的情绪区别开来,请指正。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必须同时满足定义中的两个条件才能产生羞耻感,有时候只要有人鄙视我们我们就会自然产生羞耻感,或者虽然一件事情根本无人知晓我们也可能产生羞耻感。就好像说红色就是血的颜色的时候,我们并不排斥其他东西也可能是红色的。这种定义只是为了讨论而进行的描述性定义。所以对于所有对“羞耻感”有直观认识,并且将这种情绪称为“羞耻感”的人而言,这样的定义其实是不必要的。而对从来没有升起过“羞耻感”的人而言,这样的定义也是无意义的。(类似于从没见过红色的色盲,告诉他红色就是血的颜色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我们默认题主和所有参与讨论这个问题的人像明白红色是什么一样明白羞耻感是什么。虽然我们未必明白这种情绪生成的原理,并且未必明白其存在的意义。
PS: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那就是在中文的语境下羞耻其实是由羞涩和耻辱两个概念拼合出来的,我此前的定义只注意到了“耻辱”,而对羞涩几乎没有触及。而羞涩似乎比耻辱更隐晦,按照之前的定义方式我们可以将之描述为,第一次近距离和自己暗恋的异性说话时候的情绪。当然,如前所述这不是人会产生羞涩情绪的唯一情形。而且在这个特例中,显然已经和焦虑、恐惧之类很接近了。这可能也是某些答案认为羞耻源于恐惧的原因。
所以,当我们把羞涩和耻辱捏合到一起,将它们视为一类的时候,我们所注意的是这种情绪在事先会对自身产生某种抑制作用(比如羞涩),在事后会对自己产生某种否定作用(比如耻辱)。当然,羞耻不是唯一有抑制和否定作用的情绪,抑郁显然也有这种作用,这可能也是有人认为羞耻源于抑郁的原因。
但无论如何,我们很容易将羞耻和恐惧、焦虑、抑郁区分开来。它就这样鲜明的存在在那里,我们都不能否认。如果某一个人宣称他从来没有羞耻感,那真是很稀奇的一件事情。
二、羞耻感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
我认为题主提了一个好问题,他质疑进化心理学,认为进化心理学无法解释羞耻感这玩意存在的意义,即认为无法解释羞耻感对于人类这一种群或者任何个体存在有什么意义。那么这个问题给了进化心理学一个自我辩白的机会。
羞耻感的存在对于个体的生存当然是有意义的,而且非常明显。抽象来说,羞耻感会让我们停止很多有害的行为。题主认为羞耻感会有进化劣势,我揣测大致是两方面,1、一般而言羞耻感会阻止我们做很多有益的行为,2、具体而言羞耻感会阻止我们求偶和交配。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两者似乎是致命的,所以题主可能认为只有厚颜无耻的可以随意交配的特性才是有进化优势的。但这可能把生存想简单了。
诚然,我们必须求偶和交配才能延续自己的基因。但是与昆虫之类以数量取胜的生物不同,人类采取的是以质量取胜的策略。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一般一胎只有一个,而猪啊狗啊则不同,和昆虫之类更无法相比。按照题主的思路同样可以提出问题说,一胎一个的优势在哪呢?答案就在于我们牺牲了数量,追求质量和成功率。
基于这个判断,羞耻感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它抑制了绝大多数会降低后代质量和成活率的无效的甚至有害的交配(比如和近亲属交配,和没有责任心或者经济实力不强的异性交配,和明显基因有缺陷的异性交配,作为自身有基因缺陷的个人去祸害其他个体,等等);并且进一步抑制了绝大多数对自己和后代生存有害的行为(比如脑袋一热就和部落首领抢女人,因为盗窃部落的食物而被赶出部落,因为挑衅野兽和别的部落成员而被弄死)。
耻辱感虽然都是事后产生的,但是这种情绪有效避免了个体下次犯相同的错误(如果是错误的话),所以作用也是积极的。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就如同一台汽车必须同时具备刹车和油门一样,人类的各种情绪也起到刹车和油门的作用,羞耻感当然被归入刹车一类。当我们讨论刹车的意义的时候,不能说:“如果只有刹车没有油门,那么balabala。”消极情绪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让那些积极的情绪别玩脱线了。
三、羞耻感的基因基础和文化基础,及其差别。
说,羞耻感是文化现象,不是基因现象。我觉得说的不够全面。即便我们对于哪些具体的行为和意识有羞耻感是由文化所决定的,但是产生这种情绪的原理依然应该是基因层面的。
比如我因为被人叫做白痴而感到愤怒,显然猴子是不会因为被称为白痴而愤怒的,但这显然不能得出愤怒是文化现象而非基因现象的。
举了理性的反例,认为理性不是猿猴的属性,但是是人类的本质属性。我想,理性当然是文化现象,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理性在基因层面也一定是有基础的,即我们的基因使我们拥有了具备理性的潜能。
所以,我们的基因至少具备了让我们拥有羞耻感的潜能。然后我们的文化规定了哪些行为是应该产生羞耻感的。这个观点和题主的问题是不矛盾的。我们必须解释,理性的基因和羞耻感的基因得以存在,并且在如此大的范围内成为人类普遍拥有的特性,显然在人类的进化史上,这两个基因曾经起到过颠倒乾坤的巨大作用,为人类争取了巨大的进化优势。
我觉得阐述羞耻感原理的理论模型超出了题目的要求,所以就不赘述了。只发表如上的意见。
四、猴子是否有羞耻感,狼哪?
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逻辑思辨的范畴,需要生物学和社会学方面的观察和实验支持。但可以笼统的认为,任何消极的情绪都与羞耻感有某种共性,或者说所有的消极情绪都可以起到和羞耻感类似的作用。而羞耻感比抑郁更高级的地方在于,它是以是非观作为前提的,抑郁是对几乎所有的事情产生抑制,而羞耻感可以有选择的对某些行为进行抑制。所以抑郁一般是在饥饿或者疾病的时候产生,而羞耻更大范围的产生效果。
基于这种判断,我认为,由于动物没有理性(或者非常弱),所以高级哺乳动物会非常依赖情绪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对于社会性的高级哺乳动物而言必须建立复杂的规则体系,若没有羞耻感作为基础几乎是不可能的。
具体的例子,比如决斗失败的雄性会心悦诚服的把交配的机会放弃,我认为这必然是羞耻感在起作用。
【知乎用户的回答(2票)】:
问题很有意思!非专业人士,给一些想当然的看法。
动物会羞耻吗?如果我们家的狗,在我不在家的时候随地大小便了,我回家了它会躲到沙发后面不敢出来,我会以为它认识到自己错了,不敢出来。当然我不知道它怎么想的。
人为什么会有羞耻感?我不敢代表大众,从我个人感觉出发,如果我做了不合我标准的事情,我会觉得羞耻。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事情以前为耻,现在已经能够接受了。
另外,看书多的人,懂得多和想的多的人,给出的答案固然精彩,也能让我学到很多东西。但是,我觉得没有必要对其它的人答案加以嘲讽,或者做出不屑的态度吧。
【李小亮的回答(1票)】:
不是因为苹果吗?
【黄博佳的回答(1票)】:
首先呢,普及两个概念。
第一道德,本人认为一切的道德标准均来源于人类的群体生活而共同制定的规则。先举个例子,你把一块路边无用的碎石破坏没有人会跟你说这样是不对的。然而如果你破坏的是路边的石椅,那你将会受到众人的谴责或许是害怕受到众人的谴责而自责惭愧。这是由于破坏石椅关于到社会共同资源而直接或许间接(人们心理害怕关系到自己利益)的损害而立下的规则。而道德标准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变得包容性更强或许更加严格。就像在原始部落,部落之间的残杀只为争夺更多生存资源,因此杀人并不算什么,而现在道德告诉你堕胎都是一种罪恶(本人反对堕胎行为)。又如战国时期对性的开放与后来宋明对性的严格对待区别在于当时人口需求不同(战国时男性死亡率之多一大堆寡妇以及对人口的需求量之大导致当时对性包容性特别大)。
第二 人类甚至说一切生物均是趋利性的,人类对一切选择均是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区别在于每个人对利益点不同,有的更喜欢生理快感,所以有了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说法。有的更钟情于心理,正如一些流芳百年的清官视名声比命重要。有的更爱物质享受这类人最多了不用说了。人类做出的任何事情均在于利弊衡量,例如你现在躺着口渴可是懒着不去,此刻你心理认为躺着舒服比上去倒杯水划得来于是你不去,不然换成不去就得死这个不用我说你也知道你会选择什么吧。
而羞耻心理正是人类对利弊的选择。正是一个人对社会的道德谴责以及对自己所获得利益(包括生理,心理,物质)之间衡量认为哪方面更有利。例如我跟你说给你一块钱你吃一口屎你会立马做出判断,这不可能,我吃了我人格何在,我的羞耻心不允许我做这么低贱的事。接着我说给你一万块吃一口屎,你心理会想其实吃一口应该也没什么吧,何况还有这么多钱。可是尚有纠结,尚有羞耻心理作怪。跟着我对你说,小子要不给你600个亿吧,此时正常人吃一坨都没问题,吃完还会骂我,今天遇到个傻逼居然吃一坨屎就能给我赚600个亿,哈哈哈。
【听雨的回答(0票)】:
我只能说,这个是天生自带技能。。。人跟动物的区别之一
【陈曦的回答(0票)】:
看到问题忍不住过来回答了。
第一个问号太深奥,不敢回答。回答第二个吧。
其实是和大家分享一个我娘的小故事。
我娘说她小时候有一次农村亲戚来城里办事,顺便到我姥姥家看看。聊天中随口说:XX(我娘的名讳),要不跟老姑去农村住些日子啊?现在想人家就是客气客气,可惜我娘当年太小不懂这些,没去过农村也挺好奇,就笑呵呵答应了。于是,我娘就开始了传奇的农村之旅。
城里孩子到农村看到什么都新鲜,逗逗鸡,摸摸羊,乡亲们也见怪不怪了。但是,我娘干了一件非常奇葩的事儿,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那是70年代初,整个中国没有宠物狗这个概念,狗在农村被看做看家护院的家畜,在农村没有人搭理狗。但对城市孩子来说就不一样了。城里除了单位大院,哪能看到狗这种东西?于是,我娘喜欢上了喂狗。这成为她在农村最喜爱的娱乐活动。
每天傍晚,我娘都来到村口,手里掐着饼子,从村头慢慢悠悠地走。走到哪家,哪家的狗就会悄悄跟上来。走完所有的人家,就出现了如下诡异而搞笑的画面:小姑娘在前面走,身后跟着全村的狗。
我娘说,那些狗总和她保持一段距离。我问:咋的,怕你啊?我娘拍我一巴掌:“你娘那么吓人?”想想也是,看家护院的大狗怎么会怕个小姑娘。“那为啥啊?”“因为啊,”我娘神秘一笑,“他们怕羞!”
“怕羞?这都能看出来?”
“是啊,我有时候突然回头,那些狗像是很不好意思似的也转过头,但也不离开,时不时朝我手里的饼子瞥一眼,那表情含羞带臊。”
“……然后呢?”
“然后狗就叼着饼子跑了。”
“再然后呢?”
“第二天接着扔啊~~”
一周后,我娘被送回家了。
【南瓜的回答(0票)】:
我家狗剃毛后会不爱动,躲起来。一般理解是害羞。
【RebeccaXie的回答(0票)】:
前几天刚看到的......
【PayWorde的回答(6票)】:
一帮不懂装懂的人在这瞎扯淡,有本书是讲这个问题的,有兴趣可以看看:Moral Origins: The Evolution of Virtue, Altruism, and Shame by
我看了两章没看完。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道德观是拿来束缚一般人的吧,一般来讲这玩意儿要比强制要求公民遵守的法律要严格
羞耻很有必要性,除非题主确实不理解羞耻感到底是什么,到底包括了什么
不过由于大家都说的很全面了,所以我就打打酱油算了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洋哺乳动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