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医生误诊怎么办的误诊率是多少?误诊后怎么办?

#医界百态#误诊真相是?发生率平均是……_基层医生俱乐部-爱微帮
&& &&& 【医界百态】误诊真相是?发生率平均是……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面的“基层医生俱乐部”,添加公众号,订阅我们每天推送的医学资讯。作者:纪小龙 武警总医院病理科教授 纪小龙教授是《临床误诊误治》杂志的编委,他亲自动手解剖过300多个病例、整理过3000多例死亡患者的资料。近年来,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矛盾越来越激化,大众对于医疗差错的现状不了解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他认为有必要将医疗差错的真相告知大众,还原医疗现状的原貌,因为这才是逐步解决问题、改善现状的根本。 误诊比你想象的严重:有些疾病误诊率大于40%   古今中外,医生在诊治疾病过程发生错误的历史记载及统计资料都已经确凿地告知人们,医疗错误不可避免,在我国古代就有《医林改错》的专著出版。这说明医生误诊和为改正错误所作的努力自古就存在。   从1950年至今,国内外对于误诊的研究显示,误诊率都在30%左右。   比如肿瘤中,鼻咽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胰腺癌、结肠癌等恶性肿瘤的平均误诊率在40%以上;结核病中,肝结核、胃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中耳结核、咽结核等肺外结核的平均误诊率也在40%以上;传染病中,流行性出血热、伤寒、副伤寒、钩虫病、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的平均误诊率在30%以上;器官异位中,甲状腺异位、子宫内膜异位等的平均误诊率在60%以上。   在2013年美国《病人安全与医疗质量》杂志(Patient safety &quality healthcare)上的分析中,估计全美每年死于医疗事故的人数为21万~44万,成为美国人第三大死因,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可见问题之严重。   我国医院每年每月都有医疗数据的统计,对于误诊率从来都是在5%以内的,这是不符合实际并且会误导大众的。人们长期以来以为到医院看病不能出错,即使出错也是极个别的事。当然,不管符合率的百分数是高还是低,对于每个具体的病人来说只有对与错,也就是100%与0%。谁遇到出错谁就是100%误诊。 为什么会发生误诊?   原因1:人体的复杂性   人食五谷杂粮、经衣食住行、沐风霜雪雨、行七情六欲、历生老病死,这些都是自然现象,属于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尽管医学飞速发展,但人对机体的奥妙和疾病的本质认识还远远没有达到“自由王国”的水平,医生能治的疾病很有限,可以说针对大部分疾病,还只是对症处理。也可以说,医生面对这大量无法医治的疾病,只能是望病兴叹。   疾病经历了一个由隐匿到明确,由不典型到典型,由一般到特殊,由常见到罕见,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还有许多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自始至终都比较隐匿、不典型,而使诊断难以明确,使治疗方案难以确立。   原因2 :医学的实践性   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任何名医都是从经历不断总结失误经验中成长起来的。有经验的医生都必须经历从年轻医生一步步走过来,靠一例例积累得来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经历各种失误,医学的发展、医术水平的提高也是这样。其实在实际医疗过程中,由于大量的医疗失误的教训,让医院建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防范措施,例如三级检诊制度、三查七对制度等,绝大多数失误都被改正或消灭在萌芽中,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医学院一位本科生的学时5年,也就是刚刚具备了行医的基础知识,即使是硕士或博士毕业,也还需要在临床上历练5~10年。要经历足够的临床实践,亲自诊治一定数量的病例,处理各种不同的病情变化,才能成长为一位成熟的医生。其实,误诊误治是客观存在的,是谁都不可避免的。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对于医学科学的发展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勇于暴露临床失误,把发生的误诊误治报道出来,可以教育自己,更重要的是可使更多的人获益。   原因3:疾病的个体性   许多疾病的本质远未弄清,同一疾病在不同个体的内表现也千差万别,如果要求医生每次都能正确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不客观的。疾病在不同的病人体内,其发生、发展、变化目前还无法准确预测,连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目前预测尚且困难,更不用说发生在如此复杂和高度有机的人体体内的疾病了。所以,医生尚不能完全控制病人体内的疾病演变过程。   医学发展到今天,医生能治愈的疾病屈指可数,大多数还只能对症处理,治病救人只是理想和目标。故常言道,医生治病不治命。   我国著名医学家张孝骞有一句名言:疾病就像人的脸,没有哪两张是完全相同的。病人的性别、年龄、出生地、成长阅历、文化层次、个人修养、社会环境、心理素质等均不相同,疾病展示、自我表达、个体耐受、对治疗方法的接纳、药物的敏感性等也均不相同。用“千差万别,瞬息万变”来形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是不过分的。   医生自古就是令人崇敬的职业,然而从扁鹊、华佗至今天的名医都会犯错误,天下没有不失误的神医。   由于疾病的个体性,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病人身上表现的症状与体征可不同,因此,每诊治一个具体的病例都是一次从零开始的调查研究、分析判断、总结预测的过程,每位病人得的都是“新”疾病。对前一例来说是成功的诊治经验,对后一例很可能就成为失误和教训。因此,医生每天工作都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稍有不慎,就将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后果。 肿瘤是误诊“重灾区”   在日常误诊中后果严重的主要是判断肿瘤的良性与恶性的错误。肿瘤的误诊可分为两类:   将良性肿瘤诊断为恶性肿瘤。此时,临床按恶性肿瘤处理,其结果是:   1、手术切除了重要器官,造成终身残疾甚至死亡,如截肢、眼球摘除、喉切除、肛门切除、生殖器切除、肺切除、肾切除、肝切除等。   2、不能手术者采用化疗、放疗等,这些治疗给病人带来的毒副作用是剧烈的和长期的,对人体正常组织、器官的损害是严重的,如胃肠反应、脱发、骨髓抑制等。这些治疗本身也可以致癌。   3、经济损失,更有甚者可致倾家荡产。   4、精神负担,不仅是病人本身,病人的亲属以及朋友也被累及。   5、混淆了临床对一些肿瘤治疗的认识,出现×××癌被治愈、×××癌存活××年等临床报道。   另一种将恶性肿瘤诊断为良性肿瘤。此时,临床按良性肿瘤处理后,使病人失去了宝贵的治疗时机,其结果是:   1、把本来可治者延误成不可治者,因为早期癌的治愈率可达90%以上。   2、缩短了中晚期癌症病人的生命。   无论是哪一种误诊,病人一旦获知,便会引发一场医疗纠纷,病人、医生、医院、单位等都深陷其中,不得安宁。病人痛苦,大家受损。 经典案例   案例1   我刚当医生不久,遇见一位外地转院来北京的年轻女性由于拉肚子两个多月的疑难病例,没有弄清楚是什么病,住进北京的医院也没弄清病因就死亡了。当我做完尸体解剖后才发现,原来就是个阿米巴痢疾。想想很可惜,如果早点儿诊断,吃点药就可以治愈。   案例2   去年秋天遇到一位中年妇女全身淋巴结肿大,颈部有几个大枣一样连在一起的凸出物,一看就像恶性肿瘤。外科切下来做病理切片,看了切片后我的诊断是恶性淋巴瘤。随后病人住院治疗。但在化疗前的检查中发现,病人患有梅毒。我再重新看病理切片,发现病人若患有梅毒,淋巴结也可以出现类似淋巴瘤的改变。这就提示病人不是恶性淋巴瘤,而是梅毒引起的淋巴结病变。   案例3 10多年前,一位平素非常健康、工作出色的知名人士由于头痛发烧住进医院的病房,能做的所有检查(包括基因、核磁共振等)都没有发现异常情况。请权威专家会诊,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给予适当的激素治疗后患者症状都消失了,然后出院、正常上班工作。两周后,他又发烧头痛,再次住院,各种检查仍然没有异常发现。专家会诊认为,上次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经激素治疗痊愈出院,说明诊断是正确的。这次又出现相同的症状,说明病毒性脑炎没有治疗彻底,于是继续给予激素治疗。可是这次给予激素治疗一直没有效果,患者继续头痛发烧。请更多的专家会诊,认为用的激素量不够,所以没有效果。于是加大激素用量,结果仍无济于事,患者几天后死亡。当我打开他的胸腔腹腔和颅脑时,看到的是密密麻麻芝麻粒样的病变,进一步证实是粟粒性结核。这是发生在当代知名医院、知名人士身上的典型的误诊误治导致死亡的事件,要知道结核病是禁忌用激素的。 (节选自医学之声)喜欢这篇文章,就点击一下右上角“三个点”分享到朋友圈吧(^_^)
点击展开全文
基层医生俱乐部公众号,面向百万基层医生,关注基层医疗改革,带动基层医疗事业发展,免费为基层医生提供实用医疗资讯,致力于为广大基层医生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为啥是民办医院啊,入职体检应该是哪儿的体检都行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相似问答推荐
挂号科室普外科
哪些症状便秘、腹部肿块、贫血、腹痛、腹泻、大便粘腻、便血且血与粪便混合、便血、皮肤转移、大肠黑变、盆腔内有较广泛浸润、种植播散
检查项目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检测、癌胚抗原(CEA)、p53基因检测、血红蛋白浓度(HGB)、核磁共振成像(MRI)、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粪便量、多药耐药(MDR)基因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癌抗原242(CA242)、脱落细胞检查
并发疾病便秘、腹部肿块、贫血、腹痛、腹泻、大便粘腻、便血且血与粪便混合、便血、皮肤转移、大肠黑变、盆腔内有较广泛浸润、种植播散
常用药物消癌平片、消癌平糖浆、注射用唑来膦酸、胸腺五肽注射液、注射用帕米膦酸二钠、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2(125Ala)、灵芝孢子粉胶囊、薄芝糖肽注射液
相关医院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元)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护士家园推荐文章
猜您可能关注的疾病
Copyright & 2011 粤ICP备号-3 
提示:本网站旨在提供医患咨询互动服务,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医生门诊时间也请最终以医院当日公布为准。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数据称基层医院误诊率低于大医院
来源:现代快报
  有多少患者遭遇过误诊?国内误诊率究竟有多高?对此,我国迄今没有官方的数字。在我们身边,亲朋遭遇误诊的案例并不鲜见,记者办公室三位同事家属中居然均有人遭遇过误诊。误诊带给人们的,常常是过山车般的振荡:有的“起死回生”,虚惊一场;有的贻误病情,丧失生命。
  误诊之殇
  多少患者曾被耽误?
  山东济南某企业负责人徐礼强(化名)提及长达两年的误诊经历说:“就像一场又一场噩梦”。
  2010年12月,徐礼强因消化不好、呕吐、肚子胀,去济南市一家三甲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医院检查认为有幽门螺杆菌,吃两周药后症状复发;后到一家山东省级大医院消化内科作CT、胃镜、B超等一系列检查,被诊断为胃潴留、胃扭转;又去一家中医院的消化科就医,被诊断为十二指肠狭窄。折腾两年后,徐礼强身体急剧恶化,体重锐减,只能接受鼻饲。2013年1月,他被山东省立医院胸外科诊断为膈氙,并于3月在北京接受手术。
  在众多被误诊的人当中,像徐礼强这样尚能苟活下来的已属幸运。从1990年就开始对国内误诊率进行调研的《临床误诊误治》杂志主编陈晓红介绍说,近年来误诊率并没有因为现代设备的增加而减少。受访专家指出,人们常说的误诊主要是指“错误诊断”,其中包含两种情况:有病诊断为无病或无病诊断为有病;把甲病诊断为乙病,甲病被完全漏诊,乙病则被完全误诊。而在医学上,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诊断时间延长导致病情恶化或丧失治疗时机、多种病只诊断出其中的某一或几种情况等也属于误诊。
  误诊有医生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够的原因,还与个体差异和病症的复杂性、技术的局限性密切相关。如江西3名患者都因骨头痛被基层医院诊断为肩周炎、颈椎痛和腰椎痛,后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过CT等检查,被确诊癌症骨转移。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蒋泽先说,这些误诊一方面是没有典型症状,另一方面是因为基层医院缺乏检查设备和技术条件。
  误诊,对医生和患者而言,都是噩梦。它伤害患者的身心,也损害医生的形象和自信。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误诊造成病情复杂化的占36.58%,导致病情恶化甚至致残或死亡的占4.14%。
  误诊之惑
  无法实现的“零概率”?
  误诊不可避免给人们带来伤害,那么误诊本身能否避免?受访专家直言,误诊“零概率”几乎不可能,也不符合科学。这或许是误诊真正的“痛”。
  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郑雪倩指出,现在医学对人体秘密的认知仅有很小一部分。“老百姓对误诊都不太接受,但这正是医学的风险所在,它合理存在但不合情。”
  一般人们认为,基层医院由于诊断设备和接诊病人的局限性,误诊率会比大医院高。其实不然,基层医院对疑难疾病误诊率可能偏高,而对发病率高的疾病,其判断水平却高过大医院。
  陈晓红对1.6万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分析发现,总误诊率14%,基层医院误诊率约8%,二级医院27%,而三级医院最高达37%。“这说明,无论大医院还是小医院,医生只有认识了面对的疾病才能准确诊断。同时也提醒患者,不要迷信大医院。”
  陈晓红说,国内外文献中样本量提及的误诊率在20%-40%,但国内是多少没有准确的统计。任何一个新病种的出现,都要经历“不认识-逐渐认识-熟悉-掌握”的过程。在不认识的阶段难免发生误诊,甚至误诊率很高;对早已熟悉的疾病,由于病人个体差异,也有可能让医生感到“困惑”,难免出现误判。
  当被问及“您误诊过病人吗?”绝大多数受访医生坦陈有过。郑雪倩说,“但并非所有的误诊医院或医生都有过错。”但是,医生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因为问病史不详细、该查的项目没查,或者违反诊疗规范等,导致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等应该诊断出来而没诊断出来,以致误诊漏诊,这种情况下医院或医生就应承担责任。山东大学医学伦理学研究所教授曹永福认为,临床医生不能因为误诊的客观存在而放松对技术和责任心的要求。
  误诊之过
  对医生是万分之一
  对患者是百分之百
  “只有正视误诊,才能降低误诊率,才能减少误诊带来的伤害。”多位受访专家如是说。
  减少误诊率,关键在医生。作为患者性命相托的医生,一定要增强责任心,提高医德医术,努力降低误诊率。“对医生来说误诊可能是万分之一,对患者来说就是百分之百。”蒋泽先认为,健全的制度、科学的流程和敬业精神,可以有效减少误诊。
  陈晓红指出,医生要从误诊中吸取教训。临床医生面对自己的诊断失误,勇于撰写误诊文献,这是一种自我反思的高尚研究,也让后人借前车之鉴。误诊文献是珍贵的临床资源,能帮助医院、医生完善诊断技术和提高诊断思路。但我国医学文献年均发表数量50万篇,误诊文献仅占其中1.5%。
  有的医院为了避免误诊引发的医患纠纷,则让患者过度检查。蒋泽先认为,适度检查和过度检查之间的度很难把握,只要医生不是出于私心、为了个人利益,就不应该认为是过度检查。
  郑雪倩则建议,医学的风险,不应由医院或医生来承担,国家应设立保险或基金来支持,在医院医生无过错的情况下,误诊也能被担当,患者能获得补偿。
  此外,专家还建议,合理设计医院的分科、建立合理的病人分流机制。毕竟过细的分科以及医生工作量太大,不能对病人给予完整细致的问诊,也是导致误诊的原因之一。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UN628)
&&&&&&</div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社区热帖推荐
千万别乱发女友照……[]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生误诊致死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