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比亚共和国的文化与性别问题?

旅游跨文化研究——以中西文化为例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旅游跨文化研究——以中西文化为例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文化地理学导论
&&&&&&&&&&&&&&&&
/ 文化地理学导论 
五、农业景观  人类进行农业活动尽管只有几千年的时间,但是改变世界上大片陆地上 生物,种植有意识培育的各种作物,放牧经驯化的动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农业景观。从这种景观上,我们了解到人类在发展农业上的影响,人与自然 环境间的种种关系,以及所形成的并与工业社会不同的民间文化。另外,这 种特殊景观正在经历着巨大变化,一些地区内的新旧对比是十分鲜明的。总 之,这是人类所创造的,面积最大的一种文化景观,值得予以更多的注意。 农业景观包括好多方面,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将其分别放在不同章节 中。在第二章中,我们讨论了农村的聚落的集聚形式与各种不同条件之间的 关系。本章中的农业景观讨论的是,人们利用土地作为农业活动而产生的农 田与地产的类型。关于农村中的传统的建筑形式等方面的问题,将在以后章节中论述。(一)传统的测地方法、地界与农田类型 地界是指地产所有权的界线,而农田类型则反映农民由于农业利用而划分耕地的地块形态。这两者又受到土地测量方式的影响,特别是在一地区聚 落没有形成以前,土地测量人员所划定的土地界线对以后的发展带来十分深 远的影响。土地测量、地界与农田类型方面产生地区性差异的因素有三个方面:①地块是完整的标准块,还是没有标准的、零碎的地块;②地块是经过正规的, 按一定几何图形测量而划的地块界线,还是未经测量,非几何图形的地块界 线;③土地是私人所有的,还是公有的。零碎的、不规则的农田是在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里,农村土地形态的一种常见的现象。农民住在村落中,他们每家每户所占有的土地不仅数量 少,而且地块零碎又分散,要进行耕种,只能在不同方向、不同距离、不同 的大小、形状各异的地块上劳动。特别是在多子女均分家产的农村,这种零 碎与分散的现象更为突出。这种现象不仅国外比较普遍地存在,我国在 1949 年以前的农村土地零碎程度也是如此。土地零碎除了上述土地所有制的继承 原因外,也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例如,我国种植水稻的丘陵地区,需要辟为 沿等高线的水平梯田,这样就受到地形的坡度以及土层等因素的影响,可以 说那里几乎没有两块土地的大小与形状完全相同的水田。在东欧和南欧的农 村,土地大都成排列整齐的长条形或方形。长条形在欧洲有它的历史渊源。 在过去,那里的农民在生产上使用的是需要几头牛才能牵引的犁,这种笨重 的犁难以转弯,为了适应这种生产工具耕作,只好将土地划成长条形。  某些国家或地区,在古代,土地为公社所有,每个农民都可以领到同等 数量的土地。由于这种同等的愿望,就把土地先按距离和质量分成大块,然 后再按每户农民人数分成小块,于是每一农户不仅农田块数相等,而且土地 质量,离村的距离亦大体相等。虽然这是过去的土地划分制度,但是它的痕 迹今天仍存在。  标准块农田则与零碎的农田相反,农民的土地由政府事先按一定规格划 成大小相等的单位作为标准块,然后,按标准块出售给农民。这种情况是欧 洲人到北美洲、大洋洲和南美洲后所实行的一种土地测量制度。  美国的标准地块的测量制度是在独立以后,向阿巴拉契亚山以西进行拓 疆,政府向拓荒者出售土地而发展起来的。根据 1755 年通过的法案,其测量  的起点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西部边界与穿过俄亥俄河的地方。从该点向西按纬 度方向的线称为第一基线,而通过该点南北按经度方向的线称为宾州边界的 主子午线。从宾夕法尼亚州边界的主子午线往西,每隔 6 英里划一条与其平 行并与第一基线垂直的纵列线(range line)。与基线每相距 6 英里划一条 平行线,称为乡镇界线(township line)。这样,纵列线与乡镇界线所包围 的即是 6 英里见方的乡块。该乡块可以分成 36 份(section),每份等于 1 平方英里。每块份地是 640 英亩,并以一块份地或半块份地出让。以后,为 了便于个人购买降到最少为 40 英亩。
最早,从起点向西共划出了七条纵列线。后来,随着向西的开发,而划 出新的基线与新的主经线。这种测量制度一直扩展到美国太平洋沿岸。6 英 里见方的乡块也是美国县以下行政管理的小区。道路系统也是沿着土地界线 而设置的,所以,这种土地测量制度十分明显,也十分巩固。加拿大大体上 也采取这种正方形的土地测量制度,这在西部的草原地带更为明显。在欧洲 与亚洲某些国家景观中可以看到更古老的正方形土地测量制度的痕迹。罗马 帝国虽久已不存在,但是其正方形土地形式在某些地方仍然留下明显的证 据。在日本,正方形的土地制度可以追溯到 7 世纪的大化时代。在我国的甲 骨文,农田的“田”字是一个象形字,如:这种方方正正的田块就是“井田”。它是我国商代土地制度的基础。这种井 田中有纵横的沟洫。当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每个成员平均分得一定数 量土地。每个人分得的田就是一个方块,也叫做“一田”,田与田之间设有 田界,形如“井”字,所以又叫井田。可见,我国实行方块形划分地界的历 史是很久远的,虽然,其遗迹已不复辨认,但对现在我国农田划界的影响仍 然是存在的。长方形地块也是比较普遍的。在中欧,西欧的丘陵与沼泽地区,巴西和阿根廷的一些地方,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和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南部,以及得 克萨斯州与新墨西哥州的一些地方,那里的土地是以长条作为单位,沿着道 路、河流或运河并与其相垂直排列。这些长条形地块排列非常整齐,并向两 边延伸出去,达到一定距离就有与道路或河流相平行的道路出现。这种划分 土地的方式有利于取得水陆交通上的方便。所以每块长条土地的耕种者的农 户都位于路旁或河边。由于法国流行这种形式的地块,所以迁移到新大陆的 法国农民,把这种土地测量制度带到他们的定居地。这种形式的耕地的存在, 往往也是法裔农民经营的标志。  除方块形和长条形地块以外,还有些农场的形状是不规则的。这种农场 往往是利用自然特点作为其边界的标志,其中包括树林、河流、山丘、漂砾 等自然物。这种类型在美国的东部地区比较流行。这里土地的开发是随着移 民的增加而逐步形成的,事前并没有像阿巴拉契亚山西部那样作出土地的划 界,所以没有规律。  农田的形状除了与土地测量制度有关以外,还与农业的不同类型有关。 热带的迁移农业在大片森林中开辟出一块块形状不一的土地,形如茫茫大海 中的小岛。在水稻地区,特别是丘陵地形,要将土地开辟成水平梯田,就形 成一条条宽度不一,弯曲形的条带。在商业谷物业农场,商业乳业农场及大 牧场则土地大都是完整的地块。  (二)土地合并 土地破碎,每块土地面积小而分散,农民耕种起来非常不便。这不仅要浪费更多劳动力,也不利于现代机器的操作与提高土地的经营效益。因此, 一些国家采取不同办法促使地块合并。例如,爱尔兰在 1909 年就对农村的土 地进行合并,这样可使地块数目大大减少,每个农户大多只有一两块土地, 这就大大便利了农民经营和管理土地,农民的土地集中以后,如果与其居住 地接近,这就经营方便。但是多数农民是在土地集中后,地块与居住地的距 离加大,他们通常搬出农村,在地块集中的地点建房居住。结果,像美国的 单位地块对每个农户的作用一样,带来农户的高度分散问题。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革命胜利后,往往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 地,在劳动农民中进行分配。为了走上共同富裕道路,有的实行集体所有制 的集体农场或公社,有的实行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农场。不论哪种形式,为了 土地实行集中经营管理,零碎土地要合并,原有地界要取消;根据机械化的 发展与规模效益重新划分地块,建立新的地界。结果,地块的数量大大减少、 形状比较整齐划一。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往往为满足农民对蔬菜等副食品需 要,每户保留些自留地。这些自留地多在村落附近,地块比较小。(三)栅栏和围篱 为了使地块明显而固定,有的地方在边界上建立栅栏和围篱。但是,在印度、中国、日本等国家,由于人多地少,对土地进行集约式经营,一般由田埂、浅沟、界石等作标志,而不用栅栏和围篱。但在土地广阔,每个农户 经营的土地面积广,彼此居住的比较分散的情况下,需要把地界明显地标志 出来。其所用的材料与标志的方式,既与当地所提供的材料有关,也与其文 化背景有联系。如美国新英格兰与爱尔兰西部都曾是第四纪冰川的覆盖地 区,冰川作用留下大量的砾石,在耕种过程中不断地出现石块。农民就利用 这些石块有规则地垒在地界。结果,形成一种独特的景观。在法国或英国, 那里气候湿润,植物生长的条件好,往往采用种植成排的灌木作为地界,形 成一种活的绿色围篱。在靠近林区,人们往往砍伐树木作成一种特殊形状的 围篱,既作标志,也防止人和畜的侵犯。在美国向西部开拓时,不少地区采 用这种形式。在干旱的草原地区,土地辽阔,又缺乏树木,往往采用木桩架 铁丝网的办法作为栅栏。各式各样的栅栏和围篱今天仍然在一些地方存在, 它不仅是一种地界的标志,也是一种文化象征。第四章 政治地理  打开地图,我们会发现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面积大小差别很大,形状是各 式各样的,找不到两个形状完全相同的国家。有的国家面积很大,地跨两个 大洲;有的却小到在地图上几乎画不出他们的形状。就国家的形状而言,有 近似方形比较紧实成块;有的则由许多小岛组成,相当松散。各国的边疆也 是千差万别,有的边疆平直如刀切;有的非常曲折。这些各不相同的国家, 有的可以和平相处,甚至组成各种不同的集团;有的则相互敌对,兵戎相见。 在国家内部,有的政治稳定,经济增长迅速;有的则政治动荡,甚至经常出 现内乱与政变。  在这个发展与落后,稳定与动荡,相互依赖又相互敌对并存的世界上, 尽管经济、政治以及历史背景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地理上的自 然、经济和人文等诸因素,毫无疑问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政治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研究的是人们如何在不 同环境中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上组成的政治单位,以及不同的地理因素对各级 政治单位的影响。传统的政治地理学比较注意的是,国家这个政治单位上的 国际间各个强国或集团之间的权力平衡理论及其彼此的兴衰与变化,以及这 些国家和集团的发展与变化中,地理方面各因素所起的作用。但是,现代的 政治地理学也注意研究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规模的政治事物在空间上的差 异。它从选举的投票、各种政治集团的态度和行为在空间上变异,到各级政 治管理组织结构的地域的划分,都是目前政治地理学感兴趣的课题,其主要 任务是检验和评价各种政治力量,以解释其在空间上的变化。一、政治文化区  政治地理学所研究的文化区既包括机能文化区,又包括形式文化区。政 治单位,可分国际级的、国家级的和国内级的三类。由于其多为实现某种政 治目的,发挥某种政治机能作用而存在,所以都有具体的中心实体,有明确 的边界,这些都是机能区;而由某种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表示出一种政治特 征,这些,会由于种种原因,其空间分布必然反映出强弱与异同,所以属于 形式文化区。下面分别讨论政治地理上的不同文化区。(一)政治地理上的机能文化区  政治地理上的机能文化区在等级上分为国际级、国家级与国内级三级, 但是,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国家级的独立国具有特殊的地位,是政治上的主 权单位,所以比其他两级重要得多。  1.独立国。这是政治地理学上的一种机能文化区,它是按一种政治机能 而组织起来的。它有一个统一政权控制的一定面积的领土和具有一定数量的 人口。至于国家的特征,恩格斯在论述国家与民族组织之间的区别时指出: “第一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 立”。具体说,构成国家的要素有四个:  ①有定居的居民:有一定数量的固定的居民,才能形成一定的经济和政 治结构,才能形成国家。  ②有固定的领土:领土是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有了固定的领土,居民 才能定居,才能进行生产活动,国家也才可得以生存和发展。世界上没有固  定领土的国家是不存在的。  ③有一定的政权组织:政权组织是国家在组织上的体现,是执行国家职 能的机构。它是对内进行管辖,对外实行外交活动的机关。  ④具有主权: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 力,是独立国家的根本属性。  只有具备以上四个要素,才能成为国家。但是,对一个国家来说,它还 需要思想意识或文化传统上的共性,使其在固定领土上定居下来的居民产生 一种共同的感情,把他们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内聚力。这样,这个国 家才能稳定、团结、强大,特别是在遭到外部入侵或其他困难时,就可转化 为伟大的物质力量。这种思想感情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理中,它是其居民在 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祖祖辈辈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影响中而形成的。因此,国 家也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国家在英文中称 state 和 nation。虽然这两个词可以互用,但是其含义 却有一定区别。state 是代表由一定地域所组成的政治单位,它由一个控制 着其内外事物的政府所管辖。虽然 state 这个词包括着一定的领土和定居的 居民,但更重要的是主权,它的内外事物不受其他国家所控制。state,在政 治地理学中用作国家不应当与美国国内一级的政治单位州(state)相混淆。 nation 是指占据一定面积的居民,他们具有一种建立在共同信仰与态度基础 上强烈的统一意识。所以,这两个词的区别:“state”强调的是政治结构; “nation”则偏重于有共同意识的人。从政治地理观点出发,研究独立国首先多注意其与领土方面有关的问题,如:国家领土的大小与形状,地理位置,边界的划分,核心区的条件以 及首都的作用等问题。2.国家领土大小和形状。现在,世界上已有 180 多个国家,其领土的大小差别很大。最大的是俄罗斯,它约有 1707.54 万平方公里。很小的国家, 如欧洲的摩纳哥,只有 1.89 平方公里。两者的大小差别约 11.85 万倍。世 界上领土面积比较大的国家除俄罗斯外还有加拿大(9976139 平方公里)、 中国(约 9600000 平方公里)、美国(9363161 平方公里)、巴西(8511965 平方公里)、澳大利亚(7686848 平方公里)、印度(2974700 平方公里)。 此外,领土在 1000000 平方公里以上的国家还有阿根廷、苏丹、阿尔及利亚、 蒙古等 22 个。一般说来,领土面积大,人口多,资源丰富,则有利于国家的强大与经济繁荣。反之,如领土过小,资源缺乏,人口过多就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可 是,如果国家领土很大,但人口不多,或分布不均,加上交通不便,与各地 联系比较困难,也会影响其边缘地区的发展,甚至引起有敌意的邻国的觊觎。 例如,巴西领土面积与美国相差不太大,人口为美国的一半,但是多集中在 东南沿海,而广大的国土则人口稀少,交通又十分不便,经济也比较落后。 巴西政府为解决这种极端不平衡状况,建立横穿亚马孙地区的公路以改善交 通,加强与富裕地区的联系,甚至把首都从原在东南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迁到 其西北,相距 1000 公里的新都巴西利亚,以便把国家的注意力逐渐向西北部 的内地转移。  国家领土的形状,就是其空间的形式。国家领土的形状各不相同,彼此 差异很大。例如,菲律宾,是由 7000 多个岛屿所组成的,除去吕宋与棉兰老 两岛外,超过 1000 平方公里的岛屿只有 12 个。首都马尼拉位于该国北部,  也是它的最大岛——吕宋岛上,居民大多信奉天主教;另一大岛棉兰老岛, 位于国家的南部。那里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两大岛在地理上远离,宗教上也 不相同。印度尼西亚也是由岛屿所组成的国家,全部大小岛屿有 13000 多个, 但住人的只有 900 多个。首都位于人口密集的爪哇岛上。这样的国家都面临 着如何管辖分散的岛屿国土问题。  一般说来,比较多的国家,如波兰、法国、肯尼亚乌拉圭等国家的领土 形状介于圆形与矩形之间。可以说,这些国家的形状比较规则,称为紧实型 国家。它们的几何中心到边界各点的距离差别不大,边界与面积的比值较小。 这样的国家其领土与边界都容易管理。反之,像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日本 等岛国,国土分散,彼此往来只能通过水路与航空,交通十分不便。这对国 内的交往和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关于分散型的国土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完全岛屿国家,如日本、 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第二种是部分领土在陆上,部分伸入海上形成半岛, 如意大利、土耳其等;第三种是其部分陆地被另一国家的领土所分隔,如美 国的阿拉斯加州同其他相连在一起的 48 个州之间被加拿大的领土分隔,这种 情况下,阿拉斯加被称为“飞地”(exclave)(美国另有一个州夏威夷位于 太平洋中部)。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有的国家部分领土不仅不与本国的基 本领土部分相连,而且完全被另一国家的领土所包围,这也是一种“飞地”。 例如比利时与荷兰的国界附近,在荷兰境内,距边界 5 公里有一个巴勒村。 该村分巴勒·那索与巴勒·赫尔托霍两部分。巴勒·赫尔托霍属于比利时, 但该部分及其土地均被巴勒·那索村与其所属的土地所包围。又如在法国与 西班牙国界附近法国一侧的利维亚(Livia)属于西班牙。飞地不仅给交通和 往来联系带来困难,重要的是地理上的分离所产生的经济、文化,甚至思想 意识上联系的薄弱。也有因为飞地造成地理上的分离,而使一方要求过境特 权,有时还会引起两国间的矛盾。前一情况的例子就是前巴基斯坦。前巴基 斯坦原分为东西两部分,地理上被印度隔开,两部分相距约 1500 公里。东、 西巴基斯坦在种族、经济发展和权限方面存在着差异,加以其他原因,终于 分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两个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与东普鲁士之间 为波兰的但泽走廊(也称波兰走廊)所分隔,1939 年,希特勒借口收回走廊, 进攻波兰,也是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借口之一。还有一种与紧实型国土不同的,是领土形状狭长的国家。最突出的是智利,其国土南北约达 4270 公里,但东西间的宽度不超过 180 公里。属于这种 领土形状的国家还有越南、挪威、马拉维、多哥、冈比亚等。多哥的国土面 积不大,但从南部沿海起始,向北穿过森林地带、进入稀树草原地带,自然 和人文的变化非常鲜明。狭长形状领土的意大利、挪威和智利在南北方向上 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差别都是很大的。这给国家的管理工作增加 了很多困难。  3.地理位置。对一个国家产生影响的地理位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个是自然方面,目前影响较大的是海上交通问题;另一个是人文方面,即与 邻国的相互关系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家之间经济、文化、政治各个方面联系都在日益加强, 可以说任何国家都需要相互往来,不可能孤立于世界其他国家之外。就以海 运货物而言,全世界的货运量在 1950 年只有 5.5 亿吨,到 1980 年达 36.5 亿吨。即 30 年间增长了 5.6 倍。海上运输虽然比飞机的速度慢得多,但其优  点是运量大、运费低廉,特别适于世界范围的长距离运输。所以,对缺乏海 岸线的内陆国家来说,往往是一种不利条件,对海岸线较长,又多良港的国 家,可享受到明显的好处。英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就受惠于海上运输方便这 一条件。世界上没有海岸线的内陆国家共有 42 个(表 4-1)。其中亚洲 13 个、欧洲 13 个、非洲 14 个、南美洲 2 个。这些国家中,除莱索托、圣马力 诺、梵蒂冈三个国家完全被另一个国家的领土所包表 4-1 世界上无海岸线的内陆国家洲 别 国 家亚洲 蒙古、老挝、阿富汗、锡金、尼泊尔、不丹、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乌 兹别克、土库曼、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欧洲 瑞士、奥地利、匈牙利、卢森堡、安道尔、列支敦士登、圣马力诺、梵蒂冈、塞尔 维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捷克、斯洛、伐克非洲 马里、尼日尔、赞比亚、上沃尔特、中非、乍得、乌干达、卢旺达、津巴布韦、博 茨瓦纳、布隆迪、马拉维、斯威士兰、莱索托南美洲 玻利维亚、巴拉圭围,其余的内陆国家都与 2 个或 2 个以上的国家相毗连。莱索托由于受南非(在白人种族主义者统治下)政权的领土所包围,在政治、经济生活上受到 很大限制。有的国家位于两个强大而对立国家之间,大国为了取得力量上的 平衡而保持其间的国家的独立地位,使其成为缓冲国(buffer state)。此 外,有些国家地理位置邻近,其中一些处于某大国的强大的影响下的国家, 则被称为卫星国(satellite state)。4.国界。今天,每个国家都由边界把它与其邻国分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边界称国界。国界是标定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一条界线,在边界标志范围 以外,就不受该国政府所控制。边界不是一个国家所独有,而是由 2 个或 2 个以上的相邻国家所共有。它是两个邻国直接接触的地方,因此,边界可能是相邻国家之间友好相处的 部位,也可能是发生冲突的部位。边界是近代历史的产物。在过去,国家彼此之间只有边境或边疆,而没有边界。边境不是一条线,而是具有一定宽度的地带。在这里,国家没有实 行政治上的管辖,往往是无人居住的地带;或者只有少数拓荒者在无人管辖 的地区谋求生活。所以边界是条线,边境则是个带。边界是两个邻国直接接 触的界线,而边境则是把两个邻国分隔开来的地区,可减少双方直接的与潜 在的暴力冲突。  当今世界由于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可以对世界上的任何地方进行监 测。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技术与矿产开采技术的发展,有些国家对土地的欲 望越来越大。所以现今世界上除极少数地区以外,边境几乎全部被边界所取 代。  边界按其特征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天然边界(physical boun-daries) 和文化边界(cultural boundaries)。天然边界是指那些以自然景观中的重 要特征作为标志的边界;文化边界是以文化景观中的某种特征为依据而产生 的边界。边界的好与坏不在于划分边界的方法与依据,而在于有关国家对边  界是否同意与尊重。 因为重要的天然特征在地图上与地面上容易辨认,所以一般乐于被作为边界。作为国家间边界的自然特征有山脉、沙漠和水体。 山脉作边界的优点就在于其固定不变和人烟稀疏。崎岖高耸的山脉,使来往交通发生困难,往往成为稳定的边界。山区的严酷气候与茂密的森林常 常使居住在山地两边的居民难以穿越。例如,瑞典与挪威之间的斯堪的纳维 亚山脉;法国与西班牙之间的比利牛斯山脉。可是山脉并不总是为相邻的国 家带来和睦而明确的边界。例如南美洲的阿根廷与智利这两个国家是以安第 斯山脉为界的,可是两国对山区的具体边界位置的意见并不一致。问题在于 边界是按相邻的山峰的连线的山脊线,还是以河流的向东与向西分流分水 岭。两国为此几乎在边界线上兵戎相见。后来,在联合国的协助之下,两国 一致同意以山峰的连线作为两国间确切的边界。  沙漠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边界。那里的地形虽然不像山地那样崎岖,但 是由于环境恶劣,交通不便,荒无人烟。沙漠边界多在亚、非两洲。在非洲, 以撒哈拉沙漠为界的国家就有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毛里塔尼亚、马 里、尼日尔、乍得、苏丹等国。这里是热带沙漠,条件十分恶劣,几乎成为 世界上的无人居住的地区,所以各国之间相安无事,成为一条安定的和平边 界。在西亚的阿拉伯半岛上,在其西北部的伊拉克、约旦、沙特阿拉伯、科 威特之间,以及南端的也门、南也门、阿曼、阿联酋、卡塔尔和沙特阿拉伯 之间,都以沙漠为界,不过有的是明确的边界,有的地方则仍然是没有确切 界线的边境。作为边界的水体包括河流、湖泊和海洋。水体作为边界的优点是容易辨认和相对稳定,虽然有些船民居住在船上,但是在水上并没有固定式聚落。 水体作为边界还有防卫上的优点。因为入侵的敌军需要通过船只或飞机的运 输才能越过水面,在其所攻击国家的领土上获得登陆地点。而防守的国家则 可以有时间调集军队,在其登陆地区阻止入侵。利用水体作为国家间的边界还存在着两个问题。一个是,有的水体并不稳定,其确切的位置往往随时间而变化。例如,河道中的水流可能发生变迁, 并可能由此而引起边境纠纷。在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的干旱地区的格兰德河,1848 年两国确定其为边界的一部分以来,河道已多次发生变迁,所以两国已签订过几个协定以确定那些土地原来在美国境内,而以后由于河道的摆动归 墨西哥所有。另一问题,是关于领海的范围。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把较宽的海域宣布为其领土的一部分。关于领海的宽度,过去最盛行的是视线说与大炮射 程说。看来视线是一种不明显的概念,射程说也会因炮的改进而射程加大等 原因而不确定。1782 年加利安尼提出 3 海里的主张,被当时海洋大国所接受。 但是,由于各国的海岸情况不同,各自的利益也不同,各国宣布的领海宽度 也不一(表 4-2)。各国领海宽度的差别十分悬殊,从 3 海里到 200 海里,表 4-2 1982 年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前各国领海海域 宽度(海里)统计领海海域宽度
3
4
6
12
15
20
50
70
100
150
200
施行国家数
17
3
6
15
1
1
3
1
1
1
18
相差 67 倍。联合国海岸法会议的第三次会议,经过多期会议,以制定海洋法 公约,求得相对的统一。海洋法规定:“每个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的 权利,但按照本公约,确定为自该国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 12 海里的界限为 止”。即各国可在 12 海里以内自行确定其领海宽度。另外,在会上拉美国家 为保护其渔业等资源提出 200 海里领海的要求,经讨论,在海洋法公约有关 专属经济区部分中承认沿海国对邻接其陆地从领海基线量起的 200 海里区内 有勘探、开发、养护和管理生物和非生物资源及其他经济性开发和勘探活动 的主权权利。  尽管自然边界有不少优点,但是很多边界采用的却是些文化特征。特别 是在欧洲,划分国家之间的边界往往采用语言特征。欧洲的语言比较复杂, 每种语言都有坚实的文学传统和正式的语法规则,甚至在使用上具有不同程 度的广泛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间的边界有重大变化,并且出 现一些新的国家。出席凡尔赛和约会议的美国威尔逊总统顾问中就有一位美 国地理学家鲍曼(Isaiah Bowman)。在重画欧洲地图时,鲍曼提出一个重要 的原则,即调整国家边界要按照不同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区域来确定。  宗教是划分国家间边界所用的另一文化特征。爱尔兰岛被分成两部分, 即爱尔兰共和国和北爱尔兰(属于联合王国)。这两个国家(地区)所信仰 的宗教不同。北爱尔兰的 6 个县中,信仰新教的人口占大多数,而爱尔兰共 和国的 26 个县中,95%的居民信奉天主教。另一个以宗教作为国家边界的例 子是伊朗。在伊朗的穆斯林中主要是什叶派穆斯林占优势,而其邻国中,则 是逊尼派穆斯林占优势。有些国家的边界不考虑自然和人文特征,只按某条经纬线为国界,这类边界称为几何边界(geometric boundaries)。美国和加拿大在伍兹湖以西 的那段边界,就是沿北纬 49°直线直至太平洋。除去上述几种划分边界的方 法之外,尚有按边界的起源分为先成边界(antecedent boundaries)和叠加 边界(superimposed boundaries)的。先成边界是指那些在聚落形成以前已 确定的边界。美国和加拿大西部边界,以及一些非洲国家的边界就是这方面 的例子。与先成边界相反,叠加边界则形成于聚落出现以后。这些边界往往 是通过战争,诉诸武力所决定的。在新的边界出现以后,旧的边界虽然已经 失去作用,但是其过去作为边界所产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并未立即 消失,这种差异有的仍然明显可见。这种历史的边界则称为遗留边界(relic boundaries)。边界对维护国家的主权,防止敌人入侵,以及促进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受其他国家的干扰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也应当看到,它对两国间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交往与联系必然带来一定影响,对人员的往来与相互了解也有 一定的限制。这就是在文化扩散中提到的边界在文化诸现象的传播与扩散中 起着过滤、选择与吸收等作用。  5.核心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一般是先从一个 比较小的地区开始。由于该地区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人口比较集中, 使得其发展速度超过周围地区。财富和人力的集中就为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发 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该核心区便逐步向外扩展,经过较长的历史过程, 形成一个领土比原核心区大得多的国家。这个核心区不仅在国家形成过程中 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国家形成后,仍然是该国一个最重要的地区,它往往 也是首都所在地。因此,与周围地区相比,该核心区在国家的政治、经济、  文化上起着重要的领导作用。例如,法国是从围绕以巴黎这个城市为中心的 盆地作核心而扩大成为现在范围的国家。俄罗斯也是从莫斯科公国开始逐渐 扩展形成的。由于其开拓奥卡河、伏尔加河的商业要道,不仅有利于经济发 展,而且还带来大量税收,加上其他条件,该公国逐渐向外扩张,特别是向 东的发展更为迅速,遂成为地跨欧亚大陆的大国。而美国,则是由东部沿大 西洋的 13 个州向西发展,直到太平洋沿岸,最终成为濒临两大洋的国家。以 上两国,由于其主要向一个方向,逐使其核心区偏向一边。  核心区也不是固定的,可能随着情况变化而改变。例如瑞士,过去的政 治核心区被掌握在那些控制山地对外战略通道的各州领导人手中,尽管这些 地方经济并不富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核 心区已从这些山区的州转向瑞士高原。  有一个占优势的位置的核心区的存在,对一个国家带来一些好处,它可 以减少内部的矛盾与分歧。而多核心区的存在可能导致强烈的地方主义色彩 而影响国家的统一。可是,另一方面,多核心区可以加强国家总的力量,增 强其防御力量。例如,西班牙是由半岛上的卡斯蒂儿女王与东部沿海的阿拉 冈王子之间的联姻,以及为驱逐摩尔人的共同行动的需要,于 1479 年通过合 并而成立的。按人口来说,主要集中在东部、南部与北部的沿海地区,尤其 是东部的巴塞罗那、巴伦西亚与阿尔梅里亚三城市附近地区,而作为首都的 马德里,尽管城市人口不少,但整个中部地区却是人口稀少地区。在语言方 面,虽然大部分地区的居民操西班牙语,但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则说加泰隆语、 北部沿海说巴斯克语,西北沿海说葡萄牙语中的加利西亚语,南部沿海说西 班牙语的安达卢西亚方言与格拉纳达方言。由于自然条件与历史原因而在人 口与语言上造成的多核心区给西班牙的统一造成困难。西班牙经合并而形成 统一国家后,由于忙于向新大陆的殖民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许多分散的 “核心”,在国内却未能加强统一意志的工作。宗教问题也加深了国家的内 部矛盾。原先在海外取得的各种利益阻碍了国内经济的发展,结果导致国家 的经济困难。这些因素,今天仍然是西班牙所存在的社会问题。6.首都。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级政府所在地,政府从这里向国内各地发出政令。国家的首脑和重要行政官员居住在这里,国家的立法与司法机关 和人员也聚集在这里。此外,首都往往也是人口比较集中,经济和文化比较 发达,甚至具有重要军事战略意义的所在地。其他国家的外交使馆也设在这 里。所以首都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 义。此外,首都大多都具有较长的历史,所以在它的外貌、布局,包括王宫、 纪念物、教堂、寺庙等在内的各种建筑都体现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它在人 们的心目中成为该国的象征,对民族的意识和国家的团结起着重要作用。  在过去,往往是把方便的水陆交通作为建都的重要条件,因为它既需要 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管理,又要获得充分的食物供应,以保证其官吏和居民的 需要。例如亚历山大,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就是由于这些考虑而被选中的。 巴格达是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阿里·曼苏尔于公元 762 年在底格里斯河畔 兴建的。虽然它只经历了一个短期的兴旺,在阿拔斯王朝失败以后,它仍然 长期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在 8 世纪和 9 世纪初,巴格达控制着中东地区的陆 上贸易,并与中亚、北欧、北非有广泛联系;通过海上可以到达东非和东南 亚。因此,在该城市集聚了大量财富。“天方夜谭”中所描绘的情景正是该 城市的黄金时代。    对首都城市的选择,历史的威望一直是个重要因素。在 19 世纪,希腊和 意大利选择首都时,雅典和罗马就是由于该因素而被选中的。  在地理位置方面,往往首先考虑的是地理上的适中地区。在古代,由于 陆上交通困难,亚历山大就曾为其庞大帝国设立两个首都,东部选择巴比伦, 西部选择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罗马就是由于位于地中海中心地位而发展成为 罗马帝国的首都。在 4 世纪时,经济中心东移,罗马帝国的首都才东移到君 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把东方的古希腊聚落拜占庭 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号称新罗马。  为了某种目的,一些国家往往把首都搬到另一个地方。例如,俄国在彼 得大帝时,为了接近先进的西欧和在波罗的海建立一个出海的窗口,于 1712 年把首都从地处中心的莫斯科搬到涅瓦河上的圣彼得堡。可是,在 1917 年的 十月革命以后,为革命需要,立即把首都迁回莫斯科。土耳其共和国建立时, 选择土耳其高原上的安卡拉作为首都,以替代伊斯坦布尔,巴基斯坦把首都 从卡拉奇搬到伊斯兰堡,也都是出于某种需要。  历史比较久的国家,其首都多是由于某种有利位置和条件而逐步发展形 成的,这称为天然首都。巴黎、伦敦、柏林等都属于天然首都,它们都控制 着一个重要的经济区,并且处在重要的交通网络上。美国的华盛顿和加拿大 的渥太华则属于人为首都,它们是为了国家需要而平地建起的城市,作为政 治中心,有一定的布局特征。许多国家的首都的地理位置多在国家领土或人口的中心,或偏中心。例如,罗马、马德里、亚的斯亚贝巴、东京等,不论选择该地的原因为何,但 都位于地理中心;另一些首都,如华盛顿、维也纳、仰光、北京则位于偏中 心。有些国家,特别是一些过去受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国家,在他们独立后, 其首都多选择该国靠近沿海的港口。这是过去殖民主义者为转运其掠夺的物 资和推销其制成品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城市。这种把首都建在偏离中心和在 海边港口建都的现象,称为边缘化现象。巴西的里约热内卢、阿根廷的布宜 诺斯艾利斯,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尼日利亚的拉各斯都是这种现象中 的典型例证。有些国家为了解决由于首都发展带来的急剧膨胀和过分拥挤问 题,以及为了大力发展内地的经济、文化等,因而采取了迁都的措施,除前 述巴西迁都到巴西利亚之外,阿根廷政府已作出决定,要把首都迁往南部别 德马。在多种语言、多种文化的国家,以及由于历史原因通过合并而形成的国家,往往从折衷各方面的利益出发,把首都设在过渡地带。加拿大首都渥太 华就是选在法属文化区魁北克与英属文化区安大略之间的渥太华河两岸建立 起来的。瑞士和比利时选择在语言交界处的伯尔尼和布鲁塞尔作为它们的首 都。澳大利亚为调和悉尼和墨尔本两经济区争作首都的矛盾,而把首都建在 其间的堪培拉。南非为分散其南北之间矛盾,把政府设在作为首都的北部城 市比勒陀利亚,把立法机关设在南部城市开普敦,又把司法机关设在中部城 市布隆方丹,把三个政治机构分散设立在三个城市。  首都在各类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首都往 往也是该国内的最大城市。例如,英国的伦敦,日本的东京,墨西哥的墨西 哥城就属于这种情况。这类首都既是行政中心,也是经济、文化的中心和民 族精神形成的核心。可是,在联邦制的国家,情况却与此不同,首都的选择 往往避开首位城市,以避免地方的发展与竞争带来的地方之间的不满。例如  美国的华盛顿、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就属于这类性质首都,它们的职能多比较 单一。  7.领土的空间组织。世界上的国家都建有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全体居民 具有重大意义的事务,如军事防御、外交、金融制度,以及通讯等则都由中 央政府管理。而地方政府则处理那些地方性的,次一级事务。  国家政府的组织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中央集权制;另一种是联邦 制或地方分权制。中央集权制是各个地方政府统一服从中央政府,受中央政 府领导和监督,执行中央政府的法律、法令、政策和命令、指示。联邦制是 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行使国家的权力的制度,一般由宪法、法律具体 规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权范围。通常外交、军事属于中央政府;而工 农业生产、商业、教育、卫生、民政等属于地方政府。  国家内部的文化上差异比较小,并且居民中存在着一种强烈的全国统一 意识的地方,往往实行中央集权制。所以,在国家的边界与一个民族分布的 范围相一致的国家很可能是中央集权制。有些国家面积比较小,与各地的联 系比较容易,也可能采用中央集权制。但是,如果领土比较分散,则就难以 实行中央集权制。  实行中央集权制的一个最好的例子是法国。它的国界与民族分布的范围 十分吻合。全国划分的 95 个省是拿破仑时代制定的,其官员由中央政府任 命。省的官员虽只关心共管辖地区内的事务,但他们实际上是中央政府的代 表。现在,世界大多数的国家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世界上有些国家实行联邦制。这主要由管理上和文化上的原因所致。这类国家领土范围广阔,人口较多,以及领土比较破碎,给管理带来很多困难。 国家内部由于民族、语言、宗教以及历史发展等方面的原因而产生各种文化 集团,加上各有其分布地区,也给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造成困难。例如:美国、 加拿大、巴西、印度等国家由于国家大、人口多,有的还存在文化方面的差 异,故采取联邦制;马来西亚,由于地域上的分散与文化上的差异而实行联 邦制;瑞士虽然国土范围不大,可是因语言与民族的明显不同,所以也实行 联邦制。在形式上,虽然同是联邦制国家,但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其宪法 中规定的分权制度与趋势亦不相同。在美国,特别是在内战中南方联盟失败 后,其中央集权趋势有所加强。在加拿大,为缓和说法语的魁北克省居民的 不安,在宪法中则赋予该省以特殊权力。因此,加拿大与美国相反,由于魁 北克省要求自治而使联邦主义趋势上升。不论是联邦制,还是中央集权制,在中央政府以下都有几级地方政府。各国不仅层次不同,其名称亦各不相同。以中央政府以下的行政单位来说, 在美国为州,法国为省,印度称邦,前苏联叫加盟共和国,前南斯拉夫称共 和国,朝鲜称道,英国称郡。在一个国家内,同一级行政机构,其名称有的 也不同,如日本,在中央政府以下并列的机构,其名称有都、道、府和县。 国家内部各级行政单位规模的划分,现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在美国,有些人 认为县的范围太小,应当加以扩大,同时减少县的数目,以提高行政管理效 率。过去县的范围不大是因为以马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县界以最远处的农民 骑马到县城办事,当日可以返回的距离为界。现在已是高速公路与汽车的时 代,县的管辖范围也应适当扩大。在英国,对其西南地区,根据行政管理的 最佳效率为原则,对一些行政单位的范围作了调整。8.向心力与离心力。前述各项对一个国家的兴衰都可能带来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很多政治地理学家早就注意到该国的国民,往往起着更为突出 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例如,世界上凡是兴旺发达的国家,它的人 民都是团结一致的,内部矛盾较小,或者处理得好的。这样的国家就具有一 种蓬勃的朝气。这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人民形成一种强烈的团结一致的感情 呢?有人认为是一种“存在的理由”(raison d’être),国家意识(state idea)或戈特曼所说的地区传统(iconography)。人民具有这种内聚力才能 使各项地理因素发挥其有利作用。这就是政治地理学所说的推动国家统一和 团结的向心力。  与向心力相对的是离心力,宗教矛盾、种族分歧、语言纠纷、观点对立 等等都是形成离心力的重要因素。离心力是一种激化内部矛盾,导致国家分 裂的力量。  国家的内聚的力量与程度取决于向心力超过分裂的离心力。虽然,这种 微妙的有些模糊的力量难以具体衡量与表达,但是,有些政治地理学家在这 方面也作了有意义的尝试。例如,少数民族中的态度,居民在政治事务中的 地方主义表现,投票中的倾向等都是衡量离心力的重要标志。当离心力占据 优势而又难以克服和制止时,国家就会处于危险状态,甚至产生分裂。  9.多国的政治实体。多国的政治实体是另一种政治机能文化区。长期以 来,有的国家为了便利贸易,军事合作与相互安全等单方或共同利益而形成 多国形式的组织。例如,早在希腊时代,各城市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组成同盟。 在中世纪时,德国北部的诸城市为了保卫各自利益和商路的安全,于是按地 区结成联盟。其中最著名的是北部的“汉萨同盟”。该同盟的有关条约规定: “每个城市应全力以赴地保卫海洋,反对海盗??使海上商人能够自由进行 贸易”。在 20 世纪,多国组织在数量上与重要性上都有所增加,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独立国感到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利益,于是 愿意放弃某些主权以换取在政治上的安全和经济上的发展。在多国的组织 中,有各种目的和类型。属于先前帝国主义与殖民地的某种关系的多国组织 有“英联邦”。英联邦是“大英帝国”解体后,维持英国与现已独立的原殖 民地一些关系的组织形式。它没有任何权力和机构,也没有什么具体的组织 法规,只是保持一种松散的联系形式。各成员国首脑只是不定期举行会议, 但对成员国并无约束力。英联邦约有 50 个成员国。各成员国可从降低关税方 面获得一些利益。例如,出口到英国的货物所付的税率比非成员国低。属于 军事性质的有北大西洋公约和华沙条约两大集团。北大西洋公约包括美洲的 美国与加拿大,西欧的英、法(法后来退出军事机构)、前联邦德国、荷兰、 比利时等国,现在总部设在布鲁塞尔。与之相对立的是前华沙条约,它由前 苏联与东欧等国所组成,总部曾设在莫斯科。  欧洲共同体,原由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 组成,后来加入的有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共同体 在取消工业品关税、实行统一进口税、实施共同农业政策、建立经济和货币 基金方面取得很大成功,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由于各国同意实行共同外交政 策和加速政治一体化进程,所以共同体已逐渐成为一个经济政治实体。前苏 联与其他东欧国家等曾组成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目的在“国际分 工”的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全面经济合作”。为维护自己的民族经济利益,反对国际石油垄断组织的掠夺和剥削,而建立的原料生产国组织中,最著名的与影响最大的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即欧 佩克(OPEC)。它包括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印度尼西亚、 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委内瑞拉等 13 个亚、非、拉国家。由于其 在掌握石油价格方面获得成功,使其成员国的经济收入有可靠保证,对国家 的经济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除了上述组织外,在世界多国组织方面重要的还有美洲国家组织、阿拉 伯国家联盟、非洲统一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伊斯兰教会议、77 国集团、 西非经济共同体、铜矿出口国政府联合委员会??。这些都说明世界经济、 政治在地域上的联系日益加强,共同的利害关系改变了过去那种传统的,把 国家作为一个个单独的政治主要单位的格局。  在多国组织中,最重要的还是联合国,它是个最大的多国团体,除世界 上少数的独立国以外,都已参加该组织,成为其成员。  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胜利国发起组织的。它取代了第一次世 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又称国际联合会,简称国联)。当时由于参加国 际联盟的国家不够广泛,更重要的是它实际上成了帝国主义对殖民地进行再 分割的工具,没有能制止法西斯日、德、意各国的侵略而终于失败。  联合国于 1945 年 10 月 24 日正式成立,这一天被定为“联合国日”,《联 合国宪章》也于同一天生效。最初参加联合国的有 51 个国家。中国是联合国 的创始会员国之一。到 1985 年,会员国已增加到 159 个,占已独立国家的97%。到现在,联合国已有 40 多年的历史,尽管在过去受到个别大国的霸权主义影响而未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但是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 成国际合作”,以及消除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发展经济等方面作了许多有 益的工作,也是表达世界各国意见与人民愿望的重要讲坛。与过去的国际联 盟相比,可以说它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二)政治地理上的形式文化区  1.投票的格局。居民的政治态度,政府的政治态度都是一种文化象征, 所以可列人政治上的形式文化区。对文化地理学来说,重要的是反映投票行 为的地理区。投票的格局是人们对某些对立的问题进行自由投票以反映选民的意见,是一种纯文化的表现。共投票的结果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区内不同背景选民对 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持赞成,或反对,或弃权态度的具体数据。 例如,1968 年的美国总统选举时,投亚拉巴马州人乔治·华莱士的票的地理 分布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它与过去南北战争时南方联盟的核心范围十分一 致。这说明尽管美国内战已经过去 100 多年,但是,这次投票的结果表明, 美国南北差异的影响仍然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在美国地方性的选举中也同样反映出这方面的现象。如美国西部加利福 尼亚州人在投票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地域上的差异。这是由于居民的历史背 景的不同,往往在政治态度上表现出分歧。在圣巴巴腊以北,在居民中具有 新英格兰与中西部的背景的占优势,在政治上反映着明显的自由主义色彩比 较浓厚;但是在以洛杉矶与圣迭戈为中心的南部,居民多来自南方各州和墨 西哥的移民,这些地区的移民在政治上往往带有保守的色彩。所以,这种历 史背景对 50 年代以来的一些投票行为都有明显的影响。在更下一级的区域, 如城市的选举中,亦可以看到同样的居民文化背景在投票上的影响。近些年来,选举在政治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研究的著作也越来越多。一般从研究投票的地理的分布着手,继而是对投票的地理影响进 行分析。在分析方法上,除传统的定性方法外,受定量革命的影响,定量的 技术已普遍地采用。在选举中,选区的划分也是影响选举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选举的地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2.法系(法律系统)。法律也是一种文化,其地理分布为我们提供文化 在政治方面的另一种表现。法律学家通常根据某些制度上的特点及其渊源关 系对各国法律作出分类。一般认为有五大法系,如中国法系、印度法系、阿 拉伯法系(伊斯兰法系)、罗马法系(大陆法系)、英吉利法系(英美法系) 或普通法系。在这五大法系以外,还存在着种族或部族不同程度的按各自的 习惯的法律。目前,中国已采用罗马法系,原中国法系实际已不存在。印度 法系是起源于以维护种姓制度和神权政治为宗旨的婆罗门法。印度在英国占 领以后,采用英吉利法系。但是直到现在,过去的法系的影响仍然是很深的, 种姓制度仍变相存在。阿拉伯人原来实行的是伊斯兰法系,后来多采用罗马 法系或英吉利法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穆斯林国家相继独立,政治经济情 况发生很大变化,原伊斯兰法适用范围已大大缩小,不过不少阿拉伯国家在 宪法中仍然肯定伊斯兰法是其立法的渊源。  除上述一些法系由于历史原因和本身的弱点发生替代现象外,还有不同 法系在一些地区出现重叠现象。例如,在西班牙,虽然现在实行的法律属于 罗马法系,但过去由于信奉伊斯兰教的摩尔人长期统治,所以在灌溉用水方 面则保留着伊斯兰法的影响。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亦有类似的现象。这里原 是西班牙殖民地,实行罗马法,以后成为美国的一个州,虽然改行英吉利法, 可是仍保留某些西班牙的法律。此外,加拿大的魁北克和南非亦有此种重叠 现象。以上这些历史的与现实的法系对人们的思想与行动不仅带来影响,而 且也影响其他一些文化现象的地理分布。  二、政治事物的扩散  政治方面诸事物如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通过各种方式的扩散从一地传 播到另一地。在传播过程中,也同样会碰到各种障碍,使得传播不能顺利地 进行。(一)通过移民的迁移扩散 世界上,有些国家就是由于通过移民的迁移扩散的结果而得以形成的。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澳大利亚原为当地土著人的居住 地。在 1770 年,英国人发现其东部较肥沃的海岸地带后,英政府遂于 1788 年作出创建南威尔士殖民地的决定。以后又陆续建立了 6 个殖民区。在开始 时,英国殖民者把这里当作流放犯人的场所,到 19 世纪初才有少量的自由移 民,并发展了养牛业。1851 年,在墨尔本附近发现了金矿,开始流入大量移 民,使人口迅速增加。1901 年,改殖民区为州,并组成澳大利亚联邦,成为 英国自治领。1931 年成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新西兰原是毛利人的居住 地,由于英国移民的增加,被迫承认英国为宗主国。1907 年成为英国自治领。 由于这两个国家的人口主要是由英国移民所组成,并且由英国的殖民地发展 成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其政府是英国式的,法律也属于英吉利法系,可以 说其政治体制与法律传统都是通过移民移植到该地去的,是政治迁移扩散的 结果。通过移民进行殖民活动,最后在该地建立与宗主国类似的政治体制的国家,除上述例子外,非洲的“南非共和国”也是这样。该地在 17 世纪,先是 荷兰人的殖民地,后英国人大量移入,接着又用武力打败荷兰人后裔的布尔 人,其政府为英国人所接管。布尔人在退到北部后仍被英国人击败,最后全 部成为英国的自治领。到 1961 年,始退出英联邦,成为“共和国”。美国在 得克萨斯州建立美国式的政府也是先通过移民,然后用武力从墨西哥人手中 夺取而实现的。(二)独立运动的扩展扩散  非洲的国家独立运动提供了政治事物扩展扩散的另外的例子。非洲几乎 是殖民主义者完全侵占的地区。早在 1415 年,葡萄牙殖民者就在北非摩洛哥 的休达地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殖民据点。从此以后,非洲就遭受到殖民主 义最为残酷的统治,几乎全境都被殖民主义所瓜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非洲的独立国家只有 2 个,一个是在西部的利比里亚,另一个是东非的埃塞 俄比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虽然增加了一个埃及,但是历史古国埃塞俄 比亚却沦为意大利法西斯的殖民地,直到第二次大战中的 1941 年意军在该地 投降,埃塞俄比亚才得以复国。直到 1950 年,非洲仍然只有 3 个独立国。可 是,在这以后,情况发生很大变化。中国革命的胜利,印度、巴基斯坦等国 摆脱帝国主义统治走向独立,加上亚非会议的召开,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 国有,以及反对英、法、以侵略战争的胜利,大大地鼓舞与加速非洲被压迫 民族争取解放与独立的斗争运动。在 50 年代独立的国家有北非的利比亚(1951)、摩洛哥(1956)、突尼斯(1956);东非的苏丹(1956);西南 非的加纳(1957)和几内亚(1958)。结果,使非洲独立的国家由 3 个增加到 9 个。特别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属于黑非洲的加纳与几内亚的独立,给黑 非洲的独立运动树立了一个典范。到 60 年代,特别是刚果人民的反帝斗争在 非洲各地引起强烈地连锁反应,冲破了英、法、比在非洲的殖民统治。结果,仅在 1960 年这一年中,就有喀麦隆、多哥、马尔加什、扎伊尔、索马里、贝 宁、尼日尔、上沃尔特、象牙海岸、乍得、中非、刚果、加蓬、塞内加尔、 马里、尼日利亚、毛里塔尼亚等 17 个国家独立。从此,扎伊尔以北的非洲地 区绝大部分都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形成相连的整体。非洲独立运动取得了决 定性的胜利。到 1963 年,非洲统一组织成立时,加上在此期间独立的塞拉利 昂(1961),以及与布隆迪、卢旺达、阿尔及利亚和乌干达四国也在 1962 年独立,非洲的独立国的总数已达 31 个。此后到 1980 年,相继独立的有: 肯尼亚(1963);坦桑尼亚、马拉维和赞比亚(1964);冈比亚(1965); 博茨瓦纳和莱索托(1966);毛里求斯、斯威士兰和赤道几内亚(1968); 几内亚比绍(1973);1975 年独立的有莫桑比克、佛得角、科摩罗、圣多美 和普林西比、安哥拉 5 国;塞舌尔(1976);吉布提(1977);津巴布韦(1980)。 至此非洲已有 50 个国家独立。剩下的已为数极少了。  从上述可以看到,非洲的独立运动扩展扩散是从北部向南传播的。它开 始于 50 年代,在 60 年代前期达到高潮。以后扩展到受葡萄牙殖民者控制的 安哥拉、莫桑比克,到 1975 年,非洲的葡属殖民地已全部独立,只剩下最顽 固的殖民主义堡垒南非的少数白人政权。尽管,南非的种族主义者仍在竭尽 全力阻止这种扩散,并组成一个吸收带,但事实上这个吸收带乃是一个可渗 透地带,它最终也将不得不放弃遭到世界人民所唾弃的种族主义政权。(三)国内政治事件的扩散  国内政治事件的扩散,可用美国的妇女在争取获得投票权的地域变化作 为一个生动的例子。在美国独立以前处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只有少数妇女 在少数的殖民地区可以参加投票选举。独立以后,除新泽西州外,其余各州 都剥夺了妇女的选举权。到 1807 年,新泽西州妇女的这项权利也被取消。早在 19 世纪 30 年代,先进的妇女已开始为争取妇女自由与应有权力而斗争。1848 年,在纽约州的塞内卡福尔斯举行第二次女权大会,使争取妇女选举权 的斗争活动向美国全国范围展开。1869 年,首先在西部的怀俄明地区取得成 功,在该地妇女获得了选举权。1890 年怀俄明建州时,妇女仍保留了此项权 利。到 1900 年,在犹他州、科罗拉多州和爱达荷州的妇女也获得此项权利。到 1917 年,效法怀俄明州的共有 12 个州。这 12 个州都分布在美国西部怀俄明州的周围。直到 1919 年,经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支持,在众、参两院通过 一项在全国范围内给妇女以选举权的宪法修正案。到 1920 年 8 月 26 日该修 正案才被宣布生效,即“合众国公民选举权,不能因性别缘故而被合众国或 任何一州加以否定或剥夺。”可是,反对妇女投票权在东南各州势力仍很强, 至今仍对该修正案进行抵制。这也反映南方政治的保守势力较强。三、政治生态关系  任何政治实体的发展、安全和巩固无不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但 是,反过来政治实体也是一个有组织的力量,也是对环境产生强大影响的一 种力量。这两种关系就成为政治生态的重要内容。  从历史看来,旧大陆的四大文明古国,都出现在北半球的中纬度。而且 多在大河流域,这难道是一种巧合?绝不是这样。在农业经济时代,温和的 气候,广阔的平原,肥沃的土壤,以及提供灌溉条件的大河,毫无疑问,这 些都是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因此,具备这些条件的地区即成为重要的农业 地区,而且大多是有关国家的经济核心区,也是该国强大与发展的基地。再 说海洋,特别是犬牙交错的海岸线、湾深避风的良港是发展海上交通与贸易 的重要条件。古代的希腊与近代的英国,他们的发展都有赖于这种有利的环 境条件。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这种环境条件时,还要结合其他条件,决 不能单纯地只考虑地理环境,更不能只考虑自然环境诸因素,否则就难以说 明,为什么在海岸与港口条件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为什么英国在 17 世纪以前 是一个落后的不发达国家,为什么今天又失去其往昔的“日不落国”的地位。 在国家安全问题上,一个国家周围的地理条件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某 些国家其四周有山脉、沙漠、海洋包围,或有大片沼泽、茂密的森林阻隔, 这些都是国家安全的天然屏障,使该国有良好的防守条件,阻碍敌人的入侵。 例如,古代的埃及,其东是西奈沙漠、西有利比亚沙漠、南面尼罗河水路受 瀑布所阻,陆路为沙漠所挡,北面尼罗河三角洲是一大片沼泽,形成了封闭 式的地理环境,而在其内部又有尼罗河水及其所携带的肥沃泥沙,可以灌溉 与定期的泛滥,这就给古埃及的经济发展与安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无 怪乎称这块土地为“尼罗河的赠赐”。可是,到公元前 18 世纪时,利用马和 马拉战车的希克索斯人成功地克服西奈沙漠的阻挡,打开了埃及的东大门, 并在埃及建立了统治。接着,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使埃及北部三角洲上的沼泽失去其防守的价值,反而成为来自希腊与罗马入侵者的通道。  以有利地形作为国家防守条件的最好的例证是法国。法国的西北与西边 面对英吉利海峡与大西洋,其东南面对地中海;在陆地接壤方面,其西南与 西班牙连界的是高耸的比利牛斯山,东部与瑞士和意大利之间有崎岖的汝拉 山和阿尔卑斯山相隔,与比利时、卢森堡及德国之间有阿登高原、洛林高原 和阿尔萨斯的孚日山地相隔,从德法边境到巴黎盆地还有好几道向外成陡坎 的山系。除与比利时沿海一带有交通便利的平原外,这种大海与山地、高原 所组成的天然屏障,可以说是一种有利的防守地形。虽然法国具备有利的地 理条件以防外族的入侵,但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并未能成功地阻挡德国 入侵。特别是在法国利用有利地形修筑起坚固的马奇诺防线,但德军却借道 比利时与空降部队,避开其防线。这再一次说明地理条件在防守上的局限性。 由于周围条件的不利,使国家经常遭受敌人蹂躏的例子是波兰。波兰北 有波罗的海,南有喀尔巴阡山和苏台德山,但是其东西则是开阔的平原,一 向是西欧与东欧之间的通道,难以防守。结果,给波兰的历史造成灾难,使其多次遭到进攻与瓜分。 地理环境不仅对一个国家政治与军事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世界战略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特别是近百年来,引起了许多地理学家的注意,其 中有些人的论点和学说影响深远,超出了地理学的范围。因此,其在政治地理学中成为一个新的分支,即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它是用地理因素 解释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理论,它也可以说是利用地理知 识来支持和指导国家政策的一门艺术。  由于时代的不同,军事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分析和探索全球战 略重点亦不相同。下面将分别介绍几种地缘政治学理论。(一)马汉的海权理论  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是美国人,历史学家,也是一位海军军官。 他是上世纪末与本世纪初的著名地缘政治学家,由于他十分强调制海权对国 际政治的影响,因而被称为海权主义者。  他认为,当时的英国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关键在于英国建立 了强大的海军,取得了海上霸权,并且控制了除巴拿马以外的几乎所有的世 界重要的海道。因此,他根据英国发展的历史与当时现状提出谁能有效地控 制海洋,谁就会成为世界强国。要有效地控制海洋和称霸海洋,还要考虑一 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领土结构、疆域、人口、民族特征以及政府形式等因素。 他以英国、日本和法国的所在地理位置说明这一问题。由于英国和日本是岛 国,因而决定其必然把发展海上力量放在首位。但是,法国的情况却不同, 它是夹在陆地和海洋之间,两段海岸又不相连,海上力量无法集中发挥作用, 所以难以取得海上霸权。由于马汉是一个海军军官,而且又曾担任美国总统的海军顾问,他的理论对美国发展海军的力量和追求海洋霸权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二)麦金德的“陆心”学说  麦金德(Halford Mackinder)是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也是牛津大学地 理系的创始人。他在 1904 年的《历史的地理枢纽》一文中认为“欧亚大陆中 心船舶不能达到,古代牧民驰骋,而今布满铁路的地区称为枢纽地区(Pivot area)”。他在 1919 年的《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提出“心脏地带”(heart land)以代替“枢纽地带”。其范围比枢纽地区略大,约等于前苏联内陆水 系、北冰洋水系与里海水系的范围。这就是他所说的著名的“陆心”,对全 球战略和外交政策方面有相当影响。他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把“心脏地带”的外围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两个新月地带:“内新月地带”包括德国、奥地利、土耳其、印度和中国;“外 新月地带”包括欧亚大陆以外的大陆和海岛,其中有英国、南非、澳大利亚、 美国、加拿大和日本。他认为心脏地带不仅人力与物力资源丰富,而且几乎 与外界隔绝,海权国家难以进入,因而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天然堡垒。在历 史上,生活在这个地区的机动性强大的游牧民族的骑兵,曾多次由这里出发 征服其边缘地区,给周围的文明带来极大威胁。铁路的发展,形成了新的机 动性,俄国取代了过去的蒙古帝国。枢纽国家的俄国与德国结盟就有可能向 欧亚大陆边缘扩张,并形成世界帝国。麦金德把东欧当作进入心脏地带的大 门,也是实现世界帝国的关键地区。由于上述分析,他提出其全球战略的三 句名言: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 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 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他的这种思想反映海权国家的英国在面临着陆权国家的兴起所产生的严重挑 战,英国需要修改其外交政策,特别是防止德国与俄国的结合。  麦金德的陆心说对国际战略和政治地理思想有强烈影响。多年来,这一 理论一直是许多外交家分析问题与制订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陆心学 说也受到一些人的批评与非议,除去有人认为他为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提 供依据外,主要的批评是忽视了空军的力量与过高估计了人烟稀少、气候寒 冷与干旱的欧亚大陆内地的潜力。(三)“生存空间”理论 “生存空间”(Lebensraum)概念来自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FriedrichRatzel)的《政治地理学》一书。他根据达尔文的关于生物体的“适者生存” 学说,把国家当成一个有机体,也有生长、发展、衰老、死亡的过程。同时, 他认为国家作为有机体力图获得更大空间,否则国家就会衰落,因而他认为 边界不应当看作静止不变的。这实际上为后来帝国主义扩展侵犯别国领土提 供论据。  在希特勒控制德国时代,地理学家豪斯浩弗(Karl Hausho-fer)继承 了拉采尔的观点,并参考麦金德、马汉等人及其追随者的思想,提出的地缘 政治学的思想可以概括如下:①一国的经济要自给自足,排除对他国产品的需要。②以泛区域(Pan-regions)概念代替狭小国家疆域。 这种以拉采尔思想为依据并演化而成的三个泛区域世界模型以德国、日本和美国为基础,其每个泛区域都围绕一个核心国家,并有一个包括极地、温带和热带在内横跨各纬度的环境-资源区,所以在经济上各泛区域是自给自 足的。其核心就是欧洲、日本和美国,其边缘则是非洲和印度、东南亚、拉 丁美洲。广大的欧亚地带人口稠密,又处于陆权与海权最紧密的结合区,将 来有可能控制世界。③国家有权提出和建立“自然疆界”。  由于豪斯浩弗担任慕尼黑的地缘政治研究所所长达 20 年的工作,并与纳 粹上层人物的联系而被人认为曾给希特勒服务而招人唾弃,但也有人认为他 的作用被夸大了。(四)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  本学说是美国学者 N.斯皮克曼(Nicholas Spykman)提出的。他是美国 耶鲁大学国际关系方面的教授,他在 1941 年所著的《和平地理学》一书中提 出了这一概念。实际上,斯皮克曼深受麦金德的陆心学说的影响,他看到麦氏的内新月形地带(斯皮克曼称此地带为陆缘地带)与陆心地带相比,拥有大量的人口, 丰富的矿藏资源和农业资源;而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的自然环境则比较严 酷、人口稀少、经济落后。所以,内新月形地带条件比心脏地带好得多,因 而,他认为主宰世界的关键地区不在心脏地带,而在陆缘地带。他还认为, 陆权国家无法垄断欧亚大陆,而陆缘各国如果联合起来,则可通过天然通道 进入心脏地带。于是,斯皮克曼亦提出他的战略名言:谁控制陆缘地带,谁就能统治欧亚大陆; 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能控制世界的命运。斯皮克曼认为,第二次大战时,德国和日本的军事推进就是想统一陆缘地区。 陆缘理论的出现反映了德国的失败和苏联的强大,以及适应于美国与欧亚大 陆心脏地带的前苏联势力相平衡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需要。因为陆缘地 带是陆权国家和海权国家的接触地带,是激烈争夺的地区。从战后的实际情况来看,美国在此地区实行的“遏制”政策与前苏联的扩张政策都没有达到 其目的,并不断遭到失败。(五)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  美国地理学家 S.柯恩(Saul Cohen)根据现实世界的政治形势,摒弃了 过去一直存在两极理论提出此说。柯恩在他 1973 年出版的《分裂世界中的地 理与政治》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世界级的区域模型。首先,他分析了陆心与陆 缘理论存在的问题,认为并不存在战略的地域空间的统一性,而存在的倒是 分散的舞台与分裂的世界。他提出两级类型区的划分。第一级是世界性的, 称为全球战略区(geostrategic region);第二级是区域性的,称为地缘政 治区(geopolitical region)。第一级根据战略特点有两个区,一个是海洋 贸易世界(Trade-Dependent World),另一个是欧亚大陆世界(Eurasian Continental World)。它们分属于两个大国。第二级是根据文化、经济和政 治方面的相对一致性分出地缘政治区。前一全球战略区包括:北美洲和加勒 比海区,南美洲区,西欧与北非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区,亚洲外海岛 屿与大洋洲区等 5 个地缘政治区。后一个全球战略区包括:陆心与东欧区和 东亚 2 个地缘政治区。此外,还有 3 个特殊区,一个是南亚区,他认为是一 个潜在地缘政治区,另 2 个由于缺乏政治的一致,称为破碎带,其中一个是 中东, 另一个是东南亚。它们是全球战略区争夺的焦点。在 1982 年,柯恩对其模型作了修改,他进一步强调世界战略系统的分区。在这次修改的模型中更加突出的是原来模型中的地缘政治区的多极性。 他认为除前苏联和美国外,西欧、日本、中国这 3 个地缘政治区已发展成新 的世界级力量;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已成为第三个破碎带;出现了第二级的 或区域性大国,如印度、巴西和尼日利亚,其在各自地缘政治区中起着重要 作用。其修改后的模型表现出的特点是:①世界是一个多核心的世界,并有许多重叠的影响范围;②两个大国的影响在下降,有一部分已为新出现的大国所取代;③地区之间与不同等级的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加强。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冈比亚共和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