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都是自己去青岛怎么玩选择接受接纳产生的,那心理问题也这一个程序,那妄想是心理问题,都知道不对他为什么这样

我认识的一位师傅说过这样的道理,你会遇到很多事情,面对它不要逃避,需要处理事情时就去做,处理不了的时候放下,事情造成的后果就接受。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健康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尽力去做,但是到了实在不行的时候就原谅自己,把事情忘记不要总挂在心上。—— 吴念真
同时转发到微博为什么心理咨询要把接纳自己作为一件很重要的事去强调?
按投票排序
有时候我会遇到一些这样的来访者:“我觉得自己不够有领导力,虽然我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班长,但我觉得自己不够霸气,没有其他人那么有号召力。”“我觉得自己比较挫,从大一到现在,我只拿过两次三等奖学金,一次二等奖学金,连一次一等奖学金多没拿过。”“我觉得自己性格很有问题。我比较内向,常常不知道怎么和领导打招呼。上台演讲的时候,我也很容易紧张。”“我……”千奇百怪的说法,归纳成一句话,就是“我有问题”。当我苦口婆心劝这些人放弃治疗的时候,很多人会奇怪地看着我:“为什么要放弃治疗?”我只好跟他们解释,因为很多时候放弃治疗也是一种治疗。森田曾经说过,所有的神经症,其本质都是疑病素质。很多完美主义者都很高的目标,也有对缺陷过于执着的关注。他们会从对世界的不满意衍生到对自己的不满意,尤其是对自己性格的不满意。于是他们来咨询,千方百计想要改变他们自己。“我有问题。”有时候他们很自卑,因为他们确实被他们所认为的问题折磨,有时候我又觉得他们其实很骄傲,因为他们在以超出常人的完美标准要求自己,不肯放弃。成为普通人对他们而言,仿佛就是一种失败。只是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他们同样没有意识到,他们前来咨询、想要努力改进的行为本身,其实就是问题的一部分。这是一个比较绕的逻辑:你的问题是怀疑自己有问题——&你来咨询——&证明或强化你自己有问题——&问题加重放弃治疗——&你改变了对自己和对缺陷的态度——&你不再纠结于自己的问题——&问题逐渐好转这么看,放弃治疗也许就是他们需要的一种治疗。它有一个别名,就叫接纳自我。当然放弃心理咨询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放弃在生活中随时准备接受治疗的焦虑姿态。放弃治疗后这种气定神闲的姿态,正是很多来访者来治疗时想达到的目标。可能有人要问,追求进步怎么也有错了?如果我们都放弃治疗了,那还怎么进步?错在我们把对自己的不满和焦虑当作推动自己进步的动力不肯松手。它有时候是一种动力,但并不尽然,而且还有副作用。真正的进步不是那么焦虑的自我怀疑,而是带着自我接纳体会进步的喜悦。真正的进步不是被对自己的不满和焦虑驱赶着,而是被美好目标吸引着。真正的进步都不那么着急,我们默默努力耕种,耐心等着它开花结果。如果我们真有病,我们也是带着症状投入地生活,相信成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这是自我接纳的涵义。
答题之前:我已经把题目改成了“为什么心理咨询要把……”并且把话题中的”这不是鸡汤“去掉且申请关闭了,因为这个话题真的不好笑。加上了一个”心理咨询” 的话题,这样可以让问题可以更精准点,也更方便讨论。 诚如老师说的一样,大部分心理学都不强调接纳自己! 这个在我看来是有原因的,因为接纳自如果作为一个观点或者是作为一个结论你怎么去证实?怎么去测量?怎么去统计?怎么去做出一个实验报告,需要注意到要控制的变量有哪些?实验的设计又是什么样子?等等一些列的问题,对不起,不能。
很多人都在说接纳自己,我自己也在说要学会接纳自己。这个概念应该是出自积极心理学之中,而专门有一本书《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这个观点有阐述。那么什么是接纳自己?对内的和解和认同很多时候,有些心理问题其实源于个体对于自己的不认同和不能和解,因为有时候我们愿意也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看似无害,实则暗流潜藏。这里有一个案例:一个因为自己脾气十分暴躁而咨询,之前的咨询师让他学习过情绪的调整方法,比如深呼吸、数数推迟发怒的时间等等,但往往是有时有用有时无用,来访者给咨询师就说我这脾气一上来就忍不住,就想说两句,发火,我也知道发火不好,但就是忍不住,我也告诫我自己一定要忍住,一定要不发火,一定要控制住自己。可是往往都是事后在懊恼。最后这个来访者在下一个咨询师那里得到了一个这样的建议:人的一天其实可以分成很多块,比如吃饭睡觉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占用一部分,然后工作学习这些日常的内容占用一部分,最后还有剩余出来的部分你还可以根据你的情况再划分出来不同的板块。同样的一个人也是这样的,你有你好的特质和品质,也同样有不好的习惯和品质,完全没有必要去消除你自己的某一个特质或者是和这个站在对立面,接受它,然后给它腾出来一个位置让它和你共存并不会影响到其他的部分,也不会影响到你。这个简短的案例中有两点非常重要。首先是对于自己的认识。咨询师用一个比较简单的比喻让来访者对自己产生一个简单的重新认知,让来访者重新开始认识自己和这个问题,进而才能推进到对自己的认同和和解。其次是“共存”也就是在认识了自己的基础之上再去看这个问题,让自己在已存有认知的情况下再去达成和解和接纳。总结下来,和解和认同都是有前提的,有的人把这个理念用烂的原因是不在乎于前提。一个人倘若对于自己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你怎么去让这个人去就接纳自己?(每个人都是最了解自己的那个人,但是不一定每个人都愿意并且努力去了解自己)所以在个体对自己或者是自己的问题还存在有疑惑、不解,未知的时候你不能要求这个个体去接纳自己,这就如同让一个人要把手伸进一个他完全不了解而且不停摇晃的暗盒里一样,他会伸进去,不过并不是自愿。所以,忽略掉前提去强调接纳自己,就和做一个完美的人没什么区别,过犹不及。2.清晰的边界在有了1中的基本前提之后,还要有一个清晰的边界。比如在《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这本书中关于焦虑有一段这样的论述:清楚什么是自己可以做到的,什么是自己不能做到了,认识到自己能力的边界,认识到自己的边界非常重要,有些问题和困难你必须承认你对此无能为力,有时候认怂真的要比要强执拗好的多也要豁达的多。清晰的边界可以让个体更清楚的意识到自己,不再把所有的东西都混为一谈,也就不会再出现诸如所有的消极情绪我都要去消除,我要变成一个人什么样的人云云。这也是在个体对自己有了一个认知之后要去做的第二个前提就是清楚自己的边界。3.认识到合理接纳自己和自己和解还有一个层面就是认识到合理。还是用焦虑来作为例子,你的焦虑真的是无法理解和不可理喻的吗?很可能并不是这样的,甚至有时候有些时候,只是一种紧张或者是其他个体应有的合理的焦虑。认识到有一些事情的合理性这一点也很重要,因为有时候个体容易夸大自己的感受或者是经验,认为这个并不合理,是他独有的或者是严重的,也有的时候会出现拒绝的姿态,比如认为自己不应该紧张,自己不应该害怕,自己不应该恐惧等等,其实细想起来,害怕、恐惧、焦虑、害羞,紧张等等这些情绪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没有必要自己非要是认为这些都是不合理的要处理掉,要摒弃,要自己完美。总结那为什么如此强调自我的接纳呢?就是因为接纳的个体才能做到有对内比较统一的认同,对外有清晰的自我边界,而对客观事物和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认识不会夸大也不会缩小。而要接纳自己又要从这个三个方面去做,所以我认为自我的接纳即使咨询开始的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第一步,因为做不到这些个体的咨询开展的进度就会很慢,个体自己也会产生很多的不良情绪的体验等等。最后一步,是因为当这所有的都做完了之后,个体基本也处于了一个相对的稳定期,改善也会是明显的。故而有时候我也在思考,这样的改变不应该是递进的性质有时候可能会出现并行的特点。p.s:不要为了自我接纳而去接纳,这样没有什么效果也没有什么意义,也不要把自我接纳放在高阁之上,认为是终极的目标。而且自我接纳更重要的是接纳和共存并不是要消除异己,这不是戒奶还是消除和对立,接纳的观点是不提倡消除和对立,承认缺陷和不足,和不好的情绪或者是自己的特性共存共生。先这么多,谢谢邀请。欢迎质疑和讨论。
接纳自己这句话最近很时髦了。“自我接纳”,确实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现象。但是,自我接纳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如果把它当作一个口号,要接受心理咨询的来访者努力去实现那个目标,那么这场咨询就偏离了主线了。比如,我们生活中会自然的排斥一些人。可能也不需要什么理由,看到某些人,我们就是不想亲近,甚至想逃开。但是也许,这个被排斥的人奇妙的做了些事情,比如说:他真诚的表达了自己为什么要冷若冰霜;为什么要趾高气扬;为什么要低三下四。。。并且在之后的交往中,证明了自己没有恶意。那最终,我们很可能接纳了这个人。换做和自己的关系,也是一样。我们每个人之所以有痛苦,往往是因为有矛盾。当我们了解了自己自相矛盾的想法——尤其是那些想法的由来。了解之后,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做出选择:我们就从矛盾走向统一了,痛苦也就消失了。心理咨询,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咨询师引导来访者自我发现。心理咨询师总说:我们所做的,是一个助人自助的事情。是呀,我们只是帮助来访者看清楚自己的想法,看清楚自己感觉的由来。然后,有来访者自己做出选择。当来访者看清了一些东西,欣然做出自己的选择之后,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已经同自己和解了。和解,不是一个生硬的为之奋斗的目标,而是一个自我觉察、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结果。这是我的一点理解。
有一只龙虾,他的爸爸是一条鳝鱼,他的妈妈是一只鲍鱼。鳝鱼爸爸总是说龙虾的皮肤不够柔软,一旦碎了很难复原。鲍鱼妈妈总是说龙虾没有强有力的吸盘,遇到大风浪无法强有力的吸附在岩石上。龙虾一直很自卑。他不停的锻炼,试图将自己的壳磨得软一点,好像爸爸那样柔软和灵活。让自己的脚和螯更有力,好像妈妈那样在大风浪里面不会被冲远。但是,他的壳越磨越硬,脚和螯无论怎么锻炼都无法像妈妈那样可以牢牢的吸附在岩石上。爸爸和妈妈都觉得这个孩子哪都好。就是这些事情上太笨了,太懒了。龙虾渐渐长成了一只大龙虾。他又强壮,又勇敢。打败了爸爸都害怕的大鱼。打败了妈妈都害怕的大海星。爸爸和妈妈觉得孩子真不错。虽然没有柔软的皮肤和强有力的吸盘。大龙虾觉得,既然自己已经比爸爸妈妈都强了。自己现在应该有能力可以炼成爸爸那样柔软的皮肤,妈妈那样柔软的吸盘了。为了找到更好的炼成的方法。他去找了寿命最长,见识最广的海龟。“海龟先生,我想要有柔软的壳和强有力的吸盘。应该怎样才能做到呢?”海龟问:“你为什么要有柔软的壳和强有力的吸盘呢?”龙虾说:“我想变得更完美,更成功。”海龟笑笑说:“你已经是最完美的龙虾了,但是最完美的龙虾是不应该有柔软的壳和强有力的吸盘的。”龙虾愣住了:“难道追求更好有错么?”海龟一边游开,一边说:“年轻人,最好的你是你自己,不是你父母。”许多年之后,水族的历史里面有一只著名的龙虾王,他有坚不可摧的甲壳,尖锐有力的大螯。据说,没有人可以伤害得了他,没有风浪可以撼动他。
我所在的流派是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的流派之一:叙事治疗。在叙事治疗的工作地图里,使来访者看到一个全面的、丰富的、多元的、具有能动性的自己,而不是单一的、片面的、问题性的自己,这是我们咨询师的重点工作,这对我们来说当然重要!来访者之所以陷入这样的困扰是因为在他的人生里,他只看到了问题性的故事,而忽略了其他的故事与其他可能性,并且由问题性故事建构了问题性的身份认同。但是人是丰富的复杂的多元的,问题故事永远都只占人生故事的很小部分,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技术性的问答与对话去开启全新的人生故事,那些散落在来访者人生里的众多不被重视的、非问题性的、甚至是闪光性的故事,并且在这个开启的过程中可以呈现出来访者很多的品质、力量与能动性,当这些所有的新故事与新品质连同问题故事联结在一起可以定义与建构一个全新的身份认同,这时候可能已经超越了接纳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这个目标了…这项工作是依靠叙事的世界观与叙事的提问技巧来完成的,咨询师必须帮助来访者重新建立身份认同,这是帮助此类来访者的关键。在此表示不认同本答案排名第一的回答,不是所有的此类来访者都可以通过放弃治疗来治疗,因为很多来访者哪怕放弃治疗也很有可能继续带着问题生活,也没有证据表明放弃治疗可以让他们的问题得到解决,而咨询师的职责就是帮助每一个遇到困难的来访者,帮助他们走出困惑。我也不认同该答主认为此类来访者往往出于骄傲而对自己高标准高要求,因为不能接纳自己并不是高素质人群的专利,也有很多综合素质不那么高的人也会有此类问题,换句话说不能接纳自己如果是一种问题,这个问题与人是否优秀是否骄傲是否有高标准没有关系,在叙事看来,这只是身份认同的偏差,是可以通过谈话来重构的。
一个无法与自身达成和解的人,对整个世界都会充满敌意。一个看自己不顺眼的人,看这个世界的任何人和事都不会顺眼。———————————————————————————补充:上边的回答其实是针对外界而言的,那么针对自己来说,一个厌弃自己的人,就会时时处于一种痛苦甚至绝望的情绪中;一个人不能接纳自己的人,就会时时处于一种张皇失措的焦虑中。这种状态非常糟糕,不仅会使你丧失自信,还会使你不能做出丝毫有效的改变。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是接纳了自己?或者说怎么做到接纳自己呢?我觉得包括三点:第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比如长的丑不能改变,比如家庭出身不能改变,对此,坦然接受,不以己悲,能做到这一点才能把心思放在在其他方面超越别人上而不是自我怀疑和厌弃上。第二,改变能改变的事情。比如身材不好可以减肥和运动,比如工资不高,可以努力变高。长的丑也可以通过穿衣打扮获得加分,出身不好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做出一定的改变。做出改变的前提是直面自己,然后对自己开刀。第三,不要过于苛求完美。过于追求完美是一种病,得治。一个过于追求完美的人永远无法做到十足的自信,因为他的眼睛总是盯着自己身上的缺点,提心吊胆,战战兢兢。人有时候有点膨胀的自信挺好的,像《灌篮高手》里边的樱木花道一样,经常陷入“我是天才”的幻想中,别人的打压只会让他越战越勇,别人的赞美更会让他信心爆棚。这里边需要区分的一件事情是,不追求完美是不是就意味着固步自封画地为牢自我设限?到底什么时候该接受,到底什么时候该改变,到底什么时候该追求完美,到底什么时候该放弃追求完美。对此,我如果俏皮地说一句:“这得靠智慧去区分。”你会不会想抽我?但我确实没办法告诉你确定的答案,让你按照现成的公式现套现用。比如,有的吃货拼了老命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那张嘴,但有的人只要一下决心就能减肥成功。再比如有的人为了改变自己的性格可以强制自己干很多不愿意干的事情,最终性格获得很大改观,有的人也对自己的性格不满,也有一些计划想做一些改变,但就是不愿意实施,结果弄得对自己更加厌弃(雪上加霜有木有)。那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是勤奋的还是懒惰的?是雄心壮志的还是小富即安的?是愿意为了某种改变冲锋陷阵的还是喜欢沉浸在云端的幻想中的?我们不得不说,有的人,真的只适合做一个最底层的草民,因为实在懒得行动,如果你是这种人,那就接纳了这个懒惰的自己安心过日子就得了,别给自己徒增烦恼了。对于有心上进有愿意付诸行动的人来说,有追求是好事,但不要好高骛远,如果因为追求完美导致无处不在的焦虑,那你就要考虑考虑这种完美是不是必要的了。
最近在看《绝命毒师》(还没看完)。第三季第一集,对于Jessie来说,是学习自我接纳的一集。背景提要:Jessie在Jane吸毒过量死去后痛苦万分,去了rehab,那里聚集了一批寻求救赎的人。小组交流中,group leader尝试说教,让大家直面自己内心的痛苦,去战胜它。可Jessie认为他没有资格教育其他人。—你有真正伤害过别人吗?—我杀了自己的女儿。—难道你不恨自己吗?—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恨自己,可它只让事情变得更糟,我依然喝酒嗑药。
自我憎恨和愧疚感成就不了什么,它们只会阻止你做真正的改变。于是,当Walter试图以「飞机失事是雷达/技术/政府的过错」来化解Jessie心中的自责感时,Jessie却回应说,「要么逃避,要么直面事实」、「我接受我是个坏人」。于是,当在rehab group中谈起小时候做的小手工去向时,Jessie说了真话。他并没有「把它送给妈妈」,而是「用它换了一盎司大麻」。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直面自己的痛苦 + 承认自己的错误 = 接纳最真实的自己 → 做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我接纳,亦是一种自我救赎。
我不是什么专家,姑且以自己经历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曾经徘徊在自傲与自卑之间,一方面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一方面觉得自己是个怪胎。我无法接受自己的嫉妒心,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无法接受数学三十几分物理十几分的试卷,无法接受自己会自慰……于是我每次都对着试卷懊悔,却不敢承认自己的懒惰;我每次自慰完以后充斥着内疚感,却挡不住自己对性的渴望……现在呢,我很坦然面对自己的一切,因为我知道这就是我,我爱我自己,无论我是什么样。所以心境也好了很多,慢慢的也懂得我只能做更好的自己,变不成另一个人,爱自己不是纵容自己堕落的借口,我勇敢的直面我的缺陷,并且努力的完善我的人格。
要说接纳自己重要,得先搞清楚什么叫做接纳自己。接纳自己是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接受并允许自己就是如此。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接纳自己是要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并允许自己不完美。 的回答我觉得蛮有道理,我不同意是因为这说法不是心理咨询强调自我接纳的原因。强调自我接纳仅仅是因为这是事实,无可辩驳。是因为“不接纳自己”的状态实在太糟糕。不接纳自己,是很痛苦的,因为自己每天都能看到自己,而又要不断去自我评判,否定自己,无法做出有效的改变。接纳自己实际上是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样才有可能作出有效的改变,或者不作出改变也感觉好。
谢腰你可要先看我这两个答案看完之后我觉得你对于自我接纳就能够差不多了解了。另外补充下,selfacceptance这个概念,近似可以被翻译为自我接纳,在某些地方翻译成臣服,最接近的传统词汇是认命。而且其实这个概念本来就属于eastern philosophy,也就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但也如同我在第二个答案里说的,认命这个词已经被浅显地赋予了太多消极意义,差别和其本意已经相当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想象下,当年非主流这个词是非常高端的,当年文艺青年也是夸奖),因此直接告诉别人要认命是起不到正面作用的。另外,这个概念应该和心理学没什么太大关系。毕竟这属于我们祖上的东西,而心理学是妄图以科学方法来解释人行为方式的一种方法论而已。
每个人都会做错事,都会不理智,都有许多缺点。如果你不是去选择接纳,承认这些不完美,那么你选择的必然是无视和忘记。
但无视并不是没有记住,而是你故意忽略了你的记忆,这些不好的记忆总有一天会被想起,让你禁不住折磨自己。
与其被动折磨,不如主动出击把它解决,去思考去接纳。等你接纳了一部分以后,它再次降临的时候就没有那么痛苦难受了。
我听学心理学的同学说,心理医生要做的不是改变你,而是让你认同你自己。。咦,好像没有回答啊。。。
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哲学层面的问题,真要去细究,就必须回答: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着?我以为,强调“接纳自己”,是因为我们有隐含的共识:人生的意义即从自己开始,我们只能为自己活着。
有一句话叫“Be Okay with who you are, then you can make a difference."不认同自己,不接受自己的人,当他们想改变,他们的想法是”我这样很挫,我这样不行,所以我要改变。“认同自己,接纳自己的人,他们的想法是”我很喜欢自己,我这样已经很好了,不过要是XXX的话,我就会更好了。”积极和消极的想法影响可见一斑。
没学过心理学,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实在有感而发,忍不住来答。鉴于前面有那么好的答案了,我在这儿的胡言乱语估计也会被大家忽略的。嗯,我就放心答好了。=====================================================================在TED上看过一个演讲,我觉得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事例。Joe 是一名歌手,但是有严重的怯场问题。他难以在公众场合演唱自己的歌曲,甚至让自己的室友听到自己的作品都会让他不安。但是Joe希望能让别人也欣赏到他的作品,于是他开始与自己的怯场斗争。他鼓起勇气参加了社区开麦表演,一次一次又一次。。。他原以为参加的次数多了,就可以适应,但事实并非如此。不论他参加多多少次,在观众面前他依然会发出颤抖的声音。直到有一天,灵光一现,一个绝妙的点子出现在他的脑海!他要创作一首描写自己怯场的歌,他认为将这样一首歌演绎出来,一定是他最擅长的。就像让厨师表演做饭一样,一切都是真情流露啊。于是,我开始着手创作一首关于怯场的歌。先坦承自己有怯场的毛病,说说都有哪些生理表现,有什么心理感受,谈谈听众的感受,然后再做些解释,比如为什么会发出颤音。我知道因为紧张,我的音比正常高半个八度。有了这么一首解释我状态的歌,当我怯场时,观众就不会觉得太突兀,他们不必因为我紧张而担心我,他们可以和我经历这一切,我们是开心快乐、局促不安的大家庭 (笑声)。我去体会听众的感受,接受并利用自己怯场的问题,从而挖出阻碍我前进的因素,然后把它转化为成功的必备要素。这首怯场歌帮我解决了开场表演最大的障碍,这样我就能继续唱下去,稍微轻松地表演其他歌曲。最终,我甚至完全不需要再唱这首怯场歌了,除了我的确非常紧张的时候,比如现在 (笑声)。Joe也经历了大部分人的抗争过程:难以接受,寻求改变,努力斗争,斗争失败。但和很多仍在抗争的人不同的是,Joe最终接受并选择了向观众坦诚自己的怯场,却发现不刻意遮掩自己的怯场反而能让自己和观众都放松下来。之前的20年我一直被大部分人认为是个外向的人,以至于连我自己也这样认为。所以当我讨厌聚会、讨厌和我不熟悉的人交往时,我开始想:我是一个外向的人啊!我应该热爱并擅长社交啊!一个外向的人却不擅于社交,这简直就是个错误啊!于是我开始努力说服自己去社交,当然可想而知,这个过程是矛盾而痛苦并且没有好果子的。直到今年6月的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刷知乎,看到一个探讨内向外向的问题,那个时候我发现这么多年我居然错的如此离谱,我居然从没怀疑过自己是个内向的人。我可以没出息的说,我当时哭了吗。能卸下伪装,做自己,不纠结,不扭曲,我真的觉得如释重负!
所有的心里问题,都是在试图否定,从而产生的。
比如一个人很丑,他认为自己应该不太丑,拼命打扮,并期待别人也不认为他丑,当有人依旧表示,你很丑,你就会崩溃。
如果一开始,你就接受自己很丑的事实,那么你不会花那么多精力在与自己外貌的纠结上,你也无所谓别人的评价。
否定普世价值观里负面的东西,是人天然的条件反射,心理心理防御。
一旦你能看清这一点,那你就无敌了。
让我说,所谓的内心强大,或者没心没肺,才是坚强的本意。如果敏感,必然纠结;如果纠结,必然就或深或浅的陷入精神郁闷;郁闷了,就会背某种心理咨询建议要接纳自己。什么叫接纳自己,其实就是“爱谁谁”的委婉说法吧。要是世事能被主人公分为“关你屁事”和“关我屁事”两类,我不信这人还需要“接纳自己”。
因为心理学,哲学之类都诞生于自己。这个自己是怎样的,我有怎样的思想,我有怎样的思考,我的理解…… 我的感受……而有自己但是不接纳的那些人中间,希特勒算,另外很多彪悍极端的人都算…… 所以自我接纳,比较健康,比较有利社会。自我不接纳的,都难活下来,不可能活好。
真正的承认自己的缺点,这个有时候挺难。我之前一直都不肯在外人面前承认自己的缺点,比如我不善于写字,不善于公众场合演讲,等等。直到我认识的几个优秀的朋友,他们从容的在众人面前承认自己哪方面不擅长,会做不好。我才发现,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和不擅长的,我也尝试着说自己不擅长的地方;我觉得只有承认自己不擅长,才能够放下,轻松的往前走。这样你在你不擅长的领域取得一点点的进步都能鼓励自己,如果不承认这一点的时候,即便你进步了,你首先想到的也是做的还不够好,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认识自我很重要,需要持续的进行自我认识。
李阿姨年轻的时候丈夫出轨了,李阿姨想离婚,但是,为了两个学龄的孩子,为了不大的小城中大家特别敏感的名誉,为了还不错的政府机关的工作,李阿姨决定不离了,就这么多。于是她更好强,更能干,更强大。她慢慢的接受了现实,对丈夫也能尽到关怀的义务,但是方式简单粗暴,特别是更年期的时候。后来,他们都退休了,李阿姨的生活其实很不错,可是不能想起当年的事情,一想起来,就恨不得把先生杀掉。气性过了之后,也觉得生活就是这样。平时嘛,就是带带孙子,买买菜,老伴有时候忘性大,或者吃饭的时候少放盐了,米放少了,李阿姨的嘴毒的儿子女儿都听不下去。你说她真的有多恨他?这么多年过去了,能有多少恨?她不能接纳的,也许是当年自己没有小鸟依人,没有发觉苗头,没有及时劝诫,或者,没有果断离婚。她不愿去思考的,也许是当年自己也有问题。她潜意识里明白这件事,却不能够接受。就像当初她接受了现实,现在,却还是没有和当年的自己和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己去青岛怎么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