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县民工子弟学校现在没有了证件也心律不齐有什么危害,我们的孩子怎么办?

民工子弟学校代课女教师网上连载教学笔记 网友热捧-浙江新闻-浙江在线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民工子弟学校代课女教师网上连载教学笔记 网友热捧
  这个帖子受到网友的关注
浙江在线05月16日讯
她是一名代课老师,在绍兴县一所民工子弟学校教语文。去年底,她在绍兴县一家论坛以《行走在蓝天下》开帖,记录自己教书生涯中的片段,与学生相处的那些温暖、幸福或者挫败的瞬间。
  从开帖到现在,她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爱心和责任,感动着网友们,浏览量已经破万。
  她说,是这些孩子让我坚持下来,天天和&纯洁的他们&在一块儿,我觉得人生很有意义。
  网上连载教学笔记
  3万多字的心路历程受到热捧,网友赞其是&爱的教育&
  一位代课教师的帖子为何吸引上万人次浏览
  她叫沈雅苹,今年36岁,&梦里雁字&是她的网名,在绍兴县一家论坛的教育在线板块,她的帖子《行走在蓝天下》被置顶加精,浏览超过一万多次。
  《行走在蓝天下》从日开帖,记录的是她的教学生涯,与学生相处时发生的故事,那些感动她的瞬间,为自己没有注意到学生些微情绪的起伏而自责,或者是面对学生自我放弃时顿生的无力、挫败感。
  这个帖子最新的内容是她在今年5月10日发的,记录了她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生日,那名学生却送给她一本书。她感慨,&走在教育的路上,我自我感觉,很幸福!&
  将近半年,她坚持在这里记录,目前已经写了30多篇日志近3万字。在这些帖子里,没有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分别,也没有考试成绩的披露,更不见对工作的抱怨,她对孩子们温暖的爱,洋溢在字里行间。这让看帖的网友们很感动,有网友留言,&做你的学生是一种幸福&&欣赏&梦里雁字&老师这种爱的教育&&&
  她说:&记录生活中的一些片段,不为了什么。我敬畏孩子的纯洁。我怕我一不留神,连发现他们美好的能力都失去!记录,只为了记忆!&
  几天前,在绍兴县蓝天实验学校一间办公室安静的角落,记者见到了她。
  但愿我能真心以待,发自肺腑怜惜他们
  老师说:&帮助别人有两种,一种是出钱,还有一种是用心,至少我可以拥有后者&
  绍兴县蓝天实验学校是全市第一所公办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沈雅苹是这所学校的语文老师。
  这里的学生来自四川、安徽、吉林、湖南、湖北、江西、新疆等地,他们随父母一起远离故土,在异乡城市创业扎根。
  他们的父母,有些从事着收入不高的职业,擦皮鞋、骑三轮车、钟点工、摆夜市、卖早点、开出租车,有的在工厂上班,也有少数在轻纺城做布生意。因为忙于生计,常常顾不上关心孩子。
  冬天里,一个孩子只穿了一件单薄的毛衣来学校。出操时,他的肩耸着,鼻子已被冻得通红,两只手紧紧地缩在毛衣里。问起才知,&妈妈一早去车站给别人擦皮鞋了,我找不到外套,我也没什么外套&&&
  沈雅苹当即给姐姐打电话,问有没有外甥穿不下的衣服,&外甥的衣服很好,如果合适的话,我的孩子们可以穿。我的这些孩子,相比于我的女儿,他们需要更多的爱。但愿我能真心以待,去关心他们,发自肺腑地怜惜他们。&
  &姐姐说,帮助别人有两种,一种是出钱,还有一种是用心。&沈雅苹说,&我希望如果我不能拥有前者,至少,我可以拥有后者。&
  他们是一群缺乏赞美的孩子
  老师说:&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这个学期,她被安排担任八年级的班主任。
  刚接手八年级班级的时候,很多老师看她的眼神充满同情。&这个班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会打扑克,会用手机玩游戏,会破坏学校的公物,会在吃饭的时候把饭盘扔出教室&&你怎么就愿意教八年级?&
  她没说什么,只是问原来的班主任要了一份点名册,了解了一下学生的情况。回到家就开始做PPT,她把第一节课的主题定为&全心全意默默开花&,背景音乐是旭日阳刚的《怒放的生命》。
  在课堂上,她说:&今天我要送给你们一句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今天就很幸福。因为今天王栋和王列好一早就打扫了包干区,付小飞帮我们去领了新书,我找胡建洲谈话的时候,他很爽快地答应我一个请求&&我因他们而感到幸福,我要谢谢你们!&
  孩子们沉默,但是他们沉默的脸上有些动容。
  &我希望以后你们都能用行动为这句话注解&&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沈雅苹说。
  大家都点头。
  也有家长向她抱怨,对孩子很失望,已经放弃了。&其实他们只是行为习惯差一点,家长疏于管理,有些教育方法又比较简单粗暴。&沈雅苹说,&每一朵花都需要浇灌,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他们是一群缺乏赞美的孩子。&
  她是代课教师,离开后又回来
  老师说:&人生可以有很多选择,但是这些孩子让我坚持下来&
  她是一名代课教师。
  高中毕业那年,因为患眼疾,医生说有失明的危险,她不得已中断学业,没有继续求学。&当时我舅舅是一所小学的校长,我就去了那里教学前班,后来因为课上得还不错,就开始教小学。&
  5年前,那所学校对非在编的老师进行清退,沈雅苹离开,应聘到了绍兴县蓝天实验学校任教。开始那几年,因为家在东浦,她每天早上6点钟就要出门,先坐三轮车到高桥,再坐605路公交到学校,晚上6点才能到家。&人家开玩笑说是披星戴月捡垃圾,现在好一点了,每天上下班都是老公接送。&
  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大女儿12岁,小女儿才3周岁多一点,&每天只有晚上的时间能陪他们一会儿,晚上9点半左右把她们哄睡下,还得忙些学校里的事情,和孩子们交流的时间还没我和学生交流的时间多。&
  她的收入不高。&一年大概是3万元左右吧,我也不知道每个月到底给我发多少钱。&沈雅苹说,总觉得自己和这些孩子很像,都是在漂泊,有今天没明天,政策一来你就得下岗。
  她也离开过,一位朋友介绍她去一家企业做企业报。&月薪6000元,在写字楼从事文字工作,环境好,工作也轻松。朋友说了好几次,他们老总也给我发短信,我想要么去试试。&
  一个多月后,她还是选择回到学校。
  &我舍不得我那些孩子。&她离开的时候,她当时教的五(四)班的孩子们从她的办公室哭到校长室,她回来的时候,孩子们兴奋地几乎要把教室的屋顶掀翻了。
  &沈老师走的时候,我们都哭了,吴祺睿还赖在地上哭呢。&五(四)班一位学生告诉记者。
  &人生可以有很多选择,我也可以去寻找更好的工作,不是一定要在这里待着。唯一动摇过我的,也许是一些人对代课教师的偏见和冷嘲热讽。但是这些孩子让我坚持下来,他们对我的情谊让我可以放下一切,也要感谢学校,能够再次接纳我。&沈雅苹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浙江即时报宁波一民工子弟学校45人班级里 近七成学生挨过家长打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又称“国际无巴掌日”。它最早是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于1998年发起的活动,一经推出便得到世界各国响应,并被扩展为“国际无巴掌日”。
虽然活动开展了18年,但发
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又称&国际无巴掌日&。它最早是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于1998年发起的活动,一经推出便得到世界各国响应,并被扩展为&国际无巴掌日&。
虽然活动开展了18年,但发生在少年儿童身上的家庭暴力并没有绝迹。昨天,记者通过采访身边近20位朋友,大家对于这个节日,虽然很多都是第一次听说,但却十分赞同:体罚教育是下策,小孩如果真的需要惩戒,应该有其他好办法。□记者章萍
市区20名家长受访
其中6人动手打过孩子
&国际不打小孩日,听说过吗?&记者采访了市区近20名学生家长,听说过这个节日的只有一个。
&今天微博里看到的,我才知道有这个节日。&
&打过孩子吗?&
&我家是女儿,爸爸怎么会打女儿呢。从来没有打过她。如果是男孩子,可能太调皮了就会挨揍吧!&江东实验小学家长孙先生对于记者的问题很诧异,他说,&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何必用这种呢?&
爱菊艺校二年级家长周女士是70后:&我的父母没有什么文化,稍微不听话,我们姐弟几个经常挨揍,我觉得那样的方式不对。所以现在打孩子,我是下不了手。&
不过,也有家长表示该打的时候还是要打。有两个儿子的周先生,对大儿子特别严厉,几乎是从小打到大的。不过最近他也在反思:大儿子性格内向,有点胆怯,而小儿子性格活泼,人见人爱,是不是和自己对大儿子的教育出错了。
受访的20名家长中,14名受访者表示从没动手打过孩子,只有6名家长表示曾经打过孩子,其中四位还表示&其实有时候是象征性动手,而且一般打了就后悔了&。
周先生说:其实打的时候大都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比如他妈妈叫他写作业,他就知道看课外书;比如说写作业太拖沓;更比如说数学测试又不及格。
民工子弟学校一个45人的班级
近七成学生挨过家长打
调查差不多结束的时候,记者无意中了解到,宁波一所以接纳民工子弟为主的学校,一位老师在班级里做了一个调查。
这组调查中,45名学生,近期被挨打过的有5人,但是曾经被打过的却占了近7成。初一年级的陈同学说:我出去和同学闲逛了呗,没有按时回家,我爸就打我了。
&觉得爸爸打得对吗?&&我出去闲逛也不是没有理由的,我是帮同学一起去挑礼物给班里过生日的同学。他没有听我解释。&
刘同学最近一次被打就是两个星期前的事情,原因是英语没有考好。刘同学说:父母想我有出息,不想像他们那么辛苦。
这位老师告诉记者:孩子被打的原因五花八门,主要围绕学习不认真、学习成绩不好,调皮贪玩等。这个学校的孩子家长生活压力本来就很大,很容易把情绪转嫁给孩子,曾经有一个孩子被父母打得都有一点精神恍惚,但是父母一般都不太愿意承认打人的事实。
家长为什么打孩子?
嘴巴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要动手
昨天,记者和海曙区社区学院、国际二级心理咨询师童燕娜分享了这组调查数据。
对于数据,她并不吃惊。她说:农村家庭打孩子的要比城市家庭多。打不打孩子,和家长的能力有关,如果一个家长嘴皮子很厉害,嘴巴就可以说通孩子,那么就根本不会动武。所以我认为,这和家长的教育理念有关,还有很多孩子的家长,会有一个观念,认为孩子属于我的私有物品,我可以随意处置。
家长为什么会打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会使用暴力?
童燕娜说:第一,孩子可能很无辜,这个家长内心愤怒,情绪紧张,他本身需要发泄,这个时候孩子成了他最好的泄愤对象。
第二,打孩子的前几秒,是家长的支配欲、控制欲向孩子伸展的过程,家长的权威受到挑战就会愤怒。比如家长命令孩子把杯子放桌子上,但是孩子却放在凳子上。听起来是小事情,但是很多这样的小事情,就会让孩子莫名其妙被打。
第三,家长有意识要对孩子进行惩罚,比如成绩没有达到说好的90分,就是一顿毒打。
童燕娜说:家长们,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很乖,只要我的出发点是好的,就可以随意地批评和指责打骂。往往那些挨打以后却没有脾气的孩子更加令人心焦,因为这些孩子可能会把自己的愤怒隐蔽在心灵深处,发泄到其他方面。比如,一个孩子受批评以后,出了门就去踢椅子踢石头,把自己的愤怒发泄出去。另一个孩子受批评以后,陷入了抑郁中,做什么时候都提不起劲,自怨自艾:&我怎么那么没用,我就是一个没用的孩子,做题做不好,功课学不好,什么用处都没有。&
孩子犯错该如何教育?
处罚后要及时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爱
孩子挨打以后会有负面影响吗?首先,孩子会焦虑,咬手指坐立不安,严重的会出现眨眼睛等抽动症。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心理问题有滞后性,孩子早期挨打,注意力和成绩问题可能会在几年后出现。
第二、年幼的孩子挨打以后,如果孩子被迫承认自己错了,或有缺点需要改正的时候,内心会产生一种类似分裂般的痛苦。过于严肃和正确的父母是儿童早期出现神经症情绪的重要原因。两岁或者两岁以前的孩子经常挨打,以后出现精神疾病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第三、女孩子如果经常被父母打,特别是被父亲打,成年后容易出现婚恋问题。比如说无法和男人亲密接触,或者是遇到男人以后就随便把身体交给男人,不会保护自己。
如果父母希望对孩子的行为给予纠正,最好的办法是强化,当孩子不那么逃避责任的时候就该及时给予表扬,照亮孩子行为中的这一部分。如果孩子犯错,家长最好的应对是装,装着看不见。或者,让孩子自己去面对错误的后果。比如:孩子把书本落在课堂里,那么让孩子自己去取。打球打碎了玻璃窗,就让孩子自己拿出压岁钱来赔偿。这么做,既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行为的边界,不能在社会中为所欲为,又让孩子学习到自己在面对犯错时候良好的应对方法。以后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这些经验能够帮助有勇气和力量去面对困难解决问题。
最后,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批评和惩罚以后,父母最好能够表达出对孩子的爱。如果孩子内心有愤怒,家人应该宽容,引导孩子把愤怒的情绪用嘴说出来。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斌]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播放数:1133929
播放数:4135875
播放数:2845975
播放数:53577448小时点击排行
本日热评排行
抱歉,您访问的页面被外星人劫持了
Sorry,We cannot find the page you requested.
输入的网址不正确
页面已被删除
48小时点击排行
本日热评排行
48小时点击排行
本日热评排行
农民工随迁子女就读难凸现 打工子弟学校陷困局
工人日报【
孩子的问题永远关乎未来。当身居都市的人们在为孩子怎样才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而烦恼时,“农民工子女”——这个我们熟悉而又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群体,正在渴望着父亲爱母亲疼,期盼着能有一张安稳的书桌,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享受心灵的润泽。
随着城市化进程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传统的乡土社会不复存在,我国进城农民工数量已超过2亿人。这2亿人的背后,有7000多万他们的孩子,这其中包括跟随父母在他乡的1400多万随迁子女,5800多万留守儿童,其中4000多万年龄在14周岁以下。他们一边连着乡村,一边连着城市;一边连着艰辛,一边连着希望;一边连着昨天,一边连着明天……要为这7000多万名孩子守望美好的明天,让他们充分享受受教育权利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教育的重要意义怎么提都不过分。然而,发生在农民工子女身上的有关教育的故事如此沉重,以至于每一个思考这个问题的人的心情都不会轻松。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现时期我国义务教育新的难点和薄弱环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努力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然而,随迁子女难以融入公立学校,打工子弟学校问题多多,初中毕业基本是城市容留他们接受教育的极限;众多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的产物,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
推进城市化与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益的双赢,应该成为全社会不懈的追求。关注这一群体,正是我们报道的初衷所在。从今天起,本版推出《聚焦7000万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系列报道,聚焦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上、下篇)、高中教育、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敬请读者关注。
对于这些流动儿童而言,初中毕业就是这个城市容纳他们的一个极限。
“以公立学校为主”在相当多的城市难以实现,如何让这些孩子真正融入城市已经是很大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女距离公立学校渐行渐远。
全北京有300所打工子弟学校,取得政府审批的仅有60所左右。义务教育经费本来是国家承担,但是大量未经审批的打工子弟学校是享受不到这笔款项的,孩子都要缴纳学费,这对收入微薄的农民工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一个地方要被开发,往往意味着在那里蜗居的农民工就要离开,农民工子弟学校也会被拆除,孩子就要到更远更偏僻的地方上学。
有这样两组数据,一组的数字越小,几乎就表明另外一组数字越大。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是同期世界城市化平均速度的2倍左右。从20%到40%的城市化率,英国经历了120年,德国是80年,美国是40年,日本是30年,而中国仅仅用了22年。
这一数据的减少就产生了另外一组不断增加的数字:全国14周岁及以下流动儿童规模已达1834万,全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数量达到1400多万。
毋庸讳言,农民工随迁子女就读难问题逐步凸现,已成为我国义务教育新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如此多孩子的教育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将会产生连锁式的负面效应,事实上,这种反应已经在悄然发生着。据北京、广东公安部门发布的数据,城市外来青年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现状如何?究竟存在哪些问题?近日,记者在流动随迁子女多达40万的北京展开了调查采访。
留还是回,这是一个难题
张丽红和祝敬可都是普通的农民工学校教师,同时,她们还是农民工子女的家长。几乎从这些学校刚开始兴办的时候,她们就投身其中做老师,孩子跟着她们一起上学,十年过去了,如今,他们面临着和第一代农民工家长共同的选择:孩子是留在城市还是回老家?
对于这些流动儿童而言,初中毕业就是这个城市容纳他们的一个极限,因为他们不能参加北京的高考,事实上,中考之后,就不会有北京的高中会录取他们。按照相关规定,这些孩子只能读北京的职业学校,并且不享受国家对职校生的补助。而孩子要参加高考就必须回原籍,这对张丽红而言,是一个艰难而无奈的选择。
她的孩子在北京出生,让孩子回去她也舍不得,除了一纸户口,孩子已习惯了北京的生活方式,张丽红担心孩子适应不了老家的情况。
幸运的是,张丽红的女儿很聪明,成绩很好。张丽红有个小小梦想,孩子读初一的时候就把孩子送回老家,尽早适应当地的环境和教育,然后参加高考再考回北京,在北京读大学时一家人再团聚。她认为这是社会给他们的唯一上升渠道。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对她们虽稍嫌曲折,但却可行。
祝敬可老师也为同样的问题苦恼,但相比其他的农民工家长,这两名母亲给孩子提供的教育已经算好的。很多农民工的孩子都面临着无学可上的问题。
在北京东部将台乡雍家村的东北亚学校,记者看到一篇学生的作文,上面写着:“我老是换学校,经常有人从车上下来拆我们的屋子,老师哭,我们也哭,什么时候才能安稳地在学校里读书。”
繁华的三元桥东面是一大片待建楼盘工地,再往东一点就是东北亚学校,紧邻新修建的将台公园,“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拆到这了,大望京拆迁的时候,附近五所打工学校都没有了。”祝老师对学校未来也心存忧虑。
一个地方要被开发,往往意味着在那里蜗居的农民工就要离开,学校也会被拆除,孩子就要到更远更偏僻的地方上学。“越搬越远,很可能就要去顺义等远郊。”
记者观察到,一直存活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区域位置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偏僻,交通不便利。如果哪天城铁等公共交通修建到眼前了,也就意味着要被拆迁了。
农民工服务公益组织新公民组织总干事刘文华告诉记者,全北京有300所打工子弟学校,取得政府审批的仅有60所左右。其余的学校属于“非法”范围,极其不稳定。“义务教育经费本来是国家承担,但是大量未经审批的打工子弟学校是享受不到这笔款项的,孩子都要缴纳学费,这对收入微薄的农民工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不是所有的农民工都能支持这些孩子读书的。”
“以公立学校为主”难以实现
在实地的采访中,记者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北京城乡接合部的少数公办小学里面几乎没有北京学生。南都基金会秘书长徐永光先生对本报记者表示,这些学校已经“被农民工子弟校化”了,北京本地的孩子反而很少。
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在房租便宜的城乡接合部,这些地方的公办小学涌入了很多农民工子弟。北京学生的家长面对这种情况抱有很复杂的心态。往往会想方设法地将孩子送入其他地区的学校读书。“在一些城市家长眼里,自己的孩子是不能和打工子弟一起读书的。”刘文华表示。
祝敬可痛苦地对记者表示:“虽然如此,我也理解他们。如果我是一个北京家长,也不愿意让孩子在打工子弟为主的学校读书。”她认为,外来打工人员普遍生活压力很大,在城市打拼已属不易,在家中普遍对孩子缺乏管理,不经意间会形成一些坏习惯,孩子的学习状况也不太理想。
一所公办校的老师告诉记者,班上少数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难以融入学生的群体,他们感到被老师、同学歧视,心理上压抑,严重的有很强的自卑心理,性格大多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
刘文华告诉记者,农民工子女绝大多数学习成绩处于“弱势”地位,也使他们在公立学校处境尴尬,部分人不得不选择“高兴进入,无奈退出”,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女距离公立学校渐行渐远。
“但是,孩子是没有高低贵贱的。”在给孩子们打饭的时候,突然祝老师转身对记者说了这样一句话。她的班上有40多名学生,11月24日中午他们吃的是西红柿鸡蛋豆腐汤,没有一个回家的,“家长太忙,我们要负责孩子的午饭。”
让孩子有学上,是城市农民工义务教育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是近年来显现的一个现象是融入难。北京理工大学教育问题专家杨东平对记者表示:“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给他们安放一张书桌已不再是主要问题,更难的是融入,以新公民的心态融入城市。”杨东平认为,从城市公立学校的角度审视,“以公立学校为主”在相当多的城市难以实现,进入公立学校的农民工子女面临诸多困境。
打工子弟学校陷入困局
由于农民工子女全部转入公办学校并不现实,这让“非法”的打工子弟学校仍然活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
几经周折,记者来到了位于北五环外的奶西村,东北人崔克中在这里办了一家名叫文德的打工子弟学校。和大部分打工子弟学校一样,周围是大片的拆迁地。从这个地方到北苑城铁站要经过一大片没有柏油路的荒地。
崔克中租的校舍是原来村子里的活动基地,两排平房,院子里有假山。相比很多学校,这样的条件还算可以。11月25日晚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刚开一辆旧的面包车将一些要求接送的孩子送回家。当然这是需要收取一定费用的服务。
崔校长原来是沈阳一所大学计算机系的老师,觉得做教育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辞职后开始办打工子弟学校。但是他做了几年后才发现:“这也是一个不简单的江湖。”
目前他的学校仅有200多名学生,这在打工子弟学校里规模不大。他对记者表示,办学校的校长未必都懂教育,盈利是第一位的。正是因为大量农民工子女无法顺利入学,这就带来了一定的盈利空间。一些人从老家带来了老乡亲戚就开始办学,资质很差。
在自己的学校走上正轨的时候,崔校长将学校交给一个生意人打理,自己去哈尔滨做生意,结果一年后,原本400人的学校只剩下了不到200学生。“他拖着不给老师工资,老师都走了,我真被坑苦了。”
他告诉记者很多打工学校条件比较恶劣,管理混乱,老师的素质也良莠不齐,“有些老师为了拿奖金,甚至考试的时候就把答案写在黑板上,这样的教育方式别说传授知识了,孩子做人都成大问题。”
令他们头疼的是拆迁问题,由于没有合法的办学资质,他们随时有被取缔的风险,一般来说,他们不会被取缔,只有在这片需要征地的时候才会被轰走。对于一些抱有短期眼光的地方政府来说,经营征地是创收,而留着这些学校则是负担。
在他看来,打工学校的师资力量也参差不齐,有的是有几十年教龄的退休教师,也有从未有任何教学经验的地方师范学校毕业的应届生,还有一些是曾经的代课教师,由于无法转正或工资太低而外出打工的。对于他们来说教书工作只是一个权宜之计,流动很快,教学质量问题十分突出。
一项调查显示,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平均成绩与公办学校相比要相差10多分。这些学校的学生成绩,低年级平均80分左右,高年级平均60~70分。
管理、资质、人员流动、频遭取缔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让多数打工子弟学校深陷多重困境。公办学校进不去,民办学校问题多多,那么夹在中间的这些孩子何去何从,对未来城市造成不良影响的隐患如何消除,仍是一道待解的难题。
“两为主”原则
尽管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书桌也许并不算安稳,但是在多方参与努力下,目前,从政策上,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可以为农民工子女安下一个书桌。根据中央的有关政策,对于打工子弟教育采取“两为主”原则。一、以公办学校为主;二、以流入地政府为主。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国务院文件要求,对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接收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免除学杂费,不收借读费;在接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办学任务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按照和公办学校学生一样的标准享受免除学杂费政策。
国务院文件在重申“两为主”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三方面要求:一是做好统筹规划;二是足额拨付公用经费;三是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力度。
此外,国家还有相应的政策引导,让各地更重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
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时候,只要符合当地政府设定的合理的条件,就可以和城市当地的孩子一样接受平等的、免费的义务教育,不能再向这些孩子收取额外的任何费用,比如“择校费”等等。可是各地政府执行情况不一,问题并未完全解决。
48小时点击排行
本日热评排行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48小时点击排行
本日热评排行
48小时点击排行
本日热评排行
48小时点击排行
本日热评排行
48小时点击排行
本日热评排行
48小时点击排行
本日热评排行
48小时点击排行
本日热评排行
48小时点击排行
本日热评排行
48小时点击排行
本日热评排行
48小时点击排行
本日热评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之不齐 物之情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