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哈工大附中中教师简历

数据库连接出错,请检查Conn.asp文件中的数据库参数设置。2011――2012学年下学期安工大附中高二历史备课组的教学计划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11――2012学年下学期安工大附中高二历史备课组的教学计划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民院附中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民院附中
附中地处千年古都,北依咸阳国际机场,南靠陇海铁路,距陕西省会西安市仅一步之遥,是西藏通往内地的天然驿站。在陕西省、西藏自治区和咸阳市人民政府的鼎力支持下,西藏民族学院附中依托高校资源优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三个面向”,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定地走外延与内涵和谐式发展之路,把学校建设成了一所富有“现代、民族、育人”特色的一流名校。外文名Middle School of TUN简&&&&称民院附中学校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文汇东路6号现任校长董安军[1]
坚持科学发展观,全力打造“现代、民族、育人”的精品附中西藏民族学院附中地处千年古都咸阳,北依咸阳国际机场,南靠陇海铁路,距陕西省会西安市仅一步之遥,是西藏通往内地的天然驿站。
民院附中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民院附中的前身曾隶属于西藏民族学院大学预科。
1962年学院在预科设立了小学
1969年扩展为初中
1972年发展成高中
1985年正式迁出预科,独立建校,成为一所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一贯制学校
1992年,附中作为学院领导下的附属单位,办学规模小,在校中小学生总共只有267人,教职工30多人;办学模式封闭,与周边学校不相往来;办学理念单一,只为民院教职工子女服务
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改革开放路线的指引下,在学院党委的支持下,附中坚持改革开放,更新办学理念,树立为西藏自治区农牧民服务、为属地人民服务和为学院教职工服务的办学理念。引进人才,广纳贤才;开门办学,扩大办学规模;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这个中心,从严治校,精细管理,使学校发展逐步走向规模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十多年来,民院附中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锐意改革,不断进取,两次建校,三次腾飞,到2007年9月附中已有4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700多人,教职员工166人,其中特级教师5人,学科专家8人,国家级骨干教师2人,中学高级教师45人,中学一级教师51人。已由一所简陋封闭的子弟学校,发展成为一所拥有省内一流办学条件、全面开放的标准化中学。
2005年在西藏民族学院附近建立新的教学楼近十年来,高考上线率连年上升,本科上线率达到87.5%。已培养了7名高考文理科状元,6名清华、北大学生, 5000多名高校大学生。2007年附中的小学、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名列渭城区前茅,高考二本上线率达47.2%,名列咸阳市第三,综合考评第六;我校李华同学荣获咸阳市渭城区高考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学生在全国、省、市及自治区的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竞赛中先后有1450多人获奖,其中数学学科在全国冬令营中近四年连续获奖,在中国西部数学竞赛和全国奥林匹克联赛中近六年连续多人获得一、二等奖。
藏陕两地教育评估专家一致认为:民院附中教育理念新,办学定位准,设备档次高,师资队伍强,素质教育实,示范作用先。
民院附中被命名为陕西省标准化高中、西藏自治区重点高中、西藏自治区文明学校、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陕西省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陕西省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示范学校、陕西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实验基地学校、陕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华东师大基础教育实验基地、教育部教育信息资源库实验学校、国家篮协后备训练基地;多次荣获咸阳市教育教学先进集体、咸阳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咸阳市环保先进集体、“陕西省现代技术实验学校”先进集体、全国体育卫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西藏民族学院附中秉承“以人为本,以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为本”和“藏汉民族交流融合”的办学思想,坚持“封闭、人文、科学”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以真诚感动人,以真理感召人,以真事锻炼人,以真绩成就人,树立了“正气、志气、朝气、灵气”的良好校风和“明礼、博学、慎思、笃行”的学风,打造了一所理念超前、管理精细、设备一流的数字化样本学校。
2005年,投资700多万元购置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装备了54个多媒体数字化网络教室、3个学生机房、2个电子备课室、3个交互式的语音室、2个数码物理力学和全息生物数码实验室、2个可容纳200多人学术报告厅,建立了一座20万册的电子图书馆和校园数字广播系统以及誉称“西北第一眼”的大口径天文台。
2007年10月,又装备了2个机器人和1个汽车模拟驾驶通用技术实验室。一座总投资700多万元的陕西省援建项目图书实验楼正在筹建中。
历经十多年的发展,西藏民族学院附中的管理日益精细,日臻完善。教学管理,以教导处为中心,实施“两维六环一通道”网络化管理模式,实现了管理、服务、督查、提高于一体的管理目标;德育管理,以学生处为中心,坚持重心下移,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采取日查、周评、月总、学终考评的措施,实现了文明、守纪、和谐、有序的德育管理目标;生活管理,以食宿管理科为中心,领导分工负责、警校共建,公寓化管理,实现了安全、整洁、健康、温馨的管理目标。
体现人文关怀,实行奖助结合,帮贫扶困,每年减免贫困生学杂费达60万元。爱心基金会吸纳社会贤达捐赠和师生捐款累计十多万元,每年有近百名特困生享受资助,每年发放奖学金2万多元,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创建了全方位的保障体系。
西藏民族学院附中已经对藏族学生吉米仁增和索朗次仁实行了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习、生活、医疗等全程资助;爱心基金会每年拿出3万元,资助9名藏族特困生。
近十年来,西藏民族学院附中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小学、初中在渭城区的质量检测和升学考试中名列第二。高考成绩和升学率逐年提高,在全国和省级竞赛中,数、理、化、生物和英语等学科列连年获奖。西藏民族学院附中一直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之本。一是坚持“引进人,重用人”,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专家、名师加盟,使教师队伍有了领头人。二是坚持“尊重人,激励人”,以科学的用人机制,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三是坚持“培养人,发展人”,以科学的发展观统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西藏民族学院附中拥有了一支“学科专家引领、中坚力量雄厚、整体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目前,166名教职员工中,高级教师45名,国家级培训骨干教师2名,特级教师5名,学科专家8名,省市教学能手15名,省、市级专业学会理事长4名,教育硕士3人,56人已从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班结业。
西藏民族学院附中的教师爱岗敬业,具有很强的奉献精神和凝聚力,教育教学效果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普遍认可,教师中现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市级优秀教师3人,每年受市级以上单科奖励教师均在10人以上。教研互动,以研促教,构建了多层次、高质量、开放型的科研型学校。
西藏民族学院附中拥有一支善钻研、会研究的校本教研队伍,形成了学科专家引领、中坚力量支撑、教师全员参与的校本教研格局,创建了教师专业化持续发展的互动平台。教师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形成了300多份研究性学习报告。广泛开发课程资源,开发了《让我们一起成长》、《训诂学在中学语文中的应用》、《爱咸阳,爱故乡》、《探索日月星辰》、《西藏民俗与文化》等20多本校本课程。
乘着新课程改革的强劲东风,西藏民族学院附中作为陕西省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样本学校,采取校本驱动策略,重视校本教研和培训工作。先后举办了26期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师论坛”,构建了全员参与,校本驱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多维互动,合作探究的校本教研模式。刷新了全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激发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积极性。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邀请华东师范大学丁刚教授、深圳翠园中学刘人云校长、上海建青中学吴子健校长等来校传授教育理念,分期委派60多名教师赴、、等地实地考察学习新课改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立足本校,有计划、有组织、分层次的开展校本主体式培训,举办了10多期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使全体教师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2007年8月,民院附中利用暑假组织全体教职工进行了为期10天的新课程校本培训。目前,50岁以上教师学会了使用网络教室设备,熟练使用多功能数字讲台,调用资源库中的CAI课件;40岁以上的教师学会了Powerpoint制作技术;35岁以上教师学会了FLASH动画技术和CAI课件制作技术;35岁以下的教师除学习以上技术外,还学会了网络维护、网页制作等技术。
2007年12月,附中与西安中学、西工大附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和西铁一中结为友好学校,强强联手,为附中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智能外援。
从2008年起,附中在咸阳率先推行首席教师制,并于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达成协议,每学期将选派4名教师和领导前往其基地学校接受实地培训和锻炼。
从2001年起,西藏民族学院附中先后启动了9项省市级课题研究,30多项校本课题。2002年承担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五”课题。经过四年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圆满完成了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6 年顺利通过了省级鉴定,并受到了省上专家的一致好评。该课题被评为优秀课题,我校被教育厅命名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五”课题研究“先进集体”,同时有5位教师分别荣获单项奖励。2007年民院附中被陕西省教育厅推荐为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十年来,教师发表论文735篇,出版专著76本,汇编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题材料汇编》、《教育教学论文汇编》;定期汇编《优秀教学札记选编》、《优秀教案选编》;编印季刊《附中教研》。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学科专家走进咸阳教育电视台节目,大展附中风采。创建和谐校园,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龙头,带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形成多元文化机制, 创建绿色校园文化,实现“现代”(现代理念、现代气息、现代节奏)、“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和“民族”(民族交流、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与周边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使教育资源始终处于最优状态;大力开展爱国教育活动,开辟了茂陵、汉阳陵、咸阳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藏民族学院校办工厂劳动基地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桥底导弹部队国防教育基地;开设党课、团课;创办校园广播站、文学社、漫画社、志愿者服务队,形成了富有附中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
被确定为国家篮协后备训练基地的苗苗篮球队,先后向省运动队、体工队和高校输送90多名体育新秀。“爱乐”艺术团、“爱乐”管乐队和书法绘画小组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2006年在全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珠海广播电视台主办的全苗杯第二届全国儿童艺术展演节目征集评选活动中,西藏民族学院附中选送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荣获二等奖和优秀演员奖。
“十一五”期间,西藏民族学院附中将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以创建陕西省示范高中为目标,以发挥自治区基础教育窗口、示范和基地作用为根本,继续恪守“以师生的和谐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实施“文化立校、学术兴校、管理强校”三大战略工程,全力打造一所“呼唤个性、成就师生、发展学校”的精品民院附中,为藏、陕两地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2]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兰州理工大学附属中学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兰州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附中于1958年建校,经过几代附中人的艰苦奋斗和拼搏,现已建成一所优质的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目前,在校教职工72人,学生1246人。自2002年起,学校除了为兰州理工大学教职工子女提供优质基础教育外,面向社会招收少量优秀学生。 学校地处兰州理工大学校园内,育人环境清新雅致,学习风气浓厚。
1958年原甘肃省立兰州高级职业工业学校升格为甘肃省兰州工业学校,后改为甘肃工业大学。为了使甘工大教职工及兰工坪上有关单位的职工子女就近上学,由甘工大工会牵头,与省地质局中心实验室、省地质局物探大队、省商业厅安装公司、省交通学校等单位工会协商,筹办兰工坪联办小学(六年制),由甘肃工业大学主管,这就是甘肃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2003年5月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明德至善 笃学达理学高为师 师亲道信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清新雅致 环境育人
附属中学的工作目标:把理工大附中建设成为市级重点示范性学校。
兰州理工大附中将勤奋实践,不断深化学校内部改革,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不懈努力!学校连续荣获“兰州市教育质量优秀奖”(2002年、2003年、2005年),中考总评均分连续稳定在全市中学的前十名,学生有121人次荣获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竞赛(初中组)一、二、三等奖,小学部“丝路天使合唱团”连续荣获全市合唱决赛铜奖、银奖。
附属中学通过努力,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的中考成绩逐步提高:达到兰州市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的学生所占比例逐年上升:2002年(30.2%)、2003年(55.0%)、2004年(69.8%)、2005年(74.6%);中考的3.25252平均分逐年上升:2002年(458.5分)、2003年(469.65分)、2004年(505.47分)、2005年(524.52分);中考在全部学校的排名逐年上升:2002年(19名)、2003年(15名)、2004年(6名)、2005年(6名)。这三个逐年上升的成绩提高了附中的办学声誉,提高了附中对工大的贡献率。附属中学现有综合教学楼一栋,建筑面积 4200平方米 ;校内平房26间 390平方米 ;图书室、资料室、学生阅览室各一个;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各一个;现有藏书2万多册,理化生课程规定实验可全部开出。2001年完成的“校校通工程”,含≥P586的教师用计算机26台,学生用计算机68台,楼内各房间的联网布线工程已完成,多媒体教室已在教学中广泛使用。校园占地 10000平方米 ,体育运动场占 5100平方米 ,仪器设备总值是58.58万元,学校固定资产总值到2004年初达199.58万元。从1971年开始至今附属中学已发展成包括小学部、中学部在内的十二年制完全学校。2003年初在校中小学生达1100人,教职工63人,其中中学教师27人(本科毕业20人,大专6人,中专1人);小学教师20人(其中本科毕业3人,大专11人,中专及其他6人)。职称评聘情况:中学高级教师9人,中学一级教师16人;小学高级教师6人,小学一级教师7人。40岁以下的青年教职工占87.3%,属中青年结构型。
兰工坪联办小学于1958年7月开始筹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联办各单位筹集基建费2万余元,甘工大提供全部桌凳,负责土建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中心实验室等单位出人出物,学校9月正式开学,交通学校委派魏希义为校长。
1970年甘工大派孙学文任校革委会主任。1971年冬经联办单位商议决定,在小学基础上附设两年制初中班。1972年春开始招收两个初中班,兰工坪联办小学改名为“兰工坪联办学校”。1974年春,第一届初中班毕业。为使这届毕业生就地升入高中,由兰州市教育局出面与六个联办单位协商,决定把“联校”办成一所完全中学,设立高中班,师资由各办学单位选调。
1979年9月召开联办单位负责人会议,决定撤销革委会,成立办学单位董事会,学校改名为“甘肃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由甘工大派出马忠(书记兼校长)等人组成新的领导班子,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学校首先调入具有大学本科和专科学历的教师9人,中专3人,使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又聘请省内知名的教师程应钜、曹海林、曹廷壁来校兼课。
1981年,委任卢铨书为第一副校长,谈登华为党支部书记。学校加强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开辟了教师资料室和学生阅览室。鼓励、帮助教师在职进修,同时派出部分青年教师到省、市有关院校离职进修。护坡工程竣工,教学楼首次安装暖气片,师生告别了火炉取暖的历史。
1983年6月侯万秋任校长,黄忠良为直属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学校集中抓了“两项建设,一个整顿”(两项建设指校风建设和科学管理体系建设,一个整顿指校风校纪整顿)。先后从西北师大分配来校或从外单位调入的具有本科学历的青年教师达10多人,使得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而使1987年和1988年的高考升学率分别达到36.3%和35.4%。1985年,甘工大幼儿园划归附属中学,成立幼教部,增派领导和选拔懂教育、多才多艺的6名幼儿师范毕业生入校工作,使过去单纯保姆福利型转为福利教育型,倡导对幼儿实行“学中玩,玩中学,以玩为主”的管理模式,受到家长的欢迎。1983年甘工大又增加拨款新盖教学用房150平方米,加固维修教学大楼,增加暖气设备。由于学生增多,教学用房不够,1986年又集资26万元,在原三层教学大楼上再加高一层,共1160平方米。
1988年11月,傅从龙任校长,1990年郑洛生任直属党支部副书记。附中完善工作制度,坚持考勤,实行满工作量聘任。从1989年秋恢复升留级制度。学校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为附中的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1990年小学部通过了兰州市教育局关于标准化小学的验收。
1993年4月,周佩复任直属党支部书记兼校长,郑洛生、金梅任副校长。学校一手抓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手发展职业教育,改善办学条件,与兰州石油学校合办了“计算机应用”和“建筑装潢”两个专业的中专班,自筹资金建成了拥有30多台微机的计算机室。1993年、1994年两年中考在兰州市近五十所厂矿中学的排名是14名,1996年高考升学率达37%。
1996年12月,郑洛生任校长,杜继烈任党总支书记兼副校长,赵宏任副校长。学校完成了中学语文教师的新老交替工作和外语教师的师资补充工作;努力开展校风建设,获1996年甘工大校风建设鼓励奖;1997年中考在兰州市近五十所厂矿中学中排第六名;继续扩大生源,提高办学效益,改善办学条件。1998年3月幼儿园教育划归甘工大总务处管理,定名为“甘肃工业大学幼儿园”。
2001年4月,孙平任校长兼党总支书记,余芳任副校长。提出了“明德至善,笃学达理”的校训。学校首先深化人事改革,理顺师资队伍;招生工作严把生源关,优化生源质量;改善教学环境,落实校园规划,完成“校校通工程”,建成多媒体教室。经过努力,教风、学风明显好转,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荣获2002年和2003年“兰州市教育质量优秀奖”。2003年5月学校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孙平任校长,雷恩安任党总支书记兼副校长,余芳任副校长。附中与兰炼教育集团等开展教育教学的合作交流;请甘肃省小学语文学会和小学数学学会的专家到校点评督导;聘请外籍教师来校讲授英语口语课;在中学分提高、加强和基础三个层次对学生实行分类推进、分层教学;小学部于2004年全面开展1-6年级计划内外语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稳步扩大招生。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
&&&&&&&&&&&&&
&&&&&&&&&&&&&&&&&&&&&&&
西工大附中
西工大附中
&学校简介: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创建于1971年,是陕西省重点中学。学校现有教职工235人,在校生4000多人。占地3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学校现有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88人,中级教师88人,中级职称以上教师数达教师总数的 85.6%,全校共有118名教师研究生毕(结)业。2011年该校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学生共84人,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名牌大学和著名大学的学生就有170多名,高考成绩达700分以上的有25人,占全省该分数段的1/8,大批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国名牌重点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127号电话:029 -
- 学校代码:010102
暂无相关产品记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大附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