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语文电子教案千米和吨的认识教案

谁有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案我想出节课,希望可以提供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案、课件或者相关素材
一、主要内容
(一)数与代数
数与计算: 1.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原来与“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 2.有余数的除法
原来在第四册,现在因为除法整体后移,所以放在第五册. 3.多位数乘一位数
基本内容与义务教育教材基本相同. 4.分数的初步认识
原来编排在第七册,现在因为数与计算的整体要求降低,所以提前到第五册. 量与计量:1.测量(毫米、分米、千米、吨) 2.时、分、秒
原来四册的时、分、秒内容现在分别分布在一、二、五册,本册主要认识单位“秒”,更强调学生对一段时间的体验.
(二)空间与图形
四边形,主要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和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三)统计与概率
根据课标的要求增加的新内容,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以及不同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四)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广角(排列、组合)
在二年级上册已有渗透,这儿更强调用图示的方式让学生找出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二、各单元具体介绍
测量 一、教学内容 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 2.质量单位: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编排特点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 1)从测量教科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引出“毫米”. ( 2)通过观察直尺刻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借助1分硬币的厚度帮助学生巩固1毫米的表象,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 3)通过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引出“分米”,并通过观察直尺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 4)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 5)用公路上的路标引出“千米”. ( 6)用桥梁限重的童话情境引出“吨”,借助学生的体重、动物的体重帮助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吨作单位. ( 7)单独编排“生活中的数学”. 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P2的测量活动和P5第3题都是先估测再实测,让学生通过估测结果与精确结果的比较不断调整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具体编排 (一)毫米、分米的认识 1. 例1(毫米的认识) ( 1)学生先估测教科书的长、宽、厚,估测时学生都是以学过的“厘米”为单位. ( 2)实际测量时,教科书的长仍是整厘米,宽不能用整厘米表示,学生用两种方式描述:比14厘米多8小格,比15厘米少2小格.此时学生还不知道“毫米”的概念,只要说出多几小格或少几小格就可以.量数学书的厚度时,不到1厘米,也使学生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 3)此时,小精灵提出问题“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自然地引出产生“毫米”的必要性. ( 4)通过让学生数刻度尺上1厘米长度里有几小格,直接给出“毫米”的概念(通过观察刻度尺,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表象)和“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 5)“毫米”表象的巩固:1分硬币的厚度.(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如储蓄卡的厚度、IP、IC卡的厚度.) ( 6)“毫米”的应用:自动铅笔的铅芯有0.7mm、0.5mm,降水量.鼓励学生说出更多的例子. 2.例2(分米的认识) ( 1)通过两个学生用不同的方式量课桌的长度,引出用10厘米为单位来量比较方便,突出出现“分米”的必要性. ( 2)直接用刻度尺直观表示的方法说明1分米有多长(建立长度表象)以及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 3)米和分米的关系教材上没有给出,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 ( 4)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分米的长度,巩固1分米的长度观念. 3.练习一 ( 1)测量(估测、实测):第1~3题. ( 2)利用生活实际巩固长度观念:第5题. ( 3)单位换算、计算:第4、6题. ( 4)实际调查:第7题. (二)千米的认识 1.例3(千米的认识) ( 1)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说明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使学生感受认识“千米”的必要性,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白路标的具体含义. ( 2)借助学校操场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给出千米和米的关系.(教学时,可以利用当地实际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表象,如A地到B地大约是1千米.) 2.例4及“做一做”(进一步用身体的感受体验1千米的长度) 可以通过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 1千米的长度. 3.例5(单位的换算) 4.练习二 ( 1)巩固长度观念:第1、2题. ( 2)单位换算、计算:第3、5题(第5题体现算法多样化). ( 3)根据不同的距离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第4题. (三)吨的认识 1.例6(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 ( 1)通过童话情境引出主题.在解决“能同时过桥吗”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 ( 2)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 ( 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例子,如汽车的载重量是3吨,万吨巨轮,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想想1吨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例7(单位换算) 3.“做一做” 第 1题,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 2题,利用计算和单位换算解决实际问题. 4.练习三 第 1题,巩固质量观念. 第 2题,单位换算,计算. 第 3题,解决策略多样化. 第 4题,实际调查,并进行环境教育. (四)生活中的数学 让学生了解“千米”“千克”“吨”等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你知道吗”利用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五、教学建议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由于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教学内容 主要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 以前这部分内容与万以内的加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 和九义教材相比,有以下变化: 1.原来把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问题编排在这一单元.现在这部分内容在三册已经出现. 2.原来按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不连续退位――连续退位的顺序编排,现在基本不教学不连续进位和不连续退位,改革的步子更大. 3.原来把加法验算、减法验算分别编排在加法和减法部分,并且验算的方法单一(加法只能用交换加数的方法验算,减法只能用差加减数的方法验算).现在把加减法验算结合编排,更突出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并且验算的策略更加多样化. 4.根据课标要求,万以内的加减法限于三位数以内的加减.更多位数的可以用计算器计算. 5.对于算理,不再借助直观图,也不再用动态的竖式计算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三、编排特点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 ( 1)加法:计算中国部分野生动物的种数. ( 2)减法:云南旅游. ( 3)加减法验算:购物. 2.加强估算. 加法和减法都是先估算再精确计算. 3.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 1)计算500-185时体现算法多样化. ( 2)加减法验算策略的多样性. ( 3)加减法的法则归纳不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讨论得出. 4.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能力进行计算. *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不单独出现例题. * 三位数加三位数,和是四位数的情况也不单独出例题,只在练习中出现. * 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利用前面的计算方法自己完成. 四、具体编排 (一)加法 1.主题图 ( 1)通过四类动物全球已知种数、中国特有种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的统计,一方面为后面的计算问题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 2)等学生学会后面的计算方法后,可以回过头来让学生选择这个统计表中的信息,再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计算,充分利用主题图. 2.例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和超过100) ( 1)从主题图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方法. ( 2)对于笔算加法的注意事项与进位的思想和技巧,学生已经掌握,这儿主要是让学生利用迁移类推来学习连续进位加,并为后面的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奠定基础. ( 3)不再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3.例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 ( 1)题材仍是从主题图中抽取出来的. ( 2)先估算后精确计算,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培养判断结果合理性的习惯和能力. ( 3)把例2的连续进位加的原理类推到三位数加三位数,加以一般化(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这也是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的体现. 4.P18“做一做” 最后一题是三次连续进位加,和超过 1000,要求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 5.练习五 有各种形式的计算,从加数的位数来说,有三位数加两位数的,也有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从进位的次数来说,有不进位的,有一次进位的,两次、三次连续进位的.从形式来讲,有单纯计算的,也有结合实际问题计算的,还有改错题. 第 9题,体现了很大的开放性.如果不考虑路程只考虑路线,可以采用多种走法,然后再根据路程选择最近的路线.要使整个路线最短,就要每段局部路线最短,其中,从家到邮局,从邮局到书店都只有一条路线,而从书店到超市的两种走法中,回到邮局再去超市的走法更近,从超市回家的路线中,不经过学校的走法是最短的.在比较两条路线的路程长短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采取估算的策略,如要比较75+329和440的大小,可以用80+330估算,要比较410+125与510的大小,只要想410+100=510即可. (二)减法 1.例1(一般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 1)借助于云南之游的情境,一方面,为自然地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学习地理知识的机会.如,昆明的标志性旅游景点是石林、大理是三塔、丽江是玉龙雪山.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向学生介绍这方面的知识. ( 2)三个插图体现了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图中给出三个城市的相对位置及昆明到大理、昆明到丽江的路程,第二个图给出故事的具体情境,这是不涉及到时间、速度的最简单的行程问题,给出了出发点、终点、此刻位置、相对距离等要素,很自然地提出问题.第三个图是一个线段图,是把实际问题数学化的一种方式.从这个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各种条件(如行走的方向、昆明到大理和丽江的路程、求的是什么,等等.) ( 3)也是先估算再精确计算.教材上只是给出一种估算的策略,实际教学中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如520-150. ( 4)笔算的详细过程教材没有给出,而是让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退位减法知识,通过小组讨论来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5)和加法一样,教材上也没有借助直观的操作和动态的退位过程图来帮助理解算理. 2.P23“做一做” 可以提出各种问题,加法和减法都可以. 3.例2(被减数十位是0的连续退位减) ( 1)在例1的基础上改变数据. ( 2)教材上只列出竖式,具体计算让学生自己完成,编排意图同前,都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行解决计算问题. 4.例3(被减数是整百数的连续退位减) 在这儿,教学的重点不是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被减数中间有 0的连续退位减的技巧,在这儿不作重点讲解.重点是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教材上提供了三种不同的算法,并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算法. 5.练习六 编入了连减、加减混合的题目,如第 2、3题. 第 6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考虑三个点相对位置的不同可能情况,根据小明家、小红家在学校的同侧或异侧,可以分别列出减法和加法算式. (三)加减法的验算 1.主题图 提供了小朋友和妈妈一起购物,通过计算两个物品的总价,计算找零两个问题引出例 1、例2的内容. 把加减法验算同时放在加法、减法后面编排,有利于对加强加减法互逆关系的认识,并且验算的方法也可以更加多样. 2.例1(加法的验算) 重点突出验算方法的多样性(三种:交换加数位置,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隐含的数学知识:加法交换律、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 3.例2(减法的验算) 同例 1,突出验算方法多样性(两种:被减数减去差等于减数,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 4.练习七 第 8题,鼓励学生提问题,如学生可以提出某两种商品总价是多少,某种商品比另一种商品贵多少钱.在解决问题时,注意体现开放性,如解决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时,第一个问题可以用估算的方法加以解决,然后再用精确计算解决第二个问题. (四)整理和复习 1.万以内笔算加减法的法则的复习 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加以解决. 2.运用计算解决问题的复习.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加以解决,体现开放性. 五、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 教学时,要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产生解决计算问题的欲望.教学时可以利用教材上的题材,也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设计情境. 2.放手让学生探索,自己完成计算任务. 要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运用迁移类推能力,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讨论,自己解决计算问题. 但有一点也要注意,如果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的话,还可以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虽然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的算理不难理解,但学生在学习时还是很容易出错,教学时还是要保证一定的训练时间和数量. 第三单元 四边形 一、教学内容 1.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2.周长的概念,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3.长度的估计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通过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三、编排特点 1.从日常生活中引入几何概念,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几何知识. 利用校园的情境认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树叶、教科书、小国旗、钟面)来认识和计算周长. 2.利用活动巩固对几何概念的认识. 教材中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活动:涂色、分类、拉一拉平行四边形、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用长方形纸剪平行四边形、用七巧板拼图、实际测量一个物体的周长,等等.这也是由几何知识的直观操作性决定的. 3.周长的概念更强调从一般性的角度引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任意图形(包括不规则图形)入手,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是一个一般概念,避免学生产生只有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此外,通过对一般图形周长求法的探索,使学生经历长、正方形周长求法的知识形成过程. 四、具体编排 (一)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1.主题图 提供了一个校园的场景,图中有很多几何图形,其中包括很多四边形,如学校大门的推拉门上有平行四边形,人行道上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篮板是一个长方形,篮板上有一个长方形的框、羽毛球场地上有很多长方形、足球门上有长方形、梯形,远处教学楼的楼梯上有平行四边形、窗户是长方形的.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进行观察.有些名词,如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虽然没学过,但如果学生有这方面的知识,教师要给予肯定.通过观察主题图,可以看到生活中有各种四边形. 2.例1(认识四边形) 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颜色,从而让学生通过讨论,找出四边形的特征: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认识长、正方形的基础,可以利用长、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归纳四边形的特征.这也是合情推理(归纳)的一种体现. 可能有的学生一开始认为第三行第二个图形也是四边形,认识了四边形的这两个特征以后,就能正确地判断了. 通过本例,学生对小学阶段出现的各种特殊四边形乃至一般四边形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将逐一认识. 3.例2(对四边形分类) ( 1)例1的目的是把四边形从其他图形中区别出来,例2是在四边形内部进行分类. ( 2)教材上给出了三种分类结果: A.长方形、正方形是一类,其他是一类.(突出了长方形、正方形四个角的特征.) B.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是一类,梯形是一类.(突出所有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的特征.)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
>> 浏览数学
、学&&& 科&& 小学 && 二、课例名称&& 吨的认识 && 三、执教教师&& 祁昌志 && 四、指导教师&& 顾长明 && 五、课&&& 型&& 新授课 && 六、年&&& 级&& 三年级 && 七、教材版本&&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 八、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 3、在活动中体会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 教学重点 &&&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 学情分析: &&& &吨&是一个比较重的单位,教学中不能像对待千克那样可以让学生直接体验,这就给1吨的观念的建立带来了困难。然而学生对于&吨&也不是完全空白的。首先学生已经建立了1千克的观念,为&吨&的教学准备了基础。其次,他们对于生活常见的物品的重量也有一定的体验,这就为&吨&的教学准备了经验基础。第三,&吨&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学生对此不会毫无印象,这就为&吨&的教学准备了生活基础。所以,本课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对常见物品的重量的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推理,由浅入深地建立1吨的观念。 &&& 九、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1、估计教师的体重。 学生自由估计。 提问:你为什么而不用&克&作单位呢? 2、引入&吨&。 (1)感受几个大型动物的体重。 (幻灯片) & 学生读,想象其重量,同时感受这些重量用&千克&做单位比较麻烦。 (2)出示几个大宗物品,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的重量。(幻灯片) & 让学生感受这些物品都很重。 提问:计量这些物品的重量如果都用&千克&做单位,将给我们的使用带来很大的麻烦,怎么办? 指出: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货物由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一般用t表示。(幻灯片) & 教师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的重量。 1、体验25千克大米的重量。 每组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学生搬,感受其重量。并在小组、班级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计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 教师指出:每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提问:2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吨?10吨是多少千克? 想象:如果让你搬1吨的大米,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指出:1吨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是很重的。 2、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 提问:全班学生的体重有没有1吨? 学生猜测,然后师生共同计算。 指出:同学们的平均体重是30千克,33个同学的体重接近1吨。 3、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 (1)出示图片,先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班级内交流汇报。(幻灯片) & 提问:80袋水泥重多少吨? (2)出示下面的图片,自由选择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这样的多少个物品的重量才够1吨。(幻灯片) & 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说,再在班级内交流。 (三)实际应用,深化认识。 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见到过用&吨&作单位? 说说下面图中牌子上的几t各表示什么意思?(幻灯片) & 学生答毕,教师指出:此处的&3t&表示这条路限载3吨。 & 学生答毕,教师指出:此处的&8t&指起重机规定的最大起重量为8吨。 & 学生答毕,教师提问:你认为在安全范围内,这个电梯的载客人数应是多少? 师生共同计算,得出答案。 追问:如果是儿童,是否可以多一些呢? 让学生感受:电梯载客的数量不仅要考虑重量,也要考虑空间。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考虑问题要全面。 2、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在下面的括号里。(幻灯片) & 3、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出示下面的问题。(幻灯片) & &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汇报。 4、数序日记。(幻灯片)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包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 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 克芹菜,2吨莴苣,3千克鸡蛋,每个200 克的苹果8个,1000千克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 指名一优秀学生读。提问:这篇日记写得怎么样? 学生改正用错了的单位。 启发:虽然小明在日记中用错了一些单位,但是小明还是有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你能说说我们应该向小明学习什么吗? (四)全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把你的收获写到今天的日记中吗? 学生写完后,班级内交流。 2、送给学生的话:(幻灯片:配乐呈现) 生活中有丰富的,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观察者、思考者。 中有无限的奥秘,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探索者、发现者。 &&& 十、教学反思: &吨&在学生的头脑中是一个抽象的计量单位,如何让学生对&吨&又一个具体清晰的认识?本课做了两点突破。 1、在生活的大背景中认识&吨&。 生活是的源泉,生活中的是鲜活的,生动的。本课运用了大量的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了生动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在此背景中感受&吨&,认识&吨&,运用&吨&,不仅深刻地建立了1吨的观念,也深深地感受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在直接与间接的体验中想象&吨&。 &吨&是一个用来计量重量的单位,必须以体验为基础方可清晰地把握。本课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对常见物品重量的经验,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对25千克的重量进行现场体验,以获取丰富的直接感受。在这些感受的支撑下,再借助想象与推理,学生理解1吨到底有多重也就比较轻松而深刻了。而且,因体验的存在,也使课堂显的生动而富有张力。 应该说,在生活的背景中通过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清晰地建立1吨的观念这一设计思路还是很成功的。 十一、课例点评: &吨的认识&的教学是本节教材的一个难点。 &吨&是一个离学生的经验比较远的概念,既重又抽象,是很难把握的,如何让学生在头脑中牢固建立1吨的观念?本课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充分挖掘了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以直接体验为杠杆,逐步抽象,深入而牢固地建立了1吨的观念。 一、在生活中认知。 在这堂课中,教师主动寻找知识与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灵活地展开教学,使枯燥的问题生活化,同时丰富了学生理解概念的基础经验。 首先,从生活的需要揭示&吨&的引入。这节课先认识比较重的、大宗的物品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需要一个更大的单位。这样自然地引出了&吨&,使学生意识到&吨&的产生是来源于生活的需要,生活与有密切的联系。 其次,基于生活经验建立&吨& 的观念。课堂上,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通过这些物品的重量,借助想象和推理,让学生感受1吨是个很重的单位,进而逐步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1吨的观念。 第三,在生活中应用深化了 &吨&的认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是最广泛的应用空间。这节课以生活为背景,安排了三组应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一步步地深化了学生对&吨&的认识。 二、在体验中感悟。 体验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吨的认识重在体验。本课先让学生亲自抱25千克的大米,获得直接体验,在此基础上推想40袋这样的大米的重量,从而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观念。 其一,因体验而生动。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25千克的安排恰倒好处。力气小一点的学生,抱不动25千克的重量,或只能抱起一点点;力气大一点的,虽能抱起来,却要比较吃力。不同的学生感觉大不相同,体验丰富而生动,充满了个性化,这就使课堂变得富有活力和生机,充满张力。 其二,因体验而深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学生在抱大米的体验中不仅获得了直接的感性经验,而且获得了另外一种学习方式&&体验性学习,这就使本课的教学超越了这节课的界限,为学生终身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在文化中升华。 任何教学都要承担传承文化的重任,课也不例外。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课堂教学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文化的浸润中学习知识,提高思想,升华感情。首先利用精选的教学内容,精致的教学语言以及恰当的幽默点缀,使课堂时刻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课堂上学生精神放松,思维活跃,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可以感受到的生动与有趣。其次,课的结束时教师送给学生的话,让这一课更是余韵悠长,使学生感受到的无穷奥秘;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期望,体会到了教师的苦心,对教师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一次愉快的旅行。
提供包括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各年龄段免费试题,免费课件,免费教案,免费论文,以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数学,科学,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综合实践学科网资源
版权所有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请联系我们。
站点联系方式:广告合作QQ:
投诉建议QQ: 苏ICP备号-6
技术支持:重庆冠驰科技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晓明律师事务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日制聋校语文教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