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对大脑年龄测试以及大脑年龄测试对智力,逻辑能力,脸部和眼睛的影响有很大的兴趣和疑惑,但是不知道应该向谁咨询,我

精彩文章推荐【果壳网独家专访】Dr.魏谈《最强大脑》:不要埋没了身边的“最强大脑”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果壳网独家专访】Dr.魏谈《最强大脑》:不要埋没了身边的“最强大脑”
中国雨人周玮、指纹识人、超强心算能力、超强记忆能力、魔方墙、超强视觉处理
对魏坤琳来说,参加江苏卫视联合果壳网推出的《最强大脑》这档节目,无论是在公众中获得的曝光也好、在学术圈中收到的同行压力也罢,都没有这件事情本身让他在科研上得到的兴味来得重要。他至始至终保持着科学的评判标准,以研究者的眼光看着台上的选手,想的都是这个活动可以为科研做些什么。他频频说着,有很多事情“我们都不知道”,“脑科学有很多还是理解不了的”,“现在已经找到三四个潜在研究对象,没准还能凑齐五六个人呢,那就有科研的意义了,没准能找出些共性了。”
今晚,《最强大脑》要播出第二期,我想催促他预先写一些选手解读,消息写了一屏幕,他才回复一句话:“好。回头聊,我在南山。”我立刻明白,又是每年例行的公事——实验室集体滑雪。魏老师的理念是,你要研究运动,首先自己要对运动有激情,有兴趣挑战新玩法。看来节目的热播、网络各种讨论,也没有对他的生活带来太多干扰。节目热播、人言杂多,我们这些身边的朋友替他着急,但他好像一点也不紧张,生活丝毫不受影响。
《最强大脑》只选“智商”的某个维度能达到金字塔尖的那几个人
果壳网:节目播出一期了,你有什么感觉?魏坤琳:各种压力大啊。除了网友说什么的都有,做科研的也有好些来评论,有人说我没有把科学道理说完全、甚至说错了。实际上我在舞台上说的话是会被剪掉的——我觉得学术界没有参悟到这是一个娱乐节目。
果壳网:这么大压力你还做这个节目,是出于什么想法呢?魏坤琳:一开始你们果壳网推荐的,谁想到会有这么多压力啊!
果壳网:学校里的同行会和你讨论这个节目吗?魏坤琳:不仅是同行,我们系党委书记第一次节目之后就嘱咐我“你可得好好说!”这次是第二次节目,她从头到尾全看了,半夜说,第二期好看一点,我问是节目更精彩?她说不是,是你说得好一点。北师大心理学系的系主任刘嘉说,之前谁知道北大心理系,现在那么多人都通过你这个节目知道了,对宣传我们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是大有助益,而且有了名气,招生都会容易一点,哈哈。
果壳网:相比节目上看的“最强大脑”,学术上关注大脑功能一般会关注哪些方面呢?魏坤琳:一般智力的衡量分七八个维度,涵盖了数学、逻辑、记忆等能力,其中记忆还分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像我们研究的运动,就包括衡量对身体的协调、对身体的感觉等等。节目第一期里那个穿越激光线的体操运动员,她对身体的感觉绝对超乎一般人,但她的空间记忆没有体现出来。而且她的这种能力没有那么罕见,很多体操队的运动员通过训练都可以达到。再比如弹钢琴记数字的那个姑娘,虽然我说的话很尖刻,但是在脑力界那根本不算什么,剥除掉弹琴的情节,就是考验3分38秒记忆88个数字,后面其他记忆比这厉害得多,绝对秒杀。我给的分已经算大度了。要不是有个弹钢琴的成分,分数会更低。《最强大脑》这个节目选的是,你再怎么练也达不到这个人的水平,只能选“智商”的一个维度能达到金字塔尖的那几个人。
果壳网:在实验室里,一般测量人的记忆力和处理速度?选手在节目上做的似乎都是不怎么实用的工作,这可以测量出他们的特殊脑力吗?魏坤琳:测量处理速度最简单的方法是看解决相关任务的速度,比如解开数独或者填字的速度。至于节目,这里要区分一件事,一个是超强的脑力,一个是技巧。我们不管技巧,因为技巧都是科学告诉他的,比如第一次那个挑战魔方墙的选手。斗鸡眼,那是他所用的“特殊的技巧”,背后还是能力,比如魔方墙,就是视觉能力——专业上说叫“visual processing”(视觉处理)。Visual Processing 就是智商的一部分。科学家已经知道正常的常模是多少,这个选手在V1,也就是初级视觉皮层上的分辨率非常高,他控制眼球的能力(也即视觉能力)和一般人不是一个量级。当屏幕这么大的时候,你要重叠搞出3D视觉真的是非常难的,选手虽然练了好久,方法是我们教给他的。
但即使是我们教给他,仍然觉得很震撼,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练出来的。例如刘嘉教授的实验室做3D视觉的研究,做3D视觉,最好的方法是拿个图片、戴个眼镜,然后就自动把图片重叠起来。最后研究生或者博士后嫌麻烦,干脆就自己练斗鸡眼,眼镜都不戴,呼一下就3D了,他们也在自己身上玩了很久,都很熟了。刘嘉老师自己说,我们已经算是3D看图高手了,但看这个人的能力还是望尘莫及——眼球稍微抖动一下就白搭了。而且他辨析度特别高,9米之外看得很准,节目现场环境比他练习的环境还糟,除了灯光,而且两块板子不一样高,后来剧组还想调整高度,但是太重了也不可能了。所以没有他那样的天赋也是练不出来的。而且他也是记忆力的高手,参加过很多记忆力的比赛。
《最强大脑》中的“魔方墙”长6米、高3米,由5000个魔方组成,墙上共有45000个色块,从中一分为二,左右图案完全一致。嘉宾从一侧墙上随便挑一个魔方,变换其中一个色块后放回原位,选手需要从45000个色块中将这个变化过的色块找出来。图片来源:
《最强大脑》“凭指纹识人”环节。节目组采集120位现场观众的指纹,给选手90分钟时间记下指纹和相对应的名字。而后随机选一位观众报出姓名,选手从120个指纹里挑出此人的指纹。图片来源:
果壳网:魔方墙和记忆力没关系吧?魏坤琳:没关系。就是说这个人的流体智力很棒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相对,就是说,逻辑啊、找规律,俗称这人很机灵,教给他方法,自己能琢磨出来。我找研究生肯定愿意招这样的学生,把路一指,就把方法自己总结出来。很多在舞台上展现起来非常好的人,他很可能是单项突出,不一定适合干老师、职员这样的工作,智商高,情商也得不错吧,语文、逻辑也得好吧,不然怎么写文章?
如果这个人小时候不是受这样不好的教育,他大有可能做陈景润做的那些事。但他已经完全被埋没了。
果壳网:平时咱们总说的“傻子天才”,在找《最强大脑》选手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吗?这样的人算是自闭症患者吗?魏坤琳:后期节目会有这样的选手。但他不是自闭症。虽然广告里将他称为“中国版雨人”,但实际上措辞有问题。大家说的傻子天才,或者白痴天才,应该是指学者症候群,我不清楚民间说法的确切定义。学者症候群中的很大一部分人(70%)艾斯伯格征患者。艾斯伯格综合征是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一种,新的诊断标准把它归为沟通障碍,但是他们的症状比自闭症要轻很多。但他们都有一些特长,集中在运算、背诵元素表、画很细节的画等有规律、非常细节的操作上面。底特律的一个人,坐直升飞机把纽约绕一圈,能把整个纽约画出来。周玮是属于学者症候群里面小部分的非艾斯伯格综合征的人。
果壳网:这些人有这么卓越的能力,为什么还一直叫“综合征”?魏坤琳:现在学术界开始不喜欢叫“症”了,他们认为更是一种“不同”而已。智力有不同的维度,这些人在某些维度很杰出,也未必意味着他们在其他维度有缺陷,像爱因斯坦和牛顿,根据传记,后面专家觉得他们有艾斯伯格征。现在很多指导标准已经改了,只是国内还没有跟上。例如第二期节目中5岁的小孩,有人怀疑他有艾斯伯格征,小孩表现出了超过常人的成熟,而且逻辑性非常强,我们看过他的资料,这个人就是智商很高的。珠心算是一项技能,我可以把技巧教给你,但你能练到什么程度,就看你的智商了。就好比魔方墙你也能看,但选手玩的是超级的。
果壳网:艾斯伯格综合征扫描大脑可以看出来吗?魏坤琳:扫脑看不出来。艾斯伯格征现在应该是研究的热点,比如有这么多自闭症小孩,我们还是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都说有基因和环境的原因,但是为什么不同人有不同的症状、到底什么机制、哪个脑区怎么样了,还是不清楚。所以我们能做的是,先看看选手是不是自闭症,这个在临床上是已知的。
果壳网:自闭症患者的社交障碍,可以通过训练来解决吗?魏坤琳:最近我们正和一些自闭症专家商量,因为我擅长的是运动信号、感知信号,而他们是临床的,高科技利用有限,但是有很多病人。我们在商量能不能开发一种疗法。通过视觉训练来帮助他们克服社交障碍。这个还是在研究的东西 ,我就不剧透了。
果壳网:还有什么我们常见的体现高智商的特长吗?
魏坤琳:比如拧魔方,后面有个选手在水下拧,挑战自己。他不会游泳,憋一口气。
果壳网:咱们国家那么多擅长拧魔方的小孩,这也是可以训练的啊。魏坤琳:和刚才提过的若干技能一样,可以训练啊,但是这个人拧魔方的速度,就已经排到前十了,他还是在水下完成的,承受情绪上的压力、要憋着气,水下摩擦力和空气中都变了,需要重新适应。这个挑战的是运算速度和记忆力,还有手指的运动能力。
《最强大脑》上拥有超级心算能力、被誉为“中国雨人”的周玮。图片来源:
果壳网:这些特殊的人对研究有多大价值呢?你跟我提过一个穷山沟找来的做算术特别棒的人,已经被你们研究了?魏坤琳:就是前面提到所谓的“中国雨人”周玮,这人有非常强的交流欲望,但测智商就是智障。
果壳网:智障?!魏坤琳:对,智商56。因为题目里有好多涉及到理解的题和知识的题,他是一个文盲,不能理解你的题目,不是0分嘛。所有的语文,0分,所有的知识,又0分,逻辑和运算,接近满分。就是喜欢数字。这人从小受歧视,被骂白痴,受一辈子屈辱,上课当旁听生,坐小板凳坐旁边。这就是咱们前面说的,智力的某个维度特别强、某些维度特别弱,但又不是自闭症。我们又觉得是量表制订的问题,因为你再找一个文盲来做这个量表,肯定还是个智障。
这个中间还有一个关键,对,自闭症小孩也做数学,很长的乘法,15、16位,乘以5、乘以7,很快得出结果。但自闭症小孩是不需要通过数学方法来算的,是硬解出来的,他们脑子的回路和常人不一样,看一眼就做出来了。你不知道他怎么做出来的。但是我们刚才说的中国的雨人,他没学过数学,自己发明出了一套数学方法。开根号的时候,是需要估的,但他估得太准了。刘嘉老师非常遗憾地说,如果这个人小时候不是受这样不好的教育的话,有人培养他的数学的话,那大有可能能做数论,做陈景润做的那些事。但他已经完全被埋没了。
我看过他那个小本子,他在上面写写画画,有时候把自己的方法写在上面啦。这儿打个箭头,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这可不是自闭症小孩干的事儿。这是他和自闭症小孩重要的差别。
果壳网:你们上次拿他去做大脑扫描,扫出什么结果?
魏坤琳:这个研究还在进行中。现在可以说的是,扫出来发现,简单的数学任务,比如比较数字大小、数左边点多还是右边点多的时候,他的脑区激活了,跟常人一样;给他开根号、做复杂运算的时候,他的脑区激活区域和强度反而变小了。科学家已经知道心算应该用到哪些脑区,比如额叶和顶叶的IPS,IPS是顶叶一个做心算的脑区,你做运算时,IPS的脑区应该亮,而且题目越难、脑区越亮,但这个人却正相反……可能是太自动化了,刘老师他们推测可能像是被固化的CPU。这是我们脑科学目前没搞清楚的,因为这样的例子太少了。以前也有单例的报道,有个小孩也是心算很厉害,但你扫他脑,发现运算的时候,拿运动中枢在算。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回事。运动中枢可能某些神经连接适合做某些运算。鬼才知道怎么回事……如果大家当真要吵吵,也不错。脑科学有很多还是理解不了的。
其实你身边都有很多天才,你误解、看不起他的时候,可能你就埋没了他们的最强大脑。
果壳网:科研上一般是取平均水平的人,研究所谓“正常的”功能对吧?魏坤琳:对,所以遇到这样的个例,很多我们也说不出所以然来。有一个大妈,报十几个汉字,直接告诉你笔画。这在研究正常人的时候,是不可能的。可能是脑子搭错了。开始我们怀疑是自闭症、艾斯伯格综合征,专门跑到广州给专家一看,不是。现在我们还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例子已经发现了好几个,我们就可以拿来做实验了。
果壳网:这种非常规的人也是特别好的实验素材对吧?魏坤琳:对——但她是不是最强大脑呢?她的能力对她没有任何益处,只会有害处。我们看文字,实际上是对文字的语义加工,而我给她看了手机上一段话,话里大概有两个意思,问了她两次,她只说出后面一个意思,所以可能看出笔画这个功能,对她的快速语义理解有影响。我的初步判断是她可能有阅读障碍,但没测量的情况下也没法说。她的这种能力,我作为科学家没法打分。
果壳网:研究这样奇怪的人有什么意义呢?魏坤琳:这些单例,可能对认知能力的认识有颠覆性的意义。比如说一个经典例子,有个人颞叶受损害,他的长时记忆也就受损了,那人后来被跟踪研究了几十年,为记忆研究提供了无数启发。科学家慢慢领悟到,这说明某个脑区受损伤之后,人就不能形成新的记忆。研究进行了十年之后,还发表了一篇论文,把之前的论文否定掉了。但目前而言,找到的这些奇怪的人做研究到底有什么意义(比如前面提到的“中国雨人”周玮),我们还没法看清楚。
果壳网:至少这个节目,能发掘出多一点的研究对象。魏坤琳:是的。例如数笔画那个人,我们直接和系里做视觉的老师联系,加上中山大学做自闭症的老师(因为这个还和语义加工有关)。来吧,大家一起玩吧!这样的研究做着很好玩,虽然和我们本职工作差得远了点——只有汉字才有笔画,在英文世界里可能还没有这玩意儿。通过这个节目,现在已经找到三四个潜在研究对象,没准还能凑齐五六个人呢,那就有科研的意义了,没准能找出些共性了。
果壳网:这样特异功能一样的人的比赛,会不会对大众对于脑科学的理解有误导呢?魏坤琳:我觉得这样的比赛挺好。这是科学怎么和大众媒体结合的问题,把脑科学的东西变的特别通俗。这个节目中间搞一些煽情的东西——感情的问题、教育的问题、社会的问题,这都挺好的,这些层面的东西可能常人更容易接受一点。哭得稀里哗啦,说“哎呀,有的天才可能被埋没了,要多关注一下身边的人”。这些都挺重要的,这样你才有机会去跟大众讲,其实你身边都有很多天才,你误解、看不起他的时候,可能你就埋没了他们的最强大脑。这些东西,是科学吗?我想更多是教育。但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节目,我们才可以这样讲出来,才有了讲的机会。
果壳网:上次果壳选拔的小忠犬,自己创造了一种语言,并且基于这种语言创造出一个文明,虽然被刷下来了,但是不是也展示了智力的某些方面?魏坤琳:这恰好体现了这个节目的意义。这人来了,不给他打分,就让他做一个展示,因为创造力(Creativity)没法打分。一般说创造力和智商分开,有的人甚至做出智商和创造力负相关(这是很低的负相关,后来不被人承认了)。创造力很难衡量,智商需要可重复性,创造力不可重复。你今天能创作出来,明天也能创作出来吗?你创造出一个文明,我说我创造出一个文明比你的牛?我们都知道创造力是存在的,但不能量化。但是,创造力这个东西,还是有必要给国民教育一下——中国人老说自己没有创造力。
现在我更怕的是公众看了这个节目,对智商的数字过于迷信。其实智商和你在生活中的有些方面是有相关性的,比如和学习成绩,比如工作表现等。但是这些相关强度不是很大,也就是说,智商高从人群的平均表现上说是有优势的,但是对于个体有很多的变动性。智商高,不一定就学习成绩好,不一定就工作表现好。这些东西受到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你的情商、机遇、教育和环境因素可能某些时候倒是决定性因素了。
相关的果壳网小组
寻求科学解读、采访Dr.Wei请联系:王颖
你可能感兴趣
引用 的话:说过,但没看过这个节目。但是还是可以评论一下的:啥叫“最强”大脑?难道就是找找不同(看了一个叙述好像找不同用的是看三维立体图的技能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记记指纹么?前者算能力的话,后者不就是记忆...对,我就是说这个节目只是以天才们的天才为噱头夺人眼球的,一群外行人不明就里肆意评论,虽然有专家解释,但是没人在乎他说什么,观众只是想被震撼,节目也只是想震撼观众,科学?那个记扑克牌就是训练出来的……我也看过一个纪录片,有个破纪录的人说他记扑克牌就是把它变成故事来记的……那个纪录片还说了没受过训练但是弹钢琴特别好的孩子,还有个几岁就开始自学化学的,还有一个女孩十几岁画画养活全家的,也有那个雨人原型学者综合征的大爷,那个纪录片不是单纯的只是介绍他们的天才以此为噱头,有很多教育的目的孩子成长的过程天才的发现和培养等等很深刻的问题,可惜我就是忘了那纪录片叫什么名字了……
引用 的话:只想说,本质是和合作的节目,都是为了盈利而已。是受了推荐。如果真如采访里说的那样,那两面魔方墙真心不一样高,那么挑战者根本没有必要斗鸡眼。而且看了节目的人就知道,魔方墙哪里不一样高了?真心觉得果壳网...我只说盈利这个事,果壳网难道不需要盈利?不盈利网站如何运营?果壳网没有给你看铺天盖地的广告,也没有要你注册收费会员,你还想怎么样?现在看哪个网站有这么清爽的页面了?有些人很奇怪,好像别人欠他一样,非要倒贴钱他心里才舒服。
引用 的话:对,我就是说这个节目只是以天才们的天才为噱头夺人眼球的,一群外行人不明就里肆意评论,虽然有专家解释,但是没人在乎他说什么,观众只是想被震撼,节目也只是想震撼观众,科学?那个记扑克牌就是训练出来的…...人家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里面唯一的科学家就是魏博士。传媒的任务就是吸引眼球,没有科普的义务。科普做的再好,再严格,没人看,就失去了节目本身的意义。让大众对智商,科学这类的感兴趣,才是真正的奥义。
引用 的话:人家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里面唯一的科学家就是魏博士。传媒的任务就是吸引眼球,没有科普的义务。科普做的再好,再严格,没人看,就失去了节目本身的意义。让大众对智商,科学这类的感兴趣,才是真正的...但是硬要打上科学的旗号就让人恶心了,这个节目和《中国达人秀》之类的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想挂上科学的高大上的光芒罢了,这种以科普为名的节目很多,但实际上大众对于科学并不感兴趣,剩下的话我说过了……另外我不知道您说哈姆雷特是想说什么意思,我知道只有一个人是负责科学的,所以呢?
引用 的话:人家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里面唯一的科学家就是魏博士。传媒的任务就是吸引眼球,没有科普的义务。科普做的再好,再严格,没人看,就失去了节目本身的意义。让大众对智商,科学这类的感兴趣,才是真正的...我不反感做婊子,我也不反感贞妇立牌坊。 我就恶心做着婊子还立着牌坊。糊弄观众是江苏卫士一贯伎俩,你放非诚勿扰上找两个演员我就不说啥了,大不了搏观众一乐,多点广告钱。如果把这个扯到科学上,披着科学的外衣装神弄鬼从而得到经济利益,这和林志颖之流有什么区别呢?和满大街贴电线杆子上的的祖传老中医有什么区别呢?还有“汉姆雷特”那是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软科学的特点,但是认知科学是硬科学,心理学凭借实验心理学和与此为基础的脑神经与认知科学,好不容易跨入了硬科学的行列,被你这一句话弄了倒退将近一百年。
引用 的话:我只说盈利这个事,果壳网难道不需要盈利?不盈利网站如何运营?果壳网没有给你看铺天盖地的广告,也没有要你注册收费会员,你还想怎么样?现在看哪个网站有这么清爽的页面了?有些人很奇怪,好像别人欠他一样,非...请注意,我没又说不能盈利。 怎么可能不盈利?当然,松鼠会做的也很好。但是盈利是需要用正常的合理的手段。既然是一家做“科学普及”的公司,你在跟江苏卫视合作炒作一些“不科学”的东西,然后在自己网站上说“很科学”,这样子昧良心说话好么?我反对“立个大牌坊”。果壳网参与娱乐节目无可厚非,那是企业的行为,但是不要打着自己“很科学“或者”网友说的都不如我们科学”,之类的旗号。
感觉Dr. 魏对魔方墙的解释和原来的解释差别挺大。对于他现在对魔方墙的几个说法,我也想说说。,“比如魔方墙,就是视觉能力——专业上说叫“visual processing”(视觉处理)。Visual Processing 就是智商的一部分。科学家已经知道正常的常模是多少,这个选手在V1,也就是初级视觉皮层上的分辨率非常高,他控制眼球的能力(也即视觉能力)和一般人不是一个量级。” 视觉处理是不是智力的一部分,这个我忘了 (当年心理测量是学的最差的。。。),但是我们来看一看V1皮层的分辨率。我查到的资料是,V1在中心凹的分辨率是0.1-0.5°,就是说,0.1-0.5的视角就能让V1的细胞产生视觉冲动。这大概就是所谓‘常模’? 那么魔方墙是多少?根据当时节目播出后官微发的解释: ,一共45k个颜色块,(一面)魔方墙边长3米,人距离墙9米。通过这些数据我算的每一个色块的边长视角是0.12°,就是一个角度有8个多点色块。这个数据和Dr.魏算的不一样,我觉得他是算错了,两面墙的总色块是45K,一面是22.5K,他可能在这里搞混了。 所以色块的大小是0.12°,这个跟‘常模’没有显著差异吧。 这个难度是怎么样的呢?给你直观的感受。 这个是官方放出的一个图。把它另存,横过来。不管你的显示器有多大,分辨率多少,按以下步骤:拿尺子量量1cm里面有多少个色块 (我的有四个),然后用8除以这个数 (我这里是2),再乘57cm。然后你就离你的显示器这么远的距离,看吧。这样的尺寸就是节目里面的尺寸。当然,节目里比这个大,但是对应的每个色块的角度没有变。这时候你用斗鸡眼来看,是可以任意扫描的,也就是说可以把每一个区域都放到中央凹里面观察。 所以,这个‘魔方墙的量级’并没有很怎么样。。
大脑就是个超级并行计算机,按理说计算速度比一般计算机快得多,但是没人数学计算速度比计算机快的。我们在进行数字运算时是一步一步进行的,但大脑是适用于并行处理的模型的,所以我们数字计算的过程可能是模拟出来的,大脑本身可能对乘方、开方、三角函数等运算有很快的计算方法,但我们在进行数学运算时大脑可能并不知道这就是它熟悉的运算,所以用模拟出了一个RAM模型进行运算,但是模拟效率很低(可能进行了多层模拟),所以运算速度就很低了。以上纯属个人YY,无实质性证据觉得不对请无视来自
引用 的话:作为一个学术性节目,娱乐味儿太重了;作为一个娱乐性节目,宣传口号又喊得太高端了。引用 的话:希望来给挑挑刺。同时非常同意的看法:“作为一个学术性节目,娱乐味儿太重了;作为一个娱乐性节目,宣传口号又喊得太高端了。”盈利无可厚非,但是请不要高举 “自己很科学”的牌坊。既然都已经娱乐化...嘛···怎么说呢,总之看了就觉得这个节目很娱乐很炒作,我也不是研究这方面的,说不出他是对是错,但是我觉得这种娱乐的东西硬是要和科学扯上关系让人觉得很假。
“果壳网,科技有意思”的标语该改改了,“果壳网,娱乐有意思”
引用 的话:首先,我也是在表明我的态度。其次,你说我说的话完全没有回应价值,这句话触及到我的底线。并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只是希望一些人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那三位评审打的分是预判分,三位评审很具有代表性,涉及面较广...不明白“最强大脑”跟“注册果壳网”有什么关系。如果因为喜欢科普知识,正好从“最强大脑”得知这个网站,那倒无可厚非。你可以在这里好好享受一下,毕竟我感兴趣的很多都能在这里找到,有什么问题也可能有高人来回答,虽然不多,但比别的地方可能也会多一些。他说没有回应价值,我觉得可以理解。比如“这个节目寻找的是最强大脑,不是科学,科学家只是辅助作用,别用自己错误的观念去批判别人。”:这个网是科普网,当然得用科学的眼光去评审这个节目,说是“错误的观念”,又不说哪里错误了,疑似扣帽子了。再如“你适合做方舟子的秘书,总把美好的东西丑化”:我觉得 说得很好,虽然再强调一次我没有看过这节目,但光知道找不同和算开方我就大致能知道节目的大致样貌了。再如你竟然提到芒果台,我觉得作为一个收视率很高电视台,它做到了,但是,但是,你怎么能拿这么垃圾的台来做比对呢。ps:说的我也比较赞同哦还有春晚,您觉得这里的id们有多少会去看春晚!?以上并非针对个人。我只是觉得一档节目,大家都来说说,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那是最好。听不得反面意见,那就不对了。
针对“最强大脑”,我的意思是,有一个科普的目的,那是好的,但是结果是什么?这里我们都知道这些项目和科学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广大大众可不会这么想,反而会被误导。可能是我太挑剔了,“刘嘉老师非常遗憾地说,如果这个人小时候不是受这样不好的教育的话,有人培养他的数学的话,那大有可能能做数论,做陈景润做的那些事。但他已经完全被埋没了。”ca!刘嘉老师这话啥意思,黑陈景润么?是说陈景润是智障?还是说如果陈景润更智障一些的话会做出更大的成就?非常遗憾,遗憾毛啊。你tm有没有去智障学校去挑选门徒啊,这样你的人生就会少遗憾一些!sorry,粗口了。关于魔方,“果壳网:还有什么我们常见的体现高智商的特长吗?魏坤琳:比如拧魔方,后面有个选手在水下拧,挑战自己。他不会游泳,憋一口气。”关于魔方就不多说了,每年都有世界比赛的,我记得最近一次速3是日本拿了冠军吧。但是这里Dr的回答是有问题的,为什么要用水下这个例子呢(速3我菜鸟朋友都能进30s……)你可以用高阶,其实第一时间跃入我脑海的 是 盲拧! 盲拧啊!
引用 的话:对“最强大脑”,我的意思是,有一个科普的目的,那是好的,但是结果是什么?这里我们都知道这些项目和科学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广大大众可不会这么想,反而会被误导。可能是我太挑剔了,“刘嘉老师非常遗憾地...造神运动
我觉得非常遗憾的是分明这么好的节目,但却很可能误导民众,实在是没有处理好。
前天看了一期,总结一下我的看法:1、主持人水平一般2、节奏太松散、交流太随意(特别是嘉宾的画外音)3、太过娱乐化4、DR。魏 不够淡定,语速可以更慢,条理可以更清晰的,不过也有可能是剪辑的问题最致命的一点,过分考虑节目效果,对选手不太尊重。
引用 的话:不明白“最强大脑”跟“注册果壳网”有什么关系。如果因为喜欢科普知识,正好从“最强大脑”得知这个网站,那倒无可厚非。你可以在这里好好享受一下,毕竟我感兴趣的很多都能在这里找到,有什么问题也可能...个人推测
应该是江苏卫视或者果壳网雇来的网络公关公司的。从她的注册日期来看就是专门为了回复这个帖子而注册的。从她发的一些状态来看,这人应该是个文科背景的大专生学力的人。文字充满了“正能量”等和科学无关的鸡汤词汇,平时应该负责网络营销,主要目标人群为没受过高等教育的又饱经社会残害社会底层人员。只是来错了地方。
引用 的话:“综合征”这个名词具有两项内涵:一、“综合征”不是一个独立的,而是一组“症候”... ...谢谢!
引用 的话:造神运动造不了什么神吧……估计还是为了收视率。魔方玩儿得再好,到了一般人面前也就……魔方玩儿得好罢了。引用 的话:个人推测应该是江苏卫视或者果壳网雇来的网络公关公司的。从她的注册日期来看就是专门为了回复这个帖子而注册的。从她发的一些状态来看,这人应该是个文科背景的大专生学力的人。文字充满了“正能量”等和科学无关...哎,znlv5,50cent不容易啊。但是如果是看了节目来果壳,也不是没有可能吧。就是没有点理性思考的能力,就来跳死忠,也有点过头了。
这个节目把智力简化为逻辑、记忆等,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创造力完全没有展现出来,因为“不好量化”,量化是对大众急功近利心理和猎奇心理的迎合,最终在这种迎合中误导了大众。智力的价值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尊严和生命之美,节目很多时候以“科学”和“理性”之名来反“人性”,这其实也是对科学的一种迷信和这个时代的病症之一种。
显示所有评论
(C)2013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终极大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