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国外经典平面广告适合画鸟瞰的带内院的平面形式

( ̄ε(# ̄)手绘建筑平面图转手绘鸟瞰图是怎么画的?
学习中 请帮忙 说的详细的话
我愿意追加高分 谢谢
先把最近点的高度、视平线和灭点定下来,视平线要高于那个高度,参照这个高度的比例来定其他的高度,连灭点就可以大概画出鸟瞰图
不过不是很准,看自己的把握了
正规的画法参照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
CAD中就有鸟瞰图功能,直接点。
手绘是撒意思么……能转的那是电脑啊……
电脑也要看是啥软件画的额
况且也不是一步到位的,鸟瞰不还有屋顶啊立面之类的东西要想么……
先画出轴测,然后定视平线、灭点,再改改就差不多了
鸟瞰图是视点高于建筑物的透视图,多用于表达某一区域的建筑群或园林总平面的规划,对于这类鸟瞰图通常采用网格法来绘制。本节介绍的鸟瞰图是建立在画面仍然垂直于基面,只是提高视平线的情况下所作的透视图。
如前所述提高视平线也应增加视距,否则图形会出现失真。实际画图时可以通过下述方法控制图形中的失真。如图8-70所示是水平面上正方形网格的透视,以两灭点M1和M2的连线为直径画圆,凡与圆周相接或超出圆周的透视正方形都是失真的,最近角点出现≤90°的夹角,这不符合视觉印象。圆周内透视正方形最近角虽然大于90°,但许多正方形的透视看起来也是厂失真的,其中愈偏离主视线的透视正方形看起来也愈失真,在主点:‘到灭点的中点划两条铅垂的双点划线,它们与灭点圆周的范围称为允许误差的范围。试验表明:在这个允许的范围内。能保证与视觉的一致性并满足设计要求。在此范围内先定最近角点0°,过0°画一条水平线作为基线。
(一)一点透视鸟瞰图
如图8-71(a)所示的总平面图,建筑、树木、道路的方向各不相同,也不规则时,可用一点透视方格网来绘制鸟瞰图。
(1)在总平面图上,先定位置适当的画面ox ,按选定的方格宽度画出正方形网格,使一组网格线平行于画面,另一组网格线垂直于画面,如图8-71(a)所示.
(2)在图纸上画视平线并选定主点s′位置,在s′的一侧设置距点,即正方形对角线的灭点Md。按选定的视高画基线o′x′,在o′x′上定出垂直于画面的格线的迹点1、2、……。连接各迹点和主点,就是垂直于画面的一组格线的透视.连OMd是对角线的透视,过交点作基线o′x′的平行线,就是平行于画面的另一组格线的透视,从而得到一点透视方格网,见图8-71(b)。
(3)根据总平面图中,建筑、道路、树木在网格中的位置,尽可能准确地定出它们在透视网格中的位置,画出透视平面图。
(4)透视高度可按下述方法量取:如图8-71(b)所示,如墙角线a0A0的真实高度相当于1.2个网格宽,则于a0处作水平线与相邻网格交于c0、d0, c0d0即为a0处一个网格的宽。于是在a0处作铅垂线量取a0A0=1.2c0d0,即得墙角线的透视。这是因为aA和cd在空间对画面的距离相等,其透视变形程度是相同的。同理可求取其它墙脚线和树木的透视。
(二)如图方格网来
两点透视鸟瞰图
如图8-72所示的总平面图,大部分或全部建筑的纵横方向一致,排列整齐,可用两点透视绘制鸟瞰图。
(1)总平面图中的网格应与建筑物方向平行,选定合适的画面ox ,如图8-72(a)所示。
(2)用量点法绘制透视网格.如图8-73所示,介绍两点透视方格网的一种画法:
①在图纸下方适当位置画一条水平线并在其上取一点O,以O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画圆,与水平线交于m1和m2。根据偏角β在圆周上定出站点s。过0作铅垂线与圆周交于k , 连sk与水平线交于md。分别以m1、m2为圆心,sm1、sm2为半径画圆弧与水平线交于l1和l2,见图(b)。
② 在圆周内定角点00,过00作水平线为基线o′x′。连00m1、00l1、00l2、00m2,见图(b)。
③ 在图纸上方画视平线hh,视平线与00m1、00m2、00md、00l1、00l2交于M1、M2、Md、L1、L2见图(c)。通常M1超出图板,画图时也可以不用。
④作网格的透视。在透视图上确定网格的宽度,应使透视网格位于允许误差的范围内。然后利用对角线的灭点Md和量点L1, L2完成作图,见图(c)。
⑤如偏角β=30°,则可直接画图。如图8-73(d)所示,在图板上方画视平线并设置二灭点M1和M2。平分M1M2得L2,平分L2M2得s′,平分s′M2得L1。在图板下按图8-70的方法定基线,并画出透视网格。
(3)画透视平面图,见图8-72(b)。
(4)画透视图。将建筑和树木引到画面作侧高线,画图比例按平面图网格宽与透视图在基线上所定网格宽来确定,如图8-72(b)所示。
二、三点透视图
绘制三点透视图,画面应倾斜于基面。画面前倾画出的透视称为仰望三点透视,画面后倾画出的透视图称为俯瞰三点透视。它们的画法基本相同。现以仰望透视为例说明用量点法画三点透视的一般步骤。
如图8-74示四棱柱,已知视点、画面和物体的相对位置,画面倾角为θ。
如图8-74(a)所示,过视点S作视平面平行于基面,与画面的交线hh是水平面灭线,物体水平方向的两组轮廓线的灭点M1和M2在水平灭线上。过视点S作视平面同时垂直于画面和基面,与画面的交线sxM3称为主垂线,铅垂线的灭点M3在主垂线上.主垂线与水平面的灭线相交于H,sxH称为斜视高,∠Hsxs=∠θ。先将直角∠M3ssx绕主垂线旋转到画面,如图8-74(b)所示,其中S1是视点旋转到画面的位置,s是站点,S1s反映视高,S1s′反映视距,ssx反映站点到基线的距离。再将直角∠M1SM2绕水平面灭线旋转到画面,如图8-74(b),其中S2是视点旋转到画面的位置,∠S2M1M2和∠S2M2M1反映物体两组水平线与基线的夹角,S2H=S1H。
如已知站点到基线距离ssx、视高、物体水平轮廓线与基线夹角β、画面倾角θ(可在视图上确定)。再按图8-74(b)图示标号的作图顺序求得三个灭点M1、M2和M3。
如图8-75(a)所示,已作出三个灭点,组成灭点三角形△ M1M2M3。灭点三角形的边分别是立体三个主向平面的灭线,主点s′是三角形的垂心,分别以M1、M2为圆心,M1S2、M2S2为半径画圆弧与水平面灭线交于L1和L2即为水平线量点。以M3为圆心,M3S1为半径画圆弧与正面灭线M1M3(或侧面灭线M2M3)交于L3。即为铅垂线量点。
(3)画立体仰望三点透视
先定立体三个主向平面的迹线。根据平面的透视特性:迹线平行于灭线。基线。o′x′是底面迹线,过迹点a0作直线gxz∥是立体正面迹线。在o′x′上量a0b1=ab、a0c1=ac,在gxz上量a0A1=aA,由量点L1、L2、L3可确定立体长、宽、高的透视,如图8-75(b)所示。
说明:图片没办法贴上去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漫话红楼梦中的贾府空间布局
“贾府”即“假府”,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一座封建府宅。如果一定要深究它的方位,根据书中的描述,它只能坐落在同样是虚构出来的京都“长安城”里了。那么“贾府”又位于“长安城”的什么位置?书中没有明确说明,只是隐约透露出一丝信息。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进城往贾府来,是从东向西走;第十八回元妃省亲,诸姐妹分咏大观园景物,宝钗做题为“凝辉钟瑞”七律诗一首,开头写道“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芳园”即是“大观园”,大观园坐落在京城里的西部,大观园是贾府的一个部分,因此贾府当然也就位于这座虚构的京都里的西部了。顺便插上一句,历来都有书中的京都“长安城”是“北京城”还是“南京城”的争议。笔者认为,既然《红楼梦》是一部小说,而非史记,所以我们只能分析创作素材的来源,而不能认定用这些素材创作出来的事物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某某。从书中描述来看,著书者在创造京都“长安城”时确实运用了许多当时“北京城”的元素,但光从这一点上看,我们不能认定这座书中的都城就是当时的“北京城”。
(图1)贾府方位已明,现在笔者就用表格和图像的形式来还原贾府的建筑意象。
■建大观园前总平面布局(第一回至第十六回)
a.贾府布局总说:
对于贾府的分析先从整体入手,由整体到局部。首先分析贾府的总体构成,通过列表的形式,先分析书中各信息点,最后综合成结论,这样简明清晰。请看下表分析:
书中文字描述
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大门前虽冷落无人,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就是后一带花园子里面树木山石,也还都有蓊蔚洇润之气(第二回)
这段文字过去有许多文章认为是书中最早对于贾府的概述,实际上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并非如此。从字面上看这段文字是对贾家在金陵的老宅的描述。从书中我们可以知道,贾家原来并非全在京都中,在原籍还住着十二房(第四回),也就是住在金陵的这座老宅中。这段文字主要是想说明贾家原籍老宅根基还很兴旺,并未萧疏。当然用在都中贾府也和后面的描述吻合,可见作者本来就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有日到了都中,进入神京。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第三回)
从这段文字可见,林黛玉是从东向西走。宁荣两府坐落在一条东西走向的街的北侧。宁国府在荣国府的东面,正门都是三间的大门,大门的两侧有东西角门,且宁荣两府都是奉皇帝的命令建造的府邸。
当日宁荣二宅,虽有一小巷界断不通,然这小巷亦系私地,并非官道(第十六回)
可知宁荣两府是相连的,中间只间隔一小巷,并无其他住宅。
因二府之门相隔没有一箭之路……两边大门上的人都到东西街口(第七十五回)
点出宁荣二府的府门之间的距离,即两百米左右。如果府门是居中的,那两府东西向的宽度加起来应该大约是四百米左右了。
前八十回对于贾府的总体布局的描述主要集中在前面所摘录的几段文字。从这些文字的描述中,可知贾府的总体构成实际上比较简单:书中的贾府是由宁国府和荣国府两府构成,两府位于街的北侧,座北朝南开大门。两府相联,中有小巷隔断。宁国府在东,荣国府在西,二府之门相隔不远,不足一箭之地,即二百米左右。
根据上面的分析,贾府总体构成已明,接下来就是进一步分析贾府的两个组成部分:“宁国府”和“荣国府”。原著中大观园的建造是贾府院宇格局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所以先从大观园建造前贾府的院宇格局分析起。宁公居长,宁国府是长门,因此先从宁国府开始分析:
b.宁国府院落布局
宁国府虽是长门,但书中以荣国府为主,宁国府实为宾称,这可以从下面的分析中看出:
书中文字描述
因东边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说着大家来至秦氏房中(第五回)
书中首次出现宁国府的花园,即后面所说的会芳园。上房、秦氏房均泛泛而言,位置不详。
一时进入宁府.早有贾珍之妻尤氏与贾蓉之妻秦氏婆媳两个,引了多少姬妾丫鬟媳妇等接出仪门……一手携了宝玉同入上房来归坐……凤姐起身告辞,和宝玉携手同行.尤氏等送至大厅……众小厮见他太撒野了,只得上来几个,揪翻捆倒,拖往
马圈里去(第七回)
可知宁国府中有仪门、大厅、马圈,同样是泛泛而言,
位置不详。
现叫奴才们找了一班小戏儿并一档子打十番的,都在园子里戏台上预备着呢……满园的菊花又盛开……大老爷,二老爷并一家子的爷们都来了,在厅上呢……小戏儿现预备在园子里呢……才说要往园子里去……于是尤氏请了邢夫人,王夫人并他母亲都过会芳园去了……从里头绕进园子的便门来……但只见: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翻,疏林如画.西风乍紧,初罢莺啼,暖日当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纵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耳.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已来到了天香楼的后门……爷们才到凝曦轩,带了打十番的那里吃酒去了……大家才出园子来,到上房坐下……到了尤氏上房坐下(第十一回)
虽是虚写会芳园,但又与后面的文字相照应。“若耶之溪”照应后面建大观园时从会芳园引的通外河之水,“三间临水之轩”照应“凝曦轩”,“依山之榭”照应“天香楼、登仙阁”等处,虚而不乱。
一直到了宁国府前,只见府门洞开……单请一百单八众禅僧在大厅上拜大悲忏……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然后停灵于会芳园中……一并停灵于会芳园中之登仙阁……让至逗蜂轩献茶……会芳园临街大门洞开……这里凤姐儿来至三间一所抱厦内坐了(第十三回)
会芳园有“临街大门”,直通宁荣街,此门应该与荣国府贾赦所居的荣府旧花园的“黑油大门”位置相仿。
话说宁国府中都总管来升闻得里面委请了凤姐……同来旺媳妇一路来至仪门口……款款来至宁府.大门上门灯朗挂……请车至正门上……凤姐缓缓走入会芳园中登仙阁灵前……别过族中诸人,自入抱厦内来……便拉了秦钟,直至抱厦(第十四回)
凤姐所处的抱厦位置不详,不知是否为后面除夕祭祖时正堂上三间抱厦?书中未明确指出方位。
从上面摘录的前十六回关于宁国府的文字分析可知:宁国府分为府邸和花园两个部分,花园名“会芳园”。文中对各建筑院落均泛泛而谈,方位不详。只知道宁国府花园(会芳园)中有建筑“天香楼”,“凝曦轩”,“登仙阁”,“逗蜂轩”等。有溪流通过,可想是后面所提的引外河之活水,照应后面建大观园时,从会芳园的“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园中西北是水面,依水建轩,东南有假山。傍山建榭。府中各房各院均泛泛而提,方位不详,但从后面的文字分析,应该集中在东路和中路,并着重提出有“三间一所抱厦”,分析应是正堂前的抱厦。下面再分析作为《红楼梦》一书重点的“荣国府”:
c.荣国府院落布局
宁荣二府,以荣为主。曹雪芹对于荣府之房舍院落,叙述得最为清楚明白,使人如历其境,下面就是书中的描述:
书中文字描述
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
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贾母院)……(从贾母院出来)亦出了西角门,往东过荣府正门,便入一黑油大门中,至仪门前方下来,(进入贾赦院中)……(从贾赦院中出来)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
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到正院)……原来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亦不在这正室,只在这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于是老嬷嬷引黛玉进东房门来(到正院耳房)
……老嬷嬷听了,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到王夫人院)……王夫人忙携黛玉从后房门由后廊往西,出了角门,是一条南北宽夹道.南边是倒座三间小小的抱厦厅,北边立着一个粉油大影壁,后有一半大门,小小一所房室(凤姐院)……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
这段文字和前面“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作用是相同的,即总说荣府院宇格局,顺着林黛玉这一连串的行进路线,可知她先到荣府西路贾母院,又到东路贾赦院,此院无内部通道,要从宁荣街进去,然后再到中路正院,再到紧邻正院的东面的王夫人院,最后由王夫人院后面回到贾母院的后院。贾母院建筑的构成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格局,中轴线上的建筑一路从南到北是垂花门、穿堂、小小的三间厅、正面五间上房。这里主要要讨论的是“一条南北宽夹道”的理解,从字面上理解,这个词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南北的宽夹道”,即南北走向的宽的夹道,另一种理解是“南北宽的夹道”,即是南北方向上宽的夹道,笔者认为书中所指“南北宽夹道”应该是第二种解释较为合理。理由是,第一,如果是南北走向的夹道,那么在这夹道的南端有倒座抱厦厅,北段又是影壁的建筑布局是很奇怪的,从后面第六回可以看出实际上倒座抱厦厅和影壁是挨得很近的,因此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之所以凤姐院门前出现影壁,实际上是为了挡住对面倒座的抱厦厅的门。在中国古代建筑布局中,大部分院门是布置在走道的南北两侧,所以这种南北走向的夹道两端是很难布局的;第二,书中人物在荣府后面的走向大部分是东西走向的,因此作者既然点出这一夹道,可见应该是一条十分重要的交通枢纽,通过这两点的分析,这条“南北宽夹道”应该理解为“南北方向宽的一条东西走向的夹道”为宜。其中有一个值
得注意的地方就是在荣国府中路正院与后面辅院之间隔着这条横街—“南北宽夹道”,这一横街把贾母后院、王夫人后院、凤姐院给连接起来。这条横街的位置十分像宫殿之中前朝、后寝之间用以分隔的“永巷”,但这种“永巷”是宫廷专用,包括王府在内都不允许出现这种封闭的横巷。但《红楼梦》却运用了这么一条横巷作为贾府后宅的主要交通枢纽,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红楼梦》建筑群的构思是集合了当时建筑群布局多方面特点甚至皇宫的某些特点而完成的。
咱们东北角上梨香院一所十来间房……从此后薛家母子就在梨香院住了.原来这梨香院即当日荣公暮年养静之所,小小巧巧,约有十余间房屋,前厅后舍俱全.另有一门通街,薛蟠家人就走此门出入.西南有一角门,通一夹道,
出夹道便是王夫人正房的东边了(第四回)
可知梨香院在荣国府的东北角。它与王夫人院的联系靠一南北走向的夹道。梨香院出口在西南角,王夫人院出口在东。并且梨香院有门可以直接通后街。
于是刘姥姥带他进城,找至宁荣街.来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从这边绕到后街上后门上去问就是了……绕到后门上……跳蹿蹿的引着刘姥姥进了后门,至一院墙边(周瑞院)……逶迤往贾琏的住处来.先到了倒厅,周瑞家的将刘姥姥安插在那里略等一等.自己先过了影壁,进了院门(凤姐院)……仍从后门去了(第六回)
可知从荣府的后街进后门可以到凤姐院门前,并且贾府的仆役都集中在后门一带。“倒厅”应该是前面所指的“倒座三间小小的抱厦厅”,从周瑞家的一连串动作可知“倒厅”与凤姐院相距很近。
谁知王夫人不在上房……周瑞家的听说,便转出东角门至东院,往梨香院来.刚至院门前(进梨香院)……一时间周瑞家的携花至王夫人正房后头来.原来近日贾母说孙女儿们太多了,一处挤着倒不方便,只留宝玉黛玉二人这边解闷,却将迎,探,惜三人移到王夫人这边房后三间小抱厦内居住,令李纨陪伴照管……便往凤姐儿处来.穿夹道从李纨后窗下过,隔着玻璃窗户,见李纨在炕上歪着睡觉呢,遂越过西花墙,出西角门进入凤姐院中……周瑞家的这才往贾母这边来.穿过了穿堂……便到黛玉房中去了.谁知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顽呢.(第七回)
这一回通过周瑞家的行走路线把王夫人院与梨香院、贾母院之间的交通联系点明了。王夫人院到梨香院是这么一条路线:从王夫人院的东角门到东院,出东院是一条南北向的夹道,经夹道到梨香院的西南角门,进梨香院。从王夫人院到贾母院的路线是:先到王夫人院的后院,从后院的西角门出去是“南北宽夹道”,向西走到贾母院的后院的东西穿堂,进穿堂便是贾母后院。文中点出王夫人院的后院中有“三间小抱厦”,为迎,探,惜三人移居处,李纨陪伴照管也在这里,从前后文可以推知,原先迎,探,惜三人居于贾母后院,宝黛居于贾母正房,后来“探,惜三人移到王夫人这边房后三间小抱厦内居住”,宝黛居于贾母正房后面的后院的后罩房中了。
若从上房后角门过去,又恐遇见别事缠绕,再或可巧遇见他父亲,更为不妥,宁可绕远路罢了.当下众嬷嬷丫鬟伺候他换衣服,见他不换,仍出二门去了,众嬷嬷丫鬟只得跟随出来,还只当他去那府中看戏.谁知到穿堂,便向东向北绕厅后而去……"老爷在梦坡斋小书房里歇中觉呢,不妨事的."一面
说,一面走了.说的宝玉也笑了.于是转弯向北奔梨香院来.可巧银库房的总领名唤吴新登与仓上的头目名戴良,还有几个管事的头目,共有七个人,从帐房里出来……闲言少述,且说宝玉来至梨香院中(第八回)
从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除了上面所述的从贾母后院到王夫人院,再到梨香院的这条交通流线之外,还有一条从中路正院走,再往东再向北的路线,可以绕过王夫人院到梨香院。是一条绕远路的路线。
悄悄的在西边穿堂儿等我……我把上夜的小厮们都放了假,两边门一关……趁掩门时,钻入穿堂.果见漆黑无一人,往贾母那边去的门户已倒锁,只有向东的门未关.贾瑞侧耳听着,半日不见人来,忽听咯噔一声,东边的门也倒关了.贾瑞急的也不敢则声,只得
悄悄的出来,将门撼了撼,关的铁桶一般.此时要求出去亦不能够,南北皆是大房墙,要跳亦无攀援.这屋内又是过门风,空落落……只见一个老婆子先将东门开了,进去叫西门……贾瑞瞅他背着脸,一溜烟抱着肩跑了出来,幸
而天气尚早,人都未起,从后门一径跑回家去……你在我这房后小过道子里
那间空屋里等我……方溜进荣府,直往那夹道中屋子里来等着……老太太那边的门早已关了,老爷正在厅上看南京的东西,那一条路定难过去,如今只好走后门……出至院外,摸着大台矶底下……三步两步从后门跑到家里(第十二回)
从这节中可知从荣国府的后门可以通过一条后面的夹道到贾母后院的东西向穿堂,而从贾母后院到前面出荣府只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从贾母院走,另一条是从中路正院走。从这一现象可知,贾母院、王夫人院与中路正院之间是紧挨着的,并没有夹道。即所谓的“僻弄“。
这段文字中较难理解的是“东边的门”和“西边的门”,这两个门从这段文字中看并非指一个夹道中的“东角门”和“西角门”。笔者认为这里所指应为贾母后院中的东西穿堂的东槅扇门和西槅扇门。根据建筑的做法,穿堂中间的一间因为作为人员穿
行的通道,是不设墙的,而是在两边设门。从文中的描述中看,贾瑞到“穿堂”处
,进穿堂,摇西边的槅扇门,已经关了,于是就躲进穿堂中,这时穿堂东面的槅扇门也从外面倒锁,这样一来贾瑞就被关死在穿堂中,这样的理解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如果不是这样,贾瑞完全可以从他进荣府的那条后夹道从后门逃走。
是为宝玉外书房完竣(第十四回)……话说宝玉见收拾了外书房(第十六回)
宝玉外书房就是后面提到的“绮霰斋书房”,前后照应,一丝不差。
启中门跪接……走至厅上……在大堂廊下伫立……忽见茗烟在二门照壁前探头缩脑……车犹未备,急的满厅乱转(第十六回)
茗烟所在的“二门照壁”应该是凤姐院的常说的“二门”,即“半大门”前的照壁。从后文中可知,宝玉、黛玉后来移居到贾母后院居住,通过后院的东西穿堂可以看见“南北宽夹道”中的照壁,此时宝玉早上刚起来出到院中,正好可以透过东西穿堂看见在凤姐院的“二门”照壁前做手势的茗烟,真是一笔不错!
从上面摘录的前十六回关于荣国府的文字上看,
书中对于荣国府的描述比宁国府要深入细致得多。因为从全书看,《红楼梦》一书描述的重点在荣国府,而荣国府的重点又在位于西路的贾母院中。可见全书荣国府是主,宁国府是宾衬。书中对于荣国府的主要院落和交通路线都做了详细的描述,其目的是为书中人物创造出一个具体的活动场景。通过对上面各段的分析,关于荣国府内各院落的关系可以总结为:荣国府的院落主要是四路,中间一路是荣府正院,其西路是贾母院,其东路紧邻是王夫人院,这个院是带有东跨院的,荣国府最东边一路就是荣府的旧花园,目前是贾赦居住,凤姐院在贾母院后院旁。主要的交通枢纽有两个:一个是位于贾母院后院和王夫人院后院之间的“南北宽夹道”。这条夹道联系着《红楼梦》中的三个重要人物,贾母、王夫人、凤姐;另一条是位于王夫人东跨院与梨香院之间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夹道,联系着王夫人和薛姨妈。《红楼梦》中的人物主要就是在这两条路线上走动,到达各院的。
贾府的第宅规模格局与清代曼殊震钧《天咫偶闻》中卷十所载的北京大型府第并无二致。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贾母院的布局体现出典型的北京四合院的布局方式,垂花门、抄手游廊、穿堂、厅、厢房、耳房、正房,一应俱全。可证贾府房式完全是明清北京大型府邸的格局。典型的北京四合院的布局及建筑样式参见上图:
d贾府建大观园前总平面及鸟瞰图:
下面的工作就是根据这一院落关系图,设计出符合这一功能关系的建筑总平面图了。我们知道中国古代重视礼法,作为住宅,区分内外是最重要的。从对于贾府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府同当时的贵邸巨宅相同,也是分为外宅和内宅两大部分。外宅在前半部,是主人延接宾客和起居之所,还具有礼仪和办公区的性质,其主要建筑称之为“厅”,如书中写的“大厅”“向南大厅”等,均指此建筑;内宅在后半部分,是主人及其眷属居住之所,其主要建筑称为“堂”,女主人亦可延请女宾于此,如书中所写“上面五间大正房”“正堂”等。前厅、后堂是宅中的主建筑,四周又有许多附属建筑和院落围绕,例如“贾母院”“王夫人院”“凤姐院”“贾赦院”等等,构成了整个贾府中荣国府的巨大宅邸。在此图的设计的过程中,笔者运用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傅熙年院士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一书中,所发现和论证的中国古代建筑群布局方法,参考清代北京现存的著名王府和名宦府宅设计而成。其中傅院士在书中研究清代王府平面布局的特点时一个重要的发现就是“清代王府的院落和建筑布局都是以方三丈的网格为基准进行布局的”,因此本文贾府的平面布局就是用“方三丈网格”法进行设计。
e.贾府建大观园前平面图巡游校核
任何的设计图都要经得起按照书中原文的描述所进行的巡游校核,只有这样的设计图才是符合原文的设计图,也只有这样的设计图才忠实地反映出原著的思想内容。下面我们就从原著前十六回中提取出三个主要的巡游路线进行校核,这三个路线就是“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周瑞家的送宫花的路线”“宝玉探宝钗的路线”,原著前十六回中还有几条巡游路线,较简单,读者自校即可,不再细说。
■建大观园后总平面布局(第十六回至第八十回)
从《红楼梦》第十六回开始,为了迎接贾妃元春的省亲,贾府进行了一项重要的改造工程,这就是大观园的建造。正是因为大观园的建造使得贾府的建筑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此外从第十六回至第八十回,宁荣二府中还有一些新的建筑信息点出现,下面就通过列表的方式把这些建筑信息点综合加以分析研究。
a.宁国府院落布局
宁国府在经历了大观园的建造之后,除了一部分会芳园归入大观园之外,其余的部分并未发生变化。在这第十六回至第八十回中,又有新的院落出现,这就是在第五十四回中着重写出的是宁国府中的贾氏宗祠。
书中文字描述
这里素日有个小书房……二人从后门就走了……于是仍进后门来(第十九回)
可知宁国府与荣国府相同,也有后门。“小书房”位置不详。
且说贾珍那边,开了宗祠,着人打扫,收拾供器,请神主,又打扫上房,以备悬供遗真影像……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 一路正门大开……便到宁国府暖阁下轿……皆在宁府门前排班伺侯,然后引入宗祠.且说宝琴是初次, 一面细细留神打谅这宗祠,原来宁府西边另一个院子,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上悬一块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字……进入院中,白石甬路,两边皆是苍松翠柏.月
台上设着青绿古铜鼎彝等器.抱厦前上面悬一九龙金匾……五间正殿前悬一闹龙填青匾……众人围随着贾母至正堂上……贾荇贾芷等从内仪门挨次列站,直到正堂廊下.槛外方是贾敬贾赦,槛内是各女眷.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将五间大厅, 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无一隙空地.鸦雀无闻……尤氏上房早已袭地铺满红毡……一面走出来至暖阁前上了轿.尤氏等闪过屏风,小厮们才领轿夫,请了轿出大门.尤氏亦随邢夫人等同至荣府(第五十三回) ……又过宁府行礼,伺候掩了宗祠,收过影像(第五十四回)
点出了宁国府西路有一所院落是“贾氏宗祠”。这里主要要讨论的是贾母祭祖时的“正堂”是否在贾氏宗祠之内。笔者认为贾母祭祖时的“正堂“不在贾氏宗祠之内,而是宁国府的正堂,何以见得,理由有二:首先我们要从封建宗法制度上理解,在封建社会女人是无权进入宗祠,所以在贾氏宗祠中祭祀这一节,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男人在祭拜,这一封建礼教在当时全国都是一样的,当时的女人一向都是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为荣,更甭说抛头露面到宗祠在大庭广众之下祭祖了。贾母虽然在贾府有着崇高的地位,但毕竟是女人,是不能进入“贾氏宗祠”的,所以女人们的祭祀只能在宁国府正堂举行,因为此系内室。其次从字面上看:“开了宗祠,着人打扫”“又打扫上房,以备悬供遗真影像”“宁府中宗祠祖先堂两处”很明显是在说两个地方。所以说贾母祭祖时的“正堂“应为宁国府正堂。
便至宁府中宗祠祖先堂两处行毕礼, 出至月台上,又朝上遥拜过贾母,贾政,王夫人等.一顺到尤氏上房(第六十二回)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宗祠和祖先堂是两个地方。
因此在天香楼下箭道内立了鹄子……就在会芳园丛绿堂中,屏开孔雀,褥设芙蓉……这墙四面皆无下人的房子,况且那边又紧靠着祠堂(第七十五回)
从这几句话看,建大观园时宁府的会芳园并未全拆除,“天香楼”还在。“丛绿堂”应该紧贴宗祠后面。
总评:从上面摘录的十七回到八十回关于宁国府的文字看,可以得到关于宁国府三个方面的信息:第一是在宁国府中路正院的西侧有一院落是贾氏宗祠;另一信息是宁国府中路从大门到正堂的各层次构成,书中写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 一路正门大开”,作者在这里意在渲染宁国府的广宇重门,庭院深邃,但实际上建筑布局不会这样一连串从南到北地布置,笔者认为这句话实际上是表现了三个进深的院落,第一进院落是从“大门”到“仪门”,第二进院落是从“仪门”到“内三门”,这一进院落中有大厅,及其大厅中的暖阁和后面的内厅,第三进院落就是从“内三门”到“正堂”,其中“内三门”实际上应该就是“内仪门并内塞门”的组合,“内塞门”可以理解为“内仪门”即垂花门的一道屏门较合当时建筑的做法,第五十二回麝月有一句话道“嫂子原也不得在老太太,太太跟前当些体统差事,成年家只在三门外头混,怪不得不知我们里头的规矩”,这里的“三门”就应该是“大门”“仪门”“内仪门”,所以可知宁荣府中路正院应该是三层院落;第三个信息是会芳园在建大观园后仍残存部分园林,园中天香楼仍在,还有紧邻贾氏宗祠的丛绿堂等建筑。
b.荣国府院落布局
荣国府为了迎接贾妃元春的省亲建造了大观园,这是荣国府格局在第十六回至第八十回中最大的变化。其他的就是贾母建了一个大花厅,其余的均无什么变化。详细的信息点请看下表:
书中文字描述
宝玉自去黛玉房中来看视……只听宝玉房中一片声嚷,吵闹起来(第十九回)……忽听他房中嚷起来……可巧凤姐正在上房算完输赢帐, 听得后面声嚷(二十回)……正闹着,贾母遣人来叫他吃饭,方往前边来,胡乱吃了半碗,仍回自己房中(二十一回)……刚至穿堂门前,只见袭人倚门立在那里(二十三回)
从这散落在好几回中的文字看,在第七回中迎、探、惜春移居到王夫人后院,宝、黛也重新安排了住处,即分房而居,但究竟住在了哪里?书中并未交代,但从文字上分析,此新的住处应该是在贾母后院中后罩房内。
贾琏只得搬出外书房来斋戒……今闻贾琏挪在外书房来(二十一回)…… 这里贾琏出来,刚至外书房(第七十二回)
可知书中男主子多有内外书房,供其读书。
那粗俗过露的,都藏在外面书房里(二十三回)……明儿你到书房里来……因昨日见了宝玉,叫他到外书房等着,贾芸吃了饭便又进来, 到贾母那边仪门外绮霰斋书房里来……贾芸喜不自禁, 来至绮霰斋打听宝玉(二十四回)
贾母的仪门就是“二门”,就是垂花门,宝玉的外书房绮霰斋书房在贾母的二门外。
翻身走到银库上,交与收牌票的,领了银子(二十四回)
荣府有银库,位置不详。
宝玉吃了茶,便出来,一直往西院来. 可巧走到凤姐儿院门前,只见凤姐蹬着门槛子拿耳挖子剔牙,看着十来个小厮们挪花盆呢……自己便往书房里来.焙茗一直到了二门前等人……说着一径往东边二门前来.可巧门上小厮在甬路底下踢球……回到书房里(第二十八回)
宝玉从王夫人院出来,进“南北宽夹道”由东向西走,经过凤姐院,进贾母院,出贾母院二门到自己外书房。焙茗到的东边二门应是王夫人院二门,让里面的婆子从王夫人院后院的通大观园的角门到怡红院去取衣服。笔笔照应。
从贾母这里出来,往西走了穿堂,便是凤姐的院落。到他们院门前, 只见院门掩着。知道凤姐素日的规矩,每到天热,午间要歇一个时辰的,进去不便,遂进角门,来到王夫人上房内……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第三十回)
这里有一歧义,就是“往西走了穿堂”,此在后面再讨论。
从这一段可知凤姐院开门在“南北宽夹道”上。王夫人院的东侧是赵姨娘住的“东小院”
刚才打水的人在那东南角上井里打水(第三十二回)……信步来至厅上.刚转过屏门……急走出来看时,却是忠顺府长史官,忙接进厅上坐了献茶……只因从那井边一过,那井里淹死了一个丫头……一面说一面便往里边书房里去……正在厅上干转……忙忙赶往书房中来(第三十三回)
可知荣国府的东南角有水井,应与下文马棚处相近,利于饮马。
贾政除有外书房外,还有内书房。
薛姨妈母女两个与林黛玉等正在王夫人房里大家吃东西呢……说毕半日,凤姐见无话,便转身出来.刚至廊檐上……跐着那角门的门槛子(第三十六回)
凤姐从王夫人房中出来,跐着的角门应该是王夫人后院的西角门,此门通“南北宽夹道”,可到凤姐院。
后来又见后门上婆子送了两盆海棠花来……后门上外头可有该班的小子们……顺便出去叫后门小子们雇辆车来……从后门出去,有小子和车等着呢(第三十七回)……南院马棚里走了水……只见东南上火光犹亮(第三十九回)
前前后后反复点出荣国府有后门。
荣国府中东南部有马棚。
老婆子回说在新盖的大花厅上……一径往花厅来,耳内早已隐隐闻得歌管之声.刚至穿堂那边,只见玉钏儿独坐在廊檐下垂泪……宝玉忙进厅里(第四十三)……凤姐儿瞅人不防,便出了席,往房门后檐下走来……才至穿廊下,只见他房里的一个小丫头正在那里站着……忙和平儿进了穿堂, 叫那小丫头子也进来,把槅扇关了……忙立起来一径来家.刚至院门,只见又有一个小丫头在门前探头儿(第四十四回)
这个新盖的大花厅位置不详,但不应该是贾母院中的“小小的三间厅”,而是新盖的。从宝玉和凤姐的一连串的行动路线看,此花厅应该在贾母后院的后面,宝玉到的穿堂与凤姐、平儿审讯小丫环进的穿堂应该就是贾母后院中的“东西穿堂”。
只怕后头楼底下还有当年剩下的,找一找……过会子我开了楼房,凡有这些东西都叫人搬出来你们看(第四十五回)……交过来了,现在楼上放着呢(第七十二回)
文中反复提到“后楼”,位置不详,但从功能上看,应该是荣国府储物的地方。
咱们打这角门走罢,省得到了老爷的书房门口又下来……书房天天锁着的……周瑞钱启便一直出角门来……于是出了角门,门外又有李贵等六人的小厮并几个马夫,早预备下十来匹马专候.一出了角门(第五十二回)
从这段看贾政的外书房应该在荣国府中路正院的大厅的南部。
这里轿出大门……一时来至荣府,也是大门正厅直开到底.如今便不在暖阁下轿了,过了大厅,便转弯向西,至贾母这边正厅上下轿.众人围随同至贾母正室之中……贾母只送至内仪门便回来……王夫人正房院内设着天地纸马香供……那边厅上院内皆是戏酒……这边贾母花厅之上共摆了十来席(第五十三回)
从这些描述看,荣国府与宁国府中路正院的布局应该是相仿的。
荣府内赖大添派人丁上夜,将两处厅院都关了,一应出入人等,皆走西边小角门.日落时,便命关了仪门,不放人出入(第五十九回)
“西边小角门”应是林黛玉入荣府时进的西角门。
从李氏起,一一挨着,长的房中到过.复出二门, 至李,赵,张,王四个奶妈家让了一回,方进来.虽众人要行礼,也不曾受.回至房中(第六十二回)
可知贾母二门外也是众仆役的居所。
一日, 宝玉因各处游的烦腻,便想起&&牡丹亭&&曲来,自己看了两遍,犹不惬怀,因闻得梨香院的十二个女孩子中有小旦龄官最是唱的好,因着意出角门来找时,只见宝官玉官都在院内(第三十六回) ……既是他们演,何不叫他们进来演习.他们也逛一逛,咱们可又乐了(第四十回)……讨了梨香院停放五日,挪到铁槛寺去,王夫人依允.贾琏忙命人去开了梨香院的门,收拾出正房来停灵.贾琏嫌后门出灵不象,便对着梨香院的正墙上通街现开了一个大门……从内子墙一带抬往梨香院来……又向南指大观园的界墙(第六十九回)
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在建大观园时,梨香院并未圈在大观园里面,而是在大观园北側,有界墙隔断。
总评:从上面摘录的第十七回到八十回的关于荣国府的文字看:在贾府建大观园后,荣国府新出现的建筑是贾母的新盖的大花厅,根据前面的分析,此花厅应在贾母院之后。其余各处均是照应前面写来,文中前后照应,一笔不乱,一丝不差,确实令人惊叹。
c.难点分析:方位难定的薛宅和奇怪的贾赦院
方位难定的薛宅:薛姨妈另迁的“东北上一所幽静房舍”。薛家客居贾府后就在荣国府的东北角的梨香院住下。梨香院坐落在荣国府的东北角,后面有门通后街,不必穿过荣国府就可以自由出入。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而到建大观园时,薛姨妈就“另迁于东北上一所幽静房舍居住,将梨香院早已腾挪出来, 另行修理了,就令教习在此教演女戏”。这“东北上一所幽静房舍”究竟位于荣国府的什么位置,历来就有争议,尤其是在作贾府院宇布局图时,更是一个难点。“东北上”的“上”字,在这里不能理解为“上面”的“上”,而因理解为“方位”,即“东北方向”。如第十三回“凤姐还欲问时,只听二门上传事云板连叩四下”第七十八回,宝釵道“三则自我在园里,东南上小角门子就常开着,原是为我走的”等,可见这里的“上”是一个表示方位的虚词,因此,“东北上”这句话应该理解为“荣国府东北方位一带某处”。那这一处神秘的住所究竟在哪里?书中没有直接表述,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书中的描述中探求到一丝信息。第五十九回,贾母与王夫人去送灵,书中写道“园中前后东西角门亦皆关锁,只留王夫人大房之后常系他姊妹出入之门,东边通薛姨妈的角门,这两门因在内院,不必关锁”,这里明指出大观园的东面有直通薛姨妈家的角门。这里从文字上看决不可能理解为薛家客居的“东北上一所幽静房舍”的东边的角门,但又有怪事,如果大观园的东角门通薛家,则薛宅应在大观园的紧东侧无疑,众所周知,大观园是荣国府东大院与宁国府的会芳园的西部合建而成,如果薛宅在大观园的紧东侧,岂不是跑到宁国府中去了?实在不通。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有的贾府院宇图就把薛宅安排到了荣国府的西北角,而解释这“东边的角门”是薛宅的东边的角门,而不是大观园的东角门。可是如果按这种布局细校书中的描述,确有矛盾。第三十四回,薛宝钗在薛姨妈处受了其哥的气之后,回到蘅芜苑后直哭了一晚上,第二天从蘅芜苑到薛宅接薛姨妈进园探宝玉,而此日一早,林黛玉站在怡红院附近的花荫里窥探。怡红院在大观园的东南方,这时薛宝钗从大观园的北侧的蘅芜苑走来,正碰见站在花荫里的黛玉,可知宝钗是从北面向东南走。书中第七十八回还有“三则自我在园里,东南上小角门子就常开着,原是为我走的,保不住出入的人就图省路也从那里走,又没人盘查,设若从那里生出一件事来,岂不两碍脸面”一段,
可以明确地肯定薛家是在大观园的东南方向无疑。那么这个在荣国府的东北方向大观园的东南方向的神秘薛宅究竟坐落在哪里呢?下面的贾府建大观园后总平面图给出了一种解释。它位于荣国府的王夫人院和贾赦院的东北方向,大观园的东南方向,大观园正园门的东侧,这一位置正好靠近宁荣府之间的私巷,薛家日常可以自由进出,不必穿越荣府,因此这个布置从方位上和日后薛宅的日常活动上都还讲得通。那么可能又有人发问,大观园建造时,不是还用了一部分荣国府的贾赦所居的旧园吗?如果薛宅建在这个位置,正好卡在大观园和荣府旧园中间,那么大观园如何利用荣府旧园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细读书中关于大观园的建造过程了“自此后,各行匠役齐集,金银铜锡以及土木砖瓦之物,搬运移送不歇.先令匠人拆宁府会芳园墙垣楼阁,直接入荣府东大院中.荣府东边所有下人一带群房尽已拆去.当日宁荣二宅,虽有一小巷界断不通,然这小巷亦系私地,并非官道,故可以连属.会芳园本是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今亦无烦再引.其山石树木虽不敷用,贾赦住的乃是荣府旧园,其中竹树山石以及亭榭栏杆等物,皆可挪就前来.如此两处又甚近,凑来一处,省得许多财力,纵亦不敷,所添亦有限”,从这一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大观园的建造是拆了宁国府会芳园的西侧的界墙与荣国府的东大院合并而成,而并没有拆贾赦所居的荣府旧园的院墙,从后文中可知,大观园建成后,贾赦仍旧居住在荣府旧花园中,并没有搬迁,可知大观园建造时,只有可能挪用了贾赦院中的部分竹树山石以及亭榭栏杆等物,并没有把贾赦院合并到大观园中去,因此,贾赦院完全没有必要一定和大观园连属,因此中间夹一薛宅也是合理的。&
奇怪的贾赦院:
历来读《红楼梦》的人,无不对贾赦在荣国府的地位感到奇怪。荣国府内贾赦、贾政兄弟二人,贾赦是长子,又“袭了官”,而贾政是次子,只是蒙皇恩“额外赐了个主事之衔”,应该说贾赦的地位要比贾政高,但是荣国府正府确是由次子贾政住着,贾赦只住在别府另院。读过《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贾赦院在荣国府的东部,按书中的描述是荣国府旧花园隔断过来的.
荣国府中贾赦贾政是分开住的,贾政住荣国府正府,贾赦住偏府,贾母也只跟着贾政住,到贾赦院去都要进出荣国府还要坐车,邢夫人、凤姐等往来要坐车从大街上过,可见里面并不相通。但奇怪的是,既然它是荣府的一部分,为什么它内部不和荣国府相通,林黛玉,宝玉,贾琏等探望贾赦都要先出荣府,到荣宁街,在进贾赦院.兜这么一个大圈子,这不是很奇怪?难怪清代就有人认为贾赦院是在荣国府外的别院.但我们看小说可知,贾赦院确实是在荣国府内,是荣国府的一部分,只是用界断墙界断了。第七十一回中贾赦那边的下人指着界断墙大骂王夫人那边,书中写道“如今听了周瑞家的捆了他亲家,越发火上浇油,仗着酒兴,指着隔断的墙大骂了一阵,便走上来求邢夫人,说他亲家并没什么不是”,可见贾赦与王夫人那边是相挨着的.
对于这一奇怪的现象,就有了两种说法1.认为贾赦不是贾母亲生的,是庶出或私生子,所以不讨贾母喜欢,所以连住所都从荣府中隔断出去.
2.认为贾赦是曹公后加进去的人物,以此来跟贾政对比,所以造成贾赦奇怪的住所布局.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种说法。周汝昌在其《红楼梦新证》中,对贾赦的奇怪地位作过一番曲折的解释。周汝昌认为贾赦贾政都不是贾母和贾代善的亲儿子,而是代善之弟的儿子,是代善的侄子。代善将贾政过继为自己的儿子,而贾赦则连过继儿子也不是。然而,曹雪芹为何在《红楼梦》中将贾赦贾政都写作亲儿子呢?《红楼梦》中的原话是这样的:“荣公死后,长子贾代善袭了官,娶的也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为妻,生了两个儿子:长子贾赦,次子贾政。”(第二回)这又明明白白说贾赦贾政是代善的亲儿子呀!周汝昌认为曹雪芹之所以这样写是有其“不得已的苦衷的”:“贾赦和贾政本是同生,都是代善之弟的嫡子,而一个出继于贾母系下,若分叙为两支,把贾赦直写成侄子,倒不要紧,但那样就势必得说成‘代善只生了一子’而把贾赦贾政的同生关系分拆开来;这样表面似合,但实际上恐怕不如此清楚简单,心安理得。而且如此一来,也是必得连带地提起贾赦这一支,即是说,非叙他的父母、祖父母不可,那么,必须追叙‘荣国公’的次子,这里面便麻烦大了!......这些极其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大约使得曹雪芹在运用素材和艺术创造之间发生了困难,因此才不得已想出这个变通的办法来,干脆把贾赦这一支,都挪到贾母系下来,混二支而充一支。”(《红楼梦新证》第二章,第三节)
周汝昌通过这样曲折的解释,对贾赦的奇特地位作了说明,认为贾赦只是贾母和代善的侄子,自然不能住在荣国府。但是周汝昌的解释本身存在很多疏漏之处,其中最大的疏漏就是“袭官”问题。如果贾赦是侄子,贾政是儿子的话,那么袭官的就应当是贾政而不是贾赦。这道理很明显,如果代善没有儿子,那么他过继儿子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承宗祠,但现在书中明明是贾赦袭官,所以贾赦贾政二人不可能是代善的侄子或过继儿子,只能是其亲儿子。更何况书中明说代善“生了两个儿子”,这一点不能毫无根据的否定。
其实,解释贾赦在荣国府的奇怪地位,不必费这么大的事,绕这么大的弯子。有一种更简单也更合理的解释,那就是:贾赦贾政当然是代善的亲生儿子,但只贾政是贾母所生,是嫡子,贾赦是代善之妾所生,是庶出,贾赦非贾母所亲生。这样荣公代善去世后,因为贾母仍在,所以荣国府仍由贾母居住,贾政因为是贾母亲生,是嫡子,所以跟着贾母住在荣国府正府,而贾赦虽然是长子,袭着官,但因为是庶出,也因为贾母“偏心”(至少从贾母和贾赦的关系上来看,贾赦这样认为),所以别院另住。贾赦在荣府中的庶出地位,书中本有暗示。第七十五回,宁荣二府赏中秋家宴玩击鼓传花的游戏,贾环得花后,步宝玉之后也做了一首诗,贾政看了不悦,这时:“贾赦乃要诗瞧了一遍,连声赞好,道:‘
这诗据我看甚是有骨气。想来咱们这样人家,原不比那起寒酸,定要‘雪窗荧火’,一日蟾宫折桂,方得扬眉吐气。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所以我爱他这诗,竟不失咱们侯门的气概。
’因回头吩咐人去取了自己的许多玩物来赏赐与他。因又拍着贾环的头,笑道:‘以后就这么做去,方是咱们的口气,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第七十五回)
这段文字至少透漏了三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贾赦在这里忽然对贾环大加赞赏,固然属气味相投,但主要还是因为他二人身份、地位相似的缘故。我们知道贾环是庶出,正因为贾赦也是庶出,所以他才借评价一首诗的机会对这个弟弟的儿子大加赞赏。贾赦对贾环的称赞,实际上是自赞,否则的话,从来不谈什么诗的贾赦忽然对侄子的一首诗发生了兴趣,岂不奇怪!
第二、我们要注意到贾赦的这一句话:“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这一句话是有所指的,它指的是谁呢?谁是“书呆子”呢?我们应该记得第二回冷子兴的话:“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可见贾赦的这几句话实际上是指向贾政的,再联系本回上面贾赦借讲笑话的机会抱怨贾母偏心一事,可知这里贾赦表达的是对作为嫡子的贾政和贾母偏向贾政的不满。
第三、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上,虽然有“立嫡不立长”的原则规定,但具体来看也不是不能变通。所以在这里贾赦才对贾环说:“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的话,而书中实际上也是庶出的贾赦“袭了官”,贾赦此话暗含了向贾母及贾政挑衅的意味:“我是庶出又怎么样,这世袭的前程还不是归了我!”
总之,从七十五回这一大段文字可以看出贾赦在荣国府内的庶出地位,而贾赦在书中的各种奇特之处,也可以由贾赦是庶出这一点来做解释!
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种说法。这种说法的代表就是张爱玲女士在《红楼梦魇》中谈到的。张爱玲认为贾赦即假设,是作者后来添加进去的。所以他住的不是“正室”,如同他在书中的地位。张爱玲从创作的角度,
指出宁府和贾赦一支, 都非初稿所有,
是后来才添上的。据张爱玲考证,曹公最开始写时,没有贾赦,也没有宁国府,贾琏就是贾政的一个堂侄。好多人物都是在十年的删改中添加删改的,所以造成了这种怪现象。著名红学家杜春耕在其书中也认为,换一个角度来考察《红楼梦》中的荣宁两府。即荣宁两府及贾赦府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写定的。就是《红楼梦》成书的“一稿多改说”。所以我们认为,《红楼梦》的成书是“二书合成说”,
当然“二书合成”这一工作包括“二次创作”和“多次改稿”,所以贾赦院改来改去也就成了这种奇怪的情况了。
总之,贾赦的住处确实很奇怪,
统观《红楼梦》全书,我们可以发现红楼梦中许多地方都是两两成对,其中有不同类型的对比,如林黛玉和薛宝钗,袭人和晴雯的相互映衬,也有正反对比着写,例如贾宝玉和贾环的对比,正面人物风雅俊俏,知书达理,反面人物,形容萎祟,贪淫好色.贾赦与贾政也是正反对比着写,通过贾赦来突出贾政.贾赦贪淫好色,贾政好书敬儒,所以象贾政正统人物当然要处于荣府的正统地位,象贾赦这样的酒色之徒,一味高乐,不求上进,只好女色之流,只能住在供人享乐游玩的花园之中了.既然贾赦住的是荣国府的旧花园,按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的常理,这个花园应该与府邸部分有内门相通,以便于府内的人游玩,不必兜个大圈子从外街进入.象宁国府的会芳园,里面就有"便门"通之,凤姐就是从此门进的会芳园.就算贾赦不是贾母的儿子,是私生子,庶出,过继的,被排挤得只能住到荣府旧花园里,那也应该用内门与府邸部分相通,便于内眷,仆役往来.不必兜个大圈子从外街进入,每天都抛头露面,既麻烦又不成体统.连贾琏去拜见其父母,也要出荣府从宁荣街进入,这不是很费周折?
但是对于贾赦的住处,从书中的方位描述来说应该是很清楚的,只是情况不合理。纵观上述两个理由,只能认为在贾赦的住处的设计上原著确实有着疏漏,不过也可能著书者是有意为之,另有深意,只是我们暂时还不理解,这中间隐藏的秘密还有待我们去揭开!
d.贾府建大观园后总平面及鸟瞰图
图2-13建大观园后贾府总体平面图
图2-14建大观园后贾府总体鸟瞰图
e.建大观园后平面图巡游校核
下面我们就从原著前十六回中提取出两个主要的巡游路线进行校核,这两个路线就是“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路线”“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路线”。
图2-15 贾府建大观园后平面巡游路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鸟瞰德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