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驾照最难的是什么么,大家知道吗?

通过对心理学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通过对心理学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0
补充:字数要多
补充:我们这是开放作业要500字
泡妞更方便,可以知道对方的想法
很早就喜欢心理学了,最初的入门读物是时蓉华编的《社会心理学》辞典。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虽然名字是社会心理学,事实上涉及了相当全的心理学领域。也就从那时候开始打下了一个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因此后来同道们问我为何对心理学的领悟比较透彻(事实上还肤浅得很),我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底子比较厚。不少同道刚开始学习心理学就深入到了一个专门的领域,如神经心理、如生理心理、如心理测量,虽然说在专业上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却往往感到并没有理解心理学我想这是一个原因。
因此,对以后想专门从事心理学的同道的一个建议就是一开始学习就要有一个对心理学领域广泛的把握。心理学辞典就是一个好方法。她就象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导师,给你指出了这个领域的基本天地,发展的方向……后来正式开始学习心理学后,当别人报怨普通心理学枯燥无味,发展心理学难以理解,社会心理学有一点好玩的时候,我则抱着心理学家的传记在滋滋有味的读着。因为我相信一句话,“你要想超越前人的研究和思想,你不能只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思想结晶。你必须去研究他们是怎样研究的?他们是怎样思考的?”而在他们的传记里就有这样的宝贝!
因此,第二个建议就是读读心理学家的传记吧。这等于你读了心理学史,而且通过了解他们的研究知道了心理学研究领域和方法学的变化,以及为什么这样变化。接下去就是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领域学习下去了,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你必须把心理学三大流派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概念搞清楚。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很多心理学书都是在重复这些内容而已。
因此,第三个建议就是读一本权威的书,搞清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在这里,推荐张春兴的《现代心理学》。最后想谈谈学习时间的问题,很多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同道本身并不是学心理学的,因此在学习时间上难以安排。其实学习心理学并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因为这是一个处于石器时代的学科,你只要每天拿出半个小时的时间,睡觉前,坚持半年,你就对这个领域有一个大概的把握了。关键就在于坚持。当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时你就领悟了。 .
其他回答 (3)
对人性的透彻自观和见解
感知到思维方式,和自己有多变态
有人甚至这样认为:在心理领域,一个人是容易成功的,同时也是最难服人的。也就是说,
许你自己的一个理论一个构想能够解决心理学上的某一问题,但却无法解决所有你的理论体系应该解决的问题。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心理咨询领域专家学习心理学,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积极的变化?
行走江湖,贵在知己知彼,而最难的是认识自己,认识了自己,才能够由己推人,并由人推己。那么学习心理学,在帮助我们修炼知己知彼的功夫上,到底有多大的帮助呢?
按票数排序
118 个回答
在中说:“为什么我们会在小摊和超市前为几块钱的交易踌躇半天,却在生活中的重大决策面前浑浑噩噩人云亦云呢?糟糕的判断与决策令我们的生活变得糟糕,然而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我们很难学会质疑自己的判断,而总是能“找到”其他为自己辩护的理由。”未鹏这段话讲的是捡西瓜还是拣芝麻的问题,这在我们的生活中天天都会遇到,你随时随地都会面临你的时间的分配,那么你就得判断对自己来说,谁是西瓜,谁是芝麻。但我发现的确很多人都会为了芝麻绿豆大的事情反复纠结上好长时间,却不愿意为重要的事情花哪怕一点点时间。比如有人会花很多时间刷微博,但却不肯为了自己正在成长期的孩子多花点时间陪伴。再就是,能看到很多人一次次重复掉入同一个坑而很难自拔。比如我认识的一位朋友,她初恋失败后,仓促结婚,短短几年后离婚。之后就看到她走马灯一样地恋爱,每次都遇人不淑,屡屡如此,而她却像飞蛾扑火,执迷不悟。更不消说婚姻中、工作中,与父母相处中,带孩子....在在都会遇到种种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在没有学习心理学之前,我的口头禅是”很难理解为什么他/她会这样“。一旦陷入”很难理解“的泥沼,就会积累困惑,这些困惑带来的无力感会让人转化成自己感到无法掌控环境的恐惧,恐惧让人愤怒。人一旦受怒气控制,在现实中去形成决策,不钻牛角尖才怪呢。我不希望我成为一个被困惑蒙住眼睛、被怒气控制大脑和心灵的人,我想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心理学帮助了我。对刘未鹏写的这篇中的观点,我想说不能同意更多。他说:“改变”是人类最古老但一直保持高度活跃的话题。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类似“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样的俗语,可见一个人的改变如何困难。虽然我们成年以后仍会不停地学习知识,然而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价值观、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向、我们性格深处对于成功失败、风险收益、人之间的关系、对自我的认知等等一系列“内隐”的心智模式往往会在很早就定型,并且会不断地自我强化——这种自我强化也是改变最困难的原因之一。改变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的改变,另一种是组织群体的改变。我对于前者更感兴趣。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先要了解自己。这就像要解一道题目首先得理解题目一样。而了解我们自己是一个更为古老的问题,古希腊人就曾把“了解你自己”刻在阿波罗神殿的门柱上,在解剖学、神经科学发展起来之前,我们对于自身的了解大多止于自省法,自省直到今天仍然是很有用的启发心理学研究的方法,然而要想验证很多问题,离不开更“物质”的手段,如先进蓬勃发展的脑科学。还有几个广为人知的豆列:这里面推荐的一些书,我都买来读了,有些读了好几遍。当然,我在心理学方面的阅读远不能和未鹏相比,但仅仅读了几本,我就开始体会到在生活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带来的自由了。知识带来自由,一点都不虚。上面提到的那种对他人言行的”很难理解“慢慢就变成了”哦,原来是这样。“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有了理解,就有了同情。有了同情,怒气就慢慢会减少,怒气会让人像充了气的皮球,硬邦邦的,一蹦老高。怒气渐散,人会恢复柔软,安全感归来。面对以前“很难理解”的人和事时,就不用再保持那种剑拔弩张的戒备。人感到安全的时候,就能耐心思考,而不是频频启动应激模式。具体来讲,比如对上面谈到的那个频频以飞蛾扑火的模式一次次投入无果的恋爱中的朋友,我就不会再简单地以”愚蠢“、”幼稚“批评她,而是能够理解到,她的这种难以自控的行为模式,和从小的成长过程有关。她出生在一个父母都重男轻女的家庭,父亲虽然很疼爱她,但是真正重视的是她的弟弟。母亲则不仅不重视她,还经常无意中以轻视的言辞伤害她的自尊心(因为母亲自己也出生于重男轻女的家庭,延续了这样的思维模式)。青春期叛逆达到顶峰时,她甚至动过拿刀砍母亲的念头。可以说,她内心里积累了很多的恐惧和伤痛,父母非常看重弟弟的成绩,弟弟考好了,家里鱼肉伺候,父母欢天喜地;她考好考孬,父母都是淡淡的。父亲对她的疼爱,会体现在出差给她带漂亮衣服,父亲喜欢看她穿得漂漂亮亮的,而她也继承了父母的外貌基因,出落得非常漂亮。——也因此,我长时间都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么漂亮的女孩子,总是选那些渣男恋爱。我这位朋友不仅漂亮,也能唱很动听的歌,但是她父母谁都不知道她很会唱歌。我在他们家聊天时,对这一点也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不可思议。她父母说,从来没听她在家唱过歌。她读大学期间,不知多少男孩子追她,可她选了一个外表上看起来和她那么不般配的。她以为这样的男生会处处听她的。可是,就是这么个人,毕业后居然把她给甩了。这件事也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看到我这位朋友在职场上一次次到了上进的关键时刻就掉链子,我慢慢意识到,即便是那样的男生,也受不了自己女朋友的不求上进。初恋的失败,让她愈发不自信,强化了父母从小就带给她的不安全感——自己觉得自己是没那么有价值的,因为父母眼中有价值的是弟弟。在这种不安全感的驱使下,她一次次地选择看起来”安全“的男生作为恋爱对象。这些男生全都有一个共同点:外表平凡甚至有几分委琐。这些男生,谁不会被她的靓丽外表吸引呢,70后的她,看上去就像80后。她似乎每次都想证明自己经历的是”伟大的爱情“,幻想这些男生会为了美丽的她赴汤蹈火,会克服千难万险和她走到一起组成家庭。她总算结了婚,可惜她再次遇到渣男。渣男是个赌徒。父母只是急着把眼看年龄越来越大的她嫁出去,渣男很会讨好她父母,会做饭,母亲就下了命令:嫁。她当时心灰意冷,也就嫁了。谁知,婚后数年,渣男露出赌徒面目,家里不多的存款都被拿去赌。总算离婚,恢复清净。但是内心缺乏安全感的她,总是无法持久地去做好一件需要持续付出艰苦的事情,她的工作状态起起伏伏,好不容易有了一点积累,却很快就会因为她再度陷入到没有结果的恋爱中而把这点积累消耗光。她的上司对她总是恨铁不成钢,渐渐地也就心淡,不再对她的进步抱以希望。当我在 这本书里读到了和我这位朋友很类似的心理疾病案例时,我意识到,原来这远不是个案,而是有其普遍性。由此我开始关注发展心理学和脑科学,认识到在孩子的一些关键成长期,如果没有把握好,到了成年想再纠正,难度相当大。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一方面对朋友充满同情和理解,一方面我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想着帮她改变。我对她变得比以前宽容得多,但同时我也知道要想让她改变,我的力量很不够(认识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病去如抽丝)。即便是心理医生,面对有着多年沉疴的病人,也不一定总能找到办法,但是他们依然会去找办法。所以,一方面我不再对她的恋爱模式心生恐惧(以前我总是感到我在和一位”不正常“的人交朋友,我无法理解这种”不正常“,所以心生恐惧),所以我也就不会在和她见面时再度陷入指责她批评她的旧有沟通模式,不再弄得俩人每每不欢而散。同时,我认识到以一个朋友的力量,难以抗衡从小到大几十年积累起来的负面心理模式,这需要等待,需要契机,作为朋友,与其强求她的改变,不如默默地为她祈祷,同时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合适的契机,顺势而为。我还是会和她见面、聊天,有时还顺手送给她几本心理学方面的书。但我不再和她讲大道理,也不再指望短时间内她能有改变,我学会了接纳朋友的弱点,只在她需要帮助时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关心。这让我和她的关系变得轻松简单,她不再害怕和我见面时会被我一通好批,我也不再纠结她怎么就听不进金玉良言。这是意义非凡的改变——因为我从和朋友的关系改善中,看到了经营亲密关系的普遍秘诀。我开始对父母、伴侣和孩子,以及合作伙伴,都启用了这样的思考模式:接纳自己和亲人朋友的弱点,体谅,理解,并寻机改变,而不是在时机未到时强求改变。同时,对发展心理学的学习,让我懂得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要很注意多通过正面的鼓励培养和巩固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同时注意及时帮助孩子形成一生的爱好(这些爱好也会带给孩子很好的安全感,会让她今后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有办法开解自己,找到快乐)。比如孩子8-12岁时,是形成终生爱好(兴趣)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父母对孩子在阅读、音乐、戏剧、绘画、科学、体育等方面的及时引导,将会帮助孩子形成这方面终生的爱好。(我在这个帖子里对此有些提及:)
我就是这样的受益者,我对阅读、音乐、戏剧和体育形成的终生爱好,全都是因为父辈在那个年龄段给予了及时的引导,想读书,有大量的好书可读;想看戏,长辈每周都带我看戏;想听音乐,家里天天放着动听的歌和乐曲;想运动,父母极力支持......我的孩子今年11岁,她在这几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她也从中获得了很多乐趣。发展心理学让我和孩子爸知道,抓住关键时期去引导,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则相当困难。——这一点,我在带领团队一些同事形成阅读习惯时深有体会。以前我会非常不理解:读书,这么好的事儿,为什么对有些人来讲就是苦差? 发展心理学很好地回答了我的疑问。我意识到我爱读书不是我比别人更聪明,而只是因为成长的环境带给我很多的幸运,让我及时得到了营养。而对积极心理学和脑科学的学习,又让我面对自己和他人的不走运之处依然抱有不小的希望。比如,若是错过了培养一生阅读爱好的最佳时期,难道日后就不可能形成终生阅读的爱好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是积极心理学带给我们的启发:希望一直都在,全看如何开发。虽然成年后开发人的阅读爱好比童年时期困难得多,但依然很有希望。比如成年人可以通过坚持写作,来促进自己的阅读。因为一个人想要写,就得多读。你要给读者一杯水(写),自己就得打一桶水(读)。坚持写作,是因为人有表达的愿望,想要激发自己表达的愿望,不妨来知乎这样的网站,这里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你总能找到一两个引起自己共鸣的,从而有话想说。而这里大量的提问、回答、评论,也能帮助你学习形成有效的表达。拿我自己来说,中学时我曾经对物理这门学科抱有恐惧心态,因为我在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最能给我帮助的父亲在国外做访问学者,这种对物理学的厌恶和恐惧心态陪伴了我很多年(请看我在这个帖子中的叙述:)。但现在的我,手边有好多物理学方面的科普书在读,而且我读得津津有味,我特别喜欢的一位偶像是一位物理学家——费曼,我还为一本谈费曼的小书写了一篇书评:
我原以为我读一些科普类图书会读不进去,但因为我有顺藤摸瓜的习惯(详见这个帖子: ),所以慢慢地坚持去读,居然发现我的书架上站着一大堆物理、化学、数学方面的科普书。我不由得给自己点赞:积极心理学真没白学。一切皆有可能。也许你想问,那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呢,哈哈,你看——
幸福课-积极心理学(1)
/cover/y/yrz8lnwpqe94hmt/74kpM0qk5Nc.html
学习心理学的最大好处就是明白了任何试图把人进行简单分类、解释、预测的说法都是扯淡,因而能够识别社会上流行的各种伪心理学,比如星座、笔迹学、性格色彩等等,说得玄乎点就是树立了如何才能理解“人”的科学严谨的精神,知道了自己在这方面的无知,形成了满脑子敬畏。
其次,心理学家非常热衷于“建模”,尤其是把看上去非常抽象或者非常“软”的概念建立出理论模型、抽取出几个维度,比如把“性格”分为5个维度,把“爱情”分为3个维度,把“文化”分为5个维度等等,在理解了这些维度后往往会对原初的概念会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理解上有质的提升。学习心理学过程中的这种训练增强了我对抽象事物的思考能力,这种能力也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怎样评价一个点心是否“好吃”,怎样评价一把椅子是否“舒服”,都可以先构建一个理论模型,从不同的维度分别来评价。
关注这个问题好久了,忍不住吐槽几句——
1、《女心理师》是初中毕业时看的,现在真的主修了应用心理学,发现它根本不是书里讲的那样随意和虚幻。大众对心理学的理解大多为咨询、心理变态、趣味测试之类的,但是这不是科学的心理学。
专业的心理学是建立在严谨的神经生理学基础上、有许多实验结果作为理论支持的。
2、之前也读过《少有人走的路》,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感觉也不太专业。
3、乐嘉的名声和成就肯定不用讲,但是他的性格色彩心理学没有任何严谨的心理学理论依据,也没有多少明确的实验可以证明,所以茶余饭后看看娱乐下就挺好。
说到好处,想起我们第一次上《心理学导论》,梁宁建爷爷说:
“大学里所有的学科和毕业之后从事的工作,大多都是为了帮助别人,唯独我们心理学,不仅仅是救人,更多的是自救。”
它让我学会了理解别人的感受,学会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获得一颗更加包容和善解人意的心。现在也不能说自己很成熟,但是在遇到极其惨痛的打击时至少不再逃避和怨天尤人了。它给我的更多是在生活面前站起来的勇气吧。
对于这个话题真的忍不住想说几句话。简单想分为以下几点吧。一、其实很多人都会对学心理学的人或者这门学科产生误解,觉得只有心里问题的人才会去学心理学,或者觉得这门学科就只是心里咨询或者心里辅导。学习心理学,或者说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就是一个扩展思维的过程,从入门到深入到探索,这条路很长很长。学习心理学不仅仅是在学习理论知识,更好的一方面是帮助自身改善,如果一门学科既可以独善其身,又可以兼济天下,那么这门学科一定是心理学。二、当前的心理学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或者从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就一直如此。人们的误解,就业的艰辛,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两头排挤。。。但不管怎么样,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比起化学或者物理学科,她的潜力毋庸置疑,这里并不是说化学物理等自然学科没有太大用处,而是说未来的世界,认知神经学、生物学、遗传学、历史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等各种学科的融合之间的桥梁无疑只有心理学能够胜任。心理学已经不仅仅狭隘的局限于解决心理问题或者精神疾病,宏观的来讲,影响到国家的方针决策制定、饥饿战争两极分化等等社会问题的解决。而真正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对于个人来说,可以起到思路的扩展和多学科的涉猎。三、学习心理学之后永远觉得自己阅读视野狭隘,想起杨绛说的那句“你还是书读少了”,这样无限激发自己阅读的欲望和动机。
我试图了解心理学的最开始出发点,1)兴趣 2)我想帮助我自己,更好地管理我的情绪;
几年前我看过“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我非常喜欢,这是一本关于个人成长的“通俗”心理学著作。我自我感觉更理解了一些关于过去,关于自我成长的话题;
同时期,也看过毕淑敏的那本小说,女心理师,小说里面戏剧化的描写,比较有意思。
后来,我找到美剧“扪心问诊 in treatment", 因为我想真实了解心理咨询师是如何工作的。这部剧集拍的很好看,尤其是主人公和一个黑人飞行员之间的治疗情节,非常精彩。
但是,让我觉得学习心理学可以真正意义上改变和影响自己的,是今年我看的哈佛幸福课,这其实是积极心理学的讲座,20多集,Tal老师就是我理想中的老师代表:极具逻辑性,近乎完美的备课,严谨的讲授,绝对的身体力行,还有一定的幽默感。我耐心地看完20多集,从中学到了很多,我现在知道如何更好地管理我的情绪,更好地和人相处,更积极的生活方式,努力寻求有意义的生活等等,积极心理学的 理念和工具真正意义上改变了我。
我延伸阅读了 心理学家 马丁 塞利格曼的代表性著作“真实的幸福”,也看了他在TED上的视频。他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是Tal老师的导师级人物。我对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完全认同它的理念,它能帮助更多的普通人,不仅仅是病人。
我会再系统学习一下传统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但就我个人的经验,我意识到,作为普通人,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 可能更相关,更简单,而且绝对有更大的价值。所以我推荐给我身边的人:哈佛幸福课,以及马丁 塞利格曼的那本书;当然,还有 “少有人走的路”
下面是那个TED的视频链接;你也可以在网易上面找到哈佛幸福课的视频。郑重推荐。
对于常年做PD的我来说好处有三:
1. 了解了影响力如何形成(传播学),如何去认识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对于群体的现象(社会心理学),如何去认识群体如何无意识被影响(乌合之众)
2. 了解了人的需求包括哪些:马斯洛需求理论
3. 了解了人的无意识行为都有哪些,大体的动因是什么(怪诞行为学等一系列杂书)
当然还有津巴多普通心理学这本入门书,以及因为做社区需要时常翻看的《社会心理学》这两本 另外还有一些感悟:
1. 对实践性很强的行业来说,心理学是参考,从案例到理论的这个线索能帮助你认识用户行为,但绝非按图索骥的指针。切不可盲用心理学需求指导工作。
2. 互联网时代很多传统的心理学理论被击碎,但更多的本质需求是继承,把握这些用户行为需要的不光是把现实心理学映射到网络上来,还需要智慧。
3. 对于互联网、媒体和社区产品的运营者而言,社会心理学、政治学、以及介于其间的大众传播学是同等重要的,但能做到尽可能通透即可,尤其不必深究理论名词之间的来龙去脉,十分浪费时间。
此外,还有很多人问到学习心理学是否有调整自己情绪之类的作用。事实上这是自我激励的范畴,心理学理论是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不能帮助你。此外心理学和心理医学也当然是两回事,学习心理医学也无法帮助你自身去自我调整。自我激励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很容易搜索到,例如warfalcon就读过无数这方面的书,从他搜集的读书笔记中我也受益很多,大家可以多向他提问。
芒格说,所有的投资都要考虑两层问题:
1. 理性层面,哪些因素真的控制了涉及的利益;
2. 感性层面,哪些因素影响了人们得出了对上一条问题的错误结论。
第二条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学问题。
是谓双规分析。
花2个月看了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后来又看了津巴多的《普通心理学》,看了美国大学公开课《幸福课》,感觉对人生意义重大。还看了其他几本心理学书,例如《拖延心理学》,多元智能理论,等等。MBTI性格也算心理学吧?
主要收获有:
认知:原来人类容易犯那么多认知的错误;
影响:原来社会成员之间的影响那么大;
发展:原来从进化角度看,我们还处于石器时代,对刚刚出现几千年的文明时代,我们的身体还没很好适应。很多疑惑就清楚了,为什么想减肥,可是看到甜食还是忍受不住想吃;为什么毕业论文的时间已经很紧了却还是照样玩,等等。
以后如果有机会再好好总结吧,关于收获的思路还没理清楚。简单说就是收获巨大、值得学习、强烈推荐!
看过《进化心理学》,明白了自己的很多心理现象不过是千万年祖先通过自然选择进化出的一种应激性反应。有些在远古蛮荒时代生存必备的心理反应可能已经不适应今天的信息和工业时代,有些痛苦的心理变化可能只是身体以一种高级形式向自己发出某种信号,很多以为只有自己才会有的想法其实已经无数次的在同类身上验证。
在漫长的进化链上,每个个体都是微不足道的。
自己答一下: 以前总是觉得自己的不正常是不正常的。 学了心理学之后,知道不正常才是正常的。安心了。
很喜欢这个问题!脑子里思绪太多,先写一点,以后慢慢补。1. 从技术层面来讲:四年下来,在心理治疗方面我学会了合理情绪疗法(这个方法短平快,推荐众知友学学,亚克西!)和最基础的催眠和解梦(本科老师不会教这些东西,都是看书自学的)。当然也得感谢女友做我的小白鼠^_^2. 从为人处世的层面来讲:学习心理学给我带来的最首要的思维改变是:我意识到我们身为普通人,有很多傻X思维却不自知。我列举几条:有志者事竟成忍让可以换来尊重求人不如求己愤怒的时候先开骂嫌贫爱富双重标准舍不得抛弃沉没成本……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如果把这些特质安在别人身上,第一反应是“这人傻X吗?”;当身临其境的时候,却又忍不住犯错误,事后以“我忍不住”、“我也知道,可我就是受不了”搪塞自己。我们就是这样的人- -甚至很多(哪怕是在心理学界)传统的思维观念都是错误的。前些天的热门回答就是一例。说实在话,在我看到这篇回答之前,我都没学过这么一回事,看来教科书又要更新了。学习心理学给我带来的第二个思维改变,在于让我认识到这个世界是复杂的,不存在什么“一锤定音”的事情。人们总是期待对于某事物,有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能够完全解释。这种单维化思维指导着人们的言行,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吸烟导致肺癌小孩不学好是因为玩电脑找不到工作是因为长得丑考不上好大学是因为不够努力事实上,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可以很轻易得出相反的结论:隔壁王大爷一天三包烟现在都90多了;凤姐都在异国他乡找到了工作。于是在网上围绕着这些单维化思维衍生出永无止境的辩论:王大爷哪吸得了三包烟?凤姐找的那也好意思叫工作?……这不就是我们的互联网的日常嘛。但这些辩论都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肺癌不光是吸烟的作用,工作也不光看你生得如何(哪怕是模特也不例外);很多我们能想到的“影响因素”也是因时而动、因势而动的。因此在生活中要想完全确认一件事情的原因,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不要以自己粗浅的了解随意指摘一个人。先写到这里,想起来的时候就来更新- ------睡前更新-----3. 关于人际交往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分享的是NLP当中的内容——虽然NLP不被正统的心理学界所承认,但所谓存在即合理,总有一招半式可以采撷。比如“理解层次”的概念。我当初看到这个部分的时候感觉醍醐灌顶!这个概念认为,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分为6个层次。他们分别是:精神:who else?/ 我们有什么使命?身份:who am I?信念价值:why?能力:how?行为:what?环境:where and when?这6个层次依次降低。我们平时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都在这6个层次的范围内,前3个层次的问题相对容易控制。层次越低的问题越容易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内容往往是从最低的环境层次开始说起,但最后往往就上升到奇怪的高度。如下图。本来孩子默书不及格,不算什么大事,可要是上升到“蠢”、“没用”、“不争气”这个级别,可就太过了。本来孩子默书不及格,不算什么大事,可要是上升到“蠢”、“没用”、“不争气”这个级别,可就太过了。所以“理解层次”建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针对什么样的行为讲什么样的话。遇到一件事先判断它所处的层次,再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男朋友忘送了一束花,显然是“行为”或者“能力”层次的问题。解决措施:要是想和平一点就批评他的行为,想警示一下就从能力层次数落他。千万不要上升到“他不爱我”、“他心里没有我”一类奇怪的高度上去。如此,可保说话得体妥当。我现在就在修炼……虽然效果不是很显著就是了(因为我经常忘记)。NLP虽然不算是正统心理学,但其更偏向经验总结,有一些点是可以为大家所用的。有机会的话分享分享语言换框技术(相当实用,冷读术重要手法)。去睡了- -
我说一说郁闷之处吧。别人知道你是学心理学的(同时他们又不太了解心理学这门学科),就会认为你能够看透别人,汗啊....
学心理的,都会不自觉的完善自己的情绪&性格
感性理性化。
学了点心理学不可随便说可以读懂人,可以完全了解事物的规律。这种的学心理学也只是玩玩而已,皮毛的东西还是去看犯罪心理吧~
心理学是一个工具,他可以辅助在很多领域的人们去工作学习,包括医学、犯罪、侦查、销售、还有互联网~
心理学可以让你思维开阔,是一个帮助人们建立成熟心智和思维的助手~甚至他可以帮助你建立更为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用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论去解释社会、组织、人群甚至个体的各种行为习惯和观念,这是他最有意思的事情,而对于普通个人,心理学就是一堂人生的课程~
心理学不神秘,也不复杂,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去总结自己理解的生活、人生~
至于上面有童鞋说的谈判交流之类的,其实都是公关和一些谈判技巧类的~
读懂别人、预判别人,心理学还没这么神秘高级,要不人人都去学心理学了~
为了弄明白自己…
有人说心理学就是从外在现象通向内心本质的一座桥梁。可实际上把心理学在生活运用得娴熟有余的人 他本人已经相当世俗。仔细体会你会感觉他与你相处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目的性。与其说被洗脑不如说他被心理学带来的甜头冲昏头脑。 心理学的泛滥使用让他上瘾也让他丧失真心。每个人都可以去去看几本特别经典的心理学书籍。但你读完请先思考一下,这是真正的自己吗?这样能交来真的朋友吗?这样真的能换来别人对你发自内心的钦佩吗?以及最后再问下自己到底什么时候该用这些技巧。对于我来说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正确的使用心理学武装保护自己,而非被其反噬。就像练就绝世神功的高手,你的目的是变得更强而不是走火入魔,让自己和周围的事物成为牺牲品。(如果你是个目的性很强 急切渴求结果的人,请无视我
我在浪费你时间。毕竟每个人世界观不同,我们都给彼此让让道,活的舒服就行)
学习心理学之后,我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对人的理解和同情。 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我们对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思考、行为、情感不停地阐释,也不停地重新阐释。 但有一点是目前比较公认的,我们都是自然(基因)和环境结合的产物。于是,一个人在特定情况下的境况、选择和反应都有其“因”,不一定被认同但可以被理解;于是,我所接触到的,被围绕的所有人和事物,都在跟我一起定义,我是谁;于是,自然和环境组合万千使得人真的是千姿百态,那么就并没有一条适用于所有人的“什么是好的生活“。
1 让我认识到人类理性的局限,有利于决策
2 培养同理心,更坦然地看待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3 理论建构的训练,有助于对各种现象建模,模型使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4 助人自助
5 对培养教育下一代很有帮助
个人感受:自制力增强,培养了同理心,对人对事都宽容了很多,懂得处理自己的垃圾情绪,可以给别人提供更多的帮助~
顺便说一点不好的,就是看别人总会多多少少觉得有心理问题,总企图分析一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语最难的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