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演讲的艾莫老师演讲集锦杜健是都在那里演进

北京教育专家应邀到我县第四中学举行专题演讲
  9月20日,北京家庭教育推广中心杜健老师应邀到我县第四中为全校师生、家长做了一场《感恩励志》的专题讲演。  演讲一开始,杜建老师就用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话语,把整个会场气氛调控起来,结合自己经历,以心灵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怎样励志、学会感恩。  杜建老师通过与学生互动、师生家长交流等环节,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喊出自己梦想,坚定目标信念。在整个演讲会中,杜建老师运用诸多浅显案例,形象生动的比喻告诉所有人:在遇到任何困难要调整好心态,乐观面对,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努力超越自己,才能使自己不断走向成功等等引人深思的话语。语句中不乏幽默经典,在场的每个学生和老师、家长都认真倾听,用心领会。  整场讲座在《相信自己》的音乐声和全场师生、家长的掌声中结束。通过本次演讲活动,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树立人生理想。在场师生、家长纷纷表示受益良多。
浏览 (92) |
(0) | 评分(0) | 支持(0)
| 发布人:
将本文加入收藏夹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创业管理/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丛书 吴晓波//周伟华//杜健|主编:陈清泰//蒋黔贵//赵纯
促销信息:
商品评分:
配&送&至:
服  务:
温馨提示:
赠  品:
促销信息: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创业管理/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丛书 吴晓波//周伟华//杜健|主编:陈清泰//蒋黔贵//赵纯
商品名称:创业管理/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丛书 吴晓波...
商品编号:
上架时间: 14:27:58
商品毛重:500.00g
商品产地:
货号:BK1966742
如果您发现商品信息不准确,
商品名称:
创业管理/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丛书
吴晓波//周伟华//杜健|主编:陈清泰//蒋黔贵//赵纯均
印刷时间:
商品类型:
本丛书是“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项目的成果。该项目是国 务院领导批示、财政部支持的项目,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联 合会、清华大学于2005年联合发起,通过对中国式企业管理背景、成功企 业案例、管理专题和理论等的研究,总结概括中国企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和 经验,并将中国模式概括到理论高度。 吴晓波、周伟华、杜健编著的《创业管理》在我国创业热潮渐起的背 景环境下,对我国的创业研究理论体系和实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创业 管理》围绕“创业环境”、“创业过程模型”、“持续成长管理”和“企 业持续成长模型”,并结合三一重工、新希望等企业发展实际案例,展开 论述。另外,本书还对公司二次创业进行了分析。
“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项目 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丛书编委会 “创业管理”专题研究组成员 总序 第1章 绪论 研究背景 报告研究框架 研究报告章节安排 第2章 创业研究综述 引言 心理学视角 机会视角 资源视角 结语 第3章 创业环境中的机会与资源 对创业环境的两种观点 创业环境的主要研究维度 创业环境与创业机会 创业环境与创业资源 第4章 创业环境与企业家成长 企业家理论综述 企业家特征的创新与变革 企业家能力 中国企业家的成长 第5章 创业三要素互动模型与分析 创业三要素互动分析框架 中国企业家及其创业行为定性评价 第6章 公司创业、二次创业与持续竞争优势 公司创业的理论背景 公司创业研究的理论回顾 公司创业与初创业的关系 公司创业的主要形式与度量 我国现有对公司创业目标的研究 二次创业理论 二次创业的目标:建立持续竞争优势 第7章 创业导向与动态能力提升 创业导向的理论回顾 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创业导向背景下企业动态能力提升 案例研究:新希望集团 第8章 创业精神与创业文化 公司创业精神 公司创业文化概述 企业家成长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案例研究:三一集团 第9章 企业创业成长模型 主要研究问题 企业成长研究综述 企业创业成长曲线 企业创业成长路径 附录A 典型样本企业:三一重工、万科、新希望、哈电与宝钢 附录B 实地调研企业名单 致谢 参考文献
本产品质保期为:
服务承诺: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并且保证与当时市场上同样主流新品一致。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温馨提示:因厂家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更换随机附件等没有任何提前通知,且每位咨询者购买情况、提问时间等不同,为此以下回复仅对提问者3天内有效,其他网友仅供参考!若由此给您带来不便请多多谅解,谢谢!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还浏览了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最终购买了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创业必修排行榜
购买了该商品的用户还购买了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还浏览了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根据浏览猜你喜欢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加拿大卑诗省举办汉语演讲赛 非华裔参赛人数增加_新浪新闻
加拿大卑诗省举办汉语演讲赛 非华裔参赛人数增加
刘月彬(左三)与丈夫和中文老师姜慧(右一),带着女儿贝欣怡(左二)及贝佳怡参加演讲比赛。(汤唯摄)张巧巧再度获奖,十分兴奋。(汤唯摄)
  中新网5月9日电 据加拿大《世界日报》报道,由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馆教育组主办、加拿大卑诗省中文教学界联合协办的“2013卑诗省汉语桥中文演讲比赛”,115位选手日前在高贵林孔子学院经过激烈比赛,华裔及非华裔四个不同年龄组前三甲出炉。今年参赛人数较去年多二成,汉语热在卑省持续燃烧,非华裔参赛人数大幅增加,多达43人。
  “汉语桥”中文演讲比赛进入第13个年头,参加人数逐年递增。今年的比赛仍按旧例,分为华裔土生组及母语非汉语组两类,每类还根据学习程度分别包括幼儿园至3年级、4年级至7年级、8年级至10年级,及11年级至12年级四组。
  今年演讲比赛题目为“我和中国”,为了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小选手们不仅说尽自己或父母与中国的联系,还有非华裔小朋友现场演唱“世上只有妈妈好”、“龙的传人”等歌曲,让演讲比赛的形式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去年参加了演讲比赛的混血儿张巧巧,今年再度获得四至七年级组冠军。张巧巧的母亲是北京人,这个白皮肤黄头发的小俏妞讲着一口地道的北京腔。年仅十岁的张巧巧,不仅认真学习中文,还开始练习写毛笔字,会跳多种中国民族舞蹈,喜欢唱中国民歌,下一步还希望学习古琴,誓言要做个地道的中国通。
  北美双华汉语学校的老师姜慧带着自己的学生来参赛,她认为鼓励孩子学习中文,“因材施教”很重要,此外家长的态度,对孩子是否能坚持学习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若家长能坚持正确引导,很多孩子最终也会发现汉语学习的乐趣,更加主动学习。此外,家长应该正确评价孩子的学习能力,给予适当鼓励。
  中领馆教育参赞薛浣白、教育领事杜健、资深媒体人丁果、高贵林教育局总监格兰特(Tom Grant)、高贵林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史风华、高贵林孔子学院副校长拉侨伊(Robert Lajoie)出席颁奖典礼。
  薛浣白表示,汉语热已经持续十年了,一直在升温,越来越多非华裔的参与,说明本地对汉语学习的重视和需求都在增加,未来希望大家在学习汉语之余,也上中国走走,更深入的去了解中国文化。(汤唯)  (原标题:加拿大卑诗省举办汉语演讲赛 非华裔参赛人数增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教授课程:港校面试,倍学口语,听说速成,面试口语等
老师简介:沈阳新东方英语学习部口语主讲教师 美国内华达州州立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 酒店管理专业学士 在美国学习生活7年,大学期间多次参与组织拉斯维加斯酒店业内的大型会展活动,2011年南美盐妇慈善募捐晚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宴会助理;曾就职北京国贸大酒店,任VIP宾客关系主任,并做为香格里拉形象大使拍摄CCTV国际频道,以及美国CNN 频道的宣传片。 海外经验丰富,有亲和力,善于把美国的人文文化融入课堂,寓教于景,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锻炼口语以及提高综合英语能力。
教授课程:港校面试,倍学口语,完美发音
老师简介:沈阳新东方英语学习部口语主讲教师 辽宁科技大学本科学历 大学期间曾经多次参加英语演讲比赛并获奖,曾担任翻译;英文底蕴深厚,追求完美的发音,对于国内学生在英语发音时遇到的各种问题都做过深入分析,并能详尽解答,自创整体四步骤法,通过该方法,加上解决针对学生本身遇到的问题来达到准确的发音和流畅的表达;课堂内容丰富,知识量大;授课逻辑清晰,条理性强。
显示1020304050条追忆梁从诫先生的中青演讲
今天(12月5日)下午在北京科技活动中心参加了“自然之友”组织的“梁从诫先生追思会”,从先生的家人和朋友口中,当然更多从来自国内外的环保志愿者那里,我知道了他所做的更多的事情。追思会上我没有机会发言,但觉得还是应该用文字记录一下他的事迹,并以此告慰和祭奠先生的魂灵。
  记得2005年9月上旬,正值中青院建校20周年纪念之际,我通过电子邮件向未曾谋面的梁先生发出了邀请。他的回复很痛快,因此很顺利地在9月22日晚上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演讲。演讲的大阶梯教室当时的音响条件不佳(从以下仅存的一张照片中可以看出来),但梁先生的声音很有力度,很有节奏感,所有的同学都可以听得清清楚楚。
  梁老师当时出行已经不太方便,他知道我代表校方邀请,就直接问我单位能否派车。我申请了校车,与司机雷师傅一块去干面胡同口接的他。他是从胡同深处自己一个人走出来的(他说胡同里面道路狭窄转变又多,害怕麻烦司机和我,就表示不让车再往里面开了)。他一见面就与我这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主动握手,神态从容轻松,面带微笑。当车子经过国家大剧院时,梁先生说开玩笑说,这个剧院的每个座位下都是一辆“奔驰”(造价奇高)。晚餐是在学校的简易食堂,我点了两个素菜、一个肉菜,还请了一个学生来帮忙,将剩余的饭菜都打包带走。总共花了不到40块钱。梁先生对这顿饭很满意,一直面含微笑,耐心地听我介绍学校的相关情况。
在我陪梁先生向演讲教室走的路上,他突然激动地说,“有人说我们是‘世界工厂’,我看我们是‘世界厨房’!用我们的优质原材料做好饭菜,端上国际大餐桌,给自己剩下的只是一些烂骨头,还有烟熏火燎的污染,不仅如此,还要把别人家厨房里的泔水端过来……”这些话一直刺激着我的神经,“世界工厂”的“美名”背后隐藏着多少辛酸,恐怕只有一个真正爱国的老知识分子才会如此激动。
这次演讲大概与梁先生在其它高校的演讲基本相同,还是讲“环境保护与公民责任”。但直到今天,我们各个高校真正深入而广泛的环境教育究竟开展得如何?我想大家可以来实事求是地看一看。高校师生日益泛滥的种种奢侈消费行为,似乎已经反证了梁先生无数次演讲这同一个主题的坚韧和无奈。但梁先生的这次中青之行对于中青院来说也确实有大收获,它催生了中青院的第一个学生环保组织“绿色青春”。这个组织的第一位筹建者就是当年在中青分院读书的一名大专生杜健。他当天在聆听了梁先生的讲座之后,马上开始筹办环保社团。本人也因为此次讲座的缘故,荣幸地成为这个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这次演讲的录音,经新闻系2003级的任沁沁同学整理为文字稿,发表在“中青新闻网上”()。可以说,梁先生的这次演讲,迄今为至依然是中青院开展过的最具影响力的环保教育讲座。
需要补充的一点,其实早在2001年7月我申请加入“自然之友”时,梁先生就曾经把我的申请书引入了他自己所写的一篇文章当中。这篇文章发表在云南出版的一个环保刊物上(具体名称我已经忘却),他告嘱“自然之友”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把这份刊物寄给我一份。我收到这份刊物的时候,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老知识分子对一位年轻人的尊重和鼓励。
这位曾经骑自行车到大会堂开会而被警卫拦截过的老人,这位堂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国政协常委,这位家世显赫的文化名人,一直在以自己的行动向公众表明自己的消费态度和环境主张。他注定要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先行者,当然也注定会成为这个时代痛苦的担当人。他给子女的告诫是:但问耕耘,不问收获;他对“自然之友”的会员和自己说:真心实意,身体力行。如果说他是一个敢于说真话和实话的知识分子,那么这两句肺腑之言最值得我辈永远牢记。
  中国的环境保护教育,更需要我们做永远不懈的努力。
附1:梁从诫先生日在中青院的演讲文字整理稿
首先我要声明一下,我大学时学的是文科:历史系。后来参与环保属于“半路出家”。对于环保知识的了解其实很外行。拿不到台面上。知识是慢慢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所以,我主要还是在实践和交流中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
先给大家讲讲我亲身经历的小故事吧。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有比较多的机会到外地视察。记得大概在90年代后期,我到宁夏西海固地区,那里是中国最穷,最干旱的地方。看了能让人淌眼泪。我看到这样一幅景象:小姐姐牵着小弟弟,手里拿着自己用粗铁丝做的小耙子去草原挖发菜。大家知道,草原干旱,挖个坑等于制造一个无法愈合的伤口,将导致草皮退化,成为一大片沙土。我当时首个反应是:破坏环境,想劝劝孩子回去。但是我看到两个孩子全身除了眼珠和牙齿是白的,就整一个黑壳子,缺水让他们从未洗过脸。我想,他们能否挖到发菜?挖完后能卖几个钱?卖了后干啥?如果跟对他们说要保护环境,又能有什么效果?吃饭问题都没能解决啊。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俩孩子走向草原。
在三峡库区。我们逆流而上,临近县城,看到酱油汤一样的黑水顺江而下。当地县委书记说:这是一个造纸厂的污染。我问:为何没有污水处理装置?分明是拿长江当下水道。县委书记说:一道污水处理装置的投资超过整个厂的资本,买不起。我问:为何不停厂?答曰:全厂共2000多名人,大部分是五口之家,也就是全县有10000多人靠厂吃饭,厂子若倒闭了,谁养活他们?
所以我认为,国家现在所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如果没能解决这个问题,保护环境任务艰巨。
中国环境问题本质上不仅仅是一个科技问题,法律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其根源是中国几十年来环境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全面失衡的问题。我上小学时,老师说:中国地大物博。我认为没错。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13亿人口,中国的资源拿13亿一除,还剩多少;每人污染一点,拿13亿一乘,又有多可怕。
我是北大历史系毕业的,所学专业对于对于搞环保也有作用。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秦皇汉武,汉唐时期是中国最繁盛时代,当时中国人口6000多万,地大物博没错。清朝中叶,稳定时期人口超过1亿,100年前,4亿多,但是当时活动地域大于现在。50年前,我们人口有5亿多。现在已经增长到13亿。毛泽东当年批判马寅初,他的依据是:人有两只手,可以创造财富,人多力量大;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可以创造任何奇迹。但是,政治经济学首条原理是:人光靠两只手创造不了财富,必须与生产资料,生产力结合。否则,就只能处于原始状态。众所周知,自然资源不可能按照几何级数增长。1963年,全国非正常死亡人数,官方统计2400万,民间统计4000万。难道这些人没长两只手吗?
现在我国人均占地1亩1分到1亩3分地。以前曾经有这样一句顺口溜: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乐炕头。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警戒线规定人均占地应达到3亩。我们是远远达不到这个数据的。我们的一切粮食,就靠着这1亩1分地来维持。这是多么危险的平衡状态。现在老天爷帮忙,还算风调雨顺,一旦老天爷不帮忙,我们的粮食危机就可能马上出现。
水资源上:中国是个贫水国家,全球排序上中国在100位以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华北地区的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全世界人均1/24。
中国人均电力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为发达国家的 1/6到1/10。“中国人用粮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资源丰裕程度较为均衡的话,情况也许会好一点,实际上却不是如此。
实际上,真正适合中国人居住的也就是东南沿海一块。青藏高原动不动就海拔四、五千米,气温零下四、五十度,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养不了人。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就这么一块土地。13亿人口可以就挤在东南沿海一线吗?
耕地,从某种意义上理解就是可以长粮食的土地,吃喝拉撒都靠着这块土地。一切污染物的排放也在这块土地上。它能支撑我们多久。就在我们国家人口从未这么多,人均资源从未这么少的时期,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高速发展。但是我们一刻也不应该忘记,这种经济的高速发展要付出多少代价。人民健康的过早损耗;自然资源的破坏;环境的严重污染……应该说,我们的发展模式应该是环保型的,但是环顾四周,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中国目前钢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但是我们每产一吨钢,要耗费23——56吨水,而发达国家则为6吨,
中国工业耗水量是美国十倍。
2000年,中国单位产值能耗为美国5—6倍,为日本的11.5倍。我们的效率太低。
2003年,我国GDP占世界总值不到4%,但是消耗的钢材煤炭占世界1/3,水泥近1/2。
钢铁电力交通等高耗能部门占总能耗73%,但是单位产值能耗却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一半左右。
现在中国人被称为“世界工厂”、“世界车间”,如果是靠着这样的能耗来支撑,可持续性在哪?
我们单位产值的二氧化碳的消耗量是日本的60倍,我国政府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任务艰巨。
国家说要重点治理三湖三河。2001年除夕采取了“零点行动”。然而现在湖南淮河边上,却出现了“癌症村”。因为淮河边上有很多乡镇企业,拿淮河当下水道。如果治理的话,靠着乡镇企业吃饭的百姓怎么办?
云南:滇池治理怎么样?我在云南这样问当地负责人。他们回答道:没希望。已经花了十几亿,没有好转,现在有关部门还要向滇池扩展,情况会更加恶化的。
抗日战争时期,父母带着我逃难,到昆明去。我的小学一、二、三年级,都在昆明。北大研究生念完后,在云南大学教书。当时常常到滇池游泳,池水很清,低头就能看见我的脚趾甲。现在整个滇池是黑水,臭水。滇池为什么清?当时人口不多,没有工业污染,大自然恢复能力强。
人在这个问题上,永远不能胜天。现在昆明自来水厂在滇池,喝自己制造的脏水。我去云大作了一场讲演,后来,在云大学生中,出现一个学生社团:唤清社,并在昆明作了很多环保义务活动。当时我虽然没有促进排污,却促成了一个民间环保团体的出现。
滇池和淮河的例子,都说明,一旦把环境污染到那种程度,不是一朝一夕、下几个命令就可以治理的。三五年可以污染,治理却20年难以做到。这就是大自然对人的报复。
《参考消息》报道:中国现在成为“世界工厂”、“世界车间”,中国人以此为傲吗?我认为用“世界厨房”来形容更恰当。虽然可以赚外汇,却拿自己的环境作为代价。《参考消息》转载《香港新报》报道:我国经济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渤海湾,都在争当厨房。我看到了相关报道,在“绿色和平组织”到广东贵屿拍下的照片中,乌烟瘴气,黑烟滚滚。中国老百姓很可怜,为了一点点金属,为了吃饭,宁肯牺牲自己的健康。
客观,不能改变,主观态度才能改变。我列举的我国生产过程中原材料、资源的浪费与市场机制的不健全有关。如果厂长、老板们、尤其国有企业领导者们能多关注节约生产的问题,情况可能大不一样。
90年代,我去视察宁夏某个国营大厂,带领着我们的厂负责人说:“我们这里水贵如油啊。”参观车间,发现生产的产品都以特殊金属为原材料。我上厕所,发现厕所一个水龙头坏了,不仅是滴水,而且失控,哗哗地往外冲水。有人从院子里捡来砖头,踩着过河。我忍不住,发了脾气。“水贵如油?厕所看看!”副市长是女的,否则我就要让她到厕所里看看,他们是怎样爱惜如油之水的?
我曾经收到一封下岗工人的来稿,副标题为《一个草民的心声》,严厉批评污染,并提出中肯建议。
我想,如果有关企业的领导们像宁夏那样的少一点,像下岗工人这样有忧患意识的多几个会如何。
我们去内蒙古展开环境教育。当地造纸厂直接将污水排放到草原上,毒死了牧民牲口。可恶的是这个造纸厂是以支援西部开发的名义,从保定迁移过去的。实际迁移原因是:内蒙环保方面比较宽松,保定较严格。国家环保总局配合我们,当即派调查组前往当地调查。结果是:实际情况严重于反映的情况。但是我们拿它没有办法。因为当地政府是这家企业的主要投资方,是其摇钱树。因此即便国家总局发现了问题,如果不通过内蒙自治区党委,也奈何不了。这就是现实。
个人消费方面:在解放初期,有一个字是贬义词,到了现在,则转化为褒义词——“豪”。从“土豪劣绅”到“豪宅、豪饮、豪华”……人们的心态在变化,这点很值得深思。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出现不爱惜物资、资源,比阔气,比排场的恶劣风气。
学生可能没有太多机会去餐馆吃饭。如果去了高档餐馆吃饭,就会发现种种浪费现象。为啥他们就不打包呢?他们的“老子不在乎”“这点钱我花得起”让大量美味佳肴被倒进泔水桶。
我离开大学半个世纪了,不了解大学食堂。听说每顿饭后,很多剩菜剩饭整车被拉走。用水方面,不知贵校用了水卡没有。北大当年还没有用水卡。洗袜子、洗手绢,水龙头不关,冲到袜子洗完为止。大学生们更要知道北京极端缺水啊。
更有甚者,以学者身份为浪费寻找理论依据。一位来自西部的政协委员,居然要对勤俭进行批判。我生平首次听见有人“批判勤俭”。他说,勤俭是中国人在贫穷时代形成的道德原则,现在应该舍得花钱,才能拉动国内市场,造成内需,人们才会大把花钱。
“粒粒皆辛苦”在从前是告诫我们要珍惜劳动,我认为现在应该理解为“节约资源”。
如果人均资源无限量,也许允许多消费,多排放,但是我国不同,我们大手大脚不起,浪费不起。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我们改变不了这个现实。资源危机也非一国之事,我们作为地球村一员,更不能浪费。
我在70年代首次去美国,我的印象是:美国怎么那么多空地。绿油油的山坡只长草,不放牲口?确实如此,美国资源比我们丰富。9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资源、耕地分布均衡。
美国从资源人口比例来看,不到3亿的人口,是可以过那种生活的。而我们的家底不同,我们浪费不起。拿汽车而言,美国人均2人一辆。全国汽车共1亿5000辆。按这个比例,中国就得有6亿5000辆,可能吗?目前全世界汽车保有量才5亿4000辆。所以,这简直是在做梦。
  美国人均能耗高,算得上一个浪费的国家。虽然山清水秀,人均能源消耗是中国14倍。据统计,如果13亿中国人都要达到美国水平,需要4个地球。
  富裕、贫困;奢侈、节俭,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富裕而不奢侈,贫困而又节俭。
   90年代中期,我曾经到陕北贫困山区。当地地方领导招待吃饭时,通过空运运来了对虾。我吃了以后心里不是滋味。临走时,让我们交换意见,我就说了这个意见。没想到当时《光明日报》的记者也在,第二天,就在头版头条以《梁从诫委员:陕北这么穷,为何这么奢侈?》为题报道了当时的情况。中国一句古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大家要牢记这句话。
  富裕地区不多,富裕人不多。有人大摆30多万一桌的“满汉全席”,而却有河南成百上千的爱滋孤儿,他们的父母因为穷,被逼得只能卖血;更有父亲因为没有钱给考上大学的孩子交学费而自杀。
  孔子赞颜回曰:“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人的幸福与不幸,决定于主观精神状态。如果一个人连温饱都达不到,就难以“不改其乐”,我亲眼看见过这样的人——在悲惨生活中不改其乐。
当年我们一家在四川逃难时,当地没水没电,自行车是外地人带去的,缺吃少穿,缺衣少药。有美国朋友专门来看望我父母,惊诧于我们的生活状态。但是我的父母们还是孜孜不倦撰写学术著作,乐此不疲。其实不光他们,一大帮知识分子都如此,这对我的教育深刻,我现在如果去追求豪华生活,就背弃了童年时代所接受的教育,这一点我做不到、不能做。谁都不是救世主。但是一个人总能管住自己,先管住自己的手、嘴、心,就还有希望。我和我的老伴,总是力求能做到身体力行。比如家里装了空调,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忍住炎热,就尽量不开空调。很多大宾馆夏天大开空调,冬天暖气太热,过犹不及啊。
  我们家有一台洗衣机,请了一个小时工,一礼拜洗两次衣服。我们把漂过的水攒起来冲马桶,就可以够一个礼拜不摁马桶的冲水按钮。很高兴的是,小阿姨非常认同我们的做法,而且在了解到北京的缺水情况后,还向别的人家推广,因此,这样以实际行动去影响别人,是一种有着很大潜力的教育行为。
  一位著名环保活动家——黑猩猩行为研究专家——珍妮·古道尔说:“每一个人能做的很少,但是大家联合起来,就能改变世界。”我以此结束演讲,以之共勉。
现场交流:
1、问:关于全国人大与政协的权责比较?
答:政协委员可以提提案,关于制度改革等。此外,我们还有一个任务:反映社情民意。我常常收到“自然之友”很多会员来信,我常常通过政协渠道反映,但是并不等于有关部门能按照来信彻底解决问题,有一些回答了,一些甚至石沉大海。我做了三届政协委员,从第七届到第十届。我认为我个人没有辜负这个身份,把信息反映到了。
2、问:“循环经济”效应正面与否?
答:我认为是正面的。譬如回收废纸,节约了木材,我们何乐不为?当然,如果纸已经打印一面,回收时候可能要用原生木浆洗掉原有色素,会有一些花费,也有一点麻烦。但是如果我们现实中缺的是木材,这就值得去做了。
举个例子,有人反对用一次性筷子,认为是不爱惜木材。但是如果不用一次性筷子,而用多次性使用的、用完之后还得洗,问题出现了。要用水,可是北京极端缺水。
“短板理论”认为多块木板拼成的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取决与最短的木板。因此应该使得最短缺的得到补偿。因此循环经济的利弊要通过实际情况来衡量,不过我个人还是比较赞成的。
3、问:中央电视台节约节目提倡,但是在其所做宣传大部分都是针对针头线脑的问题;对于大的问题没有涉及到。您这种提倡的效果、影响有什么看法?
答:我没有系统地看过央视节约资源的相关节目,我现在没有资格全面评价,但是个人认为宣传节约不管怎样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宣传好于不宣传。从身边小事做起是正确的。
我的名片背后是别人用过的废纸,是印刷厂印废了的表格。“自然之友”的名片都是这样制作的。以前,很多出版社的校样也是只用一遍。我们有在出版社工作的会员就把这些校样送到我们办公室,供打印使用。现在我们办公室里这样的废纸少了,因为这些出版社也开始循环利用废纸了。我们很高兴看到这种情况。
4、问:您刚才说中国的经济发展能耗极高,效率极低,那么,中国提出的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能否实现呢?
答:传统社会是个农业社会,不是一个久远历史过程,要让我们的工业生产形成节约高效型并非一朝一夕能促成的,但并非不可能。如果厂长、经理们明白了节约生产的利润,我们的情况将会大大改善。但是现在市场机制不完善,节约者不能获得更多的好处。我国经济运转的水平在逐渐提高,我相信若干年后,经济技术水平,投入产出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我们的目标也会实现。
5、问:刚才您演讲的重点集中在城市,对于农村有些忽略,农村的环境问题也相当严重,缺乏制约和引导机制。您有何建议?
答:我学历史出身,这个专业与中国环境问题不沾边,我开始时完全不懂。我作为《百科知识》杂志创始人之一,在创办初期收到一篇来稿,写道:乡镇企业可能成为中国一大问题,设备落后,农民缺乏环保概念,这样的企业对环境可能造成一大压力。当时提出这个问题,是我接触环境的第一次震动。因此可以说,我关注环境,始于农村。
其二,“自然之友”协会的一个重要项目就是在西部地区农村希望小学给当地孩子上环境保护课——义务环境教育。我们给学生灌输这样的理念:这块土地是你们的,只有你们自己才能保护好它,你们应当保护好自己的家园。
城市有的垃圾农村基本上都有,但是城市里面的垃圾处理回收系统农村没有。城市垃圾被达到“眼不见之地”处理,不论是彻底与否,总之被处理了。城里人天天喝茶,水库是大茶壶,茶叶是城里的垃圾。对城市和农村都有污染。我刚才主要讲的是城镇污染,但是很多措施都是关乎农村的。我们关注农村问题。
6、问:如何进入自然之友,成为会员?
答:网站。可以网上报名——一年20元会费是我们给大学生的优惠,普通人为50元,我们不想在钱上给很多人设置门槛。当然我们没有上限。有能力者欢迎多交费。
7、问:关于北京的用水问题
答:我个人不赞成南水北调。取水口在汉江。在枯水年份,将近汉水流域三分之一的水量供应北京。北京水够用了,但是汉江流域的人们怎么办。而且中线通过了河南河北才到北京。如果碰上大旱之年,让豫冀人民用否?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北京还有很大的节约余地,如果节约了还不够再想办法。
                 (整理:中青院新闻系03级学生任沁沁)
附:本人2002年7月申请加入“自然之友”的申请书
尊敬的梁从诫先生及“自然之友”的各位同仁:&
&&&&很感激你们为中国创办了这样一个民间环保组织!&
&&&&我叫孟登迎,是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所教课程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当代政治文化思潮。在刚刚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发现中国大学的环保教育目前还处在相当低的层次上。告诫学生们不要乱扔果皮纸屑、节水节能固然重要,但实事求是地讲,如今日益严峻的污染和破坏问题,大都是受所谓的“文明生活方式”和“发达”观念支配,在国家公共决策方面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在美国,那些控制国家经济运作和政府决策的大企业(尤其是石油、汽车和军火)是全球生态恶化的罪魁祸首,而在中国,人口压力和畸形消费观念(模仿所谓的美国文明方式)也越来越多地影响到经济法规的制订。住在北京城的人,每天所受的拥堵和污染,并不会随着某些人对于道路的大肆扩展和对于文化老城的大肆拆离而有丝毫的减弱。与日俱增的小轿车要上路,大家都想通过对汽车的占有来满足私人空间和高雅身份的虚荣,传媒和政府对于“文明生活”的吹捧、对于买车和购房贷款的刺激性发放,都在强化这种自杀性的私欲竞争。郊区在不断的扩展,各种人造的所谓绿化工程,到底使多少本该用于西部绿化的资金浪费在拆了又建、建了又拆的黑色轮回当中?
难道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必须以牺牲大多数人的生存环境为代价?&
&&&在中国当今的环保教育中,如此严峻的社会公正问题至今似乎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如果要追究责任,大学教育必然难逃其咎;作为大学教师,我本人也深感惭愧。我之所以申请加入“自然之友”,是希望“自然之友”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有关发展与保护的资料,让我们中国的青年在大学期间就受到深入的环保教育,以便他们将来能对社会的决策和公共利益的捍卫做些实在的事情。听说欧洲的环保人士对政府决策有较大影响,不知道“自然之友”能不能多介绍这方面的情况,使中国的环保运动上一个档次。至少,我们青年人更深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关天人合一、敬畏大自然的伟大思想,同时还应该学习欧陆青年参与环保政治的热情,加深对当代国际经济、政治和全球化问题所具有的复杂性的理解。唯有如此,中国的环保才可能成为世界范围内环保运动的重要力量。
我本人愿意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环保教育的深入而努力,也渴望在“自然之友”中与更多的同仁们共勉。我渴望成为“自然之友”的一员。
                           孟登迎 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感谢老师的演讲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