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什么是最好的迷你世界宝藏地图:珠宝或望远镜?

→ 请勿发表违反国家法律的言论.由于缓存的原因,您可能要数分钟后才能看到您的评论.本来已经在新浪、搜狐、腾讯开博,写一些感兴趣的历史问题,没想到得到大部分网友的支持。在朋友推荐下,来到了天涯煮酒论史版,希望在这个更加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与广大朋友聊一些历史问题。        目前已经推出来四本“历史密码”丛书,分别为:        历史密码:揭秘历代悬案疑案(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8.1)    历史密码2:解读十大历史另类面孔(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8.6)    历史密码3:千古之谜终结解读(新世界出版社 2009.1)    历史密码4:在正史与野史之间(待出版)        在写作“历史密码”丛书的时候,我发现很多朋友对于古文明、宝藏、陵墓、古国等比较感兴趣,因此,在精心收集了大量资料情况下,用了一年多时间最终完成了“绝版文化”丛书(前四卷),分别为:        绝版古国:神秘消失的古国    绝版文明:废墟掩盖的文明    绝版宝藏:寻找最后的宝藏    绝版王陵:探秘帝王的地宫        在今后的时间内将陆续贴出,希望多多提出宝贵意见。如果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可以回我邮箱:laodao210@.cn      第一编 未竟的大业:王侯隐匿的宝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的王朝分分合合,一治一乱。但总有些人不甘于命运的安排,要打拼出自己的王朝。西楚霸王、大西王、闯王、天王、翼王,海盗王,他们创建下了自己的功业,使得天下财富归于一身。然而,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英雄们的事迹在乌江边,在凤凰山,在大渡河,在天京城纷纷划上了句号,可他们库房的财宝却像他们未竟的大业一样让后人仰慕,供后人追随。     项里村:破解项羽金锣的神秘字符  一、开价150万元破解的神秘字符  二、项羽起兵铸金锣  三、众说纷纭中的探宝解读    南澳岛:皇帝与海盗的传奇  一、宋朝末代皇帝流亡南澳  二、寻找海盗吴平的藏宝    天门山:秘藏于此的闯王财宝  一、观音山寻出的二级文物  二、野拂护宝天门山  三、迷雾重重的莽山闯王宝藏    锦江底:张献忠的千船沉银  一、老虎滩的银锭  二、张献忠的千船沉银  三、水藏财宝与淘金公司  四、一夜暴富的普照寺    船形屋:天地会的密室宝藏  一、经世百年的豪宅船屋  二、神秘宅主为何造屋似船  三、屋饰暗合天地会  四、不断显露的宝藏玄机    天王府:太平天国的终极金库  一、圣库,天京攻守的目的所在?  二、天王府窖金何处寻  三、金龙殿下隐藏着什么  四、刺马案另有隐情    山王坪:太平山下不太平  一、翼王石达开率兵出走  二、安顺场刘湘挖宝  三、山王坪藏宝的传说  四、太平山、爱妃墓重现人间      第二编 枭雄的遗产:消失的不义之财    他们打家劫舍,他们划地为王,他们纵横四方,他们敛财无数……但最终,他们也受到了历史的惩罚,可他们的那笔财富却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石洞,在海岛,在山坡,在密室,大笔的宝藏到底在哪里,这成了人们反复求索的问题。有些人终其一生难以窥到宝藏的一角,有些人误打误撞却因宝藏富甲一方。  枭雄的遗产,来之不义,其实,你也有份。    黄金洞:瞿塘峡夔门的喋血传奇  一、白帝公孙述的黄金洞  二、专业探险队的意外发现  三、巴人最后的归宿    上川岛:纵横四海打下的家底  一、红色帮威震南海  二、真真假假的宝藏传说  三、张保仔的岛外宝藏    马陵山:十字坡的后院银库  一、十字坡的十八池藏金  二、放猪拾金,焉知祸福  三、土匪藏宝杨树林    哀牢山:最后的土司,消失的财宝  一、称雄一方的土司世家  二、土司府的藏宝符号  三、茶马古道上的宝藏    徐公馆:清东陵珍宝流向何方  一、绝世东陵珍宝被盗  二、孙殿英破财免灾  三、迷雾重重的徐公馆    齐王府:扑朔迷离的地下宝藏  一、富可敌国的蒙古王公  二、暗藏财宝的齐王府  三、色福晋的最后供词  四、线索汇聚,有望托出真相    第三部分
佛寺的玄妙:佛光普照的宝物    东汉以来,佛教东传已近两千年。其间,有过不少崇佛佞佛的朝代和君主,“南朝四百八十寺”未必是一种夸张。佛门本是清静地,可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愿望化成财宝奉入寺庙以求平安。因此,佛寺就与神秘的宝藏牵上了关系。  除去金银这些俗物,佛寺的地宫里更是隐藏着为人所不知的秘密……    铁山寺:高僧保管的黄巾军宝藏  一、东汉中土第一高僧调  二、张角藏宝铁山寺  三、寻宝未遂终成迷    法门寺:世所罕见的佛指舍利  一、大唐盛世迎佛骨  二、法门寺地宫的重重珍宝  三、独一无二的佛祖真身指骨    乐山大佛:续传千年的神秘  一、海通剜目建大佛  二、开元盛世留下的杰作与疑团  三、大佛胸前惊现“藏脏洞”  四、大佛的“B超体检”    雷峰塔:地宫里的无价之宝  一、雷峰塔的前世今生  二、深入地宫的发掘  三、鎏金塔再现世间    大报恩寺:世界奇观中收藏的珍宝  一、拥有世界奇观的皇家寺院  二、镇寺之宝散落何方  三、千年铁函中的惊人发现    第四编 文明的余光:古国遗存的财产    古蜀国、古滇国、西夏国、西域古国,这些相对中原地区的偏远文明,它们在历史、文化、宗教等领域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多少年来,围绕着它们的争议几乎从来没有停歇过,而每当新的证据或结论被公布,都会引发强烈的质疑和讨论。  特别是这些文明创造的财富,在这些文明湮灭后,仍散发着神秘的余光,不断吸引着我们。    金沙遗址:贵比黄金的古蜀宝物  一、挖掘机无意挖出的宝贝  二、太阳神鸟耀古蜀  三、金沙遗址的奇珍与疑团    蜀闽大地:渡向生命彼岸的船棺  一、省委大院下的宝藏  二、蜀人船棺葬的文化根源  三、武夷山的悬船棺    抚仙湖:陷没水中的湖底古城  一、抚仙湖的难解之谜  二、沉入湖底的古城  三、古滇国俞元城猜想  四、李家山注解抚仙湖宝藏    黑水城:西夏军事重镇的前世今生  一、将军埋宝黑水城  二、纷至沓来的异国盗宝贼  三、大漠深处的古城沧桑    新疆和田:丝绸之路上的玉石之都  一、大漠深处的遗址  二、价比千金的和田玉  三、追寻失落的玉石      第五编 水底的华丽:海难吞噬的财富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海上丝绸之路”更是连接起东南沿海的各个港口,在这条航线上行驶着的,便是一艘艘满载货物与财富的船只。然而,风暴和巨浪的肆虐,造成了一次次的海难,时过境迁,当时的悲剧却意外给我们留下了笔笔不菲的水下财富。  除此之外,内河与岛屿的沉船也是一个个埋藏于水底的机会,等待有心人的发现。    三峡:险滩上的沉船集中营  一、银窝滩的宝藏传说   二、“滩滩都是鬼见愁”  三、瑞生号殒命“对我来”    南海:争分夺秒的寻宝竞赛  一、中国海底宝藏惨遭浩劫  二、“把这些瓷器都砸碎”  三、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  四、“南海一号”带来的思考    福建:取之不竭的碗礁  一、紧急打捞“碗礁一号”  二、惊艳出世的海底瓷都  三、传世青花瓷    阿波丸:被打捞界惦记的沉船  一、二战中被击沉的巨轮  二、“阿波丸”上到底载了什么  三、中国启动“77?13工程”  四、还没有浮出水面的真相    浙东:散布海底的沉船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当代调查  二、绘成“海底藏宝图”  三、象山的东海沉船群    湛江:硇洲岛海底的银币  一、礁石中的银币  二、向海底潜进  三、水下的危机与发现    西沙:中国远海的宝藏呼唤  一、从近海走向远海的探秘  二、驶向远方的中国商船  三、千件文物相伴的暗礁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浙江绍兴柯岩街道的项里村,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项羽宝藏的传说。项羽于江东起兵前夜在项里村埋下了12面金锣,而找到这12面金锣的关键就是破译村东草湾山上所刻神秘字符,破译了字符,就能找到宝藏。  曾有人开高价宣传掌握了宝藏的破译方法,也有人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解读方式,12面金锣到底价值何许,埋藏何处,到现在还是一个迷……  
  一、开价150万元破解的神秘字符  2005年的夏天,浙江绍兴旅游局副局长鲁锡堂收到几封信,全是当地市、县有关领导转下来的,且都来自同一个人。该人在信中声称:谁给出150万元,他就马上解开项里村字符之谜,并宣称,并不是拿这150万给自己用,而是另有其他的用途。  为撩开神秘人的面纱,鲁锡堂根据信中提供的联系方式,与对方通过电话取得了联系。他觉得那个人说话一套一套的,似乎很精通某种古文化方面的知识,听起来挺像那么一回事儿。鲁锡堂说,除了他之外,市里还有不少人接触过这个“神秘人”,但他当时表示,暂时还不能透露有关“神秘人”的其他信息。  价值150万元的破解密码,将有关“神秘字符”真实性的传言摆在了桌面上,鲁锡堂认为,在事实未完全弄清之前,对任何结论都不能轻易否定。所以,“神秘人”的狂言,鲁锡堂以及绍兴县旅游局等有关部门都有所重视。  但鲁锡堂当时还说“不是说他要150万就给他150万,这要看是否能在里面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而几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件事再也没有了下文。  如果只是破解字符就要150万,那这个字符下将隐藏着多么大的一笔宝藏呢?  草湾山位于绍兴著名风景区豆雾尖北麓,海拔约70米,东西长400余米,山西面是一座新修的项羽庙,山上覆盖着厚厚的灌木林,所以虽然山脚下就是项里村,但村民很少上山。“项羽藏宝图”就在人迹罕至的草湾山一侧。  字符所在的石块是一块不规则的五边形石头,呈拱形,青灰色,“爬”在山腰上,宛如一个巨大的龟背,大约长5米,最宽处约有3米,最窄处约有1.5米,石面上有淡淡的绿苔印。 所谓的“项羽藏宝图”,就是刻在这块大石上的印记,是用锋利的锐器所刻,深7~8厘米,宽约5厘米,所刻的笔画都是横和竖,方方正正,有的组成几个大小不等的矩形。字符样式古朴,不似篆文,也不似金文,整个图形不像是写的什么字,酷似房屋的平面图。随着时光的流逝,整个字符的表面已很粗糙,各个笔画的边角已变得光滑。  如果这“藏宝图”为项羽所留,那它至少存在了2000多年,为什么就没有人解开谜底呢?据当地村民介绍,草湾山上的神秘字符只是项羽所留“藏宝图”的一部分,当年项羽将“藏宝图”分开刻到了几块石头上,而想要真正破解这个“藏宝图”必须找到其他的“藏宝图”。然后将它们拼在一起,这样就能解开“藏宝图”的秘密了。如果真是这样,“藏宝图”到底是由几块组成的呢?项里村的村民无人知道。   据称,村里也有好事者曾去寻找过“藏宝图”的其他部分,但最终没有结果。目前惟一被发现的就只有草湾山上那一块。   那么,12面金锣又是怎么回事?    二、项羽起兵铸金锣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宿迁宿城区)人。自称“西楚霸王”,把梁楚九郡当成自己的领地,其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早期,项羽从叔父项梁起兵反秦。项梁被秦军杀死后,项羽带领起义的楚军继续反秦。秦朝被推翻后,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在鸿门宴上项羽不听“亚父”范增之言,放走了刘邦。最后,项羽被刘邦的大将韩信围于垓下,自刎于乌江。  据《史记•项羽本纪》上记载,项羽因叔父项梁犯命案,两人一同避难吴中,并曾有一段时间生活在会稽一带(即绍兴)。两人在项里村一带隐居,得当地村民庇护。此后他们暗中积聚力量,招兵买马,很快募集了8000江东子弟在附近练兵,铸12面金锣日夜操练。起兵前夜,项羽为报答村人,命士兵在山上连夜埋下12面金锣。  在绍兴当地新近出版的一套鉴湖系列丛书中,对项羽和项羽宝藏的传说更有详细记录,书中写道:“为了反秦,项羽与叔父项梁在项里一带召集旧贵族子弟8000余人,用12面金铜锣,鸣锣教战,习武练艺。这12面金铜锣精工细作,别具一格。分别用80%的黄金和20%的黄铜合铸,锣大如轮,声宏音清,背面铸有12生肖图,价格不菲。时间过得飞快,项羽要告别项里百姓了,他决定将12面金铜锣留给项里。于是命令士兵深夜在项里草湾山附近挖坑藏锣,然后又在草湾山上凿下了字符。如果谁能认得此字,便能找到那价值不菲的12面金铜锣。”  在绍兴县越国文化博物馆,《康熙会稽县志》上有一段文字记载:项梁、项籍杀会稽首殷通,举兵于会稽。这里所说的会稽就在绍兴附近,而项籍就是项羽本人。2000年前项羽和他叔叔项梁杀了会稽县首领殷通,起义造反。    村里几位老者说“项里村”的村名也是根据项羽而起的,不仅如此,项里村内还修建了一座项羽庙,当地百姓尊称他为项羽菩萨。据说这一习俗已延续了几百年。为项羽修庙,这在全国各地也是屈指可数的。种种迹象表明,项里村与西楚霸王项羽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联系。  
如果以上这些都是事实,那大若车轮的12只金锣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呢?  1973年以来在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了大量的战车,相当一部分战车车轮的直径在1.4米左右,如果说锣大如轮,那么项羽当年埋藏的十二面金锣,每一面金锣的直径也应该在1.4米左右,这么大尺寸的锣即使是在今天也是比较少见的。    铜锣的中央部分略高,它的大小、厚薄与锣的面积比例,决定锣的音调的高低,低频锣发出的声音沉闷可以传播很远的距离,当年项羽铸十二面金锣目的就是利用锣声操练军队,但是专家对于秦朝末年锣的制造水平产生了怀疑。    根据当时的工艺做到一米四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一个一米四的锣大概有一百五六十斤,如果仅靠当时的技术水平来完成似乎是不可想象的。    许多人以为铜锣是铸造出来的,其实铜锣原始的加工工艺是用铁锤敲出来的,现代化的生产普遍采用了空气锤,现在铜锣的直径最大可以加工到1.5米左右。专家认为秦代末年的加工工艺,锣的直径最多也不过七八十公分而已。    项羽埋藏十二面金锣这个传说最让现代专家怀疑的不是制作工艺,而是锣的含金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如果将红铜和锡按一定配方熔炼,就会得到响铜。闻名世界的曾侯已编钟就是用响铜铸造而成的。铜锣之所以能敲响,也是因为它是用铜和锡的合金加工而成的。祖传的铜锣的配方是铜占77.5%,锡占22.5%,这个配方一直延续至今。如果是80%的金加20%的铜,这个锣就不会响了,而且会特别软。    由于黄金的硬度很低,含金量达到80%,锣就敲不响了,它也就失去了练兵传递信号的作用。难道西楚霸王当年给项里村百姓留下的不是金锣,而是十二面直径不到1米的铜锣吗?    如果不是锣,那么当年项羽用什么指挥部队传递信号呢?中国古代有一个词,叫做击鼓鸣金。指挥部队的有两件信号型乐器,部队向前冲锋的时候是用鼓,撤退的时候是用金。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和考古发现,金指的是錞于。  在湖南省张家界博物馆,其镇馆之宝就是国家一级文物虎钮錞于。  这尊战国青铜錞于重4.4公斤,高42厘米,椭圆盘首,肩部突出,腹部向下收缩,呈椭圆柱型,中空。顶部中央铸有一只老虎,虎的耳目清晰,张口露齿。尾巴微翘,末端卷曲,造型栩栩如生。虎钮錞于的壁比较厚,敲击它时发出低沉的声音能传出很远的距离,项羽鸣金收兵敲击的就是錞于。    但是錞于和金锣两者之间相差十万八千里,为什么传说中项羽的藏宝是十二面金锣,而不是錞于呢?音乐研究所专家的一席话点破了其中的奥秘。    试想一下,当地老百姓没有考古知识,完全想象不到錞于会是什么东西?如果要让这个故事口口相传代代流传下去,就要有一个通俗易懂的说法,于是,讲故事的人就用另一个响器的名字代替了錞于,也就是锣。所以,传说中的锣指的是相当于锣的响器——錞于,而不是我们今天的锣。  这样的结果真的有些出乎意料之外,假设西楚霸王项羽当年在草湾山埋了宝贝刻了藏宝图,那也不会是12面金锣,只能是12个青铜錞于,但这只是一个假设。  因此民间对于那张藏宝图的解释方法越来越多,有人也怀疑这不是一张完整的图,在山上还有另外一张或者几张,到底这图里还暗含有多少八卦玄机呢?     三、众说纷纭中的探宝解读    两千多年来,时时有人在山上发现该字符,但至今没有人能解开字符的含义。据说明末清初的绍兴著名学者张岱曾在草湾山一住数月,企图解开字符之谜,但终究未能如愿。张岱是明代的文学家,他出身仕宦家庭,晚年却穷困潦倒,避居山中,仍然坚持著述。张岱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他爱好广泛,颇具审美情趣。喜欢游山逛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既懂音乐,又谙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相当深厚;喜欢收藏,鉴赏水平很高;精通戏曲,编导评论都要求至善至美。这样一个有大学问、真见识的名家都未能解开字符的奥秘,可见其难度之高。    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藏,还是要回到历史去寻求答案。项羽到底有没有到过绍兴项里村呢?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的描述:项梁(项羽叔父)杀人,与籍(项羽)避仇于吴中。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项里村的一些读过《史记》的村民解释说:“《史记》中提到秦始皇曾游历会稽,这个会稽就是我们旁边的会稽山,我们这个村离会稽山也就10几公里。既然《史记》中都提到项羽看到了秦始皇游历会稽山,那项羽在我们村生活过就是有可能的!”    但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教授却指出:“项羽不可能在绍兴项里村生活过。”葛教授介绍说:“《史记》中提到的‘会稽’指的并不是绍兴的会稽山,而是当时的‘会稽郡’,这个郡主要包括今天的江苏南部和浙江大部分。”    但这也不足以否定项羽在项里村居住过的说法。葛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当时项羽跟随其叔父项梁避难‘吴中’,这个‘吴中’指今天的江苏苏州一带。而苏州在战国时期是为楚国的属地,那里生活着很多楚国的旧部,所以作为楚国大将后代的项羽就在苏州地区避难。而且楚国的旧部在当时苏州地区还很有势力,他们多数都生活在城里,项羽和项梁为了招集起义军马,自然会跟他们在一起。也就是生活在苏州地区,跑到浙江项里村那个偏僻的小山村去招兵买马是不可能的。”  由于神秘符号是基于民间传说推测出来的,专家认为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但是有时候民间传说也能提供一个重要的线索,有时传说也不是空穴来风,只是需要适当的解读而已。  根据宝藏图的字符,已经有人概括出几句话,将藏宝图的秘密破译了——“庙前庙后三角田头三眼桥头三岔路口有12面金铜锣”。那么这个地址具体在哪儿呢?有一个研究乡村项羽文化多年的村民到山上周边附近考察,最后做出判断,项羽当年埋藏的宝藏可能就在项里村村口的一口枯井下,但枯井早已被新修的水泥马路填平。    这个村民认为,破译句中的“庙前庙后”,就是说宝藏在项羽庙的前后;“三角田头”是在项羽庙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三角的田地;“三眼桥头”的位置起初难倒了他,在村附近找遍了,也没有发现有“三个眼”的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项里村的老者说,村头小河的项羽庙附近有一座3个桥洞的小桥,后来修路拆掉一个洞,于是,“三眼桥头”这句话也迎刃而解了——它就是现在项王庙旁边的只有两个桥洞的小石板桥,桥下是清澈见底的小河流。所说的“三岔路口”更好找,就是石板桥附近的一个三岔路,现在被修成了2米多宽的水泥路,贯穿整个村子。    他根据破译的词句,分析出藏宝地点是在村口水泥路的住宅区边上,但他一直也没有去实地挖宝。可能觉得自己只是推测,也没把握吧。不过当项里村的村民得知这个推测的地点后,也是不置可否。有一个村民说他家20世纪80年代在马路边上盖房子时,挖了一米多深的地基,也没有发现有什么金锣。    多少年来,项里村的村民不厌其烦地传说着“项羽宝藏”的故事,但是当“宝藏埋藏点”有了着落时,他们却不为所动,连“挖开马路看一看”的想法都没有。刻有神秘字符的石头依然在草湾山里安静的守候着,它守候着的可能不是一笔宝藏,但一定是有关宝藏的那一份神秘。    
  鸿篇巨著
      期待
  占地挖宝…
  今天晚上再贴一篇
  南澳岛:皇帝与海盗的传奇  相传南澳岛上藏有富可敌国的巨大宝藏,金银珠宝不计其数。关于宝藏的说法从宋朝末年就开始在南澳岛流传,到了明代,又出现了海盗藏宝的传说。于是,一批又一批的寻宝者纷至沓来,但结果都一无所获。南澳岛上到底有没有宝藏?如果有宝藏的话,在这个面积仅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小岛上,这么多的财宝又会藏在哪里?    一、宋朝末代皇帝流亡南澳  据《南澳志》记载,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5月,赵昰在福州称帝,由于元兵进逼,11月与其弟等逃亡南澳,在澳前村东面修建行宫住下,太子楼便是当时的行宫之一。随从还在东南面沙滩上挖了三口井:供皇室饮用的“龙井”、供文武官员饮用的“虎井”、供将士军马饮用的“马井”。  小皇帝赵昰和他弟弟赵昺逃亡至南澳岛后,眼看追兵步步逼近,决定在离开之前,把一部分随身携带的金银珠宝留在南澳岛,并在藏宝地附近的石壁上刻下文字,方便日后寻找。可惜的是,小皇帝最终在元军的追杀下投海自尽,埋藏的宝藏遂成千古之谜。  
南澳岛位于广东省和福建省交界的洋面上,由大小23个海岛组成,人称“潮汕屏障,闽粤咽喉”。或许正是因为占据了这样重要的战略要冲,宋代末帝才选择了这里作为行宫。  
在岛东南部的云澳湾有一组雕像,雕像表现了南宋小皇帝赵昰兄弟与大臣陆秀夫等人在南澳岛生活的场景。不久前,当地旅游部门在为这组雕像群清理地基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古建筑遗址。   同样是《南澳志》的记载,南宋末帝曾经在南澳岛居住了十五天,如果眼前这个遗址是小皇帝居住过的太子楼的话,这就与民间的传说不谋而合,因为传说中的藏宝地就在离太子楼几十米远的一堆巨石中,但要想获取巨石中的宝藏,必须要破解这组摩崖石刻上的文字。   因年代久远,石壁剥蚀严重,现在巨石上总共留下了35个文字,而且字迹残缺不全,很难辨认,也几乎让人难以读懂。当地人也传说宋皇室离岛时,曾于石室内藏有金银财宝,若有能将石壁上的文字念成文,释其义者,则石壁会自动开启,里面的宝藏归他所有。时至今日,石壁上文字历历在目,但太子楼藏金仍不见被取走。更加巧合的是,就在距离石刻和太子楼遗址200米的海边,有一口古井,相传是南宋小皇帝逃到南澳岛时挖掘的,后人称作“宋井”。虽然古井与海水相隔咫尺,但井中涌出的却是甘甜的淡水。这无疑是史料中记载的龙虎马三井。  而且,当初在清理宋井的时候,文物部门发现了许多宋代瓷器碎片和宋代铜钱。考古证明,这一带正是当年南逃的南宋小皇帝居住和活动的地方。  在南澳及周边地区,一个关于“沉东京,浮南澳”的传说流传了好几个世纪,几乎妇孺皆知。相传,在今天南澳以东的海面上原来有一个岛,岛上曾经有一座名为“东京”的城市。不知什么时候,这个岛沉入了海底。与此同时,另一个岛则浮出了海面,这就是今天的南澳。但在南澳,无论年轻的还是年长的,对这句话,都只是听说。关于沉东京,有学者认为,东京城是南宋末年小皇帝逃亡时在这里修建的行宫。在南宋皇帝的逃亡路线图上,我们看到小皇帝确实曾经到过这一带。  南澳县博物馆还陈列着一件更有说服力的文物——古壶,它的标签上写着宋代。这把壶可以说是探解宋代行宫的一把钥匙,一是因为这把壶出在传说中的沉东京城的位置,二是壶上的龙纹造型,在中国古代,龙是皇室专用的纹饰,那么,宋代皇室的宝藏与沉东京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陆秀夫是南宋最后一位宰相,就是他背着南宋最后一位小皇帝跳海自尽的。在南澳,人们给陆秀夫修了一座墓,令人奇怪的是,陆秀夫背少帝跳海的地点是在崖州,在这里,怎么会有他的墓呢?陆秀夫的墓还有两处,一处在他的家乡江苏垣城,一处在他殉国的地方崖州。人们敬仰他的气节,在他曾经辅佐少帝的地方——南澳也修了墓。其实自元以后,这座墓历朝历代都有重修,仅乾隆年间就曾重修了三次。这对后人尤其是他最后逃亡所经过的地方,留下的印象是无法磨灭的。沉东京,浮南澳这句话的流传只是对宋朝的一种纪念吗?    二、寻找海盗吴平的藏宝  还是让我们把目光转回到太子楼遗址。这里,一棵茂密的古榕,长在一处硕大的石壁上,石壁下侧有一裂缝,裂缝两边歪歪斜斜刻着的就是上文提到的那行难辨的文字。宋室宝藏的传说吸引着猎奇探秘碰运气的人来了很多,但都一无所获。后来有一颇通文墨的商人,居然能念字成文,释义说至八成时,石壁便开启一条缝隙,露出耀眼的珠光宝气。这时,山下来了一个人,商人唯恐来人争夺珠宝,急忙钻进石缝取宝。石缝突然闭合了,商人被夹在里面,只留下辫子在石缝之外,变成了一株小榕树,日长时久,长成古榕。  这当然也是个传说,但是,石壁上的神秘文字,是否能像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一样,引领我们打开宝藏的大门呢?许多专家学者对这段摩崖石刻作出了种种猜测。南澳中学的一位历史教师认为,石刻是明末清初郑成功反清复明的檄文。泰国崇圣大学的郭伟川教授认为,该石刻的文字“非诗非文”,“应为纤纬之言、扶乩之语”。  虽然专家学者对摩崖石刻的含义众说纷纭。但今天的南澳人却更愿意相信这就是打开宝藏的秘诀。就在众多学者对石刻上的文字费尽心机的时候,南澳岛上另一个关于寻宝的谜语,也同样让专家学者绞尽脑汁。这就是 “水涨淹不着,水涸淹三尺,箭三枝,银三碟,金十八坛。”据说谁能破解这句谜语,谁就能找到明朝大海盗吴平的宝藏。  在南澳岛的深澳镇,有一个吴平寨村,这是我们所见的,第一个以海盗名字命名的村落。在寨内藏宝,有很大的可能性,因为易于看护。但生活在这里的渔民告诉我们,今天的吴平寨早已不是当年的寨子了。当年他们盖新房的时候,曾经看到过一些残存的围墙和石基废墟,但从来没有发现过任何宝藏的踪迹。由于吴平的势力越来越大,已经威胁到明朝对海防的控制,朝廷终于开始对吴平进行清剿。在今天南澳岛深澳镇的一块石碑上,就记载着那场战斗的经过。  中国封建王朝重农抑商,对外垄断“贡市”(买卖进出口商品的市场),禁止商民出海活动。尤其是明王朝,厉行海禁,严禁商民出洋贸易,下海出洋者被视为奸徒、海盗。由此,明朝出现了很多不守规矩的海盗。  
广东倭寇的首领多出自穷人,吴平就是其中一个。吴平,福建诏安梅岭人,原是地主家奴。因为无法忍受地主夫人的虐待而跑去做海盗,后来自立山头发展上万人,组建了著名的吴平海盗集团,主要活跃于闽粤沿海一带,劫掠了大批的金银珠宝。  
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率师至漳浦平寇。吴平走投无路,选择背靠高山悬崖,又有虎屿、猎屿两个小岛作天然屏障的南澳筑营,过了一段太平的日子。  没过过久,潮州总兵俞大猷率兵3万人马围攻南澳,征剿吴平。吴平凭借土堡水寨,负隅抵抗,双方对垒三个月,僵持不下。朝廷又命浙江总兵戚继光前往助战。嘉靖四十四年,戚继光率军到达南澳,安营扎寨。下令封锁港口,以阻止吴平逃窜。并从背后攻击吴平,一举攻破了这伙作乱海上的亡命之徒。吴平战败,由海路潜水逃跑至海南岛,这时他的撤退仍是有组织的,俞大猷部将汤克宽、李超的追击都遭到挫败但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嘉靖四十五年四月,吴平在闽广水师的夹击下最终败于万桥山(今越南)下,之后再没有人得到他确切的消息。有人传说在南直隶与浙江一带见过他,已经成了大商人;有人说他在海岛中困饿而死。吴平到底是死是活?没有人知道确切答案。  据传,吴平眼见朝廷不断发兵围剿,自知坚持不了太久,就将十多年来掠夺的财宝埋藏在岛上。有关藏宝的数额,在当地流传有一首歌谣:“九瓮十八缸,一缸连一缸,谁人得的着,铺路到潮州。”这18大罐金子埋藏在哪里?只有吴平和他的妹妹知道。   一次,吴平笑问妹妹;“一旦山寨被剿,你要随我逃走,还是想留下来看管金银?”妹妹说:“我愿留下来看管金银。”吴平听了十分不高兴,生出了除掉妹妹的打算。戚继光、俞大猷联军分水陆两路围剿吴平寨时,吴平见大势已去,便逃到海边杀死了呆守18坛金银的胞妹,并将尸首碎成18块份埋于藏金的地方,随后夺舟逃出海去。  
  沙发还是我的!今天沙发运阿坐了七八个了哈哈
  楼主中间怎么停顿了三个月啊?此贴能保持更新吗吗???
  又是挖财宝古董值钱的路子,我认为这种意识形态消遣可以,但是社会主流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创造上面。古人那点创造力价值也就在个原创上面。有很多古物上面的气场很不好,来路很不明,弄到家里会招灾惹祸的。
  看一哈,没有地图嘛!
  呵呵。
  我要地图!
  作者:马飞宇 回复日期: 12:49:12 
    楼主中间怎么停顿了三个月啊?此贴能保持更新吗吗???  -------------------------------------------------    保持更新,前段时间出版社的编辑说不要更新太早,以免影响销售,现在没事儿~
  作者:最爱香梨 回复日期: 13:24:58 
    看一哈,没有地图嘛!       作者:最爱香梨 回复日期: 17:16:33 
    呵呵。       作者:雪封祁连山 回复日期: 17:18:55 
    我要地图!  --------------------------------------------------    有地图的,不过在天涯上我不大会贴图,先尝试一下哈
  还是不会插图,不会从文件里插图。
  天门山:秘藏于此的闯王财宝    天门山,海拔1517.9米,与山下市区相对高差达1300多米。位于湘西张家界市南郊8公里处,属于武陵南支脉高峰之一,是张家界市的一道天然壁画,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誉。椐史料记载,天门山是张家界最早载入史册的名山之一,东汉时称“嵩梁山”。三国时,大地震致使山壁崩裂,南北洞开,玄朗如门。吴景帝孙休认为是吉兆,下令将武陵郡改为天门郡,天门山因此得名。  李自成败退出京城的时候,曾经将国库中的金银财宝掠夺一空,意图日后东山再起。其部将野拂用了九艘大船来转移家当,可想而知,被他秘密运到天门山的,必定是国库里被掠空的大量金银财宝。眼看着东山再起的计划落空,野拂干脆在临死前,将这些宝藏分散埋藏在了天门山上几个隐秘的地点。数百年来,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不知有多少人进山寻宝,但是都空手而归。这些财宝究竟被藏在哪里,成了天门山的难解之谜。而观音山中探出的价值千万的元明时期文物,为这个迷题加上了一个重重的惊叹号。  与此同时,在湖南莽山林区,上百年来,也一直流传着一个有关宝藏的神秘传说,相传李自成带着“九驴十八担”的金银珠宝归宿到了莽山,为了这个诱人的传说,不少人一头扎进了这个寻宝的旅程,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时至今日,那里能否找到埋藏这批宝藏的具体地点呢?    一、观音山寻出的二级文物    湖北张家界天门山景区范围内有座观音山,在2001年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日,张家界汪家寨村支书李慈祥召开村支部会议,在会上他说:“古人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汪家村地处武陵山腹,对面便是著名风景区天门山,我们汪家寨要想早日脱贫致富,也只有靠这观音山了。观音山风景秀丽,气温宜人,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我们不妨借开发天门山的东风,开发利用观音山的旅游资源。”     李书记的发言立即得到与会人员的拥护,村主任曹玉趁热打铁,在会议上提出由村委会在村里组织一些经验丰富的青壮年,成立景区旅游资源考察小组。村里的青壮年纷纷地站出来,表示愿意深入莽莽观音山进行探险,查找旅游资源。     7月20日,考察小组带足干粮和水上了路,一行人饿了就摘来野果充饥,晚上宿在山洞里。五六天的考察证实了观音山上以前只听传说但无人踏足的南天门、长城路、观音坐莲台、桌子岩等景观。但是因山中雾气太重,走远了怕迷失方向,一个星期后,考察小组决定撤出观音山,重新修整后再进山。    8月15日,考察小组再次起程。起程前,李慈祥组长向队员们交代,这次要对观音山腹地作进一步考察,队员们结伙后尽量分散行动,但又不能隔的太远,山中经常有野猪、春猴、黄猴出没,进入观音山深处后,如果发现野兽,要立即吹响哨子,大家好赶来援助。     进山后,走着走着,张金长发现前面有一件锈迹斑斑的东西,叫住李慈祥,两人手挽着手,顺着结网的枯藤试探踩去。李慈祥一手攀住一根树藤,一手拉着张金长,让张金长俯下身去捡起这件东西。张金长拿起此物,原来是一把砍刀,因年代代久远,捡起时仅剩下一个铜柄了。两人马上做出判断:这里有人来过。  第五天,考察小组已爬到观音山的山顶,一组队员腰捆着结实的绳子,顺悬崖朝谷地放下,在悬崖处,一个队员发觉脚踩的地方有泥浆般的东西,他掀开枯枝和茅草仔细一瞧,发现此处与天然石壁不同,好像是人工垒成的,大小三丈多,再用手搬开一块泥块和一片乱石,泥块中含有石灰、沙浆,还有一种黏糊糊的物体。     他在险崖上立即吹响哨子,上面的人赶紧把他拉上去。他把采集上来的样品摆到考察队员面前,通过有经验的队员分析,大家惊奇地发现了一个被封堵的暗洞。考察小组组长李慈祥面对这一发现,决定亲自下去探个究竟。他下去之后,见到眼前是一个朝天石洞,洞前有一小块可让人站脚的峭岩,但不知为什么会被人封堵,若不仔细查看,还真难与崖壁相辨。古人为什么要封住这个洞,洞里到底有些什么呢?     下午,考察小组对封门洞作了标记后返回营地,次日,考察小组成员回到汪家寨村,立即找到村里年长的老人打探,但是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都不知道这个洞。看来这个封门洞是在受到极其保密的行动下进行的。     10月12日,李慈祥带队挖洞,可是用铁锄根本挖不进去,于是就用炸药放炮。坚固的洞门仍然不动声色,队员们只好放一炮,爬一点土,坚持工作了3天,才挖出两三米深。这时,洞旁露出一个耳洞,耳洞是空的,李慈祥划燃一根火柴,在耳洞的岩孔里发现有一根根像乱草根似的物体,他轻轻用手掏出,拍一拍便露出闪闪的金光。洞里有金子!李慈祥先后取出搁在岩孔中的金钗、金簪、金箍等物品,共14件。    洞里有金子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永定区委,区委书记得知情况后,亲自驱车赶到汪家寨村,对村民挖掘观音山的封门洞一事进行具体布置:为了保护好这一重大古迹,使封门洞得到详细考察,决定让村民暂时停止行动,等探明原因后,由国家文物专家来进行挖掘。     后来,通过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一批元明时期的宫廷饰物,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这十四件珠宝中,十七花金钗、鸟头金簪两件,属国家二级保护文物;叶花金钗、素金簪、凤头银钗、凤头银簪、莲花银簪等八件,属国家三级保护文物,其余为一般饰品。此批文物的价值约7000万元左右。    仅耳洞的财宝就有如此高的价值,那么洞内的财富更不会少了,这些金子是哪里来的呢?难道就是传说中的野拂宝藏?很有可能,封门洞虽年月已久,但里面的文物已鉴定出来是元明时期的宫廷饰物,可见建洞时间不会早于元明,而李自成藏宝天门山的传说与之不谋而合。  二、野拂护宝天门山  关于天门山,一直有个传说:明末,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义军大败明军,攻陷京城后,占领了皇宫,掠夺得大量的宫廷珠宝,后来李自成败退出京时,将国库金银财宝席卷一空,派手下大将李过将宝藏藏起来,意图日后东山再起。李过削发为僧,法号野拂,带着一百多名徒弟,从镖局里领回其代保管的一只只沉重的木箱,装运上船,而后,挂下风帆,趁暮色降临出发了。沿澧水而上,两岸陡壁险峻,风光优美,野拂自然无心观赏。船队一路沿途在岩泊渡、沙刀湾、宜冲桥等处停靠,船越往上行,滩头越激,越是难进。几天过后,船队止于古镇溪口境内,野拂命船公将船停在五狮寨下的平坦村岸边。他眼望两岸,一边是悬崖陡壁的高山,一边是物产丰富的开阔山地。    下船后,野拂站在平坦的岸边,仰望五狮寨,五个山头像五只伏在河边的狮子,气势雄伟,显的生龙活虎。山上有一座庵,叫五狮寨庵,整日香烟缭绕,他觉得此处是一块难找的风水宝地,可安息养年,可自耕自足,还可以操练兵马,便决定暂住此地,等待闯王举事的号令。    他上山到五狮寨庵求见住持,庵里住着二十多个年迈的尼姑,住持见野拂远道而来,真诚地邀请野拂来庵施法。船队在平坦岸边停靠下来后,野拂与众徒弟上庵进行小小的休整。    不久以后,野拂觉得庵太小,不是长久之计,便向庵主静安师太吐露出自己的心愿。静安师非常理解,便写了一封推举信给天门山寺的方丈,叫野拂带上,投奔她的师兄。野拂自是万分感激,他把静安师太的信揣在怀里,带着徒弟登船直奔天门山寺。过了几天,野拂的船队驶到永定境内,停到岸边,带上五狮寨庵静安师太的举荐信来到天门寺。法圆方丈见到师妹的亲笔信,又看到野拂生得浓眉大眼,气度不凡,就决定收留他。     因野拂和尚带来的徒弟众多,天门山寺又专门为他新修了宅院。野拂在天门山寺当和尚多年,祖师殿匾额上的“天门仙山”四字,相传为他所书,今有碑文记载:野拂在天门山寺里每日“枕戈待旦,拔剑登坛。有朝一日,恢复中原,扫平寰宇。”  随着天门山寺香火日益鼎盛,名声日渐散开,本来隐瞒了身份的野拂渐渐难掩其踪。有一天,野拂正在寺庙中盘腿清休,静心练功,听到门口有一帮家伙正在吵吵闹闹,且点名说要见自己,正欲闯进寺门。早练就了听风辨色之技的野拂依旧闭目养神,不用看也知道是一帮彪形大汉,虎虎生风的走来。大汉各个体形高大,身板结实,光闻其在地上行走那份轻劲儿便知都是几个不赖的练家子。  几个弟子在外阻挡,眼看就要拦不住了,野拂一个翻身便翩然而出。野拂笑吟吟的望着这些汉子,默然不语,一时倒把他们都给镇住了。为首的那个汉子看来是领头大哥,壮了壮胆,举起一把青虎弯月大刀,开口问到:“你就是野拂?”野拂微微点了点头。只见那汉子一时来了底气,朝野拂吼道:“好,老子和哥几个千里迢迢来会你一面,你先弄些好酒好肉来,让哥几个解个馋虫再说。” 野拂哈哈一笑,“这个好说,我给你们弄桌饭来就是。”  说罢,野拂让弟子从里屋抬了一箩筐谷子,摆在了自己面前,只见野拂双手灌足真气,五指并拢,噌噌噌的往谷子中来回插了数十下,空中一阵金黄色的花雨舞动,霎时谷壳铺了一地,而只余筐中一堆白花花的大米。接着野拂往筐边轻轻一拈,需要两个大弟子抬的大米,便被他轻而易举的拎到了厨房。  厨房灶门前摆着几个大茶树蔸子,茶树蔸比一般的木硬,弟子平时都用大斧子劈开,野拂一手两个茶树蔸子,拎到了大院,一个个竖直插在了面前。只见其双掌一挥,噼噼啪啪一阵响声,茶树蔸子就已经变成匀称的小木块散在了地上。野拂一卷双袖,木块便整整齐齐码在了一边。又一挥大袖,几个小点射出,那些莽汉一个个就扑通扑通跪了一地,原来是被茶树碎木片点了膝盖穴道,靴中所藏的匕首纷纷弹向空中,正好打中了从他们头顶飞过的几只大雁,扑楞扑楞掉了下来。  野拂轻轻地拍了拍手,笑道,“出家人不动腥荤,诸位请自己动手吧!”而那些莽汉一个个早已吓的目瞪口呆,一个个磕头如捣蒜的大呼饶命。原来他们竟是朝廷得到风声,派来加害野拂的密探。朝廷欲斩草除其根,不料派来的人竟被野拂的神功吓住,真是“偷鸡不着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    但是形势还是急转直下,农民义军最终土崩瓦解,清廷建立,野拂忧郁成疫,于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1年)去世,葬于慈利县高峰茅庵。而那几大船金银珠宝,自野拂和尚死后,再无下落,据说野拂临死前,将带来的财宝全部分散秘藏于天门山中几个秘密去处,并用毒酒将藏宝民工全部毒死,只是这种说法无从考证。  观音山的出土文物未必就是野拂埋藏的全部财宝,因为,距其不远的莽山地区,也流传着闯王宝藏的传说,吸引着百年来探宝者的目光。  三、迷雾重重的莽山闯王宝藏  湖南南部边陲莽山脚下的天塘村,是一个保持着两百年前历史风貌的古老村落,在这座神秘的村庄里,几百年来,一直口口相传着一句充满玄机的秘诀:“石岩冲,三座桥,慢行百步走,三窑金”。据说,只要能破解这句秘诀当中所藏玄机,就能得到一笔巨额的财富。而这笔财富,则正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兵败后,带到莽山的“九驴十八担”金银珠宝。
   从古至今,这句神秘的口诀引诱着无数人前来寻宝。70年代末期,正是莽山寻宝行动的最高峰,为了得到这笔诱人的宝藏,天塘村里的5个男丁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秘密结下了盟约,他们面对祖先灵位发下重誓,无论谁先发现了宝藏,都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们将很多地方都挖过了,但没有什么发现。没过多久,恐怖降临了,寻宝的村民居然一病不起,不久便有人离开了人世。传言,他们是遭到了守护宝藏的亡灵的死亡诅咒。村民死后,恐怖并没有因此而结束,有人在晚上看到了令人不寒而栗的一幕。
  村里好多人都看见一个披头散发的人影,晚上山上有一团火飘来飘去,像鬼火一样,村里的小孩子都不敢出来。披着长发的诡异身影,令人毛骨悚然的无名鬼火,这一切似乎在预示着将有什么事情发生,参与了这次寻宝的村民们惶恐不安,但细心的村民却发现,村庄后面的大山里,有几个土堆被挖动了,旁边还散落着一些陶器和瓷器的碎片。
  原来,村里出现的鬼影是盗墓贼在装神弄鬼,掩人耳目,但奇怪的是,很多有价值的文物都被盗墓贼随便丢弃掉了,这些迹象很不符合常理,那么这伙盗墓贼究竟是在寻找什么东西呢?这件事情很快引起了天塘村一位叫谭相吉老人的注意,他仔细查看了被盗墓贼丢弃的文物后,做出了大胆的推测,这伙盗墓贼一定是在寻找传说中李自成留下的“九驴十八担”财宝。莽山周边地区的许多地名,如奉天坪、永昌村、米脂坳、马鞍山等,都似乎与李自成的封号以及他老家地名息息相关,另外,《宜章县志》中还有与李自成相关的支言片语,“顺治六年正月,闯贼余党一支虎,败遁过郴,杀戮甚惨”。   既然李自成的部队确实到过莽山,那么有关李自成藏宝的传说又是否成立呢?如果成立的话,那批传说中的巨额财宝又到底埋在哪个地方呢?随着李自成进驻莽山线路的清晰,在莽山林区内,村民找到了一个名叫“皇藏岩”的山洞,这也成为了破解李自成宝藏的契机。
  村民发现的这个岩洞,洞口非常隐蔽,洞内怪石嶙峋,青烟缭绕,寒气逼人,在洞口的一个平台处,留有一层防潮的三合土沙层。很显然,这里应该有人活动过,根据这个充满皇家风范的洞名,传说中李自成所带的宝藏,应该就藏在这个岩洞之中,但经过仔细发掘后,结果却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除了一些铜钱外,没有别的宝藏。    难道说有关李自成所携带的“九驴十八担”金银珠宝的传说只是一个以讹传讹的结果,又或者说这批数目巨大的宝藏仍旧还藏在一个鲜为人知的陷蔽之地,就在寻宝隐入绝境的时候,突然有了一个新的发现,在与莽山相距近80里外的白沙圩乡,村民们找到了一块刻有李闯王之墓的石碑。石碑高约2.5尺,宽一尺,厚约0.5尺,碑文为阴刻。这就更加证明了李自成的归宿是在莽山。
   李闯王墓碑的发现,虽然对于宝藏的发掘并没有起到直接的帮助,但人们认为这或许是为寻找那批传说中的宝藏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藏宝的地点并没有在李自成军队曾经活动的莽山核心区,而是在其相反的方向。   经过逆方向寻找,终于又有了惊喜的发现,在路边的山坡边上,有一堵人为垒砌的石墙,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并非一项简单的工程。难道那传说中的宝藏就埋在这石墙的里面,如果不是宝藏的埋藏地点,那么,在这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的地方又为什么要兴建一个如此浩大工程呢?
  一般老百姓是不会搞这个工程,因为它长有一百多米,宽有十多米,有三层。经过考证,在距离这石墙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原本有一个巨大的山洞,名叫溶家洞。溶家洞处于莽山的背面,岩洞非常大,有一个水洞有一个旱洞,据说可以藏一万多人。当地村民一直盛传,被清军连续追杀而穷途末路的李自成就曾躲进洞中。但由于山体遭受雷击,溶家洞的洞口被掩埋。  为了探寻李自成那巨额的宝藏,很多人先后投入到溶家洞的发掘当中。但至今仍没有人找到传说中的宝藏。  一代英雄李自成最终到底魂归何处?他传说中的宝藏又藏于何方?在历史遗留的蛛丝马迹中,人们不断地探寻着,试图揭开那些动人传说的神秘面纱……
  做个沙发!感谢楼主的回答,我理解明白!
  呵呵楼主好文!加油!另:对李自成这个魔鬼没什么好印象
  我还是不能发贴
  作者:马飞宇 回复日期: 19:57:12 
    呵呵楼主好文!加油!另:对李自成这个魔鬼没什么好印象    ------------------------------------------------    感谢你的支持~
  楼主客气了!楼主来了没更新哦呵呵
  锦江底:张献忠的千船沉银    成都民间曾经流传过一首民谣:“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这首民谣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历史之谜。传说明末张献忠起义,推翻了明朝在四川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农民政权“大西国”。后来清兵入关,四川境内发生连年混战,张献忠不得不退出成都,“大西国”被吴三桂所灭。民谣就是说的张献忠兵败退出成都时,把“大西国”的金银财宝秘藏起来,谁发现了石牛石鼓的记号,就有可能找到“大西国”的神秘宝藏。   因此,围绕藏宝之谜,就有许多传说和猜想。有说财宝埋在锦江河底的,也有说宝藏随船沉入岷江的,也有认为张献忠的财宝埋在青城山的等等。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成都还掀起过寻宝热,甚至有人还拿出了藏宝图,一时间许多人跃跃欲试,要成立寻宝机构。  自从张献忠的宝藏随着大西国的灭亡消失以后,宝藏之谜就困扰着一代又一代关注这件事的每一个人。特别是成都和新津都先后发现数量不小的大西国“大顺通宝”钱币和银锭,更使寻宝人相信张献忠那24间大屋展示过的财宝就藏在成都或成都周边。  但是天大地大,究竟宝藏在四川的什么地方呢?谁将有幸取得这大笔财富呢?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宝藏能否尽在眼前呢?     一、老虎滩的银锭  日上午,四川彭山县岷江大桥附近的老虎滩河床引水工程建设工地一派忙碌景象,一施工队在用挖掘机开挖铺设管道的沟槽。10时30分左右,一辆挖掘机照例从河床3米深处掘起一铲砂土,可是伴随这铲砂土落地的,还有一截黑不溜秋像朽木一样的东西。这朽木从挖掘机斗子里滚落到地面后,眨眼间,一枚枚乌黑发亮的“铁砣砣”撑破朽木的肚子滚了出来,旁边的一农民不禁惊叫:“银子!银子!”  后经彭山县文管部门初步鉴定,这批被挖掘出土的银锭为明代官银,河床中为何会有成批的银锭?这批银锭与明末清初纵横川陕的张献忠又有什么关系呢?  张献忠,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出生于延安卫柳树涧堡,属于军籍,担任过捕快、军吏,后因犯法被除名。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在米脂追随府谷人王嘉胤起事,自号八大王,王死后改投高迎祥。1635年张献忠参与荥阳之会,议决进取,与高迎祥等共同攻略东方。不久张献忠与李自成因故分裂,张献忠率部进攻长江流域,李自成进攻黄河流域。1637年,遭明军左良玉部的进攻,张献忠的起义部队严重受损,张献忠本人也受伤,一年后,被朝廷招安。  1639年,张献忠重举反明的大旗,转战四川境内。1643年据武昌,称大西王。日攻破成都,张献忠号称60万大军,很快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州、县。8月16日登基成为大西皇帝,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  张献忠转战山西、河南等地,声势浩大,且喜欢“抢劫”,专抢巨室豪富,达官贵人,也因此获得了巨额财富。从1630年起事到1646年兵败而亡的16年间,张献忠凭借烧杀掠夺据说已经富可敌国,“天府之国”的财富可以说被他尽纳囊中,崇祯皇帝和他相比也只能算是“小户”而已。他曾经在皇城举办斗宝大会,得意洋洋地炫耀他的富有,24间房子摆满奇珍异宝、金锭银锭,令人目不暇接,瞠目结舌。   1646年,满清肃亲王豪格和吴三桂率清军由陕南入川,攻打张献忠。同年十一月,大西军被清军包围。张献忠匆忙出城迎战,被清将雅布兰射死在凤凰山(今四川南溪县北)。  张献忠的宝藏应该就在四川,而就是在成都平原西南部的彭山县,流传着一首歌谣:“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歌谣不难解释,在石龙与石虎相对的地方,有一笔大宝藏,找到这笔宝藏的人,连成都城都可以尽数买下。  与歌谣一同流传的还有这么一段故事:相传大西军兵败成都时,十几艘大船从新津出发,沿岷江顺流而下,在彭山境内被清军预先埋设的铁链拦住。大西国押运船只的兵将眼看敌不住清军的围攻,于是凿沉船只,登岸而逃。清军早就知道张献忠有大量金银想要从成都运走,以为截获了运宝船队,欣喜若狂,登上还未完全沉没的一些大船,却发现船中装载着的全是石块。   无疑,这是张献忠的障眼法。那么,彭山境内有没有沉银呢?  
  顶楼主好文。为楼主不平!这么好的文章被版务了!!叹…………
  山王坪:太平山下不太平    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覆灭于大渡河前夕,传说曾把军中巨量金银埋藏于某隐秘处。这笔巨额财富随着石达开的死没了消息。传闻中石达开当时还留有一张宝藏示意图,图上写有“面水靠山,宝藏其间”八字隐语,只是这隐语至今无人可破。抗战期间,国民党四川省主席刘湘秘密调遣了1000多名工兵前去挖掘,但所获颇不如意。石达开藏宝数额巨大,已经成为中外军事史上五大藏宝之谜之一。那么刘湘挖到的到底是不是石达开埋藏的宝藏呢?宝藏究竟又藏在哪里?还是先回顾一下当时在大渡河畔前前后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 翼王石达开率兵出走  石达开是一位军事奇才。他早年加入拜上帝会,同洪秀全、冯云山、萧朝贵、杨秀清等人发动金田起义。后来被封为翼王,率军为先锋,从广西一路打到南京,因军功卓著,成为太平天国的主要统兵将领之一。太平军西征时期,曾被曾国藩的湘军所败,节节后撤。这时石达开奉命率军到九江前线增援。他一面指挥九江等地的守军顽强抗敌。一面将自己地军队分成几个小组,设计将曾国藩的湘军水师围困在鄱阳湖内,使用火攻计策焚烧,这一战几乎全歼了曾国藩的水师军队,急得曾国藩几乎要跳水自杀。后来石达开又率军一举摧毁了清军的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解开了清军对天京的围困,使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石达开也因为军功卓著得到太平军将士们的一致拥护。  直到1856年夏天,杨秀清“逼天王亲到东王府封其万岁”。引起洪秀全的强烈不满,洪秀全密令的正在安徽督师的北王韦昌辉回京调解。韦昌辉同杨秀清素来积怨很深。他率兵赶回天京,杀死杨秀清及其家属部众两万多人。石达开见天京有事,急忙赶回天京,结果杀红了眼的韦昌辉又想杀石达开,石达开在部众的帮助下逃出天京,韦昌辉就杀了他的全家和部众两万多人。石达开逃回江西前线之后,立刻率领亲兵几万人,东返天京找韦昌辉报仇。后来,洪秀全在天京军民的配合之下,杀掉韦昌辉,才最终平息了这场血流成河的内讧。石达开回京之后,尽弃前嫌,他想竭尽全力稳定因天京变乱而造成的混乱局面。但是,石达开的一片忠心反而引来洪秀全的猜忌。他见石达开辅政以来,功勋卓著,很得人心。又见石达开手下的部队都是太平天国的精锐之师,军力雄厚,害怕石达开会像杨秀清、韦昌辉一样对自己不利。因此,对石达开“时有不乐之心”,“深恐人占其国,使洪氏一家一姓的天下失之旦夕”。为了牵制石达开,洪秀全分封他的哥哥洪仁发为&安王”,洪仁达为“福王”,负责管理军队的粮草,并参预国事,以此来牵制石达开。但是,洪秀全的这种做法违背了他起义之初许下的“非金田同谋首义、建有殊勋者不封王爵的规定”,也极大的伤害了石达开的忠心。  石达开害怕洪秀全会对自己“阴图戕害”。最后落个“忠而见逼,死且不明”的悲惨下场。日,石达开一气之下率领所部二十万精兵,离京西上。为表明自己的忠心,他一路上张贴布告:“吾当远征报国,待异日功成归林,以表愚忠耳”。石达开率另十几万大军,转战多地都没有成功。在没有根据地的情况下,太平军损失惨重,缺草少粮,士气低落。湘军统帅曾国藩也看出了这一点,高兴的说,石达开:“既钝于浙,钝于闽,入湘后又钝于永祁,钝于宝庆,裹胁这人愿从者渐少,且无老巢以为粮台,粮米须掳,子药须搬,行且自疲于山谷之间”。也加紧了对石达开所部军队的围攻。石达开走投无路,只好退守长蛇岭,转战四川,结果被湘军大败。在大渡河畔陷入清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进退无路,陷于绝境。  后来,清军派人前来劝降,说只要石达开投降,就可以保证太平军的几万将士的性命无忧。石达开为保住几万部众的性命,于6月13日带了自己五岁的儿子石定忠去清营谈判。希望清军统帅骆秉章、唐友耕辈能“依书赴奏,请主宏施大度,胞与为怀,格外原情,宥我将士,请免诛戮,禁无欺凌,按官授职,量材擢用,愿为民者散为民,愿为军者聚为军”。结果清军出尔反尔,不仅扣押了石达开父子,还将太平军将士缴械全部杀害。石达开后来被解到成都。清军统帅骆秉章一见石达开,就问他“你投降吗?”石达开凛然的回答道:“我来是乞死的,也是为我得部众请命的,当下只求一死了。”6月27日,骆秉章等人在总督府会审石达开,石达开还冷笑道,“所谓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今生你杀我,安知来生我不杀汝耶?”然后,便大义凛然,自赴刑场,被凌迟处死。据说,石达开在临刑之际,依然神色怡然,无一毫畏缩态。且系以凌迟极刑处死,至死亦均默默无声。  石达开的遭遇是一个历史的悲剧。有人说他并没有死,当年前往清营与清军谈判的人不是石达开,而是与他相貌酷似的养子,当时,他之所以要带上五岁的石定忠就是为了让清军相信自己就是石达开。石达开在清军开始进攻之时,便带领几个心腹化妆趁乱逃出了包围圈。据说,后来还有人曾经见过在四川隐居的石达开。还有一种说法更具体,说石达开率众突围之后,带着自己的余部和大量的珠宝逃到了贵州与广西交界的丛山之中。见这里群山延绵,是个藏兵驻军以图东山再起的好地方。便在这里修筑了一座山寨,将珠宝埋在山寨中的一个山洞中以作为自己有朝一日东山再起的资金。但是,由于此后不几年,南京也被清军攻破,洪秀全病逝,太平天国从此彻底失败。隐居在此的石达开随着年岁的增大,也逐渐失去了东山再起的信心。    二、安顺场刘湘挖宝  从当时的情况和后人传说来看,石达开藏宝的时机有两个,一个是在决定舍命自缚赴清营之前,一个是在设计突围之后。两者相较,开始第一种说法比较可信,而且也比较具体:据说石达开被围困后,他的妻妾在一天夜里同时自杀,石达开命人设法买了六口棺材,说是用来装敛妻妾的尸体。但是,后来有人在江中见大了石达开妻妾的尸体,看来棺材并为装殓他的妻妾,而是用作了其它用途,什么用途呢?在当时的情形下,当然是保存最宝贵的东西——金银财宝。    石达开宝藏的事情,抗战时期国民党四川省主席刘湘也曾涉及过。    刘湘(),字甫澄,四川大邑人。1910 年入四川陆军讲武堂。1920年升任川军总司令兼四川省长。1928年任四川省政府委员兼川康裁编军队委员会主任委员。 年蒋刘争夺四川的统治权。1937年,蒋介石令其率川军开赴华东抗日前线。1938年初,与韩复榘密谋阻止蒋军入川,事泄。1月23日胃溃疡复发,再加上忧郁、焦虑,死于汉口。     刘湘深信石达开埋宝是在深陷大渡河之时,翼王当时眼见走投无路,不得不给宝藏找个去处。他很肯定地认为宝藏埋藏在紫打地高升店后山坡下,紫打地位于四川省石棉县境内,解放后改名为安顺场,地势险要,石达开正是在紫打地全军覆没。     打石达开宝藏的主意的人很多,只是刘湘财大气粗,所以动起手来很方便。大概在1937年左右,刘湘秘密调了1000多名工兵前去紫打地挖掘,工兵们从山壁凿入,豁然见到3个洞穴,每穴门均砌石条,以三合土封固。     挖开前两穴后,里面仅有如鎏金铜器、金抹额、银带扣、吊刀、玉额花、袖箭筒、护手、木刻等少量的残缺物件。这些物件被装箱运往成都,交省政府机要秘书廖佩纯转交刘湘的夫人刘周书收存。当开始挖掘第三大穴时,被蒋介石的耳目侦知。蒋迅速派古生物兼人类学家马长肃博士率领“川康边区古生物考察团”前去干涉,并由“故宫古物保护委员会”等电告禁止挖掘。     不久,刘湘即奉命率部出川抗日,挖宝之事至此不了了之。后来有研究人员赴现场考查,结果认为该三大洞穴所在地区和修筑程度,不像是太平军被困时仓促所建。  据说1942年,蒋介石在陪都重庆也曾密令军统头子戴笠带人继续挖掘石达开藏宝窖。但因山洪爆发,泥石流已将当地地貌改变,已无从下手,最后不了了之。     建国后,也有许多人前往石棉县安顺场寻宝,只是此类民间行为既无财力支持又缺乏理论根据,一无所获也在意料之中。    安顺场的宝藏逐渐陷入了迷雾,而一个在民间流传了一个多世纪的传奇故事,却因近日发现大量的古建筑遗址而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三、山王坪藏宝的传说  近年来,有传闻说石达开的宝藏在重庆市山王坪,说的有理有据,说宝藏以 “太平山”为标记。“太平山”并不是山,是石达开在藏宝后,命部下在藏宝地旁边的悬崖壁上凿出的三个大字。至今,山王坪的老百姓中间一直都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只要找到了“太平山”便能找到石达开的藏宝洞。为什么说藏宝地在山王坪呢?     这要从石达开的“爱妃墓”说起,这个爱妃原是石达开的贴身卫士,武艺超群,几次遇险舍身救主,深受宠信,后被封为妃,随翼王鞍前马后,转战南北。咸丰十一年(1861年)夏,石达开率军入川, 在攻打一座县城时,爱妃不幸被火炮击中,溘然而去。     不久之后,石达开亲率十余万大军又兵临城下,屯兵于城北门外的山上,声势浩大。要拿下眼下小小的县城,简直易如反掌。可是翼王却一直按兵不动,令人费解。原来是爱妃夜里托梦于石达开,诉说别后之思:“兵荒马乱,孤魂遍野。天意于我,现在城南郊外,尸骨未寒,望其收尸择安谧之处塟身。”还劝翼王:“别再攻城,让这方百姓安居乐业。望王爷保重,臣妾告退。”     石达开天明起身,传令部下去南城外遍寻上次战死将士的遗骸,挖出另行厚塟。城外百姓因太平军对他们秋毫无犯,主动指引部将找到了妃子的尸体。石达开悲痛万分,准备找个隐秘的地方将爱妃埋葬起来。     经过细心、周密的考察,最终选择的地方在铁厂坪东北面,铁厂坪位于山王坪东南部的中心地带,是山王坪的一个独立的高山平地。该平坝的东、西、北三面都被山地环抱,西面为一向下的陡坡,四周都被浓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唯独这块平坝上未长树木而是一片草地。且地形结构极为奇特,形状极似一把“太师椅”:弧形椅背由整块龙骨石组成,椅座平坦,修建一个简单的墓穴不成问题。“太师椅”近处是一片怪石和奇花异草组成的秀美景色。石达开见此景立即决定将爱妃秘葬于此。为了不被清兵发现后掘墓,在爱妃墓前仅立一“无字碑”。     石达开不仅考察了这块墓地,还到离墓地正对的一个小山丘看过,站在那个小山丘上,仔细看去会发现正面的大山形似一半卧半坐的大佛,还有一头石狮站立在山丘边上,石狮威武雄壮;继续向山顶望去,发现山顶巨石居然貌似一匹双峰骆驼,石骆驼,好像正要出发,似乎已经做好了长途跋涉的准备,从侧面看,石骆驼的侧影又与一头大象极为相似。     事实上,在看到墓地和山丘的奇异之处时,石达开心中就已定下了埋藏宝藏的地点,就是小山丘下,带财物出征,军队负担太重。此处风水极佳,既背靠太师椅,又有大佛石狮在旁保佑平安,更巧的是,骆驼也是象征了远征的顺利。     然而,“智者千虑、终有一失”,石达开忽略了一个重大环节。就是在“爱妃墓”前有一道高约五、六米的石坎。按照风水学说的说法,这道“坎”将前方那大片的风水隔断了,要想得到这片风水必先设法跨越此“坎”(此“坎”即是石达大渡河一役)。遗憾的是,石达开终于没能跨越这个“坎”,全军覆没。     言归正传,石达开带领士兵将宝藏埋藏完毕后,为了今后能辨认出藏宝地点,令人在石狮旁边的悬崖壁上深深地凿出“太平山”三个大字。目前传闻中的“太平山”已经现身,附近也有石砌的痕迹,可以看出是人工的,只是传说中的财宝一直没有踪影。山王坪真的是石达开的藏宝之处吗?  四、太平山、爱妃墓重现人间  重庆南川市文管所的专家前往鱼泉镇山王坪亲赴现场予以考察。一路访古寻幽,经山王坪生态旅游开发区负责人的指点,文管所工作人员很快就有了发现:铁厂坪、将军山、点将台、太平山、太平关等传说中的遗迹分别散落在幅员面积约7.4平方公里的山王坪范围内,各遗迹间相距都在1公里左右。  在一处名为铁厂坪的地方,有两处规模较大的清代建筑遗址。规模一大一小,小的占地约百余平方米,类似四合院结构,廊桥通道石基成一字形排列状;大的占地上千平方米,遗迹基石成梯形分为上、中、下三处,长约40米,宽约5米。这就是传说中石达开开设兵工厂的地方。据说在清道光年间以前,此地多野山羊出没,取名山羊坪,后来石达开在此修建了兵工厂以后,村民就习惯将山羊坪改称为铁厂坪了。据附近的村民讲,里面还曾立有一块石碑,但现在已不知去向。而且就在前几年,有人曾在这里挖到一些遗留下来的铁质物品。  遗址中间还有一个30平方米左右的蓄水池,有一条小溪流入,其储水量可供数千人饮用。现存裸露在外的基石每块长约2米,厚度和宽度约60公分,所采用的石料为龙骨石,无论是基石还是粘连在石缝间的白石灰都长满了绿色的青苔或地衣。如果仔细分辨,可以看出一处墓冢,该墓长约2米、宽1米,立在墓前的无字碑已经风化残缺。用脚使劲踏着墓室上面的泥土,里面发出阵阵空响之声。据当地村民讲,山王坪石林一带,解放前曾是一片原始森林,因此作为一般人不可能把墓葬在此处。“那么惟一一种解释就是石达开的爱妃墓,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印证了民间的传说。”山王坪的工作人员说:“石达开的爱妃在山王坪去世后,本打算厚葬,但考虑到此地不是久留之地,清兵也随时可能追来,于是石达开就悄悄地把爱妃葬在了这一片曾是原始森林的园中园之中。”而且此处的石林地貌,暗合了上文传说中出现的石佛石狮骆驼。  同时,文管所人员还在遗址附近的一块岩石上发现了“太平山”的字刻。该字用錾子凿成,每一个笔画成麦穗形状,历经岁月沧桑,虽然字体有些模糊,但仍能辨认。在“太平山”字刻的下端,隐约还有一行小字,无奈年代久远,无从识别。   难道这些就是民间传说中,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1862年2月至1863年5月在此安营扎寨、操练兵马、制造兵器的地方?如获至宝的文管所工作人员,立即在现场进行了临时发掘,在遗址附近挖出许多破碎的青花、粗瓷瓷片。经过初步鉴定,确定该处遗址建于晚清时期,大致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相吻合,但由于找不到相关的文字记载作为佐证,难以判断这些建筑是否系翼王石达开部所为。  不过据《南川县志》记载,石达开率部经过合口河到桥塘,沿路军纪严明,在老百姓家用饭,都会把银子留下。历史学家还证实:乌江流域和大娄山脉一带,都曾有过石达开活动的遗迹,而且石达开攻下涪州(今重庆涪陵)后西进綦江,南川等地是必经之路。“太平山”和“爱妃墓”等遗迹也渐渐水落石出,这些都为宝藏的归属留下了最后的悬念。      
  果然更新了,大哥会不定期更新吗??希望别放弃这个帖子!!我会默默地支持的!!
  :(    谢谢马兄的支持,不过丢在这里,确实没有多大更新的动力了,有空你去我新浪腾讯搜狐的博客看吧~
  二战中国丢失的巨额宝藏(巨量黄金\翡翠佛像\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下落何在?韩国作家深入一线,以亲身经历著书曝惊天秘密:中国被日军所掠巨额财宝竟埋釜山地下!望国人顶起!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珠宝宝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