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每秒释放的能量可供地球用几1万年前的月亮

关于月亮请问地球所得的月光仅相当于地球所得到的太阳光的多少分之一呢(就光的强度和能量而言)?本问题针对的是一般情况下, 月亮为满月时,而太阳光也是晴朗的天气所得到的各个_百度作业帮
关于月亮请问地球所得的月光仅相当于地球所得到的太阳光的多少分之一呢(就光的强度和能量而言)?本问题针对的是一般情况下, 月亮为满月时,而太阳光也是晴朗的天气所得到的各个
关于月亮请问地球所得的月光仅相当于地球所得到的太阳光的多少分之一呢(就光的强度和能量而言)?本问题针对的是一般情况下, 月亮为满月时,而太阳光也是晴朗的天气所得到的各个季节的平均值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辐射和太阳常数设问:什么是太阳辐射?读书: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称为太阳辐射。设问:什么是电磁波?讨论:自然界中的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的向外传输能量。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都是电磁波。它们的波长不同,特性和作用也有很大差异。电磁波与机械波在传播方式上不同,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为30万千米每秒。设问:什么是太阳常数?读图:分析界定太阳常数的条件:①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②在地球大气上界,③太阳光线直射,④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⑤ 1分钟接受太阳辐射的能量。目前太阳常数的值为8.16J/(cm2·min)。设问:引入太阳常数的目的是什么?讨论:主要是为了计算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的能量的大小。2、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设问:太阳表面的温度是多少?回答:太阳是一个炽热的大火球,起其表面温度高达6000K氏度。(解释"开氏温标"与"摄氏温度"的关系)。设问: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量有多少?讨论:①每分钟太阳辐射向地球输送的能量,大约相当于燃烧4亿吨的烟煤产生的热量;②太阳辐射只有二十亿分之一到达地球。设问:太阳表面的高温和输送到地球的能量充分说明了太阳辐射能的巨大,如此巨大的太阳辐射能是怎样产生的呢? 讨论:太阳辐射主要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讲述:核聚变反应的有关知识。太阳内部的组成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4个氢原子聚变为1个氦原子,原子核亏损很小的一部分质量,这部分质量转化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核聚变反应。这种反映与目前人类制造的一些核武器和一些核电站的核反应从理论上来看是基本相同的。4H →He+能量设问:太阳内部的这种核聚变反应有没有终结的一天?讨论:有。但是目前人类还不用担心,因为尽管太阳每秒钟由于核聚变反应损耗约400万吨的质量,但在太阳已经存在底50亿年里,只消耗了大约0.03%的质量,太阳目前正处在青壮年时期,也正因为如此,太阳才能给地球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地球才能在稳定的能量环境中孕育出生命。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设问:太阳辐射对地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讨论:太阳为地球送来了光和热,使地球上出现了生命……读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太阳辐射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因素。讲述:地理环境与宇宙环境的区别,向学生简单介绍有关地理环境的知识。设问:太阳辐射是怎样促使地理环境的变化的?讨论:没有太阳辐射,地球上就不会有刮风、下雨等天气现象(根据具体情况可让学生说说刮风、下雨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陆地上将不会有河流……没有太阳辐射,地球上将不会有生命……没有了风、水及生命的活动,地理环境将不会被改造,年复一年,永远是一片死寂。②太阳辐射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基础。设问:如果有一天太阳消失了,地球上的生命还能存在吗?人类还能生活下去吗?讨论:除非人类已经进化到可以摆脱太阳辐射的境地。按照目前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和几乎所有的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太阳辐射。"万物生长靠太阳",阳光普照,万物显现出勃勃生机,那是人类和生物在直接享受太阳辐射;我们生活中所用的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在地质历史时期固定下来的太阳能;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还学会了利用太阳能发电,以解决能源紧张的问题。读图:"太阳能的利用"。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活动的概念设问:什么是太阳活动?读书:太阳表面常有的变化,甚至是激烈的变化形式通称为太阳活动。2、太阳活动的类型设问:太阳活动主要有哪些类型?①、黑子。设问:什么是黑子?读书:太阳表面常出现一些暗黑的斑点,叫做"黑子"。读图:"太阳黑子"图。设问:黑子是怎样产生的? 读书:因为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的温度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设问:太阳黑子的活动有无规律?读书:有。太阳黑子的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读图:"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图。讲述: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②、耀斑。设问:什么是耀斑?读书:太阳表面有时会出现一块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叫做"耀斑"。读图:"一次大耀斑的爆发过程"。讲述:耀斑爆发从开始到高潮,大约只需若干分钟至几十分钟,然而,一次耀斑的爆发会释放出大约相当于100亿颗百万吨级氢弹的能量。其中包括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离子流。设问:耀斑的活动有无规律。读书:耀斑的活动周期与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基本一致,也是11年。讲述: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讲述:太阳活动改变了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大小,因此,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设问: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了哪些影响?活动:通过读书进行总结概括,老师进行必要的讲解。结论:①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③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读图:"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相关图",并回答问题。1、不同纬度带的降水量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相关性如下:①50-600N,在1910年前,降水量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是负相关,1910年以后是正相关;②60-700N降水量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是负相关;③50-600N降水量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是正相关。2、太阳黑子和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周期大约为11年。总结: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并不是孤立的,它深受宇宙环境的影响。我们应加大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和研究,把太阳活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三、月相及其变化过渡:曾几何时,"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启迪着人们的想象;曾几何时,"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古往今来,月亮留给人类多少美丽的遐想。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月亮是地球唯一的一颗天然卫星,月球是宇宙中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与地球的关系由为密切,人类登月的梦想也早已实现。月球留给人们最深切的印象就是月亮的圆缺变化。1、 月相的概念设问:什么是月相?读书:月亮不同的视形状称为月相。2、月相的成因(1)、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而发亮。(2)、月相的形成主要与日、地、月三者的位置有关。读图:"月球的运动",先阅读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及月球随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然后课本中提出的问题。讨论: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①、月球在A位置时,刚好位于地球和太阳中间。这时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边背着地球,人类观察不到,表现在视觉上就是月亮从夜空中消失了。这时的月球称为"朔"或"新月"。②、月球在B位置时,月球的右半边被照亮,表现在视觉上就是处于地球夜半球的人们,能够看到右半边亮着的月球,这时的月球称为"上弦月"。③、月球在C位置时,地球刚好位于月球和太阳中间。这时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边向着地球的夜半球,表现在视觉上就是月亮象一个银盘一样,全都亮了起来。这时的月球称?望"或"满月"。④、月球在D位置时,月球的左半边被照亮,表现在视觉上就是处于地球夜半球的人们,能够看到左半边亮着的月球,这时的月球称为"下弦月"。读图:"月相",完成下列表格。月相名称 出现的大致时间(农历) 日、地、月位置关系 视觉形状新月或朔 初一 日地月大致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居中。 不可见上弦月 初七、初八 日地月大致成直角,月球在地球以西 半圆。上半夜见于西部天空,月面朝西满月或望 十五、十六 日地月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居中。 通宵可见,一轮明月下弦月 二十二、二十三 日地月大致成直角,月球在地球以东 半圆。下半夜见于东半部天空,月面朝东歌诀:月相变化歌。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读图:"月相"。了解"娥眉月(新月)"、"凸月"、 "娥眉月(残月)"的形状及成因。3、月相的利用设问:月相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读书:人们利用月相制定了历法,如阴历或农历,并根据朔望两弦四相每相大约相隔7日的现象,演变出星期。可见,月相的变化对于人类制定计量时间的尺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后活动:观察月相。太阳和月亮还有地球,哪一个比较重?_百度知道
太阳和月亮还有地球,哪一个比较重?
大家想想答案哈.本人一直在这个问题里转圈圈啊..
我有更好的答案
尽管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地球上万物生长所需光和热的源泉,但在广袤的宇宙中,太阳谈不上有任何的特殊性。在组成银河系的2000亿颗恒星中,太阳只是一颗中等大小的天体,大体上处于一生中的中年时期
太阳H-Alpha射线照片
然而,在我们太阳系里,太阳则是一个有着巨大影响而占支配地位的天体。太阳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99.8%,直径达865000英尺(1400000千米),是地球直径的100多倍。需要109个地球才能填满太阳的横截面,而它的内部则能容纳130万个以上的地球。我们看到的太阳其实只是它表面的光球层,温度约为6000摄氏度,属比较“凉爽”部分。光球层非常活跃,在其表面可以看到许多极富戏剧性的特征。
在光球层的某些部位,局部温度比周围低,在可见光范围内这些部位显得比其它部位黑暗,人们称之为“黑...
质量最大的就是太阳
当然是太阳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太阳和月亮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月球诞生新说蒋葳
关于月...”,相似的试题还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月光宝盒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它只是光的传送者,把照射它的太阳光孜孜不倦地反射出去。月球绕地球运行,它永远只以它的一面对着地球,因而它可以呈诸种月相,从峨眉月、弦月,直到满月。从月球中心到地球中心的最大距离是40万公里,按照宇宙标准看,这个距离相当于青蛙在地球上的随意一跳。可是月球直径却又是地球直径的1/4,是水星直径的2/3。一个足够大而有适当重量的月球,离地球又如此之近,所以它能使地球充分感受到它的引力。在月球上发现水之前,大体是这样的:月球上没有可以觉察到的大气层以及随之而来的水汽循环,因此月球地貌的形成,是陨星不断冲击及温度急剧变化所致。月球的白昼可达127摄氏度的沸腾温度,而在夜晚会冷至零下183摄氏度,月球表面因着极热和极冷而胀缩无定,随意扭曲。没有空气也没有液态水的月球景色,其特征是一片片广阔的暗色的平原。月球上的环形山曾经一度让地球上的天文学家以为是火山喷发的产物,不过现在可以肯定了,那些巨大的环形山及海形盆地,均是远古时代不计其数的陨星无数次轰击而成的。从月球上带回地面的石头也令科学家大吃一惊:首先是月球至今仍在遭受撞击折损;其次是这些石头上留下的宇宙射线的痕迹表明,亿万年间它们不断飞来飞去。这使人们想起,由于陨星带来的冲击和震荡,因而月球表面到处都是飞来石。它们居无定所,永无宁日,不知哪天又会因撞击而飞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月亮不再宁静了。从日“阿波罗11号”抵达,到1972年“阿波罗17号”离开,曾经降落过6次宇宙飞船,留下了12名宇航员足迹的月球,又恢复了曾经长达45亿年的沉寂。但这样的沉寂不会是久远的了,因为人类的意志和目标在。月亮上发现了因为彗星和冰陨石袭击月球时留下的大约1 100万~3.3亿吨水,月亮表面有可供地球世界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能源需求—氦-3(最近,科学家又指出:“月球上的氦-3在土壤里大概有100~500万吨,可供人类用一万年。”)以及其他远远不明白的月球矿藏等等,这些物质的发现使得人类开始毫不在乎月亮形象所带来的感觉与体验的崇高、美妙,而是要把它踩在脚下,当做第二个地球实行全面开发。5.从原文看,下列对月球地貌形成的原因,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在月球上发现水之前,天文学家认为月球上巨大的环形山是火山喷发的产物。B.在月球上发现水之后,科学家则认为月球上的暗色平原是大水冲积的结果。C.不少科学家认为,月球上那些巨大的海形盆地是一两次陨星轰击造成的。D.一般科学家认为,月球的地貌是陨星不断冲击及温度急剧变化而形成的。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月球是“光的传送者”,这就是说它本身并不发光,而是把照射它的太阳光再反射出去。B.“相当于青蛙在地球上的随意一跳”一句,是喻指月球就像青蛙一样,无论怎样蹦跳都是离不开地球的。C.科学家看到月球上的石头之所以大吃一惊,是因为月球至今仍在遭受撞击折损,并且可以推断至今月球表面还到处都是飞来石。D.文中“人类的意志和目标”,显然是指人类要把月球踩在脚下,当做第二个地球进行全面开发。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月相的形成与月球反射太阳光,且永远只以它的一面对着地球,绕着地球运动相关。B.太阳比月球的体积大、质量大、所以它的引力就更大,因而也就更能使地球产生涨潮现象。C.由于月球上的矿藏丰富,因此世界各大国都会争先恐后地计划到月球上建立自己的开发基地的。D.展望未来,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蓝图上,月球作为人类星际航行、宇宙开发第一站的设想,已经确定无疑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长期以来,月球上是否有水,人们看法不一。而包括月球在内的地球外的其他星体是否有水也是人类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因为有了水就会有生命,这不仅会为探究生命起源提供新的思路,也会为人类移居其他星球提供条件。
但是新一轮的月球采样分析表明,水不可能存在于月球表面之下。
从理论上讲,月球上应该存在水,因为它是地球的一部分,是40 多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跟地球发生毁灭性撞击之后产生的。然而,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人员对阿波罗航天行动带回的月球岩石进行了初步的化学分析,并没有发现月球有水的迹象。后来,研究人员利用改良设备检测了岩石的分子组成,发现了少量的氢,意味着月球上可能存水。
去年秋季,LCROSS大空船撞击到月球上的二个永远处于阴影中的陨石坑,发现表层中拥有水冰的迹象,但是那些水冰可能是由于古代的彗星撞击而积存下来的;这是一个需要解开的重大谜团,因为研究人员想利用月球上的水为未来的航天行动制造火箭燃料。
目前,一个研究小组企图通过对比月球岩石和陆地岩石中氯元素的两种同位素来解开这个谜团。以前研究人员对地球岩石和陨石做过类似的分析,因此他们决定对月球岩石进行同样的研究。研究人员根据氯元素比率存在的差异得出结论,认为月球基本不存在地下水。
该研究的首要发起人、美国新墨西哥大学(位于阿尔伯克基)化学家孔卡里·夏普解释说,氯同位素比率可以极为准确地显示一颗行星所含氢元素的量。在地球上,原始的火山爆发所喷出的熔岩中包含大量的挥发性物质,如二氧化碳、硫、水蒸气和氯等。随着熔岩的冷却,这些气体泄漏到大气之中。但是这些气体之间也相互发生反应,这种反应的痕迹则以同位素比率的形式遗留下来,这样也就透露出各种气体的相对含量。
在地球表面,氯同位素比率是一致的,因为氯元素非常稳定地跟氢元素发生反应;而在月球上,氯同位素比率差异很大,夏普称之为&呈离散状态&,如果月球上包含大量的氢,这种差异是不可能产生的。夏普说,&这种比率差异是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结果,起初给我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惑。起码,现在我们知道造成同位素比率差异如此巨大的唯一条件是:月球上氢元素含量是地球上的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
不过,对于月球上没有水的结论,也有科学家持谨慎态度。美国帕萨迪纳市加州理工学院的行星科学家大卫·斯蒂文森称,表面上看,夏普等人的研究论文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论据,证明了月球上没有水。&但多年的地球化学观测让我认识到,不管对于早期有水的主张还是对于这项氯同位素的最新研究,谨慎一些总是明智的&。
(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19期,有改动)1.下列可以作为&月球基本不存在地下水&这一说法的根据的一项是(
)A.月球是天体和地球发生撞击后从地球分离出去的,原是地球的一部分,月球上应该存在水,但这只是理论上的说法。B.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研究人员对阿波罗航天行动带回的月球岩石进行了反复的化学分析和分子组成测定所得出的结论。C.研究人员发现的月球上一个永远处于阴影中的陨石坑表层中拥有的水冰,不是月球本身具有的,而是彗星撞击积存下来的。D.地球表面氯同位素比率是一致的,而月球上氯同位素比率差异很大,这说明月球上的氢元素含量太少。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研究人员利用改良了的设备检测了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的分子组成后,发现了氢元素,证明了水的存在。B.火山爆发喷出的熔岩中的挥发性物质泄漏到大气中相互发生反应的痕迹,以同位素比率的形式遗留下来。C.研究小组通过对比月球岩石和陆地岩石中氢元素的百分含量,解开了陨石坑表层水冰积存的谜团。D.对于月球上没有水的结论,包括大卫·斯蒂文森在内的很多科学家都持谨慎态度,以为不能过早地下结论。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在月球上找到水,人类就有可能在未来某一天定居月球,并为进一步移居其它星球提供条件。B.一旦能够解开月球上水冰存在之谜,研究人员就能在末来的航天行动中,在月球上制造出火箭燃料。C.月球上是否有水,目前科学界尚无定论,随着探月工程的不断进展,人类会逐步揭开月球是否有水之谜。D.氢元素的含量是决定月球上是否有水的关键依据,如果月球上包含大量的氢元素,就说明月球上可能有水。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月球诞生新说蒋葳
关于月球起源的争论由来已久,不久前来自南非和荷兰的两位科学家提出新的看法,认为月球曾是地球的一部分,在约45亿年前的一次大型核爆炸中与地球分离,并逐渐演变成地球的一颗卫星。此次大爆炸的强度相当于400亿颗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
两位科学家是根据一种裂变理论提出这种观点的,这种裂变理论早在1 9世纪初就有科学家描述过。该理论认为,地球和月球都来自宇宙中同一旋转的熔岩,后来一部分分离出去形成了如今的月球。然而,除了撞原因以外,1 9世纪初的科学家无法用其他理由来解释形成月球的那一部分熔岩是如何分离出去的。
目前,关于月球形成,主流科学界中最流行的就是这种大碰撞学说。该学说认为,地球在形成初期曾遭到火星体大小的外星体撞击,而月球就是在此次碰撞中形成的。然而,不久前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重新对月球岩石进行了化学分析,他们发现月球和地球拥有相同的氧、硅和钾等同位素元素,这表明两个星体有可能具备同的起源,月球的物质组成应当仅仅源自地球。因为太阳系进化的模型显示,地球的化学组成和撞击天体的化学组成不可能是同样的。
如果地月同源的话,只有大型核爆炸才有能力将地球物质喷射到太空中从而形成新的星体。此前有关地球内部构造的传统理论认为,地球的内核是由部分结晶的铁和镍铁合金组成的,内核外面是由液态的铁、镍和一种或多种较轻的元素组成的流体核。从1 940年以来,这一理论在地球物理学领域一直处于支配地位。最近美国的地球物理学家亨顿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核地球的新观点。亨顿认为,在我们脚下6 500千米深的地方,有一个由铀和钚构成的直径达8千米的巨大的核反应堆内核,正在不断地进行核反应,从而产生了地球磁场并为火山和大陆板块运动提供能量。这正好可以解释传统地球构造理论难于解释的神秘现象:地球磁场平均每20万年发生一次磁场极性倒转,且磁场强度周期性变弱或变强。
这个天然的反应堆形成之初体积应该较小,但是随着放射性元素等能产生爆炸的物质逐渐增加,在核心区域附近形成了巨大的液态物质聚集区,岩石中的放射性物质发生反应,当其与足够的燃料相混合的时候,就会发生巨大的爆炸。这一理论恰好也能解释地球所释放出的能量要高于所接收到的太阳能的现象。
南非和荷兰的两位科学家相信,在地球形成初期,造成月球从地球分离出去并进入轨道的能量是由地球地幔边界的一种超临界反应堆所产生。这种反应堆产生足够的热量使得地球上的硅酸盐等物质蒸发并被喷射出去他们认为,要想证明这一理论,需要依靠未来的月球探测任务带回月球更深内部的物质样本。(1)关于月球起源,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八主流学界认为,地球外一个巨型天体与地球相撞,使地球的一部分分离出去慢慢形成了月球。B.近期有科学家认为,月球是地球地幔边界的超级核爆炸将地球的部分物质喷射出去后形成的。C.除了地球外天体碰撞说和核爆炸说以外,关于月球起源还有多种说法,但都受到人们的质疑。D.所有关于月球起源的说法都是人们的主观假说,至今为止,还没有相应的观测数据等客观证据。(2)下列有关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八月球和地球的同位素元素完全相同,因此它们可能具备相同的起源,月球物质仅仅源自地球。B.地球磁场会发生极性倒转,强度有周期性变化,这可能是因为地球内核存在巨大的核反应堆。C.只有发生巨大的核爆炸,才可能将月球这么大的一块固体物质抛射到太空从而形成新的星体。D-传统地球内部构造理论已被推翻,地核作为一个不断成长的核反应堆,达到临界点就会爆炸。(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月球是由于外部力量的撞击而从地球分离出去的话,那么它除了地球物质外,还可能有撞击天体的某些物质。B.最新的核爆炸诞生月球的说法其实并不新鲜,早在19世纪初就有过这种类似的描述,只是当时人们没有科学的依据。C.美国科学家亨顿的铀钚地核观点突破了地球内部构造中传统的铁镍地核理论,这为月球诞生新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D.之所以地球释放的能量高于所接收到的太阳能,可能是因为地球的核反应堆内核在不断释放巨大的能量。它与地球撞击所释放的总能量相当于6×1010 t的TNT炸药爆炸所释放出的能量,这相当于6万个八级大地震的破坏力,会给地球及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和各种生物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解析:由球体的体积V=知道,球的直径缩小为原来的时,其体积减小为原来的.当小行星的密度和撞击速度不变时,其质量和动能都减小为原来的,则它与地球撞击所释放的总能量相当于6×1010 t的TNT炸药爆炸所释放出的能量,这相当于6万个八级大地震的破坏力,会给地球及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和各种生物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物理
题型:阅读理解
(1)绕固定轴转动的物体也有动能,称为转动动能,其表达式为K=12Iω2,其中ω为物体转动的角速度,I称为转动惯量.某人利用下面的实验如图1来测量一个均匀圆盘绕其中心轴转动的转动惯量.用一根光滑的轴穿过待测圆盘中心,将圆盘悬挂起来,在其边缘上用轻细线缠绕若干圈,线的一端固定在盘的边缘,另一端连接一个物块,让物块由静止开始下落.已知下落过程中物块做匀加速运动,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①实验中,除了用米尺和秒表分别测量物块从静止下落的高度h和对应的时间t外,还需要测定的物理量是ACA.物块的质量m&& B.圆盘的质量M&&& C.圆盘的半径R&&&& D.物块下落h高度时的速度v②用h、t和你在①中所选择的物理量表达转动惯量的表达式为I=2(gt2-2h)2h.③由于物块下落过程中存在摩擦,实际上上述实验所测得的转动惯量与真实值比较AA.偏大&&&&&&&&&B.偏小&&&&&&&&&&C.摩擦力不影响测量(2)某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器材如下:A.一节干电池E(电动势1.5V,内阻约0.5Ω)B.一个电压表V(量程0~1V,内阻约1KΩ)C.一个电流表mA(量程0~4mA,内阻在60Ω~90Ω之间)D.一个定值电阻R0(电阻20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0.5A)E.一个滑动变阻器R(电阻0~1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A)F.一个单刀单掷开关S,导线若干为了扩大其中电流表mA的量程,需要先测量出电流表的内阻.为此,某同学根据提供的器材设计了一种利用伏安法进行测量的较为合理的电路,并在实验中正确操作,测出了几组数据,作出了电压表的示数U和电流表的示数I的关系图线,如图2.①请你根据提供的器材和该同学的测量数据在如图3虚线框中画出该同学设计的实验电路图(需要标注个元件的符号)②该同学测出的mA表的内阻为85.7Ω(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导学大课堂选修物理-3-3人教版 人教版
根据科学家的考察,比较一致地认为6 500万年前地球上发生的那次生物大灭绝(包括恐龙在内的占地球一半左右的生物在一瞬间消失了)是由一颗直径大约是10 km、质量是1×1012 t的小行星以20-30 km/s的速度砸至地球上而导致的.这次碰撞释放的能量相当于6×1013 t的TNT炸药爆炸所释放的能量.现在假设有一颗直径是1 km的小行星撞上了地球,请估算所释放的能量,并讨论给地球所造成的危害.
科目:高中物理
根据科学家的考察,比较一致地认为6 500万年前地球上发生的那次生物大灭绝(包括恐龙在内的占地球一半左右的生物在一瞬间消失了)是由一颗直径大约是10 km、质量是1×1012 t的小行星以20—30 km/s的速度砸至地球上而导致的.这次碰撞释放的能量相当于6×1013 t的TNT炸药爆炸所释放的能量.现在假设有一颗直径是1 km的小行星撞上了地球,请估算所释放的能量,并讨论给地球所造成的危害.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上)第四次月考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1)绕固定轴转动的物体也有动能,称为转动动能,其表达式为,其中ω为物体转动的角速度,I称为转动惯量.某人利用下面的实验如图1来测量一个均匀圆盘绕其中心轴转动的转动惯量.用一根光滑的轴穿过待测圆盘中心,将圆盘悬挂起来,在其边缘上用轻细线缠绕若干圈,线的一端固定在盘的边缘,另一端连接一个物块,让物块由静止开始下落.已知下落过程中物块做匀加速运动,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①实验中,除了用米尺和秒表分别测量物块从静止下落的高度h和对应的时间t外,还需要测定的物理量是______A.物块的质量m&& B.圆盘的质量M&&& C.圆盘的半径R&&&& D.物块下落h高度时的速度v②用h、t和你在①中所选择的物理量表达转动惯量的表达式为I=______.③由于物块下落过程中存在摩擦,实际上上述实验所测得的转动惯量与真实值比较______A.偏大&&&&&&&&&B.偏小&&&&&&&&&&C.摩擦力不影响测量(2)某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器材如下:A.一节干电池E(电动势1.5V,内阻约0.5Ω)B.一个电压表V(量程0~1V,内阻约1KΩ)C.一个电流表mA(量程0~4mA,内阻在60Ω~90Ω之间)D.一个定值电阻R(电阻20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0.5A)E.一个滑动变阻器R(电阻0~1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A)F.一个单刀单掷开关S,导线若干为了扩大其中电流表mA的量程,需要先测量出电流表的内阻.为此,某同学根据提供的器材设计了一种利用伏安法进行测量的较为合理的电路,并在实验中正确操作,测出了几组数据,作出了电压表的示数U和电流表的示数I的关系图线,如图2.①请你根据提供的器材和该同学的测量数据在如图3虚线框中画出该同学设计的实验电路图(需要标注个元件的符号)②该同学测出的mA表的内阻为______Ω(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吴老师30日19点直播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余老师30日20点直播unit5第二课时 Section A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万年前的月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