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能源研究院胡波

中国应对全球绿色碳博弈之破立有道--《东华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中国应对全球绿色碳博弈之破立有道
【摘要】: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温度不断升高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国际社会签订了《京都议定书》来要求发达国家履行减排义务,全球碳交易体系逐渐构建,并取得良好的运作效果。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碳市场中的角色位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压力,为将发展中国家尽快纳入强制碳交易体系,碳关税、碳标识等绿色压力逐渐蔓延开来并严重影响发展中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本文的目的在于透过研究发达国家碳交易体系构建和全球绿色碳壁垒,帮助我国建立良好的本国碳交易、碳盘查体系,为我国节能减排市场化运作打下基础并规避绿色碳贸易壁垒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本文针对碳关税、航空业纳入欧盟碳交易体系、低碳标识等绿色壁垒的国际现行状况、对我国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并最终证实建设我国本土碳交易机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构建我国碳交易体系中,本文通过对“京都三机制”及其衍生出的成熟交易体系——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美国区域温室气体行动(RGGI)、澳大利亚碳定价机(?)(?)(CPM)的主体范围、分配方法、运作要点等构建要素进行比对和研究,提炼其中适合我国借鉴和需要改良的部分从而提出我国碳交易机制构建方案,分别从主体范围与管制气体种类选取、配额分配原则、交易方式、登记注册系统与交易系统、监管机制与惩罚机制以及监测、报告与核查体系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和研究。同时,本文在构建碳盘查体系部分结合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对钢铁行业碳盘查体系构建及钢铁行业碳排放情况进行研究和计算,得出了我国钢铁行业的具体碳排放量,为行业减排和碳核算提供研究依据。
碳市场作为新兴市场,短短的几十年间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甚至有望超过石油市场,尤其发达国家更是对碳市场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在缺少碳市场建立的基本经验时还面临着发展本国经济和国际减排压力的双重考验,因此应对全球绿色碳壁垒、构建我国碳交易和碳盘查体系任重而道远,其意义重大将关系到未来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和众多企业的产业结构低碳转型问题,本文在这个崭新的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的相关研究结论将为中国未来进一步发展碳市场提供参考依据及策略方案。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X321【目录】:
摘要5-7ABSTRACT7-11第一章 绪论11-23 1.1 全球气候变化与温室效应11-17
1.1.1 全球气候变化现状与影响11-12
1.1.2 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危害研究12-14
1.1.3 中国应对温室效应的正负面影响分析研究14-17 1.2 应对全球温室效应绿色压力策略与机制分析研究17-20
1.2.1 国际应对温室效应的主要机制分析17-18
1.2.2 由温室效应衍生的国际绿色碳博弈大战18
1.2.3 绿色压力下中国碳市场与碳盘查体系建立的概况与进展18-20 1.3 本文研究的总体思路20-23
1.3.1 研究意义与目的20-21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21-23第二章 国外碳交易市场的产生与发展23-49 2.1 国际碳市场建立历史、现状及发展研究23-26
2.1.1 国际总量控制碳交易市场建立历史回顾23-25
2.1.2 全球自愿减排市场发展与研究25-26 2.2 重点碳交易机制分析研究26-44
2.2.1 京都三机制比较与研究27-30
2.2.2 中国CDM机制实施情况与发展走势研究30-32
2.2.3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研究32-38
2.2.4 美国区域温室气体行动(RGGI)机制研究38-41
2.2.5 澳大利亚碳定价机制研究41-44 2.3 后京都时代全球碳市场发展方向研究44-49
2.3.1 后京都时代碳市场发展不确定性研究44-45
2.3.2 规划方案下的清洁发展机制(PCDM)与后京都时代的影响分析45-49第三章 中国在全球绿色碳博弈中的挑战与机遇研究49-72 3.1 碳关税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分析研究49-61
3.1.1 发达国家碳关税的实施情况研究49-51
3.1.2 碳关税的本质特点与利弊分析研究51-54
3.1.3 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以上海市为主要研究对象54-58
3.1.4 “碳关税”对不同类别出口产品产生的影响性研究58-59
3.1.5 出口企业应对碳关税壁垒的策略研究59-61 3.2 航空业纳入EU ETS之未来出路61-68
3.2.1 航空业纳入EU ETS机制分析研究62-64
3.2.2 各国对航空业纳入EU ETS的态度与措施研究64-66
3.2.3 航空业纳入EU ETS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66-68 3.3 国际低碳产品认证体系建立分析研究68-72
3.3.1 国际低碳产品认证发展状况研究68-69
3.3.2 低碳产品认证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影响69-71
3.3.3 中国低碳产品认证体系发展情况与应对措施71-72第四章 构建国内碳交易体系分要素研究72-88 4.1 构建国内碳交易体系的意义与背景72-73 4.2 建立国内碳交易体系框架要素研究73-85
4.2.1 主体范围与管制气体种类选取研究73-76
4.2.2 配额分配原则研究与建议76-79
4.2.3 交易方式研究与比较79-80
4.2.4 配套系统建设研究——登记注册系统与交易系统80-83
4.2.5 监管机制与惩罚机制研究83-84
4.2.6 监测、报告与核查体系研究84-85 4.3 建立国内碳市场面临的几大问题研究85-88
4.3.1 法律层面的问题研究85-86
4.3.2 市场发展层面的问题研究86-88第五章 构建中国碳盘查体系及钢铁行业碳核算研究88-104 5.1 碳盘查体系建立重要性与核算原则研究88-91
5.1.1 碳盘查体系建立的重要性研究88-89
5.1.2 碳核算核算方法原则研究89-91 5.2 中国钢铁行业碳核算方法学研究与碳排放量计算91-104
5.2.1 中国钢铁行业的基本现状92-94
5.2.2 构建钢铁行业碳核算的方法学研究94-96
5.2.3 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计算与研究96-101
5.2.4 中国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方法和未来发展研究101-104第六章 结语:中国未来碳市场发展与节能低碳产业发展展望104-107参考文献107-116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116-117致谢11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裴卿;王灿;;[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12期
李晨洋;李晓丹;吕福财;;[J];商业研究;2010年08期
鲍文;;[J];商业研究;2011年05期
华金秋;陈博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余进;;[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胡晓红;;[J];法商研究;2011年05期
冯巍;;[J];发展研究;2009年05期
杨晓东,张玲;[J];钢铁;2003年07期
徐匡迪;;[J];钢铁;2010年03期
刘强;庄幸;姜克隽;韩文科;;[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邓丽 实习记者 庄佳婧;[N];中国包装报;2009年
张焱;[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张业军 吕勇
(本报记者
张业军);[N];中国经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德英;[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又丰,张义丰,刘录祥;[J];安徽农业科学;2001年03期
范彩玲;高向阳;朱保安;;[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李友宏;王芳;刘汝亮;赵天成;陈晨;杨正礼;;[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4期
朱悦;周昊;郝晓雯;;[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3期
张旭;赵振宇;;[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刘闯;祝奎;廖晶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王军红,王红瑞,于洪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戴景晟;谭三清;陈春希;;[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7期
王雪娜;顾凯平;;[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4期
陈雯;牟瑞芳;;[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齐渊洪;高建军;周渝生;严定鎏;;[A];2011年全国冶金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发展研讨会文集[C];2011年
李凤至;;[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赵建军;卢艳玲;;[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黄静;高良敏;;[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江清霞;惠付梅;葛战旗;董羽仑;;[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陈晓旭;王英;;[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张泓波;李家启;谢宏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黄瑞;孙庆智;丁雪梅;;[A];“力恒杯”第11届功能性纺织品、纳米技术应用及低碳纺织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吴兑;谭浩波;吴晟;;[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周晓唯;赵娜;;[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婷;[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姚宇;[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刘娜;[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赖力;[D];南京大学;2010年
李年君;[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田徵;[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肖彦;[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王艳;[D];浙江大学;2010年
张伯松;[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迟本坤;[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怀亮;[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李晓芬;[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李冰洁;[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田向伟;[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王静;[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唐行锋;[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何松;[D];南昌大学;2010年
张翠玲;[D];浙江大学;2010年
王静;[D];浙江大学;2011年
黄利莹;[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雪娜;顾凯平;;[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4期
刘志平,蒋汉华;[J];节能与环保;2001年03期
胡波,武森,宋文力;[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于剑;;[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马可;秦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沈可挺;李钢;;[J];财贸经济;2010年01期
张明喜;;[J];财贸经济;2010年03期
晓航;;[J];产权导刊;2009年10期
薛俭;[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殷瑞钰;;[A];200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卷)[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国网能源研究院战略所
杨鸿宾;[N];中国电力报;2011年
记者熊昌义;[N];人民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忠海;[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2年
李艳梅;[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于天飞;[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王晓丽;[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军;[D];外交学院;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志轩;[J];中国电力;2003年01期
梁丽彤;胡益之;;[J];煤化工;2008年01期
冯裕华;[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聂敏,李茸,王崇建;[J];山东环境;2003年04期
江淑敏;徐天祥;;[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10期
李挚萍;[J];环境保护;2004年02期
原松华;[J];中国投资;2005年04期
詹文博;刘磊;刘文铁;王天宇;何玉荣;;[J];节能技术;2009年02期
左漪;王圣;孙雪丽;李亚春;;[J];华东电力;2009年04期
张永毅;;[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敏;;[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吴世亮;;[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耿伟;徐双双;;[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燕成玉;卢宪梅;孙丽华;;[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韩家懋;王国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钟笑寒;;[A];系统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余跃进;;[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1)[C];2004年
王德宣;;[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董家贵;王恒;徐茂裕;;[A];华东地区农学会、山东农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交流材料[C];2010年
孙亚男;刘继军;马宗虎;;[A];畜牧业环境、生态、安全生产与管理——2010年家畜环境与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吴海蔓 张杰;[N];经济观察报;2005年
本报记者 姬钢;[N];中国环境报;2005年
陈丹;[N];中国海洋报;2009年
本报记者 杜悦英;[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杨伶;[N];中国煤炭报;2009年
三井化学公司新业务事业部总经理
那和保志;[N];中国化工报;2010年
董永春;[N];中国气象报;2010年
孙雪芝 蒋建科;[N];农民日报;2009年
孔岩;[N];中国气象报;2010年
薛严;[N];科技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艳芬;[D];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1年
马忠海;[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2年
黄文旭;[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郝庆菊;[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孙向阳;[D];北京林业大学;1999年
于洪观;[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白凤华;[D];内蒙古大学;2008年
郭李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牟林;[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赵建波;[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蕊娇;[D];东华大学;2013年
张蔚伟;[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林楠;[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王英武;[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赵鹏;[D];西北大学;2011年
李博;[D];吉林大学;2011年
王曼力;[D];辽宁大学;2012年
李瑜婷;[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毛子熙;[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何云云;[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手机电动网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
|&&如何访问手机电动网
2012中国智能电网建设国际论坛圆满落幕
第一电动网
&&综合报道
&& 14:36:04&&
  由中国能源环境科技协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专业委员会、北京电机工程学会联合主办,”2012中国智能电网建设国际论坛” 于日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
  本次论坛由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凤起担任大会主席、中国能源环境科技协会秘书长朱泓宇进行主持;在为期2天的论坛上,行业领导、企业代表、专家、学者、媒体等齐聚一堂,大会以”引领世界智能电网技术创新,促进中国电力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共同探讨国内外智能电网建设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和解决方案。
  中国能源环境科技协会理事长严陆光院士、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徐锭明参事、中国科学院科学时报社首席经济学家武建东教授、国网能源研究院胡兆光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肖立业所长、日本电力技术恳谈会横山隆一会长、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白晓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企业业务-中国区解决方案与Marketing部部长胡忠华、爱立信通信中国及东北亚区客户咨询及行业解决方案部高级总监唐岱云、国网能源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白建华、北京超图软件平台软件事业部技术总监陈勇、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安全与稳定研究室主任孙华东博士、上海康阔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黄勇、北变微电网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宏、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物联网总监陈娟女士、北京中大科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张光卫博士、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王珣博士、长园集团智能电网首席专家张屹、UT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行业市场部总监何苗等专家和优秀企业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他们围绕:智能电网发展规划、政策措施、前景展望、标准体系、经济社会效益、智能电网创新框架;电气工程新技术、超导电网、储能系统、电网安全柔性控制、智能输配电、智能社区、信息通信、物联网等关键领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和交流。
  现场包括新华社、路透社、中国电力新闻网、中国电力报、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北极星电力、慧聪电气等50余家大众媒体及行业媒体对本次大会也进行了特别报道,其中国电力新闻网对本次论坛进行了全程直播。大会内容具体、风格新颖,对中国智能电网事业目前的现状、挑战及技术进展进行了系统的诠释,为中国智能电网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 编辑/李艳娇 )
相关阅读:
推荐用户:
(个人会员注册开通啦!会员评论,享受更多权利。马上&&或&&)
16分钟前说:
34分钟前说:
38分钟前说:
今天08:45说:
今天08:32说:
02月11日 10:26说:
02月11日 09:58说:
02月10日 11:02说:
02月10日 09:14说:
02月06日 10:01说:
Copyright (C)
第一电动网
京ICP备号 京ICP证1010089号 京公网安备 
该用户为非注册用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