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木加热之后两头敲怎么处理微波炉不会加热了敲

松木家具如何保养?-爱福窝装修论坛
松木家具如何保养?
松木家具如何保养,怎样才能让松木家具持久耐用?
其它类似问题
松木家具如何保养?
您的装修预算约 0万元
卧室预算 : 0&元客厅预算 : 0&元
厨房预算 : 0&元阳台预算 : 0&元
卫生间预算 : 0&元其他预算 : 0&元怎样判断一件家具是不是实木?
按时间排序
126 个回答
就是去家具城看样板是实木,销售人员还拍胸口的跟你说保证是全实木。结果拉到家进行组装的时候看到夹板我心都凉了。所以购买家居的时候使劲砍价
实木家具有多种,松木、榆木等等都是不同材质的,实木的家具看重量和拼接方式
用火烧,烧的时间最长的那个是!
造型复杂的看边角的纹理转换,橱柜类敲内壁听声音,实木声音比较干脆,廉价拼板声音比较杂,高档拼板与实木相仿(高档拼板造价不比实木低)
终于遇上自己可以回答问题了,我爷爷的爷爷开始做木匠,现在的家里还用这一张长凳子,是爷爷的爷爷做的,算下来一百多年吧!但没有用一颗钉子。实木的讲究首先是选木材,生长几年的木材甚至不如复合木就是压缩木板。现在多数家具城卖的都是表面贴膜,这个简单粗暴就不是实木。漆和贴膜的区别:1手感,如果没有一点点凹凸感的,明显是贴膜。2敲,复合板的声音沉闷,而实木的是清脆 。3看,实木的木纹很自然有规律的。边角不会没有大直。其他材料包角很尖锐 。4闻,木屑的味道,木材的味道都是透露出年份,老匠人都会看木泽和年轮加木屑,来判断木材的年份。下面有点无关这答案——红木和白木。红木的种类:根据国家标准,“红木‘的范围确定为5属8类,33个主要品种。5属是以树木学的属来命名的,即紫檀属、黄檀属、柿属、崖豆属及铁刀木属。8类则是以木材的商品名来命名的,即紫檀木类、花梨木类、香枝木类、黑酸枝类、红酸枝木类、乌木类、条纹乌木类和鸡翅木类。同时,红木是指这5属8类木料的心材,心材是指树木的中心、无生活细胞的部分。33个树种分别为:檀香紫檀、越柬紫檀、安达曼紫檀、刺猬紫檀、印度紫檀、大果紫檀、囊状紫檀、鸟足紫檀、降香黄檀、刀状黑黄檀、黑黄檀、阔叶黄檀、卢氏黑黄檀、东非黑黄檀、巴西黑黄檀、亚马逊黄檀、伯利兹黄檀、巴里黄檀、赛州黄檀、交趾黄檀、绒毛黄檀、中美洲黄檀、奥氏黄檀、微凹黄檀、非洲崖豆木、白花崖豆木、铁刀木、乌木、厚瓣乌木、毛药乌木、蓬塞乌木、苏拉威西乌木、菲律宾乌木。除此之外的木材制作的家具都不能称为红木家具。鉴别:鉴别在媒体上时常会看到不法厂商用新红木充当老红木蒙骗消费者的报道,很多消费者都会发问:红木就是红便携式显微镜进行红木鉴定木,还有什么新老之说?其实,红木不仅有新老之分,而且新老红木价值相差悬殊,在使用中也会发现品质差距也是相当大的。而且红木用得越久,就越显示出漆原木本身的本性,如颜色方面。那么,什么是老红木?新老红木又有那些差别呢?老红所谓“红木”,从一开始就不是某一特定树种的家具,而是明清以来对稀有硬木优质家具的统称。根据国家标准,“红木”的范围确定为5属8类,33 个主要品种。用材包括花梨木、酸枝木、紫檀木,它们不同程度呈现黄红色或紫红色。并且红木是指这5属8类木料的心材,心材是指树木的中心、无生活细胞的部分。除此之外的木材制作的家具都不能称为红木家具。各种木材的特点如下:紫檀木是红木中的极品。其木质坚硬,色泽紫黑、凝重,手感沉重,年轮呈纹丝状,纹理纤细,有不规则蟹爪纹。紫檀木又分老紫檀木和新紫檀木。赵氏《古玩指南》一书中则强调红木为专门的树种,书中二十九章曰:“唯世俗所谓红木者,乃系木之一种专名词,非指红色木言也”即可证明,书中的木之一种,指得就是老红木。老红木产于中南半岛,中国云南一带也有生长,其叶长椭圆形、白花、花呈五瓣形,色红。“木质之佳,除紫檀外,当以红木为最”,这是书中对老红木的评价。乌木颜色乌黑发亮,结构细密凝重,有油脂感。乌木多见制作筷子、墨盒之类的小件,少见制作家具。花梨木又称香红木,与酸枝木构成相近,其木质坚硬,色呈红紫,纹理呈雨线状,色泽柔和,重量较轻,能浮于水中,形似木筋。酸枝木俗称老红木。木质坚硬沉重,经久耐用,能沉于水中,结构细密呈柠檬红色、深紫红色、紫黑色条纹,加工时散发出一种辛香。老红木与红酸枝也不能混为一谈。红酸枝泛指一大类木材,其包括交趾黄檀、奥氏黄檀和巴里黄檀等等十几种木材。老红木只是红酸枝木类的一种,即交趾黄檀。虽然同归为黄檀属类,但老红木色泽紫红,清晰富于变化的纹理和细密的结构是同类红酸枝木无法与之比较的。用老红木制作家具的后道工序采用紫檀一样的做法—擦蜡,千万不能使用普通红酸枝类木材的做法—用漆。因为老红木饱含蜡质,只需打磨擦蜡,即可平整润滑,光泽耐久,给人一种淳厚的含蓄美。如果采用现代的擦漆工艺,恰恰掩盖了其木质的优良本性。且老红木用漆来处理,容易给一些厂家将其它红酸枝类木材掺杂其中,为其浑水摸鱼提供便利。正因为老红木的许多性能,如富含蜡质、紫红色泽,近似于紫檀。因此老红木和黄花梨、紫檀并列为明清时期宫廷的三种专用木材。新红而新红木一般采用烘烤等方式令其达到使用要求,但人为的技术性的处理并不能动摇材料的内部结构,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细微的形变,从而影响收藏价值和品质。近些年来,还有所谓巴西红木、泰国红木、缅甸红木、老挝花梨、越南花梨等等。由于红木家具的用材有这点击查看图片红木许多种不同的名称和类别,因此一般谓之红木的家具在用材上体现的品质和价值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和区别。故而,无论是对以前流传下来的红木家具作鉴赏或收藏,还是对现代红木家具进行选购,均需首先正确识别家具采用是什么材质的红木。一、酸枝(老红木)酸枝即孙枝,又名紫榆。酸枝是清代红木家具主要的原料。用酸枝制作的家具,即使几百年后,只要稍加揩漆润泽,依旧焕然若新。可见酸枝木质之优良,早为世人瞩目。酸枝是热带常绿大乔木,产地主要有印度、越南、泰国、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原先在中国福建、广东、云南等地也有出产。酸枝木色有深红色和浅红色两种,一般,有油脂的质量上乘,结构细密,性坚质重,可沉于水。特别明显之处是在深红色中还常常夹有深褐色或黑色的条纹,纹理既清晰又富有变化。酸枝家具经打磨髹漆,平整润滑,光泽耐久,给人一种淳厚含蓄的美。酸枝北方称红木,江浙地区称老红木,故酸枝家具除广东地区外几乎都称红木家具或老红木家具。清代的红木家具很多是酸枝家具,即老红木家具。尤其是清代中期,不仅数量多,而且木材质量比较好,制造工艺也多精美。在现代人的观念中,它是真正的红木家具。二、花梨木又称花榈。史籍记载至少可分两种,一种是明中叶王佐《新增格古要论》中所讲的出南番、广东,紫红色,与降真香相似,亦有香,其花有鬼面者的花梨木,即《琼州府志》物产木类中所称的花梨木,红紫色,与降真香相似,有微香……的花梨,也就是被今人叫做黄花梨的花梨木,还曾有过海南檀等名称。这显然已不在红木的观念范围。据多方面材料介绍,黄花梨主要产于中国的海南岛和南海诸地,数量并不很多,是明式家具最主要的用材之一。另外一种则是北方称为老花梨,实则是新花梨的花梨木,这种花梨木台湾就称红木。它是一种高干乔木,高可达30米以上,直径也可达1米左右,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泰国、缅甸和南洋群岛等地均有出产。过去在中国海南和广东、广西地区也有相当数量的花梨木。这种花梨木在《博物要览》中记载说叶如梨而无实,木色红紫,而肌理细腻,可做器具,桌、椅、文房诸器。陈氏《分类学》中也说花梨木为红豆树属,高可达一丈八尺至三丈……浙江及福建、广东、云南均有之。闽省泉、漳尤多野生……木材坚重美丽,为上等家具用材。清代不少红木家具实质是这些花梨木制造的。现代从海外进口的花梨木大多也是这类品种,已成为红木家具最主要的用材。但据明代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中的记载,早就认为花梨木有两种,一为花榈木,乔木,产于中国南方各地;一为海南檀,落叶乔木,产于南海诸地,二者均可作高级家具。南檀即黄花梨。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明代若有上述两种花梨木和花梨木家具,为什么除黄花梨家具以外,几乎未见有花梨木家具的介绍?清代除红木家具以外,也极少专门介绍花梨木家具。如果说是因为混淆了用材品种的识别,花梨木家具在明代已确有生产,又有遗物传世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对红木家具这一文化现象的认识过程,将会具有更深刻的意义。三、香红木(新红木)花梨木的一种,北方称新红木。色泽比一般花梨木红,但较酸枝浅,重量也不如酸枝,不沉水。纹理粗直,少髓线,木质纯,观感好。20世纪六十年代大批进口,当时常用来制作出口家具。四、红豆木(红木)红豆木系豆科,古时也称相思树,王维诗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红木此物最相思。古时,红豆木主要生长于中国广西、江苏和中部地区,木材坚重,呈红色,花纹自然美丽。豆木家具见于清朝雍正年所制家具的有关档案材料,有紫檀木牙红豆木案二张,红豆木转木桌、红豆木条桌、红豆木袖床各一张,红豆木矮宝座二张。朱家先生注明红豆木即红木。1982年我在浙东地区进行明清家具考察,发现过一件小书桌,似红木,但物主却告诉说小桌系祖传,是用红豆木做的。可见在民间流传的红木家具中,还有红豆木制五、巴西红木巴西红木因产于巴西,材色又为红色或红紫色而名。中国用它来制造家具只是在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巴西红木的品种较多,其中有巴西一号木,深色心材,结构均与花梨木同,且比花梨木略硬,但性燥易裂,尚浮于水;巴西三号木,结构细密,心材为紫色,材重质硬,强度大,能沉于水;三号木与老红木有时相似,但做成家具后,容易变形开裂。六、其它品种的红木根据产地不同,有所谓泰国红木、缅甸红木、老挝红木等各种新的名称。所谓泰国红木,其实就是香红木或花梨木;缅甸红木简称缅甸红,广东地区称缅甸花梨;老挝红木广东地区称老挝花梨。这些品种多以产地命名,尤其是后者,常常树种混杂,质地差别很大,其最明显的特征是色泽呈灰黄和浅灰白色,质地松,重量轻,其中有些已无法与红木相提并论,也说不上属优质硬木,更不能归属于贵重木材。自古以来,有关木质材料优劣的判断和识别,惯以木材的大小和曲直,木质的硬度和重量,木色的品相和纹理,木性的坚韧和细密,纤维的粗细或松紧以及是否防腐、防蛀,有列香味等为标准,因此,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对各种木材已有相当的认识和了解,古籍中关于讼木的经典,现代著述的科学介绍,都为我们识别家具用材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依据。我们在鉴别红木家具的木材时,可以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酸枝与花梨木是传统红木家具的两大主要用材,它们好似制造红木家具的一对孪生姐妹。许多纹理交织、条纹清晰美丽的花梨木,虽与黄花梨有差别,但构造与酸枝十分相近,若对两者作更深入比较的话,可进一步从木质肌理的变化中加以判别。一般来说,酸枝肌理的变化清而显,花梨木肌理的变化稍文且平。肌理是物质通过视觉或触觉等使人产生的一种审美感受,它常常可以帮助人们确切地了解物体的本质属性。因此,从木材材质的肌理中去获得某些特殊的直感,往往可以更直接地认识和区别它们的差异。——资料来自百度。这上面凑字的*^O^**^O^*……但现在造假而言,还需提醒土豪们:红木的标准不是以上红木种类做出来就是红木家具。最基本的——1:不能使用铁钉子,镶嵌的的少数除外(以前女子用的胭脂盒,首饰盒,大门)2:不用用超过2公分的白边(就是木材边角的一部分不是其木材中的大部分颜色,这点多亏现在科技发达了。都染色。。。)3:不是同一种类的木材做成的整套家具,(红酸枝跟紫檀木搭配的呢?呵呵呵-_-||-_-||欺负窝读书少么?)通常一套家具一种木材,有其他的。。。。呵呵(^_^)呵!4不能用胶水,现在越南出的半成品都有点呵呵呵。这是以前最基本的,现在好像都很少了,为我们中国传统手艺点赞吧!土豪钱多人傻,没品味,不宰你宰谁?我体谅你们弱势群体,推荐get√看底子,面子漂亮,底子可以看出来一点。看木纹,感觉不大自然就刨皮,之前有中国银跟越南银坑个土豪,木纹是贴上去的。就闻的话就不现实了。
实木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杉木、松木都是实木,但是大多数品种的这些木头都不值什么钱。指接板也算实木,小块实木拼起来的。要辨别太简单了,多看点实物的板材之就明白。其实我觉得连Google一下,看看图片学习一点板材的知识,也差不多了。如果不是被油漆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只要看一看家具无漆、裸露的地方,那还不是分分钟辨别出来的事?
鉴于我是做室内设计的,对木材家具只有一些片面的了解,也出来献丑一下。实木,顾名思义,但是这里面的分支有两种。指接板,圆木,都是实木,但指接板是小料拼接或者隼接起来的,你说不加胶水或者压制,那不太可能。圆木就是正版过,通常都是大料,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那些什么实木复合,多层实木,实木颗粒,都不是纯实木的,颗粒板原料甚至只是一些木渣废料机器捣碎,加以胶水高强度压制再贴皮而已,多层实木倒数第二,外层贴皮内层用多层薄的木种来压制,其物理性能比颗粒板稳定不是一点半点。实木复合相当于衔接上下的过渡层,质量不太差,价格不过高。虽然内部也是拼接的小料,但多是杉木,外层多喷漆工艺,唯一不好的就是一碰掉漆,就会露出杉木那惨白的颜色。而家具里的木种,无非是樱桃木胡桃木为主,樱桃木一般用作美式欧式的家具,而胡桃,柚木等都是用于现代,新古典比较多,樱桃木的硬度大,吸水率低,长成以后很适合做家具,而泰柚的颜色个人比较喜欢,温润有力。不过其实你要的颜色不是太复杂的话,橡木通常都有固定几种颜色让你挑。帮客户定的那些纯实木的橱柜柜体,红橡的纹路自然而清晰,走向都是有一定方向性的,无论从哪个切面断开,都是那个纹路,不过那个老贵了。。。十个有一个客户能接受就不错了。。。我好像跑题了?
这个我来我来!!
爸妈是做家具生意的,做了快20年了!耳濡目染我也学了很多判别的方法。
家里经营过刨花板(也就是板式家具),实木家具,红木家具(实木一种)。
刨花板其实是最好辨别的。
1:第一是手感,敲击板材是清脆,一般都有空洞的声音。
2:第二是价格。刨花板价格都很便宜,这个价格可能地区不同没法衡量,你们懂就好!
3:第三就是重量!!因为刨花板都是边角料压制而成,没有那种厚重。有条件你可以抬抬家具,刨花板的材料制成的家具在同类家具中都是最轻级别的!
实木家具辨别其实就是跟刨花板正好相反!!!敲击沉闷感,而且手会很疼!!!价格比较昂贵!!!不同级别的商城和不同材质制成的家具价格差别很大很大!!
但是都很重!实木的家具我从来没见过特别轻的,基本上我一个人抬不走(我1米83,190斤壮汉)。
用手轻轻敲击,或者看断面和重量,还有味道,好的实木有蛋蛋的味道,特别红木。亲测有效。
看了高赞评论,忍不住吐槽,见谅!虽然说的含金量都很高,但是我只想说,题主就想知道怎么判断一件家具是不是实木的,竟然有人回答美国木板材标准和锯切方法。哦放过我吧,大学时候我听到都会吐的好吧,何必难为简单求知的人,你确定题主能看的懂吗?为什么不讲一下原木的径尺长呢,对了还有裁切工艺。算了,不吐槽了,开始答题。
实木现在也必将宽泛的一个概念,指接材现在很多也能归到实木范畴了。所以买家具时候直接问销售员是不是实木的就好了,一般有良心的卖家都会告知消费者的吧。如果他不想告诉你,知道怎么鉴别也还是没用呢,毕竟家具一般都会做漆面处理或者贴木皮什么的吧。不谢。
家里是卖家具的 分别开了板式家具店 实木店 实木板式家具店1、首先要区分实木家具和实木板式家具实木家具指全实木家具 通俗点就是全木头的实木板式指实木和板式复合的 较实木来讲相对便宜些2、多年经验 基本像居然之家 月星 红星美凯龙等大卖场指大品牌的家具 都会分好多种系列 基本说是全实木的 就是全实木的 不会存在欺骗行为 因为不值当 哪种都有卖点 都一样3、实木外表来讲看木头纹理 一块板子如果纹路特别规整 就是人造板 实木板的纹路都不是特别齐的那种 一个家具两块板子纹路不一样特别正常4、安装家具时都可以看到工人搬出板子安的 板子横截面是可以一眼分辨的 5、实木一般会比板式家具轻
马未都讲骨董时候有个比喻很好:鉴定没什么神奇,就是经验,女同志买衣服,一摸就知道什么面料,掺了什么,骨董贩子和玩家们也一样。熟悉家具的,看是不是实木、哪里用的哪一种板材、大概(只能是大概)是什么木头,不难。不熟悉的话,看攻略之后还得多看实物,叶老师说得都对,但文字再详细,拿着比对也还可能不得要领。对于实木特征,有时候售货员也不清头,比如会说“你看这么重,肯定是实木”,又不是硬木家具,太重反而不对的。一般说来。卖场里,常见的浅色松木家具,应该都是“实木”,因为不管号称新西兰的还是俄罗斯的料,都很便宜。过去没有用这个做家具的(“桑枣杜梨槐,不进阴阳宅”,现在江湖乱道,白松杉木都能当桌面,枣木槐木,可以卖得很有情怀了)。香樟木被作为一种高档家具材料,这个事儿让人看不透。明明白白地把指接或直拼材(榉木、楸子、黄菠萝、水曲柳等)露在外面甚至做门板面板的,也问题不大,这种家具价格适中,大多款式不行,特别是我们黑龙江的厂家,一位厂长说过:“我们全厂就他妈我认字,你说有啥设计师?”比较麻烦的是号称各种欧式美式,远看很像那么回事儿,标价虽然不低但时常搞活动的。工艺上的好手段,网上查得清,到买家时,现场也未必看得出,不如回家去搜索这个牌子的具体信息和口碑。有些东西也很难说,同样是贴皮子,他可以说我这是实木的饰面板,实木多层地板叫实木,我为什么不能叫?再说,就喜欢花梨的鬼脸,人家给贴到肉眼看不出,也不是坏事。我感觉现在多数正规品牌的售货员对是否实木的描述基本上不会太离谱,桌面贴皮,背板、抽屉板非实木这种明显的事都会承认,因为买家都是股沟了好几天才来的,瞪眼胡说的相对好辨认。但具体木材种类就乱套了,叫美国橡木的基本都是橡胶木,叫南美花梨的基本都是虎斑木。如果对判断是否为实木都有困难,就不要纠结木材种类,喜欢花纹就行,别去买名字千奇百怪的材料了。破成方子拼起来的桌子,起个艺名,完全没什么设计和工艺,敢卖两万八,同样的木头,福建人做成十个厚的大独板在淘宝上卖四五千,就这还有很大利润呢。真正像他们宣传的那种昂贵木材做成的家具,价格一定是原价的若干倍到十数倍。比如做吉他时,一块4A级以上的火焰(这是吉他界的分类,家具界应该没有这种分法)枫木琴体贴面,一根做琴径的雀眼枫,都以千元计,用来做衣柜门,如果真材实料,得多少钱?广大吉他手普遍认为用这类木头做家具以及装饰汽车的都应该枪毙。中式家具水深,不过基本都是实木的,就是不一定什么木,榆木的就挺好的了。据说红木原材料现在价格低,但一般能买到的应该没啥升值空间。
一、目前国内常用的实木家具主材主要有以下一些:
按目前市场木材或进口木材的采购单价,从高到底顺序是这样的:各种红木,黑胡桃木,白橡木,红橡木,俄罗斯柞木(也是橡木的一种),欧洲白橡,美国白腊木,水曲柳,榉木(有白榉与红榉之分),进口鹅掌楸,国内楸木,橡胶木,桦木,松木,杨木
1、红木:这里我不想就红木展开讨论,因为我没有在红木家具行业做过,了解得不深,且红木家具鱼龙混杂,很乱,不是我能解释得了的。总之我们都知道真的红木家具很贵就行,不是我等庶民可以消费得起的;
2、黑胡桃木:
(1)、价格:目前市场上的黑胡桃木主要进口自美国,此木材家具级用材一级目前进口单价约8000元/立方米左右,美国木材一般厚的会比薄的贵很多,因为烘干时间长,所以我这里讲的是正常家具用的,不是指超厚的。纯黑胡桃木家具通常价格一套餐桌椅市场价会在2万元或更高,一套沙发茶几电视柜的市场价格应会在5万或更高
(2)、材料性能:黑胡桃木密度中等,属于坚韧类的硬木,硬度大约是4500牛,12%含水率时平均重量约610公斤/立方米。机械加工、拼合、握钉力及表面涂装性能及效果都极好。
(3)、使用情况:由于黑胡桃木的出产量较小,目前主要用于装修,前几年开始也用于高端家具制造,但由于木材贵重,其主要用于家具的显眼部位,黑胡桃木家具的其它部位目前主要还是使用各种便宜的木材作为辅材。
(4)、装饰效果:黑胡木本身纹路及颜色极美,用于家具时通常做清漆或是淡色漆,以显示其原始美丽。 上图为黑胡木图片)纯黑胡桃木家具浅色涂装图片,上图摘自网络,如果冒犯敬请谅解))
看这个家具生产厂家怎么样,家具的口碑如何
有个简单的方法 看柜门或者侧板的两面木纹能不能对上 比如结痂虫洞之类明显的地方 目前来讲几乎没有造假技术能突破这个
当下,实木家具凭借其天然之美和环保功能,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家具所用原木越多,有害化学物质就越少,自然更环保。为“平衡”原木涨价与降低生产成本的关系,有一些商家借用各种伎俩来“维护”家具的实木“身份”。为卖个好价钱,越来越多的商家把外贴木皮内用复合材料的实木家具说成纯实木家具,行外消费者根本无法看出其猫腻,真假实木难分辨已经成为困扰消费者的一大难题。本文以一套凳为例,以图片形式为您支招。想看原文,这里有:1、“真假”实木外观比较2、“真假”实木的刨面比较。纯实木刨花板外贴薄实木皮刨花板外贴薄实木皮3、由于木材宽度的限制,纯实木家具拼接的木纹往往没有贴实木皮家具的木纹漂亮。3、由于木材宽度的限制,纯实木家具拼接的木纹往往没有贴实木皮家具的木纹漂亮。4、纯实木背面木纹清晰可见,正反吻合,一般留有伸缩缝。贴木皮家具背面一般会使用劣质木皮,正反木纹不仅不能吻合,而且反差很大。4、纯实木背面木纹清晰可见,正反吻合,一般留有伸缩缝。贴木皮家具背面一般会使用劣质木皮,正反木纹不仅不能吻合,而且反差很大。
我们是做中式榆木家具的,也经常会有客户质疑是否是全实木,为了打消客户疑虑,我们通常会在订单上注明,或者直接邀请客户到我们工厂看家具白坯,我们只有打包才会用到夹板,家具里是绝对没有人造板的,客户到工厂一看就放心了。不少厂家是框架用实木,板用多层板贴木皮,里外的木纹对准,一般人很难看出来,买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分辨。
1.找到喜欢的家具后,到工厂车间去看材料。2.还没想好...
首先,我想从实木和原木的概念来说明。
实木在我眼里就是实木复合
现在各大商场里卖的实木家具都是实木复合的,板材可能是实木多层板,实木颗粒板,橡胶木贴皮等
都被很多人叫做实木家具。
实木家具是用2种或者两种不同木种以上拼接或黏合而成(注意,我说的是2种不同的木种的拼接)
原木家具比如说用红橡
那从里到外就一定全部是红橡
(原木家具也有胶水黏合
但主要的定义为单一的纯木种
没有掺杂其他的木种)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了解一点斫琴
了解一点斫琴
打算做古琴的朋友很有必要细细读一读下面的文字,特别是没有师承完全凭兴趣自学或者只是在琴厂干过一段时间准备自立门户的朋友。对于打算买古琴的朋友也非常有必要读一读,如果时间不够,读一读最后一篇对于选琴也是很有帮助的。&&&&&&&从2012年冬天总结第一篇斫琴贴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了,那是一篇完全记录一张工厂琴诞生的贴,不知道误了多少人,我在这里忏悔!!所以将其完全删除,不过要是看到了,把其当作反面教材亦可。还记得当初写完贴的第二天早晨,打开电脑的时候豆瓣一下子多了几十个提醒,而且有不断上涨的势头,那种突然被关注的惊喜感一下子涌了上来,有种范进中举的感觉。&&&&&&不得不感叹,这个时代,出名就是一下子的事情,不过话说回来,这名是臭名还是美名,或者是无名。时间最好说话。&&&&&&&好在还有一些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更害怕乱了初心。所以一概拒绝了因为这贴引起的所谓的定琴和合作。&&&&&&&继续研究做琴,半年后的某一天,隐隐感觉不对劲了,因为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当初的题目《如何斫出一张琴》太大了,我等初学者根本无力承担这么大的责任,于是把名字改成《我的第一张琴》,只是作为一个个人斫琴的记录和总结。一年后,也就是2013年底,随着深入研究斫琴的细节,发现问题更麻烦了,竟然有一些公共平台转载了这篇帖子,此时我对于斫琴的认识和那个时候已经完全不一样,斫琴方法和认识与之前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似乎想不出来办法去挽回这个局面,深知这样下去有一些琴友会对古琴有非认真的认识,这样严重的后果我一区区小儿怎能承担!!&&这个时候,我看到了空瓯茶冷的斫琴贴,深感其对古琴的执着,对古琴的态度让我非常感动,更可喜的是他的琴是我欣赏的琴。于是,借助这个地方,我把空瓯茶冷的帖子转载过来,给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包括自己,一个提醒:琴,要怎样对待才算问心无愧。(原帖被分为十一个部分,第八下和第九篇还没有完成,大概还在酝酿之中。我一点点的复制过来,征得作者同意,发上来,可能会有些许遗漏,还望见谅。已经写出的总结已经能让弹琴人和斫琴人有一个较清晰和客观的认识了)之一:模板斫琴各个环节中,模版的制作应该是放在前面的,其重要性也是靠前的……我们翻看古代的老琴,感觉多一分就多,少一分显少,这就是模版的终极状态,最佳尺度!!!对此,我们只能模仿,而且要模仿到位!!!!!!诸多老琴中,以大圣遗音为例,做个模版教程,以供参考,中间夹杂别的琴式模版图片,见谅……
模版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精确,二,还是精确……审美其实在精确的范畴之中,尤其是模仿老琴,唯求精确!!!精确,既要求数字精确,也要求量具精确,说着话的意思……我们现在很多直尺,根本就不是直尺!!!误差会达到两毫米!!!按照图纸尺寸,在硬的卡纸上画出标准的图形,剪除多余的地方,然后校准尺寸……
再次校准各个位置的尺寸!!!!!!!!!
用曲线锯出样……注意一些小工具的制作
有的琴,模版可能需要经过一些调整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我用的是5毫米厚的透明亚克力板透明板的好处:结合模版上的一些数据,一看便知
之二 选材篇斫琴从选材开始,斫琴之苦亦从选材之苦尝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巧妇亦难为烂米之炊。时下有人称斫琴不必拘泥于材,何谓拘泥于材呢?新老不分,良莠不齐邪?看似大匠之言,实则自圆其说耳。古琴用材自古以面桐底梓为上,亦不尽然。目前,国内传承下来的老琴用料很杂,桐,梓,松,杉,柏,楸木皆有。梧桐之所以为斫琴面板首选,概因生长缓慢,木纹必紧实,材密质轻,出音必清越。且梧桐以高洁自居,青皮白骨,傲然山冈,风雨不摧。能引得凤凰栖息者,岂俗木哉?(此梧桐,俗称青皮梧桐。非泡桐,更不是法国梧桐。叶片似手掌分叉,开化结籽,花开清雅,籽可入药。)因其生长缓慢,今人不喜,故不种也,所觅者多野生之材。古人斫琴“峄阳梧桐孙枝”,面桐梓底的说法已经成为一个信仰被少数琴人追求。面板次选杉木,杉木质轻而木纹直,斫琴出音松透,表现不俗。南方,西部山区多杉木,求之不难。再次松木,为红松为好,白松木纹粗疏,出音沉闷,多不可用。其他木种亦有良材可用,云杉,红豆杉,金丝楠木,择其音频特性好的皆可入琴。汉代棺椁木多杉木,金丝楠木,因埋于地下千年,胶质去尽,斫琴音色独特。然阴气较重,常人不喜,余不嫌也。故在此一表。底板以梓木,楸木为上。梓,楸相似,纹路细密如丝,平滑如缎,轻重适中,对声音的共振、反射表现很好。梓,楸,目前尚好寻觅,柏木等材虽亦可用,不多赘述。斫琴以老料为佳。尤以古寺庙悬钟架鼓之木、或大殿立柱为好。概因终年受钟鼓之声激荡,香火之烟熏陶,俗气尽脱,出音清绝。但此等木材亦难求。等而下之,古民居栋梁之材亦可入琴,目前,西部、南部山区古民居保护较好,觅之不难。然并非老木皆可入琴。凡木材表面涂抹沥青,桐油等都不可用。外涂漆灰者,酌情视之。知琴至今,求得佳木,斫为良琴,成为我心中永远结不开的结。相信这也是真正好琴的朋友的共同心结。为使每一段可以动斫的木材成为鸣琴,也为了使更多的琴友得一刻悦耳的清音,总结寻木之法,供有心人参考。中医的问诊方法,可为借用。望。凡良材可入琴者,必修伟直顺,无疖无裂,纵切面木纹平直,细致密实。材之新老,剖开可知。由白鲜,到黄,到金黄,到黄褐色,到深褐色,直至黑色,颜色愈深,年代愈久。色金黄者,可有三四百年历史,已是良材。然剖木选材常不可用,故察外而知内的能力尤为重要。木材在自然状态下,被风雨腐蚀是很快的。因此表面比内里更显沧桑,尤其是室外,锅灶旁之木,不能只看外表。可以选择不重要的地方,用刀刮之,察看里面的颜色。闻。中医的“闻”是用耳朵。我们选材久直接用鼻子吧。新材剖开胶香阵阵,赏心悦目,然琴人不喜。老材经岁月催化,风雨洗涤,执着已去,唯余根本,胶香必淡。但木材外裹胶漆者,剖之如新,此法不灵。问。凡不明材质,不明年代者,可询问房屋主人,或木材售卖者,多会入实告知,前提是尽量不要透露具体用途。切。“切”,是一种技巧,一门学问,无成法可循,可谓经验之谈。蔡邕火中闻佳音,概出此理。良材亦指背扣之,出音清越,震动久远。劣者发声沉闷,震动微弱。大材以手扣之不能响,可用直径三厘米的木棍敲击,最好把木材竖起,或两头垫起,或一头垫起。直接放在地上敲击,可能会错漏良材。切的手法,在斫琴过程中仍会用到,在没有仪器的情况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辨音手段,后面斫琴过程再表。琴人寻材,需时时在意,刻刻留心,勿使一段良材佳木漏过,错失因缘。余尝在寻木路上看见一段中空梧桐,扣之铿然,遂以30元买下,农妇主人借斧锯与我共断之,喜不自禁。然常常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甚至梦中常现梧桐风姿,醒来顾盼左右,空余唏嘘。古琴选材可谓难矣,新材难出好音,老材亦不尽可用。求一段良木斫琴成为历来琴人的终极追求。唐有雷威大雪天入深山求材,汉有蔡邕火中取焦尾,皆传为琴界佳话。一段良木成琴也是树木的生命延续,如果树木有灵魂,这也应该是他的终极追求。树,琴,人,三角转化,个中因缘,耐人寻味!!!!!!!!!把握住琴材选用的几个原则就行了:1:声音震动变现良好,以及在相当长的时间期限内,都要做到声音震动变现良好。2:物理性能良好,抗翘变、干裂的能力良好3:耐久、耐腐蚀性能良好4:中国文化的传统诉求木材的新老表现,依次如下图另外,木材的存放也要这样,竖着放!!!!!
单就新老来说,从下图看得更明确,颜色很明显。。。。。。中间的应该能达到三百年以上,左手的应该在两百年左右,右手的也就百年左右,那看看你们手里的木材,可以对比一下
切开头上腐败层,看得更清楚。。。。。。。
所以选材时,单就新老而言,选择下图这种腐而不朽的老材,为最最上选。
还是新老而言,颜色基本就看得差不多了,年代愈久依次从白,到微黄,到金黄,到黄褐色,褐色已经是我所见到的最老的木材了。当然,这样的木材,用的时候应当慎之又慎!
选材篇 续斫琴的人,想来重视琴材的选择和处理。面桐梓底,永远是一种不大奢侈的追求!不可否认,其中有信仰般的情绪里面,但是从斫琴用材的基本要求来看,各种常见木材的综合素质确实难有超过面桐梓底搭配的选择,以后慢慢道来。本帖重点介绍琴材的处理。 选材方面已经说过了,现在基本就是来源于山区的一些拆房老料。集中到平原地区,就是下图中这些老料市场。
关于斫琴用材的处理,本人还是偏向于自然陈化,自然干燥。人为加热烘干,就是用人工方法强制使木材中的水分蒸发逸散,使木材的含水率降至与当地平衡含水率相当的水平,避免木材发生霉变或在贮存、运输和使用的过程中受虫菌的侵蚀和木材劈裂、变形。效率更高,预防裂变的效果或许更好,但是我们知道,对声音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琴材中胶质,所以,如何适度去除这些胶质,保留琴材的纤维活性,才是斫琴用材的较佳方法。有关研究表明,木材热烘干后,原来木材中所含胶质因被碳化和晶体化而失去活性,也就丧失了琴材随时间继续陈化的活性。喝普洱的人都知道,普洱茶的后期转化是非常迷人的,这种后期转化是建立在前期制作工艺的基础之上,如果普洱茶前期制作使用高温烘焙,炒青等工艺,后期转化也就是空中楼阁了。本人认为斫琴用材的较好处理方法是流动水冲泡,当然最好是山泉水,不过这种条件很少有人能够具备,有流动水已经很难了,最次也得是比较清澈的池塘水,其实现在也是很难找的。本人几次选择斫琴地点,其中最大的考虑就是能不能做一个存在流动水的池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琴材。今年,,,,,,终于实现,,,,一个3米5米 深一米六的池子,土方量很大的,但是,为了木头,,,,,挖!!!!!!
有了池子, 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料、开料、处理。。。。。。。。
关于流动水条件的创造这里就不介绍了,有处理条件的可以单独交流。。。。。。底板因为很薄,浸泡三个月左右基本可用,面板半年左右可用,如果时间足够,流动水充足,当然时间上可以加倍。。。。。。。出炉的情况,,,,,,累,但是,快乐着!!!!
刷一刷,去掉皮。。。。。。。
在我的理念中,杉木,,,,,并不是最好的斫琴用材,从下图看,这种年份的杉木,劈开来,里面油脂层还是存在,相对于梧桐和楸梓来说,这样的木头只能居下!这是不同年份的杉木对比。。。。。。。。。
杉木的横切面。。。。。。。油脂层因高温摩擦而变得焦糊,非常明显,这种油脂层,对于声音震动贡献起初是负数,但是随着年代越来越久远,这个负值越来越向零趋近,并且,对琴面强度的贡献价值越来越明显。
下图是新楸木的横切面,,,,很直观,没有明显的油脂层,生长纹之间的间隔有很多微小的缝隙,这样的结构对声音震动贡献当然是巨大的。。。。。
下图是老梓木的图片,,,,,,,很明显,微观结构是差不多的,这块板是江南产山地梓木,虽然看着也有两百年的历史,但是开板后依然会裂开,特别是树心部位,这也验证了南方木材到北方后多有水土不服的传说。而北方楸木,在木材种类上与梓木同属不同科,北方传统木匠曾经用来做墨斗和拐尺的材料,耐水泡儿不开裂,经时间而不变形,可见在性能上优于南方梓木。
楸木和杉木的搭配,目前来看还是神仙组合。。。。。。
之四 斫尔永恒,是信仰的终极追求.这个世界 没有永恒,那么总希望有一种夹带自己信息的痕迹留存.百姓以血脉传递姓氏,书画以笔墨描绘心胸,工匠以刀斧书写传奇.那么琴人呢?我想有两种状态:弹琴好的以声音飘荡太空,做琴好的以琴器传承千古。识琴以来,缘于种种因由,开始斫琴。喜欢、夹杂执拗的性格坚持下来,一路摸索、一路思考,于琴于心,多有拾获。立贴以记之。一张琴上要体现的工艺能力,绝非从木工到油漆那么简单。当然一张实用的琴,除了选材和用料,也就剩下这些东西了。做琴的人,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大体上分来,也就是名和利的问题。但是最近懵懵懂懂心里似乎多出来一种新的思维,在名和利的两极之外,是否存在一个不为常人认知的第三极,是否有人坐在这个极点上孤独地思考,是否有人仰望这个极点执着地行进!去北京看见王鹏的一张蕉叶,心中的这种概念渐渐明晰:斫琴,在满足基本的器物需求之后,更要去寻求更多的艺术重载,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
斫而古代杀伐用词,斩、削、锯、劈、剁、切、割、砍,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用,会有不同的效果。两军对垒,将军者立马横刀,戟指对方:"鼠辈快快报上名来,否则,爷--了你的脑袋!!!!"横线上如果是关羽的话就会填上"割"字,轻谑溢于言表。张飞肯定会说"劈",凶狠可见一斑;换了李逵肯定是"剁"啦,粗人的意境就在这里.........武松会选"切",林冲会选"削","斩",是官话……"锯"……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如此生动的词儿,姑且留给自己吧……"斫"这个词,用在琴上,文绉绉的,一下子去除了斧,锯,锤,刨的土腥味儿,琴人甚喜之.........
之五 裹布与麻灰工艺看到一个茶叶罐上的广告语,很有感觉:--------------------------------云雾中生,千石中选,历经层层考验方得精妙茶韵。懂茶之人,必懂磨练与坚守。同栖者,惺惺相惜也。--------------------------------于茶道而言,三言两语,已是切中要害。所谓琴茶一味,斫琴上亦可体现.良材入手,如踏遍万水千山寻茶,置材如杀青,木材选择如普洱的拼配,斫制,如茶的陈化,一切都是那么的相似,一切都是---急不得!想起王蒙的一句话:一个人的记忆与思考会多少延续着他的活法,直到他不在场了。 时间,对于人而言,可能是把杀猪刀,对于琴而言,或许就是一把喂牛草!于人而言,一辈子会几个有趣之人,做几件有趣之事,留几件有趣之物,已是难求的境界。而琴,它的记忆与思考,要复杂得多,也要牢固得多!在时间的战场上,一张琴能够历久而不衰,裹布的漆灰工艺就是它的重装铠甲。我们看看一些老琴的木胎和漆灰层就会知道,他们能够有幸存活到今天,并不是想象的那样,被“人”保护得很好,更大的原因是因为这层重装铠甲!然而,现在的琴,已经朝轻飘的方向发展去了。但是,传统的厚重木胎和漆灰,最大的弊病就是,新琴阶段的声音是难以令人满意的。人们不会接受,花那么大的代价去买一张现时声音并不好的琴,也不会花好多年的时间,去伴养一张自己都不一定能感受到它的最好处的琴。那么一张缺少了厚重漆灰保护的琴,在时间的舞台上它能记忆和思考多久呢?下面这张图反应的信息,我的看法有下面几个:1:灰胎层有点过于薄弱,难于传世。2:灰多漆少,声音容易松透,但灰胎层的牢固程度会减弱。3:局部漏木,不做处理的话,消极影响是多方面的。
下图是没有裹布,或者裹布不严实的琴,抗冲击力的能力相对是低下的。
古琴裹布灰胎的作用,我的理解:一是加固琴体灰胎的强度,增强琴体的抗冲击力,和在时间耐受力上对抗老化的能力。二是强化琴体面板整体震动的一致性,均衡各局部位置的振动能量,形成一个整体协调震动的系统。
古琴灰胎的厚度我的理解,应该在2--5毫米之间,根据木胎厚度决定。那么,一张可以传世的琴,木胎如果4斤左右的话,加上灰胎三四斤,其总重量应该在8斤左右,加上好的配件多出来的重量,有的琴会达到10斤左右。那么低于六斤的琴,应该还好思量一下了。古琴的裹布灰胎工艺,和家具制造中“披麻带灰”工艺,属于同类的工艺范围,时间上哪个更早没去考证,但是从质量和工艺效果看,古琴上的裹布灰胎工艺,对其器物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家具的麻灰工艺。这显然得益于古琴的用料上,古琴传统用料极为考究,传统制作,非极品材料不用,这才使得我们今天还有可能见到唐宋甚至以前更早时期的古琴。而传世披麻灰家具很少有早于明的。以下分别是家具和古琴的灰胎工艺
在网上看到一种说法,说斫琴进入数据时代,这完全就是不理解古琴制作的根本原理才生发出来的观点,,,,,数据,古人并不是不讲究数据,但是,这么长时间的斫琴历史留下来多少数据?除了外形数据还有什么数据?这足以说明斫琴靠的不是数据,,,,,当然这里面有些经验还是可以语言表达的。 之六 从古琴的光气说开去
在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中,含蓄、内敛、丰润、厚泽、这些词的使用概率是非常高的,那么我们能从你的琴面光气中看到这些感觉吗? 可能很多人对这个没有什么概念的,尤其是初学者,更容易被铺天盖地的信息蒙住双眼!这里,结合图片告诉大家什么样子的是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标准的光气,什么样子的又是符合传统审美标准的琴面光气。。。。。。本帖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请勿以此标准购琴。另外,图片拍摄存在技术差异,只是一个基本信息的记录,不能全貌反应琴的整体情况。但是,始终相信一点,西施可以拍成貂蝉,凤姐怎么拍也成不了刘亦菲。表面的东西不一定能反应一张琴的全貌,但是从侧面来看,一个斫琴师具备很好的外在艺术创造能力,不可能独独不去研究声音控制这个斫琴的根本环节。在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中,含蓄、内敛、丰润、厚泽、这些词的使用概率是非常高的,那么我们能从你的琴面光气中看到这些感觉吗? 可能很多人对这个没有什么概念的,尤其是初学者,更容易被铺天盖地的信息蒙住双眼!这里,结合图片告诉大家什么样子的是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标准的光气,什么样子的又是符合传统审美标准的琴面光气。。。。。。本帖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请勿以此标准购琴。另外,图片拍摄存在技术差异,只是一个基本信息的记录,不能全貌反应琴的整体情况。但是,始终相信一点,西施可以拍成貂蝉,凤姐怎么拍也成不了刘亦菲。表面的东西不一定能反应一张琴的全貌,但是从侧面来看,一个斫琴师具备很好的外在艺术创造能力,不可能独独不去研究声音控制这个斫琴的根本环节。
金属器皿的光气。。。。。。。。。。。。。。
那么,什么样子的是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标准的琴面光气呢。。。。。。我们先从低端琴的表面光器开始看。5000 以下的琴
这样的光气就比较像样了,,,,,,,
这种光感是怎么制造,或者创造出来的呢?答案:1:机器 2:手工3:时间下面来看看以上三种工具出来的效果。。。。。1:机器抛光的效果
2: 手工推光 但是,下图这两个并没有达到推光的最佳效果,贼光敛了,但是润感没有出来。
3:时间这个艺术家创造的“宝光”效果。。。。。。。。
之 七 护轸的去功能化问题
从马王堆七弦琴的实物状态来看,当初是没有护轸的,音箱应该直接接于桌面,或者放置在石头、地上,这样的状态肯定不利于发音。应该是后来才出现了龙池、凤沼两个出音孔。这样就必须加一个几个装置,护轸和餍足。把琴体托架起来,与桌面形成距离,使声音透出。由此推断,当初古琴的护轸肯定是高于里面调弦的旋轸的。
后来,应该汉唐开始桌上偏弹,护轸的功能渐弱,趋于装饰。但是我们唐宋琴的实物来看,这时的护轸,功能作用依然存在,大抵与旋轸平齐或略高于旋轸。后期,特别是近代,护轸的功能性作用愈加被忽略,装饰作用也被漠视,特别是一些厂家,把护轸退化成一小节狗牙一样的突出物,功能作用基本为零,审美上也甚是难看。
现代斫琴者中,坚持较好的还是王大侠,(姑且不论其指接和机工),护轸一直坚持得比较传统,而且在审美层面,他这一行列,无出其右。
玩琴的朋友日见增多,很多朋友也提出怎么选一张真正意义上的好琴。这个课题,其实蛮大的,也是蛮复杂的。你不仅要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通晓一些领域的作假手法。对于最后这点,有的朋友可能不认同,但我是始终坚持这种怀疑观点,在一个吃的都不放心的国度,古琴上偷工减料、以次充优、蒙混过关,哄抬炒作,太正常不过了。所以,我也始终认为,在古琴行业中推行“终身包退换”的做法是解决这种行业积弊的唯一手段。因为,在琴上,无论相信谁,都不如最后相信自己。但是,初学者从一无所知,到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建立自己的审美能力,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和实践积累的过程,在这段时间的经验空档期,如果推行“终身包退换”的行业准则,就不容易被劣质琴钻空子。而且这样,也会倒逼古琴生产者提高产品品质,形成一个向上的良性循环。这里,先给出选琴的大体思路:古琴的优劣大体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外在的东西分为:形制合度、造型美感、整体观感,额外艺术承载,等方面。内在的品质有音乐属性和商品质量两个方面,在音乐属性上,成琴的声音要具备乐器演奏所需要的足够表现力,同时这种表现力必须经受得住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考验,而且还要给古琴在经历时间之后,留下声音变化足够的空间;商品质量这个大家都清楚,由用料、工艺是否传统决定。这里之所以讲求传统,是因为看到了古琴无论弹琴、做琴都有快餐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对古琴一时的传播肯定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历史留存来说,将来有可能是个笑话。具体到选琴的实践操作,也是一个很费工夫的话题。其实弹琴、选琴、斫琴,这些都是琴学领域的一部分,如果在这些领域都有涉猎,当然操作起来游刃有余,如果某一个课题存在欠缺,那么,只有做下来认真补课了。为了方便初学者掌握基本的鉴别技巧,快速得积累鉴别能力,我们不妨再次借鉴中医的问诊方法:望闻问切。同时,为了照顾初学者的理解力,我们从最简单、最容易掌握的鉴别方法入手,也按照从劣琴、能用的琴,良琴,这样的顺序展开。当你一眼回避了投机取巧而且基本上偷工减料的琴,再费点功夫划分出一般能用的琴,那最后鉴别一张具备足够潜力的传世良琴应该不在话下。看一看就属于劣质的琴、投机取巧、或者偷工减料的琴,基本存在以下这些方面的特征,如果只是前面的某一个,或许漠视一下也就可以忍受了,如果多项、而且是后面的多项,劣琴无疑。我们用实物普遍联系的原理来讲,对于一个声音控制达到相当层次的斫琴者而言,不会再自己中意的作品细节上有丝毫的马虎,其整体审美把握也不会太差,用料也有相当的底线,所以,细节,很多时候反应的是整体的东西。同时,无论弹琴、斫琴上,只有把所有的难关一点点攻克了,掌握了所有细节上的东西,才能在整体上达到一定的层次,那种放弃细节,顾左右而言它、靠一两句精心准备的话来忽悠人的作风,不可能在你看不见的环节上投入太多的精力,相信这一点,不会有错。诀曰 哑巴漆面一线眉 狗牙护轸地包天 大嘴巴里猪舌头 最是外行歪岳山1:狗牙护轸
第一次看见这种护轸时,感觉怪怪的,但是不知道哪里不对劲,和历史上的名琴仔细对比才发现,原来护轸的下部少了一块虎腿的造型。越来越多的狗牙护轸让我看了实在忍无可忍,虽然历史上也存在这样的做法,但是遗存老琴中,算得上精品的琴一般都不是这样的护轸。护轸的作用是,在琴横置桌面的时候,保护琴轸不受碰触而松动;另外就是于琴的审美上,有“掩齿”的效果,七颗琴轸如果是人的一排牙齿的话,那么护轸和琴头额下的一圈造型,就是人的嘴唇的作用,唇短而露齿,明显属于丑陋的表现。就这一点点的造型缺失,反映了现代斫琴行业中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究其原因还是斫琴的人为了省时省工,把护轸梢头的造型省略了,在做琴的过程中,减少了很多麻烦,木工、蒙布、批灰、打磨都要省事得多,卖琴的时候包装运输也很好打理。不懂的人会说少了这一点点无伤大雅,但是懂的人知道,少了这一点点,于琴的外型美观上,是一种细节的缺失,于护轸的功能上,流于摆设。还是让我们来看看传世名琴的经典护轸造型。方的,圆的,方圆兼备的
2:猪舌头 下面这个猪舌头还是好一点的。。。。。。。。。。。
古代老琴中,也有猪舌头出现。
现在的做琴人可能比古人更信奉一点:嘴大吃四方。面相上,嘴大舌厚的人容易给人忠厚老实的印象,也是,往往做得宽大而厚,我们审视传世名琴的凤舌,越是公认良琴、越是典型器,其凤舌轮廓越小,越向黄金分割率靠近。如果说护轸绕过造型难点是属于故意为之,那么凤舌造型粗笨、比例失调就是斫琴的审美素养有问题了。凤舌的基本要求,就是舌的中线刃缘如刀,其端如锋,比例适度,宽厚合理。让我们来看看名琴标准器的凤舌造型
3:哑巴漆面 这些都是垃圾琴的漆面,或者属于不合格的漆面。第一张琴图片是化学漆灰胎生漆罩面的效果,第二章是典型的腰果漆抛光漆面,第三章照片疑似化学漆灰胎生漆罩面,但是从其使用假鹿角霜的做法推断,化学漆灰胎是大概率。
我所说的哑巴面漆,是指没有润感的,没有表达能力的面漆。古玩行中有句话,好东西会说话,一样,好的琴漆面也会告诉你它好在哪里。现在很多低成本的琴基本就是一两层生漆擦漆掩盖化学漆的灰胎,猛一看起来也是光亮平滑,但是仔细审视就会发现,其层次感差,丰厚度不够,暗哑无光,脏污干涩,有的人会以亚光开脱,但他不知道的是,亚光,也要有润感。底层没有很好的生漆灰胎和底漆衬托,表面再怎么整,也出不来那种丰厚、润泽、饱满的漆面效果。似是而非的漆面并不能欺骗所有的眼睛,我理想中符合中国传统审美尺度的漆面是下面这样,或者接近这样的。
4:一线眉所谓“一线眉”,是指冠角这个地方有一条线,传统的做法上是一条优美的曲线,叫法上有的人说是龙须的造型,但是我认为,冠角的意思,就是头上的一角、或者帽子的一角,这条线既然刻在冠角上,应该象形“发际线”比较确切,事实上,这条线也和发际线的弯曲形状差不多。
但是现在很多厂家把这点也简化了,出现了下图的情况。
无它,唯“偷工”尔!!!!!!!5: 歪岳山 这个问题一般选琴的人都不会注意,说了也不好理解,直接图说吧。
这个图在群里发出来的时候,没有几个人看出来什么。可见弹琴的人很多都是很粗心的。从这张图上看出来,琴在平方的时候,岳山竟和地面是垂直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做琴时在没有刨面做低头之前就在面板上用修边机开岳山槽,这适合厂琴批量的做法,跟没有刨面板弧度就开挖槽腹的做法是一样的,好做,效率很高,但是非常不合理。令人惊讶的是这张图来源于淘宝上生意很好的一家古琴厂家!一个月销量都是一百多张琴,有多少这样的琴流入市场,不得而知。我们来看看老琴中典型器的岳山是怎么装的?这样装岳山拉力是不一样的,成琴出来的气韵感觉也是不一样。
5:高压线其实,劣质琴中最不可容忍的就是抗指问题,抗指的琴弹久了会造成手指僵硬、手型难看的毛病,而且对手指的伤害很大,吃甲严重。但是这个抗指,对于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标准。比如我弹惯了琴弦敷面的琴,(琴弦很低,贴着琴面),让我去弹琴弦比较低的琴可能都不适应,所以,抗指是一个概念问题,因人而异。琴弦覆面的状态很难达到,因为新做的琴,一两年之内,灰胎基本都在变化。灰胎时刻随着漆灰干固程度、气温、湿度变化,会出现肉眼观察不到的微小起伏。琴弦很低的话,灰胎稍有起伏就会出现打板、砂音等情况。所以追求手感的朋友,要对这种打板和砂音的出现保留一点容忍度,中间的修理可能会达到几个反复,三两年之后才能固定,需要的耐心和投入可想而知。这里给出的是中间较佳值,这里说的弦高都是指琴弦下沿到琴面的距离。五徽四徽 七弦弦高4毫米 四弦弦高5毫米 一弦弦高6毫米七徽位置:七弦弦高5毫米 四弦弦高5毫米 一弦弦高6毫米十徽位置 七弦弦高3毫米 四弦弦高3毫米 一弦弦高4毫米徽外位置 七弦弦高1毫米 四弦弦高1毫米 一弦弦高1毫米另外,购琴者在和做琴的人交流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询问他做琴的过程,要求他提供一些图片,来看看做的是什么样的琴,是什么人在做琴,不懂琴的人在做琴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难以自圆其说的漏洞,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在群里一个朋友说,淘宝卖家向他宣传,他们的琴灰胎都是自然风干的,而且是冬天,我就说这样的灰胎基本上确定是化学漆灰胎了,一月份,江苏所有地区基本都在零度以下,这样的气温,生漆干固很慢,室内加湿不加温的话也要半个月以上,室外就不说了,古琴厂家几乎不可能等这么长的时间周期。也是在古琴吧看到一个帖子,一个被膜拜的木匠,浏览了一下斫琴过程的图片,发现竟然是没有刨面就合琴了,后面跟帖的一大堆,欢呼雷动,呵呵,如此也看出来,现在好琴的人,在这些层面上的知识欠缺。十一 传统手工 厂琴 及其他
自从现代斫琴业开展以来,传统手工与机械批量之间的争论从未停歇,各自的表述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之上寻找有利的依据,这样形成的局面就是,消费人群的概念意识混乱,特别是刚接触古琴,和那些对斫琴没有深入研究的爱好者,这其中当然包扩一些古琴老师。“只要声音好,管他用什么做的。”就是其中典型的舆论代表,这样舆论观念的兴盛,必然给劣质琴添柴助火。本帖,主要解决几个概念,传统手工、厂琴、机器琴、好琴、劣质琴。先给出值得收藏的良琴概念:1:用料传统、考究2:工艺传统、精良3:声音表现中正4:外观符合审美其实,如果你树立了以上述选琴标准的话,下面几个概念也就没必要去深究了。但是,澄清一下,心里净亮,对一些歪门说法就具有了坚定的抵抗能力。传统手工传统手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手工艺是指以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是有别于以大工业机械化方式批量生产规格化日用工艺品的工艺美术。 手工艺品指的是纯手工或借助工具制作的产品。可以使用机械工具,但前提是工艺师直接参与的手工作业仍然为成品的最主要来源。从以上概念来看,古琴明显属于传统手工艺品的范围,那么它必须具有独特艺术风格,才能称得上传统手工艺品,否则,即使是手工,也应该属于传统手工艺品外围的范畴。另外,同样明显的是,传统手工艺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允许使用工具,甚至是一些电工工具的。厂琴的概念传统手工制琴,开始是以个人、家庭作坊、或者少数工人参与的小规模手工作业方式存在,随着古琴文化的普及,这种早期作坊不断发展,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特别是一些现代电动工具和制作模具的使用,批量作业非常流行,于是出现了现代化工厂作业所具有的特征:精细化分工。这种作业方式的好处是分工明确,精细化之后每一道工序的规范性加强,错误率下降,效率于是大幅提升。但是,由于工匠个人素质的参差,审美能力的欠缺,以及工作进度的挤压,必然出现的问题是:产品的同一性,这是精细化分工必然出现的最大弊病,也就是所谓的“匠气”。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厂琴,还是现代数控车床在古琴制作中被利用之后, 人工因素在生产过程中被极大地代替。这样一来,哪怕模具做的再好,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手工的概念。在实质上,属于“家具琴”的概念,从历史传承上,必然归入“垃圾琴”的行列。以上概念明确之后,那劣质琴、垃圾琴不言自明。各位自己体会。
发表评论:
馆藏&18684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波炉不会加热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