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克的某化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26.4克二氧化碳和emeditor14.4.4注册码克水,⑴该化合物中含哪些元素,质

山茶油制取无水柠檬酸现从山茶油中提取19.2克无水柠檬酸,使其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26.4克二氧化碳和7.2克水,则无水柠檬酸的化学最简式为——要有完整过程的_百度作业帮
山茶油制取无水柠檬酸现从山茶油中提取19.2克无水柠檬酸,使其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26.4克二氧化碳和7.2克水,则无水柠檬酸的化学最简式为——要有完整过程的
山茶油制取无水柠檬酸现从山茶油中提取19.2克无水柠檬酸,使其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26.4克二氧化碳和7.2克水,则无水柠檬酸的化学最简式为——要有完整过程的
无水柠檬酸的化学最简式为C6H8O7中文名称:2-羟基丙烷-1,2,3-三羧酸5.2克柠檬醛,使其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克二氧化碳和14.4克水,则柠檬醛中有 A.只含有碳、氧元素B.一定有碳、氧元素,可能含氢元素 C.一定含氧、氢、碳元素 D.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有_百度作业帮
5.2克柠檬醛,使其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克二氧化碳和14.4克水,则柠檬醛中有 A.只含有碳、氧元素B.一定有碳、氧元素,可能含氢元素 C.一定含氧、氢、碳元素 D.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有
5.2克柠檬醛,使其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克二氧化碳和14.4克水,则柠檬醛中有 A.只含有碳、氧元素B.一定有碳、氧元素,可能含氢元素 C.一定含氧、氢、碳元素 D.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含有碳的质量=4.4*12/44=1.2g含有氢的质量=14.4*2/18=1.6g含有氧的质量=5.2-1.2-1.6=2.4克所以柠檬醛含有C、H、O三种元素.C.一定含氧、氢、碳元素是正确的.1mol某化合物在2mol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生成了44g二氧化碳和36克水,对该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判断正确的是_百度知道
1mol某化合物在2mol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生成了44g二氧化碳和36克水,对该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判断正确的是
1mol某化合物<img class="word-replace" src="/api/getdecpic?picenc=0a007amol氧气恰完全燃烧<img class="word-replace" src="/api/getdecpic?picenc=0a006c655fg二氧化碳36克水该化合物元素组判断确(  )A.含碳、氢元素B.定含碳、氢元素能含氧元素C.定含碳、氢、氧元素D.定含碳、氧元素能含氢元素
提问者采纳
先根据反应前元素种类变确定该物质定含碳、氢两种元素能含氧元素.再根据反应前元素质量相等确定氧元素否含.44g二氧化碳碳元素质量=44g×(×100%)=32g<img class="word-replace" src="/api/getdecpic?picenc=0adg水氧元素质量=36g×(×100%)=32g.所32g+32g=64g>2mol×16g/mol故定含氧元素.故选:C.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有答案)
1.为了探究物质在化学变化时,参加反应的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是否相等。某校甲、乙两个兴趣小组分别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
如图所示,甲小组把盛有适量CuSO4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有石灰水的烧杯中,乙小组把盛有适量Na2CO3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然后将烧杯放到天平上,用砝码平衡;接着取下烧杯并将其倾斜,使试管同和烧杯内的两种溶液混合发生反应,待反应后再把烧杯放到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根据要求,请回答:
【实验现象】
反应后,甲小组的天平指针指向刻度盘的&&&&&&&&&&&&&
,乙小组的天平指针指向刻度盘的&&&&&&&&&&&
(选填“左边”、“右边”或“中间”)。
【解释与结论】
甲小组的结论为:&&&&&&&&&&&&&&&&&&&&&&&&&&&&&&&&&&&&&&&&&&&&
;乙小组的解释为:&&&&&&&&&&&&&&&&&&&&&&&&&&&&&&&&&&&&&&&&&&&&&
【反思与评价】
比较两个小组的实验设计,若使用的试剂不变,应改进的是:&&&
&&&&&&&&&&&&&&&&&
&&&&&&&&&&&&&&&&&&&&&&&&&&&&&&&&&&&&&&
&&&&&&&&&&&&&&&&&&&&&&&&&&&&&&&&&&&&。
2.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是&&&&&&&&&&&&&&&&&&&&&&&&&&&&&&&&&&&
&#9312;原子数目& &#9313;分子数目&
&#9314;元素种类& &#9315;物质的总质量&
&#9316;物质种类& &#9317;原子种类&
&#9318;电子数目&
A、&#9313;&#9314;&#9315;&#9316;&#9317;&&&&&
B、&#9312;&#9314;&#9315;&#9317;&#9318;&&&&&
C、&#9313;&#9314;&#9315;&#9317;&#9318;&&&&&
D、&#9312;&#9314;&#9316;&#9317;&#9318;
3.在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哪种微粒的总数可能要改变&&&&&&&&&&&&&&&&&
A、分子&&&&&&&&&
B、原子&&&&&&&&&
C、质子&&&&&&&&&
4.小明在学校科学实验室对蜡烛的蜡的组成成分进行实验探究:
将干冷的烧杯倒罩住点燃的蜡烛,如图A。观察到的现象是:在烧杯内壁上有水珠出现&
将冷的白瓷片放置在蜡烛的火焰上,如图B。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有黑色颗粒产生,冷却后触摸有滑腻感。
在实验一中,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的过程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在实验二中,白瓷片上出现的黑色颗粒是碳,产生黑色颗粒的原因是&&&&&&&&&&&&&&&&&
。通过实验一和实验二,可推断出蜡烛的蜡中一定含有&&&&&&&&&&&
5.某些地区的农民将玉米桔杆粉碎后放在密封的沼气池内发酵制取沼气,发酵后的残余物可以做农家肥。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据此某科学兴趣小组围绕“玉米桔杆主要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问题展开了以下探究活动。
【猜想与假设】根据沼气的成分猜想玉米桔杆中主要含有碳元素、氢元素。
【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用坩埚钳夹持一小段烘干的玉米桔杆,点燃后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玉米桔杆剧烈燃烧,火焰熄灭后能够观察到瓶壁上有水珠
产物中有&&&&&&&&&&&&
向集气瓶中滴入少量的&&&
&&&&&&&&&&&&&&&&&&&&&&&
能够观察到&&&&&&&&&&&&&&
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结论与解释】
(1)将玉米桔杆烘干的目的是:a:干燥,使其容易燃烧;b:&&&&&&&&&&&&&&&&&&&
(2)根据以上实验探究,同学们得出结论:玉米桔杆中含有C、H、O三种元素。
【反思与评价】
你认为同学们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
,理由是&&&&&&&&&&&&&&&&&&&&&&&&&&&&
【拓展与应用】
农村大部分地区处理玉米桔杆的方式直接烧掉,试从环境、原料利用等方面说明将玉米桔杆制成沼气的重要意义是(答出一点即可)&&&&&&&&&&&&&&&&&&&&&&&&&&&&&&&&&
6.一种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中只有二氧化碳和水,则此物质&&&
A、一定含碳、氧两种元素&&&&&&&&&&&&&&&&&
B、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C、一定含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D、无法确定
7.将棉花放在密闭真空的容器里加热,最后生成碳和水,可知棉花一定含有(&&&
A、H、O两种元素&&&&&&&&&&&&&&&&&&&&&&&&
B、C、O两种元素
C、C、H两种元素&&&&&&&&&&&&&&&&&&&&&&&&
D、C、H、O三种元素
8.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可表示为:水+二氧化碳 →
淀粉+氧气,则淀粉的组成中一定含_____________元素,可能含____________元素。
9.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可表示为:6 CO2+6 H2O → 葡萄糖+6
O2 ,则葡萄糖是由_____________元素组成的。
10.某化合物完全燃烧,消耗了氧气9.6克,同时生成二氧化碳8.8克、水5.4克,则该化合物&&&&&&&&&&&&&&&&&&&&&&&&&&&&&&&&&&&&&&&&&&&&&&&&&&&&&&&&&&&&
A、只含有C、H两种元素&&&&&&&&&
B、一定含C、H两种元素,可能含O元素
C、一定含C、H、O三种元素&&&&&&
D、一定含C、O两种元素,可能含H元素
11.3.2克某化合物在纯氧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8.8克、水7.2克,则该化合物(&&&
A、只含有C、H两种元素&&&&&&&&&
B、一定含C、H两种元素,可能含O元素
C、一定含C、H、O三种元素&&&&&&
D、一定含C、O两种元素,可能含H元素
&&&&&&&&&&&&&&&&&&&&&&&&&&&&&&&&&&&&
12.R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为:R+2 O2==== CO2+2
H2O,则下列有关R组成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只含有C、H两种元素&&&&&&&&
B、一定含C、H两种元素,可能含O元素
C、一定含C、H、O三种元素&&&&&
D、一定含C、O两种元素,可能含H元素
13.某有机物R,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R+3O2 点燃
2CO2+3H2O,则R的化学式是(&&&
&&&&&&&B、C2H6O&&&&&&&
&&&&&&&D、C2H4O
14.在化学反应:4NH3+5O2===== 4X+6
H2O中,X的分子式是&&&&&&
A、N2O&&&&&&&
B、NO2&&&&&&&
C、NO&&&&&&&
15.根据化学方程式3AB+C2B3====2C+3X,确定X的分子式是&&&&&&
&&&&&&&B、A2B3&&&&&&&
C、AB2&&&&&&&
16.镁带在耐高温的密闭容器中(内含空气)加热,能正确反映容器内有关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17.右图形象地表示了某一化学反应,由此得出的下列信息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
C、反应后,分子的数目增加了&&&
D、该反应过程中,原子发生了重新组合
&18.如图上右图是用来表示物质间发生化学变化的模型示意图,图中“ 黑圆、百圆
”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能用该示意图表示的反应是&
B、2H2O 2H2↑+O2↑
D、H2+Cl2 2HCl
19.如图是水分子电解模型,由此模型所获得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A、水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B、反应物的原子总数等于生成物的原子总数
C、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D、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20.如图,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下列四个化学方程式中,同时符合这四位同学所描述的是&&&&&&&&&&&&&&&&&&&&&&&&&&&&&&&&&&&&&&&&
21.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模型示意图,下列从该模型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A、丙物质属于单质&&&&&&&&&&&&&&&&&&&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乙分子中含4个A原子&&&&&&&&&&
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了
22.根据图中所示的分子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9332;其中图&&&&&&
中的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表示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的是图&&&&&
,若这种化合物是水,则图&#9314;中分子的化学式是&&&&&&&&&&&&&&
&#9333;写出图&#9313;中的分子转变成图&#9312;中的分子的化学方程式:
&&&&&&&&&&&&&&&&&&。
23.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可以观察和操纵单个原子和分子的可能性,从而实现了直接用原子来制造分子。萄萄糖是人体需要的重要的营养物质之一,其化学式为C6H12O6,若采用上述方法制造葡萄糖,请你指出所需的原子名称&&&&&&&&&&&&&&
24.毒品严重危害人类社会,我们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冰毒的化学式为C10H15N,有关冰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完全燃烧时只生成两种产物
B、冰毒除有其他毒性外,它不完全燃烧时还可生成一氧化碳&
C、相对分子质量为135&
D、C、H、N元素质量比为10:15:1
25.2001年11月,美军向躲藏在山洞中的恐怖分子使用了一种名为BLU—82的燃料炸弹,这种炸弹爆炸时能耗尽山洞中的氧气,使洞中的生物窒息死亡。该炸弹的主装药之一是环氧乙烷(化学式为
C2H4O)。关于环氧乙烷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化合物&&&
&&&&&&&&&&&&&&&&&&&&
B、它是含有3种元素的混合物&&&
C、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
D、它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只生成CO2
26.葡萄中有含量丰富的白藜芦醇(化学式为C14H12O3),它具有抗癌性,能抑制癌细胞的增生。下列有关白藜芦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它属于氧化物
C、白藜芦醇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4:12:3
D、它完全燃烧时的产物有三种
27.最近我国留美化学家参与合成了一种新型炸药。它抗打击、抗震,但一经引爆就会发生剧烈爆炸。此炸药的化学式为C8N8O16。
(1)该炸药的一个分子中含__________个原子,该炸药由_________ 元素组成。
(2)此炸药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炸药在爆炸时产生两种气体,一种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另一种是植物光合作用时需要的气体,写出此炸药爆炸时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在化学反应A+B===C+2D中,10克A与14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6克C。若使5克A与足量的B反应,可生成D的质量为&&&&&&&&&&&&&&&&&&&&&&&&&
A、4克&&&&&&&&&
B、8克&&&&&&&&&
C、12克&&&&&&&&&
29.在化学反应A+B===C+D中,已知25克A与10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克C。当反应有12克D生成时,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
A、5克&&&&&&&&&
B、10克&&&&&&&&
C、20克&&&&&&&&&
30.加热a g氯酸钾和b g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到固体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得到c
g氯化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A、(a+b)g&&&&&&&&&
B、(a+b-c)g&&&&&&&&&
C、(a-c)g&&&&&&&&&
31.加热31.6g高锰酸钾,当得到3g氧气时,剩余固体成分是&&&&&&&&&&
A、KMnO4、K2MnO4和MnO2&&&&&&&&&&&&
B、KMnO4和MnO2
C、KMnO4和K2MnO4&&&&&&&&&&&&&&&&
&&&D、K2MnO4和MnO2
32.过氧化氢(H2O2)的水溶液俗称双氧水。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反应如下:
2H2O2 MnO2
2H2O+O2↑
现有1000克双氧水,H2O2的质量分数为3.4%。请计算:
&#克双氧水中含H2O2的质量是多少克?
&#9333;用这些双氧水制氧气,可制得氧气多少克?(相对原子质量:H—1,O—16)
33.某校化学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过氧化氢溶液(如图所示)。该校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其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他们取出该溶液34g,加入适量催化剂,待完全反应后,共收集到0.32g氧气。试计算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4.解决问题常面临着方法的选择,面对不同的结果我们应继续探索。为得知7克高锰酸钾完全分解能产生多少克氧气,小柯与小妍分别采取了以下方法:
(1)在本实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为1.4&10-3克/厘米3,则由小柯的测量结果可以算出7克高锰酸钾分解后所产生的氧气质量为&&&&&&&&&&&
(2)大家经过讨论,认为小妍的计算方法明显错误,此题不能采用该方法计算氧气质量的一项理由是&&&&&&&&&&&&
A、高锰酸钾中含氧元素& B、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中含氧元素&
C、氧气中含氧元素
(3)请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7克高锰酸钾完全分解所产生的氧气质量。
(4)若实验操作无误,不考虑实验中的误差,针对小柯的测定结果与你的计算结果,请提出一种合理的猜测:&&&&&&&
&&&&&&&&&&&&&&&&&&&&&&&&&&&&&&&&&&&&&&&&&&。
35.将9.9克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到固体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剩余固体质量为7.2克。问:
(1)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
(2)反应后试管中的固体是什么?质量各为多少?
36.甲、乙两同学加热氯酸钾制氧气,甲取一定量氯酸钾和0.1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待收集到所需氧气时,停止加热。试管冷却后,乙称得甲留下的反应混合物质量为4.04克,将它继续加热直到氯酸钾完全分解,收集到氧气0.96克。问:
(1)在4.04克混合物中,氯酸钾和氯化钾质量各为多少?
(2)甲同学制得的氧气质量是多少?
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
化学变化时,参加反应的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相等。
&&&&&&&&&&&&&&&
反应产生的CO2进入了空气。
乙组烧杯换成锥形瓶,并塞上橡皮塞。
蜡烛不完全燃烧&& C
5& H2O 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除去原有的水,排除对实验的干扰& 否&
不一定有O元素。& 无污染& 能源利用率大
10~21 CAABCCDBCDCC
22 &#9313; &#9312; H2&&
23 碳 氧 氢&
27 32& CNO 20.7%&
C8N8O16===4N2↑+8CO2↑
28~31 ABCA&
32 34克 16克&
34 0.84& B&
KMnO4不纯,混有KClO3。收集过早,没排净试管中的氧气。
35 6.9克& MnO2 3克&
KCl 4.29克
36 2.45& 1.49& 0.96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1mol某化合物在2mol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生成了44g二氧化碳和36克水,对该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判断正确的是
A.只含有碳、氢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_百度作业帮
1mol某化合物在2mol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生成了44g二氧化碳和36克水,对该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判断正确的是
A.只含有碳、氢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1mol某化合物在2mol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生成了44g二氧化碳和36克水,对该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判断正确的是
A.只含有碳、氢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D.一定含碳、氧元素,可能含有氢元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4.4盎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