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从培贤教育回来说,跟我说爱我 日剧下载要玩一个网络游戏,说是老师说的这个游戏可以开发思维能力,这样能行?

我家孩子从培贤教育回来说,跟我说要玩一个网络游戏,说是老师说的这个游戏可以开发思维能力,有这样的训_百度知道
我家孩子从培贤教育回来说,跟我说要玩一个网络游戏,说是老师说的这个游戏可以开发思维能力,有这样的训
我家孩子从培贤教育回来说,跟我说要玩一个网络游戏,说是老师说的这个游戏可以开发思维能力,有这样的训练方式吗?求科普
提问者采纳
第一次听这种方法哦,那个老师从火星来了?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这种游戏有倒是有,但是一般都是单机游戏,网游都是以赚钱为目的的,最好辨别清楚。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具体的你可以打电话和老师沟通一下,证实一下真实性,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式,很多游戏是可以开发智力的,你可以陪孩子一起玩,但一定要限制孩子的游戏时间,每天规定好了比如说半小时,无论输赢必须关机,孩子玩乐中即开发了智力,又让孩子开心,孩子心情好了,学习也就不觉得累了!如果完全限制孩子玩游戏可能孩子慢慢的会偷偷的出去玩,所以作为家长,这个尺度一定要掌握好!
有可能,但可能性不大。你可以看看这个游戏是否适合孩子玩,即使适合也不能玩太久。
如果是我听到这个,我第一时间肯定是把这个老师骂得狗血淋头
有些游戏可以,但要看他玩的什么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
有一部分年轻人忙于工作,孩子从小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多大影响?
按投票排序
262 个回答
亲身实例。后文有更新0527。我的先生就是隔代养大的,而我们的孩子现在也正面临着隔代抚养的状况,真是业力轮回。正因为他自己是隔代养大的,所以他不认为把孩子交给他的父母有什么问题,我一直在争取自己带孩子的权利,他却坚决不同意,说我没有能力带好。先生的经历:他父母生他的时候,正赶上恢复高考后的几年,都考上了大学,只好把哺乳期的他丢给了农村的爷爷奶奶,公公一直回忆起回家看孩子的场景:爷爷奶奶在田里干活,田埂上铺一个草席,孩子坐在草席上哇哇大哭,屎泡着麻花,汽水瓶倒在一边混着尿。公公说他至今为这个场景心如刀绞。现在公婆因为当年的学习已经获得了不错的事业,但按
的说法,他们的儿子目前“透支”了他们的“银行存款”。他学习很争气,传说中的学霸。以前当同学时所有人都感觉他是非常Nice的一个人,谦和有礼,乐于奉献,人高大帅气,家庭条件不错,专一上进,看着是非常好的一个男同学。1.但随着年龄增大,各种症状都出来了,轻度抑郁症,强迫型行为,在国外需要看心理医生。2.因为被农村的老人带大,缺乏对各种美和艺术的鉴赏能力,听任何音乐都会烦躁,觉得绘画摄影都是装逼,更拒绝碰触哲学宗教等话题。3.与爷爷奶奶的感情更为亲近,他在国外会经常给爷爷奶奶打电话,却从不给父母电话。爷爷生病他说着就会哭。4.极度容易被他人情绪左右。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知道父母的期望是让他多读书,他就拼命读书,不健身不交友没有任何社会经验,读了一个博士又申请另一个博士。他欠缺的父母的关注和爱,幼年被“抛弃”的经历,导致幼年的他潜意识里觉得“是我不够好”,爸爸妈妈才“不要”我。5.三观非常之偏执,完全不像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出来的人文素养。孩子的经历:孩子一岁前是我亲自带的,单位产假较长,虽不算科学育儿但我也算尽心。上班后因为我出差频繁,有连续项目的时候就交给爷爷奶奶,没有项目的时候就我带。所以是一半一半的时间在身边一直到两岁8个月。也算是勉强达到了3岁前都由父母亲自抚养的最低要求。然后先生出国,两地分居我又经常出差,只能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带。后来我就发现孩子有些和从前不一样了,说几个例子1.他1岁多时就能自己吃饭,我是放手鼓励型。而等我回了爷爷奶奶家看孩子,需要大人端着碗满屋子追着喂,威逼利诱,饭热了冷了热。爷爷奶奶还特高兴的说,他爸爸小时候也是一顿饭吃两个小时。2.有天他突然挥舞着拳头喊:杀!死!小!日!本!我大惊,问是谁教的,他说是爷爷。3.学会了不良习气。才三岁就知道向爷爷的下属要红包要生日礼物,半夜支使司机叔叔去给他买糖。我知道后非常生气,跟他说不可以这样。但家里的大人都觉得他能干。4.物质极大丰富之后不懂珍惜,对任何食物衣服玩具都没有兴趣,因为他手一指,爷爷奶奶马上刷卡。5.爱跳广场舞。每天跟着奶奶混舞场,什么江南死呆,爱情买卖,什么俗学什么。6.他有明显的被抛弃感。有次搂着我眼泪汪汪的说,别人都有爸爸妈妈,我只有爷爷奶奶。还不停问我什么时候带他去国外找爸爸。7.被压抑的天性导致脾气暴躁。长辈不会跟他讲道理,他做了错事只会呵斥,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失去了自主选择和辨别的权利。8.在孩子面前诋毁母亲,不让孩子和我视频。所以我下了决心,哪怕辞职,哪怕离婚,也不能把孩子再交给他的父母带成和先生一样的样子了。虽然他家的各种条件看上去很美,但我知道孩子长大后面对社会面对婚姻,都会陷入一代代的轮回。
因为一直关注武志红等一些精神分析学派的文章(不要看到这里就开始喷,看黑体字),他们无比强调母亲在亲子关系中的重要性,甚至会说婴儿时期母亲如果没有满足孩子的全能自恋,孩子长大人格会变态会分裂等等。弄得我一直很惶恐,也做了大量的访问,也咨询过心理医生,被祖辈抚养的和被父母抚养的样本,在成年后有什么不同。
答案是:武志红说到的母亲,并不特指血缘上的母亲,其实是一个“依恋对象”,这个依恋对象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其他亲人甚至无血缘关系的收养者。而孩子的成长质量,取决于这个依恋关系的质量。
所以很多人是被祖父母抚养长大的,只要这个抚养者人格健全身心健康乐观,孩子隔代抚养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一样能成为健康健全的人。唯一的问题就是,成年后和父母的关系不亲近。如果父母决定了让别人代养孩子,那么就不要有一天腆着脸来指责孩子跟自己不亲,或是向孩子索取报偿。这样会让孩子内心天人交战,道德感和潜意识内耗严重。
而很多被父母亲自带大的孩子,由于父母本身的魅力人性缺失,也可能成为传说中的“熊孩子”。
所以不能说父母亲带一定比祖辈带要优秀,但总体来说,年轻父母会比祖父母更容易亲近,受教育水平更高,思维更活跃open。
为这件事苦恼至深,甚至去问过禅师。他说的是另一个思路:这个是孩子自己的业力所致,他处在一个由你们所有人的业力裹挟的巨大的漩涡中,你一个人是撼不动的。我想这个巨大的漩涡,不仅仅存在我们家,也是社会的城镇化、经济发展、价值观、舆论导向等等共同组成的,有哪个父母愿意缺席孩子的成长?我们已经选了熊掌,却还想要几条鱼。
欠下的终有一天会卷土而来,打你个劈头盖脸。——————————————————————————0527补充及答疑:大家不用看我的纸上谈兵,以及我的未雨绸缪。下面的评论倒是给我启发很大,许多亲历者说出了隔代抚养的不同结果,建议大家也看看参考一下。有的因为祖父母是豁达乐观内心有爱的老人,获得了健康的人生有的因为祖父母缺乏耐心及冷淡,成年后抗拒亲密关系,总觉得和人隔着一层玻璃也有的是父母亲自抚育,却因为年轻父母的急躁吼骂,而成年后依然和世界关系不好也正印证了我上页的结论。后面的某些评论也说出了我没有吐露的背景,却被你们猜中了。1.有人说,祖父母是把亏欠儿子的东西补偿给孙子。中!公婆经常唏嘘的回忆先生的童年多么苦,他们多亏欠了他了,“所以我要把所有儿子童年没有的东西,统统都给孙子。”但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要去背负上两代遗憾的人生吗?2.有几个评论说,这是拿着孩子向父母献媚。中!先生总觉得自己不在国内,老人空虚寂寞,觉得他们对孩子特别上心。而我向婆婆提出我想把孩子带在身边的时候,婆婆是这么回答我的:“他在我身边多好玩,他走了我每天太无聊了。”潜台词我还没说出,因为孙子在,公公才每天都火急火燎的回家。因为他们的中年危机,孩子不仅用来向父母献媚,也用来向丈夫献媚。我不会“为了孩子 ”离婚,同样,我也不会“为了孩子”不离婚,即使我爱孩子胜过生命。也许我会换一个薪酬较低但时间自由的工作,也是为了我自己的人生节奏。这一切都应该是我心甘情愿的、均衡的选择。我还想补充下,当年为什么我公公坚持决定要把孩子要回身边。先生和奶奶一直睡到小学三四年级。直到有天,公公发现儿子满嘴dirty,而且谈话的内容全是村东的寡-妇怎么了,村西的狗剩家又怎么了,能把整个村子每家的八卦全嚼一遍,活脱脱一个村妇。他要求孩子不能再和长辈睡了。公公说:让他和我们睡,他每天死活不愿意,抱着门框嚎啕大哭,然后我就揍了他一顿。打了几天就愿意了,后来就习惯了。公公意识到教育问题当然是及时的,但我也看到了一个没处理好的分离焦虑的孩子。如果当初可以用更为人性和温和渐进的方式,会不会更好?如果有一个如评论里那样儒雅豁达的祖父母,我相信公公也是会放心的。下面也有人质疑:你列举的那些都是小事,孩子还小,谁不是这样过来的,妈妈你太焦虑了。是的,每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不同,对世界的要求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有人觉得孩子在香港街头拉个便便没什么了不起的,有人会觉得这种事自己永远做不出来。无法评价孰好孰坏,每个人看对方都有病奇葩,每个人都认为自己长得还过得去,心理没什么问题。我纵然在父母双全的家庭长大,也有我的伤疤哪,而且也问题不小。当知道满世界都是病友,就会宽容许多。至于心理学派的纠纷与相轻,我不懂。但是任何门派都无法证明自己的正确,科学就是在不断证伪不断接近真理之中前进,那些海豹肢的孩子,那些X光的受害者,行为心理学鼻祖华生打造的孩子们,都是科学试错的代价,哪天当今的武当心理学、少林心理学、崆峒派心理学被唾弃为垃圾,写入百年后的趣闻野史中,也不奇怪。自称为正确、正统、永恒的东西,都形迹可疑。我母亲生前是研究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心理医生,我看了大量的熊孩子背后的家庭故事,每个高烧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化脓的家庭。不为了养儿防老,不为了给自己的人生增光添彩,不灌输给他“成功”的标准,不逼着他传宗接代,不逼着他当个孝子。这样真的很难吗?是的,真的很难。当有天孩子向你出柜的时候,你不是大惊失色逼他形婚,而是能轻轻告诉他:你高兴就好。谁养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养,有没有把爱和关心以正确的方式传递给孩子,成为他一生和这个操蛋的世界死磕的滋养源泉。这句漂亮话我会说,你也会说,病友们都会说。但知行合一,永远是这世界最大的难题。这辈子过不了关,下辈子删档重来~~~
同意yolfilm和未知人的说法。 我补充一点观点。首先,我反对隔代教养。除了两位上面说过的内容。我自己切身的体会就是。养育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人作为对于自己童年那段已经忘记和模糊不清的部分,重新认识的过程。在看着这个生命成长过程之中,我认识到很多自己潜意识之中的问题是怎么产生的。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么几件事情是碰不得的。这往往是童年时候一系列经历所造成的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有的条件反射。有些人可能吃不了某些东西,有些人可能看不了某些事情的发生,有些人可能不能被人说某些事情。这往往在旁人看来没什么。但是,本人就会被极大的触动。有时候这些被触动的情绪则会影响到自己身边最亲密的人。导致夫妻感情,或者与亲子关系的各种问题的出现。而投入的去养育孩子,会让人更有机会发现自己内心的各种局限性。让自己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进而有机会去改进和优化。这个认识过程只有通过亲自投入到养育中才会发现。而且可能是人生最后一次改变自己心理积疾的机会。等孩子20多岁了。自己已经40,50的时候。在跑去问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说:为什么我孩子不愿意听我的,我的妻子或者丈夫和我不亲密。到那个时候。很多问题只能改善,但很难根治了。所以,我常会和我身边的让孩子给长辈带的朋友说:不要错失当父母的义务。另外,我还想说的。作为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动机必须是:我想要和我的妻子为一个生命付出。让她传承我们的一切。切不可以是:我爸妈一直想要抱孙子。如果是后者。你可能潜意识里面还不一定爱你的妻子。只是找一个人完成任务来消解你来自父辈带来的压力而已。那样对妻子,对孩子都是一种自私的表现。而且,接下来会有一系列的连带动机。诸如:“我是爸爸了。所以我应该表现出爱孩子”但其实对孩子不是打心里喜欢。“我是老公了,所以要表现出爱老婆”等等。由于这些背后没有实质内在的动力。而是外在舆论或者外在加给的角色压力。可持续性都有限。好一点的就会有七年之痒。糟糕的可能怀着孩子就开始闹离婚了。至于老一辈教育的各种可能会产生的问题。我也在其他的回答里面解答过。有兴趣可以看====================================================================另外,我还想强调一下,我是全职爸爸。我们家里的收入并不高。我也见到过各种双职工自己带孩子的方法。我觉得:办法只要去想,总还是有的。我和我妻子情愿在物质增长上,选择走得慢一点。我觉得孩子的头7年是极其黄金的。当她在身,心,灵都成型之后。未来的大方向基本就确定了。一旦错了。掉头的代价是极大的。当然,也有人认为先把孩子甩给老人,自己赚够钱。然后再把孩子送好学校,送出国。对于这种方法,我的感受是:当方向错了。再怎么使劲跑,都是不会跑到对的世界里去的。在自己带孩子的过程中,我也参加了几次心理培训类的课。也结识了几位心理咨询师。自己也有在学习和了解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之中,我有意识到,我们作为父母,如果这个角色的缺失。然后让其它人来补位。会带来的各种的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带来的效果是远不如父母自己带孩子的。而且在看到过的各种案例里面。采用这种方法带孩子的家庭,产生问题的可能。是大过于自己带孩子的。而最常见的就是各种的沟通不良。其中有一个父亲遇到的问题就是。他无论骂孩子,还是打孩子还是试图讨好自己的孩子,鼓励自己的孩子。他儿子的反应只有一个:反正我做什么都是错的。你爱要我做啥就做啥吧。我看这个案例的时候,真的是蛮触目惊心的。因为类似这样的。或重或轻的关系还有很多。而且,还在我身边的人也有这样的状况,他们还浑然不觉。
简单来说,通常隔代教养所导致的问题,其最根源的原因在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用承担教育失败的风险,因此他们会更加享受当前和孩子的亲密关系,而忽视未来良好习惯思维方式的养成,甚至刻意疏离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我们的父母为什么会更宠着我们的孩子,最主要的就是他们很大的可能性在孩子独立成熟后已经不在人世,至少也可以安全的做一个旁观者,而所有恶果则由父母承担……至少在中国,孩子工作买房结婚生子,父母还是会有很多支持和互动的,不可能到了大学毕业就可以甩手不管的啊,到时候各种糟心不顺,身边最亲密还是亲生的父母啊。我这样说有点残酷,说实话,我有时对自己的 孩子也无法控制自己的这种心态,只要他喜欢我,我做一些让他不愉快的事情,何必呢,但是一想到他长大后,遇到失败和挫折,会将其归咎于我对他的放纵,我就会十分焦虑,不得不说服自己去做对孩子真正有利的事情,而这恰恰我们父母辈所可以轻易回避思考的问题。当然,我无意给给所有爷爷奶奶都贴上这样的标签,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真到了那个年纪和场景,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请务必用更加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问题。顺便说一下,我们自己也不要在享受了上一代的付出,却只知道抱怨,为了孩子就是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至于上一代人的观念的落后或者各种不正确,其实不大好评价,也许我们老了,我们也会这样被嫌弃批判,适度理解一下吧。
看到很多人都拿个人成长经历来表达对隔代教养的看法,我个人认为这些都不具有普适性。我以前也是个很反对隔代教育的妈妈,所以坚持全职带娃三年。但是现在,我的观点有些变化。当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时,解答这个问题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理想的,一个是现实的。理想的情况当然是能规避所有的风险和不爽,前景一派大好。现实的情况就是说得多好,做起来能达到说的一半就不错了。关于隔代教养,无论好坏,也无论是在北上广深还是广大农村,这在当下中国都是件无法避免的事情。哪怕你再反对,等你有了孩子,你就知道有个信得过的人,同时还是有点经验的人来帮把手是件多么幸福的事。这也就是很多妈妈明明非常讨厌婆婆,也坚持要婆婆住在自己家里帮忙看孩子。当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就算每对父母都希望避免隔代教养,他们也没多少力气去实施。当然,如果不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只图自己吃喝玩乐而把孩子完全交给老人教养的父母,他们也不值得在这里浪费口舌讨论。另外,隔代教养,到底是把孩子完全交给老人养育,包括和他们睡一张床上,还是只是白天交给老人,由老人接送放学,晚上和周末由父母看管,这需要在时间上和程度上做个简单的区分。不然,就会一棒子抹煞所有为孙辈的成长付出辛劳的中国老人的汗水与忍耐,也完全没考虑到一个家庭要维持经济运营必须有所牺牲的现实情况。基于中国这个变态的社会对女性寄于极大的厚望,又要她们赚钱获取经济独立(才能有发言权)又要她们能当个贤妻良母,所以在中国大部分的情况是前一种,老人负责孩子的白天,父母负责孩子的晚上和周末。如果可以从孩子出生就顺利进展到这一步,我认为,隔代教育没有多大的问题。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一直都在,而且也不会明显减弱。但是绝大部分在隔代教育上渐渐变成了由老人负责主要教育的问题出在孩子出生后头一年的养育上。就是说,如果孩子一出生,父母,尤其是妈妈不主动承担起孩子各种吃喝拉撒睡的任务,给亲子关系铺好路,而正好又有一个老人可以把这些事情都给做了,这个孩子到一岁时就会把老人当成主要依附者,而不是自己的妈妈。这时,老人一旦提出想回老家,孩子就会自然地被一起带走。就算老人不回老家,父母如果继续不参与孩子的日常生活,那么即使他们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情,他们就会继续犯懒,更加不愿意管孩子的事情。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必将与父母在情感上疏远。这种疏远对亲子关系而言几乎是致命的,这才出现许多人严重抵制隔代教养。就一个家庭而言,如果老人的精神状态是健康乐观有担待的,那他们的子女也差不到哪里去,这样的家庭里出生的孩子,即使老人多帮了点了,孩子也不会被老人教成小霸王。相反,如果老人本身人格和见识都有问题,他们的子女也将遗传一些很不好的性格,那么同样这些也会影响到孩子。所以也并不是说由父母带的孩子就一定多好多好。但是,在孩子的教育上,年轻人比老人更适合,并不是因为他们比老人更会带孩子,而是一方面自己弄出来的孩子,自己来带这本来就是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年轻人比老人更善于接受新事物和自我反省,这些才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因素。我的结论是,隔代教育无法避免。如果想避免由隔代教育带来的不利因素,父母一定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与孩子相处,并且多主动学习,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隔代只能“养”,但是“教”,估计就困难了。祖父母大多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但“培养”的范围,也多数止于生活习惯,关于思想和性格的塑造,就无法苛求了。即使是同辈人中杰出的知识分子,那也是是有时代的局限性的。我出生于1990年,家乡小城市,我们和周围的家庭也都比较注重教育,这是前提,讲讲我看到的情况吧。我们这一代的父母,60年代出生,祖父母的话,30年代吧。上一代都是多子女家庭,所以,听话,顺从,善解人意,愿意为家庭和兄弟姐妹牺牲,算是上一辈人在父母眼中特别优秀的品质了,这在那个时代很正确。但是隔代培养会出现哪些问题呢,我们这一代人,也就是他们的孙辈,随着社会环境变迁,竞争更激烈对个体的要求也越高,更需要的是自我实现(不是自私自利啊,而是提高自身在社会上的竞争力迫在眉睫而且需要更多的精力)这样的祖辈带这样的孩子,很可能导致孩子自我意识不完善,遇事只求不起冲突的局面(这正是他们的父辈最需要的品质),而忽略自身建设,意识不到社会对新一代年轻人的新要求,流于平庸。这一代人还喜欢分里孙、外孙,孙子、孙女,这些概念在新时代已经淡化了,如果后代几个小孩一起由奶奶带,可能会导致“外孙”和“孙女”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独立人格的形成直接受到陈规陋习的影响。女孩子会受到影响她们终生发展的思想暗示,她们不是男人,不如男人,长大以后会更倾向于传统的靠男人而不是自己奋斗。再说我们的父母这一代,最显著的观念是什么,读书改变命运。不是说读书不再改变命运了,而是现在的扩招时代不再是他们所在的七八十年代,那时候有大学没大学云泥之别,而现在的孩子需要多元化的发展,除了学习还需要打造学习以外的独特竞争力。如果说他们的父母以养活了他们非常多的子女没有遗弃为荣,那么他们就以不惜一切送了自己的孩子上大学为荣。他们造成的不让早恋和逼迫相亲的局面现在正在显现恶果。而新一代的孩子身处网络时代,接触到的信息纷繁复杂,所以思想上的交流比什么都重要,成绩不再是唯一标准。唯分数论导致的大学生心里性格缺陷的社会问题也在逐步显现,中学生压力过大导致大学的堕落滋生,也是这一代的教育问题。而我们的父母一代不见得能准确洞察这些问题,继续这样教育我们的孩子,忽略心灵建设,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比如和异性的交往要引导而不是围追堵截所谓的早恋,这些随时代发展观念变化比较强的问题,祖父母是没法和孩子交流的。再则,现在的家庭层次,应该是首位夫妻关系,其次三口一家,其余的人过多干扰都是破坏小家庭凝聚力。孩子在自己父母身上学习人的沟通和相处之道,年轻父母社会性较强,孩子也接触更多新事物新思想。祖父母喜欢在孙辈面前数落子辈,比如,你怎样怎样,这毛病真像你爸之类的,损害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信。.....................................................我是分割线..............................新时代的父母,和上面两代最大的不同就是需要给孩子广阔的发展空间,除了原则性和人格塑造的事情要严格规定以外,应该给孩子更大的发现自我和追求自我的空间,协助而不是主导孩子的成长。这一点以上每一代的父母都做得不够好。一定要教孩子爱祖父母,可以周末带过去多互动,但祖父母带孩子,要么就是无原则的宠,要么就是灌输陈旧观念,所以非常非常不建议非婴幼儿期的孩子和祖父母住在一起,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和祖父母的感情,注意,这里祖父母只是客体。传统美德是要有,但是父母自己教为宜,不要让祖父母的思想影响对孩子的思想塑造起统治作用,不然你的孩子思想会偏陈旧,发展受到掣肘。
突然好想回答这个问题呀!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隔代教养~七岁之前我都是跟着爸爸妈妈,但是七岁那年,妈妈生病,去世了,家里来了个新妈妈,爸爸工作也调动了,于是我跟着爷爷奶奶过了两年。后来,家里一切都稳定了,爸爸就接我回家了~但是,跟着爷爷奶奶的这两年是我记忆中最温暖明媚的日子。
我爷爷奶奶都是很传统的中国农民,我爷爷六岁就成了孤儿,先是跟着哥哥寄居在族人门下,后来分家后又跟着哥哥嫂子一起生活,嫂子非常苛刻,然后我爷爷13岁就出来干活,我爷爷从小没读过书,但是却爱看书,写的一手好字,大概是因为爱看书的原因吧~在我眼里,我爷爷是我见过的老人里思想最为开明的,又很通情达理~是个非常好的老人。我奶奶也是个苦命的人,她是作为遗腹子被带到别人加去的,据说小时候挨了不少打,但是我奶奶性格非常坚韧,勤劳又直爽。我爷爷大我奶奶五岁,在爷爷和奶奶结婚后,爷爷还去奶奶家生活了七年,抚养大奶奶的弟弟妹妹,然后才回到自己家。
关于爷爷奶奶的这些事都是奶奶去世后爷爷讲给我听的,对我而言,爷爷奶奶就是我的生命之源,是我无论受多大打击还能对这个世界抱有温暖的最大支柱!
我觉得自己性格里很多温暖的因素都来自于爷爷奶奶,比如我的新妈妈,她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好妈妈,好妻子,但是我爷爷奶奶没有说过她一句坏话,也常常教育我要尊重她。我记得回家后爸爸和新妈妈经常吵架,翻天覆地那种,每次我惶恐过后都会哭着给我爷爷打电话,我爷爷都告诉我,爸妈的事他们自己处理,不要想太多,最后都加一句不要说新妈妈的坏话!新妈妈还带了个弟弟来我们家,那个孩子从小就被宠坏了,很多坏毛病,和我在很多方面格格不入,但是我爷爷奶奶从来都是一视同仁,从没给过那个弟弟脸色看。有一次我和弟弟吵架,其实是我自己也有点任性,得理不饶人,我跑到外面大哭,对我妈妈在世前的朋友指责我弟弟和新妈妈。奶奶找到我后,“啪”的一巴掌,说我不该说我妈妈坏话,不该不让着弟弟。我爷爷奶奶很宠着我,但是在我和弟弟发生争执或是和后妈吵架时,他们从来都是教导我要尊重后妈,要让着弟弟。这一点,让我此生都敬重两位老人。
妈妈去世后的那一年,我经常动不动就哭泣,尤其是人多,别人一问起的时候,眼泪啪啪就掉下来了,任人见了都会觉得这是个可怜的小白菜!有一次,在我又在很多不那么熟的人面前掉眼泪后,爷爷带着我去乡间漫步,跟我讲,世间一切皆有情,妈妈去世了,但是她的灵魂还在这个世上,我总是掉眼泪,她也能感知到的。而且爷爷告诉我要坚强,不能随便在不熟的人面前掉眼泪。或许小孩子都很懂事吧,我爸爸骂我,我听不进去,我妈妈那边的亲戚同情我,怜悯我,我不需要,但是我爷爷简单的几句话,却让一个孩子感到了莫大的安慰和支持!
和爷爷奶奶在乡下的日子,经济不富裕,但是爷爷奶奶对我的照顾却是无微不至。记得母亲刚去世那一年,我跟着爸爸的时候,衣服大了,小了,脏了都没人管,我爸爸如果某一天突然发觉我没衣服穿了,就很随意的去商场买一套对当时的我来说并不那么合身的衣服。所以我七八岁的时候都是长袖长裤甩来甩去的~但是跟着爷爷奶奶就不一样了,爷爷奶奶会在我袜子破第一洞后,第二天天不亮就赶集给我买新袜子!爷爷奶奶给我买的衣服都很土很乡,但是却从来没让我缺过一天。
在乡下,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我爷爷奶奶从来不阻止我,任我漫乡遍野疯跑打闹~我喜欢养蚕,我奶奶给我找隔年的蚕种,给我采桑叶。我有很多的十万个为什么,我爷爷都是耐心解答,从来不像我爸爸,不苟言笑,不许我玩,稍不顺心就对我进行人身攻击。我爷爷还教我识谱,尽管我没学会,但是好奇心和求知欲却冲淡了很多丧母的痛苦!
我爷爷还教了我很多,都是些很朴素的做人的道理,这些是我那个身为教师的父亲再多的言教都达不到的~有时候我甚至觉得,父亲教育我20年,不抵爷爷奶奶给我温暖那两年~对于一个小孩来说,对她的爱,再缜密的教育理论和再丰厚的物质条件都不及在成长岁月里给予她内心的温暖与肯定!
去年九月份,奶奶去世了,爷爷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在这世界上,但是爷爷奶奶在我成长岁月里带来的温暖和光亮却会让我对这个世界一直热爱下去!
写在前面:我认为隔代教养可行,但是必须是在「老一辈有足够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能够接受新事物,不墨守成规,并且父母有足够的智慧用以弥补自己教育的不足」的前提下进行。当然,符合情况的家庭,少之又少啊。此文真是深切反映我对这种教育的不满,并且只是出自一位十四岁的青少年之手,如有偏激之处,还望多指点改正。————————————————————————————————————————————我自己就是「隔代教养」长大的,所以在这里给题主提供一下我的例子,虽然可能是个例,但是希望有用。今年我十五岁(生日还没到呢),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隔代教养」(姥姥姥爷,就是外公外婆带大的),一直到现在(高一),目测这种现状会一直持续到高三结束。隔代教养,说说我的感受,就是「孤独」。我可能天资还算不错,从小学开始成绩就挺优秀,于是在小学时期我就成了大人不用操心的那种小孩。不可避免老人也有虚荣心,每次把我带出去玩,跟别人聊天时,就夸我成绩好,而且还是变着相夸:「这孩子是真聪明。我从来就没管过她,她就是能次次考第一。」在我那个乡镇小学读书时,我从他们身上知道的唯一一点就是「你最厉害」,什么事都顺着我。而父母呢?我所能记忆起来的是时不时会打电话跟我聊一聊天,有何「教育」可言?难道是他们执意要给我买的竞赛书体现了对我的关心?就这么没心没肺地生活到了初中,在一个二流城市的最好初中学习,虽然成绩尚可,但终于难返过往辉煌,仅仅是年级前二十而已。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小学没电脑玩,到了初中突然给我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我就死劲玩,回家先玩电脑再做作业(因此患上了拖延症)。在此生活境遇下,我外婆外公竟无丝毫察觉(因为我每次都拿着一大堆作业去电脑桌,说那个地方才适合做作业),反倒一直对父母抱怨学校作业太多,父母也不知所以然,一直鼓励我要跟上节奏,我也只能在内心呵呵两声。突然初二某一天,我玩着玩着就觉得:「这游戏真没意思,有什么好玩的。」放下电脑开始学习,考了第一次全年级第一。于是我就知道我天资真的还不错,只是一定要静下心。而我的外公外婆呢,从「一直苦口婆心教导我要努力」,到「你看努力还是有用吧早就告诉你要努力」,从此回复显摆状态。有时我非常讨厌他们的这种嘴脸,但是毕竟是长辈,我也不好说什么。至于父母,我唯一看清了他们的一件事,就是「虚假」。父母回家,我心无波澜,他们就已经很不高兴了。晚上叫我出去玩,我不跟他们一起去,说我要复习。(在这里我想谈一谈对「有没有想我啊?」这种问句的质疑。这仅仅反映了问者的情感需求,并强烈表示出希望得到肯定回答的迫切愿望。唉,我就是看不惯这一点。老大不小了,还有这种需求。对这种问句我通常直接无视。)这个时候,我亲爱的爸爸,一直强调自己不看中学习成绩的爸爸,狠狠地打了我的头一下,大喊:「你能复习出个年级第一吗?」你们不知道我当初心中的恨,从此我就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而且他们永远都不会走到我心里。我承诺了,做到了。最可笑的是,当我考了年级第一时,他们跟我说,名次不重要,重要的是开心生活。有一次我问他们了解我多少,而他们竟然连我最爱吃什么都说不出来。我还能说什么呢?初中的成绩出类拔萃,被保送进了现在的高中。高一我又迷上了玩手机,也养成了晚睡的坏习惯。不过从此我就发现我无论晚上睡多长时间,早上起来一定精神抖擞。很开心,于是每晚都熬到很晚。可是我们租的房子里,我的房间能透光,每天外公外婆都要监视我。这是最令我反感的一点。看我零点还不睡,就喊「快点睡」,再不听,就把电闸拉了。我呵呵一笑:手机还有手电筒呢。忘了说,我的初一和高一成绩均只属于中上等。由于初中的经历,我高中打算做一个实验,就是在前一段时间内学习故意不考好,看看他们的反应怎样。父亲只会买大本的教辅,这是他从小学到现在,除了打人唯一会做的事。不过没关系,我也不看。母亲则打着知心好友的名义,想深入我的生活。但是我上文的承诺注定了她做的这一切,「皆是徒劳」。这个星期,他们生气了,一个星期都没给我打电话,想让我意识到父母的重要性。可是呢?在这一个星期里,没有他们电话的侵扰,我真是吃嘛嘛香,适值健美操比赛,我是我们班的教练,天天带着同学训练,累并快乐着。跟同学的关系也近了不少,我的生活更丰富多彩了。(所以有时候我会感谢上天,幸亏它赐予我一副不算太丑的容貌和不错的身材,还有因为爱运动而健美的身体,还有先天的禀赋。还有那些真正用正确的方式关注我,爱我的人。)最后还是他们先沉不住气,给我打了电话。他们在我生命中起的作用,没有我同学的一半。我在初中有一个最好的异性朋友,他成绩比我还好,总是能在生活中给我指导和帮助,目前也是高中同学,关系依旧很不错。果然代沟总是存在。最后说说生活方面的影响。外公外婆上厕所确实不关门。每次我从超市买完东西回来,他们总要问我多少钱,完了还长叹一声:「这都能买xx斤米了,够我门全家人吃xx天了。」每次看到我拿着手机就认为我在玩手机,戴耳机就是在听歌。我父母也是这样想。我出去玩,必问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我说他们看电视影响我学习,他们说是你自己不用心。不讲卫生,没有遵纪守法意识。由于外公受过wg时期的迫害,从此我只要发表一下我对领导人的不同看法,他就会呵斥我。关于父母:哦,点头之交罢了。
看了yo叔的答案,我是赞同的,但是我要分享的是不同的结果!
我家在农村。现在,当我回想关于小时候的事情的时候,脑子完全被我爷爷的影像所占据。并不是因为我父母在我小时候外出务工,相反的是,我们是住在一起的。在我看来,我父母是在没有做好为人父母准备的时候生下我的。在我的童年中,我并没有感觉到父母的关爱,反而充斥着浓浓的苛责声。由于村子很小,我在十岁的时候就外出求学了,我不知道其他与我同龄的人会有什么感觉,我只知道,几乎在每个夜晚我都会感觉到一种绝望的孤独。我发烧到40度的时候,他们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怎么那么不会照顾自己,那语气给我一种我又拖累了他们的感觉。
我爷爷是个木匠,篾匠,泥瓦匠。在我印象中,就没有他不会的技艺。在家里人都出去劳作只剩我一个的时候,也只有他不会嫌我是个包袱,会扛着我一起走,顺便用路边的小竹子给我编一个小玩意,而我就跟这个小玩意一起看着他劳动一下午!在村子有人来收购山上的一种果实的时候,他会带着我去山上找这些东西,给我专门制作一个小竹篓,他的归他的,我的归我的。那次我赚了两块钱,这应该就是我人生的第一桶金了!当年我爸酒醉发酒疯的时,基本上把家里能砸的都砸了,还拿着柴刀准备出门。当时爷爷就直接把柴刀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那种气势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
爷爷在我十一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他对于家人不善言辞,但是他用行动教会了我怎么去独立,什么是责任,怎么去做好自己。我无法想象如果我的童年没有他的话,我现在会是怎么样!
90后。学龄前父母亲带。6-15岁由爷爷奶奶带大。因为爷爷奶奶家附近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我就只记得我小学的时候每个星期等着我爸妈回来的时候,提前一个小时就去路上等。每过来两个人就去探头看看。他们一旦来晚了我就哭。现在23岁了。和我妈很亲,但和家里其他所有人都……就这样吧。包括爷爷奶奶。我永远记不住要给他们打电话这件事。他们把我教养的很好。有可能是我真的没良心吧。但如果要我养孩子,我绝不可能让孩子每天见不到我。这件事我和我妈讨论过,当时就开始哭,这是我唯一念念不忘不能原谅我妈的事情。潜意识里我觉得所有人都能不支持我但是我妈绝对不能。这个所有人包括我爷爷奶奶和我爸。我可以给他们找很多很多的理由。我现在工作了,哪怕之前我也可以理解他们工作很忙。我也可以说我父母尽了很大的努力。我也知道我爷爷奶奶尽全力把我教养的非常好。我考上当地最好的高中,高考获得了省第13名。同样,他们是非常优秀的高级知识分子。从为人上来说,我特别尊敬佩服他们。你们肯定知道会有但是。但是我就是忘恩负义。除了我妈,我不可能不上闹钟就想起来给其他家里人打电话。我爸一说我体重问题我会直接翻脸。摔门。摔东西。我极其害怕被拒绝。极其害怕被抛弃。小的时候运动能力不太好,经常有小朋友不带我,欺负我,我就一个人窝在家里看书。偷偷听她们的动静。后来被同龄人反锁在教室里,像大逃杀里的情节。在两段总共十四个月的恋爱中,我从来不会作天作地,没有和两位前男友吵过一次架。只要他们不高兴,我就从里到外的恐惧。就立马认错。宁可哭。宁可委屈。宁可害怕到心跳过速喘不上气。都没有胆量和爱人说一个不字。我怕他们走。从来对别人的喜欢,我都是不顾一切的奔上去。只要有人愿意爱我,我就仿佛受到极大的恩典。但其实我并未貌若无盐,也教养甚好脾气温柔给足面子,并且非常独立自主。我只是怕被别人遗弃。从小时候别的女孩不带我玩,到长大了和爱人在一起不敢违拗。我已经拥有最优越最理想条件的隔代教养。我还是怕被遗弃。我看了这个帖子里很多隔代养大的孩子们的回答。他们都和爷爷奶奶关系很好。我知道我要谢谢我的爷爷奶奶和父母的正确决定一辈子。也许都是我自己的错吧。我只知道,将来我绝对不要养出一个像我一样,永远带着被遗弃的恐惧生活的孩子。
我现在特别愿意看望爷爷奶奶,特别喜欢给他们买东西,特别喜欢给他们塞钱,特别喜欢跟他们唠嗑,看到他们越来越老我越来越害怕失去他们,我买房子想买三居室,就是想给他们安排一个房间,我特别希望他们能过一个满意的开心的不孤单的不受气的幸福晚年!至于我爸妈,咦?他们是谁?我好像跟他们不熟唉!
隔代教养的影响未必不好;与父母亲自教养本质是一样的——取决于教养人;但有不能忽视副作用——孩子与教养人更亲近,不是亲身父母。「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看了很多回答、评论,其中有一类属于自己没有亲身体会过的,请你们想想:——你们知道为何和你们类似的回答和评论,占总数的比例并不大?——因为绝大部分没有亲身经历的朋友,知道自己不该胡乱评价自己不了解的事情。言归正传一、首先通过实例来看对于很多就是隔代教养长大的朋友,你会发现绝大部分都认为自己身上存在的某些问题与隔代教养直接相关,自己的孩子坚决不再隔代教养;少部分认为自己挺好,老人教养得挺好,但如果自己的孩子还是希望自己亲自教养。——当然,也可能还有些没有问题的朋友没有来回答,但仅这些实例已经很能说明问题。至于具体影响是什么?先回答题主问题,最后再来展开。二、简单的分析和逻辑推理,不需要心理学各种流派武林秘籍老人的知识、理念要比父母更晚于时代,指望他们超出同龄人和同时代未免不现实,不是不可能,具体分析;老人能陪你孩子成长的时间不如父母更久,正常情况下老人会在父母前去世...三、额外的问题首先,风险偏大;而且关键是风险不受父母控制——你愿意把孩子的未来交给别人(哪怕是你的父母)么?孩子很可能与老人建立起更亲密的关系,作为父母能接受么?退一步讲:父母不带自己的孩子,以后孩子成家后,升级作为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榜样在哪里?怎么指导和帮助新父母?相信不是“迫不得已”,绝大部分人是不愿意选择这条路的——所谓“迫不得已”也是看具体情况分析,别人又怎么能切身体会呐,所以就不要随意评说他人是非了。——然而,各自面对“迫不得已”的选择的差异,很大程度上表现了ta对这类问题的态度,同时也是ta的教育观念的直接体现,只是这不是对错问题。 四、究竟有哪些影响?看过回答和评论中绝大部分例子,典型如 :总是无法和父母建立特别亲密的联系。越长大越发现难以和别人建立亲密联系。很是苦恼主要有两点:难以和父母建立起特别亲密的关系,总体而言比较平淡;成年后也难以和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个人观点:首先,这不是隔代教养造成的(不是直接因果关系),而是在处理分离焦虑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让孩子有被父母抛弃的感觉等。换句话说,就算不是隔代教养,也可能有类似的问题;然而,是不是隔代教养更容易导致这样的问题呢?——是的,可能性更大。以我个人为例(我幸运,早就安然度过了,就不匿了):我不是隔代教育,更糟糕——到处寄养,最后连个可以信任、依赖的对象都没有。幸亏老天爷眷顾,我还在小学就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而一直尽量避免副作用,结果还算幸运。就我而言:因为没有能够全心信任、依赖的亲人也就不习惯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从小到大有很多好朋友、小伙伴,但是转学、毕业就不再主动联系对方);因为从小寄养在不同环境,很不喜欢去亲戚家串门(因为不是自己的父母带去),更不习惯在串门时的各种日常社交行为,比如闲聊(因为没有榜样)——相当不擅长日常社交;因为觉得自己做得不好而被父母嫌弃,一直试图让自己变得更好——我还幸运,没有那么明显的缺乏安全感表现,后来只是习惯了倒也收获不小,纯属意外;影响我性格最明显的则是缺乏勇气——在父母身边时间不多,但父母的要求多而缺少鼓励(与隔代等关系不大),面对别人的肯定和即将到来的成功、荣誉等,会退缩;不喜欢也不习惯成为人群中的焦点、被别人注意,所以放弃和错过了很多机会。其实很明显能看出,不能说是隔代教养造成的,因为正常的普通家庭也可能会有以上问题。只不过隔代教养过程中,难免有“交出去”“接回来”这样的两个转换过程。——于是,埋下了那能把很多很多人粉碎的炸弹:一方面,难以与父母建立起非常亲密的感情,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无条件的爱,难以无条件的信任和依赖自己的父母;另一方面,则要面对自己给自己的道德压力: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听父母的话、报答父母有类似经历的朋友,应该能对我上面这一段相当有体会——那是一种撕裂一切的力量!尤其父母还有那么一点“强迫症”的话——简直是能让你发毒誓要剔骨还父/母的痛!——记得哪咤的故事吧?比哪吒还惨,爱恨交织。----------------------------------------------------------说一个我这么多年的秘密,作为收尾:我从小在感情上没有任何可以放心依赖、信任的对象,直到小学2、3年级过了一段相对稳定的生活,在大姑妈(父亲的大姐)家,由在读初中的大姐姐带着我(大姑妈大姑爹工作非常忙,经常不在)——那是我最顽皮、最开心的时光,是我最像一个正常小孩一样无拘无束成长的时光。姐姐为我做了很多很多,就不具体说了——我从小的记忆中“姐姐”两个字比“妈妈”还重要。但是,我从小就知道姐姐会离开我——她会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而我还是要一个人去面对这个世界,面对一切。所以,我很小就在做准备——我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成年以后,一直不敢成家。不仅是因为对自己在家庭生活方面没信心——我这样没有什么留恋又没有家庭生活经验的人,就不要去祸害别人了。更重要的是,我内心最深处知道:其实我一直想找一个合理的理由,比如死于意外,这样就能无牵无挂的有一个了断。甚至在内心更深的地方暗暗的希望:这样也许是对我的父母的最好的报复吧——他们会难过么?也许他们根本不在意吧。直到后来遇到了很好很好的她,而我也破天荒人生第一次鼓起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生活,终于结婚了。记得婚礼结束,见到好多年没见的大姐姐(其实是我一直不主动联系),我终于忍不住,抱着姐姐的肩膀哭了,好久好久,但什么也没说。----------------------------------------------------------总之相比身边认识的、不认识听说过的种种故事,我的情况还好。对这一切,我只能说:我真是太幸运了,居然没有太不正常。最后,致所有父母和准备成为父母的朋友,无论隔代教养与否:——为了孩子,父母愿意对抗一切,甚至整个世界!那种无条件的爱,是依赖和信任的支点,是你的孩子有勇气去面对一切挑战的根源!——保持独立人格的前提下,给你的孩子充分的爱、信任和勇气作为他们面对这样的奇葩世界的力量源泉!
-在知乎上的一个问题里( )讨论串中,被询问到了这个问题。一查知乎,果然有一个被人忽视,一个答案都没有的旧问题。分享一点我的意见。一、首先,我是非常反对隔代教养的。理由就一点「时代不同」。现在的时代,不比从前,孩子动不动就得在家窝到二十岁不止,读完大学、读研究所,弄到二十好几,还不能离巢独立,所以,现在的家长,得被逼著去参与孩子的全部的青春期、青年期。那时间,实在太长太长了。太多讨人厌的过程。「隔代教养」的最大问题,就是祖辈们的年龄放在那里,老人家带孙子,能帮个三年四年,了不起了,很难得的,可以把孩子带到八岁十岁,甚至十四、五岁。放在古代,孩子十六岁就该讨媳妇了,可现在呢,你还得把他管上,叫他不能想异性,把书好好读,禁闭他的天性,逼他学习,那时,该死的青春叛逆期就找上门来了。等孩子开始反叛,天不怕地不怕,整天跟你斗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是该从「银行取钱」的时候了。二、什么叫「银行取钱」?就是你和孩子的感情,有没有积累?父母子女,得有各式各样的共同生活过程,有积累,才有情感厚度,才能经得起折腾,在孩子「荷尔蒙」作怪,整个身体天翻地覆,自已都管束不了自已时,你和孩子的情感,若有「丰富的储蓄」,这时候才能拿出来「大量支出」。若是「隔代教养」,孩子一跟你吵架,背著袋袋,装两件内裤,把门一摔。「我回我奶家去!」那时,你想死的心都有了。三、隔代教养,我再说件不好听的话,因为爷奶年纪大了,不太计较,常会在孩子作些大剌剌的行为,比如整天穿著内衣,上厕所、洗澡,门也不关。和孩子共枕睡觉,等等等等。有一派的教育学者认为,很容易会产生同性恋,或是性倒错的精神发展。当然,我冒险说出这一点来,定有许多同性恋朋友会勃然大怒。请容我多说两句,这是某一派人的说法,也许错,但作为父母,若是知道了这样的说法,不可能不担心。也许有人认为同性恋一类的性别认同问题,是天生带来的基因,但不可否认,也有一部份人认为是後天生活环境的影响。我认识太多的同性恋朋友,尤其是男同学,一问起来,都是奶奶养大的。「从小被年老女性抚养长大,对女性失去兴趣……」。当然,容我再说解一次,这是某派人的说法。四、「隔代教养」还有一个大问题,是祖父母除非长寿,除非早生早育,不然孙辈总有送终的一天,若是刚好发生在孙辈重要的人生关头,比如高中,国中升学期间,「隔代教养」所深植的情感,常会因为离世,在孙辈身上,打下非常沉痛的烙印。甚至会在很长一段时间,让孩子无法振作。这也是隔代教养的大问题。毕竟,正常的父母教养,发生父母离世的机率,总是比较低的。说结论吧。总之,我认知中的「隔代教养」,也许是爹娘帮孩子,祖辈为父母辈的无私奉献,叫父母一辈省心省力。但归根究底,我认为那些被省下的玩意儿,总有一天还要找上门来。把你作为一个父母,所逃下的债务,慢慢一点一滴要回去。教育孩子,没有想像中的捷径。迟早你都要挑起自己那份义务。-
我个人觉得在不同阶段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依照埃里克森的八大发展阶段来说:(一)、童年阶段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4、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二)、青春期阶段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三)、成年阶段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 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车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形成不健全的人格。由此可见,在不同时期所学到的东西,所教育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可能有些跑题,不过隔代教养,我们应该知道他们老人家所教的是什么,怎么教,时代的不同,会造成一定的偏差,不过有些类似于全球公认的知识,老人也是可以教给孩子的,还有一些人生的经历,做事的技巧,有很多也是可以接受的。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个影响要看老人家的情况。关于孩子,我们应该按照人生不同阶段所需来学,对于某些教育来说,从小开始早教,学很多知识,从小能背很多书籍就可以让家长到处吹,我觉得还不如送给老人家呢,老人开心,小孩子也开心,多好!!
首先 知乎惯例: 对于任何一个有复数概念/集合概念的问题,个例答题什么也不代表。 有一百个隔代养好的例子, 就有100 个隔代养失败的例子 .现代心理学对孩子成长中,各种特征 (包括智商, 情商, 同性恋倾向, 乃至幸福度)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有两大发现。 1. 50%的影响因素来源于先天, 也就是基因决定的,
2. 剩下的50%来自于后天影响, 但是父母以及家庭环境的后天影响微乎其微。 40-50%是由非共享环境决定的。 换句话说,如果能保持学校,社区,同伴不变, 只是把父母换了, 孩子该长成啥样还是啥样。 Parent doesn't matter原话 David G. Myers Social Psychology (10th Edition) pg 184-185if we left a group of children with their same schools, neighborhoods, and
peers but switched the parents around, says Harris (1996) in taking her argument
to its limits, they “would develop into the same sort of adults.”
Yale open course 》 心理学导论 & 第13课人与人的差异也有类似的论述: 具体理论 和 论文引用 见 我的另一个答案,
所以重点不是隔代教养, 而是怎样隔代教养。 是老人来到你的生活环境帮你带孩子,
还是你要把孩子送到老人身边 (假设你在外地打工, 老人在老家农村)。 如果是前者, 基本上对孩子没啥区别,
但是如果是后者, 一定会对孩子的成长轨迹有影响, 至于影响的好坏大小, 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补充一句, 如果是前者, 就肯定会有关于教育方式,带孩子习惯不同等矛盾。
除了健康 和大是大非问题, 其他细节就由她去吧, 反正长远看对孩子无影响。最后, 跑个题, 父母愿意帮忙带孩子, 要感恩;不愿意带,或者不能带, 不要苛求。 父母不欠子女什么, 好不容易把你拉扯大, 要享受晚年生活了, 你有弄出个屎尿双全的, 多为父母想想。借邻居答主的一句话:
“当物质条件和其它一些软件基础达不到理想状态时,我不会要孩子。”---------- 添加 references---------------Yale 心理学公开课官网 (英文)优酷视频-Yale心理学公开课 (英音中字)[第13集] &强烈推荐, 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 你大概怎么挤也能挤出来吧。&ps 不要看网易的, 网易竟然把最关键的后半部分给阉了! 只有29分钟, 原因不明。 优酷 新浪都是全一集66分钟个人公开课听课笔记
豆瓣(中文)David G. Myers Social Psychology (10th Edition) pg 184-185豆瓣 The Nurture Assumption: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中译名 《》 如果还要更深入了解, 可以看看这本书, 整整一本书都是在解释这个结论。这本书和本答案没有直接关系, 不过推荐所有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初学者读一读。 “本书介绍了心理学研究的本质、内容、科学方法和社会意义,它以深入浅出、充满睿智的论述去纠正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帮助读者了解心理学的真相。” 现在市面上大多数标榜为心理学的都根本不算是真正的科学的心理学范畴, 这本书解释了什么真正的心理学, 心理学的各个结论是怎么得到的。
本人就是和爷爷奶奶长大的,但是晚上父母放工还是和父母一起住。婆媳关系使我夹在中间。每天晚上刷新一次三观,早上再刷回来。勾心斗角从小看到大,实在无趣。至今迷茫中,内心找不到地方安家。
这主要看爷爷辈们的文化水平。小时候我一两年时间就是住在外婆家里的,她年轻的时候是小学的校长,外公又是中大毕业,所以这么下来也没发生什么问题。
我从小和爷爷奶奶住在农村,因为某些原因父母到我念初二的时候才从外地回来。现在回想起那段日子,真的是最快乐的时候。《板桥家书》中有:“天寒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饱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不可避免地会想起儿时冬天的夜晚奶奶端着一个搪瓷杯吃炒米的热乎劲了。将浸泡过一晚上的糯米洒在锅中,轻轻翻炒,看着米粒咯嘣地在里面蹦来蹦去到金黄色,便可以盛起来装在玻璃罐中,满满地吃上几个月。晚上肚子饿的时候,用勺子舀上几勺置入大搪瓷杯,加上一点白糖,用开水冲,“呲”的米粒瞬间变得饱满,将其一颗一颗地用舌头压在嘴里,甜糯滋味沿着舌头就一路小跑开来。吃完了米,再将剩下的汤水喝了,风再大的冬夜也没觉得过冷。小时候湖边铺着许多苋菜,暗红色的茎干,倒卵形的叶子,花瓣如一小囊。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讲,他曾经在马齿苋上抓了一知了,结果发现是哑巴,觉得无趣极了,便扯了两片花瓣盖在知了的眼睛上。我爷爷会带着我,到地里去弄些苋菜回,吃那一筷子清炒苋菜,清酸味现在想起来还能让我两腮直流口水。到了夏天,池塘里、田地里、河里田螺便开始繁盛了。爷爷会带我去搜捕那些躲在角落里的黑乎乎的小螺蛳。一次在水田泥巴里摸了一天,我提溜着一网子的田螺往回走,走在家中才发现螺蛳只剩下几个非常大的还安分的在网中蹲着,其余的因为网眼太大全给掉了,想着一路田埂上那些再次自由的田螺,我气得直蹬脚,爷爷笑得拢不了嘴。还记得夏天每次奶奶在集上割两斤五花肉回的时候,最上面的本应用来熬油的肉皮被奶奶给削掉之后,便被我抢了过来,用小刀切成一片一片的。猪肉冰凉而润滑,油脂贴着刀刃慢慢渗出。吃过午饭后我便趿双拖鞋,抗着竹竿,提溜着那几片用袋子装起的猪肉,拖着一个用绿色尼龙绳子编织而成的捞鱼网,朝着村里的那个最大的池塘走去,用这样简单的物件钓龙虾,每次都会有饱满的收获。袁枚在《随园食单》里将了两种小龙虾的做法,一曰“带壳用酒炙黄捞起,加清酱、米醋煨之,用碗闷”;二曰“用炒鱼法,可用韭配。或加冬购芥菜。”这样吃太没劲了,简直是糟蹋了小龙虾。要用大火爆炒,加上辣椒,红红辣辣的小龙虾才好看好吃嘛。吃的时候用嘴用力一吸,连同汁水一起入嘴,让人浑身激灵。当爷爷奶奶都吃完饭的时候,只有我还在桌上掰着小龙虾专心地猛吸。爷爷说:“看你这个馋像,真好(去声)吃!”我都没空理他了。现在每次回去我爸总还是会到处找别人家腌制的酸萝卜,每次装一大袋子放车里,气味蔓延着,酸臭味让我妈只想呕吐。小时候爷爷腌制过酸萝卜的“萝卜缸”还在老房子里摆着,缸身斑驳。“萝卜缸”是我取的名字,圆圆鼓鼓的肚子,实在是太像萝卜了。小时候揭开盖在萝卜缸上面的木板,从缸里掏出水灵灵的萝卜,一股酸香味很快的就让口水流出。用清凉的井水冲洗,生着就能吃,嘎嘣脆,水分足,味道鲜。切酸萝卜的时候萝卜会很主动的“嚓”一声裂开。这一声饱满脆嫩,听声音就能想见刀下物的脆声,接着一刀刀地切成丝,撒上两个红辣椒丝,在锅里翻炒,就这一盘菜,爷爷能吃三碗饭。又想起小时候,爷爷奶奶家那口井。奶奶对我说,井水是最好的,冬天水暖夏天水凉,从来都不冻手。冬天奶奶蹲在井旁边洗菜的时候,我就在她旁边为她摇水,哗啦哗啦一阵阵的,我特意地感受一下,水真的是暖的。可是还是看到了奶奶手上裂开的口子,红肿的冻疮,我想那双手年轻的时候也应该是如柔荑一般吧。冬天风在外面呼呼地吹,树枝窸窣的声音都能传到我耳里,我早上赖床,不愿意自己起来,等着奶奶给我穿衣服。她在弄好了早餐之后总是把手放到热水里暖一会再来给我穿衣服,直到很久之后才意识到,弄完早餐之后的手应该是很凉的,而奶奶是不愿意在给我穿衣服的时候把我冰着了。那瘦削的指头,突出的骨节,还带着温度,我现在还能记起。我念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爷爷中风,奶奶一个人照顾我爷爷和我。爷爷有时夜尿,奶奶就给他夜壶,在爷爷尿完之后奶奶接过尿壶出门倒掉。农村家里没有厕所,只有晚上出门倒了。我爷爷总说不要出去了,外面冷。我奶奶说,没事,在屋里有味,怕你闻着睡不着。支气管炎在冬天是最容易犯的,奶奶有严重的支气管炎,冬天的时候一整天都会听到咳嗽声,奶奶离不开那个装着热水的搪瓷缸,热水舒缓着她的气管,能暂时缓解一下。晚上我和我奶奶睡一起,她咳嗽的时候总会用被子捂着,生怕吵到了我。听着她的咳嗽,我觉得内脏似乎都被牵动了。想着自己每次咳嗽的时候奶奶总会拍着自己的背,今年过年的时候该给奶奶带一个保温杯回去了。现在过年回到家里,我总会问奶奶在家冷不?她总是笑着说,不冷,你看我晚上还用这个买的取暖器呢。其实我知道奶奶舍不得电费,很少用取暖器,取暖器上的标签现在还没有取下来。现在每次出门,背着包包的时候,总想会有人给我递上两个暖和的鸡蛋,回头一看,空空的什么都没有。
这个答案是我写的时间最长的一个。写答案的时候到底是匿名还是公开我纠结了很多次,最后还是公开了,因为我觉得公开写更有说服力。希望能够看到我答案的知友们能从我的经历和看法中找到你们所想要的。个人经历认为隔代教养不一定都是坏的,隔代教养出来的孩子不一定比父母教养出来的不正常,以后会因为隔代教养而受到负面影响。但是隔代教养真的会影响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所以请已经为人父母的知友好好考虑这个问题。我就是隔代教养的,我觉得以我父母现在的情况我由爷爷奶奶养大是个更好的选择。但是我不会考虑隔代教养,因为我知道隔代教养有一些弊端,同时我也严重质疑我父母带小孩的能力。先来讲一下我的故事吧我从小和爷爷奶奶长大。我爸当时刚刚转业回地方工作没几年,在单位里已经担任了比较重要的职务,再加上从小受到的是根正苗红的政治教育,所以就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但是工作的地方在基层,当时离我家有不到两个小时摩托车的车程(当年他都是早晨骑摩托去晚上骑摩托回),所以对于家里不太照顾的来。我妈在怀孕后因为这没少和我爸吵过,但是呢我爸当时可能没放在心上。到了我出生后因为我妈奶水不足所以被我奶奶说过,加上我姨(我妈的亲姐姐)觉得我爸整天扑在工作上是人太傻的表现,和我爸过不会有好生活,就鼓动我妈离婚,后来我妈就真的想离婚了。但是因为我妈就在我爷爷单位里工作,工作当时也是我爷爷安排的,所以如果离婚回头就只能工作被撸回老家种地或者打工去了,而且也不是铁了心不过日子,所以就一直没离。但是我刚刚出生时他俩关系确实不好,我妈带我也不太上心,特别小的时候是营养不良,幼儿园时候我是贫血,也不知道和这个有关系没有。所以我爷爷就申请调到一个比较闲的单位开始和奶奶带我。后来爸妈两人的关系又和好了,但是因为两人都升了职忙于工作所以我就一直在爷爷奶奶这边,直到现在。 我刚出生时的故事就是这样,后来我一直和爷爷奶奶长大,在初中以前我爸妈基本上保持着每周末来看一次老人和我的频率,我开始半个月回爸妈家住一个周末,后来一个月会回爸妈家住一个周末(高中我是在别的市住校)。高中和大学的寒暑假还是一直住在爷爷奶奶家,每周末会回爸妈家住两天三夜。因为我奶奶眼睛不好,所以很早就办了退休,我爷爷调职后照顾我还是有些吃力所以我五岁时也办了退休。两个人都退的早导致两个人虽然级别不低但是工资比相似岁数同样级别晚退的低多了,加上两边老家都有穷亲戚一部分工资还要寄给他们,所以小时候生活属于勉强到小康的水平。因为两位都对我非常疼爱,之前又有营养不良,所以当时的好吃的基本都给我吃,把我培育成一个营养过剩的胖子兼大胃兼吃货。这个有点幽默吧,额,确实是有点,我家里人现在追究我胖的原因也会说到这个-_-|| 1.在学习上爷爷和奶奶都帮不了我,一切全靠自学。他俩一个初小毕业一个高小毕业,能听懂这个的就能知道他俩的文化水平了。(就是一个是小学四年级一个是小学六年级)他们也知道辅导不了我的功课所以在一直培养我自学的习惯,而且一直在努力为我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小学直到现在只要我是在家里写作业或者看专业书籍,爷爷奶奶都不会开电视,有时候有一些节目确实有需要去看也会把客厅和书房的门关上音量调的很低。虽然我从小一直在和他们说不要这样,但是他们一直坚持这样做。我还记得一件事是上小学的时候我家当地公务员打麻将特别凶,每天晚上都要打麻将,而且玩的特别大。有一次到了回爸妈家的时候,放了学我回家我爸妈就给了我一包饼干让我自己吃,然后就接着和同事打麻将了。我写作业时有不会的去问他们他们直接把我撵回了书房。那两天晚上我学会了什么是一条什么是一桶之类的麻将常识。周末过了回到爷爷家里奶奶知道这些事非常愤怒,后来把我爸妈骂的狗血淋头,逼他们不再和同事每晚搓麻。这个事有两个后果,一是我爸妈在我奶奶心理留下了极其不重视我的印象,和后来的另一件事直接导致了我小时候半个月回一次家被限制成一个月回一次家。另一个后果就是我爸妈不再和同事每晚搓麻后又过了一段时间,上级派人暗访,一大批人都因为搓麻受到了处分,他俩正好逃过去了。后来我问奶奶为什么要骂他们她说因为他们一点不关心我不关心我的学习,也不好好工作。我有很多学习上比较好的习惯都是从小在爷爷奶奶的教育培养下形成的,现在仍然在受益。2.生活上小时候被照顾的特别好,隔几天就会开小灶,就是会单独为我炒个菜。本来我爷爷做菜的水平一般(我奶奶不会做菜,是一点都不会而不是做的不好吃。因为她参加工作早所以一直吃机关食堂,就成了同事之中非常罕见的不会做菜的女性),但是为了照顾我自己看电视节目琢磨怎么做菜,后来成了我家做菜最好吃的,在楼里会做菜的名声也是邻居都知道。小时候为了保护我的眼睛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收到了严格控制,基本上就是新闻联播加焦点访谈加动画片,周末加金庸电视剧。看动画片从小就是我的一大爱好,电视上播出的动画片每部我都会有其中一个角色的玩具,现在地下室里保存了满满的几个大箱子。后来就变成了日漫迷,从追新番到后来看老番,再后来又掉到漫威的坑里不能自拔。因为他俩对于我的生活细节不太苛刻,所以小时候我就经常跟爷爷一样穿个大背心趿拉双拖鞋之类的,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夏天中午去食堂如果上午没课就会从宿舍穿着篮球背心和拖鞋背着手到食堂吃饭。额,好想发一个掩面的表情啊。周末在碑林讲解讲完一批回办公室还被一个同学吐槽说我看上去像老爷爷。额,就是说隔代抚养的孩子一般都会在举止甚至一些神情上表现的更像老人。又想起来一个梗,高中毕业聚会时班上一个女生说我当初给她的第一印象竟然是慈祥。。。当时真是哭笑不得。但是,不用担心隔代教养的孩子会出现自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小孩子会被祖辈惯但毕竟孩子不是弱智所以生活自理能力是完全有的。实际上我初三自己决定要纵跨半个省到全省最好的高中读书时我妈就担心我自理能力不够,但是到了高中完全没有出现她担心的问题。3.有人担心隔代教养会让孩子没有主见,我只能说在我身上没有这个问题。从小我就被爷爷奶奶教一定要有自己的主意,家里有关我的决定一般都会尊重我的意见。例如我初三时我们省里的好高中来掐尖,我妈反对我去外面读,我爷爷奶奶虽然想让我留下但还是尊重我的意见。我坚持要走,后来四位还和我初中的班主任交换过意见,在我们班主任的建议下还是让我出去读高中。高考后选专业,我家里希望我读金融之类的经济专业,我选择的是法学,他们后来还是表示了支持。4.小时候因为和爷爷奶奶长大受过小伙伴的嘲笑,玩伴也比其他人要少,到了四五年级之后就正常了。我觉得小孩子分群很正常,这算是一个隔代教养的弊端吧。后来我交朋友还是比较有选择,可能因为小时候玩伴少,所以现在所谓的朋友比一般人要多,但是真正当做朋友的很少,会经历过很多事后才把一个人当朋友,我也更愿意把他们叫兄弟或者哥们儿。我对他们绝对忠诚,也会要求他们对我忠诚。这可能也是受隔代教养的影响。5.我爸妈可能是因为没有抚养过孩子,所以对孩子的照顾关心程度和其他父母相比会差一点。举两个例子吧。第一个是小时候回家,我妈去串门了,晚上我爸一个人回来,我把家里的碗还是盘子打碎了,那天正好我爸喝了点酒,就特别生气,然后我就遭遇了第一顿打。被打成什么样子已经忘记了,因为那会特别小,但是我爸直到现在一想起这件事都会特别内疚说当时打的实在是太厉害了。另外一件事是我刚刚上幼儿园,有一次我爸周末值班不在家,我和妈妈去隔壁爷爷家做客,他家的饼干特别好吃我吃了几块,后来走的时候隔壁爷爷给了我一些,当时我妈给我使眼色让我不要拿,但是爷爷特别热情而且我很想吃就没听我妈的。回家了以后我妈特别生气,可能是觉得丢了她面子吧,我妈一直是一个特别特别好面子的人。因为我是右手拿的饼干我妈就打右手,打的红红的,然后还是不解气就用缝衣针扎手背,扎的手背出血。第二天我死活要回爷爷奶奶家,送回去后我妈什么也没说就走了,我当时把右手背到身后,被爷爷发现了,当时就去带我去诊所做了处理。从这以后我回爸妈家的次数就从半个月一次被奶奶限制变成一个月一次了,我对于这个也一点不排斥。从幼儿园到初中11年(我幼儿园读了两年)我一直特别害怕打针,但是不害怕输液。我家里都感到特别奇怪,其实是因为我每次打针时都会想起小时候被扎。而且我不论扎针还是输液都一定要眼睁睁地死死盯着枕头扎进去,我记得小学时候有一次输液因为这把一个新上岗的护士看毛了,因为我小时候被扎的时候就是自己盯着手的。这个习惯现在还没有改过,已经类似强迫症了。多年之后我和我妈聊起这件事,我妈特别云淡风轻甚至我还记得带着微笑跟我说当时她太年轻了,要不是我提起来都忘记了。我爸打过我一次他永远都记得一直很内疚,尽管好多细节我都已经忘记了,唉。我只想说被扎的这一次我心里一直都记得。而且我在高中之前父母没有因为我爷爷奶奶抚养我而对他们进行过任何经济或者其他方面的补偿,在高中之后他们才开始承担我在校期间的学费和生活支出,虽然我爷爷奶奶没说过什么但是我一直觉得我父母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雇个保姆一个月都还要发工资。6.小时候会因为不是父母带大的而有自卑的感觉,虽然不是很明显,但是导致的一个结果小时候表现欲特别强,凡事老喜欢拔尖儿。长大之后刻意改过来了,但是有时还是会受到影响。7.因为孩子和祖辈长大,所以一般父母年轻时的劣迹都会被祖辈当做教育孙辈反面教材或者笑话来使用,不利于父母建立权威。比如我爸当年的劣迹我小时候常常听,后来有一段时间我爸教育我你不要怎样怎样时我经常说你当年不也怎样怎样,我爸就特别无语。在家里我和我爸的关系比较平等,主要是因为他爱我尊重我,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和他很少有我把柄而他当年的劣迹我都知道有关系。我觉得
隔代教养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造成父母与子女之间感情的不深厚甚至不信任,同时孩子对于赡养父母以后更多的是出于责任道德的考虑而不是出于彼此间深厚的爱。
我对于我爷爷奶奶感情特别深,比一般孩子对于父母的感情还要深厚,因为他们在我生命中扮演了爷爷奶奶与爸爸妈妈的双重角色。但是我对于父母的感情虽然表面上和其他家的孩子差不多,但是实际上远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对于父母那么亲密。我知道现在也很羡慕那种孩子和父母特别亲密的。还有就是因为生活在一起的时间不长,所以我对于他们的信任并不如对于我爷爷奶奶来的那么深厚。如果我有孩子我会自己带,绝对不会让他们带孩子,因为一方面他们没有照顾孩子的经验,另一方面我对于他们真的缺乏深层的信任,以前我妈问起来以后万一我没时间带孩子让谁带,我说我宁愿交给爷爷奶奶,让他们带曾孙也不愿让他们带孙子。她当玩笑问我当玩笑答,但是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以后我肯定会对他们养老送终,照顾他们,但是我觉得这更多的是因为他们赐予了我生命而我作为儿子有赡养照顾他们的义务,而不是因为我特别特别的爱他们。可能是他们现在也略微察觉到我们之间的感情不是特别深厚,所以我们三人都在小心翼翼地努力去弥补彼此之间的沟壑,我也非常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能够和父母有着非常深厚的关系,而这一目标对于我来说,任重而道远。
我一直觉得人老了大致分两类,一类看开看透了世情,变得祥和宽容豁达睿智,返璞归真重获赤子之心的也是这类;另一类大概是人生的不如意郁结于心,比起为人还算好的中青年时代,晚年得失心反而重起来,变得狭隘乖戾情绪化不理智。前者的话,我觉得可以放心把孩子交给他们帮着带,祖辈的慈爱照拂能极大丰富孩子的情感和心灵。老话说君子抱孙不抱儿,旧时父亲因为担任教育的责任需要严厉,但母亲却是真正的慈母。可现在这种单纯的慈母已经少见了,母亲和父亲一样,都更倾向于「教育」孩子,更多为孩子的前途打算,甚至「教育妈妈」严格起来更甚于不太过问家事的父亲(这里不是批评教育妈妈,只是说现象)。而孩子除了被培养被教育,实实在在是需要朴素自然的爱的浸润的,祖辈的爱通常更温暖从容更不「功利」,真正是润物细无声。(就像@的日常而诗意的答案)有这样的祖父母,唯一需要担心的是,父母亲如果过于放手,孩子把油然而生的亲情过于寄托在祖辈身上,将来亲子间的感情也许会不那么亲密(总是客客气气的那样)。如果祖辈不幸是后一类老人,只要有可能,带孩子的事果断不让他们插手。
看家庭。可能我比较奇葩,比起自己家,我更喜欢爷爷奶奶家。自己家里,妈妈控制欲很强,但是又消极悲观,性格极端;爸爸很温和,但在大事上不够有主见。家中一直争吵不断,妈妈和爸爸那边的家人闹僵以后,闹过好几次离婚但是后来也都作罢,从小到大在自己家里呆着,除了自己的东西都在之外,毫无乐趣可言。而小时候去爷爷奶奶家,是很开心的。爷爷奶奶是老师,小时候每个礼拜有一天会去爷爷奶奶家吃饭。小的时候,会问爷爷一些字怎么写,但是爷爷教我的是繁体字,和老师说的不一样,我就回来问爷爷怎么不对,现在想起来很好笑。小学时爸妈从来不给我零花钱,但其他小朋友都有。爷爷会给我一元硬币,让我买零食吃。也是小学时,有一段时间和朋友闹别扭,觉得委屈的时候中午就躲去爷爷奶奶家,谎称记错了日子。我觉得爷爷是知道的,而爸妈就从来看不出来有什么问题,以为我真的是记错了。爷爷做的菜很好吃,以前都是他下厨。我记得爷爷做的菜的味道,而自己家里的饭菜一直是比较凑合的,一道菜连续出现n天的情况相当常见。可是长大以后与爷爷奶奶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了。去年九月份回去的时候,有一天陪爷爷坐公车。爷爷的记忆在衰退,忘事忘得厉害。但从车上到回家路上,有许多人跟爷爷打招呼。家住的地方小,人们都认识,爷爷在老朋友面前说这是我孙女,那种感觉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从来没有过。奶奶大概是家里最热爱生活的人。退休以后教作文,每天写日记、剪报,早晨打太极拳,晚上散步,现在还在老年大学学二胡。她与爷爷虽然性格差别挺大,但是把家里都安排得很妥帖,很有生活气息。但我自己家基本是一切皆凑合。我的一些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都是在大学以后自己养成的,父母在这方面并不算是榜样。我小时候和叔叔挺亲。但有一段时间妈妈无缘无故不许我与他们家来往,后来有了堂妹之后我妈妈几乎断绝了与他们家的联系。但是家里亲戚本来就少,虽然年龄相差很大,和妹妹在一起还是会觉得很开心。但却因为妈妈这边,心里总是有个疙瘩,而爸爸也并不怎么有立场。小一点的时候不明白,现在自己有了判断,知道是怎样的偏见在起作用。至少目前我还是比较抗拒结婚生小孩这回事儿。但如果真的有了孩子,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不会让我父母带。他们担负不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不仅仅因为价值观相差太远、他们自己人格上的不完善,更因为这本身就不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但小时候在爷爷家的日子,大概是童年最美好的一部分吧。也是那里才有真正的“家”的感觉。长大之后这些都不复存在了。所以如果有一个幸福的家庭,隔代教养未必不好,而且现在许多爸爸妈妈也还都挺前卫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跟我说爱我 日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