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偏方大全

摘 要: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Th1、Th2细胞的数量、比例、产生细胞因子的功能 状态及其与造血衰竭的...(来源:百度文库)
榆林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天津0年以来,我们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来源:道客巴巴)
正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造 血系统“重症”之一,明确其发病机制,进而因症施治,具有重大临床价值和学术意义。传统观念...(来源:道客巴巴)
淋巴细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关系的实验研究(来源:维普)
环孢霉素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和机制张乃红综述邵宗鸿审校环孢霉素A(CsA)是土中霉菌的代谢产物,是由11个氨基...(来源:万方)
断标准 一、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如2系减少,其中必需有血小板减少). 二、一般无脾肿大. 三、骨髓...(来源:道客巴巴)
摘 要: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造血系统“重症”之一,明确其发病机制,进而因症施治,具有重大临床价值和学术意义。(来源:道客巴巴)
摘 要: 目的:观察生血合剂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的临床疗效,探讨可能的疗效机理。方法:治疗组84例,脾肾阳...
研究分别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实验方法及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序列特异性引物的技术方法(PCR-SSP),将实验组40例慢性再...(来源:知网)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治疗是临床医师探索的一个难题。积极寻找疗效高、副反应小的治疗再障手段成为当今的一项重...(来源:维普)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欢迎来到医学全在线网站!
再生障碍性贫血
疾病名称(英文)
aplastic anemia
ZAISHENGZHANGAIXINGPINXUE
中医:虚劳,虚损,血虚,血证。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功能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而出现的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病理变化主要为红髓的脂肪化。根据起病缓急、病情轻重、骨髓损伤程度和转归等。国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国外分为重、轻两型。
再障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再障是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最常见的是范科尼(Fanconi)贫血,系伴有先天性畸形者;家族性非范科尼贫血,不伴有先天性畸形。先天性再障,多在几岁内发病,可能与胎儿时期受某些影响发育的因素有关。后天获得性再障,原因不明者称为原发性再障,能查明原因者为继发性再障。后者的致病原因有以下几种。
1.药物因素有苯及其衍生物甲苯等,细胞毒类药,如6-巯基嘌吟、利兰、等;无机砷;抗菌药物中以多见,其次为磺胺类药;解热镇痛药,如扑热息痛、保太;抗甲状腺药,如甲基硫脲嘧啶、他巴唑;抗药,如甲苯磺丁脲(D860)、氯磺丙脲;精神安定药,如冬眠灵、利眠宁等;杀虫药,如DDT等。作者近年来发现部分再障病人在病前多次服用过含扑热息痛成分的治成药。可能是致病的原因。
2.电离辐射、X线、γ线或中子,均能影响更新型的细胞组织,破坏DNA和蛋白质。不同种属细胞,对电离辐射敏感不同。骨髓细胞的敏感强弱依次为: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对淋巴细胞有溶解作用,浆细胞、网状细胞及原始纤维细胞等非造血细胞较耐照射。
3.生物因素 虽然病毒、细菌、寄生虫都可引起再障,但肝炎后再障引起重视。其机理有的认为肝炎病毒对造血干细胞有直接性损害作用,或用疫机制解释。也有学者认为从胚胎发生学上看,肝与骨髓均属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因此种抑制因子与肝-骨髓有交叉作用。
4.其他 妊娠可并发再障,机理不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其中25%可伴有再障,反之,再障病人也可在病程中发生PNH,若两病并存,称为再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综合征(AA-PNH
syndrome)。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疮也可出现再障。
再障的病因为六淫、七情、饮食不节、房劳、邪毒等伤及气血脏腑,因而出现血虚、虚劳诸症。
强度与传播
1.造血干细胞异常(种子学说):再障患者骨髓增生低下,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减少,这三系血细胞均由同一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因此推测再障是造血干细胞异常所致。近年来研究了小脾集落形成单位(co1ony
CFU-S),表示多能干细胞。关于人的CFU-S的测定尚不可能,但可以对CFU-C、CFU-E混合克隆隆CFU-MIX进行测定。由多能干细胞分化为:粒单祖细胞(CFU-MG),红系祖细胞,后者分为两种,较不成熟者为BFU-E,较成熟者为CFU-E,巨核系祖细胞(CFU-MEG),嗜碱粒祖细胞(CFU-BAS),嗜酸粒祖细胞(CFU-EOS)等。再障患者的集落形成单位明显减少,多数患者为0。
Hare等测定了患者的CFU-MIX也减少。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再障的原理,就是通过输骨髓供应造血干细胞,可使病情好转或治愈,也说明再障与造血干细胞缺乏有关。
2.骨髓微环境损伤(土壤学说):骨髓微环境的构成,有神经、血管和基质,其功能是向造血组织输送营养物质,排出代谢产物,以利于造血干细胞的更新。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要有良好的骨髓中的造血微环境,如果无适当的微环境,造血干细胞就无法生存,最后死亡,骨髓变成脂肪化。
3.免疫缺陷(虫子学说):自从1970年Mathe首次用抗淋巴细胞和抗胸腺细胞血清治疗重型再障获缓解以来,认识到再障的发病与免疫异常有关,急、慢性再障中均存在免疫介导型,重型再障中40%~50%由免疫异常引起,与免疫有关的主要是T淋巴细胞,某些体液因子和自然杀伤(NK)细胞。
4.其他有无效性红细胞生成和无效性血红素生成,代谢异常等。
根据发病机理,再障在临床上分为三型:Ⅰ型――造血干细胞衰竭型;Ⅱ型――造血干细胞分化微环境异常型;Ⅲ型――免疫缺陷型。多数患者属于Ⅰ型,少数属于Ⅱ或Ⅲ型,可作为再障选择用药的参考。
中医认为,与造血有关的脏腑主要为心肝脾肾四者。任何内因、外因及不内外因影响到这些脏腑的造血功能时,均可发生再障。例如:风寒可以直中三阴,三阴包括太阴脾经、少阴肾经及厥阴肝经,使肝脾肾三脏受损;七情妄动、大怒伤肝;思虑过度,伤及心脾;饮食不节,伤及脾;房劳伤肾,使肾之阴阳亏损;邪毒包括化学、物理、生物因素等有害物质,入血伤髓。当这些致病因素影响上述脏腑的造血功能时,不仅出现本脏症状,还会出现血虚证候。《黄帝内经》记载:“精气内夺则积虚成损,积损成劳”。《类证治裁》记载:“虚损起于脾肾,劳几瘵多起于肾经”,也说明这种虚损病因由于精气内夺引起,并与脾肾有关。
精气、气血是人体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精气内夺,气血两虚,容易招致感染,如《内经》记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气虚不能摄血,阴虚内热,以及感染发热,热伤血络及迫血妄行,皆可引起出血。这是再障血虚、发热,出血三方面症状的发病机理。
1.骨髓增生低下 由于全身红髓总容量减少所致,如造血细胞相对容积在9%以下,为增生极度低下,在10%~20%为增生低下,
25%~36%为增生活跃,
37%以上为增生明显活跃。再障病人血三系均减少,而脂肪细胞增多,在造血细胞进行性减少的过程中,骨髓可出现灶性增生。
2.血浆渗出 再障病人骨髓内有血浆渗出,呈现浆液性炎症,结果导致骨髓实质疏松,造血细胞间可有纤维蛋白的血浆成分,致使造血细胞核浓缩、溶解和破裂。
3.骨髓出血 多见于脂肪化的骨髓间质中。
4.淋巴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均增生 尤其在增生极度低下的骨髓中易见。
5.无效性红细胞生成和无效性血红素合成 慢性再障骨髓代偿在增生部位,很可能就是无效性红细胞生成。
6.淋巴细胞萎缩脾脏也因之缩小。
中医诊断标准
1.邪毒炽盛
主证:起病急骤,面色苍白,壮热不退,皮肤大片瘀斑瘀点,斑色红紫,鼻衄齿衄,烦躁口渴,便干尿黄,头晕乏力,舌红苔黄,脉细数。
分析:本证多系感受邪毒所致。邪毒入里,化热动血,故见皮肤瘀斑及衄血。邪毒炽盛耗气伤血,故见贫血证候。热毒充斥,津液耗损,故见壮热烦渴,便干尿黄。
主证:面色苍白,唇甲色淡,指甲枯脆,肌肤不泽,时有鼻衄齿衄,低热盗汗,足心赏,心烦口渴,两目干涩,眩晕乏力,便干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分析:本证多系邪热久羁,伤及津血所致。津血不足,肌肤及爪甲失养,故见面枯阴虚则生内热,故见低热盗汗。虚热上扰,则出现鼻衄齿衄,目干眩晕。
3.心牌两虚
主证:面色无华,口唇色淡,爪甲不泽,心悸气短,头晕目眩,体倦乏力,食少纳呆,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分析:本证多系心脾不足,气血两虚所致。心主血,脾统血,心脾不足则面白唇淡。血不养心则心悸。脾虚纳化失常,故见食少便溏。舌淡,脉细均为气血不足之象。
主证:起病缓慢,面色及唇甲苍白,精神不振,畏寒肢冷,体倦乏力,食少便溏,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沉细。
分析:本证多系脾肾素虚或久病伤及牌肾之阳所致。脾肾不足,气血失养,故见面色苍白。脾肾不足,不能温养脏腑,故见畏寒肢冷。舌淡,脉沉细均为虚象。
西医诊断标准
一、诊断标准
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2.一般无脾肿大。
3.骨髓检查显示至少一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成份中应见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应作骨髓活检等检查)。
4.能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中的难治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急性、等。
5.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二、分型标准
(一)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AAA)
亦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Ⅰ型 (SAA-Ⅰ)。
1.临床: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
2.血象:除血红蛋白下降较快外,须具备以下三项中之二项:①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0.O15×10(12)/L;②白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③血小板<20×10(9)/L。
3.骨髓象:①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如增生活跃须有;②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
(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AA)
1.临床:发病慢,贫血、出血、感染较轻。
2.血象: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值常较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为高。
3.骨髓象:①三系或两系减少,至少一个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良好红系中常有晚幼红(炭核)比例增多;巨核细胞明显减少;②骨髓小粒、脂肪细胞及非造血细胞增加。
4.病程中如病情恶化,临床血象及骨髓象与急性再障相同,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Ⅱ型(SAA-Ⅱ)。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中华血液学杂志):封四)
西医诊断依据
1.贫血:呈进行性,轻重程度不一。表现为皮肤苍白,全身乏力,心悸。
2.出血:好发于皮肤、鼻腔、牙龈及口腔粘膜等处,严重者可有多处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
3.反复感染:常发生呼吸道和皮肤粘膜感染,表现为反复高热,重者可导致。
实验室诊断
血清铁明显增高,血清未饱和铁结合力降低,血浆铁消失时间延长,红细胞铁利用率降低,红细胞内胆碱脂酶活力正常,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者则显著减低,抗碱血红蛋白(HbF)约2/3患者轻至中度增高;细胞遗传学方面,多数患者骨髓细胞无染色体异常,Fanconi贫血时,染色体断裂与裂隙常增多;骨髓闪烁照相,可见造血骨髓减少。
全血细胞减少,急性型远较慢性型为重,贫血属正细胞、正色素型,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均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网织红细胞急性型1%,血小板显著减少。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本病中的低增生型易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混淆。低增生型白血病临床有贫血、出血和发热,血象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减低。但本病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血中和骨髓中可见幼稚细胞增加。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本病在临床以贫血为主要表现,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血象表现为一系或两、三系血细胞减少,骨髓象多示增生活跃,至少有两系病态造血。
3.恶性组织细胞病:本病症状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类似,但高热和出血现象严重,多有肝、脾、淋巴结肿大。血象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尤其是中性粒细胞进行性减少,但骨髓涂片可见多种形态的异常组织细胞,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4.特发性:本病在临床以出血为主要表现,贫血程度与出血程度相一致。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时间延长。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红细胞系列可因失血而增生。多数患者血清中可检出抗血小板抗体。
5.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本病主要表现为慢性贫血,亦有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者。其临床特征是晨间出现血红蛋白尿。骨髓大多增生活跃,以红细胞系统增生明显。红细胞补体敏感性高,其酸化溶血试验、糖水试验、尿含铁血黄素试验可呈阳性。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会议制订标准如下
1.基本治愈:贫血、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达到男12g,女1Og,白细胞达到4000,血小板达到8万以上,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
2.缓解:贫血、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达到男12g、女1Og,白细胞3500左右,血小板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或继续进步者。
3.明显进步:贫血、出血症状明显好转,不输血,血红蛋白较治疗前1个月内常见值增长3g以上,维持3个月不降。
4.无效:经充分治疗后症状、血象不能达到明显进步者。
一、一般治疗
1.有致病原因者,应及时去除病因。如系某种药物引起,立即停用该药。如系化学物质或放射性物质所致者,应停止接触。
2.适当休息,加强营养,注意饮食卫生,对重症患儿应进行保护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3.注意皮肤及口腔护理,每天清洗皮肤,大便后用消毒液清洗肛门,经常用洗必泰漱口。
二、对症治疗
1.输血:对病情较重的患儿可适当输血,但应尽量按所需成份输血,避免一概输全血。对重度贫血者以输注浓集红细胞为宜,对出血严重者可输注血小板或新鲜血。
2.止血:对出血症状重者给予止血剂。常用药如止血敏、安络血。止血敏每次0.25g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2次;安络血5岁者每次5~10mg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2次,亦可每次2.5~5mg口服,每日3次。
3.抗感染:对有明确感染者应及时应用广谱抗生素,最好选用两种以上有效抗生素联合治疗。应选用不影响造血功能,对致病菌有效的抗生素。常用类、头孢菌素类等。如果经足够强度的抗感染治疗3天后仍无效,应输白细胞悬液。
三、免疫抑制剂
1.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为近年来治疗急性或重型再障的主要药物。ALG每日剂量为20~40mg/kg,ATG5~1Omg/kg,选择其中一种,稀释于生理盐水或5%糖液中,静脉滴注。同时静脉点滴50~100mg。用前须做过敏试验。开始点滴速度应缓慢,每分钟6~10滴,如无不良反应1小时后可加快滴速,点滴持续时间每日8~12小时,5~7天为1疗程。停药次日开始口服每日1mg/kg,以预防反应。应用此疗法时应注意严恪隔离消毒,及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不同品种的ATG/ALG应用剂量不同,使用时需参照说明书。
2.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为一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可试用于急性再障。用法是每日20~30mg/kg,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连用3天,以后每隔4~7天减量1/2,直至每日1mg/kg,然后根据血红蛋白上升情况,逐渐减量停药。
3.环胞霉素A:该药是一种新的免疫抑制剂,近年用于治疗再障取得一定疗效。其用药剂量尚末统一。一般常用剂量为每日5~8mg/kg,分2次口服,连服6~12周逐渐减量。
四、雄性激素
适用于慢性再障患儿。可选用:
1.丙酸睾丸酮:剂量为每次1~2mg/kg,每日或隔日1次肌肉注射。治疗须持续3~6个月。
2.康力龙:剂量为每日0.1~0.2mg/kg,分2~3次口服。服药时间不能少于3~6个月。
3.大力补:剂量为每日0.3~lmg/kg,分2~3次口服。服药时间不得少于3~6个月。
五、肾上腺皮质激素
目前认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刺激骨髓造血并无肯定疗效,但可暂时改善症状,减少出血。与雄性激素合用可减少对骨骼生长的副作用。常用泼尼松每日0.5~1mg/kg,分次口服。
六、神经兴奋药
1.硝酸士的宁:采用递增剂量方法,每周肌肉注射5天,休息3天。每日剂量分别为1mg、1mg、2mg、2mg、3mg。如此重复使用,疗程3~6个月。
2.一叶碱:每日8mg/kg,肌肉注射,连用3个月。
3.(654-2):每日0.5~2mg/kg,分2次静脉滴注,睡前加服片剂0.2~0.8mg/kg,连服30天,间隔7天,重复使用。
上述3种药一般多联合应用,适于慢性再障患儿。
七、胎肝输注
本法近年应用较广泛,其作用机理不详,可能是非特异性刺激造血,或为免疫刺激作用。输注胎肝不需要配血型,副反应小,方法比较简单。一般认为对慢性再障效果比较满意。
八、脐血辅注
近年发现脐血中含有较多的造血干细胞和较高水平的造血刺激因子。因此有人应用脐血输注治疗慢性再障,近期疗效较好,能达到改善血象、稳定病情、减少输血的效果。
九、骨髓移植
目前认为,如能找到HLA相配合的同胞供髓者,骨髓移植是重型再障的首选疗法。其方法是采取病人近亲中具有血型完全一致、相同HlA组织类型、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查合格的供髓者。移入组织的量一般按有核细胞总数计算,有效病例接受10亿左右或更多细胞,一次或多次输入。为避免排斥反应,可采用移植前环磷酰胺及全身照射等免疫抑制措施。
十、脾切除
脾切除治疗再障国内外均有报告。多数认为对慢性非严重型再障,经中西医治疗半年以上无效,骨髓增生接近正常,有红细胞寿命缩短证据,无明显出血者疗效较好。对骨髓增生明显低下者,手术应慎重。脾切除后仍需采取各种综合治疗措施,方能取得较好效果。
在辨清阴虚、阳虚基础上,要注意脏腑症状,如脾虚有纳少便溏、四肢乏力;肾虚有腰酸腿软、夜尿频、性功能减退;心虚有心悸、心烦、失眠等,便于随症加药。
分型论治如下:
(1)肾阴虚型:治法:滋阴补肾。
方药:滋阴(熟地、女贞子、子、首乌、山茱萸、旱草、、)合补血汤(、当归)加减。
方解:本方除菟丝子、补骨脂为补肾阳外,余者为滋阴补肾之品,加两味补肾阳药,意在阳生则阴长。旱莲草还有凉血止血作用。黄芪、当归,一气一血共奏补血之功。
(2)肾阳虚衰:治法:补肾助阳。
方药:补肾助阳方(菟丝子、补骨脂、、巴戟天、。仙灵脾、、熟地、首乌、)合加减。
方解:本方前七味均为补肾助阳药,加熟地、首乌、枸杞子三味补阴药于其中,既可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防阳热动血;且按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之理,有利于肾阳滋生。
(3):治法:滋阴助阳。
方药,阴阳双补方(熟地、女贞子、制首乌、枸杞子、山萸肉、菟丝子、补骨脂、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合当归补血汤加减。
方解:上方补肾阴,补肾阳药味相等,药力均匀,共奏补肾之功。与当归补血汤合用,补肾治本,补血治标,标本合治。
各型随证加药:
贫血重:选加、胶、板胶、等。
出血重:选加、、榆、、根、节、仙鹤草、水等。
脾虚或便溏重:选加、、、淮、等。浮肿明显再加怀、、。
白细胞数过低:选加藤、补骨脂、紫河车、人参、党参、等。
血小板数过低:选加人参、太子参、紫草、土、卷柏、紫河车等。
容易感冒者:加炙黄芪、、白术、。
除上述三型外,近年来有用活血化瘀治疗再障者。适应证:病人贫血重,用前述补肾法无效,病人有、肌肤甲错、面色晦暗,出血不明显,舌质紫暗,脉细或涩者,根据“瘀血不去,新血万生”的理论,可用活血化瘀合补血法治疗,方用红四扬汤(桃红、、当归、、熟地、)合当归补血汤,加、、等。也可在前述三型中加活血化瘀药,因为补肾药可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活血药可改善造血微环境,有利于造血干细胞的生长。
急性再障是阴虚中之重者。急性期在轻、中度发热或出血情况下,可在前述滋阴补肾方剂中加入凉血解毒方药。凉血止血用犀角汤(犀角可用代、、生地、丹皮),再加、生、仙鹤草;清热解毒,加花、、等,并配合西药。急性期过后,再按上述三型治疗。若有高热及大出血,应作紧急处理,用西药抢救,中药配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
再障的治疗难度大,轻型病例及年轻女性不适宜雄性激素治疗者,可以先用中医中药治疗,如疗效不明显再加西药。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对重型或急性再障,必须中西药并用,甚至用一般治再障的西药无效,而须用免疫抑制剂,如CSA、ATG、ALG,及骨髓移植等。由于中药治疗短期内不易使血象上升,所以在血红蛋白低于60g/L者,须配合输血,有感染发热及出血明显者,均须中西药并用。
再障除原发性者病因不明外,继发性者多由药物、化学药品、及电离辐射等引起,预防方法:
1.严格掌握用药对能影响造血系统的药物,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注意剂量及疗程,对能用其他药物治疗者,尽量避免使用影响造血的药物。基层医务人员,使用氯霉素较随便,速效感冒胶囊等含有扑热息痛治疗感冒的成药,近年来发现引起再障者不少,要慎用。必须使用这类药物时,要常查血象,早期发现问题。
2.加强防护与有毒化学药品接触及与电离辐射接触的工作人员,要加强防护措施,严格掌握操作规程,定期去医院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防止有害物质污染环境,预防传染性肝炎。
《匮要略》曾记载:“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脉浮者,里虚也”。又说:“面色白,时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男子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这些描述均与再障相似,并认证为虚、为劳。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评论加载中...
(必填项)
评论内容: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图文】中医治疗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思路与方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中医治疗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思路与方法
纯&#8203;红&#8203;再&#8203;障&#8203;的&#8203;治&#8203;疗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民间中医药
治贫血(虚劳)秘方
24.1 益气补血汤
【来源】周信有,《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党参、黄芪、黄精、山萸肉各20克,女贞子、淫羊藿各15克,巴戟天20克,丹参15克,鸡血藤20克,龟板30克,鹿角胶9克(烊化),大枣10枚,干地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另外,人参研粉每服1.5克,早、晚2次吞服。
【功用】培补脾肾,益气养血。
【方解】再生障碍性是严重的血液疾病。西医认为是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引起严重。中医认为肾主藏精,脾肾虚损,气血生化无源,再生障碍性主要是由于脾肾虚损,气血生化无源,因致气血虚损不足。故本方的设计,突出增补脾肾,补益气血这一基本原则。根据《内经》“阳生阴长”的理论观点,培补脾肾,补益气血,又当以温阳益气为先。故本方把健脾益气之党参、黄精、黄芪与补肾助阳之淫羊藿、巴戟天、山萸肉、鹿角胶等作为基本药于疾病之全过程。据临床观察,这类药似对红细胞系统的造血功能有促进作用,这与中医观点是一致的。根据“血以和为补”的原则,加入功兼补血与和血作用的丹参、鸡血藤,这类药有改善微循环及清降病损处代谢障碍的作用;加入干地黄滋阴补肾凉血,大枣健脾益气。共奏补脾肾,益气血之功。
【主治】再生障碍性表现为阴阳气血两虚者。也可用以治疗各种症和化疗后骨髓抑制所出现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可作为临床常用的基本方剂。
【疗效】多年使用,均获良效。一般服10剂以上即效。
【附记】再生障碍性,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中药也只能改善症状,难以根治。
24.2 生血增白汤
【来源】梁贻俊,《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人参10~15克,白术15克,当归10克,首乌、仙灵脾、菟丝子各20克,肉桂3~6克,枸杞子、女贞子各20克,赤芍30克。
【用法】人参另煎兑服,余药以水900毫升浸泡2小时,用中小火煎40分钟倒出,二煎以水700毫升,煎30分钟倒出,早晚空腹温服各1次,每日1剂。
【功用】补脾肾,养血活血。
【方解】本方以仙灵脾、菟丝子、肉桂为君,温补脾肾之阳气,促其功能旺盛使精化为血;首乌,枸杞子,女贞子为臣、滋补肝肾之阴,益精血,充实肾中阴精;人参、白术为佐,补脾肺之气,以利营卫化生,精血之间转化;当归,赤芍为使,补血活血,将化生之血能迅速运达诸脏。全方根据营出中焦,卫出下焦,精血可以转化的理论而制方剂,仙灵脾、菟丝子、肉桂三药补肾阳;首乌、枸杞子、女贞子三药补肾阴;人参、白术补后天肺脾之气,增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之功能,再以归芍药为使,引生成之血直达其所,充养脏腑及四肢百骸。
本方治虚劳、血虚、及因放化疗损伤精血所致白细胞减少均有著效。是本着治虚劳当“逐补先后天之根”,“理虚当本脾肺肾”之理而制定的。方中均以补药为主,加入活血药,使其补而不滞,补中有行,是运用补药与活血药治疗虚损病人之妙处。
【主治】虚劳、血劳,证见面色&#16352;白、身倦懒言、动则气短,食少便溏、腰脊酸冷、两足痿弱。包括、慢性再生障碍性、白细胞减少诸病。
【加减】气虚甚者加黄芪;血虚甚者加阿胶;肾阳虚甚者,加巴戟天、仙茅;食少者加砂仁、陈皮;阴虚甚者重用枸杞子、女贞子;瘀血重者减肉桂,加丹参,以上加减药用量,黄芪可重用,余则均为常量。
【疗效】临床屡用,均有著效。
24.3 苍玉潜龙汤
【来源】宗维新,《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
【组成】生地30克,龟板9克,生石膏18克,龙齿24克,天花粉、丹皮各9克,沙参15克,白芍18克,藕节炭、白茅根各30克,牛膝9克,十灰散24克(包),羚羊角面3克(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养血、凉血、止血、滋阴潜阳。
【方解】本方原为清代费伯雄方,今宗维新医生加减化裁应用,使疗效有所提高。方中以生地、花粉、沙参、白芍、牛膝养阴;石膏、丹皮、茅根凉血;龟板、龙齿、羚羊角面潜阳,再佐以藕节炭,十灰散止血。用于治疗阴阳两虚,阴不敛阳,虚阳上亢型再生障碍性,最为恰切。长期服用,其效自显。
【主治】再生障碍性(虚阳上亢型)。
【加减】服药后若低热退、出血减,表明浮阳上亢已潜,可减石膏、羚羊角,逐渐加入阿胶、鹿角胶、当归、党参、生黄芪、人参、胎盘粉等补气养血药。
【疗效】临床屡用,若坚持服用,每取良效。
24.4 参芪二仙汤
【来源】邱祖萍,《辽宁中医杂志》(4)1984年
【组成】上党参30克,绵黄芪60克,仙灵脾15克,仙茅10克,补骨脂15克,鹿角胶、阿胶珠各10克,制黄精30克,枸杞子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益肾填精,益气补血。
【方解】再生障碍性,以红骨髓显著减少,造血功能衰竭而引起的综合病症。病以脾肾两虚为主证,盖脾肾先后天的依赖关系,因此治疗以温肾补脾,填精养血为原则,故方中以参芪甘温益气,补阳和阴;二仙温肾助阳;鹿角胶,补骨脂填精益肾;制黄精,甘枸杞;阿胶珠补血养血,以达到脾肾复健,精血自生之功效。
【主治】再生障碍性。
【加减】若兼潮热盗汗,口干咽燥等阴虚火旺证,加生鳖甲、生地、丹皮、女贞子;血热妄行而致出血,去仙茅,加旱莲草、仙鹤草、侧柏叶;热甚加金银花,大青叶;阳虚阴盛加附子。
【疗效】临床屡用,均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24.5 健脾益气汤
【来源】孙新华,《中医杂志》(1)1985年
【组成】人参9~12克,黄芪20~30克,炙甘草9~12克,白术12克,山药15克,大枣10枚,生姜9克,桂枝、五味子、砂仁各6~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益气生血,健脾摄血。
【方解】盖脾虚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特点,故方用人参、黄芪、白术、山药、大枣、炙甘草大补中焦,受气取汁;加桂枳启导心火,以助其化赤为血;配五味子,敛气束血,使营行脉道而不外散;佐生姜、砂仁,温中醒脾以运中气。全方具有益气生血、健脾摄血之功。
【主治】,证见头昏、心慌,面色苍白为多见,或伴有不同程度出血(如齿衄、鼻衄、黑便及等)。
【加减】兼痰湿者加茯苓、法半夏、薏苡仁;伴气血瘀滞者加丹参、赤芍、姜黄、血竭;伴血溢络外,配用藕节、侧柏叶、三七粉;寒甚者伍以高良姜、吴茱萸。
【疗效】治疗34例(其中巨幼细胞性12例,继发性10例,再生障碍性7例,溶血性5例)结果显效16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5.3%。
24.6 二仙温肾汤
【来源】史亦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仙茅、仙灵脾各9克,人参6克,黄芪12克,龟鹿二仙胶、当归、陈皮各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温补脾肾。
【方解】史氏认为,止血药中的仙鹤草、藕节、紫草等,只有与扶正固本、补气摄血药同用才有效,温补脾肾药以秋冬季节获效显著,因此隆冬季节应加重温补脾药的剂量。故方用仙茅、仙灵脾以温补肾阳;以参芪益气健脾,配二仙以温补脾肾;以龟鹿二仙胶补肾;当归养血活血;陈皮理气化痰;甘草和中以调诸药之药,配伍为用,本方补而不滞,补中有通,而具温补脾肾之功。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
【加减】再生障碍性的脾肾阳虚兼肾阴虚者,加巴戟天,补骨脂、杞子、五味子;缺铁性的脾肾阳虚者有中气虚、胃阴不足时,加木香、白术、乌梅;溶血性,见脾肾阳虚者,加黄芪桂枝五物汤;巨幼细胞性及原因不明的,因激素而影响肝功能者,加五味子,赤小豆。
【疗效】治疗再生障碍性82例,总有效率为89.3%;治疗缺铁性46例,总有效率95.7%;治疗溶血性14例,血红蛋白升高都在3克以上,症状明显改善。
【附记】服用本方时,除上述加减外,还应随男女患者而增减用药。如属青年男性患者应配加知母、黄柏以防久服温药而引动相火;女子者,经前可加重温补、益气养血之品,经来时加党参、黄芪、蒲黄、木香,有缩短经行时间或减少经量的作用。
24.7 温补脾肾汤
【来源】王作人,《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人参9克,炙甘草、炮姜各6克,白术、核桃仁、桑寄生、川续断、桑椹、枸杞、女贞子、菟丝子、五味子各1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温补脾肾。
【方解】王氏认为:肝阳上亢只是标,脾肾阳虚才是本。因此方用人参,炮姜等大队温补脾肾药以温补脾肾,配以桑椹、枸杞、女贞子等滋肾养肝;五味子敛气归源,因而收效颇佳。
【主治】再生障碍性的脾肾阳虚型。
【加减】若大便溏频者加补骨脂、肉蔻;脉微细、大汗出,四肢厥冷者加附子、麦冬;脊背酸疼、冷甚者加鹿茸;出血过多,头晕、心悸、失眠者加当归、黄芪、桂圆肉;有肢冷、脊背恶寒而兼心中灼热感或兼见口舌溃烂者加生龟板;病情缓解稳定后改服生血丸:炒皂砂30克,鹿茸30克,胎盘(焙干)4具,共研细末,大枣去核炒热,共碾成泥状为丸(每丸6克),每日服2次,每次服1丸。
【疗效】治疗18例,均基本治愈或缓解,随访1~5年未复发。
【附记】现代药物实验研究认为,补肾药物能改善造血功能和体液,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机体的应激能力,有利于骨髓造血的作用。临床发现有些再生障碍性病人虽表现为阴虚阳亢之证,给以滋阴潜阳之剂,则出现阴冷泄泻、腰膝酸软等脾肾阳虚之证,说明肝阳上亢只是标,脾肾阳虚才是本。治疗中须根据疾病各阶段的主要矛盾,灵活变通。临床还发现:脾肾阳虚型再生障碍性,证属肾阴虚久,延至脾肾双虚,又转为肾阳虚,其预后为顺为轻;若脾虚日久,延至脾肾双虚,其预后为逆为重,且变证多端,若病人临床脉证不合,证为阴分之表现,而脉为大为弦数,则为病机转化或趋恶化。执此则可应变于心中,临证用药方不致误。
24.8 生血丸
【来源】王晋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生地、熟地、山茱萸、旱莲草、地骨皮、丹皮、山药、枸杞子、首乌、白芍、牛膝各15克,阿胶、当归、知母、补骨脂、丹参各9克,女贞子、黄芪各30克,红参、三七各6克,黄柏4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备用。每日服3次,每次1丸。
【功用】补肾填精、健脾益气。
【方解】方中以生熟地、山茱萸、山药等滋阴补肾;女贞子、枸杞子、旱莲草均入肾经,助上药滋阴补肾之力;知母、黄柏、丹皮、地骨皮以清阴虚内热;加补骨脂助阳以生阴;首乌、阿胶、当归、白芍有滋肝肾、补阴血、敛精气、治阴虚血枯之效;人参、黄芪健脾益气;虚可留瘀,故佐以丹参、牛膝、三七活血散瘀。本方药味虽繁,但组方严谨,可奏脾肾双补、精血充裕之功。
【主治】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
【疗效】治疗2例,诸症渐减至消失,血红蛋白由7.8克%,4.8克%,分别升高至13.2克%,8.4克%,骨髓大都恢复正常。
24.9 复方鹿胎膏
【来源】谢志豪,《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鹿胎膏、当归各10克,党参30克(或红参6克),苡米仁、生黄芪各30克,淡附片、川桂枝各6克(或肉桂3克),茯苓12克,生地、熟地、白芍、川续断、桑寄生各15克,黄精20克,鸡内金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益肾壮阳,填精生血。
【方解】谢氏认为,本病治疗应以补肾为主,重在补肾阳而辅以益气血,若单用大补气血则收效甚微。方中鹿胎膏性甘咸温,入肝、肾、心三经,有益肾壮阳、补虚生精之奇功,辅以党参、黄芪补气生血;当归、白芍、生、熟地滋阴养血;附片、桂枝(肉桂)、川断、桑寄生补肾助阳;更佐茯苓、米仁、鸡内金补脾化湿,以资化源,共奏补肾壮阳,填精生血之功。
【主治】再生障碍性。
【加减】阴虚者加女贞子10克,制首乌15克,枸杞子12克;鼻衄者加丹皮炭6克,炒山栀10克,白茅根30克;皮肤紫癜者加水牛角10克,玄参20克,紫草15克,茜草12克。
【疗效】治疗3例,均获痊愈。
24.10 益肾双补汤
【来源】曹风城,《四川中医》(12)1987年
【组成】黄芪20克,太子参、当归、熟地、枸杞、巴戟天、仙灵脾各15克,白芍20克,白术、连翘、山萸肉各10克,五味子、肉桂、黑附子各6克,阿胶3克(烊化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滋肾壮阳,阴阳双补。
【方解】本病以肾阴阳两虚型为多见,治疗以益肾为根本大法,临床用药既补肾阴,又助肾阳,同时注重气血双补,切不可偏执,故方用巴戟天、仙灵脾、肉桂、黑附子温补肾阳,又配用枸杞、山萸肉、熟地、白芍以滋肾柔肝;黄芪、太子参、当归、阿胶补气生血;辅以五味子敛肾,连翘止血。诸药配伍为用,使得机体藏精、生髓,气化机能旺盛,生血、统血、藏血功能协调,再生障碍性自愈。方中连翘一味,为笔者所必用,疗效确切,远超出止血之一用,其机理有待探讨之。
【主治】再生障碍性。
【加减】若肾阳虚偏重可重用巴戟天、仙灵脾、黑附子、肉桂,酌加补骨脂6克,菟丝子9克;阴虚偏重,则重用枸杞、山萸肉、五味子、熟地;酌加女贞子、旱莲草各6克;出血现象明显者加金银花炭、大黄炭各6克;热象较重者加知母6克。
【疗效】治疗27例,疗程最短64天,最长395天,平均155.1天,结果基本治愈6例,缓解11例,明显进步5例,无效3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81.48%。
【附记】本病若出现釜沸怪脉则表示正衰已极,多预后不良。
24.11 加味举元煎
【来源】张海峰,《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
【组成】人参3~10克,黄芪15~30克,升麻6~15克,白术10~15克,红孩儿15~30克,醋炒针砂30~60克,炙甘草6~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针砂加水先煎30~60分钟),日服2次。
【功用】益气生血,气血双补。
【方解】缺铁性,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多以气血两虚证候为主,单纯表现为血虚者较少见。故治疗这类疾病以益气养血为主要法则。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补气尤重于补中气,中气健运,则能生血、统血。本方为《景岳全书》举元煎加味,举元煎以人参、黄芪益气固脱;升麻升陷;白术,炙甘草健脾。为升阳固脱、益气健脾之剂,为治疗气虚下陷、血崩、血脱而设,加红孩儿助消化,止吐衄;醋炒针砂(即铁落)补血镇静。两药加入举元煎,即成益气生血、气血双补之方,对气血两虚和血虚兼有脾虚不运者更为适合。
【主治】缺铁性,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加减】临床应用可随证加减。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颇佳。
24.12 参芪仙补汤
【来源】梁冰,《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人参6克,黄芪24克,补骨脂15克,仙鹤草24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益气补肾,凉血止血。
【方解】方用人参、黄芪、补骨脂益气补肾以生血;佐仙鹤草凉血以解血毒而止血。本方药简功著,其效非凡。
【主治】慢性再生障碍性。
【加减】临床应用,应结合病人不同时期的证候,进行辨证加减:病人若以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质淡白,六脉沉细而属脾肾阳虚为主证时,加仙茅、仙灵脾各15克,肉桂6克,淡附片10克,鹿角胶9克;病人若以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虚烦不眠、盗汗、齿鼻衄血,舌质淡干而少津,脉细弱而属肝肾阴虚为主证时,加二冬(即天门冬、麦门冬)各24克,二地(即熟地、生地)各42克,青蒿、知母各9克,地骨皮12克,白茅根、炙龟板各24克,参三七1克(研冲),方中人参易西洋参为佳。若出现肾阴阳俱虚证时,则加天门冬、生地各24克,黄柏、知母、砂仁、女贞子各10克,肉苁蓉15克;若无明显出血倾向,常规加养血活血的全当归、鸡血藤各10克;妇女出血过多或崩漏不止,加收敛固涩的煅龙骨、煅牡蛎、赤石脂各24克,血见愁15克,参三七2克(冲服);消化道出血,加用四味止血散(白芨12克,参三七2克,蒲黄炭、阿胶珠各3克,共研极细末,备用),一次用20克,加等量藕粉和水适量,熬成糊状温服,经抢救20余例,多能在24小时内起止血效果。若配合雄性激素时,为避免肝脏损伤和黄疸出现,方中要加青蒿利胆。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附记】验之临床,坚持服用,确有良效。又身体虚弱,上肢无力,食欲不振,大便下血过多,日久不止而者,王芳林用自拟升提止血汤(黄芪、炒白术、炒槐花、党参各15克,茯苓、当归、地榆炭各9克,升麻、甘草、三七(冲服)各3克,白茅根15克。上药加水2碗,煎至0.5碗,饭前温服)。功能补气升阳,补血止血。一般服3剂即可见效。如有虚热,者,方中加槐角、生地各15克,黄连6克(《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发表于: 20:53
暂无评论,我来发表第一篇评论!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赵东奇大夫电话咨询
赵东奇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为您提供颈椎病、肩周炎、落枕、急性腰扭伤、腰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网球肘、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跟痛症、关节炎、滑膜炎、骨错缝;胃炎、失眠、月经不调、乳腺增生、性功能障碍、功血、带下异常、痛经、外阴瘙痒、便秘、结肠炎、胆囊炎、痤疮、小儿多动症、小儿厌食症、抑郁症、胆结石、肾结石、荨麻疹、湿疹、银屑病、带状疱疹、前列腺炎、头痛、肥胖病、更年期综合症、中风后遗症及慢性疲劳综合症等相关疾病的康复咨询建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再生障碍性贫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