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算法,同一个现象,不同的解释

[转载]三、六个流派对攻击和抑郁的不同解释
哈哈哈哈...对人格心理学的考试太有帮助鸟...
为了搞清楚人格的六个流派怎样对人的稳定行为作出不同的、合理的解释。让我们来看攻击行为和因抑郁而痛苦这两个社会上常见的问题,很多持不同观点的心理学者都根据他们的人格理论解释这两种行为。对这两个问题的一些理论和研究也被证明是很有用的。
例1、攻击性
人人都见过那种看上去很具攻击性——因此也令人退避三舍的人物。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比别人更富于攻击性?对此,人格的所有六个流派都至少给出了一种答案。
精神分析理论通常从无意识过程来解释行为。其经典的精神分析解释是,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无意识的死的本能——一种自我毁灭的愿望。但是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不会自我毁灭的,所以这种冲动就会转向外面,以攻击别人或外部的方式表达出来。后来的心理学家解释说,当人要达到自己目标的行为受阻时,就会产生攻击行为。一个处于巨大的挫折体验中的人,例如在实现自己目标时屡遭挫败的人,就可能出现比较持久的攻击行为。
物质流派的人格理论家看重攻击行为稳定性的个体差异。他们发现,在小时被认为攻击性较强的人,长大以后也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那些喜欢推、撞别人的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常出现虐待配偶和暴力犯罪行为。
生物流派的人格心理学家相对来说也对稳定的攻击行为方式感兴趣。他们认为。遗传素质是攻击行为稳定性的原因之一。现在有证据证明,有些人天生就比别人更爱攻击。虽然要确认哪些是天生的,哪些是儿童长大以后学会的,这从来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的确有些有在出生时就具有攻击性的素质,加之其教养环境,后来成了攻击性的成人。还有一些生理学变量,如睾丸激素多少,也对攻击行为有影响。
人本主义流派的人格心理学家以另一种方式解释攻击行为。他们不承认有些人生来就具攻击性。他们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如果能在富足和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人都能成为乐观、和善的成人。当某些因素妨碍了这种自然的成长过程时,就会出问题。爱打架的孩子往往来自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家庭。如果儿童形成不良的自我形象,他们就可能在遇到挫折时对别人大打出手。解决办法是,给儿童的成长提供充满温暖和尊重的环境。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在很多地方与人本主义理论不同。在这一流派看来,人们就像学习其他稳定的行为一样,学会攻击行为的。解释行为的关键在于,得到犒赏的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儿童看到别人用攻击行为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时,也能懂得攻击性被奖赏的道理。
认知心理学家他们探索的焦点是富于攻击性的人是怎样加工信息的。对同一情境,不同的人看法不同。认知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怎样对一情境或其他任何情境作出反应,取决于人们怎样对它们作出解释。认知学派认为。有些人比别人更倾向于把某些模糊的情境解释成受到了威胁,同时也可能以攻击方式作出反应。研究发现,爱打架的小学男生常把别人的一些无关痛痒的举动看成是对他们个人构成了威胁。爱攻击的男孩常常不把他们自己的行为看成是攻击行为,但他们轻易地氢别人对付他们的行为说成是攻击行为。因此不难发现,为什么一认为别人总是对他构成威胁的挑战的10岁男孩会经常表现出攻击行为。除非他学会把事件解释得少一些威胁,否则他的攻击行为将持续到成人期。
对于“为什么一些人显示出稳定的攻击行为方式?”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六个人格流派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哪个是正确的?
有一种可能性:只有一种解释是正确的,今后的研究应该证实该理论。
但是第二种可能是,六个流派都说对了一部分,六种(或更多)不同的原因导致了攻击行为。
还有第三种可能,六种解释并不互相矛盾,只是它们强调的重点不同。富于攻击性的男孩再现出的敌意是攻击物质的表现,这种物质在不同情境和时间是相对稳定的(特质论),但是也可能这个男孩把模糊不清的事件解释为威胁事件(认知解释),因为过去他们就这样被人打过(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论的解释)。这些男孩可能生而具有以攻击方式对待威胁的货币(生物学流派),但是如果他们生活在一个不经常受挫的环境里(精神分析流派),或者生活在一个基本需要能得到满足的家庭里(人本主义流派),他们将会克服自己的攻击性。
关键在于,每一种解释都提供了一个理解攻击行为的出发点。但是,究竟怎样对攻击性作出解释,要作出解释需要哪些步骤,则取决于我们站在哪个流派的立场上。
我们都知道抑郁指的是什么,谁都有过感觉有点“蓝色的”或“忧郁的”日子。大多数人都会有心境、兴趣和精力程度的变化,但是有些人似乎比别人更容易忧郁。当今,抑郁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六个人格流派对抑郁也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在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看来,抑郁是一种转向内心的愤怒。处于抑郁中的人存有一种无意识的愤怒和敌意感。例如,他们可能想向家人大打出手。但是一个正常人就不会有这种感觉。精神分析学家还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阻止人表现出敌意的社会标准和价值观念。因此,这些愤怒感就转向内心,人就“向自己出气”。这是一种无意识水平的表现。
特质理论家重在查明哪些人容易抑郁。心理学者早就发现,预测一个人是否为严重的抑郁所累的最好的指标之一,是看这个人过去是否曾为抑郁所困。即抑郁特质有稳定性。
生物学流派的人格心理学家认为,抑郁不仅仅是人对环境的反应。有些人可能生而具有抑郁的敏感素质。科学工作者近期已经查出他们认为可能传递这种敏感素质的基因。生来就具有这种脆弱性的人比一般人更可能在面临压力生活事件
时作出抑郁的反应。我们可以预期,带着这种遗传倾向的人在生活中会不断地经历忧郁心境的发作。
人本主义流派的人格理论家用自尊来解释抑郁。就是说,经常为抑郁所困的人,是那些不能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受的人。人的自尊心是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它像人格的其他概念一样,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都是相当稳定的。人本主义流派的行为治疗专家在为抑郁患者治疗时,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他们接纳自己,甚至接纳自己的错误和弱点。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考察的是导致抑郁的环境类型。行为主义者认为,抑郁是由于生活中缺乏积极强化物所致。也说是说,你觉得没意思,不想干事,是因为他没有看到生活中有什么值得干的活动。有一个影响深远的抑郁的行为模式,它假设,抑郁是由对厌恶情境的体验导致的,在这种情境中,人们感觉自己什么也控制不了。这一理论认为,处于不可控制的事件中,会使人产生一种无助感,并且泛化到其他情境中。这种无助感受导致的行为方式很像典型的抑郁综合症。
一些认知流派的人格心理学家,进一步采纳了社会学习模型。他们认为,当人们觉得自己不能控制事件时,他们必须用一定的方式解释为什么不能控制。为什么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遭受抑郁困扰?根据认知人格心理学研究,人们会保持一种解释事件的稳定方式。经常抑郁的人倾向于以导致抑郁的方式来解释不可控制的事件。其具有的抑郁认知图式,根据这一模型,人们用一种好似“抑郁过滤器”的东西来理解和加工信息。容易抑郁的人总是用最可能导致抑郁的方式来解释周围世界。由于这种抑郁图式,抑郁的人很容易回忆起不愉快的体验。他们所遇到的人和环境也好像总在提醒他们想起那些悲伤、不快的时刻。简而言之,人之所以变得抑郁,是因为他们已经准备好要产生抑郁的思想。
这些流派中正确解释了抑郁的不止一种理论。有可能,一种理论可能解释你去年遭受的抑郁情境,另一种解释最近出现的抑郁心境更合适。有时,各种理论是可以互补的。
关于这两个例子还有一个问题,当你解释不同现象时,不必要把自己划归为同一个人格流派。你也许认为,认知流派对攻击性的解释是最容易理解的,而人本主义流派对抑郁的解释最好。六个流派中的每一种都会引起我们对理解人格的兴趣。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谈关于弗洛伊德著作中压抑之物概念的文献复习.pdf5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2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弗洛伊德著作中压抑之物概念的文献复习
姓名:徐云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应用心理学
指导教师:秦伟
关于弗洛伊德著作中压抑之物概念的文献复习
成精心理学争fp
蕞开究生:
指导教师:条伟霍欠同
露漆伊熊酌无意瑷是精静分辑中一‘拿最蕊奉镌概念,绝在洛疗静经症的临
未巾构造r无意识的理论假设,然后他
l这个假没古董新打量了梦、过失行为
f11妙词,诫叫了这一假设的合燃惟。但对这样的删论假设仍然自I很多的质疑.
1,d时探讨的困难导致了种种分歧。对临床柬说.楚 t意识假设马
使我们进行精
神分摄。藉深藏埋靛这个概念存翻子妻女f带动我嚣l扶繁妊骧斡沿, I:络。为了
聚髓我们疆麓这令概念,结洛伊德捉窭f天 :歪意浚鹣一令动力学卜的麓奉豫
述:“卮意议足被压抑之物 the
repressed ”。奉文谴过埘弗洛伊德著作中的压
抑之物的槲念的文献进j,梳理,讲究了弗洛伊德的愿抑之物的概念的发展和其
靠一精神分析临床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从个删曲五理解弗洛伊德的无意以思想。
压搏的理论是整个精挣分享厅褥强建锣的咎礁,掇神分手厅l :是扶压搀豹理论
; ,获褥了无懑滚豹疆念,被蕊李露秘藏是龙意滚麴藏鬃。胰动力学瓣矮点寒著,
伸纾症的癃状根源丁两种力量之间的冲突―― 疗麟建力比多的冲动,玛一力I
l旬是压抑。精神分析认为被压抑物的内容 要是儿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本站最新文章
本站推荐文章心理学如何解释虐待或被虐带来的快感?_百度知道
心理学如何解释虐待或被虐带来的快感?
经电视看拿刀划自手并流露享受觉何自虐喜欢痛快理诠释觉
提问者采纳
& & & &&& & & & && & & & & 弗洛伊德受虐狂解释:假种力改变痛苦转种痛苦视种快乐便自些痛苦视种乐趣便称受虐狂值说明受虐狂遭受痛苦候种快使忍受力远远于历史些伟马克思、梵高、尼采类定程度仅安于痛苦别于受虐狂& & 受虐狂称受虐欲、受虐色情要求遭受痛苦羞辱激起性兴奋获性满足性需要性象咬、打、撕、拧辱骂要求接受形形色(敏)色惩罚& & 轻度受虐狂停留幻想阶段幻想自遭受种种羞辱痛苦男都男较S.弗洛伊德扩展受虐欲概念认种各种性行均包含受虐欲& & 更广义受虐狂则包括性内容迷信者苦修、禁欲、自我贬损、自我折磨及至自我牺牲等行理析派均认受虐欲变型& & 关于施虐狂原精神析派认本能作用:性本能与残酷行径间息息相关;施虐狂死亡本能向体外转化破坏力量与性力量融合;种攻击性内驱力性理发展每阶段均表现于现弗洛伊德创制口欲期施虐欲、肛门期施虐欲、性蕾期施虐等概念理-社派认施虐者能遭受挫折欺凌或遭受异性拒绝侮辱形报复反抗理施虐行能自自卑补偿作用即由于自存某些缺陷或家庭完满借异性采取暴行发泄其性欲并表现自男性优越受虐狂种通受别(异性)施予痛苦凌(敏)辱发泄其情欲并获性满足性变态数具施虐倾向体同具受虐愿望专施虐者或受虐者少见同体既存施虐行存受虐行性残暴虐待性象同要求性象残暴虐待自看作同性变态两种同表现受虐欲即指向自身施虐欲&  假种力改变痛苦转种痛苦视种快乐便自些痛苦视种乐趣便称受虐狂  更广义受虐狂则包括性内容迷信者苦修、禁欲、自我贬损、自我折磨及至自我牺牲等行理析派均认受虐欲变型  同体既存施虐行存受虐行性残暴虐待性象同要求性象残暴虐待自看作同性变态两种同表现受虐欲即指向自身施虐欲  理-社派认施虐者能遭受挫折欺凌或遭受异性拒绝侮辱形报复反抗理施虐行能自自卑补偿作用即由于自存某些缺陷或家庭完满借异性采取暴行发泄其性(敏)欲并表现自男性优越&&&&根据美家卫研究所资助项目提供调查数据研究员美<img class="word-replace" src="/api/getdecpic?picenc=0af1名居住城市低收入性进行研究总体言<img class="word-replace" src="/api/getdecpic?picenc=0ad.8%受访者表示调查前间曾受亲密伴侣虐待研究发现理虐待比身体虐待更问题约2.3%性觉自伴侣控制欲特别强<img class="word-replace" src="/api/getdecpic?picenc=0ad.2%性说自伴侣存暴力等极端行& & & 相性认虽处于受虐待关系另半仍具些优点:超半(54)性认自伴侣非靠五(21%)性认自伴侣非重要优点比深自& & && & &受虐癖自遭受鞭打、捆绑、羞辱或受其虐待性兴奋或乐趣  英文受虐癖「Masochism」字自位十九世纪作家沙瑟·梅佐克(Leopold&von&  Sacher-Masoch)名字知名说《毛皮维纳丝》(Venus&in&Furs)量受虐癖题材  受虐癖属于性变态范畴,通自行或鞭打、扭捏等达种理满足矫受虐癖变态性行要进行综合治疗&&受虐癖-概述& & & & 受虐癖指自愿使自处于受辱或其能引起自身痛楚状态获性快行(能通性交或非性交)现代社已争议、甚至挑战性理课题受虐者虐待情景才能获快种奇异需求并没伤害社通接受伤害获扭曲兴奋&广义说男都受虐需求受虐看作种肌体紧张性高潮阶段若没紧张能产快男性用链条绑住自用绳索套着颈才能获手淫快怀疑自性欲能力处于自嫌、软弱状态迫已采用外力实现自兴奋  性性殖角色仅且都伴随着痛楚极端、疯狂拥抱激情性交痛楚性娩处于与死痛苦挣扎娩性受研究发现娩产具类似性高潮情体验性源切物、原始固性性本能  性性受虐性载体伴随物极端受虐种格偏性异性变态表现比性受虐更复杂更能说明问题  异性受虐癖认能受虐者具种崇高受苦理需求能种需求体验更能种格偏&&受虐癖-特点型& & & & 强迫性神经症性受虐癖:行减少紧张内疚受虐行羞耻内疚并试图控制冲断重复述行&  精神病理性受虐癖:疼痛或命受威胁程看自性兴奋源要继续寻求性高潮惜受痛苦或凌辱经与施虐相联系  性受虐症包括两种情况:  A.使用捆绑等受虐减少性行内疚种理使助受害者  B.寻求暴力性伴侣种观念源于暴力、破碎童家庭能第性伴侣施虐者训练受虐者
提问者评价
你真棒,学习了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5条回答
  男朋友手觉自够善解意别求帮忙没间解释觉愧疚想没自做够总责任归自身&  其实自虐理作怪要于担自虐普遍现象理家发现世界约半都自虐倾向  自虐理觉自全身都缺点没别优秀即使本身条件敢视自希望能做些事情却总关键候丧失信所自虐理难功没站起自踩脚  些总顺别自虐理都比较强些实少罪用与世争形容别提些要求候哪怕理避免自同意触怒别总表现愿意即使候并想  用句概括:自虐折磨自  理自虐两种:第理自虐;第二身体自虐自虐自残同自虐般带目性自残目性明显比挽救失恋情割腕自杀自虐却种理平衡状态处于自虐状态自认同自进行惩罚获些精神发泄释放相于精神自虐身体自虐更要明显些比些酗酒嗜烟都定自虐倾向折磨自身体些灵释放另外自虐能种比较原始理情结些原始土着身满文身、穿孔通伤害自身体表明自勇敢具忍耐精神  男主酗酒家庭主让丈夫改自新总采取丈夫进行冷战或争吵式却迟迟肯离渐渐情鸡肋折磨快耗掉自精力种甘耗掉理自虐通自虐达折磨达玉石俱焚目总归自伤害其实自虐本身起任何作用  我要摆脱自虐理呢  勇敢说  数自虐害怕别自满少表露自情绪比位同舍友讲卫碍于面提醒反默默忍受益恶化宿舍环境终忍忍通打架解决问题其实想要摆脱自虐理要表达自情绪敢于说情况转  总敢拒绝别觉自满意妨坚定拒绝别自奈承诺烦恼;些总欺负要提自意见争取自权利再现没自卑、自怨状况&#65279;  &#65279;摆脱必要责任  自虐都该自承担责任揽自身比母亲世责怪自平没照顾母亲于味陷入深深自责并用酗酒摆脱种自责所自虐理能放责任要总自寻烦恼自虐快转  总想摆脱自虐做放自马要自论身体灵放幸福指数才幅攀升
参考资料:
关于自虐其实有一种你可能不太接受的看法,但我想说这是真的,有自虐倾向或行为的人,这类人往往会对自虐行为有一种依赖或说是快感,就是说这类人喜欢自虐,通过这种变态行为来达到自己生理和心里的满足与快感,这些变态行为能达到他们的兴奋点。自虐的人从来都不会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心声,有些人担心他人知道后,会笑话或是不理解他们的做法,遭到他人的异议。因此,他们总是在默默承受着自虐带来的快感。有自虐心理的人是很痛苦的,都想及早摆脱这种自虐心理。但仅仅用砸东西、大喊大叫等方式来排解是不够的,能够彻底摆脱这种感受的方法是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凡事都不要苛求自己,要学会客观、全面地分析和看待问题,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与人沟通,把自己心中的困惑、不满都向他人说出来,宣泄出来,就能够避免自虐心理和自虐倾向的发生。有自虐倾向和自虐心理的人并不可怕,也不要封闭自己,当个人无法摆脱这种心理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帮助下是完全可以摆脱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的,不要讳疾忌医。
不知道你看过一部叫做《致命的快感》没有。也许你会找到你想要的答案。以我个人理解,自虐是一种在没有办法,无助的情况下,要发泻的快感,虽然痛,别无办法。从吃生鱼片配芥末想到一些生活中或是人生中的习惯---主动自虐和享受自虐。我总觉得自己有自虐嗜好,而且周围很多人都有。每次吃日本餐总是有一种以后顿顿以芥末为伴的冲动,每次当芥末的刺鼻感冲上脑门的时候我总认为这是一种快感,每次回家总是回味着芥末带来的刺激并且仍然意犹未尽。这就是我每次吃芥末的情景,相信很多朋友也是这样。生活中很多时候也都是这样:明明是很烫的水,却要用来泡脚,看到自己的脚被烫得通红认为是保健认为是放松。明明是很辣的食物,却一定要吃的大汗淋漓,鼻涕啦呼,最好辣的已经承受不住的时候再来一杯冰镇,享受在冰火两重天的自虐境界。明明知道纹身打耳洞都是对自己的一种摧残,要忍受肉体上的伤痛,却还是有很多人视之为时尚,乐意在鼻翼眉骨上打更多的洞,在自己的背后绣更多的针。这就是自我主动自虐或者找寻被虐并且享受其中。美国心理学家彼特认为:世界上大概有一半人具有自虐狂倾向,他们觉得自己浑身都是缺点,事事与愿望相违背,丧失自信心,心甘情愿让别人压在自己头上。 楼主你可以心安一点了,专家说了,大概有一半人呢!!!! 最近很流行“自虐”这个词,明星们动不动就拿出“自虐”这个招数,让更多的人注意自己,就连旅行社也在他们的旅游线路中推出“自虐游”,来吸引顾客。还有一些人竟然上网发表一些自虐、施虐经验或是发表一些“自杀自虐自残”的图片,和更多的人进行交流,并成立自己专门的网站、俱乐部。长春市心理医院首席专家、长春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郑晓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样滥用“自虐”进行炒作,不利于人们心理健康。 自虐的人不愿敞开自己的心扉 裴女士自从和丈夫离婚后,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干不了,认为离婚过错完全在于自己,终日郁郁寡欢。一次她在做针线活时,无意中用针扎了自己一下,当时她感到这种感觉很美妙,让她觉得很舒服。于是每隔几天,她就用针扎自己。时间长了,她感到光扎针也不过瘾了,于是她就尝试着把第一根针埋到体内,她感觉针在自己体内的感觉比针刺更好,就这样,每隔五六天,她就把一根针埋到自己的体内,直到最后一根针扎到她的坐骨神经上,不能让她正常走路,她才到医院进行治疗。当时她的体内已经埋下了30多根针了。 一些人是知道自己有自虐心理或倾向的,郑晓华教授告诉记者说,自虐的人从来都不会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心声,有些人担心他人知道后,会笑话或是不理解他们的做法,遭到他人的异议。因此,他们总是在默默承受着自虐带来的快感。像裴女士这样的患者,要不是因为针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她是不会向他人求救的。但作为家人或是朋友要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帮助患者走出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自律、自残不等于自虐 有些人在面临考试时,就会彻夜地学习,不按时休息或是吃饭;有的人为了减肥而控制自己的食欲,即使饿了也不吃;或是和恋人分手时,就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法,如:用烟头烫、不吃饭、不睡觉、用针扎,目的是想让对方自责,能够回心转意。郑教授说,其实这些做法都不是自虐的表现,只是一种自律和自残的表现。真正意义上的自虐和这些行为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自虐有躯体自虐和精神自虐,是当心情郁闷时,自己加于自身的行为或方式,是一种非常态心理。自虐者多数对自己不认同,有对自己进行惩罚的意思,并且用其他的方法很难摆脱,他们获得的是精神上的快感,自虐者不敢说“不”或是“痛”。而自残和自律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是目标而暂时需要承受的痛苦。 千万不要模仿自虐 张先生无意中听到了朋友讨论自虐网站的事情,出于好奇他也浏览了自虐网站。当时看到一些自虐的照片和帖子他还觉得这样做的人,真是愚蠢、有病甚至是变态。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自己在工作上犯了个很大的错误,受到了单位领导严厉的指责,并且在全公司进行了点名批评,他无法排解自己心中的苦闷,忽然想到了在网上看到的用刀扎腿的照片。于是他就迅速找到自己的水果刀,狠狠心,扎了下去,第一次他觉得很疼,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但是慢慢的,他觉得不再有刀痛的感觉,反而有刀滑过皮肤的凉意,很爽。后来每十天左右,他就迫不及待的感受一下那丝丝“凉意”。 郑教授说,很多自虐的人都是通过模仿学会自虐的,现在出现的这种网站、帖子,大家不要轻易地去看甚至模仿,容易使大家产生不好的心理暗示。另外,每个人对这种做法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照着做了,可能寻求不到你要的快感,更容易让你产生后悔的心理,自卑感进一步加重,从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当中。 倾诉会让你彻底摆脱自虐 一位经常自虐的网友在网上发表帖子说,“当精神自虐尚不能得以解脱当下的痛苦时,肉体就成了连自己也讨厌的行尸走肉。于是就折磨自己的身体,用酒精麻醉神经,用烟雾熏黑肺部,用饥饿折磨肠胃,用疯狂熬夜销蚀神形,除了吸毒,十八般酷刑无不用其极,只恨自己为什么还不死。” 郑教授说,有自虐心理的人是很痛苦的,都想及早摆脱这种自虐心理。但仅仅用砸东西、大喊大叫等方式来排解是不够的,能够彻底摆脱这种感受的方法是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凡事都不要苛求自己,要学会客观、全面地分析和看待问题,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与人沟通,把自己心中的困惑、不满都向他人说出来,宣泄出来,就能够避免自虐心理和自虐倾向的发生。 郑教授说,有自虐倾向和自虐心理的人并不可怕,也不要封闭自己,当个人无法摆脱这种心理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帮助下是完全可以摆脱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的,不要讳疾忌医。
按照虐待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来划分,虐待可以划分为“他虐”与“自虐”两大类。他虐是主体施虐,客体受虐,主体与客体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在虐待活动中,他虐是占有一定数量的虐待行为。他虐比较直观,易被人们注意和了解,也比较容易制止和杜绝。而自虐是一种自己伤害自己的行为,是一种主客同体的虐待。它属于自己制造痛苦自己接受的行为,即施虐的主体又是受虐的客体,受虐的客体同样是施虐的主体。美国心理学家彼特认为:世界上大概有一半人具有自虐狂倾向,他们觉得自己浑身都是缺点, 心理压力大 事与愿望相违背,丧失自信心,心甘情愿让别人压在自己头上。最近很流行“自虐”这个词,明星们动不动就拿出“自虐”这个招数,让更多的人注意自己,就连旅行社也在他们的旅游线路中推出“自虐游”,来吸引顾客。还有一些人竟然上网发表一些自虐、施虐经验或是发表一些“自杀自虐自残”的图片,和更多的人进行交流,并成立自己专门的网站、俱乐部。长春市心理医院首席专家、长春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郑晓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样滥用“自虐”进行炒作,不利于人们心理健康。自虐的人不愿敞开自己的心扉裴女士自从和丈夫离婚后,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干不了,认为离婚过错完全在于自己,终日郁郁寡欢。一次她在做针线活时,无意中用针扎了自己一下,当时她感到这种感觉很美妙,让她觉得很舒服。于是每隔几天,她就用针扎自己。时间长了,她感到光扎针也不过瘾了,于是她就尝试着把第一根针埋到体内,她感觉针在自己体内的感觉比针刺更好,就这样,每隔五六天,她就把一根针埋到自己的体内,直到最后一根针扎到她的坐骨神经上,不能让她正常走路,她才到医院进行治疗。当时她的体内已经埋下了30多根针了。
自虐的人从来都不会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心声,有些人担心他人知道后,会笑话或是不理解他们的做法,遭到他人的异议。因此,他们总是在默默承受着自虐带来的快感。
自虐有躯体自虐和精神自虐,是当心情郁闷时,自己加于自身的行为或方式,是一种非常态心理。自虐者多数对自己不认同,有对自己进行惩罚的意思,并且用其他的方法很难摆脱,他们获得的是精神上的快感,自虐者不敢说“不”或是“痛”。而自残和自律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是目标而暂时需要承受的痛苦。
有自虐心理的人是很痛苦的,都想及早摆脱这种自虐心理。但仅仅用砸东西、大喊大叫等方式来排解是不够的,能够彻底摆脱这种感受的方法是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凡事都不要苛求自己,要学会客观、全面地分析和看待问题,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与人沟通,把自己心中的困惑、不满都向他人说出来,宣泄出来,就能够避免自虐心理和自虐倾向的发生。郑教授说,有自虐倾向和自虐心理的人并不可怕,也不要封闭自己,当个人无法摆脱这种心理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帮助下是完全可以摆脱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的,不要讳疾忌医。心理失衡是精神遭受压抑的结果,由此形成的潜意识必然要影响到人的思想行为,于是,生活中就出现了一些不近情理,形状古怪,让人“害怕”又“同情”的青年。对这些人应该同情。心理失衡是一种精神负担。压抑感、忧虑感、孤独感、自卑感等发展过度都可造成心理创伤和生理上的病变,更可怕的是导致变态的人格。同情他们就应该帮助他们解决精神痛苦,害怕是不必要的,恐惧感本身也是心理不平衡的表现。怎样解除心理失衡呢?首先要查明失衡的原因,如果是工作中的失误造成的,就应及时纠正;如果是当事者自己不能正确对待生活,就应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应该注意的是,帮助青年朋友千万不要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教训人,要注意方法。如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分析心理失衡的原因和危害等,启发他们、开导他们。此外,心理学中还有许多具体方法也可有针对性地采用。如宣泄法,就是为对象提供正确的途径和适当的机会,让他们将心中的郁闷、不满等倾吐出来,从而减轻心理负担,缓解心理矛盾。又如代偿法,即让“对象”此有所失而彼有所得,从而获得心理补偿。但应注意,心理代偿法不等于“精神胜利法”。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虽也有可求得心理平衡,但这种人格是不美的。
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弗洛伊德心理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