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一天太阳风暴第一天几点露出地平线

太阳从天边露出到恰好完全离开地平线的时间约为多少_百度作业帮
太阳从天边露出到恰好完全离开地平线的时间约为多少
太阳从天边露出到恰好完全离开地平线的时间约为多少
意思就是太阳上切地平线到下切地平线这段时间.这要学过圆周360°以后就可以计算了.题目应该给出太阳视直径大概0.5° .思路这样:太阳一天24小时走过整个圆周360° .那么太阳占0.5°,应该就是1天24小时的1/(360×2) .24/(360×2) = 0.033小时 = 2分钟
大概是几年级的题目啊?
大概是初二的。你为什么这么在意是几年级的?
因为我是初一TAT
应该也可以做了。呵呵~
高中的,问的哪里?哪一天?指的是日出时刻早晨太阳没出地平线,我们就能看见“太阳”,这是什么现象?这时我们看到的是太阳的虚像还是实像_百度作业帮
早晨太阳没出地平线,我们就能看见“太阳”,这是什么现象?这时我们看到的是太阳的虚像还是实像
早晨太阳没出地平线,我们就能看见“太阳”,这是什么现象?这时我们看到的是太阳的虚像还是实像
早晨太阳没出地平线,我们就能看见“太阳”,这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这时我们看到的是太阳的虚像.
光的折射 虚像一日思君十二时
尼泊尔:佛国之殇
总第116期2015
清明节后,住在山里的朋友唤我去帮着种花,前院后坡的,说工程不小。还说,再晚过了这个时机,花活不了。我愣了一会儿才琢磨过来,哦,原来自己家里种花也讲究时令。
这真是一个久违的感觉。年复一年,……
长期以来,大陆规划界都以香港为学习典范。但最近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高级规划师胡天新提出了不同看法:香港城市规划已经过于理性,到达非人化的地步,只有城市型体,没有活生生的人,没有民主参与,人的……
广惠寺花塔矗立在河北正定县南门内东侧,始建于唐德宗年间。后人根据遗留在第一层内壁的墨迹推断,现存花塔建于金朝大定(年)时。花塔由烧砖砌成,中央主塔为楼阁式八角3层结构,底层斜面毗连四……
大明王朝最后一个皇帝的人生结局是吊死。很是令人唏嘘。其实,他原本可以不这样去死,但是因为君臣们都太“聪明”,结果就聪明反被聪明误。
2008年7月的一天,一场有趣的试验在陕西西安郊区已发掘过的章怀太子墓进行。只见一台履带式机器人像玩具坦克一样灵巧地从前甬道驶入墓室,一条长长的缆线将它与外部的电脑监控系统连接起来。
尼泊尔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东、西、南部与印度接壤,北部与我国的西藏相接。在14.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四处遗址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1979年入选的加德满都谷地遗址群,……
[特别策划]
如风岁月,如水年华,面对时间的神秘流动,千差万别的文化催生出迥然不同的时间观念,而中国人自有一套独特且历史悠久的时间系统。它感应自然,却又赋予自然时间以人文色彩。知天时,顺四时,择时日。时……
[特别策划]
时,即时辰。古人将一昼夜分十二时辰,后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序,分别记之。由午夜子时始,亥时终,循环往复。自北宋,每一时辰分初、正两部分。汉代宫人值夜,……
[特别策划]
中国人的时间从哪里来?从宇宙诞生起,时间就客观存在了,但理解时间,中国人却有自己的特点。甲乙丙丁,子丑寅卯,这是中国时间的密码;后羿射日,常羲沐月,这是中国时间的传说。拨开传说的迷雾,我们……
春天花开、夏天荫浓、秋天叶落、冬天雪飘,大自然循环往复,时间流逝不止……但其间总有一种规律和秩序。譬如物候现象,是气候、土壤等多种环境因素影响以及植物、树木、动物本身生理特性的综合反映。远……
[背景链接]
[专家访谈]
岁时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时间表述,它起源于中国人尊崇自然时序、尊崇天道的时间观念。上古时代民众通过对物候、天文现象的观察,认识了四时的变化,不过这种认识被隐藏在了神秘的面具背后,与原始的宗……
[特别策划]
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北宋太宗朝,位极人臣的吕蒙正,幼时曾与母亲一同被父亲逐出家门,他曾寄身破窑,艰难度日,然后34岁高中状元飞黄腾达。身为太子太师的吕蒙正大概也会反思,到底是什么给他的生活带……
在中国,“历法”自古以来关乎社稷的安定与王朝合法性建构,故而与政治权力紧密关联。康熙历狱案是以历法之争为名的中西文化的一次剧烈冲突。首位执掌帝国钦天监的洋教士,顺治时备受尊崇的汤若望,在历……
1943年11月下旬,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埃及首都开罗,就尽快结束战争和战后世界的政治安排问题举行同盟国会议。这场为期五天的大国峰会,是奠定二战后整个亚太地区领土安排和国际秩序的基石,也是中国国际地位……
在众多民族的历史文化中,铜鼓曾是一种渊深源远的神圣器物。但它究竟做什么用?铜鼓对于使用它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为解开谜底,让我们跟随作者,穿透重重迷雾,认识铜鼓的使用背后的复杂逻辑。
在皇宫,它曾经是皇权的象征;而在信众眼里它被认为是佛陀教法传世的见证,是启迪信心的圣物。在两种势力的支配下,一颗佛牙在中国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命运……
我们的祖先认为,家宅之中,宅门作为通向外界的主要通道,决定着家庭的盛衰吉凶,所以是重中之重。如果宅门由于客观原因不能选择吉方,或受到煞气冲犯,便要用辟邪之物镇之。为此吞口应运而生。前赴后继……
老百姓最关心的事儿是什么?十有八九的人会回答两个字——房子。这两个字引起的悲欢苦乐,古今皆然。比如北京房价与居民收入的巨大断层,导致一部分人不得不在燕郊购买房子。对于这些人,每天上下班都成……
日凌晨,昆明机场。一架美军B-24轰炸机呼啸着冲向夜空,消失在东方地平线上那微弱的光亮中。两天前,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盟军在远东地区的大规模对日战略轰炸也随……
作为图片编辑和摄影师,在为“中国时间”专题搜寻图片素材的过程中,最令我揪心的,便是如何呈现“时间”这个抽象概念。听说鼓楼东侧有座“时间博物馆”,于是欣然前往。
叩击历史星空 梳理华夏文明
元宵夜色下,一条灯火长龙飞舞盘旋,化作耀眼的太极图,长留影像中。美好的时光给人稍纵即逝的感受,也使人更愿纵情佳节,祈愿来日。
摄影/应新新
“岁时”成就了古代中国的幸福感
摄影 / 应新新
“悟空佛牙”漂流记
镶扣于皇宫宅邸上的铺首,在尺寸、用料、工艺、制作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为的是彰显皇家君临天下的气势。图为故宫铺首。
摄影/李元强
呑鬼魅,护家院
摄影 / 李元强
花塔的百年沧桑
古代计时器
摄影 / 钟媛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十二生肖里面有时辰,有命运,关乎人生的幸福安康,因而备受关注。图为2014年南京秦淮河迎春庙会。小女孩正专注的看着摊位上的吉祥饰品——十二生肖挂饰。
摄影/张佑国
时间里的宿命
摄影 / 张佑国
“珍珠港事件”后,日美决裂,日本在其占领区内大肆搜捕西方同盟国侨民,分别关押到潍县、上海和香港三地的战俘营。北京的侨民被集中到东交民巷,从前门乘火车去潍县。图为侨民被押送至前门车站。
从传教站到集中营
始建于1860年前的香港九龙弥敦道,两旁曾种满大树。如今树去楼起,车流汹涌。摄影/朱子浩
摄影 / 朱子浩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孤峰乡
传统油布伞制作技艺
一支加工中的硕大油布伞,正进入擦桐油的工序,两位伞匠的身影,以及那一抹亮丽的橙黄色宛如油画一般。地处皖南山区的泾县孤峰的乡村,曾经不乏这样手艺精湛的油布伞作坊,但在现代帆布遮阳伞的冲击下,已渐渐从人们视野里消失。传统的油布伞虽然有些笨重,但却坚固、耐用、性价比高,伞匠为了凸显一丝不苟的手艺,会在每把伞上都认真地写上落款,如同对待一件件艺术作品一般。摄影/张炳生
摄影 / 张炳生
天光渐渐暗淡,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上的浑天仪的剪影变得格外清晰。古观象台是观测天象、制订历法的地方,自清代以来,这里出现了好些洋面孔。右页人像是老年汤若望。他已享尽人间恩宠,眼神中却满是忧虑。汤若望的传教事业不及其钦天监事业,尤其在其人生的尽头还遭受了“历狱案”的劫难。
供图/QUANJING
汤若望的滑铁卢
摄影 / QUANJING Fotoe
这是《伦敦新闻画刊》内页刊载的中美英三国元首的素描画像。初登国际舞台的蒋介石,被与罗斯福、丘吉尔一道,称为开罗会议“三巨头”。然而,在与会前后,蒋介石着实经历了一番踯躅。看似风光无限的他,深知这个“巨头”的美称,对自己而言不过只是有名无实罢了。
《开罗宣言》
小溪边的草地上,羽扇豆成片地开花,五颜六色,像给大地织就了一匹华美的锦缎。羽扇豆3-5月开花,4-7月结果。当羽扇豆开花时,它正在无声地告诉人们,春天来啦!
供图/QUANJING
摄影 / QUANJING
“鼓”被苗族当作祖先神灵的象征,以“鼓”为中心的“牯藏节”是苗族最隆重的祭祖活动。图为贵州雷山的牯藏节上,称为母鼓、夫鼓和妻鼓的三面巨型铜鼓安放在广场中心,鼓纹展现了苗族古代农耕稻作、天文历法、治水筑城的成就。
摄影/李增英
铜鼓为何而鸣?
摄影 / 李增英
时间的遗产
摄影 / 朱子浩
一日思君十二时
摄影 / 供图/QUANJING
加德满都的斯瓦扬布纳特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传说释迦牟尼曾在这里讲佛,并收下1500多个弟子,因而是佛教徒的重要朝圣地点。寺庙建于山顶,野猴众多,人们习惯上称呼它为“猴庙”。这张照片拍摄于日,斯瓦扬布纳特寺的主体建筑在不久前的地震中轻微受损,周围副塔坍塌。一位在庙里修行的女士牵着狗从这里经过,生活还要继续。摄影/田卫涛
摄影 / 田卫涛
图为西藏的星空。古人为了理解时间,做了各种尝试,最后在浩瀚的星空中找到了方法和答案,给我们留下了时间的财富。如果没有雾霾,我们仰望星空,今日星汉如古时,时间并没有给它带来太多的变化。摄影/李烨
时间从哪里来
摄影 / 李烨
古人:租房也是件辛苦活
摄影 / fotoe
这是浙江省慈溪市鸣鹤古镇的一个月全食之夜。数小时的连续拍摄,宛如留住了时间的脚步,记录下皓月的盈亏变化,呈现出令人惊艳的自然奇观。摄影/蒋亚军
摄影 / 蒋亚军
从传教站到集中营
广东省连平县上坪村
红薯粉皮传统晾晒工艺
用一根根木柱支起整齐的竹帘,就成了简易的晾晒流水线,摊放在上面的红薯粉皮,经过阳光的洗礼变得光泽剔透,韧性十足、滑爽筋道。用烘干法制作的薯皮的口感,无法与它相比。广东省连平县地处粤北,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红薯本就甘甜爽脆,被磨浆蒸粉制成薯皮,再得一份阳光的厚待,美食的自然风味就又添一分。摄影/谢晓文
摄影 / 谢晓文
右页图片是传教士基歇尔《中国图像》的卷首插画。图上,在耶稣会圣人依纳爵·罗耀拉和圣方济的庇护下,汤若望与利玛窦这两位身负传教使命的传教士拉开中国地图,向西方介绍东方古国广阔的地域与繁荣的文明。
供图/Fotoe
汤若望的滑铁卢
摄影 / Fotoe
《开罗宣言》
由于以物候变化作为判断季节的依据,物候历的时间长度是不严格的,也没有严格的纪月制度。以新年日期来看,傈僳族多在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举行“阔时节”;独龙族12月的“卡雀哇”节就是新年。鄂伦春族也过农历新年;纳西族的新年“三朵节”在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彝族从12月的“大寒日”起,新年伊始。(本图为以公历为参照的示意图)
铜鼓为何而鸣?
摄影 / 蒋延瑜
日,时间博物馆开放的第一天,曹老师正在为大家讲解中国古代历法的由来(摄影/朱子浩)。下图为鼓楼内部,表演者为游客重现当年击鼓定更的场景。鼓楼在现代化进程中,早已退去了它的功能性,成为了人们触摸历史,感受文化的一个所在地(摄影/王凯)。
时间的遗产
摄影 / 王凯
【子时】23:00-01:00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乃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之时。古人将夜晚分为五个时段,五更计时制中,子夜为三更,因而『夜半三更』指深夜时光。《左传·哀公十六年》中的『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是迄今所见到的『夜半』一词作为时间使用的最早用例。
一日思君十二时
斯瓦扬布纳特寺
上图这处佛塔,是斯瓦扬布纳特寺的主体建筑。塔高四五十米,纯白色的半球形塔基自下而上分作五层,象征“地、气、水、火、生”;金色塔身四面皆绘有一双巨眼,代表释迦牟尼的无上智慧,无所不见;围绕塔身的十三层镀金铜环,叠成圆锥状,代表十三种层次的知识,象征着人类通往极乐世界的途径。而顶部的伞盖则意味着到达不生不灭的“涅磐”状态。这种式样的佛塔在尼泊尔被称为“柴特亚”。摄影/周剑生
摄影 / 周剑生
图为北京时间博物馆展馆入口处,幕墙上一幅巨大的星空,上有天子驾六御天的景象。《易》云: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华夏上古首领知晓时间之秘后,驾车巡天。幕墙右上角是太阳的标志三脚乌,中国先民就是靠观测日出日落,初步掌握了时间的规律。
摄影/朱子浩
时间从哪里来
摄影 / 朱子浩
左图是十字绣作品《清明上河图》。繁华的北宋汴京城内,房屋鳞次栉比,但仍满足不了众多人口的住房需求。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租房最盛行的时期(供图/fotoe)。右页图则是现代画家王叔晖笔下的《西厢记》。张生正与相国寺里的和尚交谈,而背后则是寺庙的房子,张生就租住在这里。中国古代,寺院是出租房屋的大户。
古人:租房也是件辛苦活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管理研究院 社会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曾经撰写《〈荆楚岁时记〉研究》、《岁时与传统社会的时间观》、《岁时──传统中国人的时间经验》等书籍论文,他从节日民俗的角度阐述了中国传统时间文化、岁时节日的深刻内涵,传达出一种观点:中国传统节俗中有许多适应人情、人性需要的内容,民族节日犹如一江春水,它的流向与民族文化的生命、未来息息相关。
“岁时”成就了古代中国的幸福感
19世纪中叶,古印度犍陀罗地区雕刻艺术的考古发现震撼了国际学术界。这些雕刻作品大多制作于公元1世纪至4世纪之间。左页图为犍陀罗风格的佛头雕塑。上图为从犍陀罗国传至中国的“悟空佛牙”。
“悟空佛牙”漂流记
吞口为人们与鬼、邪对抗提供心理的慰藉。而傩戏,则是人主动出击驱赶鬼邪的一种仪式。图为贵州德江的傩堂戏,它源于以驱鬼逐疫为主要目的的傩祭仪礼,是一种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戏剧,最终演变成民间的风俗文化活动,以酬神娱人为目的。摄影/李贵云
呑鬼魅,护家院
摄影 / 李贵云
花塔的百年沧桑
古代计时器
摄影 / 钟媛
图为海南定安文笔峰元辰殿。元辰殿中供奉有六十元辰,元辰即本命神,在道教信仰中,六十甲子中,每个元辰轮值一年,主理今年人们的时运,而自己出生那年的元辰,作为本命神会始终相伴。图中在此祈福的香客熙熙攘攘,可见人们对本命神的崇敬之情。
摄影/王牧
时间里的宿命
摄影 / 王牧
上图为汤若望上呈的揭帖,奏报了春分时的天象方位。汤若望就任钦天监监正后,以《西洋新法历书》教授钦天监官生,确立西法正统地位。这也触怒了奉行旧历法的官员。
供图/Fotoe
汤若望的滑铁卢
摄影 / Fotoe
1943年2月,在罗斯福总统的“导演”下,宋美龄应邀访问美国。一连串声情并茂的巡回演讲,让美国人看到,中国人不全是苦力和洗衣工人。中国军民历经近六年的抗战岁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赢得了美国朝野的尊敬。上图是宋美龄访问美国西岸城市时,万人空巷的热烈场面。
《开罗宣言》
铜鼓纹饰繁杂,风格典雅,是自然崇拜和原始宗教的产物。鼓面上常见类似太阳的图案,后来又增加了飞鸟纹饰、剽牛图案、竞渡图案等,表现先民迎送日出日落和对太阳的崇拜。左图为广西贵港市罗泊湾汉墓出土的铜鼓鼓腰上的羽人竞渡舞蹈纹(摄影/蒋延瑜)。右页图为贵州雷山西江镇的牯藏节上敲响铜鼓的情形(摄影/钟锦棠)。
铜鼓为何而鸣?
摄影 / 钟锦棠
【丑时】01:00-03:00
丑时思君枳壳怜,橘红灯挂蛇床前。
——清·周莲仙《十二时思君》
鸡鸣,或曰荒鸡。夜达四更,天应慢慢变亮,但仍然属于黑夜。『鸡鸣』一词作时间使用,源于《春秋左传正义》中『鸡鸣而食,唯命是听』之句。鸡被古代汉族人民褒称作『知时畜也』。《韩诗外传》中赞颂鸡云:『守夜不失时,信也。』俗云:雄鸡三唱天下白。
一日思君十二时
上图是今年4月地震后佛塔的现状。摄影/田卫涛
摄影 / 田卫涛
左图为清代画家萧云从所作的天问图,图中画有代表太阳的三足乌、代表月亮的的玉兔、代表地形的方阵、代表十二时辰的十二生肖、代表天文的二十八星宿、代表万物的阴阳鱼和八卦。此图是中国人对天文、历法和宇宙思考的成果。
时间从哪里来
这是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租屋契约。中国的租房合同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上面一般有租房人、房屋位置、租金、缴纳方式、期限等等,主要条款与现代十分相似。
供图/fotoe
古人:租房也是件辛苦活
摄影 / fotoe
图为四川大足石刻中的《六道轮回图》,无常巨鬼口衔操纵众生的六趣轮盘,向世人展示着一种“六道生死,循环不已”的时间观。佛教轮回转生的观念也渗透到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由“前世、今生、来世”构建出一种特殊的时间模式。
供图/QUANJING
“岁时”成就了古代中国的幸福感
摄影 / QUANJING
“悟空佛牙”漂流记
呑鬼魅,护家院
摄影 / 靖艾屏
摄影:谢俊
拍摄地:南京灵谷寺
拍摄萤火虫已有三年,起初我用60D和2.8光圈的镜头,因为噪点高,效果并不理想。今年改换5D3加适马351.4的镜头,终于拍摄出比较理想的片子。当然,时机也很重要:在落日前选择好机位,落日后半小时,萤火虫飞来了,而天光还有,适当降低些iso,保证画质。曝光时间一般在30秒到2分钟之间。为了这张片子,我6次去灵谷寺,有荧光的灵谷寺,更如梦似幻。
微历史-遗产我来拍
摄影 / 邱方
古代计时器
摄影 / 钟媛
图为合婚用的庚帖。古人相信,夫妇要想和睦一生,八字一定要相合,所以在婚前,双方家长会拿出自家孩子的八字,找专门的先生来看一下是否合适。图中的男子庚帖上写有螽斯振振,女子庚帖上写有瓜瓞绵绵,都是寓意两人合婚成功后能多子多福。
摄影/林语尘
时间里的宿命
从传教站到集中营
【寅时】03:00-05:00
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
——唐·白居易《题浔阳楼》
平旦,又称黎明、日旦。为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气』是迄今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此时为五更,或云五鼓。这时鸡仍在打鸣,故此,有五更鸡的说法。而人们也逐渐从睡梦中清醒,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一日思君十二时
摄影 / 朱子浩
左图的三片银杏树叶,分别摘于盛夏、初秋和中秋。古人云一叶知秋,从树叶的变化,可以感知时间的流逝,这种对时间的理解,其实也算得上是一种物候历:通过植物的变化来把握时间。
时间从哪里来
“岁时”成就了古代中国的幸福感
摄影 / 陆岗
“悟空佛牙”漂流记
摄影 / 吴新华
摄影:邱方
拍摄地:北京颐和园
梦幻景明楼:这是我在2011年12月一个初冬的下午,在颐和园西堤拍摄的作品。时为下午四点多钟,光线明亮,远处的佛香阁和十七孔桥披上了金色的霞光。景明楼因为是逆光拍摄,呈现剪影效果。于是我采用多重曝光手法,将明亮的佛香阁和十七孔桥与幽暗的景明楼结合起来,用霞光点缀画面,使之更有感染力。
微历史-遗产我来拍
摄影 / 谢俊
石宝寨位于重庆忠县境内长江北岸,以奇特的建筑和有趣的传说闻名于世。左页图是寨顶天子殿前殿绀宇宫山门边上的镇宅狮(摄影/靖艾屏)。本页图为山西平遥古城城隍庙门神像局部,凶神恶煞般的人面,口中吐出的长舌上刻有一朵莲花,蕴含镇宅驱邪的法力。
呑鬼魅,护家院
古代计时器
摄影 / 钟媛
押送至潍县的西方侨民,被关押到美国北长老会传教站——乐道院,这里是潍县集中营营址的前身。左上图为集中营的角楼。日本在军事战俘营里施行残酷的折磨和虐杀,但在平民集中营相对“文明”,被关押者可开展文体活动,紧张气氛得到缓解。左中图为潍县集中营难友艾达和朋友的狱中合影(供图/潍坊市外事与侨务办公室)。左下图是潍县集中营难友排队领取热水的情形。
从传教站到集中营
下图是清代皇家天文台的俯瞰。仔细一看,观测台上安放的是欧洲的测算仪器。在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浪潮下,执掌天象观测的钦天监成为最“洋气”的机构。西洋传教士利用测天修历技术,赢得王朝信任,为传教事业打开了局面。
供图/Fotoe
汤若望的滑铁卢
摄影 / Fotoe
月间,日军控制缅甸,支撑中国抗战的唯一的外界通道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根据1943年开罗会议制定的中美英三国联合作战计划,英美联军应于次年出兵,与中国远征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一举反攻缅甸,使中国得以通过滇缅公路获得更多的军事援助。但是,这个计划最终因英方拒绝执行而破产,致使中国不得不在印缅战场投入更多的兵力,直到1945年初,才最终迫使日本撤出该地区。图为同年滇缅公路再度通车后,中美双方军官欢迎第一车队到达中缅边境小镇畹町时的场景。
摄影/John Gutman
《开罗宣言》
摄影 / John Gutman
贵州雷山西江镇千户苗寨藏鼓楼里的铜鼓,被苗家视为“圣物”。这只鼓代表着已过世的苗族各代祖先神灵。藏鼓楼相当于一个宗庙或宗祠,专供苗家宗族的后人供奉祭祀。
摄影/李增英
铜鼓为何而鸣?
摄影 / 李增英
上图为一幅油画,这幅画极简洁地表达了人与天际、时间的关系。一人泛舟江上,月亮变成了表盘。古人观天知时,若天文知识再丰富一些,月亮确实也是古人的钟表。
时间从哪里来
“岁时”成就了古代中国的幸福感
摄影 / 陆岗
山东汶上县宝相寺的佛教文化,糅合了当地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运河文化、始祖文化。历经兵燹祸乱的宝相寺曾经遭受过严重破坏,后由文物部门重新修缮。随着“悟空佛牙”的现世,宝相寺得以重振“北朝最初名胜,东土第一道场”的美名。海内外游客纷纷来此观光礼佛。上图为宝相寺内的太子灵踪塔,“悟空佛牙”就被秘密地瘗藏在此,沉睡800多年后重见天日(摄影/吴新华)。右页图为宝相寺现貌(摄影/何康)。
“悟空佛牙”漂流记
摄影 / 何康
汉代的“小火锅”
摄影 / 柳叶氘
在现代化的城乡建筑景观中,倘若我们细心查看,还能发现很多与镇宅术有关的习俗。在滇西的大理、丽江、保山,人们会在不经意间,瞥见翘首站立在屋脊上的瓦猫。这些威风凛凛、形似狮虎的怪兽,与镇宅兽面有着相同的渊源。图为云南鹤庆县民间工艺美术师“猫福”制作的瓦猫。
摄影/杨红文
呑鬼魅,护家院
摄影 / 杨红文
古代计时器
摄影 / 钟媛
从传教站到集中营
汤若望的滑铁卢
摄影 / 故宫博物院
这是开罗会议期间中美英三国参会代表的一张合影。照片上,蒋介石腰板挺得笔直,面部严肃,看不出什么表情,而一旁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则谈笑风生,相当惬意。正如中国政法大学的肖凤城教授所说,在开罗会议上,“三巨头”的战略智慧高下立现:罗斯福是大智慧,不仅考虑到要解决当下的问题,还考虑到解决历史的问题,《开罗宣言》主要就是在他的带动下形成的。与之相比,丘吉尔只想打赢战争,历史问题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而蒋介石又逊色一点,眼光只盯着中国本身面临的困难,缺乏更大的战略安排,以致缩手缩脚,后患无穷。
《开罗宣言》
当铜鼓作为乐器使用时,通常是侧着悬挂,足端以木桶做扩音箱,这样敲击铜鼓的声音才传得更远。图为广西南丹县里湖镇瑶族乡举行的年街文化节,瑶族男子以铜鼓为舞蹈道具和伴奏,表演白裤瑶铜鼓舞。
摄影/赵成艺
铜鼓为何而鸣?
摄影 / 赵成艺
【卯时】05:00-07:00
日出红光散,分辉照雪崖。
——唐·李白《早望海峡边》
日出,亦称破晓、日晞。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此刻光耀大地。日出一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此时是古代官员上早朝的时间。官员来到衙门,首先需清点人数,因点名时恰是卯时,因而,将『点卯』称为上班报到的说法便沿用至今。
一日思君十二时
瓦斯塔拉杜迦神庙
一个英国旅行家曾经说过:“就算整个尼泊尔都不在了,只要巴德岗还在,就值得你飞越半个地球来看它。”巴德岗是加德满都谷地的第三大城。13世纪初,马拉王朝定都于此。14-16世纪是它的全盛时期,城内曾经有172座神庙和寺院、77个水槽和152口水井。有学者认为,巴德岗就是中世纪尼泊尔艺术和建筑技术的发源地。本页展示的是巴德岗杜巴广场上的瓦斯塔拉杜迦神庙在今年4月地震前后的照片。左图摄影/朱子浩,上图摄影/田卫涛
摄影 / 田卫涛
考古机器人墓室工作环境的模拟图
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古墓墓室内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尸体和其他物质日渐腐败朽烂,消耗尽空间内的氧气,同时产生各种有害气体,譬如二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硫、甲烷等,一些墓葬还有可能存在汞蒸气。此外,地下阴暗潮湿的环境也会产生一些微生物。如果在正式发掘前能预先探查清楚墓葬内的“小环境”,判断发掘价值,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就能规避或降低考古人员进入墓穴的风险。
考古机器人也称“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整个系统由远程监控端、机器人及传输线缆组成。这部“履带车体式”机器人(左页图),集成了视频采集及气体传感等环境检测功能模块,其履带具有防水功能,可在-26°至30°的坡面稳定行驶。机器人本体还可简便拆装为“直列式”(上图)以应用于垂直的发掘探孔。
机器人让考古智能化
呑鬼魅,护家院
从传教站到集中营
明末清初因为改订历法的需要,西洋仪器传入宫廷,传教士也借着这“奇技淫巧之器”,获得在京城居住的许可。上图是南怀仁晋献的银镀浑天仪,安设在紫檀木框架中,将“六合、四辰、四游”设计法与“地心说”理论融合一体。
供图/故宫博物院
汤若望的滑铁卢
摄影 / 故宫博物院
《开罗宣言》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杀人祭铜柱场面盖虎耳细腰铜贮贝器”器盖上,整齐地排列着十六面铜鼓,并有两面大铜鼓,还有妇女抬起、敲打、舞蹈和放置铜鼓的场景,生动地展现了铜鼓兼具的政治、宗教和经济意义的集市场景。
摄影/朱子浩
铜鼓为何而鸣?
摄影 / 朱子浩
【辰时】07:00-09:00
朝食有麦饘,晨起有布衣。
——唐·皮日休《三修诗三首》
食时,亦称早食、宴食。这一时段,正是古人『朝食』(吃早饭)的时候。秦汉时期民间一天吃两顿饭,并以『朝食』为主餐。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便已出现了。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此外,《管子·弟子职》中也有 『至于食时,先生将食』的句子。
一日思君十二时
摄影 / 行者先生
图为清代的随身日晷,该日晷分两部分,上半部分为日晷,下半部分为指南针,方便人们确定方位摆放日晷。日晷是中国古代最方便的计时器,只要有太阳就可以通过日晷确定准确的时间。在人们印象中,日晷都是巨大而不可移动的,可能当做“钟表”,但图中这个日晷可以随身携带,算得上是古代的“怀表”。
时间从哪里来
“岁时”成就了古代中国的幸福感
摄影 / 陆岗
“悟空佛牙”漂流记
历狱案爆发前,天主教在中国快速传播,信徒多达十万之众。上图表现的是一对夫妇在利玛窦、汤若望及卫匡国的注视下,皈依了天主教。早期天主教徒可以供奉灵牌,祭拜祖先,这对夫妇穿戴华夏衣冠也就不奇怪了。
供图/Fotoe
汤若望的滑铁卢
摄影 / Fotoe
《开罗宣言》
曾经视铜鼓为圣物的民族,今天已遗忘了铜鼓最初的使用方法,转而发展出轻松愉悦的鼓文化,体现在各种节庆活动中。图为广西南丹县里湖镇瑶族乡的年街文化节上,人们敲击木鼓和铜鼓助兴。
摄影/赵成艺
铜鼓为何而鸣?
摄影 / 赵成艺
【巳时】09:00-11:00
巳时红日过山坡,孤单只影泪如梭。
——民歌时调·清·华广生《白雪遗音》辑
隅中,也叫做日禺。此时临近中午,大雾散去,艳阳当空。『隅中』一词最早出现于《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旸谷,……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一日思君十二时
帕坦杜巴广场
帕坦是198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的亚洲重点保护的18座古城之一。自15世纪末开始,这里就是马拉王朝帕坦王国的首都。270年的王城史奠定了城市建筑的基本面貌。帕坦的大街小巷散布着1400多座神庙,包括重要寺庙55座。左图是震前寺庙林立的帕坦杜巴广场(摄影/周剑生)。上图拍摄于日,古迹保护人员正在杜巴广场搭建铁架,准备清理被地震震毁的塔顶。在4月份的地震中,帕坦杜巴广场的哈里桑卡神庙、查尔纳拉扬神庙完全坍塌、尤加纳兰德拉·马拉(国王柱像)的顶部雕像掉落损毁。摄影/田卫涛
摄影 / 田卫涛
将北京大觉寺的四季变化集于一处,可以看到春夏秋冬嬗变交替的自然秩序。中国人重要的时间量度——“时”,即指自然季节。他们在对自然周期性的观察中,感受和把握住了时间。
摄影/陆岗
“岁时”成就了古代中国的幸福感
摄影 / 陆岗
佛教自东汉时传入山东汶上县。南北朝时期日渐兴盛,到了唐代,县境内已寺院林立,其中以县城西北隅的昭空寺(即宝相寺)规模最大。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宝相寺被宋真宗赐封为皇家寺院,此后历经千年,成为齐鲁大地上的佛寺名刹。其佛教文化,集中体现在佛牙的崇拜上。左上图为在地宫祈福的信众,右页图为在展厅中展示的供奉佛牙的金棺。
摄影/何康
“悟空佛牙”漂流记
摄影 / 何康
云南省石林县大糯黑村有着600余年的历史,这里的彝族有制作吞口面具的传统,节庆和祭祀时,男人们会带上吞口面具进行表演。左页图为村中男子在祈祷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祭祀日里戴面具载歌载舞。本页图是制作吞口面具的技师和他的作品。
呑鬼魅,护家院
日本为树立“遵守国际法”的假象,允许关押者与家人和朋友通信。左页上图为通过红十字会转送的侨民David Michell的明信片。左页下图是David Michell写在标准纸上的信件(供图/潍坊市外事与侨务办公室)。上图为埃里克·利迪尔(李爱锐)纪念碑。在日本提出用关押的侨民与英美交换战俘时,李爱锐被英方列入第一批交换名单,但他把机会让给了别人。该碑由产自其家乡苏格兰的马尔岛花岗石制成(供图/CFP)。
从传教站到集中营
宣武南堂始建于1605年,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天主教堂。它见证了教徒广众时的辉煌,也经历过禁教毁堂的风雨。汤若望来京后,就住在宣武南堂,一面修订历书,一面传教布道。
供图/Fotoe
汤若望的滑铁卢
摄影 / Fotoe
日,美国《纽约时报》以头版头条的方式公布了《开罗宣言》,并在标题上着重指出,开罗会议决定日本帝国“将被限制在1895年之前的地位”,这就意味着,1895年后日本从中国窃取的领土必须归还。12月2日这个时间点是三国政府事前约定好的。就在前一日,美苏英三国德黑兰会议闭幕,苏联表示同意《开罗宣言》的内容。然而,两天后,罗斯福、丘吉尔重返开罗,在缅甸作战问题上发生了激烈争论,最终,开罗会议制定的美英中联合作战计划宣告失败。右图为《开罗宣言》的中文文件。
《开罗宣言》
【午时】11:00-13:00
暑烦人困妆时午,午时初困人烦暑。
——宋·王齐愈《菩萨蛮(初夏)》
日中,又名日正。这时太阳行至中天,烈日当头。上古时期,人们把这一时段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易·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旧小说、戏文有『午三刻开斩』之说,百刻制时值多有改动,至清初,最终定为九十六刻制。如此计算,午三刻约为现在的11:45。
一日思君十二时
摄影 / 姜曦
我们常说的“一刻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时间计量单位,体现的是中国时间精确的一面。图为中国科技馆里的水运仪象台局部,手持刻时牌的绿衣小木人,就是负责司报时刻的。
摄影/王凯
“岁时”成就了古代中国的幸福感
摄影 / 王凯
在信众心目中,舍利是释迦牟尼传道授法、普度众生的见证,是信念和信仰的象征。面对舍利,心有所依,神有所归。这大概是舍利崇拜的情感原因吧。图为收藏“悟空佛牙”舍利的宝相寺的大雄宝殿,于庄严肃静中滤去了人世的喧嚣。
摄影/何康
“悟空佛牙”漂流记
摄影 / 何康
吞口面具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取人面、狮虎面、猴头、鸟首等各种形状,但都有趋吉辟邪的含义。图为生活在云南省石屏县哨冲镇的彝族,每年临近春节时举办祭龙节,每当这时,孩子们会带上自己制作的面具,挨家挨户去拜年祈福。
呑鬼魅,护家院
摄影 / 朱子浩
从香木中腾起的烟柱显得十分缥缈,而在中国人的意识中,“烟”却可以作为计量时间的手段,例如“一炷香”。在缺乏现代计时器的古代社会,古人经常使用比较模糊的计时方法,形成特殊的时间度量单位,反映出传统社会经验至上的特征。
供图/QUANJING
“岁时”成就了古代中国的幸福感
摄影 / QUANJING
“悟空佛牙”漂流记
在北京市委党校院内,有一方小小的墓园。这里安葬着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百余名来华传教士。夕阳西下,一位观光客踩着斑驳的日影缓步走来。“了却生前事,赢得身后名”,当我们回首历史,西洋历法已俨然呈全球化时,浮海而来的传教士们,会做何观想?
摄影/朱子浩
汤若望的滑铁卢
摄影 / 朱子浩
日,罗斯福、丘吉尔飞赴伊朗首都德黑兰,与斯大林碰面,研究如何对付德国以及欧洲战后格局划分的问题。蒋介石夫妇不必参会,他们在27日启程回国前,携手游览开罗古城。这次会议堪称是蒋介石、宋美龄在外交领域的巅峰。但自此之后,这对夫妇却好运不在,境遇一路下滑。
《开罗宣言》
【未时】13:00-15:00
未时思君叹独居,文君久不见相如。
——清·周莲仙《十二时思君》
日昳,又名日央、日仄等。太阳偏西,以中天为界,这时的太阳与隅中相对。『昳』,《说文》释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史记·天官书》中:『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最初作为时间名词出现。又《汉书·游侠传》有:『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皆会。』
一日思君十二时
“岁时”成就了古代中国的幸福感
【申时】15:00-17:00
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
——唐·杜甫《徐步》
晡时,或曰夕食、馎时。是古时汉人吃第二顿饭的时段。古时『晡』与『馎』相通。《说文段注》解释:『馎,申时食也。……「馎」,一作「晡」引申之义。凡食,皆曰馎。』『晡(馎)时』,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篇:『(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文学作品中,古人常以『晡』字来代替『晡时』。
一日思君十二时
摄影 / 朱子浩
【酉时】17:00-19:00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魏晋·陶渊明《饮酒·其四》
日入,又叫日没、日沉。这时,太阳快落山了,夕阳西下。日入始见于《春秋左传正义》:『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庄子·让王》中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语。古人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
一日思君十二时
摄影 / 陈团结
摄影 / 朱子浩
左页图为黎族青年在“三月三”节跳竹竿舞的热闹场面。春乃生发、孕育之时,故整个节日期间,青年男女汇集在一起,载歌载舞,表达爱意(供图/QUANJING)。上图为江西铜鼓县“六月六”的天贶节祈神活动。农历六月六,从节气上说刚好是一年过了一半,此时新粮丰收,梅雨远离,故当酬谢仙神,以获得进一步的幸福(摄影/空格键)。
“岁时”成就了古代中国的幸福感
摄影 / 空格键
【戌时】19:00-21:00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
——唐·冯延己《清平乐》
黄昏,亦称日暮、日夕。指夕阳沉没,万物朦胧,一更欲黑而未黑。《说文》曰:『黄,地之色也。』又说:『昏,日冥也。』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初次使用黄昏一词:『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
一日思君十二时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加德满都谷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时加德满都、帕坦、巴德岗三地共有七处遗址群被包括其中。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位居第一,广场中的哈努曼多卡宫是始建于13世纪的尼泊尔老皇宫。在尼泊尔现存历史遗迹中,她以壮观的规模和丰富的艺术收藏品著称于世。在4月份的大地震中,哈努曼多卡宫有部分建筑坍塌。图1是老皇宫的一处门雕(摄影/朱子浩)。图2远景中的建筑是地震前加德满都的“独木之寺”(摄影/朱子浩)。图3是帕坦一处神庙(摄影/朱子浩)。图4是在加德满都修行的苦行僧(摄影/周剑生)。
摄影 / 周剑生
“岁时”成就了古代中国的幸福感
【亥时】21:00-23:00
人定月胧明,香消枕簟清。
——唐·白居易《人定》
人定,也叫定昏、夤夜。乃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二更夜已深,人们安歇入眠之时。人定即人静,这一词始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孔雀东南飞》有『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
一日思君十二时
这张照片拍摄于今年的5月4日,一位妈妈带着孩子从震后的巴德岗杜巴广场经过。地震导致大量古迹损毁。其中,除了瓦斯塔拉杜迦神庙完全坍塌之外,湿婆神庙和法希得噶神庙都存在顶部坍塌的现象,后者只有底座还保留了部分雕像。摄影/田卫涛
摄影 / 田卫涛
上图是广东江门市鹤山的龙舟健儿正在运船下水,左图中可见门畔高悬驱避毒虫煞气的大蒜、艾草、菖蒲,这些都是举国通行的端午节习俗。端午节时值仲夏,在古代很容易瘟疫肆虐,所以被认为是恶月恶日,人们尽力采取各种措施趋避毒害,从而衍生出了民俗活动极为有仪式感的一大节日。
供图/QUANJING
“岁时”成就了古代中国的幸福感
摄影 / UANJING
读者服务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阳风暴第一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