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问,第20题,(a)(b)(c)怎么做!急求纯黑色图片!QAQ

问一道初一数学题!急!(a-b+c)的二次方急求!最好写一下过程,不然我可能看不懂是:(a-b+c)²_百度作业帮
问一道初一数学题!急!(a-b+c)的二次方急求!最好写一下过程,不然我可能看不懂是:(a-b+c)²
问一道初一数学题!急!(a-b+c)的二次方急求!最好写一下过程,不然我可能看不懂是:(a-b+c)²
(a-b+c)^2=(a-b)^2+2(a-b)c+c^2=a^2+b^2+c^2-2ab+2ac-2bc知识点梳理
【等比数列的性质】(1){{a}_{n}},{{a}_{m}}为等比数列中任意两项,则{{a}_{n}}{{=a}_{m}}{{q}^{n-m}}\left({n,m∈{{N}_{+}}}\right).(2)若n,m,p,r∈{{N}^{*}}且n+m=p+r,则{{a}_{n}}o{{a}_{m}}{{=a}_{p}}o{{a}_{r}}.(3)下标(即项的序号)成等差数列的项,仍然成等比数列.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ABC的内角A、B、C的所对的边a、b、c成等比数列,且公...”,相似的试题还有:
设△ABC的内角A,B,C所对的边a,b,c成等比数列,则\frac{sinA+cosAtanC}{sinB+cosBtanC}的取值范围是_____.
△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b、c成等比数列,且sinC=2sinA,则cosB=_____.
设△ABC的内角A、B、C所对的边a、b、c成等比数列,且公比为q,则q+\frac{sinB}{sinA}的取值范围是()
A.(0,+∞)
B.(0,\sqrt{5}+1)
C.(\sqrt{5}-1,+∞)
D.(\sqrt{5}-1,\sqrt{5}+1)求问第一题是a/b=20 b/c=10 求a+b/b+c=?是哪届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试题?_百度知道
求问第一题是a/b=20 b/c=10 求a+b/b+c=?是哪届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试题?
谢谢大家啦!急求~~
提问者采纳
得c=b/10)=21b/b+c=(20b+b)/10)=21b*(10/(11b/b=20
得a=20bb/(b+b/10a+b/11b)=210&#47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化成a=20b,那么a+b=21b.1b,同c=0;b=20把a/b+c=210&#47,c+b=1.1b可以得出a+b&#47
不会吧,这个好像简单吧a=20b,b=10c.a=200c,再代入得答案是210/11
2004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试题及参考答案
(江西赛区加试题日上午8:30-11:00)
一. 选择题(本题满分42分,每小题7分)
1.直角三角形斜边长为整数,两条直角边长是方程9x2-3(k+1)x+k=0的两个根,则k2的值是…………………………(
2.(8+3 )9 + 值是……………………………………………(
(C)有理数而不是整数
3.边长分别是2、5、7的三个正方体被粘合在一起,在这些用各种方式粘合在一起的立方体中,表面积最小的那个立方体的表面积是…………………………….(
全国初中数学竞赛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像(a+b-c)(a-b+c),关于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灵活用的这种系列的计算题。急求!!!_百度知道
像(a+b-c)(a-b+c),关于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灵活用的这种系列的计算题。急求!!!
两个字母的也要。附解题过程就是关于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灵活运用的计算题,三个字母的
提问者采纳
from=related&hasrec=1
哪题不会写可以问我?from=related&hasrec=1" target="_blank">http.html.html、整式的除法_百度文库 http.运用公式计算.baidu: (1) (2x-3)2
(2) (-2x+3y)(-2x-3y)
(3) ( m-3)( m+3)
(4) ( x+6y)2 (1) (x+6)2
(2) (y-5)2
(3) (-2x+5)2
(4) ( x- y)2
(1) (a+2b-1)2
(2) (2x+y+z)(2x-y-z)
(4)/view/5a.baidu?from=rec&pos=2&weight=575&lastweight=431&count=5" target="_blank">http.html:///view/a1f735afddcd292.2 完全平方公式练习与拔高题(1)(含答案)_百度文库 <a href="http.html.baidu://wenku://wenku://wenku?from=rec&pos=0&weight=949&lastweight=444&count=5平方差公式习题精选_百度文库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这类题解得时候关键和合并同类项后能发现A-B或者A+B这样的形式(a+(b-c))(a-(b-c))=a^2-(b-c)^2
我需要这个类型的好多题,还要附上解题过程,有地话帮帮忙
1、(2+3x)(-2+3x)=
答案:9x^2-42、计算:(a-1)(a+1)(a^2+1)=
答案:a^4-13、已知x-y=3,x2-y2=6,则x+y=
答案:24、若x+y=5,xy=6,则x2+y2=.
答案:135、 (x-ay) (x + ay ) = x2-16y2,则a=
此类题目观察字母的符号特点,如a不变,b和c都是相反关系,所以a独立,b-c看成一个整体,利用平方差公式成功!答案:原式=a^2-(b-c)^2=a^2-b^2+2bc-c^2
我需要这个类型的好多题,还要附上解题过程.大概10道左右。然后我会给你满意答案的··谢···
平方差公式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分析:每两个球都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根据三个球所受的合力等于0,求出B球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解答:解:由题意可知,根据库仑定律,则有:对于A来说,KQAQBr2=maA,而aA=1m/s2&&&&&&&&&&&&&&&&&&&&&&&&&&&&&&&&&&&& 对于C来说,KQBQCr2=maC,而aC=4m/s2解得,QA:QC=1;4,当B处于AC连线间时,根据库仑定律与受力平衡,则有xAB=23r,当B处于AC连线左侧时,根据库仑定律与受力平衡,则有xBA=2r,故AB正确,CD错误;故选:AB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抓住库仑定律中库仑力与电量的乘积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同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物理
题型:阅读理解
(Ⅰ)如图为“用DIS(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1)在该实验中必须采用控制变量法,应保持不变,用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用DIS测小车的加速度.(2)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多次重复测量.在某次实验中根据测得的多组数据可画出a-F关系图线(如图所示).①分析此图线的OA段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②(单选题)此图线的AB段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A.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B.导轨保持了水平状态C.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D.所用小车的质量太大(Ⅱ)实验室新进了一批低电阻的电磁螺线管,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试验来测算螺线管的电阻.他们选择了多用电表、电流表、电压表、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和学生电源等.(1)他们使用多用电表粗测金属丝的电阻,操作过程分以下三个步骤:①将红表笔插入多用电表的插孔(正、负)、黑表笔插入多用电表的插孔(正、负);选择电阻档“×1”;②③把红黑表笔分别与螺线管金属丝的两端相接,如图所示,读数为Ω(2)根据多用电表示数,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并在实验中获得较大的电压调节范围,应从下图中的A、B、C、D四个电路中选择&&电路来测量金属丝电阻;(3)他们正确连接电路,接通电源后,调节滑动变阻器,发现电流始终无示数.请设计一种方案,利用多用电表检查电路故障并写出判断依据.(只需写出简要步骤)①②.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问答题
(Ⅰ)如图为“用DIS(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1)在该实验中必须采用控制变量法,应保持______不变,用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______,用DIS测小车的加速度.(2)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多次重复测量.在某次实验中根据测得的多组数据可画出a-F关系图线(如图所示).①分析此图线的OA段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②(单选题)此图线的AB段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______A.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B.导轨保持了水平状态C.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D.所用小车的质量太大(Ⅱ)实验室新进了一批低电阻的电磁螺线管,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试验来测算螺线管的电阻.他们选择了多用电表、电流表、电压表、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和学生电源等.(1)他们使用多用电表粗测金属丝的电阻,操作过程分以下三个步骤:①将红表笔插入多用电表的______插孔(正、负)、黑表笔插入多用电表的插孔(正、负);选择电阻档“×1”;②______③把红黑表笔分别与螺线管金属丝的两端相接,如图所示,读数为______Ω(2)根据多用电表示数,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并在实验中获得较大的电压调节范围,应从下图中的A、B、C、D四个电路中选择______&&电路来测量金属丝电阻;(3)他们正确连接电路,接通电源后,调节滑动变阻器,发现电流始终无示数.请设计一种方案,利用多用电表检查电路故障并写出判断依据.(只需写出简要步骤)①______②______.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2011年广东省揭阳市惠来一中高考物理模拟试卷(一)(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Ⅰ)如图为“用DIS(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1)在该实验中必须采用控制变量法,应保持______不变,用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______,用DIS测小车的加速度.(2)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多次重复测量.在某次实验中根据测得的多组数据可画出a-F关系图线(如图所示).①分析此图线的OA段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②(单选题)此图线的AB段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______A.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B.导轨保持了水平状态C.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D.所用小车的质量太大(Ⅱ)实验室新进了一批低电阻的电磁螺线管,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试验来测算螺线管的电阻.他们选择了多用电表、电流表、电压表、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和学生电源等.(1)他们使用多用电表粗测金属丝的电阻,操作过程分以下三个步骤:①将红表笔插入多用电表的______插孔(正、负)、黑表笔插入多用电表的插孔(正、负);选择电阻档“&1”;②______③把红黑表笔分别与螺线管金属丝的两端相接,如图所示,读数为______Ω(2)根据多用电表示数,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并在实验中获得较大的电压调节范围,应从下图中的A、B、C、D四个电路中选择______&&电路来测量金属丝电阻;(3)他们正确连接电路,接通电源后,调节滑动变阻器,发现电流始终无示数.请设计一种方案,利用多用电表检查电路故障并写出判断依据.(只需写出简要步骤)①______②______.
科目:高中物理
题型:阅读理解
第二部分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讲 牛顿三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1、定律。惯性的量度2、观念意义,突破“初态困惑”二、牛顿第二定律1、定律2、理解要点a、矢量性b、独立作用性:ΣF&→&a&,ΣFx&→&ax&…c、瞬时性。合力可突变,故加速度可突变(与之对比:速度和位移不可突变);牛顿第二定律展示了加速度的决定式(加速度的定义式仅仅展示了加速度的“测量手段”)。3、适用条件a、宏观、低速b、惯性系对于非惯性系的定律修正——引入惯性力、参与受力分析三、牛顿第三定律1、定律2、理解要点a、同性质(但不同物体)b、等时效(同增同减)c、无条件(与运动状态、空间选择无关)第二讲 牛顿定律的应用一、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应用单独应用牛顿第一定律的物理问题比较少,一般是需要用其解决物理问题中的某一个环节。应用要点:合力为零时,物体靠惯性维持原有运动状态;只有物体有加速度时才需要合力。有质量的物体才有惯性。a可以突变而v、s不可突变。1、如图1所示,在马达的驱动下,皮带运输机上方的皮带以恒定的速度向右运动。现将一工件(大小不计)在皮带左端A点轻轻放下,则在此后的过程中(& & &&)A、一段时间内,工件将在滑动摩擦力作用下,对地做加速运动B、当工件的速度等于v时,它与皮带之间的摩擦力变为静摩擦力C、当工件相对皮带静止时,它位于皮带上A点右侧的某一点D、工件在皮带上有可能不存在与皮带相对静止的状态解说:B选项需要用到牛顿第一定律,A、C、D选项用到牛顿第二定律。较难突破的是A选项,在为什么不会“立即跟上皮带”的问题上,建议使用反证法(t&→&0&,a&→&∞&,则ΣFx&→&∞&,必然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和比较法(为什么人跳上速度不大的物体可以不发生相对滑动?因为人是可以形变、重心可以调节的特殊“物体”)此外,本题的D选项还要用到匀变速运动规律。用匀变速运动规律和牛顿第二定律不难得出只有当L&>&时(其中μ为工件与皮带之间的动摩擦因素),才有相对静止的过程,否则没有。答案:A、D思考:令L = 10m ,v = 2 m/s ,μ= 0.2 ,g取10 m/s2&,试求工件到达皮带右端的时间t(过程略,答案为5.5s)进阶练习:在上面“思考”题中,将工件给予一水平向右的初速v0&,其它条件不变,再求t(学生分以下三组进行)——① v0&= 1m/s &(答:0.5 + 37/8 = 5.13s)② v0&= 4m/s &(答:1.0 + 3.5 = 4.5s)③ v0&= 1m/s &(答:1.55s)2、质量均为m的两只钩码A和B,用轻弹簧和轻绳连接,然后挂在天花板上,如图2所示。试问:① 如果在P处剪断细绳,在剪断瞬时,B的加速度是多少?② 如果在Q处剪断弹簧,在剪断瞬时,B的加速度又是多少?解说:第①问是常规处理。由于“弹簧不会立即发生形变”,故剪断瞬间弹簧弹力维持原值,所以此时B钩码的加速度为零(A的加速度则为2g)。第②问需要我们反省这样一个问题:“弹簧不会立即发生形变”的原因是什么?是A、B两物的惯性,且速度v和位移s不能突变。但在Q点剪断弹簧时,弹簧却是没有惯性的(没有质量),遵从理想模型的条件,弹簧应在一瞬间恢复原长!即弹簧弹力突变为零。答案:0 ;g 。二、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应用要点:受力较少时,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解题。受力比较多时,结合正交分解与“独立作用性”解题。在难度方面,“瞬时性”问题相对较大。1、滑块在固定、光滑、倾角为θ的斜面上下滑,试求其加速度。解说:受力分析 →&根据“矢量性”定合力方向&→&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答案:gsinθ。思考:如果斜面解除固定,上表仍光滑,倾角仍为θ,要求滑块与斜面相对静止,斜面应具备一个多大的水平加速度?(解题思路完全相同,研究对象仍为滑块。但在第二环节上应注意区别。答:gtgθ。)进阶练习1:在一向右运动的车厢中,用细绳悬挂的小球呈现如图3所示的稳定状态,试求车厢的加速度。(和“思考”题同理,答:gtgθ。)进阶练习2、如图4所示,小车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匀加速运动,车厢顶用细绳悬挂一小球,发现悬绳与竖直方向形成一个稳定的夹角β。试求小车的加速度。解:继续贯彻“矢量性”的应用,但数学处理复杂了一些(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分析小球受力后,根据“矢量性”我们可以做如图5所示的平行四边形,并找到相应的夹角。设张力T与斜面方向的夹角为θ,则θ=(90°+ α)- β= 90°-(β-α) & & & & & & & & (1)对灰色三角形用正弦定理,有&=&& & & & & & & & & & & & & & & & & & & &(2)解(1)(2)两式得:ΣF =&最后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即可求小球加速度(即小车加速度)答:&。2、如图6所示,光滑斜面倾角为θ,在水平地面上加速运动。斜面上用一条与斜面平行的细绳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当斜面加速度为a时(a<ctgθ),小球能够保持相对斜面静止。试求此时绳子的张力T 。解说:当力的个数较多,不能直接用平行四边形寻求合力时,宜用正交分解处理受力,在对应牛顿第二定律的“独立作用性”列方程。正交坐标的选择,视解题方便程度而定。解法一:先介绍一般的思路。沿加速度a方向建x轴,与a垂直的方向上建y轴,如图7所示(N为斜面支持力)。于是可得两方程ΣFx&= ma&,即Tx&-&Nx&= maΣFy&= 0&,&即Ty&+ Ny&= mg代入方位角θ,以上两式成为T cosθ-N sinθ = ma & & & & & & & & & && &(1)T sinθ + Ncosθ = mg& & & & & & & & & & & &(2)这是一个关于T和N的方程组,解(1)(2)两式得:T = mgsinθ&+ ma&cosθ解法二:下面尝试一下能否独立地解张力T 。将正交分解的坐标选择为:x——斜面方向,y——和斜面垂直的方向。这时,在分解受力时,只分解重力G就行了,但值得注意,加速度a不在任何一个坐标轴上,是需要分解的。矢量分解后,如图8所示。根据独立作用性原理,ΣFx&= max即:T&-&Gx&= max即:T&-&mg&sinθ&= m acosθ显然,独立解T值是成功的。结果与解法一相同。答案:mgsinθ&+ ma&cosθ思考:当a>ctgθ时,张力T的结果会变化吗?(从支持力的结果N&= mgcosθ-ma sinθ看小球脱离斜面的条件,求脱离斜面后,θ条件已没有意义。答:T = m&。)学生活动:用正交分解法解本节第2题“进阶练习2”进阶练习:如图9所示,自动扶梯与地面的夹角为30°,但扶梯的台阶是水平的。当扶梯以a = 4m/s2的加速度向上运动时,站在扶梯上质量为60kg的人相对扶梯静止。重力加速度g = 10 m/s2,试求扶梯对人的静摩擦力f 。解:这是一个展示独立作用性原理的经典例题,建议学生选择两种坐标(一种是沿a方向和垂直a方向,另一种是水平和竖直方向),对比解题过程,进而充分领会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灵活性。答:208N 。3、如图10所示,甲图系着小球的是两根轻绳,乙图系着小球的是一根轻弹簧和轻绳,方位角θ已知。现将它们的水平绳剪断,试求:在剪断瞬间,两种情形下小球的瞬时加速度。解说:第一步,阐明绳子弹力和弹簧弹力的区别。(学生活动)思考:用竖直的绳和弹簧悬吊小球,并用竖直向下的力拉住小球静止,然后同时释放,会有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结论——绳子的弹力可以突变而弹簧的弹力不能突变(胡克定律)。第二步,在本例中,突破“绳子的拉力如何瞬时调节”这一难点(从即将开始的运动来反推)。知识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答案:a甲&= gsinθ ;a乙&= gtgθ 。应用:如图11所示,吊篮P挂在天花板上,与吊篮质量相等的物体Q被固定在吊篮中的轻弹簧托住,当悬挂吊篮的细绳被烧断瞬间,P、Q的加速度分别是多少?解:略。答:2g ;0 。三、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的应用要点:在动力学问题中,如果遇到几个研究对象时,就会面临如何处理对象之间的力和对象与外界之间的力问题,这时有必要引进“系统”、“内力”和“外力”等概念,并适时地运用牛顿第三定律。在方法的选择方面,则有“隔离法”和“整体法”。前者是根本,后者有局限,也有难度,但常常使解题过程简化,使过程的物理意义更加明晰。对N个对象,有N个隔离方程和一个(可能的)整体方程,这(N + 1)个方程中必有一个是通解方程,如何取舍,视解题方便程度而定。补充:当多个对象不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时,一般来讲,整体法不可用,但也有一种特殊的“整体方程”,可以不受这个局限(可以介绍推导过程)——Σ= m1&+ m2&+ m3&+ … + mn其中Σ只能是系统外力的矢量和,等式右边也是矢量相加。1、如图12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着一个长为L的均质直棒,现给棒一个沿棒方向的、大小为F的水平恒力作用,则棒中各部位的张力T随图中x的关系怎样?解说:截取隔离对象,列整体方程和隔离方程(隔离右段较好)。答案:N =&x 。思考:如果水平面粗糙,结论又如何?解:分两种情况,(1)能拉动;(2)不能拉动。第(1)情况的计算和原题基本相同,只是多了一个摩擦力的处理,结论的化简也麻烦一些。第(2)情况可设棒的总质量为M ,和水平面的摩擦因素为μ,而F = μMg ,其中l<L ,则x<(L-l)的右段没有张力,x>(L-l)的左端才有张力。答:若棒仍能被拉动,结论不变。若棒不能被拉动,且F = μMg时(μ为棒与平面的摩擦因素,l为小于L的某一值,M为棒的总质量),当x<(L-l),N≡0 ;当x>(L-l),N =&〔x -〈L-l〉〕。应用:如图13所示,在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上,叠放着两个长方体滑块,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它们之间的摩擦因素、和斜面的摩擦因素分别为μ1和μ2&,系统释放后能够一起加速下滑,则它们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A、μ1&m1gcosθ ; & &B、μ2&m1gcosθ ;C、μ1&m2gcosθ ; & &D、μ1&m2gcosθ ;解:略。答:B 。(方向沿斜面向上。)思考:(1)如果两滑块不是下滑,而是以初速度v0一起上冲,以上结论会变吗?(2)如果斜面光滑,两滑块之间有没有摩擦力?(3)如果将下面的滑块换成如图14所示的盒子,上面的滑块换成小球,它们以初速度v0一起上冲,球应对盒子的哪一侧内壁有压力?解:略。答:(1)不会;(2)没有;(3)若斜面光滑,对两内壁均无压力,若斜面粗糙,对斜面上方的内壁有压力。2、如图15所示,三个物体质量分别为m1&、m2和m3&,带滑轮的物体放在光滑水平面上,滑轮和所有接触面的摩擦均不计,绳子的质量也不计,为使三个物体无相对滑动,水平推力F应为多少?解说:此题对象虽然有三个,但难度不大。隔离m2&,竖直方向有一个平衡方程;隔离m1&,水平方向有一个动力学方程;整体有一个动力学方程。就足以解题了。答案:F =&&。思考:若将质量为m3物体右边挖成凹形,让m2可以自由摆动(而不与m3相碰),如图16所示,其它条件不变。是否可以选择一个恰当的F′,使三者无相对运动?如果没有,说明理由;如果有,求出这个F′的值。解:此时,m2的隔离方程将较为复杂。设绳子张力为T ,m2的受力情况如图,隔离方程为:&= m2a隔离m1&,仍有:T = m1a解以上两式,可得:a =&g最后用整体法解F即可。答:当m1&≤ m2时,没有适应题意的F′;当m1&> m2时,适应题意的F′=&&。3、一根质量为M的木棒,上端用细绳系在天花板上,棒上有一质量为m的猫,如图17所示。现将系木棒的绳子剪断,同时猫相对棒往上爬,但要求猫对地的高度不变,则棒的加速度将是多少?解说:法一,隔离法。需要设出猫爪抓棒的力f ,然后列猫的平衡方程和棒的动力学方程,解方程组即可。法二,“新整体法”。据Σ= m1&+ m2&+ m3&+ … + mn&,猫和棒的系统外力只有两者的重力,竖直向下,而猫的加速度a1&= 0 ,所以:( M + m )g = m·0 + M a1&解棒的加速度a1十分容易。答案:g 。四、特殊的连接体当系统中各个体的加速度不相等时,经典的整体法不可用。如果各个体的加速度不在一条直线上,“新整体法”也将有一定的困难(矢量求和不易)。此时,我们回到隔离法,且要更加注意找各参量之间的联系。解题思想:抓某个方向上加速度关系。方法:“微元法”先看位移关系,再推加速度关系。、1、如图18所示,一质量为M 、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放置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另一个质量为m的滑块从斜面顶端释放,试求斜面的加速度。解说:本题涉及两个物体,它们的加速度关系复杂,但在垂直斜面方向上,大小是相等的。对两者列隔离方程时,务必在这个方向上进行突破。(学生活动)定型判断斜面的运动情况、滑块的运动情况。位移矢量示意图如图19所示。根据运动学规律,加速度矢量a1和a2也具有这样的关系。(学生活动)这两个加速度矢量有什么关系?沿斜面方向、垂直斜面方向建x 、y坐标,可得:a1y&= a2y& & & & & & &①且:a1y&= a2sinθ & & ②隔离滑块和斜面,受力图如图20所示。对滑块,列y方向隔离方程,有:mgcosθ- N = ma1y& & &③对斜面,仍沿合加速度a2方向列方程,有:Nsinθ= Ma2& & & & & ④解①②③④式即可得a2&。答案:a2&=&&。(学生活动)思考:如何求a1的值?解:a1y已可以通过解上面的方程组求出;a1x只要看滑块的受力图,列x方向的隔离方程即可,显然有mgsinθ= ma1x&,得:a1x&= gsinθ 。最后据a1&=&求a1&。答:a1&=&&。2、如图21所示,与水平面成θ角的AB棒上有一滑套C ,可以无摩擦地在棒上滑动,开始时与棒的A端相距b ,相对棒静止。当棒保持倾角θ不变地沿水平面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a(且a>gtgθ)时,求滑套C从棒的A端滑出所经历的时间。解说: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连接体问题”,寻求运动学参量的关系似乎比动力学分析更加重要。动力学方面,只需要隔离滑套C就行了。(学生活动)思考:为什么题意要求a>gtgθ?(联系本讲第二节第1题之“思考题”)定性绘出符合题意的运动过程图,如图22所示:S表示棒的位移,S1表示滑套的位移。沿棒与垂直棒建直角坐标后,S1x表示S1在x方向上的分量。不难看出:S1x&+ b = S cosθ & & & & & & & & & ①设全程时间为t ,则有:S =&at2& & & & & & & & & & & & & ②S1x&=&a1xt2& & & & & & & & & & & & ③而隔离滑套,受力图如图23所示,显然:mgsinθ= ma1x& & & & & & & & & & & &④解①②③④式即可。答案:t =&另解:如果引进动力学在非惯性系中的修正式 Σ+&*&= m&(注:*为惯性力),此题极简单。过程如下——以棒为参照,隔离滑套,分析受力,如图24所示。注意,滑套相对棒的加速度a相是沿棒向上的,故动力学方程为:F*cosθ- mgsinθ= ma相& & & & & & (1)其中F*&= ma & & & & & & & & & & &(2)而且,以棒为参照,滑套的相对位移S相就是b ,即:b = S相&=&a相&t2& & & & & & & & &(3)解(1)(2)(3)式就可以了。第二讲 配套例题选讲教材范本:龚霞玲主编《奥林匹克物理思维训练教材》,知识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例题选讲针对“教材”第三章的部分例题和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伍员亡 荆急求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