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读说一说每组词语的意思是不是部首相同的四字词语。请你也试着写几个

国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全部教案DO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找出词语中用错的字,并加以改正。
3.读句子,画去括号里用得不恰当的词
4.在句子中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教学重点:读句子,画去括号里用得不恰当的词。
教学难点:在句子中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指名朗读第一句话。
(2)要求学生观察字的行款、间距和标点的位置。
(3)这些字你认为有哪些在书写时应引起注意?
(4)教师重点指导书写“生”、“之”两个字。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二、教学第二题
(1)指名读第一行的两个词语,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并用笔把用错的字找出来,在下面画上横线。
(2)想一想:什么原因把“安”错用成“按”,把“垦”错用成“恳”的?
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找出第二行的词语中用错的字,并进行正误比较,分析病因。
(1)让学生把每个词语中用错的字改正过来,填写在括号里。
(2)填好之后,再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用错的原因。
三、教学第三题
(1)出示第一句话。
①“夸奖”是什么意思?(称赞自己,认为自己了不起)“炫耀”是什么意思?(夸耀)
②“夸奖”与“炫耀”有什么区别?
③请把这两个词分别放到句子中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看哪个词比较符合句子的意思。
用同样的方法指导练习第二、三句话。
(1)让学生把每句话中括号里的不恰当的词画去。
(2)仔细读句子,体会选择的词是否符合句子的要求
四、教学第四题& &
(1)出示第(1)小题。
①请学生自由读句子,仔细地体会前后两个分句之间的联系。
②想一想,这两个分句之间可以用什么关联词语来连接:
③学生把关联词语放到句子中去,仔细地读体会所用关联词语是否恰当。
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第(2)小题。
(1)让学生根据前后两个分句之间的联系,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填好后认真地读是否恰当。
(3)齐读这两句话。
(4)指出全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适当增加一些矫正性训练。
教学要求:
1.理解、熟记并会运用12个成语。
2.读背《示儿》这首古诗,并理解诗意。
教学重点:理解、熟记并会运用12个成语。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示儿》这首古诗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五题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正音。
(3)学生自由读,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成语的大概意思。
(4)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5)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教师重点讲解以下几条成语的意思:
赴汤蹈火:汤,开水。蹈,踩。形容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叱咤风云:叱咤,怒喝。一声怒喝就使风云变色,形容声势威力极大。
卓尔不群:卓尔,超出一般的样子。不群,跟一般人不一样。
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1)自由读。
(2)同桌互相练背
二、教学第六题
指名读题。告诉学生,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诗。
(1)让学生小声地、自由地练读,要求读通,读顺,读正确。
(2)指名试读,教师注意纠正字音。
(3)教师范读。
(4)让学生试说诗的大意。
(5)让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
(6)指导学生朗读。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1)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指名试背、全班背诵。
教学要求:
1.通过训练,学生能在被别人误会的时候保持冷静,态度诚恳、心平气和地把事情的原委向对方说清楚。& &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通过口语交际训练,学会解释。
教学难点:通过口语交际训练,学会解释。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七题。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趣引入主题:同学们,你们被人误会过吗?你当时是怎样向他人解释的呢?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2、明确目标,落实要求
(1)进入新课,学生读题,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同学们都知道了单小英的这种解释不好,那么我们一起来帮助她,看看怎样解释才能让老师接受呢?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
(在遇到被别人误会向他解释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向谁解释,注意称呼和礼貌用语;②解释什么,这是说话的主体部分,要针对对方的误会说明原委;③怎样解释,也就是解释要注意方式方法,寻找适当时机。)
陈文彬很喜欢读课外书,爸爸看见了总是说:“你就是不好好学习功课,看起闲书来倒挺有劲。”如果你是陈文彬,你该向爸爸解释呢?
& & 李东方放学回家,路上看到一个小妹妹跌倒了,便跑过去把她扶起来。一位阿姨走出来,不高兴地说:“你怎么把我的孩子碰倒了?”
(5)学生自选一题,自拟提纲,分四人小组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完善。
(6)同桌之间根据拟定的提纲,相互练说,然后指名个别说。
3、模拟情境,角色体验
& & 学生分小组,根据自己所选的内容进行口语交际实践。实践中要注意体态端庄大方,注意口头语言与面部表情的结合,必要时还要辅以动作。4、总结评价,激励进步
& & 模拟活动结束后,由老师或学生对活动的内容,学生语言运用的正确性和得体性,交际规则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纠正自己在本课学习中的不足。
二、教学第八题。
“ 陪”字的写法:横撇弯钩顷锋起笔,向右中锋行笔,至转折处略顿,提笔向左下撇去,再换锋向右下渐按运笔,呈弯势,驻笔,提笔向左上出钩,不能写得太大。
“将”字的写法:竖画要写得挺拔有力;两点处于竖的中上部,其中提点要提到竖画上,但不要与竖画交叉,注意提的斜度要适中。
板书设计:
学会解释& &&&解释什么
& && && && & 怎样解释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人新课
1.出示爱因斯坦画像,简介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55.4)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的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2.一个是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一个是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来读读《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吧。
(板书:5&&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读准字音。
(3)联系上下文,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懂了?
(4)字形分析重点:蓄(中间部分是“玄”字);裹(“衣”拆开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中间加“果”字,表音);噢(右上方里面是个“米”字)。
2.理清文章层次。
(1)各自轻声读课文。画出文中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三次交往的起止。
(第一次:1—3自然段;第二次:4、5自然段;第三次:第6自然段)
(2)最后两个自然段写的什么?(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互相帮助,成了好朋友)
(3)填空练习。
第一段是(& & )自然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是(& & )自然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是(& & )自然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段是(& & )自然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课本上做段落划分记号。
3.指名四人轮流读各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教学要求: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
2,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精读训练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2)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3)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样子: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衣着: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着重抓住头发“蓬乱”穿的衣服“又肥又长”&&脚下趿着“卧室里穿的拖鞋”)
(4)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是一个反问句。你能把它换一个说法吗?
(5)分角色即兴表演这一段的情景。(由三名同学分别饰)
(6)小结: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2.阅读第二段。
(1) 过渡:上面一段写的是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第二天她巧遇上了。
(2) 读课文中两个“仍是”的句子。请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仍:—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 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体会“一边……一边……,一面……一面……”在运用时的规律。(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口头练习用“一面…一面……”造句。
(4)分角色读第二段,大家从这一段文章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5)小结: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3.理解第三段。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
4.以上三段,分别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的几次交往?说说这几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5.最后一段概写两人的交往。
教学要求:
结合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体会说话做事必须做到言之有据。
教学重点:
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
教学难点:
体会说话做事必须做到言之有据。
教学过程:
一、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1.书面准备发言提纲。
2.组织讨论。
小结:爱因斯坦是一个最伟大的人。他不把时间花在穿戴、布置房间和收拾东西上,而是把精力完完全全地放在搞科学研究上。
二、研究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用小黑板(或用幻灯片)揭示下列句子:
(1)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2)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3)这还不简单!
2.提问:这些都是反问句,能换一个说法吗?
学生回答后小结:(1)上述三句可分别改为:①这个连衣服也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②穿衣服还不会呢,谈不上伟大。③这很简单!(2)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一般做法是:原句意思是肯定的,要改成否定;原句字面意思是否定的,要改成肯定。学生如果对“肯定”、“否定”的意思不理解,可以先举例讲—讲“肯定”表示承认正面的;“否定”表示否认反面的。
三、研究写对话的形式
1.小黑板揭示下面的内容,提问:这两段话都是写人物对话,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1)他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这还不简单!”女孩将平日妈妈教给她的穿戴要领一口气说了出来。“能记住吗?”她问。“也许能。”
(2)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2.讨论后小结:这两段话都是写人物对话的。在形式上的不同点是:(1)把两个人说的话连着写;(2)各个人说的话独立成自然段。
四、作业指导
出示下面的句子,重点研究(2),用“只好”造句。
(1)他仍是衣冠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2)我呢,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
读句子,理解“只好”的意思:别的没有,这是惟一的,不得不这样做。
口头造句。
板书设计:
第一次相遇   撞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第二次相遇   遇
                第三次相遇   等待
文献摘录:
爱因斯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人瑞士籍0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人美国籍。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 &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灵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船长》。(板书课题)
& &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船长是谁?文中写了他的一件事?为什么说他的灵魂是伟大的?……)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震荡&&调遣& & 大副& & 井然有序
威严&&履行& & 深渊& & 忠于职守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2)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调遣:调派,差遣。
&&威严:威武而又严肃的样子。
&&履行: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
&&肇祸:闯祸。
&&大副:船长的主要助手,驾驶工作的负责人。
&&井然有序:形容严整而有条理,一点都不紊乱。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4.默读课文,按提纲“遇险斗自救—)牺牲”给全文分段讨论: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28自然段)
第三段(第29、30自然段)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断。
2.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断。
教学难点:
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精读训练
1.谈话引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出示: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意义。你怎样理解句中的“又”的?
朗读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
(这段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质的赞颂。他面对死亡,想到的是忠于职守,想到的是履行做人之道,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应怀着崇敬之情,用赞颂的语气来读)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课文怎样具体写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
2.朗读理解课文第一段。
(1)默读、思考:“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撞的?当时情形怎样?(画出有关词句)
(2)交流讨论:
“像平常一样”可见这条航线是“诺曼底”号的定期航线。
“薄雾笼罩”是事故发生之因。
“一声巨响”、“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可见事故之大,情况之危急。这紧急的情况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万分紧急,千钧一发……)(板书:千钧一发)
(3)朗读指导。
指名试读,相机指导。(开始时语调平缓、轻快,后来要急促,最后一句话要用紧张的语调读,因为情况危急)
指名再读,及时鼓励。
过渡:如此重大的灾难降临了,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
3.朗读理解第二段。
(1)速读,找出最能表现船长沉着镇定的一段话。
(2)出示: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的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3)出示挂图。
(4)图文结合,理解船长的“沉着镇定”。
看图说说船长的神态和动作。(板书:巍然屹立)
指名感情朗读这段话。
看图听老师背这一段话。
集体看图背诵这段话。
(5)他真的把每一个人都考虑到了吗?(他把自己给忘了,面对灾难,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
(6)哈尔威船长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了哪些不同命令?结果怎样?从中我们可体会到他的哪些品质?小组交流,讨论。
(7)出示: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指名读。
为什么没有人违抗他的意志?(用“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伟大的灵魂”指什么?(哈尔威船长面对死亡,一心想是乘客,是妇女、孩子,惟独没有想到自己安危的高尚精神)
(8)指导朗读第二段。
指导:读哈尔威船长的命令时应凝重有力,作者的议论应稍慢、庄重,对话部分应急促。指名分角色朗读。
教学要求:
1.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片断,“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教学重点:
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课文片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板书:船长)
遇险&&千钧一发
自救&&巍然屹立
二、继续精讲训练
1.出示:第20分钟到了,船长哈尔威屹立在(& & ),犹如一尊(& & ),(& & )也没有做,(& & )也没有说,随着轮船(& & )。他无怨无悔,因为船上的60人(& & )。他实现了自己(& & )(& & )的诺言,又一次运用了(& & )的权利,
同桌讨论,共同填空。
指名填空,填空后齐读这段话。
找词语完成板书(以身殉职)。
2.朗读、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分角色感情朗读全文。
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哈尔威船长的?从中你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品质?举例说明。斯(从行动和语言上来描写的,如……)
我们今后在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写法。
2.看板书总结。
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遇险的万分紧急的时刻,巍然在船长的岗位上,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着救援工作,果断地下了一个又一个命令,使船上60人脱险,他自己却以身殉职,英勇牺牲。课文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板书设计:
遇险&&自救&&牺牲
文献摘录:
本文是根据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小说译文改编的。雨果(),法国作家。生于军官家庭。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飞向月球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根据课后提示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根据课后提示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都听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在这个神话故事中,月亮里有广寒宫,有桂树,有玉兔,还有漂亮的嫦娥仙子。那么,作为天体月球上面究竟有些什么?它是什么样儿的呢?大家想知道吗?今天这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跟宇航员叔叔飞到月球上去看一看,好吗?(板书课题:7 飞向月球)& &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自学生字词,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广袤&&嶙峋&&联络&&牙膏&&浆糊&&把食品捏成糊&&棕色 扶梯&&心驰神往(2)指名逐行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 I& && && & ]
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百看不厌:长久地看,多次地看,不会产生厌烦情绪。
失重:本课指宇宙飞船在高空摆脱了地心引力而失去重量。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相机指点。
3.默读课文,按课后提示划分段落。
第一段(第1—4自然段)。第二段(第5、6自然段)。第三段(第7自然段)。
三、精读训练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看图思考:读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了什么?
(2)讨论交流,师评点总结为以下三点:
①在什么时间飞向月球?(日9点32分)
②谁飞向月球?(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柯林斯)
⑶怎样飞向月球?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理清宇宙飞船飞向月球的经过。
(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向月球加速前进;脱离地球;接近月球;平稳着陆)
(板书:升天&&加速&&脱离&&接近&&着陆)
指名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宇宙飞船飞向月球的经过,语言要通顺连贯。
(3)录音欣赏。边听录音(第1—4自然段)边回忆一下第一段的内容。
在飞向月球的过程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课文中详写了什么现象?请课后思考,下节课讨论。
教学要求: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懂得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懂得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
教学过程:
一、继续精读训练
1.继续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感兴趣。
(2)讨论,交流:
①“宇航员感到自己的身体轻飘飘的和指挥中心联络着…… (“可以……也可以……”、“悬着睡’’等词语写出了宇航员们在失重之后的休息情况)指导学生朗读。
③出示投影片:“他们吃的‘饭’是特制的……捕捉。”
这里写宇航员们失重之后的吃饭情况。作者用了一些表示先后的词语,你能找出来吗?(“先……再……然后”表明了宇航员吃饭的先后次序)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做某一件事的次序,想一想,然后说给大家听。
当宇航员们吃硬颗粒状食物时也这样吃吗?为了说清楚,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句子来说明?(用“像鱼儿觅食一样’’来比喻宇航员吃硬颗粒状食物的样子)
(3)这些失重现象很多人都觉得特别好玩。可是,宇航员们是带着工作任务飞向月球的,这种现象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不便)因此,宇航员们的工作非常——(艰难)
(4)工作如此艰难,宇航员们是怎样工作的呢?找出反映他们工作认真负责的词语。(“仔细地检查”、“一个个”、“不时地”……)
(5)经过三天多时间的飞行,飞船渐渐接近月球,在宇航员与地面指挥中心的合作下,登月舱在月球上停稳了,这个过程容易吗?
读第4自然段,抓住“地面指挥中心命令……”、“逐渐减速”、“慢慢下降”、“终于”等词语,体会在月球着陆的困难和现代宇航技术的先进。
2.学习课文第二段(第5、6自然段)。
(1)默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写两名宇航员登上月球)
(2)指名读第5自然段,体会两名宇航员登上月球的样子。
“心驰神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人类想登上月球已经很久很久了)
“小心翼翼”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的谨慎态度)(板书:小心翼翼&&深深脚印)
假如你是宇航员,你登上月球会怎么做?
(3)自由读第6自然段,思考:宇航员们登上月球看到的是什么?
指导看图,理解课文内容。
①月球上广袤的荒原上高山耸立、巨石嶙峋。
②随太阳光线角度的变化,月球表面呈现奇异色彩。
③站在月球看到的地球的模样。
指名读课文“最令宇航员百看不厌的……飘浮在茫茫的宇宙中”)
讨论:你认为哪几个词语应重读?为什么?从这些词中你能体会出什么?(“百看不厌”、“耀眼”、“茫茫”等词语写出了宇航员登上月球看到地球时的喜悦心情,表现出对地球思念、热爱的情怀)
(4)指导朗读。
人类第一次登上了月球,实现了千百年来的梦想,心情该是何等激动!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读好这一段。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宇航员们登上月球欣赏了这独特的美景后又开始了工作。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宇航员登上月球有什么收获?(从课文中找句子回答)(板书:几十种元素)
(2)“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月球一定会成为人类的另一个家园。”这句话如何理解?(人类发现月球很有开发价值,将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开发,利用月球的资源,让月球跟地球一样为人类造福)(板书:人类另一个家园)
(3)齐读最后一段。
二、总结全文,激发兴趣
1.默读课文,概括段落提纲。(板书:飞向月球&&开发价值&&登上月球)
2.这篇课文完整地记叙了宇航员飞向月球、登上月球的经过,告诉我们月球很有开发价值。同学们想不想通过自己的研究、设计让月球为我们服务?无穷无尽的宇宙里藏着数不清的奥秘,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将来去研究它们,开发它们,让更多的天体,更多的资源为人类造福!
板书设计:
7&&飞向月球
飞向月球&&开发价值&&登上月球
文献摘录:
“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航行,始于日上午9时32分。在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圈半后,登月正式开始,时间是12时16分。这时,飞船其他部分都已脱落,只剩下一个流线型的指令舱和一个蜘蛛似的登月舱。它们以每秒11.2千米的速度向月球奔去。7月20日,预定登上月球的日子终于到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通过对接舱门爬到了登月舱。柯林斯则留在指令舱里,他打开一个开关,启动火箭,登月舱和指令舱便分离了。登月舱在一片灰色的尘云里翱翔。这天亡午10时51分,登月舱准时登上月球。宇航员在月球上安置了激光测距反射器、月震仪等仪器,带回了月球岩石样品和照片。宇航员在月球上一共停留近280小时,足迹达100千米,带回月球岩石样品约440千克,这些样品正由20多个国家的1000多位专家对它进行分析研究。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要求:
1.通过对采访录音和作文提示的学习,了解什么是采访,怎样进行采访。& &
2.根据采访录音写作,要选择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并且对这些材料展开想象,写具体。
3.用学到的方法,按采访要求采访本班老师和同学中出现的好人好事,然后写下来。
教学重点:
选择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将习作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讨论导人,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讨论昨晚大家看“新闻联播”节目中,记者们是怎样进行采访活动的。指名模仿其中你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一位记者的采访活动,将其表演出来。
2.教师小结:采访是广大新闻工作者每天必做的工作,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坏人坏事也正是通过新闻工作者的大量采访而公布于众的。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作为明天社会的主人,我们了解并学会采访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初读例文,认识采访活动
1.指名朗读采访例文,思考:
(1)采访录音中被采访的人是谁?采访什么事?
(2)采访材料中说的是戚老师哪个方面的事?其中有几件?哪一件最主要?“风雨无阻”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表现出戚老师的什么优秀品质?
2.小结:蔡强同学的采访录音介绍的是戚老师为学生补课的事,其中最感人的一件事是星期三晚上的补课。戚老师为朱志成同学补课不是一次。因此,我们习作要选择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写。显然,“雪夜补课”应作为重点,具体地写下来。
3.指读“一个星期三的晚上”段,思考:
(1)这段话哪些地方可以具体地写?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进行补充。(同桌互说)
(2)将“雪夜补课”段完整地写下来。
①先写什么?②再写什么?③最后写什么?
(3)请同学完整地说一说。
4.再读全文,思考:
(1)写戚老师补课的事,除“雪夜补课”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感人的事例?
(2)对这部分内容我们在习作里怎样处理呢?
三、再读例文,讨论写法
1.学生轻轻地、快速地通读采访例文,讨论:根据这个采访录音,怎样以“风雨无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1)作文的开头你认为可以怎样写?
(2)对戚老师“雪夜补课”和“电话补课”两个事例,怎样接着开头部分写出来?
(3)作文怎样结尾最能表达朱志成和你对戚老师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4)结合讨论,以“风雨无阻”为题,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
2.学生读文,教师指导修改。
3.教师小结:
填空:根据采访录音写文章,在了解录音内容之后,先从确立________,再选择________,然后将重点材料写________,最后按记叙文的要求将________。
四、揭示要求,循序练习
1.同桌交流学校老师和同学中出现的好人好事,按采访要求进行采访,然后写作文。
2.指名口述,教师指导集体评议。
3.练习写稿。
板书设计:
展开想象,写具体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对照简化字,认读括号里的繁体字。
3.读一读,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是不是相同。
教学重点:
读一读,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是不是相同。
教学难点:
读一读,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是不是相同。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指名朗读这句话。
(2)要求学生观察字的行款、间距。
(3)这些字你认为哪些书写时应引起注意的?
(4)教师重点指导带有连笔的字“履”、“用”的写法,并复习“生”字改变笔顺的写法。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及时了解书写情况)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口述: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看港台影视片时,或在阅读一些书籍时,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繁体字,如同学们都挺熟悉的电(雹)、国(圃)、龙(能)。
(2)学生说出带有繁体字的句子考教师。
(3)指名读每组前面的简化字。
(4)简化字与繁体字比较。
& &该(孩)& & 书(害)
& &纸(纸)& & 烂(煳)
让学生比较以上两组简化字与繁体字,特别注意繁、简字形体变化较大的汉字,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发现题中还有哪些简化字与繁体字形体变化较大的,怎么去认读出这些繁体字。
(1)指名认读,能读出几个就读几个。
(2)同桌把简化字那边掩盖好,互相检查认读繁体字的情况。
三、教学第三题
2.指导。&&
(1)出示幻灯片:演讲——讲演&&雪白——白雪
(2)让学生读,比较前后词义一样不一样,有什么不同。教学中通过读,比较说明理由,让学生体会到组成词语的字相同,但因为字序不同,有的词义相同,有的词义不同。要注意,学生说每组词义,主要是领会,不要求机械记忆。
(1)默读、思考:这题中还有四组词语,比较看哪几组前后词义相同,哪几组前后词义不同?& &
(2)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教学要求:
1.修改病句,并说明修改的理由。
2.理解、熟记、运用12条成语。
3.朗读并背诵两句古代名人的名言。
教学重点:
理解、熟记、运用12条成语。
教学难点:
修改病句,并说明修改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
(1)指名读第(1)句话。
(2)这道题毛病出在哪儿?怎么改?
(学生独立修改后,交流,说明修改的理由)
(3)总结学法:修改病句,一般地先读懂原句所要说的意思,
然后通过语感发现病因,接着对症下药修改病句,(注意有的要求在原句上用修改符号改,有的是把修改后的句子抄在下一行)最后读修改后的句子并与原句比较,注意修改病句一定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
(1)学生试着修改第(2)、(3)句。
(2)教师巡视。
(3)同桌交流再汇报。
二、教学第五题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
首战告捷:第一次作战就取得了胜利。
旗开得胜:军队的旗刚一展开就打了胜仗。比喻事情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再接再厉:比喻一次又一次继续努力,越来越振奋、勇猛。
直捣黄龙:黄龙,黄龙府,金人腹地,后泛指敌巢,意思是直冲向敌人的巢穴。
人多势众:人多势力大。
气贯长虹:形容气势盛旺,简直可以贯穿长虹。
背水一战:汉将韩信领兵攻赵,命士卒背水列阵,汉军前临大敌,后无退路,拼死作战,结果大败赵军,后以“背水一战”谓决一死战。
一决雌雄:决定胜负、高低。
胜券在握:有胜利的把握。
马到成功:战马一到就胜利。形容迅速地取得胜利。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听见风声、鹤声都惧怕,看见一草一木都像是追兵。形容极端恐惧,或妄自惊扰。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教师说清题目的要求。(一是朗读,二是背诵)
(1)查字典,把不会读的字注音,写出它的意思,不理解的字词解释出来。
(2)自由读这两句古代名人的名言。
(3)老师简介老子和孙子。
(4)指导学生通过读,弄明白两句名言的意思。
第一句名言的意思是:祸患啊,幸福正依附在它的身上;幸福啊,祸患正隐伏在它的内部。教育学生要正确看待幸福与祸患,知道辩证地看待问题,即祸患有可能转变为幸福,幸福也有可能转变成祸患。
第二句名言的意思是:知道他方(指敌人方面)又知道我方的长处和短处,不管打多少次仗都不会失败;不知道他方的情况而只知道我方的情况,就只有一半取胜的希望,而另一半则是失败;不知道他方又不知道自己一方,那每一次打仗就必然都失败。
(1)学生自由读
(2)练习背诵。
教学要求:
1.听教师介绍简易洒水壶的发明,抓住要点转述给同学们听。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个字相同的词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