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基因工程具体应用具体指什么

【答案】(1)AA或Aa
(3)不同地区基因突变频率因环境的差异而不同 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选择作用会有所不同
(4)同源 基因AaBb个体只产生Ab、aB两种类型配子,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5)特定核苷酸序列
(6)酶切位点①与②之间
【解析】(1)无中生有,该病为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Ⅱ2的基因型是AA或Aa。
(2)a的基因频率为q,则有Aa占2q(1-q),aa占q2,则正常男性中Aa占,所以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由于第一个孩子患病,可以确定该正常男性的基因型为Aa,则第二个孩子正常的概率为。
(3)世界不同地区的群体之间,杂合子(Aa)的频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原因是:不同地区基因突变频率因环境的差异而不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选择作用会有所不同等。
(4)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存在着明显的连锁现象),所以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5)基因工程中限制酶的作用是识别双链DNA分子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并切割DNA双链。
(6)根据图2和图3,可以判断分子杂交所用探针与A基因结合的位置位于酶切位点①与②之间。
其他类似试题
(2013理科综合)30.(20分)
Ⅰ.(8分)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 和 。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 和 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右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 有波动,电位计 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
其原因可能有:① ;
Ⅱ.(12分)合理密养、立体养殖是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某池塘中有水草、绿藻、草鱼、鳙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和鳜鱼(肉食性),以及水小⒙殖娴雀∮味铩G氚粗饕妒彻叵担娉龈贸靥辽低车氖澄锿
(2)轮虫和水械闹旨涔叵凳 。
(3)研究池塘生态系统不同水层光合速率,对确定鱼的放养种类和密度有参考价值。从池塘不同深度采集水样,分别装入黑白瓶中(白瓶为透明玻璃瓶,黑瓶为黑布包裹的玻璃瓶)并封闭。
然后将黑白瓶对应悬挂于原水样采集位置,同时测定各水层剩余水样溶氧量,作为初始溶氧量。24h后,测定各黑白瓶中溶氧量。若测得某水层初始溶氧量为,白瓶溶氧量为,黑瓶溶氧量为,则该水层总光合速率为 。
若上午黑白瓶被悬挂于水深25cm处时,白瓶意外坠落至池塘底部,短时间内,该瓶内绿藻叶绿体重含量 。
(4)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可以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可以 。
更多类似试题
Copyright ? 2011-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17教育网站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朱建新一个基因名称的右上角加上f/f的上标代表什么意思?如图中所示一个基因名称的右上角加上一个f/f的上标代表什么意思呀?
应该是 floxp/floxp 纯和背景的缩写吧.说明这些转基因小鼠中的基因如pten,socs等都可能会被敲除.然后好像一个病毒携带的Cre(或者是一个特异表达的Cre,有点看不懂.)注射入小鼠后,就能特意的敲除这些基因.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自己最近在把做一些数据搜集工作。大概就是要把其他生物实体比如说蛋白质啊,转录本啊,domain啊,最后都map到基因上去。然后仔细一想,数据库里被NCBI或者说Uniport这些基础设施一样的数据库编码好整理好的一个一个基因,也只不过是一段一段ATGC序列而已,就序列上来说他们并没有独特之处。那么在最早定义这一个个基因,并把它们和相关的序列对应起来的时候,分子生物学家到底做了哪些牛逼的事情?好吧& &我承认我分子生物学白学了………………
“基因”这个概念其实出现的比人们知道DNA序列要早。最早,人们猜到了遗传物质是DNA(但不知道序列什么的),基因在染色体上面呈线性排列。这个时候,基因其实是一个抽象概念,表示某种性状在染色体上所对应的大致位置。这个位置是通过若干个基因相互交换的频率推算的(因为假如交换的概率在染色体上各个位置都一样,那么离得越远的基因就越容易发生交换)。这玩意好像叫遗传图谱。现在如果组装复杂高等生物的基因组,这玩意好像依然有点用(如果有那个生物的遗传图谱的话),可以用来定位非常大致的序列位置。后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有了测序技术,就可以把mRNA反转录成cDNA,然后把序列测出来(反正也不长),就可以积累蛋白序列的数据库。积累多了,就可以用已知的序列总结模型,进行搜索。然后仔细一想,数据库里被NCBI或者说Uniport这些基础设施一样的数据库编码好整理好的一个一个基因,也只不过是一段一段ATGC序列而已,就序列上来说他们并没有独特之处。编码蛋白的基因,其序列是有独特之处的,因为三联编码子限制了序列的样式。实际上,蛋白编码基因的预测工具,基本都是以HMM模型为主,用来寻找蛋白编码序列的主要部分;然后辅以其它的手段(核糖体结合位点等等)寻找编码序列的准确起始、终止位置。编码序列找到之后,就可以通过已知的基因序列去注释你找的待分析编码序列。对于其它基因,比如核糖体RNA、信使RNA,都有非常保守的序列;那些非编码RNA也有RFAM、inferno这样的HMM工具进行预测。一些更短的RNA有专用工具进行预测。在当今,新测的基因组,里面的基因基本都是软件自动寻找、注释的。
&b&前史:没有基因序列时生物学家可以做什么?&/b&&br&&br&1.
1963年,Pauling等人基于血红蛋白氨基酸序列做的进化树 [1]。他们发现马和猪、金枪鱼、酵母的氨基酸数目差异分别为 3、19、44,显示了亲缘关系和遗传距离之间的联系。当然了,此时人类已经掌握了蛋白质测序技术。(如下图)&br&&img src=&/394c31a6bf3a01ad7ae1de1cdb40ff66_b.jpg& data-rawwidth=&372& data-rawheight=&26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2&&2. 1967年,以&b&细胞色素C&/b&(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为依据,生物学家构建了最早的分子进化树[2]。和血红蛋白的进化树一样,两者都是达尔文的物种进化树的升级。(如下图)&br&&img src=&/61dddcb8184a_b.jpg& data-rawwidth=&467& data-rawheight=&3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7& data-original=&/61dddcb8184a_r.jpg&&&img src=&/ee06d47c32c36c8752df9cac9ee1127f_b.jpg& data-rawwidth=&407& data-rawheight=&18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7&&3. 1968 年,木村资生(M. Kimura)在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Evolutionary Rate at the Molecular Level (分子水平上的进化速率) 的论文,提出遗传漂移和&b&中性演化理论&/b&,为&b&分子钟&/b&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只有少数几种蛋白质序列的时候,就算出了&b&分子进化的标准速率是10-9&/b&,与现在的计算结果一致。中性演化学说是自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以后出现的一个最有创造性、最重要的理论。这篇1页半的论文重要性在于引入了高等数学中的偏微分和数理统计,将生物学研究导入量化分析阶段,得到生物演化的新结论。&br&&img src=&/bb380a7d3dcd6_b.jpg& data-rawwidth=&182& data-rawheight=&27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82&&&img src=&/3e1eca09d26bde_b.jpg& data-rawwidth=&384& data-rawheight=&18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4&&(图源:木村资生,Nature 1968)&br&&br&&b&基因的确定就是基因序列的测定:测序技术的发展&/b&&br&&br&&b&1. RNA基因测序:&/b&第一个被测序的基因和基因组,是MS2噬菌体一个基因及其基因组,这个噬菌体属于RNA病毒。此项工作由比利时根特大学的Walter Fiers等人在1972年 [3] 和1976年完成 [4]。&br&&br&&b&2. DNA基因测序:&/b&人类克隆的第一个动物的DNA基因,是编码非洲爪蛙(不错,是蛙)的18S与28S rRNA的基因的一个片段 [5]。当然Paul Berg研发的基因克隆技术是基于噬菌体和E.coli的。&br&借助康奈尔大学吴瑞(1973)和剑桥大学Sanger(1977)开发的&b&DNA测序技术&/b&,人们终于可以对DNA基因进行测序了。第一个被测序的DNA&b&基因组&/b&是噬菌体φX174 &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DNA_sequencing%23cite_note-2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 class=&icon-external&&&/i&&/a&6],1977年由Sanger实验室完成。也可以认为是&b&第一个被测序的DNA基因&/b&。然后人们测了一系列的噬菌体,细菌的基因或基因组。&br&有了测序技术和测序平台,人类终于决定做人的基因组(Human Genome Project)了,1985年提出了构想,1990年开始启动,2001年完成草图。&br&&img src=&/66e7c1dc6a958eb54dce_b.jpg& data-rawwidth=&504& data-rawheight=&6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4& data-original=&/66e7c1dc6a958eb54dce_r.jpg&&&br&&b&3. Sanger法&/b&测序属于第一代测序技术。著名的鸟枪法是它的改进。然后有了二代测序技术和现在已经商品化的&b&三代测序技术&/b&。然后每个物种的基因和基因组就成级数地被测出来了。&br&&img src=&/d80ce01b0af900d8b0360edb_b.jpg& data-rawwidth=&270& data-rawheight=&18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0&&&img src=&/e5ac18b151f60adc8cbe4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e5ac18b151f60adc8cbe4_r.jpg&&&b&未来的测序技术&/b&&br&小型化(便携),快速,集成化,智能化。将为个体医学,环境科学,农业提供更多的服务。&br&&img src=&/215afbb9ae8af5e0fb87b9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br&回到开头的问题,“物种的每一个基因最早是如何被识别”,是一个分子生物学的问题,&b&问题的本质是人类从生物学角度认识基因、认识自己&/b&。这是现代生物学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充满了人类的血汗和智慧。&br&&br&[1] Pauling L,Zuckerkandl E.
“&b&Chemical Paleogenetics: Molecular 'restoration studies' of extinct forms of life&/b&“Acta Chem Scand,&br&[2] Fitch WM, Margoliash E. &b&Construction of phylogenetic trees&/b&. Science. 1967 Jan 20;155(.&br&[3] Min Jou W, Haegeman G, Ysebaert M, Fiers W (May 1972). &&b&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gene coding for the bacteriophage MS2 coat protein&/b&&. Nature 237 (5350): 82–8. Bibcode:1972Natur.237...82J. doi:10.a0. PMID 4555447.&br&[4] Jump up ^ Fiers W, Contreras R, Duerinck F, Haegeman G, Iserentant D, Merregaert J et al. (April 1976). &&b&Complet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bacteriophage MS2 RNA: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ructure of the replicase gene&/b&&. Nature 260 (5551): 500–7.&br&[5]
Morrow JF, Cohen SN, Chang AC, Boyer HW, Goodman HM, Helling RB. &b&Repl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 of eukaryotic DNA in Escherichia col&/b&i.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743-7.&br&[6]
Sanger F, Air G, Barrell B, Brown N, Coulson A, Fiddes C et al. (February 1977). &&b&Nucleotide sequence of bacteriophage phi X174 DNA&/b&&.&i&Nature&/i&&b&265&/b& (5596): 687–95.
前史:没有基因序列时生物学家可以做什么?1. 1963年,Pauling等人基于血红蛋白氨基酸序列做的进化树 [1]。他们发现马和猪、金枪鱼、酵母的氨基酸数目差异分别为 3、19、44,显示了亲缘关系和遗传距离之间的联系。当然了,此时人类已经掌握了蛋白质测序技术…
谢邀。&br&今天大家看到的各种基因,来源于三种主要的发现途径:1.遗传筛选;2.编码产物;3.序列分析,以下逐一介绍:&br&1.遗传筛选,是从基因功能的角度发现新基因。研究者在实验中筛选出具有某些特定表现型的突变(体型改变,颜色改变,等等),然后通过一系列遗传分析实验寻找这个突变位于染色体上哪个区域,最后定位此突变,从而发现影响到相关表现型的新基因。&br&2.编码产物。例如研究者利用传统生化方法,纯化了一个全新的蛋白,然后分析了其氨基酸序列,并借助密码子反向推测编码此蛋白的部分dna序列,然后利用碱基互补原则以这“残片”dna从细胞的mRNA中“钓”出编码此新蛋白的mRNA,从而发现一个新的基因。&br&3.序列分析。其实不难看出,前两种方法都很古老。当全基因组测序完成后,发现新基因就成了电脑的工作。由于已知的基因的编码具有特定规律,人们可以利用这些规律,像查找关键词一样在全基因组序列中搜寻可能的新基因。&br&基因的意义在于实现具体的生理功能。从中心法则的角度,前两种方法都是从表象走向DNA序列。但第三种恰恰相反。全基因组测序是革命性的,它不仅使得前两种方法的效率大大提升,而且,它使得人们可以在实验尚未开展之前就预测某段DNA序列可能是新基因,从而指导实验设计。这种从DNA序列出发的研究思路被称为逆向遗传学(reverse genetics)。&br&需要说明的是,第三种发现新基因的方法存在理论上的缺陷。高等生物体中存在大量的“伪基因”,它们具有类似正常基因的结构,但并不表达。它们可能是进化痕迹,就像地层中的遗迹,也可能只是凑巧类似正常基因。另一方面,由于序列分析基本只能依赖于已有的知识,因此无法用于发现具有全新结构的基因,例如一些非编码基因。
谢邀。今天大家看到的各种基因,来源于三种主要的发现途径:1.遗传筛选;2.编码产物;3.序列分析,以下逐一介绍:1.遗传筛选,是从基因功能的角度发现新基因。研究者在实验中筛选出具有某些特定表现型的突变(体型改变,颜色改变,等等),然后通过一系列遗…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生物、计算机、数学、图像、音频全栈二把刀传承了一个半世纪的 汇丰基因是什么
|产经|经济|管理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传承了一个半世纪的 汇丰基因是什么
  ――读《狮子银行:百年汇丰传记》
  ⊙徐 瑾
  无论世事如何更迭,汇丰始终是一个传奇。
  英国商业历史学家戴维?凯纳斯顿、理查德?罗伯茨所著《狮子银行:百年汇丰传记》,堪称近期商业史写作的力作。这本书在汇丰集团授权之下写作,两位因此得以查阅诸多汇丰尘封的档案,展开很多内部访谈,当然作者也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通观全书,两位作者其实不仅在记录汇丰的历史,也写出了一个时代的侧面。第一作者戴维?凯纳斯顿在英国颇受赞誉,所著多次获得图书奖项提名;他不仅写作过英国战后历史、《英国家庭和现代英国》,对金融史也一直趣味浓厚,此前曾写过伦敦城的历史和英国《金融时报》史。第二作者理查德?罗伯茨是伦敦国王学院教授,也曾写过金融历史方面的著作。
  我读过一些写汇丰银行乃至别的机构的传记,坦白说,大多可看可不看。我原以为《狮子银行》也是如此,但偶然拿起之后,发现这部大部头著作信息量不少,原因不仅在于汇丰银行给出的授权及独立许可,更在于作者立意宏大,将汇丰放置在中国香港乃至全球的经济更迭的大视角中来审视,这一手法,自然与传主授权关系不大,而在于作者的眼界以及心机。
  生活在经济不断裹挟一切的社会,商业史写作变得越来越重要,遗憾的是,伟大企业来了又去,而伟大的著作则日渐稀缺,近年读到的相关著述都不太令人满意。对于国外而言,或许最近当红企业都是IT新贵,互联网历史也不过二三十年,尚未定型,而人物也尚待完善。对于中国而言,情况又有所不同。热过一段时间商业历史写作,不少流于自吹自擂的企业传记或基于成功学角度的企业家传记,这使得这类图书注定生命短暂,无法流传――这是中国企业的遗憾,他们的一切淹没在时代喧嚣之中,这也是中国商业史写作的遗憾。我国已催生出了诸多市值惊人、体量巨大的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国企业三十年筚路蓝缕,其故事性及戏剧性不会欠缺,但却没有与之对应的商业史作品。原因恐怕在于企业不愿意让渡给作者更多信息,更不愿意让渡给作者独立的判断与思考空间,而没有了平等与独立,在任何领域都不会产生重要作品。
  即使在今天,汇丰银行在香港仍旧被称为“洋行”,而在内地也更多被视为一家英国银行,其实,汇丰不仅过去与香港渊源深厚,其成长乃至发展也拜香港的机遇。汇丰的英文缩写HSBC代表着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不仅标示着汇丰与中国150年的历史渊源,更标示着汇丰曾是中国近代金融沿革的一个重要篇章。汇丰1865年3月在香港创立后一个月,在上海的分行开始营业,7年之后,汇丰已被认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上市公司”。当中国还是以钱庄为主之时,汇丰在清政府赔款事宜中与政府保持了良好合作,直到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组建中央银行,汇丰发挥着实际上的中央银行的作用,直到1929年之前还是海关收入的报关银行。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军队侵入上海租界,汇丰在中国内地运作大受阻碍。汇丰在亚洲的42分行有36家落入日本人之手,有162名欧洲员工被囚禁,银行总经理祁理宾(Vandeleur Grayburn)甚至被折磨致死。1945年之后,汇丰在上海重新获得了被日本人没收的资产,汇丰高层一度期望业务重整,但结果却“举步维艰”。英国人明白,一个时代终结了。现有记录表明,早在1947年,英国遣华贸易团就报告“几乎所有在上海的英国企业在战后都把驻华主要办事机构从上海转移到香港”。
  在战后的历史格局下,作为一个开放的口岸,香港在冷战的夹缝中获得了经济蓬勃发展的机遇,无数人涌入小小的弹丸之地。日本占领期间,香港人口是60万,而到1946年就已迅速增至160万,十年后则是260万。在涌入的各色人等中,有不少是优秀的企业家,他们不仅带来了资本,遂使香港崛起为工业中心,汇丰在1946年在香港重新全面开始业务之始,就一口承认日本在1942年以汇丰名义发行的1600万港币有效,而且对公共事业以及私人企业都给予了更宽松的信贷支持,这些举措,使得汇丰在香港地位日渐牢固,甚至在日后获得了“准中央银行”的待遇。
  到了上世纪70年代,香港已拥有世界上第三大外资银行网络,随后更是崛起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中心。立足香港的汇丰银行,在80年代后开始了在全球收购步伐,随着90年代将总部迁往伦敦,汇丰成为一家国际性银行,其香港特色似也逐渐在被人淡忘。如今汇丰集团官方自我介绍为是全球最大规模的银行及金融服务机构之一,在欧洲、亚太区、美洲、中东及非洲等73个国家和地区设有约6100个办事处。
  作为一家从香港起步的全球银行,汇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化步伐,收购是其必然步骤。但收购只是开始,整合才是关键。大手笔扩张埋下诸多隐患,规模扩张必然带来管理的复杂性,一方面如此规模扩张是否会稀释汇丰的企业精神?汇丰从收购香港恒生、美国海丰银行开始,有一个习惯不改:不仅保留原有机构品牌,而且给予这些机构很大的独立性。而这些收购交易之中,不同国家或地区监管部门的介入也足以让各方精疲力竭,而这些交易中正包含了日后传出避税丑闻的汇丰瑞士私人银行。
  任何事物能延续百年,背后多半有其理由,对商业历史来说,一家百年老店,延续的原因多半与企业文化或者说企业基因密不可分。这对汇丰而言是什么?那么到底是什么特质让汇丰如此不同?汇丰何以被认为可靠?本书作者查阅诸多内部档案,访问诸多关键人员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有一群人最能代表汇丰的特质:这部分人在20世纪60年代前还被叫做“远东员工”,1977年之后则被叫做外国员工,之后再是国际行政人员,之后又是国际经理。
  这群人的特质甚至可追溯到汇丰成立之初,或许还带着一些维多利亚时代公学推崇的价值观,他们往往是英国侨民,上过公立学院,喜欢英式橄榄球,在1977年前普遍是男性。在1977年集团总共有341名国际行政人员。他们会在伦敦呆上几年,然后进入香港的成型期,这一阶段他们住在香港太平山云岭的单身宿舍之中,在长达14个月的学徒时间中学习各类银行业务――这看起来有点类似军训。事实上,汇丰管理一直带有准军事化特色,一位汇丰高管如此回忆:“在我学徒的时候,银行主管并不管你做了什么,但他要求你每天最晚八点半以前端坐在办公桌前。在球场上或公众场所,决不能让他们失望。”
  国际经理体系其实看起来有点像外企流行的管理培训生,但显然汇丰给出的承诺以及付出更多,即银行提供终生雇佣,而他们的回报是绝对忠诚,学成之后他们往往会被委以重任,甚至派往他国,不仅他们服从,他们的太太也给予支持。这个体系看起来有些令人困惑甚至封闭,但事后来看似乎正是汇丰运转良好的根基所在。这个体系的优点在于选拨通才,这些国际经理不仅了解各项业务,而是被认为携带集团基因,能迅速在全球各地随时“救火”,他们也往往因此成为各地“土皇帝”。比起很多外资企业流行的条线化管理,汇丰更为信赖区域化管理,这使得权力得以下放,而且更为灵活,但前提是人员可以信赖,风险可控,国际经理体系对于这两点无疑给予了保证。
  或许很多人不太清楚的是,汇丰银行在上海的网点一直存在,哪怕在“文革”时期也在勉力经营,是中国内地1949年后为数不多的几家外资银行,有所谓“老四家”之称。当2007年随着WTO对银行业的五年宽限期到期,中国放开外资银行法人注册限制之后,汇丰成了首批获得批准的四家外资银行之一,注册地同样选择上海,历史又开启了新的一章。
  点检汇丰150的历史最终会发现,无论来来去去,香港始终是汇丰的中心,甚至除了我们常说的HSBC之外,其实汇丰在香港曾经为人熟知的叫法是HONG KONG BANK(香港银行),两者在英文语境中都可表示汇丰。可以说,作为一家银行及银行集团,汇丰把“在商言商”做到了极点,无论环境怎么变,始终紧盯商业机会。这正是汇丰从香港海滩边小银行历经风雨蜕变为全球性金融巨人的奥秘所在。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转基因大豆是指什么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