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名无花果一字整型的利弊8字

三峡工程有何利弊?
总是看到说大坝的负面言论,但是又木有给出给力的证据和论证过程(可能看不懂- -!)! 表示很迷茫啊...除了记的当时说电费会很低 现在越来越高比较坑爹外(不过这是ZF的责任,不是大坝的责任啊)!想问个确定的答案:是不是现在学术界,专家界,各部门界,民科界,公知界等等界都统一认识了? 到底是好还是坏? 能否给个权威的答案啊! 一会听这个一会听那个好分裂啊!=================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利益的考虑呢!? 可能我为了搞笑,没表述清楚!我想问的其实就是:从造福百姓的角度上,是不是好处大于坏处!不考虑火电、三峡公司的什么利益.就是单纯的对百姓来说好处多还是坏处多!更直白点,就是想知道微薄里,G+里说的那些干旱啊,地震啊都是三峡造成的是不是真的!!
按投票排序
300 个回答
关注越来越多,受宠若惊。我是水工出身,所以在水能、水文和移民方面的观点难免浅薄,请凑合看。===============(1)“隔行如隔山”这句话是发自肺腑的,也是我平时绝少参与其他行业论战的原因。对于三峡这样的巨型工程,国内外水电界、环保界内部虽也有一些争论,但都已经非常深入和细致了,而微博或微信上对XX年一遇洪水、诱发XX大地震等看似头头是道的分析,从业人员都是当作笑话来看的。用Google搜一搜,会发现也有一些行内人士站出来解释和反驳过,但都被反对的声音淹没了。从我另一个长篇回答《》可以看出,水电站的规划和设计是非常严谨的过程。像三峡这种巨型工程,光设计费就有上百亿,从水文与水能研究和规划,到十几万米的钻孔和分析,到建筑物的选址比选和结构设计,最后再绘制详细的混凝土钢筋图。数百人花十几年来研究和计算,设计成果要用汽车装(基础资料要用火车装)。即使是这样,在大大小小的方案审查会上,专家或领导还是会提出一堆或内行或外行的问题和意见,建设单位就再花千百万去做模型试验和专题研究,如水库诱发地震研究、河道水力学模型、坝址地质力学模型、蒸发对气候的影响等。几千亿的人民币,不是随随便便就投下去的。这里无法一个个展开说,我只能拍着胸脯说,请你相信,外行能想到的技术问题,内行早已想到过,这一思路甚至对任一理工学科都通用。下面我针对性地解释题干中说到的几个问题。(2)解释几个问题长江防洪角度我注意到维基百科上甚至有“三峡大坝防洪能力误读事件”这一词条,这个我要解释一下。首先,水文气象学中讲到的“百年一遇”并不是精确地指大约百年就会出现一次,而是指每年出现的概率是1%。同理“千年一遇”指的是每年0.1%,“万年一遇”指的是每年0.01%,"20年一遇“就是每年5%。0.01%的数据也不是在一万年的资料中翻出来的,而是根据50或80年的资料计算出来的。这种“N年一遇”的说法我曾有机会向郑守仁和张超然院士请教过,是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叫法,的确很容易让公众误解。对于维基百科这个词条里提到的前后说法不一的问题,是新闻题目过于简略造成的误会。实际上严谨而又简略的说法是这样的——“三峡面临0.01%洪水时大坝不垮,但已无暇发电,仅能全力泄洪,其下游如同没有三峡一样需要直面洪水;三峡面临0.1%洪水时仍有余力发电,甚至能帮下游抵挡一阵以便人员撤离;三峡面临1%洪水时如大军阵前横刀立马,拦蓄所有洪水力保下游无虞”。这样是不是很好懂了?根据史料记载,长江最大的洪水是1860年的每秒9万吨,我们这代人经历过的1998年洪水仅有每秒6万吨。而三峡1%的洪水就已经考虑得很大了,是每秒8.37万吨,0.1%达到每秒9.88万吨!再遇到1998年洪水我横刀立马啊!再遇到1860洪水也不会死人啊!这样一想有没有感觉大坝很牛逼?能源发展角度对政府而言,三峡工程必然收益大于投入,几千亿买来的防洪能力提升、供电能力提升,那是官员的政绩。这里不解释“收益都是央企的不是百姓的”这类政治问题,单论能源战略。华东和华中地区的朋友前几年可能都会有被“拉闸限电”的悲惨经历,这几年可能就好一点了,因为多个水电核电已经投产了。国家要解决GDP增长、解决新增就业人口,就要不断地开发生产力,那么就必然要用电。可是,煤的产量是固定的,煤矿企业早已火力全开,但还是不够火力发电厂用,不上水电怎么办呐。何况开发水电是很划算的。三峡平均每年发850亿度电(根据江水流量略有浮动),这是什么概念呢?2013年黑龙江一省全社会用电量是850亿度,湖北一省全社会用电量是1600亿度。三峡发的电,每度由电网公司以0.25元的价格收购,这一年就是200亿元,十年就回本了啊,再往后简直就是印钞机!何况水电站是没有“寿命”这个说法的,像网上说三峡大坝寿命只有60年我只能呵呵一笑。三峡专门留了170亿立方的库容给泥沙,现在每年仅有1.5亿立方泥沙留在库内,将来由于上游开发,还会逐年减少。大坝只要不垮这电就能一直发下去。所以国电、华能、华电等五大传统电企,也争着抢着去建水电站,因为真的一本万利啊(三峡由于移民工程浩大,所以成本还算高的,一般水电站5~8年回本)!2008年金融海啸前几年,用电量巨大,煤价暴涨,那几年电力企业在火电板块都是亏的,谁水电站建得多谁笑!环境保护角度发达如美、法等国,上世纪都已经把国内水电站开发完了,所以这些国家官方现在也很少指责中国的水电开发了。因为大家都知道,比起粗放式建设的火电厂的碳、硫排放(正规大火电厂要好得多),水电已是非常清洁的能源,因为水电基本上是“零排放”(相对水电站对发电量的贡献,建设时的哪些建筑材料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是毛毛雨)。在哥本哈根国际会议上,中国承诺在2020年减少碳排放,方法之一就是用水电换下小火电,这也是受到国际一众环保组织、环保强国的认可的。比起小火电排放到大气中不知道今后怎么处理的碳和硫,水库诱发的次生灾害是“可控”的。网上流传的水蒸气逆袭、库区地震肆虐其实是不符合科学常识的。近十年国内外灾难都在增多,不能把什么都往三峡水库上扯吧。看看地图,水库对长江水位的抬升不过是一丁点,不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的。对百姓是好是坏分开看吧,移民的和不移民的。移民我后面讲。不移民的恐怕还是好处大,要不是便宜的水电和核电,电价早涨到不知道哪里去了,这几年通胀那么厉害,可是电价基本上没涨啊,华东华中的同学们你们都是三峡的受益者啊。说到国家层面,财政投资是有规划的,比如每年5000亿给医疗、5000亿给教育、5000亿给能源,这钱不投能源也不会发到我们每个人手里,我们只管拼命干活交税好吗!不建水电站他们也不会少收税好吗!至于说到造福百姓,谁知道!百姓只要收入、社保越来越高,花销越来越少就好了啊。(3)负面影响干货来了!现在真正让行业内人士头痛的,是这样三个问题,以后吐槽请集中在这三点上。移民移民的同志们牺牲太大了!尤其建三峡的时候,国家在移民这一块还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研究不透、补助不足、扶植不够。领导一声令下,搬!多少人离乡背井。这是当时国家治理手段的严重缺陷,留下了诸多遗留问题。所以现在矫枉过正啊同志们!现在的要求是”先移民,后建设“,移民规划做不好工程不许干!居民新址选得不满意重新选!我们做一个乡镇的安置规划给他做了九遍啊!九遍啊!施工图都出了,结果乡长说换位置!说原址风水不好!但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工程上的问题可以用计算解决,社会学上的问题就复杂了,现在看来再好的点,居民移过来之后生活得好不好,很难讲。生态鱼道根本没用的好吗!你引鱼装置火力全开它也不来的好吗!那是长江啊,多少水生动物、库区植物都会死的,会绝种的!人类的发展对动植物的影响简直是碾压啊,动植物在人类面前都是战斗力只有0的渣渣啊!环境我们有时在怒江、雅江上选水电站站址的时候也会觉得内疚。青山绿水啊,会消失的啊。挖山啊,真的是绿油油的山啊,全炸了啊!有时候我们也想,真的不要建了,不要建了,核电快快发展,我们也节约用电,国家你环保法律严一点,让我们这帮孙子小心一点,给孩子们留一点东西吧。
我家在江汉平原。记忆中小时候,每年到了夏天,村里就要组织每家每户出一位劳动力去防洪,我们那里管这个叫“上堤”。很多人家里劳动力不够,还要出动上了年纪的老人,我家就是这样。
1998年,有个叫簰洲湾的地方一夜之间溃堤被水淹了,大人们都很恐慌。当时我不理解,直到数年后的有一天,我心血来潮在谷歌地图上查了一下簰洲湾在哪,发现那里距离我家比我家到我们市县城还要近,突然就明白了。簰洲湾被淹之后没多长时间,我爸去隔壁乡里头卖了点农产品,听到有人说哪个地方坝倒了,我爸知道,那个地方一旦出事就意味着洪水没多长时间就要淹到我们这里了,立马赶回家,沿路通知乡民。我姑姑骑着自行车带着我不到一岁的表妹,来我家确认消息时,爷爷生气地让姑妈不要浪费时间了,赶快回去收拾家当逃命。村里人都在收拾值钱的东西,我还记得我和哥哥拿了一个小鱼篓,准备把家里的一只小猫给带上,也是被爸爸训斥了一顿。好在没多久,政府派人出来辟谣了,大家才知道是虚惊一场。事后我才知道,我奶奶那天正好在谣传出事的堤上守堤。年幼不懂事,现在再想起,才明白那天爸爸和爷爷在准备带一家人逃命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小时候夏天下大雨的时候,我和哥不能出去玩耍就在家里打闹,奶奶总是忧愁地看着外面,嘴里唠叨着:“这雨下得这么大,也不知道会不会发大水(洪水),你们两兄弟还有心情瞎闹腾。”
奶奶有位好朋友,现在已经过世了。以前经常来我家和我奶奶聊天,我也很喜欢听她们讲以前的一些故事。有一天她们讲到1954年大洪水,奶奶的那位朋友告诉我们,54年她家被洪水淹了,一家人在船上逃命的时候她的小妹妹不慎落入水中,没能捞起来。后来洪水退了,没能找到小妹妹的尸骨,只在一条野狗嘴里看到一块花布,和她妹妹落水时身上穿的衣服一模一样。奶奶也讲到,她54年坐在船上逃难时,她们村的一个疯女人站在一个快沉了的草垛上喊救命,可是路过的所有船都担心她到船上后会发病把船弄翻,没有一条船敢过去救,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个女人沉到水里去了。
以前看新闻,到了汛期新闻里就会播长江武汉段水位到了多少多少,还有几轮洪峰没过去,这时候,爷爷就会说:“等到三峡大坝建好了就不用操这个心了。”
后来有一年三峡大坝终于建好了。到了夏天,村里再也没组织人去“上堤”了。到了下大雨的时候,奶奶再也不会忧心忡忡地祈祷雨快点停了。
就冲着家乡父老的这份安宁,你叫我怎么说三峡大坝的坏话?
本来没啥想说的,但是!有一点不同意。都是国内媒体瞎宣传。。。其实全世界都兴水利啊!!尤其美国!!荷兰!!南美!!非洲!!!乃们知道他们在水利设施付出了多少人力物力吗??纽约,德克萨斯,密西西比现在筹建的都是超大型水利工程!你没看错!就是现在!就是今天啊!我刚看了纽约的几种设计方案啊!我会说我导师参加了最终方案的设计吗!我也不会透露给你们东京也正在筹建设计一个超大型防洪坝。不知道你们知道俄罗斯圣彼得堡,英国伦敦的相当出名的当地人引以为傲的水坝。孟加拉的大坝也筹划了好几年了,我还看过初步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还有牙买加,已经整个国家火烧眉毛了,我们系今年就派了两拨人去协助做咨询,我导师最近没事就来拉我聊牙买加啊。还有非洲那洪水,唉,我就不说了。谁说的欧美炸大坝呀,河水随便流啊没有阻碍啊,那我怎么在公司一天到晚case做不完呢!!为啥我们水利系在学校是数一数二的超级大系呢!!!为啥我走在路上被当地人问来学什么的时候,老太会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谢谢呢!!!!可是看国内大家都这么不信任我们的水利工作者,视水利如妖魔啊。甚至每次认识新朋友,都会有人非要和我探讨一下三峡的污染啊,地震啊,干旱啊,义愤填膺地说是国家的腐败工程~比如我舍友的女友前几天来探亲,深深地和我畅谈了一下~其实全世界的水利工程师,尤其是防洪结构工程师,都是怀着一颗拯救苍生的心的(羞羞,但是事实如此)。我以前本科的时候老师就会跟我们讲,做一个水利工程师,保护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才是最重要的。做设计时项目预算很重要,但是不是最重要的,安全永远排在第一位。不是因为设计师是事故的主要责任人,而且水利工程一旦失效,那么灾难是不可估量的。我能拍着胸脯保证,我们学了这么多年的书,看了这么多年的灾难,受到各种同行里的前辈的传心,基本上全世界所有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是良心工程,首要职责都是防洪。在这个行业里呆的越久,就越了解洪灾的背后,无论成因是降雨,是风暴潮,或是内涝,对于这些灾难我们也就体会地更深。并不是发电收益大就认为三峡是腐败,也完全不可能三峡是拍脑袋工程。请相信我们水利工作者,三峡是一个瞩目的存在,全世界的水利人都在关注并研究它。只有历史能见证结果。我们能做的就是降低最坏结果的可能性。水利不分国界,如果有兴趣的话,建议多读读中英文文献,少听信新闻报道,学会分辨和思考。不过我同意的是,大坝黄金期确实已过。但是不能一概否定所有已建或将建大坝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事,找出其中的不足,修复危险坝,拆除反作用坝,并设计建设新型可移动生态环保坝。这才是水利工程的历史的轮廓。
我是来补充宜昌在三峡建成之前是否有地震的。*括号内为引用的出处宜昌府志(清 同治三年刊本)东晋元帝大兴元年四月西陵地震山崩(宋书)元至治三年八月昼晦峡州江陵等郡地震(元史)至正十一年八月峡州荆门公安松滋枝江五州县地震(荆州旧志)明嘉靖三十八年十二月夜彝陵宜都地震(旧州志)
崇祯四年地震(旧州志)清雍正四年六月二十一日地震
雍正八年四月十六日地震乾隆三年四月地震兴山县志(清 光绪十年刊本)道光八年戊子八月邑东南地震
二十八年四月建阳坪地震枝江县志(清 同治五年刊本)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八月地震(荆州旧志)明嘉靖三十三年地震
三十八年地震有声
万历十九年地震
三十五年地震四次
崇祯七年地震
十三年地震清康熙五十六年五月二十八日申时地震有声
五十七年八月地震
乾隆二年五月十日戌时地震有声
道光四年十一月三日未时地震有声
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戌时地震有声
同治三年七月三日辰时地震有声翻各种清朝编的县志得出的结果,无伪造的可能。年代古早的地震,即宋朝之前的时间,还有可能县志未载。------------------日的补充分割线-----------------不是学地质相关的
还是给数据为好。从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查询的库区周遭在1979年以后到如今的地震数据,见上面的链接。------------日更新--------------答主本人对是否能完全回避掉被大地震的影响持怀疑态度,这两份材料并未想证明什么,在此希求大家审慎下结论。
三峡的好处:1、防洪。2、发电。每年900~1000亿千瓦时。我想强调的一点是,很多人觉得”多发点电没什么了不起”,“能防洪没什么了不起”实际发洪水是要死人的,用电而言,火电需要挖煤,也是要死人的。用电而言,火电需要挖煤,也是要死人的。2002年到2009年,全中国煤矿死亡41064个人,死亡率每百万吨0.49个人。 这些都是老百姓。
三峡是吧~~微博上那些大V连高数都没学过,也好意思说1、
三峡的防洪作用长江多年平均降水量1100mm,地区分布差异较大,东南向西北递减,5-10月占年降水量的70-95%。流域内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暴雨出现的时间一般中下游早于上游,江南早于江北。由于暴雨发生的季节性差异,一般年份干支流洪峰相互错开,中下游干流可顺序承接中下游支流及上游干流洪水,不致造成大洪灾。如果气候一场,上下游、干支流洪水遭遇,形成大洪水或特大洪水;暴雨量大、时长,则导致中下游干流洪水峰高、量大、高水位持续时间长。98年后,对长江干堤进行全面加固,仍有问题。(1)长江的洪水来量远超中下游各河段的安全泄量。1153年以来,宜昌超次,城陵矶上干流和洞庭湖的江合洪峰在31年、35年、54年均超/s,且荆江的安全泄量为 m3/s,城陵矶附近与60000 m3/s,汉口/s,湖口80000 m3/s,洪水量与河道滞洪能力严重不足(2)三峡工程前,荆江段遭遇特大洪水无可靠对策,可能发生毁灭性灾害,如遇年型洪水,荆江段运用现有荆江分洪工程后,上游 m3/s的超额洪峰流量无法安全下泄,无论荆江南溃或者北溃,其损失我们无法承受,一旦北溃,还将直接冲击武汉。(3)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内人口众多,安全建设落后,施行分洪计划十分困难,一旦分洪损失大;湖区及支流堤防工程仍存在薄弱环节和隐患,堤防缺乏必要的安全监测和抢险设别,技术手段落后,防洪形势依然严峻。三峡正常蓄水位175m以下库容393亿m3,防洪库容221.5亿m3。(1)荆江湖区,百年一遇及以下洪水,通过水库拦蓄洪水,使沙市水位不超44.5m,无需启用荆江分洪区;若遇千年一遇或1870年洪水,可控枝城流量不超80000 m3/s,配合荆江地区蓄滞洪区,使沙市水位不超45m,从而保证荆江河段与江汉平原的防洪安全。由于水库拦蓄,清水下泄,洞庭湖的寿命将延长。(2)城陵矶附近地区,通过三峡调蓄上游洪水,一般年份基本不用分洪,若遇31、35、54、98年型大洪水,可减少本地区分蓄洪量和土地淹没。(3)武汉地区,由于长江上游洪水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可以避免荆江大堤溃决后洪水取捷径直趋武汉的威胁。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三峡防洪库容221.5亿m3,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56.5亿m3,直接用于城陵矶地区防洪为目标,相应库水位155m。第二部分,125.8亿m3,用于荆江地区洪水补偿,相应库水位171m。第三部分,39.2亿m3,用于防御荆江特大洪水。2、三峡蓄水对重庆河段泥沙冲淤及回水的影响随着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的逐步建设,三峡入库泥沙的减少对减轻库尾特别是重庆主城区段的泥沙淤积有较大作用,但水库蓄水也会相应增加重庆河段泥沙淤积,特别是对大水大沙年的水库蓄水方式需进一步研究。天然情况下,重庆主城区河段年内演变规律一般表现为“洪淤枯冲”,在三峡水库围堰发电期间和初期运行期间,重庆市主城区河段未受三峡水库蓄水影响。试验性蓄水期,重庆主城区河段受影响较少,08.9-10.6月,全河段淤积295万m3,淤积主要集中在朝天门以下河段,10.6.11-9.5,全河段淤积为244.6万m3,从冲淤分布看,朝天门上下河段分别为127.9万m3和131.7万m3,嘉陵江段为15.0万m3。据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的观测资料分析,160m以下坝前水位,寸滩以上库段基本不受影响,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重庆主城区河段仍保持较强的走沙能力,泥沙主要淤积在清溪场以下库段;汛后,三峡坝前水位超过160m时,壅水逐渐影响至主城区河段,超过162m时,朝天门以上河段受壅水影响明显。随着坝前水位的抬高,重庆主城区河段天然情况下汛后河床冲刷较为集中的规律则被水库充蓄水位壅高,流速减缓的新情况有所改变,河床也由天然情况下的冲刷转变为以淤积为主,汛后河道冲刷期相应移至汛前库水位的消落期,随着坝前水位的逐渐消落,重庆主城区河段逐渐恢复至天然情况,河床逐步转位以冲刷为主。重庆河段回水变动区受库区泥沙淤积影响,遇不同频率的洪水时,沿程洪水位抬升明显,初步分析,由于入库泥沙减少,在90年代水沙系列条件下,运行30年后,百年一遇洪水位比初设阶段低0.2m,20年一遇低0.92m,5年一遇低1.15m。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金沙江乌冬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嘉陵江亭子口、乌江构皮滩、彭水等)建成后,三峡入库泥沙将更少,库尾的泥沙淤积情况将得到很大改善,同时对降低变动回水区特别是重庆主城区洪水位的作用也十分明显。60年代水沙系列条件下,总淤积29.32亿m3,与上游不建库方案相比同期减少24.1亿m3。初步预计,未来百年一遇洪水位大约相当于原来50年一遇。3、
生态环境压力支流库湾“水华”频发,蓄水运行后库区支流和部分库湾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渐明显,部分支流库湾“水华”频发,类型总体上呈现由河流型硅甲藻向湖泊型蓝绿藻演变的趋势,对周边居民饮用水安全和水库水质安全构成潜在影响。消落区治理与管理难度加大,三峡正常蓄水175m,防洪限制水位145m,坝前水位变幅30m,五年一遇汛期消落区露出陆地面积271.5km2,消落区形成后,原声陆生环境转变为冬水夏陆交替环境。消落区污染物在地表径流或水库水位上涨时进入水域,对水库水质产生较大影响。4、
诱发干旱2011年长江流域降水少的主要原因是自2010年底以来大气环流系统明显异常,南方热带系统偏弱,北方冷空气活动势力强大,水汽输送通道未能有效建立等天气因素。从天气成因看,造成极端天气时间的主因是从地面到500豪巴(5500m)之间高空天气形势的变化,特别是500毫巴高空天气形势的变化。三峡大坝坝顶高程185m,相对5500m是一个微量,不至对长江上游高空天气形势产生明显影响。5、
诱发地震蓄水初期突发密集型小震群,以微震和极微震为主。3级以下地震为99.4%,蓄水后记录到的最大地震4.1级,远小于7级设防。地震绝大多数分布在前期预测的水库诱发地震潜在危险区内及周缘,主要集中在库区两岸10km以内。经实地调查,多数地震为库水淹没废弃矿山和岩溶发育地区引发的矿山型地震和岩溶型地震。川西和滇西位于地震带上,5.12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龙门山地震带,属底下深层次板块碰撞的结果。三峡大坝所在的黄陵背斜属于扬子台中部上扬子台褶带,两者所处的区域构造条件截然不同,其间还有四川台拗(四川盆地)相阻隔,完全没有区域构造上的联系。三峡大坝距汶川震中700km,三峡库尾至龙门山地震断层300km以上,三峡库区有厚度较大的隔水层环绕,封闭条件好,不存在水库渗漏问题,与龙门山构造不存在水力上的关系。6、
防洪能力缩水问题在于人们没有把三峡大坝的自身防洪能力与其对大坝下游保护区的保护作用区分开来。三峡大坝的防洪能力即设计标准是“防千年一遇的洪水”,并按“防万年一遇的洪水再加10%”进行校核,这是针对三峡工程本身安全的抵御洪水能力而言。即当遇千年一遇的洪水时,大坝的各项运行指标不会受到影响;当遇万年一遇的洪水时,大坝的主体结构不会收到影响,不会产生溃坝进而形成次生灾害,但其附属工程可能会受一定影响。“防百年一遇的洪水”主要是针对三峡水库对下游河段的保护作用而言的,反映的是三峡水库对其下游的防洪保障作用,通过三峡水库拦蓄洪水,可使荆江段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可控制沙市水位不超过44.5m,不需启用荆江分洪区;遇千年一遇或类似1870年洪水,可控制枝城流量不超过8000m3/s,配合荆江地区蓄滞洪区运用,可使沙市水位不超过45m,从而保证荆江与汉江平原安全。7、
保武汉就要淹重庆日,重庆寸滩水位184.53m,三峡坝前水位147.5m,三峡库区回水并未到过重庆。重庆下游有以铜锣峡十分狭窄,大水时刻壅高20-30m,所以三峡水库拦洪时,坝前水位虽然有升高,但对重庆水位影响不大,甚至没有影响。当三峡入库洪峰70000m3/s,汉江又发生了建库以来第二大洪峰,武汉段一度汛情紧张,所以用三峡水库拦洪控制下泄40000 m3/s,大大减轻了武汉江段防洪压力。到了8月份,三峡拦洪后水位升至160m,重庆水位只有170m,课件重庆水位升高主要是金沙江、岷江及嘉陵江来水及铜锣峡峡口壅水所致。8、
泥沙淤积对防洪库容的影响可研阶段,在宜昌站年均来沙量为5.3亿吨(60年代水沙条件)及不考虑上游建库拦沙作用下,三峡水库运用100年后,正常蓄水位以下的防洪库容减少14%。近年来,上游水利水电建设进展迅速,如考虑上游建库拦蓄泥沙,三峡水库运行100年的淤积量仅相当于不建库拦沙的40年左右淤积量。近10年上游的来沙量已由论证阶段的年均5.3亿吨降至2亿吨左右,三峡水库库区的年均淤积量在1亿吨左右,仅为论证阶段的1/3。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三峡库区的大部分防洪库容将得到保留,与上游干支流水库联合运用,三峡库区的调洪能力将进一步提高,中下游临时蓄滞洪区的启用率和蓄洪量进一步减少。9、三峡和阿斯旺的比较首先是尼罗河和长江的对比。长江的年平均流量比尼罗河要大10倍,洪水平均流量大5倍,输沙量大4倍。阿斯旺拦截了尼罗河95%的总径流量,而三峡拦截了不到长江的一半。阿斯旺库容大约是坝址处年流入量的2倍,有着年径流量1.1倍左右的活库容,月调节流量为926-2500m3/S,之前年平均流量为2535 m3/S。三峡为季节性水库,活库容不足年径流量的30%,阿斯旺的1/50。千年一遇洪水时拦蓄洪量31KM3,流量/s,为年平均流量的6.9%。对下游平均洪水量的改变甚微,且防洪设计是基于可能承受57600 m3/s的最大流量,坝址的洪水量可超200 KM3,而水库调节其中的10-15%,总库容为年径流量的10%,阿斯旺的1/20。阿斯旺由于蒸发的水量损失与尼罗河流量的比(10-15%)大于三峡总库容与长江径流量的比。在正常运行水位时,阿斯旺水面面积为三峡的6倍,库线为3倍,三峡的装机容量为其8倍,产生电力为其9倍,每淹没1KM2可产出的电力为其100倍。水面面积、库线长度、水面长度和宽度等形态都显示出二者的不同。阿斯旺水库出现季节性分层,三峡不易发生,因其年径流量几乎为库容的40倍,由于陆上土壤和植被受淹而可能加大的理化参数变化不大,因为受淹面积与径流量之比小于1,约为阿斯旺的1/60。阿斯旺的拦蓄系数为0.92,几乎可以拦截尼罗河的全部悬移质,并引起下游冲刷,从0.4-3.0cm/年。阿斯旺到河口落差100m,几个世纪都难以恢复为自然状态。水库的死库容足以应付250年的淤积,水库的拦沙已经造成河床刷深,加速了尼罗河三角洲及地中海沿岸的冲刷,造成海水倒灌。三峡拦蓄较小,汛期当输沙量处于高峰时,水库降至防洪限定水位,可以增加防洪库容,淤积的泥沙冲击到下游,前20年,30%的悬沙冲向下游,河床冲刷将局限在宜昌下游数百公里,从葛洲坝(长江下游40km)到河口落差40m,其中半数以上发生在靠近葛洲坝下游500km。河口区,长江河道有着非常明显的界限,有相当大的水下三角洲,由于季度流量和月流量维持不变,所以减少了泥沙来量,既不会改变河口形态,也不会引起严重的倒灌,河口仍会有较多的悬移质。由于其粒径较小,在遇到咸水之前将一直保持悬浮。
的回答我觉得有时候广大人民也是很造孽,媒体今天说三峡好,大家互相转,明天说三峡不好,隐患多,大家又互相转。真的舍不得去稍微权威点的网站查查资料再说,08年还有说汶川地震也是因为三峡闹的,干脆不如说地球毁灭了也是三峡算了。
任何一个超级工程,都会有争议,既然有争议,就会有研究。一个普通电站,都必须从规划、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一直到计施阶段的,期间各种专题报告无数:区域稳定性专题研究,坝址比选专题研究,蓄水位选定研究,地震安评报告,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估等等无数报告,随便拿一个出来就是上百页好么,然后很多人又说了,这些报告全是瞎扯,全是凑字数的,没人看。。遇到这种我一般都是无语,但是既然说开了,还是聊一聊,这些报告可以瞎扯,但是,瞎扯要负!责!任!的好么?一本报告有编写人员,校核人员,审查人员,审定人员,批准人员,一级级往上走,一旦某个工程出了问题,责任是一级级追究的好么?还有每个报告都要经过专家审查的,即使是你们口里的砖家,他们也都要负责任的,要签上大名,写下审查意见的,你们以为专家就只会拿红包么,在审查会上,你看着这帮老头,他们都是地质、水工、移民、环保各个专业的,听你一汇报,马上会发现报告里有什么原则性问题(一般原则性问题不会有,不然审查也通不过),有什么可接受的问题,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研究的,马上给你说的清清楚楚,作为设计人员,一般这时候就先别解释了,你的领导,设计院的专家们会和审查专家们博弈一下。但是没有人会儿戏的,本来就天天被大众质疑,真要出了工程问题是要判刑的。 另外再多说一句,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在国际上搞水电,总是竞争不过,投标投了无数个,中标的很少,原因是什么? 就是价格太高,方案太保守! 中国的设计单位,第一个想法就是质量,勘探量尽量地上,研究尽可能的多做,给外国那些业主单位们宣传的就是,我们技术高,质量好,人家业主只关心赚不赚钱,只关心合同有没有问题。还有中国的水电规范也很严格,勘探布置,间距,很多东西都卡的很细,所以导致成本特别高,在国际上竞争力低。
像三峡这样的大工程,从孙中山时代就开始设想了,一直想做,但是没人敢做,毛主席时代也想做,也不敢做,为什么? 因为专家不同意,因为当时的施工技术还不过关,因为水轮机技术也没有突破,一直到了1993年才开始正式启动,这样一个工程,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世界的目光,世界都盯准了三峡,一出问题马上就会报道(没出问题都瞎报道了这么多),前面已经有人说了三峡的坏处,我来说一下三峡的好处:
1. 防洪。是的,不是发电,而是防洪,长江洪水,自古以来就是影响国家生计的大事,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遇到大洪水的灾年,整个国家都要饥荒,具体数据我就不说了,百度上一查都能有。补充一下防洪这一块 说的很详细了,请大家参照他的。
2. 发电。三峡装机约2000wkw,年发电量847亿度电,从三峡连出去数条高压电线,专门为了供给华中、华东电网。
3. 航运。 三峡建设以后,河道加宽,可以保证万吨级货船到重庆。
一共有8大综合效益,其他的我都记不清了,但是上面三个最重要,尤其是防洪,三峡大坝建设以来,大家想一想洪水都去哪了。2010年长江大洪水,不弱于98年,上游洪峰到来时每秒7万立方米,经三峡抵御后,下泄流量每秒4万,可笑的是当时好多人还在嘲笑三峡集团改“抵御千年一遇”为“抵御百年一遇”。
再说说水电工程,国人一天到晚跟着发达国家一起喊着抵制水电,其实发达国家水电全部开发完成了,新西兰自然生态保护好吧?一样的一条河全是梯级电站,他们这下好了,建完了,开始要抵制我们了,不光对水电,对火电也是一样,到底是何居心,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电力是一个国家的命脉,甚至比交通运输还要命脉。还有对于当地发展,一提到水电都在说水电工程移民问题,问题是有,但是对当地的发展也有直观的好处,多的不说,首先通路,库区公路都是修的省道标准,你想一想建水电的大部分地区,都是西南穷困山区,很多地方是不通路,不通电的,初期踏勘的时候只能骑骡子或者步行进去的,后面电站一开修,通路通电,上万施工队伍一进场,马上热热闹闹的发展起来,没有水电,谁管他们,当地政府哪里拿钱。
最后,还是说一下环境吧,作为一个地质专业天天和远古的石头打交道,环境真的不是你我说的那么简单,貌似我们在河流上造了一个电站,截断了河流,环境就崩溃了,物种就要濒临灭绝了,地球也极尽毁灭了? 其实在地质年代里,很多河流都曾有过自然的“大坝”,那就是冰川断流所形成的冰碛湖,德国的国王湖,新西兰的那么多美丽的湖泊,全是冰碛湖好么,在我们西藏雅鲁藏布江上,历史上的冰川堵江,将雅鲁藏布江形成了一个超级大湖,当时的堆积高程比现在的地面高出了400m,看到那些地质学上留下的遗迹,都觉得当年的运动非常的壮观。那里的生态就毁掉了么? 鱼类就全部灭绝了么? 都没有,生态不是那么脆弱,说毁就毁的,三峡库区有的鱼越来越少,有的鱼却开始越来越多了。大型水电站库区都是拿来做养鱼场的。
没有任何一个能源是完全彻底的清洁的,无论是核电还是风能,真的要保护生态,不求发展的朋友们,请你们现在把电灯都关了,把电脑也关了,体验体验数十年前中国人的日子,保持个一两天。--------------------------------------------------------------------------------------------------------------------------------------------看了下大家的评论,又看了看昨天手机写的东西,写的略有点愤青了,呵呵,如果冒犯到任何人,请原谅。确实是因为不了解的人太多了,水电也是背负了太多的骂名,所以有点激动。说到发电量低的问题,这个我看大家的评论,其实是有点误解了哈,三峡发电量占全国的2%-3%,有人觉得低了,那是因为你把它和全国的电站加起来在比,所以只占了2%-3%,但是实际上你一旦单独地和某个电站(火电或核电)比较的话,就会发现三峡的发电量很巨大了,我简单的查了查,(内蒙古托克托火电厂,是我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厂,规划容量8台60万千瓦火电机组,7台60千瓦现已投产,总装机容量420万千瓦),这个最大的火电厂,还没有三峡的四分之一大(三峡现在应该是2200万千瓦),三峡的建设资金算2000个亿吧,这些投资有大部分是移民环保,地质灾害治理,不过都算成投资,可能是比火电投资高不少(请知道火电站建设资金的朋友补充下哈),但是火电是要烧煤的,发一度电需要约293克的煤(百度的),在加上对大气污染的影响,这笔账是肯定要细算才算的清楚,(记得私人定制里最后一个片段,内蒙的一个地下煤矿被挖空,大地像长了一个个脓疮一样,这些都要算进成本的。)所以有的人觉得水电发电不行,仅仅是因为水电没法多造,一条河上就有几个梯级。而火电呢,可以随便上,造一万个都行,只要还有煤。所以,火电和水电就可以不用较真了,五大发电从2013年开始就明确了,中国为了达到在世界气候峰会上做出的清洁能源比重提高的诺言,肯定是要大力发展非化石性能源。好的,那么我们来和太阳能比一比看。因为曾经在一家太阳能企业实习过,所以多少了解一点,我实习的时候是10年,那时候太阳能发展的热火朝天,江苏,浙江各种各样的太阳能电池企业在生产,90%出口欧洲,牛逼的不得了。实际上,当时的技术,太阳能转换率最高19%,而且还是实验值,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率顶天也就18%,但是可能很多人不太清楚的是,为什么德国,法国这么多高科技技术,不在本国制造,而要投资到中国制造,因为太阳能电池片的制造过程异!常!污!染!,它的基本原理是光生伏打效应,是半导体材料学里的,首先,制作单晶、多晶的硅片就是异常污染的,然后在半导体参杂的过程中(一般是往硅片里参硼元素)这个过程更是污染,废水产生无数,排放不当对河流是毁灭性的,这个不是我的专业,我就不多深入了。太阳能电池片出厂后,好像是5w左右一片,连接成电池板,大概是280-300w一个电池板,每个电池板的大小大概是一平方米多一点,形成电站需要多大的空间来摆放呢? 济宁的一个光伏电站,一期规模18兆瓦,占地946亩,每年发电量可达2224万度,大家请看看,占了630036平米的地方,装机规模才1.8万千瓦,年发电量才2224万,注意:三峡是2000万千瓦装机,年发电量847亿度。而且光伏电站发电成本之高,难以想象,一元钱一度电,你会用么,欧洲之前大力补贴,让太阳能企业都像打了鸡血一样,2013年突然不补贴了,你看看大批量的倒闭啊,连最牛的尚德居然都破产了。。事实证明现今的技术,太阳能还是玩不转。另外,风能和太阳能有个很大的问题,上电网的功率不稳,这也不是我的专业,但是大西北很多风电场空转,上不了电网就是这个原因,请电网专业的同学帮忙补充。核能我就不多说了,我只记得以前在德国留学的时候,德国政府准备把核废料深埋到Harz山下面,几个城市的市民去卧轨,后来没弄成,不知道最后废料埋哪去了。说了这么多,我的意思还是跟之前一样,没有哪个能源是真正无敌的,如果有的话,世界也就不那么多折腾了。希望大家理性看待所有的能源,理性看待我们国家的发展,呼吁各个领域的企业,尤其是业主们,用更加善待环境的模式来开发能源,利用能源。日补充刚才看到一位知友的评论,又多了很多感触,为什么胡佛大坝在美国作为英雄,而三峡比胡佛的作用高10倍,却受到那么多的非议与质疑,作为一个接触水电较深的地质工作者,真切地觉得水电行业受到了太多的不公,当我们看到10多年前溪洛渡当地的村民一家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的时候,当我们问墨脱老乡的一生的梦想就是家里有电的时候,一直到今天,看到他们的一栋栋小洋楼,齐备的家电,我真心地感谢水电工作者的辛劳,想到在锦屏建设期平均一天牺牲一个人,我真心地觉得他们不容易。而现在受到那么多质疑,那么多不科学地揣测,我只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科学、辩证地看待每一种能源的利弊,并承认国家在边远地区所做出的努力与艰辛。
这个回答当时是基于一时气愤而为,原答案在分隔线以下,我不修改,我只是想再说一些话。这个世界很多事并不能简单二分,对或错,或者说,利大于弊。问题在于我们判断的标准如何。三峡最大的目的就在于防洪,防洪最大的目的在于减少牺牲。(在这里,我并不认为三峡是拯救人民,我只是再说减少牺牲,因为三峡不可能完全解决洪水问题,长江中下游局部仍可能有洪水,仍然可能需要拿人命去填。)毫无疑问,三峡有弊端。环境,上游的威胁,移民的苦痛,物种的繁衍,和相关的地质灾害。但,假如有一个天平,一边是几千万甚至更多人的生命,一边是弊端。你是决策者,你如何选择?我不是在道德绑架,如果没有三峡这个选项,我们只能去承受洪水,没有选择,也就没有这些争论。但人类的发展难道不就是给我们更多的选择,并基于当时各种因素加以选择吗?人类,说到底,只是在争取一种可能性。但自身安全无法保护时,我们选择自己,但可以时,我们考虑更多。上游的担心和中下游的担心都是担心,都值得重视,但付出的代价不同,我们需要面对选择,并且作为当政者,还要明知有骂名还要去做。所以,三峡建了,争论有了。时隔这么多年,我们再回头看,三峡是否值得。付出大量的人财物代价,换来了沿江几个省这些年的安宁,值得吗?我想说,值得。因为我不可能去假设没三峡有多少人会死在防洪上。但至少三峡的建立之后没有多少人死在环境,上游的威胁,移民的苦痛,物种的繁衍,和相关的地质灾害上(您要说地震也是三峡,我无话可说,只能请您搜索知乎了)。对于很多人来说,人命是不可衡量的。但现实世界中,一条人命可能真的没一百条一千条重要,这个事实必须要接受。再说一些题外话,我其实是在外地大学毕业的,放弃offer回到家乡工作。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对于很多分洪区蓄洪区,经济是被限制发展的,大规模工业是不允许建设的,也就意味着,做出牺牲的地区也丧失了发展的机会,只能一直贫穷,而国家,几乎是没有补偿政策的。年轻人只能外出打工,而现在,有了三峡,这些地区终于可以招商引资了,即便来的都是被沿海抛弃的产业,但对这些地区而言,也是欣喜万分了。洪灾,不只是几个月的防洪,不只是人身财产的威胁,还有因为发展的限制而长久落后带来的贫穷。-------------------------------------------------------------------------------------------------------------------------------------------以上所有的回答中,有多少人被洪水真真切切威胁过生命? 你们可以计算生态价值,你们可以考虑发电量大小,你们也可以指着贪腐者痛骂。
可是你们有上过长江干堤看着滔滔洪水比大部分民居屋顶都高时的恐惧吗? 在知乎,可以谈科学,专业者可以提供专业性的意见来扩展我们的见识,弥补我们的局限。
但,有些问题,请关注情怀。 我一直很感谢三峡的移民,是他们牺牲自己的家园背井离乡换回了中下游几千万甚至更多人在长江丰水期的安眠。
请允许我恶毒的假想一下。
如果反对者的家在长江中下游两岸,如果你可以看着父老乡亲在洪水中挣扎,如果你可以忍受因为洪水而永远无法大规模发展经济,请你们继续坚持你们的观点。 你们知不知道有一个词叫挑堤,你们知不知道有些地区叫蓄洪区,你们知不知道有一种动员叫防汛。 请你们摊开地图,沿三峡往下看看,湖北,湖南,江西,,请你们搜索一下有多少蓄洪区,蓄洪区有
多少人生活着。 人命有多重?人命又有多贱?
再次向三峡移民表示永远的感谢。
也向所有为抗洪和分洪而牺牲的人表示敬意。 我不匿名,欢迎批评。 ※汉代到清末:发生大洪灾214次 ※20世纪四次大洪灾:
1931年:54个县市受灾,受灾农田340万公顷,受灾人口2855万人,死亡14.5万,损毁房屋180万间,武汉受淹时间133天。 1935年:江汉平原53个县市受灾,受灾农田151万公顷,受灾人口1003万,死亡14.2万,损毁房屋40.6万间。 1954年:受灾农田317万公顷,受灾人口1888万,死亡3.3万,损毁房屋427.6间,武昌、汉口洪水围困百日之久,京广铁路一百天不能正常通车。 1998年:自四川到下游均受到洪水威胁,持续2个多月, 3.18亿亩农田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00个亿。
作为三峡库区人,修三峡,经济是发展了,国家也投入了,还是很满意的,至于大影响,目前没看到人不怕被打扰被惹事,而是怕遗忘。现在你整天看叙利亚难民惨,不就很多人去帮助了,很多人就救助了。怕的是非洲难民,整天活得跟猴子没啥区别,也没人管他。三峡一样,以前穷的时候无人问,现在出事了各种争议一起,国家资源就给三峡。重庆每年的转移支付是2800亿元,其实比重庆库区穷的地方多得是。没有这个电站,800亿度电,是会有5千万吨煤炭的PM2.5的其他污染的。
外媒黑中国黑的毫无节操,中国建三峡就是祸国殃民,外国工程师建好就是技术突破利在千秋~详情
国家地理 超大建筑狂想曲
不是我的专业我不评价,不过发电量数据是公开的,可以拿出来好好说说。三峡设计目标是年发电量840亿千瓦时,2012年的实际发电量为981亿千瓦时,略微超过设计目标,从这个角度工程肯定是达标的。981亿千瓦时是什么概念呢?决策是1992年,全国发电量7470亿千瓦时,三峡发电相当于全国的13%,当时有个宣传口号,三峡可以点亮大半个中国,其实真不止点亮这么简单,按照生活消费用电占发电量10%的比例推测,1992年生活消费用电只有800亿千瓦时,还不如三峡。(三峡:你们生活都指望我?鸭梨山大)2000年,全国发电量13556亿千瓦时,占比7%,全国生活消费用电1452亿千瓦时,占比68%。2001年,全国发电量14808亿千瓦时,占比7%,全国生活消费用电1609亿千瓦时,占比61%。2002年,全国发电量16504亿千瓦时,占比6%,全国生活消费用电1771亿千瓦时,占比55%。2003年,全国发电量19105亿千瓦时,占比5%,全国生活消费用电2058亿千瓦时,占比48%。可以看到,在2003年三峡并网发电之前,981亿千瓦时这个发电量,对于中国来说多么重要,占了多半个中国的居民用电啊!(三峡:MD,那个叫空调的东西是谁普及的?)2004年,全国发电量22033亿千瓦时,占比4%,全国生活消费用电2384亿千瓦时,占比41%。2006年,全国发电量28657亿千瓦时,占比3%,全国生活消费用电3351亿千瓦时,占比29%。2008年,全国发电量34668亿千瓦时,占比3%,全国生活消费用电4396亿千瓦时,占比22%。2010年,全国发电量42071亿千瓦时,占比2%,全国生活消费用电5124亿千瓦时,占比19%。2012年,全国发电量49875亿千瓦时,占比2%,全国生活消费用电6219亿千瓦时,占比16%。20年间,随着全国发电量暴涨6倍,三峡发电量的占比下降到2%,好像不是很大。但是……2012年核电发电量973亿千瓦时,正好是一个三峡的发电量,不修三峡就得在1992年多建3座核电站,这个技术上…………有比较大困难。(三峡:以前经常停电的时候叫人小甜甜,现在电多了叫人嫂夫人)再看看2000年到2012年数据,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是,水电发电量占总量比例一直非常稳定在16%左右,发电总量也增长了6倍,也就是说明,我们在修三峡的时候,也没有闲着又修了5个三峡级别的水电站。(三峡:为什么总要抓着我不放!!!)未来20年,发电行业会出现哪些变化?不知道,因为太多的“专家”和“公知”了。火电=雾霾的主要制造者,煤矿事故的幕后真凶(火电:我有罪!有本事你杀了我)水电=破坏环境,灭绝生物,引发地震,异化气候(水电:你这是有罪推论!)核电=不安全,怕泄露(核电:其实最大的隐患是反应堆技术不掌握在自己手里)新能源=不仅仅是贵(风电:我会一会发一会停一会大一会小!)(太阳能:我也会!我也会!)垃圾发电=好,但别修在我家附近(垃圾发电:中国这么挤,我总得修在某人家附近吧)受控核聚变=还指望不上(核聚变:我的原料没有想象中的便宜哦,成本最低的方法是上月球去开采,不过某些人说该把宇航的费用砍掉)
工程问题首先是经济问题,其次是技术问题,但是如果涉及的人太多波及的面太广,经济问题难免就上升到政治问题了。你最好自己限定一下三峡是个什么问题。如果个人要从经济、技术上独立地评价三峡工程的实际利弊,至少需要对水利水电技术有个入门基本的了解,对三峡工程论证、建设的过程和实际的运行情况有个了解。三峡工程的最终长期影响是你我这代人看不到的,我们在当下做出的评价和三峡论证时又是有区别的,目前来讲利大于弊,但弊不少,至于你信不信这个结论,最好由你自己做出判断。我的建议:第一,楼主可以先看看《三峡工程的论证》这类官方的关于三峡工程论证的书,短一些的比如当时水利部的几个头头,比如钱正英等人关于三峡决策的论文,最好对着基本的水利概论性书籍了解其中的术语。三峡工程的决策有政治博弈、有技术争论,是拍过桌子的有争议的决策,而不是拍脑子的决策。补充一句对李锐在三峡论证的立场,要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50年代末反三峡是对的,80年代反对是慎重的,但是三峡再次论证时李锐没参加,实际上不仅仅是三峡的问题了。第二,不要高估也不要低估三峡的防洪效益。比如2011年的洪水起到什么作用,98年这个级别的洪水,三峡大致其什么作用,1870年这个级别的洪水,又能起什么作用。长江洪水有洪峰和河道安全泄量的矛盾,有超额洪量和分蓄洪区水库调蓄能力的矛盾,三峡只是庞大的长江防洪体系中缺一不可的关键一环,但不是包打天下的那个。还要做比较,比如把三峡工程的移民规模和淹没损失、防洪库容,与98年以后两大湖区退田还湖的搬迁规模、增加的调蓄库容比较一下。这个还需要对长江水利史做对照,最好了解一下、1998三场洪水。在防洪效益上,王维洛的文章是个漏洞百出的东西。第三,正确了解三峡工程的主要几个负面影响,库区移民安置问题、库区地质灾害问题、下游河道演变和江湖关系问题(洞庭湖最好结合一下洞庭湖的演变历史,鄱阳湖最好了解一下鄱阳湖本身的季节水文特征)。对于汶川云南地震、大面积旱灾这种和三峡实际负面影响不搭边的,先看看辟谣文章就行。对于三峡被黑得最严重的泥沙问题,可以看历年长江泥沙公报和网上的公开论文,这一点上黄万里是错的。第四,正确评价长江鱼类资源、生态危机和长江水利水电开发的关系。不要只盯着几种著名鱼类,也不要只盯着水电,最好看看国外。中华鲟的命算很好的了。白鲟、鲥鱼才是苦逼。第五,了解三峡对国内水利水电技术的影响。三峡工程成功的结果是21世纪头15年电力规模飞速扩张中,水电建设基本赶上,保持了火电比例没有进一步增长,当然也是水电站四处开花的前提。第六,搞清楚自己的立场:你是库区移民、库区沿岸居民、湘鄂两省下游防洪受益地区居民、航运业从业者、受江湖关系恶化影响的鄱阳湖洞庭湖沿线与供水养殖有关行业的、水利水电从业、还是和三峡直接影响不搭边的普通老百姓。如果是最后者,也没有兴趣和工程技术较真的,打酱油即可。第七,不要担心三峡工程本身的质量问题,更不需要担心什么垮坝之类的。
现在国内只要地震一次,三峡就得拉出来“轮”一次;国外地震一次,发改委就得拉出来“战略”一次。这特么都是什么智商啊?
利益不用多说了吧,没有水电难道真的像台湾人一样用爱发电吗?还记得98年抗洪的悲情画面吗?弊端肯定是有的,对生态肯定有影响。
库区人来一记迟到的回答。
我是移民,当然我们家没有选择离开故土,父亲在城里工作,我和母亲就成为了自谋职业的移民,所谓自谋职业就是国家给你一笔安置费,搬迁后的土地,住房,工作国家就不再管了,我和母亲的安置费和房屋补偿加起来拿了五万多,又加了家里多年积蓄差不多同样的数目在城里重新买了套房。因为父亲有收入,日子过得还算可以,移民只是让家里失去了积蓄换了套房而已。
但对于很多农村亲戚来说,他们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了,一部分人接受了外迁安置,远走他乡,但习惯了乡村熟人社会的农民要适应千里之外文化,气候,语言都谈何容易,据我所知,一半以上的外迁移民都选择了返乡,即使没有住所,没有土地。
另一部分留下来的人,他们进入了城市,从农民转变为市民,但他们大部分既无谋生技能,也没有资本,只能靠到处打打零工为生。
在我所在的万州,形成了白安坝,双河口等好几个自成体系的移民聚集区,与这个城市的其他部分格格不入,成为某种意义的贫民窟,我没有去统计过移民群体的失业率,但我想肯定不低。
在我初中的某年,发生了一次很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具体的就不讲了以免被和谐,参与的主体就是失业移民,在一个偶然事件的触发下,集体宣泄着不满。
外地人在评价三峡工程的时候,总会说这是必要的牺牲,是为了更多人的利益。但如果这一切发生在你的身上,为了一个宏大的口号你要失去世世代代的故乡,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去熟人间的情感纽带,失去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要在一个不再年轻的年纪,去重新适应无比陌生的城市生活,去找到新的谋生的途径,你是否愿意。
而这一切,没有人问过库区人愿不愿意,在十多年后的今天,也越来越少有人问起他们过得好不好。
我不知道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到底带来了多大的影响,还是说在没有三峡工程之前重庆、武汉、湖南这些地方就从没发生过大水?四川就没有地震?作为一名重庆人,我就我所看到的一些变化作一些回答。在没有三峡工程之前,我的故乡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没有工业支撑、没有企业支撑、没有任何支柱产业、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这里的县城非常贫困,人们全是依靠年轻人外出务工来养活家里的老人小孩子,希望可以改变他们的生活能够搬到当时所谓的大城市——四川达州市去生活(当时重庆还没有直辖,万州还叫万县,因此当时的中心是成都,而不是重庆,其中三峡省的历史也不多说了,可以百度百科)。就这样年复一年,打工人的越来越多,可能是因为重庆人口第二大县(有万县在前)的原因,这里成为中国的外出打工大县。尽管这里也出过一位共和国元帅、也曾经有土特产被周恩来总理带到过万隆会议、也曾在清朝有过特指贡品,但是这都比不上那个时代一切以工业为主所带来的经济增长。说这么多,就是想表明这里曾经有多穷!我记得很小时候我爷爷就跟我说过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这是中国的科技在进步、工业在进步。当时深受了社会主义的洗礼觉得作为中国人真牛B。后来真到三峡工程搬迁的时候,那还是我在读小学二年级,我看着第一批搬迁的居民,那些空置的居民房、那些已经拆迁的居民房、还有那些都画上一个个拆字的居民房。上学放学的路上,总能在那些废墟里、或是还没来得及拆的房子里找到一些有趣的玩意儿、无非是一些破损的娃娃什么的。这段主要表明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水平可想多落后。好了,到了全城搬迁后,这个县城只用8年左右的时间做到了什么样呢?完全复制成都城市的规划格局、合理利用三峡水库的淹没区、消落区建成了如今的西部最大人工湖(官方说法,有待考证),一到了9月份开始,三峡水库开始蓄水,这里万只水鸟齐飞、高峡平湖、画舫齐游,而到了冬季满水期,更是风光旖旎,从每年的钓鱼大赛即可看出。到了春夏两季的枯水期,不用担心消落带的问题,早已做好了防污、防臭问题,在湖边15公里的湖岸都种上了荷花水草。在城区内也同样采用了成都模式、千米一大园、百米一小园的城区规划。在2014年被列为中国十大休闲小城之一,2013年汉丰湖正式被列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再来说这个地方现在的经济,因为拆迁的原因,很多家庭因为搬迁批次不同,所享受的移民政策不同。因此,有些家庭一下子补了几套房子,于是刚好过了几年国内的房地产行业……你们都知道的。有些家庭因此一夜暴富,但大多数都只是因此拥有了人生第一桶金,于是乎当年的打工大潮变成了做生意大潮、一下子就大翻身。08年奥运会大家都还记得吧?奥运会其中有一天的一个项目中餐提供酒店就是我们这里的人开的,当然早几年大家都知道的在北京开成都小吃的几乎都是我们这个县城人。当然也有不好的,就是有些拿到钱的不务正业,催生这个县城最多的产业——麻将。再来说现在这里的产业,旅游产业自然不用说了、工业园区也不用说这些都是基本。星星套装门出口欧洲、东南亚等国家,不知道算不算好的企业,本土的橘乡名号已被奉节、云阳等地夺去。总之,如果不是三峡工程带来了举城搬迁的话,我们这里也许还要等上20年或者50年都不可能发展成这样,就算引入开发商,开发商见这么个地儿,谁愿意来?如果不是举城搬迁,也许这里还是继续的成为一代又一代的外出打工命运、永远翻不了身!说了这么多,全手打,希望有机会更新上图
作为一个以停水停电专业著称的可每大学的学生。
窝很 不 负责的来回答这个问题。。有一次,窝和爹说:
窝不喜欢南水北调。
那些鱼怎么办?那些树怎么办?那些生态人文BLABLA怎么办?只见窝爹高贵冷艳的撇了窝一眼:
那些人没有水喝怎么办?那么多水从哪里来?之后窝就闭了嘴。。又一次,窝和学姐说:
窝不喜欢三峡。
那些鱼怎么办?那些树怎么办?那些生态人文BLABLA怎么办?只见那学姐高贵冷艳的撇了窝一眼:
那些人没有电用怎么办?那么多电从哪里来?之后窝就闭了嘴。。最后说一件趣事。又又有一次,窝想问问老师关于三峡的问题。
窝刚刚说道三峡两个字,我们老师忽然就声色紧张表情凝重紧了紧手上书退开三尺后问了一句:你要干什么!?。最后,引用老师和窝唠嗑完还特地强调的那句:
没有可靠数据支撑的都不能当真。
所以也就是你窝在这说说而已。
我是皇家海洋学院一大四相关专业学生,我试着说说我知道的吧。个人认为就目前而言学术界,专家界,各部门界,民科界,公知界没有达成共识,甚至上述各界内部矛盾分歧也相当巨大。我的毕业设计导师曾多次在授课过程中表示出对三峡大坝的建造持反对意见,例举了种种关于生态,地质方面的例子,但很明显的能感受到说话时声音压低,并且谈及曾经一教授持在论证三峡大坝利弊时长期执反对意见的结果,只能是又一篇的《五人墓碑记》了。我入这专业时三峡大坝早已建成,手头上也拿不出相关资料,网上也搜过,零零碎碎的很难分析撰写出一篇学术性质的研究报告来,只能从宏观层面说说看法。太史公曰:“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在这项世界级的工程面前,依旧适用。对于业主,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还是设计院,但凡是成功投标承揽这项国家重视的工程,不仅不用担心资金链的断裂,省去手续上的麻烦,更会给各个公司提升不少知名度,利益是少不了,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大坝的建立是好,而且建的越大,越久,水深越深,那便是越好的。对于学术界而言,一个工程是否可以动工的决定权完全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 记得一次和导师去开某个码头建设的工可研研讨会时,某局副局开始说话的时候就定好了研讨会的基调,大概是项目还是要进行的,只是某些小问题上你们可以尽情讨论。于是乎十来个专家代表就某些点上来来回回扯了两小时..当然,国家层面的大项目我是完全没能接触过,甚至我的导师也没这个发言权,从维基百科上看到一段:“日该议案终于进入表决程序,共有2633名人大代表参与表决,结果是赞成1767票,反对177票,弃权664票,未按表决器的有25人。表决虽然获得通过,但赞成票只占总票数的三分之二左右(67%),是迄今为止中国全国人大所通过的得票率最低的议案。”个中微妙,实在是不好直说,各位可以自己细细品味。孙文曾有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以至于我此时去度娘搜那位反对三峡较为强烈的老教授的名字时,也基本上被和谐了。对于政界,我不敢多说什么,京杭大运河,长城,在后世看来也是奇功伟业,不是吗?楼主你问对于百姓,利弊如何?百姓这个群体实在是过于庞大,而每个百姓都是个体,牵扯到利益也是不尽相同的,对于当地世世代代居住的那120w人民,去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或多或少会有诸多不便,但对别的地方,长江上游通航顺畅,下游洪涝压力得到缓解,不也是美事一桩。“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家瓦上霜”,在这影响巨大的工程中,普通人贪得哪怕丁点电费钱,便会觉得大坝是极好的,至于文物古迹的保存,三峡区域气候的变化,哪里会由得普通百姓去考虑?今年过年期间,我乘船从重庆至宜昌,两天一夜50h的航程中感受了一遍如今的三峡,在船上与许多当地人攀谈起就听说,以前这儿山很高,三峡大坝建成后蓄水提高几十米,曾经的崇山峻岭如今都成了大江之中突起的一个个小山包,看起来又萌又小,山包包的边沿处一圈泡在水里窒息了的老树残根,似乎诉说着这儿曾经的沧海桑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也变成了“江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了。历史的评说对于我们这样的局中人若不是有通天的慧眼,很难用一个“好”或者“不好”来形容,真正能这么说了,估计也是在几百年之后,届时,看三峡大坝便可像如今我们看京杭大运河一般,是好是坏,时间自会道明。客官你又何必急在一时?附上在船上时用手机随拍照片几张
=_=看见大V@Allen Xu给我点赞就知道马上又要飞涨起来了~~~~T_T多蒙贵人相助感激涕零不知所言三峡唯一的问题在于它是共党组织建起来的,别的槽点没有。
1、中国自古以来,所有的统治者,都以治水为己任,连水都治不好,凭什么治天下。所以看清宫戏,皇帝老儿每隔几年都要国库拨银子治黄河。2、三峡工程建设为中国以后众多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就是三峡大坝始,中国开始知道水电的好处,开始在金沙江上、澜沧江上、红水河上、雅砻江上建了一系列的水电站,这些电站为中国21世纪的前十几年的经济腾飞缓解了能源需求上的压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个字的名字的利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