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不收复台湾郑成功能收复台湾?

郑成功教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8页免费11页免费23页免费1页免费4页免费5页免费3页免费2页免费18页1下载券30页1下载券
郑成功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课​郑​成​功​教​案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股票/基金&
历史上郑成功收复台湾始末
第1页:收复台湾的那些日夜
第2页:郑成功神秘死因
  郑成功,名森,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日生于日本长崎县。当年9月,荷兰人占领台南。历史常常有惊人的巧合,1662年荷兰被郑打败,三个月后郑成功病逝。荷兰人占领台湾38年,郑成功从出生到去世也是38岁。
  郑森6岁回国,20岁时入南京国子监太学,师事名儒钱谦益。1645年6月,清军攻克南京,南明弘光政权覆灭,唐王朱聿键在福州被郑芝龙等拥立为帝,建号隆武。隆武帝看重郑森,遂赐他与国同姓,易名“成功”。
  1646年8月,清军进攻福建,隆武帝罹难。10月中旬郑芝龙降清,郑成功力劝未果,愤然断绝父子关系:“今吾父不听儿言,倘有不测之祸,儿只有缟素而已。”
  那份决绝与愤怒,只有内心坚如磐石的人才会说得出口。在大义和孝心面前,他选择了大义;在苟活与赴死的交叉路口,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赴死。对亲情的失望,更拨旺了他的斗志,更坚定了他对舍生取义的坚持。
  这以后清军进袭安平,据说郑成功之母不堪被辱自杀身亡,郑成功发誓与清政府誓不两立。于是,率领部下先在广东南沃岛起兵,并坚毅执著领导着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为确保战斗力,郑成功赏罚分明,每战必议功过,作战不力的人会被处死。因此,也出现错不至死的部将被杀死的情况,这成为后来施琅等人离队的重要原因。
  1653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又封他为“延平郡王”。当年和次年,在清廷授意下,郑芝龙两次写信致郑成功,劝他归降,被断然拒绝。
  收复台湾的那些日夜
  为收复国土,把台湾作为抗清的根据地,1661年农历三月,郑成功亲自率舰队从金门料罗湾出发,24日,大军进入澎湖海面,忽遇狂风暴雨,郑成功传令大军连夜破浪前进。农历四月初一拂晓,郑成功抵达鹿耳门港外。由鹿耳门外进入台江有两条航道:一条是一鲲身和北线尾岛之间的南航道,口宽水深,但有敌舰防守,又为陆炮所瞰制,不易通过。另一条是北线尾岛北端的鹿耳门航道。北航道口窄水浅,水中淤沙,荷军还沉船堵塞,只有在涨潮时才能通过。因此,荷军没有设防。
  当天中午,海潮大涨,郑成功乘机率队进发,大小战舰顺利通过鹿耳门,进入台江内海,并在禾寮港(今台南市禾寮港街)登陆成功,随即与荷军发生炮战。当天晚上,郑成功命令三支部队分别控制鹿耳门海口、北线尾和台江,目的是接应第二梯队、策应主力并切断台湾城与赤嵌城的联系。
  为恢复两城的联系,荷兰殖民总督揆一派4艘舰船阻击郑军,郑成功以60艘战船由陈广和陈冲指挥,把荷舰包围起来,展开了激烈的炮战。荷军大败,其中通信船“马利亚”号在战斗失败后逃往巴达维亚,搬救兵去了。
  四月初三,陈泽率部登陆北线尾,荷兰舰长贝德尔率领240名士兵,乘船急驶北线尾,上岸后即分两路向郑军反击,另有荷炮舰配合攻击。贝德尔指挥荷军以12人为一排,成疏开战斗队形向前运动,逼近郑军。郑将陈泽以大部兵力正面迎击,以七八百人迂回到敌军侧后,进行前后夹击。荷军腹背受敌,惊慌失措,争相逃命。贝德尔被击毙,荷军被歼180多人,其余的人逃回台湾城。至此,赤嵌楼、台湾城这两座孤立的城堡被彻底切断了联系。
  郑成功乘胜围攻赤嵌楼。四月初四,赤嵌楼的水源被台湾人民切断,荷军投降。
  四月初七,郑成功亲自督师围攻台湾城。
  针对台湾城城高炮多、守备完善的情况,郑成功采取正面进攻和侧翼迂回、水陆配合的战法,曾在左翼击败出击的荷军。
  郑成功在致荷兰殖民总督揆一的“谕降书”中严正指出:“然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在揆一拒绝投降后,郑成功调集28门大炮运入市区,向台湾城猛轰,摧毁台湾城大部胸墙,击伤许多荷军。揆一狗急跳墙列炮于城上,集中轰击,迫使郑军后撤。
  五月初二,黄安等人率郑军第二梯队抵达台湾,郑军的供给和兵力得到加强。郑成功命人在台湾城周围挖壕沟,以围困荷军。同时准备了攻城器械和炮具。
  闰七月二十三日,双方在海上交战,郑成功令黄安抗击陆上进攻的荷军,自己则亲统陈泽、陈继美等诸部战船在海上迎击,将敌舰团团包围,经一小时激战,荷舰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一艘受伤战舰遁逃远海。战斗中,陈泽的副手林进绅战死。陆上荷军曾一度出动袭击七鲲身,被郑军黄安部伏兵击退。
  不久,被围在台湾城中的荷军粮食和淡水告急,病死饿死者过半,士气异常低落。郑军又伺机发起总攻,农历十二月初六,攻占城外重要据点乌特利支堡,然后居高临下,向台湾城猛烈轰击。揆一见大势已去,于1661年农历十二月十三日(公元日)率部投降。经历了9个月的围城,这位出身于荷兰贵族、荷兰驻台最后一任总督不得不低下其高傲的头颅,在议和实际上是投降的文书上签字,并率领残部500人狼狈退出我国领土台湾。沦陷了38年的台湾又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的伟大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此后,荷兰又另派“出海王”多次联合清朝军队进攻台海,但这已是对落日余晖的留恋。
  顺便提一下台湾最后一任总督揆一的个人结局:由于他使荷兰丢弃在东亚的最后一个据点,因此他在回印尼东印度公司后被判终身流放艾一岛,在服刑8年(一说10余年)之后,由他的子女将他赎回。在狱中他写下了《被遗忘的台湾》一书,并在回国后出版。在书中他不承认是被打败,而是议和;他还将失败的原因归为他的上司,谴责东印度公司高层的怠忽职守。2006年6月中旬,揆一的第14代子孙麦可一家三人首访台南市延平郡王祠并祭拜郑成功。麦可说,这是揆一临终前的遗愿,希望后代子孙能再度踏上台湾。麦可感念郑成功的仁慈,他在延平郡王祠郑成功的塑像前表示,因为郑成功的仁慈,他们才有机会站在这里。
评论精品策划
特色产品:
社区精华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为什么郑成功能收复台湾??????????_百度知道
为什么郑成功能收复台湾??????????
提问者采纳
如果郑成功那时有一个象相当于现在美国这么强大的国家阻止他收复台湾,不考虑其他的外界因素。。那时没有外部压力。,而现在我们要考虑的东西太多郑成功能收复台湾完全靠武力手段。 那我想他也不会成功的,不得不慎而又慎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收复台湾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阅读数:4400&&回复数:9&&
【随缘侃史】成功背后的龌龊文/一切随缘***************************************************建议一直以来总认为郑成功是个民族英雄的朋友都来读读此文!***************************************************1.郑成功的身世当人们说起郑成功,或许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位威风凛凛,如同岳飞般的英雄形象来,但事实上郑成功真的是如此伟大吗?事情还得从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讲起,当时在福建泉州,有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小伙子郑芝龙,随着一艘荷兰商船去了日本。在日本长崎县平户川内町千里滨期间,郑芝龙借住在良民田川家。很快,19岁的郑芝龙和21岁的田川小姐坠入爱河,并有了爱情结晶。经过十月怀胎,田川小姐产下一个男孩,郑芝龙先是给这个孩子取了一个很有日本味道的名字:福松,接着,又把他的名改为:郑森。(注意:这个人后来的名字就叫郑成功。)就在小郑森出世没多久,郑芝龙却丢下妻儿,独自随原船返回中国。回国后,郑芝龙摇身一变,成为福建沿海一带非常有名的海盗。但到了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郑芝龙却接受了明朝的招安,之后官至都督同知(相当现在某某军区首长)。1630年,郑芝龙返回日本,将已经7岁的郑森接回福建老家加以培养。到了15岁那年,郑森考中秀才,之后又一步步晋升成为父亲的左膀右臂,并最终接取了郑芝龙手中的兵权。2.国姓爷称谓的由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大清与李自成的双重挟击下,大明江山变得危如累卵。公元1644年,眼看大势已去,明朝皇帝崇祯朱由检只得赶紧撤离皇宫,逃向不远处的煤山避祸。在那,朱由检越想越觉得人生活得实在是没意义,于是干脆找了一根绳子将自个给吊死。又没过多久,清军占领明朝首都的消息也传遍了全中国。那时虽说明朝的中央政权被清军取代,但其在全国各地依然有不少分散的势力,像远在福建的郑芝龙、郑森父子,就是其中的一股。公元1645年,郑芝龙、郑森父子干脆拥立在福州的唐王朱聿键称帝,并于当年七月改国号为“隆武”。(朱聿键是朱元璋第23子朱柽的八世孙,世袭为王。注意,当时类似朱聿键这样的所谓皇帝,全国不少。)郑芝龙、郑森父子的忠心行为实在让朱聿键“皇帝”感动,特别是郑森,其才干更是让朱“领导”赏识不已,于是朱聿键便将国姓“朱”赐给了郑森,同时还给他赐名“成功”。从此,郑森的名字就变成朱成功,不过人们一般都叫他郑成功,或称他为“国姓爷”。既然“领导”这么看得起自己,郑家父子当然要为明朝“政府”卖命了,尽管郑家军很是勇猛,无奈实力与清军相对实在悬殊,而很难耗得过清军。没多久,先期归降清军的洪承畴利用同是福建老乡的身份,来劝说利诱郑家父子干脆投降清朝政府。面对着不利的局势,父亲郑芝龙决意向清军投降。然而此时的郑成功却担心投降清军后,会失去手头现有的兵权而反对归顺。由于立场不同,最后这对父子只得分道扬镳。3.不归顺清朝的真正原因郑芝龙投降清军后,也再写信规劝郑成功归顺清朝。接信后,郑成功回信暗示,如果清军能将三省(浙江、福建、广东)交由自己管辖,他可以马上归降,但如果清军不答应这个条件,他郑成功将誓死忠于大明。读了郑成功的信后,清朝两广总督李率泰回信讥刺:“阁下自诩忠臣,无三省之封,即舍清而忠明;有三省之封,则弃明而忠于清,真可笑也!”(应该说,李率泰的这番话,是一言说中郑成功的心思。)既然郑成功不肯无条件归顺,清军便将郑芝龙押往京城处理。与此同时,还向郑成功的家乡南安县发起进攻。很快,南安县便被搞得鸡飞狗跳,而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更是惨遭强奸,受了凌辱的田川氏(郑成功的老妈是日本人),一气之下干脆自缢身亡。随着谈判的破裂与母亲因辱而死的仇恨,当时避走在金门岛的郑成功,从此才真正下定决心,彻底反清。(注意,只是反清,并没有同时决心复明。)4.郑成功手段之凶残对于郑成功来说,想反清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他所控制的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区(当时这一带还没被清军统治)粮草较为贫乏,唯有潮汕平原一带(现在广东省东部)相对富庶。因而郑成功对这一片粮草主要来源地非常重视。然而,由于潮汕平原位于南蛮(原生态地带,不被纳入中原地区的概念),远离战争纷乱的北方,生活过得比较安稳的老百姓也就没有一种依靠郑成功庇护,或者必须拥护谁(大明或大清)当皇帝的概念。不过,一开始老百姓还是会服从这位“国姓爷”,毕竟人都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惯性思想(认同前明朝政府,而非清朝)。但是郑成功频繁的大规模征粮派饷行为,无疑也增加了百姓的负担。更可恶的是,当郑家军以政府名义入境征收粮草的同时,也总会“顺便”对百姓家进行一些小规模的抢、掠、杀,这样一来,老百姓自然是怨声载道。慢慢地,老百姓当然不干了,于是好多地方的百姓便组织起来对郑成功进行反抗,但最后都被郑成功轻易镇压。不过在这些被征粮的地区中,有一个叫鸥汀寨的地方却是例外。虽然鸥汀寨只是一块弹丸之地,全寨男女老少总人口加起来也只不过五万余人,但由于鸥汀寨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属于典型的易守难攻水寨,再加上当时的寨主陈君谔是一位有勇有谋的秀才,所以鸥汀寨反而不把郑成功放在眼里。看着其他乡寨一次次遭到欺压,本来支持郑成功的陈君谔生气了,凭借地理的优势的他决定以牙还牙,反劫郑成功。从那以后,每当郑成功从各地征收粮草的船只经过鸥汀寨时,陈君谔便会组织寨中壮丁进行反抢。既然有人敢摸老虎的屁股,作为“老虎”的郑成功,当然会给予颜色瞧瞧。一开始郑成功轻狂地以为,虽然鸥汀寨地理位置优越,但能够与之对抗的兵力也只不过几千人,船也不是只有百来只,而且还是一般的小渔船。这对于他来说,想做掉陈君谔就如同捏死一只小小蚂蚁般。没想到在几次三番的较量中,郑成功才领教到了陈君谔的厉害。甚至有一次,郑成功在鸥汀寨外一棵树下与众将商议如何攻打鸥汀寨时,寨里忽然有人用火铳(一种用火药发射弹丸的武器,类似于步枪)射中了郑成功的左脚趾。随着攻打失败次数的增加,郑成功对鸥汀寨的愤恨更是日益加深。至于陈君谔,对郑成功粮草船队依然照刼不误。由于陈君谔名气的增大,周围其他乡村那些生活艰难的老百姓也纷纷来到鸥汀寨寻求温饱。转眼到了顺治十四年(1657年),鸥汀寨主陈君谔却因病逝世。当郑成功听到这个消息后惊喜万分,马上派出手下得力大将陈豹、黄廷率兵与鸥汀寨内奸来了个里应外合。同年的十一月廿三日,郑家军终于一举攻破了鸥汀寨。鸥汀寨被攻破后,郑成功随即下令,全寨不管是男是女,老弱妇孺统统做掉。转眼,鸥汀寨血流成海,七万余人全部死于非命。(注意,在这七万余人中,有一部分是为了不堪受郑家军欺负、挨饿,而跑来此地的无辜外寨人。再者,就算是鸥汀人,其中能与郑家军对抗的壮丁,也只不过几千人。)仅此一斑,可见郑成功手段的凶残与可恶!但别以为郑成功做了这事就能解恨,接下来他还有更毒的招数。鸥汀寨惨遭屠寨后,那些恰巧远海外出的乡人,或者临近乡寨的亲人闻知消息后,纷纷赶来探视收尸。可就在这些人入寨的第三天,郑家军再次凶残地来了一个入寨翻刀,将鸥汀寨补屠精光。(注意,第二次屠杀的可全是手无寸铁的普通乡民,而且人数不多,根本掀不起风浪。)过后,澄海知县祖之麟带领善众跟随着高僧大德把寨中的尸体集中起来进行火化。据说,当时祖之麟等人竟然用了整整四个月,才把全部尸骸火化完毕,所得骨灰重达300多石。(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也就是说,这批骨灰差不多有四万斤重!)直至今天,鸥汀人口头流传着一句话:“有鸥汀,无国姓!有国姓,无鸥汀!”(现在的鸥汀,位于广东省汕头市北面,是全国小有名气的蔬菜、水果、三鸟、食物的集散中心。)在明末清初那段特殊时期,由于外族入侵,人性丧失,中国也发生过一些屠族、屠寨的惨案,但唯独鸥汀的这次屠寨,是出自汉人自己的手!5.收复台湾的真正原因也许有人读完上面的文字后会说,一个人只要他的大局正确无碍,犯一些“小”错误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毕竟郑成功是一位民族英雄,是他收复了台湾。但如今又有多少人知道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真正目的?当时,郑成功表面上的确是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但实际,郑成功只是想反清,而所谓的复明,只不过是他的一个幌子。像1649年,郑成功带兵攻打潮州,那一次的守城方并非清军,而是同属南明朝廷领导的李成栋部队,为了扩大地盘和争夺粮草,对于自己人,郑成功也照杀不误。这一次内讧,同样足以说明郑成功所谓的复明,只是一个传说!虽说郑成功对自己人很狠,但对于清军却一筹莫展(主要还是兵力与供给耗不过对方)。随着实力的萎缩,郑成功慢慢地也只能在福建沿海一带负隅顽抗,但强大的清军步步为赢继续逼进,此时严重失去军饷与兵员的郑成功忽然想到了那时被荷兰人占领着的台湾。(注意,这才是郑成功为什么会收复台湾的真正原因。而绝非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郑成功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捍卫领土完整!)当时的台湾只不过是一个荒凉落后之地,因而一直以来并不受到明朝政府的重视。不过,在荷兰人最初入侵之初,明朝也曾派兵抗击,但随着政权的日益衰落,最后对于台湾被占问题,明朝也就置之不理了。至于当时荷兰人在占领台湾后,其实也只不过在岛上修建两座小城作为贸易中转站,然后派出少量的士兵在那把守。(所以,千万不要把当时的台湾,想像成今天般繁荣发达的样子,更不要以为荷兰人在台湾驻守有大量兵力。)虽然郑成功面对着强大的清军是败多胜少。但面对着兵力不多的荷兰人。郑成功可谓胜算十足。再说了,郑成功也不能输,因为他输不起。当荷兰人被赶走后,台湾也就成了郑成功继续反清的大本营。1662年,郑成功在所谓收复的台湾半年病亡,终年39岁。纵观郑成功的一生,尽管他至死也没称帝,但要知道,郑成功事实上就是一个土皇帝,他之所以没称帝,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实力不够,不敢惹怒清军。尽管郑成功赖在台湾,但只要他不称帝,清政府暂时可以睁只眼,闭只眼先忍着,毕竟当时清军刚刚入关,面对的问题实在太多。而假如郑成功在那时不识时务地称帝,那性质可就大大不同了。(就像现在的台湾,你可以“独立”,但不能独立,不然大陆肯定出兵。)假如清朝最初不是抱着这个态度,到了康熙执政时期,就不会用派兵攻打台湾了。郑成功死后,他的儿子郑经在与康熙对抗的过程中,曾这样说过:“先王(郑成功)在日,前后招抚者,亦只差削发二字,若照朝鲜事例,则可……本藩焉肯坠先王之志。”仅从郑经的这番话中,完全能感觉到,就算郑成功收复过台湾,其实也只是为一己之私。说白了,郑成功就是今天台独份子的前身!你说这样的人,还能算是一位所谓的民族英雄吗?如果说,后来不是康熙征服了郑经,让郑经独立,那么今天的人们会不会认为郑成功就是一个民族英雄呢?也许是因为我们习惯在评价历史上的那些人物时,对于好的,往往会将好的一面加倍宣扬,甚至是全面放大;对于坏的,同样也会将坏的说得一无是处。然而,历史的面目永远就摆在那里,关键是看你怎么去解读!本文节选刊登于《百家讲坛》2112.05期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已,反之人,岂不迂乎哉!
●●●●  郑成功:我不是民族英雄  作者:fengzhican  编者按:  文章详细概述了郑成功的征战历程,说明了他攻取台湾的原因,从而证明郑成功不是民族英雄。文章结尾列出了民族英雄的标准。文章给我们看待历史提出了思维点,但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我们如何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就郑成功而言,他的反清在当时算不算是对明朝的忠诚?他的忠于明朝是不是政治上的反动卖国?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奈,他的攻取台湾,把台湾收归于中国的版图,算不算是爱国之举?文天祥于宋他是忠诚,于元朝呢?文章给我们提出的相反观点,值得我们探究讨论。  郑成功,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已是如雷贯耳,这三字只要出现在眼前,便犹如一道闪电,令人顿生敬畏之情。从小到大,老师只要一提到他,同学们马上就会条件反射地吼出“民族英雄”四个字,再有“博学”者还能扯得更远些—他击败了荷兰红毛鬼收复了宝岛台湾!他是民族英雄,不仅我们撒丫子喊了这么多年,而且这个概念存在于中国人心中已达数百年之久,似乎无可辩驳。但,他真是民族英雄?  三百多年前的一个夜晚,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人、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郑成功立于甲板之上,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眺目远望。狂风吹打着海浪,海浪击打着他的脸,郑兄,再看一眼故乡吧,你将再也没有机会踏上这片热土。然而他不会想到,此次征伐,却建立了千古伟业。  为什么我会对郑成功民族英雄的称号提出疑问?他收复台湾的初衷是不是我们所想的出于爱国那么简单?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不用着急,郑成功背后的故事,听我慢慢为您讲述。  郑成功,原名郑森,生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福建人氏。这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大明集团濒临倒闭。在公司内部,李自成带领员工进行大罢工;外部又面临满清集团的挤压。1644年,员工们杀进紫禁城,董事长崇祯被逼上吊;由于农民出身的李自成不会做生意,公司很快又被满清集团兼并了。  残酷的战争使郑成功辍学了,满怀愤怒的他回乡随父亲郑芝龙举起了反清的大旗。郑成功深得南明隆武帝赏识,被封为忠孝伯、御营中军都督,赐国姓朱(国姓爷的称号就是这么来的)、改名“成功”,享受驸马的礼仪待遇。  1646年,隆武帝在江西被俘,清军好说歹说他都不愿意投降,后来通过一种叫绝食的方式自杀了。此时的郑成功为求自保,避走金门,并在沿海各地招兵买马、收编郑芝龙旧部。同年,桂王朱由榔继任位,年号永历,继续领导反清复明。永历帝希望郑成功能为自己效力,所以不断拉拢他,并封他为延平王。郑成功也很知趣,当即表示愿意誓死跟随吾皇、效忠大明。此时的郑成功军队庞大,而领土太少(直接表现就是没钱)。于是,他准备相机攻占一些地区(俗称打劫),解决吃饭问题,但迎接他的,却是一系列的惨败。  首先是潮州之役。潮州守将郝尚久是一根墙头草,他虽于永历二年就追随南明政权反清,但一直都摇摆不定,持观望态度。加上他还曾经拒绝过郑成功联军的要求,因此郑对其极为不满,决定先拿他来开刀,攻取潮州。永历三年(1649),郑成功以郝尚久“不明不清”为名,挥师南下,攻打潮州,一路所向披靡,斩敌无数,很快便拿下了周边的揭阳、普宁、惠来等地,已对潮州形成合围之势,却没想到清军也来插一脚。此时的郝尚久已被围数月,城内的粮草早已食尽,孤立的潮州城被饥饿的阴影所笼罩。郝尚久对郑成功恨之入骨,便向清军投降,并约好一起夹击郑军。郑成功本想进城喝酒吃肉,没想到自己倒差点成了饺子馅儿。  永历四年(1650),清军攻打广州,永历皇帝急调郑成功南下驰援兄弟部队。翌年三月,郑军抵达广东的大星所。清廷福建省长兼军区司令员张学圣在得知郑军主力南下广东之后,认为厦门防务松懈,兵员不足,似有可趁之机,便令马得功、王邦俊率领突击队偷袭厦门。负责厦门防务的郑芝莞同志是毛泽东战争论的忠实崇拜者,面对清军来袭,他充分发挥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的战术,只顾着将财物搬运至私人船上逃亡。由于这位仁兄在逃跑的时候忘了通知大家,搞得郑夫人与郑成功长子郑经只来得及携带祖宗牌位避于海上,险些被俘。清军相当轻松地就攻破了厦门,并将郑家的积蓄、装备掠夺一空(清军也是打劫出身)。但清军似乎无心恋战,而是满载战利品、一路高歌返回内陆(土匪目光比较短浅)。不久,郑成功在广东得知了厦门遭袭击的消息,原本仍想继续南下,但终因将士思归,哭着闹着要回家,不得已才班师回厦门。收复厦门后,郑成功对怯战逃跑的叔父郑芝莞是恨得咬牙切齿,二话不说直接拉出去砍了。并对底下的将领训斥道:军人,要有骨气,老子最恨胆小的人了……这也可以理解,毕竟郑兄在厦门苦心经营了这么久,被老郑这么一搞,不仅积蓄没了,还损兵折将,更重要的是老婆和孩子差点都没了。  永历六年(1652)一月,清军海澄军分区司令赫文兴向郑成功投降,并献上土地军民本册,郑军很快就接管了海澄。由于海澄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清军自然不愿轻易放弃,当即表示高度重视、严重关切、并强烈谴责赫文兴这种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第二年,清军攻打海澄。双方随即展开大战,清军虽然海战不如郑军,却有着装备上的优势——红衣大炮。清军充分地利用这一优势对郑军进行猛烈地炮火轰击,郑成功部队损失惨重,许多部将战死。郑成功见军队士气低落,于是亲临阵前喊话,正当他准本清嗓时,只见一颗炮弹在天空中划出一条美丽的弧线然后在他旁边应声爆炸,所幸没有被伤。就在这种不想当炮灰的动力驱赶下,郑军将士果断选择逃跑。但否极泰来,战局出现了转机。五月,郑成功在侦知清军火药钱粮不继之后,凭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和对【三国演义】中经典战役(赤壁之战)的研读,果断决定诱敌决战,趁清军大举渡河之际,以火攻大破清军,清军伤亡惨重,主动后撤,海澄才得以保全。  海澄保卫战,郑军虽然打退了清军,但自己却是伤亡惨重。再加上之前的潮州之役和厦门保卫战,这些接踵而至的失败让郑成功元气大伤。当然,郑成功这个刺儿头让清军的日子也不好过,郑军东躲西藏的游击战术虽然没把清军打垮,却把人家累趴,清军面临着战斗减员、粮饷不足等问题。这就使两军都想到了一个能让自己换口气儿的好办法——议和。共同的选择使他们坐到了谈判桌上,从剑拔弩张到心平气和地谈判,郑成功的心理必定充满了矛盾和挣扎。清廷拟封郑成功为海澄公,并承诺给予一府(泉州府)地方安顿兵将。降还是不降,必须跨过这道坎。如果不降,又得继续作战;如果降,可以安安稳稳做个海澄公。但仔细想想,只给一府之地,实在太欺负人。终于,在经过几番咬牙顿足之后,郑成功决定放弃议和,继续反清。  郑成功在惨遭一系列的失败之后,实际上已经产生了动摇之心。随着清廷在全国逐渐确立统治,他开始感到力不从心、不是清军的对手,所以他和清军议和了。有人认为这只是他的缓兵之计,并不是真心议和。实际不是这样,根据【延平王集】的记载,他在和清军议和时提出的条件是继续领有军队,并且封王,至少要领一省之地,就像平西王、平南王一样做个土皇帝。然而清廷只愿意封他为海澄公,领一府之地,这样的条件使得郑成功勃然大怒。既然只是假意议和,为何大怒,这说不通。所以由此可以看出郑成功是真的想议和,只是待遇不好,所以放弃了。  议和不成,自然还得打。被激怒的郑成功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这次可是个大手笔,他俨然成了一个赌徒,失去了理智。& & &永历十三年(1659),郑成功带着他的全部家当,包括水陆两军共十六万人,战船千艘,其中还有一万“铁人军”(头戴铁面、身穿铁臂裙,专砍马腿),并会同张煌言部队顺利进入长江,势如破竹,接连取得定海关战役、瓜州战役、镇江战役的胜利,包围南京。张煌言部亦攻克芜湖一带十数府县,江东一时震动。当时南京城内的清军守将是两江总督郎延佐,他一面上书中央求救,一面听从部下的缓兵之计,派遣特使以卑辞向郑成功求情:中央规定,守城过三十日者,城失则罪不及家人;如果我现在投降,不仅会被送上军事法庭,家人还要被发配到宁古塔世代为奴!所以请郑兄你再宽限几日,考虑下兄弟的难处……此时的郑成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将毛主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孜孜教诲抛之脑后,轻信清军之言,拒绝部将的劝谏,令各部人马按兵不动,只等清军到时投降。就在他满怀欣喜准备收编南京城的时候,清军已趁机调各州府兵马从南京东南门入城,使城内清军的实力大为加强。人多了腰板自然也就硬,清军反守为攻。七月二十日夜,梁化凤趁郑军防备松懈,以郑军一降兵为向导,率500轻骑出神策门,突袭郑军狮子山营寨。郑成功在睡梦中被惊醒,知道被摆了一道,立即组织反击。郑军虽然训练有素、久战沙场,但是要和满人的铁骑打野战,还不够人家砍的。郑军损兵折将,包括甘辉、万礼、林胜、陈魁、张英等大将皆死于此役。郑成功兵败后,试图攻取崇明岛,作为再次进攻长江流域的阵地,却久攻不克,只好全军退回厦门。南京之战可以说是郑成功军事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役,却是先盛后衰,大败收场,使郑成功的反清大业受到致命挫折。  原本胸怀大志的他,忽然遭遇此等惨败,不得不令人叹息。内地已经是混不下去了,接下来要做的只能是跑路。去哪里呢?这又是个问题。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郑成功满怀悲怆之情,做出了一个使他名垂千古的决定:去台湾吧,既不用办出国护照,又离内地近,将来反攻也比较方便。于是,郑成功本着“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的大无畏精神向台湾进军。  当时荷兰人在台湾主要有两大据点,一是热兰遮城,二是普罗民遮城。郑军首先攻下普罗民遮城,并以此为据点,包围了热兰遮城。郑成功派人在城下喊话,强烈谴责荷兰殖民者侵略我国领土的非法行径,重申台湾自古属中国所有,我领土主权不容侵犯。结果不用多说—人家都懒得理你!(枪杆子才能出政权,废话是没用滴。)永历十五年(1661年)七月,荷兰东印度公司从巴达维亚调遣的援军抵达大员,郑成功采用围点打援的策略,于八月中旬在台江内海与荷军展开激烈海战,郑军大获全胜,击沉一艘荷兰军舰,并夺取船只数艘,自此荷军丧失了主动出击的能力。十二月,一名德籍荷兰士官叛逃,郑成功在其提供的情报帮助下,炮轰并击毁热兰遮城的乌特勒支碉堡,使热兰遮城之破终成定局。十二月八日,荷兰大员长官揆一修书郑成功,表示同意和谈。几经谈判,荷兰人终于永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向郑成功屈服。至此,荷兰人正式退出台湾,台湾回到祖国怀抱,迎来了郑氏家族的统治。  郑成功收复台湾,赶走了荷兰人,使台湾人民免遭异族奴役,并且苦心经营台湾,使台湾逐渐恢复发展。这是他的功绩,谁也无法抹杀。但是,他真的是出于爱国之心才收复台湾的吗?显然不是,他是在经历了北伐南京等一系列惨败以后才到台湾寻求立足之地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欲平复台湾,以为根本之地,安顿将领家眷,并无内顾之忧,然后东征西讨。郑成功自己已经把话说得很明白了,收复台湾只不过是反清战争的需要,而不是爱国……  可能有人会问,他为了大明朝而反清不一样也是爱国?不一样也是民族英雄吗?这我们就需要运用一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他为什么反清?根据我之前叙述的,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郑成功生于明朝的官宦之家,全家都沐浴在大明王朝的恩惠之下,没有政府,也就没有他今天的成就。更何况隆武帝这么赏识他,又是加官又是赐爵的(要感谢政府)。在南明这他起码也是个王公大臣,要是投降到蛮夷那还不知道吃不吃得开呢?混得不好不说,还得背个汉奸走狗的骂名,傻子才干这买卖。  第二:其父母被满人杀害。父亲和母亲的双双不幸给郑成功那强大却又脆弱的心灵造成了重大的打击,在他心中始终笼罩着这样一层阴影:满人就是一群害他国破家亡的流氓土匪(还害他辍学),是无恶不作的畜生!  第三,清廷给他的待遇不够好,这点是最重要的。既然政府不给好的待遇,还不如自己去打拼。反清是笔大买卖。虽然有灭九族的危险,但是做好了,至少也得封王赏地,或许还可以自己做皇帝……总之利润不小。自古以来,利诱之下,必有勇夫,郑成功也不例外。  所以,无论是平台,亦或是反清,他的初衷只有一个—荣华富贵!至于为了大明,为报父母之仇,只是次要原因,毕竟他最后还是起了投降之心,他在议和的时候考虑的只是待遇问题,父仇母仇什么的都是浮云。  1662年五月初,天昏地暗,黄风大作,波浪冲天,继而雷震电闪,郑成功带着遗憾和伤感溘然长逝了,也给后人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和伤感。也许,在他临死前,他会为自己未完成的事业而遗憾;也许,在他临死前,他会回顾他这跌宕起伏的一生:我戎马半生、东征西讨,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大明,还是我自己?也许,他就是怀着这样的矛盾与悲情走完了他这不寻常的一生。  启示:  1:要成为一个民族英雄,首先是气节的问题。在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郑成功动摇了,虽然他最终没有投降,但他确确实实是有了这个念头。他没有文天祥那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我们评价一个人,不能仅凭他的某一面做标准,而是要纵观全局,郑成功收复台湾,他就是民族英雄!这样未免太武断。  2:一个历史人物地位之高低,不是他自己所能决定的,而是由写史书的人所决定的,而写史书的人要怎么写又是由统治者来决定的。清廷为了收复台湾,所以笼络郑氏家族,将郑成功宣传为“忠义典范”。实际上郑成功在和清廷作对时,清廷是将他称之为反贼的,只不过是形势不同了,称呼也就改了。  3:我们在教材里学的东西很多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要想真正了解历史还需多读些史书。  总结:  为了迎合统治者而去改变历史本来的面貌、为了宣传某种功绩而去美化或是丑化历史人物,是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一种侮辱。历史的长河已经被污染的不轻,何时才能还它一个清澈的面目?  ●●●●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已,反之人,岂不迂乎哉!
●●●●  郑成功是民族英雄吗?  文章源于此ID:sddx1993  郑成功是对中华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但绝对不是一个是忠贞于复明事业的纯粹的爱国者。  郑成功把以他为首的郑氏集团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在明、清对峙,国土分裂的情形下,他鉴于自身力量不够强大,在政治影响上也无法同明、清两个并存的政权争夺民心(包括官绅),因此,他的策略是明、清两方谁能让他独断专行,或者说割地自雄,他就奉谁“正朔”。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理想是做一个“纵横而所之”的“凤凰”,不愿成为“槛阱之中”的“虎豹”。所以他会说出这样的话:“清朝若能信儿,则为清人;果不信儿言,则为明臣而已。”总之,只能“遥奉”,不能“受制于人”。这就是他和后来的郑经一贯提出的“比于高丽”的思想根源。  清廷多次招抚(郑方称为“和议”)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只给他高爵厚禄,决不答应给他以相对的独立性。在这种条件下,郑成功只能做一个“明臣”。同样的道理,他的“始终为明”并不意味着他愿意毫无保留地服从明朝廷的调遣,恪守臣节。在东南沿海,隆武帝遇难后,他“始终为唐”(张煌言语),对近在咫尺的鲁监国以客礼相待,而且极力设法使原属鲁监国的兵将听命于己。  明清之际最优秀的军事家李定国的悲剧在于:出滇抗清前期遭到孙可望的嫉恨,无法在湖广(今湖南、湖北)、江西战场上施展雄才大略;中期寄厚望于郑成功连兵粤、闽,会师北上,得到的回报是虚应故事,新会战败,丧师失地,南明中兴从此无望,他所能做的只是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明、清双方留下的档案和记载都表明,郑成功虽然派出了军队,却没有参战意图。清闽、粤两省高级官员非常注意郑军动向,向朝廷报告林察等南下的日期和活动颇为详细,却没有任何交战之事内容,也就是说林察、周瑞部决不是遭到清军阻击不能早日到达定国指定位置;从十月初四日到十二月十四日磨蹭了两个月零十天才驶抵平海,派出部分兵船去大鹏所村寨征收粮食,而杨英记载林察、周瑞出兵时,他以户科身分同忠振伯洪旭“照议”计发行粮十个月,可见也不是由于粮饷不足。剩下的惟一解释就是郑成功在命将时即已亲授机宜:不可假戏真做。这一判断不仅可以从上述郑军处处拖延时日上看出,从清方档案和郑方纪载中也找不到任何作战痕迹,给人印象似乎是郑成功组织了一次大规模南海旅游,对组织这次改变明、清战局的战役的李定国采取了虚与委蛇的手段,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郑成功对南征诸将的处理和复李定国书是大有讲究的。1654年能否实现东西合击,奏捷广东,直接关系着永历朝廷的前途,是非同小可的一次重大战略行动。郑成功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决不至于看不到这一点。他的信中轻描淡写地说“胜负兵家之常,不足深忧”,把关键性战略意图未能实现等同于一般战役的胜负,可说是官样文章。信中首先批评了李定国“骄兵致挫”,然后才谈到自己的舟师“逗遛”、“依违不前”,意在把战役失败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对方。我们不能说李定国没有犯过骄傲轻敌的错误,但是新会战役的失败却决不能说成是定国“骄兵致挫”。  在人员处理上,郑成功治军之严,在历史上很著名,惟独对这次对南明有决定命运意义的战役中逗留不进的将领却轻轻发落了事。林察是南征主将,郑成功却把“依违不前”的罪责加在副提督闽安侯周瑞头上,原因是林察为郑氏嫡系将领,周瑞原是鲁监国将领,亲疏之分显而易见。顺便说一下,郑成功的跋扈自雄在致定国信中也有充分的表现。按明、清制度大将专征时皇帝授予的最大权力仅限于副将以下违反节制可以不经请旨以上方剑处斩。周瑞位居侯爵,成功信中说“念其有功,不然已正法矣”,完全是一国之主的口气。总之,南征之役无功而返是按照郑成功自己的意志行事殆无疑义。  年李定国策划的广东之役,是南明中兴的最后一次机会。定国计划的重点是联络郑成功东西合击,配合广东各地义师首先全歼广东清军,再展宏图。在这三股抗清力量中,李定国军和广东义师都是全力以赴的,只是由于郑成功志不在此,终于功亏一篑。广东义师为了实现定国的战略意图表现的积极性颇足称赞。在定国新会战役失败之后负责联络广东义师的明两广总督连城璧仍然为这一东西合击战略奔走呼号。他在1655年六月给永历朝廷的奏疏中呼吁:“所望西师迅发,闽帆再扬,而臣与辅臣郭之奇一鼓再鼓,乘敌之疲,用我之壮,粤东不足平也。”次年(1656,顺治十三年,永历十年)七月,连城璧又在疏中说他联络的粤中义师“坚处海滨,……枕戈以待王师重来,与闽师期会,收前此未济之功”。由于李定国在新会战役中兵员器械损失较大,又急于赶赴安龙迎接永历帝入滇,顾不上粤东战场了。大好良机付之东流,曷胜浩叹。  郑成功接收父亲的兵力,成员多是盗贼出身,于是郑成功一直是“强人统治”,“严刑峻法”,极少接受属下的意见。然而他的文人背景却也能让他以德服众,同时也有助于他对商业方面的经营,创造出胜过他父亲的局面。  因郑成功为中日混血,日本人亦视之为大和英雄,如今日本平户(今长崎县平户市)海滨尚有“儿诞石”,相传郑成功即在此出生。日本作家近松门左卫门曾写了一部名为《国姓爷合战》的净琉璃剧,风靡一时。台湾日治时期,日人拆除为数不少的汉人庙宇。但位于台南,清代设立祭拜郑成功的延平郡王祠所幸被保存。并另在旁兴建和风建筑“开山神社”,亦供奉郑氏,形成双庙格局。直至战后,开山神社遭拆除,延平郡王祠则将原先闽式建筑整修为北方朝廷式。  中国把郑成功看作从荷兰人手上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日本则把郑成功看成第一个日裔子孙经营台湾的例子,而台独分子则把郑成功看成汉人脱离中国统治,移民台湾,建立新天地的典范。  ●●●●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已,反之人,岂不迂乎哉!
所谓民族英雄,也无非是一个定义而已。朝代的更替,总会产生很多的伤人伤己。这要看我们是基于什么角度去看待。感谢楼主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资料,让我们有机会更多角度地去了解郑成功。
汕头第一网(e京网),让生活更美好!——在本站中,有任何问题可找我~
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只能说明你连最基本得社会学常识都不懂。
谁能验证真假
真的假的?
我爱素食!人类爱惜自己的生命,没有什么比自己的性命更重要,动物和人一样,也把他们的性命看得至关重要!喜欢素食的我,期待志同道合的人来陪伴我一起走人生路!
明朝...清朝...谁是谁非.谁对谁错.至今才来评论.是毫无意义的...对于否是民族英雄? 巧能由你说了算?
真的假的?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已,反之人,岂不迂乎哉!
您还没有登录,或者登录超时,请后再参与发表。
48小时热门
e京生活超市
¥30¥24872
¥32¥25.68
¥18.8¥13.912
¥88¥68215
¥48¥3865
¥30¥2532
¥50¥39.81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郑成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