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厚有没有参与州吁弑君者 英文

本人最感兴趣的是两汉史,“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虽关千古登临之口,但也始终寄托着我对于两汉文化的感动。由于很多课题涉及源流及传承的问题,近来经常翻看先秦史料,本文是我的读史感受,因为是札记,所以会分次更新。历史最大的乐趣在于:揭开尘封史料背面的鲜活故事。    
卫国是先秦史上中原地区的一个重要国家,特别是在西周和春秋初期,其在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影响,虽不如后来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也仍然在当时和后世留下了重重的痕迹。后人治春秋,首先关注的两个重要事件,一个是郑叔段之难,另一个就是卫州吁之乱。两者都是庶子之争,都是兵戎相见,都演变成为了国际事件。所不同的是,叔段之难结局尚有一丝温情,而州吁之乱却是赤裸裸的杀戮与复仇。  
卫国的先君姬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弟,除了湮没无闻的厓季载,他是周武王姬发最小的弟弟。但正是这个最小的弟弟,后来却被周朝当局分封在了当时最为重要、也最为繁华的河、淇地区(那时的黄河下游河床比现在偏北许多,且从今河南淇县附近一分为二,分别从河北注入渤海),这里是旧商朝的王畿,是大商帝国的统治中心,分布着旧商帝国直接控制的城邑和郊野。  
对于自己几个兄弟的才干,周武王姬发的心里是有数的。兄长伯邑考死得早(话说回来,若不是这样,姬发能不能上位还是个问题);剩下的八个弟弟:姬封、姬载还没学会爬;已成人的兄弟里面,智商就数管叔姬鲜、周公姬旦(鸡蛋?)和蔡叔姬度三人为高。周公旦就不说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名气是大大的,除了自己在中央高层占据了个世袭的卿士大官,儿子伯禽还被派到东方山东半岛的腹心鲁地为君。管叔、蔡叔也被委以重任,和霍叔一道以三监的名义被封在商朝旧地河淇流域,控制和监视着当时华夏族的中心地区。  
智商高+忠诚度低,是个极其危险的组合。周武王一死,看见姬旦捧着小屁孩儿周成王挟天子以令诸侯,管叔、蔡叔在武庚禄父的挑拨下毫不犹豫地举起了反旗。姬旦如何安定宗族士大夫,又如何振兵经武,联合鲁国大军剿灭叛党等等,这些与本文无关的细节就不一一叙述了。总而言之,最后的结局是:武庚、管叔被杀了,蔡叔被流放了,同一时期周朝对三监帮凶东夷人的远征也取得了胜利。看着黄河以北洹水、淇水流域这一大片肥美的地区和蠢蠢欲动的商族士民,周公旦的目光再次放在了自己剩下的兄弟们身上了。  
检视西周的分封制,大抵就是以宗周、成周为中心,将王畿内及土地肥美的重要地区直接分封给亲属或同姓:如畿内及附近的毕、祭、单、虢、凡、蒋、茅、芮、虞、卫等国以及西周末年分封的郑。还有就是在周王朝中心地区东、南、西、北以为屏障的战略边境:如鲁、燕、蔡、晋及汉阳诸姬;然后剩下的再分封给异姓诸侯。河淇流域如此重要,因此姬旦将少弟姬封立为卫君,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管辖管蔡旧地。之所以叫“卫”国,而不叫猪头三或其它什么国,近人刘师陪以为:“卫”和“殷“都是从“韦”得声,古时声同通用。杨宽老师亦认为周人将殷周围的地区叫做“卫”,确是沿用原来的名称。  
顺便提一下,和姬封差不多同一时期分封的周武王姬发的亲生儿子唐叔虞,运气就远没他的叔叔们那样好。他被封到了周朝北部的边境汾水流域(先叫唐,后改国号叫晋),该地区及其以北,自古以来都是赤狄(商朝叫鬼方)及其他非华夏族人民生息繁衍的“蛮夷之地”。终西周一朝,晋国士民们没有停止过讨伐夷狄或被夷狄讨伐的境况,远没春秋时期那么风光。  
史载,康叔姬封生于丰。丰就在今天陕西西安西南,从这里一直到渭水中上游北岸,是周族发源和壮大的根据地。这个年幼的天王贵冑,没有参加过孟津会师,没有参加过武王伐纣,没有参加过东夷之战,也没有参与平定三监。周公欣赏幼弟的志气和才德,但同时也担心其威望不足以服众,于是采取了重要的两个措施。第一就是迁殷“顽民”。  
商朝虽然灭亡,然而残余的抵抗势力及商贵族士民的力量仍然很强大,三监叛乱就是明证。要瓦解群聚的抵抗力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规模的移民。这一招几乎成为后来新王朝巩固统治的必杀技:周公用,秦始皇用,汉高祖和汉武帝也用。殷贵族的迁移地点,大体来说有三种情况:一是集中迁移到成周附近的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便于周人对其就近管理和镇压。二是分批配给主要的姬姓贵族的封君,带往远方的封国去,类似流放。三就是挑选出大家都佩服、且忠于周王的殷商后人,继承武庚的使命,来个“殷人治殷”——这位仁兄就是被封于宋的微子启,纣王之兄,笔者的先祖(按:萧、孔、宋、戴、华、乐、皇、南宫等姓皆出于宋国公族,丁、朱、石、武部分人的祖先也是宋人之后)。“顽民”被大量迁走了,仅留陶、施、繁、 饥、终葵等七族循良的殷民给康叔治理,大大减轻了康叔的治国难度,周公为了这个年幼的弟弟可谓用心良苦。  
周公采取的第二项措施就是对卫康叔进行政治教育:《史纪*卫康叔世家》对此的记载过于简单,只是说周公告诫康叔曰:“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先殷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其实周公是十分擅长政治教育和鼓动的。成王年幼摄政时为讨好召公,周公写了《君奭》;东征的时候写了战争动员令——《大诰》;迁殷贵族于洛邑时又有对新移民洗脑的告诫——《多方》《多士》;对于卫康叔,周公则絮絮叨叨地写了《康诰》和《酒诰》:除了对周族秉承天命的历史回顾和勤政爱民的老生常谈外,还一再强调纣所以亡者以淫于酒,酒之失,妇人是用,故纣之乱自此始(另:酒和美女这两样笔者都喜欢,看来自己身上毕竟保留着纣王的基因,也罢)。  
卫康叔履新后,也确实按照周公的方针修城垣,治国家。先改革商朝的土地制度,释放农奴,按周朝规制分给耕地,鼓励“开辟私田”。又采取措施调动“百工”积极性,利用卫国便利的地理位置,继续将商人在贸易上的特长发扬光大,从此“商人”从族名变成了职业名。在婚姻方面,用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道理,限制同姓通婚。在丧葬方面,废除了商朝用人殉葬,杀人祭祀的残酷作法,改用草人、草马、土车代之。由于“康叔治国有方,能和集其民,民大悦”,卫国很快就出现了“诸业兴旺”的局面。后来,“成王用事,举康叔为司寇,赐卫宝祭器,以彰有德”。  
到了西周末年,卫国势力逐渐扩大,其管辖范围最大时包括今天的河南北部、山东西北及河北南部这一大片地区。到了春秋初期,卫国已与郑、鲁、齐、宋、晋、陈、曹等并立为政治舞台上的诸侯大国(秦、楚那时还被视为荒服之国,进不了上流的社交圈子;燕国地方也太远,基本不参与中原事物或朝聘活动)。  ————待续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抢个沙发先。  
  下文呢?
  卫国享国好像很久,到战国末期还在
  LZ实在有问题,一次性都贴出来啊,不爽快!
  何止战国末阿,秦二世的时候才灭掉,呵呵
   卫国春秋时候应该被北狄差点灭亡  幸亏了齐桓公  但是,元气大伤啊
  不知道州吁在LZ笔下是什么样的人物?凶暴成性的暴君还是优柔寡断的弱智?  期待更新啊
  这种好文不顶,而那个狗屁不通的什么“唐朝历史的秘密”居然还分了页,简直没有天理!  你们都说说看,是不是这样的啊
  好文!
  好文!  
  作者:汉水秋风 回复日期: 01:16:30   
    卫国享国好像很久,到战国末期还在  ---------------------------------------------------------------  卫的最后一任统治者是卫君角
周平王十三年(公元前758)年,统治卫国五十五年的卫武公去世了。这个卫武公是可以和卫康叔齐名的一代名君,其治理国家的水平之高、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品德之高、史籍对他的评价之高,是大出笔者的意料之外的。《诗经/卫风/淇澳》:“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倜兮,赫兮嗄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这说的就是卫武公。尤其是在周幽王无道,西戎洗劫镐京这样一个天下混乱的历史时刻,卫武公能看准风向,和郑桓公、晋文侯一起旗帜鲜明的站在周平王一边,反对王子携另立中央,并率兵护送平王东迁,立下大功。  
后来周室感恩图报,卫君晋爵一级,由侯爵升为公爵。同样是发兵勤王,但晋文侯事后还是晋侯,没有变成什么“晋文公”,可见在周王眼里,晋国的功劳是没有卫国大的。但后世一说起“平王东迁”,就是“晋、郑焉依”,绝口不提卫国,这一点笔者是愤愤不平的。  
卫武公太子姬扬嗣立为卫君,就是卫庄公,州吁的老豆。卫庄公即位之时,卫国的国力当时已达颠峰。国内政通人和,国际上声誉卓著。这样一个诸侯大国的新君即位,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有提升空间(说不定可以像郑国国君一样成为位高权重的周王卿士呢?),于是各诸侯国都纷纷送礼的送礼,嫁女的嫁女。史载卫武公去世时高寿九十五岁,料想他儿子卫庄公即位时年龄也小不了,但没关系,男人最重要的是有权和有钱,其它都是可以克服的小问题。于是乎卫都朝歌冠盖相望,各国佳丽云集,环肥燕瘦,不一而足,都想做卫公的夫人。  
卫庄公五年(公元前753年,周平王十八年),齐庄公的女儿姜氏脱颖而出,成为了卫庄公的正室夫人。这个姜氏就是庄姜。卫庄公挑选庄姜是带有浓厚的政治眼光的,因为庄姜的背后是东方的大国齐国,庄姜的亲哥哥公子得臣,是齐国太子,未来可能掌握齐国的政权。这一选择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在以后卫国的峥嵘岁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都说国与国的婚姻是政治利益的体现,在很多情况下作为新郎官的国君对于品貌是没有挑选余地的。让卫庄公觉得幸运的是,庄姜的美貌是惊人的。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篇的对于庄姜的描述各位看官以为如何?反正笔者的口水已经流了一地。外貌姣好倒也罢了,对我而言,其“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风采更加让人心驰神往。真希望卫庄公是个善解风情的主,否则的话就实在是太浪费了。  
卫公娶女,齐公嫁女,这在当时的政坛或娱乐界都是件天大的盛事。迎娶队伍的排场和成婚仪式的盛大我们是无福目睹了,只能从古文献中窥知一二:“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那洋洋洒洒的黄河之水,浩浩荡荡北流入海;那撒网入水的哗哗声,那鱼尾击水的唰唰声,以及河岸绵绵密密、茂茂盛盛的芦苇荻草,这些壮美鲜丽的自然景象,形象地刻划出了那人数众多声势浩大的陪嫁队伍——“庶姜孽孽,庶士有朅”:那些男傧女仆,他们像庄姜本人一样,皆清一色地修长俊美。(口水继续流......)  
对国君而言,国家和美女都到手了,下一步就是“子嗣兴旺”,可庄姜偏偏“美而无子。”卫庄公也不含糊,等了一段时间看到庄姜生子的可能性不大,就立马又娶了陈国的一对公主姐妹,于是好戏就要开场了。  ————待续  
  LZ那么爱美女,可惜自己的老婆又丑又胖哦。回家好戏就要开场了!
  卫武公也是弑君夺位的,他哥在他爹墓地里自尽的。。。     卫国享国好像很久,到战国末期还在    ---------------------------------------------------------------    卫的最后一任统治者是卫君角  ----卫君角混到了秦二世元年才因罪被废。这个家伙可谓超级老不死了:)
  作者:angelabaker 回复日期: 11:33:22 
    LZ那么爱美女,可惜自己的老婆又丑又胖哦。回家好戏就要开场了!    
  ----------------------------------------------------  楼上的凭什么说我LP又丑又胖啊。我LP不敢说是闭月休花,至少也是沉鱼落雁型的。  当然啦,各花入各眼......      作者:最恨假正经 回复日期: 20:57:32 
    这种好文不顶,而那个狗屁不通的什么“唐朝历史的秘密”居然还分了页,简直没有天理!    你们都说说看,是不是这样的啊    ------------------------------------------------------------千万不可如此乱说。易中天大弟子的历史知识在下是佩服得紧的。希望各位涯友不要在帖子上作无谓的攻击。  
  侯风玄黄
有涯友说起卫武公的一些历史问题。的的确确,卫武公的上位过程不太光明正大:父亲卫釐侯驾崩,法定太子是太子馀。太子馀的弟弟公子和(就是后来的卫武公)联合禁卫亲军发动了“葬礼政变”,在太子馀代表大家恭恭敬敬将卫釐侯的遗体送入墓道时,直接用土石封闭了墓道,让太子永远地陪伴先君去了。  
但是,历史从来都是以成败论英雄。卫武公的伟大在于采取了正确的治国方略,以文治武功带领卫国走向了欣欣向荣。我一惯以为政治就是政治,没有太多仁义礼仪可讲,譬如现代的法律,基本上不考虑道德的因素:我们会否因为一个杀人犯或贩毒者在家里是孝子贤夫从而免去他的死刑?  
一个政治人物为达到目的,会使出暗渡陈仓、借刀杀人、兄弟相煎等种种手段,但他同时也许会惜刑厌杀、充满同情心且从谏入流。卫武公、楚武王、唐太宗、明成祖都是一代名君,因为他们都夺位成功;卫州吁、郑叔段、王子克、汉淮南王刘安等是乱臣贼子,因为他们是失败者,为历史所抛弃。  
  太好了,又更新了
  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恋人、情人、朋友。这里,每天,都有很多人在等待着。你会是他/她等待的人吗?不需要注册,不需要交钱!你只要答对他/她设置的问题,你就可以跟他/她联系!远离浮躁的交友,这是真正的心灵的沟通,用你的智慧找到你真正想找的人!
  强烈要求加快更新速度.
  楼主好文,支持一下
  一个政治人物为达到目的,会使出暗渡陈仓、借刀杀人、兄弟相煎等种种手段,但他同时也许会惜刑厌杀、充满同情心且从谏入流。  ----------------------------------------------------------------    严重同意
  续3  
春秋先秦时期,娶老婆有个很令现代男生羡慕的习惯或风俗,那就是你要是娶了某人家的女子,那么该女子的妹妹们都将作为陪嫁一块儿嫁给你。卫庄公选择的二房对象就是陈文公的女儿:厉妫、戴妫。  
有的看官可能会觉得为什么这些公主、美女们的名字这么别扭。这里笔者先将古时美女们的命名方式作一个简要的介绍,算是给大家读先秦史时的一个参考。那时侯女孩子们出生后三个月就会被家长命名,可能不会是“霞、玉、芳、红”之类的记号,但终归是有名字的,但都和当时的男子一样只称名而不言姓。但是到了女孩子出嫁的时候情况就反过来,只称姓而不言名了。如齐国是姜姓国,那么齐女出嫁时就称姜氏;卫国是姬姓国,卫女出嫁时就称姬氏;宋国是子姓国,宋女出嫁就叫子氏。  
但是这样一来,天下就有千千万万的姜氏、姬氏、或子氏了,为了在称谓或典籍中表示区别,还往往在姓氏前加上“伯、仲、叔、季”的排行。如在家是老大的则叫做伯姜,老二则叫仲姜。有的则是在姓氏前面加上丈夫的谥号,如卫庄公的夫人叫庄姜、卫宣公的夫人叫宣姜;有的以本国国名冠在姓氏之前,如齐姜、宋子,周王也是姬姓,女儿出嫁后叫王姬;有的美女在典籍中姓氏前加上自己死后的谥号而不从夫谥的,如鲁惠公的夫人声子等等。反正命名简单直观,基本上一看就知道是哪一国的,在家排行老几,老公是谁等等。(笔者的女儿出生,取名时那个烦恼啊……)  
有了上面的铺垫,厉妫、戴妫我们就很熟悉了:陈国(治所在今天的河南淮阳)是妫姓国家,自称虞舜之后,所以称“X妫”。 “厉”、“戴”就是二位美眉死后的谥号。  
卫庄公娶老婆,不求最好,只求最贵。当然这个“贵”是尊贵的贵。厉妫、戴妫的哥哥妫鲍就是陈文公的长子,也是陈国的太子。陈文公默默无闻,但生的儿子妫鲍却是玉树临风,卓尔不凡,名声在外,连远在洛阳的周平王都知道了,亲自召见且赞不绝口。连天王都看得起的名门望族,这门亲事卫庄公是要定了。  
其时庄姜已经在卫国的后宫呼风唤雨了。自恃没有庄姜美貌,娘家又没有庄姜硬,厉妫、戴妫在卫宫淇园没有太多的想法,反正就是埋头努力生儿子。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庄姜在心里已经将这姐妹俩看成了一个巨大的威胁,对卫庄公看得更紧了。只要庄公有去后园“赏花”的心思,庄姜就会一哭二闹三上吊,弄得庄公紧张不已。但尽管宠爱庄姜,子嗣危机的利剑始终悬挂在卫庄公的头顶上,他不得不偷偷摸摸地和二妫约会,同时还要派好几个亲信望风(唉,做国君也不容易)。  
大概是在卫庄公八年(公元前750)左右,厉妫终于为庄公生下了一个儿子,名曰孝伯。庄姜非常紧张,好几天食不甘味,夜不安枕。我们知道古代都是母以子贵,有个立为太子的儿子,总有一天母亲及母家人会扬眉吐气,兜转乾坤。然以色事人,色衰而爱弛。庄姜的美貌在物理上不会永远存在下去,谁能担保庄公的宠爱能够相伴一生?谁能担保庄公死后自己会否安享余生?想想汉高祖的宠姬戚夫人的下场笔者就会头皮发麻,因此庄姜的紧张是非常有道理的。  
很快的,可怜的孝伯突然夭折,是那时医疗卫生条件差,还是庄姜的反应过度已无可考。卫庄公懊恼之余,戴妫紧接着又生下了个儿子。这次轮到戴妫紧张了,她可不愿意重蹈姐姐的覆辙,于是聪明的她想了一个办法,自愿将儿子献给庄姜做儿子。庄姜也逐渐接受了自己不能生育的事实,庄公女人那么多,自己不吃饭不睡觉也防不过来,还不如收养一个儿子,名正言顺的做未来的“太后”更好。于是庄姜、庄公、戴妫很快达成三方协议:庄姜收戴妫子为己子,庄公允诺立其为太子。协议达成,皆大欢喜。卫庄公亲自给这个宝贝儿子取名叫“完”,即完美、完好之意,以现在的话来讲,卫庄公的家里算是和谐社会了。  
庄姜一旦得子,开始全力对其进行教育和广树党羽,于是对庄公的管理逐渐放松:在随后的几年,戴妫又生下了一子名公子晋;众多在庄公那儿连正式名份都没有的“诸妾”也开始“产出”了:卫庄公十年(公元前748年)左右,庄公不知名的“诸妾”之一也生下一子,名为州吁。    --------------待续  
  刚入天涯,就拜读了如是好文,做个记号。    天涯还有什么以前发过的好文,望天涯朋友们多多介绍和推荐啊。
  对先秦两汉史很是陌生,LZ的文章明白又有趣,虚心听讲,期待后文。
  柯北小丸子惊现天涯,不胜荣幸之至。  何时将大作贴出,让广大涯友解解馋?
  仰望楼主的先秦史功力。
  续4  
黄帝降生之时,“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古时未满7旬曰“弱”,也就是说黄帝出生3个多月就会说话了;隋杨坚出生时,“紫气充庭”;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时,“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就连五代时那个引狼入室、勾结北虏的朱温出生时,也会“所居庐舍之上有赤气上腾”。而我们的主人公州吁出生时,和笔者一样,没有任何事情发生,只是以一声嘹亮的啼哭宣告新生命的到来。  
接生婆将消息通知侍者,侍者通知后宫总管,当后宫总管风急火燎般将新生儿出生的消息禀报卫庄公时,庄公午睡刚醒,只是疲惫地哼了一声“喔”。过了一会儿,象是又想起了什么:“男孩女孩?”“恭喜主公,是位公子。”卫庄公的眉毛挑动了一下,脸上算是有了点喜色,旋即又吩咐到:“对了,那个谁谁谁将姜夫人最喜欢的青色纱裙洗好没,我等会儿还要亲自送过去呢……”  
时间就象朝歌城外的河水,人世间的喜怒哀乐都不会让它有任何的怜悯停步。公子完、公子晋、公子州吁,三个少年正在不同的环境下以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公子完是嫡长子,是周朝宗族社会结构中卫国大宗的法定继承人,卫庄公正室夫人庄姜的养子。父母的宠爱以及诸臣的阿谀很容易导致天下太子们的通病:顺境时自以为是且骄横自恃,一遇大事就六神无主乃至软弱无能。公子完也未能免俗,成天顶着太子的光环被人供着,离开宫墙的保护基本上就是一废物。  
公子晋算是有点特别,除了整天游手好闲外加吃喝嫖赌外,还开始有组织地勾引父亲卫庄公的一位宠妾——夷姜,并且取得了成功。夷姜原是夷国的公主(夷国姜姓,活跃在今天山东半岛的东端),因为貌美被庄公所娶。后来公子晋在州吁之乱后成为了卫国的国君,居然还明媒正娶的将夷姜立为正室夫人,我们不得不相信,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爱情。  
公子州吁和二位嫡子不同,他从小就属于勤奋好学类的优等生,当时贵族应知应会的“六艺”,州吁基本上都达到了标准,且尤其擅长里面的“射”和“御”。“射”就是射箭,古代唯一的远程杀伤性武器,威力巨大。射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国军事力量的首次打击能力,类似于现代的导弹。因此,春秋各国都十分重视射箭运动的群众普及,几乎各种大型集会都会有射箭运动表演:地位相当于现代春节的“乡饮酒礼”的节日中有“乡射”; 天子和诸侯在明堂集会群臣时有“大射”;贵族们在举行宴会时有“燕射”;招待贵宾时会举行“宾射”。总而言之,那时你要是不会射箭或射艺较差,你都不好意思出门。  
“御”就是驾驭兵车。春秋时的主力兵种就是马拉兵车,好处是速度快,冲击力强,容易造成催枯拉朽般的效果;缺点是受地形限制较大。那时贵族们掌握驾术十分重要,即使你是一国的上卿大夫,打仗时也得亲自驾车护卫国君。州吁御术高强,驾车“奔如雷电”,经常高速出入朝歌的大街小巷,很是拉风。  
周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冬,朝歌城南郊,卫公“狩田”。所谓“狩田”,就是由国君率领的一次大规模围猎活动。卫庄公几乎每年冬天都会狩田,但今年的狩田有着特别的意义:他要考察一下三位公子的能力。要知道古代的围猎可不是普通的娱乐活动,那基本上是一次近乎实战的军事演习:从箭术到戟术,从车兵步兵的配合到阵形的运用等等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展示。  
几千名卫国士兵早在“狩田”前的一个月就忙开了,主要工作是用木条制作的栅栏建立围场。栅栏通常称作“防”,靠它圈起了一块方圆几十里的草原林地,“防”内的鸟兽就是国君狩猎的对象。卫都南郊的猎场古称牧野,就是周武王率“三千虎贲”击溃纣王十万大军的地方。从这里往西一直到太行山下,历来是历代商王的狩猎场所。  
卫庄公扩大了这次冬狩的参观列席者范围,除了公族、卿大夫、及国际友人,还将庄姜、厉妫、戴妫、夷姜等后宫佳丽一并带出。因此,土建设施比平日也增加不少,在建置军舍、军门、指挥帐篷之外,特意兴建高台一座,置众佳丽于其上助兴。  
一声号角呜呜吹起,全场慢慢肃静了下来。一列列兵车从城郊营地弛来,进入围场,按照兵车在前,步兵在后的阵势一字排开。同时几十辆“驱逆之车”在围栏外游行,目的为在外围驱逐禽兽,不使其逃出“防”外。  
公子完、公子晋、公子州吁率领各自的亲兵最后入场。尤其是公子州吁,亲自驾御着经他自行改良的马车,高速驶入后又漂亮地急停在指定位置。  
卫庄公也乘着戎车入场了,他满意地看了自己的三个儿子一眼,随后下车,在司徒、太史等人的簇拥下走向祭坛。在那里,他将祭祀天地四方之神,然后誓师,然后宣布冬狩开始。  —— 待续  
  LZ大假前夕还工作到深夜写贴子,敬业精神,实可钦佩!
  写得好!
  作者:约克公爵 回复日期: 12:29:31   
    卫武公也是弑君夺位的,他哥在他爹墓地里自尽的。。。         卫国享国好像很久,到战国末期还在      ---------------------------------------------------------------      卫的最后一任统治者是卫君角    ----卫君角混到了秦二世元年才因罪被废。这个家伙可谓超级老不死了:)  *************************************************************  老而不死谓之贼,不知道卫武公那老头子如果在九泉之下看到了这窝囊废子孙的话,会不会动家法?  太子馀八成得先笑话笑话活埋了他的这个宝贝弟弟的子孙教子无方,然后再狠哭一气  
  好文.  LZ请继续
  呵呵,是写得很不错!支持,楼主加油!
  请问7旬怎么是3个多月呢?
  好东西!  
  作者:篱畔观菊 回复日期: 23:28:33 
    请问7旬怎么是3个多月呢?  ----------------------------------------------------------  这位细心的看官说得没错,7旬是2个月多一点,属于笔误,十分感谢。还请观菊兄以后继续斧正。  第五部分预计后二日更新。对我来说,五一长假比上班时还忙。
  古文观止
◆卷一 周文
  石 碏 谏 宠 州 吁
    隐公三年  左传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  关于 州吁 石碏 庄姜   楼主能对历史认真一点么
为免误导    
回楼上的,仔细对照一下就可发现,我对历史的态度是十分认真地,绝对不是戏说。  
其实楼上的可以再参照一下《史记》、《左传》、《逸周书》和《诗经》,会发现卫国的史料远不止《古文观止》的一点点东西。  
下文的更新,石碏作为重要的主角之一就要登场了,呵呵。
  继续写啊,兄弟,咱要顶的啊。
  好东西  楼主很用功
  文采风流,倾慕不已.
  一部卫国史开头了吗
  纠正楼主个把错误: 康叔封不是武王发最小的弟弟,即使在同母弟中,聃季载才是最小的.    然后,康叔得到的封地,不仅仅是卫地,而是有三部分.一方面以殷墟为中心, 另外还取于有阎之土,以供王职,这是针对他还兼任宗周的司寇来说的.另外还有东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显然康叔在西周初年是作为周在东方的伯主而存在的. 因此康叔的地位是高于其他诸候的,位当在三公之中.有的文献就记载其为康公.而康叔死后,其三处领地恐怕分别为几个子孙继承.也就不在称公.    另外和周平王并立的不是王子携, 而是王子余臣,其统治中心在携,所以称为携王.
  作者:再衰三竭 回复日期: 19:11:27 
    一部卫国史开头了吗  -----------------------------------------------------------  
正如很多涯友所知,卫国享国久长,最大的问题是史料短缺。倒是几个孤立的事件通过相关史料互相映证,还可以管窥一二。  
卫国史,笔者还没有这个下笔的胆量,呵呵。有机会我倒是想去河南卫国故地走走,去看看当地几个县市的博物馆,可能会所获颇丰。
  看了monvoisin的回复,更加体会到了在天涯发贴的幸福。  ---------------------------------------------------------  “康叔封不是武王发最小的弟弟,即使在同母弟中,聃季载才是最小的.”  的确如此,我在原文中也是如此描述的:“卫国的先君姬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弟,除了湮没无闻的厓季载,他是周武王姬发最小的弟弟。”  ----------------------------------------------------------  又,卫康叔的本来封地,确是在殷商旧都。至于monvoisin兄提到的其他地方,当是另有所据,想来也是对的。查卫康叔天子亲叔叔,周公之弟,贵为司寇,荣任方伯也是顺理成章。有一说认为卫国之封本就是伯爵,而不是方伯的伯。《史记》也载后来是卫顷侯行贿得侯爵,然后卫武公因功升公爵。本是公爵再降为侯、伯的可能性应该不大。  -----------------------------------------------------------  
“另外和周平王并立的不是王子携, 而是王子余臣,其统治中心在携,所以称为携王。“  
笔者非常认同,称“携王”更为确切。再次感谢!      
      记号^_^大家节日快乐^_^    我家故地,居然让卫国占了,郁闷啊……
  有一说认为卫国之封本就是伯爵,而不是方伯的伯。《史记》也载后来是卫顷侯行贿得侯爵,然后卫武公因功升公爵。本是公爵再降为侯、伯的可能性应该不大。    -------------------------------------    关于卫君爵位,大概脉络是这样的: 两代位列三公,历代都称卫侯.  公这个称号,条件是有两个: 天子三公曰公, 王者之后曰公. 就是说,如果出身王者之后,包括夏后,商王之后,大王之昭,王季之穆都可称公,而且世袭. 因此淳于(这个有点争议,待考),宋,虞,虢之君主都称公. 另一条,天子三公也称公. 到不是说天子必备三相,而是说出任天子首辅之人称公, 而这个不能世袭,同一族人多次成为三公的机会都很少. 另外还有一个人很特殊,就是周公似乎可以世袭,看来是由于周公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卫君称公只能归在天子三公这一条. 一般来说,根据周书.周官的说法,大师,大傅,大保曰公.但是还要'惟其人不必其官'.但是以上三官都不是专职,而是由其他重要职务兼任才行,否则单纯的三官远远不能达到权倾朝业的地步.比如说,周公首先职务是冢宰,并兼任大傅;周公子明保,得到了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的任命,并以大保之职称明公.后世天子辅臣又称卿士,但卿士本身不列三公,而必须兼任大师大傅才行.比如郑武公,庄公父子任平王卿士,但并没有三公的身份.而在西周宣王末年至幽王初年,尹氏皇父长期担任卿士,诗云: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 又云: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尹氏大师,维周之氐....., 又云:皇父卿士...., 因此,虽然没有任何文献说皇父有三公称号,但是诗经的记录表明,皇父同时作为尹氏(太史寮),卿士(卿事寮),大师三职,已经位极人臣,正是三公的身份.召康公奭的当是以大保并兼任内庭首辅而称公,但此后除非得到册命,其后人都称召伯而非召公.    这是就内庭来说. 但是一般周王还有掌管小东大东之公.此公似乎并不常设,通常东方有大变动时需要东征,这时会冊命卿士为三公.比如班簋的铭文就记载派遣毛伯东征,让毛伯接替原来虢成公的位置,改称毛公.类似的,伯禽也是在辅佐其父周公东征的过程中称公,封在今河南之鲁山.另外,召伯虎也是在厉王-宣王之世出任经略正南方江汉一带而被册命为公. 见诗经: 江汉之滸,王命召虎,.....召公是似.这时召伯就晋一级为召公.但召穆公虎之后又都称召伯某.    
  至于卫侯的问题,首先,康叔封和卫武公两代称公,都应当是由于东方动乱而作为镇抚大东之公.但是无法世袭.因此卫庄公之公并非三公之公,而是东周以来诸侯的谥号都可以僭用公号,表示尊敬而已.其生时仍称卫侯,这一点诗经.硕人中有云: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关于康叔之后,我倾向继承人分别继承两处领地.畿内有阎之土继承者为康伯,为康叔最初的封地.而继承东方殷墟之君为卫侯.
  公子晋不但通奸自己的庶母,而且后来又明抢了自己的儿媳,是不一般的特别啊,呵呵
  续5  
我们说过,古时狩猎,犹如作战。作战时有左、中、右三军,其中以中军主帅为尊。卫公今年的“狩田”,中军主帅不是别人,正是卫国上卿石碏。  
石氏乃卫国公族,卫康叔之后,世代把持卫国国政,犹如鲁国的庆氏、齐国的国氏、郑国的祭氏、宋国的华氏或楚国的屈氏、斗氏。庄姜非常清楚石氏在卫国的地位,早早地就将太子的前程托付给了石氏一族:从齐国采办重礼,对石氏一门从老到少,全部厚自结纳,大抛币赂,一个不漏;对于石氏家族的一把手石碏,庄姜更是请卫庄公做中间人,请石碏做太子公子完的老师,有时就干脆让公子完住在石家,“日夕聆教。” 老谋深算的石碏自然也就欣然应允,至于自己所辅佐之人高矮胖瘦或是智蠢贤愚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自己太子老师的身份和日后稳固的政治地位。  
这样的政治联盟一旦形成,我们认为是坚如磐石的,因为无论内宫还是外朝,全部都在石姜联盟的掌握之中。但是,公子州吁太冒尖了,他无需做什么来取巧邀宠,也无需请他人作嫁替自己美言,而是只凭自己的“六艺”实力就取得了卫庄公的注意,这种实力在公子完、公子晋无能的衬托下显得尤为耀眼。州吁身边也逐渐聚集了一批拥趸:落破的贵族、卫国乡野的“壮士”、一些崇拜英雄的“国人”,这里面甚至还包括石碏的儿子石厚。(后来有好事者也想有一批FANS,但又没有足够的人格魅力,便出钱“养士”,号称“食客”。豢养食客之风在战国后期达到顶峰,以所谓“四公子”为代表,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州吁越是优秀,庄姜对其越是厌恶。她和石碏在经过多次密谈后得出了结论:太子之位肯定是公子完的囊中之物,州吁于情于理,于文于武,都没有夺位的实力;但最大的威胁是:卫庄公不断地给予州吁各种资源,让其坐大,这样一来,倘若庄公呜呼哀哉,州吁肯定会对公子完的统治造成威胁。  
很快,一系列“组合拳”开始向州吁砸来:州吁想和老爸汇报一下思想,庄姜“不许”;卫庄公说走看看公子们的箭术如何,庄姜说“讨厌,人家不喜欢嘛——”;州吁要领用兵器,石碏不许,说是“越制”;州吁想圈块地做跑马练习场,石碏还是不许,说是“扰民”。  
即使如此,随着公子们逐渐长大,他们亲自率兵围猎乃至打仗的日子也终于到来了。  
这时,卫庄公的誓师已经结束,即将宣布狩猎开始。作为中军元帅的石碏将亲自擂击一种叫“鼙”的军鼓,指挥“防”内的车马和徒兵向前行进。就在两鬓斑白的石老将军健步迈上指挥台时,他看了一眼远处的高台。高台之上,庄姜的美目也正在盯着石碏,并且朝他不经意地点了一下头。  
鼓声响起,几百乘兵车扬起尘土,向前驶去。卫庄公的戎车已驶到了围猎队伍的最前面,他手执强弓,追寻着前方乱蹿的野兽,找机会发出今年“狩田”的第一箭。那时狩猎弓箭的发射也是要讲究秩序的,所谓“天子发然后诸侯发,诸侯发然后大夫士发。”(《毛传》)。很快,卫庄公射中一只黄羊,立时全军欢声擂动,身后统率各师的卿大夫们也都按等级顺序发射了手中的弓箭,狩猎方才正式开始进入高潮。  
车兵以其速度迅速向围栏中的两翼左右分别展开,步兵紧随其后,首先沿围栏边缘前进,左右两支部队汇合后,开始向中心缩小包围圈,驱赶野兽。同时,各位公子、卿大夫的亲兵也会自行在大包围圈中设立小包围圈,随时发起小规模的“歼灭战。”石碏早在围猎部队中做好了安排,除调出一支精兵在公子完前方任围猎手外,还严令:凡圈住大群野兽或珍兽的,只能第一时间通知公子完的亲兵前来“射杀”,不得让州吁的人马靠近。  
州吁看着自己前面稀稀拉拉的老弱残兵,嘴角发出一声冷笑。旁边的副手石厚比较着急:“公子,靠咱前面的这群围猎手,今天我们怕是什么都围不到了。”  
“今天俺们不围猎了,俺们打猎!走。”州吁一声令下,他那一百多人的亲兵队伍突然加速,超过了围猎的人墙,向着前方的森林腹地冲去。  
夜幕逐渐降临,象征卫君凯旋的短促而响亮的鼓声连续响起,“狩田”进入了“献禽”的环节。在城门广场上,罗列着各单位的战利品。公子完在石碏的战果通报里是“大获”,捕获的走兽猎物装满了三大车。公子晋和公子州吁的猎物都只装了一车。卫庄公亲自检视猎物,他首先来到了公子完的猎物面前,仔细地看了看几乎所有的战利品,末了却摇摇头,叹到:“下杀,下杀,都是下杀。”  
原来,卫庄公是狩猎的行家,他知道射杀禽兽除了捕获这一目的,还应射中一定的部位,要不伤面部,不损坏皮毛。射杀还分三等:如从左膘(小腹左边肉)射到右腢(右肩前骨),中心对穿,死得快而鲜洁,这是“上杀”;若从右膘射到右耳下根,没有射中心,这是“中杀”;如只是射中肠胃,还有污水流出,皮毛损坏,则是“下杀”。公子完的猎物基本上都是“下杀”,显然是军士围定猎物之后,亲兵们一拥而上,乱箭纷至,乱棒齐下的结果。  
公子晋的猎物也好不了多少,只是所获猎物更少。但来到公子州吁的猎物面前,卫庄公登时就眼前一亮:所获猎物都不是寻常之物,而且全是“上杀”。更令卫公欣喜的是,里面还有两头不易捕获的大虎(杨氏虎,现已灭绝),且毛皮鲜亮,没有损伤。  
公子州吁上前一步奏道:“父亲,这两头巨虎是儿臣竭力捕得,愿以其上好之皮,为父亲抵御冬日的严寒。”  
石碏看到情况不妙,赶紧上前启奏:“礼:‘田不出防,不逐奔’。公子州吁擅越祖制,纵徒逞能,实乃……”卫庄公手一摆,打断了石碏的话,上前拉起州吁道:  
“好样的。我看了看,只有你的猎物才配摆上祭祀宗庙的案头啊。吾子之中,竟也有立马横刀之辈,真乃国家之福!我要赏你,你说,想要点什么?”  
州吁热泪盈眶,哽噎道:  
“儿臣不要赏赐,只要求率兵伐狄,为国家分忧。”  
“好。传令,从即日起,命公子州吁为将军,总领伐狄事宜。”  
石碏脸色发白,仿佛又看到了庄姜幽怨的目光。  —— 待续  
  沙发^_^
  怎么看起来好象庄姜和石碏有一腿似的哦
  石碏和庄姜是否有一腿,史上阙载,我也不好乱说,还是存疑的好......
  我看卫懿公如果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正好可以到扎龙做一个优秀的保护区管理员,还很有可能评为全国十大杰出劳动者呢。
  还是卫宣公好,&爱我所爱&,撒脱.
  作者:飞马精神 回复日期: 19:06:46 
    怎么看起来好象庄姜和石碏有一腿似的哦    ====================================================    ^_^,石腊很老了
  续6  
春秋时期可不象汉唐以后以长城为界,华是华,夷是夷,各自有自己的聚居地,泾渭分明。那时基本上是“华夷杂处”:华夏族基本上是以城邑及其附近为中心聚居,而城与城之间广大的乡野山泽多有戎夷分布。举个例子,比如身处春秋时期的你从郑国的首都新郑出发,前往晋国的都城翼去旅行。你出门不久就有“伊洛之戎”向你问好;到了周朝王畿成周附近大概会碰上“草中戎”;过黄河不久就有“骊戎”向你要保护费;好不容易到了晋国的地面,你有50%的机率遇见算是文明点的“东山皋落氏”,另外50%就惨一点,碰上横行于太行山的“条戎”;终于到了晋都翼城了,想放松一下,四处逛逛,运气好的话还可以见到“白狄”的美女……以上还只是周朝的中心地区,其它地区的情况可想而知。  
卫国居于黄河以北,为中原地区北部屏障,既要对付北边的戎狄,又要抗击东方的夷人,任务尤其繁重。话说州吁正式带兵以后,要枪有枪,要人有人,还连续在洹水以北取得大胜,一时风光得不行。  
卫庄公二十年(前738)春,公子州吁再破北狄凯旋,率其党羽在卫武公庙前举行献俘典礼(顺便说一下,那时的献俘礼很刺激,除了要在宗庙前献上从战场上割下的敌人人头,还要现场举行杀俘仪式)。石碏作为卫国上卿竟然缺席,非但如此,而且派人将其子石厚从典礼上拖回去,锁在家中不让出门。看着朝歌大街小巷大家都呼朋唤友地前去观看杀俘仪式,石碏觉得自己要做点什么了,他能感觉到,庄姜这些日子以来对自己疏远了很多,公子完甚至当面讥笑自己为没有的“老东西”。  
当天晚上的宫宴,卫庄公多喝了几杯。回寝宫后正准备困觉,就听宫人禀报上卿石碏求见。联想到今日献俘礼石碏的缺席,“肯定又来说州吁的不是来了”,卫公听够了石碏鼓噪州吁的坏话,于是打个呵欠说到:“没什么事明天再说吧,寡人今日乏了。”  
过了不久,宫人又来回报:“石公非要觐见不可,说是要劝主公立州吁为储君!”  
卫庄公怕是听错了,酒也醒了一半:“这石碏也变得太快了吧,我还没敢往这上面想呢!“  
卫公升堂,石碏下坐。石碏十分痛快,开口便道:  
“臣敢请主公立公子州吁为储君!”  
卫庄公来了兴趣:“愿闻其详。”  
于是石碏清了清嗓子,说出了下列一席话:  
“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珍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以上就是《左传•隐公三年传》内石碏谏庄公的原文。大意是说:要么你就立州吁为储君,我估计有庄姜在你也不敢;要么你就要确立公子完的太子权威,不要再宠爱和助长州吁了。石老先生首先是搬出宠爱州吁会导致“骄、奢、淫、泆”的后果,然后就抛出了他那著名的“六逆六顺”论,最后的结论是如果卫庄公再我行我素,就会“速祸”!  
卫庄公也听明白了:好你个石碏,你这是变着法子还在纠缠州吁的事啊。被说教弄得有些逆反心理的卫庄公根本就对石碏的话听不进去,等石碏将注定会流放百世的论文说完后,卫公和颜悦色地说道:  
“石政委,喔不,石大夫,您的意思我已经明白了。寡人会好好考虑的。您也回去早点困觉吧。”  
石碏挤出几滴老泪,厉声说道:“主公啊,难到你亡了去年晋昭侯是怎么死的吗!”  
去年,也就是卫庄公十九年(前739),被晋国分封到曲沃的晋穆侯少子曲沃桓叔攻打晋国首都,晋大臣潘父杀晋昭侯迎立桓叔。虽后来桓叔退回曲沃,但这事已被大家当作庶子势大压主的典型事例而广为流传。听到石碏搬出晋国的事情,卫庄公脸色一变,冷笑到:  
“只要石老先生不做潘父,我卫国何忧之有!”  
石碏闻言如遭电击,无语退出。当他摇摇晃晃回到家中,仆人报告,少子石厚扭开门锁,已越墙去矣。  
庄姜开始不再将石碏放在眼里,她以为只需要紧紧抓住庄公,再以齐国为后盾,公子完的地位便坚不可摧。  
但庄姜错了,公族卿大夫势力的重要性在那个时代一丝一毫都不能被轻视。  
她和公子完很快就要为此付出不可挽回的代价。  
  好久不来,一来就连看了几章,过瘾.
  几天没上来了,放假太忙。一看更新了两篇,可读性越来越强了,赞一个呀!
  120公里的快乐,真的不会只有120公里的距离吧,都过去那么多天了,还没更新啊,我都望穿秋水了。
  说到卫国,我只对卫宣公筑台纳媳印象比较深。
  顶!只是还想问问120公里到底有什么快乐,是距离产生美,还是巡航在highway上的那种感觉?
  我顶!    下次直播一定提前通知,我要抢沙发。
  楼猪你便秘啊? 十天半月才屙这么一点东西出来。    对这段历史也比较了解。不过看楼主的文章看了个头,等了大半个月才看楼猪写到这里。    没有才力就别挖坑! 你也不怕丢不起这人!
  四五天才更新一次, 骗了个红脸就没下文了。     楼猪你没病啊?
  楼主要是再不出来,我就替你公布结局了!
  续7  
周平王三十六年(公元前735)残冬,卫庄公病入膏肓。  
朝歌城内已经戒严,普通百姓心神不安,不知道要出什么大事;各国使节、间谍纷纷出动,互相打听,想知道卫庄公之后的卫国政治向何处去。  
淇园寝宫内,气氛压抑。卫庄公拼了最后一点力气才说明白公子完即位后的国事安排。庄姜终于松了一口气,看了一眼跪在下面的州吁,心想:你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  
最近一段时期,庄姜的压力很大。自己的大后台齐国太子公子得臣已经病死,而父亲齐庄公已在位六十年了,在宠妾的怂恿下立了公子得臣的死敌公子禄甫为太子。这个公子禄甫庄姜出嫁前没见过,但听哥哥生前说起,那是个好色无耻又凶残的小人。以前她总是希望自己的得臣哥哥能快点即位,现在反过来,她只是一心希望自己的父亲齐庄公健康长寿多活几年,至少让公子完如愿当上卫侯之后再死。现在,天遂人愿,卫庄公终于要去了。  
齐国军队应庄姜的要求已经渡过济水,兵临卫国东部的边境,确保州吁的人不会乱说乱动;公子完的舅舅陈桓公是周朝太子林的同窗好友,亦深为周平王倚重,他早早就借周天子的口发了话:卫国如果发生类似于曲沃乱晋之类的重大事变,将是天下之公敌。  
这些情况,公子完明白,庄姜明白,坐在右首纹丝不动的石碏明白,当然,州吁也明白。州吁觉得可笑的是:自己的哥哥和后母竟然以举国之力甚至举世之力来对付自己。  
州吁在卫庄公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的时侯,就开始谨小慎微起来。他以前的张扬属于年轻人的无畏和精力充沛,虽然瞧不起自己的几个废物兄长,但夺嫡废长的念头对州吁来说一直以来是没有的。只是公子完和庄姜一班人对他从来没有停止过的打压越来越厉害,州吁的逆反心理也越来越重。先是州吁的拥趸和幕僚,最后包括州吁自己都开始这样设想了:卫国不由公子完来治理,是不是效果会更好?  
仅过了两天,卫庄公姬扬就殡天了。太子完即位,就是历史上比较倒霉的卫桓公。按照惯例,新君即位,都会对朝政的人事安排重新进行洗牌,太子党或新君党人就会大行其道,其失败的对手一派就会失势甚至流亡。卫桓公临朝的第一天,上卿石碏就拿着一张长长的名单开始念,念到名字的就是卫国公敌,或是不受新政府欢迎的人,这些人的出路就是赶紧跑路。  
直到石碏念完名单,庄姜也没听到“公子州吁”的名字,她觉得奇怪和困惑,扭头看看坐在大殿宝座上的卫桓公,卫桓公对她耸耸肩,手一摊,意思是别问我,我也不知道这名单是谁定的。  
州吁也很诧异。他在家里已做好了长途旅行的准备,心想这次在劫难逃,正在琢磨旅行的目的地是去九寨沟还是去丽江呢。他开始迅速的算计着,担心这是不是一个更大阴谋的开始。也许,石老先生还是对自己的儿子石厚有着难以割舍的爱子之请?石厚已经成为州吁身边形影不离的智囊兼保镖,也许因为他的缘故,石碏最近一两年来基本上没有怎么刻意为难州吁吧。  
石碏的总结发言进入尾声,最后他缓缓转过头来,看着州吁:  “公子州吁勤劳国事,讨伐戎夷累有战功,奉先君遗命,加赐食邑一千户,准其在家休养。其所领兵马由石燕、公孙厚分别带管。”  
只一句话,州吁的兵权就没了。州吁更明白的是,现在自己如果有一丝一毫的不满举动,他连同自己的核心团队很容易就会被石碏和诸侯军队轻易地一举翦灭。石碏同时也给卫桓公和庄姜一个明确的信息:这样的安排我是奉先君遗命的,并当着满朝大臣公开宣布,你想说不都已太晚。  
在很多情况下,人总是会犯错的。圣人和庸人的区别在于,圣人总是能够及时的发现和改正错误。犹如现在的中国A股,笔者在3000点位断言见顶果断清仓,然而有一天醒来发现股指站上了3300点,笔者赶忙认错后又毅然买入;然后在3800点左右以为见顶再次走人,最后的结局就是:继续认错,在4000点左右再次忍痛杀入……庄姜的问题在于,明知道石碏在卫国的势力,明知道得罪石氏的后果可能不堪,但她却不能及时调整战略,仍然希望能凭卫桓公的君权和自己的手段,达到树立在卫国绝对权威的理想目的。就算她当时没有继续笼络石碏可能是欠考虑的,但她就是死不认错。  
很快,机会来了,这次机会给了卫桓公和庄姜一个不但能拔掉州吁,也同时能赶走石碏的前景。  ------待续  
  非常抱歉,最近较忙,经常出差。  我会抓紧更新,再次感谢各位涯友的关注。
  写得透彻,但一些细节不知道出于哪里,是否有虚构成分(指实体内容)?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 00:59:43 
    写得透彻,但一些细节不知道出于哪里,是否有虚构成分(指实体内容)?  ----------------------------------------------------------------  实体部分基本上是史实,主要素材来自《左传》、《国语》和《史记》,包括里面的古今注释。另外,一些当时风俗和礼仪参考了《周礼》。一写史实和史实之间的连系事件和人物的性格则出于笔者读史的理解,呵呵。
  好东西是值得等待的。虽然有时更新得慢了点,不过还是很有看头滴。。。
  看得我心里痒痒,我以后也写篇东东试试。  写写曹国或陈国史如何,呵呵
  等着更新
  等着更新.一个业余选手能花这么多精力,整理叙述出这么详尽的史料.赞一个!!越往前的史越难整啊.尤其是先秦.  顶一下.
  继续发..  等着看
  lz首先要承认的错误是写得太慢,等到黄花菜都凉了,再等等大盘就跌到3000点,连认错的机会都没有了
  续8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道各位看官有没有更好的表示时间流逝的词),转眼卫桓公即位已满周年。这一年里,州吁每日放歌纵酒,好不潇洒。虽然他正直青春年华,虽然他有着一腔做事的热血,但也不得不让自己更加颓废起来,因为他尝够了出头鸟的苦楚。父亲卫庄公在的时候,他还是个可以偶尔任性一下的“公子”;而现任的卫侯名义上是兄长,实际上与他形同陌路,庄姜更是连正眼都没瞧过他一次。现在的白领压力大,和上司关系搞不好,大不了还可以跳槽;但是可怜的州吁连跳槽的机会都没有。  
凡是总有好的方面。州吁的武功是没法再想了,但研究研究音乐和舞蹈总可以吧。当时卫国的音乐舞蹈举世有名,风靡一时。周、鲁、齐、晋的乐舞过于严肃;秦、楚的乐舞又近于蛮荒;只有卫国的乐舞的表现形式是轻歌慢舞式的,美妙而又赏心悦目。虽然殷卫之音被当时的所谓正人君子视之为“淫声”,州吁却喜欢的紧。高兴的时候,他甚至还会亲自跳上场地,自娱自乐地舞一把。  
这一日,州吁正百无聊赖的在家门口打望,间或和在其家门口附近监视自己的庄姜派来的暗探打个招呼。忽然看见一队盛装的妙龄少女在乐正的率领下列队走过,手里每人拿着一根长竿,竿顶上插着五颜六色的野鸡毛。  
州吁叫住了乐正,问这些女孩子们是干嘛的。乐正恭敬地回答:“回州吁公子,她们是跳《六羽》之舞的舞伶,刚刚彩排完毕,是替卫侯执政周年典礼上准备的。”  
州吁来了兴趣,一方面他目前对舞蹈正处于上瘾阶段,另一方面,他知道《六羽》是十分庄严重大的“万舞”。“万舞”是那时祭祀宗庙和国家大典上的规定动作,分武舞和文舞。武舞就是一帮男子手执兵戈跳的舞蹈;文舞就好看多了,是由美丽的女孩子们手拿长竿跳的舞,通常在长竿顶部会插鸟羽,所以又叫羽舞。那时看舞蹈不光讲究,而且还有严格的等级限制。以羽舞来说,舞伶八人为一列,一列叫一羽或一佾。所谓“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人二佾”,也就是说只有周天子才能看八列队伍的羽舞(鲁国比较特殊,周成王特批其可以看八佾之舞,以纪念周公),诸侯往下只能依次递减。  
“来来来,到咱屋里耍一次给俺瞧瞧。”  
公子州吁发了话,乐正哪敢不听。在州吁府邸的宽大厅堂内,摆开了各式乐器,一切就位。开跳之前,乐正上前请示:  
“请问是跳四列舞,还是跳六列舞?”  
州吁想也没想,手一挥:“既然叫《六羽》,肯定是六列嘛,这万舞人多才壮观。”  
乐正犹豫了一下,遵令而退。  
不一时,所有女伶执竿而上,排出了六列,随着音乐开始缓缓而跳。州吁看了才一会儿,就呵欠连天了:这种舞蹈缓慢而枯燥,尤其到了进入第二部分时,舞伶的呆板动作几乎让他无法忍受。这就好象一个听惯了DISCO和摇滚乐的人,突然让他去听一场管玄乐演奏一样,会分外不耐烦。州吁很快就叫停打断了舞蹈进程,叫她们该干嘛干嘛去,整个舞蹈一共不过跳了十来分钟。  
但就是这十来分钟,彻底改变了公子州吁的人生进程。  
公子州吁看《六羽》之舞的消息很快就由暗探报给了庄姜、卫桓公和石碏。庄姜将其当做“低价值情报”而仍在了一边;卫桓公没有当回事,反正《六羽》也不好看,州吁看了也不会占多大便宜;石碏听了无动于衷,因为别说《六羽》,就算是《八羽》他都看过,很多士大夫都已经在家偷偷地表演《六羽》或《八羽》用做自娱或接待,这都要查,那岂不是自己查自己,还要株连一大片?  
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这种“越制”行为对卫国而言不是多大问题。问题出在“小霸”郑国身上。那个时侯,郑国是新封之国,在血缘上离周天子最近,郑庄公又是周王的卿士,权势如日中天。秦国在春秋初期乃至中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楚国的势力范围连汉水流域都达不到;晋国内乱如火如荼,无暇境外;只有郑国居于中原中心,翦灭虢、郐二国,南服许、蔡,打着王室旗号与宋、卫、齐、鲁等东方大国抗衡,史上号称“小霸”。由于地位的升降,再加上郑国的以势压人,东方诸国如卫、宋、曹、陈、鲁等国自然就联合了起来,对郑国的做法表示不满,简单来说可以归纳为“两个凡是”:凡是郑国支持的事,我们就反对;凡是郑国反对的事,我们就坚定不移地表示支持。  
卫国和郑国矛盾尤其尖锐,可以说是死敌。根本原因如上段所述,此外更深层的因素就是:郑国动辄以周王权威的维护者、正统礼义的捍卫者自居,而卫国则保留着商代以来的浪漫主义自由传统,无论在风俗、婚姻、文学艺术还是在政治制度方面,广泛显示出一种宽松、放任的环境和态度。因此郑、卫二国在外交上经常互相攻击,几次都差点兵戎相见。  
这次州吁的越礼观舞,郑国自然也没闲着,很快就上报周平王。周王很快就下文切责,通报批评卫国并抄送各国。这在平常也不是什么大事,卫桓公如果给周王面子,最多派个使者去辩解二句,说是“理解有误”或告密者“言过其实”敷衍下;不给周王面子,大可以置之不理也没问题。何况这告状者还是郑国!  
卫桓公听说郑国把这事给闹大了,恼恨不已:  
“娘希匹!总有一天我要郑国好看!”  
他随即准备草草退朝好出去玩过家家。庄姜叫住了他,轻轻地在他身旁耳语了半天,之后卫桓公面露喜色,捡过被扔在一旁的周天子的通报,庄重地批下四字:  
“务必彻查!”  
  阴谋要开始了
  坐了一回小板凳。    为什么这么好的文章不在精品的首页,为lz鸣不平。
  一点意见:  卫桓公元年是公元前734年,相当于郑庄公10年,虽然是周王的卿士,但国内实际上处于分裂状态,他的弟弟和母亲都站在他的对立面,时时想着动他。这时候的郑庄公是难以在国际上有什么大的作为的,一般认为,郑庄公的“小霸”事业,是在前722年“克段”之后才正式开始启动的。  楼主认为当时的郑庄公已经“小霸”,能否提供具体资料支持你的观点?
  顶。请楼主快点更新。    到现在怎么还不乱
回虎公:  
郑国自桓公、武公始,文治武功,国力日渐强盛。郑庄公更是心机深巧,大智若愚。虽然叔段在其母的力挺下,割据了部分地区日夜思乱,但我以为郑桓公对他的情况是非常了解的。叔段从准备到发动叛乱,郑伯自始至终牢牢控制着局势。当公子吕一再警告叔段的危险时,郑庄公一句“无庸,将自及”,虽轻描淡写,但已显示出其举重若轻的气度和掌控大局的能力。  
我以为郑国的“小霸”于桓武之时已有端倪,庄公克段之后走上顶峰。
  各位涯友,更新的是比较慢。很多人发贴前早就有鸿篇巨著在手,只不过分次贴出而已。我则比较惨淡,脑子里只有一条主线,每次抽空将其丰满起来,再行贴出,所以请多多包涵。
  回楼主:  不能苟同。  前722年,郑伯克段,前719年,宋、卫、鲁、陈、蔡五国伐郑,直到前717年,郑伯认识到联盟的重要性,才主动找鲁国求和,,前716年再与陈国和好,前715年,宋、卫不和,还是齐国出来协调,后来又协调了宋、卫和郑的关系,我们看到的是齐国在主持局面,一点看不出庄公“霸”的样子。  所谓“霸”,有一帮盟友的追随是最基本的条件,本质在于对其他诸侯的支配能力,即使是“小霸”。    直到前713年,郑国联合齐、鲁败宋,前712年联合齐、鲁入许,才略微看出一点号令诸侯的样子来。前710年,郑庄公与蔡侯在邓会合,商量对付南面的楚国,这是真正在履行霸主的职责了。  因此,楼主认为“郑国的“小霸”于桓武之时已有端倪”,似乎很不能服人,且没有什么资料的支持。    
  二位,关于郑庄公,有个问题要想一下: 虽然左传记载,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但并没有证据说二人连续承袭卿士,也就是说,武公去世之后到庄公出任卿士是有一个过程的,卿士作为天子首辅,在选择上有必要平衡各大族势,因此武公去世到庄公之间应有一个过渡.当然这也是推断了.    从年龄上看,如果郑世家记载正确的话,武公十年娶武姜,那么庄公诞生最早在武公十一年左右,武公二十七年去世,次年为庄公元年,其年至多十七岁,所以当时不可能作王卿士,所以这个过渡应该由其他大族例如周公或召氏出任,至于有多长可说不清楚,所以一切关于庄公的说法应该都根据现有资料,即其二十二年克段以后的情况.至于此前他的活动,是不可以臆断的.
  同意monvoisin兄的观点.  从左传的记载看,克段之后,郑国经理了一个走出困境并逐渐支配诸侯的过程,这个过程持续了大约10年的时间。如果诚如楼住所说,共叔段的分裂时期根本没有对郑国大局造成根本影响,而且郑国之前就“小霸”了,那么这个10年的低谷期就无从产生了。    “庄公克段之后走上顶峰”,其实应该表述为,“庄公克段之后,逐渐从低谷走出,并最终走上顶峰”。
有虎兄与monvoisin二位专家在此赐教,实令笔者感激不已。  
关于郑国何时开始“小霸”问题,笔者也曾困惑了一阵。春秋圣经《左传》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开篇叙述的段叔之乱还是倒叙手法。对于平王东迁至隐公元年这四十八年的春秋史,《史记》也只有零星记载。但从隐公三年(前720)周、交恶,郑庄公仅仅因为周平王不专任国于他就怀恨在心,且悍然率兵取温之麦、成周之禾这一耸人听闻的事件来看,郑国飞扬跋扈已久。州吁杀桓公自立,稍加挑拨就可率领宋、陈、蔡诸侯伐郑,东方诸国与郑国的矛盾可见由来已久。  
即使如此,郑国在这之后依然打着周王的旗号四处讨“违王命”者,该是郑庄公依然奉行者桓、武以来的强权方针的缘故。郑庄公死后, 郑国的内乱才真正开始:郑厉公、郑昭公、子亹 、子婴、及后来的厉公复位,在上述几位相互倾轧之下,郑国才逐渐走向下坡。此时齐桓公统治下的齐国已冉冉升起,并正式结束了郑国的“小霸”地位。  
因此,郑国的“小霸”时间我以为仍是在桓、武、庄时期,尤其是郑庄公。  
仅备一说,欢迎指正。
  呵呵,很高兴与楼住探讨这个问题。  我想楼住是把“强”与“霸”的概念搞混淆了吧。  所谓“强”,就是指一国自己的国力,郑国在春秋初期国力比较强,应该是事实。  所谓“霸”,就是对其他诸侯的支配能力。宗周虽然名义上还是天子,但实力是很衰落的,与宗周发生矛盾不算什么,其实与天子搞别扭,是不成熟的表现,后代真正的霸主是要对天子表现出一定的尊敬的,这是称霸诸侯的前提。所谓霸,关键是对其他诸侯的支配能力,至少在克段之后的几年,看不出任何痕迹。    “即使如此,郑国在这之后依然打着周王的旗号四处讨“违王命”者,该是郑庄公依然奉行者桓、武以来的强权方针的缘故。”  ——这个表述无疑是粗略的,楼主有意忽略了郑国从被动的战略局势中改正并团结诸侯的过程,这个过程大概用了10年的时间,而楼主直接接上“郑庄公依然奉行者桓、武以来的强权方针”,这个时间差和逻辑断层,恐怕是难以掩饰的。      
睡觉前又上来看看,果然虎公还在。  
我从来不认为郑国是“霸”,给个“小霸”算是抬举了。春秋时期真正的“霸”应该从齐桓公算起。非常认同虎兄所言,真正的霸主应是对其他诸侯的支配能力,而郑国的支配能力从来都是打折扣的。当然,郑国的相对突出是建立在其它大国实力还在蛰伏期的缘故。  
不是因为郑国多厉害,而是其它诸国都不突出。这种现象可不仅仅如虎兄所言出现在克段后的10年间。
  我从来不认为郑国是“霸”,给个“小霸”算是抬举了。  ——所谓“小霸”,指的就是对诸侯有一定程度的号召力,这样的力量是建立在与齐鲁宋卫等国家平等协调基础上的合作,而不是号令诸侯,所以说叫“小霸”还是说得过去的。我说的10年,是指郑庄公达到这样的状态,从克段起算用了大约10年的时间(前713年,郑国联合齐、鲁败宋,前712年联合齐、鲁入许),而在克段之初的几年,郑国还根本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所以说,“小霸”应从克段之后的10年左右开始起算。
  再补充一点,郑国势力的抬头一定要联系当时成周近畿诸实力的变化来讨论.这里面一些观点涉及郑国起源等问题,哎,算了单独开贴吧......
  诚哉斯言
  春秋初期有一个意义深远的事件,就是郑国与鲁国以许田易祊田,交换“飞地”,祊田在泰山旁,是郑国佐天子封禅的驻地,许田在河南,是鲁国晋见周公的驻地,这样的换田代表着宗周权威的进一步衰落,同时也牵扯到许国与郑国此后200年的恩怨。  准备以“易祊田”事件为切入点,写一个帖子,讲述200年间许国这个小诸侯的流浪和monvoisin兄灾难的命运,但一直没有动笔。如果可以完成,还希望楼主和多多指导!  不扰乱主帖的主线了,楼主还是继续讲卫国的故事吧:)
  monvoisin兄的建议倒是勾起了我开郑国专贴的兴趣,或是虎兄、monvoisin开贴也行,咱们好好讨论下,我手头以前也搜集过一些这方面的资料。:)
  准备以“易祊田”事件为切入点,写一个帖子,讲述200年间许国这个小诸侯的流浪和灾难的命运,但一直没有动笔。如果可以完成,还希望楼主和monvoisin兄多多指导!  ——打嘴!monvoisin兄有什么灾难的命运,粘贴错了,打嘴打嘴!!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州吁弑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