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是什么的战略地位是什么

以下试题来自:
多项选择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表现在(
)。A.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B.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C.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D.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你可能感兴趣试题
1A.未满国家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的B.在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职位任职不满国家规定的脱密期限的C.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且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D.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的2A.贫困B.失业C.人权D.社会分化3A.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B.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C.注重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D.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4A.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具有非对抗的性质;具有基本适应与部分不适应的特点C.我们可以也只有通过不断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开辟道路D.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通过改革加以解决,再出现矛盾,再通过改革加以解决5A.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B.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C.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D.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热门相关试卷
最新相关试卷河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郑州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河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全面的社会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具有重要的作用。能不能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农村的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兴衰成败。
河南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河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存在哪些问题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好当前形势下的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约3万字。
第一部分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目前已牢固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以创建文明村镇为重点,扎实开展了各项精神创建活动;农村科技文化建设整体呈发展态势,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日趋规范化、制度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中指导地位的确立,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得到提高,促进了全省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许昌市开展的“农村文化大院”活动,以及焦作等县市开展由主题教育活动,优化了村风民俗,促进了社会安定,培养了农民关心国家,关心集体,扶贫济困,无私奉献的精神。河南在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中,建成了诸如新乡刘庄、临颖南街村、新乡北站区耿庄村等一批经济建设不断壮大,思想教育成效显著,社会治安秩序良好,科技文化稳步发展,环境面貌整洁优美的全国文明村镇,涌现出史来贺、王洪斌、耿瑞先等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个人。这些都充分展示了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第二部分指出了河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这突出表现在:农民的理想信念淡
化,思想状况较为混乱;农村的文化活动结构失衡,娱乐文化畸形发展;丑恶现
象沉渣泛起,社会风气令人担忧;村官腐败,干群关系比较紧张。部分农村的环
境卫生建设很差,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出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在于不
少农村基层干部缺乏全局意识和长远眼光,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极端重要
性和紧迫性缺乏全面认识;一些农村基层党支部战斗保垒作用长期弱化,在精神
文明建设中领导不力;精神文明建设的机制不健全;对农民的教育弱化,加之一
些农村基层组织脱离群众,乱集资、乱摊派,这些都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重视
的重要问题。
第三部分阐述了进一步加强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提出加强我省农
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把握的方针原则是要注意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农
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要把创建活动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创
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把创建活动与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结合起来;要坚持
“重在建设、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的原则。要抓好六项工作,一是加强
思想教育,培养新型农民,这是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二是实施科
教兴农,提高农民素质。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三是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良好的机制体系,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四是加强基础建设,
繁荣农村文化,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五是化解热点矛盾,维护农
村稳定,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实基础;六是改进工作方法,抓好创建载体,
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吸收了近年来许多专家的研究
成果,并到我省部分地市进行了实地调查。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调查数据
分析,提出在建立良好的机制体系中提出要建立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村民主政治建
设的互动机制。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是指村民自治精神、实行了村民自治,
是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的好形式,而这些都是农村精神文明
建设的必要条件,通过村民自治中的自我意识,可以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实践证明,凡是村民自治实行比较好的地方,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
主义的热情,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的发展、稳定和进步,精神文明建设也搞得有声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4【分类号】:D64【目录】:
内容摘要2-4
Abstract4-8
一、 河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8-11
1 、 牢固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8-9
2 、 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9-10
3 、 以创建文明村镇为重点,扎实开展了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0-11
4 、 农村的科技文化建设总体呈发展趋势11
5 、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日趋规范化、制度化11
二、 当前河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1-22
(一) 存在的问题11-17
1 、 理想信念淡化,思想状况较为混乱12-13
2 、 文化活动结构失衡,娱乐文化畸形发展13
3 、 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社会风气令人担忧13-15
4 、 “村官”腐败,干群关系比较紧张15-16
5 、 部分农村的环境卫生建设很差16-17
(二) 原因分析17-22
1 、 认识上的“偏”17-18
2 、 领导上“软”18
3 、 机制上“乏”18-19
4 、 形式上的“虚”19-21
5 、 教育上“弱”21-22
6 、 投入上“少”22
三、 进一步加强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22-44
(一) 加强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注意的几个问题22-26
1 、 要注意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22-23
2 、 要把创建活动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23-24
3 、 要把创建活动与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结合起来24
4 、 要坚持“重在建设、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的原则24-25
5 、 要以良好的党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5-26
(二) 加强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抓好六项工作26-44
1 、 加强思想教育,培养新型农民26-29
2 、 实施科教兴农,提高农民素质29
3 、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良好的机制体系29-36
4 、 加强基础建设,繁荣农村文化36-38
5 、 化解热点矛盾,维护农村稳定38-39
6 、 改进工作方法,抓好创建载体39-44
结束语44-45
参考文献45-4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鹏;[D];郑州大学;2007年
张洪浩;[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孟祥东;[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江泽民;[J];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07期
杨以谦;[J];江淮论坛;2000年05期
黄元元;[J];学习论坛;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富良;[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张富良;[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杨金刚;[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顾承卫;杨小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胡丰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夏玲,徐静;[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金怡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王孝哲;;[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王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方徽聪,黄学文;[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志敏;;[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梁宏;;[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朱文鸿;;[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吕晓明;;[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柯利;;[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曹姣星;;[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杨林;李敏;陈玉新;;[A];北京市高教学会保卫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7年
刘熙瑞;;[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0年——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理论研讨论文集[C];2009年
吴刚;;[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0年——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理论研讨论文集[C];2009年
魏永征;;[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道铭;[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林丹;[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李海燕;[D];山东大学;2010年
贺琳凯;[D];云南大学;2010年
敬然;[D];吉林大学;2011年
刘博;[D];吉林大学;2011年
张强;[D];吉林大学;2011年
蒋馨岚;[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邱楷;[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何文毅;[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小海;[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李斌;[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傅小兵;[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姬鹏超;[D];湘潭大学;2010年
于云云;[D];湘潭大学;2010年
丁卫伟;[D];苏州大学;2010年
魏奇;[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杨美;[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徐淑贞;[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景少素;[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吉万年;陆彩兰;;[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汪德明;张葆君;章茂龙;李炳炎;丁丹;陈年安;;[J];长江论坛;2007年03期
王诗根;;[J];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刘建荣;;[J];道德与文明;2007年02期
张学尚;;[J];党建研究;1993年05期
高帆;;[J];调研世界;2007年04期
王茨英;;[J];甘肃农业;2007年08期
王惠英;;[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孔令刚;邱仁富;;[J];传承;2007年05期
杨继瑞;;[J];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1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光明日报;2000年
侯宗宾;[N];河南日报;2002年
记者 马志存;[N];农民日报;2006年
李晓明;[N];人民日报;2006年
付之;[N];陕西日报;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殷丽;[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李一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吴贺喜;[D];郑州大学;2000年
涂才民;[D];郑州大学;2000年
王庆国;[D];郑州大学;2002年
张湘;[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张美林;[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张艳娥;[D];河北大学;2004年
赖光宝;[D];河北大学;2004年
苏士红;[D];郑州大学;2004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旭东;;[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金娥;[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付睿;[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陈磊;[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王芬;[D];扬州大学;2009年
陈彦;[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唐宁;[D];燕山大学;2012年
李昊洋;[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杨巍;[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中国民兵;1987年03期
;[J];内蒙古宣传;1992年17期
姜兴宏,张惠秋;[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3年09期
辛向红;[J];福州党校学报;1994年02期
沈德明,廖鹏程,涂洪甫;[J];湖北社会科学;1995年04期
曾祥忠;;[J];武钢政工;1995年01期
;[J];党建;1996年07期
;[J];党建;1996年Z1期
古曰;[J];党建研究;1996年10期
叶枝;[J];党政论坛;1996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聂戈;;[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陆勇;;[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王火根;;[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孙路宝;;[A];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领导能力研讨会暨2006年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论文集[C];2006年
李章快;谭喜蓉;;[A];贯彻“十七大”精神,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广西首届校园文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王小艾;;[A];论新时期的图书馆服务——福建省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王金龙;;[A];建设现代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科学技术,建设现代农业”征文选[C];2007年
田赛男;胡建平;;[A];2003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特区发展与国际化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罗海俊(作者系中共韶关市曲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长);[N];韶关日报;2005年
中共枝江市委副书记
陈敏仁;[N];宜昌日报;2005年
记者 刘娜、实习生
张丹丹;[N];湖北日报;2006年
本报评论员;[N];西安日报;2008年
陈智明;[N];三明日报;2008年
汪富能?周俊;[N];安康日报;2008年
;[N];青海日报;2009年
钟益 记者
师炜;[N];西安日报;2009年
包太洋;[N];团结报;2009年
杨军良;[N];中国艺术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泉;[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王新刚;[D];西南大学;2011年
赵新;[D];山东大学;2008年
高艳青;[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彭跃辉;[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胡孝红;[D];武汉大学;2004年
徐学庆;[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李宁;[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李志伟;[D];同济大学;2007年
崔贞姬;[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建福;[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徐民府;[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陈泉明;[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崔强;[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王可平;[D];西北大学;2011年
魏靖;[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史云峰;[D];郑州大学;2003年
王大春;[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年
郝慧慧;[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1年
韩飞飞;[D];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赵智奎
时 间 记 忆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3:02:00 | By: 赵智奎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目标。这既是作为掌管国家政权五十余年之久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又是社会主义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宣告。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精神文明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是什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会是什么样子?换言之,我们要建设什么样子的精神文明?进而言之,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怎样建设具有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全面小康社会?这些都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它们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选择,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就是说,全面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是一般水准更不是低水准的精神文明建设,而是较高水准的精神文明建设。既然是全面小康的社会,理所应当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建设较高的精神文明,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比较高的精神文明怎样体现?当然是多方面的。总的来看,与现在相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要明显提高。与此相应,要形成比现在更加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学技术和文化创新体系。使人民普遍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风气,成为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我们要建设的是较高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高度具有两方面的理论涵义。一方面,它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精神文明相比,是一种高度,这种高度是自然的、外在的,因为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形态;另一方面,它与社会主义制度及其自身的发展阶段相比,也要达到较高的层次,这种高度是必然的、内在的,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我们就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比较高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它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与失败,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真正体现。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比较高的精神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而显示出社会主义巨大的优越性。判断是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除了是否具有较高的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还要看精神文明的程度,看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和质量。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上,正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重要的本质区别。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对于资本主义的精神文明是一种否定和扬弃,它是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最进步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它除了包括科学、教育、文化外,在道德、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有更深刻的内涵。邓小平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 367 页)这种精神文明,与资本主义的精神文明是不能同日而语的,这也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先进所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比较高的精神文明为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较高的精神文明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没有这个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全面小康社会是不可能建设成功的。应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较高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相伴而生、相伴相随、相辅相成的。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需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会不断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向更高的层次上发展。二者处在一个互动的良性循环之中。精神文明建设越是搞得好,就越会增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经济和社会越是发展和进步,就越会增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比较高的精神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从而成功地全面实现小康,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飞跃。它不仅对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和蓬勃发展。因此,建成具有较高精神文明的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可以肯定,具有较高精神文明的全面小康社会将向世界展现它的风貌,以此来证明社会主义不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对世界历史和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做出伟大的贡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正确认识和处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关系,明确精神文明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一)物质文明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成果。人类在社会中生活,首先必须有衣、食、住、行,因而必须从事物质生产。有生产就有消费,有消费就有分配和交换。就生产和消费来说,生产为消费创造作为需要对象的材料;消费为生产创造作为内在对象和作为目的的需要。两者的每一方当自己实现时也就创造对方。物质生产的产品一经完成,生产者对产品的关系就是一种外在的关系,在产品和生产者之间插进了分配,分配作为产品的分配,交换也从属于生产。交换的一切要素,或者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是由生产决定。“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的要素相互之间的一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7 页) 因此,从根本上说,物质的生产起决定的作用。
物质文明是物质生产的成果。当人类处于蒙味时代和野蛮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创造的物质成果所形成的物质文明,还是相当肤浅的。文明时代的属性表明,只有在出现社会第三次大分工,即商业从生产中脱离之后,才真正步入文明的门槛。商业的出现和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而生产力的水平高低与生产工具的先进与否直接相关。例如,由于机器的普遍使用,创造了近代资本主义文明。这就是说,物质文明是在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上才能创造出来。相对较高的生产力水平是创造物质文明的先决条件。正如机器的普遍使用,创造了近代资本主义文明,也创造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一样,社会主义制度文明也被创造出来。而电子计算机的发现和应用,使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都步入了新的时代。
无论是创造资本主义文明还是社会主义文明,都是以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前提的。不发展生产力,就无法创造出更新的物质成果,就谈不上建设物质文明。因而,创造物质文明,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文明也理应高于资本主义文明。这首先要包括物质文明,同时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由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比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较短,现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起点比较低,在物质文明建设上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但这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一定会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而在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上,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它自身的优势和巨大的发挥潜力,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所无法比拟的。
(二)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是人类在政治制度领域创造并取得的成果,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进步状态,表现了社会政治制度的文明进步和实现程度,包括自由、平等、社会公平、社会正义、法律制度等思想和行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民主和法制是属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范畴,也是最基本的范畴。讨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深入探讨民主与法制范畴的演进和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是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民主和法制的统一,是一种新型的、为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文明形态,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自己。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优势和根本特征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统一。
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通常来说,民主这个范畴首先是指国家制度。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从来就是阶级民主,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和国家,也没有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有所谓原始民主,但与国家制度意义上的政治民主有本质的不同。
奴隶社会,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度基础之上的。只有奴隶主阶级和奴隶主才有享有民主权利。事实上,奴隶社会一般采用君主制,而君主制是排斥民主政治制度的。当然,也有个别国家出现过“民主政治”,例如古希腊的“雅典民主制”。恩格斯认为“雅典民主制”是一般国家形成的一种非常典型的例子,一方面,因为它的形成过程非常纯粹,没有受到任何外来的或内部的暴力干涉,……另一方面,“因为它使一个具有很高发展形态的国家,民主共和国,直接从氏族社会中产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18 页)然而,就是这种民主制度,与广大奴隶也是无缘的。
封建社会完全采用君主制,在政治制度上根本排斥民主政治,虽然也有个别国家曾出现过共和制的政治形式,但存在时间很短,也仅仅限于欧洲中世纪的个别城市。从整体来说,封建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是排斥民主政治制度的。
“民主”作为国家制度的出现,且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是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 1789 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反对封建专制统治,都曾举起“民主”的旗帜,主张自由、平等和人民主权,主张三权分立,废除终身制,实行普选制等,形成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但是,资产阶级建立的民主制,是以无产阶级作为被统治者为前提的。其民主制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形式。在资本主义革命早期,资产阶级提出自由、平等和博爱,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有其进步的意义。但是,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日益加重,资产阶级的“民主”也日益暴露出其虚伪性。正如列宁所说,资产阶级民主同中世纪制度比较起来,在历史上是个大进步,但它始终是,而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能不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穷人和剥削者是陷阱和骗局。资产阶级的“民主”完全集中在少数统治者手中,剥夺了大多数劳动者的民主权利,剥削和压迫劳动群众,必然要遭到无产阶级的反抗、斗争,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民主制的最高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代替资本主义民主,是民主发展的革命性飞跃。社会主义民主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它是人民的民主,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阶级敌人实行专政。因此,社会主义民主,仍然是阶级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具有本质的区别。资本主义民主是资产阶级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民主,这种民主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剥削和专政的民主。因而只是少数人享有的民主,是狭隘的民主。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来说,资本主义的民主是虚伪的、骗人的假民主。与此相反,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民主。这种民主是对少数阶级敌人进行专政的人民民主,因而是多数人享有的民主,是广泛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是形式和内容相一致的民主,是真正的民主。正如列宁所说:“无产阶级民主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06 页)
法制是指管理国家和一切社会事务,调整社会关系,通过一定程度制定的法律和保证法律实施的一系列制度。法制的基本要求是用法律规范经济关系和社会活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建立和完善以宪法为基础的法律体系。法制的内容包括法律和制度的制定、执行、遵守和监督。完善法制制度的标准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和究之有序(在执法中要有严密的制度和严格遵守这些程序)。
法制是国家制度的具体体现,是实施国家制度原则和目标的手段具体形式,用以保障国家机器正常、有序地运转。法制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阶级和不同国家的法制有很大的差异。资本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法制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资产阶级统治者的工具,保障剥削阶级的利益,为少数统治者服务;后者是工人阶级的工具,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法制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保证国家的安定团结和长治久安,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制化。社会主义法制的主体是人民大众;以人民主权和民众参与为基础,由人民通过立法机关制定法律,通过授权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社会主义法制的特征是使国家及社会事务的一切方面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公开化。
社会主义法制是保护人民、打击敌人,保持安定团结的根本措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任务就是依法制裁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分子,运用法制同敌对分子作斗争。同时,社会主义法制也用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使人民遵纪守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社会主义法制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和保护人民群众积极性的重要保障。这就是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同时,在处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事务中,社会主义法制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法制还是发展国际友好关系、维护世界和平和民族尊严的有力武器。在国际交往和国际政治斗争中,社会主义法制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民主和法制在本质上都是国家制度及其表现的具体形式。从来就没有“纯粹民主”,也没有离开民主的法制,民主的实施离不开法制的保障,法制的实施也保障一定性质的民主实现。民主和法制不是对立的,民主是法制条件下的民主,法制是民主条件下的法制。民主既是手段,但又是目的;法制的表现形式是手段。但它还是为一定性质的民主和专政服务。民主和法制都属于上层建筑,它们在国家制度这个本质上取得一致,互相依存,共同推动国家机器正常、有序的运转。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下的民主,对人民实行民主同对敌人实行专政是分不开的,“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决不是可以不要对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实行无产阶级专政”。(《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 168 页)只讲专政,不讲民主,也是错误的。一方面,我们必须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使全体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进行严厉的打击。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各种破坏社会主义秩序的刑事犯罪分子和民族分裂势力,并且这种现象在长期内不可能完全消灭。所以,我们讲社会主义民主,同时也要讲社会主义法制,要使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真正结合起来。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使全体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裕、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只有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国家和人民真正国富民强,才能使社会主义法制更有权威,更有力量,才能更有效地对敌人进行专政,更有效地发挥社会主义法制的作用。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社会主义法制就是要打击敌人,保护人民,使国家机器健康有序地正常运转,只有努力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才能保障全体人民能够使用和享受真正当家作主的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地发展,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
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真正结合,就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化、制度化。它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使社会主义民主这一政治形式得以充分展现。这一结合说明我国既是民主的国家,又是法制的国家。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使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完善,又使社会主义民主永葆自己的生机和活力,保证民主不会轻易遭到破坏。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就会对经济基础施以积极有益的影响,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归根结底,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真正结合,从实施的过程上说,就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和社会主义法制意识的真正结合。只有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在国家全体公民的心目中生根、开花、结果,我们才能在实践中以社会主义的充分民主为努力目标,时时处处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时时处处以社会主义法制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人民内部,不是把民主和法制看成是他律的东西,而是使民主和法制形成一种自然的习惯、自觉的行为、自律的准则,成为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把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作为国家全体公民内心的准则和实际的行动。
如前所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此外,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同时,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等等。总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三)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精神成果,是精神生产的结晶。人类在社会中生活,不仅从事物质的生产,同时也在从事精神的生产。人类步入文明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社会分工造成的。“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83 页)那么精神文明中的“精神”是什么呢?它是指在物质生产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产生的各种精神成果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包括各种思想、社会意识形式,如科学、教育、艺术、哲学、道德、宗教(神学)等等观念形态的社会文化的发展。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诗词歌赋和舞蹈等等的发展,以及近代西方的启蒙思想和无神论等,都是精神文明的产物。
精神文明的产生,同物质文明一样,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精神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一样,也具有相应的时代属性、制度属性、阶级属性、民族属性。无论是从哪个属性来看,精神文明都具有不同层次或不同程度。一般说来,精神文明的层次或不同程度取决于物质文明的层次或不同程度,是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精神生产劳动的成果,也一般是这一时期历史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但是,精神生产有时也有超前性,例如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德国与其它欧洲国家相比,尚处于由分散的小邦结成的松散联盟的管理之下,经济上比较落后。然而,当时德国的哲学、文化在欧洲却处于“拉第一把小提琴”的位置。正因为这样, 19 世纪德国哲学革命成为政治变革的前导。又例如艺术的繁荣时期不一定都以物质的繁荣时期为绝对前提,古希腊的英雄史诗,其时代的物质基础不可能与近代和现代相比,但它已成为一种规范的“高不可及的范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9 页)古希腊的英雄史诗已成为绝唱。中国的唐诗和宋词,也与此相类似。而当艺术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而,有些精神生产的产品,不但具有“永久的魅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9 页),而且具有伟大的力量。
精神文明能够产生精神力量,这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已经形成的共识。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一样,具有强大的威力和社会影响。马克思恩格斯从来就很重视积极的社会精神力量的巨大而能动的作用。
资本主义的精神文明,对于中世纪农奴制的精神文明是一种否定、扬弃,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是对农奴制意识形态的一种反叛。资本主义早期的精神文明,与封建主义的精神文明相比,无不显示出勃勃生机,迅速向前发展。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波兰的哥白尼、意大利的达芬奇,还是英国的培根和德国的黑格尔、海涅、哥德等伟大思想家,以及那些数以百计的科学家、艺术家、音乐家等等,都已经名垂青史。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荷兰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特别是经历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的精神文明已经从昔日的辉煌走向衰落。马克思说过,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什么是资本主义精神?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1864―1920)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是一种劝世良言。而这种劝世良言,却仅仅是如何从“牛身上刮油,从人身上刮钱”的说教。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曾这样写道,“人竟被赚钱动机所左右,把获利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在经济上获利不再从属于人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手段了。这种对我们所认为的自然关系的颠倒,从一种朴素的观点来看是极其非理性的,但它却显然是资本主义的一条首要原则,正如对于没有受到资本主义影响的诸民族来说这条原则是闻所未闻的一样确定无疑。与此同时,它又表达了一种与某些宗教观念密切相关的情绪。”韦伯以美国早期的政治家、科学家、作家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为例,说他具备一种美德和能力,这就是在现代经济制度下能挣钱,挣得合法,是长于、精于某种天职的结果和表现――“这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12月第1版,第37―38页)韦伯认为,构成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乃至整个近代文化精神的诸基本要素,正是从基督教禁欲主义中产生出来的。他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精神,却有画龙点睛之处。对于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衰落,另一位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1880―1936)在《西方的没落》中所哀叹的西方没落,正是西方文明的没落。尽管他企图寄希望于西方文化的特殊精神和特殊使命,但是,西方文明没落的历史趋势却如江河日下,无法遏制。
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文明,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精神文明是一种否定和扬弃,它是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最进步的精神文明。这种最进步的精神文明,是以人类最伟大的精神成果――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为基础、为核心、为指导的。它们作为强大的精神武器,武装了一代又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使他们在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新世界的斗争中,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对此,我们在后面将专门进行阐述。
(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 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再到新世纪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表明我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具有了相当深厚的基础。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华民族已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此相应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正在向世人展示出自己特有的风貌和魅力。
作为人类物质生产成果的物质文明和作为在政治制度领域创造并取得的成果的政治文明以及作为人类精神生产成果的精神文明,在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是紧密联系、互相交织在一起的。在物质生产的成果中,包含着精神的劳动,包含着精神生产的成果,当然也包含着政治制度的创造和进步;同样,在精神生产的成果中,也包含着物质的劳动,包含着物质生产的成果和政治领域的成果。“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的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交相辉映,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辉。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互为条件、互为影响。任何精神生产、精神劳动和政治制度的创造,都是以物质生产或物质劳动为基础的,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式所制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因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物质文明的水平决定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然而,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反过来对物质生产或物质劳动又有重要的影响。物质生产或物质劳动是以一定的思想和精神为指导的,是以一定的政治制度作保障的。在物质生产或物质劳动的过程中,思想、精神和政治制度起着各自的作用;精神生产或精神劳动渗透在物质生产或物质劳动之中,也渗透在政治制度的创造之中,有时甚至也起着制约、主宰的作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的影响。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构成了整个社会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政治制度的进步成果构成了整个社会文明。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只有物质生产而没有精神生产,或者只有精神生产而没有物质生产以及没有政治制度的创造都是不存在的。同理,在文明中,只有物质文明而没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或只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没有物质文明也是不存在的。这就是说,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不可能绝对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没有物质文明,也就没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样,没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就没有物质文明。在宽泛的意义上讲,没有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任何一方,也就谈不上整个生产,谈不上生产一般;没有政治制度的进步也就谈不上整个社会的进步。物质生产、政治制度的进步和精神生产都属于个别,没有脱离个别的一般,即一般不能脱离个别而存在。所以,脱离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任何一方,也就无所谓整个文明。
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以及政治制度进步的过程中,精神文明指导着前进的方向,是物质生产或物质劳动、政治制度进步的前导。在物质生产或物质劳动、政治制度进步中,就包括主体(人)的作用,渗透着精神生产。主体的作用则表现在人的意志、主观愿望、目的等思想意识对活动的支配与调控。正是人的意志、主观愿望、目的使物质生产和政治制度朝着一定的方向前进。在这个前进的过程中,作为精神生产或精神劳动的成果则引导着前进的方向,是思想的一面旗帜,它的前导作用是无法代替的。例如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的古典哲学等,代表着时代文明的方向。又例如中国的“五四”运动所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等等。
在物质生产和政治制度的进步以及精神生产的过程中,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物质保证,精神文明则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精神保证、思想保证。这种精神保证和思想保证是必不可少的。正是由于这种精神保证和思想保证,促使物质生产和物质劳动顺利进行,促进物质成果的实现,促进物质文明的实现,促进政治文明的进步。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也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明为精神文明保驾护航,提供政治保证;精神文明为政治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政治文明不断提高和进步的源泉。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明确和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努力实现和完成这些任务和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光荣职责。从整体上看,应从以下十个方面来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其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要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要深刻认识和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阶段和重大意义,牢牢把握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内容和特征,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始终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及其各种社会思潮中的主旋律地位,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的指引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
&&& 其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要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根本要求。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始终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
其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要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就凸显出极为重要的地位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 其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既要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又要体现时代精神,繁荣先进文化和坚持文化创新。
&&&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传统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具有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 其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大厦。
&&& 努力培养和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大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重大任务。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不断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 其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要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对农村教育的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完善国家资助贫困学生的政策和制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建立和不断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 其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推进科学事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攀登科学的最高峰。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科学技术正经历一场巨大的革命。科学技术的实力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国际地位的高低。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学事业。要制定和落实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在推进科学事业的发展中,要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攀登科学的最高峰。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而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其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产业。
&&&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发展活力。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做到“四个扶持”:扶持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同时,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 其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要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创新。
&&& 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创新始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制定并落实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把深化改革同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加强宏观管理,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创造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良好社会环境。
&& &其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要积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积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使全国人民真正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正确处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要先富带动后富,走共同富裕之路。这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积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使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积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要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充分权利,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积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生活。
综上所述,笔者从十个方面来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这是将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战略部署具体化、细化的一般思考。但是在全面阐述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将根据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大思路和笔者的思考,有分、有合、有重点地进行专题论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重要阶段。前面我们综合地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应该明确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全面把握和推进这个系统工程,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早在1994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指出,“繁荣宣传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制定发展规划。现在,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有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经济体制改革也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涉及各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第659页)他要求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争取用两三年时间,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阶段性目标和具体措施。这就是说,与物质文明建设一样,精神文明建设也要有总体的蓝图、发展阶段、战略部署。党的十五大以来,我们党坚定地贯彻和落实了江泽民同志的这一思想,就是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来实施的。
为什么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怎样认识和把握这个系统工程?根据笔者的研究,我认为特别要注意认识和把握它的整体性、联系性、渐进性、阶段性和长期性、多样统一性。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性
我们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上看到,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这个有机的整体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中国现代国民教育、中国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人的全面发展。
可以认为,上述十个方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分别是整个系统工程的子系统。当然,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还会引发或涌现新的子系统,使整个系统更加丰富和完善,这是实践发展的需要。总的来说,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性,是认识和把握这个系统工程的立足点、出发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全局出发,去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性,也就是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局性。这里,整体性和全局性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联系性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之中,各个子系统与整个系统是相联系的,表现的是部分和整体的联系;同时,各个子系统之间也存在着密切联系,表现的是部分和部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联系性,它们是这这个系统工程的重要特征。
在上述诸多个子系统中,首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这个系统工程保持自身质的规定性。这个质的规定性,规定了整个系统和子系统的属性,规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前进方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这个系统工程的灵魂和精神支撑。思想道德体系、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成长以及文化体制的改革和文化创新,是这个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其中,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科学技术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文化体制改革是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这个系统工程的最终目标。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渐进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要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因此,认识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渐进性,对于这个系统工程的推进,对于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是很重要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设想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这个系统工程,更不能设想不通过艰苦扎实的工作,就能建成高度的精神文明。应该看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自身的规律性。企图跨越甚至违反这个规律性,人为地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拔苗助长,甚至弄虚作假,只能是欲速则不达,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带来损害,这是不可取的。过去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中,曾经追求过“一大二公三纯”的“大跃进”、“洋跃进”,吃过不少苦头,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吸取这些教训。在这些问题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弊端和陋习,曾经给人们带来的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只要我们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扎扎实实地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就能一步一个台阶,更上一层楼,建成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阶段性和长期性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渐进性表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需要逐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也是有阶段性的。但是从整体上要看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特别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要认识和把握好这个阶段性和长期性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长期的、复杂的。这是由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引起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重大变动,而体制、法律、政策、管理的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由于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严重曲折,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将长期存在;还由于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遗留的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仍有相当影响。对于这种长期性、复杂性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常抓不懈。现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新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进行建设的。不仅在战略机遇期内的精神文明建设要分阶段、有序地进行,而且这个时期之后,精神文明建设还要继续向前发展。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多样统一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多样统一性,也是这个系统工程的重要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程度越高,社会主义文化就会越丰富、越繁荣,人们的文化生活也会越丰富多彩。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们对文化日益增长的追求。
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丰富,表现了它的多样性、具体性。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和具体性,并不排斥它的统一性。相反,最终的结果将是统一多样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呈现了多样统一性。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的统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是前进的综合过程。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和具体性,通过前进的综合,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统一性内含着它的全部丰富性、多样性,表现着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同一和差异、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选自赵智奎:《精神文明建设论》导论,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明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