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山东省实验中学东校高三的吗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0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语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5页¥0.5011页免费15页免费12页¥0.5015页¥0.5012页免费16页免费13页免费9页免费9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9页2下载券12页2下载券16页免费15页免费11页免费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0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语文)|山​东​实​验​中​学​诊​断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Copyright & 2005 语文轩 www.yuwen888.com 站长:项余岸 项余遇(温州)
客服热线: <font color=#ff0120
技术支持:茶鱼网络工作室 高级编辑:阳光高老头山东省实验中学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40;三诊&#41;理综,高三理综模拟试题,20..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40;三诊&#41;理综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山东省实验中学2015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_高考语文_教学资源网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5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
&&&&&&&&&&★★★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5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22:46:53
第I卷& (共36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题文】A0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剽窃/瓢虫&&&& 落枕/落不是& 浑身解数/解甲归田
B.笑靥/梦魇&&&&&&&&&&&&& 露脸/露头角& 差强人意/一差二错
C.订正/钉子&&&& 冠名/冠心病& 绿林好汉/绿色通道
D.私邸/诋毁&&&& 炮烙/炮羊肉& 哄堂大笑/一哄而散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答案解析】C& 解析:dìng/dīng,guàn/guān,lù/ lǜ;A项,piāo/piáo,lào,xiè/jiě;B项,yè/yǎn,lòu/lù,chā;D项,dǐ,páo/bāo,hōng/hòng。
【思路点拨】字音题需要针对字音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多音字需要切记据义定音,形声字需要谨防声旁误导,形近字需要注意细微差别,方言字需要矫正地区缺陷。
【题文】B0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幅员&&& 陨落&&&&& 钉书机&&& 名门望族&&
B.引申&&& 修葺&&&&& 影碟机&&& 金榜题名
C.怄气&&&&&&& 蛰居&&&&& 哈密瓜&&& 扇风点火
D.宣泄&&&&&& 博弈&&&&& 挂倒挡&&& 再接再砺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答案解析】D& 解析:A项,“钉书机”应为“订书机”;B项,“引申”应为“引伸”;C项,“扇风点火”应为“煽风点火”。
【思路点拨】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能力,平时要注意正确使用,运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区别,并及时积累。
【题文】D0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舞台上,深圳市代表团全体成员通力合作,长袖善舞,终于使深圳市获得了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主办权。
B.上海市政协委员钱程为青少年对方言的驾驭能力每况愈下忧心忡忡,并在上海两会上提出强化对学龄前儿童的沪语教育的提案。&
C.在第三轮客战广东队受伤后,拉杜已经缺席了四场比赛,整整休息了10天,不光是球迷等得焦急,连他自己都刻不容缓要上场了。
D.从清末太爷爷到爷爷、父亲,再到自己,陈家四代人部是远近闻名的木版年画艺人;昨日,86岁的陈义文老人回首自己一生的蹉跎岁月,感慨万千。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B& 解析:“每况愈下”,越往下越明显。表示情况越来越坏。A项,“长袖善舞”,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是贬义词。C项,“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此处比喻心情急迫,应为“迫不及待”。D项,“蹉跎岁月”,形容虚度光阴。此处形容不平凡的岁月,应为“峥嵘岁月”。
【思路点拨】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题文】E0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上海过去对新能源汽车准入附带特殊的地方标准,新能源汽车要想进入上海市场,必须在6秒以内加速到50公里,同时百公里耗电要低于15度。
B.济南推出首款纳入政府监管的打车软件“爱召年”,意在规范自主召车市场秩序,防止“黑车”进入城市公共客运市场,避免挑客、加价、宰客等违规行为的产生。
C.余额宝类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之所以能实现远超其他货币基金的高收益,主要是由于其挂钩的货币基金的资产配置中,大量资金配置了高利率的银行协议存款造成的。
D.曲阜打造了以爱聚孔子故里、诚播文化名城、孝传千家万户、仁撒和谐社会为主题的64项实践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道德建设典型;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B& 解析:A项,表意不明,应为“在6秒以内加速到每小时50公里”;C项,句式杂糅,去掉“由于”或“造成的”;D项,动宾搭配不当,“打造”改为“开展”。
【思路点拨】做好本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解句意:选项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2)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找到搭配不当、充分残缺等错误。(3)析关系:要分析句间关系。找到逻辑混乱和语序不当等错误。
【题文】C0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昨天,教育部发布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12月11日《京华时报》)
B.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互联网外交”中自信地展示实力,与世界各极实现“沟通中互信,合作中共赢。”
C.光明日报新闻报道策划部、文艺部和光明日报出版社共同主办的《第一届光明微博微小说大赛》,于3月1日开始征稿。
D.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A& 解析:B项,句号放在引号外;C项,书名号应为双引号;D项,冒号应去掉。
【思路点拨】句内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冒号4种,分别表示句子内部大小不同、性质不同的停顿。(1)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顿号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小,一般用来隔开并列的词或者并列短语。(2)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3)分号表示一句话里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4)冒号用在提示语后面,表示提起下文或总结上文。
【题文】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题文】M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孔子集五帝三代之大成,在整理阐释五经的基础上,创立仁礼之学,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确立了仁和之道的人本主义精神方向,为社会人生提出普世道德价值标准,形成民族的文化血脉、基本性格和文化基因,故其在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显学,而后成为中华文化主导思想,形成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孔子被誉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大成”是孟子的评价,“至圣”是司马迁的评价,“先师”是元明清的封号。司马迁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个定位比较准确:孔子不是神(纬书之说),也不是“王”(唐代封号),而是“大成至圣先师”,即继往开来的思想导师。他使中华民族成为礼义之邦,成为高度文明的国家。不论朝代如何变动,不论制度如何改革,中华民族延续的基因血脉和凝聚的精神纽带始终是儒学为主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否则中华民族就离散了。神化孔子是不对的,丑化孔子是罪过,敬重孔子应是常态。两千多年的社会历史实践,反复地检验着儒学的真理性,鉴别着它的时代性与普遍性,考验着它的创新能力,特别在近现代它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复苏,焕发出了新的生命。
孔子儒家不是普通一个学派,也不是西方式的宗教团体,它没有严密的组织制度,不重视自身有形力量的拓展,没有特殊的利益诉求,它是基于普遍人性的一种公共性的社会德教,致力于向社会和各领域提供基本道德规范和公共生活准则,使社会人生沿着向上向善有序的文明方向前行。
习近平同志把儒家“讲仁爱”放在第一位,而仁爱的体现便是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子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就是孔子的一贯之道,其最伟大的精神是能将心比心、关爱和尊重他人,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正是当代社会最缺乏的精神。历史在演化,社会在变迁,孔子儒家所阐明的上述种种规范则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当然还有老子道家,儒道互补形成中华文化的底色。历史证明,孔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他是打而不倒、批而不臭的,因为他活在中国人的心里,文明社会需要他,他的思想已经润于肌肤,浸入骨髓,成为一种民族性格了。
但国人文化自觉性仍然不足,文化自卑不易克服。同时,功利主义大潮把本来很脆弱的道德冲得更加衰微,去道德化潮流成为阻碍民族复兴的拦路虎。有些人意识不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事业是可以统一而且必须互补的。现代化和社会转型中矛盾层出不穷,需要传统道德维系社会稳定。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中国自古就有儒商传统,近代以来出现的晋商、徽商以及海外华商。都强调以义导利、诚信不欺、回馈社会,这都能够促进现代工商文明。爱国主义最深层是爱中华文化,没有文化的自觉自爱,是不可能真正爱国家的。
对于多数人而言,比较现实的做人目标应当如孔子所倡导的那样,争做新时代的君子,而不要做小人。君子是有德者,既有益于社会和他人,也使自己过得有尊严有意义。
&&& (节选自《孔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有删减。)
6.下列对孔子及其儒家学派的评价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创立的仁礼之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导思想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因而在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显学。
B.儒学始终是中华民族延续的基因血脉和凝聚的精神纽带,若不如此,中华民族就离散了。
C.儒学的真理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历史实践中被反复检验着,对孔子的尊重是历史的常态。
D.儒学有很强的创新力,虽然在近现代经历了生存的困境,但最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D& 解析:A项,无此因果;B项,“中华民族延续的基因血脉和凝聚的精神纽带”应是“儒学为主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C项,原文是作者认为”应是常态“。
【思路点拨】要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7.下列不属于传统道德在当今时代的必要性的一项是&
A.将心比心、关爱和尊重他人,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是当代社会最缺乏的精神。
B.中国自古就有儒商传统,近代出现的晋商、徽商以及海外华商,都注重道德修养。
C.现代化和社会转型中矛盾层出不穷,社会稳定需要传统道德维系。
D.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事业是必须互补的,传统道德能够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 解析:该项是历史经验。
【思路点拨】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8.下列对全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大成至圣先师”的称号不是一下子确定下来的,而是在历史沿革中逐步确立的。
B.儒家把“讲仁爱”放在第一位,而仁爱的体现便是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孔子的儒家向社会和各领域提供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公共生活准则,是文明社会所需要的,因而他打而不倒,批而不臭。
D.作者认为,做个新时代的君子,既有益于社会和他人,也使自己过得有尊严有意义,是多数人比较现实的做人目标。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 解析:把儒家“讲仁爱”放在第一位是习近平同志的观点。
【思路点拨】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题文】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题文】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十余年,精思不懈,至累句不盥栉。文章婉缛,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陈灭,与世基入隋。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①。炀帝为晋王,与秦王俊交辟之。大业中。累至秘书郎。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世基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世南躬贫约,一不改。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王践祚,拜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太宗尝曰:“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此!”
贞观八年,进封县公。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对曰:“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洽穆,亦不为灾。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又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
帝尝作宫体诗②,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尝命写《列女传》于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为世秘爱。
卒,年八十一,诏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
&&& (《新唐书?虞世南传》)
[注]①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的并称。②宫体诗:内容多写宫廷生活及男女艳情。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南暗疏之&&&&&&&&&&&&&&& 疏:写
B.而赡博不及也&&&&&&&&&&& 赡:丰富
C.故议者方晋二陆&&&&&&&& 方:正直
D.与秦王俊交辟之&&&&& 辟:征召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C& 解析:“方”,比,与……相比。
【思路点拨】对此类题的解答一定要学会推断,推断的方法很多,最根本、最实用的是语境推断。无论是做实词选择题还是翻译题,考生都要有强烈的语境意识,即把这个词放在句中解,把句放在文中读。只有建立并强化了这个意识,推断才有保障。具体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语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帮助推断等方法。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C.& 为窦建德所获&&&&&&&&&&&&&&&&&&&&&&&&&&&&&&& 吾属今为之虏矣
D.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C& 解析:介词,被;A项,认为/因为;B项,向/在;D项,像/如果。
【思路点拨】《考试大纲》中列举了应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应熟练掌握。可用已知词代入未知句中,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看意思是否一致。有时可通过虚词在句中的具体位置来判断。
11.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虞世南忠直诚恳的一组是&&
①世南躬贫约,一不改②世南抱持号诉请代③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
④宣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⑤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⑥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D& 解析:①是说虞世南安于贫困,有节操的;②是说虞世南对待兄长的深厚情谊的;⑤是说皇帝听从虞世南劝谏的。
【思路点拨】答此类题题时,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看对象是否错位。二看描写(表达)方式是否误导。三看内涵主旨是否清楚。四看过程是否混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世南生性沉静,清心寡欲,和哥哥虞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十多年,他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有时甚至几十天也不梳洗。&&
B.虞世南和哥哥世基一起在隋朝任职。虞世南在文章清劲上不如世基,但他不像哥哥那样善于用花言巧语来博得皇帝的喜爱。
C.面对陇右一带山崩,江淮一带闹水灾的情况,虞世南劝太宗借鉴汉文帝时陇右地震,采取郡国不来贡献,给民众以恩惠的办法来稳定局面。
D.皇上认为虞世南说的对,于是派遣他去赈济灾民,辨明而从宽处理讼案,大多予以赦免。&&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D& 解析:应为“派遣使者去赈济灾民”。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
13.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5分)
&(2)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1)虞世南多次上表请求退休,皇帝不接受他的请求,并升任他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坚决推辞,又改任秘书监。(2)圣上作的诗确实好,但诗体不雅正。上面有所好,下面必更有甚者,臣恐怕这诗一传开,天下就会风靡起来。所以不敢奉诏唱和。& 解析:(1)译出大意给2分,“乞骸骨”,请求退休;“听”,不接受他的请求;“辞”,推辞;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圣上作的诗确实好,但诗体不雅正。上面有所好,下面必更有甚者,臣恐怕这诗一传开,天下就会风靡起来。所以不敢奉诏唱和。译出大意给2分,“工”,好;“体非雅正”,诗体不雅正;“所好”,有所好;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思路点拨】古文翻译题的答题要求是:①字字落实:忠于原文,不增不减。(落实关键词语)②句句通顺:合乎文意,明白通顺。(落实特殊句式)③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④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注意:直译和意译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参考译文:
虞世南,是越州余姚人。他生性沉静,清心寡欲,和他的哥哥虞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前后十多年,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甚至几十天不洗脸梳头。他的文章委婉多彩,他很崇拜仆射徐陵的文章,徐陵也说虞世南的文风颇象自己,因此虞世南得以文章著名。陈朝天嘉年间,他的父亲虞荔逝世,虞世南由于过分悲伤,损害了身体,几乎坚持不住。陈文帝敬重虞荔的品德高尚,又了解到他的两个儿子都很博学,派人到他家里帮忙照顾,召任虞世南为建安王的法曹参军。陈朝灭亡,和哥哥世基在隋朝任职。世基的文章清劲,超过了世南,但丰富广博不如世南,二人在当时都有很高的声望,评论者将他兄弟二人比作晋朝的陆机、陆云兄弟。在隋炀帝杨广作晋王的时候,和秦王杨俊递相征用他们。大业年间,虞世南多次变动官至秘书郎。隋炀帝虽然喜欢他的才能,但对他刚正的性格很头痛,所以并不怎么重用他,七品官当了十年也得不到升迁。虞世基机敏而善于奉承,隋炀帝很喜欢他,于是日益尊贵显赫,妻妾的穿戴和王公贵族一样,虞世南家里却清贫节俭,但他一点也不改变自己的节操。宇文化及杀死隋炀帝后,又将杀虞世基,虞世南抱住虞世基嚎啕大哭,并请求代兄而死,宇文化及不允许,虞世基被杀,虞世南悲痛过分,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他随宇文化及来到聊城,被窦建德俘获,任他为黄门侍郎。秦王李世民消灭了窦建德,任他为王府参军,转为记室,又升任太子中舍人。秦王李世民即皇帝位,封他为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当时虞世南已年老体衰,多次上表请求退休,皇帝不接受他的请求,并升任他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坚决推辞,又改任秘书监,封爵为永兴县子。虞世南外貌儒雅谨慎,从外表来看,似乎连身上的衣服也不能承受,但内心意志坚强,议论政事坚持正确意见。太宗李世民曾说:“我和虞世南讨论古今之事,即使有一句不合适的话,都会惆怅怨恨得不行,他的态度竟是这样诚恳!”
贞观八年,虞世南进封永兴县公。当时陇右一带发生山崩地震,大蛇不断出现,山东和江淮一带大水成灾,太宗为此忧虑,问虞世南该怎么办,虞世南回答说:“汉文帝元年,齐地楚地的二十九座山同日发生山崩,大水从地下涌出,汉文帝下令,各郡国不要来朝贡,给天下人以恩惠,使得远近的人都欢乐融洽,也没有造成灾害。现在蛇出现在山岭沼泽,这正是它生活的地方。还有山东长期下雨,江淮一带闹水灾,恐怕有无罪而被捉拿入狱的冤情存在,应当检查在押囚犯,或许还能符合天意呢。”皇上认为他说的对,于是派遣使者赈济灾民,辨明而从宽处理讼案,大多予以赦免。
皇上曾经作了首宫体诗,叫虞世南接续原韵唱和,虞世南说:“圣上作的诗确实好,但诗体不雅正。上面有所好,下面必更有甚者,臣恐怕这诗一传开,天下就会风靡起来。所以不敢奉诏唱和。”皇上说:“我是在试你的。”赏赐给他布帛五十匹。皇上多次外出打猎,世南为此上疏劝谏,都受到赞扬和采纳。皇上曾叫把《列女传》写在屏风上,当时没有作依据的本子,虞世南便默写了一遍,结果没有一个字写错。皇上常称赞他有五绝:一是德行,二是忠直,三是博学,四是文词,五是书法。虞世南开始跟随僧人智永学习书法,穷究其要领,他的墨迹为世人所收藏珍爱。
去世时,享年八十一岁,皇帝下诏陪葬昭陵,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
【题文】K01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 注:何逊(?―520),南朝梁诗人。曾任建安王的记室并随之去江州,后回建康任安成王的幕僚,还兼任过尚书水部郎,中丁。母忧归,后在庐陵王幕下任职,再度去江州,不久病逝(大约四十岁)。此诗是诗人为即将远行留赠送行者所作。
(1)请简要赏析前两句中的“已”“重”两字。(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重点考查炼字。
【答案解析】“已”,已经;“重”,更。长期作客在外已百感交集,独自远游千里更加令人惆怅。(2分)两句通过“已”“重”两字构成递进关系,突出表现了诗人长期漂泊异乡的惆怅孤独之情和对朋友的无限珍惜之情。(2分)& 解析:先回归诗句理解字意,再描述诗句的情景,最后说说诗句的情感。抓住“客心”“孤游”去理解情感。
【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后两句描绘了江上风雨欲来的景象:江面浓云密布,一场暴雨即将来临;狂风乍起,江中涌起滚滚白浪。(2分)既是写分手时江上的实景,又象征着前方等待诗人的是江上风雨一般的艰难险阻,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之情。(2分)& 解析:先总体描述诗句的景象,再抓住主要意象理解情感,“江”“雨”“浪”“风”等。一定要注意注释的提示作用。
【思路点拨】“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
【题文】L0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谨庠序之敦,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 (盂子《寡人之于国也》)
(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____。”&&&&&&&&&& (郦道元《三峡》)
(3)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
(4)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重阳》)
(5)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_______。(自居易《琵琶行》)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名家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
【答案解析】⑴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⑵猿鸣三声泪沾裳;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⑷莫道不销魂;⑸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注意“颁”“庸”“销”的写法,不要漏掉“于”“之”“乎”等字。
【思路点拨】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识记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先放一放,不要急躁;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要包括引导句在内作“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可以发现并纠正。
【题文】五、(12分)
【题文】D016.在下列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4分)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非常复杂,我们可以从个体发展角度看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重点在哪里。对于个体来说,______条件具备、资源充裕,他们可能需要很多东西,毕竟人的欲望是无穷的;_______,从基本的发展角度看,他们其实需要的并不多,________在他们的生活中,有教育、医疗、公平这三个方面的基本保障,他们就可以过上预期的生活。________,教育能给他们提供成长的可能.医疗能让他们不必担心身体健康,公平则能给他们提供更多平等的机会。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如果、但是、只要、因为&& 解析:本题较为简单,先通读文段确定文意,第一空表示假设,所以填“如果”;第二空根据上下文应是转折,所以填“但是”;第三空表示条件关系;最后一空解释原因。每空1分,其他表同样意思的关联词语也可。
【思路点拨】关联词语是复句中用来联结分句与分句,标明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的词语。它有如下特点:第一:作为联结分句、标明关系的词语,关联词语总是标明抽象的关系,可以作为某类复句的特定的形式标志。第二:关联词语性质复杂,能在复句中起关联作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类词语:1、连词。连词是用来做关联词语的主要词类,但并非所有连词都能充当关联词。有的连词不能连接分句,不能连接分句的连词当然不能做关联词;有的连词能连接分句,但如果在某个句子中连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关联词。 2、副词。某些副词可充当关联词。但如果在某个句子中连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关联词。起关联作用的副词仍旧保留原有的修饰作用。 3、有些短语也可以充当关联词语,如“一方面”、“另一方面”。& 4、关系类型: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假设、条件、因果等。
【题文】G217.请从下列备选短语中选取合适的将对联补充完整。(4分)
&&& 倭寇屠城& 满城血雨& 雨花石上凝碧血伟业煌煌大梦圆& 祭卅万亡灵& 民魂奋振&&& 莫再坑前空拭泪& 含悲以砺& 九州锐志华人& 鲜花代我祭英魂
上联:卅万同胞血证,勒石为铭、国耻不忘,长江滚滚怒潮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仿用句式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九州锐志华人,含悲以砺、民魂奋振,伟业煌煌大梦圆& 解析:本题虽是写对联,难度不大,关键是对上联意思的理解,再根据对联知识选词即可,如“卅万”对“九州”。
【思路点拨】对联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题文】I018.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情景补充人物的对话,要求简洁得体。(4分)
主持人:您能用一句话描述这幅画吗?
嘉宾: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持人:老人为什么喃喃自语这句话?&&
嘉宾: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持人:您觉得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嘉宾: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持人: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嘉宾:最重要的是,还要常回家看看。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① 一个老人对着镜子说:孩子们都忙&#8222;&#8222;② 孩子不在身边,老人非常孤独。③ 老人缺少精神上的赡养。④ 您觉得孩子们能做些什么?&& 解析:此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看图,画面中的要素要全面把握,题目、图画、解释的文字,不能偏颇或漏掉,包括人物的神情,也是重点。分析时要联系现实,分析画面背后的内涵。①处描述画面,注意不要忽略画面中的任何信息。②处是对画面中老人语言的理解,老人对镜子中的自己说“孩子们都忙”,表明老人长时间孤独自处,考生由此就可以总结出答案了。③处是对漫画寓意的揭示,画中老人说孩子们忙,表明孩子们没有时间陪伴老人,老人缺少的是精神上的照顾,而不是物质上的,由此可总结出该处答案。④处结合下文“最重要的是,还要常回家看看”,可以推断出,此处主持人应提出的问题是,“面对老人这种状况孩子们应该怎么做”之类的问题。
【思路点拨】本题的答题思路是:(1)仔细观察整体画面,要仔细观察画面上的背景与人物,人物的服饰、动作、表情,标题以及其他文字信息等。(2)抓住能反映画面寓意的特征进行详细描绘,描述时只要求对漫画内容本身加以说明,不可超越漫画所给图文信息进行添枝加叶,不可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并不存在的东西。(3)先联系生活,后挖掘道理,由表及里,由画面到生活,挖掘出漫画蕴涵的深刻道理,最后概括寓意。
【题文】六、(18分)&&
【题文】N2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9―22题。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著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竞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19.文章以寺院的环境描写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小说情节结构和作品艺术特征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引起下文;②渲染了环境的清静、美丽,为人物的出场营造一个诗意的氛围;③衬托人物性格,暗示出莲池老人的独特个性。& 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环境描写的位置,在开头,就有引起下文、渲染气氛等作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一般都跟小说塑造的人物,营造的环境有关,而本篇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就是给我们介绍了一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引起下文。而且这个环境清静、美丽,为人物的出场营造一个诗意的氛围。
【思路点拨】自然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有: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面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或表现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小说主旨。⑥象征和暗示社会环境。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东省东平县实验中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