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婷直销学校都教育学生什么教材

南京外国语学校是一所怎样的学校?
相关问题:
按投票排序
105 个回答
作为非南外的,说一下我眼中的南外。二十多年前,我作为一名小学生,考南外没考上,也失去了成为京东家属校友终身尊享一折的机会。但彼时我没考上挺高兴的,因为我在小学时很讨厌外语,而奇妙的是我居然还有一个在东大当英语教授的外婆,更奇妙的是斗转星移到现在,我居然在搞互联网英语教学。总之我那时挺高兴的,而且不用再每晚对着一叠叠的南外真题做到12点,在我的记忆里,数学卷子的难度和华罗庚竞赛差不多,而语文卷子跟高考差不多(这个很可能有主观偏差),现在的家长如果知道我们那时候的情况,一定不敢相信——什么?你们居然只要考试就可以上南外,都不需要摇号?我比分数线差了十几分,而我们班上的第一名学霸考上了,她考分比我高四五十,超出分数线十几分。我没有算错,因为那时候南外的女生分数线比男生高,并非潜规则,而是光天化日的。我后来再也没见过那名学霸——她高中的时候就跟家人移民加拿大了,那是九十年代中期。她算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南外的人。第二个是大学里的系学生会主席,他是南外考进来的,据很多人说他放弃了保送清华的资格(大概是对保送专业不满意),然后考了我们系。我们一直不理解他来这儿干嘛,终于有一天明白了——他是来鄙视我们的。按照百分制,他的平均成绩超过100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学校有一个很人性化的制度,就是每学期开学之前,可以提前参加下学期科目的考试——只要你假期自学,如果考试合格,那么成绩再乘以1.2计算,可以超过100。我提前修了大学物理,考了70多分给我算80多,自觉赚死了,但是人家考100算120。我们学校那时候充当全国教改的先锋,学费是3600,相比同城的南大要高上几乎80%,但是另一方面也提供了高奖学金,成绩到前10%的话,就可以拿一等奖学金4000元,这就叫做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位同学呢,每年的奖学金好像是8000左右,因为学校还规定各种奖学金可以兼得,所以他上了四年学,赚了四年钱。毕业后再知道他的消息也是好几年后了,那时候我在上海的一家公司,准备招实习生时泡交大的BBS,然后赫然在某版里也看到了他的招人贴,不过人家招的是研究生。没错,我还是码农的时候,他已经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正教授了。第三个是一个来信应聘我们公司编辑的女生,邮件里附了简历和英语自我简介,音色和内容组织都很好,同时介绍自己在美国大西洋杂志和外交政策杂志做兼职记者和报道,还说也希望有机会学习编程做技术工作;她初中是南外的,我本来很想收她,但是考虑到她人还在美国读高二,只得放弃了。认识的第四个南外的叫尹桑,他的名字最近出现在《福布斯》的“2014中国30位30岁以下的创业者”里,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还没这么有名,他那会儿20出头,刚从美国辍学回国创业不到一年,公司也只是刚刚融了一千万而已,这个已经没法impress我了,真的。今天在知乎上又认识了一个南外孩子,告诉我说在用我们的产品,我很高兴,有一种逆袭的感觉,对话贴出来,分享一下我的感受:补充:1. 我无意说南外是全国最好的学校,我知道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牛校盛产上北清如砍瓜切菜的学霸;2. 我也无意说南外每个学生都很彪悍,只是凑巧我碰到的小样本大概都算。南外里也可能有靠钱和门路进去的,某人跟我说当年他的同班同学里就有某零售巨头的儿子,可能是他们班最认真的学生,因为其他很多人为了显示自己聪明,常常故意不听讲不做作业,其实暗地里都拼得厉害——这种学霸德性真的是非常讨厌。
无缘南外,写写认识的南外那帮人吧十几年前的时候,南京还是满地的梧桐落叶。我站在玄武路上南外的门口,拿着手中的小升初准考证,长吸了一口气,走了进去。没有想过,这会是我最后一次走进这里。就像没人知道,我身后的那片不起眼的地方,现在会变成南京酒精与避孕套消费最多的天堂。父母单位的孩子们很多都考了进去,只有一个学霸和我一起落榜。我们顺利刷掉了剩下的所有学校,我去了百年历史的老校,他去了势头正猛的另一所外国语学校。初中毕业,我波澜不惊地升上了高中部,那位落榜学霸以全市前几名的身份重新杀回南外,我也成了父母单位中,我们这一届唯一的非南外学渣。时光静静地流淌,在网吧,在补习班,在篮球场,在路边摊,总是有很多南外的哥们在和我一次次相互爆头、无聊刷题、打球烤串中结识,在这座古老的城市的各个角落留下了我们的一串串身影。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妈妈是非常幸福的,因为她在骂我的时候,有数不清的别人家牛逼的熊孩子:XX又拿了英语全国一等奖!XX又参加奥数集训队了!XX考试又是南外前五!而我也是非常幸福的。我们学校也有数不清的逗比社团,有足篮排球联赛,每天四点半放学,冲到那个熟悉的网吧,打开CS进入服务器,看到那几个熟悉的南外ID,互相问候一下对方女性家属,开始新一轮的厮杀。周末干累了,就一起去南大东大打打篮球,晚上随便找个小巷子里的摊子,一把烤串,几杯饮料,YY着女神,迷茫着未来,一起黑着自己学校,却又不许别人说它任何不好的话。终于到了高三,在那个紧张的日子里,母上大人隔三差五的就会拿着一张扬子晚报或者金陵晚报拍在我的桌子上,怒吼道:你看看,XX保送清华了!XX也保送清华了!XXX全TM保送清华了!!!我在单位都没脸提你!!!我偷偷拿出手机,发给那个天天被我爆头的逗比:你不会TMD也保送清华了吧?清华NMB,你以为清华是白菜啊,我只能保送去东南了,MD。我面无表情,平静地扫掉地上的手机碎片,又打开了《五年三年》。在那个出国还没蔚然成风的年代,父母单位的那些南外学霸们全部拿到了南大以上的保送。我也去了隔壁的大学,和学霸们又当了四年校友。大学期间,云淡风轻,有时在宣传栏的优秀名单里,看到那些曾经仰望的名字后面跟着自己的大名,嘴角轻轻的咧了咧。当然,他们也不会放弃打击我这一项伟大而幸福的工作。当我考完了GT,在网上长出了一口气,他们七嘴八舌的挤过来:卧槽就这分数?爷裸考都112好吗?尼玛我要不是那天发烧听力扣了3分怎么会才116?哈哈哈哈你是我第一个看到quantitative不是满分的傻逼哈哈作文没过5.0能看?尼玛你这能申到TOP20劳资表演花式吃翔!我QNMLGB的你明知道我这破专业没资格申请!----我终于忍不住了直到有一天,清华的哥们在人人上大吼:奶茶要来我们系了,还好劳资赶得上迎新!突然意识到,大学要结束了。那个哥们在接完了奶茶后去了NYU,现在已经在花街人模狗样的穿个西装压马路了。当年和我一起落榜的学霸在清华横扫了各大藤校offer,最终去了CMU当码农。另一个本科就去了CMU的南外哥们,已经在Amazon过上了升职加薪,出任CEO,迎娶白富美的幸福生活。唯一一个放弃了南大保送,却最终高考失利的学霸,拿了厦大的双学位后去了德国,为了中国工业的发展而不懈努力。当年心目中的女神,在和我做了几年校友之后,拿了JHU的硕士之后回到了南京,前几天一起吃饭的时候幸福地展示着她手上的戒指。那帮逗比小伙伴们,也各自散落天涯,无所牵挂。有一天,我打开QQ,点开那个已经很久没打开的群,在里面发了一条:你们学校对面有1912有什么了不起,我们学校对面现在开始卖兰博基尼了哈哈哈哈。那些灰暗的头像明显是被我震住了,没有人敢出声。很多天后,QQ弹出了一句话。好想再回去看一眼……关掉电脑,走在那熟悉的校园,当年我们一起翻铁丝网打球的篮球场已经拆掉了。新建的篮球场上,背心障遮盖不住微凸肚腩的大叔和肌肉发达眼镜加厚的大学生中间,有一群个子很高,身体却很瘦弱的身影。篮球架上,那几件熟悉的绿色和蓝色校服。今天我要手一晚上剑圣爽一爽!滚你妈的不要再坑了。你们那个奶茶被老男人艹了哈哈哈哈艹,你们先出个奶茶再BB!笑声伴随着青春,肆无忌惮地流淌,我静静地站在原地,看着校园里美丽的梧桐树,和那些似曾相识的身影。
看到这个问题,感慨万千,好久没有谈起过自己的母校了,写一篇长文纪念一下。南外改变了我的人生,我很感谢它,但最终我却因为离开了它才找到自己的梦想中国的绝大多数中学,在应试教育的大光环照耀下,讲究的是同质化,崇尚极端集体主义,这也是所有人所批判但却又无法改变的现实。南外最特别的一点,就是它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无视教育体制的枷锁,走出自己有限的一片天地。南外最大的优势是政策和生源:政策来自保送与出国,生源来自小升初以及中考的统招。南外面向全市各个小学招生,生源是南外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讲到南外之前,我得先从我小学所在的南外仙林分校说起。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因为搬家,转学来到了南外仙林分校。那个时候分校刚刚成立第二年,没有办学经验,基本上是报一个录一个,于是我就成为了最早的那批学校摸着石头过河招收的试验学生之一。不到三年,由于当年仙林考南外的高分免摇号优惠政策,全市的孩子们挤破头拼了命地想上南外仙林的小学部,甚至幼儿园就往新成立的“南外幼儿园”里挤,南外仙林顿时成为了南京最牛逼的小学。没有2004年偶然转到仙林的机会,我可能就一直在之前那个附小里读完六年,然后在南京一个名字里带有数字的中学上学,然后跟着大部队参加高考,考到国内某个大学,估计读个理工科专业吧,说不定现在也在上知乎给大V们点赞,蛤蛤蛤。南外招收的学生里有一大半来自南京的那几所“名校”小学:南外仙林,拉萨路小学,琅琊路小学,力学小学,北京东路小学,等等。除了南外仙林的孩子,来自其他“名校”的孩子基本上都表示小学就学习压力很大,天天各种竞赛和模拟题,为了考南外或者保送南外真是拼了命。很感谢南外仙林的优惠政策所提供的素质教育的宽松环境,每天两节英语课还有外教,音乐美术电脑课几乎不占用,五六年级别的孩子都在拼命学奥数的时候我开始弹钢琴,当然当年作为学霸的我也没有落下,也是拿了奥数和编程省一等奖的……南外小升初的招生考试是全英语出卷,题目涵盖时事要闻,百科知识,数学逻辑和纯粹的英语能力。由于有仙林四年大量的英语学习,加上当时成绩年纪拔尖,我顺利地考进了南外,分数高到就算没摇上号也能考上(当时仙林的优惠政策,没摇上号的学生也可以参加南外小升初考试,如果考到年级前5%就可以进南外)。南外的初中有一半是统招(正常考进来或者竞赛保送的),一半是扩招(成绩不够交钱靠关系上或者成绩好没摇上号之类的),高中本部基本上都是考进来的(很小一部分是扩招),对内要求是全年级前320(总共700个学生左右),差几分的可以交钱上,再在全市范围内对外招几十个人。小升初时可以报名小语种班,日语德语法语,各招收20人左右。这部分人在上了初中之后在学校就不学英语了,可以直升高中,毕业后基本都去对应国家留学。然而尽管有一半的人是通过各种特殊渠道进来的,南外真的是一个高手如云的地方,小时候一直习惯于年级前列的我一下子迷失了方向,加上年纪小不懂事贪玩,直到初三要中考了面临压力才把成绩从年级四五百名赶到一百多名。许多同学还是和小学一样,各种竞赛到处跑,而我上了中学之后却再也没有参加过奥数,编程之类的培训。一是当时贪玩,二是觉得为什么要和别人一样,参加这些比赛都是为了什么,证明自己智商拔群吗?南外本部和仙林的氛围其实差不多,相对都比较素质教育化,应试的成分没那么多。虽然每个人也都在比着成绩,却没有形成别的中学那样成绩决定一切的氛围。上课,补课,做题是生活的重要一部分,但绝不是生活的全部,学习压力并没有大到需要把几乎所有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学校每年都有运动会,艺术节,外语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还有许多选修课,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相比普通的中学而言是很丰富的。学校也没有各种乱七八糟扼杀个性的规定比如女生不允许留长发什么的,但是打扮成杀马特肯定是要挨批的。南外是全南京唯一可以下午四点放学的高中,被许多别的中学学生所羡慕。作业量不多不少,一个正常人在不浪费时间不临近考试的情况下初中9点之前,高中10点之前是绝对可以写完的,剩下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也保证睡眠,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事实证明,绝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都做不到这种理想状态。其他同学的处理办法是晚睡觉,我的处理办法是觉得没意思的作业就不做,反正只要考试考高分老师也没话说。尤其是在初三的时候,反正大家的目标就是冲中考年级前320名可以直升南外高中,不管怎么学,能学出成绩就行,有的同学甚至最后总复习的时候在家自学,不来学校上课,学校基本也是不管的。南外高中的氛围相对初中就变了许多。在初中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中考,而高中之后就分成了四大阵营:出国党,保送党,高考党,还有国际部。出国党开始准备托福SAT以及交流,保送党和高考党认真学习高中学业,国际部比较特殊我单独拿出来说。每个考上南外高中的人都要做一个决定:是在国内上大学还是出国留学。最近五年来每年南外都有一半以上的人选择出国,其中绝大多数是在美国。出国党的路是辛苦的,一点都不比参加高考的其他学校学生轻松。不仅要在学校好好上课提高GPA(南外有GPA不造假的优良传统),还要在外面参加英语培训辅导,在家还要背单词刷真题,假期还要准备课外活动帮助申请,多线操作,忙得根本停不下来。保送看似风光,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保送考试的竞争一样激烈残酷,相当于是把高考提前了半年,如果保送的名额没争取到就得被刷下来参加高考。我那届(2014)的同学有好多保送失利,最后参加高考,也考得不怎么样,毕竟复习的程度不如三年一直准备高考的同学,更不能和传统重点中学里面的那些起早贪黑一心为了高考的学生比。南外号称99%的一本率,是把留学生全部算在一本里面的,当然留学生去的学校,也不一定都是名校,但南外每年有一半的留学生能够进到美国前50的大学或文理学院,SAT成绩在2200以上,托福成绩在110以上的一抓一大把。这样傲人的留学成绩,在中国的所有中学里名列前茅。以一个年级480人为例,假设250人出国留学,200人参加保送,剩下30人高考。只要这30人里面有25人考到一本,那一本率就是99%。我觉得这个算法挺变态的,但也无言以对……保送那块我不是很了解,但比我小一届的表妹是保送生,她说是每个大学确定在南外招的名额,然后学生参加考试,报名参加各个学校开设的面试等流程。有的时候一所学校只在南外招两三个保送生,却有二三十个学生报名,导致刷下来的学生都得跑去参加高考;也有的时候是一所学校在南外招五个学生,却只有四个人报名,那只要考试过关就能上。现在南外的保送政策是一年不如一年,之前的竞赛保送可以轻轻松松上很好的大学理工科,现在好像竞赛不允许了。南外保送默认是语言专业,但是一般是可以在大二的时候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去,但从今年开始好像也不允许了,只要是选择保送这条路,理科生也得去学外语。所以近年来,出国的比例越来越高,毕竟自由,不受体制的束缚。但是出国很花钱,所以南外现在的官富二代比例也越来越高。记得早些年南外大多数学生都是成绩优异的普通家庭,而现在由于政策的变动,普通家庭成绩优异但不愿意学外语专业的学生更愿意来到南师附中,金陵中学这种学校。不管什么时候,对于出国党而言,南外无疑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我记得我08年考进南外初中的时候,成绩不怎么样的孩子,家里有点关系认识点人,交个五万八万,就能进南外初中的扩招班,但大部分这类学生都没法考进南外的高中,有不少上了国际部,也有不少去了仙林的高中部。据说这个数字现在涨到五六十万了,也不知道这些家长怎么想的,孩子自己学习不用功,送到哪个学校都没用,也许他们家里太有钱了不在乎这五六十万吧。其实中国的留学生群体中有一大部分都是因为学习学不好,如果高考考不上国内的重点大学,家里又有钱,才送出国去读个一般的学校混文凭的。像南外高中部这样大多数出国学生成绩非常好,SAT平均分2100以上的学校,非常少。就连南外仙林分校,高中大多数出国的学生也是去了欧洲,澳洲之类相对没那么难考的地方。说到校园生活,南外是一个相对比较轻松愉快的地方。大多数情况下音乐,美术,体育,电脑这些课不会被占用,每周有两节选修课,有几十种丰富多彩的课程可供选择(强烈建议开设音乐制作课!)。学校早上七点四十之前到校,十二点左右吃午饭,下午四点左右放学,有选修课或者学校活动或者竞赛班的五点半放学。学校有个别同学家人不在南京的就住校,有一栋小小的宿舍楼。每年有一次运动会,一周外语节,一周艺术节,一周科技周,还有一些小的活动比如辩论赛,达人秀什么的。艺术节和外语节每个班要准备节目然后汇报演出。虽然现在我是搞音乐的,但那个时候学校的演出我真的没怎么参与过,现在想想还挺后悔的,当年毕竟too young too simple,还在学校经常捣乱,时不时弄个大新闻,被拉到办公室批判一番。南外的大部分课都要做presentation,按照学号顺序来,占平时分的很大一部分。演讲的内容和主题由老师决定,都是和课程内容相关的。比如生物课就要求每个同学轮流对自己感兴趣的生物领域知识做个五分钟的介绍。南外每天都有两节英语课,使用小班教学,把60人的大班分成两个30人的小班,以确保每个同学能有更多的机会练习口语,英语课上也有很多presentation, discussion以及role play等内容。南外出来的学生,英语口语都挺好的,因为上课有大量机会说英语,绝对不会有哑巴英语的现象。话说回来,南外作为一个公办学校,虽然一直想要特立独行,脱离教育体制的束缚,但在如此强大的体制下,在许多方面无能为力。南外英语课使用的教材和其他学校都不一样。初中使用剑桥英语(我那时候是新视野,但后来因为盗版被禁用了),高中使用新概念英语。而别的学校使用的都是省里统一的牛津英语教材。南外的考试都是自己老师出卷,考自己的教材,但是经常市里省里要统考,怎么办?只能无奈地花两个星期的时间把其他学校一个学期的英语课程学完,然后应付一下统考。南外的中考英语加试难度已经相当甚至高于高考英语了,还要浪费时间学省里统一的教材,真是让老师同学都很无语。南外一直很崇尚素质教育的理念,但是为了中考,为了小高考,为了保送考试,为了高考,许多大胆的设想都无法实现。别的高中该有的许多东西,我们一样也不会少。对于出国党而言,语文和政治课实在是无足轻重的课,但是为了考试,还得花很多时间去背古文,投奔资本主义了还要先背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一直是一个很“右”的人,政治一直学不好,甚至很想上课的时候站起来大声反驳教科书上自相矛盾的观点,但是又想想,是体制的错,不能怪老师,老师也只是为了生存必须得教这些,况且我的高中政治老师也挺作死的。(当时我们年级两个政治老师一个左一个右,成为同学常常调侃的话题)高一的时候每次负责改作文的语文老师也是个闷声作大死的,所以我每次语文考试议论文都敢写敏感话题,但从来都是高分。(我语文经常60多,作文占到了总分的一半)在南外本部,平常还是挺轻松愉快素质教育的,但是到了考试前,应试教育的狰狞面目就会原形毕露,尤其是中考前的年级排名,不过好在排名只对学生本人公布,没有贴在墙上,还是给了学生一些自尊的。于是就有了国际部,有中加班,中英班和IB班。国际部几乎是完全按照私立学校的标准来,一个班二三十个人,外教全英文教学,使用国外原装进口的教材,但是一年至少要10万元的学费,还可以报名参加AP, IB等大学预科课程的考试。国际部的资源很好,但是生源却不如本部,分数线低,所以尽管拥有更好的英语环境,申请的结果往往却不如本部的学生。所以南外的优秀主要还是来自于优惠的政策所吸引来的优秀生源,真正牛逼的老师并没有别的名校多。就像中国的改革开放,哪里搞特区试点哪里就能先富起来。国际部的活动相比本部要丰富多彩地多,毕竟非常熟悉西方的那一套理论,在一切课程上都跟西方国家接轨,也不用上政治课。许多本部的学生为了方便提前感受美国文化,会在高二那年选择在美国的高中交流一年,既得到了更靠谱的GPA(美高的GPA含金量高),又帮助了考试,考SAT就在学校,不用到香港新加坡去了。我本人高二那年跟着我妈来到波士顿上高中,就与南外白白了。南外是一个多元化的学校,但当我高二来到美国高中之后,才发现,南外的多元化仅仅是与国内其他的普通高中相比的。在美国的高中,学校开设几十门课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任意选,各方面有才华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而在南外,上的课还是语数外物化地生政史那十门,每个人接受的还是同质化的教育。尽管有文理分班,相对的选课自由度还是远远不能和美国高中,甚至不能和南外的国际部相比的。这就是我说的教育体制的束缚:作为一个公办普通高中,在高考这道坎面前,永远无法独立开辟出自己的一条路,哪怕穿上了滑板鞋,还是终究无法跳过它。在南外,许多出国的同学仍然专业undeclared或者听从父母的安排,因为中国高中同质化的教育没法告诉学生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如果不是来到美国上高中,我这辈子怎么也不会想到会从事音乐这条道路,因为在南外的学习生活根本就没有把这条道路展现在我面前。南外告诉我,这是普通高中,不是艺术学院附中,也不是体校,要么学文,要么学理,只有这两个选择。对于中国千千万万的普通高中而言,更是这样了,作为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选择自己爱好和梦想的权利,高中毕业了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学什么,适合学什么,听听父母老师意见报个大学专业,最后决定终生。最后感慨一句话:南外作为一个独特的学校,有它特立独行的一面,却也始终绕不过教育体制的那道坎。咦,在其他答案里面看到不少同学,赶紧关注【本人写的答案与专栏,若需转载,请私信授权并按照每千字100元的标准收取稿费,有违必究】
99年入学的南外生来签到。南外基本相当于南京的伊顿公学,教育界的urban legend,南外生就是家长口中的“别人家孩子”。南外从不参加小升初统考,2003年以前自主命题招生,语文考中学大纲的诗词成语,数学考小学奥数,我那届1万多小学生参加考试,前108名公费,接下来200名差1分交1万5,以此类推。很多南京小学生为应付南外的变态考试从一年级开始上补习班,南外老师靠家教买车买房的比比皆是。后来教育局强制南外采取摇号+外语能力测试,据说大大降低了入校门槛,但仍然不是一般中学可比。如果你有幸进入南外,逍遥生活就开始了。南外的教学体制比较西化,作业(相对)较少,考试分数(相对)不重要,老师和学生称兄道弟很常见,替学生牵线搭桥撮合几对小情侣也不奇怪。但真o学霸是不会被宽松环境所腐化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计算机竞赛奖牌拿到手软的变态多的是,人称考王一拖三、考王一拖四,只拿过一两块牌子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南外和绝大多数国内中学不同之处在于,没有人期待你把考试当作学习的唯一目的,你可以选择死磕奥赛也可以选择研究维特根斯坦,一切求知欲都受到鼓励。如前面各位所说,南外绝大部分学生不参加高考,直接保送或出国,不然校方也不敢这么屌……南外学生家庭条件普遍比较好,市政府和高校子弟一抓一把,奶茶这种富二代也不在少数。我很多同学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享受远远高于大众水平的教育资源,在小升初的大浪淘沙中他们毫无疑问地占据优势,继而得到更好的教育,上重点大学、出国,和同龄人的距离不断拉大。从这个角度看,南外是阶层固化的一个缩影。
我觉得在南外最重要的体会就是即便是最微末的一个芸芸众生,也要做一个有生活逻辑的有趣的人。
放下paper就滚过来答题了,明天还有课先写个零以后有机会一定补充到跟杭外那篇一样的长度...补了一,二和三的一部分...过段时间接着补。06/12/2013本文及本文的数据不允许以任何形式的独立使用。本文在使用时必须标明来源于此回答并给出链接。本文观点不以确信负任何形式的法律责任。零、好玩的东西北京东路的日子 为什么叫北京东路的日子是因为南外在北京东路上...作者是10届的。其实可以算是南外『素质教育』的一个体现吧可是我们都懒的把这个算作体现...一开始大家都只是觉得,哦是首好歌不错啊...但当我们在KTV里发现它的时候才真正意识到有什么地方不太对...章泽天(章泽天是南京外国语学校11届的学姐(学校吉祥物哇哈哈哈)其实那张奶茶的照片就是在高一的教室里被拍到的。确实有实力而且参加了很多活动,不要总觉得是靠关系或者是炒作。很多事情其实本来就很简单,只不过很多人没有得到答案的能力还妄图设想一个确切的答案。还有为什么老黑她的前男友啊==其实我加了她QQ还说过话其实很自豪啦哈哈哈。在学校里属于谁都知道但也没干过什么张扬的事情,不过我没觉得她特别漂亮==真想给你们贴漂亮妹子的图...Roy厉在知乎上很厉害的的学长,在学校里倒没听说过==大概是我孤陋寡闻。好像是00届。我于10岁开始接触电脑,最早的时候还是一台286,然后父母给我买了一台486笔记本电脑,内存是4M可以扩展到16M,当时我激动啊,
2万大洋在1994年可是一笔大投资啊,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考进了一个当时全中国绝对是独一无二的神奇学校——南京外国语学校,这个学校现在是你成绩好摇
号摇不到都进不去的学校,在我那一年保送率93%,还有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之类的众多浮云的东西,几乎年年哈佛都来挑人。
当然大家更熟悉的还是这两年的奶茶妹了。孙宁就是那个给习总做翻译的。篝火晚会南外每年圣诞节后元旦前都会在学校的大操场上点燃篝火...燃料是一年积攒下来的废旧桌椅,火很大很暖和...很盛大的节目适合暖心 篝火点燃的一刻真心特别高兴感觉整个人也被点燃了一样...还有附加传统节目兔子舞...曾经有一年篝火晚会被取消了后来老师学生都抗议然后就又回来了。文艺学姐的作品,我挺喜欢的。一、简介。南外建校于1963年,于今年十月初刚经过50年校庆,仅比杭外早1年。全国第一批7所外国语学校之一。即便在南京,南外按历史算都并不能算多么『古老』 的学校: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前身是三江师范学堂附属中学堂,成立于1902年;金陵中学,前身是汇文书院中学部,成立于1890年。但南外绝对是能够稳稳站在南京最好的学校之一的位置上的。二、生源。初中生源是南京在小学阶段表现最好的一批学生。南外初中部的招生范围仅限于南京市。一年从全市招收640人。划分为12个班级,平均每个班级50-60人不等。 渠道分为三种,不代表个人意见[1]:
目前进入南外的主要渠道有三个,一是优录,二是参加摇号考试,三是扩招。第一种优录渠道中,按费用分为两种,均参加摇号,有的牛娃摇上摇不上或摇上考不上均不受影响,编入统招班。有的摇不上或摇上考不上则依约而定。由于优录没有 统一的考试,对此没有象分数那样的很具体的量化标准,是依据奥数信息奖还是学校综合成绩及素质来优录,在这方面,南外作为优录牛娃多年的学校来讲,有其丰 富的经验,南外每年首批优录的牛娃在三年后有70-80%左右考入“南外素质班”,但是在优录这方面,名小要比草小占优,名小的只要有双一基本被优录了,而草小仅有奖而名次不是靠前的话,则不一定。从南外的角度来讲,如果有一百个差不多条件的牛娃供选择优录,而指标只有50个的话,那当然是选择名小的牛娃更为放心,不过每年都有草小的但却是相当优秀和具有潜力的牛娃被优录,事实证明,这些被优录的草小的牛娃在南外的激烈竞争中,基本都处于前列。可见南外优录牛娃的目光是如何犀利和独到。第二种渠道则是没被南外优录参加摇号考试的,这种摇上考上的都编入南外统招班。第三种渠道扩招则内容较多,所有想走扩招路的孩子,都参加摇号。摇上考上则跟第二种渠道一样。如果不能按第二条渠道走,则必须走扩招路,扩招渠道有孩子确实 优秀但又没被优录的,相对来说交费较少,摇上没考上则编入扩招班,没摇上号则参加进校后的摸底考,考得高则编入统招班,考得不高则编入扩招班。另一种扩招 路则是家长们各显神通。这个就不用多说了。还有一种渠道,但是对于己经是六年级的娃来说己经晚了,那就是走仙林外校的渠道,不过那至少要在六年级前进入仙外读书,仙外的学生至少保证你有参加升入南外 考试的机会,而不必象其他校学生那样必须参加摇号且冒有可能摇不上的风险,只要你成绩在仙外足够优异,肯定能上南外,因为仙外每年有一定比例的指标让学生 进入南外。我在南外小升初录取办公室打过下手,仅代表我个人总结:基本上凡是南京最优秀的小学生,都不大可能主观放弃南外这个选择的。我在三天内整理到了超过千份自荐材料,数十种一等奖数不清的全优和区三好区优秀少先队员写满了自己的优点。好像对这本有印象因为特别厚:。但是没有足够的硬实力光靠简历绝对没什么用,都是最优秀的才能说会被招生老师认真考虑。摇号考试的情况是这样的,引用13年的数据[2]。今年有3324人报名参加南外小升初摇号,最终摇出2560人参加外语能力测试,摇中几率由以往的百分之五十增至百分之七十七。最终会从2560人中录取280人,录取/报名率为8.42%。而12年有4254名考生报名摇号,录取/报名率仅为6.58%[3]。竞争很激烈。至于说走后门的问题,我没有看到。高中生源主要来自于本部初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南外高中从南外初中部招收320名学生,从南京其他初中招收40名学生[4]。基本上都是南京最优秀的学生。一般来说,外招40人的平均学术水平优于直升320人。我没有什么很Stable的数据能够证明这一点,可以用下一章的去向来略加说明。(学数学的人不能prove真是太痛苦了。)
三、去向。(这部分数据不打reference因为就是自己私藏==当年整理这个的时候被阿莲说是无聊到一个境界了...)1. 总体数据2. 北大/清华2. 北大/清华顺路调用一下基友学校南师附中的2013数据是7和10[5],所以说南外在保送这块也不弱的。顺路调用一下基友学校南师附中的2013数据是7和10[5],所以说南外在保送这块也不弱的。加之以参加高考以及保送这块的人还是不到半数的...比例在北京之外的学校里大概算不低的了。3. 留学生我就随手挑了几个挺有名的学校的数据,学校随便选的有些学校没pick上不要怪我....南外近12年有着52.8%的留学生率,而11年有83.8%的留美毕业生进入了美国前100名综合性大学,10.3%的留美毕业生进入了美国前50名的文理学院,共计94.1%。(就懒得贴图了)4. 高考人数南外的高考人数向来是非常喜感的...为什么写『存在』吗是因为我是学数学的总不能写『是』吧...根本还不够...过段时间继续写[1]
利益相关:南京九中学生其实南外也没那么神啦 我当年在南外边上的一所普通省重点上学 南外学生也认识不少 大多家境殷实 有成绩好的也有成绩不好的 有努力的也有不努力的 感觉就是他们不像我们这些普通学校的学生需要整天担心高考 他们大多是准备出国或者保送或者有其他路子的 但说句实话 很多时候这些人走了不一样的路 或者说日后能够脱颖而出并不是因为他们上了南外 而是他们自身或者家里人的素质本身就比别人高 换句话说没有南外这帮人大部分也能出得来 南外只是给了他们一个聚合的平台 给了这些有资格享受精英教育的人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 这个真的是挺让我们羡慕的
作为一个南外学生 你要学会对外装作玩咖拼命玩 暗地里拼命学 不过我与学霸的区别就在于 学霸们在拼命的学 而我是真的在玩
校友报道。我想说南外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同学之间结婚的特别多,有不少甚至是从中学开始恋爱的high school sweetheart模式。还有很多对是在毕业多年后,在大学/海外遇见南外同学,一拍即合相见恨晚的那种。。。
如果要列举数据的话上面那些朋友数据已经列举地很好了:
以评判一个普通中学标准来说,近乎百分之百的一本升学率,近乎一半的国外名校率,大学毕业后大部分人都有份体面的工作,这些足以让南外跻身超级中学的行列。
但南外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1,和国内别的外国语学校相比,南外的理科非常棒:高中文理分班以后理科生总是远多于文科生。每年都有大量学生获得国际计算机,省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联赛的奖项,并因此得到保送资格。(和外语无关)
2,作为一个外国语学校,南外人英语很变态。说一个例子。我初一刚入学的时候,听说同届有个同学小学6年级考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而别的人可能都有差不多的水平。于是我手一抖就报了德语。后来得知其实那人只是个例,p.s 那人后来高中去裸考雅思拿了8.5
3,作为一个大部分学生家庭环境还不错的地方,南外学生总能想到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每一项好玩的事物,你在南外都能找到玩的还不错的人。无论是滑板,死飞还是模联,辩论,甚至是优秀的程序员。
4,南京有一首打油诗,最后有这么一句,大家感受一下:南师的土,金中的黄,南外的性开放。
其实南师的同学不土,金中的同学也不黄。但南外的同学真的是性开放。。
5,还有各种要说的。比如说作为一所建校50年的年轻学校,南外的凝聚力却让每一个毕业的人都为之自豪啊,比如说上海北京都有南外的校友会啊,比如说扇贝网那位学长说的尹桑创业两年,半年前已经破九位数了啊。(他只是大四而已)6,大学里南外的学生身上有种浓浓的狗气。或者说和世界有点格格不入,太好奇,太不安于现状,太敢于表达自己。即使家里可以给他们在南京安排很好的工作的那一批南外学生,一般都不会有回到家乡安稳生活的念头。举个例子:他们一般对校园活动参加地好的同学(学生会领导)嗤之以鼻,反而喜欢更多地和社会上的人士打交道,创造“周围人无法创造的价值”7,但如果贴标签的话,大部分南外学生其实只是试图变得牛逼而已。可能一辈子都牛逼不起来。这种落差其实挺忧伤的。总结一下就是
南外更像是国外的中学,应该是一所普通的右派中学应该有的样子。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康婷是传销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