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血糖高的症状与治疗药中有安定剂成分吗

·市蒙医中医医院努力…
   就诊指南
您现在的位置: >
家庭用药指南(三)
时间: 10:59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次
特殊人群用药
1:老年用药
阿司匹林与老年病:
阿斯匹林是一种古老的退热止痛抗感冒药物。近10年来,由于科学的发展,发现它有许多新的药效药理作用,与老年病有密切关系。
  1、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经常服用小剂量肠溶阿斯匹林对心肌梗死和脑血栓的预防效果是肯定的。据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长期服用阿斯匹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性降低50%以上。
  2、防治老年性中风和老年痴呆:对老年性中风和老年痴呆服用阿斯匹林,其知觉度每年可恢复17%-20%,且不易再复发。对发病率亦有明显影响,据文献报告可降低30%以上。
  3、增强机体免疫力:科学家指出,阿斯匹林能促进免疫分子--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1的生成。由此可以推论并经临床实践证明,阿斯匹林不仅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并有抗癌抗艾滋病作用。
  4、抗衰老作用:阿斯匹林可以使人体角膜组织保持弹性,这是因为阿斯匹林能抑制角膜组织中糖元的生成,故能延缓角膜老化过程。临床研究报告表明,应用阿斯匹林可使白内障的发生率减少50%以上。
  5、预防结(直)肠癌:美国癌症协会对50个州和华盛顿特区的调查结果表明,服用阿斯匹林组比未服用组的结肠癌的发病率减低40%以上。
  6、对糖尿病的防治:据文献报告,每日服用阿斯匹林可减少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这是由于阿斯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阿斯匹林还能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故有降血糖作用。
  此外,阿斯匹林还有些作用,如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副作用和降压保胎作用等。
  在服用剂量上,一般以每日服用肠溶阿斯匹林100毫克为宜;服用时间最好在早晨7时前最好。因为晨起后血小板聚集力逐渐增加,血液凝固性增强,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时刻,所以,在早晨起床后要尽早服药。但对患有胃溃疡病、胃出血倾向者应慎重用药,宜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胶类中药哪些老人应该慎服:
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胶类中药是较为名贵又常用的滋补药,由于其比较粘腻,难以吸收,因此有下列情况的老年人要慎服或不服:
&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服用阿胶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以致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甚至恶心、呕吐等。
&  患高粘血症、高脂血症者:阿胶能加重郁带,使瘀血更为严重。另外,阿胶能使血流速度减慢,促使血管中脂肪微粒沉积在血管壁上,诱发血栓形成。
&  患有表证者:如在此时服用阿胶,容易导致食积,不但不能达到滋补的目的,而且会造成新的病症。因此,一旦外感风寒,应立即停服阿胶。
&&& 肾阴不足、虚火内盛者:表现为形体消瘦,自觉内热,口燥咽干,午后潮热,手足心发热,夜间盗汗,两目干涩,大便秘结,舌红苔少。由于鹿角胶偏于补阳,以热助火,使阴更虚,火更旺,所以有此症者不宜服用,以免加重病情。
&  肺中有热者:表现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或痰液粘稠、口干舌燥。因鹿角胶药性偏温,故不适宜肺中有热者。
&  患胃肠疾病者:表现为经常胃痛,胃中嘈杂,大便秘结,口臭口苔等,不能服用鹿角胶。
&&& 吐血、便血者:当这种出血属阳盛、阴虚内热所致时,也不能用鹿角胶治疗。
老年人服用抗精神病药后经常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应该限制使用适应症。开始治疗时用药量应低于青年人的标准,只能在仔细的临床观察下逐渐增加剂量。
&&& 抗精神病药的主要适应症是急性精神病和慢性妄想症。以上两种情况对老年患者的治疗方法与青年人的治疗方法相近,但前者的用药量往往低于后者。
&&& 痴呆症的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而增加,促使病人应用精神抑制药。对于那些带有危险性的行为错乱、被迫害妄想症或幻觉的痴呆病人使用抗精神病药是完全正确的。在这些患者身上所表现的不良反应是虚假的,因此要高度警惕。对痴呆患者的用药量应比对精神病人的用药量少得多,例如氟哌啶醇的剂量为每天0.5-3mg。
&&& 对老年人即使使用很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也应注意以下不良反应:
&&& 体位性低血压和由此引起的晕厥;
&&& 精神错乱综合症;
&&& 由于同时使用阿片类,其它作用与精神的药物与饮酒均可引起过度镇静。尤其对痴呆患者,这种镇静可导致进食和引水的减少,并有可能很快出现严重脱水的高渗性休克,应当引起注意。
&&& 帕金森综合症:小步走、椎体外系反应性增高、震颤。
&&& 迟发性口面肌随意运动障碍;
&&& 抗精神病药的恶性综合症等等。
老年人不能长期服抗生素与抗酸药:
 老年人不能长期服用抗生素和抗酸药,因为老年人若长服这两种药会发生贫血症。 人进入老年以后,部分老年人的胃内分泌胃酸的壁细胞数量锐减,胃粘膜的这种退化现象被称作萎缩性胃炎,它妨碍了叶酸的吸收。叶酸是一种人体必须的水溶性维生素,能帮助产生红细胞,叶酸摄入量减少会引起巨细胞贫血。
  在正常情况下,肠道内的某些细菌能合成叶酸来弥补胃酸分泌不足所致的叶酸吸收障碍,因为这些肠道细菌在无酸的肠道内大量繁殖制造丰富的叶酸供机体吸收,故可防止老年人发生叶酸缺乏。但是,如果老年人长期服用抗生素,那么合成叶酸的肠道细菌会被抗生素大量杀死,这样就会出现贫血症。
  此外,服用抗酸药使抗酸药中和了胃酸,破坏了吸收叶酸的酸性环境,使叶酸吸收减少。胃酸被中和减少后还会降低机体对维生素B12和钙的吸收能力,因此,老年人不可长期服用抗生素和抗酸药,以免发生贫血。
老年人不宜用阿托品来散瞳:
阿托品为M胆碱受体阻滞剂,具有广泛地药理作用和临床用途。阿托品在眼科亦有广泛地应用。阿托品可阻断眼的虹膜扩约肌的M受体,导致虹膜扩约肌松驰而散瞳,亦可阻滞睫状肌的M受体,导致睫状肌松驰而引起调节麻痹。眼科临床主要用于散瞳查眼底,治疗虹膜睫状体炎及验光配镜。阿托品散瞳作用的特点是:作用持久;升高眼内压。这对老年人是不利的;特别是对患有青光眼的老年人禁忌的。
  我们知道,正常眼球内充满一种液体。这种液体由睫状窦生成,自后房经瞳孔循环至前房,由前房角流出眼外。这种液体叫房水。正常情况下,房水的生成量和流出量,保持动态平衡。由于房角部对房水外流存在一稳定阻力,使眼球维持一定的压力,但有的老年人由于前房角特别狭窄,如遇情绪波动等应激情况下,容易发生突然关闭,房水外流发生阻塞,而使眼压迅速升高,产生眼球胀痛、充血、视力减退,这即是急性青光眼。但有的老年人,视力减退逐渐加重,平时眼球无明显充血,也无疼痛,只是劳累后稍有眼胀,头部不适等,常被误认为白内障,其实这可能就是慢性青光眼。此时,如不慎,用阿托品滴眼,或用阿托品来散瞳,致使眼肌松驰,瞳孔散大,眼内房水流出受阻加重,眼压进一步增高,常可造成严重后果。故老年人不宜用阿托品散瞳。
老年人常见的药物副作用:
老年人内脏功能减退,慢性病增多,合并用药者也多,因而药物副作用发生率也较高。据报道,老年人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是年轻人的2~7倍,大约27%的住院病例是由药物的副作用所致,老年人常见的药物副作用有:
&&& 精神神经症状:老年人脑组织对药物反应敏感,其原因是脑细胞数量减少,脑血流量下降和脑活力减退,因此对中枢神经抑制药的反应敏感性增高。
&&& 体位性低血压:随着增龄,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明显,血管运动中枢调节机能减弱,因而不能灵活地调节变动的血压。当使用某些药物时,如血管扩张药、降压药、利尿药等,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故老年人使用这些药物应慎重。
&&& 永久性耳聋:老年人内耳毛细胞数目减少,此时如果用了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红霉素等具有耳毒性的药物,可导致老人永久性耳聋;上述药物容易在耳液中积聚,导致耳聋,而且这种耳聋常被误认为衰老所致,应引起重视。
&&& 药物性尿潴留:老年人使用抗帕金森病药、三环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米帕明、盐酸多塞平等药),均可引起尿潴留,特别是有尿道、前列腺功能紊乱的老年人更宜诱发尿潴留。
&&& 此外,对特殊制剂的副反应也要熟悉,如地高辛过量和奎尼丁中毒对心脏的损害等。
老年人常见的药物中毒:
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常接受多种药物的治疗。由于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易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中毒。有时老年人又因神经系统的衰老而伴有精神及思维的异常,常出现服药过量、滥用、误服等情况而引起药物中毒。
&&&& 1.安眠药中毒。在老年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睡眠依赖于安眠药。一般镇静药,如地西泮等难以奏效,逐渐升级至中枢催眠药。且量越用越大,因此安眠药中毒时有发生。
&&&& 2.洋地黄中毒。洋地黄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但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十分接近,老年人耐量差,极易发生中毒。洋地黄中毒时,病人有头痛、头晕、眼花、黄视、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及各种心律异常如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有的病人原有心房纤颤,突然心律变得整齐,心电图呈典型的洋地黄中毒图形。
&&&& 3.阿托品、东莨菪碱中毒。病人先有皮肤和粘膜干燥、口渴、吞咽困难、面部潮红、瞳孔扩大、视力模糊、心动过速、尿潴留等副交感神经受抑制的症状。重症病人出现中枢兴奋症状:言语增多、幻觉、烦躁、谵妄、惊厥等;继之转为抑制、嗜睡和昏迷。东莨菪碱中毒者昏睡多于兴奋。此时取病人尿液滴滴入猫眼内,即可引起瞳孔扩大,有利于帮助诊断。
&&& 4.水杨酸钠、阿司匹林中毒。病人可因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腐蚀作用出现恶心、呕吐、胃痛。同时有眩晕、出汗、面色潮红、耳鸣、鼻出血、视力模糊和胃肠道出血。蛋白尿、酮尿、早期呼吸性碱中毒,继之代谢性酸中毒、脱水、失钾;重症者烦躁不安、脉速、抽搐、昏迷、呼吸和周围循环衰竭 。
老年人的药动学特点:
吸收:老年人存在着胃酸分泌减少、胃肠道蠕动减慢、胃肠道血流减少等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由于一些影响能相互抵消,药物吸收总量在老年患者和中青年患者中是相差不大的。老年人的肝血流量减少,有利于受首过代谢影响的药物的吸收,如普萘洛尔、吗啡等。
&& 分布:老年人体内非脂肪组织量下降而脂肪组织量上升,同时血浆白蛋白含量降低(均约20%),这些都会对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产生影响。一般说来,水溶性大的药物在老年人的分布容积减小,如地高辛、青霉素;脂溶性大的药物则增加,如地西泮、利多卡因。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的药物在老年人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有较大比例增加,如华法林的蛋白结合率99.5%,此可部分解释老年患者对此抗凝血药表现很大的敏感性。
&& 代谢:药物在体内有多种代谢途径,其中最主要的是涉及肝脏氧化酶系的氧化代谢。衡量氧化酶系活性的标准化合物为安替比林,它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全部经肝脏的氧化途径消除,肝清降率低而不受肝血流量的影响,因此能较好地反映酶活性的变化。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安替比林血浓半衰期较青年人延长30%,老年群体氧化代射是减慢的,但个体间的差异可以很大,因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遗传体质、营养状况、生活环境、疾病、合并用药等,吸烟、饮茶、高蛋白食能促进代谢。
&& 排泄:肾脏是消除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主要器官。肾功能随年龄增加而降低,在衰老程中是非常恒定的。例如肌酐排出在20岁时为24mg(kg&24h),而80岁时下降为8-12mg/(kg&24h),若伴有实质性的肾脏疾病则排出还将进一步降低。对老年人来说,血清肌酐水平并不是估量肾功能的良好指标,除非将年龄和体重一起考虑。因为随着衰老,肌肉贮存磷酸肌酸的量下降,使肌酐来源减少。
&& 药物的消除,除用血浓半衰期表示外,还可用药物清除纺来表示机体清除药物的速度。它是消除速率常数(Ke)与分布容积(Vd)的乘积,表示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消除多少分布容积中的体存药物。Cl=Vd&Ke=Vd&0.693/t1/2对老年人用清除率表示药物的消除可较用血浓半衰期表示更切合实际。如老年人地西泮的血浓半衰期是延长的,但地西泮的分布容积亦增大,因此地西泮的清除率未受年龄影响。
老年人合理用药原则:
老年人由于各器官贮备功能及身体内环境稳定机制随年龄而衰退,因此,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及安全幅度均明显下降。据有关资料统计,在41&50岁的病人中,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率是12%,80岁以上的病人上升到25%。同时,老年人用药不仅出现ADR发生率较年轻人为高,而且一旦出现,其严重程度亦较年轻人为高,甚至导致死亡。因此,老年人用药,首先应掌握一定的用药原则,预防ADR的发生。&&
&&& 一﹑掌握用药指征,合理选择药物&
&&& 老年人由于生理衰老、病理变化,病情往往复杂多变,若药物使用不当可使病情恶化,甚至无法挽救。如一高血压病人,平时肾功能稍差,BUN 7.14&10.71mmol/L,,在肺部感染时选用青霉素加庆大霉素肌注,2天后,肾功能衰竭,BUN升至28.56&35.70mmol/L,5天后尿闭,7天后死亡。尸检发现多灶性肾近曲小管坏死,符合急性药物中毒性肾功能衰竭。因此,老年人用药一定要掌握少而精的原则,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到既往疾病及各器官的功能情况。对有些病症可以不用药物治疗的就不要急于用药,如失眠、多梦病人,可通过节制晚间紧张的脑力劳动和烟、茶等,而收到良效。老年人精神情绪抑郁,可通过劝慰,心理指导等治疗,其效果常比用药好。
&&& 二﹑掌握最佳用药剂量
&&& 由于老年人对药物耐受能力差,个体差异增大,半衰期延长,因此,对老年人用药剂量必须十分慎重。有人主张,从50岁开始,每增加一岁应减少成年人用量的10%。也有人主张60岁以上用成年用量的1/3,70岁用1/4,80岁用1/5。我们的体会是,对老年人的用药剂量,应根据年龄,体重和体质情况而定。对年龄较大,体重较轻,一般情况较差的老年病人应从&最小剂量&开始。如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则可更准确地根据个体差异调整用药剂量。&&
&&& 三﹑掌握用药的最佳时间&&&
&&& 掌握好用药的最佳时间可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如洋地黄、胰岛素,凌晨4时的敏感度比其他时间大几倍甚至几十倍。皮质激素的应用,目前多主张长期用药者在病情控制后,采取隔日一次给药法,即把2日的总量于隔日上午6&8时1次给药。这是根据皮质激素昼夜分泌的节律性,每日晨分泌达高峰,这时给予较大量皮质激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对外源性激素的负反馈最不敏感,因而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较小,疗效较好,产生库兴综合症等不良反应较小。一般多数口服药物可在饭后服,尤其对消化道有不良反应的药物如铁剂,某些抗生素等。有些药物要求在空腹或半空腹时服用,如驱虫药、盐类泻药等。有些药要求在饭前服,如健胃药、收敛药、抗酸药、胃肠解痉药,利胆药等。
&&& 四﹑掌握最易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
  地高辛、普萘洛尔、利多卡因、哌替啶、安定、锂盐、左旋多巴、苯妥英钠、吩噻嗪类、阿米替林、丙咪嗪、肝素、对乙酰氨基酚、利尿、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头孢菌素、四环素、博来霉素、铁制剂、左旋多巴、苯巴比妥娄
&&& 五、在用药前注意一下&&
&&& 从整体出发,慎重考虑,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发病后要道医院确诊,防止滥用药与长程用药,用药剂量应为成人剂量的1/3-1/4;多种慢性疾病综合治疗时,用药品种宜简单,一般不超过5种;烟、酒、浓茶、浓咖啡、刺激性大的食物等不良嗜好应劝其戒除或克制;对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很接近的药物,如氨茶碱、狄高辛等,最好进行血液浓度监测,根据测定参数调整给药方案;服用对肝、肾功能有影响的药物,应注意病情变化,及时检查肝、肾功能;对老人用药应实行必要的监护,老年人长期自己管药用药易发生差错;补药虽好,但也不可随意服用,应按医嘱,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老年人病理状况复杂,且病情可因各种内在、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而瞬息出现变化,在用药治疗期间要密切注意观察,一旦发生药物反应或身感不适应立即停药去医院就诊。
老年人使用非处方药应注意哪些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用药的机会比年轻人要多,其中大多是非处方药,因此,正确使用非处方药,对老年人的保健和安享晚年是十分重要的。
①首先要明确用药目的,既要知道自己的病情,又要了解所用药物的作用,如经常出现一些腰酸背痛,头疼脑热,经医院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疾病,此时可使用一些解热镇痛药。如果有器质性病变,则应去医院就医,不能任意使用镇痛药。
②严格按剂量要求,并按时用药:老年人记忆力有所衰退,容易忘记用药,有时,因治疗心切,往往自行加量,这是非常危险的,有时漏服一次药后,下次服药时自行服用双倍剂量,结果很容易发生不良后果,服药过量造成的危害,可能比原疾病更为严重。为了做到按时用药,可以用定时钟并写一纸条置于明显位置,提醒自己准时用药。
③掌握好用药技巧:内服药片或胶囊时,至少应用半杯温开水(约250ml)送服,水量过少药片易滞留在食道壁上,既刺激食道,又延误疗效,服药的姿势以站立最佳,如情况许可,亦应坐直身体,吞下药片后约1分钟再躺下。此外,有的药片不宜嚼碎或压碎;有的药片则需要嚼碎或打碎后服用,都必须按说明书使用,对一些控释片、缓释片、以及肠溶片等均不应打碎后服用。
④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即使是非处方药也不例外,只不过比处方药安全性高一些。首先要知道自己药物过敏史:尤其是在使用同类药物时更应谨慎,并留心观察用药后全身变化,如皮疹、瘙痒。红斑、头晕、无力等,一旦出现严重反应,应立即停药就医。
⑤警惕药物相互作用:老年人往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不少还中、西药合用,为此,在用药前应向医师或药师咨询,同服各药之间有无不良的相互作用,或有利的相互作用。如服用解热镇痛药时,同时饮酒,易致肝、肾毒性。在服用处方药的镇静、安定剂时,再用非处方药的镇静助眠药则易引起过量而中毒。如有疑问应向医师或药师咨询。
⑥注意保存方法:一般中、西药的非处方药多是口服制剂,少数是外用或五官科用药,因此应按说明书要求存放。一般应放在阴凉处,糖浆、滴眼剂应放在冰箱(4℃左右),但勿放在冷冻层,以免药物变质。
老年人应该慎用的药物:
(1)容易增加不良反应的药物:羟基保泰松、保泰松、巴比妥酸盐类、吲哚美辛(消炎痛)、环磷酰胺、四环素类、已烯雌酚、雌激素、制酸药、环苯丙胺
&  (2)老年人使用应减量的药物:口服抗凝血药、甲氧萘丙酸、苯氧苯丙酸、美多心安、抗高血压药、普萘洛尔、伪麻黄碱、洋地黄制剂、奎尼丁、麻黄素、新异丙肾上腺素、利尿药、哌唑嗪、肾上腺素;降血糖药:麻醉药品、氟哌啶醇、巴比妥酸盐类、侧眠药、抗组胺药、秋水仙碱、可的松样药物、苏灵大、叔丁喘宁、甲状腺制剂、痛灭定、布洛芬、三环类抗抑郁药、萘啶酸。
  (3)容易引起老年人尿失禁的药物
 &&  利尿药、催眠药、镇静药、弱安定类药 。
  (4)老年人使用后可引起意识模糊和行为障碍的药物
    金刚烷胺、舒筋灵、降血糖药物、甲基多巴、抗组胺药物、麻醉药品、阿托品(及含颠茄的药物)、镇痛药、巴比妥酸盐类、苯妥英、卡马西平、扑痫酮 甲腈咪胍、利血平、洋地黄制剂、镇静药、氢麦角碱、催眠药、利尿药、苏灵大、氧苯丙酸、氨砜噻吨、布洛芬、弱安定类药、左旋多巴、三环类抗抑郁药、眠尔通、安坦。
 & (5)可引起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
    抗高血压药、弱安定类药、利尿药(各种类型)、三环类抗抑郁药、血管扩张剂、镇静药、吩噻嗪类。
  (6)易引起老年人便秘或尿潴留的药物
    金刚烷胺、新异丙肾上腺素、雄激素、麻醉药品、抗巴金森氏病药、吩噻嗪类、阿托品类似药、叔丁喘宁、氢麦角碱、三环类抗抑郁药、肾上腺素。
老年人用药四宜四不宜:
一般来说,老年人用药有四宜四不宜:
  1、药物剂量宜小不宜大:药物经口服后由肠道分解和吸收,因老年人吸收功能下降,常发生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加上老年人肝酶活性和肾排泄能力都有下降,使药物分解变慢,体内蓄积增加,易产生毒副反应。因此,老年人用药剂量应随年龄增加而减小。一般来说,60&80岁者,用药量应为成人量的3/4&4/5;超过80岁者,用药量为成人量的1/2。
  2、药物品种宜少不宜多:有些药物之间存在协同作用,有些存在拮抗作用,若只考虑用药而不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会造成不良后果。老牛人用药品种越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也越多,如阿斯匹林与激素类药品同用可诱发溃疡病大出血。何况,老年人记忆力下降,服药品种多易造成多服、漏服、误服或忘服,所以,老年人用药应突出重点,兼顾其他,用药品种最好不超过3&4种。
  3、用药疗程宜短不宜长: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对药物和代谢产物的滤过率减少。用药疗程越长,越容易发生药物蓄积中毒、有时还可能产生成瘾性和耐药性,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可能损伤听神经而引起耳聋;泻药和利尿剂可引起严重低血钾症;安眠药久用可产生依赖性等、所以,老年人用药疗程应根据病情以及医嘱合理缩短。
  4、用药方式宜偏中不宜偏西:根据老年人代谢下降,反应迟缓的生理特点,老年人用药以中西医结合为好。对急性病,西药治标,使疾病能迅速得到控制,而后采用中药调养,以利于治本;对慢性病,则以中药治疗为主,传统观念认为,中药比西药作用缓和,副作用少,老年人使用中药治疗更为安全和缓一些。
利尿药与老年人:
利尿药对老年人非常有用,但可引起严重的医源性不良后果,这些不良后果包括三方面:水钠代谢紊乱、钾离子失调和急性肾功能不全。
&&&& 这些紊乱所表现的症状不明显,往往导致误诊,如被诊断为体重减轻、虚弱、精神错乱、消化功能失调、自理能力下降,把不适与跌倒与体位性低血压或经常性低血压相联系。
&&&& 所有这些不良反应要求老年人使用利尿剂时要特别慎重。严格低盐饮食与使用利尿药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但其弊端是使食欲下降,并增加低血钠与水中毒的危险。为避免水中毒同样不应大量饮水。利尿治疗的开始剂量要小,一般为年轻人的一半。
&&& 最后,当老年患者有行动困难或出现膀胱是括约时,利尿药可能会引起小便失禁。最好在早晨服药,以免夜间摔倒。
易引起老年人不良反应的药物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各系统、器官、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就会发生改变,应用某些药物时更易引起不良反应,必须引起注意。
  地高辛:由于该药76%由肾脏排泄,如果老年人的肾清除能力下降,使得本药排泄减慢,血中浓度升高,常规剂量就可引起中枢神经障碍或严重的心脏毒性。因此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使用本品,并严密观查,有条件时可做血药浓度监测。
  心得安:可因老年人肝功能变化或血浆蛋白含量的下降而使副作用增多,如头痛、眩晕、嗜睡、心动过缓、低血压或心脏传导阻滞等。
  利多卡因:老年人使用本品时如排泄减慢或剂量过大均可引起精神症状和心脏抑制。老年人有心脏传导阻滞、脑血管病或过敏者禁用。
  杜冷丁:老年人应用本药时易出现呼吸抑制等严重副作用,必须使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
  安定:老年人长期服用后,中枢抑制的发生率增高,宜减少剂量。
  碳酸锂:老年人排泄慢,易引起蓄积中毒,应小剂量服用并严密观察。
  左旋多巴:是治疗帕金森病的常用药,易引起恶心、呕吐、低血压、晕厥、定向障碍等严重副作用,应小剂量服用并严密观察副作用。
  苯妥英钠:对肾功能低下或患有低蛋白血症的老人,可增加神经和血液系统的副作用,应根据年龄适当减少剂量。
  阿米替林:多数老年人服后可引起不安、失眠、健忘、定向障碍、妄想等症状,而且与剂量关系不大,发现后要立即停药。
  肝素: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妇女,用药后出血发生率增加,要严密监测出血征象,并避免与阿司匹林同用。近年来发现老年人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比肝素更为安全。
  利尿药:可引起脱水和体内电解质失衡,使用中应严密观察电解质的变化。和强心甙合用时要注意易发生强心甙中毒。
  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由于主要由肾脏排泄,老年人肾功能降低,排泄减慢,可引起耳毒性和肾毒性,老年人最好不用,必须用时要注意减量。
  青霉素:近年来使用剂量越来越大,但老年人使用剂量过大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如意识障碍、惊厥、癫痫样发作甚至昏迷等症状。
  四环素:老年人使用后排泄减慢,宜减少剂量或延长给药时间间隔。
  博来霉素:可引起老年人的严重肺毒性,如肺炎样变和肺纤维化,使用中必须监测肺功能。
  苯巴比妥:可引起过度抑制或出现兴奋激动现象,尤其是出现兴奋时不可再盲目加大剂量,而是应减量或加速药物排泄。
2:小儿用药:
儿童期(2-12岁)用药
应针对儿童的年龄、体重及对药物的敏感性正确选择药物及其剂量。液体药剂服用前应振摇药瓶,使各成分混合均匀,并用标准的量具来准确量取剂量。请严格遵守医嘱服药,不要在症状一消失就停止服药。儿童对某些感染较敏感,治疗时突然停药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
  由于生理特别是智力上的原因,儿童用药时应注意选择正确的药物剂型;三岁以下者一般不宜用片剂、胶囊剂等要求正确吞咽的剂型。同时还要注意把药品放在小孩不易拿到的地方。
  尽可能完全避免使用的药物:右旋苯丙胺(3岁以下)、哌醋甲酯(6岁以下)、羟基保泰松、保泰松、四环素类(6岁以下)。
  慎用或在医生严密监督下使用的药物:雄激素及类似药物、哌嗪类驱虫药、阿司匹林、可的松样药物(长期使用)、丙咪嗪、哌醋甲酯(6岁以上)、萘啶酸、对氨基水杨酸、吩噻嗪类、苯妥英、利血平、磺胺类药物。
儿童药物的用法及用量
婴幼儿不会吞咽药片、药丸或胶囊剂,因而常用药粉、药水、糖浆剂等。若服用药片可将其压碎溶化,加糖调匀,然后将婴儿抱起、取半卧位用小汤匙慢慢地将药液自其口角灌入。对较大的患儿,要首先鼓励他自动服药,不得已时才予灌喂,但严防药物呛入气管。对于重症或有呕吐者可用注射方法。进行臀部肌肉注射,应注意正确选择及经常轮换注射部位,以免损伤孩子的坐骨神经。
  对小儿的用药剂量是否准确,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较多采用的公斤体重法,不但简便易行,而且剂量比较准确。有些药物要求剂量准确,如毒剧药、麻醉药等,或因小儿营养不良,以致体重同年龄不相符合时,都应按实际称出的体重计算。对年长儿的剂量不能超过成人的用量,即以成人剂量为限。还应结合具体情况考虑,如患儿年龄相同,身体发育正常,但如病情不同,重者剂量可以大些,轻者可以小些;又如病种不同,剂量也有差异,如将磺胺嘧啶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时剂量较小,而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儿时则剂量较大。
服小儿麻痹糖丸后不能立即喂奶
小儿麻痹糖丸是一种口服的减毒活疫苗,它能在肠道细胞内繁殖,并刺激肠壁中的淋巴细胞、浆细胞,使其产生抗小儿麻痹症病毒的抗体,这种免疫功能的建立,就可预防小儿麻痹症。
&  小儿麻痹症是由滤过性病毒引起的,病毒株主要有3种类型,故小儿麻痹糖丸也有3种类型,分别以红、黄、绿色代表Ⅰ、Ⅱ、Ⅲ型。它们之间没有交叉保护作用。小儿麻痹糖丸的有效能力与温度有关。测定表明,-20℃时的有效期可达2年,20~22℃时只有几天。所以给乳儿服小儿麻痹糖丸后,不能立即喂母乳。因为母乳刚从母体分泌出的温度一般是37℃,容易使服下的活疫苗的病毒致死,而且也不利于胃肠粘膜的充分吸收,同时母乳中含有抗小儿麻痹抗体,能中和糖丸中的小儿麻痹病毒,使之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所以乳儿应在空腹时服小儿麻痹糖丸,而且要经过1.5~2小时后才可喂奶。儿童服糖丸疫苗时,同样也禁用热开水送服。
给幼儿服药不可强灌
孩子生病不可避免,家长应懂得有关服药的知识,正确引导孩子。 5岁以下的孩子宜服液体如糖浆之类,因为他们吞药片或服胶囊的能力还没发育好。给孩子服药最好用白开水送服,不能在孩子哭闹嬉戏时喝药。特别指出,千万不能捏着孩子鼻子强行灌药,这样容易将药吸入气管,堵塞气道,造成窒息,发生危险。最好通过一个软管把药注入到颊与臼齿间,避免药液与舌面上的味蕾接触。有时把药液冷却也可使药味减少。孩子到6岁就可吞药片,叮嘱孩子将药片放到舌根区,并立即喝水,要强调孩子把&水吞咽下去&,以便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如何选用儿童咳嗽药
平常说的咳嗽药,实际上是包括镇咳药、祛痰药和平喘药三类。镇咳药有甘草合剂、甘草片、咳必清片、咳特灵等。平喘药有麻黄素、氨茶碱、喘定等。如发热一样,咳嗽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如吃饭时不小心,米粒入喉管,可通过剧烈的咳嗽将其排出;气管炎、肺炎时,通过咳嗽、咯痰,把肺内的细菌及组织破坏产物排出体外。咳嗽有助于这一过程,这时不能滥用镇咳药。
  因此,当小孩咳嗽时,要对引起咳嗽的各种原因,经过分析,以便对症下药。如感冒引起的咳嗽,是由于上呼吸道炎症的刺激,这时咳嗽对身体并无任何保护作用。因而用镇咳药将咳嗽止住对疾病有好处。但患气管炎、肺炎时,呼吸道上下都存有大量痰液。这时就不宜单独使用镇咳药,否则会因咳嗽停止将痰留于呼吸道内,使炎症扩散;一般应选用祛痰药,如氯化铵、磺化钾、痰咳净等,其中氯化铵祛痰作用强,只用于痰咯不出,又粘稠的病人。由于祛痰药有恶心、呕吐的副作用,所以孩子用量也不宜大。
  哮喘是由于过敏及炎症刺激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平喘药就是解痉药。
  有些医院把上述几种药配在一起,组成了几个品种,可发挥各种咳嗽药的协同作用。例如:远志、氯制茴香、磺化钾组合,可用于一般咳嗽,早期晚期都可用;麻黄素、氯化铵组全,止喘作用强,用于喘息性气管炎。溴化钾、麻黄素、复方甘草合剂组合,镇咳作用强,可用于剧咳。此外,采用中成药止咳化痰的效果也很好,如川贝止咳糖浆、急支糖浆、梨膏糖、莱阳梨冲剂、蛇胆陈皮末、蛇胆川贝液等等。
乳母不可代替小儿服药
有的母亲听说人体用药后,部分药物可随奶汁分泌排出,于是当婴儿有病时,自己就代替婴儿服药。这样做是无益有害的。
  因为药物虽然能在奶汁中分泌排出,但大多数药物在奶汁中含量极微,可是婴儿吸吮含药的奶汁后,在血液中却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而会使病菌演变成抗药菌株产生抗药性或产生不良后果,如:乳母服用溴剂后,可引起婴儿皮疹和倦睡;用碘剂可影响婴儿甲状腺的发育和功能。
  更严重的是乳母服用维生素B1,体内会因糖代谢不全而产生过多的丙酮酸,母乳中的丙酮酸可使婴儿中毒,甚至突然死亡。此外,许多药物在奶汁中的浓度远比血液有效浓度低,婴儿通过母乳摄取这些药物,产生不了治疗作用。所以,乳母不宜代替婴儿吃药。
小儿服中药丸注意事项
中药丸剂一般以蜂蜜制作为多,在给孩子服用前,应仔细检查丸药是否生虫、发霉,一旦发现变质就不要服用。
&&& 小儿发育不健全,一般吞咽功能较差。服用丸药时,家长应该把丸药揉碎,用温开水在小勺中烊化成汤液给小儿喂服。如遇到小儿服丸药呕吐时,家长不要性急,可休息片刻,在药液里加点白糖水和少量的生姜汁搅匀后再喂服。这样可以起到止呕、调节药味的作用。对于大一点儿童,可将丸药揉成小颗粒,裹上一点白糖再用温开水送服,或者装入糯米纸或胶囊内,以清除丸药的异味。
&&& 在给小儿服丸药时,要注意不要用茶叶水或可口可乐等饮料送服。茶叶水中含有咖啡因,具有兴奋剂的作用。小儿正处于脑发育完善时期,服用后容易形成兴奋不易入睡,而不利于患儿休息和病症的恢复。茶叶水中含有鞣酸类的物质,和丸剂同时服用,易形成络合物不利于小儿胃肠道的吸收及排泄,特别是患有胃肠道疾病时,更不益于病症的恢复。
&&& 如果中成丸药和西药配合应用治疗,服用时应特别注意。因为许多小儿丸药中均含有石膏等成分,如果同四环素族的药物同时服用,两药之间形成络合物,影响到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因此,中西药物合用时,无论先服用哪种药品,两者之间最好间隔开30分钟。
小儿使用非处方药应注意什么问题
& 小儿患了小伤小病或已明确诊断的一些慢性病,家长可依据医生的意见使用非处方药,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辨明病情,有的放矢:小儿抵抗力较弱,对外界环境的调节能力也较差,因此容易患病,作为家长绝不要轻易给药,以发烧为例,发烧仅是一种症状,它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用药不当就会掩盖病情、耽误治疗,因此,只有在可以辨明的情况下,如常见的感冒发烧,注射预防针后的发热等才可以用解热镇痛药,且最多不能超过3天,不见好转应及时就医。
②选药慎重,把握剂量:非处方药虽然较处方药安全性高,但也不能滥用。如有的解热镇痛药可引起血尿或肝肾毒性;有的长期安全性未定论,不能随便使用。即使已经是非处方药的维生素A、维生素D也不能过量使用,否则可引起毒性反应,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③妥善保管,防止意外:所有药物均应放在小儿不能触及处。不少药物是糖丸(糖衣片)、糖浆、小儿顺手拿来当&糖&吃而发生中毒的事例常有发生,另外,一般药物都应放在阴凉避光处。滴眼剂放在4℃冰箱中保存,以免药物变质。
小儿为什么禁用四环素
四环素类药对8岁以下的孩子已被禁用。
&&& 因为用后常可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腹泻;8岁以前的孩子过多服用四环素后,可造成四环素牙,使牙齿变成永久性黄棕色,甚至使乳牙及恒齿的釉质发育不良;有时可出现暂时性阻碍孩子骨骼生长;用药后还可发生过敏反应,如药疹、肛门及外阴瘙痒;长期或大量使用四环素可造成肝、肾损害,血栓静脉炎,并且还可能造成尿中核黄素排泄增加;有的由于给孩子用四环素而引起体内正常菌群紊乱,导致耐药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真菌等二重感染,而且还可使肠道内制造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K的细菌遭到抑制,而出现维生素缺乏症。对于婴儿使用四环素的危害更大。
&&& 由于婴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全,通透性很高,使用四环素后,极易进入颅内而造成颅内高压症。一般在用药后5小时至4日出现,轻者可见孩子的前囱门隆起,重者可出现烦躁不安,哭闹或昏睡、拒食和呕吐等,如果不治疗及时,常可危及孩子的生命。因此小儿要禁用四环素。
小儿喂药方法
小儿体质较弱,生病在所难免。在给小儿喂药时,家长应懂得有关服药的常识,掌握正确的服药方法。
&&& 1.给新生儿最好的喂药方法是:把药水(或将药粉溶于糖水中)倒入奶瓶,让小儿像吸奶一样服药。如果是少量药粉,可以直接放入小儿口中,然后再用少许糖水送服。
&&& 2.可以把丸、片剂研成粉状,用糖水调成稀糊状,把孩子抱在怀里,呈半仰卧状,左手扶持小儿头部,右手持食匙取药慢慢喂下,待孩子将药吞咽后,再继续喂。
&&& 3.给新生儿喂药前,也可先喂几口奶,再喂点药,反复这样做,直至将药喂完。然后将孩子竖起轻拍背部,以防反胃呕吐。但应注意,喂药之前不应喂饱奶,以免饱后小儿拒绝服药。也不可将药和乳汁混在一起喂,因为两者混合后可能出现凝结现象或者降低药物疗效。
&&& 4.五岁以下的孩子宜服流体类药物。
&&& 5.由于药物实在太苦(如中药汤剂),小儿拒绝服药时,可暂时通过一个软管把药注入颊与臼齿间,避免药液与舌面上的味蕾接触,也可冷却药液使药味减轻。孩子到6岁就可吞药片,嘱孩子将药片放到舌根区,并立即喝水,要强调孩子把水吞咽下去,以便分散孩子注意力。
&&& 6.有些孩子已能识别物品,当认出是药物时拒绝服用,此时家长应耐心给孩子讲解,使他们理解药物与疾病的关系,并自觉积极参与药物治疗。
小儿应慎用外涂药
小儿在使用外用药物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 一、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切忌用胶布、氧化锌药膏及中医膏药,否则容易引起接触性皮炎。
&&& 二、小儿患皮肤病或进行皮肤消毒时,一般不使用刺激性很强的药物,如水杨酸、浓碘酊等,以免使皮肤发生水泡、脱皮及腐蚀。如必须使用,应从低浓度开始。
&&& 三、局部涂药面积不可过大,浓度不宜太高。如硼酸,一般用于小面积湿敷,毒性不大,但如果用于大面积皮肤涂药治疗,则可能发生急性中毒。婴幼儿对滴鼻净极为敏感,曾有人用1%滴鼻净给婴儿治疗鼻炎而引起中毒。所以,小儿必须用0.05%的淡液滴鼻净,新生儿最好不用,如用,应将药液稀释10倍再用。
&&& 此外,酒精用后不挥发也会中毒;皮质激素软膏大面积外用,会引起全身水肿。
新生儿用药
新生儿肝脏内的很多酶系统尚未建立起来,因而其解毒功能很不完善。例如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分泌量小,活力又低,许多药物不能与其结合,游离在体内,以致发生蓄积中毒。如氯霉素的半衰期,成人为4小时,而新生儿为25小时,当用量超过每日loo毫克/公斤体重时,其死亡率可为对照组的8倍,并出现特有的症状:在用药2&9天后,婴儿开始出现恶心、呕吐、进食困难、腹部膨胀,继而体温过低,肌肉松弛,呼吸困难,面部血管因缺氧而呈灰白色,称为&灰婴综合征&。因此新生儿以不用氯霉素为好。若必须使用时,应按每日20一25毫克/公斤体重,严格掌握使用。
  新生儿的肾脏也处于发育阶段,肾小球的滤过率只有成人的30&40%,如主要由肾脏排泄的四环素,其半衰期由正常的8小时,延长到108小时,极易在血液中蓄积而引起中毒。因此用药剂量应减少,间隔时间应延长。同样道理,使用庆大霉素时按每日每公斤体重3&5毫克计算,只需每24小时进行一次肌肉注射就可以。
  新生儿的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较强,但在一般情况下,胆红素与血清白蛋白结合后,是不容易进入脑组织产生毒性作用的。而在服用某些药物后,由于它们能和胆红素争夺白蛋白并与之结合,使未能和血清白蛋白相结合的胆红素---游离胆 红素通过血脑屏障,损伤脑组织,从而可能发生危害患儿生命的核黄疽。这类药物包括安定、小儿安、消炎痛、新生霉素、磺胺异恶唑、苯甲酸钠咖啡因和水溶性维生素K等,一般都不宜给新生儿使用。
  需要指出的是,新生儿血红蛋白还原酶的活性较低,致使血红蛋白较易氧化,若应用磺胺药及氯丙嗪等,可能导致新生儿发生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出现青紫等症状。
  另外,新生儿的皮肤和粘膜又薄又嫩,血管也很丰富,对外用药的吸收量较大,有时会引起严重反应,甚至发生全身中毒。如用硼酸软膏、可的松药膏以及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等,有时会出现上述情况。
婴儿期(2岁以内)用药
婴儿期的特点是药物易进入脑组织,即使在皮肤局部应用某些药剂(如洗剂、软膏剂等),药物也会被迅速吸收,以至于在体内产生全身的作用。婴儿使用任何药物都应密切注意以免影响其生长发育。
  由于生理特别是智力上的原因,婴幼儿用药时应注意选择正确的药物剂型,一般要求仅使用明确标明了婴儿可使用、并提供了相关的用法用量的药物剂型。
  尽可能避免使用的药物:氯霉素、苯乙哌啶、无味红霉素、异烟肼、萘啶酸(3个月以内)、呋喃妥因、磺胺类(2个月以内)、四环素类。
  慎用或医生密切监护使用的药物:雄激素、含哌嗪的驱虫药、阿司匹林、多粘菌素E、可的松样药物、萘啶酸(3个月以上)、吩噻嗪类、磺胺类(2个月以上)、维生素A(大剂量)。
3: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哺乳期不用避孕药:
避孕药中含有睾丸酮、黄体酮以及雌激素类衍生物等,这些物质进入母体后,一方面会抑制泌乳素的生成,使得乳汁的分泌减少,结果就是母体分泌的奶不够孩子吃,自然也影响到孩子的营养;另一方面,避孕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会随着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对婴儿的生长发育不利。所以,妇女在哺乳期间不宜采取服药避孕这个方法。
&&& 那么,给孩子哺乳期间,选择什么样的避孕措施呢?以下几点可以作为参考:
&&& 一、使用避孕套比较理想,因为避孕套不含能够进入体内的药物,对孩子和女性都不会带来药物方面的影响。
&&& 二、产后6个月以后还在哺乳的妇女,可以考虑放置宫内节育器(也称&避孕环&),不过事先应到医院请医生做检查。尤其是剖宫产生育的妇女,哺乳期间也正是子宫恢
哺乳期服用适量维生素B1有什么好处:
维生素B1又叫盐酸硫胺,它在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尤其是糖代谢以及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哺乳期缺乏维生素B1时会使糖类物质的正常代谢出现障碍,诸如糖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乳酸和其他代谢产物堆积在体内,其中这些有害的代谢产物也会在母奶中出现与堆积,很容易使婴儿产生中毒反应,如发生急性中毒时甚至可能发生突然死亡。
  由此可见,哺乳期适量补充维生素B1是有必要的,当然,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下,给婴儿直接
怀孕第4-第9个月用药:
完全避免使用的药物:
  促进蛋白质合成的药物(男性激素样药品物可增加食欲和体重)、口服抗凝剂、阿司匹林(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氯霉素、己烯雌酚、碘化物类、烟碱(烟草)、呋喃妥因、口服降血糖药物(服用33周以后)、性激素(任何种类)、磺胺类、四环素类。
  遵医嘱使用的药物:
  苯丙胺类、强镇痛药、麻醉药品、制酸药(含钠离子)、抗甲状腺药、巴比妥酸盐类、溴化物、卡马西平、氯喹、多粘菌素E、可的松样药物、环磷酰胺、麦角胺、卡那霉素、轻泻药、锂、萘啶酸、麻醉药品、去甲阿密替林、吩噻嗪类、苯妥英、扑痫酮、普萘洛尔、丙基硫尿嘧啶、奎尼丁、奎宁、利血平、链霉素、紫霉素、维生素C(大剂量)、维生素K(合成品)。
怀孕和分娩期间为什么不宜用吗啡止痛:
处在母体中的胎儿,是靠母亲血液中渗透过来的氧、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的。吗啡可以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在妊娠期及分娩期,如果给产妇应用吗啡,虽然能止痛,但对胎儿或将出生的新生儿至少可能有三个方面的影响:
  1. 吗啡有抑制呼吸的作用,胎儿对吗啡代谢的能力很弱,可以导致出生后的婴儿呼吸障碍,不能和不易自动呼吸而陷于窒息。
  2. 胎儿对吗啡也能成瘾,但不易诊断,若经常应用,明显的戒断症状在出生后几天才出现,其表现为高声号哭、激动和抽搐等。所以孕妇,尤其是分娩前,吗啡是禁用的。
  但吗啡进入母体后会迅速破坏和排泄,一般认为注射后4小时~6小时作用就过去了。而在注射后2小时~3小时作用最强。因此,分娩时产程过长,估计4小时内胎儿不会娩出时的妇女还是可以用的,但估计要准确,应用要审慎。
  此外,吗啡的人工合成代用品杜冷丁、美散痛、阿那度尔对新生儿呼吸也有抑制作用,孕妇对这些药物也是禁忌的。杜冷丁产前2小时~4小时注射可致新生儿呼吸抑制,但注射时间超过6小时或不到1小时,则对新生儿影响不大。
具有致畸危险的药物:
卡马西平:最近一些资料显示该药可能在1%的病例中造成神经管关闭异常(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这还有待于证实。在未确认时,可以听取专家的诊断意见。
&&& 苯妥英:曾提及可能发生伴颌面异常、末节指骨异常、子宫内生长缓慢、智力发育迟缓的特殊综合征。目前对该综合征与苯妥英的因果关系和发生率还不太清楚。
&&& 苯巴比妥:各种研究结果互相矛盾。如果说妊娠头三个月使用苯巴比妥有致畸危险的话,其发生率也是相当低的。
&&& 丙戊酸钠:约1%的病例可能出现神经管关闭异常(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这可由专家对出生前胎儿的监测得以证实。另外,曾有几例颌面畸形和多发畸形的报道。目前对其致畸作用的真实性和发生率还不清楚。
&&& 妊娠晚期,可能是酶诱导作用机制的差异引起出血综合征。母体止血功能正常并不排除对新生儿的影响,建议最好对新生儿作这方面的检查(血小板计数、凝血因子、凝血时间)。
&&& 乙琥胺:由于妊娠头三个月使用乙琥胺治疗的孕妇数量很少,因此不能由此得到准确的结论。考虑到缺乏人类及动物致畸作用的信息,对该药还是不加评论为好。
&&& 普罗加比、氨己烯酸:资料有限,安全性尚未建立。
&&& 新生儿的危险:母亲接受酶诱导类抗癫痫药(苯巴比妥、扑米酮、卡马西平、苯妥英)治疗的新生儿,有时在出生24小时后发生出血综合征。因此给分娩前一个月的母亲使用维生素K(10-20mg/24小时)以及刚出生新生儿使用(静脉注射1-10mg)作为预防措施看来有效。极罕见轻微断乳综合征(动作异常、无效吸吮)、钙磷代谢及骨矿物质代谢紊乱。
&&& 哺乳的危险:母亲接受抗癫痫药物治疗期间不宜哺乳,因为可能造成新生儿生长迟缓、精神呆滞和
抗癫痫药与妊娠
在所有接受抗癫痫药治疗的妇女的后代中,致畸总发生率高出普通人2-3倍(约2%-3%)。尽管我们观察到因多种疗法而使致畸的危险性增大,但是对于药物和疾病各自的致畸因素尚未完全认识。最常见的畸变是兔唇和心血管畸形。
&&& 鉴于现有的例子,如果一位接受抗癫痫药治疗的妇女怀孕了,下述的劝告是不合理的:借怀孕之机重新调整抗癫痫药物的治疗;在遵守药物有效性的条件下,人们总希望降低治疗用量。如果一位妇女在服用癫痫药的情况下怀孕了,在未征得专家医生意见前自行突然停药,或者不合时宜地更换药物即使当时还见效,均可能对孕妇和胎儿有危害。
&&& 总之,要根据所用的抗癫痫在所有接受抗癫痫药治疗的妇女的后代中,致畸总发生率高出普通人2-3倍(约2%-3%)。尽管我们观察到因多种疗法而使致畸的危险性增大,但是对于药物和疾病各自的致畸因素尚未完全认识。最常见的畸变是兔唇和心血管畸形。
&&& 鉴于现有的例子,如果一位接受抗癫痫药治疗的妇女怀孕了,下述的劝告是不合理的:借怀孕之机重新调整抗癫痫药物的治疗;在遵守药物有效性的条件下,人们总希望降低治疗用量。如果一位妇女在服用癫痫药的情况下怀孕了,在未征得专家医生意见前自行突然停药,或者不合时宜地更换药物即使当时还见效,均可能对孕妇和胎儿有危害。
&&& 总之,要根据所用的抗癫痫药物来具体掌握。
妊娠3个月应禁用哪些西药:
怀孕头3个月胎儿首先发育的是头尾部分及体节(骨骼肌肉和前身);3O天发生感官和肢芽,初步建立胚胎血液循环;60天肢芽伸 长,颜面形成,心、肝、消化管和生殖器形成和发育。也就是说,头3个月是胎儿重要器官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药物极易造成婴儿先天缺陷。为此,在怀孕早期使用任何药物都是危险的。
&&&& (l)应完全避免使用的药物有:雄激素、雌激素、已烯雌酚、 口服避孕药、孕酮,这些药物可使女胎儿男性化,男胎儿发育不良或死产、早产和腭裂等;促进蛋白合成药物可有男性激素的致畸作用;秋水仙碱、环磷酰胺等可使染色体断裂;四环素类药物致骨及牙釉质发育不全;还有烟碱(包括吸烟)动物试验有致畸作用。以上药物应该完全避免使用。
&&&& (2)仅在孕妇必需时才能使用的药物:苯丙胺类、抗癌药物、口服抗凝药、巴比妥酸盐类、卡马西平、氯霉素、氯喹、多粘菌素E、可的松类药物、氟哌啶醇、卡那霉素、甲硝哒唑、萘啶酸、去甲阿密替林、苯妥因、扑癫酮、丙基硫氧嘧啶、奎尼丁、利血平、链霉素、噻嗪类利尿药、氨砜噻吨、万古霉素、紫霉素等。以上药物对胎儿有潜在损害,除此则应避免。
&&&& (3)对胎儿可能产生损害的药物:制酸药、阿斯匹林、苯氧苯丙酸、速尿、庆大霉素、消炎痛、铁、锂、烟酰胺、口服降血糖药、磺胺甲基异恶唑、弱安定类药、甲氧苄氨嘧啶、大剂量维生素C和大剂量维生素D等。这些药物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使用。
&&&& 另外,若当母体有病必须用药时,可选用通常认为无致畸作用的老药,由于对新药致畸性尚未充分了解,一般应避免使用。&
妊娠与中药:
些孕妇患病喜欢服中药,主要是由于认为它药性缓和,比较保险。殊不知中药和西药一样,有不少属于禁忌与慎用之列。
  禁用的中药:
   1.活血化瘀药:如红花、桃仁、三棱、莪术、益母草、贯众及成药活络丹、跌打丸等。
   2.峻下理气药:如芫花、甘遂、大戟、二丑、芒硝、大黄、皂角、元胡、郁金、虻虫、水蛭、延胡索、五灵脂、麝香等。
   3.化痰药:如天南星、天花粉等。
   4.毒性猛烈的药物:如斑蝥、商陆、巴豆、牵牛、红砒、白砒、雄黄、蟾酥、轻粉、生川乌、马钱子等。
   慎用的中药:
   1.辛热药:如附子、肉桂、干姜、厚朴等。
   2.利尿药:如米仁、瞿麦、滑石、车前子、冬葵子等。
   3.破气药:如枳实、青皮等。
   4.补益药:如五味子、棉花根等。
   5.活血药:如川穹、牛膝、王不留行等。
容易引起胎儿畸形的药物有那些:
孕妇用药有很多禁忌。因为有些药物对胎儿危害较大甚至可导致胎儿畸形。致畸药物很多,通常有以下几类药物:
??1、抗生素类药物。如四环素、土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等。四环素、土霉素可造成胎儿短肢畸形,囱门隆起,先天性白内障,妊娠末期服用可造成儿童期牙釉质发育不良;链霉素、庆大霉素类药物可损害胎儿第八对脑神经,导致先天性耳聋,还可损害肾脏功能;新霉素可使胎儿骨骼发育异常、肾肺小动脉狭窄、先天性白内障,智力障碍。
??2、抗疟药。如奎宁、氯喹乙胺嘧啶,可致胎儿多发畸形。如耳聋,四肢缺损,脑积水等。
??3、治疗糖尿病类的药物。如氯硫丙脲、达美康等,可致肢体畸形,兔唇,死胎等。
??4、巴比妥类及其他镇静催眠药物。如苯妥英钠、扑痫酮、安宁等,可致肢体、面部及脑发育畸形。
??5、抗癌类药物。如更生霉素、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噻替哌等,可致无脑儿、脑积水、胯裂、兔唇、肾及输尿管缺损,四肢及眼畸形等。
??6、激素类药物。如乙烯雌酚、黄体酮、雄激素、可的松。口服避孕药可致胎儿生殖器官畸形。如女胎男性化,阴蒂肥大,阴唇融合,男胎尿道下列等畸形。
??7、抗凝血药物。如肝素、双香豆素、阿司匹林、水杨酸等也可致畸,并可诱发出血性疾病。总之,孕期应注意避免滥用药物,但如遇有危及孕妇生命安全的急危情况,必须用药时,应以抢救孕妇生命为主,候急危情况过去,应迅速减量或停药。
肾上腺皮质激素妊娠:
我们时常见到警惕妊娠期使用皮质激素的报道。这种报道是基于在动物试验中发现的致畸作用(主要是腭裂),尤其与动物的种类有关。
&&& 事实上,目前从人类得到的数据可以排除短期或持续应用皮质激素疗法的致畸作用。特别是兔唇或腭裂。尽管极少见,妊娠后期持续大量的皮质激素可能造成新生儿肾上腺功能不足,这也是为什么要对母亲在妊娠后期大量使用皮质激素治疗的新生儿进行肾功能检查。
四环素类药物与妊娠:
妊娠期使用四环素类药物的危险取决于给药的时期。闭经10周之内给药迄今尚未发现任何致畸作用。因此,如不小心在此期间服用了四环素类药物则不必过多担忧。
&&& 妊娠中、晚期服用了四环素类药物可能对乳牙胚有不良影响,而造成乳牙变黄(不影响恒牙)。此种危险理论上是从闭经14周开始,而实际上只是在妊娠六个月以后使用四环素类才能观察到这种病变。
胎儿对药物反应的特点:
1)大多数药物经胎盘转运进入胎儿体内:
(2)胎儿肝、脑等相对较大,血流多,6O%血流进入肝脏,所以肝内药物分布较多。但是肝脏代谢能力很低,解毒能力差,某些必需通过肝脏代谢而解毒的药物易使胎儿中毒。
(3)胎儿血脑屏障功能较差,药物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4)胎儿血浆蛋白含量比母体少,使具有活性的药物量较多,药物的作用效力加大。
(5)胎儿肾排泄药物的功能很差,容易造成药物在胎儿体内积累。因此,药物可以影响胎儿大脑、神经系统、外生殖器官的发育。
(6)孕妇在怀孕最后一周时用药应特别注意,因为某些药物对胎儿在分娩时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胎儿成为新生婴儿时,只能独立承担药物的代谢和清除。但此时婴儿不完善的代谢系统还不能迅速而有效地处理和消除药物,所以药物可能在婴儿体内积累并产生药物过量的表现。早产儿代谢作用更不成熟,危险性就会成正比地增加。
药物引起胎儿畸形的原因:
由药物引起的胎儿损害或畸形,一般都发生在妊娠期的头三个月内,特别是前8个星期内最为突出。因为着床后的受精卵已开始分化,并逐渐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的雏形。在这个重要阶段,如果孕妇用了某些药物,一些组织和器官的细胞就会停止生长发育,从而导致胎儿身体残缺不全出现畸形。
  药物导致胎儿畸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基因突变:人的遗传信息是由细胞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携带的。基因是遗传物质,能将父母的特征遗传胎儿。在胚胎分化期,可由于药物的作用,引起胚胎某些组织的细胞染色体基因发生突变,从而造成畸胎。
  2. 染色体畸变:正常细胞中的染色体,其结构、形状、数目、位置等都是固定的。而受到药物作用后,染色体会发生缺损、断裂、倒置、错位、重复等变化,导致胎儿畸形。
  3. 蛋白质合成障碍:胚胎细胞中的核酸有两种,一种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另一种是核糖核酸(RNA)。它们在遗传、蛋白质和酶的合成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若受到药物的干扰,蛋白质的合成就会发生故障,进而导致畸胎。
  4. 干扰细胞的有丝分裂:受精卵的分裂方式是有丝分裂,其特点是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出现纺锤丝。若有药物妨碍纺锤丝的形成,将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增殖,导致畸胎。
  5. 营养、代谢失常:有些药物服用后,会引起母体内某些必要物质的短缺或代谢失常,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生长,致使胎儿发生畸形。
  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性质、剂量、疗程长短、毒性的强弱、胎盘的渗透性以及胎儿对药物的敏感性等因素。
  妊娠期间,即使对母体不致造成危害的药物,对胎儿也可能产生损害作用。这主要是由于胎儿的器官功能尚不完善的缘故。
  为了保障母子的安全,孕产妇的用药必须谨慎、合理。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药。必须用药时、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不可滥用。
影响胎儿发育的西药:
首先以抗生素最为多见,有氯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克霉唑、多粘菌素E、多粘菌素B、万古霉素、磺胺类、利福平、雷米封等。以四环素为例,常规剂量就可致胎儿牙齿、骨骼发育不良、牙釉质缺损、灰色牙、棕色牙或黄色牙及短肢畸形、先天性白内障等,大剂量还可诱发致命的肝脂肪变性。
  解热镇痛药如阿斯匹林、非那西丁,孕妇用后很可能造成胎儿的骨骼畸形,神经系统或肾脏畸形,有的导致新生儿溶血引起头部血肿等出血倾向。
  镇静安眠药如安定可引起胎儿先天性畸形;眠尔通致胎儿发育迟缓,先天性心脏病;巴比妥类引起指趾短小、鼻孔通联。
  激素类如雌激素造成上肢短缺,女婴阴道腺病,男婴女性化。孕激素可造成女婴男性化,男婴尿道下裂。考的松可致无脑儿、兔唇腭裂、低体重畸形。甲状腺素也可致畸形。
  降糖药如优降糖、达美康、甲苯磺丁脲等可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
  抗疟疾药如奎宁、氯奎、阿的平等可导致胎儿先天性耳聋、神经损伤及血小板减少。
  抗癌药环磷酰胺导致四肢缺损、腭裂;抗精神病药氯丙嗪会造成视网膜病变;抗癫痫药苯妥英钠致手指畸形、胯裂;抗过敏药扑尔敏、苯海拉明能引起肢体缺损;避孕药能造成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及肢体短缺。
  许多人把维生素当成安全药、营养药,但维生素能致畸胎则往往被人们忽视。维生素A可破坏胎儿软骨细胞导致骨骼畸形、指趾畸形、腭裂、眼畸形、脑畸形;维生素D使胎儿血钙增高,易致胎儿智力发育低下。据报道,孕期内大量服用维生素C、B也可致畸胎。
影响胎儿发育的中药:
中草药用之不当对胎儿发育也有不良影响。如红花、枳实、蒲黄、麝香、当归、人参等。孕妇加强营养本无厚非,其不知这些中草药具有兴奋子宫的作用,可导致胎儿宫内缺血缺氧,致使胎儿发育不良或畸形。
&&& 大黄、芒硝、大戟、商陆、巴豆、牵牛子、甘遂等,通过刺激肠道,反射性地引起子宫强烈收缩,导致胎儿流产、早产。
&&& 有些中草药本身有毒性,如斑蝥、生南星、附子、乌头、一枝蒿、川椒、娱蚣、朱砂、雄黄等,可直接或间接对胎儿发育造成影响。
&&& 还有些中成药如七厘散、小活络丸、牛黄解毒丸(片)、牛黄上清丸(片)、再造丸、苏合香丸、活血止痛散、冠心苏合九、龙胆泻肝九、附子理中丸等也应禁用或慎用。
孕妇服用维生素A不可过量:
维生素A属于脂溶性维生素,在胡萝卜、甘薯及黄玉米中的含量较多,乳及乳制品、动物肝、肾及蛋中亦含较丰富的维生素A,在深绿色蔬菜、倭瓜、花茎甘蓝、杏、南瓜及蕃茄中也含有。因此,临床上维生素A缺乏症并不多见。但由于维生素A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对视力、生长、上皮组织及骨的发育、精子的生成和胎儿的发育都是必需的,而且孕妇的维生素A需要量较非孕妇增加25%,妊娠早期母血中维生素A浓度下降,晚期上升,临产时降低,产后又重新上升,所以适当补充维生素A在孕妇是必要的。
&  但也不能用量过大,因为维生素A能够顺利地通过胎盘屏障,大量应用维生素A不仅对母体不利,也会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发育。成人中毒剂量是一次服用150万国际单位。维生素A急性中毒症状包括倦睡、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婴幼儿则有前囟膨出。慢性维生素A过多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脱发、唇干裂、皮肤瘙痒;其他表现有口舌疼痛、杵状指、骨质肥厚、眼球震颤、指甲易碎、高钙血症、肝脾肿大、颅内压升高或低热等。
&  孕妇在妊娠早期大量使用维生素A对胎儿也有影响。动物实验证明,在怀孕5~20天之间过量使用维生素A,胚胎也就按照无脑、眼缺陷、腭裂、脊柱裂、肢体缺陷的顺序依次出现畸形。孕妇大量服用可致胎儿泌尿道畸形。
孕妇能随意使用非处方中成药吗:
因为某些中药(中成药)非处方药含有毒性成分,往往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特别在怀孕初期的三个月内,几乎与西药一样,极易引起胎儿畸形、早产、流产或死胎,故孕妇须忌用或慎用。下面列举一些孕妇常见的忌用或慎用的OTC中成药:
  1、暑湿类药,如十滴水软胶囊,其有健胃、驱风之效,孕妇忌服。
  2、眩晕类药,如脑立清丸,其有平肝潜阳,醒脑安神之功,孕妇忌服。
  3、头痛类药,如黄连上清丸、牛黄上清丸等,因其含有牛黄等成分,有泻下等作用,易致流产,故孕妇慎用。
  4、郁症类用药,如柴胡舒肝丸,其有理气之功,孕妇慎用。
  5、食滞类药,如加味左金丸、香砂平胃颗粒、气滞胃痛颗粒(冲剂)、六味安消散等,因其有下气破气、行气解郁之力,故孕妇忌用。
  6、便秘类药,如麻仁胶囊、麻仁润肠丸、五仁润肠丸、苁蓉通便口服液等,有较强的攻下之力,会损胎气,故孕妇需慎用或忌服。
  7、腹泻类药,如香连片,有行气之功,故孕妇慎服。
  8、虚症类药,如附子理中丸(浓缩丸),因其含附子等毒性猛烈的药,故孕妇忌服。
  9、冻伤类药,如风痛灵,因其有活血成分,故孕妇慎用。
 & 10、疥类药,如小败毒膏,含有活血通经成分,导致流产,故孕妇忌用。
  11、痔类药,如地榆槐角丸、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有疏风活血之功,故孕妇需慎用或忌用。
  12、慢性软组织扭挫伤类药,如跌打活血散、跌打丸、三七片、养血荣筋丸、跌打损伤丸等,因有较强的祛瘀活血之功,易致流产,故孕妇忌用。
  13、腰腿痛类药,如风湿(骨)痛药酒、活络止痛丸、木瓜酒、伤湿止痛膏、史国公药酒等,均含活血祛风成分,故孕妇忌用或慎用。
  14、月经不调类药,如益母草膏,有活血调经之功,故孕妇忌服。
  15、痛经类药,如妇科得生丸、痛经丸、元胡止痛片、妇康片等,有活血行气调经之功,故孕妇忌服或慎用。
  16、粉刺类药,如清热暗疮丸,含有活血成分,故孕妇慎用。
  17、寻麻疹类药,如防风通圣丸,有泻下之功,故孕妇慎用。
  18、迎风流泪类药,如明目上清片,因含牛黄等成分,有泻下等作用,易致流产,故孕妇忌服。
  19、耳鸣耳聋类药,如龙胆泻肝丸,因其清肝胆、利湿热,故孕妇忌服。
  上述药物有的可使孕妇血液循环加速,刺激子宫反射性地引起子宫强烈收缩,从而导致胎儿缺血、缺氧,使之发育不良,形成畸胎,或引起流产、早产或死胎。也有的通过刺激肠道及消化系统而兴奋子宫,并引起反射性的收缩,使胎儿着床不稳而引起流产。还有的通过神经系统引起子宫收缩,容易导致胎儿早产或流产。
孕妇切莫多服维生素B6:
孕妇过量服用维生素B6或服用时间过长,也会造成严重后果。这种后果主要表现在胎儿身上。由于长期过多服用维生素B6,致使胎儿对它产生了依赖性,医学上称之为维生素B6依赖症。出现这种依赖维生素B6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维生素B6与氨基酸的吸收、蛋白质的合成,以及神经、脂肪的代谢有密切关系,是细胞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物质。但因其在食物中广泛存在,生理需要量很少,故缺乏症在成人中很少发生。而小儿一日有1~2毫克即够,若母体过多使用维生素B6,胎儿就容易产生对维生素的依赖。表现在小儿出生后,维生素B6的来源不像在母体里那样充分,结果出现一系列异常表现。常见的异常表现有容易兴奋、哭闹不安,容易受惊,眼球震颤,反复惊厥,有的小儿在出生后几小时或几天内就出现惊厥。
&&& 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由于小儿离开母体后缺乏维生素B6,而导致体内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物质含量降低的缘故。有这种毛病的小儿,在1~6个月龄时还会出现体重不增。如果诊治不及时,将会留有智力低下的后遗症。
&&& 所以,孕妇不应过多过久地服用维生素B6。需要服用时,一定要有医师的指导,适量服用,这样既对自身有益,又对胎儿有利。
孕妇用药途径的选择:
&人们通常对孕妇用药比较关心,很少有人注意孕妇的用药途径问题。妇女在妊娠期由于其特定的生理变化,对不同的药物剂型的吸收是不一样的。
   口服药是孕妇最常使用的剂型。孕期由于消化液的分泌量减少,胃肠蠕动功能的减退,使胃的排空时间延长,大约由正常的50分钟延长到80一120分钟,食物通过小肠的时间自然也延长,导致药物的血浓度高峰值时间推迟。而小肠吸收药物的量却有所增加。
   肌肉注射药物较口服吸收快而完全,但孕期由于下肢血液循环减慢,延缓了药物的吸收。
   雾化吸入常用于治疗上呼吸道及肺部的疾患。但妊娠期由于心输出量及每分钟呼吸量分别增加40%及50%,所以对喷雾剂的吸收量大大增加。
   外用药有滴入、含漱、涂、擦、洗剂,妊娠期由于皮肤、粘膜的血液供应增加,对药物的吸收速度自然也加快,吸收量也会提高。
   由此提示我们,妊娠期妇女不但要注意慎重选择药物,还应注意给药途径,以减少用药量,而又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孕妇用药原则:
孕妇用药对胎儿有影响,所以有些人对医生开的药一概不用,而有些病不及时治疗会加速对孕妇身体的危害,继而影响胎儿。因此孕妇用药需慎重也不可避免。
  1、任何药物的应用均在医生、药师的指导下服用。
  2、能少用的药物绝不多用;可用可不用的,则不要用。
  3、必须用药时,则尽可能选用对胎儿无损害或影响小的药物;如因治疗需要而必须较长期应用某种可致畸的药物,则应终止妊娠。
  4、切忌自己滥用药物或听信偏方、秘方,以防发生意外。
  5、避免应用广告药品或不了解的新药。
  6、根据治疗效果,尽量缩短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
  7、服用药物时,注意包装上的孕妇慎用、忌用、禁用字样。
  8、孕妇误服致畸或可能致畸的药物后,应找医生根据自己的妊娠时间、用药量及用药时间长短,结合自己的年龄及胎次等问题综合考虑是否要终止妊娠。
准妈妈如何安心吃药:
孕妇及喂母乳的妈妈服用药品时切记要遵守下列原则,以避免胎儿的智力体力受到影响:
1.& 身体如有不适、应立即请教妇产科医师和专科医师,切勿忍病不看医师,也不可以自行购买药品服用。
2.& 不论是西药、中药、健康食品,只要服用不当,都有可能影响母体和胎儿。特别是有意服用中药的孕妇,请务必到合格的中医院诊所就诊。
3.& 服用所有药品之前,请务必请教药师、或利用各大医院的药品咨询服务,以了解服用药品的相关信息及可能的副作用。
&&& 再次提醒你,准妈妈和自己哺乳的母亲们都应该小心服用药物,不随便乱吃药,也不咬牙忍痛不吃药。请务必与妇产科医师、家庭医师、药师共同配合,才能确保您与宝宝的安全健康。
Copyright (C)
包头市蒙医中医医院 包头蒙中医院
地址:包头市东河区工业北路157号 联系电话: 蒙ICP备号-1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糖高的症状与治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