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丈夫在外,妻当我不在你身边 歌词其身边的担忧和牵挂的形容词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品味古诗词的语言魅力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品味古诗词的语言魅力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5|
上传日期: 11:37:3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品味古诗词的语言魅力.PDF
道客巴巴认证
机构认证专区
加  展示
享受成长特权
官方公共微信求一封李清照写给其丈夫,表达对死去的丈夫的思恋,以《声声慢》为感情基调的信,300至500字_百度知道
求一封李清照写给其丈夫,表达对死去的丈夫的思恋,以《声声慢》为感情基调的信,300至500字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我倍加珍惜保管,无法安神,我的亡君、那般温柔。我自双十年华嫁与你,怎么也寻不见你,但墓木已拱矣。明诚,也要陪伴在你身边,我恨上天不怜我,可国破了,是否泉水清冽,天气开始暖和起来,业已丧失殆尽,这可是你我最喜欢的事情了。明诚,发现又是一场空寂,只能看着那满野黄花慢慢堆积,短短两年光阴,任我一个人在这茫茫红尘忍受孤苦和寂寞。 明诚。天上的大雁成群结对的从我窗前飞过,我不停的哭,你我情投意合,她已经容颜憔悴,离我很近,你我便再也不会分离了,你已远去,家亡了,不足以享此尤物。 明诚,可斯人,淅沥淅沥的,我死后。明诚,沉浮宦海,不停颠沛流离。现在是初春时节,你叫我,除了这眼角的泪痕,天意以余菲薄,如何为你担忧,上天就将你从我身边生生夺走,好让人唏嘘不已、这雨无情的鞭笞,闲暇时我常翻读,南度以后,你好不容易在我身边,请你告诉我,就在昨晚,虽则手泽如新,还是那般俊朗,还是会有些须凉意,独自飘零在外,忍受这风。明城,居无定所,诗词,便什么也没有了。明诚,还不如这结伴的雁儿,永不再分离,什么也没变。天国是否鲜花烂漫,可现在呢,即将随你而去,是否有伊人为你煮酒和唱,那么多明媚的阳光明诚,你负笈远游,是否有柔情女子为你研墨吟诗,那些年,现在我也老了,何等自在。明诚。等我醒来。你我秉烛夜读,好吗,你总不在我身边,哪怕是化作孤魂野鬼,那荷花开了又谢,请你不要怪我?自金人入主中原以来,我好恨,只可惜做梦人,可你已不在我身边,好个凄楚,可谁知,那么多欢快的日子、那般多情,你我又总是不停避难南迁,窗外又下雨了,红颜惧损了、书籍等,谈诗论道时是何等逍遥,我只能孤独的陪着这小雨到黄昏,我的亡君。这让我,你已远去。惟有你所作文章,晚上一个人就寝? 明诚,我想寻你,荷塘仍在。本以为,如何甘心,相濡以沫。南度以前,我又梦见你了,你没变,可你模样模糊,却只抓住一把潮湿的空气,你又生生抛下我,我的亡君,时日不多。如果没有来世。还记得那次你我泛舟湖上,看来,谢了又开,这孤独寂寞,喝醉之后误入荷叶深处吗、碑帖。 明诚。明城,我一个人形单影只,在跟你相处的这二十八年里,好个悲戚,请你在天国等等我,仿佛又很远,你可知我是如何牵挂你,我的亡君,但总起风,我想抓你,你好狠心,我又是这般憔悴模样,也不尽管事,总让我独守这寂寞深闺,尽管睡前都喝上几杯淡酒,滴答滴答一声声打着梧桐叶子,生死两茫茫?春去冬来,采摘黄花的季节又到了。你我阴阳相隔,更是叫我辗转反侧,这些年战火纷扰,想想直叫人伤心。这些年我总是不断在梦里与你相见,你我生平所藏的那些珍物,我的亡君。自你我结合以来,我的亡君
王菲和邓丽君都唱过的《明月几时有》用的就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邓丽君的《独上西楼》,用了李煜的词《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 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白)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 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 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何炅的《看穿》,用了唐寅的诗。 怡红别院筑在烟雨楼前 停在台阶没有拦住我越走越远 醉了红颜也罢 断了琴弦 你若是我会不会在凡俗之间痴痴留恋 这是一种厌倦,也是一种执念 荒唐的是我,只不过是区区等闲 如有佳丽三千,不如知己一见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是五陵豪杰墓, 无花无酒锄作田 荒唐的是你 看不懂却说我可怜,如此可怜 金缕玉甲也是布衣袈裟 想问天涯告诉我到底是真是假 放了天下,也把爱送给人家 你若是我会不会把富贵荣华当作一盘黄沙。 姜育恒的《梅花三弄》,用了元好问的词《摸鱼儿》 红尘自有痴情者 莫笑痴情太痴狂 若非一番寒澈骨 那得梅花扑鼻香 问世间情为何物 只教人生死相许 看人间多少故事 最消魂梅花三弄 黄安《新鸳鸯蝴蝶梦》,用了李白的诗《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昨日像那东流水 离我远去不可留 今日乱我心 多烦忧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明朝清风四飘流 由来只有新人笑 有谁听到旧人哭 爱情两个字 好辛苦 是要问一个明白 还是要装作糊涂 知多知少难知足 看似个鸳蝴蝶 不应该的年代 可是谁又能摆脱人世间的悲哀 花花世界 鸳鸯蝴蝶 在人间已是癫 何苦要上青天 不如温柔同眠 SHE唱的《长相思》,用了李清照的《声声慢》里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那段很不错哦,你可以考虑下哦factapnnuj 07:43:45
其他类似问题
声声慢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转载]香闺幽怨谁识得——诗歌赏析之闺怨诗
香闺幽怨谁识得——谈闺怨诗的赏析
闺怨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它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从其内容上讲,主要包括下面几类。
  一、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  青年士子为了博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王昌龄在《闺怨》一诗中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以前,一心要丈夫早点博取功名,一个人在深闺还感觉不到丈夫不在身边的愁闷。可现在登上楼头不经意地看到,路边的杨柳枝头早已是一片葱翠,自然田野里也少不了成双成对的踏青人,而自己身边却无人陪伴。这就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李益的《江南词》:“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诗歌以白描手法,曲折而传神地表达了一个商人之妇的怨情。丈夫长年在外经商,自己独守空房。想到潮水涨落尚有规律,后悔当初没有嫁给随潮水出没的弄潮儿。李商隐的《为有》一诗:“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首句先说人和环境均佳,人为无限娇女,环境有云屏相围,可以说青春美貌、富贵荣华均已具备。次句又继之说居地和气候皆好,即身在,且适逢冬寒去尽。照理说,在这样十全十美的条件下,这对夫妇应能尽情享受家庭生活的乐趣,然而事实不是这样,却要“怕春宵”。这究竟是为什么?后两句以“无端”这种带嗔怨、不满口吻的词语为导语,引出了原因。原来是因为丈夫须早起上朝,这样作妻子的就不能同丈夫同拥香衾,共享好梦,这岂不要恼杀人吗?丈夫一去,这金碧辉煌的屏风摆在那里还有什么意思?住在繁华的京城里又能怎么样?春暖花开的美景带给人的恐怕更多的是烦闷,丈夫纵然能佩得金龟袋,地位显赫一时,可现在人去楼空,让妻子独居于此,又有什么意思?所以才有了第四句中的“辜负香衾”四字,前三句中的一切美好事物均形同虚设一般,真的要让这女子气不打一处来,所以要慨叹这种事太“无端”,太没来由,太让人提不起精神来了。
  二、表现对游子的思念、想望  丈夫在外出征或在外谋取功名,闺中的妻子自然是日思夜想。唐代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就生动地写出了一位妙龄少妇的思夫心情。黄莺在古诗中是可爱之物,声音清脆动听。可这位女子却听得心烦火起,竟要将它赶走,岂不很奇怪?原来是因为这只黄莺鸟光顾自己没完没了地鸣唱,只懂得卖弄自己清脆的歌喉,而全不理会屋里的女子正在午睡之中,并且还正做着好梦,梦中她来到辽西,正同远征中的丈夫相会呢!这只黄莺鸟真是太不知趣了,竟然吵醒了女主人公,惊破了她日夜以求的美梦,将她从与丈夫相聚的甜蜜美梦中拉回到孤身独处的严酷现实里,岂不要恼杀了她吗?所以,她要“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沈俭期的《杂诗》写出了一个征妇的怨词:“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这首诗,写闺中少妇和久戍未归的丈夫的两地相思之情。诗中不仅表达了他们深挚的恋情,而且也委婉、含蓄地讽刺了边将的无能。诗歌在一开头,首联叙事,交代地点、背景与事件,揭示造成家庭悲剧的原因是连年的边塞战争,指出了少妇闺怨的原因,也寓有讽刺的意味,因为使少妇和征夫远隔两地,只能望月相思,就是由于“频年不解兵”,战事未能早日结束的缘故。所以接着的三、四两句,以无限哀怨的声调,通过月光的流照,抒发了两地相思的苦情:“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在这里,照在闺中的应是团圆之月,如今照在边地军营之中,倒成了离别的象征。正因为这样,五六两句才更着重写了两地相思之情:“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这两句是互文见义的,意思是说,少妇在闺中年年盼啊,夜夜想;良人在边地也是夜夜想啊,年年盼。虽然关山远隔,但彼此思念的情意是一样的。然而,要到什么时候,这两地相思才能变为一处欢聚呢?边将无能,恐怕这相思是无望的吧!“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这是丈夫同时也是妻子的渴望。
  三、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儿行千里母担忧。”丈夫在外,在家的妻子又何尝不担忧、牵挂呢?唐代王驾之妻陈玉兰的《寄夫》:“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写的是一位女子不顾西风吹在自己身上的寒冷,却对丈夫体贴入微,嘘寒问暖,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少妇的焦虑。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战争频繁而残酷,驻守边地的成千上万的将士在沙场上英勇牺牲,使得他们的妻子独守空闺,寂寞终身。陈陶《陇西行》用沉痛的笔墨描绘了这一情形:“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闺中妻子不知征人已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还在梦境中盼他早日回来团聚。元代姚遂的《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问,妾身千万难。”诗用一个女子的口吻写出了一个闺中少妇为丈夫寄寒衣时的矛盾心情。同时,那种对丈夫的关切、体贴之情也溢出纸外。
  四、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  这类诗犹以表现宫女的寂寞之情的最为突出。古代的最高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和役使的需要,把民间大批的美貌女子掳人宫中。这些宫女在深宫里被高墙深院锁着,一呆就是一辈子;除非特殊的原因可以被放出宫,不然就只能老死于这寂寞冷清的皇宫里。一些宫女进宫后,连皇上的面也没见过。她们的痛苦、怨怼可以想见。杜苟鹤在他的《春宫怨》里就描写了这样的一位宫女:“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诗的首联,用寥寥十个字,就生动地表现了宫女希望恃貌取宠而结果却幽闭深宫的怨愤情绪。她正在后悔不迭啊,原以为自己长得漂亮,进宫可以获宠的,哪晓得于今竟过着这样清冷寂寞的生活,真是误人青春啊!所以对着镜子,也无心去梳妆打扮了。是真的怨恨自己长得漂亮吗?不是,而是怨恨那有眼无珠、不识美丑的皇帝,这一句真是石破天惊之语!第二联说,既然不能以容貌取悦于君王,那还要去修饰什么仪容呢?而第三联,则对春天悦耳的鸟鸣、浓密的花影进行描绘,既起到了春怨的点题作用,更重要的,是把宫女的幽怨和这美好的春光进行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了宫女的寂寞和凄凉。鸟儿是这样的欢欣,花儿是这样的盛开,而宫中美女呢,竟是如此的哀怨和忧伤,这该是怎样的不幸和不平啊!尾联,以过去对比现在,以往日的欢乐反衬出今日的愁苦。唐代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几个玄宗天宝年间进宫的老宫女,年轻时都是月貌花容,娇姿艳质,她们被禁锢在古行宫中,红颜憔悴,成日价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已往。此情此景,好不凄绝!
&附几首闺怨诗赏析——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①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使读者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这就很耐人寻味。
 〔注〕①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某妖:“这是宫怨诗吧?”】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又有什么用呢?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杜牧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赏析】&&
这是深闺佳人的伤春词。作者以含蕴的笔法描写了幽居深院的少妇伤春及怀人的复杂思绪和怨情。不写佳人先写佳人居处。三迭“深”字,则佳人禁锢高门,内外隔绝、闺房寂落之况,可以想见。树多雾浓、帘幕严密,愈见其深。“章台路”当指伊人“游冶处”,望而不见正由宅深楼高而来。可知物质环境之华贵,终难弥补感情世界之凄清。望所欢而不见,感青春之难留,佳人眼中之景,不免变得暗淡萧索。感花摇落而有泪,含泪而问花,花乱落而不语。伤花实则自伤,佳人与落花同一命运。是花是人?物我合一,情景交融,含蕴最为深沉。整首词如泣如诉,凄婉动人,意境浑融,语言清丽,尤其是最后两句,向为词评家所赞誉。
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1]。
&【赏析】在大量优美的唐诗中,这首五绝成为特别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之一,绝不是偶然的。它取材单纯而含蕴丰富,意象生动而语言明快。引人入胜,耐人寻绎,令人一读不忘,百读不厌。
这首小诗以妍美的生活意象体现幽怨的情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清晨,和煦的微风中飘拂着温馨的花香,翡翠般的绿叶装扮着一株株树木,显得特别清新可爱。在一家庭院的树梢头上,有几只爱唱歌的黄莺儿正在欢唱着——突然,住室的门被打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位钗横鬓乱的红颜少妇,嗔怒地把唱得正欢的黄莺儿赶跑了,口里还喃喃不已地自言自语着……
这就是此诗要描绘的一幅生活画面。人们不禁要问:春光如此可爱。黄莺儿婉转的歌声又那么悦耳动听,这位少妇为何无心欣赏良辰美景,反而要把黄莺儿赶走呢?原来,她的丈夫久戍边疆,遥遥千里,音容杳无,她寂寞惆怅而又无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梦中和亲人相见。此刻,也许她在梦境中正走在去边地的路上,满心欢喜地盼望着和丈夫的会面,不知趣的黄莺儿偏偏在这个时候惊扰了她的美梦,她连这种虚幻的安慰也不能得到,怎能不把一腔怅恨无端地向着黄莺儿发泄呢?
五言绝句妙在以小见大,语短意长,本篇正是如此。它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诗中所说的辽西,为唐朝东北边境军事要地。据史载,当时在唐朝东北边境上居住着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唐王朝和契丹族之间多次发生战争,朝廷曾先后派武攸宜、张守珪等进击契丹人。天宝之后,契丹族更加强大。由于边事频仍,到辽西一带戍守的士卒往往长期不得还家,甚至埋骨荒陲。因此,广大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过安定团聚的生活。唐代有不少诗人曾写过这个题材,如高适著名的《燕歌行》就涉及张守珪击契丹事。令孤楚也写过一首五绝《闺人赠远》:“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这两诗的主旨与《春怨》并无二致。构思也颇为相似。不过,《闺人赠远》虽不能把丈夫盼回,却毕竟在梦中同亲人见了一面,《春怨》连这种虚幻的美梦也没有做成。怨情尤为沉重而凄惋。它以颇富民歌风味的清新的语言,通过一个意蕴丰富的动作性细节的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在当时所承受的精神痛苦与哀怨情绪,所以最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在结构上,这首诗不同于惯常的起承转合的思路,而是突如其来地先写一个“打起黄莺儿”的动作意象,然后层层递进地叙明原因。为何“打起黄莺儿”?是因为不让黄莺在枝间啼叫;为何“莫教枝上啼”?是因为黄莺的歌声惊扰了佳人的好梦;为何特别恼怒黄莺“惊妾梦”?是因为它把佳人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会面这一线可怜的希望也给无情地打消了。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所以,它不仅篇法圆净。而且在结构上也曲尽其妙。杨慎《升庵诗话》谓此诗“有神圣工巧”,倒也不算过分。
[1]辽西:大约指唐代辽河以西营州、燕州一带地方。即今辽宁省锦州、朝阳至北京市东北怀柔、顺义一带,隋代因秦汉旧名曾于此地置辽西郡,寄治于营州,唐初改曰燕州,州治在辽西县。
刘得仁《贾妇怨》
嫁与商人头欲白,未曾一日得双行。&
任君逐利轻江海,莫把风涛似妾轻。
这种婚姻关系中的女性与弃妇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因此,她们除了对自己形同遭弃的命运躬自悲悼以外,又往往多生一段悔恨。
这首诗是描写一个形同“弃妇”的妇女的愁思。第一句“头欲白”,说明女主人公嫁给她现在的丈夫已经有很久了,但却“未曾一日得双行”,说明她在丈夫心目中的地位很低,暗示她“弃妇”的处境。第三、四句,是妇人对丈夫的嘱咐,不要轻视了海上危险的风浪,就像轻视自己的妻子那样。全诗字里行间无不表现出妇人对丈夫冷漠态度的愁绪,而“未曾”、“轻”字也说明了妇人对自己的地位是“心知肚明”,暗示对自己的这桩婚姻有悔恨之情。第三句的“任”字,则表现出妇人对自己形同遭弃的命运的一种服从。这首诗应该不仅仅是反映这个妇人自己的悲惨遭遇,却是很多受丈夫冷落的妇女的心声。
闺怨诗鉴赏练习:
1、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问:(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问:(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解析:“岁岁、朝朝”表达了对戍边生活的不满。
2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问:“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派遣的。解析:“旧别情”“边愁”点出主旨,久戍思乡。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幸好你不在身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