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以其病病"与马思咨询公司"否定之否定"

老子思想新解 -
老子的唯物论观点老子的唯物辩证法观点处无为之事 老子提出的和谐社会老子的认识论观点自然面前人人平等探索自然奥秘永无休止大公无私才是真正的自私物极必反的哲学思想最高境界的道德标准留足空间 游刃有余抵御诱惑以天下为己任古为今用为道之法毛泽东的大智慧顺应自然不同层次的领导作风平衡和制约法则最高境界的领导艺术超凡脱俗人类的认识过程最高境界的处世哲学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骄傲自满与虚怀若谷人类在教训中学会了道法自然 戒骄戒躁厚积勃发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以道作人主者 不以兵强天下兵者不祥之器知止可以不殆从不自大的中华文化执大象 天下往不欲以静 天下将自正致誉无誉否定之否定的哲学思想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牛顿证明了老子的认识论物或损之而益 或益之而损致柔致刚
其用不弊知足之足常足不出户知天下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预则立 不预则废顺自然规律则昌 逆自然规律则亡认识自然规律的方法大道甚夷 而人好径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仓廪实而知礼节以道莅天下 其鬼不神大邦者下流老子的精神文明观点圣人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未雨绸缪以智治国者 国之贼不争的大智慧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不争之德 用人之力科学无坦途圣人不病 以其病病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圣人执左契 而不责于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思想新解 -
孟浩然 名:小春,字:浩然,号:不为(不争、无为)先生。致虚极,守静笃。执大象,天下往。上善若水,我乃不争者。“”,愿意与同道之人论道、学道。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石材行业著名专家,在石材行业享有很高声望,成功打造出几个国内著名品牌。对“以中国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有独到见解,并通过正在撰写的《我读道德经》加以阐述。中国时代之声演讲团顾问。
老子思想新解 -
《石材实用技术宝典》《石材专业技术教材》《道德经白话文注释》《鬼谷子“阴符”白话文注释》。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次
参与编辑人数:2位
最近更新时间: 13:03:19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道德经》新解
《道德经》新解
  《老子》 第一章(45)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宇宙本源,万物主宰,不能用语言表达。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那个道(道可道),就已经不是那个本源的道了(非常道)。
  同样,道也不可用概念名称来描述,如果勉强用“名称”概括,这个名绝非是道的本体。
  因为,客观的东西只可自知,自悟;一旦表达,表述出来,就变成主观了(马克思叫意识)。
  这是老子一开始就必须阐明的原则。
  不可执文字相。如果从字面上去研究老子道德经,则失之正理,是邪见,非心法。记得释迦佛也曾声明:他四十九年未曾说过法。大概也是这个心情。后学者不可不深思。道,非道,名道,字之曰道;佛非佛,名佛,字之曰佛,菩萨非菩萨,名菩萨……
  虽然如此,不得已还要假借概念名称来表述:
  道,从本体上来说是无法表达的,可以用“无”描述,天地的原始态就是道的本体--虚无;
  道,从妙用上来说是无处不在的,可以用“有”描述,天下万物都是道生,是道的作用—妙有。
  也就是说,道的本体是“无”,但要通过“有”表现出来。
  所以,要观察道的本体,就要进入虚无;要观察道作用,就要通过有形存在……
  道的本体是无,道的妙用是有。有,无同出自一个本源(道),而用不同的名称,表达不同的层面。都是不可思议,不可猜度的(玄)。唯有通过自知,自悟而达。 而人类的认识一般都要从有到无,遵循着“玄之又玄”的规律。即:不断从一个觉知(有)上升到更深的觉知(无),从有为到无为,否定之否定,才能进入万物的核心,认识深奥的规律(道),达到彻悟。
  《老子》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作为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并不能像一般人那样主观和片面。因为,任何观念在大道整体中总有对立,而且互为根源。
  例如: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东西好,那就因为丑陋的东西存在;都知道善良的慈善,那是因为有凶恶存在。任何对立面都处一个统一体,互相依存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是永恒的道理。
  所以圣人做事没有功利而无为,教育众人不用语言而身教;万物任其发展而不干预,生养万物而不自居,尽力作为而不求结果,创立功业而不己有。正是因为圣人无自居自有,所以才不存在消亡。因为任何有为的观念都会变成反面的根源。
  《老子》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实施大道的教育者除了明白“互根”之外,还要明白“道通为一”的道理:
  不推崇榜样,民心就能安静无争;不炫耀贵重物品,民心就没有贪求;不搅动欲念,民心就会沉静不乱。“静”是寻道的根源。
  所以圣人治世,只是虚弱人们的欲念,填饱人们的肚子;削弱人们的追求强健人们的体魄而已。
  如果普天下的人们都淳朴无欲,那些巧智之人也就没有作为了,大家都不妄为,天下也就大治了。
  《老子》 第四章(48)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什么样?什么是虚空呢?
  道冲,道虽虚空(冲,同盅,空、虚),但它的作用却没有穷尽;纵向看,它深得没有尽头,似乎是万物的源头。从境界来说, (在道中)在那种状态中,没有什么主要(锐)次要(纷);不存在精华(光)也不存在糟粕(尘)……,那是一种似存似隐的深深寂静(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我不知其来源何处,似乎在天帝产生以前就存在了。
  《老子》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世间所推崇的“仁政”,是不是道呢?道是无为的,任何有为都是徒劳的。
  天地并没有仁政,把万物看做平等的,像刍狗(祭祀用的草狗)一样对待,万物自由生长。圣人治世也不用仁政,把百姓看做刍狗,百姓各安其所,这难道不是仁政?不仁之仁为真仁。
  天地之间,存在一个平衡体系,道通为一。就像风箱一样:虚,不见得弱小(在进补),动,不见得强大(在愈出)。
  既然有这种自动的调控存在,所有有为法自然就如泡影了。过多的章法教义,不如守中,教人清净。
  《老子》 第六章(50)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经常保持心神虚静空灵(谷),才是道显生的门户(玄牝)。
  无论佛的见性,耶之面见上帝,回的见真主,都必然经过这个门。而怎样达到虚静空灵,才有各门不同的功夫。
  虚静之道,有一个门径,叫玄关,叫天门,是阴阳之门,是十字街头,是天地之根(多数是口传密授)。立于这个门户,若存若亡,似守非守,作用将会无穷无尽。
  《老子》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人人都贪生怕死,都追求生命永恒。怎样才能永恒呢?
  天长地久,天地的寿命很长,为什么呢,因为天地都在为别人操劳,根本没有自己,所以自己反而长生了。因为,无我,是永恒我的种子;无我方为永恒我!
  所以圣人总是忘我反而赢得了大家的认可,把自身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己。这难道不是由于他无私吗?无我者反而成就了永恒。
  “无我方永恒”很多人知道,但不真认可这个真理。三界内阴阳互根,借假修真,借套脱套,又有几个真识?
  《老子》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之德如水。水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居大家都不愿意呆的低位而不嫌弃;所以很接近道的品质。有道的人都从水性中有所领悟:
  从水那里学会居,所以上善之人甘居低位。
  从水那里学会用心,所以上善之人安静深藏。
  从水那里学会付出,所以上善之人慈善仁爱。
  从水那里学会表达,所以上善之人言而有信。
  从水那里学会为政,所以上善之人为政精简。
  从水那里学会做事,所以上善之人做事会积蓄尽力。
  从水那里学会行动,所以上善之人很会把握时机。
  水,随方就圆,无争无为的品行,如果我们学到了还有什么忧患呢?
  《老子》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事物总是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所以任何事情都有个度,不知止就会走向反面。也就是要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
  再看现实中,很多人贪求没有满足,得到权势而锋芒毕露,哪有长久的?金玉满堂如何守得住呢;富贵而骄横哪个不是找来祸害?这是不知道适可而止的缘故啊。
  所以,事做到快圆满的时候要知道收敛,否则就会走向反面,这是天道规律!所谓: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大道之德抱一守中,无为柔弱。无论是修身治国都是通用的法则:
  修身方面:精神能不能内收于身体而不分离,调气能不能柔弱到像婴儿那样均匀漫长,清理自己心灵的杂念能不能纯粹到没有一丝瑕疵。如果不能就是偏离了大道之德。
  治国方面:爱民治国能不能做到无为,对外界所感应的信息在应对上能不能柔弱处理。如果不能就是偏离了大道之德。
  在处世上,明白了道理能不能不用智慧而任其发展,养育万物而不占有,滋养万物而不主宰,入世中真正做到这些,这才叫玄德(大道之德)。
  《老子》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为了更好理解无为的作用,下面举例子:
  用三十根辐条共箍的轮子,正因为中间空了才有这个车轮的作用;用泥拓成的器皿,正是因为中间挖空了,才发挥了器皿的作用;建造有门窗的房子,正是因为中间是虚空,才发挥房子的作用。
  其实,任何有为要发挥作用,都要有无为的心,也就是说,有为的功用,是靠无为发挥作用的。所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心插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任何事情要放下所有的负担,名利,只是自然地轻松地做事,才能做好。患得患失,思前想后就做不好事情。清净心做事就是无为。
  《老子》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 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自性本来清净,只是习性妨碍了它。假乱了真,故要“去彼取此”。
  目根本清净,是缤纷的色彩扰乱了它,所以目盲,不识真色。
  耳根本来清净,是五音扰乱了它,所以耳聋,不能听真音。
  舌根本来清净,是五味扰乱了它,致使口爽,不能辩真味。
  整天在外界游戏,心都狂乱了,心性能真吗?就像贵重的宝物引诱人,行为就会脱轨一样。所以圣人只做实在的不做表面的逐声色悦,摒除外界的诱惑,显现清净的本来。故去彼取此。佛学也讲六根清净,岂不一理。
  《老子》 第十三章(57)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这一章讲的是“无我,无私”的含义。
  因为圣人无私我,所以都不在意荣耀,众生为什么都挣宠,而避辱呢?因为他们私心的缘故,是私我在作怪。圣人把“身”(私我)看的象灾患一样避之躲之呀。
  为什么宠辱若惊?宠为上,是私我得到了满足,故得之应感到很惊恐。辱为下,是私我得到了否定,这是好事呀,故失之若惊!这就是“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为什么把身(私我)看的象灾患那样严重呢?我所以有灾患,都是因为有私我,没有了我,谁来受呀。
  所以,无我的人,心里只有天下众生的君子,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把众生托付给她。天地总是垂青那些在困苦中脱俗的人。
  《老子》 第十四章(58)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人们总是习惯用眼看,用耳听,用体触来觉知事物。但这样来觉知道却是毫无作用的。
  道,用眼看,看不见,所以说它无色;用耳听听不到,所以说它无声;用身触触不着,所以说它无形。既然无色无声无形只能想象了,道也不能猜度想象,因为它们原本就是浑然一体的。
  道不可思度猜想,它不像普通人想象的那样耀眼,道以下也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昏暗。它无处不在,延绵不绝却又无法表述,无论什么法门,但最后总是归于无形无相。这是它的本体,正如佛学讲的:不可三十二相见如来。如来就是如如来来,本源的道。
  既然要破相,也就不能用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意识,而要进入另一种状态——恍惚。恍惚是一种见物非物,是无非无的状态;似佛学的禅定,在此状态下,没有时空,无前也无后,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而一切玄妙尽在其中矣。
  我就是用这亘古就有的道法,来处理现前的事物,从而认识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整体,这是道给予的方法。
  《老子》 第十五章(59)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上古得道之人,通达微妙之处,深远的不可理解。正因为不可理解,所以这里只好勉强为大家形容一下:
  他们谨慎,像踩着冰过河一样;
  他们机敏,像防备着邻国进攻一样;
  他们郑重,像赴宴做客一样;
  他们随和,像要融化的冰一样,没有棱角;
  他们厚道,像没有加工的原料那样质朴;
  他们豁达,像幽深的山谷;
  他们宽容,像进入到浑浊的水里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和道一体,道使他们这样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他们那份宁静。圣人如此,那么我们凡人如何才能清净呢?
  谁能使浑浊的水清净下来?只要不被搅动,静会使它澄清。
  谁能使安静长久下去?只要生出德性,道的清净也就产生了。
  所以,保持此道的人,首先要克制私欲的搅动,不欲盈,不满足自己,只有自己的私欲不去满足,才能最终克制私欲生出德性,自性老成。这就是超越自我而新生。
  《老子》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认识事物的方法,心灵达到虚无的极点,精神达到寂静的尽头;此时,出现的各种万象任其发展,这样我就会找到他们的根源。因为这个时候,芸芸万象都会回归他们的本来面目(归根)。
  所以,归根的方法是“静”,能懂静的奥妙就能回归本性,回归了本性就能认识生命的规律(知常),知常就是明。佛称明心见性,也叫觉悟,叫得道。
  芸芸众生,正是因为不知生命的规律,妄作召凶,轮回不辍。
  只有掌握生命规律的人,才能懂得完善自己的德修,心胸宽广而包容万物(容)。只有包容,才能够做到无私无我(公)。 通过无私无我的奉献最终达到功德圆满(全),具有与天一样的造化,即天人合一,才叫合道,合道就能长生久视,无我就能生命永恒!
  《老子》 第十七章(61)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得道者清净,自然,无为,无我无欲。所以我们会看到用道治理天下的几种情况:
  最理想的统治者,无为,无我,爱民而不自耀,所以百姓不知道有他。
  其次的统治者,还没有做到无我,所以百姓亲近爱戴他。
  再次的统治者,有我,表现自己,所以百姓都怕他。
  最次的统治者,不爱民,反而过分的树立自己,人民都不尊重他。因为他失信于民,人民自然也就不信任他了。
  统治者要悠闲,自然,谨慎发表政令,事情做好了,百姓都认为是应该的,“我本来就这样”,这才是爱民不扰民的君王。
  《老子》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在大道颓废的环境,有仁义者成就出来。在四处标榜智慧的环境,有大虚伪者成就出来。在六亲不和的环境中,有孝慈者成就出来。国家混乱,有忠臣成就出来。同样,圣贤都是在磨难中成就出来的呀。这是阴阳互根的道理,正如佛家所言:烦恼即菩提。
  《老子》 第十九章(63)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既然阴阳互根,好是坏的种子,善为恶的种子;无为是道的种子。所以治理社会要无为。
  放弃聪明智巧的引导,人民反而得到好处;不推崇仁义,反而恢复人民先天的慈孝;不崇尚巧诈和私利,反而没有了盗贼;圣智,仁义,巧利这三样全是巧饰,在治理国家方面不足以作为法规条文,但在行为上还是可以遵循的。
  治理国家要把人民的善良淳朴体现出来,还要使人民生活安定,少思寡欲,避免去学习一些巧饰的浮华,这样才会免于忧患。
  《老子》 第二十章(64)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
  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望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恭敬和怠慢到底相差多少?善与恶能有什么差别?人们所在意的这些不都是因为人心的分别产生的吗。众人都在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别人担心的我也担心,这些习性从古至今一直在延续着。
  众人熙熙都在为名,众人攘攘都在为利,都在名利场中兴高采烈,像在享受丰盛的宴席,像是在欣赏着春光的明媚……,而我,却在孤独的寂寞中像不懂事的孩子;像还不会哭泣的婴儿,糊里又糊涂;像被人遗弃的孤儿,疲倦的若无所归。
  众人都在拼命的积蓄,而我却是什么也不富足;你看我是不是很愚痴呀!
  凡俗人都昭昭然显耀着智慧,而我却昏昏然表现出愚笨;
  凡俗人都在算计着点点占利而刻薄精明,而我却在闷闷中失利吃亏而憨然不觉。那样子好像在茫茫的大海上无依无托,无处停留,别人都有本领,而我愚顽又笨拙。
  我为什么和他们表现的不一样呢?我觉得,我唯一不同的是我得道了。
  看到这里,我们现代人能不掩卷沉思吗?
  《老子》 第二十一章(65)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过去的大德是什么样子呢?他们仅是合道而已,唯道是从。
  道是什么,如何认识道呢?
  只有一种途径就是“惟恍惟惚”,就是进入一种神智清醒,而意识模糊的状态。(这是一种形神俱妙的状态,佛叫禅定,叫观自在,叫行深菠萝蜜多, 老子叫守静笃……)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初期的恍惚,意识没有了,身体没有了,仅有一种气感。此为入静。产生的效果是:恍惚中会闪现出一种景象(其中有象)。不要惊喜,喜意一生就退回了,景象就消失。
  再进一步,“恍兮惚兮”,不仅意识没有了,身体没有了,而气感也没有了,仅有一种觉知,此为入定,此时景象会变成真实的物质反应(不同门派有不同应验火候)。
  再深入下去,反应产生的精微物质使身体的精气神发生根本变化(归元)。
  这种真实的变化,会使人与大自然沟通合一,进而认识宇宙的本源,识得生命的本像,产生真信,实信。也叫明心见性,见得真我。
  从今及古,得道的方法都不会离开这种表述,道必须这样实证,自证,才能认识万事万物的本源,我也是这样过来的。
  《老子》 第二十二章(67)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自古流传着这样一些话:“委曲求全,弯中求直,低洼能充盈,破旧能立新,因少而得,因多而惑”。
  所以圣人总是用全面的整体观作为处理问题的一般法则。
  不自我表现反而彰显了自己;不自以为是反而是非自明;不自己夸耀,反而得到功劳;不骄傲自大,反而长久。由此看来,天下事,不去争,便没有人可以胜你。哎!古人的话“曲则全”哪里是虚言呀,只有诚心相信的人才能体会到其妙啊。
  《老子》 第二十三章(68)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有的统治者,失信于民,暴政,苛政。还大言合道,妄想千秋万代。
  要知道,自然行无言之教。你看自然界的狂风都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谁主宰的?是天地。天地都不能长久,何况人呢。
  只有做事合道的人,道才同于他;合于德的人,德才合于他;失于道的人,道也失于他。合道者道也与他合,合德者,德也与他合;失道者,道也失于他。这是很明显的道理,你失信于民,民自然就不信任你。
  《老子》 第二十四章(66)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
  还有一种现象:有的人得到点东西就自以为是,自吹自擂,这也不是求道之人。
  举个明显的例子:你惦着脚根走路,自以为高大了,你能走远吗?你跨这阔步,看上去是迈的远,你能逞多久?
  所以,自我表现的人,不会出色;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夸的人,没有成就;自高自大的人得不到尊重。
  从道上说,这样的人只能算是剩饭赘肉,鬼神都厌恶他,有道的人怎么能这样做呢!
  《老子》 第二十五章(69)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宇宙中有一种东西没有生没有灭,是浑然天成的。在天地未生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它无声无息,无形无体。它不依赖任何外部力量而独立存在。它的运行是周期性的循环 (波动),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我不知如何形容她,勉强用个字表达,写作“道”。表示从阴阳(二)中合一,自悟自知,然后才能畅行(辶)天下……
  以它的作用,可以勉强起个名字叫“大”。大,表示无处不在、表示从生至息之逝;逝,表示深远无穷之远;远,表示循环往复之反。道也正有这样的特性,所以,“道” 名曰大。
  而天,地,人都是道生,都具有道的特性。所以,域中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有的版本人亦大,改成王亦大。王是社会人的核心,由此理解也符合儒学之伦理)
  道不远(离开)天,道不远地,道不远人,既然宇宙间有四大,人就占据其一。所以,道从自身求,道在自身,不可远求。
  天地人和道是合一的,人依地而生;地依天而生;天依道而生;道依自然而存。大道是自然的,人自身的道也必是那最自然,最原始。最古朴的本来,本性。 故,一切受想行识,美丑,善恶,皆非自然,皆非道!所以,人,要净化掉这些非自然的东西,剩下的就是本来自然的本性了。
  《老子》 第二十六章(70)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治国者要静思熟虑,举止稳重。为什么呢?因为稳重是轻松的根本,安静是暴躁的主宰。
  所以君子哪怕终日行走也不离辎重,虽然辛苦,但遇事却能泰然。就算遇到美丽的景观,也要选择安静的环境下榻。为什么万乘之主的君王却那么贪图悠闲呢?你行为悠闲就失去了轻松的根本,你骄横,就失去了安静这个主宰,将会招来大的麻烦。
  《老子》 第二十七章(71)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现实中的人们总是执着于他们所认知的片面,反对甚至打击对立面,这是多么无知呀!
  善于行走的人不留下痕迹;善于表达的人言语没有病疵;善于计数的人不用筹码;善于关闭的人不用栓销也打不开;善于捆绑的人不用绳索而使人解不开。你知道这里的奥妙是什么呢?是因为他们的观念和我们一般人不一样!所以圣人救人不分好坏善恶,没有遗弃的人;圣人物尽其用,没有遗弃的废物。
  这是内藏的智慧,众人片面执着,而圣人守一全面。所以,善人是修善人的老师,恶人是修善人的借鉴。如果不尊重老师,也不重视借鉴,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才是大糊涂。这是修身之要妙。
  《老子》 第二十八章(72)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修道的人应该明白:在对立中求统一,在阴阳中求和谐,借阴修阳,借假练真。例如:
  修身:明明是要身体强健(雄),却从柔弱的静笃(雌)下手(调心令气至柔),这是天下最稳妥的修身途径,只有这样,大道之德就会合于你,慢慢复归于婴儿,达到逆返先天的变化。
  处事:明知是处理“白”,却从“黑”处着手,这是处理问题的常用法则。经常这样,大道之德就会内化于心,就能领悟阴阳之外的无极真理。
  为人:在人事中,本来是要获得大家的尊敬(荣),却甘愿屈尊于侮辱,这就是天下最有涵养的胸怀(谷),经常这样,大道之德就会圆满,复归于自然本性(朴),然后让本性滋养扩散,终成大器之人。上天总是把重任交给这样的人。只有让他们治理天下,才有完善的管理,完善的管理都不是片面的(不割)。
  《老子》 第二十九章(73)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天下枭雄都在争夺天下而为己有,我看他们是不会停下来了。天下(人民)是神圣的,只有得道者才能管好,不可欲为呀,欲为者必败,得到者必失!
  所以圣人得天下,无为而不欲为,故无败,故无失。
  天下世人秉性不一,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缓嘘,有的急吹,有的刚强,有的赢弱,有的安居,有的冒险。所以圣人只是除去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而不去干扰他们的天性。
  《老子》 第三十章(74)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依照道的原则辅助君主的人,不会逞强于天下的。因为强取的结果必然会遭到被强取的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出现灾年。
  善于用兵的人,只是达到目的而已,不会逞强好斗。达到目的也不自大,达到目的也不炫耀,达到目的也不骄傲,达到目的只是不得已。达到目的也不逞强,事物过于强大就会走向衰败,这是因为偏离了中道,离道了就会灭亡。
  《老子》 第三十一章(75)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兵器,是不详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从礼节上也可以看出来,君子居左为贵位,而用兵打仗的时候,则以右为贵。所以兵器不是君子所用,是不详之物,不得已而用之,也要适可而止。取胜了也不是好事,认为是好事的人是喜欢杀人的人。大凡喜欢杀人的人,都不会得到天下人的尊敬的。
  我们知道喜庆的事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以右边为上。所以,在军事上,偏将军居左,而上将军居右。这就是说要用丧礼来处理军事,战争中杀了人要用悲痛心看待,胜仗要用丧礼的仪式祭奠死亡的人。
  礼仪是道的语言,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礼仪,也就离道很远了。
  《老子》 第三十二章(76)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无名,无形;道自然,朴素;虽然小天下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使它臣服。侯王如果得道用道治理国家,天下万物不就自然归从了吗。
  天地之气相合凝云布雨,人们并没有要求却自然的均匀。所以,用道治理天下,也应如此无为。天下始治,产生了很多明文条律,既然产生了就要适可而止。知道适时而止就不会走向反面。
  我们应该时刻记住:道在天地之间,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会流向她。心中有道,则天下万物可以不治而治了。
  《老子》 第三十三章(77)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能洞察别人的人是智者;能审查自己的人才叫明;能胜别人的人是力量;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知足的人享受富有;遇难而强行的人叫有志。神气内收不离者长生;天命结束而仍不亡的人才叫长寿。
  《老子》 第三十四章(78)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有些人总是以王自称,以天子自称,自己标榜自己。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下等人都不可叫。这哪里是合道呢?
  大道随处存在,能大能小,可左可右。天下万物依赖它生存,却默默无语。成就了功业也不说有功。大道衣养了万物也不自见,完全可以说“小”。万物都归附它也不自现,完全可以称“大”。
  大道从来不自我标榜,自称大,所以才成就了自己的大!
  《老子》 第三十五章(79)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执大道者,天下都来投靠归附。投靠了得道的人就远离了伤害,天下就会和平安泰。
  美妙的音乐,甘美的食物会使过往的行人驻足,而大道却不是这样吸引人的。大道说出来,平淡无味,看上去也无形无相并不耀眼,听起来也不美妙悦耳,但它的作用却没有穷尽。
  《老子》 第三十六章(80)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将欲擒它,必故意纵它;将要削弱它,必故意推举它;将要废除它,必故意发扬它;将要夺取它,必故意给予它。这是很微妙的智慧:柔弱胜刚强啊。
  如果统治者知道互为因果的规律,就知道行为收敛,不会借手中的权利吓唬老百姓。鱼都知道深藏在水里,国家的刑法政教怎么能随便向人炫耀呢?不可轻易用来吓唬人。故意示威这不是自找灭亡吗?
  《老子》 第三十七章(81)
  道恒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道总是自然而无妄为的,但天下万事都是它的作为。侯王如能遵守这一原则,天下将不育而自化。如果在化育中产生了欲望,我会用无名的大道来教化训服它。用自然的大道去教化,就不会产生私欲,没有了私欲就会回归于静,回归于寂静,天下将会自正。
  《老子》 第三十八章(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之人不有意去积德,是因为他们心中明德;下德之人怕失德(而去积德),是因为他们心中不明德。
  上德之人自然做事,无心无所图谋;下德之人自然做事,而有所求有所作为。
  上仁者做事不图私利;上义者做事而有所图;上礼者做事别人不明白,而用双臂强而拦之(用礼的方式迫使别人回应)。
  所以,失道者用德,失德者用仁,失仁者用义,失义者用礼。用礼做事,忠信就不足了,是祸乱的开始。
  所以,那些先知者所推崇的礼仪,仅仅是道虚华的表面,由此便走向愚昧了。因此,大丈夫要立身纯厚,远离浮华,居其实避其虚,也就是去彼取此。
  《老子》 第三十九章(2)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道,是超越对立的整体,故为“一”。故,上古得道之人,得一也。
  天得一而清明;地得一而安宁;神得一而灵明;河谷得一而充盈;侯王得一而天下正。更进一步,天不清明就会崩裂,地不安宁就会震溃;神无灵明就会绝灭;河谷不充盈就会干涸,侯王没有了尊严就会颠覆。
  如何得一呢?就是不执着一端的片面,掌握整体。所以,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高贵的侯王都自称“寡”、“孤”、“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本吗?
  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需赞美,不愿禄禄似宝玉,宁可珞珞如顽石。
  《老子》 第四十章(4)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总是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的,这是事物运行的动力。所以弱小的一方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起决定作用。天下所有的现象都是从精微(有)发展起来的,精微(有)是从虚无而来的。
  《老子》 第四十一章(3)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上士听到了大道,会马上去做;中士听了大道,只是觉得有理,喜欢听而做不到;下士听了大道,觉得非常可笑,下士也能理解的就不是道了。
  所以,古时立言的人说过:“光明的大道看上去很昏暗;越是明了大道的人看上去好像离道越远了;平坦的道好像很曲折;越的崇高的品德却像山谷一样深藏;真正的白色看上去好像有污点;最圆满的德性好像还不足的样子。积功累德的人好像很懈怠;越是纯真的东西越像有瑕疵;真正方正的东西没有棱角,真正的大器也是晚成;真正的大声没有音,真正的大象没有形。”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道总是幽隐于无名的。故一般人是不能理解的。但是,唯有道,才能保证万物善始善终呀!
  《老子》 第四十二章(5)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万物都是道所生,道在万物之中。细分起来还有下列层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在理为太极,是万物的主宰,核心,在人为自性,为真我。这都是道分化出来的,是道的存在形式,这是道生一,在整体上为一。
  二,是阴阳,是一的两种对立存在;在理为两仪,为天地,为有无;在人为男女,是矛盾的普遍性。
  三,是三才,是阴气、阳气、冲气;是阴阳及其相交而成的三种状态:阴主体态,阳主体态,中和态。   在理为天地人;在人为精气神。这是三的静态存在。
  三在易为四象,指以阴为主体的两种状态、和以阳为主体的两种状态。(即,两仪生四象;阳明、太阳、太阴、少阴)
  三在五行学为五行,即四象加上中和态,(木、火、金、水、土;春、夏、秋、冬、季。)这是三动态的存在。
  三界以内任何有名可指的事物,都是由这五种形态的物质排列组合的结果。所以,万物都是阴阳的复合体,负阴而抱阳。冲同中,中和为平衡态。此中和态就是儒学之中,丹学之金丹,佛学之性,道生之一。是把握阴阳的门径,是阴阳之母。由此也可看出,道存在万物之中。
  所以,合道就是“允厥执中”,就是和谐统一之中;就是不执两端之相。方法是颠倒颠对治。
  如:人人都厌恶孤、寡、不毂,而尊贵的国王却自称孤寡;人人都想得到,而大智大德却在施舍。所以在物欲横流的世间,损未必不是受益;受益未必不是真损。那是因为平衡力(道的作用力)在起作用。
  别人是这样教我的,我也这样去教别人。记住:执着一端,否定另一端(强梁)事物就不会有生机。这是我教育的总纲。
  《老子》 第四十三章(6)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纵横穿越于坚硬的东西之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就是这样认识到无为的益处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普天下没有能赶得上它的。
  《老子》 第四十四章(7)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誉和生命哪个优先?生命和财物哪个重要?贪得和消亡哪个更有害?
  所以,过分的贪爱必然付出更大的代价,过分的索取必然招致更大损失。知足者可以无屈辱,知止者可以无衰亡,才可以长治久安。
  所以,过分贪图名利的人,必然招致身败名裂的结局。
  《老子》 第四十五章(8)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热胜寒,静胜躁,清静为天下正。
  最圆满的东西像是残缺的,正是因为残缺,才使它的作用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像是空虚的,正是因为空虚,才使它的作用没有穷尽。
  天下万物都是有对立着的两端相互依赖而成的,互为因果相生。所以最正直的东西表现为弯曲;最灵巧的东西表现为笨拙;最好的辩才表现为木讷。这是对立面相辅相成的结果。
  对立面不但相辅相成,而且相胜相克。如;热可以胜寒;静可以胜燥,既对立又统一,既相胜又相生。
  只有无为的清静才超越了对立,天下万物自然归正(道)。
  《老子》 第四十六章(9)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如果治理天下合道,我们会看到马在田野中自由走动也就是造粪而已;如果治理天下不合道,我们会看到怀孕的母马也会上战场,在战场上生下小马驹。
  为什么会发生战争的祸害呢?祸害都是由于不知足,麻烦都是由于贪求。所以,知足者的满足,才是永恒的满足。
  《老子》 第四十七章(10)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道主宰着天下万事万物,而且道无处不在,所以,得道的人,不出家门也能知道天下的事理,不用看窗外也能知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那些为求道而远行的人,反而什么都没得到。
  所以,圣人不用远行而能明事理,不用眼见而能明天道,不用有意去做而能成功,正是因为他得道了。
  《老子》 第四十八章(11)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做学问的人,越学知识越多;修道的人,越修所存越少,只有自己的执着越来越少,才能最终达到无为。能够无为的人才能做好天下事,治理天下也会不滋生事端。如果使天下不断生出事端,那还能管好天下吗?
  《老子》 第四十九章(12)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的心经常保持清静,不妄生任何想法,总是随着百姓的需求而生心念。
  遇到善良的人,我赞美他,遇到不善的人我善导他,这样善的念头产生了。遇到诚信的人,我给他信心;没有诚信的人,我让他产生信心,这样诚信的念头产生了。
  圣人的使命,就是普度天下人,让他们也回归那浑朴的心。老百姓把自己的聪明注入于天下万象之中,圣人是让他们象纯朴的孩子一样视而未视,闻而未闻,回归清净之道。
  《老子》 第五十章(13)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历程,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寿的也占十分之三;本该长寿而半路夭折的也占十分之三。是什么原因使这些人不能享受天年而死亡了呢?是因为他们违背了自然,贪生奉养过度了。
  我听说那些善于养生的人,陆地行走不怕兕虎,入军打仗不怕刀枪;不是不怕,是兕虎奈何不了他,刀枪也伤不及他。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不该死!
  生生之厚者死,死而不亡者寿。(为自己的生命而生存的贪生者德耗而亡,无我者虽遇死地而德厚不亡。)
  《老子》 第五十一章(14)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那什么是德呢?如果说道生长了万物,那么德就养育了万物。就像物形成了它的形体,而力维持了它的存在一样。所以,万物都遵守道的规律,同时更重视德的涵养。如果按道的规律做事,涵养了德性,则天下不用干涉就会自然发展。所以,道生而德养。
  大道,生育了万物,养育了万物,使万物成熟结果,都受到维持和养护;但大道生成万物而不为己有,养护万物而不自持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大道之德,玄德。
  《老子》 五十二章(15)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天下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始源,这个始源就是天下之母。认识这母亲才可以了解她的儿子。透过儿子也可以了解他的母亲。既了解儿子,又掌握其母亲,就永远不会失败!
  塞堵那些欲望的孔窍(口,耳,阴窍),关闭那扇招祸的门(眼),六根清净,一生都不会操劳。打开那些欲望的孔窍,为了这些欲望的满足去劳作,一辈子也作不成。
  能觉察到内心微妙的变化而时刻反省,才叫明;能一直保持柔弱不争的品行才叫刚强;能借助自身的灵明复归我们整体的光明,这才彻底根除我们身命的祸患,这就叫永恒。
  《老子》 五十三章(16)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竽。非道也哉!
  现在,社会上门派林立,鱼龙混杂。我要坚定而有智慧。行大道,怕的是走错了路,走向狭邪。
  大道很平顺,为什么人们却爱走小道呢?
  当官的不上早朝了,农民不种地了,仓库都空虚了;还有的穿着华丽的衣服,佩戴锋利的宝剑;还有的绝食辟谷,还有的追求财货。这分明是大道的盗贼,根本不是修道。
  《老子》 五十四章(17)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对修身处世来说,善于创建的人不会被拔出,因为是从道上立根;善于守业的人不会失去,因为是从道上着手。如果后代能遵守这个道理,则会子子孙孙不会断绝。
  用道修身,修的德才是真的;用道修家,德才会更多;用道修乡,德才会增加;用道修国,德才会丰满;用道修天下,德才会圆满。
  所以以自己的修身之道就可以观察别人;以自家的治家之道就可以了解别家;以自乡的治乡之道就可以观察别乡;以自国的治国之道就可以了解别国;以自己治天下的道理就可以查看天下万物。
  我是怎么样观察天下万物的呢?就是这样。
  《老子》  五十五章(18)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峻(去‘山’换‘血’)〕zui1。
  涵养道德丰厚的人,就象初生婴儿一样。婴儿柔弱天真,毒虫也不会蛰伤他,即使是猛兽也不会伤害他;最凶猛的大鸟也不会袭击他。
  你看婴儿,虽然筋骨很柔弱但双手握拳有力,虽然不知男女之事但生殖器却会勃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精气的作用啊。婴儿整天哭喊嗓子却不会嘶哑,那是因为神气合一的缘故。
  能神气合一的人才叫掌握了大道规律,掌握了大道规律的人才叫明。
  自私贪生的人就是凶兆,私欲的念头指使气机运行常会超越极限,任何事物只要过于强盛了必然走向衰亡,这就是不合道,不合道就接近死亡。
  《老子》 五十六章(19)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越是得道的智者越是不多说话,而那些夸夸其谈的人反而是无知的人;得道者都六根清净,塞住欲望的口,关闭惹祸的门;不分辨什么主要次要,既能同于精华也能混于糟粕,这种平等就是玄同。也叫道通为一,佛学叫“佛看众生都是佛”。
  所以,得道者一切都不可得,没有任何执着,超越了亲疏,超越了利害,超越了贵贱。所以得到天下人尊贵。
  《老子》 五十七章(20)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治国要用清净之正道;用兵要用奇异之计谋;取天下要使天下不乱。
  为什么这样说呢:天下的禁忌越多,人民越陷入困境;人民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不安宁;人们的技巧越多,稀奇的事物就越多;法规越森严,盗贼越增多。这些事实是我们看到的,所以古代的圣人说:“我无为,百姓会自我化育,我清净,民风会自正;我无事,人民自然会富足,我无欲,人民自然就淳朴。”
  《老子》 五十八章(21)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所以,政治越宽厚,民心越淳朴;政治越苛刻,民心越不能满足而狡诈。灾祸啊,它旁边就是幸福;幸福啊,它里面就藏着灾祸,谁能知道究竟是福是祸呢?所以,没有一个标准,正可以变成反,好可以变成坏,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所以圣人治世有方法但不会对立偏执,锐利的惩治下留有退路(不伤),让人自由但却不是放肆,让人成功却不耀眼。
  《老子》 五十九章(22)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无论对人还是处理天下事物,最好的方法就是啬(啬,俭,谦,低位,朴素,忍辱),啬,就是为自己早做准备,也就是不断地积德。只有不断积德,才有德全不危,战无不胜,战无不胜才具有深不可测的力量,深不可测才能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国家有道,长治久安。
  这就是根深蒂固,长生久视的道理。
  《老子》 六十章(23)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理国家要清净安宁,就象蒸新鲜的小鱼一样,不能频繁的翻动它。用清静的道管理天下,连鬼都不会作怪。不是鬼不作怪,鬼作怪也不伤人。不是鬼不伤人,是圣人治世道临天下不伤人。都不伤人是德能感交的作用。
  《老子》  六十一章(24)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国能甘居在江河的下游,处于天下都愿意汇聚的地方,则天下不取自聚。雌常用静胜雄,因为静处下。
  所以,大国能礼下于小国,就能取得小国的信任;小国能俾下于大国,则能取得大国的信任。所以要么因为婢下而胜,要么因为礼下而胜,大国不要过分吞并小国,小国也不要过分顺从大国,两者各得其所,那么大国要就应该礼下谦让。
  《老子》 六十二章(25)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道,隐于万物之中,是万物的主宰。得之用之者为善人,失之错之者为不善。故善人拥之为宝,不善者失之为所保。
  生活中,善人合道,善言善行得到了人们的尊敬;不善者,则人人诛杀。犯了错误只是离道了而已,对道并无损害,为什么抛弃他呢?
  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立三公的时候,虽然有先拱璧后驷马的礼仪,还不如进献此道呢。
  上古人为什么崇拜大道呢?因为大道不用追求就可以得到(人人都有无处不在),有罪的人得到了清静之道也能变好。所以是天下最贵重的。
  《老子》  六十三章(26)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以无所图的心态做事,以无事的心态处理问题,以清淡作美味。修道者要从生活中的细小做起,大起于小,多生于少;你看天下万事不都是这个理吗?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大事要从小事开始。也就是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所以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大的作为,反而无意中做成了大事,有了大的作为。许下海口,必然失去信心,太容易的事必然遇到大的挫折,所以圣人特别善于做大家认为不好做的事,最后反而做成了。
  《老子》 六十四章(27)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持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持,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
  我们知道,安定的局面易于把持;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易图谋;脆弱易于消解;细微的易于消散,所以,有,要在无时做;治,要在未乱时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有贪求的作为,没有成功;执着任何东西最终化为乌有。所以,圣人无为所以无败,没有执着所以没有损失。
  为什么老百姓做事,常常到快要成功的时候而失败了呢?是因为最初的无为没有坚持下来,看到大功告成的雏形,动了私心。如果慎终如始,就不会失败。
  所以,圣人逆常人之性而为,求别人不欲的,不在乎别人贪求的东西,仅是顺导万物的自然本性,不会去干扰管制。
  《老子》 六十五章(28)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不是让人民知晓巧技,而是授之于淳朴,敦厚;人民难与治理,是因为人民离开了清静的淳朴心,滋生了浮躁的取巧之心。
  所以,用计谋治国,国民的灾难;不用智巧治国,国民的幸福。知道这两个原理,就明白治理天下万物的通用法则。常用熟用这些法则,就接近大道之德了。
  行大道之德的人,行到深远之处,会与平常事物相反的品行,最后通达万物自然顺达。
  《老子》 六十六章(29)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河为什么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他善于居下,故能成为百谷之王。所以圣人要使人民尊重,必然用谦下的语言待民;要领导人民,必然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之后。所以圣人领导人民,人民不感到负担,受到人民的尊崇人民没有受到伤害。所以天下都愿意推崇他而不感到厌倦。因为圣人不与民争,所以天下人没有能够与他争的。
  《老子》 六十七章(32)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天下都说我道博大,但看上去却不是那样。正因为博大,所以看上去才不像呀,若象了(大),则早晚会变小的。
  行大道者,我有三个宝,持守保全她呀:一是慈,二是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慈,兹心,道心也,道心生德,德全不危,不战而胜,故为勇。积德之宝。俭,不耗其德故能广。不敢天下先,藏光聚锐故能全,德满则器成。
  而今天下人舍慈逞勇,舍俭贪广,舍后身先,死地呀。慈,是道心呀,战则胜,守则固,天道要救你,就会给你一个慈心来护卫你。
  《老子》 六十八章(33)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一个好的武士,不会逞勇;一个好的战士,不会动怒。善于打仗的人不会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能够礼贤下士。这就体现了大道无争的品德;这就体现了得道多助的原则,这就体现了天道的古老法则。
  《老子》 六十九章(34)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善于用兵的人说:"我不敢先进攻,而宁可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寸,宁可后退一尺。"这就是说:虽然有行阵,却不表现出行阵。虽然扬起臂要进攻,却像没有举臂。虽然面对敌人,却像没有敌人。虽然持着兵器,却像没有兵器。
  这里的前提是了解敌人,不了解敌人就是轻敌。祸患没有比轻敌更大,由于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命宝"。所以,当两军相对阵,不冒然的一方必胜!
  《老子》 七十章(35)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我所倡导的很明白,很易实施,天下人竟不理解,更没有人做到。为什么呢?因为语言有言外之意,做事有事外之因。正因为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不能理解我。
  《老子》 七十一章(36)
  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能知道自己还有不知道的,高明啊;不知道却认为是知道的,是真有毛病(无知)。圣人无病,是因为以无知为病,正因为圣人有自知之明,所以圣人就没有缺点了。
  《老子》 七十二章(37)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圣人自知而自查,故君子常凄凄,如履薄冰。而老百姓则是肆无忌惮,无所畏惧,结果会召来更大的麻烦。
  你看老百姓,保守其固有的观念,根本不让侵近;自私的妄念不断产生,根本不去压制。正因为妄念不去压制,所以哪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故,得不到,就是苦难缠身呀。
  所以,圣人自知自省,不会表现出欲望;满足自己的现状而不去贪求更多的利养。这样,就能够脱去私妄的壳,回归清静的本性。
  《老子》 七十三章(38)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姗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于强悍就会死,勇于柔弱则可活。这两种选择,或得利,或遭害。谁更为天道所厌恶?谁知道是什么原故?大自然的规律,是不争而善于取胜,不说话而善于回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沉默而善于筹算呀。
  天之网罗广大无边,它虽然稀疏但不会漏失!天道大律又能放过谁呢?
  《老子》 七十四章(39)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生死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民对死亡并不惧怕,为什么还要用死来恐吓他们呢?假如人民都害怕死亡,对那些作怪的,我把他杀掉,看谁还敢作怪。其实,人民不怕死了,这样做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人的死亡是有天命掌管的,现在用专制代替天命来掌管实行杀戮,就象由别人代替熟练的木工去砍树一样,代替者没有不自己伤到自己手的。
  《老子》 七十五章(40)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人民的饥苦,是因为统治他们的人吃的供养太多了;人民的混;乱,是因为统治他们的人肆意妄为造成的;人民的轻生冒死,是因为统治他们的人贪生太过分造成的;民脂民膏都刮净了,所以人民就没有活路了。
  所以,那些不为自己着想人,才是最高贵的,相比于那些贪图享受的人更能得到敬重。
  《老子》 七十六章(41)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人活着是时候是柔软的,死了就僵硬了;草木生长的时候是柔软的,死了以后就枯槁了;
  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
  所以,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
  道的规律就是:强大的居下,柔弱的居上。
  《老子》 七十七章(42)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
  大道总是有自动调控的特性,就象拉弓射箭者,高了会自动下压,低了会自动抬起。拉过了就会自动松一些,拉松了就会自动紧一下;天道整体是一个平衡体系,损有余而补不足。所以真修道的人总是在纠正自己不足的地方,掩盖自己光芒的一面。
  而人道则不是这样,损不足而补有余。人们总是彰显自己的光芒,掩盖自己的不足。巴结权贵,排挤贫穷。
  谁能把多余的奉献给天下?只有得道者。所以圣人即使做了也不去占有,成就了功业也不去享有。他不愿意炫耀自己的贤能。
  《老子》 七十八章(43)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而用它攻坚却没有任何东西能胜过它,也没有什么东西能代替它。
  柔弱能生刚强,天下无人不知,但却很少有人能做到。所以圣人说:“能承担国家的屈辱的人,可以成为国家的君主;能承担国家的灾祸的人,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象是反着说。
  《老子》 七十九章(44)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留下余怨。和解怎么能是完善解决办法呢?
  所以圣人不会结怨于人的,他们就算手里捏着别人的借据,也不轻易责怪别人。
  所以,有德的人就像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而那些无德的人却象掌管税收的官吏那样对人刻薄专横,不断制造怨恨。不知道行善积德。
  天道规律对人平等没有偏爱,但却永远帮助那些有德的善人。
  《老子》 八十章(30)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我看到有那么一个人口很少的小国,虽然有各种工具但却不使用,那里的人民一代代老死却不远迁,虽有车船却少人乘坐,虽有兵器却没处布阵;人民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中;他们只知道吃的甜美,穿的漂亮,住的舒适,活的快乐。邻国的人都可以看见对方,鸡鸣狗叫互相都能够听得见,人民到老死也不往来。这就是大道自然的大同社会。
  《老子》 八十一章(3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真实可信的话并不好听,好听的话不见得真实;行为善良的人不去辩解,辩解的人行为不见得善良;真知的人不卖弄学问,卖弄学问的人不见得真知;
  圣人不会为自己积累财富,他尽力照顾别人,自己反而越富有;她尽力为别人付出,自己反而越多。
  天道规律万物和谐而不相害;圣人处世,做事而不争功。
  号于山东章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思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