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08年毕业生张秋英多杰现任职何处

木质素基水泥助磨剂的研制及性能研究--《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木质素基水泥助磨剂的研制及性能研究
【摘要】:我国是水泥生产大国,2010年水泥产量超过18亿吨。水泥的一烧两磨生产过程中,粉磨过程浪费大量的能量,熟料的烧成过程形成大量的粉尘、CO_2、SO_2、NOX等大气污染物质,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水泥助磨剂的应用,可以提高粉磨效率10%~20%,缩短粉磨时间、提高台时产量、在保证强度等级相同的情况下掺加6%~10%的混合材。复合型高效水泥助磨剂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以价格昂贵的三乙醇胺为主。近年来,受国际油价的上涨,三乙醇胺价格涨幅较大,限制了高效水泥助磨剂的推广应用。木质素由于具有一定的表面活性,分子结构中含有酚羟基和羧基等活性基团,早在80年代就引起研究学者的兴趣,被用作助剂复配醇胺类物质在水泥助磨剂中使用,但是由于助磨效果不佳,且对后期强度有所下降,限制了其在水泥助磨剂中的应用。
针对三乙醇胺价格昂贵、木质素在水泥助磨剂配比中所占含量低且对后期强度有所下降的问题,本研究以价格低廉的麦草碱木质素为原料,对其化学改性和配伍,研制出了一种复合型木质素基高效水泥助磨剂GCL6-J。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
采用超滤提纯的方法将碱木质素分为不同分子量级分,在0.1%掺量下,其助磨效果随分子量的增加而降低,分子量小的木质素分子有较好的助磨效果;采用过硫酸铵、高锰酸钾、双氧水、次氯酸钠为氧化剂,考察了不同氧化剂改性木质素产物的助磨效果,以过硫酸铵氧化产物的助磨效果较好,最佳氧化工艺为:反应温度85℃,氧化剂添加量为10%,氧化反应时间2h,所得氧化产物(以下简称OL)可使45μm筛余由空白的7.8%降低为6.7%。相比麦草碱木质素,OL羧基含量由2.15mmol/g增加为2.53mmol/g,酚羟基含量微弱降低,100g/L时溶液表面张力由42.0mN/m增加为44.6mN/m,重均分子量由8690Da降低为5970Da,多分散性降低,由4.74降低为3.83。
对OL进行配伍,添加8%的极性添加剂A、5%的极性添加剂B、1%的添加剂RQ、25%的丙三醇所得产物GCL6助磨效果可达TEA效果的92.9%,但其对砂浆强度的增加作用不够明显。复配醋酸钠后的GCL6-J,在40%以上固含量时才能够发挥较好的助磨效果,其最佳掺量0.1%时助磨效果可达TEA效果的89.3%,对华润水泥3d,7d,28d抗压强度比空白水泥样品分别增加6.0%、5.3%、7.8%,是一种廉价高效的复合型水泥助磨剂;GCL6-J对水泥熟料的适应性较好,对泰美水泥孰料、华润水泥熟料、珠江水泥熟料的助磨效果分别可达TEA效果的88.9%、89.3%、75.0%。
研究了木质素基水泥助磨剂的助磨机理,动态接触角测试表明,GCL6-J对水泥粉末的润湿能力显著优于AL,其动态表面张力在100g/L时为25.0mN/m,XPS测试结果表明,以钙原子的能谱分析统计,OL在水泥表面上的吸附层厚度由改性前AL的1.02nm增加为3.53nm。分子量较低、表面张力低、分子极性强,是木质素基高效水泥助磨剂必备的三个因素。
本文采用氧化降解对木质素进行化学改性,配伍不同极性添加剂,研制出的GCL6-J能够很好的渗透到粉末裂纹空隙中发挥高效的助磨性能,同时提高水泥砂浆强度。解决了木质素基水泥助磨剂效果低的问题,提高了木质素在配比中所占含量,同时揭示了木质素基水泥助磨剂的助磨机理。
木质素基高效水泥助磨剂GCL6-J的研制,提高了粉磨效率,降低了水泥助磨剂的经济成本,推动了造纸废液中木质素的回收应用,为节能减排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TQ172.463【目录】:
ABSTRACT7-9
主要符号表9-14
第一章 绪论14-28
1.1 前言14-15
1.2 水泥助磨剂及其分类15-17
1.2.1 水泥助磨剂的定义15
1.2.2 水泥助磨剂的分类15-17
1.3 木质素及其应用概况17-19
1.3.1 木质素概述17
1.3.2 木质素改性产物的应用17-19
1.4 水泥助磨剂的研究进展19-25
1.4.1 国外水泥助磨剂的研究进展19-20
1.4.2 国内水泥助磨剂的研究进展20-24
1.4.3 水泥助磨剂的应用现状24-25
1.5 水泥助磨剂的作用机理25-26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26-28
1.6.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26-27
1.6.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7
1.6.3 本论文的创新点27-28
第二章 实验技术与测试方法28-38
2.1 主要实验原料与试剂28-29
2.1.1 主要实验原料28
2.1.2 主要实验试剂28-29
2.2 合成装置及主要实验仪器29-30
2.2.1 合成装置29
2.2.2 主要实验仪器29-30
2.3 水泥粉磨及助磨性能测试30-31
2.3.1 水泥的粉磨30
2.3.2 水泥筛余值的测试30-31
2.3.3 水泥粒径分布的测试31
2.4 水泥性能测试31-32
2.4.1 水泥净浆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31
2.4.2 水泥净浆凝结时间的测定31
2.4.3 水泥砂浆稠度的测试31-32
2.4.4 水泥砂浆抗折强度的测试32
2.4.5 水泥砂浆抗压强度的测试32
2.5 水泥助磨剂的合成及表征32-38
2.5.1 水泥助磨剂的合成工艺32-33
2.5.2 碱木质素及其改性产物的超滤分级33
2.5.3 表面张力测试33
2.5.4 接触角测试33
2.5.5 紫外吸收光谱(UV)测试33-34
2.5.6 红外吸收光谱(IR)测试34
2.5.7 凝胶渗透色谱(GPC)测试34
2.5.8 官能团的测试34-35
2.5.9 X-光电子能谱(XPS)测试35-37
2.5.10 水泥形貌SEM 测定37-38
第三章 木质素基水泥助磨剂改性工艺的研究38-53
3.1 粉磨条件的确定38-40
3.1.1 不同球料比对助磨效果的影响38-39
3.1.2 不同球磨时间对球磨效果的影响39-40
3.1.3 水泥助磨剂掺加形态对助磨效果的影响40
3.2 不同种类添加剂对助磨效果的影响40-43
3.2.1 水溶性高分子助剂对助磨效果的影响41
3.2.2 木质素及其磺酸盐对助磨效果的影响41-43
3.2.3 不同级分木质素对助磨性能的影响43
3.3 木质素氧化反应工艺的确定43-48
3.3.1 不同氧化剂改性木质素产物助磨性能43-46
3.3.2 不同反应时间对产物助磨性能的影响46-47
3.3.3 不同反应温度对产物助磨性能的影响47-48
3.4 木质素氧化改性产物的表征48-52
3.4.1 木质素氧化改性产物分子量的变化48-49
3.4.2 木质素氧化改性产物官能团的变化49
3.4.3 木质素氧化改性产物紫外分析49-50
3.4.4 木质素氧化改性产物红外分析50-51
3.4.5 木质素氧化改性产物表面张力的测定51-52
3.5 本章小结52-53
第四章 木质素基高效水泥助磨剂的研制53-76
4.1 极性添加剂对助磨效果及水泥性能的影响53-58
4.1.1 极性添加剂A 与OL 复配产物对助磨性能的影响55-56
4.1.2 极性添加剂B 与OL 复配产物对助磨性能的影响56-58
4.2 醇胺类物质与ZAL 复配性能研究58-62
4.2.1 醇胺类物质对助磨效果的影响58-59
4.2.2 醇胺类物质对砂浆强度的影响59-61
4.2.3 醇胺类物质与ZAL 复配产物对助磨效果的影响61-62
4.3 无机盐对助磨效果及水泥性能的影响62-64
4.3.1 无机盐对助磨效果的影响62-63
4.3.2 无机盐对水泥性能的影响63-64
4.4 砂浆密度对水泥性能的影响64-68
4.4.1 水泥助磨剂对砂浆密度及强度的影响64-66
4.4.2 不同掺量添加剂RQ 对GCL6 性能的影响66-68
4.5 木质素基高效水泥助磨剂GCL6-J 的研制68-71
4.5.1 不同质量分数GCL6-J 对助磨效果的影响69-70
4.5.2 不同掺量GCL6-J 对助磨效果的影响70-71
4.5.3 GCL6-J 对凝结时间的影响71
4.6 GCL6-J 对不同种类熟料助磨效果的影响71-74
4.6.1 GCL6-J 对不同种类熟料45μm 筛余的影响71-72
4.6.2 GCL6-J 对不同种类熟料粒径分布的影响72-74
4.7 本章小结74-76
第五章 木质素基水泥助磨剂助磨机理的探讨76-86
5.1 木质素分子量对助磨效果及砂浆性能的影响76-78
5.1.1 不同级分木质素对助磨效果的影响76-77
5.1.2 不同级分木质素对砂浆强度的影响77-78
5.2 分子极性对助磨效果的影响78-80
5.2.1 分子极性对水泥助磨剂吸附性能的影响78-79
5.2.2 分子极性对润湿能力的影响79-80
5.3 表面张力对助磨效果的影响80-81
5.4 木质素基水泥助磨剂助磨机理模型81-84
5.5 本章小结84-86
结论与展望86-89
参考文献89-9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95-9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小萍;[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颖华,徐艳姝,王海峰,杨勇,刘庆梅;[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年04期
丁向群,赵苏,查峰,陈成澍;[J];低温建筑技术;2004年02期
张延霖;张秋云;;[J];广东化工;2006年06期
胡东杰,井建功,王月,秦娜娜;[J];广东建材;2005年10期
曹晓国;曾伟军;夏诗明;刘纯辉;宋吉英;;[J];广东建材;2008年01期
楼宏铭;刘青;张海彬;吴玲英;邱学青;;[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年06期
衣守志,石淑兰,李翠珍;[J];国际造纸;2001年06期
路向前,曲祖元;[J];国外建材科技;2004年01期
谭东;[J];广西化工;1994年04期
王海洋,陈克利;[J];化工时刊;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江云安;张秋英;闵宝琦;;[A];水泥助磨剂研究与应用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焦艳华;[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路向前;[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谢磊;[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王安安;[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欧阳克连;[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殷素红,文梓芸;[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4期
杨利民;张庆波;刘北;黄兴亮;;[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5期
黄永珍;;[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谢晓霞;崔晓玲;沈广军;金晖;;[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6期
胡迅;蒋新元;朱媛媛;;[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8期
张猛;胡尚连;贾举庆;;[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金顺玉;卢孟柱;高健;;[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0期
袁丽婷;;[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李海涛;姚开;贾冬英;何强;;[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胡雪竹;;[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小缓;芦青;黄明;;[A];2011中国水泥技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1年
熊莲;黄超;陈新德;马隆隆;陈勇;;[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张宁;张美云;;[A];中国造纸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王培铭;吴丹琳;刘贤萍;;[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兰明章;张亮亮;;[A];第九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卷)[C];2005年
龚学萍;沈晓冬;宦欢;马素花;钟白茜;;[A];第九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卷)[C];2005年
罗云峰;樊粤明;卢迪芬;吴笑梅;;[A];第九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卷)[C];2005年
陈胡星;;[A];第九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卷)[C];2005年
王昕;白显明;刘晨;江丽珍;肖忠明;;[A];第九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卷)[C];2005年
张伟;叶正茂;唐晓娟;芦令超;;[A];第九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卷)[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文俊强;[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0年
杨婷婷;[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吴宇雄;[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张金秋;[D];东华大学;2010年
张宏喜;[D];吉林大学;2011年
杨雪薇;[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杨超;[D];兰州大学;2011年
衡明星;[D];郑州大学;2010年
彭雄义;[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严明芳;[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江胜;[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张文艳;[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刘洋;[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陈聪;[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袁琳;[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陈辉;[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余远明;[D];郑州大学;2010年
马梅英;[D];郑州大学;2010年
赵青;[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郭少华;[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颖华,徐艳姝,王海峰,杨勇,刘庆梅;[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年04期
杨问波,穆环珍,黄衍初;[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0年04期
谌凡更,李静,张旭峰;[J];分析化学;2001年11期
江海棉,潘运方,欧阳新平;[J];广东水利水电;2003年S1期
成希弼;[J];硅酸盐学报;1987年02期
王俊刚;张树珍;杨本鹏;陈萍;吴转娣;胡军喻;;[J];甘蔗糖业;2008年05期
胡秀春,刘翠玉,姚柏平;[J];工业建筑;1987年08期
邱学青,杨东杰,欧阳新平;[J];化工学报;2003年08期
孙振平,蒋正武,王玉吉,张冠伦,曹炳根,屠洁梅,龚佩珊;[J];混凝土;2002年04期
刘秉京;[J];混凝土;2002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焦艳华;[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王子明;[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达会;[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王安安;[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凌世海;[J];安徽化工;2002年04期
何静,吴玉英,刘六军,蒲俊文,宋君龙;[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Z1期
任云;刘慧敏;史志铭;;[J];表面技术;2007年04期
王浩,张丽鹏;[J];山东陶瓷;2000年04期
赵国玺,何煦;[J];日用化学工业;1993年01期
李干佐,刘杰,吕锋锋,水玲玲,郑利强;[J];日用化学工业;2003年01期
韩慧芳,崔英德,蔡立彬;[J];日用化学工业;2003年01期
王志宁,李干佐,牟建海,陈文君,郑立强,林伟民,陈锋,郭东方,江建林;[J];日用化学工业;2004年01期
丁向群;赵苏;凌健;何国求;;[J];材料导报;2004年06期
杜亮波;周伟林;刘加平;李东旭;;[J];材料导报;2009年2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宪军;[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因文;赵洪义;朱化雨;朱孔赞;;[J];中国水泥;2009年09期
田春云,鞠玉红;[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2年15期
刘自润;;[J];四川水泥;2008年06期
张再宏;;[J];中国水泥;2010年03期
张斌生,卢迪芬;[J];水泥技术;2005年03期
杨昆玉;;[J];水泥;1987年05期
李彤;;[J];中国水泥;2008年10期
唐兴国;;[J];中国水泥;2010年10期
;[J];广东建材;2010年10期
汪兆先;王志;;[J];中国水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蔡伟峰;;[A];2011中国水泥技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1年
李大庆;;[A];第二届水泥物料计量与自动给料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王立久;姜祖强;;[A];水泥助磨剂研究与应用论文集[C];2005年
何宏涛;魏兆锋;;[A];水泥助磨剂研究与应用论文集[C];2005年
王栋民;王振华;王剑锋;赵计辉;;[A];2009中国水泥技术年会暨第十一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邵洪江;张德成;孙继军;;[A];水泥助磨剂研究与应用论文集[C];2005年
赵计辉;王栋民;王剑锋;王振华;李端乐;蔺喜强;;[A];2010中国水泥技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郑宗法;陈有才;周新华;;[A];水泥助磨剂研究与应用论文集[C];2005年
高建荣;;[A];华北地区硅酸盐学会第八届学术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张斌生;卢迪芬;;[A];水泥助磨剂研究与应用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记者刘彩英;[N];中国建材报;2009年
赵洪义;[N];中国建材报;2010年
赵洪义;[N];中国建材报;2010年
赵洪义;[N];中国建材报;2010年
文宣;[N];中国建材报;2010年
冷水江市喜宝新材料有限公司 欧阳圆 王立新 欧阳李;[N];中国建材报;2011年
本报记者 刘威;[N];中国建材报;2011年
本报记者 刘彩英;[N];中国建材报;2009年
江西于都南方万年青水泥有限公司 杜恭贵 邹永华;[N];中国建材报;2009年
楚琪;[N];中国建材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际东;[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潘兵;[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李宪军;[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许艳丽;[D];郑州大学;2009年
路向前;[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欧阳克连;[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何林;[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兰建文;[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姜祖强;[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罗春华;[D];中南大学;2008年
王健;[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您所在的位置&&& >
毕业生登记表填写说明
发布时间:&&
高等学校毕业生登记表
学&&校&&&&&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全称)&&&&
院&&系& & &外国语学院&&&&&& &(全称)&&&
专&&业&&&&&XX专业&&&&& (全称)&&&&&
姓&&名&&&& &&&&&&&& (与学籍卡一致)&&&&
填表日期&&&&2014&&年&&6&月&&10&日
填&表&说&明
1.毕业生必须抱着对党忠诚老实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填写本表,填写时一律用黑色或蓝色的钢笔或签字笔,字迹要清楚。
2.表内所列项目,要全部填写,不留空白,如有情况不明无法填写时,应写&不清&、&不详&及其原因,如无该项情况,应写&无&。
3.&本人学历及社会经历&自入小学时起,依时间顺序详细填写,年月要衔接。中途间断学习和工作的时间也要填写,并加以说明。
4.&家庭主要成员&是指直系亲属(父母和爱人、子女)。&主要社会关系&是指对本人影响较大、关系密切的亲友。
5.&本人身体康状况&主要填写有无疾病和体质强弱状况。
6.贴近期一寸正面半身免冠照片。
7.如有其他问题,需要说明时,可另纸附上。
有则填,没有填无
中共党员/共青团员/群众
广东省深圳市(&&省&&市)
&省(区、市)&市&县&乡(镇)村(街道)组(门牌号)
是,则填&是&及相应地址;不是则填&否&
何时何地何人
介绍参加共产党
&年&月&日,经&&和&&介绍加入共青团;&
或&年&月&日,经&&和&&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婚否?对方
姓名、政治面貌、现在何处、
是,则填&已婚&,并填写对方姓名、政治面貌、所在地、任职情况(填写格式同上)
否,则填&未婚&
何时何地因何
原因受过何种
奖励和处分
&年&月&日,被&&单位评为&&或授予&&荣誉称号;
&&(奖励一般要院级及以上,不含班级或其他组织的)没有可暂时不用写
&年&月&日,因&&被&&单位给予&&处分。(一般不用填写,如果有处分,学院会统一填写)
本&&人&&学&&历&&及&&社&&会&&经&&历
自何年何月起
至何年何月止
在何地、何校(或单位)学习(或任何职)
1999.9&2005.7
在&&小学学习,(曾担任&&一职)
2005.9&2008.7
在&&中学学习(初中),(曾担任&&一职)
2008.9&2011.7
在&&中学学习(高中),(曾担任&&一职)
2011.9&2014.7
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学习,(曾担任&&一职)
期间如有休学、降级、转学、补习等情况,应根据年份填写完整,务必使年份前后相符
家庭主要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他们的姓名、年龄,在何地、何单位、任何职,政治面貌,现在与本人的关系如何
父亲,&&&(姓名),&岁,中共党员,&&单位工人(教师、农民、干部等)
母亲,&&&(姓名),&岁,中共党员,&&单位工人(教师、农民、干部等)
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及其他重要亲友,填法同上
自我鉴定:
本人(我)&&(用第一人称),字数不低于800字,字迹工整,尽量不涂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政治思想方面
2.学习科研方面
3.社会活动方面
4.能力特长方面
5.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6.今后努力的方向
(此页不能为空)
&&&&&&&&&&&&&&&&&&&&&&&&&&&&&&&&&本人签名:&&&(必须本人签名,不可代签)
&&&&&&&&&&&&&&&&&&&&&&&&&&&&&&&&&&&&&&&&&&&&&&&&2014&&年&&&6&&月&&&10&&日
&&&&&&同学&&(字数不低于150字)。应包括对该生在班级里政治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社会实践、参与学生活动、能力特长、遵纪守法、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表现和客观评价。
&&&&&&&&&&&&&&&&&&&&&&&&班 长签字:&&&(必须本人签名,不可代签)
&&&&&&&&&&&&&&&&&&&&&&&&&&&&&&&&&&&&&&&&&&&&&&2014&年&&6&&月&&12&&日
该生&&(字数不低于100字)。应包括该生政治历史情况、遵纪守法情况、是否参与邪教组织或传销组织等情况。同时还应包括该生在大学期间政治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社会实践、参与学生活动、能力特长、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和客观评价。
&&负责人签字:&&&&&&&&&
(签字为学院院长或副院长签名,可用签字章)
&&&&&&&&&&&&&&&&&&&&&&&&&&&&&&&&&&&&&&&&&& 公章
&&&&&&&&&&&&&&&&&&&&&&&&&&&&&&&&&&&&&&&&&&&&&&2014&&年&&6&月&&15&日
&&&&&&&&&&&&&&&&&&&学校填写&&&&&&&&&&&&&&&&&
&&&公&&&&章
&&&&&&&&&&&&&&&&&&&&&&&&&&&&&&&&&&&&&&&&&&&&&&&&&&&&&年&&&&&月&&&&&日
毕业实习单位
和主要内容
&年&月&&年&月,在&&单位实习,主要从事&&工作
毕业论文题目
或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题目》
或&毕业设计题目&
唱歌、跳舞、运动、计算机、绘画、主持、设计等等
懂何种外语
大学英语,四级(六级、专业四级、八级等);
本人工作单位或工作志愿
已经签约的学生填写具体签约的工作单位
未签约的学生填写就业意向或工作志愿
学校对其授予何种学位
加盖学位授予章
此表将存入学生档案且每人一份,不得出错,务必认真填写。如未按照要求认真填写,学校将不予盖章。2015考研热门话题
考研网地方站大麦生物活性成分的遗传分析及应用研究--《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大麦生物活性成分的遗传分析及应用研究
【摘要】:大麦(Hordeum vulgare L.)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啤酒酿造原料,同时富含β-葡聚糖、黄酮类化合物、多酚、甜菜碱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降胆固醇和增强免疫等多种生理活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大麦为原料的营养保健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综合有效地开发利用大麦丰富的种质资源,培育高产、优质、富含生物活性成分的新品种已成为大麦育种的重要课题。大麦的生物活性成分多表现为数量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其遗传基础的研究比较困难。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和生物统计软件的完善,特别是分子标记技术在遗传育种领域的广泛应用,以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为基础的关联分析(association analysis)方法的出现为数量性状遗传的研究提供了新途径。本研究利用关联分析探讨了大麦部分生物活性成分的分子遗传基础,并选择具有优异等位基因的大麦材料加工麦苗营养保健品——麦绿素(barley green),对其最佳浸提条件和贮藏稳定性进行分析。其主要结果如下:
1.利用分布于全基因组上的21个微卫星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对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292份大麦材料(包括地方品种、野生品种和改良栽培品种)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群体遗传多样性,以构建大麦生物活性成分关联分析的定位群体。结果表明,这个大麦群体具有广泛的遗传变异,除2对SSR引物无扩增结果外,19对SSR引物共扩增出135个等位变异,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7.1个,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i)为0.73。比较不同地理生态大麦群体的多样性显示,亚洲中东、亚洲东北及阿拉伯半岛地区的大麦材料遗传多样性最丰富,这些地区具有选取高生物活性成分含量遗传稳定的大麦材料的潜力。292个大麦材料基于SSR数据的聚类分析发现,三个大类的划分与野生型、地方型和改良栽培型大麦等三个基因型群体存在显著的相关性,11个亚类的划分与7个地理生态群体也极显著相关。因此,这个群体适合于全基因组范围上的SSR标记及候选基因与大麦生物活性成分进行关联分析。
2.为建立适合于大麦的EcoTILLING技术体系,用于鉴定大麦目的基因或特定区域的自然突变。利用M13通用接头作荧光标记,采用巢式PCR对大麦目的基因进行扩增,从PCR扩增的退火温度及模板量、CELⅠ的用量和酶切处理时间等方面对大麦EcoTILLING技术体系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用于第一次PCR扩增(10μL反应体系)的大麦基因组DNA模板最佳用量为20ng,第一次PCR扩增产物稀释3倍后作为第二次PCR扩增的模板,2次PCR扩增的适宜退火温度均为58℃;在20μL CELⅠ酶切体系中,最适酶量为0.4μL(3U·μL~-1),45℃条件下最佳酶切处理时间为17.5min。优化的EcoTILLING技术体系能有效地发现大麦自然群体中特定区域的DNA多态性,降低了试验成本,为大规模检测与大麦生物活性成分相关候选基因内的核苷酸多态性提供了技术平台。
3.利用高通量的EcoTILLING技术检测与生物活性成分合成相关的四个候选基因,即△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基因(P5CS)、甲基固醇羟化酶单加氧酶基因(CSMO)、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CABP)和热激蛋白17.8基因(HSP17.8)在292个大麦材料中的核苷酸变异。结果显示,四个基因中共67个核苷酸变异被鉴定,其中包括28个插入缺失(Indel)和39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25个SNP和28个Indel分布在基因的内含子或非编码区,14个SNP分布在基因的外显子区域,其中7个非同义突变对大麦生物活性成分的合成可能有严重的影响。统计分析显示四个基因进化过程承受了不同的选择压力,P5CS基因内高水平的核苷酸多样性可能是平衡选择的结果,而HSP17.8,CSMO和CABP等三个基因内低水平的核苷酸多样性可能是中性选择的结果。因此,这些被鉴定的自然等位变异需进一步通过关联分析来评价候选基因在大麦生物活性成分积累中的潜在作用。
4.基于群体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分布于全基因组的19个SSR标记和4个候选基因内的67个SNP标记,对292个大麦材料的4个农艺性状和4个生物活性成分的表型值进行标记与表型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大麦群体中累计有12个SSR位点和16个SNP位点与7个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在P0.01水平上显著,其中4个SSR位点和4个SNP位点与大麦的四个生物活性成分相关联,关联标记对表型性状的解释率在1.99%~15.77%之间,平均值为5.80%。对与性状关联位点的等位变异作进一步解析显示,37个SSR等位变异和8个SNP稀有变异对表型性状具有增效效应,其中5个SSR等位变异和3个SNP稀有变异对大麦四个生物活性成分的含量具有增效效应,这些优异等位基因可为选育高营养品质大麦提供有效的参考,促进大麦保健食品加工专用的基因型品种的发展。
5)选用叶面积宽、生长快、生物活性成分含量高且具有优异等位基因的4个大麦品种(和BMZ05-234)进行大田种植,对麦苗不同生长期的株高、营养及生物活性成分比较分析发现,大麦品种26229适合作为麦绿素加工专用品种,六叶期麦苗最适作为麦绿素加工原料。与常规加热浸提相比,超声波和微波辅助浸提能显著提高麦绿素产品营养成分的含量;麦苗汁在40℃条件下超声波处理30分钟后,300W功率的微波再萃取8分钟是超声波-微波协同浸提麦绿素的最佳条件,所得麦绿素总黄酮含量高,抗氧化活性强。在室温和冷藏条件下,麦绿素营养成分和抗氧化性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都有明显的下降,其中总黄酮和甜菜碱两种物质的稳定较好,而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总糖及SOD酶的稳定性较差。与室温条件相比,冷藏能有效保证麦绿素的营养成分和抗氧化活性,因此尽可能低温保藏是麦绿素产品保持营养及生理活性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S512.3【目录】:
摘要5-8Abstract8-18第一章 绪论18-51 1.1 大麦的营养及主要生物活性成分19-24
1.1.1 大麦的营养特点19
1.1.2 大麦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含量及功能19-22
1.1.3 大麦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遗传研究22-24 1.2 基于连锁作图的 QTL 定位分析24-27
1.2.1 QTL 作图群体的选择24-25
1.2.2 DNA 分子标记的选择及类型25-26
1.2.3 QTL 作图统计分析方法26
1.2.4 大麦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品质性状的遗传作图26-27
1.2.5 QTL 定位的局限性27 1.3 基于连锁不平衡的关联分析27-35
1.3.1 关联分析的原理28-29
1.3.2 关联分析的基本策略29-31
1.3.3 关联分析在植物遗传研究中的应用31-34
1.3.4 大麦数量性状的关联分析研究34-35 1.4 本课题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35-38
1.4.1 本课题立题依据35-36
1.4.2 本课题研究内容36-38 参考文献38-51第二章 大麦关联定位群体的构建51-68 2.1 仪器与材料52-55
2.1.1 主要仪器52
2.1.2 主要材料52-55 2.2 试验方法55-56
2.2.1 植物基因组 DNA 提取55
2.2.2 SSR 扩增及荧光检测55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55-56 2.3 结果与分析56-62
2.3.1 野生型大麦、地方型大麦及改良栽培型大麦的遗传多样性56-58
2.3.2 不同地理生态大麦群体的遗传多样性58-59
2.3.3 不同大麦群体间的分子方差分析59
2.3.4 大麦群体的遗传分化及聚类分析59-62 2.4 讨论62-63
2.4.1 供试大麦材料 DNA 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62
2.4.2 大麦的地理生态分化及聚类分析62-63 2.5 本章小结63-64 参考文献64-68第三章 大麦 EcoTILLING 技术体系的优化68-84 3.1 仪器与材料69-70
3.1.1 主要仪器69
3.1.2 主要材料69-70 3.2 试验方法70-72
3.2.1 植物基因组 DNA 提取70
3.2.2 巢式 PCR 扩增体系的优化70-71
3.2.3 CEL I 酶切体系的优化71-72
3.2.4 不同大麦材料的 EcoTILLING 技术分析72
3.2.5 酶切片断的检测及荧光扫描72 3.3 结果与分析72-78
3.3.1 退火温度对第一次 PCR 扩增的影响72
3.3.2 DNA 模板量对第一次 PCR 扩增的影响72-73
3.3.3 退火温度和模板量对第二次 PCR 扩增的影响73-75
3.3.4 CEL I 酶用量及酶切时间对 EcoTILLING 的影响75-76
3.3.5 大麦材料的 EcoTILLING 技术分析76-78 3.4 讨论78-79
3.4.1 EcoTILLING 技术中特异性引物的设计78
3.4.2 EcoTILLING 技术中 PCR 扩增体系的优化78
3.4.3 EcoTILLING 技术中 CEL I 酶切体系的优化78-79 3.5 本章小结79-81 参考文献81-84第四章 四个候选基因内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析84-103 4.1 仪器与材料85
4.1.1 主要仪器85
4.1.2 主要材料85 4.2 试验方法85-87
4.2.1 植物基因组 DNA 提取85
4.2.2 核苷酸多态性的检测85-86
4.2.3 DNA 测定与统计分析86-87 4.3 结果与分析87-96
4.3.1 四个候选基因内核苷酸多态性的特征87-91
4.3.2 核苷酸多样性的评价及自然选择的统计分析91-93
4.3.3 四个候选基因内多态位点间连锁不平衡分析93-94
4.3.4 不同大麦群体内核苷酸多态性分析94-96 4.4 讨论96-97
4.4.1 大麦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布特点96
4.4.2 四个候选基因内的核苷酸多态性及选择压力96-97 4.5 本章小结97-98 参考文献98-103第五章 大麦生物活性成分的 QTL 关联分析103-124 5.1 仪器与材料104
5.1.1 主要仪器104
5.1.2 主要材料104 5.2 试验方法104-107
5.2.1 田间试验及表型性状的观测104-105
5.2.2 大麦材料的基因型分析105
5.2.3 群体结构分析105-106
5.2.4 关联分析106
5.2.5 优异位点及优异等位变异的确认106-107 5.3 结果与分析107-120
5.3.1 大麦群体表型性状的变异及相关性分析107-109
5.3.2 大麦群体结构的分析109-110
5.3.3 大麦表型性状的关联分析110-112
5.3.4 大麦表型性状优异等位基因的发掘112-120 5.4 讨论120-121
5.4.1 大麦材料的分群及表型性状的关联120
5.4.2 优异关联位点及优异等位变异的应用120-121 5.5 本章小结121-122 参考文献122-124第六章 麦绿素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124-141 6.1 仪器与材料125
6.1.1 主要仪器125
6.1.2 主要材料125 6.2 试验方法125-129
6.2.1 麦苗最佳刈青期的确定125
6.2.2 麦绿素制备的一般工艺流程125-126
6.2.3 麦绿素浸提条件的优化126-127
6.2.4 麦绿素营养品质及抗氧化性的稳定性分析127
6.2.5 检测方法127-129 6.3 结果与分析129-135
6.3.1 麦苗不同生长期营养成分的变化129-131
6.3.2 不同浸提方法对麦绿素品质的影响131-132
6.3.3 超声波-微波协同浸提麦绿素的最适条件132-134
6.3.4 贮藏条件对麦绿素营养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134-135 6.4 讨论135-137
6.4.1 麦绿素加工原料麦苗的适宜刈青期135-136
6.4.2 超声波-微波协同浸提麦绿素136-137
6.4.3 麦绿素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稳定性137 6.5 本章小结137-138 参考文献138-141结论与展望141-145 1. 结论141-142 2. 创新点142-143 3. 展望143-145附录145-15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53-154致谢154-155附件15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杜娟;曾亚文;普晓英;杨涛;杨晓梦;杨树明;;[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林英;陈冬妹;杨瑜;王艳霞;杨从文;夏庆友;;[J];蚕学通讯;2009年04期
陈建澍,潘伟槐,童微量,潘建伟,朱睦元;[J];大麦科学;2002年03期
耿兴敏;黄蓓丽;罗凤霞;吴祝华;裘建宇;;[J];西北植物学报;2011年07期
陈伟,叶明志,周洁;[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张秋英,叶定生,张绍南,金美玉;[J];福建农业科技;2002年02期
严哲;毛孙忠;陈民新;;[J];浙江临床医学;2006年03期
王天勇;俞荃;竹剑平;胡薇;;[J];浙江临床医学;2008年10期
石永峰;[J];粮食与饲料工业;1994年11期
陈洪,金曹蕾;[J];粮食与饲料工业;1998年10期
裘爱泳,刘军海,张海晖;[J];粮食与油脂;2003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勇;[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张立武;[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王希;[D];江苏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田纪春;邓志英;牟林辉;;[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管延安;杨延兵;张华文;王玉海;王洪刚;;[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周学标;杨连群;杜本怀;马加清;宋克勤;孙公臣;;[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刘爱峰;程敦公;李豪圣;宋健民;刘建军;;[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许丽娟;张金恒;李大鹏;姚振旋;吕永亮;田保光;姜肸;;[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李玉琴;刘良全;张永清;;[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3期
石丽敏;楼肖成;郭勇;胡贤女;;[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9期
赵静静;张明;刘斌;赵桂平;;[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1期
黄磊;唐光绪;田东;何庆元;;[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23期
王公明;周桃华;;[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英华;于晓明;张荣欣;张新胜;张永;王觐;徐庆;杨雪艳;刘钊;薛长勇;;[A];营养与老年代谢病——达能营养中心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陈栋;李靖;谢红江;孙淑霞;涂美艳;江国良;陈昆松;张波;;[A];第五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陈丽平;赵方贵;李敏;杨延杰;陈宁;;[A];山东园艺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刘俊祥;徐旭;孙振元;钱永强;苏群达;;[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王冬兰;赵小玲;陈伟强;李树田;侯玥;洪燕;程义勇;;[A];中国西部第六届营养与健康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王琦;殷建忠;周建于;吴少雄;;[A];中国营养学会第十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公共营养分会论文集[C];2008年
黄昌华;许振河;付孟清;叶晓燕;;[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2届疗养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王瑞玲;秦文;丁捷;李莹露;;[A];管产学研助推食品安全重庆高峰论坛——2011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邓利玲;胡小芳;卢明玥;钟耕;;[A];管产学研助推食品安全重庆高峰论坛——2011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王琢;李民赞;;[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俊忠;[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刘永刚;[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王艾丽;[D];苏州大学;2010年
毛颖;[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王红梅;[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蒋立新;[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孙玉敬;[D];浙江大学;2011年
陈义勇;[D];江南大学;2010年
邓旭;[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刘桠;[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帆;[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刘健;[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汪航;[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张德;[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谢向荣;[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欧红芹;[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郑贝贝;[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余雯雯;[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高丽娟;[D];郑州大学;2010年
杨黎明;[D];郑州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媛贞,陈德禄,陈炳坤,陈玉山;[J];大麦科学;2000年02期
许如根;郭三红;吕超;王小丽;;[J];江苏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张小燕;张跃进;潘高峰;;[J];麦类作物学报;2006年06期
赵大伟;普晓英;曾亚文;李本逊;杜娟;杨树明;;[J];麦类作物学报;2009年01期
曹斌;潘志芬;尼玛扎西;唐亚伟;邓光兵;杨开俊;彭正松;余懋群;;[J];麦类作物学报;2010年03期
曾亚文;杨涛;普晓英;杜娟;杨树明;张晓燕;;[J];麦类作物学报;2012年01期
杨树明;李国强;曾亚文;杨涛;普晓英;杜娟;李玉贤;李本逊;;[J];麦类作物学报;2012年02期
任嘉嘉;相海;王强;周海军;康泽;孟少华;;[J];粮油加工;2009年04期
,袁玲霞;[J];食品工业科技;2002年11期
申湘忠;杨明生;刘志成;李家其;;[J];食品科学;2007年1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爱芳,赵仕兰,朱丽萍,翟淑梅,张举仁,黄粤,翟晓灵;[J];山东农业科学;2002年02期
阚劲松,刘敏,吴克,张洁,李蕤;[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闫洁;曹连莆;沈军队;张薇;陈季恂;;[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黄蓓丽;耿兴敏;胡凤荣;芦建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于忠香;[J];北京农业;2003年10期
卜书红,李方,田怀平;[J];北京医学;2002年05期
冯婷,何聪芬,赵华,董银卯;[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狄莹,石碧;[J];日用化学工业;1998年03期
毛平生;吴繁强;杜贤明;刘礼美;张贱根;;[J];蚕桑茶叶通讯;2007年04期
陈冬妹;林英;王艳霞;杨瑜;代方银;夏庆友;;[J];蚕学通讯;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亚利;[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尚晓倩;[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李广清;[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张立武;[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陈珊;[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凌俊红;[D];沈阳药科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拾方坚;;[J];现代农业;1982年04期
И.И.Митрофанова
,李国英;[J];麦类作物学报;1987年06期
,余天一;[J];麦类作物学报;1992年06期
;[J];麦类文摘;1999年05期
吴蕴琛;;[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6年01期
郜战宁;段翠平;王树杰;冯辉;赵金枝;;[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1年01期
强学义;瞿存宣;邵生荣;;[J];宁夏农林科技;1986年01期
李淑华;张振宗;;[J];大麦与谷类科学;1990年03期
徐祖荣;;[J];福建稻麦科技;1992年04期
柴卫东,阎旭东,刘永平,张贵才,李洪芹,李志欣;[J];天津农业科学;199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戈和静;马鸿翔;陆维忠;陈和;陈建民;;[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缪斌;张红;马松高;;[A];第五届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集[C];2006年
陈祥旭;何华勤;陈冬梅;何海斌;梁义元;林文雄;;[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许如根;吕超;;[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郭晓琳;孙东发;谭振波;;[A];2005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分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二)[C];2005年
戈和静;陆维忠;陈庆标;郑义;马鸿翔;陈建民;;[A];江苏省遗传学会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戴飞;周美学;Sergey S张国平;;[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郭培国;李荣华;Michael B;[A];2006中国植物细胞发育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袁虹霞;李洪连;邢小萍;孙君伟;杨卫星;;[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陈剑平;;[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上海农科热线供稿;[N];东方城乡报;2010年
西安唐都农科所
崔学智 谢飞;[N];陕西科技报;2007年
见习记者 俞艳婷;[N];嘉兴日报;2006年
邵晓玲;[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5年
陆书鑫 李洁;[N];北大荒日报;2010年
叶晓阳;[N];黑龙江经济报;2008年
方圆;[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记者 何屹;[N];科技日报;2005年
旭东志 营高峰 记者  沈才;[N];黑龙江日报;2007年
钱铮;[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叶红霞;[D];浙江大学;2010年
邹宏达;[D];吉林大学;2012年
Muhammad Dawood(大宇);[D];浙江大学;2012年
黄有总;[D];浙江大学;2007年
朱彩梅;[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韦康;[D];浙江大学;2009年
吕树作;[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戴飞;[D];浙江大学;2009年
任喜峰;[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姜晓东;[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红岭;[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袁飞;[D];东北大学;2011年
何敏;[D];江南大学;2012年
于洋;[D];吉林大学;2014年
杨占峰;[D];甘肃农业大学;2013年
王文良;[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黄岩;[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陆仲烟;[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王锋;[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胡鑫;[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胸中荷花兮 西湖秋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