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0米深海红外探测器器设计师

>>
中国深海潜艇在南海海底插国旗 设计可潜7000米
  时间:   责任编辑: 栀子花
潜水器把国旗插在3759米海底。(来源:文汇报)
“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来源:文汇报)
《环球视线》日完成台本《“蛟龙”闯深海 设计深度冠全球》,以下为节目实录:
主持人劳春燕:1869年,法国科幻小说家卢勒·凡尔纳发表了一部颇有悬念的小说,名字叫海底两万里。小说中在海底航行的“鹦鹉螺”号激发了人们对于海底世界的无限的想象。昨天,科学技术部和国家海洋局,在北京联合宣布,我们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成功地下潜到了海平面以下的3758米的深处,而且创下了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03分的记录。这意味着海平面以下3759米的世界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深不可测的世界了。那么能够做到探索这样一个几乎是深不可测的世界,需要怎样深不可测的技术?有哪些实用的价值呢?
演播室里我们今天请来了两位特约评论员尹卓先生还有宋晓军先生一起来解读。我们先简单地回放一下“蛟龙”下海的过程。
(播放短片)
劳春燕:3759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深度?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要达到这个3759米的下潜深度难度有多大呢?今天香港《大公报》他有一个评论,他说“蛟龙”试验成功,其技术难度和意义不亚于载人航天,深海潜水器它是代表了我们国家海洋技术开发的前沿和制高点,而且是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力量。我们首先请尹卓先生给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说“蛟龙”号的试验成功,它的技术难度可以跟航天技术相媲美?
五星红旗插在了南海3759米深处
专家观点:3759米要承受376个大气压
尹卓特约评论员:是的,因为这个深潜平台、深潜器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造成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平台,我们就说这个平台承受的压力的能力,目前为止潜深至3759米,实际承受就376个大气压。如果到7000米,那就是700个压力,这种压力是个正压,而航天出去以后,到近似真空的地方,它是个负压,负压我舱内实际是一个大气压,这个压力比较的话,当然水下这个700个气压或者376个大气压,这个难度要更大一点。我们举一个例子,在这个地方如果有一个小沙眼,耐压壳上有一个小沙眼,海水进来就不是一个水柱,而是一把手术刀,见什么就可以切什么,它的压力就这么大,非常可怕。
劳春燕:一般的潜艇,包括核潜艇,要是下到这么一个深度的话,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尹卓:一般的潜艇是下不了这个深度的,现在的工作深度,最大的,俄罗斯曾经有一型叫做“塞拉”潜艇,它曾经潜深到900米,其它的基本上极限深度都在400米以上,大部分潜艇是在300米左右,还有一部分稍微差一点是在200米,所以这个比较一下,就是10倍的差距,就是它的十分之一。
另外,它这个平台为什么是综合性的平台,它里面首先要有一套控制系统,这套控制系统是非常精密,全部数字化的,他的所有的情况都能实时地传输到下面去,这是一个。另外它可能带机械臂,另外带很多精密的探测器材,比如水声探测器材,电视设想器材,海底探照灯,另外还有一个捕捉海底生物,在海底取样的各种能力,这些能力都是非常精细的,它的精度可以到厘米级的精度,就是自动控制系统得非常精密,所以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平台,不光是人在里头能够保持人的生存能力,同时人在里头还进行科学考察,进行工作,进行取样,而且时间比较长,这次潜水到10个小时左右。
劳春燕:“蛟龙”号技术上非常领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咱们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那么“蛟龙”号的成功也是标志着中国成为了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目前的世界上正在服役的6000米级的深海载人潜水器一共只有5艘,“蛟龙”号是第六艘。他6000米级也就意味着能够达到6000米的洋底,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解说:美国是较早开展载人深潜的国家之一,1964年建造的“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是他们的代表作,可以下潜到4500米的深海。1985年,它找到泰坦尼克号沉船的残害,如今已经进行过近5000次下潜,是当今世界上下潜次数最多的载人潜水器。
法国1985年研制成的“鹦鹉螺”号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可达600米,累计下潜了1500多次,完成过多金属结合区域,深海海底生态等调查,以及沉船、有害废料等搜索任务。
俄罗斯是目前世界上拥有载人潜水器最多的国家,比较著名的是1987年建成的“和平一号”和“和平二号”两艘600米级潜水器。不仅完成过俄罗斯失事核潜艇和辐射检测,泰坦尼克号沉船海底调查,北极海洋科考等著名项目,还拍摄了3D电影《深海异形》。
日本1989年建成了下潜深度为6500米的深海6500潜水器,曾下欠到6527米深的海底,创造了载人潜水器深潜的记录。它已对6500米深的海洋斜坡和大断层进行了调查,并对地震、海啸等进行了研究,已经下潜了1000多次。
劳春燕:咱们刚刚也看了,跟大家介绍了现在世界上几艘知名的深海潜水器。我们看到他们的用途也是各种各样,有的是用来拍电影,有的是可以用来进行科考的。咱们中国的“蛟龙”来会主要用在哪些方面呢?大家看一下,现在海外的媒体有很多的猜测,比如说路透社他有一个猜测,他说“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试验成功,显示了中国要加入在大洋深处寻找资源竞赛的这么一个决心。怎么看路透社的这个评论?将来“蛟龙”号主要会用在哪里?
外媒热议中国跃居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世界五
宋晓军特约评论员:我觉得他说的倒是没错,我们往往在说粮食问题的时候,中国用的世界上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我们知道,未来我们提出来2020实现全面小康,2050实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这个时候人均的资源消耗是比较大的,当我们从有一些地方,比如说非洲,或者其它拉美一些地方,拿到一些矿石资源等等,还需要更多的资源,那么怎么办呢?那么公海的资源,现在世界上公海,占海洋面积49%的公海面积里边的资源,现在我们是要去开采,现在我们是要开采,当然这些资源拿回来以后,为我们的下一代,比如说我们的年轻人,80后、90后他们盖房子,他们找工作都需要这些资源,让这些人稳定的生活,就是对世界的贡献。
劳春燕:大伙我看也在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发展深海载人潜水技术,如果让无人潜水器下潜的话,岂不是更加没有安全上的顾虑呢?
尹卓:因为载人潜水,人的智能在这里头了,如果把人的智能完全换成人工智能,目前为止我们还达不到。所以人的智能下去以后,比如说在操作一些非常细小的动作,人在里头,他就能够一边观察,一边动作,这个动作是没有间歇的,几乎它是连贯的,而且之间的时差非常小。但如果换成一个无人艇,它这个信号输送到上面去,到上面去在母船上进行操作,母船信号在往返会有时差,动作就不会那么精细。另外对海底资源的探测,末有时候看的非常近,直接去感受它,比如取矿流,取岩石的样,泥土的样,或者捕捉海洋生物,它正在游动,正在飘动的时候,我把它抓住,像这些都要非常精细的动作,都是人来操作。
劳春燕:这些人类比机器人要好的多。
尹卓:对,会更加及时,更加精细,更加精确。
劳春燕:海底虽然没有龙宫,但是有很丰富的资源。但问题是现在我们是3759米,将来设计的下潜深度是7000米,7000米的话,这个难度是不是更大呢?
世界第一“蛟龙号”设计最大下潜深度是7000米
宋晓军:我觉得当然是了,现在世界上这些,刚才说到5艘,另外美国还有一艘新“阿尔文”号,它也是设计6500米,现在所有的设计深度,中国是最深的,目前咱们的“蛟龙”号设计是最深的。当然每一次试验我们不一定完全保证它成功,人类的科学探索就是这样,明年,明年好像是5000米,将来有这样的规划,早晚我们会到7000米,甚至将来可能还会有一碗,就是整个全海洋探测,就是最深的,像马里亚纳海沟,一万多米的,这样的深潜器从理论上讲,都是可以做出来的,而且是载人的。
“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海域使用
劳春燕:我看到有报道说,下潜到7000米这样一个深度就意味着全球99%的海洋区域都可以去了。但问题是我们看这个深度,现在因为我看这个深海潜水器,大家比较多的都是在用深度作为指标,在说这些潜水器。问题是好像在1960年的时候,已经有一艘深海浅海器到过马里亚纳海沟了,当时就已经是一万多米的一个深度了。
专家观点:“蛟龙号”主要用于海洋考察和资源探测
尹卓:他当时的潜水只是为了破一个潜水记录,它那个不能在水下进行操作,进行工作的,到了这个深度以后马上就上来了。而我们这次在水下这次连续待了9个小时,这个时长意味着什么?它在水下可以进行科学考察,进行科学探测,特别是对海底的情况,比如矿流他能够进行很精确的一个取样,这样的话,我们的能力,这是实际操作的,就是能够有经济回报的这种探测,这种深潜,不是像原来60年代他们的深潜是没有经济回报的,只是破了一个记录,取的这么一个荣誉而已。
劳春燕:如果说继续再进行深海潜水的话,可能会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我们要不断增加下潜的深度的话,它的外壳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怎么能够抗那么大的压力?
宋晓军:现在一般的,到六七千的都是钛合金,其实除了外壳以外,它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其实这个外壳够不够结实,要有大量的试验条件,比如现在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拥有这样的试验水池,就是在一个深海实验水池,把一个东西,压力桶,把这个球搁进去,然后做打压,进行试验。像中国现在在我们无锡有亚洲最大的实验室,是我们说的702所,它能够达到9000米,但是它的直径还不够。但是最近我们国家又要做大,能达到3.1米左右直径的这样一个试验水池。这个试验水池可能得要大概几亿人民币。一般国家,你像美国也要做,在西南研究所,他新的“阿尔文”号,但是由于布什把钱都投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所以他们很生气,他们现在还来不及做,一看中国做出来,所以刚才念的外电上,有一些人就开始有一些不良的反应,就是在美国。
劳春燕:你说的“阿尔文”号名气很大,尽管它的下潜深度但是它名气特别大,就是为泰坦尼克号吗?
尹卓:主要就为它第一次深潜,深潜是破纪录的,另外是达到世界海底的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而且是首先达到的,当然它就有这么一个首次的。一般在科学研究里,首次都是属于创新的,其它的都是后续的,再达到的。
劳春燕:后面是履历比较好看,因为跟泰坦尼克号联系在一起。据说“阿尔文”号当年还从海底捞上来一颗氢弹?
宋晓军:对,美国人当时确实是非常有钱,在这个深海勘探上面,就是载人深潜器上投入了很大的资金,包括泰勒水池只能做4500,后来他又在西南研究所做了6500的我们说的试验的压力桶,但是现在确实资金是没有了,非常着急。
劳春燕:但他的技术水平还是摆在那儿的。
宋晓军:对,技术水平摆在那儿。我们国家像“蛟龙”号大概有40%的零部件是从国外采购的,但是设计是我们自行设计的,那么我们采购来这些零部件,现在我们也能够把它国产化,也就是说它是我们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而且是全球设计深度最深的一个载人深潜器。
尹卓:任何一个国家在做这个东西,都不是完全用自己的零部件,都要进行全球采购,因为它有个成本在这里边。
 | 
文章来源: 央视《环球视线》
文明上网 登录发帖
版权与免责声明您的位置:>>>正文
马航搜救工作将重新设计 未来48小时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周扬
  【环球军事报道】&水下搜索工作进程已经过半&,负责协调马航MH370搜索工作的联合协调中心20日做出上述表示,不过,截至当天晚间记者发稿时,仍未发现与MH370相关的线索。
  &20日上午早些时候,&蓝鳍-21&水下无人潜航器已经完成第七次水下搜索作业,&澳联合协调中心表示,&&蓝鳍-21&已经搜索约50%的水下搜索目标区域。&目前,&蓝鳍-21&正在展开第八次水下搜索作业。技术人员正加紧对&蓝鳍-21&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基于最新的信息和分析结果,澳大利亚海事安全局20日重新修正了对MH370客机在南洋海域的搜索范围,共分为2个区域,覆盖总面积约为48507平方公里。当天,根据澳联合协调中心统一协调安排,共有11架军用飞机参与对MH370客机的空中搜索工作。
  由于多天来水下搜索并未获得任何进展,外界对下一步搜寻工作投以更多的关注目光。此前,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称,如果&蓝鳍-21&无法找到飞机残骸,搜索人员将重新考虑下一步搜索工作。19日,澳大利亚联合协调中心对媒体表示,&如果天气条件有利于投放以及收回水下无人潜航器,且潜航器自身也能保持正常工作,那么我们可能会在5到7天内完成对所划定区域的水下搜索工作。&不过,对于能否在水下搜索区域发现有关MH370客机的新线索,澳方并未表态。此外,澳方目前也未透露一旦水下搜索无果,下一步搜索行动将如何进行。同一天,代理交通部长希沙姆丁表示,未来48小时是水下搜索工作的&决定性关头&,并希望大家祈祷搜索工作能够成功。
  希沙姆丁说,未来两天将进一步缩小搜寻范围,集中并加强搜寻力度,之后不管结果如何,都将根据所掌握的资料重组及重新计划未来的搜寻工作。但希沙姆丁强调这不代表搜寻行动将终止,反之,当局未来可能扩大搜寻区域及改变搜寻方式,在继续使用&蓝鳍-21&水下潜航器的同时,也将增加更多装备,包括借用私人企业的深海搜寻设备,例如石油公司的深海探测器等。
  【环球时报驻澳大利亚特派记者 韩超】
免责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24小时点击排行
12345678910
24小时跟帖排行
环球今日推荐专访蛟龙号总设计师:4027米深潜热身表现良好_科学探索_科技时代_新浪网
专访蛟龙号总设计师:4027米深潜热身表现良好
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
  新浪科技讯 7月24日下午,新浪科技在国家海洋局独家专家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详解为大家详解蛟龙号目前的深潜表现、5000米级海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等问题。徐芑南称,上周蛟龙号潜至4027米首次试水表明,整个潜水器的性能都很好。
  徐芑南表示,假如蛟龙号5000米深潜成功,包括作业能力得到考核,将说明我国已经拥有这样一个深度的作业能力,这个深度意味着我们有能力到达75%以上的地球海底;假如下一个阶段深潜7000米成功,则能够到达整个海域99%以上,只留下个别的海沟,这将拓展我们对深海资源的调查面,对深海生物、深海 化学、深海地质调查研究的面将会更广。
  徐芑南还表示表示,如果这次蛟龙号冲击5000米深度成功后,将来肯定还要冲击7000米。届时,将在总结此次5000米深潜的基础上,从应用角度上的对蛟龙号做进一步改进或者提高。
  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7月1日,蛟龙号伴随“向阳红09”试验母船从江阴苏南国际码头启航,奔赴东太平洋执行此次5000米级海上深潜试验任务。
  21日凌晨3点,蛟龙号在东北太平洋海试区域进行了第一次下潜试验,5点26分,下潜深度达到4027米,突破了去年蛟龙号在南海创造的3759米深潜纪录。22日,因天气原因,蛟龙号原定当天进行的第二次下潜试验被迫取消。(文星)
  媒体来源:新浪科技&&& 以下为采访实录: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很荣幸请到了蛟龙号的总设计师徐芑南先生。徐老您好,上周我们的蛟龙号已经完成了此次五千米海试的首次试水,已经下潜到了4027米,作为蛟龙号的总设计师,您对这次蛟龙号的表现怎么看?
  徐芑南:这次我们主要进行5千米的海试,上一次我们达到了4027米,主要是为我们达到5000米之前做一个相当于热身赛的准备,从4027米下潜的情况来看,整个潜水器的性能都很好,这样为下一步5000米深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主持人:您当时看电视直播,看蛟龙号逐渐深潜下去,当时您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徐芑南:那是非常激动。作为深潜器工作者,最后的要求设计指标、设计性能必须在海上不同的深度来得到考验。逐步下潜,也就意味着它在进行着不同深度的考验,就是这样的心情。
  主持人:当时会不会感觉很担心出现各种情况,我们的应急预案做的怎么样?
  徐芑南:做这个实验之前,我们充分准备做了很多应急预案,特别是在前两次1000米和3000米海试,各个方面考虑的很周到,从潜水到海况,水流、海流的情况,假如出现不理想的状况,怎么应该来处理,底下的潜水员应该怎么来操作等等,都有很详细的应急预案。
  主持人:之前有报道,蛟龙号本次试水主要是为了检测去年南海深潜所发现的问题,目前看这次蛟龙号深潜比较成功,我们主要做了哪些技术改进,发现了哪些问题?
  徐芑南:我们的工作还正在做,前几天完成了4027米,下一步还要完成5000米,3759米是去年我们完成的,我们主要要从应用的目的进行改进,就是说怎么能更好的为海底资源勘察和海洋科学考察服务,首先比如说,我们的高清视频系统的改进,是为了更好的科学研究。水下视线、清晰度方面要求比较高,作为我们以前02年开始设计的潜水器,当时对这些水下摄像机选用没像现在有这么高的清晰度,我们通过3759米的海试改进了,采用了高清的摄像系统,这次在4027米的时候,已经考察和验证我们改进的项目还是有效的。
  主持人:这些改进对后面冲击5000米的深度会有哪些影响?
  徐芑南:应该说它们同样会得到考验。因为这些设备,或者说这些系统,希望在5000米同样发挥作用。
  主持人:我们之前了解到,蛟龙号在接下来第二次深潜要冲击5000米的下潜,第三次要进行海底作业安排,第四次再次冲击5000米,为什么要分几次来下潜呢?
  徐芑南:我们的深潜实验都是有这样子的要求的。因为整个潜水器各方面的性能我们要逐步来进行考验,到5000米之前,先去一下4000米,看看性能怎么样,是不是正常,是不是和原来的要求一致。要鉴定、评估它的技术状态,是不是良好,达到了良好我们就要进行下一个深度,所以4000米考核可以了,我们就到5000米去,到5000米,我们有一个作底的作业,5000米的航行作业部分作业是在海底的,我们分为两部分来完成。第一次到5000米先进行一些航行要求的性能方面的考验。比如说海底航行,测量海底地形地貌,这种作业就是使用海底航行来做的。这个做的目的一方面做这个作业,一方面可以对海底的情况有一个很好的了解,看看有没有障碍物,是不是要被缠住,这些都可以很好的进行观察。
  再进行一次,我们就到了作底了,把有关的一些工具,比如说海底的水压、海底的沉积物取样,海底微生物的取样等等都可以在海底来执行。这些必须坐在底上才能进行的,所以我们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航行的,第二部分是坐底的。
  主持人:现在冲击5000米的最大难度和最大挑战是什么?
  徐芑南:现在4000米已经有了过渡了。我们讲的难度和挑战主要是针对水压力,随着水深度的增加,水压力就要加大。4000米去了,到5000米还差了1000米,所有的潜水器的装备、设备、仪器、传感器等等都要多承受相当100大气压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我们的密封性能、绝缘性能都要经受更严格的考验,主要是这方面。
  主持人:这次除了深潜测试蛟龙号的性能之外,还有其他的科考作业任务吗?你希望在这方面取得怎样的进展?能不能介绍一下进展的情况?
  徐芑南:到4000米没有进行这样的作业了,到了5000米才能进行作业工作。作业要跟工具相结合的,现在我们的工具都已经配上去了,例如微生物的取样,里面有吸管,通过水流吸附在上面,等等这些工作都在实验室里面进行考核。当然只能说是在实验室上面,海上还有海上的情况,要在海上得到验证。
  主持人:在我国深潜的难度和意义不输载人航天,那么从技术角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蛟龙号在技术上有哪些方面是借鉴载人航天相关技术和经验的呢?
  徐芑南:这是两个领域里面的专业,当然必须要是有共同的工业基础,统一的基础这是对的。深海有深海的特点,航天有航天的特点。深海受到要承受巨大的水压力,大家都知道,现在到5000米就是500个大气压,每平方厘米就是500公斤,这是深海第一个特点。
  深海第二个特点,海里面光跟电磁波的传播衰减特别的厉害,所以在深海里面,我们主要要靠声波来做一些工作,光靠无线电波,传输不远,这个条件是在声传播在深海领域里面的应用。
  第三就是说,深海还有一个辐射的环境,低温下,就2度的温度。这些和航天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必然面对的难题也是不一样,这是两个领域里面的技术领域。
  主持人:对科考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徐芑南:科考是考察海底的资源,重点在于深海生物,深海化学和深海地质,是这种类型的工作。
  主持人:未来如果冲击7000米成功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如何利用蛟龙号的深海?
  徐芑南:今年只能在5000米,假如5000米成功,包括我们的作业能力得到考核,说明我们国家有这么一个深度的作业能力了。这个深度包括地球海域75%以上,假如下一个阶段到了7000米,我们能够突破,可以达到整个海域99%以上,只留下个别的海沟了。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对深海资源调查的面更广了,对刚才我讲的深海生物、深海化学、深海地质要调查研究的面更广了,主要的意义就是在这里了。
  主持人:我们在冲击7000米这方面有没有时间安排?明年、后年?
  徐芑南:5000米成功了以后肯定要做7000米了,要在总结经验5000米的基础上,看看还有哪些从应用角度上,还有什么需要进一步改进或者提高的。然后在总结的基础上,我们来决定下一次下潜是什么时候。从主观愿望上,我们希望越近越好,当然取决于到7000米去深潜的海域选择在什么地方,下潜的海域要事先进行调查,海底得符合我们的要求,地形包括地质,就是海底的土地学等等都需要全面的了解,了解好了以后才能下潜,这也是潜水器工作第一步必须要保证安全的步骤,这些步骤下一步都要做,这些做起来,才能选择时间,我们争取越短越好。
  主持人:在东太平洋吗?
  徐芑南:不一定是东太平洋,我估计是太平洋,也许不是东部,看我们找到的地址哪部分比较合适。
  主持人:地球上的马里亚纳海沟,我们深潜的终极目标?
  徐芑南:对。是10916米,是最深的,我们是7000米,我们可能也会在马里亚纳海沟附近找这么一块地方下去。
  主持人:几十年前美国已经有载人潜水器到了马里亚纳海沟附近。
  徐芑南:对。1960年,那时候是美国买来的,是瑞士的一个科学家跟美国的海域军官驾驶的里雅斯特号到10916米。他那时候去也是想挑战极限,因为他从海面到海底,从海底回到海面,花了8个多小时。真正在10916米海底就待了20分钟,就是到一到,就像运动员一样的,能够从极点,到一到就回来了。当时也没有作业要求,仅仅是一个到极点的要求。
  现在我们讲潜水都是从作业角度说的,需要干什么活,所以从深度意义上,当时他们冲击这么一个极限了。之后就是陆续大家要往可以作业的深潜去发展,最早只是突破一下。
  主持人:您能否介绍一下,我国在世界上深潜研发的进展?现在中国是成为第5个能进入深海4000米以下的,在我国技术和科研能力在世界上的反应怎么样?
  徐芑南:我们国家载人深潜器的研发是从70年代初期开始,那时候主要是为近海石油开采和水下研究服务的。深度没超过600米。从780年代陆续我们国家由于海洋石油工业的促进,对无人的带缆的水下机器人70、80年代发展比较快,这也是深海运载器很重要的领域。
  之后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我们对无人无缆水下机器人又有很大的发展。这又是深海运载器第二个重要的领域。
  上世纪90年代,我们的无人无缆水下机器人达到6000米,所以我们载人深潜器,这次就是在我们国家的载人深潜器和无人无缆,无人有缆潜水器整个一起技术的发展的历程和基础来发展载人深潜器的,实际上是这么一个过程。
  主持人:未来冲击7000米,更大的考验会在哪里?会不会根据这次5000米海试做出改进,会做出哪些具体的改进和调整?
  徐芑南:调整主要的目标还是为了作业,看到水下去进行科学考察,进行资源调查,在这个方面我们还需要提高多少,怎么个提高法,重点还是在作业的能力上再做一些提高,其他的性能基本上是一致的,不会因为深度变化把性能改变。比如说近海底自动航行,定位的悬停,这些不会因为深度变化而变化,主要是作业能力的改进。
  主持人:这次蛟龙号具有三大先进技术,近海自动航行技术和悬停定位功能,高速水中通信,这是蛟龙号在世界领先的?
  徐芑南:应该这样来说,我们载人潜水蛟龙号在这方面同时也具备了,国外的潜水器有的有这个,有的没有这个,我们比较齐备,这三条同时都具有,国外相对讲没有我们那么全的功能,他们建的比较早,法国1985年,俄罗斯1987年,日本是1989年的,美国因为最先进的潜水器只能到4500米,原来有的6000米的海洋号因为在60年代造的,后来80年代改造了,原来是服役海军的,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退役了,设备老了。
  我们是02年起步,陆续在造,所以我们可以用新的技术上去,像运动性能、海底的自动航行,将无人无缆水下机器人的控制技术用到载人上面,早期的不如现在,现在的更完善,我们可以直接应用,所以我们的性能比人家早先了。
  说到水上通信,因为是89年日本也装上这一套高速水上通信,法国的鹦鹉螺号是85年造的,上世纪90年代去买的这么一套。我们自己搞了,而且我们现在的通信能力比较强,传输的速率更高,语音、文字、图象都可以传输,这些技术都是用新的技术装上去的。
  同样的蓄电池航天用的最多,水下有水下的特点,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所以容量最大,他们这几个国家,原来建造的都没我们大。
  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他们也在不断的改进,我一直举这个例子,美国最有名的阿尔文号,1964年建造到现在,最后只留下阿尔文的名字,所有的设备系统都用新的技术不断在改进。他们陆续在改进,我们也在改进。所以我想,作为技术来说,领先也是有时间间隔的,总得来说,我们进入到了载人潜水系统的先进行列,这一点是可以那么说了。
  主持人:未来这些技术可能应用到哪些民用领域?
  徐芑南:不存在民用、军用。比如说我们承受那么高的水压的电机,这个电机可以承受7000米的水压力,这台电机,也可以应用在采矿机,总得说蛟龙号还是一个运载器,应该说是都可以推广应用的。
  主持人:您为我国的深潜事业贡献了几十年,看到目前蛟龙号的发展是不是觉得特别的欣慰?
  徐芑南:的确是,这的确是很多单位、很多同志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潜水器看着个头不大,重量不过2、3吨左右,但这里面的专业面很广,全国在这个方面的有关的有优势单位在共同合作。蛟龙号潜水器本体,有三个主要的合作单位,(702所,科学院的实验所、声学所),协作单位有上百个,各方面从研究、造船、工业制造到材料,到蓄电池,一直到水深、控制等等,好多专业,这是我们国家的综合的技术力量的体现。所以现在我们达到这个水平,也的确是说明我们国家的综合技术力量在发展,的确是非常高兴的事。
  主持人:可以说蛟龙号也集合了我们国家几十年数代人的梦想和希望。
  徐芑南:的确是这样,老的同志也好,年轻的同志也好,上天揽月我们国家走的是非常快,取得的成绩非常大。相比它们来讲,我们是慢了一步,现在国家领导也非常重视海洋的发展,各方面的,社会上对海洋的认识也越来越强了,所以,我们也非常高兴,说明我们的海洋特别是深海的技术,国家的发展最近是非常快。
  主持人:最后感谢徐先生在白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向新浪网友介绍蛟龙号的深潜事业的发展,谢谢徐老师。
  徐芑南:谢谢。
  相关专题:
媒体来源:新浪科技
& 相关专题:
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海探测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