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安身立命是什么意思思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 .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1901年清末新政伊始,清廷就启用管学大臣张百熙着手学制制定工作。1902年8月,清政府正式公布中国近代第一部学校系统章程《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多参照日本学制。1904年1月,清廷再次颁布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强调,“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刘翔《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1)根据以上材料,比较近代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日两国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答案:解析:
  (1)建立了近代学制;重视儒家道德教育;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又有自身的特点;政府主导。(6分)
  (2)中央政府的权威,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文化的包容性、思想解放的程度,改革配套措施是否完善,有利的国际环境等(言之有理即可)。(8分)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全球史观”是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影响我国史学界的全新的史学理念。下列侵华战争的影响中,反映“全球史观”的是
中国被迫开放,卷入世界市场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侵略反封建成为民主革命的任务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发展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综合篇
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出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爱国口号,如
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保卫华北,保卫黄河
③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
④还我山东,还我青岛。
这些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综合篇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
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元封元年,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通典·食货典》
  材料二 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发运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余而移用之。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
——《宋会要辑稿·职官》
(1)根据材料一、二,从背景角度比较西汉与北宋实行均输法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均输法实施的作用。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山东省胜利油田一中2012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阅读材科,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l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海军《火预言:2049年的世界》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指出l640-l870年间英国人大规模向全球殖民的政治、经济条件。
  材料二 在这世界里,前所未有地挤满了人——人们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挤……;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唱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全球通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新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克林顿和卡斯特罗针对全球化问题存在的认识上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人认识上存在差异的原因。
  材料四 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上个世纪90年代和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为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而采取的措施。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犹如明清的省。宋代的路较常设的机构有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各机构互不统属,互相牵制。转运使与提点刑狱司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提举常平司与转运使都有财权。这表明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与明清两代没有区别
行政机构分散、权属交叉有利于集权
行政机构互相牵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扩大行政区域是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试验修订本) 中国古代史
宗法分封制体现了早期国家形态的一些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形态的演进,宗法分封制逐渐衰落。其衰落的实质是
诸侯国力量增强,彼此进行争霸战争
政治关系中的地缘关系逐渐取代血缘关系
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受封的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便利其势力增长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课标综合版 专题复习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日一举解放大陈岛的外围据点一江山岛。当日,艾森豪威尔总统提出由联合国斡旋,台湾海峡“停火”建议,他还在记者招待会上声称,“把福摩萨(荷兰人对台湾的称呼)和’红色中国’看做是分开来的独立国家,互相保证安全以解决台海危机的办法”,是“不断加以研究的若干可能性之一”。可见,这里的“停火”实际上是
调节国共矛盾,维护台海和平
分离台湾,制造“两个中国”
推行冷战政策,维护美国利益
压制台湾,缓解与新中国关系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博客名称 :
博客昵称 :
自我介绍 :100字以内
没有提示信息
Cookie :不保存
2013年高考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最可能考的50道题(1) 22:05:49
分类:专题训练
1.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是人类千百年来的不懈追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但现在必须防止这种使自由的雅典人变为奴隶的情形重演。这一点,首先是通过普遍实行的措施,例如禁止缔结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的债务契约而做到的。&&至于其他方面,梭伦把公民按照他们的地产和收入分为四个阶级&&只有三个上等阶级的人才能担任一切官职;只有第一阶级的人才能担任最高的官职。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 &&《史记&商君列传》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公平公正社会秩序建立的措施。(4分)
(2)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两场改革在建立社会公正秩序方面的不足之处。(2分)
(3)如何划分社会等级,往往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文明发展程度。试概括两场改革划分等级的标准分别是什么?(2分)
(4)对于创建公平公正社会,你从上述材料中能得到怎样的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材料一: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财产越多权力越大。(2分)
材料二:按军功授爵;平均赋税。(2分)
(2)材料一:没有充分照顾到下层平民利益;材料二:保留奴隶制。(2分)
(3)标准:材料一按照财产划分等级;材料二按照军功大小划分等级。(2分)
(4)启示: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协调社会各阶层的矛盾。要优化公平社会标准,促进社会进步。(2分)
2.(1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常不避亲近。法及大子,黥劓师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1)据材料一,简要指出&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的原因。(3分)
(2)从材料二看,商鞍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3分)从以上材料看,商鞅变法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
(1)商鞍变法实际上是对新旧势力利益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变法严重破坏了旧势力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和既得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反对。(3分)
(2)效果:民风好转;军事实力强大,成为诸侯国中的强国,地位显著提高。(3分)
&&&&&& 原因:按军功授爵,提高了士兵的积极性;严格公平执法,法不阿贵,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保证了变法法令的实施。(4分)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汉,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的时候才改变。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雅典人四处寻找富于人情味的改革者。终于,他们找到了比其他任何人更能胜任的人,他的名字叫梭伦。&&他为雅典人制定出一套以中庸为其基本原则的法律,而中庸正是古希腊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房龙《人类的故事》
材料三&最重要的是,梭伦使城市事务与普通自由民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他不能再呆在家里说什么,&哦,我今天公务繁忙&或&天正在下雨,我最好呆在家里&。他被期待着恪尽职守:参加市政会议,并担负起保卫城邦安全与繁荣的重要职责。
&&房龙《人类的故事》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梭伦改革前怎样的社会状况?梭伦又是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的?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梭伦改革的中庸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改革最重要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平民因债务奴隶制而处境悲惨。颁布解负令。解除了雅典公民中平民最沉重的负担,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限制土地兼并;巩固了城邦体制,为民主政治奠基。
(2)颁布解负令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组建四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提高平民政治地位;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保护贵族特权。
(3)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制度保障,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础,为西方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高祖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 &&《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
材料三: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和影响。你对这一措施的影响还有哪些补充阐述?
(2)材料二中提到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名称叫什么(援引材料说明)?指出孝文帝推行这一措施的目的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1)均田制;&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或海内安之)。
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利于调动农民的产生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发展。
(2)&断北语,从正音&。促进鲜卑族积极接收汉文化。
(3)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或&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为国家重新走向国家统一(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0分)(1)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4分)
(2)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6分)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归并各小都、乡邑、聚(村落)为大县。全国凡四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作三十一县),每县置一县令,掌管全县政事,消除领主政治的残余影响。&&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臣等所居即天子之土,臣等所牧即天子之民,安能私有乎?今谨收集版籍(注:&版&是指各藩的领地;&籍& 是指领地上的人民)奉上,愿朝廷处置。
&&摘自《萨、长、土、肥四藩主奉还版籍奏文》(明治二年)
&& 朕惟值此更新之际,如欲内以保安亿兆,外以与各国对峙,宜使名实相副,政令归一。朕前听纳诸藩奉还版籍之议,新命各知藩事,使之各奉其职&&今更废藩为县,务除冗就简,去有名无实之弊,无政令多歧之忧。&&&&&& &&摘自《废藩置县诏书》(明治四年)
(1)指出材料一所述的改革措施。据材料二,概括废藩置县的过程。(6分)&&
(2)据上述材料,归纳两场改革的共同内容。综合以上材料,分析说明这一改革内容在作用上的相似之处。(9分)
【参考答案】
(15分)(1)措施:建立县制。(2分)过程:实行奉还版籍,任命藩主为知藩事;颁布诏书,废藩置县。(4分)
(2)内容:改革地方行政体制。(2分)&相似之处:消除了旧势力的特权:建立县制打破了分封制下秦国旧贵族的特权;废藩置县结束了日本幕藩体制下藩主的特权。(3分)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县制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废藩置县结束藩国割据局面,实现政令归一,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4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1529年至1536年,英王亨利八世召集的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有关宗教改革的法案,被称为&宗教改革议会&。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通过的法令及主要内容
1529年11月
第一次会议
通过了《遗嘱验讫税修正案》、《死亡税修正案》等三项法令,限制教会巧取豪夺。
第二次会议
宣布英国教士&已在上帝法的许可范围内承认英王为英国教会的唯一保护者和最高首脑。&
1532年1&5月
&第三次会议
禁止英国主教将首年俸上交罗马教廷,迫使教士承认国王是他们的最高立法者。
第四次会议
通过了《禁止向罗马教廷投诉议案》,废除了教皇在英国残存的权力。
1534年1&3月
&& 第五次会议
通过了《王位继承法案》等四项法案,宣布亨利八世与前妻凯瑟琳的婚姻无效,确认亨利八世与安妮&博林的婚姻及这一婚姻的后嗣的继承权。
1534年11月
第六次会议
通过了《至尊法案》等三项法案,宣布英国教会奉国王为最高首脑,不再承认罗马教廷和教皇的权威;主教首年俸和教徒什一税均有王室财库收缴;建立专门委员会对现任神职人员进行审查。
第七次会议
通过《解散修道院法》,规定凡年收入不超过200英镑的修道院全部收归国王所有。
&&& &&摘编自蔡骐《英国宗教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宗教改革议会&在政治、经济上是如何推动宗教改革的?(7分)
(2)根据材料,归纳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宗教改革对英国政治发展产生的影响。(8分)
【参考答案】
(15分)(1)政治上:废除了教廷在英国的权力,确立了英王对国教的统治地位。(3分)经济上:截断了教廷对英国的经济盘剥;解散修道院,没收教产。(4分)
(2)特点:依靠王权推动;利用议会立法手段;采取渐进方法。(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影响:确立了王权至上(强化君主权力);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议会的地位和作用提高。(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乇底。首先罢试诗赋,仪留策论,其次新增义,地位在策论之上。&&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篡、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郑师渠、吴怀淇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
材料二: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爱之,知青苗之类,皆焉。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室异者之口。
&&昆公武《斋读书志&新经周礼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10分)
(2)分析材料中王安石重视《周礼》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
(15分)(1)措施:废除诗赋,改以经义策论取士;以《三经新义》为教学和考试的依据;青苗法。(6分)不同:材料一侧重于育人(取士)角度;材料二侧重于理财(富国)角度。(4分)
(2)王安石力图从中寻求与改革相符的方案;(3分)有利于推动变法的顺利进行。(2分,如写《周礼》是儒家重要经典,有利于统一思想,巩固统治等课酌情给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天主教会宣称,人若要得救,必须以教会为中介&&
诸侯们几乎都从路德的理论中读出了政府权力和威信的扩张。一个在德意志的一个小角落里进行的宗教研究,竟然和许多群体的利益及其热望联系在一起。
&&&&& &&摘编自(美)约翰&巴克勒《西方社会史》等著作
(1)依据材料一,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归纳罗马教廷与德国社会的矛盾。(7分)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在信仰上&惟独圣经&,破除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他提出&惟独信心&,告诉人们个人灵魂的救赎不靠教会的活动来实现;他的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圣经》的德译本,这无疑使任何识字的德国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这项工作在宗教改革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教徒对教育和白话的重视也助长了地方语言的广泛运用。以语言作为根本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现代民族主义国家也应运而生。
(2)依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产生的历史影响。(8分)
【参考答案】
(15分)(1)矛盾:天主教会的统治严重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 分)罗马教廷与德国世俗封建主争夺对德国的控制权;( 2 分)天主教会控制着德国教民的思想。(2 分)
(2)主张:《圣经》 至高无上 ( 2 分);信仰得救(或因信称义)(2 分)。影响:打击了欧洲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回答其中二点即给4 分)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
&&&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1885年森有礼就任文部大臣以后&&转而采用德国的由政府实行监督的方式。课程大部分仍然用于讲授&实科&亦即西方的学科,&&同时,又蓄意大力灌输国民的忠诚和服从精神。由于1890年发布了教育敕谕,这一倾向更为加强。这一文件的词句清楚地表明,此后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要为一个专制国家培养有用而守纪律的公民
&&&&&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六月二十三日,光绪帝谕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规定以后一切考试,取士要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士子为学,不可复蹈空言,更不以楷法好坏为标准。在规定的考试之外,还开设考试经世致用的学问&&经济特科(法律、财政、外交。物理学),以选拔新政人才。
光绪谕军机大臣与总理衙门议奏大学堂章程,后由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起草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共分八章五十二条。此大学宗旨为&欲培非常之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普通学为学生所必修,专门学每人各占一门。
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和各种专门学堂。
----郭齐家《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特点。(4分)
(2)依据上述材料,对比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5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教育改革与变法维新的关系。(6分)
【参考答案】
&(15分)(1)重视基础教育(普及小学义务教育);推行全民教育(女子与男子同样享受教育的权利);注重专业技术教育;推行军国主义教育(忠诚和服从教育)。(4分)
(2)建立近代学制;重视儒家道德教育;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又有自身的特点;政府主导。(5分)
(3)教育改革,能推动人们思想观念变化,从而推动社会变革。(3分)变法维新的成败,也直接影响教育改革的成败。(3分)
法律事务:大承律师事务所 佟丽萍律师 刘英铁律师当前位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材料二&&1901年清末新政伊始,清廷就启用管学大臣张百熙着手学制制定工作。1902年8月,清政府正式公布中国近代第一部学校系统章程《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多参照日本学制。1904年1月,清廷再次颁布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强调,“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刘翔《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的特点。(2)综合以上材料,比较当时明治维新、清末两国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
题型:综合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1)重视基础教育(普及小学义务教育);推行全民教育(女子与男子同样享受教育的权利);推行军国主义教育;注重专业技术教育。(2)建立了近代学制;重视儒家道德教育;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又有自身的特点;政府主导。略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主要考查你对&&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德川幕府的统治,日本倡导“文明开化”,1889年日本宪法&&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德川幕府的统治日本倡导“文明开化”1889年日本宪法
&崛起为东方强国:
1、有利条件:(1)国际:19世纪后半期,西方列强忙于侵略分割中国;(2)国内:明治维新消除了封建割据势力,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加紧推行改革,大力发展资本主义。 2、表现:(1)经济上,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已经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以钢铁和机器制造为代表的重工业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2)军事上,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3)对外关系上,废除了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过程:
戊辰战争结束后,修改条约是摆在维新志士面前的一项非常艰巨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个目的没有达到,就等于“维新宏业”的另一半──民族独立尚未完成。明治政府决定通过外交途径,以修改条约的方式完成民族独立的任务。大致经过如下:(1)1871年岩仓使团出使美欧,其任之一,就是与各缔约国进行预备谈判,以阐明日本政府在修约问题上的立场和愿望,并探索修约的具体途径。但他们此行屡遭挫折,最终放弃修约与预备谈判的任务,带着“内治优先”的思想回到日本。(2)到19世纪70年代后半期,日本国内情况和国际关系都发生了新变化。国内通过改革,国力增强;国际上对日缔约国的协同一致原则发生了破绽。这种新形势,给日本修约增强了迫切感,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大藏卿大隈重信提出在如果全面收回国权有困难,可否先收回税权的建议,1875年寺岛宗则外务卿根据国际关系上的新征兆,训令驻英、美、法、俄、德使节,就收回税权问题与驻国政府开始谈判。直到日,才与美签订《吉田、埃瓦茨条约》。而英、法、德三国,坚决拒绝日本的提议。后来,因为发生了哈特利事件和赫斯塔利亚事件,收回税权谈判不了了之。(3)在收回税权谈判失败后,便改变外交战术,把修改条约的重点,从税权转移到法权,在税权问题上,只提修改海关税率。井上馨外务卿根据新战术,与各国重开谈判。这时期,井上馨开展“鹿鸣馆外交”,在和欧美列强进行了长达8年的马拉松式的谈判后,仍以失败告终。(4)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又出现新变化,英俄矛盾尖锐,几乎达到白热化的程度,这又给日本修约提供了有利条件。大隈重信接任外务卿后,决心在修约方面建功立勋。他采用“强硬政略”作为修约的基本方针。在交涉方法上,采取了分别与各国谈判的方式,以便利用英俄矛盾。谈判开始后英国对大隈方案不满,但美国、德国和俄国于1889年都先后在修改条约上签字。英国也不得不让步,在8月间与日本达成协议。但到10月,大隈被炸伤,修约谈判再次中止。(5)1889年,山县有朋任首相,青木周藏任外相。山县确定的本届内阁的任务是:在务必完成修约的同时,推行向朝鲜扩张的政策。据此方针,青木提出《青木备忘录》,又经过三年多的谈判,于日,签订《日英新约》,根据此约,日本大致摘掉了脖子上的不平等条约。&德川幕府的统治:
1、建立:(1)时间:17世纪初德川幕府或称江户幕府(2)政治特点:天皇是名义上最高统治者,而幕府首脑将军掌握实权;形成幕藩体制。2、构成:①天皇(名义)-将军-大名-武士(统治)②农、工、商、“贱民”(被统治)3、政策:(1)幕藩等级制度:为巩固幕府统治秩序,德川幕府实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将军、大名、武士占日本全国人口的10%,属于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占人口的百分之十,经营工商业,受到统治阶级的歧视;“农”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是受压迫受剥削的主要群体,他们不仅交租还要负担各种杂役和劳役;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是“贱民”。各等级界限森严,世袭不变,互不通婚,衣食居住都有区别。(2)闭关锁国政策: 目的:巩固统治,防止外部势力对日本的侵入。内容:①严禁日本人与外国贸易,禁止日本与海外交往,把外国商人和传教士驱逐出境; ②只许同中国、朝鲜、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对外商业活动受到严格控制; ③日本人不得出国,也不许在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的船只。 评价: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西方殖民势力渗透,维护日本的独立;消极:阻碍了日本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趋势。4、危机:德川幕府统治开始出现危机,封建统治基础开始动摇。(1)表现: ①严格的等级制度虽然维护了封建统治,但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②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近代日本的落后。 ③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④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工商业者也不满严格的限制和掠夺;19世纪中叶,中下级武士阶层地位恶化,迫于生计,逐渐滋生出反抗幕府统治的思想。(2)影响:1837年大盐平八郎起义表明日本封建社会统治基础已开始动摇。
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封建等级制度: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德川幕府把全国所有人分为士、农、工、商等不同的身份等级,不同等级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士”为统治阶级,包括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商”及“贱民”为被统治阶层,“农”的人数最多,为各种杂役、劳役的主要承担者,工商业者在当时受到统治者歧视,等级制度维护了封建统治,同时也激化社会矛盾。镰仓幕府(年):12世纪前后,日本武士集团逐渐形成分别以源氏和平氏为中心的关东、关西两大集团。皇室和贵族依靠他们进行政治斗争,两大集团自己也因争权夺利而互相斗争。12世纪后半期,关西武士集团平氏取得优势,当权20多年。1185年,关东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打败平氏,取得对中央政权的控制。第二年,他在镰仓(在本州岛南岸,临相模湾)建立幕府,1192年,又从朝廷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成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幕府依靠武士作为统治的支柱。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缴纳贡物,并服兵役;幕府保护武士的家传土地所有权,对有功者赐给土地和官职,派武士到地方上去担任“守护”,夺取实权。幕府自己设置官吏,分别掌握行政、军事、司法权力,还派人到首都京都监视朝廷。幕府实际上是朝廷之外的政府,在首都的中央政府名存实亡。由于源赖朝的幕府设在镰仓,故源赖朝创立的幕府统治又称为镰仓幕府。镰仓幕府统治日本一百多年(年),1333年灭亡。
室町幕府(年):天皇政权掌握实权没有几年,由于武士首领足利尊氏叛乱,天皇被迫南逃;足利在京都扶立了一个傀儡天皇,日本历史上出现了南北两个天皇的局面。足利家族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时,力量壮大,在京都的室町建立幕府新址,并在1392年合并了南北朝,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室町幕府(年)。
德川幕府(年):1573年,织田信长的军队灭亡了室町幕府,织田信长死后,其部将丰臣秀吉掌握了政权,但丰臣秀吉没有设立幕府,而是利用天皇的朝廷行使权力。丰臣秀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没有取得胜利,不久去世。1603年,丰臣秀吉的部将德川家康打败竞争对手,取得征夷大将军称号,在江户开设幕府,开始德川幕府(也称“江户幕府”,年)对日本260多年的统治,共经历了15代将军。
锁国政策:从1633年2月起至1639年7月,德川幕府连续五次颁布所谓“锁国令”,最终确立了“锁国体制”。这五次“锁国令”的主要内容是:(1)禁止日本船出海和日本人与海外往来,偷渡者处以死刑;(2)取缔天主教传教,对潜入日本者予以告发和逮捕,以防天主教在日本蔓延;(3)对驶抵日本的外国船实行严密的监视,贸易活动也由幕府进行严格的管制。禁止天主教和实行贸易统制是锁国的两项主要内容,禁止日本船只及日本人出国是为此而采取的必要措施。日本实行锁国后,被准许继续同日本保持贸易关系的,只剩下荷兰、朝鲜及中国的海商。从此,日本成为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同外部世界自我隔绝起来,在国际上几乎陷于完全孤立的状态。
实行锁国政策的目的和危害: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幕府的统治,维护封建的剥削制度。日本实行锁国政策,制止了西南大名利用海外贸易增强割据实力的倾向,巩固了德川幕府在全国的统治地位。 其次,全面禁止日本商人出海进行贸易,切断了国内商业资本与海外市场的直接联系,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小农经济免受冲击,以维护封建的剥削制度。 再次,在日本的历史上,被压迫的群众曾以宗教为旗帜进行过武装暴动,由此可根除宗教在日本农民中的影响,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从其主观动机来说,无疑为了防范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渗透、维护日本的国家独立,从客观的效果来看,在一定的时期内也确实起到了预期的作用。但从长远看,这种政策只能延缓民族危机的来临,而其最终的结果必然酿成更为严重的危机。因为:(1)在日本实行锁国的200多年间,西方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先是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再到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西方国家的实力增强;而日本由于实行锁国政策,贸易停滞,使国内经济几乎与世界市场隔绝,严重地影响了新的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延缓了封建经济解体和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同时与外国交流终止,使江户时期的日本文化失掉了开阔与雄伟的精神。这就使本来已经落后的日本,进一步被资本主义的西方抛在后面。(2)锁国政策巩固了幕藩封建体制,当这一体制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时,锁国政策的反动作用也就更加明显了。 &倡导“文明开化”:
1、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更多日本国民了解和认识西方文明 2、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表现: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小学为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必须上学。教学内容增加了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评价:教育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但日本教育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 3、大力推行西化表现:采用西方历法。穿西服,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武士剪掉头上的发结等。问题:随着学习西方高潮的到来,也出现追逐西方文明的皮毛和崇洋媚外的不良倾向。如: ①有的人主张取消日语,改用“文明”的英语。 ②许多高级官员散布“脱亚入欧”论。“脱亚入欧”论
公元7、8世纪,日本曾模仿中国唐朝都城长安建造起奈良;19世纪中叶,随着日本封闭的国门被美国人用炮舰打开,日本人也首次接触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从此,日本走上了学习西方的“脱亚入欧”之路。福泽谕吉与“脱亚入欧” 福泽谕吉是明治时期第一个提出“脱亚入欧”口号的人,其理论核心就是倡导“全面西化”。福泽谕吉生于日本一个下级武士家庭,早年曾经游历西洋,面对西方社会先进的生产力,“始惊”、“次醉”、“终狂”。回国后的福泽谕吉著书立说,向日本社会宣传文明开化,先后出版了《劝学篇》和《文明论之概略》,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应一律平等,不能恃强凌弱,意图通过宣传文明开化,使日本摆脱列强欺辱,实现富国强兵和国家独立。 1860年,福泽谕吉随幕府官员乘船访问美国。当这些腰佩武士刀、脚踏草鞋的日本使节走进饭店时,立刻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在日本,只有那些非常富有的人才舍得买一寸见方的绒毡做钱包或烟盒,而美国人竟然把整块绒毡铺在地上,穿着皮鞋在上面走来走去。两年后,福泽谕吉再次随团远赴欧洲,周游了法英荷俄葡等国。由于听说外国食宿不便,他们随船带了几百箱大米和几十个铁丝灯笼。可到了巴黎一看,他们住的旅馆是五层楼,无数汽灯将室内外照得亮如白昼,饭厅里摆满了山珍海味……百闻不如一见,通过考察医院、银行、邮政、兵制、议会等,福泽谕吉深刻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发达,深感日本以前的制度非变不可。 日,福泽谕吉在《时事新报》上发表《脱亚论》一文,称“为今日计,我国不应犹豫等待邻国之开明而共同振兴亚细亚,不如脱离其行列与西方文明之国共进退;对待支那、朝鲜之法,亦不能因其为邻国而给予特别关照,唯有按西洋人对待彼等之法处理之。” “脱亚入欧”口号一经提出,便被日本政府奉为圭臬,成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列岛上下喊得最响亮的口号。“脱亚入欧”的最终完成如同千年前模仿唐朝长安建造奈良一样,明治时期,日本人在东京银座建起了西化一条街。这里仿照欧美街市,盖起两层楼的洋式砖瓦房,街道上电车穿梭,夜幕降临时煤气灯就会点亮。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后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日俄战争后的十多年间,又进行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电力产业革命”,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经济上完成了“脱亚入欧”。一战后,日本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与新老帝国主义国家英、法、美等共同主持和参与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从而在政治上完成了“脱亚入欧”。&1889年日本宪法:
1、背景: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1)农民:负担沉重,发动暴动;(2)中小地主和中小资产阶级:发动“自由民权运动” 时间:19世纪七八十年代内容:开设民选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减轻地税、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影响:运动范围遍及全国,推动明治领导人进行政治改革。2、制定:1882伊藤博文等人遍访欧美各国考察欧美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最终选中了普鲁士宪法作为范本,认为普鲁士宪法最合日本国情,并吸取了俾斯麦关于把宪法变成专制统治外衣的经验,1889年2月日本政府以天皇的名义颁布了“御赐”的《日本帝国宪法》。3、内容:
4、特点:天皇的权利得到加强,内阁只对天皇负责。 5、影响:(1)是近代亚洲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2)承认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3)形式上确立了君主立宪,实质上确立了天皇专制,具有浓厚的封建性。自由民权运动:
明治政府的藩阀专制及其政策,引起中下资产阶级和地主、没落士族阶层的不满。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以这些阶层为基础,掀起了要求开设民选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减轻地税、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斗争,并演变为全国范围内的运动,史称“自由民权运动”。 运动可分两个阶段:年是第一阶段,内容为召开国会,制定宪法。运动的领导人是些在中央受排斥的官员。1874年1月在明治政府任过参议的板垣退助和几个人一起,提出设立民选院的建议书,标志着运动的开始。1881年颁布天皇诏书,允诺十年后召开国会,制定宪法。年是第二阶段,这一时期,为准备参加未来的国会,成立了一些政党。1889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自由民权运动的结束。自由民权运动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从钦定宪法的内容看,自由民权运动没有完全达到目的,但毕竟取得了一定成果,终究立宪政治已开始。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4887724625321252522716224852023370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治身亡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