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问题求解决!!!!!!!!!!!

快回答!解答求最短距离问题的思路是什么?体现了哪种数学思想?1.解答求最短距离问题的思路是什么?体现了哪种数学思想?2.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后,把求线段的长转化为求什么的长?从而应用什么定理解决问题?_百度作业帮
快回答!解答求最短距离问题的思路是什么?体现了哪种数学思想?1.解答求最短距离问题的思路是什么?体现了哪种数学思想?2.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后,把求线段的长转化为求什么的长?从而应用什么定理解决问题?
1.解答求最短距离问题的思路是什么?体现了哪种数学思想?思路: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至于数学思想.貌似不太清楚.2.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后,把求线段的长转化为求什么的长?从而应用什么定理解决问题?这个.是填空题?无力哇.
数学什么是数学?定义:运用三者关系求未知数的计算过程叫数学;必须满足条件是已知二者求一者;列出的计算式叫数学式。计算关系:加法和减法是互逆关系;a+b=c
c-b=a乘法和除法是互逆关系。a×b=c
c÷b=a什么叫代数?用字母代替数字计算叫代数;用字母代替数字列的计算式子叫代...
将军饮马问题巧在设,妙在不求——例谈设而不求法解决三角形问题--《数学大世界(初中版)》2014年06期
巧在设,妙在不求——例谈设而不求法解决三角形问题
【摘要】:正"设而不求法"俗称"增设辅助未知量法"或"设参法",解题时通常先设辅助元,再利用其与未知量之间的制约关系,建立方程或代数式后将未知数消去或代换以解决问题.此法不仅广泛存在于代数问题中,而且在几何问题中有时也借助设参,加以推理、计算,从而确定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达到成功解题的最终目的.在解有关三角形的几何问题中此法尤为奏效,往往起到四两拨千斤之作用,下面笔者略举数例以供参考.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34.6【正文快照】:
“设而不求法”俗称“增设辅助未知量法”或“设参法”,解题时通常先设辅助元,再利用其与未知量之间的制约关系,建立方程或代数式后将未知数消去或代换以解决问题.此法不仅广泛存在于代数问题中,而且在几何问题中有时也借助设参,加以推理、计算,从而确定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方亚斌;;[J];中学教研(数学);1993年07期
石家庄;[J];中学生数学;2004年24期
胡宇航;;[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8期
陈峰;;[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曾寒松;蒋治国;;[J];数学教学通讯;1990年01期
蒋明权;;[J];中学生数理化(高三版);2006年04期
徐国央;;[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刘瑜;张光荣;;[J];中学数学研究;2009年12期
刘少平;;[J];初中数学教与学;2002年04期
刘旭东;田发胜;;[J];河北理科教学研究;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怀琛;;[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王艳东;;[A];1997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7年
蒲兴成;黄席樾;汪纪锋;;[A];200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郭俊林;;[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黄建清;;[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王中双;徐长顺;陈集;;[A];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窦朝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陈海昌;;[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冯爱萍;;[A];数学及其应用文集——中南模糊数学和系统分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下卷)[C];1995年
陈思;周岱;马骏;;[A];第十一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作者单位系上海育才中学;[N];中国教师报;2003年
张开逊;[N];大众科技报;2003年
司文;[N];西安日报;2010年
吴文俊;[N];文汇报;2001年
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
陈静;[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东乡县民族中学
王永德;[N];甘肃日报;2009年
黄维清;[N];丹东日报;2005年
兰州市第二十六中学
张得生;[N];甘肃日报;2008年
王晓苏;[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年
高天庆;[N];人民政协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娟;[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伍俊良;[D];重庆大学;2008年
李铁安;[D];西南大学;2007年
郭荣祥;[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2006年
杨海涛;[D];复旦大学;2004年
罗新兵;[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程国正;[D];复旦大学;2010年
任明明;[D];南开大学;2010年
杨宣;[D];武汉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欧阳志柳;[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王春祥;[D];吉林大学;2011年
卫芸;[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周桂娟;[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李方;[D];吉林大学;2008年
李秀文;[D];吉林大学;2008年
陈香萍;[D];重庆大学;2009年
葛梅芳;[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武传东;[D];重庆大学;2009年
马红伟;[D];黑龙江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求数学计算题答案,要详细过程,问题解决一定给好评&_百度作业帮
求数学计算题答案,要详细过程,问题解决一定给好评&
是第一题计算题吗
(1)根号10
-1(2)五分之9或五分之1
1-8开3次方是-2 ,3-根号10的绝对值还是3-根号10 ,9的开平方是3, 根号四分之九开方是二分之三, 四分之一开方是二分之一 ,所以1-跟号十+3+1 所以答案是5-根号10求大神解决数学问题。_百度知道
求大神解决数学问题。
com/zhidao/wh%3D600%2C800/sign=d12b31bc739c52fb6281a42/ccb912ab11a24ac7fdfc://d.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img class="ikqb_img" src="http&/zhidao/pic/item/ccb912ab11a24ac7fdfc.hiphotos://d.com/zhidao/wh%3D450%2C600/sign=9bf4e79c327adab43d851347bee49f2a/ccb912ab11a24ac7fdfc.jpg" esrc="http://d;<a href="http.baidu.hiphotos.baidu.hiphotos
提问者采纳
baidu.baidu
(初)中小学教育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径.14×12×20×1/2=6厘米表面积.04
=981:3;2+20×12+3.14×6×6
=628+240+113:12×1&#47
再来一道题拆那你
表面积增加两个三角形4×8×1&#47;2×2=32平方厘米
36pi+6*20pi+20*12=156pi+240
算个p自己算去。
数学问题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求文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_百度作业帮
求文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我和爸爸吃完午饭玩24.从开始到结束一直是我赢,爸爸说:“你有什么技巧?”我说: “巧算24点”是一种数学游戏,游戏方式简单易学,能健脑益智,是一项极为有益的活动.巧算24点的游戏内容如下:一副牌中抽去大小王剩下52张,(如果初练也可只用1~10这40张牌)任意抽取4张牌(称牌组),用加、减、乘、除(可加括号)把牌面上的数算成24.每张牌必须用一次且只能用一次,如抽出的牌是3、8、8、9,那么算式为(9—8)×8×3或3×8+(9—8)或(9—8÷8)×3等.
“算24点”作为一种扑克牌智力游戏,还应注意计算中的技巧问题.计算时,我们不可能把牌面上的4个数的不同组合形式——去试,更不能瞎碰乱凑.给你介绍几种常用的、便于学习掌握的方法:1.利用3×8=24、4×6=24求解.把牌面上的四个数想办法凑成3和8、4和6,再相乘求解.如3、3、6、10可组成(10—6÷3)×3=24等.又如2、3、3、7可组成(7+3—2)×3=24等.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利用率最大、命中率最高的一种方法. 2.利用0、11的运算特性求解.如3、4、4、8可组成3×8+4—4=24等.又如4、5、J、K可组成11×(5—4)+13=24等. 3.在有解的牌组中,用得最为广泛的是以下六种解法:(我们用a、b、c、d表示牌面上的四个数) ①(a—b)×(c+d) 如(10—4)×(2+2)=24等. ②(a+b)÷c×d 如(10+2)÷2×4=24等. ③(a-b÷c)×d 如(3—2÷2)×12=24等. ④(a+b-c)×d 如(9+5—2)×2=24等. ⑤a×b+c—d 如11×3+l—10=24等. ⑥(a-b)×c+d 如(4—l)×6+6=24等. 游戏时,同学们不妨按照上述方法试一试.需要说明的是:经计算机准确计算,一副牌(52张)中,任意抽取4张可有1820种不同组合,其中有458个牌组算不出24点,如A、A、A、5.
不难看出,“巧算24点”能极大限度地调动眼、脑、手、口、耳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对于培养我们快捷的心算能力和反应能力很有帮助.”
爸爸说“真棒!我送你一个航模.”
看来,生活真离不开数学! 从倒走想到的……昨天,爸爸心血来潮,给我出了一道题:李白买酒:“无事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花和店,喝光壶中酒.”试问壶里原有多少酒?
短短二十几个字就把我难住了,我咬着笔杆,苦思冥想,还是想不出个头绪.正当我没招数的时候,邻居小伙伴来找我玩,可是爸爸交给我的任务还没完成,是去玩,还是不去玩呢?这时我心里像有两个小人在打架,我沉默了一会儿,终于按捺不住冲出去与小伙伴们玩了起来.
倒走倒走啊,我想起来了,爸爸出的这道可不可以最后面倒推到上面呢?于是,我在草稿上算起来:先算出第三次遇店前应有酒是,再算第二次遇店前的酒:最后算第一次遇店前的酒就是原来的酒:
啊,原来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来解数题从中我取得了一个道理:像这些类型的题目如果按照一般方法,顺着题目的要求一步一步地列出算式求解,过程比较繁琐,解题时,我们就可以从最后的结果出发,运用加与减、乘与除之间的逆关系,从后到前一步一步推算,这种思想比较容易解决数学上的疑难杂症.
由曹冲称象故事所想到的在三国时期,有人送了一只大象给曹操,曹操很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可怎样称得大象的重量呢?大臣们都想不出一个好办法,后来曹操的儿子操冲想出了一个办法:先把大象牵到一只大船上,在船舷上沿着水面划一个标记,然后再“请出”大象,在船上装上一堆石头,…….这种石头换大象的称重法,类似于数学上的“化整为零”,蕴含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那就是把本来不容易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变成了容易解决的问题.“转化法”的运用,正是曹冲的智慧之所在.例1、36.3×4.5+6.37×45
分析与此题小数乘法,就是通过把它转化成整数乘法后再进行计算.原式=3.63×45+6.37×45 =(3.63+6.37)×45 =10×45=450例2. 5千克葡萄的价钱等于4千克雪梨和4千克苹果的价钱之和,3千克苹果的价钱等于2千克雪梨和1千克葡萄的价钱之和.买10千克苹果的钱可以买几千克葡萄?分析与题中有三个量,要设法消去雪梨这个量.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得到下面两个关系式:5千克葡萄的价钱=4千克雪梨的价钱+4千克苹果的价钱…………(1)3千克苹果的价钱=2千克雪梨的价钱+1千克葡萄的价钱…………(2)(2)式×2得:4千克雪梨的价钱=6千克苹果的价钱-2千克葡萄的价钱………(3)把(3)式代入(1)式,进行转化,可得:买10千克苹果的钱可以买7千克葡萄.借助“曹冲称象”的故事,向我们渗透一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自觉运用转化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运用“转化”思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学习许多新的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的实际问题.多拥有这些思想,我们便多拥有一份力量.这就是“曹冲称象”这则故事带给我们的思考,赋予我们的启示……
有 趣 的 减 法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神奇的事情.比如说100以内的减法.我们先来计算一下:98—89、87—78、76—67、65—56……21—12发现以上结果都是9,也就是说:相差1的两个自然数所组成的两个两位数的差是9.我们再来计算一下:97—79、86—68、75—57、64—46……31—13发现以上结果都是18,也就是说:相差2的两个自然数所组成的两个两位数的差是18(9×2).我们再来计算一下:96—69、85—58、74—47、63—36……41—14发现以上结果都是27,也就是说:相差3的两个自然数所组成的两个两位数的差是27(9×3).同样的道理:相差4的两个自然数所组成的两个两位数的差是:9×4=36.同样的道理:相差5的两个自然数所组成的两个两位数的差是:9×5=45.同样的道理:相差6的两个自然数所组成的两个两位数的差是:9×6=54.同样的道理:相差7的两个自然数所组成的两个两位数的差是:9×7=63.同样的道理:相差8的两个自然数所组成的两个两位数的差是:9×8=72.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往往有许多细微的事情而被人们忽略,我想,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肯定会发现更多有趣的事情,探究出更多的奥秘! 我的秘密武器今天,我和妹妹玩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抢“二十”.两人轮流报数,每人每次至少报一个数,最多报四个数,从一到二十按顺序连续报数,最后报到20的人为胜利者.每赢一次,就得一分.我笑咪咪地说:“你先报数.”“好,1,该你了.”“2、3、4、5”.……“14、15”我说.“16、17、18、19、20,我赢了.“你耍赖,最多只能报四个,可报了五个数.”“我没有.”这样,你一句,我一句,你赖一回,我赖一回,七嘴八舌,吵个没完没了.可奇怪的是,我每次输的时候,总是自己先报数.我觉得这里面可能有一定的规律,我试着去寻找.于是,我和自己玩起了“抢二十”的游戏.先是我报数,然后是另一个我报数,抢着抢着,我眼前一亮,规律找到了!只要让对方先报数,按照规则至少报一个数,最多报四个数,后报的人只要把他报的个数补满5的倍数:5、10、15、20、25、30,这样你就一定是胜利者.我有了这个秘密武器,又去找妹妹玩.我耍了一个小把戏,说:“妹妹,你年龄小,由你先报数.”……哈哈,我赢了.又抢了一局,我又赢了,连抢了五局,都是我赢.妹妹气得把头一甩,说:“不玩了,今天我的运气太差,下次一定要赢你.”可是她哪里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啊,这是我秘密武器的威力.
扑克牌的魔力 “来,快点来,我们来玩扑克牌,算24点”下课了,我就召集小伙伴们一起玩“算24点”的游戏.这个小游戏不仅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计算能力.在男生中非常流行,不信,你看!当小军拿出红桃二,小刚拿出方块三,诚毅甩出黑桃四,我取出草花6时,我的眼前出现了2、3、4、6、这几个数字.它们不断跳动,似乎在向我示威,不过,不用多时我很快地想到整数运算,有1×24,2×12,3×8,4×6,12+12,16+8,18+6等多种解题思路可供选择.因此,很快我就算出了答案.紧接着桌面上出现5、5、5、1四个数字,我就想到小数的运算,心想:(
)×5=24,我试了一试,到推得(4.8)×5=24,再由5、5、1这三个数字想怎么得出4.8,这可有点难了,看大伙有的抓耳挠腮,有的苦思冥想,我也思考了好一会儿,突然,我想到平时老师经常谈起小数,用小数来算很简单.由1÷5=0.2,再由5-0.2=4.8,可得算式:(5-1÷5)×5=24.又如用2、7、7、10算24点时,在整数、小数范围内一时难以找到如何计算的方法,我就想到用分数计算,根据平时老师讲的:先取三个数,使它的结果为24,容易想到2×7+10=24,这样一来,由此构造一个带分数,使它含有2、7、10这个分数,2
这个带分数乘以7其结果为24,列式为(2+10÷7)×7=24用扑克牌算24点,是一种智力游戏,我们不仅要用常出现的思路去思考,还要有特殊的方法去解决(如倒推法、构造法),使我们的游戏玩得有趣,玩得有意义.满400百送300背后的思考前些天报纸上登出杭州银泰百货推出满400百送300,满就送的活动,顿时点燃了人们的购物热情,妈妈阿姨们也不甘落后,叫上几个朋友,打上一辆车上杭州了.回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妈妈买了满满的两大包衣服,有我的,爸爸的,爷爷奶奶的,也有妈妈自己的,但一算下来却发现妈妈居然花去了2000多元,这下连妈妈都呆住了.难道“优惠券”并不优惠?接下来的几天,通过对妈妈描述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对诸暨各大商场(雄风、雄城、家友、华润、百货公司等几家商场)进行调查,我发现了这样几个值得思考的地方.1、满400百送300送还的是购物券,从表面上看似乎只要用100元钱就可以买到400元钱的东西,但细细一想,其实是花400元买了700元的东西,因为送还的购物券必须在商场购物,一算折扣,400÷700≈57.1%,即五七折,其实这个折扣在平常商店里也是很多的,但显然没有“满400百送300”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更有“吸引力”.2、商品的价格往往出奇地相似,比如妈妈买来的衣服,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字往往是九,其中4套是399元,商家牢牢抓住了人们的心理,399元离400元这个送还点还有1元的差距,但就是这1元却使人心理痒痒的,买1件不划算,但找遍商场你会发现根本没有哪两件刚好能凑足400元的,或者不够,或者离下个送还点800元相差不大了,诱使你买更多的商品.妈妈就是这个原因,才不知不觉地买了这么多.3、使用购物券的地方并不是随心所欲.得到购物券后怎么花出去也并不容易,能使用购物券的地方往往是商场所指定的,不能用购物券随便购买东西,因此有时看到自己喜欢的商品还是要自己再掏钱,或者能用购物券购买的地方,却发现购物券数量与商品价格不符,最后除去购物券外还得自己补上余下的部分,这就又增大了开支.4、购物券不找零.某个消费者有100元的购物券,当他面对一件120元的商品和一件80元的商品时,通常选择后者,因为这100元的购物券好像是“白得的”,即使损失20元也无所谓.商家就是利用消费者这种心理将80元的商品利润设得较高,再加上不给顾客找回的20元,自然就成了大赢家.综合以上几点的发现,我觉得对待商场这种促消活动,我们要谨慎加理智,如果真实地需要那还是可以去购买的,毕竟也能得到实惠,但千万不要把它当作一次购物的机会,那可能会得不偿失.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