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酒翁的翻译翁仲是什么么

【小题1】A【小题2】D【小题3】C【小题4】C【小题5】①能够偿还的,就减少他们的利息,遇到穷的人,就把债券还给他们了,说“不要让我的子孙害苦你们啊!”②有人跌倒打碎了酒瓶酒坛,就回家拿酒瓶,重新盛满酒,让他拿回家去,因此,远近各处的人,都称他是忠厚的长者。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B项,负,背弃,违背;C项,宜,应该;D项,损,减少。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点评: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关键是联系上下文。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看其在句中的位置,确定其词性。二是看上下文确定其含义。不过这一题在做时,一定要注意题干,看题目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择错误的。一定要看清,不要受平时习惯的误导。【小题2】试题分析:A项,以,介词,凭借/以,相当于“而”;B项,若,代词,你,你们/若,约计;C项,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副词,竟。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点评: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应掌握规律,结合语境,推断其用法。文言文的用词造句是有规律的,只要处处留心,掌握规律,就能准确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例如“以”字,“以+动词”,“以”是连词;“以+名、代词”,“以”就是介词。有的虚词用法的判断,还须结合上下文语境,综合运用句法分析和文章理解两种方法。【小题3】试题分析:②句只是路人听说卖酒者有德行,不能表现出卖酒者有德行;⑥句是卖酒者聚集众多亲朋好友,整治棺材等待死亡,不能表现出其有德行与智慧。考点: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点评:筛选文中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筛选出来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我们先要弄清“立品者”的内涵,再对照这一概括性论断去分析题面的每一个句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选择。【小题4】试题分析:根据上文看,“他从来不肯与别人赌博”错,他曾与路人赌博。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点评:做这类题,要读准题干,逐项检查。我们在读题干时,须读全、读准,切忌走马观花。然后再将备选答案中的相关内容,逐条与原文比较,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命题者构拟这类试题的错误项,往往较为隐蔽地将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夹杂在大体正确的概括与分析中,有时甚至只是某一个实词或虚词的理解,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识别。【小题5】试题分析:这两句的翻译,要处理好句中的几个关键词的解释:损,减少;立券,签订的债券;患苦,使动用法,使……受害,受苦;或,有的,有的人;倾跌,跌倒;辄,就;远近,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近的人。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点评:要翻译句子,必须先理解句子。理解文中的句子,要求能够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每一语句的具体含意,并能对该句从内容和表达等方面作出输电网杂技。正确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特别是多义实词、重点虚词、相关句式,并且要把握某些句子的特殊含意。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结,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2)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②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③。
(3)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噉。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噉,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4)术者谈五行④,决卖酒者已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于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5)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注】& 1平事:评议事情。2子母:利息和本金。3责券:求取借据。4谈五行: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数:多次,屡次
B.事连吾侪&&&&&&&&&&&&&&&&&&& 吾侪:我辈。
C.能偿者捐其息&&&&&&&&&&&&&&& 捐:舍弃
D.贫者立券还之&&&&&&&&&&&&&&& 立:订立
10.下列各组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何忧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客偿博所负&&&&&&& 将以求吾所大数也
C.若中心愿之乎&&&&& 非曰能之,原学焉
D.至夜分,乃散去&&& 良乃入,具告沛公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 )
(1)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2)吾侪保甲贷乙金
(3)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4)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5)尽取所偿负还之&&&&&&&&&&&&&&&&& (6)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
A.(1)(3)(4)&& &B.(2)(5)(6)& &C.(1)(3)(5)&& D.(2)(4)(6)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货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尽量让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
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生,发家致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译文:&&&&&&&& &&&&&&&&&&&&&&&&&&&&&&&&&&&&&&&&&&&&&&&&&&&&&&&&&&&&&&&&&&&&&&&&&&&&&&&&&&&&&&&&&&&
(2)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
译文:&&&&&&&& &&&&&&&&&&&&&&&&&&&&&&&&&&&&&&&&&&&&&&&&&&&&&&&&&&&&&&&&&&&&&&&&&&&&&&&&&&&&&&&&&&&
(3)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09高考真题汇编18-文言文阅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卖酒者传魏&禧(1)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结,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2)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②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③。(3)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噉。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噉,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4)术者谈五行④,决卖酒者已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于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5)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注】&1平事:评议事情。2子母:利息和本金。3责券:求取借据。4谈五行: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数:多次,屡次B.事连吾侪&&&&&&&&&&&&&&&&&&&吾侪:我辈。C.能偿者捐其息&&&&&&&&&&&&&&&捐:舍弃D.贫者立券还之&&&&&&&&&&&&&&&立:订立10.下列各组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何忧为&&&&&&&&&&&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B.客偿博所负&&&&&&&将以求吾所大数也C.若中心愿之乎&&&&&非曰能之,原学焉D.至夜分,乃散去&&&良乃入,具告沛公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1)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2)吾侪保甲贷乙金(3)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4)且大饮啖,酬吾金也(5)尽取所偿负还之&&&&&&&&&&&&&&&&&(6)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A.(1)(3)(4)&&&B.(2)(5)(6)&&C.(1)(3)(5)&& D.(2)(4)(6)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货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尽量让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生,发家致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译文:&&&&&&&&&&&&&&&&&&&&&&&&&&&&&&&&&&&&&&&&&&&&&&&&&&&&&&&&&&&&&&&&&&&&&&&&&&&&&&&&&&&&&&&&&&&(2)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译文:&&&&&&&&&&&&&&&&&&&&&&&&&&&&&&&&&&&&&&&&&&&&&&&&&&&&&&&&&&&&&&&&&&&&&&&&&&&&&&&&&&&&&&&&&&&(3)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译文: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5届广东执信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量酌之,曰:“毋盗瓶中酒,受主翁笞也。”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有事聚饮者,必会其肆。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多墨色。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平事不得决,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②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③。乙得金欣然,以为甲终不负己也。四年,甲乃仅偿卖酒者四百金。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非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④,立决人死,疏先后宜死者六人矣。卖酒者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舍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损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第八人以下各如期死,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
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卖酒者姓郭名节,他善事颇众。予闻之欧阳介庵云。
①事:评议事情。②子母:利息和本金。③责券:求取借据。④谈五行: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1.下列加线词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遣童婢沽沽:买&&&&&&&&&&&&&&&&&&&&& B.以为甲终不负己也负:欠钱
C.疏先后宜死者六人宜:合适&&&&&&&&&&&&& D.能偿者损其息损:损害
2.下列加线词意义与用法完全一致的一组是:(3分)
A.①以善酿致富②更注酒,使持以归
B.①若中心愿之乎②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
C.①至夜分,乃散去②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
D.①客偿博所负行②召所买田舍主毕至
3.下列各组中能全部表现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的一项是(3分)
①平生不欺人②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③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④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⑤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⑥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④⑤⑥
4.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卖酒者平生没有欺骗别人,特别是对于仆人丫鬟来买酒的,他都要关切的嘱咐几句。
B.为了能让寄宿的客人肯吃喝,卖酒者以赌博为名,将赢取的钱来吃喝,最终分文未取。
C.卖酒者爱好赌博,他从来不肯与别人赌博,是为了不让孩子把自己的家产败掉。
D.卖酒者待人仁慈宽厚,乐善好施,寿命超过术士的预言,这体现民间善有善报的观念。
5.翻译下列语句:
①能偿者损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3分)
②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3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江西省高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卖酒者传魏禧  (1)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结,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2)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②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③。  (3)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噉。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噉,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4)术者谈五行④,决卖酒者已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于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5)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注:①平事:评议事情。②子母:利息和本金。③责券:求取借据。④谈五行: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数:多次,屡次 B.事连吾侪——吾侪:我辈。 C.能偿者捐其息——捐:舍弃 D.贫者立券还之——立:订立2.下列各组各组句子,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何忧为/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客偿博所负/将以求吾所大数也 C.若中心愿之乎/非曰能之,原学焉 D.至夜分,乃散去/良乃入,具告沛公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1)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2)吾侪保甲贷乙金(3)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4)且大饮啖,酬吾金也(5)尽取所偿负还之 (6)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 A.(1)(3)(4) B.(2)(5)(6) C.(1)(3)(5) D.(2)(4)(6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货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尽量让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 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生,发家致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海词问答和网友补充:
相关词典网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翻译赏析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译文]& 可怜的卖炭老翁,天气如此寒冷,身上的衣服仍很单薄,可心中仍担忧炭价卖不上去,所以希望天气再寒冷一些。
&&&&& [出自]&& 白居易《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卖炭翁:这是作者《新乐府》的第三十二首,题下原有小序:&苦宫市也。&
  2、辙:(zh&) 车轮印
  3、系: (j&) 挂
  4、伐薪:砍柴。
  5、南山:终南山,在长安(今西安市)南面。
  6、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用。
  7、辗:同&碾&,轧的意思。
  8、辙:车轮辗出的痕迹。
  9、困:累。
  10、市:集市。
  11、翩翩:轻快得意的样子。
  12、骑(j&)骑马的人。
  13、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4、敕:(ch&)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15、叱:吆喝。
  16、牵向北:唐代皇帝的宫殿在长安的北边,牵向北,指把炭车赶向皇宫。
  17、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多。
  18、惜:舍不得。
  19、绡(xiāo):生丝。
  20、系:挂。
  21、直:同&值&,价值。
  22、卖炭的钱何所营:得到。宫使驱将惜不得:能够
  23、苍苍:灰白色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都被炭熏黑了,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昨天夜里,长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装好木炭,套上牛车,辗着冰雪,赶往京师集市。
  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饿了,日头已出来很高。便在市外南门泥泞的路歇息
  有两人骑马扬鞭,翩翩而来,那是谁呀?是皇宫里派出来的采办,穿黄绸衣裳的是头儿,着白绸衫的是随从。
  他们走到卖炭翁前,手持文书凭证,装模做样,自称是奉旨办货。说着,就让车子掉转方向,吆喝着牛,往北边皇宫方向赶去。
  那一车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这样眼睁睁地被宫使拉走。老翁虽然捶胸顿足,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
  结果他们只给了半匹红色生丝和一丈白绫,把它搭在牛角上边,说是用来充抵炭钱。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诗人以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
  这篇诗没有象《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偶然的。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而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官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难道还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吗?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然而结果呢?他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困牛走回终南山的时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又是多么可怜的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这篇诗没有象《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偶然的
  《卖炭翁》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诗歌当中的一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我们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
  衣服单薄总该盼望天气暖和吧?不,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寒冷的天气果然来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车,踏着冰冻的道路,却到长安市上卖炭。从终南山到长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些什么呢?诗人没有告诉我们;但是可以想象得出来,他一定是满怀着希望,因为这一车炭直接关系着他今后的生活。读到这里,我们觉得自己和这位老人更亲近了,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车炭究竟能不能卖掉,能不能卖上一个公道的价钱。可是诗人并没有马上告诉我们结果,他让卖炭翁歇下来,喘一口气,也让读者稍微平静一下。
  然后笔锋一转写道:&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来的人一个是穿黄衣的太监,一个是穿白衫的太监的爪牙。他们装模作样,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来采办货物,也不管卖炭翁同意不同意,赶上炭车往北就走。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赶车的又是宫里的太监,一个卖炭的老人能有什么办法去对付呢!&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几千斤柴才烧得出,而这几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来!为了把柴烧成炭,这孤苦的老人又在尘灰里、在烟火旁边受了多少熬煎!可是拿这一切所换到的是什么呢?&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连纱带绫合起来不过三丈,难道这就能抵得上老人多少天的辛勤劳动吗?这些宫使哪里是在买东西,他们简直是强盗。他们夺走的不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该激起读者怎样的愤怒!读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禁要问:两鬓苍苍的卖炭翁,凭着这点对他来说毫无价值的报酬,能够捱过那严寒的冬天吗?
  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宫市&是唐朝宫廷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方式。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门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有时撕给你两三尺破旧的绸纱,算做报酬;有时候不但不给任何报酬,反而要你倒贴&门户钱&和&脚价钱&。所以每逢宫使出来的时候,连卖酒卖烧饼的小店铺都关上店门不敢做生意了。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但是,《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着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卖炭翁》的艺术性也是很高的。你看,诗人在开头八句里,先对卖炭翁做了一番总的介绍,介绍得那么亲切、自然,就像介绍自己家里的人一样。&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然而深情的十四个字,就活生生地勾画出他的外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同样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深刻地刻划了他的内心活动。这番介绍就好像一串电影画面,从南山的远景开始,镜头平稳地拉近,然后就接连几个大特写:两鬓、十指、灰尘满面、衣衫褴褛,使人触目惊心。
  这样介绍了以后,诗人就拣取卖炭翁的一次遭遇,来加以具体描写。白居易有意把他放在一个大雪天里,这雪,虽然使他的身体格外寒冷,但却点燃了他心头的希望;虽然增加了赶车的困难,但也给了他力量,使他一口气就赶到了目的地。这是多么富于戏剧性的描写啊!卖炭翁满怀希望地赶到市上,却不急着马上把炭卖掉。他歇下来,也许还用衣袖揩一揩额头的汗水,蹲在路旁喘气。但是,谁能说他的内心会像他的外表一样平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好像一场悲剧以前短暂的沉默,这两句诗把人的心弦扣得紧紧的。接下去,诗人掉转笔锋,使故事急转直下,突然出现了两个宫使。白居易再次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写他们骑着马反差。卖炭翁还来不及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已经把车牵向北去了。
  写到这里,诗人似乎不忍心再写下去了,他简短地交代了事情的结果。也不像《新乐府》中其他的诗那样,诗人没有出面来发议论。但正是这简短的结尾,才更含蓄、更有力、更能发人深思。
相关阅读:
------分隔线----------------------------
古诗文图片鉴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卖酒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