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有05938语文教育及课程教育研究正规吗研究书

按年级分册浏览
按资源类别浏览
课程标准?大纲
精华帖推荐
  读书是人成长的重要方式,对于课内学业占据大部分时间的小学生来说,课外阅读则显得尤其重要。如何在有限的课外时间内达到高效的阅读效果,体验到读书的乐趣和滋养,则依赖于家长和老师在内的所有教育者对儿童进行有效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
  本书作者怀着对教育教学的挚爱,论述了重育人、重主体、重发展的教育思想。全书分别从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审美教学、教学智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案例。
精华帖推荐
  四季,在不断的轮回。每过一个轮回,就意味着我们经历了一次人生的洗礼。也正因为经历了这些,我们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完善自己!汉语言文学教育
汉语言文学教育考试计划
  主考学校:河南教育学院
  开考形式:面向社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现代教育理论
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实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中国现代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
语言学概论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语文教育及课程研究
英语(二)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不考英语(二)者须加考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B类考生须加考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毕业论文(实践)
  说明:
  1、报考类别
  A类考生:汉语言文学或中文专业专科及以上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不考加考课)。
  B类考生:非汉语言文学或中文专业专科及以上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两门课程。
  2、不考“英语(二)”的考生,须加考“汉语语法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两门课程。
  3、“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毕业论文(实践)”为实践性环节考核课程,考生应依据培训与考核基本要求在主考学校或主考学校认可的单位进行考核。
  毕业论文的题目由主考学校确定,也可结合应考者的工作实践自选,但必须经主考学校审批同意。主考学校可为考生指派指导教师。毕业论文完成后由主考学校组织评阅并答辩。
河南教育学院主考专业
| 版权所有吉林省2011年10月考试课程安排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吉林省2011年10月考试课程安排表
吉​林​省01​年0​月​考​试​课​程​安​排​表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 下册)单元说明-教材研究-教改综合-腾龙远程教育网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 下册)单元说明
  第一单元
  一、编选意图
  本单元继续学习叙事性作品。选编的五篇课文均是大家、名家之作。它们或是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五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各有特色,人文内涵非常丰富。这五篇课文与“综合性学习”组成一个单元,以期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促进与奠基作用。
  (一)阅读教学:加深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培养语感,养成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的能力和习惯;学会体察并探究文中的思想感情及人文精神,从而受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建塑健全的人格。
  (二)写作教学:了解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初步掌握自传的写作特点和语体特点;运用课文的写作方法学写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产生深远影响的人和事;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写人能够抓住主要特征。
  (三)口语交际:学会有条理、有中心地陈述事件和体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四)综合性学习: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多动口、多动手的习惯;掌握学会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形成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意识;通过学习活动与实际行动来内化、强化课文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美好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课文说明
  《藤野先生》是一篇散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公正、真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课文在写人叙事方面很有特色。在写人方面,作者善于抓住外貌、性格特征来刻画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叙事方面,主线鲜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作者青年时代爱国、报国的心理历程的写真,通篇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我的母亲》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再现了中国传统“母亲”的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活乐趣。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愁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再塑生命》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盲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这篇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这对一个盲聋哑人来说尤为难能可贵。面对这样的奇人美文,我们不能不感动。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题材都与生活经历、人生追求有关,因而,容易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便于引发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生活进行观照。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融入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教学时应有所拓展,甚至有必要联系时代背景和有关作品,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本单元课文均是叙事性作品,适宜朗读,在朗读中要悉心揣摩文章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浓郁的感情色彩等。
  本单元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这一主题与阅读教学有一定的联系,但又具有生活体验性、活动实践性、学习综合性的特点。希望通过“道不尽的母爱”“剪不断的‘脐带’”“多角度看母爱”“报得三春晖”四项相互联系、逐层深入的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学会感受爱、理解爱,同时也能奉献爱;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关于课文教学
  1.关于《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传统篇目,参考资料比较丰富,教师要学会筛选,在教学中不宜面面俱到,一定要对应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际学习需要,有重点地解决问题。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1)文章叙事的线索。本文的线索有明线和暗线,明线以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来组材,暗线主要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贯穿始终。(2)作者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本文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而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又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最好适当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追求,这样才能理解到位和透彻。(3)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的性格。本文写人“抓特征、用事例”不仅体现在写藤野先生上,也表现在写“清国留学生”上。
  2.关于《我的母亲》。《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文字浅近朴实,行文不事雕琢,极其自然,形式与内容结合得很好。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独立阅读,甚至作一点对比阅读的尝试。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
  3.关于《我的第一本书》。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文章似是信笔写来,实际上每一个片段都耐人咀嚼。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篇文章更容易引起共鸣;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可能觉得离自己生活相距甚远,但是可以通过文中所描写的情境,展开想象,去感悟那个时代的生活境况。总之,在教学中,要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使学生读有所感,学有所悟,进而思考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深刻影响。
  4.关于《列夫?托尔斯泰》。本篇课文尽管只是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但文中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内涵十分丰富,如果仅仅拘泥于课文本身,有些地方就难以理解。因此,课前要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5.关于《再塑生命》。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个部分。这篇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学生对于课文的第二部分可能会提出疑问:这一部分是否主要写作者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体验。如果有这样的疑问,说明了他对课文有较为深入的理解。教师在回答上述原因之外,还应深入探究课文第二部分的写作特色。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就是一首散文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敏于体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这一部分可让学生朗读、美读,甚至有选择地背诵。
  比较而言,本单元的阅读教学难度稍大一些的是《藤野先生》和《列夫?托尔斯泰》两篇课文,对这两篇课文可以多作一些指导,多提供一些背景材料;另三篇课文难度不大,可多让学生自主阅读,开展一些学习活动,如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生活体验展开讨论等。
  (二)关于“研讨与练习”。
  在本单元的练习设计中,一般来说,大体有三个梯度:第一题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题侧重于课文语言的揣摩与品味;第三题侧重于知识面的扩展和能力训练的综合。在指导学生完成第一题的过程中,一要关注学生读懂课文,深入理解课文,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二要关注学生在理解过程中接受人文教育,受到母语文化的滋养。在指导学生完成第二题的过程中,一要帮助学生学会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品评来感悟作品的内涵、情趣,以培养语感;二要引导学生留心关键语句、积累丽词佳句的意识和习惯。在指导学生完成第三题的过程中,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人生体验、情感体验以及知识基础,因为这一题常常与学生生活以及已有的知识相联系,二是要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如口语表达、写作和语文实践活动等,通过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
  (三)关于综合性学习
  1.期望达成的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2)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口语交流或书面写作等)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2.指导活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提倡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综合性学习中,学习方式越丰富多彩越好。一定要突破只把看书、做习题视为学习的传统学习观,学习方式应多种多样,搜集资料、调查、访谈、开展活动都是很好的语文学习方式,教师应给予热情的支持和引导。
  (2)要激发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兴趣,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活动是锻炼、体验的最好方式,所以,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和人文情感的体验,借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把热爱母亲、孝敬母亲的情感培养与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比如,与母亲进行一次深入的交谈,用言语或文字向母亲恰当地表达感情就是寻求“结合”的成功尝试。
载自《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3年第11期(中学文科?第4期)
第二单元 
  这套课标教材,从阅读部分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方面)来说,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七年级上、下册为第一阶段,着重培养一般阅读能力,如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揣摩语言、质疑问难;八年级上、下册为第二阶段,着重培养阅读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文的能力;九年级上、下册为第三阶段,着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贯穿全套书的始终。这个八年级下册,正处于第二阶段,它所要着力培养的,是阅读记叙文、说明文和抒情文的能力。因此,在八年级上册的基础上,八年级下册安排两上记叙文单元、一个说明文单元和一个抒情文单元。
  第二单元就是抒情文单元,所选的是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
  《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雷电颂》是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白,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它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作者说,在剧本第二、三、四幕中描写了无辜受陷害遭侮辱的经过,从构思上说,“都为的是结穴成这一景”。“雷电独白”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彻底蹂躏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这篇散文诗,想象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短文两篇》(《日》《月》)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鹞艘桓霾恢睦硐攵牌械囊磺校巴搿备谋洹霸隆闭飧霰涞男乔颉鹗亲髡呃硐刖竦幕怼U饬狡涛亩急硐至俗髡叨匀松⒍陨畹囊恢窒M托拍睢
  《海燕》是传统篇目,写于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作者创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今天,也可以从另外角度来阅读这篇散文诗,如,不惧怕困难,迎着困难前进,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等。
  《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五课课文既然都是散文诗,当然要加强诵读,要熟读成诵。有些散文诗押韵,朗读时注意韵脚;有些节奏比较分明,就要读出节奏。总之,在熟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路,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散文诗的语言比较优美,含有哲理,内蕴丰富,要指导学生注意学习课文的语言。有些名言警句不妨让学生抄下来,牢记在心。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是“寻觅春天的踪迹”,一共三项活动,学生可以根据情况选做。但口语交际和写作活动不可不做。
  顾振彪
载自《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3年第11期(中学文科?第4期)
  一、编写意图
  本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组织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优患与思考。《敬畏自然》从总体上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一种新的理念。《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反映滥用自然资源导致的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现实。《旅鼠之谜》以北极旅鼠的大量繁殖和怪诞行为给人类提出警告。《大雁归来》涉及人与动物的关系,充满保护野生动物的伦理观念。《喂――出来》以科幻小说的形式,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以广泛的科学技术为主题,引导学生泛舟科海,关注科学技术,在科技活动中练习写作与口语交际。
  本单元选文追求空间上的广袤性和思维上的哲理性。追求空间上的广袤性,为的是开阔视野。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问题,要让学生放眼世界,关注人类,关注自然。《敬畏自然》让学生神游于天地之间,《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把我们带到大西北,《旅鼠之谜》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北极圈,《大雁归来》把我们带到太平洋彼岸,《喂――出来》又让我们来到日本城乡之间。每篇课文都揭示了一种因果联系,总而言之,是盲目性导致生态恶化,思考这种因果关系,可以获得哲理的启示。
  本单元选文又追求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五篇课文都有引人入胜的趣味和魅力。《敬畏自然》将大自然拟人化,令人感觉到大自然神奇之至,敬畏之情油然而生。《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告诉人们罗布泊曾经是一个美丽的仙湖,罗布泊之所以成为沙漠,原来是愚昧造成的恶果。《旅鼠之谜》令人惊奇不已,百思不得其解,只觉得动物世界也是无奇不有。《大雁归来》让我们跟着作者领略人与动物相伴的乐趣。《喂――出来》更加奇幻,读完全才知道标题是什么意思,一声“喂――出来”,有如醍醐灌顶。
  本单元的编排将《敬畏自然》置于首篇,体现了五篇课文内容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首先把握人与自然的总体关系,再接触一个一个具体问题,有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本单元教学要求之一,是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科学理性精神,注重人文关怀。从五篇课文中,不难看出,严重的生态问题都是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的恶果,大自然是有自身规律的,盲目地发展,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堵塞今后发展的道路。只有保护自然,人类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五篇课文蕴涵比较丰富,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本单元教学要求之一,是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的文体特点。五篇课文都是科学内容与文学形式的结合,既有散文,又有报告文学、科幻小说。散文又有侧重议论的,侧重说明的,侧重抒情的。选文注意体裁多样性,让学生尽可能领略科学文艺作品的不同品种。
  本单元与传统的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科海泛舟”将语文实践活动推向现代科技领域,或回忆“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学”,或“思考自然的启示”,或“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或研讨“科学技术面面观”,让学生认识科技活动也是语文运用的一个广阔领域。
  二、课文说明
  《敬畏自然》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惧,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受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这篇课文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索取的贪婪和盲目是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惜,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们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茂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旅鼠之谜》
  这是一篇“运用记叙的框架,借助对话来介绍科学知识”的科学小品。课文主要谈了北极旅鼠身上的几大奥秘。北极旅鼠和一般的老鼠没有多大差别,“但人们研究了好几个世纪,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它的第一大奥秘是繁殖能力强;第二大奥秘是一旦繁殖过多,就会千方百计吸引天敌的注意,主动通过天敌控制种群数量;第三大奥秘是死亡大迁移,浩浩荡荡、无所畏惧。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无从知道,或许是自然正用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这一切,这就揭示出自然的奥妙无穷。由此我们也真正体会到《敬畏自然》中所论述的“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一句的深意。文章的意义不止于此,旅鼠保持种群数量的方式也给我们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
  学习这篇文章,一要引导学生比较本文与一般说明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二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求知欲和探究学习的欲望,三要与其他课文相参照,把各部分内容串联起来作全面深入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
  《大雁归来》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与一般的动物观察者不同,作者对鸟儿有一份诗人的情怀。在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富有诗意的。它们像人一样组成一个个家庭,有着人一样的亲情。团圆的时候,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觅食、集会;孤独的时候,它们忧郁地鸣叫着,徒劳地寻找着失去的亲属。它们的到来,宣告了春天的回归,它们的鸣叫则使天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如许的生机和情趣,与它们和谐共处,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作者是一个“爱鸟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这种对动物怀有的真挚感情,才使他能够观察得这么细致,描写得这么美妙。学习时,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喂――出来》
  这是一篇科幻小说。文章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先前抛进的小石子掉了下来,原来扔下的东西都将重新倾泻回人间。虽然小说采用了夸张和想象的形式,但现实中我们何尝不是凭着侥幸心理,依赖着这样那样的“无底洞”?比如,我们总觉得海洋和大气层是一个可以自我净化的无底洞,所以当我们毫无顾忌地把废水排向大海,把废气排到大气中时,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效益,但从长远看,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科学幻想是在现实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想象,因此在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到现实中寻找故事的影子,让他们自己探究作品有什么寓意,又有什么现实针对性。另外,本文的情节,特别是结尾很有特点,是一个循环式的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阅读时要注意把握。
  三、关于练习
  整套教材在练习设计的基本格局与方式上是统一的。本单元“研讨与练习”第一题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通过概括提要,达到把握文意的目的。如“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并归纳一下变化的原因。”“阅读课文,简要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另一种方式是抓住点晴之笔,小口径切入,达到整体把握的目的。如“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词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熟读课文,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语言题是根据课文语言特点设计的,有的课文富有哲理,要求仔细体会句子的含义,有的课文感情色彩强烈,要求体会句子的作用;有的课文语句含蓄隽永,要求深入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课标”关于“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的要求,《敬畏自然》一课安排了反问修辞方法的练习,要求“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开放题的设计也力求角度、方式多样化。有的就课文的一个新观点引导学生研究讨论,搜集资料,撰文办刊;有的要求在重组课文信息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如“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有的迁移运用,如“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遏制生态恶化”,又如“写一段文字,说明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在班上交流”;有的要求展开合理想象,续写课文。凡此种种,都贯彻了学与用、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相结合的原则,既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又有利于激发表达欲望,在各种言语活动的渗透、整合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四、单元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以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作为剖析课文内容的一把解剖刀。
  始终掌握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这把解剖刀,每篇课文都可以迎刃而解。教学《敬畏自然》一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论,以利人类长远发展。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要认识只图一地一时的发展而滥用水资源就是一种非理性行为,全文就是对非理性行为的反思与抨击,总结历史教训,集中到一点,就是必须发扬科学理性精神,保护我们的家园。教学《旅鼠之谜》一文,要从旅鼠的奥秘中省悟到在人类繁衍的问题上不能短视。教学《大雁归来》一文,要认识到只有爱护野生动物,人类生活才能获得自然之趣,从动物身上得到人类自我完善的启示,使人类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教学《喂――出来》一文,可以看清芸芸众生在非理性支配之下,是怎样的麻木不仁,然而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扔进洞里的垃圾总有一天会成为压在人们头上的灾害。
  始终掌握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这把解剖刀,五篇课文就能融会贯通,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就能扎根在学生心里。
  2.要在质疑问难的基础上,确定探究的课题。
  五篇课文难易不一,应该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共同探讨。让学生初读时,将不甚了了的语句画出来,确定共同探讨的问题之后,指引探究之路。例如,探讨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可以提示一下,我们与自然是什么关系,课文的论述有哪些要点,再提示一下,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敬畏自然的结果是什么。如果学生领悟能力较强,可以组织学生自己思考,探讨这个问题从何入手,应该采取什么思路。
  3.要在单元教学的开头与结尾总述科学文艺作品的文体特点。
  单元教学之始,简要说明科学文艺作品的文体特点,把握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的特点,让学生每读一篇课文都注意作者是怎样用文学的形式表达科学的内容。
  最后,要通过综合和比较,进一步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文体特点。比较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可以认识不同体裁的不同写法,比较三篇散文,又可以认识议论性、说明性、抒情性散文的不同特点。
宋子江 朱于国
载自《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3年第11期(中学文科?第4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课程教育研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