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你高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下知地理。

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会多国语言傲娇无比
喜欢就猛击分享!
QQ网名内容标签: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考公务员,真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小李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今年12月5日,他也赶了赶时髦,参加了一次“国考”。以前只是听说“国考”难,但头一回上阵的小李却有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儿。而且自己又专心复习了三个月,做题技巧都已经倍熟于心。因此更是信心倍增。
  一天的考试结束。小李此时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国考”就是国考!
  和一般考试,甚至高考相比,题量之大,难度之高,出题之怪,出乎想象。真要是在行测部分拿到高分,真的不简单,那绝对是个全才、是个通才、是百科全书。就如古代形容人的才华一样,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数学、自然、科普、军事、政治、时事等都要精通,只是涉猎还不够,必须要精通。否则,也难以答对题目。小李就连自己认真准备的数学题自己一道也没做。最后乱涂一通,把命运交给天意。
  回来的公交车上,挤满了刚参加完国考的人。也许因为有着类似的国考经历,大家开始熟络起来。
  “我也是第一次考。我现在终于发现了国考都是招精英啊!”
  “我都考了三次了。题目确实有点难。嗯。”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恐怕诸葛亮来和国考过招也容易败下阵来啊!”
  一阵笑声。
  小李也笑了。他想,也许大家的笑容里都掺杂了些许的无奈。至少他有。参加了一次“国考”,小李一方面觉得能考上公务员的人真是太厉害了;另一方面觉得自己的知识面太窄了,参加了考试,知道了什么是大千世界,什么是井底之蛙。
  小李是学中文的。这个高中老师告诉他是个“万精油”的专业让他此时并没有觉得倍感自豪。他曾天真地以为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写作能力,还有一颗真诚的心,他应该能在公务员之路上走得比别人更顺一点,更远一点。可现实呢?
  经过一番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假想,小李更多的是一种释然。他觉得人是应该有点阿Q精神的。可是,这样的考试到底能把应考人逼到什么程度呢,他们会不会崩溃呢?这样的选拔真能起到导向作用吗?公务员考试,真的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吗?
  【即时通会员如是说】
  我想,不管怎么考试,或者采用什么内容进行考试。所有参加考试的考生,参加考试的目的是什么,恐怕都是希望通过公考来一个鲤鱼跳龙门,一举拿下铁饭碗,从此锦衣玉食,并且在将来能够利用手中的权利怎么怎么样;或者说是拿着纳税人的钱,却不去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而是去做自己的生意,利用在政府部门上班的便利,大发其财。
  那么试问,这样的选拔考试,无论用什么形式去考,采用什么内容去考,有用嘛?现在所有的考生都知道,笔试是门槛,面试靠关系。面试没有关系,考多高成绩都没有用,面试时随便压低你的成绩,你的综合成绩都不会靠前的。另外,现在的笔试真的是门槛吗?纵观公考的笔试现场,作弊者不计其数,作弊手段五花八门。可叹,可悲,这样的公务员选拔考试,又和各朝各代的腐败的科举考试有什么两样呢?我想,公务员考试其实是社会现象的一种浓缩的体现,国家仅仅从考试的内容上规定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没有用,还是要从根上来解决,通过大力的监督和反腐力度,根除当上公务员就能怎么怎么样的思想,公考才能真正选拔出能够正确有效管理国家的人才,选拔出确实为人民服务的好官!!――李聃&[1]&&&&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教育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教育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教育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教育频道"的电头。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后发表评论。
只有浙江在线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主编:曹漪洁
电话:+86-3
责编:裘竹如 何俊
电话:+86-3
记者:王琴
电话:+86-7
教育广告联系:吴文建
战略合作推广:郭认可
欢迎教育机构、媒体、高校联系合作!从《晓说》 开办以来,高晓松已经讲过很多国内国外、种族、文化、历史、运动等等的话题了,他是如何做到的?
有能力,有环境,有时间,有原则,有态度。
1、很多人能做到甚至超过高晓松这种程度,这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的,没有那么难。2、高老师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美国政治2)美国民族3)青楼、镖局、科举4)军事5)世界各大洲主要风土人情6)中国地缘政治7)电影以上这些内容,7是高老师主业之一,另当别论。其他的,要讲到高老师这种程度,各读两三本甚至一两本书就够了,或者关注某个领域内专家几年的博客、专栏就够了。当然,高老师可能比他《晓说》中透露出来的更有知识,只是真人不露相,正所谓“一缸舀一瓢”;或者更没知识,毕竟一个节目有很多幕后人员。具体情况,我们无从知晓。举1为例,如果你看过醉钢琴的《民主的细节》,你会发现《晓说》的美国政治基本上没有超出这本书的范围。《民主的细节》还要更深更细一些,而即便《民主的细节》都是被很多专业人士视为闲书的。3、高先生讲的主要是常识+见闻,即某个领域最常用的知识,再加上他个人的见闻经历。大部分领域的常识,有两三本书的积累就可以跟大众显摆了,领域稍一多,就被视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掌握常识不难,超过了常识的范围后,再想深入才会越来越难,这才是看真本事的地方。小时候,每年老师给我的评语里都有一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实就是我三年级以前就把一套《上下五千年》翻完了,把一个地球仪里所有的国家、位置、首都都背下来了而已,再加上读点闲书。这些一点都不难,一个二三年级小孩每天做半个小时,几个月就干完了,到初中毕业我的历史和地理都不太用学。《上下五千年》和地球仪就是常识。到了现在,我绝不敢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八个字。见了很多知识比我更丰富的人,我只能自惭形秽找差距,慢慢追。我心中的牛人见了更牛的人也只是如此。对高晓松也是,你如果对他说这八个字,我猜他绝不会答应,因为以他的见识,他见过很多更符合这八个字的人。4、高先生的家庭环境优越,因此不仅读万卷书,还能行万里路,还能与一些“历史名人”的家庭有世交,这才是对大部分人来说比较困难的。但现在有了网络,我们可以认识各种各样的人,在北京,各种沙龙、讲座、分享会又很多,所以我们可以让别人“替我们”走万里路。5、要达到高晓松式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给大家几个建议:首先,多读书,起码要达到读了各大主要领域的入门常识书。这就是所谓的“知识无死角”的简化版。不算太难。其次,多旅行。感受旅途中的一切。再次,多做事,做不同领域的事,增长见识。就像松哥又写歌又拍电影又开公司。再次,可以多参加沙龙、讲座、读书会等活动。最后,要有一颗爱聊天的心。通过说来锻炼自己的表达,梳理自己的知识,通过听来寻找自己常识的盲点,增加自己的见闻。——————————评论中有网友求各领域入门级书单。书单网上其实多得很,一搜一大堆。看多了,你会发现所有书单都推荐的就那么一些,比如《枪炮细菌和钢铁》《娱乐至死》《乡土中国》《万历十五年》之类的。你可以找个书单,然后选点自己喜欢的,哪怕只能读一本也是好事。中国社科领域最牛的书单,是《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但这个不是入门级的,基本要么是大部头,要么语言艰涩,但都是好东西。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领域,可以买几本看看。另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过一套《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或称“十五讲”系列,都是我国各学科比较顶尖的大学教授写的,每本书由15个讲座组成。对于一些跟自己生活、工作关系不大的学科,看看这个也就够了。——————————最后讲个八卦。韩寒刚出名那阵说过一句很狂的话,大意是,“这世上写文章李敖第一我第二”。结果,后来李敖的儿子李戡说:“韩寒算老几”。李敖在接受采访时,也批评了韩寒,大意是说韩寒没知识。所以,学无止境。韩寒当初会说那样的话,是因为他的视域有限,才会觉得到李敖这种程度就到顶了,现在的韩寒肯定不会这样想了。高晓松的价值在于,他给中国很多不读书的大众提供了一个展开视域的好机会。我们这些或许知识还不如高晓松的人,也可以在他的基础上,建立我们自己的《X说》,不是放在优酷上,而是放在生活中。
原答案:1、很多人能做到甚至超过高晓松这种程度,这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的,没有那么难。2、高老师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美国政治2)美国民族3)青楼、镖局、科举4)军事5)世界各大洲主要风土人情6)中国地缘政治7)电影以上这些内容,7是高老师主业之一,另当别论。其他的,要讲到高老师这种程度,各读两三本甚至一两本书就够了,或者关注某个领域内专家几年的博客、专栏就够了。当然,高老师可能比他《晓说》中透露出来的更有知识,只是真人不露相,正所谓“一缸舀一瓢”;或者更没知识,毕竟一个节目有很多幕后人员。具体情况,我们无从知晓。举1为例,如果你看过醉钢琴的《民主的细节》,你会发现《晓说》的美国政治基本上没有超出这本书的范围。《民主的细节》还要更深更细一些,而即便《民主的细节》都是被很多专业人士视为闲书的。3、高先生讲的主要是常识+见闻,即某个领域最常用的知识,再加上他个人的见闻经历。大部分领域的常识,有两三本书的积累就可以跟大众显摆了,领域稍一多,就被视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掌握常识不难,超过了常识的范围后,再想深入才会越来越难,这才是看真本事的地方。小时候,每年老师给我的评语里都有一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实就是我三年级以前就把一套《上下五千年》翻完了,把一个地球仪里所有的国家、位置、首都都背下来了而已,再加上读点闲书。这些一点都不难,一个二三年级小孩每天做半个小时,几个月就干完了,到初中毕业我的历史和地理都不太用学。《上下五千年》和地球仪就是常识。到了现在,我绝不敢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八个字。见了很多知识比我更丰富的人,我只能自惭形秽找差距,慢慢追。我心中的牛人见了更牛的人也只是如此。对高晓松也是,你如果对他说这八个字,我猜他绝不会答应,因为以他的见识,他见过很多更符合这八个字的人。4、高先生的家庭环境优越,因此不仅读万卷书,还能行万里路,还能与一些“历史名人”的家庭有世交,这才是对大部分人来说比较困难的。但现在有了网络,我们可以认识各种各样的人,在北京,各种沙龙、讲座、分享会又很多,所以我们可以让别人“替我们”走万里路。5、要达到高晓松式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给大家几个建议:首先,多读书,起码要达到读了各大主要领域的入门常识书。这就是所谓的“知识无死角”的简化版。不算太难。其次,多旅行。感受旅途中的一切。再次,多做事,做不同领域的事,增长见识。就像松哥又写歌又拍电影又开公司。再次,可以多参加沙龙、讲座、读书会等活动。最后,要有一颗爱聊天的心。通过说来锻炼自己的表达,梳理自己的知识,通过听来寻找自己常识的盲点,增加自己的见闻。——————————评论中有网友求各领域入门级书单。书单网上其实多得很,一搜一大堆。看多了,你会发现所有书单都推荐的就那么一些,比如《枪炮细菌和钢铁》《娱乐至死》《乡土中国》《万历十五年》之类的。你可以找个书单,然后选点自己喜欢的,哪怕只能读一本也是好事。中国社科领域最牛的书单,是《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但这个不是入门级的,基本要么是大部头,要么语言艰涩,但都是好东西。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领域,可以买几本看看。另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过一套《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或称“十五讲”系列,都是我国各学科比较顶尖的大学教授写的,每本书由15个讲座组成。对于一些跟自己生活、工作关系不大的学科,看看这个也就够了。——————————最后讲个八卦。韩寒刚出名那阵说过一句很狂的话,大意是,“这世上写文章李敖第一我第二”。结果,后来李敖的儿子李戡说:“韩寒算老几”。李敖在接受采访时,也批评了韩寒,大意是说韩寒没知识。所以,学无止境。韩寒当初会说那样的话,是因为他的视域有限,才会觉得到李敖这种程度就到顶了,现在的韩寒肯定不会这样想了。高晓松的价值在于,他给中国很多不读书的大众提供了一个展开视域的好机会。我们这些或许知识还不如高晓松的人,也可以在他的基础上,建立我们自己的《X说》,不是放在优酷上,而是放在生活中。————————————————————————————————————更新我是最高票答案的作者,这个答案之前的部分也正是选那组的最高票答案。但是我原来的号被知乎停用了,用新号重新发一遍。原回答是我一年多之前回答的。一年之后,我又有了一点新的思考,在这个新答案里跟各位重新分享。我开始怀疑,所谓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意义究竟何在。是给我们看世界的新的角度?是增强了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还是仅仅给了我们一个炫耀知识的机会呢?这三者或许都有,然而,我越来越认识到:对于知识,一方面,不能沉溺于广度而忽视深度,另一方面,不能离开了应用的环境。如何把零碎的知识变成成体系的知识,如何把知识变为生活中的智慧,而不仅仅是餐桌上的谈资,这才是真本事。如果我们沉溺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快感中,如果我们只是想在人前拥有显耀的谈资,这反而不利于我们以更加认真的姿态去探索世界。我们所真正需要的是,让知识从我们的心中流淌出来,去辅助我们的生活。就好比,假如我们对美国政治史了如指掌,可我们只把它当做谈资,那又有何意义?然而,如果我们能从美国政治史之中读出一些可以帮助我们现在生活的东西,比如,如何协调不同利益群体,如何帮助自己和周围组织增强监督,这才是知识的意义。这是我的微信订阅号,我偶尔会把自己的文章放上去。不过……更新的频率很低……
来知乎,参与讨论从《晓说》 开办以来,高晓松已经讲过很多国内国外、种族、文化、历史、运动等等的话题了,他是如何做到的?
这就是精神的力量啊少年!你想想,一个美国人,一个搞音乐的,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讲中国历史,还有所谓的“揭秘美国社会毒瘤”,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1、很多人能做到甚至超过高晓松这种程度,这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的,没有那么难。2、高老师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美国政治2)美国民族3)青楼、镖局、科举4)军事5)世界各大洲主要风土人情6)中国地缘政治7)电影以上这些内容,7是高老师主业之一,另当别论。其他的,要讲到高老师这种程度,各读两三本甚至一两本书就够了,或者关注某个领域内专家几年的博客、专栏就够了。当然,高老师可能比他《晓说》中透露出来的更有知识,只是真人不露相,正所谓“一缸舀一瓢”;或者更没知识,毕竟一个节目有很多幕后人员。具体情况,我们无从知晓。举1为例,如果你看过醉钢琴的《民主的细节》,你会发现《晓说》的美国政治基本上没有超出这本书的范围。《民主的细节》还要更深更细一些,而即便《民主的细节》都是被很多专业人士视为闲书的。3、高先生讲的主要是常识+见闻,即某个领域最常用的知识,再加上他个人的见闻经历。大部分领域的常识,有两三本书的积累就可以跟大众显摆了,领域稍一多,就被视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掌握常识不难,超过了常识的范围后,再想深入才会越来越难,这才是看真本事的地方。小时候,每年老师给我的评语里都有一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实就是我三年级以前就把一套《上下五千年》翻完了,把一个地球仪里所有的国家、位置、首都都背下来了而已,再加上读点闲书。这些一点都不难,一个二三年级小孩每天做半个小时,几个月就干完了,到初中毕业我的历史和地理都不太用学。《上下五千年》和地球仪就是常识。到了现在,我绝不敢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八个字。见了很多知识比我更丰富的人,我只能自惭形秽找差距,慢慢追。我心中的牛人见了更牛的人也只是如此。对高晓松也是,你如果对他说这八个字,我猜他绝不会答应,因为以他的见识,他见过很多更符合这八个字的人。4、高先生的家庭环境优越,因此不仅读万卷书,还能行万里路,还能与一些“历史名人”的家庭有世交,这才是对大部分人来说比较困难的。但现在有了网络,我们可以认识各种各样的人,在北京,各种沙龙、讲座、分享会又很多,所以我们可以让别人“替我们”走万里路。5、要达到高晓松式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给大家几个建议:首先,多读书,起码要达到读了各大主要领域的入门常识书。这就是所谓的“知识无死角”的简化版。不算太难。其次,多旅行。感受旅途中的一切。再次,多做事,做不同领域的事,增长见识。就像松哥又写歌又拍电影又开公司。再次,可以多参加沙龙、讲座、读书会等活动。最后,要有一颗爱聊天的心。通过说来锻炼自己的表达,梳理自己的知识,通过听来寻找自己常识的盲点,增加自己的见闻。——————————评论中有网友求各领域入门级书单。书单网上其实多得很,一搜一大堆。看多了,你会发现所有书单都推荐的就那么一些,比如《枪炮细菌和钢铁》《娱乐至死》《乡土中国》《万历十五年》之类的。你可以找个书单,然后选点自己喜欢的,哪怕只能读一本也是好事。中国社科领域最牛的书单,是《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但这个不是入门级的,基本要么是大部头,要么语言艰涩,但都是好东西。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领域,可以买几本看看。另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过一套《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或称“十五讲”系列,都是我国各学科比较顶尖的大学教授写的,每本书由15个讲座组成。对于一些跟自己生活、工作关系不大的学科,看看这个也就够了。——————————最后讲个八卦。韩寒刚出名那阵说过一句很狂的话,大意是,“这世上写文章李敖第一我第二”。结果,后来李敖的儿子李戡说:“韩寒算老几”。李敖在接受采访时,也批评了韩寒,大意是说韩寒没知识。所以,学无止境。韩寒当初会说那样的话,是因为他的视域有限,才会觉得到李敖这种程度就到顶了,现在的韩寒肯定不会这样想了。高晓松的价值在于,他给中国很多不读书的大众提供了一个展开视域的好机会。我们这些或许知识还不如高晓松的人,也可以在他的基础上,建立我们自己的《X说》,不是放在优酷上,而是放在生活中。
原答案:1、很多人能做到甚至超过高晓松这种程度,这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的,没有那么难。2、高老师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美国政治2)美国民族3)青楼、镖局、科举4)军事5)世界各大洲主要风土人情6)中国地缘政治7)电影以上这些内容,7是高老师主业之一,另当别论。其他的,要讲到高老师这种程度,各读两三本甚至一两本书就够了,或者关注某个领域内专家几年的博客、专栏就够了。当然,高老师可能比他《晓说》中透露出来的更有知识,只是真人不露相,正所谓“一缸舀一瓢”;或者更没知识,毕竟一个节目有很多幕后人员。具体情况,我们无从知晓。举1为例,如果你看过醉钢琴的《民主的细节》,你会发现《晓说》的美国政治基本上没有超出这本书的范围。《民主的细节》还要更深更细一些,而即便《民主的细节》都是被很多专业人士视为闲书的。3、高先生讲的主要是常识+见闻,即某个领域最常用的知识,再加上他个人的见闻经历。大部分领域的常识,有两三本书的积累就可以跟大众显摆了,领域稍一多,就被视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掌握常识不难,超过了常识的范围后,再想深入才会越来越难,这才是看真本事的地方。小时候,每年老师给我的评语里都有一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实就是我三年级以前就把一套《上下五千年》翻完了,把一个地球仪里所有的国家、位置、首都都背下来了而已,再加上读点闲书。这些一点都不难,一个二三年级小孩每天做半个小时,几个月就干完了,到初中毕业我的历史和地理都不太用学。《上下五千年》和地球仪就是常识。到了现在,我绝不敢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八个字。见了很多知识比我更丰富的人,我只能自惭形秽找差距,慢慢追。我心中的牛人见了更牛的人也只是如此。对高晓松也是,你如果对他说这八个字,我猜他绝不会答应,因为以他的见识,他见过很多更符合这八个字的人。4、高先生的家庭环境优越,因此不仅读万卷书,还能行万里路,还能与一些“历史名人”的家庭有世交,这才是对大部分人来说比较困难的。但现在有了网络,我们可以认识各种各样的人,在北京,各种沙龙、讲座、分享会又很多,所以我们可以让别人“替我们”走万里路。5、要达到高晓松式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给大家几个建议:首先,多读书,起码要达到读了各大主要领域的入门常识书。这就是所谓的“知识无死角”的简化版。不算太难。其次,多旅行。感受旅途中的一切。再次,多做事,做不同领域的事,增长见识。就像松哥又写歌又拍电影又开公司。再次,可以多参加沙龙、讲座、读书会等活动。最后,要有一颗爱聊天的心。通过说来锻炼自己的表达,梳理自己的知识,通过听来寻找自己常识的盲点,增加自己的见闻。——————————评论中有网友求各领域入门级书单。书单网上其实多得很,一搜一大堆。看多了,你会发现所有书单都推荐的就那么一些,比如《枪炮细菌和钢铁》《娱乐至死》《乡土中国》《万历十五年》之类的。你可以找个书单,然后选点自己喜欢的,哪怕只能读一本也是好事。中国社科领域最牛的书单,是《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但这个不是入门级的,基本要么是大部头,要么语言艰涩,但都是好东西。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领域,可以买几本看看。另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过一套《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或称“十五讲”系列,都是我国各学科比较顶尖的大学教授写的,每本书由15个讲座组成。对于一些跟自己生活、工作关系不大的学科,看看这个也就够了。——————————最后讲个八卦。韩寒刚出名那阵说过一句很狂的话,大意是,“这世上写文章李敖第一我第二”。结果,后来李敖的儿子李戡说:“韩寒算老几”。李敖在接受采访时,也批评了韩寒,大意是说韩寒没知识。所以,学无止境。韩寒当初会说那样的话,是因为他的视域有限,才会觉得到李敖这种程度就到顶了,现在的韩寒肯定不会这样想了。高晓松的价值在于,他给中国很多不读书的大众提供了一个展开视域的好机会。我们这些或许知识还不如高晓松的人,也可以在他的基础上,建立我们自己的《X说》,不是放在优酷上,而是放在生活中。————————————————————————————————————更新我是最高票答案的作者,这个答案之前的部分也正是选那组的最高票答案。但是我原来的号被知乎停用了,用新号重新发一遍。原回答是我一年多之前回答的。一年之后,我又有了一点新的思考,在这个新答案里跟各位重新分享。我开始怀疑,所谓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意义究竟何在。是给我们看世界的新的角度?是增强了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还是仅仅给了我们一个炫耀知识的机会呢?这三者或许都有,然而,我越来越认识到:对于知识,一方面,不能沉溺于广度而忽视深度,另一方面,不能离开了应用的环境。如何把零碎的知识变成成体系的知识,如何把知识变为生活中的智慧,而不仅仅是餐桌上的谈资,这才是真本事。如果我们沉溺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快感中,如果我们只是想在人前拥有显耀的谈资,这反而不利于我们以更加认真的姿态去探索世界。我们所真正需要的是,让知识从我们的心中流淌出来,去辅助我们的生活。就好比,假如我们对美国政治史了如指掌,可我们只把它当做谈资,那又有何意义?然而,如果我们能从美国政治史之中读出一些可以帮助我们现在生活的东西,比如,如何协调不同利益群体,如何帮助自己和周围组织增强监督,这才是知识的意义。这是我的微信订阅号,我偶尔会把自己的文章放上去。不过……更新的频率很低……
古珠玉爱好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