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举例探讨三年级品社下册教案教学中如何与孩子的现实生活有机联系,内容和方式上有哪些制约?

在低年级品社课中消除教师无效教学行为的实践与研究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在低年级品社课中消除教师无效教学行为的实践与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如何在品社课中创设情境教学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1、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doc1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8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1、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
不同的学习方式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看法,以及他的生活方式,度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一、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玩”中感受教学的趣味。生活离不开的地理,地理离不开生活,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中经历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发现新知体验创新,感受“再创造”的探索过程。
3、提倡实践应用,让学生在“用”中实践地理的价值。学生通过生活实际活动,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模拟知识被发现的过程中,获得探索学习方法,进而再创造出更多的知识。教师要结合日常生活情形复杂的特点,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获取广泛的地理活动经验,促进自身的主动发展。、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1、在自主发现中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2、在问题情境中增强主动探索的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可以引导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途径,积极进入问题情境中,自觉地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3、在独立思考中形成主动探索的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解决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学习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三、倡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日 点击数:
【字体: 】 【】 【】 【】
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教研中心&赵熙莲
新的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它不仅可以扭转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沉闷的课堂气氛和低下的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它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保证。因此我们必须把《品德与生活》课堂还给学生,解放学生们的眼睛和嘴巴,解放学生们的头脑与双手。同时教师要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选用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此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新课标指出,在《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程中,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也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为此教师的角色地位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那么,教师在儿童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我认为教师应该是参与学习活动的激发者;创设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活动材料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一、(教师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激发者
&&&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型)和儿童在本课程中的学习方式对活动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必须创设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浓厚持久的探究兴趣,
1.创设合作与竞争的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学习群体,开展有组织、有目标的互帮、互学、共同协作的学习活动,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多向交流,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在保证整体教学质量的同时,又可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中分别充当“指导者”和“再学习者”,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主动参与的机会。同时,以小组为学习群体又可以进行小组间的竞争活动。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作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同样也要求运用这一学习方式指导课堂教学。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转变思想,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此创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样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生活能力。比如,有的教师在执教一年级上册第一主题单元中的《新朋友 新伙伴》时,【教室是平房的学校,教师可以带着孩子到室外上这节课】,而【教室是楼房的学校也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这节课】。教师用《找朋友》的歌引导学生玩找朋友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找朋友》的歌曲声中找到自己的朋友并互相问好。之后让孩子们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自己,让同学们认识自己。最后让孩子们为自己制作各种名片并把它们交给你想结交的朋友手中,最后各小组对同学手中的名片进行汇总、展示。学生们在活动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体验到了快乐,同时,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和注意倾听,在合作中又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又如:在执教三年级上册《我生活的社区》中的《生活不能没有他们》,我们要能抓住教材中的一句话:“生活在社区里的人,都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生活,看看都有哪些人为我们服务。”并通过这句话来提醒我们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建立与他人的一种内在联系,从我们离不开他们的服务入手,感受人与人共生共存的关系。并回到本活动的主题:生活不能没有他们。让学生不仅理解其中的关键词“不能没有”,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这种“不能没有”。(比如城里的孩子大多住在生活小区中,他们生活的小区有保安叔叔,以前孩子们每天经过他们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通过课堂教学的体验,孩子们清楚地感受到保安叔叔的辛勤工作为他们带来了什么的话,孩子们再经过保安叔叔时不就会投去会心的笑了吗?这样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不就凸显出来了吗?就是说,这节课的重点并不在发现有多少人人为我们提供的服务,而是在于发现背后的情感体验)。再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三主题单元中《小心 别伤着》时,教师如果在讲解了学校里的安全后,让学生带着如“你在周围的同学中还见过那些危险的游戏?危险的活动与动作?会造成哪些危害呢?”等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同时还让同学填写事先发给的表格,比一比哪组发现的问题与现象最多?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多?这样,每个学生不但有动手的机会,并能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有所得,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同时也知道了在学校里有许多不安全的游戏与活动,并通过小组间竞争,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得整个学习氛围轻松而活泼。
2.建立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们都知道,儿童很早就开始探索他们周围的世界,他们对新异的景象和声音,对环境中的新鲜事物都特别敏感,总是不断地向大人们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等等。我们教师在对儿童的心理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更应该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在活动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并给予评价。如有的教师在执教一年级上册第四个主题单元中《冬天里的节日》一课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究欲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想一想:【我们这里冬天都有哪些节日?你们为了过这些节日都是怎样准备的?城里和乡下有什么不同?农村的扭秧歌、唱大戏;城里的火爆、灯会等】怎样设计过这些节日才能让我们生活、学习得更愉快?学生们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中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时教师在耐心地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后及时加以肯定。然后指导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带领同学们来美化各自的节日。在活动中,教师要真正把自己作为学习的参与者,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及时反馈指导,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样让课堂教学真正地回归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们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促进情感、形成技能。师生们也在活动中建立起了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关系,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3.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然而并不是所有品德与生活的内容都能让学生感兴趣。所以老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形式可以有讨论、调查、情景模拟、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等。教学活动形式也可以是不拘一格,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类型。只有采用那些充满儿童趣味、愉悦儿童的心情,放飞儿童的思维的形式,才能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全身心地感受,在自然和谐中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认识。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一个主题单元中的《我家门前新事多》一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谈一谈自己生活的地方(环境、交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展示自己或家人平时拍摄保存的自家小区居民活动、比赛等欢乐场景并说说当时的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邻居及小区的喜爱,可以将说、唱、跳多种形式组合使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到小区给自我带来的快乐,增强了自己喜爱小区的情感。也可以组织一次展览专栏(或画或写或摄)。【最后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生活的地方将来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二、(教师是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的设计者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 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而教师应将要传授的知识看作是未完成的科学让学生去探索;要在教学中树立“开放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选择与判断;要在教学中当好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者,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时间与空间,真正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1.让学生参与问题的发现。疑问是思维的起点,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儿童天生是一个好问者,问号是他们接触事物的第一反应。遗憾的是,以往的教学往往是教师设下一个个“问题陷阱”,引导学生被动地往下跳,然后再“爬出陷阱”,教师在有意无意中剥夺了儿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权利。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设启迪发问的情境,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波比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如有的教师在执教二年级上册第一个主题单元中的《我们班里故事多》,当老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班里的故事时,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想来说说班里发生过的快乐事,这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主动交流,并让他们从故事中【当你进步、遇到困难、和伙伴有了矛盾、班获奖时】体会班集体的温暖,教师的关心,同学的友爱,感受集体对个人进步的帮助。这时我们做教师的就可以问了 “在发生的这些事情时,你们为什么要帮助同学?当你接受老师或同学的帮助时自己是什么样的心情?会怎么做?” 这么一个较简单的问题,这样问的目的是在集中儿童的注意力的同时,引发学生对该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这样儿童的探究精神便被激活了。然后让学生制作感谢卡来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或画或写),并送到他们手中。最后,可以在教室里一角办一个《留住我们的感谢》展览(师生共同参与)。这样学生不但参与了问题的发现,同时还学会了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了。
2.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设计。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即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这样学生就可以享用一辈子。所以当一个新问题、新行为出现时,我们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如何具体去解决,更不能直接把结果告诉他们,而应创设情境,努力使儿童自己去经历探索过程,发现问题的所在。例如,有的教师在执都一年级上册第三个主题单元中的《我自己会整理》一课时,老师先让学生自己整理自己的书包,当看到几个学生把书包整理得不成样子时,如果老师别急于下结论说什么,而是让这几个学生把自己整理的结果与整理好的同学进行比一比,看一看,让他们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动手重新整理。那么老师在整个活动中是让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所在,自己去辨别是非对错,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根据整理书包、课桌等活动,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设计一些在家需要锻炼的家务劳动项目,学生大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各种家务劳动内容。通过这些活动,让儿童根据实际情况参与问题设计,做活动的主体,既有利于儿童能力的培养,又有助于儿童成功感的体验。
3.让学生参与课后实践。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无止境的认识世界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它遇到好的条件,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否则会退到原来的状况。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由于特定的情景,小学生尤其容易激动,即使效果很好,一旦下课后走出教室,环境发生变化,他们不稳定的一面就暴露出来。因此,对他们的思想教育要长期抓,反复抓。而课后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行动阵地。在创设情境进行活动的同时,我们可以与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相结合,来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的成果,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如有的老师在执教一年级上册第一个主题单元中的《校园铃声》一课后,【为了让学生真正知道在课间活动中不能玩那些有危险和防碍他人的游戏,进行有益的课间活动。】老师可以利用班、队组织,设计如“课间十分钟”“我是小小监督员”等主题活动,并要求学生们以组为单位开展评比。那么老师设计这样的活动不但在内容上贴近生活,而且还以学生自身生活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高。其实,《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新课程,它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有所不同的是,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生活,以学生自身生活为出发点,通过课堂上构建一个活动,来模拟生活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因此,课前我们都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每个板块的活动。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一主题单元中的《我的一家人》时,我们可设计这样四个板块的活动——【亲子游戏、采访爸爸妈妈、回忆成长往事、用行动去关心父母。】这四个活动并非随意拼凑,而是遵循学生内在情感线索,由对家庭成员的了解到体会为人父母的艰辛、不易,直至到从内心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而爱父母、爱家庭,在整个活动中让学生经历一个情感升华的过程。可以这么说,活动对于《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课程来说就是它的生命所在。
&  4.让学生参与评价。《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在评价功能上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评价目的是为了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因此,本课程关注每个儿童的活动过程,重视儿童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表现,重视儿童在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及其探索、思考、创意等。随着评价功能的转变,评价的方法也随之改变。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种组织形式,评价既可检测课堂任务的完成,也能矫正课堂教学的变化趋势。若把整个课堂教学看作一个系统的话,那么评价可以说是整个系统中的调节器,使整个教学活动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而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评价则是教师的事,这往往让学生不舒服,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
(1)让学生评价自己。学生的自评是一种自我思维过程的检测,它往往会使学生更客观地认识自己,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处,增强学习的自觉性,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三个主题单元中的《红领巾胸前飘》时,教师可组织同学们小组内先述说自己所看到的有关少先队组织的活动【如: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电视台、红领巾校刊、红领巾交通岗等】,然后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请同学说说遇到课本第58-59页这些情况少先队员应该怎样做?当同学们说出各自不同的答案后,儿童就能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评价别人。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使他们在评价别人时,总喜欢抓别人思维上不够严密的地方,不太容易看到别人在解决问题时合理的成分。因此,教师要努力使学生不仅评出知识的正确性,更要评出自信,并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教师可要求学生参与评价时做到:一评结论是否正确;二评别人思维活动中合理的思维成分。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上课专心听讲;另一方面可养成学生互相学习的好习惯。
(3)使学生评价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每个人由于经历和认识的不同,对事物的评价也就有不同的标准,对同一事物也会做出不同的评判,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有主见和创造精神。同时让学生评价时说出理由。如在一年级上册第四个主题单元《冬天里的节日》的设计大赛中,学生创造性地设计了多种不同的方案――“搞联欢活动”、小歌手大奖赛、“新年知多少知识竞赛”之后,教师可提问:你认为哪一种方案设计得好一些?为什么?而不是简单的问:比一比,哪种方案最好?因为:在学生们的心中早就有了他们认为是最好的方案的充足理由。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材料的组织者
&&& 学生的知识来源于对教学材料的操作、实践活动。因此,“材料是教师教的基础”,“操作材料是学生学的基础”。材料的使用关系到能否让教师设计开放式的教学过程,关系到学生能否在操作中运用各种方法扩散思维,所以课前材料的组织至关重要。我们教师要尽量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实物可看,有材料可研究。
1.教师要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所谓有结构的材料是指这些材料在使用时能揭示现实问题的某种关系。因此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研究材料的特点。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不是创造儿童,而是帮助儿童生长,是要加强和发挥儿童的创造力。为此,他提出:要了解儿童,解放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权。应给儿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把儿童从学校放到大自然之中。教育家的话充分说明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的空间已经不能局限于教室,而应该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融入自然。通过各种游戏与活动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大他们的生活空间,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一个主题单元的《我和小伙伴》时,学生可在教师启发下,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与体会,来畅谈自己与伙伴合作带来的好处。这样学生能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弄明白合作很重要。之后,教师可安排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拼图、合作跑步等实践活动,这样学生情绪高昂,个个主动参与。他们在充分体验活动给自己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懂得了“合作力量真大”这一道理。这样把道德教育寓于活动之中,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2.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材料。材料可以由教师准备,也可以发动学生准备。但,凡是学生可以自备的材料,教师应指导学生自带。也就是说,材料最好是因地制宜的,来源于生活的,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或看到的。这是因为:1、儿童身边的材料能使他们感到亲切而不陌生,也少了几分神秘感,感到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高不可攀,它其实就是研究我们身边的事物,学生容易接受;2、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可以渗透一些学习策略的训练。如一年级下册第一个主题单元中的《我和小伙伴》让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了解自己的伙伴,然后课堂上交流,这样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 发动学生准备材料,教师首先应提出具体的要求,教给他们准备材料的方法。这样,不仅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材料,而且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对观察现象也进行了初步的感知。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一个主题单元中的《我的一家人》一课,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调查、收集自己一家人的快乐事、荣誉,使学生对自己家人有个初步的感知,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其次,收集材料需提前几天、甚至学期初就告诉学生搜集,并把这学期需要的一些材料告诉学生,让他们平日留心收集,为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四、(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关系的本质是主导和主动的关系,教为主导,学为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服务者和指导者。教师要保证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参与活动的促进者。
1.教学环节中促进参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儿童及其活动给予支持、合作与指导。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情景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同时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把德育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通过教学设计的环节去促进学生参与学习外,还应随时了解儿童的学习情况,认真感知他们情感的体验,认真听取他们的讨论与发言,并及时给予点拨和适当的引导,多多鼓励和肯定学生,使儿童感到你与他们同在,努力维持他们的参与热情,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学习。
2.应用新知识来促进参与。教师还可“应用新知识”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学了二年级下册《红领巾胸前飘》后,就让学生对班级中有些同学的伤心事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学了《我和小伙伴》后就自制名片,设计一张张生动、有趣、个性化的名片;学了《我的一家人》知道爸爸妈妈的生肖后就做生肖礼物送给爸爸妈妈。
&&& 通过具体应用新知识,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虽然有时孩子会做得不够精致甚至失败,但只要他们参与了,必然得到能力方面的锻炼。孩子们也从参与中享受到了自我能力得到体现的快乐。
一名教育家曾说:“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唯一标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应该说,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便没有教学;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便没有教学质量。《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产生,确实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挑战,我们面对生动活泼的新一代少年儿童,要让《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真正成为服务于学生和让学生喜欢的学科。要实现这一点,我们教师要真正把握好自己角色,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去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文章录入:赵熙莲
上一篇:[ 11-30 ]下一篇:[ 11-30 ]
没有相关内容
工作室室主
[err:标签'七名工程三级节点教学研究'不存在]
-----教育导航-----
山东省教育厅
威海教育局
文登教育局
文登教研中心
文登学科网站
文登教师博客
文登教研论坛
文登家长网校
中国教育科研网
中国基础教育网
山东教学研究网
山东教科所网
省基础教育资源
威海教育学会
-----资源导航-----
荣成教育网
威海经区教育网
威海高区教育网
威海环翠教育网
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远程教师培训网
中国教育信息网
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
网络科技时代
北师大新世纪网
中国教育资源网
中学地理学科网站
中小学多媒体数字图书馆
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
-----学校导航-----
文登十一中
文登天福山中学
文登市高级职业学校
威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
文登市第二职业中专
文登初级实验中学
文登市实验小学
文登市二实小
文登市文峰小学
文登市三里河中学
文登市七里中学
城区大众完小
城区七里汤完小
城区三里河完小
葛家中心完小
界石中心完小
米山中心完小
汪疃中心完小
苘山中心完小
大水泊中学
大水泊中心完小
高村中心完小
侯家中心完小
张家产中学
张家产中心完小
宋村中心完小
泽库中心完小
泽头中心完小
小观中心完小
-----邮箱入口-----
网易163邮箱
网易126邮箱
-----门户导航-----
CCTV央视网
中国政府网
中国政府网
-----本地导航-----
文登政府网
文登之窗 文登人才网
文登信息港
威海市人民政府
威海信息港
威海人事编制网
威海新闻网
-----实用网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年级品社下册教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