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密集恐惧症测试图症

连续听到一样声音而恐惧这是什么恐惧症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连续听到一样声音而恐惧这是什么恐惧症
那要看什么声音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最近网上很多网友频频提到“密集恐惧症”这个词,“密集恐惧症”是心理疾病吗?该怎么治疗?下面这篇文章,心理网将和你一起去了解下“密集恐惧症”。——心理网
Facebook上的“密集恐惧症”页面已经有了四千多关注。所谓密集恐惧症,是指对于有机物比如莲蓬、面团中密集的孔洞产生的不良反应,如皮肤瘙痒、恶心、不适等。
笔者接触过了大约10个心理学家,没有人听说过“密集恐惧症”这种心理疾病。在科学文献中,也没有关于密集恐惧症的系统研究。密集恐惧症或许根本不是一种恐惧心理。根据《美国精神病学协会诊断和统计学精神疾病手册》,恐惧症必须是能够明显干预人的正常行为的。但是一旦拿开图片,我们还是该干啥干啥。
而在网上的恐惧症名录里,也没有密集恐惧症。
多伦多的Ryerson大学心理学家Martin Antony表示,人们对于密集的小洞感到恐惧没有什么奇怪的。人可能会对任何的东西感到恐惧,怕狗来自于被狗咬过,恐高来自于对别人的观察学习,怕黑说明或多或少被恐怖片所影响。
密集恐惧症似乎还有传染性,有的人在上班时间上Facebook,随后阅读了其他人的评论,出于好奇他们点击了图片,随后发现自己也是密集恐惧症患者。Antony对此解释说,人们在周围的人都在笑的时候更容易被笑话逗笑,与此相同,周围的人都表示恐惧时我们也更容易恐惧。
一个密集恐惧症患者在Facebook上说她的恐惧来源于童年时期看到的锈得千疮百孔的小刀。而另一个人则在高中时被蜜蜂蛰了大腿,随后皮肤肿胀可以看清密集的毛孔。
Antony认为,厌恶和恐惧往往相生相伴。或许我们对于看起来很自然的东西出现了无数个小洞表示厌恶,从而产生了恐惧心理。另一种可能性则是密集的小洞,尤其是在皮肤上的小孔,向我们暗示了传染病的危险。
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心理学家Masai Andrews建立了,他也是Facebook上页面的创建者。他说,他曾在维基百科上建立了Trypophobia的词条。,但是在2009年三月,被维基以“骗局或者无稽之谈”的理由而删除了。Andrew希望牛津英语字典能收录他创造的Trypophobia词条,并且能有人发表相关的学术文献。
相关人气资讯 :
在这个强调人脉关系和社交技巧的时代,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变得「沉...
谁再跟我说心理学是有病的科学,我就跟谁没完!
有的人在情绪失控的时候,会对自己施行自虐行为。关于自虐,你知...
今天,我来当小编! &
推荐心理百科:
编辑推荐:······
热门测试 :
& &All Rights Reserved. & &
登录壹心理
开始心理测试,收听FM,用心理学改变自己!
使用其它账号登录求解!!!!!这是什么恐惧症_神印王座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49,884贴子:
求解!!!!!这是什么恐惧症
中间是一条路两边是深不可测的水库每当梦的这我在梦中都会吓到不能走路我就在中间这条路上
相关的贴子361599059相关的图贴
其实我是不想打那传说中的十五字
内&&容:使用签名档&&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精神疾病研究专区
神经症研究专区
心理障碍研究专区
您现在的位置: >
> 正常的恐惧和恐惧症的区别是什么
正常的恐惧和恐惧症的区别是什么
来源:北京德胜门中医院·中医精神康复科      浏览次数:59
今日坐诊专家:付小惠、 旷安怡、杨魁芬、杨淑玉、徐淑云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日 上午8:00-12:00 下午14:00-17:00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中医精神康复科,开启短信轻松预约:
凭此短信(导医台出示)专家挂号费0元,会诊费0元,无需排队,优先就诊。
医院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200号(四楼)
联系电话:<strong style="color:#ef943978
  正常的恐惧和恐惧症的区别是什么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最新报道,正常的恐惧和恐惧症的区别是什么,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正常人也有一些恐惧的情绪,如对某些事物或情境产生焦虑、紧张或害怕的情绪,这对于保护个体有着重要意义,可以使个体避免接触那些对其有危害的事物或情境,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防御机能。
正常的恐惧和恐惧症的区别是什么
在正常人中也可有害怕某事、某物的心理,但这只是偶尔现象,情绪反应也不强烈。这是与恐惧症不同的地方。对于儿童来说,恐惧反应是伴随着他的生长发育过程的常见现象,每个发育阶段都有一些特殊的恐惧内容。例如,6一10个月的婴儿恐惧陌生人;在8个月一I岁时开始有怕被遗忘的恐惧心理,这种恐惧到2岁最为强烈;2一3岁时对黑暗和假面具最惧怕;再长大些,对亲人的死亡,对自己身体的损伤,对幼儿园、学校有特殊的恐惧。特别是有些上学儿童对学校的恐惧心理非常突出。但是恐俱、紧张情绪严重到反复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则是病态或异常,即心理学上所讲的恐惧症了。
健康人和恐惧症患者最重要的区别是,健康人面对现实,恐惧症患者回避现实。人生有很多事情不硬着头皮去干是不行的。如果在道理上我们完全明白,没有必要害怕,至少无须怕得那么厉害,那么,我们就必须面对现实。经过锻炼,恐惧总是可以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而无碍于正常生活的。实际上,很多恐惧症患者在行为治疗专家指导下经过锻炼完全好了。不过,应该说明一点,作为症状的回避跟作为一种应付策略的回避是不同的。想恋爱结婚的人见了异性就躲,是症状性回避,因为它违背了想要达到的目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打不赢就跑&是策略性回避,为的是用另外的方式去消灭敌人。逃跑主义的将军是坏的将军,但不是病态的,因为他的目的并未放弃,那就是为了活命。从心理学上说,回避有2种:回避内心的现实和回避客观的现实。回避内心的现实指不愿意看清自己的情欲、错误、缺点或短处等,这容易导致适应不良的行为或神经症。
信息来至于北京德胜门中医院恐惧症/kjz/正常的恐惧和恐惧症的区别是什么。
咨询:治疗该病的疗效
咨询:治疗该病的疗效
咨询:其他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中医精神康复科全体秉承医院为人民服务宗旨,不断努力,大胆创新2012年...
医生推荐文章阅读
关于公立医院施行预约就诊
服务的意见
电话咨询:010-
浏览此页,您是否找到了就诊需求?
由于网站版块设置有限,您也可以通过,更清晰地了解自身病情,帮助您尽早解决疾病困扰,祝您早日康复。包括但不限于:听到电话铃声会感到神经紧张甚至严重焦虑。不愿意主动给人打电话,不愿意接电话,未接到的来电也不愿回电(出于礼貌,会回,但内心反感)。以短信、微信、QQ、邮件甚至面谈等方式交流时,都能够及时回复他人,且十分健谈,独独对电话交流感到抗拒。从心理学专业角度看,这种情况跟其他类型的「恐惧症」如深海恐惧症、幽闭空间恐惧症等,本质上有什么异同?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恐惧,以及此种情况带来的负面效应?此题目的在于希望能从根源进行分析。纯粹陈述个人感受可移步相关问题
谢邀。「电话恐惧症」不是一个正式的诊断,但的确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先邀请你做一个想象练习:设想让你心惊肉跳的手机铃声就在此刻响起,等等,先别去掏手机!认真地问自己一个问题:在最糟糕的情形下,你最怕来电者会是谁?如果真是这个人来电,你最怕他会说什么?比如:「说好的论文呢?上周不是就说已经写完了吗!怎么我现在还没收到!」通常来说,你会想到一个或几个让你特别害怕的来电对象(就像你的老板),你会想他的来电理由肯定不是为了问候你夏天快乐,很可能是为了讨债或是给你布置新的任务,总之,是一些给你带来压力的话题。而我们的压力已经够大了。所以,害怕电话带给我们更多的负担也是正常的。人际关系带给我们的负担,往往是我们在感应到他人的期待、审视、评价,甚至不满之后,自己心里相应的担忧和负面联想(比如,会不会被他惩罚?)。所以跟自我心态特点有关。比较搞不定社交的人,当然也会比较害怕这样的事。所以算是社交焦虑的一种具体表现。至于说,为什么怕电话而不怕面谈?为什么很少有人出现「敲门声恐惧症」?你要考虑到多数面谈之前,通常也会先来一个电话,这时电话就具有预警功能。所以在没接到电话或进一步的通知之前,敲门声还算安全,也许是送快递的上门。——但如果为了躲债,关掉手机躲在屋里,敲门声可能也会让你心惊肉跳。有人说,邮件、短信也可能会带给我们压力,为什么我不怕?我的解释是:因为跟邮件、短信比起来,电话具有更高的强制性。铃声一响,我们就要即刻回应。当然,我们可以装作没听见,但是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只会让下次听到铃声压力更大。而短信和邮件对于响应时间就有非常大的宽容度,我既可以马上回复,也可以花一两分钟时间慢慢措辞,不急的话半天时间都可以(而且当对方选择用邮件或短信发起交流时,通常会默认对方也没那么着急,需要立刻得到回复)。——时间松紧,就会导致掌控感的不同。哪怕压力是同样的,但我可以「选择」什么时候卷入到这个压力里,也可以「选择」什么时候暂时地逃避一下。这个念头就算想一想,也能喘一口气。有人说,我发短信时从来不需要暂停,即收即回也不会紧张。是,但起码你知道自己有放下来的权利。有时候我们并不一定真的逃避,但我们需要知道自己有选择权,这会让我们心里感到安全。打电话的过程是受人胁迫的,不可能打到一半先放下来,喘口气。所以打电话比短信、邮件、或者QQ更让人紧张。此外,一个人对表达能力缺乏自信的时候,他相对于语音的输入方式,会更希望使用文字。因为文字可以反复修改,斟酌之后再发送。而语音必须一步到位。所以,害怕打电话也可能是因为「语音表达」不熟练带来的。要确认这一点,可以看自己是不是同样害怕微信语音聊天?看它是更接近于打电话的焦虑,还是更接近于发短信的放松?——如果是前一种,就是语音输入的压力。承上,电话铃响,意味着我将被胁迫卷入一段有压力的人际关系,无法暂停或退出,带有一定的侵扰感。由此你可能想,面谈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特点(老板让你去他的办公室聊聊)?但是事实上,电话的胁迫性更高于面谈,因为电话里只能通过你一句我一句的语音交流,对方说完一句,就意味着我必须在一两秒之内给出回应,避免冷场。电话中的冷场特别让人难堪,一旦没了声音,就彻底是空白了。所以会有特别强烈的,催人作答的压力。而面谈的情境中,好歹我们不说话时,还可以喝喝茶,可以假装思考或是望着对方苦笑。这些互动可以填补没有声音的尴尬,作为我们无话可说时的缓冲,让气氛没那么僵硬。也就是说,面谈时我们都可以松口气,比电话的侵扰感要低。考虑到电话交流可能带给人这些潜在的不舒服,我们对于主动给别人打电话,就好像主动去侵犯别人的生活一样,会有潜在的焦虑感。尤其是对领导或长辈等地位更高的人,更觉得有一种以下犯上的不客气。对这种焦虑,我们最常见的表达是:「这时候打电话不太好吧?」——早上起床,太早;工作时间,人家万一在开会呢?用餐时间,打扰别人吃饭会不会不好?下班时间,万一在路上开车?晚上,太晚了可能已经休息了;周末,大周末的肯定不乐意接电话啦……其实从这些表达的背后,也可以看到有一个假设是:打电话是有侵扰性的,对方接到我的电话,可能会对我不满。所以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太着急的事情,我们都会先发短信过去:方便接电话吗?如前所说,短信是强制性很低的,相当于是把选择权送给了对方。所以无论他同意现在通电话,还是约定一个其它的时间,我都会在心里长舒一口气:至少现在这个关系,不完全是我胁迫他建立的。综上所述,电话铃声之所以让人紧张,是因为它意味着我们会被胁迫卷入一段人际关系,而这段关系的结果很可能是给我增加压力。一个人越敏感,或者越是处于一段高压力的时期,就越可能因为感觉到这种被胁迫的不舒服,而产生逃避的意愿。同样,我们也不愿意用这种方式,去胁迫别人(尤其是重要的人)卷入和我们的关系中。因为强扭的瓜不甜,我们也会害怕让自己受伤。
我有这病,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具体症状为:1、陌生号码绝对不接2、电话从来都是静音,听到铃声就特别恐慌,导致很多重要电话接不到3、能发短信绝对不打电话,能QQ/微信说的话,绝对不发短信4、接了电话不知道该怎么说话,急切地想挂掉其实这已经有些干扰我正常生活了,公司电话我都不敢接,明知道是工作的事就是不想接本来想附一张昨天的通话记录截图的,但貌似爪机版不能插图,换电脑了再来吧)(图来了_(:3」﹤)_ 完全没救的节奏啊)因为已经影响生活了,所以其实我有认真思索过这个问题,就我自己认为的原因1、缺乏自信我是个严重缺乏自信的人,从小就是,几乎不敢和陌生人接触,所以朋友圈子也很小,讲电话让我有种陌生感,特别是陌生号码,我不知道接起来对方会是谁,不知道他会说什么,更加不知道自己会怎么应答,太多未知摆在面前就会胆怯,不想应对一个可能会陌生的人,我会害怕。2、太过谨慎其实这个原因也是自卑吧,所以太过于谨慎交往,生怕对方不高兴或者惹到人了自己都不知道,如果是面对面交流,我会很轻松,因为我可以看到对话人的所有表情,我会及时处理一些言论,就算是细微的表情也能展示对方的情绪,我可以根据对方情绪说话,尽量做个老好人。而讲电话的话,我没法判断对方的情绪,不知道我这句话有没有踩到对方不舒服的点,有时候聊天的人可以很好的控制语气,但却不能控制自然反应。聊QQ更简单了,我说的每一句话都可以反复思考,不像直接讲话,说出来就不能改了,电脑打字可以斟酌再斟酌,几乎不会出现一时冲动就把话说出来了的情况。至于短信的话,我知道对方想说什么事之后,也有相当充裕的时候来考虑怎么回复,可是思考得非常完善。(我知道这样和人交流挺累的,所以干脆不接电话)3、怕尴尬其实还是因为不自信,害怕尴尬,尤其在和人聊天的时候,与人交往如果对方不善言辞的话,我会拼命找话,越尴尬说得越多,自然是想掩饰自己的慌张,讲电话最怕陷入沉默,其实我不是个特别爱主动说话的人啊摔!当然在熟人面前我话还是很多的,可是不熟悉的话,自我保护机制就不自觉开启了呀!一旦聊天陷入沉默真的很想去死啊,特别怕这种情况啊!总感觉对方会嫌弃自己啊,两个人一起尴尬其实是会更尴尬啊!面对面还能假装做其他事情或者傻笑,讲电话的时候怎么转移注意力啊!4、自我保护不想被对方看穿,不想太多接触,我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你别想进来,我不想和你聊!如果是虚拟世界,比如游戏里,比如网上,比如知乎这样的地方,没人知道我是谁,就算站在我面前你们也不会知道我就是我!(真绕口)我不会怕呀,你们都不知道我是谁,就算跟我很熟又怎么样?就算知道我的弱点又怎么样?就算我把你惹到了又怎么样?拔了这马甲谁认识谁啊!可是电话不一样,电话是很真实的世界,不认识的人也不会有我的电话,一个真实的我摆在谁的面前时,必须360度无死角的自我保护,言多必失是句真理!绝对不能让你知道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好吧我知道这样也挺累的)5、拖延症我承认我是个懒癌晚期患者,很多事能拖就拖,我很怕有人打电话来催我做这样做那样的,包括工作,我也很宅,初中毕业后就没有出去旅游过,能不出门绝对不出门,因为太懒了,一般周末有人打电话就是叫出门玩的,我不想编各种借口逃避朋友的邀约,索性不接电话了。讲电话太让人恐惧了,未知的人,未知的事件,一切都是未知的,没有思考时间,不能谨慎回答,太可怕了!就算很熟悉的人,其实电话里传出来的声音也是陌生的对吧!!
果壳有篇文章跟我写的这个基本一致,阐述得比我好,可以见:==================================================================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简单解释一下。题主说自己:“短信、微信、QQ、邮件甚至面谈等方式交流时,都能够及时回复他人,且十分健谈”,面谈既然没问题,那么性格内向、社交焦虑等障碍基本可以排除。==========================================================================对电话恐惧包含两个方面:1、抗拒打电话。2、对电话铃声感到神经紧张及焦虑。一、为什么会抗拒打电话?题主提到幽闭恐惧症,题主对电话的恐惧跟这类病症确实有相同的地方,都是跟条件反射关系密切,但是,远没有前者严重。幽闭恐惧症这类严重症状往往是由于某些创伤性事件后产生的障碍,这种障碍是非常容易泛化到相似经历上去的(电梯、狭小的室内空间等都可能产生恐惧),而题主别的沟通方式障碍不大,题主更可能的是对电话沟通方式产生了“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这个术语描述的情形很简单:做某件事遭受了失败,之后再做这件事的时候也总是做不好,久而久之,对这件事放弃了努力。著名的实验如下: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用狗作了一项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习得性无助的深层心理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1、控制感被剥夺。人在失败后,都会主动去寻找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避免下一次失败。但是,当人找不到失败的原因,并且一次又一次在同样的问题上犯错,就相当于对这件事失去了控制感。而电话沟通本身,由于对方来电时间的不确定性、自己需要即时回复而反应时间短暂、不能通过表情等方式揣测对方心理状态等等方面,充满了更多不能控制的因素,人对其控制感本身就要弱于邮件、面谈等其余沟通方式。控制感被剥夺,人就很容易产生无力感,焦虑等情绪的出现也是难以避免。2、间歇性强化。焦虑等情绪的出现跟厌恶事件(打电话)的出现是有先后顺序的。打电话→沟通失败(相当于惩罚)→焦虑几次强化以后,就形成了操作性条件反射——让人一提起电话,就会感到焦虑(潜意识的认知已经默认为沟通将失败)。而微信、短信、邮件等替代电话的方式,由于其很容易得到控制感(可以细细斟酌清楚字词,不必即时作反应),并且实质上也获得了不少成功的话,那就如下:微信(短信邮件等)→沟通成功(相当于奖励)→心情愉悦于是,打电话不断受到惩罚性的负面强化,同时可替代电话的微信等沟通方式不断得到正面性的强化,人自然趋利避害会越来越不喜欢打电话而越来越喜欢替代沟通方式了。二、为什么对电话铃声感到神经紧张及焦虑?上面说了操作性条件反射,比这种反射更基础,更让人无需思索的是经典条件反射。相信每个对巴甫洛夫略有了解的人对那个狗听见食物铃声响就流口水的实验都不陌生: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人也遵从这简单的法则:本来电话铃声是个不至于引起人情绪强烈变化的中性刺激,但是当电话沟通多次失败后,这个中性刺激就与沟通失败(条件刺激)形成了联结(老是接到加班电话什么的也难免让人下班后对电话铃音焦虑)。本来是:条件刺激(沟通失败)→焦虑多次强化后则变成了:中性刺激(电话铃)→焦虑大致机理就是这样。==========================================================================那么,该如何解决。其实没必要想很复杂,两个方面来解决:1、从一些没有任务负担的简单沟通开始,多尝试着用电话去沟通,此后的工作电话,提前做好沟通计划(甚至可以把要点先在笔记本上、电脑上列出),有条不紊地表达清楚。慢慢形成正强化,逐渐消除此前因为失败而产生的焦虑感。2、降低对电话沟通效果的期许:电话沟通做得不好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问题,事实上电话沟通虽然有其跨空间即时性的优点,但及时效果不如面谈,针对性不如短信言简意赅,全面性不如邮件图文并茂。所以,电话本身虽然有其优势,但非要达到跟别的沟通手段一样的效果是不合理的。关键是要在长期沟通中找准电话沟通的定位,即跟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情境下讨论什么样的事最适合用电话,在实践中慢慢摸索清楚。就是这样。
普通的心理学工作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密集恐惧症测试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