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强度一样对三个员工任务下达通知书不同指令,为什么mba

在亚马逊 (Amazon) 公司工作是怎样一番体验?
按投票排序
好吧,看到几个高票的答案好像都是攻城狮给的,可能是被on-call和傻逼MBA摧残过度,所以挺多吐槽。作为一个曾经是多年码农,读了MBA在Seattle做Product Manager的人来说,很多大家的意见我都认可。我也曾经有过多年on-call的生活,不过不是在A记,所以on-call的苦也感同身受。我待的时间不长,就简单说一些我的看法吧。1. Amazon是一家零售商虽然你也可以抄这个句式说Google是一家广告商,LinkedIn是一家HR公司,然后和我抬杠,但我真心觉得Amazon上下retail的思维非常浓厚,不要说攻城狮觉得被摧残,连MBA其实也都会觉得这公司文化非常特立独行。来了Amazon,你确实要有做店小二的觉悟。Amazon确实是非常非常注重Customer Experience的一家公司,它的商业模型简单的讲就是下图。这个Flywheel的起点是Customer Experience,如果你不从这个出发点去思考问题,你就会处处看Amazon不顺眼。2. 为什么Amazon招这些什么都不会净瞎捣乱的MBA?美国都是什么人在念MBA呢?很多都是本科读了个文科的人,因为文科毕业后薪水涨不上去,就读个MBA可以找份base在11-12万刀的工作。这些人处理data的能力不见得强,但是这些美国人很会make a story。这就是为什么前面有人吐槽说有BI乱搞了一个数据实验就发达了事情。我觉得在很多公司发生这样的事情都很正常。根源在哪里呢?Amazon这么大一家公司不挣钱,为啥股价这几年还是一路涨呢?(当然最近跌了,按下不表)根源就在于Jeff B就是非常会讲故事的一个人。然后大家都信了,就是这样。博士可能觉得能鼓捣data,搞搞牛B的模型才是真功夫,但能把东西忽悠出去也是真功夫啊。最会讲故事的就是哈佛MBA毕业,在麦肯锡干3年的那批人类。Sorry,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3. Data-driven不一定能产生正确方向,但是有data比没有data好搞企业不是搞学术,方法正确没有结果正确来得重要。数据只是决策参考的手段。Data-driven产生一个结论,然后快速试错,然后根据结果来验证之前的过程是不是合理。两组数据比一比,产生一个insight,我们都是说The current hypothesis is blah blah... 麦肯锡有句话叫做don't boil the ocean,就是说解决问题要hypothesis-driven。这套东西在某几个问题上可能显得很扯淡,但是放到Amazon这样大公司的层面上,还真的只能这么办。一个人看到一堆不靠谱data,产生一个可执行可试错的hypothesis,另一个人说“啊呀,这数据不靠谱啊,我什么都干不了”,如果你是老板,你觉得你需要哪种人呢?你觉得你的老板在问你的时候,你愿意用哪一个下属的答案呢?很多时候,这些是大公司的通病,不是Amazon专属的问题。Amazon的data-driven文化已经让bullshit的空间减小了很多很多。4. WhitepaperAmazon不用PPT,business都是要写最多6页的Whitepaper,Appendix不能超过10页。基本上whitepaper就是一个business plan。里面都要data-driven,action-based,而且对语法和样式有非常细的讲究。很多manager都是把The Elements of Style当写作圣经。Amazon的whitepaper presentation就是一群人前面30分钟在会议室里安静读你写的6-page whitepaper,然后30分钟后,你就问:我们一页一页过吧,第一页大家什么问题?第二页大家什么问题?相信我,bullshit在哪个公司都会有,但是同时用过PPT和Whitepaper的人不得不说,想在whitepaper这里蒙混过关还真的有点难。5. Amazon是Jeff B的公司我不知道攻城狮们会不会收到Jeff B的问号email。美国人很牛B的,用Amazon不爽了,会直接写email给Jeff B说你这个破网站真是太难用了。然后Jeff B就会把email forward给相关的组,内容只有一个“?”。然后那条业务线或者那条产品线的负责人,就直接放下所有手头的活,去搞定这封问号email吧。没办法,Amazon就是这样一级压一级的文化。Again,掌握独门秘笈的攻城狮科学家,老板大抵是不敢压迫的,当老爷伺候着还来不及呢。但是什么都不会的MBA,只能把伺候老板当第一要务啊。等你在大公司混久了,你慢慢就懂了。你以为Google,Facebook就不是这样的么?呵呵。湖对面的MS玩政治更猛,熬资历更痛苦。当然对攻城狮来说,MS确实是个更适合生活的选择。最后,Amazon美国也有很多中国人,然后也和公司签了NDA,还是可耻地匿了吧……---以上是8月2日---回答:我觉得在Seattle做Product Manager的中国人并不多,有不少亚裔面孔,但都是在这里读书长大的,大陆过来的主要还是做工程师的。无他,语言关难过。-- 不匿了,Dec 6 --
就自己在Amazon西雅图的工作经历谈谈亚马逊有一个十分明确的价值观 Customer-Centric即是鼓励多考虑用户体验 在必要的时候牺牲员工时间 保全顾客利益管理层开会经常都会讨论如何提高用户体验 减少ticket数量 组里开会这也是经常讨论的问题作为对比 我以前在微软上班的时候 开会时很少谈用户体验大部分组都有SDE轮流Oncall 每天携带传呼机 为了用户和集体时刻准备着在我离职的前一周 周六凌晨三点 由于其他组一次错误的数据清理 欧洲的许多商品都发不了货 于是包括我在内的无数个SDE从睡梦中惊醒 起来解决问题 连续工作近二十个小时我们成功的把对用户体验的冲击减到了最低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从上游的Service到下游的Infrastructure System都超负荷运转 我们甚至把其他组的Capacity征用过来加快进程 拆东墙补西墙你得和分布于五大洲四大洋的办公室 卧室里被叫醒的SDE, Manager 还有仓库里的现场经理在电话会议里面你一言我一语 讨论各种方案并执行 再向森罗于欧洲大陆的Amazon仓库一一确认问题已得到解决有人说这样的工作刺激有趣 有人说这是对用户负责 有人说这是血汗工厂 我觉得都有再来 亚马逊使用了许多开源软件包这无疑加大了SDE维护软件的难度以前在微软上班时 所谓版本升级 多数时候就是切换个.net版本而在亚马逊 由于开源软件包多如牛毛 且都不是统一管理的有时我因为安全考量升级了JDK 但我依赖的下游service依然还在使用更低版本的JDK 那么我就得想办法解决版本冲突 并追加相关测试有时一个第三方软件包的版本要过期了 但你发现新的版本在你的service中无法使用 那你就得想办法排查兼容性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千奇百怪 层出不穷 大大的分散了SDE的开发注意力 有时一个月的工作被迫全部都用在了migration还有版本升级上 根本没有时间开发新功能经理告诉我 正是因为这样 我们每年都要招聘无数的SDE 这些问题为我们提供了job security离题:九篇描述亚马逊员工的日志 fb上流传的关于在amazon的工作感受的文章
- - - - - - - - 日 修改
- - - - - - - - 得知在我离职以后两月不到 我以前的manager也已离职至此一个8人的team工龄超过一年的仅剩一名(过去一年一直有离职和引进新人)
匿了,因为西雅图总部这里amazon的中国人已经太多,上知乎的也不在少数,还是尽量避免不要的麻烦。主要说说码农呗,别的我也不清楚了。和北美其他几家大公司(Google, Microsoft, Facebook) 比起来,Amazon算是比较辛苦的,百分之九十的组都要oncall,BP机一响就要随时爬起来工作。每层半个小时没回应的就会往上一层继续传递,从SDE,到manager,senior manager,director一直往上。不oncall的时候,工作量也是明显高于其它公司的,微软的朋友跟我说他们每年review的时候,员工对work and life balance都非常满意,因为他们只有life,没有work。就是因为这点,好多亚马逊的员工都跳槽去微软了。亚马逊内部不同组之间的差别非常大。像AWS这样的组,有些都是两个人同时oncall,一天收好几个ticket,动不动就conference call了。最轻松的组,比较极端的情况oncall的人周末出来竟然连电脑和call机都不带,也是真放心啊&&组和组之间最大的差别来自于很多方面。工作强度上,因为亚马逊的系统是service call service这样的层状结构,如果底层的一个基础服务出了问题,那一整条链上的都会受到影响。所以越是靠底层的组,工作强度自然越大,比如S3, EC2这种。Manager的管理风格也占了很大因素,有的manager对手下逼得比较紧,活做不完会逼你加班,有的就比较nice,做不完拖一拖也无妨。但总体的反应都是,你永远有做不完的活。我知道这和国内软件行业的699没法比,但是每次遇到微软的人一聊天就吐的一口血…就是因为工作强度大,所以人员流动也很明显。经常会有 “唉?怎么感觉一个人突然好久没见了”的感觉。然后系统里一查,头像黑掉了,或者是换组了。在一个组能呆到一年,已经算是老员工了。干到两年的,能排进所有员工的前百分之十。公司在员工福利上一般般,还是没法和临近的微软比。所以从亚马逊跳去微软的人总给人一种脱离苦海,从国内翻身到美帝的优越感,也还是蛮拼的…总的来说亚马逊的工作体验在业内一般般,因为太注重顾客体验了,造成的结果就是不得不从员工身上“剥削”。扩张的太迅速,造成办公环境拥挤,提供的设备越来越差,也直接导致过去三年SDE的员工满意率年年下降。但是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在这里还是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身边还是有很多牛逼的人,这是小公司不能提供的。来这里学习非常好,想来这里创造一些东西也很好,但想混日子,还是到湖对岸的微软吧。
谢。直接讲个趣事,管中窥豹吧。毕竟每个人的感受不一,上面提到的中美团队差异也确实存在。——————————面试几轮都是在外面喝咖啡,面我的这个K君在亚马逊工作多年。几轮聊下来觉得不错,慢慢开始聊到公司文化:他突然冒出一句:“Have you watched his speech in Princeton, talking about being kind and stuff?"(暗笑: 幸亏朋友圈好多人分享过,仔细听过,Jeff跟台下数千普校师生讲他童年的故事,他怎么把他奶奶弄哭。然后告诉大家,抖机灵是一种天赋,而善待他人更加重要。。。告诉我们。。要去爱。。要多点赞。。。。。。。。blabla。。。)这下顺便可以跟他多聊聊公司的历史什么的。。正想着,笑着点了一下头。他劈头盖脸来了一句:”That's BULLSHIxxT!" - 这位澳洲长大的胖子顿时面色有点潮红,斜视着看着窗外,眼里仿佛擎着泪水。。。然后他说了一句我觉得毕生难忘,高度概括这个丛林公司的话:“Being clever or kind, you only pick one here."
哇靠,刚刚离职一个月,看见这个帖子是无比的激动啊,想想总算找到组织了! 西雅图的码工联合起来干翻亚马逊~ oncall,work life balance大家已经说的很多了,我作为一个小科学家来给跟风从管理和运营方面说一下吧。接楼上:我就是去湖对岸微软去混日子的!每年春节的时候,可以看到微软的人都成家了带着小孩去春节联欢晚会,亚马逊的呢?一群三十多的光棍在oncall。为自己想想吧,少年,改serv2写COE能为您的创业大计添砖加瓦吗?Update: 答案里面大家问了薪资,股票等问题,在文章最后做了一点点补充。1) Micro-manage我们平时看到很多鸡汤文说要干大事抓主干,与之对应的反意词就是micromanage。经常micromanage的人叫做micromanager。亚马逊虽然自己吹嘘自己是互联网科技公司,但是做事和组织结构等方面却和科技公司大相径庭,确切的说,管理的方法和沃尔玛,Target等零售公司差不多,都是等级森严的MBA式管理,从上到下都是micromanager,包括Jeff Bezos 本人。这就导致技术人员对于项目的未来基本上没有任何的控制权,很多搞笑的技术细节就这么产生了。前面有人提到亚马逊扁平化架构,完全是扯淡,对于某个组来说是扁平的,但是所有东西这里一块那里一块,最后就成了一个复杂度不断增加的网络。而且何种胡扯的架构放一起,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容易出问题,然后为了修补他们更会产生各种更多问题。举个纯属虚构的例子吧:亚马逊这么大了,Jeff仍然不忘偶尔下来走走看看。突然有一天消费者来信反映:你们家为什么把粉红色的按摩棒和粉红色的童装放一起呢,太不好了!于是Jeff盛怒,把邮件转发给了A9管理推荐引擎的人,并且亲自批示解决方法。这下够A9的人忙一个月了,因为这个推荐引擎已经在那儿跑了三年没有人敢动了,当年做的人,从最低的码工到最高的Director,都已经受不了上面各位提到的问题,离公司而去。。。没办法,要以客户为中心,MBA们还等着表功呢。 问题还没完,Jeff认为:“粉红色的按摩棒的Pink和粉红色的儿童玩具的Pink不应该是一个Pink,机器学习科学家们,你们必须想办法区分两个语义下的Pink,这样我们的搜索引擎就不会因为pink这个相通的关键词来把两个物品放在一起!" 这下好玩了,放在机器学习科学家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真的按照Jeff说的做,这样的话要涉及到更改5年前写的算法,有的用java写的,有的用 C 写的,源代码的comment里面各种"what the f*ck","i quit today. i don't care. screw you" 等东西。最初的架构已经请了好多程序员来维护了,要改,没准整个架构都会崩溃,所以是不可能的了。不按照Jeff说的做,用其他的办法把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在搜索里面出很多的,在结果产生以后过滤一下其实就能很快解决问题。各位看官以为机器学习科学家们就会按照第二个办法解决问题了吗?但是。。。 但是这是在亚马逊。。。 不按照Jeff开的药方做事就是不以客户为中心,不以客户为中心就是不愧在亚马逊为人。于是用了第二个办法的机器学习科学家被放在了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里面,三个月之内不“改正”就被开除。那怎么改正呢?当然就是按照Jeff的药方,把东西改好。Good game,小机器学习科学家知道这样安排的第二天,就去谷歌面试,一个月以后就跳槽加入已经跳槽过去的同僚了。2) 管理层人品有严重问题现代哈佛斯坦佛出来的MBA都有类似的不安综合征,什么东西都要说data driven,说KPI。可是不幸的是,很多事情并不是说要有好数据好结果就会有的,于是在数据上乱来就成了亚马逊高层必经之路。能帮着老板在数据上作假的人一般都爬的很快,不能帮老板作假的人就只有走的很快了。在亚马逊内部经常会根数据打交道的有三种人:business intelligence engineer (BIE):任何背景的人都可以,甚至完全没有数量背景的人research scientist (RS):任何背景都可以,最好是博士machine learning scientist (MLS):必须是博士答主是博士,说这话大概有偏向性,得罪大家实在不好意思,所以就匿名了(靠,刚才想去另外一个答案下面灌水点了不要隐身结果就不能隐身了,晕,好吧)。不过往往大家能看到的现象是:BIE们五马六道比较会乱来,每次手上都能出让老板得意的结果,所以都爬升的特别快。而经过了博士训练需要各种统计检验的科学家们,往往就只能呆在原地永远没有晋升的可能。这些个人的问题就不提了吧,来讲个例子说BIE把整个公司包括Jeff都忽悠了的:以下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亚马逊社交组负责的基本上就是跑到脸书,微薄等地跟消费者搭讪,偶尔发点打折信息什么的。为了测量花这么大的力气搞社交互动有没有效果,社交组的BIE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测量两组消费者之间的购买量差别:一组在脸书上某一时段like了亚马逊,另外一组没有。购买量拿来做方差分析,看看哪边买的多。聪明的知乎大家们看到这里大概都要喷饭了吧,经常用脸书的人群本生就在网购方面比较厉害,这样比怎么都是比出来说脸书上跟亚马逊有互动的人买的多的。比较有良心的是,做这个AB检验的BIE竟然写了一个报告给众多科学家们看,那个中午那个叫做血雨腥风啊,我后生小辈眼睁睁的看着各个白发苍苍的大研究员们严正警告BIE这个做法是错误的。结果呢?过了两个月,BIE又被晋升了,Jeff在全公司的大会上说:我们在社交网络上和消费者互动取得了重大进步,和我们互动的消费者购买比不互动的多好多么么哒~~~3) 内部管理混乱亚马逊的中间管理层一方面对码工福利非常克扣,对零售和云计算的供应商的回扣可是一点都不会放松的。这种事情说出来,估计就算匿名了明天FBI就找上门了吼吼。补充:
1) : 其一,都说亚马逊待遇低,那么怎么还是有人去亚马逊?第二,这次季报出来股价大跌,对Jeff有无影响?为什么会有人去亚马逊?为什么会有人觉得谷歌特别牛?为什么会有人觉得阿里巴巴很厉害?国内的那套网络宣传攻势都是从美国学的。人生导师们怎么吹的,网络自媒体怎么编的,当然还有亚马逊自己的 PR 团队怎么宣传的,都有很大的作用。对传媒方面我不是特别了解,但是确定的是Jeff Bezos对Washington Post和Business Insider两大媒体都是主要投资人(独立于亚马逊的私人投资)。 对于Jeff影响不好揣测。我自己认为这样:亚马逊以前经营模式是在很低的利润率下面创造价格优势,是靠高效节约来的;现在亚马逊还是利润率很低,是因为有很多赚钱的地方,如零售、云计算,也有很多烧钱的地方,如Fire Phone,Kindle,已经不是节约型公司的运营模式了。要从一个烧钱的坑里面一下跳出来,对于谷歌这种现金流不断的公司来说是很容易的,但是对于亚马逊有没有可能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了。微软裁员了,砍掉了很多不被看好的部门,我个人是看好大方向的。对于亚马逊,如果Jeff意识到了这样的转变,大概也会在深夜想想要不要放弃一些不靠谱的业务吧。当然,如果Jeff等高层领导一直都被人品有问题的中层所蒙蔽而不能意识到这样的问题,那么亚马逊突然某天像雷曼兄弟一样烧断现金流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的。最后来说说待遇啦,其实待遇在什么水平上看几个东西,从靠谱程度从高到底排列是这样的:base salary: 这个在亚马逊是最靠谱的东西,拿到手里实在的东西。sign-on bonus: 头两年每年两万起步,多少看自己讨价还价。半路走人要按比例退还,所以基本行不靠谱。而且如果您入职之后买了辆豪车,就只能祝您oncall愉快了股票 (Restricted Stock Unit): 一年以后才可以开始拿,第一次只能拿总量的百分之五,所以如果您得了300股吧,第一年只能拿区区15股,完税以后到手只有9股,按照现在的股价也就两三千块。鉴于大家都走的很快,所以亚马逊的股票可以忽略不计。401(k):亚马逊会配50%,但是入职三年以后才能拿到,所以可以忽略不计每年100块亚马逊折扣:我都不好意思给人说没了对于钱多不多其实是因人而异的,很多人刚刚毕业,不了解行情,就被忽悠进去,是很可怜的。人生第一份工作起薪低,以后跳来跳去都会比人少。但是也有反例,比如有人有很多个offer,亚马逊的HR可以抬价,给的工资是往往可以把人比下去的,当然,要您有counter offer,还要您非常能砍价。招人方面亚马逊效率非常高,从开始电面到得到offer快的只要两三个星期。而谷歌等公司这个时候大概简历都还没被人看过呢。所以导致很多新近毕业的人去了亚马逊,才会有很多人抱怨薪资太低什么的。所以大家都学聪明一点,自己对钱的欲望不要有丝毫掩饰,我第一年结束的时候就把老板拉到小黑屋里面说我要升职,不然给我涨工资,结果当然没有涨我狮子大开口要的这么多,不过还是比一般人多一点的,大家试试吧 :)
不匿名。就是一点personal anecdote,不能代表整个公司的情况。这是我的第二份工作,去年从湖对岸的m$跳过来的,因为想做分布式系统。大体上工作还是比较轻松的,跟大学时候相比弱爆了。也就on-call的时候压力略大,不过我们现在的团队人比较多,大概两个月轮到一次。(on-call这个事情真的看组,有人三周一次,有人半年一次。。。工作内容比较有意思,需要处理很大的数据量,和上一份工作比,真的用到了以前学过的计算机科学知识。因为有节俭这个leadership principle,所以对程序的性能要求高。亚马逊的工程师文化里面有一项是说operational ownership,就是你的线上服务你要负责(不过我猜这个应该是业界常识,非亚马逊独有)。如果出了问题,就得被page起来看log,不像以前写desktop software,还可以在本地repro然后attach debugger。repro不出来还能跟tester说相比m$,亚马逊有不少全公司统一的系统,比如code review和wiki啥的,不容易出现每个团队都自己重新造一个轮子来搞知识管理的蛋疼事情。不过福利感觉略差一点,现在失去了免费的pro sports club membership,看着自己渐长的体重真是说多了都是泪。公司有统一的trouble ticketing系统,很多行政上的事情也要cut ticket。有次周一来上班,发现椅子脚上有狗屎(dog-friendly工作场所之日常:),找来了security,security就给janitor cut ticket。结果janitor一直不出现,我给人打电话,那人说我们已经cut ticket了,只能干等了orz
有同事看到的话欢迎在内网上人肉我,来Varzea我请你吃bagels先说oncall,我换过一次组,之前那个组人最少的时候才两个人,所以每隔一周就会轮到一次,后来人员壮大了,三个月轮到一次吧。不过轮到也无所谓,反正我呆了一年也就发生三次事故,只有一次是在八小时之外(早上六点多,我已经起了。打开电脑连上内网的时候。。。印度那边的同事已经搞定了,于是我就关机去吃早饭了)现在的组是做新项目,代码没上线也就不存在oncall的问题了,所以bb机都丢在柜子里积灰。据说aws是真的很苦逼,小年轻可以去拼一下,很锻炼人,长远来看个人觉得不是坏事,有家有室的慎重。亚马逊的部署系统是自己写的,速度慢了点,如果你记得xkcd那篇因为要等编译闲得无聊在椅子上舞剑打架的漫画的话,我办公室墙上就贴着这么一张。内容改成了等待各种内部系统,比如bounce,bb等。慢虽慢,但据说这套东西在业界算是一流的。码农只要写代码就可以了,完全不用担心部署的问题,不管你要部署多大的系统,有多少机器。有利有弊吧。所以下次我希望换组的时候能去builder tools组。这也是亚马逊service oriented的文化之一吧。亚马逊内部的知识管理主要是wiki,wiki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内容很容易过期。亚马逊由于坑爹的绿卡政策和贫瘠的福利,人员流动极大,所以很多wiki写了一半就没人管了(我很希望wiki有定时自我销毁的功能,其实应该很简单吧,一个cronjob而已)。我们私下经常讨论说,人员流动这么大,亚马逊的服务(网站和aws)还能这么稳定。那些principle engineers真不是白拿那么多钱啊。完完全全把底层码农变成可替换资源了。谁来都能干活。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亚马逊根本不怕留不住人吧。2 pizza team的存在意味着一个组的风格完全是取决于它的老板。每个组差别那么大也是因为这个。我觉得我还挺幸运。顶头上司(一线经理)是那种勇往直前劈荆斩棘的人,大老板(项目带头人)是那种很有想法,敢和vp拍桌子抢项目的人(军队出来的就是不一样,后备箱里全是枪,上午开会遇到sb的话,中午会跑去靶场发泄)。相比之下,有些老板就不怎么样,搞得怨声载道,最后集体辞职也是有的。亚马逊等级还算扁平,SDE123,然后是principle,senior principle,distinguished engineer。基本上90的码农是SDE1和2吧。3是个门槛,有人呆了好多年都升不上去。一气之下跳到东边微软,直接就给principle,所以两边的principle不是一回事哦。principle engineer在亚马逊好像才0.5%?这样算来也就是小几百人吧。这些人是公司核心了,我的部门压根一个都没有。他们会经常办讲座,可以听到不少干货。有时候principle talks也会请外面的人来,比如今年早些时候请过对岸的Leslie Lamport。广大码农当然争相一睹风采,aws众更是顶礼膜拜。扁平化对我这种玩游戏喜欢升级的人来说好痛苦啊。稍微多几级也好嘛。我只呆过电商这一边,所以只说电商的情况。aws不清楚。电商这边基本上是由产品汪驱动的,有了什么新的想法,就去让码农实现,然后对比看效果。好就换掉旧的,不好就保留原来的。举个例子,我们曾经要在checkout pipeline里插一个页面(在大家都在简化购物流程的时候,产品汪居然敢往里面加页面,胆子真大),结果证明效果好的出奇。而另一次,我们只是在页面顶端加了一个细细的横幅,就把转化率打掉了20%。客户心,海底针啊。工作环境嘛,之前在Ruby是景色最好的办公室。(西雅图秋天很不错的,并不会一年四季都下雨)现在也可以看到space needle,不过方向不同。椅子是hm的,不过我现在换成standing desk了,很少坐。电脑确实慢了点,内存硬盘都不够用。屏幕就一个22inch的,想多要一个的话。。。其实可以等同事离职的时候顺一个过来(这算自黑么)。笔记本可以选thinkpad或是Macbook,内存可以加,换ssd和老板打招呼报销就行了。亚马逊在开源方面似乎不像湾区那些巨头那么高调,拿来主义比较多,有谁了解亚马逊在回馈开源社区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吗?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将就着看吧。另外厚颜无耻地打个广告。Steve Yegge这本书里写了不少亚马逊内部的东西哦。
大家抱怨Amazon的时候,我说点Amazon的好话。Amazon的开发构架相对很扁平的,这根他本身业务的特点有关系。在你打开Amazon的网站的时候,你屏幕上的那N*M个像素后面,可能是几十个互不相关的team共同完成的。这样的结果就是很多Amazon的team具有start up的特征。limited resources,service owner,full stack, fast iteration. 这中体验其实很难得,比如我们组目前负责的service,全球的Amazon SDE和SE都要用,而实际的设计和开发者只有我们7个人。我们这几个人,从理论验证,构架设计,技术攻关,产品测试,用户反馈一路拼杀过来,基本把一个软件公司跟技术相关的角色都扮演了一遍。这个过程难免有些力不从心,但这个过程的经验和心得也是很宝贵的。PS:看到不少过去的,现在的,同事对Oncall咬牙切齿。但你们知道吗,隔壁的微软正在学Amazon的Oncall模式,因为我们在做一件正确的事。传统的软件开发与测试已经无法满足现在web service的一些需求。开发+测试+运维的结构反应速度太慢,必然要走向合并和统一,出现开发者直接oncall的模式。比如说压力测试,Production级的压力本身是不可能模拟的,只能估算。比如LB转到一个instance后的压力会是多少,然后针对一个(几个)instance做压力测试;即使在一个instance上测,也不容易!它可能由几十个组件,高度解耦合,有依赖别的service。今天A类型request多,能handle;明天不知到为什么B类型request jump了,你系统可能就挂了。这些东西又不是运维能处理的,要么半夜把开发的叫起来;要么等明天上班,让系统挂着。所以,问题不是出在Oncall上,而是待遇。听说Bing的一些SDE在呼吁提高Oncall时的待遇。。。不知到真假,但相比Amazon这深入骨髓的salesman屌丝气,着实是已经寒了开发部门的心。如果说能对oncall的人发点奖金或增加假期,大家的怨言明显会小很多。
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我在amazon工作了6年多,从sde1 college hire到tpm到现在的sdm。看到票数高的答案基本都是吐槽为主。倒不是说这些槽点都是瞎编乱造,只是觉得有必要提供另外一个视角。先说和大家切身相关的员工待遇和福利吧。两个字,是渣。如果多说一点,就是仅够基本线,比国家州县规定的强那么一点。Amazon的工资曾经比湖对岸的MS要高,但是现在随着股票的走弱这个优势也基本不复存在了。再来说说具体工作。SDE方面和其他公司比大概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这个oncall了。有些回答说得很对,这事看组。做基础设施的组oncall普遍比较重。有些有历史积累以及operation方面一直没有做太好的组的oncall简直是不人道的。比如我知道曾经有做Marketplace的组COE太多,以至于都需要有个dashboard去track。有做Fulfillment的组曾经即使上了Support Engineer组里的SDE还是被搞得焦头烂额。但是现在这些已经好很多了,整个公司感觉也开始在着手解决SDE happiness的问题。另外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当你在Amazon做到比较有资历的SDE2的时候,一半的时间大概会用在各种开会上,而不是写具体的代码。我的感觉是因为Amazon每个组的responsibility都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process以及discussion方面可能比其它公司要更heavy一些。公司的未来的展望方面,其实就我目前个人来看面临的挑战很多,前途并不是很明朗。首先盈利的压力开始增加。与此同时摊子铺的太大。很多我知道的组干的活都是完全不挣钱甚至在赔钱的。另外因为公司的扩张太快(seattle的人数从我刚进公司时的3k扩张到了今天的接近20k),内部政治内耗也变得越来越严重。所以打算在Amazon长驻的话最好还是做好心理准备。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还在Amazon。我觉得至少从我们org来说,对每一个member的career还是很重视的。钱和福利不是org level能控制的,但是对于每个人的career path和growth的讨论基本占据了每个manager 1/3的时间。从employee的角度来说,对自己的career方面有什么想法,甚至比如想要换组换公司,都可以很open的和manager谈。如果觉得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skip level 1:1也是没问题的。所以如果你对自己的career有比较好的把握能力的话,我觉得Amazon还是有很多机会可以让你尝试不同类型的工作的。另外Amazon的牛人虽然有所流失但还是有不少的。特别是当你的能力得到一定认可之后你的manager都有可能会主动联系他认识的牛人来当你的mentor。所以对于我来说,我还留在Amazon是因为我觉得我在这里还可以继续develop我自己的career。After all,这是一个你想要什么和你能得到什么的问题。有些东西Amazon是完全没法给你的,但是有些东西是至少某些Amazon的org是可以做的很好的。所以重点不是公司能给你什么,而是你需要什么以及怎么得到你想要的。
已经成了亚马逊声讨大会了啊,那我来说说吧工作不在西雅图总部,而是加州几个分公司中的一个(具体哪个就不说,免得被人肉)先是吐槽:1.工作强度这个要看负责的service的类型,如果是S3和EC2这种一分钟都挂不得的重要的基础性设施,那压力是一般人很难想象的,有去内部wiki上面瞅过s3的oncall流程,两个字,可怕。如果是一些内部使用的不是那么critical的service,那么压力相对要小很多,非繁忙季节即使挂个一两天大家也很随意的,当然这个得看老板.2.员工福利不怎么慷慨,虽然好于总部,但是相较于本地的其他互联网公司,比如Facebbok,Linkedin,Google之类的,差距较大。最要命的一点儿:不管饭,要自己掏钱。也没有那么多花样繁多的脑洞大开的perk。不过医保非常不错,这点儿倒是比较放心。3. 管理比较混乱这个我觉得不是亚马逊专有的,但是亚马逊在这点上有其独特性。公司有专门的平台查看你的在公司里面的rank,多琢磨琢磨就能发现,相比MS这种内部title盘根错节的公司来说,亚马逊确实是很flat、很nimble的了,不信?你可以去数数自己和Bezos到底是几度关系,有惊喜哟。这种架构在带来灵活性,避免了潜在的官--僚--主义(又要黑微软一把)的同时,也造成各组之间各自为*政,业务切分过细导致互相之间依赖复杂,沟通成本要占到项目时间的一大部分,而且各说各话效率低下。下面讲点儿好的:1. 同事都很优秀。虽然亚马逊待遇相比同类公司不算高,但是bar那是一点儿不低的说,估计这也是为啥一年到头都苦于招人的原因之一。我觉得优秀的工程师之间是能互相辨认的,每当你提一个方案,对方很快就能琢磨出你的动机,并提出相应地意见。对于新人来说,能快速总结经验并且提高。而且虽说木有G还有F那么光鲜,但是手里是真的攒了为数不少的牛人,听他们的talk会真有一种“我给你跪了”的感觉。。。2. 自由度大又要说flat这个上面来了,由于组的规模都不大,除开沟通和扯皮成本(通常是和其他组,如果你对于他们的service有依赖的话),工程师对于项目有很大的话语权,基本上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来干,从设计、实现到测试,都是一手包办。这种经验在大公司里面应该算是比较难得的了。而且亚马逊的scale和data摆在那里,遇到的很多问题都相当的有挑战性,解决起来非常意思。如果作为积累经验的跳板,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当然这个估计和人员流动性也有关系,向我就是刚熟悉完业务,马上就被发配去写核心系统了。。。。ORZ总的来说,亚马逊从很多方面来说都是一个很独特的公司,虽然其中相当多的时候让你很WTF的,但是也确实有令人钦佩的地方。
楼上的可能都是西雅图和国内的,我在纽约office,就说说纽约这边吧。先说优点:1. 在纽约。生活便利,颇有在国内大城市的感觉。2. 亚麻的development tools还是相当不错的,我们组很依赖AWS的服务,所以学会了不少大数据处理的工具和技术,对将来的职业发展十分有用。内部的build tool, deployment tool也很方便和牛逼,据说比软软和狗狗的都好用。3. 工资待遇不错。缺点:1. 在纽约。大城市,脏乱差。比不上西雅图的小清新。2. 员工的benefits很弱,比西雅图总部差很多,咖啡那叫一个难喝啊。连个prime都不给,完全没有被重视、主人翁的感觉。3. 工作环境一般,空间狭小,人也少,感觉还不如一个好点的startup。4. 管理层偏金融。因为是在纽约,所以很多人是从金融界招来的,管理方式和理念都和纯技术出身很不一样。总之,亚麻对于初期攻城狮来说是个不错的提高技术和润色resume的地方,但品质和心情不会很好。
匿了。好多答案都是在讲“Amazon美国技术类”的职位,我来分享一下这两年的感受,中国,非技术类职位。本人目前在北京总部,非技术类部门,带一个小团队,入职近2年时间。好的感受:国际化:毕竟是国际化运作的公司,在这里可以和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的人进行沟通和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东西方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差异,至少让我学到了不少西方人更有逻辑性的思维及表达方式;注重长期价值:我所在的体系里,解决问题的思路,永远有长期和短期两种思路,经过多次的训练,目前在思考问题解决方案的时候能够更加容易的从解决问题本质出发,注重长期价值;大家也可以去看看Bezos每年写给投资者的信,感受下这个”大忽悠“思考长期价值的方式;从客户需求出发:在我经历或听朋友讲过的电商企业,没有一家不把客户第一放在嘴边的,但Amazon是我自己感受到真正意义上把客户第一落在日常的运营管理工作中的唯一一家。几乎所有的决策,都会从客户遇到的问题出发,进一步深入挖掘客户真正的需求,再去看哪种解决方案才能给客户带来价值。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对工作和生活均有帮助。不好的感受:中国员工自主权少:无论大小,几乎所有的决策或构想,都要经过美国总部的批准,要准备大量的文档、数据来说服总部的决策者;在美国总部著名的press release,对于中国绝大部分员工来讲,简直是煎熬。为了一个项目的上线,光是press release就能写10+遍。无论是运营团队或者技术团队,都一样。当然,Retail team除外。不接地气:对于亚马逊整个网站及购物逻辑的设计,已经听过大家喷了好多了。其实所有这些体验,在美国和欧洲是相当的成功的,那是因为他们在当地是引领者。到中国情况又变了,亚马逊在中国是一个绝对的跟随者,但是总部为了保持全球客户的统一体验,仍然坚持全球保持一致的体验,和中国客户用习惯了的很多地方都不一样。这样一来,亚马逊在中国B2C市场份额排名只有第7,在Amazon全球业绩贡献非常少,也是很正常的了。员工体验差:拿着中等的工资,在低等的办公环境中(和Seattle office没法比,和国内互联网电商企业也没法比),做着”高大上“的事情。都说在亚马逊一年,相当于在其他地方7年,说的一点都不差。因为相当一部分事情是美国欧洲做好了开始在中国实施的,所以很多事情感觉大家都是被动接受之后去做,也不去考虑价值,不去考虑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北京总部的离职率大幅提升,好多人前一天还开会讨论项目呢,第二天就收到了ta的farewell。再加上现在业绩确实不行,整个公司负能量较多。下面赘述一下大家可能关心的几个话题:薪酬福利:因为本人在BAT其中之一也待过,Amazon薪酬和国内企业差距确实比较大。除了基本工资、signing bonus、stock之外,没有其他的了,而且signing bonus第三年开始就没有了,原因是第三年开始股票没半年归属20%。其它福利:饭补300+话费报销。晋升机制:晋升这事儿,到哪儿都一样:有业绩、和老板关系好,就有晋升机会。但如果是想Global汇报的职位,可能麻烦就比较大了,因为和你竞争的是负责其他国家市场的人,如果中国的业务贡献度一直那么低,那么晋升起来很费劲。但通常来看,入职3年后晋升的比例相对要高一些。向中国人汇报的,晋升提名之前要有个名义调查,其实就是征求下比你高一级别的人的建议,这个时候,没人说话,要比有人说你坏话强太多。所有呢,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何况这里的大部分人都是外企混好久的老油条,玩权术都是有一套的。培训:针对各层级员工能力提升的培训倒是不少,只是效果不好说,因为和培训相关的检验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除了被老板提名外,其它的就要看你自己自觉了。工作强度:大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前头不是说了嘛,工作一年相当于8年。像我们这个体系,伺候完总部,还得伺候本地,项目一个接一个,动不动还有各种问题需要你处理,另外加上各种OP(operation plan)文档、press release、分析报告、会议(不光是和中国,还得考虑时差原因,和美国、欧洲、日本、印度等进行电话会议)。大环境是这样,小环境却是有差异(每个老板风格有区别),虽然事情真的多,但是绝大部分事情可以按照自己制定的节奏推进,加班情况,在我们这个体系倒不是很多。Relocate到美国的可能性:SDE是最容易relocate到美国的群体,因为总部做技术(相对初期)的最多的就是中国和印度人。另外marketing的也会有。PM的据说也有,但比较少见。尽管不是每个人都有可能relocate,但是必要的出差该有的都不少,所以和Global team沟通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Depending on your team, work can be challenging (which is good). Most people here are nice and smart, but they do not seem passionate about their work.One big problem about Amazon is its obsession with frugality. They give you the cheapest shit. It literally takes 10 minutes to boot the crappy computer they give you. It's hard to love Amazon when you know they won't love you back.It's important to work on things that matter, but it doesn't mean you cannot be showered with all the freebies and perks at the same time, like they do at FLG.
/////////////////////////////////
////////////////////////////////
我只是在亚麻实习短短三个月,照理说并没有资格过多评价亚马逊。上面写的的确是我的真实感受,写的时候也是大快人心,但是看到匿名用户这条“大家抱怨Amazon的时候……”的回答以后,我做了自我反省,观点有了极大的改变,想在这分享一下。其实来亚马逊之前我对这里充满了憧憬。除了零售,亚马逊的业务还涉及游戏(最近对外公布的Amazon Game Studios),音乐(最近公布的Prime Music),视频(Prime Instant Video),硬件(手机,Kindle),等等,数不胜数。公关部门每天都要发布好几条新产品的消息。尤其是AWS,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的推动业界的进步。等我拿到offer以后才在Glassdoor和Quora上发现大家对亚马逊都是一片倒戈。就这样,从第一天上班开始我就带着负面情绪。这种情绪显然成为了恶性循环——公司不包饭,电脑烂都是客观事实,无法否认,最后只能怨天尤人,每天辐射负能量。之所以这条“不抱怨”的答案引起了我的反思,是因为他说的也都是客观事实,无法否认。他说的很对,我说的也没错。可是亚马逊到底凭借什么成为第一电商,每天都在扩张自己的商业版图?我想这和它提不提供免费餐点,给不给你配Mac,加不加显示器,没有任何关系。这些福利确实能增强员工士气,但是也没见AWS被任何一家提供三餐的互联网公司超越。亚马逊屌丝是屌丝了一点,但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问题,大家的负面评论,绝对无法概括亚马逊的全貌。我差一点以为来到亚马逊就是一个错误,那是因为亚马逊优秀的地方,我都习以为常,觉得这是应该的。然而“不抱怨”的答案恰恰是我所经历的:我需要实现的这几个feature,都是我自己setup design review,负责实现、测试,甚至还顺带解决了trouble ticket。有什么问题需要找别的团队,都是我自己跑去别的楼里追根刨底的问。甚至做完以后,怎么用亚麻的内部构架来scale这个服务,也是由我这个实习生设计并且实现的。这期间经理和同事给予的反馈和帮助也都是一针见血、十分受用。来这儿并不是一个错误,事实上我学到了很多。我可能碰上了这些很难再遇到的条件。人与人的关系又何尝不是如此?当你觉得一个人对你的好都是理所应当,自然而然的会对这个人百般刁难。我想我应该感谢他所给予的、认识到他可以提高的地方,最后接受他无法改变的瑕疵。只可惜人能为自己辩护,亚马逊却不能。
整个公司都是以让用户满意和提高效率为目标。对于亚马逊来说,和这两个目标没太大关系的事情都是次要的。亚马逊在做的一些东西,比如它的云计算服务和物流,在业界遥遥领先竞争对手,包括谷歌。在亚马逊解决的问题,很多时候都比别的地方大了几个数量级。你可以说它为了用户和效率压倒一切,不给包饭,电脑烂,待遇不够好等等。但是还真有一些特别厉害的工程师愿意在亚马逊待,就是为了能亲自在他们领域的最前沿开拓新的疆土。另外,这里强调对一个项目从头到尾的 ownership,从设计到实现再到发布,每一步都是自己负责,和各方面打交道。通过这个流程可以学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这也是和其他科技公司不太一样的一个地方。
年初从Amazon离职,去了SF某YC startup,上个月seed round结束和Amazon以前的朋友一起开了自己的公司。三个地方对比从Amazon对startup的人的作用来说我觉得好处还是很多,几大公司里operation和execution做的比Amazon好的真的不多。而且去了别的startup之后才发现一些一直以为是常识的东西很多公司都做不好。
传说中的pager...基本上没人打算长呆的。详细答案晚上再细答..传说中的pager...基本上没人打算长呆的。详细答案晚上再细答..
简单说说整个公司的氛围和状态。base在中国,做retail。特别多海龟。工作强度不同产品线会很不同。亏损的产品线无论做得多好都很难过。Kindle是上帝,所有的资源和推广都砸在它身上。有很多优秀的人,也有很多混日子的。但年终的performance review会给每个人一个公正的评分。同事都很nice,不懂的事儿会耐心教你,会引导你去做一些事。leader也不会害怕你太有光芒而湮没了他的光环,总是在想办法让你有更多的exposure。level越高的人事儿越少,但是压力是非常大的。作为刚毕业的孩子,如果来这儿能学到非常多。但是如果工作多年,熟悉了供应链和零售那些事儿,可能会觉得无法伸展头脚。先写这些,如果大家想了解得更多,我再补充。
先后在北电、诺西和甲骨文待过。与这三家公司相比,A记的工作压力是最大的,特别是需要oncall这一点。oncall那周基本时间就都花在operation上了,半夜手机也不敢关,怕有sev2,半个小时没响应就一层一层地往上page了。加班呢,可能看老板和个人效率吧,偶从来是不周末加班的,平时基本是九点半到(偶属于比较早到公司的,因为喜欢早来早走),五点半走。偶尔也会晚上用VPN连回公司,但属于那种当时code写得比较爽不想停,而不是赶项目。但晚上加班的例子身边也不少,经常看到十一、二点还有人在发邮件或code review的。Peak的时候(就是每年销售旺季,11月到12月底),有的项目很闲(因为code freeze),有的忙的要死。但总感觉还是比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好很多,当然,只是感觉,不是亲身经验。这边流程相对没那么规范,可能因为做的是内部系统的原因。刚来的时候,基本是把PM、SDE、QA、Support Engineer的活都干了(现在好点了,有专门的PM和TPM)。但怎么说呢,待过的这四家公司中,最喜欢的还是A记,因为干的活比前三者技术含量高不少,而且即使只是一个SDE II,但还是有机会自己主导一个系统的架构设计的。但升SDE III就很难了,得看有没有足够大的项目支撑。偶们部门中国这边就一个SDE III。整个亚马逊中国目前也还没有Principal SDE。。。。但估计过几年还是会有的,毕竟都在grow up。Transfer对于研发来说机会很多,QA、SDM和SDE过去的人都有,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包括本人。给的待遇嘛,没有拿过FGLM的offer,无从比较,但感觉还不错,毕竟WA是没有州税的,生活成本也比硅谷低不少。当然,现在中国机会也很多,所以transfer对于有些人可能并没有吸引力,在这里提到只是给那些想人肉翻墙的同学指一条途径:job level 5以上(SDE2以上)、performance review结果是achieved理论上就可以申请了,当然能是Exceeds或Outstanding那就更抢手了
上面匿名用户说到的amazon china的经验中肯,跟我认识的在A社工作的朋友们(俺认识起码10人)说的几乎都一致。另外绝大多数人都在两年内离职。。。唯一最久的是也在知乎的一哥们儿就不指名道姓了。修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凤凰山下达州论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