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杂诗二大写繁体字怎么写写

山中杂诗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51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山中杂诗吴均的散文怎么写_百度知道
山中杂诗吴均的散文怎么写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原来多变的风尘可以模糊来时的路。常常在一曲歌律中驻足处风景会成为一种凝眸,但记忆的身影却可以定格在最初。生命中总有些不是承载的担负,一经思量依然是荡气回肠,总有一段往事会成为一种难忘、也不是心伤,却总有那一抹心事,只是很在意那一段时光,在一份浅浅念中浮出。岁月看似无痕、深思,一经提及就思绪万千,不是纠结,跳跃在音符中的些许往事
其他类似问题
山中杂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冯明川宝贝的繁体字怎么写写 - 常信村百科网 - 百科问题大全,有问题你就问!
冯明川宝贝的繁体字怎么写写
皇藏峪瑞云寺中兴祖师——度愚
据《度愚和尚传》(杜案:应为《度愚和尚传略》),度愚,萧县车牛返(杜案:“车牛返”系村名,位于萧县县城西南约10公里处,隶属萧县杜楼镇孟窑行政村。该村本名杜村,更名源于孔子高徒闵子骞的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后人为图方便,简称“车牛返村”。还把每年的正月二十四日(闵子骞的生日)定为古会,在“鞭打芦花车牛返”处逢会三天,引来方圆几十里的群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俗姓杜。姑母为尼僧,鼓励度愚自幼钻研佛经。度愚先后求学于南京宝华山、浙江天台山、镇江金山寺和扬州高旻寺,“律、教、禅、密、净,彻底贯通”。顺治八年,度愚前往瑞云寺,艰苦创业,开十方丛林,春冬依律传戒,凡四十余年经营,号称“中兴”。度愚方丈,学贯禅教律净,瑞云中兴,当与此不无关系。
以下为原文,从中可略知度愚其人其事:
安徽萧县瑞云寺史料辑录与冬岭和尚
|作者: 朱越利 |来自: 佛缘网站
日,我同几位同志一起,参观、访问了萧县藏皇峪隐于茂林深处的瑞云寺,发现寺中存有一册冬岭和尚辑录的《瑞云寺建始碑文名人游记诗历代和尚略历》手抄本(以下简称“辑录”),并附有冬岭和尚自己撰写的两篇资料和一篇信稿,内容皆与瑞云寺及皇藏峪有关,所录皆为清初以来碑刻及名人游记吟咏。未及细考,谨略作介绍和评述。
“辑录”封面左上角墨书“瑞云寺建始碑文名人游记诗历代和尚略历”,正中书“冬岭抄录”四字。正文凡63面,皆为毛笔墨书蝇头小楷。册末录七绝诗一首,标明撰于1963年,为全册所有作品中创作时间最晚的一篇。另外,萧县有关部门存有冬岭介绍“辑录”经过的一封信,书于“辑录”告成后不久,时在1963年12月。“辑录”成册于1963年盖无疑。
日寇侵华战争和十年浩劫,使瑞云寺的碑刻、图书等蒙受了灾难性的损失。“辑录”的存世,大有助于上述资料的补亡拾佚、校残填阙。所录作品大致可分为五类,即碑记、小传、赞、游记和吟咏。
第一类,碑记,凡六通。
其一,缺题(以下简称《镏枚卜碑记》)。原碑现存,碑面遭破坏。落款曰:“乾隆十七年岁次壬申冬彭城后学山人镏枚卜不无有所考据云尔。”碑文盛赞皇藏峪雄奇风光和大樗和尚杰出才气,谓二者“相得益彰,是可传也”。
其二,《皇藏峪瑞云寺创建藏经阁碑》(以下简称《藏经阁碑》)。原碑现存,碑面遭破坏。落款曰:“古洨后学两呼园主人高镀,东徐后学半阙山人崔可全,瑞云寺杜多微空普元即智朗和尚。”“辑录”漏录落款时间。据原碑校补,似是“大清乾隆五十岁次庚□春。”按乾隆五十年岁次乙巳,乾隆五十五年岁次庚戌,二者当有一是。
其三,《大夫石记碑》。原碑现存,碑面遭破坏。落款曰:“乾隆十有四年岁在大荒落之仲冬十日徐州云龙山放鹤山人张彦廷拜书。”碑文记大樗和尚所得镇山名石。
其四,《皇藏峪瑞云寺田地山场碑记》。原碑现存。“辑录”漏录落款。据原碑校补,知是“皇清雍正七年春月吉旦嗣法门人宗果勒石。”
其五,《重建方丈碑》。原碑未见。落款曰:“雍正十一年宗果立即大樗和尚。”
其六,《冬岭记念碑》。原碑现存,碑面遭破坏。落款曰:“陈履廷撰文,武宜权书丹”。“辑录”漏录落款时间。据原碑校补,知是“中华民国岁次戊辰桂月上浣榖旦。”
第二类,小传,凡三篇。皆无题无款识。疑录自碑刻,但未见原碑,难以确定。三篇分别是松柏律师、药屋律师和大樗律师小传。
第三类,赞,凡十六首。皆题为《某某和尚赞》,无款识,不知录自何处。被赞者共十五位,除最末一位冬岭赞二首外,余皆一人一首。
第四类,游记,凡二篇。
其一,冯煦撰《游黄桑峪记》。不知是否录自碑刻。冯煦,近代词人,字梦华。号蒿庵,江苏金坛人。光绪进士,官至安徽巡抚。《清史稿》第455卷有传。编着《建康同游记》、《金陵记游》、《增广笺注简斋诗集校勘记》、《蒙香室赋录》、《蒿庵词》、《宋六十家词选(辑)》和《蒿庵论词》等。该文收录于《晨风阁丛书》第一集和《古今游记丛钞》。
其二,韩志正撰《癸丑再游皇藏峪记》。不知是否录自碑刻。据该文可知,韩志正,民国时人,撰此文时任职于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
第五类,名人吟咏凡95首。释大樗作《咏牡丹》、郭廷谕作《双顶晴云》和崔可泉作《六和名泉即拔剑泉》等三首,原诗碑尚存,碑面遭破坏。其余为陈衣韩、韩志正、孟明川、陈春桥、冠群、陈少甫、张揖堂、单华轩、汪良选、汪德鹏、钱大昕、朱芳园、汪持斋、高镀等人所撰,不知是否尚有录自碑刻者。
冬岭作品凡三篇:
其一,《萧县皇藏峪瑞云寺名胜古迹历代高僧住持经过》(以下简称《经过》)。
其二,《度愚和尚传略》。尚附有松柏等13位住持简介。
其三,冬岭致现代佛学社的信。
关于瑞云寺始建年代,方志有唐代建和元代建两种说法。嘉庆十九年重修《萧县志》第7卷曰:“皇藏寺即瑞云寺。《通志》:‘在萧县东南七十里黄桑峪,唐时建。’案《府志》云:‘元至正间建。’”《同治徐州府志》第18卷记载同。“辑录”载有第三种说法。《藏经阁碑》曰:“至梁朝大同年间始有寺,名曰望云寺。”《藏经阁碑》尚记载瑞云寺命名之由和宋以后兴衰。文曰:
宋太宗端拱二年(建)开宝寺于京师,宝藏佛舍利,于是天下佛寺聿然一新。因汉高藏匿,上有云气,时人名曰瑞云寺,额曰萧国福地。元明以来,几遭兵燹,或存什一于千百。至清顺治八年,度愚和尚中兴于此。
《藏经阁碑》记载度愚、松柏、药屋、大樗和智朗五位方丈依次卓锡瑞云寺,《经过》又续补达如、参三、元掌、慈济、永和、灵杲、一诚、树萱、宏道和冬岭十位方丈先后继席皇藏峪之大致承绪,起自清初,终于民初。据《田地山场碑记》,度愚和尚于康熙三十六年“幸然坐脱”后,道生和尚继任。他为瑞云寺购置黑龙潭地五十亩,后到淮城文思寺不归,使瑞云寺方丈乏席,直至四十一年松柏和尚自宝华山来。也许是不辞而别之故,《藏经阁碑》、《经过》和赞,皆不载道生。
在历代住持中,有几位很有特色。
据《度愚和尚传》,度愚,萧县车牛返人,俗姓杜。姑母为尼僧,鼓励度愚自幼钻研佛经。度愚先后求学于南京宝华山、浙江天台山、镇江金山寺和扬州高旻寺,“律、教、禅、密、净,彻底贯通”。顺治八年,度愚前往瑞云寺,艰苦创业,开十方丛林,春冬依律传戒,凡四十余年经营,号称“中兴”。度愚方丈,学贯禅教律净,瑞云中兴,当与此不无关系。
嘉庆十九年重修《萧县志》第13卷载:“国朝大樗,浙江人,曾举孝廉。晚弃儒服,祝发于萧县黄桑峪。”县志不载大樗俗名及籍贯。“辑录”中大樗律师小传曰:
讳如果,长邑马氏子。
小传记载,大樗似是自幼出家。文曰:
幼失依怙,五岁乞大慈珞和尚剃度。十五岁精儒业,十六岁习内典。年二十,慈珞和尚脱去,始志游历。二十三,登千华戒坛。
其后,参济和尚于维扬,得一贯不二之旨。复上宝华,博综顿渐律仪。嗣又遍访浙诸名宿,缚茆于东天目山分经台下,雍正戊申蒙召到瑞云寺。
《萧县志》曰:“名士皆与之游。”大樗颇有才气。《镏枚卜碑记》曰:
寺中大和尚号曰大樗,天资高迈,胸怀洞彻,通儒术,能书善诗,或抱用世之才而隐于儒者也。
碑记又载其退席后:
独往寺外涧北,结山房五楹,名曰窝,前莳花数百本,绕屋修竹数万竿,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或吟诗一章,或临帖数行,以自娱乐,而头雪颜童,双目犹自炯炯。
“辑录”中有《黄桑峪八景诗序》一篇,说大樗和尚有《咏八景诗》,他曾向作序者索和。序作者评价大樗的诗“清彻俊逸,饶有山林远韵”。大樗《咏八景诗》未见,有《咏牡丹》诗云:
竹埻虚间无□□,□口□□庆花王。枝枝续艳瑶暖,叶叶流芳锦□凉。善法堂前呈春色,窝石畔喷天香。神交远寄阳春调,愧拟相酬一句忘。
如此能诗,无怪乎文人与之游。
《藏经阁碑》记载瑞云寺曾有刘维吉《赠樗师序》,“辑录”中未见。《经过》说:
(大樗)写成《峪中八景诗》,得文人纪晓岚、汪大绅等好多的闻人咏和,题的诗句,惜已散失不全。
关于此事,冬岭向萧县有关部门写的材料说得较详。他说:
清朝乾隆年间,文风很胜。瑞云寺大樗和尚在退院时题咏皇藏峪的《八景诗》,经庄里任姓某在北京坐(作)官,把大樗和尚的八景诗代(带)到北京交于文学家,是敕命修过《四库全书》的纪晓岚、汪大绅等。阅看毕,说是大樗和尚的诗,是有唐人的风韵,烘(轰)动一时。由任某招待,伴同好事的文人,来到皇藏峪访大樗和尚,住在寺东竹园内窝山房,咏和很多的诗句。寺内的方丈都不知勒石保存,印在庄里任姓家谱上。经友人陈履廷先生抄录油印百多本,予修山志。不料山图并及传代的古物墨宝,日寇祸中国时劫掠一空,所有保存的宝贵文物古董,完全的无存。冬岭有暇搜寻的残本,大樗和尚、纪晓岚的诗撕了去。残余的经冬岭抄录成本,令人多么浩叹。
纪晓岚(纪昀),乾隆进士,着名乾嘉学者,任《四库全书》总纂。着述宏富,为一代学宗。《清史稿》第326卷和《清史列传》第28卷有传。存世着述有《阅微草堂笔记》、《审定风雅遗音》、《馆课存稿》、《乌鲁木齐杂诗》等二十余种。汪大绅(汪缙),吴县人,乾隆贡生,曾主建阳书院,自称讲学不朱不王,着书不孟不庄,吟诗不宋不唐,为人不猥不狂,处世不圆不方,学无墙壁,行无辙迹。《清史列传》第72卷有传。有《汪子遗书》存世。如若纪昀、汪缙等果真联袂专程赴瑞云寺访大樗,并咏和唱酬,实为释门和文坛的一件佳话。可惜三人之诗未见。但愿陈履廷油印本尚有孑遗散在民间。任姓为萧县大族,据说任姓家谱已毁于“十年浩劫”,但或有任姓子弟自家谱转录者,亦未可知。
“辑录”中录有休宁汪良选(石漂)、临川汪德鹏(云谷)、嘉定钱大昕(辛楣)、钱塘朱芳源(春圃)、持斋汪天子等人关于《峪中八景》的和诗,这些人都是同纪晓岚等结伴而游者。其中钱大昕,字晓征,号辛楣,又号竹汀,乾隆进士,着名乾嘉学者,先后主钟山、娄东、紫阳诸书院。辞章之学被称为“吴中七子”之冠,通晓经史文义、音韵、训话,历代典章制度、官职、氏族、地理、金石、辽金国语,以及中西历算之法。《清史稿》第487卷和《清史列传》第68卷有传。着述宏富,有《潜研堂文集》、《潜研堂诗续集》、《廿二史考异》、《唐石经考异》等数十种存世。兹将“辑录”中钱氏和诗移录如下:
皇藏古洞:祖龙东下令皇皇,亭长何能避宪章?词曲应临云五色,大风歌处自矜狂。六和灵泉:灵源注微波,一滴曹溪讵足多。谁案茶经煎活水,雨前新茗试清和。钵池新涨:寺北何年凿小池,四围竹树悉毓滋。给孤园钵应相似,绿涨莲花欲放时。峭壁孤悬:灵气疑从鹫岭飞,不因韫玉亦生辉。青螺十丈凌云汉,只有闲云去复归。飞阁贮经:西竺传来贝叶经,旃檀供养自然馨。秋山寂寂湘帘下,谁听松风语阁铃。窝毓秀:岩际依稀见窝,樗公说法此娑婆。五灯慧业何人嗣,花雨时时洒涧阿。翠竹干霄:丹凤飞来下紫霄,地无千亩竹偏饶。若教日啖山中笋,贫贱何妨我亦骄。虬松拂砌:乌附藤缘□□□,□□□□俨如龙。何时槛外跏趺坐,看到前山响暮钟。
笔者遍查钱大听著作中未见这八首诗。这大概有三种可能:一、笔者漏查;二、文集漏收;三、他人伪作。为此,曾致函请教苏州大学钱仲联教授,他于日复函示教。今承蒙惠允,特披露如下:
嘱查钱大昕诗,已经将四部丛刊本《潜研堂全集》细对一过,确无瑞云寺八首绝句。所谓和大樗和尚,大樗和尚是岭南人王隼,字蒲衣,确曾为僧到过北方。至于汪良选,联不知其人。大昕是否到过萧县?查《钱辛楣先生年谱》,乾隆十七年五月曾由清江浦舟行入都,未必经萧县。乾隆三十年六月充浙江乡试副考官,乞假十日,顺道至嘉定省亲,未知曾经萧县否?此外无经萧县之迹。诗中“绿涨莲花欲放时”,时节倒是相合的。但另一首又有“秋山寂寂湘帘下”句,节令又不合。八诗平稳,无出色惊人处,亦无毛病。究竟是作者自行删去,还是伪作,颇难断定。如果是伪作,大抵即是萧县人引大昕以为重而托。但当时学人与诗家颇多,何必一定借重大听?所以权衡二者,还是认为集外自删之诗较妥。
嘉庆十九年重修《萧县志》第17卷收录张符升《游黄桑峪赠大樗上人》七言诗一首,这也是“名人皆与之游”的证据。
儒士逃禅,和尚儒雅,名士与高僧交游,为我国文化宝库增添了大量艺术珍品,也遗留下不少千古佳话。
据《度愚和尚传略》,元掌和尚力大过人。文曰:“传说和尚为山场边界争执,多少代讼累,久不解决。和尚在位时,遇着好县官,亲自来山勘验划界。县官看见有一人高的站立石头,说是和尚你能把这个石头携到什么地方,本县就把这个石头划做界边,尽归寺的山场,任何人不能来侵占寺的山场。你能吧?和尚听说很欢喜的,一挺身就把这个石头携到腰庄正东南北垅子放下。脱去海青,再携,再携不起来。县官说:‘和尚不愧做瑞云寺的方丈。石头以西尽归寺内的山场边界。’”故事带有传奇色彩,但它反映了地方官对佛教的支持。元掌和尚习武有力,可比《水浒》中的鲁智深,有功于寺。县官以石代判,假借天意,可见山场边界纠纷之难解。
据《度愚和尚传略》,永和和尚曾在河南开封相国寺学《三坛指南》,“传授于徐州兴化寺善堂接引律院允芝和尚。江北等丛林传戒,都是请和尚去开堂。戒律与佛法大兴,时人名为瑞云寺有小宝华山之称。”南京宝华山于明清两朝是着名的律宗丛林,曾出现过象寂光、读体这样杰出的律学大师。永和为瑞云寺带来小宝华山之称,其于律学当深有造诣。
据《度愚和尚传略》载,一诚和尚为安徽桐城县人张玉书的后人。又称他:
学问渊博,能诗能文。张绍生未第时,住在寺内之藏书室……常请和尚看卷子。地方徐葵南、杨堡、胡翼廷、马□、朱文光等文人都是和尚诗文朋友。每日晨昏,行住坐卧,都有咏题诗偈。惜在树萱老人任内,被和尚俗家侄子张某索去修家谱。
安徽桐城盖为江苏丹徒之误。江苏丹徒张玉书,字素存,顺治进士,康熙朝为相二十年,溢日文贞。《清史稿》第273卷和《清史列传》第10卷有传。曾领旨任《佩文韵府》汇阅和《康熙字典》总阅官,其它着述尚多。一诚和尚“学问渊博,能诗能文”,盖有家学渊源。
《经过》说:
树萱太老人俗姓张,徐州西北东村人,出家在大黄山庙。老人保护树木如命,时人赞美老人护林功行,名为“老树精”。
今皇藏峪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其中就包括瑞云寺历代方丈和僧众植树护林之功。政府号召植树种草,保护环境,佛教界中如树萱老人者济济有人,令人称赞。
另外,尚有关于瑞云寺历代购买山林土地,宏道方丈到苏州都督府告状等记载,涉及寺庙经济和民国历史。
抄录者冬岭和尚并不擅长学术,故“辑录”中不少作品出处不明,且有因抄录而造成的伪误乖夺之处。即使被抄录的原文,亦难免有夸张、溢美之词。因此,上述诸项皆未可以“辑录”遽为定论。但是,以之为原始资料和线索,对于研究瑞云寺史、萧县地方史以及相关的文人诗词、思想,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抄录者冬岭和尚,山东省峄县人,生于1881年,俗姓刘。因家庭贫寒,8岁时被父母舍于安徽省灵壁县三官庙出家,法名本秀,字冬岭。1902年在南京宝华山受戒,1910
年任瑞云寺方丈。1929年后,冬岭历任杭州海潮寺、济南净居寺首座,北京广济寺、南京古林寺戒期尊证等职。解放后,冬岭回到灵壁县三官庙。1960年重任瑞云寺方丈。1966年受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迫害,于农历七月十四日含冤自缢身亡。
日,萧县有关单位为其恢复名誉,评价说:“冬岭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见萧县有关单位所存材料)。
恢复名誉的材料为这一评价列举了几件有代表性的事实。
一曰:“1910年任瑞云寺方丈,并被选为萧县佛教会会长。在此期间,冬岭创办萧县贫民小学,免收学费,培养贫民子女。”
二曰:“1926年,皖北大旱,冬岭节衣缩食,救济饥民。同时,又开放山林,让贫民入山打柴,渡过荒年。”《冬岭记念碑》,即当时群众所立,表达对冬岭的感念之情。碑文曰:
呜呼!悭吝之风,浇薄之俗,从古皆然,于今为甚,所谓民胞物与,分多润寡者,徒闻其语,未见其人也。民国以来,兵燹频仍。丁卯之岁,旱魃为虐,赤地千里。吾萧之民,流离失所,就食他乡者,不知凡几!富室大家,筑墉垣、修炮楼以卫身;养勇士、购武器以防匪。推食解衣之事,阒其无闻。瑞云寺住持僧冬岭养静深山。偶出游,见采藿妇孺,咸有菜色,恻隐之心,油然而动。归寺,命僧众改食稀粥,节其粟以济饥民。每户以三十斤,施数次而仓储匮。乃开山禁,任贫人樵采,鬻以自给,近山饥民,咸赖以生。呜呼!人(仁)民爱物之量,儒者且难;博施济众之功,圣人犹病。不图于方外得之。佛家大慈大悲为旨,若上人者,真不愧为佛门弟子也。村人感其德,欲勒石以彰之。徐君学一任其事,胡君佑诰以董其成。嘱予为之记,予何敢以不文辞。
三曰:“抗美援朝时,动员徒孙昌善,参加人民志愿军;积极响应中国佛教协会的号召,捐款捐粮,购买‘中国佛教号’飞机,打击美国侵略者。”冬岭致现代佛学社的信,即说此事,表达反对侵略的决心。
四曰:“保护山林古迹,保护庙宇文物。”“辑录”中《冬岭致和尚存念》诗可证,其诗曰:
重修瑞云善业多,森森树木满山阿。此间留得种源地,帮助护林堪赞歌。
此诗出自赴皇藏峪调查林业的专家傅焕光之口,当非虚誉。
五曰:“编写文史资料”。一册“辑录”,即是极其有益的成果。
冬岭方丈佛学盖不如度愚、永和,儒雅亦难比大樗、一诚,既无元掌举石的传说,亦无树萱护林的别号,但他(包括手抄辑录诗文在内)的爱国爱民的事迹,无愧于萧县人民为其所立丰碑。萧县人民正在修复瑞云寺,正在研究和利用“辑录”提供的资料,这是对冬岭最好的纪念。
【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出处参考:,中国佛教协会官方网等亦有登载!
男,1944年生,河北省人,汉族。1961年毕业于北京市三十九中。1966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藏语言文学专业。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道教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国西藏》杂志社副总编。
职务与兼职: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侨大学兼职教授;中国道教学院特聘教授;香港道教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所获荣誉:
专著《道经总论》,1992年获第一届中国图书奖(与《国学丛书》其它九种共获)。
中国图书奖为全国性综合性图书奖,批准机关是中国图书奖评委会,级别为国家级。
主编《道藏说略》,2011年3月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是我国新闻出版领域的最高奖,批准机关是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奖工作领导小组,级别为国家级。
合著《道藏提要》,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资料二等奖。
参加中国藏学研究中心2001年重点科研项目《藏传佛教僧人学经和晋升学位问题专题研究》,获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科研成果特等奖。
主要著作:
1《道教答问》,华文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贯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0年10月繁体字初版。华夏出版社,
1993年12月北京增订版第1版。
2《道教(第一卷)》(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版。
3《道藏提要》(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版。1995年修订本。
4《道经总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洪叶出版有限公司,
1995年1月繁体字初版。
5《道教(第二卷)》(合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版。
6《道教(第三卷》(合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版。
7《道教要籍概论》,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8《道教手册》(副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版。
9《今日中国宗教》(主编),今日中国出版社,1994年第1版。
10《道藏分类解题》,华夏出版社,1996年1月北京第1版。
11《中国道教宫观文化》(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第1版。
12《墨子(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
13《道教学》(合著),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6月北京第1版。
14《当代中国宗教禁忌》(主编),民族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15《神奇之由——探究雪域佛教》,鹭江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16《真诰校注》(译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17《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与禁忌》(合主编),民族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18《道藏说略》(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北京第1版。
19《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主编),齐鲁书社,2012年待出。
主要研究论文:
1、《炁气二字异同辨》,《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1期。
2、《试论〈无能子〉》,《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1期。
3、《〈太上感应篇〉与北宋末南宋初的道教改革》,《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4期。
4、《道教传入日本及其对神道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2期。
5、《〈养性延命录〉考》,《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1期。
6、《天老考》,《宗教学研究》1986年第2期。
7、《鲁迅与桔朴的谈话》,《日本的中国移民》,第322—333页。三联书店,1987年第1版。
8、《〈道藏〉中的中国哲学史史料举例》,《中国道教》1987
9、《论〈金瓶梅词话〉中的佛道教描写》,《金瓶梅研究集》,第172—196页。齐鲁书社,1988年第1版。
10、《三十七年来的道教学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第513—534页。三联书店,1988年第1版。
11、《从与徐福有关的神话故事看中日古代文化交流》,《全国首届徐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107—
114页。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版。
12、《吉冈义丰与道教研究及中日关系》,《中日关系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第117—128页。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会,1988年第1版。
13、《〈道藏〉中题属佛教的著作》,《法音(学术版)》第 2
辑, 1988年。
14、《松潘黄龙寺的宗教融合现象》,《宗教学研究》1988年第4期。
15、《论王通对三教的主张》,《中国哲学史研究》1989年第1期。
16、《从〈山海经〉看道教神学的远源》,《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1期。
17、《释杭州〈重建葛仙庵碑记〉》,《浙江学刊》1990年第1期。
18、《〈道藏〉的编纂、研究与整理》,《中国道教》1990年第2期。
19、《原始道教寺院补考》,《中国道教》1992年增刊。
20、《唐气功师百岁道人赴日考》,《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3
21、《读徐州博物馆藏〈阴符经〉碑刻》,《上海道教》1993年第3
、4期连载。
22、《论孙思邈的房中术》,《中国传统医学与文化》,第167—180页。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第1版。
23、《原始道教崇奉形象与出家现象小考》,《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4期。
24、《张伯端生平与丹法流传》,《道教研究》第1辑,第31—39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2月。
25、《〈磻溪集〉创作时间考》,《文献》1994年第4期。
26、《有关早期全真教的几个问题》,《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冬之卷。
27、《从〈磻溪集〉看丘处机的苦修与隐居》,《中国道教》1994年增刊。
28、《原始道教寺院种类考》,《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12期。
29、《何谓庙会──〈辞海〉“庙会”条释文辨证》,《妙峰山·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流变》,第106—130页。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
30、《从〈磻溪集〉看丘处机的苦修》,《道家文化研究》第9
辑, 1996年6月。
31、《禅宗思想对〈悟真篇〉的影响》,释永信、吴立民主编《中国嵩山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487—501页。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32、《试析“弃儒从道”》,《道家文化研究》第10辑,
1996年8月。
33、《张宇初论道派》,张金涛、郭树森主编《道教文化管窥──天师道及其它》,第146—163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34、《〈歧路灯〉展示的清代盛世士人对三教的态度》,《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3期。
35、《〈金瓶梅〉求助鬼神观刍议》,《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2
36、《石头希迁为何借用“参同契”作篇名》,王兴国、徐荪铭主编《石头希迁与曹洞宗》,第50—58页。岳麓书社,1997年11月第1
37、《马王堆帛简书房中术产生的背景》,《中华医史杂志》第28卷第1期,
1998年1月。
38、《〈道藏〉与玄天上帝》,《道韵》第 3 辑,
1998年8月。
39、《〈黄书〉考》,《中国哲学》第19辑,
1998年9月。
40、《读〈茅山志〉札记》,《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4期。
41、《禁毁道经说略》,《三秦道教》1998年第2期。
42、《玄天上帝神格论》,《道韵》第4辑,
1999年2月。
43、《乐而有节的西汉阴道》,《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4期。
44、《金丹派南宗形成考论》,《道韵》第 6 辑,
2000年2月。
45、《道教学的定义、对象和范围》,《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1期。
46、《藏传佛教与道教》,《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47、《〈老子想尔注〉的结精术》,郑志明主编《道教文化的精华──第二届海峡两岸道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第1—25页。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7月初版。
48、《丘处机宗教思想的成熟期──〈寄西州道友书〉考论》,《三秦道教》2000年第3期。
49、《〈坐忘论〉作者考》,《炎黄文化研究》第7期,
2000年9月。
50、《论六朝方士的房中术》,《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11期。
51、《道教如何答好新世纪考卷》,《中国道教》2000年第6期。
52、《葛洪的性科学思想(连载上),《三清文化》第8期,
2001年3月。
53、《当代道教对道法自然和清静为正的解释》,《宗教哲学季刊》第7
卷第1期, 2001年3月。
54、《民间道教新房中术的产生》,《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55、《顺乎时代,振兴道教学术》,罗传芳主编《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沈阳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56、《六朝上清经的隐书之道》,《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2期。
57、《玄武的封号和称号》,《道韵》第9期,
2001年8月。
58、《〈灵剑子〉的年代、内容和影响》,《道韵》第9期,
2001年8月。
59、《贵族道教新房中术的产生》,《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3期。
60、《马王堆帛书房中术的内容》,《简帛研究二○○一》上册,第251—26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61、《六朝黄赤道经的内容——早期房中养生术典籍考析》,《道韵》第10期,
2002年2月。
62、《方仙道和黄老道的房中术》,《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1期。
63、《道教养生始终以老子思想为依托》,《三秦道教》2002年第2期。
64、《隋唐五代的性风气与阴丹术源流(上)》,《道韵》第11期,
2002年8月。
65、《王屋真人的阴丹术》(《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1期。
66、《马王堆帛书房中术的理论依据》,李焯然、陈万成主编《道苑缤纷录——柳存仁教授八十五岁祝寿论文集》,第8—51页。商务印书馆〈香港〉,2002年初版。
67、《房中女神的沉寂》,《中国文化》第19、20期合刊,
2002年12月。
68、《隋唐五代的性风气与阴丹术源流(下)》,《道韵》第12期,
2003年2月。
69、《隐书以外的上清房中经》,《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1期。
70、《满怀慈悲心待人加些出世心做事——吸收佛教构建现代人文精神》,《宗教与民族》第贰辑,
2003年7月。
71、《净明道与摩尼教》,《中国学术》2003年第2辑。
72、《自然无为,真静应物
——论道教教义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和文化》,郭武主编《道教教义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6—4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73、《基督教神学中国化刍议——从三位一体谈起》,《神学与生活》第26期特刊,2003年。
74、《丘处机对民族团结和元朝统一中国的贡献》,《中国民族报》日第3版。
75、《全真善美——全真道的明天》,卢国龙编《全真弘道集——全真道—传承与开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335—353页。青松出版社,2004年7月。
76、《汉代玄素之道的源流和内容》,《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3期。
77、《〈周易参同契〉的黄老养性术》,《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4期。
78、《〈封神演义〉与宗教》,《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3期。
79、《惠能与禅丹——以〈上阳子金丹大要〉为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2期。
80、《谈谈道教文化资源之现代开发》,《“太湖论道”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55页—261页。2006年5月。
81、《敬业乐群 博详精实
——看王利器先生如何做编辑》,《三秦道教》2006年第2期。
82、《唐代非参同阴丹术》,《道学研究》2007年第2期。
83、《太平经的兴国广嗣术与合阴阳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9期。
84、《北宋何仙姑与曹仙姑》,《宗教哲学季刊》第37期,2006年9月。
85、《王志坦的道禅》,明生主编《禅和之声——“禅宗优秀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究会论文集》下册,第320—324页。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86、《钟吕金丹派的形成年代考》,《天问》丙戌卷,第347—370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87、《比于赤子无死地——〈道德经〉对现代人类生存安全的建议》,《和谐世界以道相通》下卷,第574-577页。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88、《论葛洪的阴丹术》,《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7期。
89、《由白玉蟾〈快活歌〉谈到现代“易隐”》,《上海道教》2007年第4期。
90、《争做高僧提升中国佛教公众形象》,闽南佛学院编《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2007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主题论坛文集》,210—212页,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
91、《隋唐五代参同和非参同清修内丹术》,《宗教哲学》第42期,
2007年12月。
92、《“天符”词义之诠释》,《仙道文化》第4辑,
2008年2月。
93、《宋元社会与阴丹术的流行》,《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1期。
94、《〈悟真篇〉的文本及丹法》,袁行霈主编《国学研究》第21卷,第157—19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95、《唐五代时期的参同阴丹术》,《天问》丁亥卷,第196—212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96、《白玉蟾享年36岁考》,刘凤鸣主编《邱处机与全真道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340页~355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97、《全真教南宗的形成》,熊铁基、麦子飞主编《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第127~162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1
98、《玄天上帝神格论》,《道韵》第4辑,
1999年2月。
99、《陶宏景与传统梦文化之关系———
以真诰为例》,《梦与道——中华传统梦文化研究》(上),第90~104页。2009年5月第1版。
100、《读丘处机栖霞时期的记游诗和山水诗》,赵卫东主编《问道昆嵛山——齐鲁文化与昆嵛山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1页~33页。齐鲁书社,2009年6月第1版。
101、《托名吕洞宾作诗造经小史》,郑开编《水穷云起——道教文献研究的旧学新知》,第101页~第14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102、《宋元士人与吕洞宾形象》,《第一次仙&道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中册,
2009年10月。
103、《吕洞宾、刘海蟾等北宋参同清修内丹家》,《道教研究学报:宗教、历史与社会》第1期,
2009年11月。
104、《宋元南宗阴阳双修的代表人物和经诀》,《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2期。
105、《张三丰其人的有无乃千古之谜》,《天问: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第188—208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106、《读明代笔记小说及诗文中的吕洞宾资料》,《第三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道教文化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8~39页。中国成都,2010年9月。
107、《宋元士人、士大夫与吕洞宾形象(上)》,《弘道》第44期,
2010年9月。
108、《宋元士人、士大夫与吕洞宾形象(下)》,《弘道》第45期,
2010年12月。
109、《〈周易参同契〉注者储华谷考》(《中国道教》2011年第3期,第37~41页。2000年6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5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繁体字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