漪初浅对应的初中英语词组总结

您现在所在位置:>>浏览作业
作业:汉语拼音的几点初浅看法
作业标题:汉语拼音的几点初浅看法
作业内容:
本校属于农村学校,大部分学生已在幼儿园参加过学前训练,所以对拼音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的程度并不深,如果教师上课不注重引导,反而会出现反面效应,即学生自认为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加上本身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所以对学生的学习反而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现状,且充分发挥学生的特点,他们会的、简单的内容,可以让他们先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对拼音学习的兴趣。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特拟定了以下拼音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对汉语拼音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在阶段目标中有具体的描述:要求“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其中“认识大写字母、熟记字母表”是二年级的教学目标。  在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上我们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这个目标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它贯穿于整个第一学段。我们千万不能认为学习汉语拼音是开学后一两个月内的任务,希望两个月内让孩子掌握。二、教材的特点(一)加强汉语拼音与识字和发展语言的整合人教版在每一课的汉语拼音教材编入了情境图、词语和儿歌,要求认识70个常用字,这样编排,将汉语拼音学习与识字、学词、阅读、说话、积累语言紧密结合起来,不但丰富了汉语拼音阶段的学习内容,增强了初入学阶段语文学习的趣味性,而且有利于使各方面相互促进,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精心设计汉语拼音字母的表音表形图和与之相配的情境图教材在图形和图意的设计上都有改进和创新,不但重视图画与字母的“形似”,而且重视图画传达的人文精神,加上精心编写的儿歌,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比如,人教版教材中的“要是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们好”渗透了环境保护的意识,“小黄鸡,小黑鸡,欢欢喜喜在一起”体现了团结合作、友好相处的精神;“接来台湾小朋友,到我学校玩一玩”反映了盼望台湾回归祖国的愿望。(三)精心设计汉语拼音巩固练习和扩展练习人教版汉语拼音的复习,练习中,有区别形近和音近字母的题目,有进行思维训练的题目,有动手做一做的题目,也有语言表达相结合的题目。该教材的“复习二”中的“我会摆”,让学生用两根木棍,一条绳子或一只手来摆字母,不仅有很强的趣味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四)加强了汉语拼音学习与儿童生活的联系教材中的音节词语,句子或儿歌大都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这样编排,既有利于使拼读的音节形象化,有助于巩固音节,又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密切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汉语拼音部分教材,每课主要内容是拼音、图、文、字结合。教学时首要任务是学拼音,其次是认汉字,再次是读儿歌。要保证主要任务的完成。三、教学策略(一)声母发音与课文插图的整合新教材汉语拼音部分有几十幅富有启发性的插图,或示意字母发音、或表明字母形体,还有一些是为提高拼读能力而安排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拼音字母。声母的本音虽然都是“标准的音”,但因为听不清,学生学习还是不方便。新教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给这些声母配上了不同的韵母,使声母也能发出响亮的音。这种呼读音,虽然能发出响亮的音,方便学生的学习,但还是难以启动学生自学、自悟、自会。教材又配上了能够表声母音的插图,帮助学生练习发音。(二)拼读音节与生活经验的整合&&&&6岁的孩子入学前已会说很多话了。从拼音角度来讲,他们已经会发很多音节的音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和理解为什么要分解音节。如看见一丛草,他们认识是草(cao),却不会将草(cao)分出声母C,韵母ao。更不会有意识地将声母和韵母连成音节进行四声拼读,因此字音(音节)的拼读成了孩子们拼音入门的学习难点。根据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音节的编排特点,教师可以调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切入音节,拼读难点。如汉语拼音第5课三拼音节:gua、guo、hua、huo、kuo,可以先制作课件从电脑中依次出示一个西瓜、一口锅、一朵花、一堆火和由小扩大的圆等图片,先请孩子们认一认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事物,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实际上已调用他们原有的“语音储备”),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它们(指这些事物)是怎么拼出来的?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时,再用课件分别展示出声母和相拼的韵母以及声调,对应摆放在图片下面。最后启发学生:这些声、韵母合在一起加上别的声调就成了别的字音了,你们想认识它们吗?再以此分别推出以上五个音节的四声,让学生读一读,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说出双音节词或一句话即可)。这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扩展活动无一不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的。(三)认识汉字与观察情景图的整合新教材拼音部分的内容在声母、韵母、音节、识字、儿歌、看图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了巧妙的组合,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观念,也突出了各知识点的科学性。特别是与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的情景图,给师生带来了更大的创造性学习的空间。教师应站在学生认知水平的角度上,认真审视每一幅情景图,想办法激活它们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借助情景,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会认汉字。1.看懂留意,练习拼读。有的情景图内容简单,物体的名称和音节对应出现。如第7课,妈妈擦玻璃、爸爸拖地、我做贺卡。可以让学生自己看图、练读音节、认汉字。有的图内容复杂,学生看了图还不能导出音节的读音,如第11课的情景图,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带着学生仔细观察,启发思维,讲清留意后,引出diéffējī和汉字“叠飞机”。2抓住画面特征,记住字形。有的情景图中的事物具有表形的特点,但图上的物体真正表形的往往只在画面的某一处。教学时应让学生先整体后部分观察画面,突出最形象的表形部位,启发学生想像,如第4课的情景图,一只小兔奔跑时的腿形,多像“兔”字下面的两笔。3.充分利用图加深记忆。刚学会拼音字母的学生,拼读音节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生看图读音节识字时,首先引导学生看图,看懂图意很容易就拼出音节了。学生在认读时,遇到认不出说不上的汉字,教师可以凭借描述图意,帮助学生复现画面内容,唤起表象,使学生忆起见面字的读音和字形,如第8课情景图,“太阳刚刚升起,可以换成什么词来说?”学生思考后回答“日出”,这样字的形和音的问题迎刃而解。把看图、拼音、识字整合在一起,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益于调动群体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作用,是提高识字效率的重要方法。(四)阅读儿歌与识字的整合儿歌或口诀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材料,识字却是他们由拼音的学习转入高一层次的学习活动。新教材在编排上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拼音教学内容中编排了大量的儿歌,有机地把拼音与识字结合起来,我认为这种安排不仅是巩固和运用汉语拼音,还在于运用汉语拼音学习一部分构字率较高的独体字,为学习合体字准备条件。每一课中都有图画表示独体字的意义,字的上面都配有汉语拼音音节,图下又有汉语拼音短文和词组、句子来概括图意。学生通过读儿歌,既学会了一些汉字又没有增加单纯识字的心理负担。如汉语拼音第6、7、8课中的带拼音的小短文、儿歌、童谣深深引吸着学生,激发起他们拼读音节、认识汉字的强烈欲望。一位教育家曾说: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条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途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情境、铺路搭桥。既凭借图明白了字义和短文的意思,又在运用汉语拼音识字读文的过程中巩固了汉语拼音、掌握了独体字、认识了见面字(带红色音节的字)。&
作业分数:
推荐状态:
作业题目:结合实际教学,尝试提取1-3条学科教学知识(PCK)
作业要求:结合实际教学,尝试提取1-3条学科教学知识(PCK)
作者姓名:李改焕
所属班级:老河口市小学语文班
所属地区:/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
创建时间:谈谈我对古诗词的粗浅感受
&&&&&&&&&&&&&&&&&&&
&谈谈我对古诗词的粗浅感受
& & 中国的古文化,古诗词那是世界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在悠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它的辉煌灿烂。他的博大、深远、精湛和优美是世界文化宝库里璀璨的明珠!不但中国人深爱着自己的文化。就是在世界上也是有越来越多的人珍爱和钻研着中国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这明珠的核心,不断地闪烁着它那耀眼的光芒!
中国古诗词流传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诗人作家的数量、格律的严谨、韵律的优美铿锵和那数以千计的各类词调都是世界各国所从未有过的。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诗词有着很深的根基以及所具有的强劲的生命力!&
&&&诗词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有着优美韵律和深层的意境。只有在不断地深入其内,你才能逐渐地领会其中的含义并产生共鸣。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他们是相通相契的,诗的韵律本身就是一种旋律。同音乐和流水一样,阴阳顿挫,急缓相应。给人以极美享受。同时也换醒了你的激情和灵感。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你不但能够享受到它那优美的韵律和精湛的词语,还能体验到诗人内心那宽广的胸怀和深远的思想,以及他们博学的才华。表现了于极小的空间浓缩极大的心灵感受。令人赞叹不已,回味无穷。特别是那种充满豪情的诗,读起来真是心神气爽,胸怀开阔,刚劲有力,使你内心也产生一种互动。有许多名句都是十分严谨的,你想改一个字都会失去它原有的意义,而且往往是用一两个字来表达你能够体验到的一种情景或复杂的感情。真是字字重千斤!
同时那些名人的诗词都有着很真挚的情感,这样才能感动别人,描述的那样从容自然,绝没有牵强雕凿之迹。让人读起来有一种“吟到真情处,呜咽泪自流
”的感动。大诗人的作品之所以那样吸引人,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内心的深沉,诗人的奥妙在于,他能让人有一种“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的感觉。
&& 比如柳永的“雨霖铃”中,有一句话:“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凝噎”二字,把一个生死别情描述的淋漓尽致,人在很难过时,是没有语言的,也不会嚎啕大哭。但因极大的悲感,在体内会产生一种生理反应,那是一种窒息般的喉嗓疼痛,这便是“凝噎”之意。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验的。
又如:王翰的《凉州词》中最后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道出了当时人们对征战的无奈与悲叹。
&古代大诗人对战争的描述很多,这同那个时代战争的频繁有关。如大诗人李煜所写的诗词《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是李煜在南唐亡后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只能在梦里才忘记了自己是一个亡国的俘虏,还能贪恋片刻的欢乐,但当梦醒后,听到雨声,知道春光将暮,加之五更的寒冷,心中的凄凉使人无法忍受。告诫自己不要独自去依凭栏,望江山。那会感到更加悲痛和伤感,因为隔着千山万水怎能看到自己的故土?与亡国前后的生活和感受相比,真是天上人间的差别。寥寥几句话把亡国之恨,和悲愁浸透于笔下。&
在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诗中,你能够看到作者对战争与兴亡的感慨,一开头就是:“何处望神州?”道出对安定和平的神州(也就是中原一带)一种怀念,中原的征战没完没了。原来那美好安居乐业的神州到在哪儿去了啊?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诸侯与领地不断地兴旺与灭亡,真是无以数计了。不竟感慨道:“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正如同;“不尽长江滚滚流!”兴衰像江水永远没有尽头。那些年轻的统帅和士兵也都是“坐断东南战未修!”。非常感人。这里他引用了杜甫《登高》中所说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的后一句话,用的恰到好处。
岳飞的“满江红”是人人都很熟悉的。我也很喜欢他的这首词。他那“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豪情壮志以及爱国之心震动着人心。对匈奴人的仇恨表现在“壮志饥食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准备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闕!”何等的豪迈!
&& 再有杜甫的《望岳》中后两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如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说大自然以及天上的白云冲刷着我的心灵,站在高山之颠,向着远处瞭望,那样宽阔无边的群山,扩展着我的胸怀,其它的山都变得那样渺小。杜甫借着对泰山的雄伟壮丽来描绘自己的理想如泰山一样的崇高和远大,表达自己高大的心胸和气魄。
他的《春望》也很感人,诗中道出了他对战争的愤慨和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的痛心。这就是他要表达的意境。
所以写诗还必须有深层的意境,没有意境的诗将是一些辞藻的堆砌,即使是再漂亮的辞藻,也会显得苍白无力,感到乏味无趣。清朝王国维说过: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那意境来自哪里?我认为那是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度体验和认识,并把它升华到一定得高度。所以意境是诗词的灵魂。古代的许多诗人在一首诗中,往往以自己的感怀结尾。无论是描述自然景色或社会现象,都不是就事而论事。其内蕴藏着深深的内涵。所以才能耐人寻味,百读不厌。
读诗也需要去细细琢磨,对诗人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你才能理解和捕捉到诗中的内涵。所以写诗要有一定的高度,读者也要有一定得高度,你才能全面的了解诗意,明白诗中的意境何在。有的诗从表面看来只是写景,其时都有着另一层深意在内。
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是承古代诗词到今体诗创新的典范,他的诗充满了豪迈乐观的气息,体现了他宽广的胸怀和才华。他的诗震撼着人民的心灵,鼓舞着人民的斗志!我非常喜欢他老人家的诗词。他的豪情、那高瞻远瞩的胸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他那精美有力的词句,都能在他的诗中处处感受到。我喜欢他那“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雄心壮志和那“安得倚天抽宝剑”的高大形象还有“带到山花烂熳时,它在从中笑”的谦和态度。每次我看主席的诗都有新的收获,让我感动,让我难忘。&&&&&&&&&&&&&&&&&&&&&&&&
同是一首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有时甚至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对于毛泽东的诗词就有许多的人来解释它,但那些在主席身边的战友理解的最为合理深刻,他们知道主席在写诗词的那种环境和时期里他的感受是什么。比如他写的《忆秦娥》娄山关。那是在蒋介石发动几次大围剿,使革命处于最艰难的时刻,在蒋介石的重兵把守下,主席改变原来的作战计划,打下娄山关后写的这首诗。有一种悲壮又豪迈的情感体现在诗中。所以才采用了《忆秦娥》这样的词牌。从他那“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以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等词句中就能感受到主席当时的心情。
所以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应先了解诗人所在的时代背景和他自身所处的位置,这样会帮助你了解这首是的真正含义。
我也在模仿着这样去表达诗中的意境,在我所写的所谓诗词里,几乎都含有它内在的含义,比如在心灵絮语中的“江河的源头”实际上是在反映一种社会现象。还有“登山”、“夜行船”,“有感博园”、“领悟”、“放眼量”、“人生路”等等都是表达我对人生和某些事物的态度和感受。只是诗写的不好,无论在韵律和平仄关系方面都有着很大差距。因为我觉得要严格遵循古诗词的格律实在太难了。喜欢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受,因而就变得不伦不类,似诗非诗了。也会因此而遭至贻笑大方的后果。但我依然还有一点自信,还有一点勇气也有一种灵感,所以我还有信心去把诗词弄懂学会。
古诗词有着它不朽的精华,我想,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每个人,都应珍爱这一无价的国宝,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李煜诗词的语言特色
李煜的诗词在选材、写作方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明显差异。
李煜诗词风格的不同首先表现在选材上。他把悲逝悼亡及咏史怀古一类题材写进诗中,而把有关个人生活的内容写进词中。李煜早期生活的一大变故便是他二十八岁时妻儿俱亡,此次变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占其诗总数一半之多的悼亡诗中。这九首诗中除一首单悼爱子,两首母子合悼外,其余六首都是痛悼亡妻的,可见对昭惠皇后的感情之深。史载后主的四岁幼子早夭,他无从诉说,独自承受,“孤怀痛自嗟”(《悼诗》),及至昭惠皇后撒手人寰后,他“凭阑惆怅”,“不觉潸然泪眼低”(《感怀》)。在《梅花》、《书琵琶背》等悼诗中,作者就眼前事、身边景从各个侧面反复渲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内心世界的痛苦,表达了自己的凄苦寂寞之情。李煜的这些诗真实地记载了自己妻亡子夭的悲苦,而他的词却很少直接反映这段生活经历。此外,后主咏史诗《题〈金楼子〉后并序》虽然所咏的不过是一个城破焚书的传统题材,但也是“隐恬本性,不加藻饰”,亦堪称“正体”(何焯《义门读书记》)。“不是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的评论,反映了李煜对这一史实的识见,颇有见地。他的词作中却找不到此类题材的作品。
李煜的词往往从个人
李煜的诗词在选材、写作方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明显差异。
李煜诗词风格的不同首先表现在选材上。他把悲逝悼亡及咏史怀古一类题材写进诗中,而把有关个人生活的内容写进词中。李煜早期生活的一大变故便是他二十八岁时妻儿俱亡,此次变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占其诗总数一半之多的悼亡诗中。这九首诗中除一首单悼爱子,两首母子合悼外,其余六首都是痛悼亡妻的,可见对昭惠皇后的感情之深。史载后主的四岁幼子早夭,他无从诉说,独自承受,“孤怀痛自嗟”(《悼诗》),及至昭惠皇后撒手人寰后,他“凭阑惆怅”,“不觉潸然泪眼低”(《感怀》)。在《梅花》、《书琵琶背》等悼诗中,作者就眼前事、身边景从各个侧面反复渲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内心世界的痛苦,表达了自己的凄苦寂寞之情。李煜的这些诗真实地记载了自己妻亡子夭的悲苦,而他的词却很少直接反映这段生活经历。此外,后主咏史诗《题〈金楼子〉后并序》虽然所咏的不过是一个城破焚书的传统题材,但也是“隐恬本性,不加藻饰”,亦堪称“正体”(何焯《义门读书记》)。“不是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的评论,反映了李煜对这一史实的识见,颇有见地。他的词作中却找不到此类题材的作品。
李煜的词往往从个人生活及情感的角度选材,亡国入宋前的词主要写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反映他的帝王享乐生活,如《浣溪纱•红日已高三丈透》、《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等词真实地记述了李煜在宫中纵情逸乐的豪奢生活。他早期的词作中也描述了和小周后甜蜜的爱情生活,《菩萨蛮•光明月黯笼轻雾》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描写了一位纯情少女的炽热真率的恋情,艺术成就较高。二是借思妇抒己情。此类题材占后主前期词的大半,如《长相思》、《谢新恩》《清平乐》等,这些作品色彩鲜明多变,情调哀伤动人,同时融入了李煜自己的生活体验,即在享乐的同时也存在着些许忧思,在本质上更接近于普通人的生活。
李煜诗词风格的差异还表现在写作方法上。首先他用诗来倾诉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悲愁,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真感情。在他的诗中,那位肉袒出降、携眷属三百余口被押北上“雨打归舟泪万行”的亡国之君是他自己,那位痛悼妻儿、“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的伤心男子是他自己,那位叹病愁肠向往空门的多愁善感的诗人是他自己,那位与从弟临江相送依依惜别的兄长也是他自己。可以说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他的生活经历和心理历程的真实再现,而他的词则常借思妇之口作闺怨之词,前文已有提及,此处不再赘述。
李煜的诗词在语言运用上也多有差异。通俗自然,精确优美的诗歌语言是李煜词最为突出的艺术特征之一。他的词遣词用语具有平易自然的本色美,读他的词常常觉得如话家常。如“奴为出来难”、“高楼谁与上”这类口语色彩极浓的语言写入词中显得亲切自然。虽然他的词有许多省略句子成分或颠倒词序,但几乎所有的都语句通畅,给人以清水芙蓉行云流水之感,读者无需苦苦思求字面。而他的诗则与词不同:诗极少使用口语化的句子,多用紧缩的文言句式,因此很难达到如词明白如话的效果。
大量使用虚字入词,也是李煜词不同于诗的显著特征之一。李煜词中虚词较前人(特别是花间词派)明显增多,如《子夜歌》一首就用“独”“重”“与”“长”“已”“还”“如”等词。同时副词的运用也很成功。“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二句中两个否定副词的前后嵌置,有力地强调了词人心灵创伤的惨重。而他的诗中虚字使用的频率就要低得多了。
另外,后主诗词的差异还体现在诗中经常使用双声叠韵词,而词中少用。如其诗《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中共使用“荡漾”“乱山”“阑干”“向西”“咫尺”等五个双声叠韵词,造成了诗歌语言的音律美,起到了“玲玲如振玉”(刘勰《文心雕龙》)的艺术效果。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使李煜的诗词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道:“词至李后主而境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可谓恰如其分。词自后主始冲破了“花间”派的藩篱,脱离了那种无病呻吟的柔弱之气,真正成为一种有力的抒情工具。有一点值得注意,李煜创作的后期作品几乎全部都是词,诗绝少再见。此时,词已经成为他的斗争武器。扩大词的社会功能至政治斗争武器的高度,李煜算得上第一人。他的诗则呈现出另外一种面目:情真意切,语言或清新委婉或感慨深沉,形成沉郁和浮华并存的风格。李煜诗词虽然有明显差异,但是却有不可忽视的诸多相同之处。
第一,李煜诗词的最大相同之处便是一个“真”字。他的作品都是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大胆抒写,决无约束,从而使其中的情事景象都展现在读者面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王国维说:“词人者,不失为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短处,亦即为词人之所长处。”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诗人李煜。通观他的作品,亡国前写的是自己豪奢的帝王生活,抒的是伤时悲己的情怀;入宋以后,写的是自己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的哀痛,真可谓“无一字不真”,字字皆以血书之。
第二,在选材上多有相通之处。李煜的诗词虽然差异较大,但是前期的作品这种差异几乎可以忽略,都是局限于个人情感的小天地,几乎纯粹写个人的凄苦哀怨之情。如《阮郎跪•东风吹水日衔山》与诗《九月十日偶书》等同为感时伤怀之作,生动刻画了诗(词)人孤独落魄的心绪。第三,李煜诗词风格的相似还表现在思想内容上,李煜诗词中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这和他一生酷爱浮屠密不可分。史载后主“生平喜耽佛学”,每逢朝罢,就和小周后“衣袈裟,诵佛经,跪拜顿”(马令《南唐书后主书》)。在他的诗词中他特别喜欢使用“空”这个充满禅学色彩的字眼。幼子夭折,他写《悼诗》:“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自己病了,他叹病愁苦:“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病中感怀》);做了亡国俘虏,他悲叹:“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回首往事,真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佛教思想对其作品的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第四,李煜诗词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一表现为以简单的句子概括丰富的内容。如《浪淘沙》一个“冤”字即将其囚虏身份表露无疑。《九月十日偶书》中“不学安仁却自惊”之“惊”字短语情长,表达了诗人自己的人生经历的惊叹。这种准确而凝练的艺术概括使人“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知几《史通•叙事》)。其二,表现为“以少点多”,即以某部分最突出的生活情景来反映出某中生活的全貌。代表作有词《望江梅》两首,诗《书灵筵手巾》,《书琵琶背》等,都是以生活的细节表现了作者的心态情绪,具高度的凝练性。
第五,在写作技巧上,李煜的诗词也有相似的地方。首先,其诗词都善于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他的诗《九月十日偶书》写感时之愁情,言借酒消愁,就情景而论,景因情设,情寓景中,做到了情景“妙合无垠”(王夫之《姜斋诗话》)。如《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中他将“君驰绘辑”的整体形象与“情何极”的感情抒发结合起来写,做到虚实相生。而他的词作早期偏重移情入景,显得景浓情淡,晚期作品则偏重触景生情,显得景淡情浓。如后期代表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一词中春雨,寒夜,梦等全部织入了词人哀痛的心境中。外物刺痛了词人的创伤,词人也凭借外物嗟叹哀怨,情景融为一片,相映生辉。其次,李煜诗词的表现手法多有相似。在他的作品中贴切的比喻,鲜明的对比,奇异的夸张等使他的作品情味无穷,更加突出了其悲剧色彩。如他词中的“水长东”比“人生长恨”,以“流水落花春去也”象征政治上受到致命打击后荣华富贵的飞逝,以“故国梦重归”与“觉来双垂泪”的对比,说明故国难归的悲痛,其诗中以“珠碎”喻视为掌上明珠的幼子夭亡,以“花其凋”譬有花容月貌的爱妻病势,堪称“以切至为贵”的“切象”(《文心•比兴》)之喻。而悼亡诗更是纯熟地利用身前身后之事的对比来突出物是人非的凄凉。作为一个亡国之君,李煜在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他的诗和词都有所成就,而在选材,写作方法,语言特点等方面有所相同。究其理,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第一,要分析两种文体之间的不同。从功能看,词是依谱而唱的,受一定的词谱格律制约的文体,是和乐而歌的歌词;而诗则是依格律吟诵的,讲究对仗和压韵;从内容风格看,词媚而诗庄。诗讲究身份正经,而词多用来写风流韵事,离秋别苦,情致缠绵,委婉细致。由此可见,诗词本身体裁的区别是很大的,而写作方法也不尽相同。第二,词与诗的发展状况也不同。词起源于民间,兴于中晚唐,中唐文人写诗之余偶尔填词,形式风格也多类诗。到了五代,词日趋兴盛,南唐因李煜之父中主李璟的大力提倡,词风大盛。李煜受乃父影响,尤工词,且精通音律,为词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以词表现人生,抒写真情实感,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而其诗则多仿晚唐,诗风偏于柔弱,未有多大发展。第三,特殊经历的造成。李煜的词艺术成就远高于诗,他的诗带有浓厚的富贵气和帝王气,甚至轻佻之气。词则显然不同,虽然前期词还具有消遣性质,题材狭小,但亡国后的作品突破了个人感情的范围,扩大到了家国之恨,这是因为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和生不如死的俘虏生活已使他的个人情感和国家命运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可以说,是他的特殊经历造就他诗词的巨大差异。从以上分析来看,文体的差异和他自身的经历导致了诗词风格的不同,但为何他的诗词又表现出了不少相同之处呢?首先,诗和词从广义上说都是偏重抒情的文体,只是表达情感的角度不同而已,因此,李煜诗词表现出一些相同之处也就不足为奇了;其次,从内容看,李煜毕竟是一位封建帝王,他所描写的生活、事物未免单调重复,因而前期的作品显得题材狭窄,风格艳丽柔靡,这是不争的事实。把李煜的诗词放在一起比较,并不代表他的诗词可以平起平坐。他的诗虽然也言真事抒真情,大体堪称佳作,但却缺乏深刻的思想社会内容,有时甚至会把读者带入消极的感伤情绪中去,他的词成就则远大于诗。诚然,作为诗人,他无法和众多杰出的唐代诗人相比,但是,在五代这个词的时代,他是一位具有自己风格的诗人,而在中国词史上,他集五代词之大成,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新时期。
,抒的是伤时悲己的情怀;入宋以后,写的是自己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的哀痛,真可谓&无一字不真&,字字皆以血书之。
词起源于民间,兴于中晚唐,中唐文人写诗之余偶尔填词,形式风格也多类诗。到了五代,词日趋兴盛,南唐因李煜之父中主李璟的大力提倡,词风大盛。李煜受乃父影响,尤工词,且精通音律,为词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以词表现人生,抒写真情实感,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前期词还具有消遣性质,题材狭小,但亡国后的作品突破了个人感情的范围,扩大到了家国之恨,这是因为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和生不如死的俘虏生活已使他的个人情感和国家命运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中国词史上,他集五代词之大成,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新时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道:&词至李后主而境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又云:&粗头乱服,不掩国色&可谓恰如其分。
词自后主始冲破了&花间&派的藩篱,脱离了那种无病呻吟的柔弱之气,真正成为一种有力的抒情工具。
王国维说:&词人者,不失为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短处,亦即为词人之所长处。&通观他的作品,亡国前写的是自己豪奢的帝王,抒的是伤时悲己的情怀;入宋以后,写的是自己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的哀痛,真可谓&无一字不真&,字字皆以血书之。
词起源于民间,兴于中晚唐,中唐文人写诗之余偶尔填词,形式风格也多类诗。到了五代,词日趋兴盛,南唐因李煜之父中主李璟的大力提倡,词风大盛。李煜受乃父影响,尤工词,且精通音律,为词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以词表现人生,抒写真情实感,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前期词还具有消遣性质,题材狭小,但亡国后的作品突破了个人感情的范围,扩大到了家国之恨,这是因为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和生不如死的俘虏生活已使他的个人情感和国家命运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中国词史上,他集五代词之大成,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新时期。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漪绝底 奇花初胎 的文章

 

随机推荐